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定义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定义

篇1

国家发改委历时两年编制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获国务院批复,拉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十二五”乃至未来十年工程建设新的序幕。《规划》全面总结分析了近十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扩展外网平台,深化五大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开发利用,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推进15个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建设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在这一关键时期,各个电子政务重点工程应如何面向应用需求创新思路?赛迪顾问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转变思路。

第一,在建设目标上,实现从过去注重部门内部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自动化方面,转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面。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电子政务工程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改变原来以部门为中心的建设目标,树立以政府的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建设目标,按照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从政府的使命和最终用户感受程度的角度把握新形势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求。

第二,在建设思路上,必须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转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无论是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还是应急维稳保障,几乎都是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需要相关领域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同联动。因此,原来国家“金字工程”一个部委一个工程的建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应用需求。必须由牵头部门把控整体方向,制定出总体架构,并指导各相关参建部门落实各自的业务职能,最后再整体联调形成一体化的工程,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互动。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 商务智能 应用 实施

一、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实质是政务的信息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电子政务的定义

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存在很多种说法,有人将其理解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或者电子政府,这些不同名字的内涵是一致的,即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运用和政府管理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和的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促进国家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工作是先进技术的重要使命。电子政务的通俗定义是指政务部门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协同化,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超越时空和部门间的分割限制,实现规范、高效、透明的服务与管理。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

相对于传统的政务方式,电子政务将大量的行政管理和事务通过安全可靠的程序在网络上进行,实现行政方式的无纸化、行政法律关系的虚拟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这是一种新的政务管理模式,需进行业务重组,确立新的职能分工。概括起来,电子政务的内涵可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政务部门内部行政的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能够提高政府在管理、行政和服务各方面的效率,从而精简机构、简化程序,实现新的高功效的运作流程和有效管理。

2.政务部门间的协作,通过政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各部门间共享数据,及时更新状态,使得整个信息的流转和共享达到高质量、高可靠、高速度,从而推动整个的有效实施。

3.政务部门与公众的有效连接和沟通,加强服务和管理。借助于互联网,电子政务能够提供多种方式为任何地点的社会群众随时有效服务,公众可以享受网络技术的便捷,可随时随地了解政府资讯,并可快速获取服务。电子政务真正的作用在于其大大改进了政府管理和服务公众的方式,加大社会进步的步伐。

二、商务智能概述

(一)商务智能产生背景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强大的驱动力和背景因素,商务智能便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信息大爆炸的产物。摩尔定理表明芯片的晶体管和电阻器的数量每年翻番,这种速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事实上,企业平均每18个月信息量就翻一番。这种信息增长速度给企业的信息承载能力、管理能力和提炼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巨大的信息量,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企业所需的、有价值的数据,即有效信息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工作。有时候,企业无需费财费力地进行市场调研,千辛万苦从外部挖取一点客户、市场信息,而只需要充分利用内部积累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挖掘、有效分析,即可得出意想不到的信息,从而支持决策制定,实现企业目标,那么商务智能便是这样一种技术。

(二)商务智能的概念理解

商务智能是一种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工具,使用信息技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来支持决策制定。它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想或者具体的产品。商务智能的处理过程概括为: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收集数据,并提炼出有用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来保证数据的质量,然后将数据转换、重构后存入数据集市或者数据仓库,采用合适的查询、报告和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继而转化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是利用信息展现技术将其呈现给决策者或其他使用者,助其做出更好、更合理的决策。

有些人将商务智能片面地理解为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决策系统,也有人理解为单纯的数据库技术,或者在线分析处理工具,这些说法都道出了商务智能的某些突出特征,但是目前没有其确切的定义和归纳,各自根据使用情况可偏向于某方面的定义,但是商务智能本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一方面,商务智能根据企业各功能组织,从各应用系统中提取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查询和分析工具来处理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等各系统的数据,从而帮助企业解决商务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商务智能能够帮助用户对业务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处理,通过历史数据挖掘出新的知识和信息,来协作决策者预测发展趋势、制定未来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三、商务智能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一)电子政务需要商务智能

目前,商务智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各行各业,其强大的功能,帮助大量企业实现了业务重组和决策制定。商务智能通过释放业务数据的能量,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高价值的信息,来实现数据与决策者的有效连接。这样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商务智能无疑将促进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篇3

关键词:数据仓库;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509-02

Research of e-government Based on Data Warehouse Model

LI Zhen-hua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IT, e-government has become the hot task. Data warehouse is one of important technology. This thesis primary research of e-government based on data warehouse model.

Key words:data warehouse; e-government

1 引言

电子政务位于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五个领域之首。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三网一库”。电子政务中较为复杂的是具有公开化、透明化、数据化以及科学化的特点的决策支持系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建立分析环境,对积累的数据进行再加工,以支持政府的科学决策。

2 电子政务需要数据仓库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应用技术也比较多。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政府与政府的电子政务(G to G),政府与企业的电子政务(G to B),政府与公众的电子政务(G to C),政府与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 to E)。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越来越多。如何从这些大量数据中有效地提取有用的数据信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数据信息的直观罗列,而是需要一种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帮助意义上的数据信息,基本要求如下:

(1)对复杂的动态社会环境作出及时响应,要求在大量的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作为决策时参考的依据;

(2)在决策过程中,一旦需要,决策人员可以很快得到方方面面详尽的信息和情报支持,包括历史的、当前的、未来的各种信息和情报资源;

(3)支持对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数据或信息进行调阅操作,包括内部、外部或远程的数据和信息;

(4)支持对不同类型和格式的数据或信息进行操作,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类型;

(5)更多的政府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辅助决策需要数据信息的支持;

(6)要求信息资源能实现充分共享与快速交流。

在电子政务中可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可以自动发现在电子政务服务器以及浏览器日志记录上的数据信息中包含着的系统的访问模式和应用的行为模式,从而进行预测分析;通过运用文本数据挖掘及多媒体数据库挖掘改进搜索引擎的算法,提高网络数据信息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从而改善检索效果等。

基于数据仓库模型电子政务能够将其内部分散的、跨平台的数据重新组合与加工,建立数据仓库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较全面、完整的信息应用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支持政府的决策分析。

3 建立基于数据仓库模型的电子政务

根据以下拟定切实可行的基于数据仓库模型电子政务的电子政务系统:

