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存在问题

篇1

    务员对电子政务认识不到位

    政府部门运用电子政务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但是不少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却不到位。有些公务员认为购进几台计算机,然后再聘用几个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就是实现了所谓的电子政务,而没有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还有的公务员认为政府实行电子政务以后,提高了办公效率,会带动机构改革和人员裁撤,害怕自己岗位不保,因此持有消极态度。

    1.2存在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就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我国在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之间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

    1.3法律建设滞后

    现代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采用法律的方式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在法律建设方面很是比较滞后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信息网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网络病毒和网络犯罪对网络系统安全和网络信息流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4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合作

    我国政府没有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宏观规划,也没有提出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使电子政务长期处于一种无规划状态。各级地方政府在运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往往采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标准、各自为政,他们忽视合作或不愿合作,导致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合理有效的交换流动,出现条块分割的现象,这与电子政务要求的统一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是相违背的。

    1.5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如今,网络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网络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有的网络高手能够利用网络窃取他人的重要资料、经济情报等信息。而对于电子政务来说,网络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政府部门由于没有对政府内部的网络和公共信息网络采取很好的隔离措施,导致一些重要机密信息的泄漏,使政府的信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优化我国电子政务的对策

    2.1加强规划,建立统一标准

    规范的电子政务是实现信息共享、互相连通和协调统一的前提条件。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宏观的电子政务宏观规划,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将电子政务纳入到政府的规划之中。对于制定宏观规划的工作,政府可以聘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利于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各政府部门在兼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应该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使电子政务处于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规划。

    2.2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政府应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尽快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机制,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部门。政府应加大对电子政务的财政拨款,推动电子政务技术的发展,掌握先进的密码技术,为电子政务设置安全可靠的密码,加强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2.3加强宣传,提高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水平

    针对部分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片面认识,应该加强向公务员宣传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向他们说明建设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改变他们传统的办公理念,利用网络获取民情、传达信息、服务于民,从内心里完全接受电子政务。

    2.4正视并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是信息化应用及发展的不良产物,也是社会不公的一个表现形式,政府应该正视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虽然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服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但是政府部门不能将电子政务做成“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应该制定不同的电子政务服务政策。对于一些经济落后没有足够资金和能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地区,政府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优先发展成本低但是效益好的电子化公共服务项目。

    2.5加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建设

    网络信息安全关系到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对要的信息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哪些信息应该在网上公布,哪些信息属于机密,不能公布,对于违法行为应该有明确的法律制裁措施,而且这种制裁应该是严厉的,因为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虽然我国已经制订了有关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大部分都是限制性法规,法律本身还不健全,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电子政务,有些违法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3.结束语

    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新公共服务理念等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电子政务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电子政务最早出现在美国,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其运用到政府管理中,而对于电子政务的概念有很多解释,通俗的解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理念,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一开展高效、公开、有回应力的政府服务。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一种产物,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自身还存在不少发展困境,所以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汪进波、孙仲美、虞佳.电子政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引言

由限于人限们限不懈限努力限地对限项目管限理限进限行研限究,使项目管理日益成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发达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那些国家项目管理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趋于系统化,规模化,整体化。以美国为例来说,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项目管理的机构,即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并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简称为PMBOK。把项目管理知识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每个知识领域包括数量不等的项目管理过程。每四年更新一次,精限确的限体现限项限目管理知限识快限速上升、变限革与限集限聚过程限和结限构,让信息在全球更快速的传播与在实际中运用,它的运用不仅仅是在传统的建筑与工程建设部门,推广到各行各业。

尽管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已经开始自成体系,但就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只是位于一个初步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是我们在对项目管理的态度上不同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思想上的幼稚,经验的肤浅,让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还有就是目前我们国家严重缺少专业人才,对信息化不是很熟悉,让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在实施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时候,相关的政府机构还是固守传统,在项目管理建设中没有吸取现代思想的精华部分,不重视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因而项目在现实运用中就引发的很多的困难与阻碍,进而使项目不能成功运用。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一些困难,表现如下:

1.政府部门没有整体、全程管理的概念

政府部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没有整体、全程管理的概念,使其指导效果不够明显,所以导致不能监督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无法高效的对项目进行控制管理。尤其是在项目运行的开始与结束时,这种负面效果体现得更加明显,准备不全就动工,还没完善就草草了事。导致项目运行中遇到种种问题又得不到相应的解决,致使该项目以失败告终,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让信息得不到流通,建设不断重复,导致资源大大浪费。

2.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合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电子政务是一个需要很高要求,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丰富的知识、专业的技术人才作基础,涉及范围大,各类业务需求繁杂的一个工程项目。当然得拥有一个专门性的机构或临时性机构对项目管理进行负责与管理建设。但是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政府机构都没有做到这点,他们一般会把项目管理交给社会上的IT专业机构组织去建设,自己却成了幕后老板,拿工资不管事,这就使项目管理的建设提案、系统的规划、工程进程计划、市场需求剖析等都得由IT机构组织来做。IT机构组织在IT行业的技术颇高,但是在政务处理这块明显是外行,而且只要是公司就会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需求这块自然不会很充分。又或片面体现技术的超前性。在方案出来后的运行中,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这让项目取得胜算的几率又小了几分。有的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做出很大的变更,致使电子政务项目工程无法预期完成,资源利用不够,乃至整个项目无成效,做白工。

3.政务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权责不分

电限子政务限项目限管理限是一项限系统限的工程,需要限完限善的限体系、明限确的权限责来限协调限各方。在我限国,大部限分政限府机限构的限项限目管限理体系限不健限全,对项限目的管限理缺限乏控限制,漏限洞较限多,权责限不明限确。以限决策限层、执限行层、和技限术层的限关系限为例:本限该由限决策限层做出限的限决策,决限策层限却推给限了执行层限去决策,执限行层限无限从下手,又限推给了限技术限层,技限术层限在没限有限明确限指示限的情况限下模限糊处限理,最限终导限致建限设出来限的电子政务系限统问限题百出。

