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维权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消费维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讯)创新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升级的源动力之一,通过创新趋势前瞻行业发展方向。智能手机行业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过渡,我们一直强调创新是手机行业的主流。全面屏、OLED、外壳去金属化、无线充电、3DSensing、屏下指纹识别等技术创新是行业价值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并推动相关投资机会。然而,创新并不止步于之智能手机,科技的魅力在于其推动整个消费电子欣欣向荣,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技术,并引导行业繁荣与更迭。
2018年的VR两大主要看点,第一是原有的高端设备进入升级期,第二是新玩家逐渐加入战场。2018年不仅是Oculus、HTC带来了升级款的设备,小米和联想也推出了新品,正式加入高端VR设备市场。今年原有设备的升级,意味着更高的像素、更好的音质、更亲民的价格等实现的可能;新巨头的参战,意味着供给端上产业链的逐渐成熟、操作平台的逐步搭建乃至生态的缓慢成型。
从概念车到量产车,自动驾驶技术商用化正在路上。2018年CES出现了不少量产车和技术平台级别的产品,比如,搭载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功能的X-PENG2.0G3计划在2018年春季正式上市销售,能够为L3-L4级别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无延迟的算力支持的Xavier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正式交付客户,搭载AI车载超级计算机DRIVEPegasu样品将于2018年中交付客户。
呈现前端处理与边缘运算发展趋势,云边结合或成为未来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新面貌。人工智能从原有的云服务开始向边缘计划发展,一方面直接在移动前端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边缘计算,实现边缘运算平台支援的云端架构与边缘节点、传感器和装置的无缝连接。
重点推荐AR/VR(水晶光电、歌尔股份)、汽车电子(欧菲科技、鸿利智汇、法拉电子)、声学(国光电器、歌尔股份、立讯精密)、消费电子创新(京东方A、蓝思科技、信维通信)、AI芯片(长电科技)。(来源:兴业证券 文/刘亮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篇2
劳动关系的内涵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能激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潜在的劳动能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实际上是指就业与劳动组织管理;个人消费品分配,是指劳动者获得收入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的这些内容,涉及人们利益和生存条件的最基本方面。因此,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能够较充分地结合,也即实现较充分的就业,并使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与其贡献、绩效相适应,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关系和谐,能激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潜在的劳动能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能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首先,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就业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家庭稳定和幸福的支柱,也是维持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最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就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近些年来,我国私营和个体企业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约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尚不完善且矛盾较多,劳动争议也多,既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也妨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劳动关系日益复杂的新情况,劳动人事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劳动法规,积极建立“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协调新机制。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促使劳动者依法、主动、科学维权,尤其是要维护好职工在工资收入、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扎实进取,实现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同时,还应当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城乡一体化。其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贫有所助、老有所养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化解社会成员遭遇的风险,保障人们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社会和谐之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和企业负起责任。
篇3
信息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技术的加速进步,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越加理性。“刁民”时代对电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的服务成为了产品价值的重要部分。
IT厂商对于“服务”的理解,正呈现出一种两级分化的现象(对待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IT制造企业正逐渐剥离利润微薄的制造业,而把中心放在利润丰厚的IT服务业;另一方面,对待个人消费者,企业在卖出硬件之后所产生的服务业务,对于企业来说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投入的“黑洞”,更不用说是利润中心,缩减售后服务成本也就成了企业“顺理成章”的选择。
售后外包的灰色地带
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售后服务都采取了外包的形式,但一些企业在指定维修点时不能遵守国家有关维修部和从业人员资质的规范要求,还有一些企业为降低售后服务成本,将售后服务外包给了没有资质的维修点。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6西格玛、柔性制造等著名的生产管理模式成为一道道“闸门”。但是,包含在价格之中的售后部分却没有相应的门槛和约束。售后服务外包由于没有准入门槛,加盟服务商的无良行为,就构成了厂商推卸责任的借口。
厂商、中间服务商、工程师之间存在着层层叠加、“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此前就有惠普离职工程师表示,一块主板的价格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价格已经达到厂商报价的200%~300%。中间服务商和工程师除了获得维修服务费外,剩下的差价就进了工程师的腰包,对于收入并不高的售后行业,维修配件也就成了“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
尽管是加盟厂商的责任缺失,厂商“不作为”,直接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对于高科技电子消费品本身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商品,质量与服务应当形成一种辩证的永续提升。
不只是“三包”
按照《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规定,三包包括了“修理、更换、退货”三个环节。笔记本电脑的整机保修一年,主要部件保修两年,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上,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厂商都根据“微型计算机三包规定”来制定保修条例。
以直销模式为代表的戴尔,已经将售后服务作为商品出售,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许多厂商也将部件的保修期延长,宏就将主板、CPU、内存、键盘、鼠标模块等部件的免费保修期延长到三年,而NEC则把显卡的保修期延长到两年。
厂商售卖出一个电子产品并不意味着与消费者关系的终止。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用户购买行为完成的那一刻起,电子产品已经开始贬值,而伴随其后的服务也就成了电子产品保值和增值的基础。
惠普质量门事件后,惠普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总经理张永利对自己的整体服务打了一个大问号。“在我们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的服务体系没有按照发展去改变,去支持这个业务。惠普在中国已经二十五年,过去用户对我们非常支持,这次包括用户对我们的反馈,媒体对我们的反馈,把我们叫醒了。”张永利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个企业的伟大在于其能注重细节,倾听消费者的一个需求。当8个大汉的木棒砸向奔驰时候,奔驰在消费者心中的完美汽车形象也随之破灭,企业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并不等势的对话中,失去“对手”,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企业的生命和未来。
地方立法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我们所经历、目睹的很多质量问题引发的消费者维权案件中,厂商只道歉、不赔偿,只表态、不作为的情况几乎俯拾即是。长此以往,这种对形式意义的应付使得消费者面临失去实质补偿的机会和保障。如何从立法的角度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呢?如何让企业的空头道歉变成真金白银的补偿呢?最近的丰田召回事件中,浙江车主消费者的权益维护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一个案例。
3月29日下午,经过长达8小时的两轮闭门会谈,丰田汽车终于签下书面承诺:根据浙江地方法规的规定,对今年召回的RAV4汽车车主赔偿经济损失。对浙江省工商局提出的制定时间表、上门召回、提供代步车、允许全额退还订金和补偿经济损失五项要求均表示接受。
这份《关于RAV4召回汽车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写到:一,一汽丰田公司承诺,加快召回进度,在4月底前完成浙江所有RAV4问题汽车的召回维修工作,并保证维修质量,二,对尚未召回的RAV4汽车,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上门召回服务;在召回维修阶段影响车主使用的,由经销店提供代步车供消费者使用;三,未交付的RAV4汽车,一汽丰田将充分尊重客户的选择,如果客户提出解约,公司将全额退还客户订金,四,依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有关规定,一汽丰田同意对RAV4消费者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方式由各地4S店与消费者协商处理;一汽丰田将自即日起3日之内通知4S店。
其中,第四条引人注目:丰田承诺给予召回的RAV4汽车车主补偿经济损失。这在中国消费者的汽车维权史上,是第一个。而其中“协商处理”的含义是,“首先由各地4S店和消费者协商处理,如果协商不成,再由消保部门介入调处。”
在这个案例中,作为全国人均保有汽车量最高的浙江省的“独有”立法获得人们关注。在浙江省2000年出台的《浙江“三包”商品目录》中,第一次将汽车纳入“三包”行列,而全国的其他省市,执行的是2004年由质检总局等四部委联合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因此会否能享受到与浙江车主相同的待遇还未可知。
篇4
关键词:混剪视频;侵权;现实正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视频混剪在我们的网络生活中随处可见。知识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主要体现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很难控制知识创新的成果、知识产品的个人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个人的消费。2当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碰撞到一起,必然会产生不少冲突。对混剪视频制作者而言,未经授权的使用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呢?