3.1 建设基于数据仓库模型的电子政务系统

对于数据仓库的模型,可选择采用DB(源数据库)―ODS(操作数据存储)―DW(数据仓库)与DB(源数据库)―DW(数据仓库)两种模式。

基于操作数据存储(ODS)的政务系统是基于数据仓库所提出的面向主题的、全局一致的数据环境概念,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处理环境,并建立起DB―ODS―DW三层体系结构。

ODS作为一个中间件,一方面包含全局一致的、细节的、当前的或接近当前的数据,可以进行全局联机操作型处理;另一方面,它是一种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数据环境,而且数据量小,适合于辅助完成日常决策的数据分析处理。

在DB―ODS体系结构中,ODS的实现机制表现在记录系统定义的数据传送关系上,操作型环境中各分散的DB记录经过过滤后形成了ODS系统的记录系统,向ODS系统中提供数据。记录系统定义了原有分散DB中那些数据送到ODS,并且指明与ODS数据相应的数据表。通过ODS的定义可以把分散于应用的DB中的数据复制到ODS中去,这样原来的分散DB中的记录就形成了ODS中的面向主题的记录。

DB(源数据库)―ODS(操作数据存储)―DW(数据仓库)与DB(源数据库)―DW(数据仓库)两种数据仓库模式的差别在于:操作数据存储的数据量远远小于数据仓库;操作数据存储只保存细节数据,数据仓库保存细节数据与综合数据;操作数据存储支持记录更新,数据仓库支持装入与存取;操作数据存储用于即时决策,数据仓库用于长期趋势分析或战略决策。

3.2 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改造

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改造等业务改革方法相结合后,使得政府效率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流程再造把大量信息沿着电子政务逻辑相关的思路演绎、设计和应用得尽善尽美,这才使得电子政务在服务、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甚至根本性的改善。对政府行政部门来说,业务程序的改善,业务本身废弃的重新评估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业务效率,还减轻了政府职员制作资料数据的业务负担,数据资源和局域网实现充分共享。

同时还要设置系统的高安全性。大量信息关联管理对于政府来说,安全性是主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大信息平台必须整合最好的安全方案提供平台的安全服务。包括了用户标识与鉴别、存取控制、审计、数据加密、传输加密、服务器安全等。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建立在元数据数据库、文档和多媒体数据库、面向主题操作数据库等一系列政务资源数据库基础上,为实体政府实行全社会的电子化管理提供政务信息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管理、挖掘和决策支持。

4 结束语

总体上,建设基于数据仓库的电子政务将为政府带来如下的好处:为政府机关提供一个信息获取的平台;为政府机关提供统一的信息源;数据仓库解决方案,不仅从功能上,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都能适应相关决策人员需求的不断变化;为政府的各种决策分析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平台。

电子政务资源库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各类决策分析应用,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累积。从近期看,可以建立管理系统的构建基地――数据仓库。从远期考虑,可以建立完整的管理分析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红璐,张真继,彭志锋. 电子政务系统概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4.

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评估模式 指标体系

一、前言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绩效评估,这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因而,要不要绩效评估已经不再是争论的焦点,而评估什么、怎么评估才是目前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形成了五种主流的评估模式。然而,这些评估模式都是针对各自关心的电子政务需求问题、面向各自关心的评价对象以及采用各自的价值理念而设计打造的。它们有的是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有的是对电子政务发展程度的评估,有的是对电子政务实施后社会影响的评估。尽管这些评估模式各有优势,并且都归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范围内,但都很难做到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估。

在政府的责任和绩效日趋公开的情况下,电子政务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投入资金的产出效益,还会影响公民对政务的信任度和支持率。结合公民知情权高涨因素和“不可测量,则无法管理”的公共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只有通过科学、全面、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正确指引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上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道路。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提出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问题,以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估。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概念及意义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电子政务的实施存在着风险,电子政务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联合国在2003年《联合国2003年全球公共领域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电子政府》的报告中,就直接把电子政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浪费的电子政务,即“有投入,无产出”;第二类,无目标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无效益”;第三类,有意义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有效益”。该报告对全球电子政务的调研表明,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概率达60%~80%之高。鉴于电子政务的高风险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也日益受到重视。

所谓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和产效(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政府信誉和形象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是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的必要手段。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及其对比分析

在当前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中,OECD、IBM、世界市场研究中心与布朗大学、埃森哲(Accenture)、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t Harvard University)、INSEAD等机构的研究最具代表性。这些国际机构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和指标体系。基于目前国内外的具体做法,本文引用上述机构的实践成果和研究思路,根据这些指标体系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五种绩效评估模式:模式一,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如美国Brown大学、埃森哲咨询公司;模式二,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如IBM公司;模式三,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如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模式四,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如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模式五,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如OECD。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进行的对比分析见表1。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几种评估模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既各有优势,又各有缺陷。这些模式都是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多样性产物,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都是针对各自关心的电子政务需求问题、面向各自关心的评价对象以及采用各自的价值理念来设计而成的。因此,这五种模式对各自所关注的电子政务特定层面或对象的绩效都能很好地完成评估,但都难以独立地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评估。不过,在构建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之时,上述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可以借鉴的优势和特殊价值。

四、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构想

⒈集成评估模式的由来和定义

本文运用集成化的研究方法,借鉴每一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先进经验和特殊价值,以及各评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征,希望能够提出一种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系统评估的集成模式。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和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集成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多维的评估。

⒉集成评估模式的框架

根据定义,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包括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和影响的评估,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集成评估模式具有多维性,它从多种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进行评价。但电子政务建设内容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集成评估的对象和内容也是相对确定的。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集成评估模式能对电子政务这一相同的对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纳入评估内容后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框架如图2所示。

⒊集成评估模式的实质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实质应当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⑴产出(Output)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纯产出”方面,例如:政府网站,光缆、电话、电视等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操作平台等成果。

⑵结果(Outcome)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可以表现在建设结果的经济(Economy)和效率(Efficiency)两方面,也就是说,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能否节省政府的经济成本,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

⑶影响(Impact)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还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社会影响方面,最重要的有两方面:其一,效益(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ty)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社会的整体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进程;其二,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和代表性(Representation)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提升政府的责任,对公民的回应力,扩大公民对于政务的代表权限。

