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学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重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的背景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文化渗透一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局面。英语课堂教学过多重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语法结构,却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差异。学生即使能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式,却不清楚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和时效性。 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及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戴炜栋教授也提出:将语言和文化融合,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让学习更加有趣、富有吸引力,这样的教学才会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尤其与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焦点。文化影响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在这一层面上语言和文化是彼此影响的。为了理解语言我们必须理解文化,语言的学习是和文化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
二、中学英语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语言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将口语或非口语交际中文化内容与外语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因此,学生不仅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文化教学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教师所教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即所讲的文化内容要涉及日常性跨文化交际中。如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对于英语情境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服饰和穿戴风俗等文化知识进行介绍。
2.阶段性原则
《课标》(教育部,2001)把文化意识目标分为二、五、八级;而《课标》(教育部,2003)则列出了七、八级文化意识目标。此原则要求教师要研读文化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等安排教学内容。对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为避免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还应注意文化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可理解性原则
Krashen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信息,这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把握。即学生不再是枯燥地背诵语言点或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意义的文化碎片,相反他们会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交际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对比原则
欧洲杰出的理论家翁贝尔托・ 埃科曾指出: “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差异。” 对比原则在文化教学中就是比较将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并在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在文化教学中遵循对比原则,不仅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目标文化的认知,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接受能力和解释能力。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1.文化交际情境再现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运用音像视频、网络资源、以及形象的语言描述等手段来组织文化教学。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生动的英语世界,让他在仿真情境中参与练习活动,形成深刻的表象思维和情感体验,并正确理解、运用文化知识。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为语言教学创设了新的环境。比如,教师在介绍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时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另外,可以通过建立英语角、举行外语节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2.文化知识输入与输出
Swai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入和输出假设原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语言文化的教学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在提供“可理解的输入”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积极地输出。在外语学习中,输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度,还能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在语言学习时存在的不足。因此,在文化教学中教师根据文化的需要创设学习和使用目的语言的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化表演去完成模拟交际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体现了语言文化教学中的小组互动和交际策略。
3.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对比
缺乏对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学生学习外语时常犯的错误。不同的文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注意文化之间差异的对比,有助于加深彼此的理解,避免文化冲突。不同文化间的对比是多层面的,全方位的,小至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大至思维方式、时间观、价值观等。例如在汉语中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而英国没有竹子,表示相同意思的习语则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张培基1964)。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要注意母语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教学,而不能只局限于英美文化。
四、结语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将语言教学、文化融入、情感维度等教育目标综合起来,既要增强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包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而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Kramsch,C. Context an 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 . London: Ox ford , 1994.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 北京: 外研社,1989.
[3]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C].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篇2
摘要: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文化教学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需要遵循适度性的原则、典型性的原则和准确性的原则。在熟知中外文化的基础上,配以合适的文化教学原则,我们的文化教学才有可能正常进行,从而推动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原则 适度性 典型性 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经常争论的热门话题,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是每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语言的作用,有多种说法,比如“工具说”“载体说”等等,但是我们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工具”“载体”,因为每种语言的形成的发展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都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思维心里等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都包含和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语言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有的时候语言中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直接反映在字面上,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暗含着。我们要圆满地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技能外,还要尽可能地了解目的语所暗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否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容易在交际中闹笑话,甚至发生矛盾冲突。
