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监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污染物监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污染物监测方案

篇1

一、目标任务

20xx年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面完成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及验收工作;二是全面完成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三是全面完成企业自测及自测结果的工作。同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要完成5项指标:企业自行监测完成率达到75%以上;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80%以上;监督性监测完成率达到95%以上;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95%以上;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100%。

二、重点工作

(一)继续做好国控污染源和污染减排重点项目以及区域内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工作

1、环境监测站配合市环保局组织完成环保部确定的《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名单》中所列企业的监督性监测;

2、环境监测站要配合污控股完成减排项目的监测工作;

3、环境监测站根据我区确定的一类、二类、三类污染源分别制定监测计划,并按照这三类污染源监测频次,开展日常监测,确保及时高效地服务于环境执法及环境管理。(以上工作由监测站、污控股配合)

(二)不断完善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1、进一步规范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一是监察部门要严督促企业按照环境保护部《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的要求和程序,及时接受市环保局、市环境监察部门对国控企业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二是监察部门每季度要配合市局对通过验收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进行一次有效性审核,对未通过有效性审核的企业限期整改,确保已通过有效性审核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是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督促企业及时传送在线监测数据。

2、完成国控源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作。污染控制股要根据国务院下达的《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名单》,督促我区汇能生物等国控企业于今年8月完成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10月底完成比对监测及联网验收工作。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督促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企业自行监测工作

企业自行监测工作是今年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重点。各国控企业采用手工监测的,每日至少开展一次自行监测;采用自动监测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企业要高度重视自测工作。

1、各国控企业要制定内容全面的自行监测方案,并报经市环保局认定;

2、各相关股室要督促各国控企业按照自行监测方案在生产时段内每天开展自行监测,没有自测能力的企业要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监测;

3、各国控企业要建立自行监测原始记录台账制度,并认真执行。

4、监察部门和监测站要依据市环保局批复认定的企业自测方案,对企业的日常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核查,确保企业自测工作落到实处。

(四)保障公众知情权,完成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和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工作

监察部门和监测站要配合市环保局将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和监督性监测结果在市环保信息网站上进行公布。

1、按月公布生产期间内每日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的数据应包括企业名称、排放口及监测点位、监测日期、监测结果、执行标准及排放限值是否超标及超标倍数等;

2、按季度公布生产期间内的各次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的数据包括企业名称、排放口及监测点位、监测日期、监测结果、执行标准及排放限值、是否达标及超标倍数。

三、保障措施

篇2

关键词 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监测;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84-02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企业生产所带来的废气排放量大量增加。城市总的固定污染源除了工业生产的炉窑,还有锅炉、加热炉、民用炉灶等,其中以工业炉窑的废气排放量最大。废气向大气中的排放,使得大气环境中的空气成分和浓度发生变化,大气环境发生改变,污染的大气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城市固定污染源的废气排放,对废气排放进行监测十分必要。但是对于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进行监测,除了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方法的正确使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等环节之外,对监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1 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监测进行安全防护的必要性

对城市固定污染源的废气排放进行监测是指对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中的有毒有害成分进行样品采集,并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用以检验这些污染源排放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是否符合排放标准要求,对废气净化的装置的配置、性能进行评估。样品分析结果和废气净化评估结果作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在对废气进行监测时,废气中存在多种污染物,而且通常浓度较高,同时城市固定污染源监测的环境和地点通常是在高温情况下的高空作业,这就使得监测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安全防护措施十分必要。从当前废气监测工作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应用现状来看,安全防护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污染物中毒的事故层出不穷。对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安全防护,这不仅是对监测人员人身安全的防护,更是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2 安全防护的重点问题

2.1有毒有害气体

城市固定污染源中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生产类型的不同,废气中污染物种类烦多,浓度也不同。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都对废气的排放采取了必要的净化处理措施,但是资金和技术有限,处理工作不到位使得处理后的气体中仍然含有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对于监测工作人员来说,如果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废气中的毒害物质即时有少量进入人体内,都会对人的机体组织造成影响,或者发生物理作用,或者发生化学作用,导致机体组织遭到破坏发生病理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例如SO2、硫酸雾等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后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烟尘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肺病,苯并芘等物质能够致癌,如果是CO中毒,则所引发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2.2 高空作业

在两米以上的高基准情况作业都属于高空作业。高空作业根据高度的不同,也有等级之分。在对城市固定污染源废去排放进行监测时,通常高度都在二级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米,处于特级高空作业的范围。在这种高度的环境下工作,一旦发生坠落危险,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更应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对工作人员加以保护。

