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9 16:0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

篇1

 

一、出台背景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以及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职业病防治工作推进会的有关精神,根据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放射卫生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闽卫职健明电〔2020〕413号)、《泉州市卫健委关于印发2020年泉州市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泉卫职健发明电〔2020〕150号)要求,决定在全区范围内继续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以下简称监测)。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二、工作依据

(一)监测方法

2021年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采取常规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医学随访、现场调查、网络报告、质量控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疾控中心负责本监测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等总体技术支撑工作。区卫生计生执法大队根据区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相关监测内容及任务。

(二)监测内容

1.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基本情况调查。监测内容包括全区的放射诊疗机构数量、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人数等有关数据。

2.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监测内容包括开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基本情况、本年度职业健康检查的情况、在岗期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情况、眼晶状体健康检查情况、甲状腺检查情况和职业健康检查数据库情况等。

3.过量受照人员医学随访。监测项目承担机构负责收集、整理辖区内既往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患者、事故受照人员及年剂量≥20mSv放射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对上述人员开展医学体检,总人数原则上不少于2例,提交健康检查数据,撰写过量受照人员医学随访报告。

4.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监测内容包括监测医院基本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放射防护配套设备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等情况。

本方案监测内容所涉及的相关表格详见《工作手册》,《工作手册》由省卫健委另行下发。

三、工作范围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项目包括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基本情况、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过量受照人员医学随访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四部分。

(一)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基本情况、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和过量受照人员医学随访。监测覆盖全区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监测对象为泉州市泉港区医院、泉港区妇幼保健院、泉港合众医院。

四、落实措施

(一)组织实施

1.局综合监督和政策法规股负责本辖区内监测项目的组织实施,制定本辖区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2.区卫生计生执法大队协调组织监测医院开展监测工作,督促监测机构按时报送辖区内监测医院基本情况、监测数据和工作总结等监测项目内容,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二)监测工作报告与监测数据的利用

区卫生计生执法大队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业务培训、过程管理、抽查、实验室间比对、质量考核或质量评估、经费分配与使用、各分项工作评估等情况分别于2020年10月15日、12月15日前上报市卫生计生执法支队。

区卫健局及时组织区卫生计生执法大队对监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处置。

 

 

篇2

1、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2、单位主要责任人是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全面负责。

3、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4、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

5、对从业人员要进行岗前、岗中职业健康培训,督促从业人员遵守相关职业危害规定。

6、新建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

7、存在职业危害的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告知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

8、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佩戴使用。

9、单位必须经常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维护、检修、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10、加强对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异常监测,检测结果,及时公布。

11、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2、单位应当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替代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而隐瞒使用的,要追究其责任。

13、单位必须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岗前体检和职业危害体检。

二、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单位应按照国家申报规定及时、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2、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必须进行首次职业危害申报。

3、作业场所危害申报必须提供下列资料: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4、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次。

5、各分公司、有关部室负责职业危害申报技术资料的准备。

6、安全部负责职业危害申报资料整理及上报工作。

三、职业安全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一、职业安全健康宣传

1、公司利用《矿山安全报》、电子公示栏、版面进行职业健康宣传。

2、分公司要通过墙报、公示栏、会议、培训、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职业健康宣传。

3、生产车间要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报阅读、现场岗位职业危害讲解以及职业危害标志牌标识、公告栏等进行职业健康宣传。

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分公司经理、副经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技人员分别由省、市安监部门负责培训、考核和发证。根据证件有效时间,到期进行复训。

2、入厂新工人安全教育培训

凡入厂新工人、新调入人员、新分配的大中专学生、来厂实习人员,由用人部门通知安全部门,并由安全部门组织进行矿山、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井下作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七十二小时,露天作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四十小时。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成绩归档存查。

1)分公司安全教育由分公司安全科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①党和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等。

②分公司安全生产奋斗目标、管理组织、实施措施及生产工艺基本情况。

③综合安全知识,分公司主要危险区域和典型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④分公司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总则。

2)车间级安全教育由车间安全组或兼职安全员负责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①本车间安全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②本车间的安全技术规程、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安全制度与规定。

③本车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和典型事故的经验教训以及防范措施。

3)班组教育由班组长或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培训,主要内容:

①本班组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②本班组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急防范措施。

③本班组岗位劳动保护用品佩戴、使用规定。

④本班组主要设备性能及安全规程以及主要环节的危害防范注意事项。

⑤本班组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和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规定。

⑥制订实施师徒合同、包学、包会、保安全、尊师爱徒。必需在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工作4个月后,才能单独作业。

3、调换新岗位和采用新工艺人员的教育培训

凡调换新岗位人员和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要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1)分公司安全科负责组织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按《入厂新工人安全教育制度》执行。

2)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告知岗位工人,新设备、新设备存在的危害因素以及防范措施。

4、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培训

对从事电气作业、机动车驾驶、起重起吊、金属焊接、压力容器、爆破、卷扬、通风、尾矿、水泵等特殊工种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特殊工种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由市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培训教育,经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资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并根据证件的有效时间,到期进行复训。

2)、每年公司要对其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3)、凡新增或调换的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由市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后,才能上岗作业。

5、一般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1)由公司或分公司每年对基层领导干部、班组长、专职安全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知识安全教育培训,并考试存档。要求必须有签到表、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表。

2)为了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防治职业危害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感。分公司每年必须对在职工人进行不少于二十小时的安全教育培训,要有计划、签到表、培训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表。

3)一般“三违”人员由分公司安全科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天;严重“三违”人员由公司安全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安全科、安全部,并将“三违”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存档。

四、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应急救援装备维护检修制度

1、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必须通过三同时验收。

2、生产单位要定期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

3、任何人不得随意拆卸、毁坏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标志。

4、如在维修设备时需要拆除防护设施,在维修安装完成后应该将防护设施恢复原状。

5、生产单位要妥善保护公司配备的应急救援设备(医疗箱、氧气袋、担架、隔离式呼吸器等),不得随意损坏。

6、公司要定期对应急装备设施进行监测,分公司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养,保证应急设备装置处于良好状态。

7、对配备的救援装备应登记建档,专人管理,不能随便领取,私自损坏。

五、劳动防护用品

采购、验收、发放、使用、报废管理制度

为规范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保障职工安全和健康,保护劳动者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根据国家经贸委《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贮存和出入库

公司供应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和贮存。所采购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应该严格执行其相应的标准。公司安全技术部负责对购进的劳动防护用品进行验收,审核劳动防护用品供货厂家资质、产品质量检验资料,监事会和工会组织督促检查。

