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村社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农村社区

篇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扩面,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尤其不少农业大省、大县,纷纷以城镇化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社会化覆盖农村,把若干个村通过规划整合而建成新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引导农民搬迁上楼居住。各地试点探索出了村落自组织、村社合一、企业带动、移民搬迁、联村建社等多元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衍生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社区化在“好得很”与“糟得很”的争议中曲折行进。

在新挑战、新要求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何去何从?如何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契合,就业、服务、管理并举,自然、文化、历史和谐的健康发展之路?多地仍在探路,未来任重道远。

谨防走向“形象工程”

一些地方的农村社区历经多年发展,确实大大改变了昔日村落的落后面貌和人居环境,然而,也有相当多的地方路子走偏,步子踩空。有的不尊重农民意愿,不遵循乡村与城市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的不同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盲目规划,片面模仿,以行政化、运动式、“一刀切”的强势推进撤村并居,大拆大建,恨不得一夜之间消灭旧式形态的村庄而代之以集中居住、整齐划一的楼群小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年在完成针对全国农村90个社区、1789位农户的调研后,发出预警:谨防农村社区建设走向形象工程。

调查发现,社区建设上政府主导,农民、社区参与不足,存在“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社区发展惠民不足,在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方面的效果有限,面临“重建设轻发展”的困局;社区管理定位不清,面临“有机构无机制”的难题;社区公共服务欠缺,面临“重短期轻长远”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出于“政府政策规划”的占比为67.42%,出自“农民自发要求”的比重为15.73%,还有“产业发展或公共工程建设需要”占比是16.85%。而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主要是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占比为57.3%,其次是村集体的占比33.71%,而企业或其他因素作为主导力量的占比为8.99%。可见,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外力推动”,农民参与程度较低,难以汇聚“内生型”发展力量。

从就业机会的变化情况来看,在1789个农户中,60.67%农户认为入住农村社区后就业机会没什么变化,33.64%的农户认为入住社区后就业机会有所增加,还有5.69%认为就业机会减少。可见,社区建O对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程度有限。

此外,集中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当前并不适合所有地区,在山东、河南等平原地区土地流转比较多的地方,适合搞社区。而在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难以大规模开展,如何实施,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政府都有发展的要求,主要领导的任期就那么几年,要建设新农村,需要看到直观的效果,形式化的东西随之产生。但也要认识到,一定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方向,不能因为有形式化的东西,就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土地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违规占地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中部省份中,湖北省查处违规用地的力度较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多次表示,城镇化必须依法依规推进,坚决打击占用耕地进行开发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从2013年起,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就采用卫星图片执法技术,通过比对卫星图片的变化及时发现违法建设。但国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遇到诸多难处,一是违法用地制止难,二是执法到位难,三是处罚到位难。一方面,国土部门没有强制权力,只能要求对方停工,一旦风头过后违法建设项目就很快死灰复燃;此外,在查处的违法建设中,违法主体的背后时常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处罚起来异常艰难。

实际上,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之间存在不匹配、不协调。城乡总体规划是地方政府、规划部门以及专家学者集体设计的规划,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是对该地域的土地性质的界定,比如这块地是耕地还是建设用地。在基层暴露出的一大尴尬现状就是,地方政府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往往并未与土地部门协调,其中建设用地是否违法只能留待事后追究。

此外,基层普遍反映的土地审批时间过长、流程复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尽管一些地方的国土部门正着手研究下放部分权力,减少审批流程,尽量减少其中的矛盾,但效果并不明显。

自2006年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开,作为解决建设用地紧缺的这一制度创新,被部分地方政府异化放大和突破利用,盲目实施大规模撤村并居。

按照规定,增减挂钩项目区应在试点市、县行政辖区内设置,封闭运行,有些地方却违规有偿流转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此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3年内应归还,而实际执行中许多地方拖延复垦归还耕地。据国土资源部调研组对24个试点省份调研,有的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国土监管部门串通作假,拖延复垦耕地,有些只是推平了事,其中布满建筑垃圾,无法耕种。

公共服务体系亟待理顺

在一些地方,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短缺,且更多地向县城集中,或向少数试点乡镇、先进村倾斜,大量新型农村社区被边缘化、空心化,很难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沦为“两不管”“两不靠”地带。