根据以上界定,我们对五种主流评估模式和集成评估模式的实质进行对比分析(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五种基本评估模式在实质上各有侧重,但又无法在三个层次上统筹兼顾,形成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集成评估模式综合了“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是比较全面、完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不盲目应用“产出”层次的指标来衡量整体的社会效应,而是突破“产出”层次的评估,向“结果”和“影响”层次的评估发展,并以此为重点而形成综合性的绩效评估。

⒋集成评估模式的意义

除具有其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所具有的意义外,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还具有以下特有的意义和优势:

⑴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从过去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了整体规划、网络整合、数据集中、应用层交互的阶段;从过去硬件主导、技术驱动的阶段,进入了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业务需求为动力的发展时期。过去那种单纯评估政府网站或硬件建设的绩效评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新特点,已经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绩效评估在电子政务当前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方向引导和及时监测的双重作用,其评估内容、评估方式以及引导方向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集成评估模式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多维性的特点,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它科学、全面、系统、准确、多维地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以评促建的方式,可以使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升。

⑵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

纵观五种基本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们既有各自的优势,又各有缺陷。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模式虽然便于测评和量化分析,并且突出了电子政务服务于民的思想,但其测评是针对政府网站的外在表现,而非全程的管理实况,因此有可能出现误判;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评估模式有利于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硬件方面的绩效提升,有助于政府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节省和硬件的可持续发展,但其采用“技术决定论”的理念,重“电子”轻“政务”,容易忽略公民对电子政务的期望,使电子政务的建设误入歧途;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考评电子政务的绩效,得出总体上的结论,但在汇总和加权时存在人为增加误差的因素;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评估模式能够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全面的社会整合,得出更加全面、综合的结论,但其评估的面广、类多,因而面临着评估数据的来源困难、精确性差、相关性低和整合困难的问题;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的评估模式有助于强化电子政务重在“政务”的建设思路,但比较笼统、宽泛,无法直接进行定量分析。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是借鉴上述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特殊价值和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它采用优势互补原则全面整合了上述五种主流模式,从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因此它既有各种基本模式的优点,又很好地避免了每一种基本模式的缺陷,使得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

⑶更有利于正确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而事实上更是一个指导体系。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效率、成本、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电子政务产出的质量,获取公民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多维度的标准化指标,可以全面、系统、多维度地指出各级政府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差距,以及国内各级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从而吸取先进经验,修正自身不足,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引领正确的方向。因而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更有利于正确指引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改善政府治理水平。

⒌集成评估模式的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需要在不同层次间操作,需要将各类人群的工作和其所在的组织职责连在一起,评估必须切实可行。为顺利执行评估,客观反映现实,正确引导方向,集成评估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⑴高屋建瓴原则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战略管理,通过绩效评估,引导电子政务为行政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高屋建瓴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全员参与。将绩效评估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一方面动员政府部门全员参与到电子政务质量提升的全流程中,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和公民的力量,使之以电子政务使用者的身份,提供革新的建议,甚至积极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②保持沟通。将绩效评估视为传递改革建议的通道,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保持沟通的机制,及时、准确、真实地掌握社会方面对于电子政务的意见和预期。③可持续发展。将绩效评估作为电子政务和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绩效评估作为推进改革最强势的外部动力之一,将积极和持续地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的可持续发展。

⑵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①科学性的评估体系。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评估体系必须准确体现出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电子政务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绩效集成评估体系要能够反映电子政务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平衡,体现电子政务不同时期的目标。因此,如何准确理解电子政务目标,如何将电子政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客观反映到评估体系中,是评估时需要首先注意的问题。②科学性的指标体系。电子政务集成评估模式的评估指标体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注重指标的明确性。每个指标的选取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电子政务建设的客观情况;其二,注重指标的全面性。建立指标体系时,应筛选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概括性的指标,注重指标的全面性、主导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力求全面反映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其三,注重指标的实用性。实用性指的是指标要易于理解,操作简单,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并且定性指标要尽可能转化为定量指标。

⑶一致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要始终保持外部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①外部一致性是指集成评估模式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目标等保持一致,准确体现出电子政务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符合这一原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才兼具可行性和指导性意义。②内部一致性是指评估体系、指标和数据要易于理解,要有统一的解释,不能够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解释,另一个人用那种方式解释,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评估标准。

⑷客观性原则

评估具有主观性,评估是事物价值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因此,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评估中的差异性是无法排除的,只能尽量将其缩小。在评估中,要尽量减弱和消除主观因素,使获得的评估信息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在市场经济中,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政府和市民都非常重要。评估结果既是政府绩效的有力佐证,又是市民选择的依据。评估的背后隐含着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客观的评估可以引导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方向,改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不客观的评估则可能误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引起公众的不满。因此,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

⑸透明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过程与评估数据必须透明,评估需要公开让接受评估的对象进行跟踪了解。如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与过程不透明,大家就看不出评估什么内容,也看不出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透明度势必削弱评估的执行能力,甚至会葬送评估体系。

⒍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

⑴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综合性和全面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电子政务水平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电子政务的情况,而不是局限于局部或某些具体方面;其次,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要有较强的逻辑关联;第三,在进行比较时,特别是在进行国家间比较时,如果指标过细,会带来许多模糊问题,难免会产生许多误差,而选用综合指标能够很好地规避误差问题。

②可操作性原则

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采集的可获得性。另外,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政府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以便于数据采集。

③独立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指标应可以独立地测评电子政务建设的某项具体内容,但不能与其他指标的内涵交叉、重叠,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评议,防止最终的分数含有重复增减的偏误。

④可比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估结果能实现客体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⑵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

依据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框架,遵循集成模式评估指标构建原则,结合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构建出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参考指标体系(详见表3)。

五、结论

在电子政务理论和实践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绩效评估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本文将集成化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在研究和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需求,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涵盖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和影响,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框架。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更有利于正确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它遵循高屋建瓴、科学性、一致性、客观性、透明性、综合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是一套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古汀,刘培一.中国电子政务2005年九大评价[J].电子政务,2006(1/2):56-75

胡大平,陶飞.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6):41-43

雷战波,姜晓芳.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综述[J].情报杂志,2006,25(12):13-17

李晓燕,孙晓娟.国内外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及评估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哈尔滨),2006(9):99-101

吕景刚.电子政务的模型与绩效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5

马连杰,胡新丽,张晓莲,等.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38-40

佟岩.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王德蓉.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及其指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3(2):9-13