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和出入库工作由供应部统一管理,要设立劳动防护用品专用贮存库,各仓库具体负责劳动防护用品保管、出入库和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劳动防护用品的贮存安全,防止腐烂变质,如有库存不足、品种不全等情况,要及时报告给供应部安排采购。

二、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

(一)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标准。

1、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和使用周期,由公司安全技术部组织,劳动防护用品评估人员参与,根据《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以及本企业各工种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制定,配备具有相应安全、卫生性能的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条件、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发放标准,满足生产需要。一般情况,一年进行一次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发放标准修订。

2、对于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护品,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特殊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根据特定工种的要求配备齐全,并保证质量。

3、凡是从事多种作业或在多种劳动环境中作业的人员,应按其主要作业的工种和劳动环境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4、生产管理、调度、保卫、安全部门等有关人员,应根据其经常进入的生产区域,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5、企业应有公用的安全帽、工作服,供外来参观、学习、检查工作人员临时借用。公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应保持整洁,专人保管,如有丢失,要查清责任,折价赔偿。

6、在生产设备受损或失效时,有毒有害气体可能泄漏的作业场所,除对作业人员配备常规劳动防护用品外,还应在现场醒目处放置必需的防毒护具,以备逃生、抢救时应急使用。用人单位还应有专人和专门措施,定期保养,保证其处于良好待用状态。

(二)劳保防护用品的发放。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全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按照《劳保用品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实施要求和《公司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建立和健全职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卡片,按时记载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情况和办理调转手续,定时核对各工种岗位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和使用期限。

新工人上岗前安全教育,要专门进行有关正确使用和保养劳动防护用品的培训,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在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时,也要向领用人讲清正确使用方法,提醒职工自觉进行劳动防护用品保养。

发放程序如下:

1、公司人力资源部每月31日前对员工按工种、标准造出下月《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可以登陆《劳保用品管理系统》(网络版)进入固定物品发放——预发登记——车间(分公司)选择——打印——打印设置——打印《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或者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索取。

2、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按照《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中的护品名称、预发时间,由职工本人签字后,对个人开出手工《领料单》,领用人到财务部驻分公司材料会计处换取《出库单》,仓库保管员凭《出库单》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3、每月26日前,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对本单位当月的劳动防护用品情况,按矿山、选矿、管理勤杂等部门分别汇总,编制《月份劳动防护用品汇总表》,连同《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一并报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登记、入账。

三、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

(一)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原则和要求

1、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根据劳动条件、需要保护的部位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选型。

2、必须进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培训,让使用人员熟悉劳动防护用品的型号、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3、劳动防护用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正确使用。使用前,要认真检查,确认完好、可靠、有效,严防误用或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护具。

4、特殊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等还应经培训、实际操作考核合格。

5、职工进入生产岗位、检修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并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不许穿戴(或使用)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不许滥用劳动防护用品。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明火作业的工人,禁止发放、使用化纤防护用品。防护服装的式样,应当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为主,做到适用美观、大方。

7、劳动防护用品应妥善保护,不得拆改,应经常保持整洁、完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如有缺损应及时处理。

(二)、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1、员工在工作时必须按要求正确佩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否则按违章处理。

2、车间、班组要对员工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随时进行检查。

3、分公司车间、班组在组织职工安全教育时,帮助职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鼓励职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监管和教育新员工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班组员工有不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要及时更正并予以批评教育。

4、公司安全部门负责对全公司员工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章按“三违”处罚规定进行处理。

四、劳动防护用品的保养和检测

发给职工的劳动防护用品由职工本人按要求定期保养;供外来参观、学习、检查工作人员临时借用的公用劳动防护用品指定专人保管,定期保养,应保持整洁,保证各种劳动防护用品始终处于良好状况。

劳动防护用品的检测,除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安监部门例行质量检测外,单位内部检测由安全技术和供应部门联合进行,每半年一次,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稳定、可靠。

五、劳动防护用品的评估

每年的一月和七月,由安全技术部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职业卫生、职业医务专业人员和职工代表参加,召开劳动防护用品的评估会议。针对企业生产自身风险,以及为职工的头、手、眼睛、脸、听力、脚、呼吸、热、冻、触电等方面保护所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适应程度、配备标准、使用年限、质量要求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作业场所的风险分析,识别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发放标准修订提供可靠依据。

六、职业危害日常监测、检测、评价制度

1、公司、分公司要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日常监测工作。

2、监测人员要将监测危害因素浓度变化情况,记录存档。

3、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采样、布点要符合国家标准。

4、公司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对各分公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一次,每3年至少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现状评价一次。

5、生产单位要对监测、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的立即采取治理措施,确保本单位生产作业场所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

6、公司要将职业危害监测、检测评价报告,下发到各生产单位,并登记存档。

七、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1、新工人入厂必须到规定的医院进行体检,要将体检情况存入个人健康档案。

2、对接触粉尘、噪音等危害职业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时、离岗前的健康检查。

3、从事职业危害的人员,公司每两年组织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健康体检。

4、生产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5、生产单位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对本人和胎儿有危害的作业。

6、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7、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单位必须如实、无偿提供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8、生产单位发现疑似作业病、职业病人时要及时向公司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报告。

9、生产单位要根据公司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和保健措施。

10、公司、分公司职业卫生档案设专人负责管理,不得随意损坏、丢失、传播,永久保存。

11、各种记录材料要按规定及时存档,并进行分档归类管理。

12、档案的调阅应经单位负责人或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批准。

八、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各分公司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

2、生产单位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要配置满足需要的现场救援设施。

3、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现场人员要立即向班组长汇报,班组长要向车间汇报,车间要向分公司值班经理汇报,值班经理要向公司指挥中心或者值班经理汇报。

4、发生事故后,生产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

5、对在事故中遭受职业危害的人员,要及时组织救治。

6、公司、分公司要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施行分级管理,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调查处理职业危害事故。

一般职业危害事故由分公司安全科调查处理,严重职业危害事故由公司安全部调查处理。

7、对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单位,公司要根据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8、各单位要建立职业危害事故台账,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要存档保存。

9、如发生重大职业病事故,公司要及时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上报。

九、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防管理制度

1、新建扩建项目要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

2、将预评价报告及审查资料向县安监局部门上报备案。

3、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必须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并将职业危害防治专篇,报安监局备案。

4、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所需费用要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5、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要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6、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项目设施必须依法进行竣工验收审查。

7、建设单位要将职业危害控制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报安监局备案。

8、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安全部门要对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要求。

十、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

1、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科负责对各单位进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

2、对各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其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3、定期对生产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