在重庆某地,2011年4个行政村撤村并居后,建立了一个农村社区,户籍居民有8000多人。这里出现了城乡福利、公共财政投入“两不管”的问题:因为不再是行政村,就享受不到国家对农村道路、水窖、农网改造、农田灌溉等资金投入;又由于不是城市社区,因此得不到城市道路清洁、园林绿化、路灯建设等资金投入,成为“上不靠天、下不沾地”的空白地带。这个社区工矿企业很多,外来的务工人口有1万多人,但是在撤村并居之后,成了“几不管”的地方,“悬在半空中”。一些居民点通路、通水的问题长期没有办法解决,群众意见很大,经常上访。

在一些地区,因为征地、招工等原因,部分农业人口转成了非农业人口,失去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后,他们在参与村内事务、享受村内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种种问题。外来流动人员则更尴尬,虽然为当地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身份上始终是个外来人口,难以享受村内居民的福利待遇,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起来都颇费周折。

近些年,一些发达农村社区涌入大量非户籍人口,原有社区难以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来满足非户籍人口需求,这就产生“僧多粥少”的矛盾,造成了“同村不同权”。

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民有无吸引力,农民进入后能否形成一致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些都取决于新型农村社区有形公共服务和无形公共服务的建设。如果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活动场所、购物商店,以及垃圾处理和通信宽带等硬件服务都超过村庄社区,如果新型农村社区的孩子上学、看病就医、卫生防疫、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软件服务也与城市社区接近或同水平,那么,农民就会自愿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并主动接受市民化改造。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引领农民迈向城乡一体化的帆船,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就是驱使这艘帆船破浪前行的动力。

篇2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特点

一是注重高点起步、统筹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2007年全国首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青岛胶南市、莱西市、崂山区等各区市结合自身情况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2012年4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勾勒出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坚持规划先行、服务下沉、循序渐进、和谐集聚的原则,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左右、人口3000至5000人的标准,在现有5983个行政村(社区)基础上,规划建设1043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2013年将开工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至2015年末,全市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67.8%提高到74%以上,10年内达到80%左右。

二是注重产业发展、经济支撑,做到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新型农村社区要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坚持以工哺农、工业造血。因此,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牢牢把握“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线,实施“新型社区和特色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一个社区配套建设一个产业园,安置农民就业,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或新型社区集中,实现组织融合、服务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

三是注重以人为本、设施配套,充分考虑农民搬进社区后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青岛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民生,充分保障供水、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社区服务中心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留足空间。明确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确保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拥有社区组织办公室、便民服务厅、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居民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和社区超市,实现行政审批、经济发展、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培训、人口计生、社区警务、商贸金融等十项功能进社区,方便居民生产生活。

四是注重生态保护、建设质量,体现“先保护、再发展”的理念。把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挖掘社区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和保护农村特色,尊重村庄的文化差异和历史现状,挖掘、保护村庄的文化和民俗特色,结合自然和文化等因素,按照“生态、节能、环保、自然、宜居、和谐”的目标,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经济高效、邻里和谐的生态小镇、特色小镇、精品小镇。

金融需求多元化

青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蕴含着大量多元化的金融需求,2013年拟开工建设的100个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达到1014亿元,其中社区建设一期工程需要资金267.33亿元,未来五年仅社区建设的资金规模就达5000亿元。具体来讲,其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建设的金融需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围绕土地整理、农民安置房、基础设施建设、县域房地产、县域园区建设、水利建设等领域,将产生大量的基础设施类金融需求。在先期开建的100个社区中,仅45个纯农村社区建设住宅建设就大约需150亿元,要配套完成供水、供暖、供气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则需近230亿元。

园区企业的金融需求。特色园区入驻企业在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时都需要大量信贷资金。同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高科技型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多,将对金融机构提出更多金融需求。

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同城市居民一样,农村社区居民也需要存贷、汇兑、银行卡服务、自助机具服务、工资、代收款与代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会出现家庭理财和投资方面的金融需求。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对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及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非常迫切。

金融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金融组织体系。一是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金融覆盖面。调整优化县城以下传统农村地区的网点布局,鼓励金融机构跟着社区走、设施跟着农民走、服务跟着企业走,加大机构网点、自助银行、自助机具的布设力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打造1.5公里无障碍金融服务圈。二是加大资源投入,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政策性银行和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制定与建设规划发展相适应、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发展战略,通过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业务和收益的快速增加。三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金以企业投资、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方式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四是由政府出资组建再担保机构,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再担保,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担保体系增信,为金融机构介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条件。