然而,虽然一定的文化教学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文化教学并不等同于语言教学.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关于语文教学的亮点基本认识》)。”俞约法先生写道:“语言教学的中心内容和主体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语言教学,不论是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工具,而且首先是掌握使用工具的技能。”当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使学生准确运用汉语这个交际工具,必然要涉及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交际。我们进行文化教学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汉语,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该遵循的原则
文化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又不能喧宾夺主,那怎么才是好的文化教学呢?结合相关的资料书籍和我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我觉得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适度性的原则。
适度的意思就是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得当,适当地讲解一些中国文化,效果是很好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很多老师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讲解中华文化的时候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得在短短的几节课内将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股脑地塞给学生,欲让其领略我国文化之灿烂悠长,使其在瑰丽独特的风俗民情中久久不能自拔,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结果,学生一开始还兴致勃勃,但是不一会儿就死气沉沉了,因为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只能“忍叹惜,更无语”了,本来想活跃气氛,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反而加深了他们对于汉语学习的恐惧,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初级阶段,特别是零基础的班级,学生的水平普遍比较低,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用汉语教学,能够不说外语就不说外语,而这与文化教学就有一定的冲突,我们知道,好多文化是有很多专有特殊名词的,而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意思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而想用汉语讲解的形式来让初级班的学生来明白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韵味,我觉得无异于天方夜谭。比如给学生讲清明节就不能不说“扫墓”,但是估计很多老师都会直接用英语翻译法,将“扫墓”解释为“sweeping tomb”,单纯从字面上理解,“sweeping tomb”与“sweeping rubbish”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扫”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想让学生理解“扫墓”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蕴,势必要用许多“高级”的词汇和语法,而这又不得不考虑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
2, 典型性的原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续不断,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使得中国文化越积越丰厚,文化的底蕴博大精深。同时,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汇合起来的统一体,它在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大量外来的文化,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而这就求我们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进行教学。何为典型性呢?我觉得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有普遍性,至少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虽不能详说十之八九,但是可以略知一二,我们所要讲的就是“一二”那部分。众所周知,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典型性的文化也必定是“活的文化”,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而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时的、古代的、传统的,或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对外国学生与中国人的交际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文化习俗。
3, 准确性的原则。
介绍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因此只有介绍得准确,才不致将学生引入歧途。比如有些课本解释“吃饭了吗?”有的说是问候语,有的说是问候语的特殊用法。像这样的话,就需要解释,因为中国人特别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常常这样跟别人打招呼,而且也确实引起某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困惑,甚至反感。然而,说“吃饭了吗?”就是“问候语”或者是“问候语的特殊用法,却是不够准确的。这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任何中国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用”吃饭了吗“”跟别人打招呼。试想,如果一个外国学生学了这一条注解便到处去跟中国人说“吃饭了吗?”,会出现怎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咱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一个老师和同学在厕所门口相遇,老师要出来,学生要进去,学生跟老师说一句“老师,您吃了吗”,试想一下,这个老师会作何感想?此外,像中国特有的“老王”“老张”“小李”之类的这种类型的称呼――在姓前边加上“老”“小”指代某个人的用法――如果不说清楚,那也很容易闹笑话。如果只告诉学生称呼比自己年轻的人就叫“小张”,称呼比自己年纪大的就叫“老张”,在交际的过程中也容易状况百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或德高望重的老者被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留学生用一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来直接冠以“小X”或“老X”的称呼,那肯定是一幅尴尬又有趣的场面。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言教学始终是最重要的,文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用汉语进行交际,特别是在初级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喧宾夺主。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一个对外汉语的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非常深的了解,对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也要有相当的了解,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在讲解的时候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初级阶段的基础打好了,那么就更有利于推动我们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重印)
[2]杜道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3]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篇3
【关键词】问题设计 理性设计的原则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65-02
新课改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因此深入教师的头脑里,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很多时候太随意,没有理性的导向。或者问题的指向性不明了,让学生一头雾水;或者问题的难易程度没法把握好,学生无法作答;或者问题的设计没有切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与教学相距甚远。因此,探寻适合高中化学教学的问题设计原则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通过解析有关学者对问题设计原则的研究,以全国各地化学优质课的精彩教学为参考,提出适合化学学科特点的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问题设计原则的已有研究及其启示
2003年王祖浩提出九年级化学问题设计的原则包括基础性、科学性、情境性、活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等原则。2011年杨雪、孙杰等提出问题设计的原则包括继承性、弹跳性、内涵性、外延性、可行性、实际性。2011年汪朝霞提出高中英语问题设计的原则要有深度、梯度、精准度、灵活度、明确度,同时举例说明。2011年张春花提出基于高级思维的化学问题组合设计原则包括:思维发展性、开放有度性、引导性、整体性、适度性。2014年薛巧提出化学问题链设计的原则有:基础性、适度性、情境性、梯度性、整体性、开放性。