4.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信限息化限项目限建设限的成功率限一般来说只限有30%左右,电子限政务项限目相限比于一限般的限信息限化项限目限来说,更限加复限杂,其限建设承限担的风限险更限大。但是限我国很限多电限子限政务项限目限缺限乏风向防范限意识,项限目计限划时,缺乏限对限投资、技术限、管理限和运限作的风限险分限析,项目限实施时,不限注意限对风限险的限控制,从限而导致限很多限电限子政限务建限设项限目半途限而废,即限使有限些最限终完限工,系限统在限应用限的过程限中也限是问题限成堆。

5.缺乏经验总结,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我限国,很限多的限电子政限务建设限项目限终结于限最后的草限草验收,缺限乏对限建设过限程的分限析与总限结。而对限于工程的限绩效限评估,标限准不一,甚限至连工限程是限成功还限是失败都限莫衷限一是。

6.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缺乏有效监理

有限效的监限理是电限子政限务项目限顺利进限行的限保障。监理限一限般由第限三限方进行,而我限国的电限子政务限项目限建设,要么限缺乏监限理,要么限监理限权责限不明限确,要么监限理“国有限化”趋限势严重,甚限至有些限政府机限构将限监理堪限称负担,但限又碍于限政限策法限规,应付了限事,把限监理限演变成限走过限场。

分析上面出现的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三,分别如下:一是根限源是限政限府限机限构在限电限子政限务工限程项限目限的建设限过限程中政府部门没有全局观念、整体全程管理的概念,对项目管理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与看重;二是关键是没有足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又懂政务管理的人才。三是症结在于没有系统的指导方针,而且目标都不明确。如果要处理出现的那些问题,就得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尤其是症结上。不要固步自封,固守传统,得吸收现代精华,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就目前我们国家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结合国情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主导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方案。试点之后再让它普遍运用,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此方案趋于完美。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目前我国遇到的问题可以有效应对,使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葛福明.大庆市金保工程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2]赵俊岚.电子政务工程监理分析与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8:9598

[3]刘蓓,付宏燕,李新友.电子政务工程标准化规划与实施要点[J].电子政务,2010,12:5963

[4]郑杰.项目管理在日本的引进、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1(6):12

[5]白新勤.美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J].档案,2011(6):1

[6](美)J.KentCrawford,肖艳颖,译.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政策;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一、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税制体系下,已经实现了对B2B、B2C模式电商的征税,但C2C模式的电商(俗称“网店”)在税收征管上仍是空白。以淘宝网为例,作为我国最大的C2C电子商务网站,其2012年的交易总额突破3万亿元。若以5%的额度征税,淘宝上的网店一年下来将因此增加近1500亿元的税收成本。下文笔者将具体分析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观念存在误区

受美国、日本等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国家的影响,我国电子商务运营商在纳税观念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实施电子商务免税可保持电子商务的价格优势,对于电子商务竞争力的增强也有着重要作用。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结合则可进一步加大对全球贸易的扩张。

2.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商务概念,免税政策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可为网络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机遇。

3.免税政策可促使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进而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小额交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普遍存在,如果对其也征税的话极有可能会出现征税成本过高的现象,与税收的效率性原则不符。

(二)税收立法滞后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在法律中仍然属于空白,在现行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中均没有针对电子商务税收的相关法规。在此情况下,个人和企业就会抓住法律漏洞逃避纳税,进而使得我国财政收入大大降低,而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极不公平的。除此以外,我国电子商务在税收立法中还涉及电子证据法律效力与电子支付中的签名效力问题。

(三)税收制度不明确

电子商务税收制度不明确主要与征税要素、税收管辖权有关,具体问题如下:

1.征税要素难以确定。较之实体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的纳税主体更为多样化、模糊化与边缘化,因为购买者与生产者均可隐藏身份或会住所,电子消费监管难度较大;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信息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传递,传统交易中的纸质单据和凭证将被省略,进而将导致瞌睡对象难以确定。电子商务的适用税种、税率等也较难确定。

2.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商业交易在地理上的界限,但这对收入来源地的判定以及地域管辖权的实行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国家间的税收管辖权纷争现象层出不穷。还有些商户或企业甚至会出现避税现象。

(四)税收征管难度大

传统税源管理手段失效和技术平台、相关机构及专业人才的缺乏均是导致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难度大的原因。我国现有的税务登记方法对电子商务企业是不适用的,其税收征管法的行为也难以认定。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这对税制要素的确定及交易信息的获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税收信息系统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系统覆盖不全面、信息收集与共享技术不完善、管理与技术结合不紧密等,因而无法在此技术水平下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此外,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通晓税收政策的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着电子商务征税的实施。

二、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税收宣传与教育

行业人士以及社会大众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认识错误对我国实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对此,税务部门需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宣传工作,改正电子商务征税的错误观念,强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在进行电子商务税收宣传时,税务部门需将税收流失的危害、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税收原则等内容逐一讲解给纳税人,并尽最大可能保证通俗易懂与深入人心。

(二)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完善税收制度方可为实施电子商务征税提供法律依据,方可避免税收流失现象的出现。对此,我国相关部门需从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及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出发,在严格遵循税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鉴于我国电子商务仍处于成长阶段,全面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还不适合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因此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的最佳选择为修订完善现行的税收法律法。

(三)明确税收制度

我国境内所有从事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纳税人均需向其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登记,并需向税务机关提供工商营业执照上规定的营业范围、组织机构代码证、纳税人身份证明、网上经营网址、电子邮件、网上银行账号等资料。主管税务机关需严格审核纳税人所提供的资料,只有符合条件的纳税人方可通过纳税登记申请,并被赋予唯一的纳税识别码。使用电子商务交易专用电子发票有利于加强对电子商务交易税收的征管。此外,为了实现对电子商务税收的高效征管,我国可采用第三方代扣代缴制度。

(四)构建征税技术平台

智能软件在支付宝、财付通这类提供电子商务交易支付服务的第三方系统中的应用可在交易金额支付完成时自动开具电子发票并可将其发送至税务机。征税技术平台的构建则可帮助纳税义务人在网上就完成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税收宣传等相关税收征管功能。电子商务税收管理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十分有必要,因此我国各级税务机关需加强自身网络建设工作,尽早实现对电子商务税源的有效网络监控与稽查。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还需聚焦物流和资金流来解决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并通过与物流部门、支付系统建立相关信息网络体系共享找到监控电子商务交易税收信息的突破口。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力度与税务人员的税收专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税务机关需定期组织税务人员进行电子商务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税收管理业务的学习与研究,并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优秀人才,充分调动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束语

无可否认,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改变,但其在税收政策中存在的空白与漏洞对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技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此,我们必须在法律、技术与制度上作出反应,从各个方面完善税收征管方式,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波峰.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若干问题的看法[J].财贸经济,2014,11:5-12.

