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监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监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监测方案

篇1

 

0 引 言

 

随着我国蓝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水养殖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沿海养殖场及育苗场发展迅速。最近几年我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各大海水养殖场遭遇“冷水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海洋监测范围大,不易监测,针对此现状,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便更有效的监测海洋环境科学,节省人工监测成本。此项目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发送给上位机软件接收系统,以便对海水中各项实时参数进行监测,反馈信息预测海洋各项指标发展动态。

 

1 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蓝海经济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海水养殖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近海网箱养殖海产品更接近原生态,该养殖方式逐渐成为海水养殖的首选。但对海水养殖中为促进养殖生物的生长所使用的大量饵料和化学品若不加以监管,将加剧邻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并引发赤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从而造成“失海”现象。

 

由于海水养殖面积大、分散度高等特点,人工监测成本高,监管难度较大。如何将空间分布的养殖区域进行统一化监管,缩短空间距离,这是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物联网相关技术快速发展,使得解决这些难题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随着芯片成本的降低,低功耗芯片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近海的手机信号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给海上数据传输提供了通信保障。远距离供电方案可采用太阳能供电或移动电源供电方式,移动电源可为单片机供电数月至半年左右,能够满足供电需求。

 

2 方案设计与研究

 

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所设计的系统原始架构图如图1所示。

 

2.1 感知层

 

根据实用及成本考虑,感知层可采用STM32单片机,设计两路电压输入和两路电流输入,一路RS 485及一路CAN接口。单片机的选用主要考虑到STM32的低功耗和低成本特性。由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只需对每天的特定时段进行采集,所以单片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休眠状态,STM32可以满足休眠功能的需要。采集接口的设计原则为够用即可,适当扩展。设计主要采集海水中的温度,根据特殊需要可以增加pH值、含氧量等传感数据的采集。

 

2.2 网络层

 

网络层采用GPRS、ZigBee与北斗导航相结合的无线网络通信方式。

 

考虑到海上手机信号的覆盖和信息传输量小等特点,远程数据传输以GPRS为主,北斗导航通信为辅的设计方案。对于局域密集型采集采用ZigBee局域网通信,由汇集节点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将数据发送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通过有线及无线的方式将相关数据展示在平台或手机上。

 

2.3 应用层

 

应用层中主要的功能有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及展示,手机端数据查询。

 

使用C#开发数据接收端程序,使用Socket编程实现服务器端程序开发,将接收数据存储在相应数据库中。使用B/S模式开发Web服务程序,将所需数据通过Web界面显示出来,这样就可以在电脑和手机等相关设备中实现跨平台展示。

 

3 结 语

 

此方案是为海上恶劣条件下,数据远程采集及处理而设计。通过多种模式采集,将有线与无线等布网方式相结合,将局域无线网与广域无线网相结合,使用了跨平台等应用开发技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海洋环境监测中,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很成熟。此系统在提供了海洋环境相关数据的同时,能够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发出海洋环境相关预警。

篇2

 

长期以来,人类在追求物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给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全球水资源逐渐缺乏的态势,环保成为了各国发展计划中的重要策略,海洋监测工作的发展与管理成为了重中之重,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海洋环境。

 

1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价值

 

在全球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由于工业生产的污水、废水被随便排放,经江河流入大海,使得水质受到污染,各种物理、化学性物质破坏了海洋的自然生态链,造成了大量海生物死亡、濒临绝种,进一步恶化了水资源匮乏的形势,基于上述原因,针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价值,事实上,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是一切海洋相关工作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利用有效的监测技术。

 

可以帮助监测和清理我国海域中的众多污染物,测得污染物成分的浓度及数量,进而分析研究出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和状况,提出合理的解决防护方案,同时,海洋科研工作也同样离不开海洋监测管理所提供的重要数据和资料,使其更具科学严谨性和可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管理工作的发展。

 

2对当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2.1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总结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可以追溯到1972年,距今为止已有40多年的历史,可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例如:我国早在1994年便构建了近岸海洋的监测网络,包含全国各省市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针对海洋监测实施站点布设、现场数据的调查和处理、实验分析等全面的综合研究,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为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同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研究,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已达到覆盖海面区域300多万公里,并且开展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污染应急防护机制、海洋环境防灾减灾等多项计划,工作范围之广、实施内容之细致,均对我国的海洋生态规划、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等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2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全球环境的恶劣趋势,其实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仍值得思考,依旧有着一定的危机,首先是对海洋环境监测的投资经费缺少保障,这将成为制约海洋环保事业前进的最大阻碍,相关政府部门仍需谨慎调控与支配财政资金,切实有效利用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之上,其次,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也导致了海洋监测工作面临一定困难。

 

尤其针对海洋监测这种复杂多变、难度较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技术性人才、经验的缺失会给整个海洋监测项目的推进造成影响,最后,仪器设备的老旧损坏、缺失匮乏,让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难以保证科学准确性,例如:某些监测站仪器过于老旧、功能损坏、缺少定期更新与维护、数量不够等原因,均无法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3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合理建议

 

3.1提升海洋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计划,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提升个人职业素养,改变不良的消极思想和工作态度,以最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难度颇大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应对问题迎刃而解。

 

化险为夷,增强整体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所以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是相关企业部门不可忽略的任务,例如:有关海洋部门要针对企业内部人员实行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培训计划,可以定期、分拨对各岗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思想素质的教育,并在学习之后,考核员工,杜绝无证上岗现象,提升工作责任感,完成对全员的技术知识的补充,更好地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服务。

 

3.2完成对海洋监测工作的细化管理和制度完善

 