利用多元化融资工具满足不同类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的农村社区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大企业通过包街道(镇)、包社区(村)等方式,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发新产品,通过发行基金、信托、理财产品及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融资较为困难的传统农村集聚类社区,积极探索BT、BOT、BOO、BTO等项目融资方式,以少量的政府财政投入盘活社会存量资本,达到以较少财政资金带动更大规模社会资金投入的放大效应。构建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为引导、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担保体系,为金融资源投入社区建设创造条件。对传统农村集聚类社区建设融资担保业务实施再担保,通过增信方式盘活现有担保资源,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并探索通过结余土地指标收益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

调整优化信贷政策体系,支持新型社区产业基础建设。一是重点支持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和服务业等领域,尤其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中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出台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二是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顺应生态文明要求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严格落实绿色信贷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考虑低碳和环保因素,促进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支持生态化社区建设和发展。三是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从信贷、结算、理财等方面开展“一站式”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贷款品种。为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产品,推广林权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信贷新模式。

篇3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后乔社区;博爱县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河南省结合自身实际,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战略”,建立了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化体系。与以往城镇化不同,新型农村社区被作为一个重要层级纳入现代城镇体系,并且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以此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博爱县根据相关省定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本文以试点之一的后乔新型农村社区为对象,对其规划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其他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后乔社区位于月山镇镇政府东南角,博爱县城北部,西靠月山路,北临站前路,交通方便,区位条件优越。现状用地大部分为空地,西侧为民居,临站前路为商住混合建筑,建筑景观较差,规划区内有一处新建基督教堂。社区地势平坦,社区内东西向有条排水沟渠自西向东穿过。需要在后乔社区安置的村庄有后乔村、东矾厂和西矾厂,其中后乔村现状人口2 330人,现状建设用地26.67公顷,东矾厂现状人口为400人,建设用地10公顷,西矾厂现状人口650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7.33公顷。根据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预测,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人口为4 100人。现状村庄总建设用地54公顷,后乔社区规划用地6.09公顷,规划后可节约用地47.91公顷。

2 规划原则

2.1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创造以人的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外部空间环境。

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能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丢掉。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适当兼顾民风习俗。

2.3 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相结合,从整个规划区范围和周边环境综合考虑,采用组团式布局,以利于滚动开发,分期建设。

2.4 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

3 总体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社区――组团”二级结构。后乔社区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三片区”的结构模式。一心: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中心;一轴:由社区北部的排水河渠为依托形成的空间主轴线。三片区:以主要道路、河渠分割而形成的空间相对独立、但联系紧密的三个居住片区。

4 道路系统规划

社区道路系统分为社区级路和宅前路。根据人流方向及镇区道路情况,社区由中部规划“日”字型的社区级道路,形成社区的整体骨架,联系各个功能区和院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连接到镇区道路上,形成通而不畅的道路结构,保障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宅前路设置成环状,接到社区级道路上,尽端式道路利用地面停车场做回车场。社区对外设有五个出入口,因为社区用地呈南北带型,所以在南、北两端各设置一个出入口,临西侧的月山路设置两个主要出入口,临东侧的镇区道路,顺应高压线设置一个主要出入口,使社区的人行车行尽量的方便快捷。社区道路分为二级第一级为社区级:道路红线宽度6米,建筑红线不少于14米。第二级为宅前级:路面宽3米。

考虑到月山镇的经济实力及与县城的空间距离,社区将来的车辆将很多,本次规划停车分为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每栋楼前都设置有停车位,车辆可直接到达单元门前,社区共规划700个停车位。同时,考虑防灾的要求,规划在社区的高层建筑下面规划地下停车场,战时防空,平时作为地下车库。社区服务中心前设置休闲集会广场,供社区居民使用。

5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从月山镇的区域角度分析,该地块周围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社区南侧有后乔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等都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资源可以共享,为节约投入成本和土地成本,本次规划只设置必备的公共设施。根据后乔社区的现状用地形态及所处的位置,因临城市道路,所以建设外向型的服务设施也极其有必要,所以沿东侧的镇级道路规划1层的商业用房,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沿站前路和月山路规划2层商业门面房,服务于社会,作为月山镇的商业主要节点,并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总建筑面积9 520 m2。

社区配套管理用房结合中部的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内设取奶站、物业管理、卫生所、图书室等综合服务设施,建筑面积800 m2,公共厕所结合南北两部分的社区中心绿地各设置一处,每处面积30 m2,临月山路规划一处垃圾中转站,环卫设施共计150 m2,在社区北部沿社区北侧小河设置幼儿园一处,建筑面积958 m2,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316 m2。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从而逐渐完善社区功能。