王雪华,葛冬雪.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7(1):101-103

徐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杨云飞,白庆华.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8):61-65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21-23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J].探索,2004(02):36-40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05(24):38-44

周慧文.基于应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89-90

周慧文.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的评估与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6

朱慧涛.基于“民众本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动态;工作流;电子政务;审批

一、引言

按照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nt Coalition,WFMC)的定义,工作流(Workflow)是在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支持下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经营管理的过程。其工作目标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进行监控,达到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目的。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流程的概念可谓无处不在。从办公系统到业务审批系统,各项工作都是工作流。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深入,工作流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公众对政府办事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同部门、不同政策的业务流程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不确定性、复杂性、易变性,这就使得基于标准工作流程模型上的电子政务系统因缺乏灵活性和动态性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动态需求。尤其是当业务需要在各级政府之间或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跨部门流转时,标准工作流程更显得无能为力。鉴于此,本文以某市社会保障卡申请审批系统为例,对动态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审批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系统架构及相关技术

(一)系统架构

社会保障卡申请审批系统采用基于C/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表示层(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访问层(数据表示与存储)。表示层负责参与者与整个系统的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表示层提出的请求,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库的访问。这三个层次的设计、编程和运行均独立完成,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二)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

系统采用C+Builder集成开发环境,其组建结构采用功能组件强大的visual Component Library(VCL),全面实现了ANSI C++标准,提供了自己的扩展,并且兼容VC++。数据库由最流行的开源数据库MySQL来实现,具有良好的连通性、速度和安全性,可处理大型数据。

三、动态工作流技术在A市社会保障卡申请审批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A市社会保障卡申请审批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分布在全市近5000个不同类型网点进行组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实现了全市居民就近申领社会保障卡,并通过后台系统,加载超过9个以上部门的应用,综合解决了政府部门行政功能的局限性、地域分散性等问题,方便群众办事,更好地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

(一)系统功能及设计

社会保障卡申请审批系统主要包括组织/角色和权限管理、工作流活动管理、工作流流程管理等。WFMC虽然给出了基本的工作流模型和过程元模型,为工作流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了标准,但该模型没有涉及动态变化的情况。本文所设计的动态工作流满足下列特性:1)可动态定义、修改工作流的过程定义。2)在工作流执行阶段,可动态增加、减少以及修改活动;动态改变工作流的流程,如跳过或回滚某段流程;动态改变参与者所拥有的活动实例。

根据社会保障卡申请审批系统的特点,工作流执行服务将由两个工作流引擎组成,一个引擎负责日常业务流程流转,是本系统主要的引擎;另一个引擎负责异常情况处理流程,是本系统的次要引擎。两个引擎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根据相应规则协议并行运行或互斥运行。次要引擎由参与者请求或主要引擎触发,其工作流实例必须是主要引擎上存在的工作流实例,该实例在次要引擎运行完毕后将结果返回给主要引擎和参与者;主要引擎根据返回的信息调整相应的工作流实例。这既减轻主要引擎的负担、提高引擎效率,又防止主要引擎在某个过程实例化运行过程崩溃。

(二)审批步骤

A市社会保障卡申请审批系统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部门受理,抄告相关,分部门审批,及时完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步骤:

(1)受理窗口受理和形式审查。受理窗口接受申领人的申请资料,经形式审查合格,加注受理窗口的电子签名后提交公共审批服务平台。

(2)公共审批服务平台接收并转送资料。流程控制系统调度公共审批服务平台的审批应用,接受并将审批事务资料按照多方约定的数据标准进行打包后,分送到各相关职能审批系统。

(3)职能部门内部审批系统审核资料后反馈审批结果。相关职能审批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模块对审批事务进行分析处理,启动工作在内部系统中用于审批事务监控与交互的审批通信模块,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合法性验证,并将处理完成的结果加上数字签名后交给公共审批服务平台。

(4)公共审批服务平台接收并反馈审批结果。公共审批服务平台中对应的审批实例与数据传递引擎交互,获得返回的审批资料并缓存并向受理窗口进行反馈。

(5)受理窗口反馈审批结果。受理窗口将所获得的审批结果向申领人进行反馈,以方便申领人及时了解申领状况。

四、结论

实践证明,动态工作流技术使得整个业务流程更清晰、管理更有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移植性、扩展性,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一是以流程化形式规范业务工作。通过设定标准工作环节,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可以在管理上规范各个业务工作的内容。二是简化业务系统的实现。统一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将各个业务系统中有关流程控制的公共职能分离处理,以中间件形式提供,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业务系统实现的效率。三是降低流程调整带来的影响。通过功能分离,独立的工作流管理中间件可通过调整流程定义的简单方式调整流程,无须调整上端的应用程序。四是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通过跨部门业务衔接公共协同平台的构建,以工作流系统的模式实现了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协同业务。

参考文献:

[1] 段靖芳,马亮.面向电子政务的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9).

[2] 邱瑞.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3] 田小兵.基于WEB及工作流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2009.

[4] 杨瑜,张骥.动态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0(2).

[5] 王光伟.基于XML的电子政务工作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7).

篇6

【关键词】政府网站,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公共管理,监督制度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电子政务是国家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设想

电子政务平台,可实现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部门的分网站的、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通过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政务可实现与工商、银行、国税、地税、质监、海关、法院、公安、环保、劳人、建设、信息产业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从而形成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从而实现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利用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系统成为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 同时电子政务平台还应设置相应的服务平台。如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为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广大工作人员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市民网上对话服务系统,成为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以及公布办事指南,还可实现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三、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发展电子政务,必然会促进网上采购行为,并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政府不再游离在网络之外,那么,企业就可以开展对政府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开展后,也能推进公众网上采购行为的发生,继而也会产生网上采购行为。这种利益引导比宣传劝导更直接、更有效。同时政府只有加速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态势。电子商务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群众受益、企业行为”理念中发展,政府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关键作用。目前,很多企业通过电子政务,不仅获得许多免费而及时的各类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开拓新的市场。

四、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电子政务引导。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的成长,不仅取决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营造一种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要法律、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家、企业、客户等单位按一定规范与程序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共同完成有关电子活动。因此政府需要运用行政手段,以身作则,带头利用信息技术,以电子化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服务,将会起到很强的引导示范作用,也能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与认知度。