4、每月要对井下生产作业场所进行两次粉尘监测,对选场车间每月进行一次粉尘监测。

5、分公司要对作业场所卫生环境不定时巡回检查,保证作业场所清洁、干净。

6、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员定期对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要求现场作业人员整改。

7、班组长要经常对作业岗位防护设施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8、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督促岗位职工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篇3

榆林胜利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大柳塔矿项目部

二0二一年

安全健康管理制度目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及其职责………………………3

第三章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4

第四章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6

第五章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6

第六章 职业危害告知………………………………………………15

第七章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考核与奖惩………………………16

第八章 附则…………………………………………………………16

榆林胜利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大柳塔矿项目部

作业场所安全健康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大柳塔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和标准,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提高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水平,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大柳塔煤矿及承包商作业场所安全健康管理制度》规定,我公司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煤矿职业危害主要指以下职业危害因素:

粉尘:煤尘、岩尘、水泥尘等;

化学物质: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氢等;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等。

第三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凡本公司内发生职业卫生事件,依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持续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做好职业卫生工作,按照矿规定要求,成立榆林胜利公司大柳塔矿项目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总经理蔡泳明

副组长:马宇迪 马成虎 高凯

成 员:王维娜、申喜军、贺俊英、贾炜、刘克玉、拓振贵、霍相春、刘雄虎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部技术组办公室

按照矿规定和管理要求,王维娜和申喜军负责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日常工作。

第六条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矿有关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安排部署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二)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危害防治要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

(三)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

(四)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不宜从事本岗位的员工,要及时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六)定期、不定期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或落实相关责任人按期限解决。

第三章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第七条总经理的职责

(一)认真贯彻矿有关职业危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二)对全公司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

(三)组织召开职业危害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定年度职业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危害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四)根据“三同时”原则,公司新开的工程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矿方审核同意方可进行施工,切实做到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六)组织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七)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各队负责人的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

(二)负责本队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工作。

(三)督促职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禁组织违章、冒险作业。

(四)定期对队里的设备、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五)发生职业危害事件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救治。

(六)是本队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章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

第九条各队在项目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规划、年度计划和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经费落实等工作,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第十条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职业危害防治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第十二条各队要使有害作业和无害作业分开,尽可能减少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和接触时间。

第十三条矿按照《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规定,为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指导和督促其正确使用。

第十四条依法履行职业危害告知义务。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相关待遇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载明。

第十五条发生职业危害事故后,要及时向项目部和矿相关领导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者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对遭受职业危害损害的从业人员,要及时组织救治,并承担所需费用。

各队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瞒报职业危害事故。

第五章 职业危害告知

第十六条各队要将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如实告诉劳动者,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第十七条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一)在员工岗前培训时,要告知员工本单位主要存在哪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如何预防。

(二)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告知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并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第十八条 煤矿粉尘危害防治执行如下条款。

(一)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如下:

粉尘种类

游离SiO2含量(%)

呼吸性粉尘浓度(mg/m3)

煤尘

≤5

5.0

岩尘

5~10

2.5

10~30

1.0

30~50

0.5

≥50

0.2

水泥尘

<10

1.5

(二)粉尘监测采样点的选择和布置要求如下:

类别

生产工艺

测尘点布置

回采工作面

采煤机落煤、工作面多工序同时作业

回风侧10~15m处

司机操作采煤机、液压支架工移架、回柱放顶移刮板输送机、司机操作刨煤机、工作面爆

在工人作业的地点

风镐、手工落煤及人工攉煤、工作面顺槽钻机钻孔、煤电钻打眼、薄煤层刨煤机落煤

在回风侧3~5m处

掘进工作面

掘进机作业、机械装岩、人工装岩、刷帮、挑顶、拉底

距作业地点回风侧4~5m处

掘进机司机操作掘进机、砌碹、切割联络眼、工作面爆破作业

在工人作业地点

风钻、电煤钻打眼、打眼与装岩机同时作业

距作业地点3~5m处巷道中部

锚喷

打眼、打锚杆、喷浆、搅拌上料、装卸料

距作业地点回风侧5~10m处

转载点

刮板输送机作业、带式输送机作业、装煤(岩)点及翻罐笼

回风侧5~10m处

翻罐笼司机和放煤工人作业、人工装卸料

作业人员作业地点

井下其他场所

地质刻槽、维修巷道

作业人员回风侧3~5m处

材料库、配电室、水泵房、机修硐室等处工人作业

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内

露天煤矿

钻机穿孔、电铲作业

下风侧3~5m处

钻机司机操作钻机、电铲司机操作电铲

司机室内

地面作业场所

地面煤仓等处进行生产作业

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内

(三)呼吸性粉尘浓度监测应在正常生产时段进行,呼吸性粉尘可采用定点或个体方法进行。监测周期如下:

监测种类

监测地点

监测周期

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

采、掘(剥)工作面

3个月1次

其他地点

6个月1次

定点呼吸性粉尘

1个月1次

粉尘分散度

6个月1次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6个月1次

(四)粉尘监测人员及设备配备要求如下:

测尘点数量

测尘人员数量

测尘仪器数量

<20

≥1人

≥2台

20~40

≥2人

≥4台

40~60

≥3人

≥6台

>60

≥4人

≥8台

露天煤矿和地面工厂

≥2人

≥4台

(五)必须建立完善的防尘洒水系统。永久性防尘水池容量不得小于200m3,且贮水量不得小于井下连续2小时的用水量,并设有备用水池,其贮水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尘水池的一半。防尘管路应铺设到所有可能产生粉尘和沉积粉尘的地点,管道的规格应保证各用水点的水压能满足降尘需要,且必须安装水质过滤装置,保证水质清洁。

(六)掘进井巷和硐室时,必须采用湿式钻眼,冲洗井壁巷帮,使用水炮泥,爆破过程中采用高压喷雾(喷雾压力不低于8MPa)或压气喷雾降尘、装岩(煤)洒水和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七)在煤、岩层中钻孔,应采取湿式作业。煤(岩)与瓦斯突出煤层或软煤层中瓦斯抽放钻孔难以采取湿式钻孔时,可采取干式钻孔,但必须采取捕尘、降尘措施,其降尘效率不得低于95%,并确保捕尘、降尘装置能在瓦斯浓度高于1%的条件下安全运行。

(八)炮采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法,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应冲洗煤壁,爆破时应采用高压喷雾(喷雾压力不低于8MPa)或压气喷雾降尘,出煤时应当洒水降尘。