6 绿系统规划

社区绿地共分三种,即社区集中绿地、庭院绿地、沿道路绿化带。集中绿地分别设置于南北两部分的中部,北边为辅,南边为主,南部中心绿地结合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布置有广场、坐椅、硬地、小品、儿童活动设施等,是社区内居民交往、游憩的主要场所,属公共空间。北部中心绿地则主要为一个扩大的院落绿地,主要设置小径、亭子、座椅、儿童活动设施等。

宅前院落绿地主要以草皮、乔木、石桌、石凳、花架、沙坑、常绿灌木为主,为院落邻里交往创造一个好的室外活动空间。沿路绿化带以乔木为主,采用本地树种,也可以采用引进的生长较好的其他树种。另外,沿社区北部的东西向河流利用建筑退河岸距离,约10米左右,设置滨河小路,形成别具一格的滨河绿带。

7 结语

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博爱后乔社区为例,针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原则、布局结构、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绿地系统中的规划要点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湘明,王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青年参与的吸聚效应研究――以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为例[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2):1-5,8.

[2]张春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71-73.

[3]刘利轩,娄芳.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邓州市白牛乡白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J].科技信息.2013,(21):381-382.

篇4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我省有关文件将新型农村社区定义为: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村聚居点。

因此,把握新型农村社区内涵,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主体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就是农村社区变迁的主体,即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

(2)建设思路清晰。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实现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重要切入点。

(3)建设内容完备。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的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文化等几个方面。

(4)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靠农业谋生,在农村社区中出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并与县城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区紧密关联,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到二、三产业,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义

放眼全国,党的十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要不断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

站位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就陕县来说,近年来,城区变化很大,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虽有改善但变化不大,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同步。这些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这些还未解决根本问题。用于改善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绝大部分放到了城市。比如,政府投资修建城市道路很正常,不可能让居民垫资,但在农村就不一样了,要群众集资一部分,还要争取列入省乡村道路建设项目;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那就更难了,专家曾经测算过,市区居民所占有的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在6万元以上,而在农村不到1万元。这就造成农村居住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差,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推动城镇化,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杨树平书记强调,要科学规划,重点把握好“三个结合”,即与全市“两大”“三小”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相结合,与已经研究确定的139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相结合,与已经编制的村镇体系规划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突出山区特色,彰显豫西特点、田园风光,坚持分类指导,宜分则分,宜合则合。要加大投入,坚持财政投入引导,突出农户投入主体,切实整合涉农资金,强化金融支持。要突出奖励激励,激发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确保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健康、顺利推进。

陕县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实施“五个重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重在科学规划。结合实际,坚持高标准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布局和规模,按照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模式,高标准编制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在实施18个试点社区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两个万人以上、两个五千人以上和两个三千人以上大型社区,积极引导富裕农民向县城集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向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2)重在创新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建设模式,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心村镇建设相结合,结合各自特点,乡(镇)村联动,规划实施了宫前乡宫前社区、原店镇郭家社区、张湾乡苍龙湾社区、观音堂镇观和苑社区、张汴乡陕塬社区等。

(3)重在强化扶持。重点解决社区前期启动资金、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有关问题,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原则,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每人30平方米、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予补贴。

(4)重在服务管理。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全力构建社区服务、公共管理、安全管理体系。

(5)重在督导检查。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周通报、月汇报制度,健全完善奖惩制度。

3.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现代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践也证明了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要构筑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土地流转,把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支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利用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使他们从生活理念上脱离传统的农村、农业观念,便于土地流转。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撤村并点,可以集中集约利用原村庄占地,将农村分散的土地要素重新布局,重新调整土地使用结构,从而整理出大量闲置用地用于补充耕地。

4.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杨树平书记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走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基础。全市上下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三门峡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子,开创三门峡市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撤村并点,可以腾出大量的原村庄占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把建设用地指标转移到工业集聚区,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另外,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撑。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5.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篇5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查找差距,进一步提升认识,强化责任,切实加大力度,加强措施,加快进度,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建设任务。我一再强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搞短期行为,不求最多,但求最大,但求最好,但求可持续发展。今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刚才,我们实地观摩了林州市4个新型农村社区,市国土局、林州市分别作了发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经验,深入研究,加强沟通,切实提高建设水平和能力

林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路网建设、规划资质、规划标准、人口规模聚集、产业聚集等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我相信,通过这次现场会,对大家一定有启发、有震动、有警醒、有震惊。我们学习林州,学什么?