五、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有利于提高电子商务交易量增长

政府运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使政府管理手段更加快速有效。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较大进展,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网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使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井然,促进了电子商务交易量增加。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刘红路,张真继,彭志锋. 电子政务系统概论[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一、电子政务概述

近几年来,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与技术专家采用e-government或e-governance来代表政府信息化。美国档案管理员协会认为:e-government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简化流程,整合和减少冗余的系统,进而改进政府对公民、企业和政府不同部门的服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在我国,电子政务多数情况下被定义为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即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与服务。该定义包含三方面的信息,即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权有关的公开事务,除了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及其它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事务;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并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二、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框架

国务院办公厅已为我国电子政务制订了“三网一库”体系,“三网”指政府机关的办公业务网、政府部门间用于信息交换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一库”指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电子政务的整个系统框架可规划为一个四层的安全控制域,第一层是核心决策层,主要为领导决策和指挥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这是国家的、最核心、最机密的一层,是政务信息集中存储与处理的域;第二层是政府办公业务处理层,是政府内部的电子办公环境,该层的信息只能在内部流动。一、二层合起来就是内网;第三层是信息交换层,可实现同一领域各个分支部门间的信息传输,还可以将信息从一个内网传送到另一个内网区域,即专网。所涉及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类公文、一般数据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类交换信息,这些信息必须依据政府内部的各类管理权限传输,防止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非法入侵;第四层是最外层,即公共服务层,是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外部网。它面向社会提供的一般应用服务及信息,包括各类公开信息和一般的、非敏感的社会服务。

三、常用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入口处检查网络通讯,根据客户设定的安全规则,在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内外网络通讯。虽然防火墙技术可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但它侧重于网络层至应用层的策略隔离,在安全上仍存在着缺陷,如不能防范网络内部的威胁,也不能保护网络免受病毒或其它方式的攻击。

2、加密/解密技术。目的是防止消息的非授权泄漏,避免各种存储介质上的或通过网络传送的敏感数据被攻击者窃取。按照密钥的不同,常用的有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前者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使用的算法比较简便高效,密钥简短,计算时间短,处理速度快,适合加密/解密大文件,且保密强度高;后者的加密方和解密方使用的密钥互不相同,它便于密钥的管理和分发,从而消除了密钥的安全隐患,加强了保密性,适于对少量数据加密/解密。

3、入侵检测技术。通过网络监控软件或硬件对网络上的数据流进行实时检查,并与系统中的入侵特征数据库进行比较,一旦发现有被攻击的迹象,立刻根据用户所定义的动作做出反应,如切断网络连接,或通知防火墙系统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调整等。入侵检测技术虽然能作为防火墙技术的补充,对付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但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发现网络攻击,因此不能代替防火墙执行整个网络的访问控制策略。

4、安全扫描技术。通过范围宽广的穿透测试检测潜在的网络漏洞,评估系统安全配置,以提前主动地控制安全危险,它是整个安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协助管理者及早发现网络上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

5、防病毒技术。病毒历来对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威胁最大,它往往通过软盘、光盘、磁带和Ftp、Email、Web浏览等传播。电子政务网络设计中的防病毒技术及防病毒产品对网络安全的影响至关重要。防病毒技术主要通过病毒防火墙,阻止病毒的传播,检查和清除病毒。

6、数字签名技术。为了防止他人对传输的电子公文进行破坏,确定发信人的身份,避免假、错文件的出现,需要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是通过一个单向函数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处理得到的,用以认证报文来源并核实报文是否发生变化的一个字母数字串。它能够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起到与之相同的法律效用,确定信息发送方身份。采用数字签名能够确认信息是由签名者发送的,以及确认信息自签名后到收到为止未曾作过任何修改。

参考文献:

1、朱方洲,李旭军.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J].电脑学习,2006(6).

2、侯安才.电子政务安全中的三网隔离技术及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6).

3、李青.电子政务安全策略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4).

4、夏阳,唐亮,张强.电子政务安全及其解决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

篇8

a)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强烈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性。相对于其他信息系统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追求,电子政务系统对于其操作主体———人及人所延伸出来的如权利、责任、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主观属性的分析和建模同样重视。

b)电子政务系统业务和服务对象的独特性。相对于其他服务于各大企业的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并不过分关注于客户的差异和企业的回报,而是强调人的平等权和对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并渗透着对实际业务的深层次分析和对功能的全方位支持。

c)电子政务系统要具有相当的管理能力、工作流程控制能力和对意外情况的紧急响应能力。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实际业务的要求,所以要求其必须在这些方面具有比其他信息系统更强的应变处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如何针对RBAC模型进行扩展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电子政务系统自身的特点是笔者研究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王延章等人[1~3]基于系统理论和角色理论提出角色网络模型(role-basednetworkmodel,RNM),其良好的时空特性既符合电子政务系统自身的特征,也对其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自主平台的开发提供了支持,因此在很多城市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通过对具体业务的大量研究,笔者发现当前的RNM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a)RNM并没有考虑时限约束对其的影响,这样就需要安全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要求随时地产生和撤销角色,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可能导致权限管理出现混乱;b)RNM在处理角色间的继承关系上还只能做到高层角色对底层角色权限的全部继承,这种单一的继承方式在实际业务的处理上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对角色网络模型进行了扩展,并提出了基于时限约束的角色网络模型(timeconstrainedRNM,TRNM)。TRNM一方面解决了原有RNM中角色间继承关系上的缺陷,使高层角色可以部分继承底层角色的权限;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时限约束特征的具体分析和定义,给出了在时限约束条件下TRNM的组成成员和形式化描述。本文最后具体给出了TRNM的开发方法流程。

1改进的RNM

1.1时限约束的特征分析

时限是授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任何形式的授权都是离不开时限的。永久的授权不但与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需求不符,给组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对系统的安全性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针对时限约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看出时限的约束会发生在系统中涉及授权的各个环节上,在时限有效的范围内所有的指派和授权是有效的,但是一旦超过了时限范围,则系统必须自动撤销相应的指派和授权行为。针对时限约束问题首先给出以下定义:

定义1时间区间。T={t0,t1,…}为离散时间轴上所有时间点的无限集合,称离散时间轴tb开始到td结束的所有时间点的集合[tb,td]为时间区间,一般的形式化表示形式为[be-gin,end]。