(九)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内喷雾压力不得低于2MPa,外喷雾压力不得低于4MPa,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喷雾压力不得低于8MPa。无水或喷雾装置不能正常使用时,必须停机;液压支架必须安装自动喷雾降尘装置,实现降柱、移架同步喷雾;破碎机必须安装防尘罩,并加装喷雾装置或用除尘器抽尘净化。放顶煤采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须安装高压喷雾装置(喷雾压力不低于8MPa)。掘进机掘进作业时,应使用内、外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构成的综合防尘系统,并对掘进头含尘气流进行有效控制。

(十)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应安设至少2道自动控制风流净化水幕。

(十一)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以及地面带式输送机走廊,都必须安设喷雾装置或除尘器,作业时进行喷雾降尘或用除尘器除尘。其中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采用喷雾降尘时,喷雾压力不得低于8MPa。

(十二)预先湿润煤体。煤层注水过程中应当对注水流量、注水量及压力等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单孔注水总量应使该钻孔预湿煤体的平均水分含量增量不得低于1.5%,封孔深度应保证注水过程中煤壁及钻孔不漏水或跑水。在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应采取在上一分层的采空区内灌水,对下一分层的煤体进行湿润。

(十三)锚喷支护防尘。打锚杆眼应实施湿式钻孔。锚喷支护作业时,沙石混合料颗粒的粒径不得超过15mm,且应在下井前洒水预湿。距离锚喷作业点下风流方向100m内,应设置2道以上风流净化水幕,且喷射混凝土时工作地点应采用除尘器抽尘净化。

(十四)转载及运输防尘。转载点落差应小于0.5m,若超过0.5m,必须安装溜槽或导向板。各转载点应实施喷雾降尘(喷雾压力应大于0.7MPa)或采用密闭尘源除尘器抽尘净化措施。在装煤点下风侧20m 内,必须设置一道风流净化水幕。运输巷道内应设置自动控制风流净化水幕。

(十五)露天煤矿钻孔作业时,应采取湿式钻孔;破碎作业时应采取密闭、通风除尘措施;应加强对钻机、电铲、汽车等司机操作室的防护;电铲装车前,应对煤(岩)洒水,卸煤时应设喷雾装置;运输路面应经常洒水,加强维护,保持路面平整。

第十九条 煤矿噪声危害防治执行如下条款。

(一)煤矿作业场所噪声危害判定标准:煤矿作业场所从业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时间达到或者超过8小时的,噪声声级限值为85dB(A);每天接触噪声时间不足8小时的,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照接触噪声时间减半、噪声声级限值增加3 dB(A)的原则确定其声级限值,最高不得超过115 dB(A)。

(二)煤矿作业场所噪声每年至少监测1次。

(三)煤矿作业场所噪声的监测地点主要包括:露天煤矿的挖掘机、穿孔机、矿用汽车、带式输送机、排土机和爆破作业等地点;井工矿的风动凿岩机、风镐、局部通风机、煤电钻、乳化液机、采煤机、掘进机、带式输送机、运输车等地点。在每个监测地点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四)井工矿在通风机房室内墙壁、屋面敷设吸声体;在压风机房设备进气口安装消声器,室内表面做吸声处理;对主井绞车房内表面进行吸声处理,局部设置隔声屏;在巷道掘进中应使用液动凿岩机或凿岩台车;在采煤工作面应使用双边链条刮板输送机等措施控制噪声。

(五)露天煤矿应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检修,避免机械部件松动,并采取对驾驶室进行密闭隔音处理等措施,控制露天煤矿噪声。

第二十条煤矿高温危害防治执行如下条款。

(一)煤矿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当空气温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必须缩短超温地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给予高温保健待遇。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时,必须停止作业。

(二)进行高温监测时,作业场所无生产性热源的,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作业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源环境或通风环境的,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取平均值。

(三)常年从事高温作业的,选择在夏季最热月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选择在工期内最热月测量;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班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次,工作班中间测1次,取平均值。

(四)应当实行通风降温,采取减少风阻、防止漏风、增加风机能力、加强通风管理等措施保证风量,并采用分区式开拓方式缩短入风线路长度,降低到达工作面风流的温度。

(五)局部热害严重的工作面应采用移动式制冷机组进行局部降温;非空调措施无法达到作业环境标准温度的,应采用空调降温。

(六)露天煤矿应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减少高温和热辐射的影响;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避开日照最强烈的时段作业。

第二十一条煤矿职业中毒防治执行如下条款。

(一)煤矿作业场所主要化学毒物浓度限值如下:

化学毒物名称

最高允许浓度(%)

一氧化碳CO

0.0024

氧化氮(换算成二氧化氮NO2)

0.00025

二氧化碳CO2

0.5

硫化氢H2S

0.00066

(二)化学毒物监测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作业人员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地点。采样应在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在不影响作业人员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要尽可能靠近作业人员,空气收集器尽量接近作业人员工作时的呼吸带。

(三)氮氧化物至少每3个月监测1次、硫化氢至少每月监测1次、碳氧化物至少每3个月监测1次,煤层有自燃倾向的,根据需要随时监测。

(四)加强矿井通风,采用通风的方法将各种有害气体浓度稀释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标准以下;加强个体防护,佩戴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

(五)工作面采空区应及时予以封闭,设立警示牌,需要进入时,必须首先进行有害气体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需要进入闲置时间较长的巷道进行作业的,必须先通风、后作业。盲道或废弃巷道应及时予以密闭或用栅栏隔断,并设立警示牌。

(六)煤矿井下实施爆破后,为防止氮氧化物中毒,局部通风机风筒出风口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大于5m,加强通风增加工作面的风量,及时排除炮烟。人员进入工作面进行作业前,必须把工作面的炮烟吹散稀释,并在工作面洒水。爆破时,人员必须撤到新鲜风流中,并在回风侧挂警戒牌。

第六章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二条检查要求

(一)职业危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每季度检查一次。

(二)在日常动态检查中,都要对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第二十三条检查内容

(一)各队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情况。

(二)生产队、库房现场主要检查:总体卫生状况,警示标识,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应急救援设施、通讯报警装置运行情况,工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工人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第二十四条检查结束后要落实隐患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按照公司《安全管理奖惩办法》实施奖罚。

第七章 煤矿职业危害事故认定与处理

第二十五条煤矿职业危害事故按所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职业危害事故、较大职业危害事故、重大职业危害事故和特别重大职业危害事故四类。

(一)一般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人以下;

(二)较大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

(三)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

(四)特别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0人以上或者急性职业中毒死亡30人以上。

第二十六条为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粉尘危害防治工作,呼吸性粉尘浓度超过接触浓度管理限值10倍以上20倍以下且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比照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呼吸性粉尘浓度超过接触浓度管理限值20倍以上且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比照较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七条煤矿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和权限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安监总政法〔2008〕212号)和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抢险救援和调查处理规定》执行。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制度如有与矿有关规定相悖之处,以矿有关规定为准。