保证海洋环境的质量健康,是监测工作的主要目的,那么相关海洋监管监测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监督审查力度,补充与完善现有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细化监测工作内容,落实岗位人员的责任,重新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海洋监测方案,严格遵循全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使得日常的海洋监测工作变得更具规范、实用性,真正落实海洋监测方案中的每一个计划任务,在不断地分析研究与实践中,尽可能完成,进而推进了海洋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3开拓监测领域、加强法制建设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海洋监测事业更多的要求,新技术、新理念的涌现,促使海洋监测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原则下,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因而拓宽海洋监测工作的内容范围势在必行,比如:增加生态监测与赤潮监测的内容,会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免受破坏,合理实施海域功能区域的监测。

 

对资源开发和规划十分有利,另外,法制建设也不可缺失,要进一步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和利用,积极贯彻国家海洋监测管理的政策要求,构建良好的监测管理制度与氛围,依法对海洋监测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并着手制定与执行《海洋环境监测管理规定》,使海洋监测工作有据可依。

 

4总结

 

总之,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业,为了改善海洋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合理节约、利用水资源,维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在分析与研究中提出合理的海洋监测工作建议,将对增强海洋管理、维护海洋环境健康起到为巨大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

一、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二、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三、监测的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四、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篇4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应急监测;应急指挥系统;环境污染; ArcGIS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正在各行各业大展身手,为了实现环保行业的信息化,建立符合信息化发展需要,满足环保有关部门的管理需求,为环境管理者提供信息化保障,现在提供一个基于GIS平台作为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的架构系统。选用GIS技术作为信息平台的载体,不仅能够实现对污染企业、公共设施等可视化管理和分析,更能实现统一的信息交互模式,同时还针对环保部门的紧急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指挥、应急、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决策支持。

1、 总体设计

1.1 实现数据资源的管理维护: 建立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市政设施资源等数据库, 为市政设施管理和养护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实现系统数据的动态更新维护机制, 并为系统数据库扩展预留接口。

1.2 实现查询统计决策分析功能: 通过各种查询、统计、专题图和报表输出功能, 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查询检索和统计分析服务。

1.3 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功能: 通过地理空间数据标准与数据共享交换技术, 达到与其它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一数一源, 一源多用􀀁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

2、系统特点

2.1 GIS 系统通过与环保平台业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发挥出了空间信息相比传统数字信息的强大优势。构建一个以环境监测等信息综合管理查询于一体的信息平台, 大部分业务数据都与空间信息相关, 通过GIS 平台能更好地分析、展示相关信息管理数据之间的联系, 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2.2系统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和3 层体系结构进行设计。编程实现在面向对象技术基础上, 采用组件( Component Based Development) 开发技术, 将底层模块封装为应用组件, 通过应用组件的组合搭建系统, 以实现软件模块的重用和软件的共享。GIS 应用系统的开发也是基于组件技术实施的, 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各功能子系统的一体化集成。

2.3 以关系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管理模式: 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引擎技术进行海量空间信息管理, 统一管理业务所涉及的所有空间数据图层, 满足空间数据工业化标准、TB 级数据管理, 高性能空间数据访问的要求, 提供基础空间信息的支持。

3、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的系统需求与流程分析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要求实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重点危险源、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管理,以及应急指挥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决策支持。

3.1 重点危险源的管理。生产企业集中存储的危险物品、工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危险原料、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都是危险源。对危险源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来管理。在数据库中记录危险源的地理位置、现存的污染物或者危险品和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的名称、性质和来源、环境事故发生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存储量等信息,实现对风险源的属性信息和地理信息查询,生成针对特定风险源的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防治办法及处置预案。

3.2 化学危险品的管理。能够造成污染的物质就是危险品。需要给危险品建立数据库,记录危险品的名称、理化性质、健康危害、监测方法、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及用到仪器设备,实现计算机的快速检索和查询。

3.3 危险品的应急检测。发生突发性环境事故后,要求迅速查明该污染物的信息,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污染物或危险品的监测有多种方法,不同的方法使用的检测仪器及原理也不同,可以将这些方法录入数据库,并配以相关标准、规范等参考文件,以备查询和检索,为污染物的监测提供帮助和辅助手段。

3.4 危险品的预警管理。某些危险品、危险源在特定的气候状况下,发生污染事故的频率较高,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应当能够查询出该种危险品,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提高警惕,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3.5 决策支持与部门联动。当发生突发性环境事故时,要求环保部门迅速做出对策,有效的处理突发事故,最大限度的拯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要迅速的调集相关人员,同时咨询专家做出决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一旦发生,一般靠某一部门或单位是无法快速有效地妥善处理的,因此,到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及时上报当地或上级政府部门,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协同作战。因此系统应具有应急预案、决策支持、部门联动、现场监控等功能,以辅助领导进行决策指挥,减少损失。

4、数据库设计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网络系统主要管理的数据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环境专业空间数据、危险源数据、危险品数据、监测分析方法数据、应急监测联络组织数据、环境应急专家数据、应急监测车辆数据、应急监测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应急事故处置预案数据、环境应急事故管理数据、环境污染事故案例数据管理、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系统数据、环境污染事故污染扩散分析模型数据、污染扩散模拟事件数据等。这些数据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环境专业空间数据可以通过GIS平台和关系数据库来进行管理,使得这些地理要素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互关联匹配。对于其它的数据可以使用关系数据库直接进行管理。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可以采用实体- 属性(E- R)方法进行设计。

4.1 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系统的开发平台采用了ArcGIS平台,ArcGIS软件平台是一套全面的、完善的、可伸缩的GIS软件平台。在系统的开发工具方面,.NET在进行GIS应用开发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时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系统开发的主要工具是.NET。