(一)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市各级干部的精神面貌。林州市乡镇领导干部讲解新型农村社区,侃侃而谈,铿锵有力,胸有成竹。充分说明他们熟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熟悉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工作,说明了县、乡、村三级干部思想高度统一、心齐气顺。各县(市、区)一定要把干部精神面貌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二)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起点规划。规划高起点,建设高速度,质量高标准,管理高水平,这“四高”中,规划是龙头,规划要先行。林州的规划有四个特点。一是规划单位资质高。二是总规、详规、效果图一应俱全。三是“三个集中”的做法值得推广。“三个集中”即向市区周边集中、向镇区集中、向交通干线两侧集中,科学编制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点规划,实现了“四规合一”,促进了人口向城市、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各区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推动社区向市区集中。四是新型农村社区选址都以产业集聚区、政府所在地为主。特别是我们观摩的4个社区,都经过高资质的设计单位规划,无论是住宅还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都比较高。

(三)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以修路打网格为突破口,闯出一条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不管是产业集聚区,还是新型城镇化,做好规划以后,都要先修路,做到“五通一平”,特别是管道、燃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林州将532个农村行政村规划为75个新型农村社区,预计节约土地9万余亩。今天观摩的4个社区规模都在万人以上,实现了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资金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蓬勃开展。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据测算,一个8000人的中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5000万元,按每户180平方米算,共需资金4亿元以上。下面就我在河南省方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中关于资金严重缺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策如下: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比重。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委把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要对河南城镇化建设第五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对河南粮食主产区县,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额度,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每年比上年增加50—100%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关于整合统筹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问题,要认真落实省市县人民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关键是各级各单位尤其在名录的20个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县委、县政府要定期督查,对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党政纪责任。

2、鼓励农民出资自建房屋,这是最重要的一项资金。方城县柳河乡西峰社区、广阳镇袁庄社区、独树镇砚山铺社区多为此种资金模式。这种模式应成为主要模式。

3、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建设。该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金。本外地人员、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捐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中道路、广场、幼儿园、小学、卫生所、敬老院建设等,这是一项重要的资金力量。如柳河乡西峰社区由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支持建设卫生所及防疫站,并协调民政资金建设敬老院。广阳镇袁庄社区准备在宛北水泥厂寻求支持。可以由省市县政府发文号召,开展企业、单位一对一或多对一助建新型农村社区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以表扬、鼓励、树碑立传等形式吸引国内外至县内外的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建设进程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4、鼓励开发商垫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从调研的8个社区看,多数为开发商垫资建设模式。为了调动开发商垫资兴建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要允许开发商有一定利润,但乡政府或社区筹备委员会必须予以控制。在这方面,清河乡瑞祥社区经验值得借鉴。

清河乡瑞祥社区建设由乡政府与建筑商签订建设协议,对规划、公共设施、售房形式、价格等内容逐一约定。根据协议约定,开发商从政府获得土地后,必须按照社区规划进行统一建设。对新建别墅实行限价销售,每套185平方米的别墅一般在14万元左右,原则上不高于成本价。购房款必须交到乡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指定的专用账户,然后由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与建筑商统一结算。建筑商不能私自销售房子。对所建商住一体房屋,实行低于市场价格、略高于成本价格的微利销售。

5、鼓励银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据调研,农业银行有一定的信贷额度准备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就是因信贷政策约束和担保问题制约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信贷投放,。破解信贷难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房屋确权办证工作。建议省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将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颁发给在社区自建或购买房屋的农民,为农民信贷提供条件。

(2)在信贷政策上,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出灵活宽松的支持河南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政策。如:比照商品房的按揭贷款政策,未贷款或贷款、担保贷款比较少又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保政策,社区居民五户或十户联保政策等。

(3)省、市、县三级银行要创新方法,率先尝试一些既能保证金融安全,又能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法措施。如允许使用一些担保方法:以房产抵押担保、五户联保担保、其他人保、财产保、财产权益担保等方法。