这些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也有其局限性。凸显的局限性在于它只在理论层面上提出所要遵循的原则,有些泛化,没有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其教学原则,无法有效落实这些原则。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王祖浩的书中有很多丰富的例子,主要是针对初中的化学课堂教学。所以,有必要融合学者们的思考,收集和分析全国各地高中化学优质课的优秀案例,探寻适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的原则。
二、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是给定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化学教学内容之间矛盾的体现。问题设计,就是对想做但不能即刻知道该如何做的这种情景的精心准备与研究。立足于灵活的化学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设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并调动学生高层思维的问题,需要进行理性设计,并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能理性地引领问题的结构、开放度,指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是指问题设计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完成的。问题设计的基础性,就是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能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例如,在江苏名师课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氯化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的问题时,教师通过逐层下降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什么?它们是从什么粒子变化来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些粒子是通过什么作用形成氯化钠的?通过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自然地过渡到离子键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所设计的问题体现了基础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是指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设计的发展性,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问题设计的发展性,既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又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葡萄”,在挑战性环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这高度抽象的发展性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可以从具体的几个思考点引导学生突破,CH3COONa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什么?哪些微粒可能发生相互作用?CH3COONa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CH3COONa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参照以上思路分析NH4Cl水溶液呈什么性?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在问题设计中设计一些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着眼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开放性要聚焦知识学习的主题,不能过于宽泛。教师要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分析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与拓展空间,在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处设计开发性问题。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列举各种化学现象和设计的不同方案,形成学生主体参与的开放的“过程”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引导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安全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你还发现在什么地方也有这种警告?内容很开放,但又聚焦于学习主题,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学生需要运用化学知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层次性的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问题设计要依据学科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创设成具有一定梯度的不同层次的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问题,指向学生多种认知水平,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层次性有梯度的问题能为学生进行不同认知水平问题的探究提供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优秀提问教学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布鲁姆分类学区分出人类思维复杂程度的六个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启示我们,思维即疑问,思维受问题激发,思维受问题的指引,不同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不同层级的思维。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不同层级思维的发展,先引发学生记忆、理解、简单应用这种低水平的思维方式,进而引发更高层级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评价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教师通过围绕核心问题“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设计多层认知水平的问题:铜能置换稀硫酸中的氢吗?为什么铜片上会产生气泡?如何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确定该装置的正负极?电子的流向揭示了两级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形成一个原电池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如何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在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五)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是指将化学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包括涉及学科知识的复杂情景,或者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思考、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体验学以致用的愉悦,体验化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普罗瓦特(Prawat)指出,将学习置于一种实际情境中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意识到该如何使用知识。更重要的是,情境通常会因为问题解决者的专业关注点而影响他们的推理过程和解决方案。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被人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关于“铝的性质”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这是我们日常用的铝制高压锅的说明书,请你读说明书中关于高压锅的清洗注意事项,请你提出你的疑惑,推测铝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酸碱性残留食物会腐蚀锅体?为什么不要用钢丝球等磨损性大的东西擦洗铝制锅?通过将化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衍生不同层次的推进问题。推进问题将围绕核心问题不断聚焦与深化、归纳与引申,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问题解决活动。 以上以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具体案例提出了问题设计的原则,相信会对一线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美】 ,刘彦译.Quality Questioning Research-Based Practice to Engage Every Learner 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加里・D.鲍里奇【美】,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冯锐,缪茜惠.面向问题导向学习的3C3R问题设计模型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2)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2013ZJJ107)
篇4
关键词:《桃花源记》;文体定位;志怪小说;美感教学