4.2 系统实施方案

4.2.1.系统集成方案。系统利用GIS通用平台与数据库管理集成框架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并采用了应用集成和组件集成的集成方式将各个功能组件组织在一起。

4.2.2 数据访问方案。对数据的访问使用的数据缓存技术,加快了交互速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4.2.3 数据交互与网络拓扑方案。整个系统运行于无线CDMA网络上。根据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分为本地版和中心版,本地版和中心版的区别在于本地版只是关注本监测车的数据,而中心版需要监控整体的应急指挥状态。而总体数据的传输是基于数据采集通讯模块,通过该模块实现了数据库间的传递。中心版系统与监测车之间以及几台监测车之间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连接和通讯,同时与数字采集通讯系统形成逻辑连接关系。

5、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有:重点危险源管理子系统、化学危险品管理子系统、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环境应急指挥管理子系统、污染扩散模拟子系统、车载导航子系统、环境无线视频监控子系统、车载气象监控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系统组成如图4所示:

5.1 点危险源管理。对企业的危险源进行备案管理。当事故发生时,可以通过GIS地图查询事故发生点周围危险源分布位置、企业信息、危险品储备情况,为事故的处置提供全方位危险源信息。

5.2 化学危险品管理。对危险品的种类、毒性和理化性质等相关信息进行存档和管理。可帮助应急监测人员快速锁定污染因子,完成应急监测任务,并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安全的方法控制污染,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护环境,又可作为应急监测人员日常知识储备、提高应急监测人员专业素质的必要知识库。该子系统储备了包括优先污染物在内的1300多种危险品的主要标识、理化特性、健康危害、应急处置方法、人员防护、应急监测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相关标准、毒性、对环境的影响等信息,还收集管理了大量的有关危险品相关知识、标准等信息。

5.3 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提供完整统一、切实可行的预案模板,可以联系GIS电子地图进行预案查询管理。境应急预案是快速、高效集中调度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在最短时间,以最小的代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降低环境污染的保证。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应急预案和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执行环境应急预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5.4 环境应急指挥管理。提供人员、组织、技术等辅助决策信息,辅助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应急指挥管理是以事故管理为导向,将环境应急监测、应急事故指挥处理及应急监测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发挥监测中心的职能,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管理及应急事故处理水平。主要功能有:应急监测专家管理、应急通讯录、应急事故记录、应急事故查询、污染事故案例库管理等。

5.5 污染扩散模拟。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在运输、生产、储存中由于疏忽或操作错误可能引发泄露、燃烧、爆炸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会给公众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分析和预测出事故影响和损害的范围,就能为事故处理部门快速作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减缓措施提供数据的依据,将事故带来的人员和环境危害降低到最小。

6、结语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非常多,主要针对水,大气,绿化、城建、湖泊、海湾、海洋等等进行各个方面和角度的分析和预测等等,而GIS的应用正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和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基于GIS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阐述了基于GIS平台下,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整合各类设施与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 并将信息资源完整、准确地定位于设施相关的地理环境中, 通过GIS 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 为各管理部门提供了直观、高效、便捷、综合性的管理手段, 有效提高了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

尽管GIS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还不算深入,但是成效是显著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的深入,GIS必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辛琰.环保应急指挥系统中车辆监控调度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刘振声.环保GIS的设计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2010.

篇5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立即启动审核程序,尽快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报批准人批准后对外。一般来说,监测报告的审核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1.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1.2报告审核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1.3报告批准与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送报告批准人(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对外或者提交委托人。

1.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一审:由质量监督员(或科室负责人)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二审:由数据审核(或质控)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并要求重新编制,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审核结果无误,签字后(并明示其职务)进行结果的报告。

2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监测报告批准人(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3审核内容

3.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3.2监测报告的数据

3.2.1数据的可靠性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如使用非标准方法(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3.2.2数据的相关性结合现场采样情况,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生化需氧量(BOD)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同一水样中COD>CODMn,COD>BOD5,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防止由于小的失误,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3.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分析要透彻,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纵横结合,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前后不矛盾,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文字简练,意思明确,语句通顺。

3.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A4规格),《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和封里4(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3.5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的符合性

篇6

【关键词】航空煤油;风险;检测;评价

航空煤油储罐的风险由于其自身风特点主要是基于其完整性的监测和评价,这是其风险检测的主要运用形式。

一、航空煤油储罐完整性监测和评价

航空储罐完整性是指采取技术改进措施和规范储罐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使储罐始终处于受控完整的状态。要实现航空煤油储罐的安全运营,需要在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用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储罐完整性管理是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对影响储罐安全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一体化的管理,保持储罐处于完整、受控状态的一种管理工作,包括安排日常工作计划、制定相关管理文件体系、建立完整性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等。建立储罐系统的信息数据库,其中可以借鉴管道完整性管理中针对管道检测工作模式及当前的软件设计趋势,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了改善,将数据管理与数据应用分开,不仅提高的操作系统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准确性与可靠性,便于管理更好地实现完整性管理。进行风险评估及安全评价,了解储罐失效可能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同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定期进行检测与运行适宜性评估,建立健全的程序文件及人员培训机制同时将完整性管理与现有的管理体系相结合,确保储罐始终处于可控可用状态。