(4)财政贴息鼓励信贷。省政府出台由省、市、县三级财政贴息政策,以缓解社区准居民或居民还本付息的压力,调动银行、入住社区农民和信贷积极性。

(5)对社区信贷利率要低、贷款期限要长。利息与国债持平或略高于国债即可,期限可设置五年期、十年期、十五年、二十年期贷款政策。

篇7

3000村委会坐落在一处小山坡上。得知记者来访,好客的村支书景有智热情地把记者请进办公室,捧出金黄的橘子让记者品尝。

3000柑橘产业

促村富农家乐内喜气盈

3000“花果村以前可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呀!这些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这样的巨大变化!”提起花果村发生的变化,景有智感慨万千。

30001974年,景有智高中毕业后回到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那时的花果村家家住着茅屋土坯房,坡上种着玉米、红薯、黄豆等五谷杂粮,村民们靠天吃饭,过着贫困的日子。1982年,28岁的景有智辞去民办教师回乡当起了村主任。如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成了景有智日思夜想的问题。

3000通过调研,景有智决定动员农户栽种适合本地土壤生长的金果树――柑橘。当时在号召农户栽种柑橘树时,很多农户持观望态度,景有智便第一个带头在自家的10多亩责任田中栽上了树苗,又动员亲友和部分党员干部也积极投入到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经过四五年的苦心经营,这些农户都有了丰厚的经济收入,种柑橘树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在他当村支书后,更是大力号召农户弃粮栽树。

3000通过规划,村上将2500亩坡地变成梯田,栽上柑橘、樱桃、桃、杏、李等果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花果村栽植柑橘达3470亩,人均2.5亩,仅此一项每年带来收入1300多万元。“褒河蜜橘”品牌注册,还获得了国家认定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标识。

2009年开始,休闲观光度假游兴起,村上转变思路,鼓励村民依托柑橘产业和优美的浅山丘陵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花果村农家乐由最初的14户发展到现在的67户,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户均收入5万余元。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余元。在花果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花果村形成了以柑橘采摘、生态观光游、休闲农家乐为主的产业发展链,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3000新型农村社区的华丽转变

3000村子富了,如何推动传统村庄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又成了以景有智为首的村委会班子成员思考的问题。

30002013年,花果村成立了以村支书景有智任组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花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决定首先将市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放在村卫计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工程、信息服务等村级活动场所上,并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

3000为使社区服务功能与休闲农业功能有机结合,花果村配合土地部门新开垦荒坡地400亩,种植格桑花300亩,薰衣草100亩,同时还修建了停车场,开通汉中市首条通村公交专线,配合区镇打造了5000亩农耕文化休闲观光体验区,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广场舞队、秧歌队排练文艺节目定期进行演出。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主要特征,影响因素,诸城市

 

0.引言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我国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山东省诸城市充分考虑并利用自身发展条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1.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1.1经济状况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6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403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885美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7年的11.0:64.0:25.0调整为11.0:63.2:25.8。从三次产业结构和人均GDP来看,诸城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1.2人口状况

诸城市2007 年底总人口118.6 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46.7 万人,户籍农业人口59.6 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12.3 万人。根据各县市区现状城镇人口计算,2007 年诸城市域的城镇化水平为45.3%,略低于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46.75%,城镇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1.3农业发展状况

诸城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把农村的主要产业纳入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现有龙头企业1950 家,各类合作社480 家,带动23万农户(占全市的73%),无公害产品种植(粮食、烤烟、瓜菜)42.6 万亩,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有黄烟、肉鸡、生猪、特种动物养殖等各类合作社。但是,生产经营仍以分户为主,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

1.4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008年,诸城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059.6元,增长21.2%,均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据统计,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7元,增长12.6%。诸城农村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促使农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更高需求。

2.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2007年,诸城提出了农村社区化发展,首先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打造了“两公里服务圈”,旨在让农村居民在不超过两公里的范围内公平的享用到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服务。这一模式,基本具备以下特征:

2.1区域统筹、分类指导

诸城市确立了“城、镇、农村社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村镇体系,推动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中心城区的发展,将城区周边几公里以内的农村纳入中心城区规划之中,推动“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模式的发展;镇(街道)驻地的发展,将驻地周边的农村居民点纳入镇区,统筹考虑;其余农村以“两公里服务圈”为标准,形成208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向社区中心村集中,形成社区服务中心。

2.2构建“多村一社区”的空间模式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将各类公共设施向中心村集中设置,形成社区服务中心。论文格式。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内,出行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农村布局既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耕作半径,又能让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务。论文格式。