定义2周期时间。设给定公历时间c1,c2,…,cn,cd,周期时限的表示形式p定义为:p=∑ni=1Oi.Cix.Cd。其中,O1=all,Oi∈2N∪{all},CiCi-1,i=2,…,n,CdCn代表周期时限的长度单位,x∈N代表周期时限的长度。可以看出,∏p即为一个时间区间[tb,td]。

定义3时限约束的表现形式:CONT=([(S,F)D],Dx)。其中,(S,F)代表时间区间,D、Dx均代表时间周期,这里,Dx≤D,Dx可以看做是事件周期D的子时间周期。时间区间(S,F)或者时间周期D是根据组织实际业务要求来选择的,缺省默认为任意时刻。时限约束是针对被约束事件E而提出的,E可以是授权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件。将受时限约束条件下的事件E表示为CONST=(CONTE,E)表示,如表1所示。

1.2RNM中角色间的继承关系

在RNM中,角色对应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与其绑定的操作权限实现,角色所在的组织结构关系则通过角色之间的层次关系来体现,RNM良好的物理特性非常接近于真实世界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RNM在角色间的继承关系上还只能做到高层角色对底层角色权限的全部继承,这种简单的继承方式在实际业务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里笔者通过将角色间的继承方式划分为全连通继承方式(符号“—”连接)和非连通继承方式(符号“…”连接)两种情况,并结合RNM中成员状态机的变化最终解决了角色间继承关系上的缺陷,使底层角色可以拥有不被高层角色直接继承的权限。表2首先给出角色网络模型中成员状态机集合。

角色间的继承关系包括高层角色对底层角色权限的继承以及底层角色对高层角色用户的继承两个方面。从权限继承的角度考虑,通过全连通方式连接的角色间高层角色直接继承底层角色的全部权限,也就是说,全连通连接方式下RNM中的角色Rx,Ry,Rx≥Ry,角色Rx能继承角色Ry的全部权限。而通过非连通方式连接的角色间,高层角色对底层角色的权限不存在继承关系,但是高层角色所指派的用户可以激活底层角色,当且仅当高层用户成功激活底层角色后其可以获得底层角色的权限。从用户继承的角度考虑,通过全连通方式和非连通方式连接的角色间,底层角色都不支持对高层角色激活用户的直接继承,但是高层角色所指派的用户有权激活底层角色。需要注意在全连通方式和非连通方式混合连接的情况下,全连通方式下的高层用户必须首先激活非连接方式下的高层角色,然后才可以通过激活非连通方式下的底层角色获得其权限。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全连通继承方式和非连通继承方式下角色对权限和用户继承的不同。

图1为某财务科的角色网络模型,可以看出通过全连通方式连接的角色Ry直接继承了底层角色Ra、Rc的权限,而通过非连通方式连接的角色Re和Rb,Re并不直接继承Rb所具有的权限,只有在Re的激活用户财务科科员1通过发起激活角色Rb的请求之后才可以获得角色Rb的权限———处理报表。而通过全连通方式和非连通方式混合连接时,角色Ry并不直接继承角色Rb的权限,并且角色Ry所对应的用户财务科长也不可以直接激活角色Rb,必须通过先激活角色Re,继而通过角色Re再激活角色Rb来获得权限。

通过引入全连通方式和非连通方式对RNM加以扩展的目的首先是RNM中底层角色拥有了不被高层角色直接继承的权限,解决了过去模型中底层角色权限必须被高层角色全部继承的缺陷;但是扩展后的RNM并不禁止高层角色对这些权限的使用,只是需要高层用户发起激活底层角色的请求并且请求被批准后才可以获得这些权限,这也为授权提供了灵活性;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为这些底层角色的权限增加了可控性,系统可以通过图1中的角色Re制定一系列的激活约束条件,比如用户数的约束、角色激活次数、时间的约束等,来达到对角色Rb的控制。

2TRNM以扩展后的RNM为基础,笔者实现了基于时限约束的角色网络模型TRNM。

2.1TRNM的组成成员和形式化描述

首先给出TRNM组成成员定义:

定义4TRNM可以表示成一个五元组(USR,ROL,PER,SESS)。其中各元素分别为下列基本集合:USR(用户集合),ROL(角色集合),PER(业务对象集合),SESS(会话集合)。

定义5用户集合USR,表示系统中用户集合。USR=(ORG,TEAM,INF),其中ORG表示用户当前所处的组织,TEAM表示以任务或者职能来划分的不同职能部门所组成的动态团队,INF则是用户相关个人信息的集合。定义6角色集合ROL,表示组织系统中角色的集合。

ROL={rol1,rol2,…,roln},roli(i∈{1,2,…,n})为系统中相应的第i个角色,n表示系统中的角色总数。角色是构成组织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各种形式的授权最终也是通过角色来实现的。角色与角色之间具有层次结构关系,体现了其组织结构中的职能联系,并基于此构成了一个层次化的角色网络结构。将角色定义为ROL=(RIGHT,DUTY,RE-LATION,TYPE)。其中,RIGHT表示角色的权限,包括可以执行哪些业务对象,通常是对角色允许发生的特定行为的描述;DUTY表示角色的义务,包括角色必须执行或者必须禁止执行的某类业务对象,通常是对角色特定行为的描述;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是通过RELATION来表示的,表3给出了角色间常见的七种关系;TYPE表示角色的类型。定义7业务对象集合,PER=(NAME,PROP,OPERA,RELATION,RULE)。其中,NAME代表业务对象名称,PROP是业务对象属性集集合,OPERA代表业务对象操作集算子集合,RELATION表示业务对象操作集算子的关系集集合,RULE表示业务对象操作集算子的规则集集合。TRNM的形式化描述如下:

a)UAOUSR×ROL,用户与角色之间多对多映射关系;

b)RLPRROL×PER,权限与角色之间多对多映射关系;

c)UAOTUSR×ROL×CONT,在时限约束条件下的用户与初始角色之间的多对多映射关系;

d)RLPRTROL×PER×CONT,在时限约束条件下的权限与角色之间的多对多映射关系;

e)USR-(rol,t)={u(r'≥r)((u,r',cont)∈UAOT)∩(t∈cont)},在时刻t具有角色rol的所用用户的集合;