(一)航空煤油储罐数据收集整合

数据采集是航空煤油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收集、整理、分析储罐相关数据资料是进行储罐完整性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即时性及完整性直接影响完整性管理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储罐数据进行收集、检测及分析计划,不断更新、维护数据库确保数据的质量。同时由于储罐状态随时间在不断变化,应尽可能全面收集、检查和整理能反映储罐系统状况和可能存在的危险的有效数据与信息及储罐完整性评价相关数据信息,根据完整性分析的结果、检验维修结果等对相关储罐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更新和显示,对无法确定和缺失的数据必要时进行现场采样或检测,需要重点关注重要数据变化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并保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储罐完整性管理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库。

(二)航空煤油储罐风险评价

风险是指对于一项活动无法确切知道未来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的危险概率及后果的综合量度期望值,风险由失效概率和失效后果共同决定,风险评价是完整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预测储罐失效可能性与失效后果,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储罐进行风险排序,采取风险减缓措施,全理调配资源,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决策及风险再评价等。

由于绝大部分带压设备都存在缺陷,特别是航空煤油储罐这种大型设备部分缺陷都不会导致设备失效,只有极少数缺陷会导致灾难性失效,企业中大约80%的风险是由不到20%的设备决定的,需要以较低的成本来检测高风险设备关键缺陷,风险评估能通过风险排序对较高风险设备进行更高的关注,有效实施检维修。现实中采用RBI方式实现,FBI实施目的包括出符合法律法规、降低费用提高企业利润、事故后的恢复及设备完整性管理的需要,能够指出设备可能发生的失效类型及失效概率和后果有多大。基于风险的检验周期可依据可接受的失效可能性与风险可接受水平确定,由潜在损伤模式确定检验方法,综合考虑国内外同类储罐运行历史经验及我国法律法规,尽可能在确保储罐下一次检验前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储罐长周期运行。一般情况下,“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可采用在线检验替代内部检验,也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延长规范所要求的最低检验期限”这一条款解决了RBI延长检验周期与我国检验规范固定周期之间的矛盾,以及是否可进行在线检验替代内部检验之间的矛盾。

RBI技术虽然是一种科学先进的制定检验策略的方法,但RBI本身不能控制或降低风险,只是储罐宏观风险排序的一种方法和理念,需要一系列检测规范与合乎使用的完整性评估标准支撑。对于不可接受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减缓措施,例如通过检测(检测主要是通过降低风险不确定度来提高储罐失效机理及退化速率的预测能力)降低储罐失效可能性,或者通过对储罐部件进行更新、维修或对缺陷进行合乎使用性评价、紧急隔离、采用防爆结构等降低储罐失效后果。

通过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较高储罐采取相应的风险减缓措施后,需要对储罐的风险进行再评估,以确定风险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及储罐风险水平。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是完整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何进行风险评价和开展风险管理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继续深化风险管理理念,细化管理,加大危害识别与评估力度,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发展适应的风险评价和预控的完整性管理新路,重视储罐本体的完整性管理并开展防腐有效性完整性管理等。

(三)航空煤油储罐完整性检测

航空煤油完整性检测主要包括日常巡检、全面检查、技术性检测等方式。日常巡检主要是了确保罐体使用安全而实施的,主要包括检查罐底板、壁板、罐顶板及罐体沉降情况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通过实际检查结果作出继续运行、监控运行、运行及停止运行的决定,并作好相关的记录,对危及储罐安全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措施,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技术性检测。技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声发射检测、罐内机器人检测及超声导波检测等,三者适用环境、应用范围及检测部位等内容。

如有基础沉降趋势的罐可进行持续沉降观测,可保证储罐不停产的同时确定维修优先权进而适当延长或缩短检修周期。全面检查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罐基础、平面布置、罐顶、罐壁及其附件等,以目视检查为主,以壁厚测定加以辅助,采取评分的方法进定量评价,按重要性不同,对不同的检查项目设置不同的分值,根据得分评定储罐的完整性等级,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常压储罐常用的无损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宏观检查、壁厚测定、磁粉、渗透、超声、射线、金相、涡流、漏磁声发射检测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对破坏形式的检测有效性各不相同。

由于储罐壁板缺陷特殊性,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无损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同时应尽可能提高罐底板检测覆盖率从而降低腐蚀缺陷漏检可能性确保储罐底板的安全运行及维护,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合理确定检验比例,对高失效后果比低失效后果的储罐实施更全面的检验,综合考虑多种失效模式确定检验有效性,并参考API提供的检验有效性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法规要求,进行调整。储罐底板失效机率远大于壁板机率,需要重点对罐底板进行监测检测。罐底板在线检测技术主要是声发射检测技术、机器人及超声导波技术,其中,声发射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动态无损测技术,对线性缺陷敏感,但被检件的接近要求不高,同时对构件几何形状不敏感,能在一次试验中整体探测评价整个结构中缺陷状态,并提供缺陷随着时间、载荷、温度等外变量变化而得到的实时的连续的信息,应用非常广泛。

机器人检测技术是一种能够减少停产降低检测成本的新型检测技术,其对地上储罐检测清罐时无需停产及空罐,不仅节省大量计划费用、运营成本及停产费用,而且可缩短现场作业时间,同时可以避免人工进罐作业及废物处理的需要。超声导波具有比传统无损检测法更有效率的优点,对内外表面均非常敏感,可以从一点检测就迅速将大片区域屏显化,能检测到无法直接触及的区域,对弯曲面区域更容易检测且能提供更快速全面的检测结果等优点。三种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储罐底板中的优势对比是通过确定、监控和测量储罐退化来全面了解储罐状态,增强失效可预见性,降低失效概率进而降低风险,但检验本身并不能阻止或降低储罐的退化,风险降低水平主要与检验数据及分析解释的质量有关。