一般而言,电影制片方显然无暇顾及成千上万的截取了自己电影片段的视频,假设制片方要进行维权,其耗费的人力物力远远超出侵权人能实际给付的费用。所以恐怕没有哪个制片方会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铺天盖地的侵权行为进行维权。当然,有人会说,被侵权人不维权不代表侵权人的行为不侵权,侵权和维权是两码事。这是传统意义的规范层面上对侵权的理解,但没有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更是如此。这种规范层面上体现的是终极正义,但是从一个理性的法律人角度思考,我们更应该追求现实正义。终极正义认为正义就是正义,一点都不可以;而现实正义是就事论事。法律不能脱离实际而纸上谈兵,将法律与经济紧密联系起来方能大放异彩。道不远人,正义的概念,是由人来操作。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必须是在人们所愿意承担和负荷的范围之内,一旦实现正义的成本太高,人们自然会缩手驻足!3很多人认为,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不能从成本的角度衡量。但是,盲目地追求正义的绝对化、极端化、道德化,也是无济于事的。具体到混剪视频中素材的使用,金钱、精力的消耗是个大难题,制作者对争取授权是有心无力的。我认为,只要视频制作者尽到合理的使用义务便可,即在视频播放过程中以合理的方式标注引用的素材来源。从电影版权方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电影版权方不可能逐个授权,作为被侵权人一方都可以容忍这些微小的侵权行为,那么为什么要浪费司法资源将其评价为“侵权行为”呢?
生活中的侵权行为无处不在,这种微小的侵权行为更是数不胜数,侵权行为要值得法律评价才能称之为法律意义上的侵权,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侵权,那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侵权行为概括为广义的侵权,而生活中的大多数的微小侵权行为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是存在于法外空间的。社会需要法律来调整,但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不是法律堆砌起来的。因此,只要那些微小的侵权行为并未将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打破,又何必大费周章给善良人扣上一顶侵权的帽子呢?
在刑法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感受到刑法对微小的违法行为的容忍。比如,抢劫罪犯罪成立的标准是行为人带着非法占有他人值得刑法保护的财物的目的,实施了抢劫行为;既遂标准是行为人抢劫到值得刑法保护的财物。4另外,诈骗罪的欺骗要求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而含欺骗的正常交易行为的欺骗程度可以为社会所容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些微小的违法行为,是不值得刑法去评价的,因为这些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几乎微乎其微。当然,犯罪、违法、侵权的程度是不同的,但我们是否可以借用刑法入罪的思维去评价侵权行为的成立呢?刑法对人的评价是会考虑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的,民法则不然,但是我认为,在这种能为社会所容忍的微小侵权行为中,对行槿硕机的评价至关重要,因为从客观上讲,微小的侵权行为一般情况下造成的危害也是微弱的,而行为人主观上的意志就很可能影响侵权结果的发展形态,也即行为人在实施这些微小的侵权行为时倘若是秉持着善良人的心理,那么他自然不会使侵权行为扩大,换言之,当侵权行为的程度超越了善良人的内心意志,行为人会积极采取措施去制止侵权行为的继续扩大;反之,若行为人实施微小的侵权行为时就有恶意,那么就无法相信当微小的侵权行为扩大时他会采取行动积极制止,放任或故意都有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扩大。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尚未实际给被侵权方造成损害的基础之上,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实际造成了对方损失,那么目的和动机已经不足以造成损失的现实了,其实若发生了实际损失,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推定为行为人并未负责任地尽到一个善良人的义务。
互联网上版权的淡化是中国大陆版权管理的现状。正所谓“没有合法的垄断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生产出来,但是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5理想的社会离现实还很遥远,倒不如立足于当下实际,抄袭小说、剧本大行其道,对这些侵权如此明显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更能彰显对著作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J].法学,2000,(4):33―34
[2]熊秉元.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3]柏浪涛.柏浪涛讲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238
[4]罗伯特・考特,托罗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85
篇5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教育 内容 形式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消费者教育工作的经验,在认识到重要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发展,相信本文对消费者教育的有效探索对相类似的研究起着一定程度的抛砖引玉作用和意义。
一、加强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使得在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呈现多样化特征,而随之新兴市场兴起,这就使得对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显现出来。综合起来看,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消费者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可是消费者的整体素质并未相应的提高,严重缺乏现代消费知识和技能,传统的消费观念显得落后,在消费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并不成熟,这些都会使消费者在消费行为过程中不能够科学合理的做出决策,使得消费者质量降低。为此必须加强消费者教育,使得消费者的素质得到提高,引导和约束消费者的各种消费活动。
二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法规还不健全。
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没有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消费环境,市场秩序还是处于一片混乱中,在实际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被侵权比比皆是,只有加强消费者教育,使得消费者能够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维护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的地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是我国消费者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教育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则还有不小的差距,并且消费者教育这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则显得比较比较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覆盖全国。而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则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指导全国的消费者教育。
二、消费者教育内容分析
从消费者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则是指对消费者所作出的一种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在实施钱有计划性、组织活动有明确的组织性地传授有关消费时候所能用到的知识和消费技能,努力培养消费者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消费者教育的内容在消费过程中运用的相当广泛,通过分析总结,现阶段我国消费者教育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通常来说,对于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和消费行为要受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影响。在引导消费者树立消费观的时候,确定要把消费观念树立成为有利于消费者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观念先进,确保个人消费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同发展,确定安全、理性、文明和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二是增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权利意识。
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消费者的主权必须全面维护,当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消费时,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则应当自觉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对消费者教育中必须把消费者对自己权利维护的法律法规向消费者介绍,使得消费者充分享有自己的基本权利,明白权益受到损害时的维权途径和办法。
三是努力提高消费者的综合消费指数水平。
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合理消费,则必须要让消费者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在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中,必须让消费者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当前消费经济条件下的理论、商品本身的基本知识、对于商家进行促销采用的方法、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常识以及对商品进行使用评价所需要具备的知识。 转贴于
四是着重培养消费者在消费时的消费技能。
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消费者培养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消费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消费实践的基本能力,在消费者发生消费行为和直接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积极体现出消费者的消费技能,这就要求对消费者在基本的消费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消费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使得消费者对商品的鉴别能力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消费者综合消费知识水平。