f)rol(usr,t)={ru∈USR(r',t),r'≥r},在时刻t用户usr所具有的所有角色。

g)RHrol×rol,角色层次,定义在角色集上的一种偏序关系,称为角色层次。

2.2TRNM的开发方法流程

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和政府组织不断扁平化、网络化的今天,角色网络模型有着天然的优势,特别适用于复杂的组织协作型的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归纳,笔者认为TRNM的开发方法主要流程包括:

a)制定政府组织目标。也就是要根据政府组织的任务以及内外环境条件制定政府的发展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组织设计的基本思路、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规定设计的主要规则。

b)部门划分、职能分解。根据政府组织目标和任务来确定政府组织实现目标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把所有的工作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来关联职能部门。

c)部门职责权限的分配。根据部门的主要职责、权利、条件和关系到部门间的联系,可以自顶向下,也可以自顶向上地配置部门的权限。最后确立政府组织框架(组织图)、组织管理制度文件。

d)工作活动的角色逻辑编组。根据部门的职责权利、一系列的相关工作,为了实现专业化和提高效率,需要对工作活动关系进行分组。分组的程序一般为同种、同类划分并计算工作量。

e)岗位设定与确定用户。根据一组工作量、难易程度设定岗位并配置用户,最后确立岗位任务、工作程序、遵守的规则、工作结果的标准文件。

f)运行机制与反馈。也就是说,不仅要考虑组织的静态结构,而且要考虑组织的正常、异常运行机制。通过不断地反馈、循环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过程。

g)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省级政府;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7-0060-02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其中电子政务首当其冲,其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中不断深入。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落实,政府门户网站的成熟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省级政府无论在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上还是行政层级上对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区域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在国家的电子政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把省级和副省级政府定义为“非基层政府”。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后者,也称为省级政府,包括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的政府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

一、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始于早期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到1999年,伴随着“金字工程”的纵向展开,带动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步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了积极的探索。

1.从国家层面上看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取得阶段性进步。无论是使用以“电子政务成熟度”为代表的评估体系,还是在门户网站的直接使用中,都已证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健康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全国的电子政务的版图中,呈现着几种态势:从电子政务开展时间上看,超过半数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超过5年,有八成以上的地方政府超过1年,其中尚未开展电子政务的地方政府少于一成;从建设区域上看来,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从建设级别上看来,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

2.从各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看来。存在几种趋势:第一,在省内比较中,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由于各省省情不同,省内城市受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技术环境等因素制约,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状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现象。第二,在发展方向上,电子政务正在向基层延伸。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整体建设已经延伸至乡镇一级,个别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尝试。第三,整体建设中,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资料显示,省级政府每年电子政务维护资金充裕,其中超过六成年维护经费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电子政务的成熟度及满意度显得有些滞后。

二、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省略)下的网站发展到30913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同时,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在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方面,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增强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地区差异仍十分明显。在门户网站的建设中,除了目前普遍的功能外,不同级别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增加相应的功能,根据自身建设的情况选择不同策略和重点。从目前学术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中看出,多数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得到满意评价,信息能力强,实用性差,参与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调整的方向重点是政府网站的互动环节和服务能力。

2.缺少评估,定位和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不尽相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评估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总体看来,本着服务理念打造的电子政务,应该把服务能力放在评估的首位。在评估主体和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省政府应该通过科研机构的评估或社会相关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综合排名,了解省内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据资料显示,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某些政府投入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共存,这说明了有些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省级政府作为指导机构,通过掌握本省电子信息的发展状况,结合本省省情,准确定位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有目的有步骤地规划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步伐。据悉,广东省政府已经把电子政务写入本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把电子政务建设当做日常工作来管理,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3.电子政务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立法的缺失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益发展的需要。这种法制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律效力不严谨。一些地方省市先后出台或启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浙江省制定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上海市了《上海市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穴试行?雪》,为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工作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我国现存电子政务的规定大多属于部委规章或者地方立法,效力和层级比较低,不利于树立电子政务的法律权威。第二,法制环境不成熟。总的看来,电子政务的整体法治环境薄弱,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法制环境不成熟”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第二重要的因素,可见法制环境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电子政务的项目建设。

三、推进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应注重核心环节的开发与应用,打造适合地方发展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建立公共服务的新模式。电子政务的发展应注重以下环节:

1.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增强节点作用。省会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对上结合中央,对下指导地市、县级政府,在同层级上又连接着其他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整个网络状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关键节点。如何发挥上传下达作用,信息的通畅传递是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呼声最高的就是大部制建设和省管县工程。在这两种改革中,省级政府的角色分别为参与者和主导者。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大部制的建设中,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以“大部制”为契机,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地方行政层级变革中,省直管县使地方行政层级直接改变,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要紧跟其后,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部门应预先留好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口,减少体制改革过程中对电子政务的直接冲击,以“省管县”为出发点,带动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总体建设的整合。可以说,“大部制”和“省管县”工程是“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两个方面的行政结构性改革,处在中间的省级政府正是节点之所在。发挥省级政府在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在改革的同时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协同与资源的整合,稳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2.结合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网站使用效率。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两大主导思想在落实过程中所必须凭借的重要平台,在未来的电子政务规划中,政府门户网站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当增强实用性和易用性。网站的普及目的之一就是调节信息的不对称性,方便百姓生活,节约社会成本。在这点上,省级政府可以采取以流程为主线的方式,加强政务网络办理的程序化,使典型政务流程能够实现网络办理,并以典型政务流程带动其他流程的网络办理普及,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双方的互动,互动是网站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公众参与和增加政府透明度的途径。门户网站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融合度,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使更多公众关注门户网站,提高网站的使用率。

3.提高信息安全,加强立法环境建设。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被黑客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政府信息是一种严重威胁,更是对政府的公信力的巨大冲击。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阶段,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使其自身发展捉襟见肘。这里我们需要搞清一个问题,即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是立法速度无法赶上的。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注意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进行。既要奠定立法环境的基础,又要保证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法律保障得以实施。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作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应充分考虑到本省电子政务的特点,参考国家及国际电子政务的立法原则,避免再调整电子政务关系时出现法律冲突。省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优势,结合本省发展状况给予适合发展的政策及法规解释,营造适合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稳步实施。

4.提高服务意识,注重人员机制的改革。中国有句话叫做“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任何组织竞争力的核心部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专业的人才数量和素质是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政务实施需要专业的人员设计、开发和维护应用软件系统。电子政务想要建设发展壮大,对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是一个挑战。如果公务员没有在思想观念和管理能力上的转变,即使是再先进的硬件条件,也难以发挥出电子政务实施的真正作用。想要成功运营电子政务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所以省级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把人才因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考虑。切实地搞好人员信息知识普及和必要的技术培训是有效推行电子政务的基础。为此,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员的能力并且通过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来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发挥最大的力量。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培养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专家、应用人才和管理人员的队伍。二是要立足于实际发展,量力而行地实施人才引进机制,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引进少量的急需的高级人才,给予高级人才较高的生活待遇,避免不必要的人才的流失。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机制,提高省级电子政务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2]张越,张硕文,邓卫杰,王欣欣.中国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测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3]杨泽.“大部制”与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2009,(3).