《桃花源记》作为魏晋时期陶渊明的代表作,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为历代文学爱好者所喜爱,作为新课标中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文言名篇,笔者认为作为《桃花源记》的讲述者,既要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搞清楚该篇目中的重难点,又要在授课时力争把本篇带来的美感原汁原味的传授给学生。
一、《桃花源记》的文体定位
《桃花源记》的文体之争历来都是文W研究者和语文教师莫衷一是的文体,这种既像散文,又类似小说,还有些题记味道的奇特文体既是学习时不可规避的“难点”,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桃花源记》比较吸引人的地方,笔者认为,要想探究《桃花源记》的文体,首先要结合魏晋时代的时代特征来加以阐述。
(一)“记”文体探究
纵观《桃花源记》全篇,其在题目中就交代了自己的文体为“记”。“记”作为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早在魏晋时代就已出现,至唐宋而大盛,此种文体在古代的名篇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题材非常宽泛,既可以记人纪事,又可以记录山川名胜,还可以记载器物建筑,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记”又别名“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在现代上说,“记”可以算作散文中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旨在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明作者的一些观点,历代在“记”这一文体的应用中,有描写物品的《核舟记》、描写景色的《石钟山记》等,不一而足,但绝大多数都是借眼中的实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桃花源记》和其它游记等相比,却有较大不同,一是所写景物为作者的虚拟想象,二是在表达上主要是以叙事为主,景物只是作为叙事的衬托而存在,为探究它的真正文体提供了难度。
(二)《桃花源记》文体争议
在当代,对《桃花源记》的文体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记》的文体应该是与古代的“记”一脉相承的,所以也应该算作散文的一种,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辞海》中,对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从这里来看,《桃花源记》被当作散文不无道理,但是未免流于宽泛,仅仅当作散文并不利于对《桃花源记》进行整体的解读。另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记》的文体应该是题记,题记一般意义上是指旧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的抒怀之作或者所著之文,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在各地名胜所题写的文字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种,如各地的摩崖石刻上所写的摩崖题记等,此外,题记也可以指在文章正文前或题目下的文字。从《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上来看说《桃花源记》的文体是题记也不无道理,可是仍不得其全篇的精髓,所以有些研究者提出了《桃花源记》的文体是小说这一大胆的猜想。小说文体往往需要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这三要素在散文和题记中都可以忽略,但是《桃花源记》中却主要围绕着这三要素层层展开情节,再看小说由于是侧重在讲述一个故事,所以情节构思是可以虚构的,《桃花源记》也恰好虚构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最后,如果把《桃花源记》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来分析的话,其整个脉络也将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全篇的学习,从这三点上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将《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来解读。
(三)《桃花源记》作为志怪小说解读
笔者认为,在教学和研究上,《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来解读更有助于对其全文的深入理解,而且《桃花源记》的文风颇有些志怪小说的味道,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在古代涌现出很多可以归类于志怪小说的经典名作,如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多以奇谈怪论为主,这样的特征和《桃花源记》中记录的内容显现出的文体特征不谋而合,《桃花源记》中虚构的场景,奇妙的人物塑造都带有某种志怪小说的成分,加之志怪小说在魏晋时期大为流行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桃花源记》归入志怪小说的行列。
二、《桃花源记》教学内容的选择
笔者认为,《桃花源记》作为古代文言文的名篇,在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的普遍思想下,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美感展开教学,把桃花源之美全方位的展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能表现桃花源之美的内容展开教学。
(一)景色之美
在教学中对于景色之美的阐释上,笔者在授课时安排了诵读加绘画这一环节,既找学生轮流通读此文,着重阅读有关桃花源景色之美的地方,然后找出一名绘画比较好的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课文时在黑板上把桃花源的美画出来,随后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景且都在哪里,从而把抽象的文章具象化,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二)民风之美
篇5
文/曹祈东
北方冬季寒冷,一些原产南方的盆栽花卉必须移入室内越冬,下面介绍几种在北方家庭常见的南方花卉越冬适宜温度。
米兰 以10-12℃为宜,过低易落叶,过高则顶芽容易萌动,长出细嫩枝叶,次年移出室外容易干梢,影响开花。
含笑 以5-10℃为宜,要注意适当通风,节制浇水。如室温超过15℃,则秋季已形成的花芽会提前孕蕾开花,但花的香味极淡,品质不佳。
山茶 以3-5℃为宜。山茶的花芽于夏秋之交已经形成,若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休眠,则花蕾发育不良,如室温超过15℃,容易提前发芽而引起落叶落蕾,不能开花。
茉莉 以8-12℃为宜,温度过低易落叶,此时如果浇水不注意,过干易枯死,过湿易烂根。
桂花 以0-5℃为宜,温度过高易使部分叶芽过早萌动,抽出细弱枝条,消耗养分,削弱第二年的长势,并影响开花。
金橘、佛手等 以5-10℃为好。温度低于5℃而又浇水过量,易造成大量落叶,影响第二年的开花结果。温度过高则继续生长,枝细叶薄,第二年不开花或大量落花、落果。
从花卉术语中学会浇水原则
文/单民
扣水 扣水是指在花卉生长过程中,不浇水或少浇水以限制其营养生长,使养分得到积累,而利于花芽分化形成花蕾。适用花卉:三角梅、梅花、碧桃、、茉莉、冬珊瑚、佛手、橘子等。
回水 回水是指在头一天晚上施肥后,第二天早上必须再浇一次清水。它可以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免受肥害。适用花卉:君子兰、山茶、白兰、茉莉、珠兰、含笑等。
拦腰水 “拦腰水”也叫“半截水”,是指盆土“上湿下干”,即上半段湿润,下半段干燥。由于土壤排水不畅导致盆土积水,浇下的水不能从盆孔漏出。
见干见湿 对于一些喜湿润的花卉如杜鹃、山茶、含笑、栀子、米兰等,就要按“见干见湿”的原则浇水,见栽培介质表层发白时就浇水,浇至湿润即可。
干透浇透 对于兰花、腊梅、天竺葵等喜干怕涝的盆花,就要按“干透浇透”原则浇水。要当栽培介质干了,才能浇水。“浇透”就是要使盆土上下全部浇湿透。
宁干勿湿 对于五针松、黑松和旱生植物,就要按“宁干勿湿”的原则浇水,要干透了才可浇水,切不可积水。
与《养生保健指南》为伴,其乐无穷
有幸结识《养生保健指南》快一年了,从刚结识时的“一见钟情”,到如今的“不离不弃”,她犹如我身边感情深厚的老伴一样,让人心舒气爽,其乐无穷。
有了《养生保健指南》,我感觉精神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许多,每期她有21个相对固定又异彩纷呈的栏目,百十多篇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让我在阅读中既享受乐趣,又受益匪浅。
譬如:“老人护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文(2010年1期54页),使我知道了老年人如何护腰,从吃药、理疗、运动等八个方面介绍了注意事项。因为我有多年的腰疼病,用了许多方法都未治好,于是我对此文认真学习并坚持实践,不到两个月奇迹就出现了,我的腰疼病痊愈了,到现在未复发。还有怎样保护心脏和大脑,怎样护足等文章,读后都使我受益匪浅。
“健康红灯”、“多知多寿”、“名人养生”、“古代金典”、“私人医生”、“健康技巧”、“历史碎片”、“吃出健康”、“运动健身”、“两性健康”等栏目都是我每期必读且非常喜爱的栏目,读着这些栏目中的文章,就像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让我知事明理、老有所获、老有所乐。
生活中有亲爱的原配老伴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如今在精神上又有了《养生保健指南》这份可爱的杂志为伴,真是其乐无穷,这也是七十岁的我的一大福气。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原则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 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篇7
关键词 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深入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1.1 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鄄tence),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全球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让人担忧的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语言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1.2 英语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透视