三、新形势下加强消费者教育的形式建议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消费者教育中的重要宏观指导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积极参与,可以对整个市场经济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就要对消费者教育进行管理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各项专项政策的制定,引导消费者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对自身的教育投入,这也进一步为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创造必要的现实条件。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工商、技监、质检、物价、卫生、防疫、司法等职能部门来加强市场监管,以各自所具备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性的高质量消费教育服务。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定期举办专题性的报告、专题展览等方式方法来普及消费基本知识,提高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使得消费者在受到侵权时有适当的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特别要注意是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重视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加强对农村先进消费文化的传播和引导力度,确保农村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要把正规的学校教育资源引入到消费者教育中来并且发挥作用。要在学校的教育计划中把消费者教育的内容加上,根据学校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消费教学课程,从而形成一套立体的消费者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内就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和能力。为保证在校学生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则应该对学生讲解经常性的消费者教育中典型性事例,在“3·15”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则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宣传、社会调查等社会性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中来,努力提高学生实际消费过程中的知识和综合消费能力。在此基础上,应该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专门性的国民消费教育培训中心,使得消费者教育从以前日益走向系统化。
再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宣传消费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宣传效果。在这些媒体里面可以向广大消费者传递积极健康可靠的消费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各种专题向消费者宣扬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使得消费者受到立体性的宣传。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广大消费者接受到专门或者系统性的消费者教育的情况还是不多见,消费者对消费知识的学习只是依赖于那些大众传媒的灌输,而与学校教育对消费者教育相比,这些大众传媒可以在人员消费教育零散的情况下,依然具备传播面广、所采用的形式生动活泼让人乐于接受、传播的速度比较快和使用这些来进行传播的成本低的优势,通过研究表明,这也是消费者最容易接受的消费教育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众传媒在消费教育功能上作用的发挥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积极把消费者协会等专门性的消费者相关的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由于该类组织在做好消费者教育、维护消费正正当权益、对消费者行为进行规范优化等方面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消费者协会是属于消费者自己的组织,则更应当积极处理好受理消费者维权投诉等的指导工作,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维护,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积极构建和完善对于消费者教育和指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宣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时候,消费者协会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消费者协会通过对消费者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并扩充消费者的消费知识,促使消费者有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同损害自己权利的行为作斗争,改变过去那种“耻于诉讼”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昌麒,许明月著.《消费者保护法》[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消费者 权益保护
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电子商务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本质上并没有区别,网络只是改变了个人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方式和环境,而没有根本改变对消费者的定义及法律适用。然而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开放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相对于传统商业中的消费者,其经济上的弱者地位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严峻。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消费者知情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消费者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真实、充分、准确、适当信息的权利。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等”。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在虚拟空间交易,缺少触摸的直观感觉。因此,就产生了如何保证消费者能充分获得信息并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2)消费者隐私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消费者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往往被要求提供详细的个人资料、通讯方式、个人消费习惯和偏好,甚至包括信用卡号及密码。几乎所有的电商网站在设计上都设定了如果不输这些信息,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交易。实际中,经营者往往未经消费者同意就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商业活动。更有甚者,一些无法继续经营的网站就是靠出卖客户信息来维系网站生存,从而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3)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有关于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即获得进行商品公平交易的条件。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只能依据网上提供的商品信息进行判断,这些信息是由经营者单方提供的,因此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易导致公平交易权受损。
二、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法律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 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10 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此外,第19 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2)《民法通则》。民法主要是确认消费者的主体资格,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不受侵害,尤其是民法理论中的合同和侵权理论在消费者保护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常常是消费者维权的法理依据;民法确定的损害赔偿原则和民事责任对于消费者获得赔偿奠定了基础。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法律和法规
(1)《行政法》该法体现了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纵向关系的法律,它是规范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法律。其中有很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2)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对于消费者的行政保护,在中国更多的是行政或地方政府颁布的适用于本行业、本部门或本地区的法规,这些法规往往对于实际纠纷的解决更有针对性,常常是具体的法律依据。
三、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确立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保护消费者原则。由于电子商务的基本特性,使得在传统交易中本已处于劣势的消费者群体,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几率大幅提高。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一市场背后的基石一一消费者以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否则,就有可能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失去了整个电子商务的市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无前景可言。因此,在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中,首先应该确立保护消费者原则。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法律生命之所在。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开放;二是要与现有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手段、技术标准相兼容。由于电子商务立法与网络技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电子商务立法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根据技术的发展调整技术标准,否则将很难解决新问题和新的矛盾。
(3)行业自律原则。互联网行业专业性强,各种监管部门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风暴时常常规制乏力,外部监控尤其是各种法律法规更是很难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同步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倡导行业自律,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而且在互联网行业内部也可以形成专业技术监督与技术发展携手并进的监督体系。