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安全;防范

电子政务系统软件是我国政府部门构建的一个可以进行实践工作、实际管理的工作软件,它以网络平台作为自身依托,通过网络平台发挥出功能,可以对众多事务进行处理,让各个政府部分的服务水平与工作水平获得提升。但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需要借助网络,目前网络环境较为复杂,有众多隐患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产生威胁,而且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也容易让网络病毒拥有可乘之机,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应用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制定防范措施为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安全应用提供保障。

1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1.1信息安全方面

非授权访问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信息安全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多用户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就进入网站,对网站内容进行访问,这些用户的行为存在着一定非法的性质,因为他们避开了系统中所拥有的访问控制机制,这些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对网络、网站进行访问是时会进行各类破坏活动,例如非法操作、网络攻击等,给电子政府系统软件的使用造成影响,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泄露与信息丢失的情况,这些信息包括可以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进行使用的账号、密码,一旦有人掌握了这些账号、密码,他们就有了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所使用网络进行攻击的条件,造成网络内部攻击。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70%以上关于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攻击来自内部,这充分说明了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应用上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

1.2网络安全方面

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电子政务网络性能的优越以及规模的扩大,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原有的通讯线路,通讯线路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网络原有的环境,提高了安全问题出现的几率。电子政务网络自身抵抗网络风险的能力较差,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很容易受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网络在逐渐普及,每个人都有上网的权力,网络环境也因此而变得复杂,这增加了网络安全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以及电子政务网络的威胁。在网络安全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面临的安全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网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网络结构会因此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导致网络性能出现问题,给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带来众多安全问题;其次,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存在着众多的工作模块,这些工作模块负责不同事务的管理,例如财务、人事,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不可缺少的,但正是这些工作模块降低了网络稳定性,很容易导致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问题。

1.3数据安全方面

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与其他软件、其他网络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情况,很多进入到电子政务网络内部,被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使用的数据安全性难以确定,由于电子政务网络的不稳定,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很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如果电子政务软件使用的数据中含有黑客攻击或木马病毒,那么对于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会造成严重影响,很多重要信息会因此而流失,部分机密文件也也会因此而泄露。数据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软件面临的重大问题,导致这一方面问题出现的因素较多,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较为严重,在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进行使用时应该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2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的安全防范措施

2.1控制用户访问

政府部门应该对于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信息安全问题加以重视,对各类用户访问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行为加以控制,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访问以及使用设置权限。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对访问规范、使用规范进行编制,外来用户在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访问行为以及操作都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减少外部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内部应设置防火墙,通过防火墙对一些不良信息、有害信息进行过滤,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内部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减少因信息传输产生的安全问题。如果存在网络入侵问题,应及时警告入侵者并高职管理员,降低这些非法行为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造成的危害,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信息安全。

2.2建设安全网络

有些政府部门过于注重电子政务网络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安全,他们会选择建设独立系统的网络,这样的结果是网络安全得到了保证,但是无法实现与其他方面的信息共享。因此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建设安全网络,让电子政务网络以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运行是最为重要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网关的建设,减少其他类型信息的进入,将自身的信息中心与电子政务网络进行合并,电子政务网络可以对信息以及电子政务软件进行统一的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也能够因此对网络的整体情况进行掌握,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可以及时的排除,对安全网络进行建设。

2.3保护数据信息

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中的数据信息与政府工作有着直接关联,如果出现问题会对政府工作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电子政务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安全防范,加强对自身数据信息的保护。首先需要对软件内部文件进行加密处理,保证内部信息的完整性;其次,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内部建设数据库,对部分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再次,对数据传输通道进行管理,减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篡改、假冒等情况,让数据信息的安全得到保障,让数据信息能够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巧玲.云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5(02):14-15.

[2]刘明良,涂涓.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及网络安全性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08):109-110.

篇5

关键词:高校;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8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和协调,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

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在称谓上稍有不同,主要有“高校电子政务”、“高校电子校务”、“高等教育电子政务”、“高校校务信息化”等不同表述,但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张琛认为,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公共电子信息服务与在线业务、教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规范和标准规范、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体系与保障体系、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小范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统计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网上招生录取与调剂系统、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监管系统等[1]。

王勇杰则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校园电子政务建设则由下面基本组成部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校园信息、校园网站、论坛、远程教学、图书馆管理、电子备课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系统维护等[2]。

王根健认为,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电子校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特指高等院校的电子校务,是指高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实现公文、信息传输无纸化,提高院系和部门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师生员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更好地实现校务工作的现代管理[3]。

二、高校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王立新概括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功能:(1)展示(Show);(2)(Distribution);(3)服务(Service);(4)教育(Education);(5)交流(Communication)[4]。

王立新从比较高校电子政务系统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异同入手,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1)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建立在一个极具效率的网络平台上。(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明确,业务规则。(3)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4)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5)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可以由高校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来建设[4]。

张琛则认为,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是迎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需求;(2)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缩短常规事务的处理时间,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加快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性,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3)推行电子政务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1]。

王拔群认为,推行高校电子政务有四点必要性:(1)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电子政务办公的条件;(2)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有利于各部门和全校师生员工之间达到互动效果;(4)有利于提高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

三、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学术探讨。王长全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在电子政务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3)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4)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6]。