造成这种喜忧相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分地注重纯语言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虽然近几年对纯语言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但其影响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有关,过多地强调了外国文化的学习。要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进行跨文化的导入,以达到“均衡”发展。
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
2 实施跨文化性英语教学方法及策略
2.1 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性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 停涣硪桓霾愦问莄文化,它指的是“人们的生活”, 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2.2 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应遵循相互尊重、和去粗取精的原则。
(1)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英两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经济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
(2)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我们甚至是欣赏的。比如,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这两种价值观念,很难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象征吉利的神物,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去粗取精是必然结果。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2.3 文化教学应遵从的策略
篇8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途径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每个话题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笔者在使用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提高的协助者,更是文化传递的使者。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往往需要遵守语言规约,即受到礼貌原则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和学习,在交际中尊重交际对象的文化习俗有利于交际的成功。交际中尊重对方基于遵守一定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确实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对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1967)提出的合作原则给予了补充和完善。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下面分两条次则。
(1)得体准则(rract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是别人少吃亏多收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收益。
(3)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别人的贬损。
(4)谦逊原则(ModestyMaxim):多贬低自己,少赞誉自己。
(5)一致原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一致。
(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
礼貌原则倾向于以听话人的感受为丰,尽量让对方多受益,从文化或者心理的视角尽量赞誉对方,贬低自己,即贬己尊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教学生讲英语,而且会讲合适、得体、礼貌的英语。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突出了文化意识目标。
二、新课标中跨文化意识目标
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综合语言能力中的文化目标以及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目标有利于在交际中做到礼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我们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学目标(见表1、表2)。
2001年7月,我国针对基础外语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首次出现了“跨文化”这一概念。《标准》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英语课程标准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体现高中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高中课本中的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相同的礼貌规约,也有不同的礼貌语言习俗。如中国文化重视集体文化,个体文化要服从集体文化,与集体相和谐;而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权利是礼貌的。比如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强调的是尽量少赞誉自己,而汉文化中谦逊则是多倾向于贬低自己,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贬低自己,客套一番,而在西方听到赞美时则是直接欣然接受,如果这样的文化差异中的礼貌准则把握不好,就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张先亮(2000:42)曾给出例子,一中国学者到国外一研究部门合作一个研究项目。外国专家高兴地说:“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中国学者谦虚地回答:“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深造!”外国专家信以为真,失望地把这位中国学者安排在实验室洗试管。当然语用结果使双方失望,中国学者以中国式礼貌谦虚的语言表达,结果致使外国专家未能从话语中获得中国学者业务专长和研究能力的信息。这样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不是语言听说技能的错误,而是由于对语言中文化的因素。礼貌是遵守的普遍规则,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则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了解和学习汉英文化中的礼貌差异十分必要,然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三跨文化文化教学现状
英语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语言教学顺利过渡到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英语教学,即听说读写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英语教学是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当前课堂上往往偏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吗”的调查中,有近85%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提及”。在访谈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老师们的回应令人惊讶。教师A:“啊?啥是文化教学,不知道啥是文化教学!不咋教,课文遇到,顺其自然,没有文化专题,为了完成教材(笑),不过讲讲也是有好处的。”教师B:“文化教学?哪有文化教学!!没有文化呀!Readingculture都删掉了”;当问到“上课讲不讲文化?”教师A:“上课联系到的文化怎么会不讲?如礼仪,只是比较浅显”;B:“不教,一般删除”;C:“没时间讲。”D:“顺其自然,有兴趣就教,一般不教。”
调查结果令人深思,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并没有在实际的英语课堂中得到有计划落实,最多也只是“顺其自然”。陈申(2001:11,12)曾指出,无论我们采用什么语言教学方法,都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文化教学。因此,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问渗透文化知识,主动进行文化教学意识淡薄,更无法主动积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遵守礼貌规则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里仅就人教社高中一年级教材第一册(下)教材中所含的跨文化教学的覆盖面列表如表3所示。
高一(下)共l0个单元(Unit13-Unit22),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个单元(8个单元)安排跨文化学习内容,80%的教学内容与跨文化相关。跨文化学习成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部分之一,离开了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仅会阻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礼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遵循礼貌原则下的交际,比如接受别人夸赞和表扬中国人都要先谦虚或自贬一番,如“哪里哪里”、“差远呢”等回答会显得回答者有礼貌,有修养,符合中国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西方听到别人的夸赞要说“Thank you”才是礼貌、得体的回答;汉语中“老师”是一种职业,也可以用作称呼语,“老师,您好/您早”中“老师”是有礼貌的敬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个职业名,不可以用作称呼语,“Good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英语,不符合西方文化习惯。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因素,在交际中会因文化知识的不够而不是语言技能的不足导致语言失误或者语言冲突。语言交际中礼貌原则下的跨文化知识需求的增加与教师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意识的淡薄正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四、启发