(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1)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消费者权利范围。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核心,确立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保护的首要问题,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九项基本权利,但是面对日益丰富的消费类型,消费者在消费中受到侵害的权利类型也越来越多。因此,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加条款,明确规定增加消费者的隐私权和后悔权。
(2)完善其他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投诉问题按其性质主要集中于质量、营销合同、价格三个方面,故此我国对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立法还应从完善质量方面、完善营销合同法与完善新型消费领域的法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保护遇到的问题,既不是现行消费者保护法能涵盖的问题,也不是制定一部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法就能完全应对的问题。因此,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地设计有效的制度规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整个电子商务法制环境的改善,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淘宝“双十一”
【中图分类号】B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88-2.5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网民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调查显示网络购物消费群体年龄在18~40岁,其中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网络购物群体,其特殊的社会处境及网上购物行为特征值得研究。以淘宝双十一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购物的选择进行调查研究,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受到从众心理,求廉心理,求便心理等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其中,网络商品的价格优势是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而淘宝“双十一”正是对消费心理的一次成功运用,实现了销售量和口碑的双赢,据统计淘宝网全网当日总销售额高达191亿元。
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群体,追寻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新鲜刺激的购物方式,而网上商店琳琅满目,丰富多样,新奇独特极大地刺激着大学生的购物神经。他们通过网络购买服装,日用品,手机等等。网络购物可以基本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购物需求,更能满足他们追寻前卫,时尚,新鲜的购物风格。网上购物的种种优势让大学生对网上购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成为他们的购物新理念。因为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的先锋作用,企业应针对其喜好,应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把握好消费市场。
二、文献综述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从众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所谓的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网络购物中的从众,更多的是由于群体的隐含引导所导致的变化。其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社会某种影响之后产生的一种适应或反应。个体在收到群体的暗示或提示时,会被引导做出群体要求或期待的行为或情境作出一定的反应。从众行为作为个体处理与群体关系或与情境的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自我的反应、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和繁荣,不少学者就社交网站对消费者行为所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购物从众行为的影响的问题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购物的现象、内涵分析、运作方式;网络购物的购物模式,购物特点,购物优势劣势,发展趋势和展望;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个体之间的互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
网络购物的兴起带来了网络营销领域的新模式。网络团购的兴起带来了网络营销领域的新模式,备受众多学者关注。但是对于网络购物模式单一,用户不固定等现象,缺乏针对性研究,此外,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西方个人因素强,而中国社会的集体因素强,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目前并没有具体针对网络购物手中的从众行为的定量分析研究。因此,探索如果借助社交网络平台有效发展网络鼓舞食网络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网络购物网站能为网络购物提供精准、高聚合的人气,同时网络购物通过自强用户的互动性,从而为融合互为借鉴,互利共赢。
根据连续4年的《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淘宝网络购物用户市场份额一直处于第一位,其中淘宝“双11”活动是自2009开始兴起的全民购物狂欢活动。“双11”即指每年的11月11日,由于日期特殊,因此又被称为光棍节。而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2012年“双11”购物狂欢节总销售额191亿,中国网民创新纪录。在电商连年的促销推动下,“11月11日”这个一度被戏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网购狂欢节”。“双11”购物狂欢节,是由淘宝自2009年发起的,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站当天销售额一亿元;2011年淘宝以及天猫销售业绩飙升到52亿元,其中天猫33.6亿元。2012年火爆场面更是超越去年,网购单日纪录再次刷新为天猫132亿、淘宝59亿,合计191亿。这个数字不仅是去年“双11”的三倍,更大幅超越了去年美国电子商务行业的最高纪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价值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网络购物成几何数爆炸式增长。网购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销学中不断的探讨虚拟社区中情感交流对于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但却从未有媒介研究者从传播心理的角度,寻找社区成员情感交流与消费行为之间潜在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传播心理的视角下寻找隐藏在网购型虚拟社区中的从众心理,并试图探讨这种从众心理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希望通过分析网购营销手段对大学生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找出弊端,并尝试运用媒介素养理论提出解决的对策。
通过此次研究,网络购物网站应该意识到在网站营销上的重要性。不仅进行更好的合作而不仅仅是利用人际关系网络的广告宣传作用,而是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推出符合其自我形象及需求的商品。应该妥善地利用群体这一影响消费者心理的社会因素,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并以此来诱导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消费行为,把我好消费市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度访谈选取了三类有代表性网购消费者,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基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了解大学生淘宝“双11”活动的参与度。采访对象如下:
对于问题一“您知道淘宝‘双11’活动吗?”王浩和潘炫辰知道,并早有关注,而张新禹完全不知道。在跟张新禹简单介绍淘宝“双11”活动后,他说自己有可能去看看,但是参不参与很难说。对于问题二“喜欢与同学朋友分享网购心得吗?会因为同学淘到好货而去淘宝吗?”王浩一般不太喜欢,但是很有可能会借鉴同学的经验去淘宝,而潘炫辰则很愿意与同学分享淘宝经验,是朋友身边的淘宝达人。张新禹是有需要才会购买,并且网购的次数很少,更愿意关顾实体店,并且认为淘宝网购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商品的复杂性、交互性反而会让我们在选择上犹豫不定,心里想买的与最终拍下商品的完全不一致,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6份,回收率90.66%,经过仔细的剔除检查后,得到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为82%。采取实地发放和网络投放的发放方式,发放地点主要在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图书馆和传媒科学学院220教室,网络投放通过腾讯QQ,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抽样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用于作为本次研究的调节变量。第二部分为对淘宝“双11”活动的认知和参与度。第三部分是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书籍形成的量表,来了解网购用户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发现
根据有效调查问卷136份,按被测试者的性别、年级、学科和月生活费分布情况如下:
对潜在变量进行均值分析的结果如表四所示:
注:根据问卷设计情况,非常同意.同意.中立.反对.非常反对5个选项分别对应5.4.3.2.1分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特点突出。价位偏低与大学生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有关,首要要考虑价格因素。对品牌要求偏高,虽然价位低,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促使对品牌要求与价格不成正比。、
五、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网络购物目的中,工作生活需要占比重最大,享受网购乐趣的心理因素也较重要。首先,网络购物能满足大学生的购买需要,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商品,低价是考虑的重要方面。其次,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的空间,网络购物是一个娱乐,休闲放松的过程。网上商品的信息量大且信息更新速度快,大学生能够在购物站点上了解到最新的商品信息,主动筛选,自由选择。