(四)航空煤油储罐完整性评价

航空煤油储罐完整性评价是以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辨识为核心,通过对不同介质和基础条件的在用储罐及附属设施潜在失效机理和失效风险大小给出适宜的检验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检验周期及完整性检验策略,合理调配和使用检验资源,确定日常维护管理重点,通过项目实施协助企业建立完整性评价数据库,健全相关程序文件、培训人员等实现储罐群完整性管理与长周期安全运行。储罐完整性评价需要一整套技术标准和基础数据库支持,并将检验检测技术、剩余寿命评价和紧急救援模拟仿真技术融入日常管理和周期性评价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储罐检测、剩余寿命预测、沉降变形评估;其中检测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有效检测方案重点对高风险的储罐选择合适的有效检测手段确定可存在的隐患及其严重程度并进行适用性评估确保储罐在一定时间内风险处于安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同时制定管理方案,对储罐进行完整性动态了解同时难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预测剩余寿命可以掌握储罐腐蚀发展状态,结合预结果制定合理的检修周期,实现安全与经济性的平衡;沉降变形是储罐非常重要一个安全影响因素,对其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沉降情况,沉降是否属于可靠范围之内,以此来决定是否对储罐进行停产维修。

二、总结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了航空煤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测评价的基本方法。对航空煤油储罐数据收集整合、航空煤油储罐风险评价、航空煤油储罐完整性检测、航空煤油储罐完整性评价的具体研究我们初步的掌握了航空煤油储罐基于风险的检测评价方法,这对解决航空煤油储罐安全问题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郭冰.大型常压储罐群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邱枫.基于风险腐蚀速率的储罐底板剩余寿命预测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3]王[.风险检验在储罐完整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4]何仁洋,沈功田,肖勇,王勇,刘.中国压力管道与储罐安全法规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综述[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管理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2005:11.

[5]吴磊,薛春芳,于磊,霍有利.海洋石油平台航空煤油储罐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工程分会:,2009:3.

[6]黄瑾.储罐的声发射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

[7]付子航,单彤文.大型LNG储罐完整性管理初探[J].天然气工业,2012,03:86-93+132.

篇7

关键词:生态监测;环境监测;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38-2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等各种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环境监测问题。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监测,常规情况下一般采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这种着眼局部的监测方法只单纯的测定了环境中的有害因子,不能对整个环境综合评价。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以对整个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1]。

1 生态监测的概念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成熟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例如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湖泊、海洋、动植物等生态系统,其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一旦破坏,其恢复或形成新的平衡系统,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我们所指的生态监测对象指的就是上述生态系统。

生态监测,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有观点认为生态监测就是生物监测,认为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是对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所做的观察和监测。但生态监测涉及的范围远比生物学科更广泛,且不能以固定的生物物种来进行评价,因此科尔克威茨和马森(Kolkwiz and Marsson)认为生态监测就是利用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评价环境,重点是评测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反应。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的《环境生态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对生态监测的定义是: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的测定、观察。这一定义从方法、对象、目的方面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

2 生态监测的类型

按照对象及其空间范围来分,生态监测可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

2.1 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监测的空间范围比较宽泛,至少应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甚至全球,主要监测区域范围内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及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宏观生态监测主要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制图技术,辅以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手段。监测的信息多以图件的方式输出,将其与自然本底图和专业图件比较,评价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2,3]。

2.2 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生态监测范围较窄,是对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生态因子进行的物理和化学的监测,其对象是具体的生态因子在人类活动下的变化。这项工作以大量的野外生态监测站为基础,辅以流动监测或空中监测。每个监测站点的地域面积并不确定,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只是监测的对象是生态系统内部的具体生态因子。微观生态监测按照内容,可分为:

2.2.1 干扰性生态监测 指对人类特定生产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的情况进行监测,如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规律的改变;草场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生产力降低;湿地的开发引起的生态改变;污染物排放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2.2.2 污染性生态监测 主要指对农药及重金属等污染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传递及富集进行监测。

2.2.3 治理性生态监测 指已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人类治理后,对其生态平衡恢复过程中的监测,如对沙漠化土地治理过程的监测。

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以宏观生态监测为导向,把两种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监测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了解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发生的变化。

3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3.1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是指能够代表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的具体项目。设置指标体系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系统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并且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不同生态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包括水文、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不同生态系统的要素的基本指标有所不同。

3.2 生态监测指标确定原则

进行生态监测首先要选择生态监测指标。其选择的原则是: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层次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敏感性高、受外界条件影响大、改变快的指标作为优先监测指标;综合反映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多种指标;可操作性及实际监测能力。除设置常规性指标外,每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还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反映各自特点的选择性指标,二者共同构成生态监测站的指标体系。

4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

篇8

关键词:水质监测;水质分析

中图分类号:S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已将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狠抓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细分领域的水质监测行业,也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一.水质检测的意义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水质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为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除上述监测项目外,有时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水质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新的世纪中,面对洪水威胁、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我国的水质监测工作面临着崭新的内容。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都对水质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水质监测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水权交易、国家间的水事磋商等也都离不开水质监测数据。 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一是水质监测站点多以掌握地表水水资源质量功能为主,缺乏对地下水的监测和对大气降水水质监测。二是水质监测站的总数少于水功能区的数量,不能反映全部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三是各级水质监测中心的采样能力不足,监测频率低,水质监测实验室的监测仪器设备老化,大型分析仪器配备不平衡。四是机动监测能力不足,移动水质分析监测实验室配备数量太少,现场监测能力低。五是自动水质监测站数量太少,缺乏自动测报能力,难以获得重点水功能区主要水质监测的实时数据。