篇4

【关键词】 医院感染;检测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评价医疗质量及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医院管理,进行必要的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我院对影响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因素进行管控,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与对策,强化医院感染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原卫生部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在最低,医疗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1 案 例

2013年,安徽省淮南市新华医院血透患者感染丙肝,74名透析患者中,新增丙肝患者12人,抗体阳性22人,被认定为是严重医院感染事件。自2013年1月以来,淮南市新华医院陆续报告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现丙肝病毒感染者,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专家组多次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发现,该院接收的门诊透析患者共74人,透析前筛查出丙肝患者12人,乙肝患者6人;2012年陆续发现新增丙肝患者3人。今年1月上旬,该院对74名透析患者全部进行病毒标志物筛查,又新增丙肝患者9人,抗体阳性22人。经专家组现场调查分析,认为此次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透析机消毒不彻底,同时存在透析室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分机透析执行不到位、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调查结论为“严重的医院感染事件”。

2 分 析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隐患,例如: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需要强化、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不到位、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流程不规范、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规章制度不能认真执行,医院感染可能随时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感染管理。

2.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建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的三级监控网络,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实行分级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综合目标考核方案,严格考核,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作用,体现管理的作用。进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信息反馈和交流,共同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医院感染管理预定的目标。

2.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人员培训

2.2.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控制制度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加大监管力度,检查措施执行、落实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使指导、检查、考评和监督职能,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完善工作制度是做好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保证。把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纳入日程,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从制度管理的角度解决“重治轻防”的观念。

2.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教育 宣传教育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手段。医院应该及时分层次对各类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对进修生、实习生、新上岗人员一定要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培训教育要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患者入院时的健康行为宣传和住院期间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使其积极地配合护理治疗。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2.3 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医院可以通过举办手卫生讲座,并通过宣传标识及展板在全院范围内向职工、患者及家属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池上方统一张贴六步洗手法宣传图片,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加强日常督导,提高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切断医院感染的第一道传播途径。

2.2.4 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加强重点科室感染质量监测与管理,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发生。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口腔科、重症监护室等都是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必须对其加强管理。各种医疗用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对各种污染材料、器械应及时按不同要求消毒处理;供应室保证消毒、灭菌质量。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各科病房仪器、设备及环境的消毒和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消毒作为重中之重。

2.4.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及围术期预防用药专项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反馈,并及时指导整改。检验科对细菌培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监测。

2.4.6 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废物的管理 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控制医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医院要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从购入到使用都严格把关,对所进物品进行质量验收,索取相应的证件,合格后下发到临床科室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收集,放置于黄色防渗漏的塑料袋或耐刺的容器内,统一回收。对回收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进行消毒、毁形,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交接登记由双方签字。对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消毒卫生管理法规,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装,标志醒目,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焚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 抓好医院感染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医院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有力地防止医院感染。

4 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76

传染病医院是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治疗及开展预防工作的专科医院,具有与其他综合医院不同的特点,所面对的都是特殊对象,服务对象决定是感染性疾病高发的人群。服务对象中有很多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很容易造成检验科空气的污染,环境卫生学也不容易达标。检验科作为传染源高度集中的场所,很容易成为医院感染的发源地。现就检验科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做如下探讨,便于制定更好的防范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检验科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表现为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工作环境、防护措施及医院的重视、人员的防范措施尚有不足。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重视和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检验科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

检验科是患者各种血液、体液、排泄物和组织标本高度集中的区域。日常操作中,检验人员密切接触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时常会有职业暴露现象的发生。操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物溶胶,随空气扩散及人员流动而污染实验室空气,工作人员防护不当,而容易造成感染。

检验人员缺少生物安全知识:由于医院在平时的理论及业务考试、培训中只倾向于本专业知识的考试、培训,忽视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和考核,所以造成检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的匮乏。

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常有发生:由于工作的需要,检验科人员经常使用针、刀、剪等利器,往往因为疏于防范而造成职业暴露现象的发生。

检验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检验人员工作时间时间段的集中,造成因工作忙乱而忽视自我保护,医用垃圾的处理意识往往不够强。

检验科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检验科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制度上的落实及自我防护意识的改变是重中之重。

领导重视、制度落实: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检验科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并狠抓落实,严格的制度约束是保障一切工作的前提。

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强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集中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各项培训,特别强调生物安全意识,要求检验人员应知应会,纳入年底的业务知识考试,使检验人员在思想上充分认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加强细菌学的监测:感染管理科每个月对检验室的空气、物表、手及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常规监测,检验室也有专人负责本科室的空气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汇报、查找原因,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加强职业暴露工作的管理:感染管理科不定期加强对检验人员的着装防护的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质控考核,加强对职业暴露工作的管理,制定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使每个人即使发生职业暴露,也能得到及时的处置,保证了检验人员自身的安全。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定医疗废物处理流程,严格区分垃圾的种类,保证医疗废物处理有章可循。

综上所述,严格规范检验科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保护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是全体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共同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康立忠,王立志,常桂红,等.传染病医院住院部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083.

篇6

【关键字】高职 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一、高职课程开发融入行业企业标准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制定质量标准,质量标准适用于学科课程体系或一门独立课程的开发工作。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有各项配套标准和各种规章制度一起发挥作用,才能保证质量标准的有效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有必要延伸到职业教育以外的行业企业工作环境,只有职业教育的内外环境都有效地支持职业教育工作,质量标准才可能被全面执行。

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现状

高职教育一直在寻求参与实际工作的可能性,学校中的各个专业都在试图与社会企业合作,以期建立长期合作和建起实训基地,这种努力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一些实训基地建立起来,院校和企业也有了一些初步合作,但是从整个校园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实验实训开出数量和效果来看,这些校企合作远远没有达到促使职业教育格局转变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封闭在校园里,学习着无趣的课程,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是学完课程、修够学分可以得到那个可以作为找好工作敲门砖的毕业证。

三、高职工学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办学主体关系需进一步协调

在现有的体制格局下,高职教育要彻底实现工学结合,有三道大门需要打开。一是高职院校对外的大门,这个大门已经开启了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主动和外界寻求合作,但是这扇门开的还不够彻底。二是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大门,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行业企业已经开始试图与职业院校进行表面的合作,但是这个合作的大门其实并没有开启,企业只是做做样子获得点好评或者政府的政策而已,因为行业企业现在既不需要职业院校提供技术,多数职业院校的多数教师仅仅熟悉理论而已,也不需要职业院校提供人力,现在社会上最不缺的就是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可以做的,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生也能做,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低。三是国家或者说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大门,国家一直有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想法,比如一些支持政策的出台,也有支持高职院校的做法,比如经费投入和为促使企业与高职合作而制定的政策,但是为什么说国家并没有打开从根本上支持高职教育的大门呢?因为我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不大,作为高职的学生甚至教师,需要的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参与实际工作,用实际工作效果来不断检验教学内容,用实际工作历练来发展职业能力,而不是在课堂里空想工作情景、理论灌输学生。