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点吗”一题中78%的教师全部选择“不常提及”。在电话访谈英语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要激励老师通过自主学习、参加教师培训完善跨文化教学实践。
1.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教师自主学习与接收培训相结合。教育培训机构、师范院校引领教师跨文化学习,指导教师提示跨文化教学,提升跨文化教学理念。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遵守礼貌,同样的话语在这个民族是礼貌,而在另一个民族可能就是不礼貌的,所以Leech基于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六个礼貌准则。顾日国基于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五个礼貌准则,即“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球童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培训者在培训中通过组织活动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又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史化内容与学生所学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跨文化教学意识是落实文化教学的关键。
2.实施文化教学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深深地吸引着师生去读、去写、去和同学交流。教材中蕴涵着的大量的背景资料有待于我们去观察和发现,挖掘尽量多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
(1)寻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国家概况、地理气候、国家象征、社会概貌等。
(2)针对学生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提供直观的图片资料,实物样品,用以辅助教学,加深印象。
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在语言教学上,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语言现象而忽视文化知识及语言的载体功能现象时有发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文学、艺术到伦理、哲学,从政治、法律到经济、道德,从宗教、习俗到衣食住行,以及性别、职业、阶层等可谓无所不包。文化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范畴。古德诺夫(H.Goode 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文化造就了丰富的语言,由此产生语言之间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的结构上,还体现在其内含的语义上。各种不同的语言词汇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由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文化包含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
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只有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才有真正的意义。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必须了解使用它的那个社会及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其中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指出的:“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学习者必须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学习。教师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语义等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时,应努力发掘语言形式内在的文化涵义,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化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的讲授和学习的现象。这样培养的学生只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而对英语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交际时习惯于套用本族语的使用规则和交际模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断英美人的思想意识,结果往往导致用语失误,交际失败。根据笔者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将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19世纪人们为研究宗教、文学等学习语言,因而着重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此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后来的教学便长期以语言形式为主,使其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
2.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把握,以语言知识代替交际能力的培养。
3.就教材方面来讲,教学中一般选用小说与科技文章的居多,而选用有关英美历史、文化、政治方面的文章过少,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上的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的了解不够。
近年来,随着现代语言学在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语义学方面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交际法的盛行,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并在外语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只掌握其基本的语音、语法知识和一定数量的词汇,虽能造出许多符合语法和语义规则的句子,但在同外国人的实际交往中,有些句子或者由于场合不恰当,或者由于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会使交际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导致交际失误。结果语言学习不但没有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反而会引起一些误解。这种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还应该把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明确纳入教学之中,使外语教学深入到语言系统以外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完全地掌握所学的语言,按照语用原则进行交际。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或文化敏感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是现在乃至今后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文化导入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过程中,我们应遵循:
1.实用性原则。所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文化知识教学才可以结合语言教学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学以致用,收效会更加明显。
2.系统性原则。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关联、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导入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化,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3.趣味性原则。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敏感性强,若所选材料具有趣味性,效果自然就会更加理想。因此,教学中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教材,在自编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使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适度性原则。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首先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本着以上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要利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一是采用比较法,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说明。二是结合课文内容增加有关的文化背景介绍,并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不同特色,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不同语言及不同文化的敏感性。三是强化阅读输入,扩大知识面。利用英语成语了解西方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四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拓宽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用途及多媒体计算机语言课件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及录像资料,参与空中英语活动,使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英美文化的真谛,培养其语言悟性及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的领悟力。