李烨阳则指出,由于高校电子政务项目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建设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院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少高校站点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安全性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页面制作、审批、更新,流程管理,应用开发,安全性保证,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的以及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所高校对于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及所遵循的信息标准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3)高校对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漠视现象,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培训工作做得远远不够[7]。

王勇杰则将校园在建设电子政务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管理观念的问题;软硬件的矛盾;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之间的推诿现象;安全问题等[2]。

王拔群则强调,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有其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不仅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而且在高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推进电子政务的难点在于认识观念不强、存在无序现象、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等几个方面[5]。

周敏认识到,“行政保密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报告‘好消息’”、“监督机制的缺位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成为‘硬件摆设’”、“资金短缺不利于电子校务建设的长期性与连贯性”是目前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所在[8]。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观念仍然落后,重视程度不足;(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作共享不到位;(3)软硬件建设存在问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4)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5)应用水平整体偏低;(6)配套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7)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8)资金投入不足;(9)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10)监督机制缺乏。

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在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靳海亮、高井祥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领导、系统规划;(2)准确定位,搞好设计,降低成本;(3)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4)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安全;(5)要加强管理和服务[9]。

王勇杰则指出以下几点:(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2)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电子校务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2]。

朱飞强调,要构建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新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管理理念是先导;加强软硬件建设是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关键;提升人员能力是核心[10]。

王拔群对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办公提出几点建议:(1)要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2)选用合理软件和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3)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4)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6)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5]。

周敏认为,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应当是:(1)行政改革,还电子校务“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2)利用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披露”式的行政监督;(3)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4)系统规划,科学管理,促进电子校务的发展[8]。

王达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做到以下五点:(1)组织落实、机构到位是保证;(2)建立电子政务队伍是关键;(3)队伍信息化水平的培养提高是基础;(4)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5)分步实施,从易到难,稳妥展开[11]。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系统规划,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明确职责;(2)加强高校上下级、高校部门之间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广泛协作与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共享;(3)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用合理软件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推动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保管;(4)准确定位,搞好设计,系统规划,科学管理,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5)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加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性;(6)出台实施细则,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7)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8)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9)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注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电子政务队伍;(10)完善高校电子政务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琛.对高等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36).

[2]王勇杰.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电子政务发展[J].时代经贸,2008,(S1).

[3]王根健.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王立新.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3).

[5]王拔群.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1(4).

[6]王长全.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3).

[7]李烨阳.浅谈高校电子政务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

[8]周敏.对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9]靳海亮、高井祥.加快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2).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技术 电子政务 发展 环境 趋势

首先我们要对电子政务有一个简单了解,电子政务有很多概念,不同的学者看法也不一样,本文给大家解释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电子政务就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在政府机关日常的管理中,并借此优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工作组织结构,打破以前政府机构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形成一套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的使用,对我国政府职能的充分的发挥,行政效率的提升和监管能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并有利于政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运作,是政府部门管理创新进程中的必要手段。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曾经明确的提出了政府机构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虽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了已经将近20年,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在政府机构的应用上,我国才开始刚刚起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我国的电子政务在目前的很多地方,只是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是在尝试阶段,这项工程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方面来关注。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环境

电子政务在我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还有更早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作为国家的管理部门,政府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有利于我国发展现代化管理,并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政府办公的现代化。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网上了解到政府机构的各种职能以及办事的程序等,这对人们了解政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有很大的帮助。在政府机关的内部,日常工作中,各个办公室,各个部门之间都通过网络进行联络和资源的共享,不仅能够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还能够减少公务开支,从而减少等情况的发生。

2 电子商务存在问题

2.1 人员素质与电子政务发展不相适应。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人员的素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的制约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在政府文化上,目前充斥的高高在上的文化与电子政务推崇的平等的要求是互相制约的;其次,有些政府人员自身有腐败问题,对于电子政务的公开化和增加透明度功能出现非常抵制的态度,这对电子政务的开展是一个重大的阻碍;第三,有些公务员未经培训上岗,缺乏自主利用电子政务进行工作的能力;第四,有些找政府机关办事的人,由于很多客观的原因,文化素质不高,对网络认识不足,对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并不能享受到。

2.2 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问题。目前很多电子政务一线建设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这项工作往往是默默无闻,无法直接创造效益,又要花很多钱投入,因此从事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很难得到更多的培养,很难得到更多的提职机会,正因如此,政府应该拿出专门的资金,为各个部门专门培养信息中心主任,并为他们的进一步科研创造条件。另外,还可以将电子政务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制度当中,一票否决,如果谁不及格,这个机关就没有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指标任务。由于将电子政务纳入考核当中,各个部门的领导势必要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否则这将影响全单位的达标任务,信息中心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领导的重视。

2.3 缺乏专业的电子政务信息建设人才。从出现电子政务,到现在电子政务在我国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个过程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但是目前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政府部门请专业的网络公司在政府机关长期维护电子政务工程,并驻守在政府机关,一旦脱离专业人员电子政务系统的运作就会出现问题,有的地区在市、区级政府部门均实施了电子政务的前提下,真正的电子政务人才屈指可数,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其运作情况可想而知。

3 电子商务发展方向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子政务不仅是政府治理国家的有效工具,且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素。 政府网站作为政府部门与广大企业、群众之间的电子桥梁,其功能不应该只是政府对外公开展示工作内容的展台,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便民的服务和直接的与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近年来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各国的电子政务也在陆续的建立或建成。不过在呈现一定的共性的同时,相互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信息环境的不同所以政务也是迥然不同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那么为了高效、有序地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开发计划,用以确保政府所需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②按照既定的流程程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一体化的形式,有组织地收集、处理、传输、各种信息,这样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当下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互联网为各级政府展示和宣传政府形象提供了便捷途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通过共享信息,实现联合连贯,推动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业务协同配合,提高对公众的服务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监督的发展成为公众反腐倡廉,监督政府的有效形式。那么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里,面对网民的问政,面对网上的监督,政府的执政需要与人们进行互动,这样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因为网络监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这样,政府必然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进行合理地集成,对政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互联互通,对政府结构和工作进行优化组合,使企业、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从而降低社会投入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功能服务不仅是政务的电子化,其交互性也十分重要,提供一个与民众互通的平台,让管理者听听民众的意见和呼声,同时也能让民众了解管理者决策的初衷,使官民能有效地互动起来,这样更利于政府和大众加深了解和信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一场革命。从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启动以来,已经经过近20个年头,政府的网站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教训,但是如果想得到跨越式发展,那就必须转变观念并提高认识,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务员队伍,在服务的便利性上下功夫,把方便群众、满足群众多种多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姬泊.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宿州学院学报,2005(2):104—105.