(二)国家对企业应加强政策性引导

国家可以用两种政策向高职打开实际工作的大门,一是国家政府职能内的具体工作可以由学生去完成一部分,比如类似食品安全控制的程序设计和执行检查、行业企业执行强制性技术和安全标准的执行检查、各种国内国际信息收集等等,@些工作并不在乎多一个或几个人去做,但是对于学生则是至关重要的实践;二是国家制定政策规定与职业院校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向学生提供一些可以操作的工作,或者允许职业学校直接开展行业企业的业务。

国家不应孤立地重视职业教育,而应尽快意识到向高职学生敞开实际工作这扇大门的意义何其重要,政府主导的诸多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甚至有些功能还很薄弱,比如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建设以及标准执行方面急需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监测以及数据都存在一些模糊现象,这些方面的社会监管过于单一,以至于有些企业更愿意对上级管理部门公关,而不愿意整改,其结果是腐败了一些人,坑害了老百姓,祸害了子孙后代,而治理污染的技术因为没有必要也不会得到发展。如果除了监管部门之外,还有研究机构、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一直在依据制度进行着企业三废的检测和结果,不良公关就会变得无用也无效,污染治理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个“制度”一定是政府来制定,制度一定要约束企业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三废的处理,公开排废水渠道,开放废水监测采样点,公开废气排放时段,开放废气监测点和检测方法,明示废渣处理地点和方式,对待污染不应只停留在有后果才治理,而应严格到只要在程序上违规就追究企业责任,只要有隐患就责成整改,这种监督机制要增加很多人力,这些增加的业务完全可以交给相关联专业的学生来做。

四、工学深入结合,将行业企业标准引入高职教育

食品安全的责任国家明确地交给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管和监测工作十分繁重,仅仅靠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不够的。按照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方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由农业院校承担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边学习边将国家的技术法规标准转化为针对单个农业产品生产加工的操作手册,并向从事这些作业的农民进行宣传,督促农民和小加工作坊严格执行购药登记和使用记录制度。这类业务由监管部门联合相关专业的高职甚至本科学生进行监测监管,学校即联系了实际,业务又有了覆盖面。

行业企业一直在顺应政府的管理,政府应提高对企业的技术要求,尤其是标准化方面的要求,当政府的一些社会职能工作对职业院校敞开大门,又对行业企业做出规定之后,行业企业自然也会开启对职业学生实习实践的大门,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同时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是学校教学内容更新的动因。相关行业企业在高从业标准的要求下就不可能随便招收没有能力的工作者,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可以得到保障。国家提高对企业的技术要求,也是一种对企业长远利益的保护,要强于为了发展经济而降低技术要求、牺牲环境的思路,任由低技术含量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无序发展是一种低水平高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强制行业企业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引入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监管监测和过程控制工作,改变监管上的单线格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是地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国家标准在各个行业有效的贯彻实施的一个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关于高职院校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J].辽宁高职

学报,2013(10)

[2]邱致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测 存在问题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9-02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也日益呈现。食品安全就是其中矛盾比较突出的种类。食品安全是民生问题,食品安全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我国能否位置基础发展的稳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是保持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推动因素。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从质量标准制定,到适宜的解决方案,都要进行逐级审批和监督。食品安全的监测工作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拓宽思维和方法。

1 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监测设备陈旧老化,监测能力差,不能满足现代监测要求;检验方法标准滞后,监测方法落后,各种监测尺度不统一;监测队伍整体水平、技术能力、研发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严重缺乏监测人才;监测制度不完善,制度缺乏执行力,不能有效地落实;缺乏科学技术支持体系,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2 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实效性的对策方法

2.1 加大监测“硬件设施”建设,是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实效性的基本条件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实效性,首先要解决的是加大监测设备投入,满足食品安全监测需要,由于食品品种的日益增加,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逐渐降低,各式各样的新型食品拥入市场,给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对监测人员、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着高技术化、便携化、信息化和速测化迈进,要加大对监测设备财政投入,将监测建设投入纳入经费预算,落实设施、仪器、科研等各项资金,只有不断更新新型的监测设备,才能更全面的进行食品安全监测,运用各种先进的检测分析手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筛选、分析各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才能有效的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是人们食用健康食品的基础保障。

2.2 加大监测“软件设施”建设,是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实效性的重要工作

再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没有专业人才和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人去实施也是等同于没有。目前,从食品安全监测角度来看,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比如,监测人员技术水平落后、思想落后、道德素质不高,制度管理和落实不到位现象明显,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等问题,亟待解决。

(1)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竞争对象,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唯一条件,在食品安全监测工作,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对整个监测工作也是同等重要,对于质检监测机构来说,要从单纯的检验检测提升到检测技术研发方向发展的转变,离不开人才,所以,质检监测工作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素质,积累和储备各种人才。首先,将现有的骨干人员培养成为科研人员。要挖掘质检监测机构的队伍中的潜力骨干,确定重点培养对象,通过培训和培养使其成为科研人员,带动监测能力提升,其次,要提高质检机构的准入门槛,将一些真正具有专业、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招录进来,净化和纯洁监测队伍,提高整体监测水平。

(2)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和落实各种监测制度。对于食品监测工作,要建立一支有力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发挥组织带头作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分配,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监测作用,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监测制度,建立监测信息分析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制度,并强化落实,发挥制度管理的作用,将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应用的具体的监测工作,最大化地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实效性。

2.3 建立有利的科技支持体系,是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实效性的有效保障

有关质检机构要将食品安全监测作为提升检验和科研能力的切入点,推动检验标准和建议方法的不断进步,逐步发展运用高端、精密仪器,缩短监测时间、提高监测标准、降低人为因素差距,是建议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力发展建议科技,力求在检验仪器、建议技术方面不断有新突破,不断提升检验标准,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检验结果及时,最大化地降低人为干扰因素,真正建立食品安全防护体系。

3 结语

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决定了必须要进行基础行业的深化改革。食品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进行彻底的模式转变。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确立制度的完整性,实施过程的严格性,结果处理的严肃性。在监测过程中,做好新先进设备的引进利用,专业检验人员的选择和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建立科学联动的体制,保证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能够为食品工业服务,在实际操作中,扩大监测的技术范围,形成发展型的监测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念.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实效性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2012.