2.3构建“两公里服务圈”的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居民需求,诸城市提供了“一揽子”服务,在社区中心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包含“一厅八站”,既一个办事服务大厅和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福利和志愿者等八个服务站。论文格式。另外,诸城市依照市场化的特点,引导企业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开餐店等;并以诸城市供销社农资综合配送服务中心和诸城市天益供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承担了全市农村社区的日常用品和农资超市的配送任务,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3.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要素

3.1地理位置

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距离城市或者镇区较近的农村,受城市或者镇区的辐射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受到的辐射较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诸城将农村分为三种类型:城市周边型、镇区周边型和纯农村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行分类指导。

3.2土地要素

农民的作业方式、耕作规模的大小与耕作范围即村庄腹地,决定了农村社区的规模和社区化的集聚度。目前,诸城农村土地流转刚刚起步,耕地向大户集中、向企业集中的规模仍较小,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农村居民点向农村社区集中的障碍。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对现代化生活条件日益渴求,农民建房规模日益增大,出现了建设用地与耕地争锋的局面。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定居的规模逐渐增多,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心化”。

3.3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外部动力,其不仅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诸城城镇化发展迅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也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致使农业生产率较低,土地利用较为浪费,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兼业状态。因此,滞后的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3.4经济要素

经济发展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诸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水平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政府财政资力雄厚,同时,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改善了农民的就业方式,农民就业逐步兼业化,使农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另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3.5公共服务设施要素

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改善城乡不平等的待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另外,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决定了社区的空间范围和社区规模;公共设施的布局模式也影响着社区的空间布局。因此,诸城率先从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打造了“两公里服务圈”,在农村社区中心集中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公平待遇,并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中化建设。

4.结语

诸城市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条件不均等这一矛盾,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的进一步集聚化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一模式成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泉,王晖,陈浩东,陈小卉,陈闽齐.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胡继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典型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3]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小城镇建设,2006(22)

[4]申翔.建设农村社区的规划学思考.和谐城市规划——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篇9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农民参与困境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11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041078-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社区”首次在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乡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本质是利用外部资源促成村庄内生发展,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然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其社区参与现状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本文以山西长治S村为例,解析山西新型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现状。

一、当前农民社区参与困境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山西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把城市社区服务的理念引入农村,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参与环境较差 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民参与农村社区各项事务的决策比较被动。很多地方的农村社区虽然建立,但社区仍以村委会管理为主,农民很难有机会参与。

主动参与意识较差 访谈发现,大部分农民对村民自治中村委会选举参与熟悉超过农村社区建设中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对于“会经常到村务活动室参加活动?”的提问,多数答案是“从没去过”或“不知道村务活动室是干什么的”。这反映了农民对社区事务认知较差,基本上是通过乡镇政府“动员”才参与。

参与内容比较单一 对农民而言,社区参与内容只是一些低层次的文体、安保和环境治理活动。而对于社区整体规划和事关全体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一般只是村委会成员或村民代表参加。在实践中,农民多参与政治性事务(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而较少参与公益性活动。

社区参与率低 访谈得知,农民社区参与频率较低,随意性大。参与人员数量较少,涉及面较窄,多位村中的一些骨干和积极分子。参与人员年龄结构比较集中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少。

二、影响农民社区参与的因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不足的因素很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参与体制欠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与政策体系没有形成,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表现为:现行法律中对农民在农村社区参与中的责权利以及相应的参与程序、参与方法没有明确规定;农民社区参与过程中信息公开机制、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增强了实际操作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如农民在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存在着与政府信息沟通不畅现象,特别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村庄事务往往被乡镇政府和村级干部直接决定,村民被剥夺了知情权,一些村民大会的讨论和表决也流于形式化。导致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进而影响农民社区参与意愿。

管理模式落后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间短,尚处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阶段。因此,社区建设行政特征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民社区参与空间。在政府主导下,社区组织对上级依附性较强,农民作为社区参与主体,被动接受政府安排,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村委会和村支部作为政府与农民的联络机构,事实上成了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代言人,社区管理者成了执行政府各项事务的“传声筒”,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自治”的本色和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直接导致了农民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农民社区参与自然也不会太多。

2.社区自身发展因素

经济能力低下 资金不足制约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自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款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开支不再由乡镇和村级支出,需要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而农村社区经济相对薄弱,缺乏开展各种社区公益活动的资金。

融资渠道缺乏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是社区自身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二是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导致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严重不足,难以组织起能够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活动。