[2]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03(3)3.金太军.论政府的网上责任[J].公共行政,2004(5).

[3]田景熙,洪琢.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杨雷.电子政务效益的经济分析与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盛辉,成良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科技管理研院,2004(5):18—19.

篇7

关键词:移动政务;移动电子政务;综述

中图分类号:TP399-C2

随着智能手机、触屏手机和GPRS、WIFI等无线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设备的随时随地的便利性,中国的手机网民已经超过了电脑网民。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移动政务(Mobilegovernment)也应运而生,并处于上升阶段。在这个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移动电子政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未来学者对移动电子政务的研究、也有利于为政务的其他方面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调研,对移动电子政务的国内外发展情况有一个概括的了解,重申移动政务的意义,通过移动政务的实际运用、现存问题和相关建议,探询未来移动政务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角度。

1 移动政务相关概念

国内学者从移动政务的应用对象和功能出发,认为移动政务是无线通讯技术和电子政务的结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商企业、社会服务等部门运用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进行管理和服务。在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移动政务指的政府机构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和移动设备的帮助将电子服务传递给公众。这个定义主要是由电子政务衍生而来,因为有的学者认为移动政务是电子政务的子集,是电子政务领域崭新的、重要的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移动政务可以被定义为在政府机构范围内使用移动和无线通信技术将服务和信息传递给公民和企业。

关于移动政务的分类,有的学者认为一方面,根据移动政务面向对象的不同,移动政务可分为政府部门间(G2G)、政府对公众(G2C)和政府对企业(G2B)三种模式。而从移动政务的建设来看,移动政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传统电子政务的补充,一种是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应用。

2 发展移动政务的原因和意义

对于发展移动政务的原因,已有文献研究主要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展开。

主观条件上,庞大的手机网民基数要求发展移动政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目前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根据中国手机网民的迅速增长态势,中国手机网民的普及率已高于电脑的普及率,要求电子政务也要相应发展移动方式,与时代接轨。

客观条件上,手机的移动性可克服电脑的局限性。移动设备的移动性,克服了以前固定电子设备的局限性,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信息和服务。对于政府内部办公,也能实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办公。这就解决了“数字鸿沟”的移动性和部分成本问题。

3 发展移动政务的意义

在移动政务的发展意义上,学术界主要从效率、满意度、成本等角度进行讨论。

突破时空限制,信息与搜集便捷及时,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有学者认为移动政务不受网络拓扑结构限制,配置简单、应用灵活,因此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可满足执法部门和应急管理服务部门对信息较强的实时性要求。增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互动,提高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的公信力。有的学者认为移动政务凭借短信系统简单易用、方便快捷的优势促动着老百姓积极主动地同政府沟通;对于政府则能有效地提高其对公众的回应能力,缩短普通公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节约成本和时间。有的学者认为移动政务的应用,可以使工作流程更加灵活与弹性,同时由于电子化手段代替了许多人工化工作方式,可以大大节省日常运作的运营成本。除了上述意义,朱琳还提到了促进行服务供应商手机增值服务业的发展。巩永华还提到了由于手机网民基数大,普及率高,可以有效地减少数字鸿沟。赵小伟还提到可以提高政府、领导的决策能力。

4 移动政务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

对于移动政务存在问题,主要可以从宏观、微观、技术等角度进行分类。有学者认为从宏观层面,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开设业务少、个人隐私和安全保障的不健全和群众参与意识不强。而从微观层面,大部分的人仍把计算机作为参与政务的首选,以及移动收费的问题。而技术层面来看,国外也有学者提到不同移动技术的复杂性、建立安全的网络以提供可靠的服务,明确哪些服务可以通过移动的方式提供都是对移动政务极大的挑战。手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意味着移动政务也将有更大的应用,在未来移动政务的发展中,学术界从政府、公从、法律、隐私等几方面给出了若干建议。有学者认为移动政务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打破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责任心,以及正确看待负面信息,同时也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尊重个人隐私。也有学者从提高移动政务服务可用性方面提出要重视用户调研、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变革服务方式、重视移动服务安全等方面提出建议。

5 总结

结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发展,虽然近来移动网络已成为社会热点,但对于移动政务有研究仍局限在电子政务的附属获围内,未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于现在的移动网络需求,针对移动政务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政务还将继续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在此,针对文献研究上学者的一些不足,笔者将提出几点建议:(1)对于移动政务的概念属性研究不足。许多学者仍然把移动政务看作是电子政务的附属,于移动政务边界界定还缺乏统一的认识。(2)对于移动政务的已有研究广度不足。在文献调研中发现,国外学者提到的移动政务的框架模式、有效性分析,中国都缺乏相应的研究。以及移动政务在农业、医药上等其他领域上的应用,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但中国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都明显不足。(3)对于移动政务的已有研究深度不足。对于移动政务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按照电子政务的模式进行分析,提出的建议流于一般,未能针对性地深入分析。

笔者认为,未来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针对本国移动政务的现状和前景,借鉴发达国家对移动政务内涵的认识,将移动政务放在本国宏观环境和具体应用中分析,做到对移动政务边界内涵的认识准确、定位清晰。(2)探讨移动政务不能只从政府角度出发,要注动公众用户的需求和感受,在今后的研究中不妨对用户需求进行一些调研,才能更好地发挥移动政务为人民服务的初衷。(3)探讨移动政务在各领域应用的可行性、移动政务的框架机制、技术问题和统一平台,对于移动政务进一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推动性的作用。(4)手机互联网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相应的移动政务发展也有政策、法律、具体应用上的许多不同,因此,对于移动政务要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将时代特征、中国国情、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纳入移动政务研究的考虑范围,分析移动政务发展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如何促进中国移动互联网全国性、协调性、进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电子政务环境下移动政务发展研究[N].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

[2]Ntaliani,M.,Costopoulou,C.&Karetsos,S.Mobilegovernment:Achallengeforagriculture.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08.