[2]陈啸宏.提高认识,依法履责,扎实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2).

[3]刘瑞兰,徐丽芳,范洪斌.浅谈基层食品安全应急检验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0(11).

篇8

年,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以职业健康建设年为主线,按照“夯实基础、完善机制、稳步推进”的工作要求,重点推进“职业病危害申报和分类管理”两个制度,探索实施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监管模式,逐步提高职业病危害综合监管能力。

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做好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

(一)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对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情况进行调度和总结,研究解决申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企业定期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认真填写《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

(二)督促指导企业建立职业病危害检测监控制度。依法开展职业危害检测,年底前重点行业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60%。加强监管与引导,督促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制度,确保监测系统、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检测、评价工作,检测、评价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同时向劳动者公布。

(三)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警示告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和执法,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等标准规范,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警示标识及危害告知卡悬挂、设置管理制度,在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告知卡、划定警戒线等。严格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年底前重点行业职业危害告知率达到60%。

二、积极探索,研究实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新模式

(一)探索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防治意识,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有效缓解及控制职业病高发势头,根据市局工作部署,逐步开展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试点工作。

(二)开展职业健康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各街道安监办(中队),根据辖区内企业职业危害特点,在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分别推荐并培育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化企业,全区共培育标准化企业20家(街道及各4家),其中重点培育职业健康管理示范企业5家(街道及各1家),确立全区职业健康管理标杆企业,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达标一家、带动一批”的效果,推动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示范企业培育推荐名单请与3月31日前报区安监局。

三、依法行政,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治理专项行动

开展重点行业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市安监局工作部署,将制鞋及皮革加工、木质家具及人造板两个行业纳入治理范围,进一步核实底数,建立整治台账。督促指导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彻底消除职业病隐患,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将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对职业病危害严重且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四、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为重点,深化职业健康宣传和培训工作

(一)深化培训教育工作。采取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对《职业病防治法》主要精神及重点内容进行宣贯。加强职业健康法规标准知识培训工作,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及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依法履职能力。

(二)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活动。在5月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6月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期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和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努力营造职业健康“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广泛支持、职工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要组织力量开展送法上门服务,切实使《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

五、有关要求

(一)各街道安监办(中队)要充分认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严峻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严格监督管理,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各项工作。

篇9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本管理健康

一、实施背景

山东良庄矿业有限公司建企于1957年,是一家有着5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综合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一直以来,该公司高度重视职工安全健康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职工生命健康、安全生产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三项平台”,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投入,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有效控制了职业危害,确保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实施经过

1、防患未然,构建健康宣教平台

一是立足于防范为主,定期对安全健康隐患进行排查、整治。严格落实矿井“五级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健康隐患排查活动,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各负其责,层层深入,全面覆盖,确保了隐患排查整治的闭合。

二是对危险源监控得力,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为从源头上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对新建、改建、扩建、续建的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职业危害因素项目申报制度。对尘毒的综合治理,严格坚持“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防尘方针。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危害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用低毒替代高毒,无毒替代有毒,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保护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根据矿井的实际生产能力,配备了专职测尘员,均持有上岗资格证。配备了定点大流量粉尘采样器、个体粉尘采样器,建立了仪器设备档案,所有设备均定期进行校检。定期聘请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对有关场所进行监测,建立健全了记录台帐和粉尘监测报告。

三是定期开展群众性的安全培训教育。为提高职工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意识,公司始终把职业危害防治知识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对职工力争每年进行一次轮训,对新招收的职工,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了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变“被动防护”为“主动防护”,做到了从“要我防护”到“我要防护”的转变,减少了职业病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源头控制,构建现场防护平台

一是粉尘控制方面:综采、综掘工作面采用了捕尘网技术,回采工作面回风巷使用了2道自动净化水幕,其中1道与煤机联动,实现了煤机运转的同时喷雾开启降尘功能,对粉尘、煤尘进行清洁。综采工作面使用了自动光控喷雾和架间自动喷雾。煤机运转、移降架时,光控水幕与移降架喷雾相应动作,有效地降低了回采工作面的粉尘浓度。炮采工作面每20米安设了1道炮区自动水幕。放炮时,开启水幕,降低了因放炮产生进入到工作面风流的粉尘及有害气体浓度。矿井其它巷道执行了按周期冲刷煤尘制度。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配备使用了防尘口罩,有效降低了职业病发生率。

二是有害气体控制方面:根据生产地点变化情况,每月编制通风作业计划,严格按照作业计划进行配风,保证了工作地点风量充足,有害气体不超过国家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及时进行通风系统调整和通风系统优化,加强井下通风设施管理,保证井下通风系统合理可靠。配备了专用的有害气体、温度监测仪器,定期对井下生产地点的有害气体及温度进行测量,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配备粉尘监测仪器对生产性粉尘现场情况进行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粉尘浓度样品采集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粉尘游离SiO2含量样品现场采集沉降尘三个取其平均值。委托新汶矿业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对生产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评价报告。

3、完善福利,构建职工保障平台

一是公司建立完善了《劳动工资管理程序》、《考勤管理程序》、《长病、长伤人员管理程序》等。同时,建立了职工意外、医疗、重大疾病和养老保障及补充性保障等制度。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对职业病患者,按要求调离原工作岗位,安排治疗和疗养,并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行办法》落实其工伤保险待遇。对可疑职业病患者住院观察期间,按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要求,享受职业病待遇。职业卫生档案、资料专人专柜管理,各种档案内容填写准确、完整,并及时充实更新,做到了职业健康监护查体档案保管完善、有序。措施的建立健全、实施有效。为增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开阔视野,促进交流,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工作、疗养与健康的有机结合,公司每年都组织职工到中国煤矿泰安疗养院进行短期健康疗养。公司每年组织优秀班组长40-45岁的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对患有慢性病的职工进行特殊照顾。

二是公司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山东省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山东省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8年11月19日200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1051-2008《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良庄矿业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表》。为加强职工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劳保用品管理人员定期深入到各个工作现场进行检查,督促职工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特别是对有毒有害工作岗位的劳保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的严格检查,对使用不及时、不正确的给予了及时纠正,并对责任人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重要意义。

三是按规定组织职工进行岗前检查,积极安排职工进行职业病诊断,对疑似和已发职业病的职工积极安排治疗并妥善安置。对新招收的职工以及准备从事接尘接害作业的职工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岗前预防性健康查体,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所有准备从事井下粉尘作业的新工人,一律增加胸部高仟伏摄片,并经新汶矿业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阅片。对新调入的职工,在调入前进行职业性健康查体,凡是有职业禁忌症的职工不安排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三、效果评价