要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引导,逐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的消费习惯。花钱时需考虑家里的承受能力;要做好理财计划,制作开支记录。要结合父母每月所给的钱,计算每月吃饭和学习用品的费用,以及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消费。
提高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维权意识,降低维权成本在网络购物中大学生不仅要熟悉相应的过程,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有些大学生对网络法律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并教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这对于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大学生自我权益的保护是有益的。
优化高校消费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变化着。为了构建节约型的和谐社会,我们也不断地在提出各种新的、更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绿色消费。既要了解网络购物的优点,又要对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学习识别合法网站的知识,主动增强网络消费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交易时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的信息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Tokuro Matsao,Takayuki to,and Toramatsa Shintani.A VolumeDiscount-Based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Group puter society,2005.
篇8
关键词:网络消费;消费心理; 推广策略
1 裂帛品牌简介
裂帛是2006年11月在淘宝销售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原创品牌,销售排名在淘宝女装类前列。公司扩展迅速,富有无穷的潜力,年销售额千万元,是淘宝网络奇迹。裂帛是淘宝原创品牌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其推广策略也是淘宝原创品牌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典范。因此,本文利用裂帛的案例剖析来研究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淘宝原创品牌推广策略。
2提出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消费者需求基本模型
在此将网络消费心理划分为六大部分:求快、求便以迎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心理;享乐主义消费价值倾向;个体的认同需要;个性化回归;个体自我实现;个体释放压力。这六大块需求的划分,是基于Babin提出的个人消费价值倾向可以分为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商品的符号价值学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学说的。
3.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裂帛品牌推广策略分析
3.1 针对消费者求快求便心理的推广策略
A.创造直观清晰的商标,具有高度概括力和吸引力的商店招牌,便于消费者识别、注意、上口易记,使消费者产生直观方便感。命名方式通常能从招牌上直接反映出商店经营商品的类别。裂帛指撕裂缯帛。因此这个词能让消费者第一反应为与服装纺织品销售有关。《左传·昭公元年》:“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 裂帛的魄力也加深消费者的印象,朗朗上口。
B.制订条理清晰、方便搜索的产品分类和店内搜索引擎。
裂帛的产品分类不仅有传统淘宝店铺的分类,还有非常个性化的产品分类。这种多重产品分类综合的模式,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浏览、搜索、点击感兴趣的商品。而且这种结合清晰展示图的分类模式也大大增加消费者发现、购买其他非计划类产品的可能性。
C.制定便捷的服务系统。
裂帛的淘宝店铺首页中,有明显的“帮助中心”标示。在其主页的右上角时刻浮动服务标志,并且分类细致,其服务划分为售前、查件、投诉、售后四大块。这种划分有效便利了消费者的整个购买过程,也是一种服务细分问责的体现,便于消费者咨询、购买、售后维权。
D.建立有保障的退换货体系。裂帛制定的退换货制度,清楚划分退换货条件、流程(联系客服-寄回公司-申请退款-邮费承担-二次配货)。
以上推广策略都大大满足了消费者节省时间,足不出户,轻松购物的需求。
3.2 针对消费者享乐主义价值倾向的推广策略
有着享乐主义倾向的消费者是偏主观的,他们比较注重消费的趣味、愉悦、感觉、美学、情感等因素。
A.裂帛通过制作精美的图片广告,以及动之以情的促销策略,再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使消费者产生乐趣。
以其某广告为例,运用耦合转化贡献率来分析该广告带来的效应。经调查该广告的点击数为A1=137297;广告影响的购买数为A2=4803,则每一100次点击可以形成x=3.5次购买;那么可以将实际购买的权重设为y=1.00,每次点击的权重设为z=0.035,则广告传播的效能C为9608。
B.客服的积极互动和网络社区的运用给消费者带来社交的乐趣和议价的乐趣。在售中服务中,客服积极的与消费者沟通,通过磨合是消费者得到议价成功、说服销售人员获得折扣或者礼品的满足感。在网络上建立网络社区,例如裂帛的讨论帖吧、买家讨论区等等来满足消费者在虚拟世界里的互动交流需求。
C.设计“风险”刺激和满足一些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裂帛设立风险的前提是建立有效完善的安全机制如支付宝系统、客户信息保密系统等等的前提下,制造一些能刺激消费者好奇心的“风险”。如贩卖节日礼包,以适当的价钱销售一个消费者不知具体内容的福利礼包,或者设置转盘抽奖等促销活动等等。
3.3 针对消费者个体认同需求的推广策略
当今,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其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更好的追求其符号价值,即非常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
A.裂帛宣传独特的设计理念。
裂帛宣扬用生活去还原本真,为那些在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中,作用于我们集体意识上的损伤,寻求一种和解的方式。这种设计理念宣扬的就是一种符号价值,它引导消费者将自己与这种理念一一对应。
B.裂帛制定适当的价格体系。裂帛做品牌的同时,给自己定位于淘宝中高档的层次,将价格也定位于淘宝平台中的中高档。价格层次的划定也身份地位划分的一种形式,因此吸引了一部分追求此社会价值的消费者。
C.裂帛重视公众形象的宣扬和文化价值的宣扬。她宣扬不做真皮,倡议保护生态,提倡天然面料的运用。并且创立裂帛文化基金。这也是裂帛为满足消费者追求符号价值的一种努力。
3.4 针对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推广策略
网络消费的时尚性和消费的私密性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因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得以流行。
A.裂帛的时尚性。裂帛主打民族风,宣扬裂帛的买家不是时尚的追随者并注重原创精神。裂帛将这种特立独行的时尚观念植入消费者的脑海,带动消费者对这一独特时尚的追求。
B.网络消费的私密性。裂帛提供自助式的购物的坏境,消费者可以无拘无束地运用网络满足内心的欲望,又可完全享受安静的过程、不受干扰的主动消费,更无需在意社会礼节的规范。
C.详尽的商品展示。裂帛的每款商品展示,含有详细的质地和面料成分描述和洗涤方式描述;有分类细致的商品指数描述,这项商品指数描述展现出商品的厚薄、弹力性、软硬度;有精准的尺码测量;有各体型的模特展示效果图;有设计师话语;有该产品相适宜的配搭产品;有细致的面料对比图等等。这为消费者个性化购物和一站式购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5 针对消费者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推广策略
裂帛实行会员制度,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自我价值的需要。而且创立裂帛社区,例如裂帛梦田,为消费者提供分享信息的场所和机会。消费者在向他人炫耀在网络上购买到的物超所值或省时的便利商品时,备受他人的羡慕,成为信息分享领导者,同时也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3.6 针对消费者个体释放压力需求的推广策略
网络消费者的年龄大多处于18-30 岁,相对来说,该年龄阶段的幻想倾向越明显。网络消费往往能满足年轻人对缓释压力的要求。裂帛的宣传广告经常运用精致的图案设计,唯美的视觉效果,细腻的文字以释放消费者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给人裂帛品牌在做裂帛文化的感觉。
4.小结
网络消费在逐步成为信息时代重要消费形式的过程中的其主动因是消费者心理因素的转变。基于此,正确分析消费者网络消费心理也就产生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网络消费的动机、需求特征入手,选择实施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对提升企业网络销售的适应能力,拓展营销空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 (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福,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机制
中图分类号:DF59文献标识码:B
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世界各国逐步达成共识:应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出发点与基础理念,以此为核心对金融服务法律体系进行重构,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维护金融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实现金融服务法的立法宗旨[1]。但仅凭金融监管难以给予金融消费者全面保护,损失的填补需要救济机制的保障支持。
一、金融消费者的诉求及法律障碍
从常态观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目标不仅是义务的承担,而更关注在义务履行下的权利对价的实现,金融服务法律关系尤其如此。随着金融业的深化,金融商品的开发和创新日新月异,导致金融消费活动日益频繁。尽管金融消费活动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但高风险背后的高收益诱惑仍然刺激着金融消费者参与金融活动的热情,并表现出非理性的期待。目前,多数金融消费者在选择金融商品时极少关注风险揭示书的提示,而把对商品的了解放眼于收益的多寡并进行片面解读,把预期收益作为实际收益以核算到期收益,特别当银行作为金融服务者时,消费者的这种信赖会更高,所以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销售。
金融消费者参与金融服务法律关系的诉求是在保障基础上索取收益,以实现自身财产的积累。从实践来看不是消费者不关注风险,而是选择低风险甚或零风险,规避风险的投资者会将其储蓄投资于低风险工具,如固定收益证券或评级高的债务证券之类的零风险工具,而不会从事有较高预期收益的投资。这就需要法律制度能够确保投资者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预期回报,以促使投资者从事高风险性股权投资,基于这一金融理念形成的法律制度,可以确定的是其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2]。
金融商品与一般的生活消费品不同,对该种商品的认知有赖于信息的描述,否则可能导致在金融服务法律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从客观而言,消费者不是不能积极面对风险,而是不能准确地界定风险的范围及大小,这是消费者不能合理规划自己诉求的极大障碍。即便基于信息完全对称的假设,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成本会大大增加,金融商品创新的速度会降低(需要给予消费者消化信息的过程)。在此假设之下,理性投资人出于避险的犹豫,会淡漠对高风险金融商品的热度而导致其销售比例的下降,进而影响金融服务者预期利润的达致。