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知识发现;个性化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72-2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服务被提升到新的更重要的高度。目前,大多数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网站,并在此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政务信息及服务,然而,大多数电子政务网站提供的都是具有普适性的信息服务,缺乏特色和针对性,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差别化的信息需求。开展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一、知识发现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一)知识发现概念、步骤及方法

知识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交叉学科。Fayyad等人对知识发现给出了如下定义:指从数据库中获取正确、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和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知识发现包括三个关键步骤: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及结果表达和解释。1.数据准备,又包括3个子过程:数据集成、数据选择和数据预处理。将多文件或多数据库运行环境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解决语义模糊性,处理数据中的遗漏,清洗脏数据,缩小数据处理范围,提高数据挖掘的质量;2.数据挖掘,选择数据挖掘算法,根据选定的数据挖掘算法对经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模式提取;3.结果表达和解释。运用可视化方式对模式进行表示,形成用户可理解的知识,并通过兴趣度评价,确定对用户有用的知识,存储形成可更新的知识库。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

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服务发展的主流模式。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以符合用户兴趣、身份和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形式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包含两层次的含义:个性化信息。用户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需求定制的、反应个体特征的信息;个性化服务。信息提供者针对用户个性和特点选择甚至预测出最重要的信息和服务并主动传递给用户,能动态调整服务内容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有三方面的内容:服务时空个性化、服务方式个性化和服务内容个性化。动态的调整、选择和组合信息资源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并且提供能够使用户直接解决问题的知识性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面临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信息的方式方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决定了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区别,这就需要电子政务针对具体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特征化服务,这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知识发现在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应用的目的

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中,针对信息用户的特定需求,以合适的方式,主动向用户提供经过集成的相对完整的信息组合或知识组合。传统的电子政务以政府为中心,政府在向公众提供信息时往往是面向大众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在当今网络和信息环境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上网浏览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传统电子政务没有更好的考虑用户需求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更没有考虑到用户的深层需求和潜在需求。要解决这种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问题,就要求电子政务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根据用户的个性、偏好和需求变化,动态、主动地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组合,并引导其使用这些信息,创造新价值。由此,知识发现在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准确的识别用户需求,采用特定方式、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电子政务服务,实现电子政务从以政务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有效提高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的知识发现过程

用户个性化信息的知识发现是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核心和基础。电子政务用户个性化信息的知识发现过程包括数据准备与预处理、数据挖掘、模式表示与评价三个步骤。

(一)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电子政务用户个性化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用户在电子政务网站注册的个人信息,这部分信息存储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库;二是用户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各种行为信息,如用户访问、浏览网页记录、服务请求记录、信息检索记录等,这部分信息利用网络日志、用户cookie进行提取和收集。用户个性化信息从不同方面反映用户偏好、特征、习惯等,对其进行跟踪、记录和处理是电子政务用户个性化信息知识发现的基础。

预处理是在数据挖掘之前,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操作,主要利用算法进行数据净化。并不是所有的用户行为记录对知识发现都是有用的,因此有必要用数据净化来去除冗余信息。

(二)数据挖掘

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用户数据,有针对性的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服务。可应用于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类与聚类分析。数据分类的目标是通过分析数据集,构造分类模型,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映射到给定的类别,从而可以用于数据预测。而当要分析的数据缺乏必要的描述信息,或者根本就无法组织成任何分类模式时,利用聚类函数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使同一群组的数据尽量相似,不同群组的数据差别尽可能大。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分析用户个人信息、使用行为等个性特征进行用户分类和聚类,形成不同的用户细分群体,为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关联和相关性分析。指发现大规模数据集之间的关联或相关关系,从某一数据对象信息推断另一数据对象信息,寻找出重复出现概率高的知识模式。在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过程中,通过用户经常使用的服务类别推出其信息服务需求,从而主动为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电子政务服务,并将同质服务推荐给同类型用户。

顺序发现和时间序列分析。顺序发现指确定数据组中的顺序模式,即发现一些项跟随另一个项。例如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推出用户可能需要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时间序列分析的任务是发现属性值的发展趋势。如可以通过分析用户操作的周期性特征,预测用户行为,从而在适当时间提供适当的电子政务服务,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四、基于知识发现的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知识发现在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个性化界面定制、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检索服务。

(一)个性化界面定制服务

个性化界面指用户根据自身偏好自行进行界面结构的设计布局,如页面中包括哪些模块或服务,各模块的布局方式,图像、菜单等的位置设置,界面色彩设置等。是一种较为简单和直接的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形式。

(二)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信息推送是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又一应用。推送技术是目前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智能化信息技术。它根据用户定义的准则,自动搜集用户最感兴趣的信息,并适时推送给用户,使用户不必每次访问固定的网站就可以获得由网站的最新信息。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用户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设置个人定制信息,电子政务系统根据定制关键词自动提取相关内容,定期将更新的内容以电子邮件或频道形式推送给用户。推送服务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减少了用户上网搜索的工作量,将个性化的信息直接送给用户,是电子政务主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三)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

个性化信息推荐是指通过对用户信息的过滤和挖掘,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实时、个性化的为用户推荐相关信息和服务。在电子政务中即是为不同用户推荐不同的政务信息和服务。与推送服务不同的是,推荐服务不以用户提交定制信息为前提,而是基于通过知识发现得出的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用户不一定要提交定制信息,系统借助知识发现技术自动为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随着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特定信息需求与海量信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电子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将知识发现技术应用于用户个性化信息的获取,为电子政务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依据。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动态捕捉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基于知识发现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复杂性与用户易用性之间的关系,这都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史海燕.基于知识发现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