1、职工健康管理提升

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安全健康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体系,形成了长效机制。实现了“六个百分百”:一是职工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率100%;二是职工教育培训覆盖率100%,三是职业病查体率100%;四是职业危害检测覆盖率100%;五是职业病人治疗、疗养率、妥善安置率100%;六是工伤保险覆盖率100%,劳动合同签定率100%。

2、安全生产稳步发展

通过多层次、大密度宣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意识深入人心,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职工“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矿井实现了安全生产,安全态势平稳。

3、企业管理绩效卓越

职工健康管理文化激发了队伍活力,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成效显著。精细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工艺流、资金流、价值流、信息流等管理流程更加优化,促进了矿井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矿井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出历史好水平。

篇10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一所专门从事辐射防护、辐射监测、辐射效应和核医学研究的省级专业科研机构。现有在职正式职工 4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人。客座研究员和副研究员68人,其中,院士1人。

研究所主要开展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辐射防护监测与评价、放射防护标准的研制、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放射病防治、核辐射医学救治基地的建设、山东省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本底常规监测以及核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承办“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辐射卫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3年7月,研究所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12年6月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定。2008年8月获得卫生部甲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2011年8月通过了国家安监总局的甲级资质换证,2012年8月分别通过了卫生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的甲级资质延续;2011年8月获得了山东省卫生厅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通过了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资质的续展。

研究所对职业卫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购置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系统、α谱仪、γ能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6150A/D环境剂量仪、防护剂量仪、中子剂量仪等辐射检测设备。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先后派出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培训班,均取得了个人评价资质证书。

研究所发挥科研优势,近几年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各项成果奖10余项。受卫生部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委托为国家制修订《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等10余项国家标准,为规范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放射防护评价与检测

科学研究

研究所主要承担辐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及环境辐射监测方面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订,重点关注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或患者的辐射防护及相关措施,及环境放射性对公众的辐射监测及防护研究。

在放射防护评价与环境放射性监测方面,研究所每年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计划、省卫生厅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水平较高的项目,以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研究所制订的《油(汽)密封放射源测井放射防护标准》《油(汽)田非密封放射源测井放射防护标准》《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等国家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余项,对规范核和辐射技术应用单位的放射防护技术与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技术服务

放射防护监测评价科室目前配备超低本底液闪、高纯锗γ能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中子剂量率仪、热释光测量仪、环境X-γ剂量率仪等大中型监测仪器。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科室每年检测工业探伤设备20余台,密封放射源200枚左右,总体看来,由于《职业病防治法》修订的原因,造成卫生与安监部门对工业企业的放射卫生监管出现了衔接真空,因为缺少监管力度检测的覆盖率比较低。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是技术服务的主要工作,评价范围涵盖了工业加速器、辐照中心、工业用放射性仪表等。

目前,研究所已经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合作完成了荣成石岛核电的放射防护评价工作,完成了包括齐鲁石化等大型企业放射源的检测工作,多个辐照中心以及工业加速器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工作。

个人剂量监测。配合国家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个人剂量监测。每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度监测人数达600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工业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在逐年增加。

环境放射性监测。每年监测济南地区大气沉降物中90Sr、137Cs沉降量、济南地区生物样品中90Sr、137Cs活度浓度和济南地区露天水源水中90Sr、137Cs活度浓度。每年对送检矿泉水、地热水、稀土等样品进行放射性检测、分析。

核事故应急监测。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卫生部召开日本核事故对我国食品及饮用水放射性污染应急监测会议,由研究所负责山东省食品和饮用水样品的应急监测工作,向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上报检测数据,完成了应急监测任务。

山东海阳核电站运行前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山东省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将于2014年并网发电,目前研究所承担着山东海阳核电站运行前连续2年的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负责核电站周围20km2范围内全部水样(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海水)和底部沉积物的放射性调查工作。

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工作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研究所于2004年获得了职业健康检查资质。作为省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了山东省省直和多个地市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研究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咨询,加强与各地市卫生防疫、医疗部门合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获得资质以来,每年职业健康检查人数5000余人次,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覆盖了卫生部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所涉及的各种项目。研究所不断的完善实验室,查体项目日趋完善,仪器先进,染色体全自动分析仪能进行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分析;自动生化分析仪可进行肝功、血脂血糖等全套血生化分析,同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测定也处于领先水平。实验室建立了自己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自2007年参加全国辐射生物剂量估算比对,比对结果均合格。

在健康检查过程中,研究所坚持客观、准确的原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部分不适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商调离了工作。研究所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齐全、优势突出、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综合科研能力较强的医学科研机构。

研究所科研计划项目来源逐步扩大,计划项目数逐步增加,项目级别和经费额均有明显的提高。课题“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与防护对策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课题根据我国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针对济南市放射防护的实际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济南市有X线机进行防护调查测试与改造;拟制《X射线的防护》录像科教片,编写材料,对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与环境监测,研究相应的防护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制成了济南市放射防护6项管理办法与制度,对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查体,对其健康状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发现的可疑病例均做了相应处理,尤其是提出的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率,其放射损伤诊断价值具有独见性。该项研究是一项剂量监测、卫生防护和健康调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工作,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职业健康监护过程中,研究所主检医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位进行健康查体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放射线接触史,建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填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表》,对每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表》,由主检医师审核后填写检查结论和处理意见并签名。处理意见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提出对受检者从事放射工作的适任性评价意见;检查结果如有异常,需要复查的,明确给出复查的内容和事件,发现疑似放射损伤的,提示受检者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并通知放射工作人员所在的放射工作单位。在工作中,研究所的主检医师随时可以向各类放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咨询和医学建议,并接受放射工作人员对健康检查结果的质疑或咨询,如实向放射工作人员解释检查结果和提出的问题,保障了山东省各类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放射性损伤诊断工作

研究所2005年获得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近5年来在放射职业病的诊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放射病诊断组成员,承担了4名超剂量受照人员长达30余年医学观察和临床处置工作,积累了辐射损伤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宝贵经验。取得诊断资质以来,先后诊断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等放射性损伤26例,并按照职业病病例报告的相关规定,报送本地卫生行政部门。

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工业企业职业健康监管的主体由卫生部门转变为安监部门,前期存在的工业企业放射卫生的监管薄弱必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而得到改善。

建议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加强对核和辐射技术用单位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承包经营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监督监测力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放射防护组织,确立放射防护负责人,将安全保管责任落实到责任人。

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机体多方面的异常变化,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应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及放射防护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按有关规定加强放射防护设施的基础建设,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他们的健康管理,减少受照剂量,减轻放射损伤,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