当然,信息完全对称仅存在于假设的情境之中,高风险高技术的专业金融市场之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且无法消除。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之下,加之商人逐利的本性,使得道德风险机会加大,金融服务者为加快交易达成,假商业秘密之名选择性披露,甚至虚假陈述或者误导陈述,而消费者的风险判断却来自于金融服务者的信息揭示。所以,虽然当前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强化了对金融服务者信息披露义务的要求,但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无法避免。
此外,除却客观原因的诉求障碍之外,金融消费者自身原因也成为障碍之一。由于金融商品的技术性及专业性极强,即使在金融服务者合规披露信息的前提下,消费者基于基本知识的匮乏以及判断的不理性亦会出现决断失误。更何况金融服务者提供的商品信息多为专业的词汇晦涩的揭示,常见以格式合同的制作者身份牵引着金融市场的信息,并把高风险消化在技术性的、行业垄断性的表达之中,利用合规的销售方式制造出隐性的不平等。因此,无论是人为风险抑或天然风险,金融市场中的个人消费者都无法科学预见并从容应对,市场风险始终是消费者诉求实现的障碍。
二、传统救济方式的功能缺陷
基于金融市场风险的复杂性与必然性,不是说现有法律在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方面无所作为,只是法律本身也存在风险,救济的程度未必如愿以偿。在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领域,目前中国的确还未构筑出一套适用整个金融市场通行的规则体系,比较成熟的经验来自于对证券投资者权益救济的立法与实践。从行业的深度及难度来看,对证券投资者权益救济的方式可以推广应用到保险和银行领域的消费者权利保护。对证券投资者的权利保护,无论国内外的法制建设都相对完善,即使中国的关注较晚也已形成了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救济的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相较而言,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的进度及力度较强,如作为各国金融重点监管的信息披露义务,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体系,虽然着力点在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秩序,但也间接促进了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的提高。由于事后救济的结果并未与金融监管的期望形成合力,反而掩盖了金融监管取得的成绩,我国金融监管的制度设计、政策措施还有一定的空白及疏漏。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损而言,损失的救济比起对违法的惩罚更能重拾消费者的投资信心。只要损失能够得到赔偿,消费者面对诱惑时对增值与回报的期待远胜于对风险的畏惧。由于仅依靠国家强制力的监管措施也不能完全弥补消费者的权益损失,事后救济机制的设计应该能确保金融消费者的合理期待。
(一)救济机制的价值判断
各种权益受损救济方式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其中应有利益衡量的考虑。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性、附合性的影响,金融服务法律关系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金融消费者之于金融服务者而言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出于平衡双方的地位,各国法律进行了多种制度安排给予消费者特别保护,这也应当包括事后救济的协助,事后救济方式的设置应进行“成本——收益”的估算,而不是只要法律为金融消费者构筑了救济渠道,即能得到其选用进而实现赔偿。因为每个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都是根据行为的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较来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也是根据边际预期收益等于边际预期费用的原则,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和在何种程度上采取行动[3]。
如果维权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财力)超过了救济,理性的选择即为沉默,这是目前消费者投诉较多而诉讼索赔较少、侵权现象却屡见不鲜的主要原因[4]。从私权的实现来看本无可厚非,但是放弃救济则减少了侵权者的风险成本,不能有效防止和约束金融服务者的不规范行为,也可能放松金融监管的强度,最终引发金融市场大骚乱的爆发。其实,消费者从未有主动放弃救济的冲动,只是面对无利可图的结果通过沉默选择观望,寄希望于他人的行动成功而分享由此带来的收益,这是在大规模侵权中经常发生的现实,其效力波及到金融市场中的个人消费者群体。所以,在金融消费者权益救济过程中,不考虑“成本——收益”是传统救济方式值得非难的原因。
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救济在来源上可分为刑事上的救济、行政上的救济和民事上的救济,只是应针对金融消费纠纷的特点设置相适应的制度与措施。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承担作为救济途径,虽打击力度大、威慑力强,但从金融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来看,对金融商品预期的增值与回报的期待远胜于对违法者的惩罚的盼望,即无论是怎样的制度,金融消费者在出现权益受损时,最希望得到的是自身损失的救济[1],所以,拓宽金融消费者追究金融服务者民事责任承担的渠道才能解决问题的症结。
(二)司法救济的针对性弱
建立金融反欺诈制度,实现对金融服务者损失救济的目的,最终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我国现有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而完成。最高人民法院了相关的司法解释,反映了纠纷解决的特殊性要求,但是司法解释在给司法者带来指引的同时也留下了些许困惑及未开发的课题。
第一,受理条件之惑:坚守抑或超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下称《解释》)第6条规定:投资人以自己受到虚假陈述侵害为由,依据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对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的民事赔偿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投资人提起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诉讼,除提交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公告,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以外,还须提交以下证据:一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身份证明文件,不能提供原件的,应当提交经公证证明的复印件;二是进行交易的凭证等投资损失证据材料。依文义解释,人民法院的受案条件仍是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要求,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只是时须提交的证据材料之一。从证据材料的内容来看,《解释》的要求抬高了受案标准,使得投资人的诉权行使招致了阻碍。《解释》对行政处罚决定和刑事裁判文书的定性虽为证据,实则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对虚假陈述认定的处理模式为行政或刑事前置并得到确认的情形。没有公权力的断定,投资人自行收集的证明虚假陈述可能存在的材料不满足《解释》对于证据的资格限定而最终将面临不予受理的对待。从立法背景上看,此项要求是为了解决投资人的举证困难,把证明虚假陈述的专业技术难题通过公权力的介入予以平衡,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一个必要条件,而应为证据学理论中的补强证据。既然《解释》没有对举证责任进行倒置的设计,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投资人负有举证证明虚假陈述事实的责任,只要其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条件并用收集的证据材料证明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可能存在,人民法院即应作出予以受理的裁定。投资人没有借助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来卸载自己的举证负担,只是放弃了法律的恩惠而不应由此背负沉重的负荷。
第二,举证责任之回避。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性、附合性的影响,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纠纷中处于弱势一方,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进行的努力已为各种制度所确认并在实践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贡献。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不周及遗憾,其中与权利救济密切相关的举证责任在《解释》中没有给予正面回应就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从《解释》的规定看,其承认投资人对信息占有的缺失而引发的举证不利,所以发动了公权力的支持以迎战来自金融服务者的抗辩。实质上这种规定解决的是责任竞合的问题,反映的是“先行后民”和“先刑后民”的精神,而与《侵权责任法》第4条的“先民后行”和“先民后刑”的要求相左,依效力位阶应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条,这也印证了问题一的论证结论。因此,《解释》并未依据证据学理论按举证难易和证据距离的标准对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举证责任进行重新配置而是固守着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使得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服务者之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拉大,公平正义的期待将幻化为泡影。
第三,集体救济①之缺失。《解释》遵循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安排了单独诉讼或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方式,这种特别说明纯属画蛇添足却未能解决切肤之痒。如果人们能跨越维权成本及举证的障碍,那么对待诉讼救济会主动采取行动,普通共同诉讼或代表人诉讼即能满足他们的维权之需,法律也就没有特别关注的必要。但这是一个学理假设,在成本与收益的较量下,受害人选择放弃是一个理性的必然的结果,因而法律必须给予特别设计。
由于对利益的渴望,金融市场中的每一种金融商品都会吸引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而拥之入怀,一旦出现分歧必将引发群体性纠纷,需通过集体救济方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所以,金融服务业是与集体诉讼最密切相关的行业之一,最具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代表人诉讼解决纠纷的状况与可能,只是金融消费者必须本着“不告不理”的原则,并满足该制度的适用条件才能获得支持,而其中“成本与收益”的抉择又使得部分受损投资人被动放弃诉权而导致代表人诉讼无用武的环境,也就不能通过代表人诉讼裁判的预决效力对可能的利害关系人进行间接救济。也就是说代表人诉讼或集体诉讼在金融消费纠纷中应广泛适用,但需要适度改良,否则又要与对金融消费者的特别保护的立法理念失之交臂。
(三)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乏力
上述三个问题是金融消费者权利司法救济方式所存在的制度缺陷,是否能通过社会救济(行政调解、仲裁)、自力救济加以弥补呢?