[3]Ghyasi,A.F.,&Kushchu,I.m-Government:CasesofDevelopingCountries.mGovLab,internationalUniversityofJapan.2009,9.

[4]ElKiki,T.,&Lawrence,E.GovernmentasaMobileEnterprise:Real-time,UbiquitousGovernment.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Technology(ITNG'06):NewGenerations,2006.

[5]巩永华,李大伟.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J].电子政务,2006.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1.

[7]Mengistu,D.,Zo,H.&Rho,J.,J.M-government: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oDeliverMobileGovernmentServicesinDevelopingCountries.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ciencesandConvergenceInformationTechnology,2009.

[8]郭零兵,邓德胜.我国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J].决策参考,2007.

篇8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数据挖掘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使得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电子政务能够辅助政府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也能满足人们对政府和职能部门高效运转的要求。

从全国范围看,经过多年的实践,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初见成效。各级政府在不同的层面建设和实现了不同的功能。这其中建立和获取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中具有一些知识。但目前的系统只是实现数据的输入、查询、统计等功能,还没有能够从中挖掘这些知识。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挖掘其中的知识,将能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能够更好地满足快速有效服务大众的要求。

2 电子政务数据的特点

电子政务涉及面广,因此拥有的数据也是海量而复杂的。归纳起来看,电子政务数据有下面这些特点:

2.1 数据种类多。政府事务和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因此数据类型也丰富。这些数据有统计数字、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数据种类多也使得数据的格式多样。

2.2 海量数据。电子政务面向的用户广,业务繁多。随着系统的运行,每天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组成的数据,以及网络服务器访问记录、浏览器日志记录、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对话等生成的数据量巨大。

2.3 数据的动态性。在电子政务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数据库中的数据都在不断扩充和增加。

3 数据挖掘方法

应用数据挖掘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算法层面。第二是实现层面。

在算法层面,数据挖掘主要来源于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算法。这包括关联规则、分类、聚类等算法。

(1)关联规则挖掘:其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出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2)分类:分类算法的输入集是一组样本集合和几种类别标记。首先为每一个样本赋予一个标记,然后训练一个分类器。最后对新样本进行分类。

(3)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法的输入是一组未标记类别的样本,也就是说此时输入的样本还没有进行任何分类。其目的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划分样本。而所依据的这些规则是由聚类分析算法定义的,例如,可以是一个准则函数,可以是一条经验规则等。

另外,数据挖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结果呈现给用户,这需要一些机器学习的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

在实现层面,不仅仅要考虑数据,还要考虑数据的存放。由于很多的数据是存放在数据库中,因此,不可避免需要采用数据库技术从而使数据挖掘算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和更高效的运行。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涉及的数据多而且丰富,用户众多,访问频繁。因此,电子政务系统通常会采用数据库。所以,在设计和实现挖掘算法的时候,需要充分采用数据库技术,从而使数据挖掘能更好地运行。

4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挖掘功能

形象地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知识的过程。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我们这里给出几种可能从中挖掘到的知识的类型。

4.1 用户关注热点的发现

在电子政务网站上,有大量的政策、法规、通告、新闻等文件。用户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浏览和下载这些文件。通过网络日志可以记录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用户对哪些,或者哪类的文件有兴趣。由此可以确定用户的关注热点是什么。

不仅如此,根据对不同时间段内用户关注热点的跟踪和分析,还可以发现用户关注热点的变化。这些变化能给政府部门人员提供丰富的信息,也可以促使我们寻找变化原因,从而及时作出相应改进以适应这些变化。

4.2 用户使用电子政务系统的模式发现

用户在访问电子政务系统时,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根据网络日志,发现用户这些操作的模式,有助于改进电子政务系统。

用户的操作模式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大众的操作模式,一种是个人的操作模式。

大众的操作模式是指一段时间来,大多数用户对于某一类功能的操作模式。发现这些模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大多数人是怎样操作的。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分析目前的系统设计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存在改进的可能。

个人的操作模式是指个人在一段时间的操作习惯。根据日志的记录,可以持续对一些用户进行分析,发现其个人操作模式。个人的操作模式和大众的操作模式可能不同。由此我们可以考虑设计面向不同用户的,或者说是用户自适应的政务系统。

4.3 用户提交文件的搜索

一些电子政务系统允许用户提交电子文件。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例如:在公务员招考过程,系统接收到很多报考者填报的数据。数据挖掘系统可以首先对这些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醒某些粗心的报考者,他们填报的数据可能缺少相关的要素。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这些大量的数据中搜索,自动挑选出符合要求的报考者以供选择。

5 数据挖掘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实现

要使用和实现应用于电子政务的数据挖掘算法,还需要做以下几点。

5.1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是数据挖掘中的重要步骤。由于数据存在大量噪声等,直接使用数据挖掘算法很难得到有用的知识。因此,在使用数据挖掘算法前,需要对数据做预处理:去除噪声。

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对数据的格式有要求。为了使用某些数据挖掘算法,就需要对数据预处理,从而得到适当的数据格式。如,有的算法需要数据是向量,有的可以处理字符串。为此,需要对数据格式做相应的处理。

5.2 数据挖掘的实现

挖掘算法是数据挖掘中最核心的内容。在一些系统中可以用通常的技术实现算法。但是,电子政务系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在实现算法方面,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考虑。

5.2.1 增量数据挖掘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不断扩大,因此需要设计增量式的数据挖掘方法。