五、文化导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客观看待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调整,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交流和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在具体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加以注意:
1.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信息的导入只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虽然它的作用不能忽视,可以给语言教学增添一些活跃因素,使英语教学避免单调与沉闷,但不应与英语语言教学这个主要任务并驾齐驱。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把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等同的倾向。
2.教师给学生选择的学习材料,要体现目的语的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侧重于知识文化,主要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3.英语教学中,文化信息的难度应与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相当。因此,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文化信息的导入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篇10
关键词:外语;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2-0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原则和方法,许多有志之士,大胆使用或尝试了外语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教学又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学环境、对象和目标,因而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研究外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其意义就在于可以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以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外语、涉外工作者和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外语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对外语教学做了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几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听说法(也叫口语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还很流行。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产生出自觉对比法,法国产生了视听法(也叫情景法),美国产生了认识法,英国产生了交际法(也叫功能法,交流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曾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用过,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了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法国南锡研究中心酝酿出一种只注重听、读的异语交流教学法。在美国又兴起一种全部动作反应法(TPR,即 Total Physical Response),适合于幼儿、少儿学习英语。钟兆隆同志创造了“逆向英语学习法”,李阳推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国内还进行过一些“阅读学习法”(English through reading)。还有人反对“疯狂英语学习法”,说不必疯狂也能学会英语。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播过两种新的学习英语方法。沉默法就是又一种学习外语的方法。
刘润清、戴曼纯认为,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1)交际法;(2)语法翻译法;(3)听说法;(4)视听法;(5)综合法;(6)其他方法。
赵爱国、姜雅明把外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八种:(1)语法翻译法;(2)直接法;(3)听说法;(4)视听法;(5)自觉对比法;(6)自觉实践法;(7)综合法;(8)交际法模式。
束定芳、庄智象把外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八种:(1)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2)听说法;(3)交际法;(4)全身反应法;(5)沉默法;(6)社团学习法;(7)自然法;(8)暗示法。
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中最常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1)听说法;(2)视听法;(3)交际法;(4)多媒体教学法;(5)综合法。
不论你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才会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话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等于不止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可以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外语。
3.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纠正学生错误。学生说外语,其实是,任何人说外语,只有说得多的人,出现的错误多,说得少的人出现的错误少,不说外语、不开口讲话的人才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应当以出现错误多的就认为是学习不好,不能在此画等号。
4.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教师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不可呆板。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灵活变通方式进行教育。河南科技大学打算在2006级新生中再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使不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本科生、专科生都有差异。即使全都是本科生,也存在有艺术类学生、农学类学生、建工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要差一些,若“一视同仁”,僵化某一种教学形式,效果就不好了。
5.要有爱心,爱学生之心。加强责任心,加强辅导。对于所教的学生,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尖子生,而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心,并需要经常加以指导。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力帮助他们。在有能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差生“开小灶”,使他们“吃得好”。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学原则,灵活多样地采用上述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外语教学肯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外语教学原则的研究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即对语言本质特性的认识上来说,我们可以肯定语言有如下四个本质特征: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由两个方面组成:形式和意义。整个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个符号关系的系统。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因此说,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动物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小孩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会语言等种种现象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一套特殊的语言习得和处理机制。
从实践论层次上,即教学本质特上来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系统原则:根据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的原理,在外语教学中应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密切联系。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形成一种连续体(continuum),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新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再加上适当的交际实践,必然促进这一连续体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语法教学中,语言符号间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可作为编制学习者语法知识网络的经纬线。