第一,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集体救济职能缺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针对只关注金融利益诉求而忽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反思与改革。金融消费者保护不仅只是锦上添花,也是金融危机时抵御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为顺应国际金融局势的发展,2010年以来三大金融监管部门也开始着力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中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的工作原则是“向公众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公众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并以此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金融消费关系”,它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事前教育而非事后救济,解决受损权益的赔偿方面无能为力。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和投资者保护局作为保监会和证监会内设机构,其职能大体包括研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制、受理投诉咨询、调查处理消费者投诉、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等。因此,在金融消费纠纷发生以后,二者可以运用投诉处理制度化解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服务者之间的矛盾。至于职能到不到位,责任意识强不强,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高不高还有待实践验证。但是,在遇到金融消费者对投诉处理结果不服而又因维权成本的顾虑无力开启诉讼大门时,上述三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由于没有法律的授权享有如其他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代表金融消费者、仲裁的权益(具体内容下文再述)而使得其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极其有限。尽管如此,金融监管部门的投诉处理机制也会一定程度上分解司法救济的压力,为金融消费纠纷的解决增加了选择途径。
第二,金融仲裁规模小。仲裁由于自身所具备的解纷特殊性极易扩展至金融消费纠纷领域。从国际上看,不但有先例而且通行。我国的金融仲裁起步较晚,开创于2007年12月上海金融仲裁院的成立,标志着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建立。之后,广东、重庆、武汉、杭州等地都相继成立金融仲裁院,预示着金融仲裁制度在我国已生根发芽。但相对于每年全国金融诉讼案件的受案量而言,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初始化发展阶段。加之社会各界的认知度低且金融仲裁专业人才匿乏,金融仲裁的应用规模还未铺开。
第三,金融服务者内部纠纷处理程序遭遇旁落。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投诉方面基本上都首选内部解决的方式,如双方未能经调解达成一致意见,才诉诸外部程序处理[5](具体规定下文再述)。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金融机构也都建立了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从已完成的处理来看,投诉解决得比较及时有效。我国法律并未规定金融机构内部解决前置,导致金融消费者因对于身处强势地位的金融机构的不信任而忽视了该项措施在纠纷处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此外,金融服务者也未积极开展此项建设。所以,对于纠纷的解决,双方最终还是寄希望于诉讼,坐失纠纷解决的最佳时机,社会成本大大增加。
第四,补偿制度内容短缺。通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损不仅会因侵权发生,也会因证券公司安全运行障碍和违约出现,解决该境遇下的权利救济也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内容。所以,证券投资者补偿机制的建立即成为应对该问题的制度选择。这本是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上的可喜进步,却又出现了顾此失彼的遗憾。投资者补偿制度的多数境外立法都由保护基金和赔偿基金组成,但是我国《证券法》仅规定了保护基金,而未规定赔偿基金[6],也即只解决了证券公司关闭、破产或者其他支付障碍而引起的投资者权益受损问题,对于证券公司安全运行过程中因违约而引起的损害结果没有给予关照,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仍留下了一所未开发的处女地。
三、救济机制的改良及制度安排
立法完善令人期待,只是如何完善的问题。在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上,我国无论理论研究抑或实践都是朝阳产业,想要从先代的制度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有些痴人说梦,不是说人们已经忘却历史,而是历史没有留给人们一面镜子。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及对其的规制和调整却远远地走在前面,其所摸索的路径虽不能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却能为我国节省了不需重复的实验时间,借鉴、取舍、重铸是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救济机制完善的必然选择。
第一,建立金融机构内部处理投诉前置程序。内部处理是有纠纷发生以来最原初的解决方式,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投诉方面基本上都奉为首选。比如,英国的金融服务局(FSA)就规定,金融消费的争议处理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机构的内部处理程序;第二阶段是金融督察服务公司 (F0B)程序。即消费者首先应该向金融机构投诉,若在8个星期内未完成或消费者对解决方案不满意,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寻求金融监管机构帮助。美国的金融消费者要投诉某金融机构,也需要首先与该金融机构负责人接触,争取直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直接解决消费者投诉,才可要求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出面处理。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规定,即当金融机构内部的争议解决程序没能解决纠纷时,才由金融督察服务机构的独立裁判人员出面,为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免费、公平和易得的争议解决途径[5]。内部处理程序之所以受到青睐源自于其自身的机制优势: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因纠纷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它可以敦促金融机构主动优化服务,通过规范化建设提升其竞争力;它可以提炼金融消费者的信息盲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教育、信息披露;它还可以为金融消费者的信息隐私保驾护航。对于我国的金融业而言,这些优势既是金融服务者的服务重心又是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核心,应该得到充分的释放,所以,需要移植金融机构内部处理投诉前置程序,为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筑好第一道战线。
第二,打造金融专业人才,扩大金融仲裁规模,补充金融审判能力。金融仲裁的实践在我国已经开始,只是目前的规模还未打开,但其所具有的平等性、快捷性、保密性和高度的权威性有助于降低金融消费者的诉讼成本和诉讼风险,应用价值极强;同时,其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在分流司法审判案件积压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有完善和推广的实际需要。现阶段的障碍除了被认知度低外,就是缺乏金融专业人才以完成金融仲裁使命,这是一个软因素却足以制约其发展规模,因为金融专业人才的专业性无人能及、无人能代,需要专业打造。
在金融审判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需要组建高素质、专门化的审判庭才能解决复杂艰深的金融消费纠纷审判。国内目前只有上海的法院自上而下建立了独立的金融审判庭,这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思路和进一步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号召”是相匹配的。但在其他地区,因缺少了上海的环境,金融审判庭的建立虽也可行但还不具备推广的必要。面对金融审判的需要,根据现有制度,我们具备解决的方案,即实行金融陪审,只是它的运行同样需要金融专业人才的介入。所以,着力打造金融专业人才,是金融仲裁和金融审判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是解决金融消费者权益救济专业化的可行选择。
第三,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纠纷诉讼并未见举证责任倒置的先例,但此并不足以否定我国进行尝试。举证责任如何分配要考虑保障诉讼公平以及当事人诉讼地位实质平等的目的实现。决定举证责任倒置的要素包括证据距离、举证能力的强弱、保护弱者、盖然性标准、举证妨碍对于以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为中心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一直是金融监管过程中予以平衡的问题而没有倒置的必要;但对于刚刚转变监管中心的我国,短期内要通过改变金融消费者的智识以平衡其与金融服务者的地位是一种苛求,因为行动需要理念作为后盾,而理念的培育与养成是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金融消费者的举证不利地位在短时间内无法扭转,举证责任倒置也就有实行的必要。
第四,建立金融消费者集体救济机制。限于金融消费纠纷的特点,集体救济有广阔的适用空间,欧盟各成员国在该方面总结了多种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及仿效。如法国的投资者共同代表诉讼规定,在众多被确认的投资者由于类似的损害欲同一经营者时,任何获得公共机构批准的投资者组织在接到两个以上投资者的授权通知后,可以代表所有相关投资者提讼。芬兰的消费纠纷损害赔偿团体诉讼则赋予消费者保护公评人在团体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德国的《资本市场示范诉讼法》规定了示范案例程序以加强对投资者地位的保护[7]。集体救济机制之所以在欧盟被广泛应用在于其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其中最吸引消费者的是维权成本的分担。我国三大领域的专门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都已建成,具备了借鉴欧盟集体救济的主体要件。既然是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其职责即应贯穿权利实现的全过程,不应止于事前教育和投诉处理,也应包括通过参与诉讼的形式保护消费者。依我国的金融消费者实况,目前有效的集体救济机制应为依法赋予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代表所有相关金融消费者提讼的权能,以便一次性地解决规模化的金融纠纷。由于职责优势,其在诉讼中具有与金融机构平等对话的能力,对公平正义的裁判形成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第五,加强金融教育与金融宣传。此举意在从源头上预防金融纠纷的发生,虽非实质的救济方式,但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我国《公司法》将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写入法律条文中起,金融宣传教育即成了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由于《公司法》只是宣示性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多年以来金融宣传教育并未落到实处,公众的金融知识仍未得到普及及提升。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认识到问题所在,并快速完成了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建设,旨在推进金融咨询、服务、教育、投诉处理。目前,三大机构处于初步运行阶段,定位及职能亦在逐步调整和适应过程中,金融教育与金融宣传应为机构重要职责之一。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其能够迅速发展稳定提升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的信心,国家的监管、行业的自律、金融消费者的救济三者不可偏废。金融消费者救济在这三者之中最为根本,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完善金融消费者救济机制为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金融秩序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此处所言并非否定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代表人诉讼”的存在,而是想构建一个专门适用于金融消费纠纷解决的集体诉讼。
参考文献:
[1]郭丹.金融服务法研究: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22.
[2]蔺捷.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令》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1.
[3]王朝梁.试论消费者权益救济机制的重塑[J].天津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1):14.
[4]隋洪明.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5]李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98.