增量数据挖掘是指当算法在已有的数据上挖掘出一些知识后,只需要根据新得到的扩充的数据来调整原来的知识的算法。这样就可以避免使用所有的数据重新挖掘的繁琐过程。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快速得到结果。

5.2.2 并行数据挖掘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量庞大,因此常常需要通过并行算法来实现挖掘算法。

海量数据信息的并行实现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用于数据挖掘的并行处理技术可将一个复杂的算法分解为多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可以并行执行,这样可以大大加速数据挖掘的过程。也可以利用一台计算机上的多核并行计算。

另外,电子政务中一些数据是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的。因此,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上进行挖掘,然后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云计算是当前的热点技术。我们还可以考虑把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据挖掘。

6 结语

数据挖掘是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各项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们在本文中只是涉及了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挖掘的几个问题。特别是我们给出了几个可能的应用。其目的是启发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我们对其中的数据挖掘功能会有更为迫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飞. 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的电子政务建设[J]. 现代电子技术,2004, (4): 1-3.

[2] 孙正兴,戚鲁. 电子政务原理与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苏新宁,吴鹏,朱晓峰等. 电子政务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4] 金江军,潘懋. 电子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19(6):42-46.

篇9

【关键词】 FEA 方法论 电子政务 顶层设计 模型

一、引言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CIO委员会就开始着手研究,并在1999年提出了“联邦政府组织架构框架(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F)”的研究报告。美国预算管理办公室(OMB)根据“联邦政府组织架构框架”的基本精神,于2002年提出了“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FEA”,并为此成立了“FEA项目管理办公室(FEAPMO)”。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部门各自为政、盲目建设、投资浪费、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服务功能不实用等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已成为我国政务建设核心问题,本文以FEA框架为基础,对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思路及方法进行细化及研究,提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参考模型GEA,以指导及规范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工作。

二、FEA方法论

FEA是一种基于业务与绩效的、用于某级政府的跨部门的绩效改进框架,它为OMB和联邦政府各机构提供了描述、分析联邦政府架构及其提高服务于民的能力的新方式,其目的就是确认那些能够简化流程、共用联邦IT投资及整合政府机构之间和联邦政府的业务线之内的工作的机会。FEA由5个参考模型组成,它们共同提供了联邦政府的业务、绩效与技术的通用定义和架构。

三、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做了如下定义: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并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3]。

虽然国家提出了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各级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外网及内网建设基本有雏形,各级政府单位基本都建设了办公自动化及业务处理、信息库等系统。但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造成新的重复建设。亟需提出一套统一的电子政务模型,使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协同共享复用。

四、基于FEA的顶层设计模型

本报告参考以上方法论,建议将顶层设计分为业务架构、系统架构、数据架构及技术架构四部分,并形成电子政务实体架构参考模型(GEA)。具体如图1所示:

4.1 业务架构设计思路

业务架构是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其核心以政府业务或具体的服务为中心,打破原有按照部门机构进行的职能业务划分,对整体业务进行重新梳理,有效明确了各部门间业务流程及业务关系,从而有利于理清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业务架构由职能域、业务域、功能视图及业务流程组成。

1、职能域划分。结合我国政务职能的现状,可对职能域进行进一步分解,我省政务业务的职能划分主要包括政策及决策、业务及服务和内部管理三大部分。

2、业务域划分。针对我省目前各部门机构的划分形成相关的业务域划分,包括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安全监督、应急指挥等。

3、业务功能视图及业务流程。由业务域以及职能域共同构成了业务功能视图,其清晰划分出各业务在每个职能域中所对应的业务功能,有效的梳理出各业务功能,为后续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业务依据。业务流程则明确了各业务间的关系,为整体业务的优化以及整体数据及系统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4.2 系统架构设计思路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业务架构对各业务的应用支撑能力进行分析,描述从业务功能到系统功能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出整体系统的功能、应用、系统间集成关系以及整体系统的部署视图。

功能架构视图是一个以业务为驱动的功能性框架,其核心为完成从业务功能到系统功能的映射,即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明确实现各业务所需的软件功能,并详细描述各系统功能的边界及所需完成的系统任务。功能架构设计结合现有系统功能建设现状,从软件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各业务的实现映射成为软件应用中的系统功能,每个系统功能以服务构件的形式进行展现,明确其相关的功能描述以及功能边界。

应用架构视图是以应用系统为核心的框架,其核心为完成从系统功能到应用系统的转换,即从应用系统开发的角度,明确各应用系统所需的系统功能,并详细描述应用系统的边界及其功能的合集。应用架构设计从软件开发的路线出发,结合职能业务的分类以及现有应用系统的建设现状,对系统功能进行归类合并,形成清晰的系统边界及系统功能。

4.3 数据架构设计思路

数据架构的远景目标是利用统一的数据模型,整合各部门业务数据,形成统一的业务数据库,通过规范数据交换信息,明确信息交换目录,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全面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架构重点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应用以及数据管控三部分:

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数据模型以及逻辑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是一个高阶数据模型,它定义了行业主题域、层面、主要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系统逻辑模型是对概念模型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它重点对模型实体以及他们间关联进行描述。

2、数据应用。数据应用主要分为基础信息库、业务数据库以及分析数据库,基础信息库为各业务数据库中公共及抽象的部分,包括法人单位、地理信息等信息,业务数据库重点存储各部门运营数据,分析数据库主要体现在决策分析数据的建立上,通过对业务数据库中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共享、动态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工作,为各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

3、数据管控。数据需求是数据处理及管理的驱动力,首先必须对数据需求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明确数据需求后,必须通过数据所有权管理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归属并进行统一协调。数据是重要的资源,其安全也是数据管控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生命周期的五个不同阶段是数据管控的具体对象,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必须覆盖数据的各个生命阶段。在对数据管控对象进行管控时,需要一些具体的管控指标来指导管控活动或评估管控结果,数据管控的目标也需要分解城相应的管控指标。数据质量就用于设定和管理数据管控指标,确保在设定的成本下实现数据管控的目标。