3.农民自身素质因素

农民个体的身份差异,包括学历、性别、阶层分化等都会影响农民社区参与能力。通过调研发现:一般在农村中拥有较高学历、处于较高社会阶层的男性农民,由于其社会资源、社会经验相对较丰富,社区参与积极性就高些;而在农村社会分层中处于较低地位的农民,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其社区参与意愿相对较弱。

篇10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支持机制

一、浅析中原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有效财政机制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背景,“农”+“区”进程加速

划分“农”的根据主要经历了从产业划界到职业划界、甚至意识形态划界,“区”的空间根据不仅表现为一定边界的延展运移特点,还突出表现为“区”的“整体联合”、“黏连性带动发展”与“生活方式改变的颠覆性”。“农区”概念的假设是基于——根据统计指标所亮度的一些农区社会空间特征来进行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地理划分。财政机制是国家行使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农区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农地流转的有效财政机制。

(二)国家政策倾斜,为中原发展提供契机

河南农区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即处于“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阶段向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主导阶段的转向”。农业发展处于一个飞跃性发展阶段。《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原发展要走“两不”与三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一些政策及文件对今后农业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更为中原发展及农地流转的有效财政机制体重契机。

宏伟的“三化”建设是应该包含“信息现代化”,特别是“信息流”现代化的,这在河南农区“土地流转”中恰恰缺失,这更是值得我们探讨与深究的问题。

(三)改革开放30以为其奠定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通过把农村土地使用权从集体所有权分离的方式,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家庭承包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农户拥有了承包经营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并为推动整个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因此,从土地流转即农地流转入手进行制度改革尤其重要,当下农地流转的有效财政政策更是我们应探讨的话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使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

二、浅谈农地流转相关问题

(一)农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第一大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由于中原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民情比较复杂等因素,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土地流转制度是土地制度十分重要制度之一,具有高度代表性。其大小不同,人们对它理解也跟之不同。“土地流转有两个范围,一是土地流转在农业内部发生;二是土地从农业外部发生。”[3]土地流转内外相结合,涵盖面广,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全面发展。

但是农村土地流转现有障碍,农地流转相对困难的局面有根本原因,即土地收益的增加缓慢和土地集中的需求不够。根据何京蓉等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分析》显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相当大问题。其中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在土地流转中“越位”与“缺位”并存等问题日渐凸显。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农地流转的作用

农地流转的作用不容小觑,尽管农地流转现状不容乐观,农地流转依旧存在部分问题,但是这仍不能掩盖农地流转的重大作用,更无法阻止我们坚持农地流转的步伐。

当前我国实现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就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模式的局限性;土地流转可将零散的土地集中成片,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此外,农地流转更有利于增加集体收入和增强村集体经济实体。[5]

三、推动农地流转的有效财政政策支持机制

(一)农地流转财政政策的现状

当前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农村财政政策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一是扭转当前对农业的抉择财政政策,加大国家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揉入力度,特别是通过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二是要将农业技术的研系的支持,促使农村人口摆脱对农地的过度依赖,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为推动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神话的农业内生增长创造可能空间。”[6]这些选择只是政策的一部分,然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却在于寻找适度的财政政策支持机制,来作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因而,我们要加大寻求有效财政政策机制的探析力度。

(二)推进农地流转的财政政策研究

农地经营权流转情况已分析,已探讨当前阻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要素及金融方面面临的新问题,将在以下中提出财政金融共同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部分建议及策略。

1、建立土地流转奖励基金。对拥有土地的农户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例如转出的土地面积;对从事农业龙头企业且符合当前国家鼓励的农牧业等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2、有序推进金融工作,着力促进农地工作。涉农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信贷支持农业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信贷支农的工作,提高投放农贷的资金数量、农户数,从而凸显信贷资金在支持农业产业的积极作用。

3、着力解决农村贷款抵押、担保难的矛盾问题。完善农村担保机制、信用等级不高等弱智性因素,拓展专业担保机构业务,设置真正意义的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从而制约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4、多种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问题不同,因此政府对不同地区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要为出让土地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和土地出让补助金等多种政策支持,以保持政府财政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5、着力夯实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归根到底必须要转移劳动力和不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对此应加强建设“农地换取城市住房”的改革试点。

6、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政府可考虑让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政策优惠,例如设立保险基金,从而提升保险公司对商业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孔祥智等.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模式及经验——浙、皖、川三省调研报告.

[2][3]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4]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5]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