篇10
关键词:背景音乐,著作权,法律保护
前段时间,以背景音乐收费为内容的新闻报道闹得沸沸扬扬,对于背景音乐收费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到底背景音乐该不该收费,该怎么收费,我国当前背景音乐收费情况和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情况是怎么样的?本文试从法律角度加以探讨。并对我国音乐著作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做一番浅薄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背景音乐的收费及其相关法律问题
(一) 背景音乐概述。
所谓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是指在不以音乐为主题的活动中,为了某种需要而播放的音乐作品。从其定义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上的背景音乐,是泛指在一切场合、活动中播放使用的音乐作品,如生日宴会上播放的生日歌;而狭义上的背景音乐则特指在以赢利为目的的营业性场所,为经营需要而播放使用的音乐作品。当前进行收费的背景音乐仅以后者为限。故本文的探讨范围也选定在以赢利为目的的营业性场所,为经营需要而播放使用的音乐作品之中。
(二)背景音乐收费的合法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很明显的。作为音乐作品,是其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以赢利为目的的营业性场所播放音乐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营造氛围、愉悦顾客身心,以获取最大利润。根据民法上的合理性原则,使用他人劳动成果来获取利润,理应支付对价。因此,由在营业性场所使用音乐作品的主体缴纳音乐使用费用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而且在这一点上,法律也有明确的规定。
从国内法部分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中关于著作权人的权利有十六项明确详细的规定,其中,第九项是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作为著作权人,可以转让此项权利,并获得报酬。作为背景音乐播出的音乐作品即属于此种情况。
而在音乐著作权人权利的国际保护方面,《伯尔尼公约》也有相似的规定。《伯尔尼公约》(71年文本)第十一条之规定,戏剧作品、音乐戏剧作品或音乐作品的作者享有许可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公开演奏和公演其作品以及许可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其作品的表演和演奏的专有权。既然是专有权,其所有权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然可以进行转让以获取报酬。
以上两部分,就是对背景音乐收费合法性的解释。
其实,对背景音乐收费,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在国外,使用收费的背景音乐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即便在我国,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有十年多的时间了。早在1992年12月17日,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大陆目前唯一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音乐著作权协会。据有关报道,在1993年,音著协就和各大商场、饭店进行过协调、谈判,甚至发过律师信,但是最后由于商场、饭店等采取极度不配合的状态,整个维权行为就无果而终。
(三)背景音乐该怎么收费的问题。
应该怎么对背景音乐的营业性使用收费?如果是由著作权人(词曲作者等)直接向使用主体请求支付费用,会产生诸多问题。第一,由于使用主体数量繁多,且分布全国甚至全世界,著作权人无法进行一一通知;第二,如果使用主体拒绝支付费用,虽然著作权人可以以侵权为事由通过民事诉讼来进行维权,但是由于使用主体的数量繁多且分布广泛,维权的费用极高,使得著作权人很难行使权利。
基于以上两点,如果有一个机构或组织能够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进行集体保护,比如进行集体诉讼等,那么,著作权人维权的成本就会大大的降低,而效率也会大幅度地提升。这对于保护音乐著作权人的权益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音著协”)成立于1992年12月17日,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根据《著作权法》第八条的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
因此,音著协作为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代表著作权人进行和著作权相关的权利的保护活动。
音著协代表著作权人主张权利,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的权力来源于著作权人的授权。从音著协和著作权人的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分析,音著协代表著作权人做出民事法律行为,其后果是由著作权人来承担,但是音著协在代表著作权人为民事法律行为时是以自己的名义做出。因此,音著协和著作权人的关系相当于民事中的隐名关系。
在音乐著作权的国际保护中,当前是由音著协出面和国外同类性质的机构、团体签订互为合同,以此进行著作权的保护。从其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分析,这一行为里包含了两个法律关系,一个是音著协与外国同类性质的机构、团体签订的民事合同,授权该外国机构、团体在其管辖范围内代为行使本应由音著协行使的主张报酬以及提起诉讼、仲裁等权利。而另一个则是音著协基于民事合同接受外国同类性质的机构、团体的委托,在中国境内代为行使本应由该外国机构、团体行使的主张报酬以及提起诉讼、仲裁等权利
背景音乐的收费仅对于商业性使用背景音乐的主体。而且被使用的背景音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该音乐作品应处于保护期内。我国《著作权法》以及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都有相同的规定,除著作权人对作品的署名、修改以及保持作品完整等权利上具有永久性外,对于著作权人基于其作品的财产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对于尚未发表的作品,法律也给予五十年的保护期,但是五十年届满且仍未发表的作品则不予保护。
其次,其著作权人未声明放弃对其作品的收益。作为一种财产权利,其所有权人可以放弃,但是必须以明示为前提。
再次,该背景音乐的使用者是以商业性使用为其目的的。若仅仅是个人消费者购买音乐载体在家庭中欣赏,则不构成背景音乐收费的要件。
当前背景音乐的使用费的收费标准是先按照各种营业场所的性质来分类,大致分为购物场所,如商场;娱乐场所,如卡拉OK厅、歌舞厅、迪厅等;旅游场所,如饭店、宾馆、景点等,餐饮娱乐场所,如餐厅、酒吧、咖啡厅等后在根据其营业要素(如商场面积、宾馆床位等)来进行收费。
现摘录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商场营业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的,每年每平方米收费2.18元,营业面积在1000~5000(不含5000)平方米,每年每平方米收费2.30元。营业面积在5000~10000(不含10000)平方米,每年每平方米收费2.42元。卡拉OK厅、歌舞厅、迪厅营业面积不足40平方米,每天每平方米收费0.15元,超过40平方米的,增加的部分,每天每平方米收0.12元。饭店、宾馆等旅游场所的许可使用费,每床位每月收费1.75元。在餐厅、酒吧、咖啡厅等餐饮娱乐场所播放背景音乐,营业面积不足40平方米,每天每平方米收费0.025元,超过40平方米的,增加的部分,每天每平方米收费0.02元。
对于收取的费用的用途,按照音著协和著作权人的约定,百分之八十给予著作权人,而百分之二十则用于协会的日常费用,以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转。
该收费标准以行业分类为大方向,在每一类中又以该行业的营业要素为标准来收取背景音乐使用费用,从总体上讲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也有一些欠缺考虑的地方。比如该营业单位的经营状况以及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差距等。若以偏盖全,对全国的使用者进行统一收费,就显失公平了。
从其性质上讲,音著协是一民间团体,虽然它是由国家版权局发起成立的组织,但是它的收费性质更接近于商品经济中的交换行为,而并非行政性的收费项目,这一点很少为人所认知。因此,当事人可以就价格等合同的各个条件进行商讨,以达成合意。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背景音乐的使用者在购买音乐载体后(如ld、cd等),如做商业用途则仍需付费?
其实音乐作品的使用者在购买音乐载体时的价格包括两部分,一是该音乐载体的价格(如ld、cd光碟的价格),另一部分是音乐作品许可个人用户使用的费用。而在作为背景音乐的音乐作品的商业性用途中,牵涉到的是音乐作品的表演权。所以,对商业性使用背景音乐的收费的内容其实是音乐作品表演权的转让费用。
(四)对背景音乐收费制度的一点建议。
其实,上述的制度,在执行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从1992年到现在,音著协所收取的费用几乎是少之又少,效果很差。从其根源上找原因,是由于音著协在性质上属于民间团体,不以营利为目的。虽然其由国家版权局发起成立,但是在收取费用一项上并未得到行政机关的授权。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若无行政力量的介入,要很好的执行背景音乐收费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音著协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如果音著协是像微软那么强大的一个经济实体,那所有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若缺少利益的驱动,那么作为执行主体的音著协的效率也将是非常之低下的,也严重打击了音著协维护音乐著作权人利益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要健全音乐著作权保护制度,改善音乐著作权保护情况,应该引入市场竞争。让音著协等单位以营利性单位的形象出现,也可以有投资者,也会产生盈余分配,如此良性循环,我国音乐著作权保护的现状一定会改善许多。
- 上一篇: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
- 下一篇:电子政务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