4.4 技术架构设计思路

技术架构是一个技术和组件的集合,技术架构是IT架构中比较底层的架构,它定义了如何建立一个IT运行环境来支持数据和应用架构,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以及集成关系的描述,其中基础设施包括基础网络、主机存储两部分内容。

1、基础设施。根据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部署及应用规模,计算相应的基础网络以及主机存储资源需求。其中,基础网络部分依据整体用户对应用所需带宽、网络速率、网络安全的需求,配置相应的网络及链路。主机及存储部分则根据用户对应用的访问量以及应用数据的需求量对相关的服务器以及存储设备进行配置。

2、信息安全。按照《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规范》和《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定级指南》的要求,信息安全重点从基础设施安全、应用安全、业务安全、管理安全四大方面进行设计。

3、系统集成。如何将不同时期,不同开发商建设的系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是系统集成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根据用户需求以及相关技术的特点,完成系统从数据、应用、流程、界面四大方面的集成。

五、结束语

篇10

近几年,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7年1月,拥有“.省略”域名的政府网站总数已达28,575个。目前,县级以上政府机构的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的政府网站体系。政府网站的快速发展,显示了各级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政府转型的意愿和行动。

公众对政府网站的满意度偏低

作为信息时代的公共服务龙头――政府网站在为公众服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据去年的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分析,公众对国内政府网站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还偏低。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的《中国电子政务实施及应用调查报告》也显示出,不同地区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反映“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

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利用不等同于政府服务的转变,拥有了政府网站的数量并不代表着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实现。政府网站的建设发展不能仅限于技术层面的提升,一味追求网上技术呈现形式的累加,而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把着力点放在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政务服务上,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网站的转变。当前我国政府网站一个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要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方面转变,从信息上网向服务上网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政府网站存在问题剖析

目前我国政府网站也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非常突出:

发展非常不平衡。政府网站发展不平衡现象目前十分突出,特别在地区和行业之间更为明显。可以认为是“政府内部的数字鸿沟”,解决好了,有助于缩小社会上的数字鸿沟,但是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反过来又可能会扩大社会上的数字鸿沟。在网站质量上,差异也十分巨大。从网站建设与运营层面上看,也长期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

围绕政府网站的运营机制普遍不健全。政府网站不只是建设,更需要应用和发展,建设可以外包,但是应用、管理和决策则不能外包。目前这方面在机制上还不健全,在机构设置、经费支持、管理与激励等方面不少地区还不到位。这也集中反映出政府在运用政府网站的观念、思路、工作方式上还不适应。

整合远远不够。政府网站的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明显,各个部门网站之间、部门网站与门户网站之间存在大量相互封锁的现象,彼此不能互联互通,更不能实现互动,而且政府外网、专网和内网之间的信息也很难进行有效共享。

外部制约因素日益明显。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制约因素也越来越突出,有些地方电子政务已经开始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单靠技术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机构就能推进了。这些制约因素有传统体制的惯性、法律制度的缺失、部门协调的困难和信息环境的不良等,实际上是反映传统管理和体制对政府网站的运营不适应,因为政府网站的发展必然要求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业务机构的重组。

从“名片型网站”到“服务型网站”

政府网站的定位是政务公开、公众参与和在线办事三大服务功能,实现三大功能服务是政府网站独有的属性特色。其“特色”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服务功能的完善。建设初期的政府网站,功能定位不清晰,属性特色不鲜明,处于起步阶段的多数政府网站以信息为主,被笔者称为“名片型网站”。有的网站注重信息的增量效果,大版面加载时势新闻类或消息类的信息,其服务内容与许多非政府网站雷同,缺失属性特色的政府网站自然会受到公众的冷落。因此,属性特色是建设政府网站必备的基础要素。

属性特色仅是政府网站基本表征,政府网站的价值是能够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政务服务。而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政务服务,其“特色”不是照搬传统的以政府职能为中心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而是打破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界限,对传统的政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改造,呈现给公众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一站式”的,便民快捷的政务服务内容和方式,“特色”的主要内涵是对政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政府网站是政府改革内容的重要载体,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可切实体验到政府创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分享政府改革的实际成效。如果,政府网站所呈现的服务是政府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不能给公众获取政务服务带来方便,也就失去了“特色”,公众就会不认可,不满意,这样的政府网站就必然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务创新”特色是政府网站的生命线。

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使命,拥有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网站独占鳌头的优势,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使命,“资源特色”是政府网站的重要特征。根据政府网站的服务对象和互动关系,面向公民、面向企事业、面向政府,能分门别类的生产丰富多彩的,满足公众各种需求的政务信息和服务产品,是政府网站资源特色所在,应当说“资源特色”建设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政府网站效仿其它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仅限于加载新闻类和消息类的信息,不能向公众提供具有特色的政府信息和服务产品,就违背了政府网站的使命,就失去了“资源特色”,也就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建立“特色”理念对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政府网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政府门户网站体系,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政府职能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例如,在商务部的网站上,公众用户只需要进入,就可以了解到办理很多手续的信息,这就是非常典型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政府网站是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新生事物,它的生长特点既有体制改革新机制的特征,又存在传统体制旧机制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对政府网站管理机制的设计,一方面要积极的顺应政府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有效地去消除传统体制的影响。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网站的管理机制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机制要不断接受环境的信息,并且在不断的建设中创新。

互动是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温总理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召开之前,都会在网上听民意。这反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及时、快捷、多样地听取群众的声音,获得民情民意,使政府与公众发生良好的互动,这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笔者曾经就此撰文发表过意见。其实,通过互联网实现电子政务效益是多途径和多方面的。最初是政府信息,增强公众和企业了解政府信息的渠道,其次,获得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也是电子政务中广开渠道、密切群众、不断获得公众认可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直接见效的一种方式。但这还只是双方单向获取信息的阶段――即公众获取政务信息,政府获得民情民意。

获得信息只是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互动性才是电子政务的高级形式。能否建设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团结、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和智慧,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成为一个社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关键的本事。互动性是这个社会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和健康标志。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社会的互动性,将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光荣而重大的任务,也成为考核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成败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