二.水质检测采样技术与方案 在制订监测方案时,首先也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查清用水情况、废水或污水的类型、主要污染物及排污去向和排放量,车间、工厂或地区的排污口数量及位置,废水处理情况,是否排入江、河、湖、海,流经区域是否有渗坑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监测点位,选定采样时间和频率、采样和监测方法及技术,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实施计划等。 瞬时水样: 有些工厂的生产工艺过程连续恒定,废水中的组分和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这时可以用瞬时采样的方法。 平均混合水样: 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为一昼夜或一个生产周期),每隔相同的时间分别采集等量的水,然后混合均匀而组成的水样。 平均比例混合水样:即在一段时间内,每隔相同的时间分别采样,然后按相应的流量比例混合均匀而组成的水样;或在一段时间内,流量大时多取,流量小 时少取,然后将所取水样混合均匀。 (一)采样点的设置 (1)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第一类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六价铬的无机化合物及有机氯化合物和强致癌物质等。 (2)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二类污染物。 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的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等。 (3)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排放口布设采样点。为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可在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点。 (4)在排污渠道上,采样点应设在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无污水汇入的地方。 (二)采样时间和频率 工业废水的污染物含量和排放量常随工艺条件及开工率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故采样时间、周期和频率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由于废水的性质和排放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无论是天然水水质还是工业企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水质在不同时间里也往往是有变化的。采样时间和频率的选取主要也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和排污的均匀程度。一般说来,采样次数越多的混合水样,结果更加准确,即真实代表性越好。为了使水样有代表性,就要根据分析目的和现场实际情况来选定采样的方式。通常,水样采集的方式有瞬时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等。 一般情况下,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采样1次,将其混合后测定污染物的平均值。如果取几个生产周期(如3-5个周期)的废水监测,可每隔两小时取样1次。对于排污情况复杂,浓度变化的废水,采样时间间隔要缩短,有时需要5-10分钟采样1次,这种情况最好使用连续自动采样装置。对于水质和水量变化比较稳定或排放规律性较好的废水,待找出污染物浓度在生产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后,采样频率可大大降低,如每月采样测定两次。 城市排污管道大多数受纳10个以上工厂排放的废水,由于在管道内废水已进行了混合,故在管道出水口,可每隔1小时采样1次,连续采集8小时,也可连续采集24小时,然后将其混合制成混合样,测定各污染组分的平均浓度。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向国家直接保送数据的废水排放源规定:工业废水每年采样监测2-4次; 生活污水每年采样监测2次,春夏季各一次;医院污水每年采样监测4次,每季度1次。

三.水质监测技术与方案

立体化的监测解决方案由实验室、移动和自动监测三部分组成。

实验室监测解决方案

实验室是四级监测体系中进行日常水质分析工作的基本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标准不统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和发展程度也很不平衡,为使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规范性和统一性,有必要根据国家和水利行业的有关标准,建立和不断完善应用技术相当的标准化实验室,配备以常规监测参数为主,如:Hach公司出品的pH、COD、BOD、氨氮、总磷和微生物等实验室快速自动分析仪,并结合地方水质特点辅以特殊的监测仪器,如:砷、硒、汞、挥发酚等分析设备。通过标准化的“水环境监测样品管理和质量控制系统”,进行日常的水质参数分析。典型应用有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持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的配套项目——水质卫生安全监测体系。

(2)应急移动监测解决方案

2003年以来,黄河流域陆续发生了兰州油污染和黄河潼关段水质异常事件,为应对和预防重大流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灾害,建立起相应的移动监测系统。系统由现代化的移动监测车、便携水质分析仪、自动采样器、图像采集和移动通信设备等构成。利用携带方便的水质分析仪器现场迅速监测基本污染物质,采录污染现场,并通过GPRS/GSM移动通信设备及时将第一手资料回传至上级部门和信息管理中心。同时自动采集样品,进行恒温贮藏,以备在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之用。

(3)自动站监测解决方案

自动水质监测站连续或间歇地实时监控河流、江河口、湖泊、沿海、地下水监测井、排污口水质状况,为水质监控提供完整的自动在线解决方案:整套系统由水质采样装置、预处理装置、自动监测仪器、辅助装置、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组成。采用先进的Wiahws操作软件,监控记录水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变量参数,并通过网关将信息实时反馈到水利部水质监测中心,监测中心也可通过公众电话网络/PSIT专线、GSM/GPRS无线通信网采集数据和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

篇9

1 现场勘察和调研

现场勘察和调研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及生产线、环保设施及措施的踏勘,对周边敏感点分布等情况的调研。针对水泥粉磨站,生产设施及生产线的踏勘对象包括水泥粉磨制造工艺流程、厂区平面布局、主要工艺设备基本参数、主要原辅材料使用情况等,环保设施及措施的踏勘对象包括粉尘产出环节、治理设施及其主要环保设备基本参数、生态保护措施等。周边敏感点调查不应仅参照环评报告中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和图件,还应查看其它相关地理图件,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核实受纳水体、大气敏感点、噪声敏感点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其特征、方位、距离、影响因素等,作为敏感点达标分析、防护距离落实情况和监测点位布设的依据。对于环评报告中未提到的新增敏感点,还要查清何时新增,属于环评报告遗漏,还是环评后新建。