2.交际原则: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有两个方面组成: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交际的实践可以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学会外语交际服务的,所以应十分注意语言知识教学和交际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3.认知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认知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的理解;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
4.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二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在外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选择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
5.情感原则: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情感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或控制。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综合型和工具型两种。持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通该目的语文化,得到该语言社团成员的认同;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外语教学实践中还应研究其他不同性质的教学原则,如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等。
赵爱国、姜雅明则认为,外语教学是在教者(教师)与学者(学生)两个主体或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进行的,因此,应当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来教授和学习。
2.系统原则(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语教学应始终突出语言结构系统教学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建构起一套新的语言规则系统。
3.文化原则(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结合符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适时移入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知识,以使学生在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同时而学得和习得文化,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4.综合原则(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科目不宜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不宜过窄,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将广泛的语言教学内容、多样的言语形式及技能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认知原则(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及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等的作用。
6.实践原则(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实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及特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外语教学必须贯彻实践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经过七年一线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六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外语教学也像其他门类的教学一样,应该熟悉授课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以便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2.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教材或文章不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肯定效果不会好。如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外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外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最为明显,即,由容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学。束定芳、庄智象也认为,外语教学还须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
4.对比性原则:学习外语的学生,时时处处总想在与母语对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外来语言的。但在实行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负迁移,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正迁移。
5.重复性原则: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口,这几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重复的重要性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怕重复,才能学得更好。
6.博杂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知识面一定要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看,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到。
我们在教研室教学研讨中有人就提出了外语教学至少应实行三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如果对外语学习根本无兴趣,那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多下功夫,多想办法。
2.实践性原则:(三个75%)包括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从量上来看,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比例不应大于1∶3;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量要多,特别不能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密度,就是教师保证操练的频率较高、节奏较快,避免松散、拖拉。深度,即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应具有递进性,并且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
3.高频密度的原则: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是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多信息,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专家和外语同行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或不用的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定人家。事实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去指导他们,方才有效。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你会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8.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8-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226.
[4]Richards,J.C.,&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5]Mills,D.Web-Based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Form-Focused Language Learning [J].TE SOL Quanterly,2000.
[6]Hickey,Leo.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2007:2.
[8]杨雄琨.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改革性思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0]王枫林.综合编排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EB/OL].网络杂志Magazine《综合语言知识》教育论文,2005-11-25.
[1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 Ru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Hen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 上一篇:农业水利工程开题报告
- 下一篇:旅游消费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