2 工况监控

水泥制造工业要求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的80%以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开展验收监测工作[1]。验收监测前,验收监测负责人应与建设项目业主商讨确定工况保证方案,同时指派专职人员在验收监测时对建设项目生产负荷、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专职人员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承担,掌握水泥粉磨站工艺流程、厂区平面布置、工艺和环保设备设计和运行指标等基本情况,在验收监测过程中重点关注中控室设备运行记录和各车间生产报表,确认水泥磨单位时间产量是否达到设计的80%以上、环保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否则应通知监测人员停止监测。在验收监测报告中,将收集的主要原辅材料用量、产品产量等工况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文字配合表格形式叙述监测期间实际生产负荷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3 监测时段选择

验收监测应选择在不利时段开展。大气监测应考虑风向对敏感点影响最大、气象因子适宜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时段。除有组织排放外,无组织排放和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当敏感点位于污染源下风向时,受污染影响最大。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由气象因子(风向变化大小、风速和大气稳定度)决定,分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类四类,一般在适宜或较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开展监测工作[2]。厂界噪声在昼间和夜间分别执行不同的排放限值,其中夜间更加严格,因此应重点考核建设项目夜间噪声排放情况。在试生产期间,水泥粉磨站虽然仅在昼间进行生产,验收监测期间也应安排企业在夜间进行正常生产,以便对其夜间噪声排放情况进行考核。

4 监测点位布设和数据处理

4.1 有组织排放监测

为减少物料损耗和治理污染,水泥粉磨站在物料传送、熟料和成品库、包装车间等环节设有多个型号、功能相同的小型除尘装置。如果对每一个除尘装置进行监测,工作量将非常巨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0]38号),可按照不小于同样设施总数量50%的随机抽测方法选择部分小型除尘装置进行监测。

除计算排气筒污染物排放浓度、设施处理效率外,同时还应计算单位产品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才能进行全面的达标考核评价。有组织排放以任何连续1 小时的采样获得平均值,或在任何1 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 个以上样品计算平均值,与排放浓度限值进行比较。对于达不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表4高度要求的排气筒,其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按外推法计算后严格执行。单位产品排放量按监测时段污染物排放量除以设备产品产量计算,主要用于评估企业环境效益。排放总量按监测时段污染物排放平均浓度与废气年排放量的乘积进行计算,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给出的总量控制指标进行比较。

4.2 无组织排放监测

水泥制造工业无组织排放监测点位设置较特殊,参照点和监控点分别布设在厂界外20m的上、下风向处。参照点一般设1处,监控点最多可设4处。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避开近处的其他排放源的影响。监控点也应避开其他排放源的影响,与排放源形成的夹角不超过风向变化的范围,同时兼顾下风向敏感点。当风速小于1m/s时,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弱,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监控点布设要全面考虑无组织排放可能影响的范围。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值是指监控点中浓度最高点测值扣除参照点测值所得之差值,以此判断无组织排放是否超标。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因此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4.3 厂界噪声监测

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原则:(1)根据厂内主要噪声源距厂界位置布点;(2)根据厂界周围敏感点布点;(3)厂中厂不考核;(4)当面对海洋、大江、大河、大山(无居民、学校等敏感点时)原则上不布点;(5)厂界紧邻交通干线不布点[1]。水泥粉磨站西侧紧邻水面宽度约200m的大河,东侧为交通干线,因此在东、西厂界外未设监测点位,仅在有敏感点的北厂界外和靠近主要噪声源的南厂界外设置监测点位。厂界噪声测量结果在进行背景值修正后按昼间、夜间分别评价。对于企业有夜间频发和偶发噪声,还需监测其最大A声级进行评价。

4.4 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

为了对比建设前后的变化情况,验收监测中的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一般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致,同时根据环评批复要求、试运行阶段发现的问题和公众关心点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噪声随距离的衰减规律,一般在厂界周边200m范围内布设敏感点噪声监测点位。水泥粉磨站北厂界外250m处有一所学校是公众关心点,即使超过200m范围,也可考虑设置噪声监测点位。敏感点和厂界噪声监测点位尽量布设在同一声传播路线上,便于分析噪声衰减规律和评价噪声 治理措施有效性。

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相应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确定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规定的环境质量目标。敏感点常受包括建设项目在内的多种声源的影响,这就不仅要评价敏感点的现状值,还要评价建设项目对敏感点的贡献值,以便说清建设项目对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对于敏感点噪声监测中出现现状值超标、贡献值达标的情况,可在建议中提出更严厉的噪声治理整改措施。

4 公众意见调查

公众意见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填写、访谈或座谈的方式,针对施工和试运行期出现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与效果、污染扰民情况征询当地居民意见和建议,环评期间参与调查人员比例应尽可能达到50% 以上[1]。调查对象包括个人和团体,个人指受影响的居民,团体指项目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团体宜采用访谈的方式,向其负责人详细了解项目对其影响程度以及相关建议。针对水泥粉磨站周边居民分布分散且文化程度偏低的特点,宜采用上门发放和填写问卷的方式。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访问人员还要将问卷调查内容转述成居民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居民完成问卷填写。验收问卷调查内容应与环评公众意见调查内容有所区别,除记录调查对象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住址、联系电话等内容外,应将调查问题集中在项目施工期和试运行期产生的环境问题、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以及建议等,不应还询问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等一般居民无法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

除对调查对象结构和调查内容分类统计外,最重要的是对每一条公众意见调查内容的分析。由于居民关心问题角度不同,可能导致调查结果不利于建设项目,因此应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原因分析,以保证结论的客观公正。水泥粉磨站公众意见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居民对其噪声治理效果持不满意态度,则应详细分析是对其哪个阶段不满意,如果是在验收监测期间,结合验收监测结果阐述现有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更加严格的噪声治理措施;如果是在试运行期间,则说明在试运行期噪声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针对性治理措施,以及最终是否实现达标排放。

5 环境管理检查

环境管理检查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非测试性依据,和监测数据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3]。除关注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保设施建成和措施落实情况等外,水泥粉磨站应重点检查排污口规范化和防护距离落实情况。

排气筒规范化主要是排放高度及其采样口位置的要求。排气筒排放高度按照《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表4规定执行。采样口按照相关监测规范进行设置,避开对监测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必要时设置采样平台,确保监测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对于需要计算处理效率的环保设施,如不能在进口处开孔,应在报告中说明原因。对于未达排放高度、采样口位置不规范的排气筒,要求企业尽快整改。

结合敏感点调查的结果,核实防护距离内原有居民、学校等敏感点是否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要求进行拆迁或搬迁, 是否有新增敏感点。若出现原有敏感点没有拆迁或搬迁、新增敏感点的情况,应及时向环保主管部门汇报。

6 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因此在验收监测报告中应给出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竣工环保验收条件的明确结论,提出加强环保设施运行和管理、环境风险防范等建议,确保建设项目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验收监测单位应加强与建设项目业主、环保主管部门沟通,确保问题发现后能够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256-200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水泥制造[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3] 何妤,严佳. 编制验收监测方案和报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6):52-54.

篇10

关键词:海水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70

1 山东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海水产养殖大国,而作为沿海城市的山东地区。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全国之首,海水健康养殖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进行中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基于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的地理优势,具有独特的海水健康养殖的资源发展条件。

1.1 海水养殖品种的增加和养殖空间的扩大

海水养殖业作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渔业基础产业,随着我国海水养殖科技进程速度的加快,充分发挥海岛渔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在传统的养殖等模式的基础上,养殖空间已逐渐开始向外海、深海水域发展,市场经济风险中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从养殖品种、产量、产值、养殖规模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海水健康养殖科技进程的加快,在发展各种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扩大了海产品的增值空间。

1.2 海水养殖科技示范项目效果显著

基于海水养殖科技进程,并在国家种子工程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建立了各级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原种场,优良新品种的养殖面积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40%以上。2015年,山东省培育刺参、海带、三疣梭子蟹、贝类、虾类和鱼类等各类水产苗种约6000亿单位。这都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1.3 海洋渔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水平受到重视

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的设施渔业发展是水产健康养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下,我国开展了相关课题咨询与研究。

2 发展海水健康养殖遇到的问题

2.1 养殖水域未完成统一规划,养殖结构不合理

如一些地区的海水养殖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近岸水域的港湾内,这是一种不合理养殖水域布局。根据我国目前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和等深线以内水域养殖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一些地区海域污染严重,导致沿岸带开发不合理,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浅显错误意识下,养殖结构与海洋环境的有机结合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忽视了海洋长远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养殖种类差异,海产品死亡率高、产品品质下降、病害频发等问题伴随发生。

2.2 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一些地区因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普及,难以进行海水养殖类的重大流行疾病的预测、预报,严重影响各种养殖病害在扇贝、对虾、海参和鱼类的健康养殖进程,这也给海水健康养殖与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3 海水养殖与科技应用水平较低

虽然科技支撑在定海几十年的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工厂化养殖的快速兴起和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产业需求和未来的发展则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3 海水健康养殖产业构想的形成与推进

3.1 推进海水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产业整体规划

为促进海水生物的合理搭配和放养密度,应严格控制投入饵料量,以降低养殖污染对养殖海域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同时,应以生态化和工程化养殖为主要养殖模式代替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以期达到生态稳定发展与环境平衡维持的目的。

3.2 建立离岸岛屿示范基地,发展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模式

在岛屿周围和离岸至40m以上水域范围内,进行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建立复合养殖系统,扩大海水健康养殖空间,达到海水健康养殖的可持继发展。

3.3 对养殖对象实施良种工程培育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种质退化而造成抗逆性差、性状退化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应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实施对养殖对象良种化、规模化养殖。

3.4 对海水养殖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建立简便、快速、灵活的水质监测方案,建立病原及其他海洋生物体不良信息的快速检测方法,全方位防治海水养殖生物病害,调控生态环境。

4 海水健康养殖发展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

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养殖海区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以及重要养殖品种的负荷力调查与研究,建立海水健康养殖系统生态学研究技术体系和生态养殖综合养殖模式,运用生态平衡、物种共生原理,对养殖生产和完成海水养殖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指导,形成严谨、健康、清洁、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依据。

4.2 加快海洋新品种培育,保护海水健康养殖新品种的品质

根据现有海洋渔业研究基础,应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对海水养殖新品种抗逆培育以及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建立新品种选育与健康优质苗种的规模培育技术体系,保证水产品健康品质。

4.3 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就是生命,市场决定出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严重影响。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与人们健康有关的微小话题,都会被迅速放大。因此,建立海水健康养殖构想,实现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突出质量、效益这个中心,把水产品质量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全面制定并出台《山东省水产苗种生产管理条例》、《山东省苗种生产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4.4 增加海水健康养殖综合效益,加快产业化进程

渔业产业化是提升渔业经济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发展渔业产业化过程中,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过程,并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化发展。

4.5 建立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

加强技术更新,改进原有渔业病害的预报、预警功能,多方面、大范围开展海水养殖的病害疫苗防治工作,并加强一些药物型、药理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实现对病害的严格控制和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满足防疫体系的市场化需求。

5 结束语

海水养殖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扎实推进定海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抓住发展形势和政策机遇的同时,以高水平的渔业科技做为支撑点,保护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促进渔民的持续增收和新农渔村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显良.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展望[J].中国水产,2011(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