2.3 高温作业

通常情况下,人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环境温度,最高不能超过29度。超过此限的温度会对人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人体在高温的环境下作业,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超过人体的生理上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引起人体的病变,其中中暑是最为常见的人身病变。在对固定污染源监测时,烟道排放口的温度很高,远远超过人身所能承受的温度,如果是在夏天则使温度更高。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工作很容易导致中暑的发生,甚至发生更严重的危险。

2.4 用电和噪声

在监测的过程中,不当的用电,一旦发生事故,会对人体造成局部的损害,甚至发生生命危险。监测位置在离高噪声源较近的情况下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引发职业病的发生。

3 安全防护措施的使用

3.1 提高重视,加强安全教育

监测人员要对监测工作中的安全防护提高重视,对危险因素加强认识,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学习。时刻保持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安全防护,尽可能的避免任何危险事故的发生。

3.2 监测点位的选择

监测点位不仅要考虑到样品采集的有效性,还要考虑到监测过程中的安全防护问题。监测点位的选择时,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在负压状态下的烟道开设采样孔。如果采样孔的开设只能在正压状态下的烟道上时,一定要在孔外进行必要的防喷装置的配置。监测人员在采样时,要处于上风口的位置,特别是污染物浓度高的情况下,一定不能在下风口进行采样。

3.3 监测平台的安全防护

监测平台的搭建必须具有牢固的梯子,安全的平台,以及坚固的扶手。在工作平台上设有安全防护栏。同时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如果情况允许,最好在采用平台安装滑轮用以吊运采样设备。

3.4 个人防护

进行废气监测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对自身进行防护,如安全帽、手套、耳塞、口罩等等。尤其对工业窑炉进行废气监测时,因为存在大量高浓度的污染物,必须配备安全防护专用的眼镜、口罩,条件允许最好应配备CO自动报警仪和防毒面具。

3.5 高温防暑

在高温环境下作业会排出大量的汗水,要注意防止身体发生脱水或者脱盐,这样极易引起中暑,要准备解暑降温的饮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条件允许,监测时间尽量避开酷暑的中午时间。

3.6 安全用电和保险

注意安全用电,谨防触电事故,由专业电工进行用电线缆的架设,并使用绝缘用具进行操作。即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如果条件允许,可为监测人员投保人身保险,使工作人员享有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军,刘赞,韩建荣,等.浅谈污染源废弃监测的安全防护[J].中国环境监测,2012(2).

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篇4

关键词:环评;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87

1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及其原则

1.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对于这个阶段的监测来说,大概是按照项目的经济条件、评价等级,还有加之于环境的影响作用,把监测对象选择好,还有环境因子也要正确选择,监测范围要合适,利用好的检测方法,最终把监测方案确定好。

第一,就是经济和实用的原则。在进行监测方案的制定,技术路线的设计,还有技术装备的配置时,要详细分析费用效益,一方面要根据实际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使费用节约。

第二,就是合理布局和全面规划的原则。因为环境问题总是比较复杂,于是,我们要制定一个好的监测方案之时,务必做到规划要全面、布局要合理,在不同的情况下,监测技术路线也要有针对性。

第三,就是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所谓优先污染物,指的是那些具有比较大的毒性较大,或者是影响危害比较严重的污染物;还有就是比较典型的污染物质等。对这类污染物,要优先监测。

1.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及调查

在这个时候,要做好监测和调查,主要是做好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测试好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进行监测,监测好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还有对各种生态情况进行调查。整个监测的过程,要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超过设计生产能力四分之三的状态上操作。

2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监测方案的实用性不高

根据相关的规范,对每一等级的环评项目的监测点位、时间和频次皆有相关规定。然而,现在大多数情况是,在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时,都没有根据要求布设监测频次、点位等,此外,部分单位没有做好实地勘查工作,监测方案与现实有很多差别。还有的因为要节省成本,就会自己自作主张,把监测点位、因子和频次都减少了,个别的情况下,还会将特征因子删除了,取之以没有什么代表性的因子和数据,在这些情况下,评价结果的差距是可想而知的。

2.2 未做好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认定工作

一个有效的环境监测机构,一定是在法律的基础上成立的,还要报省级以上监督部门的,进行资质认定,而且他们承接的监测业务不能超过其认定范围。然而,目前多数环境监测机构只为追求利益,把资质范围外的业务也承接下来,但是,这些机构在其内部尚未存在相关的专业人员,监测仪器也不完备。

2.3 缺乏规范的环境监测监管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环境监测是在野外进行的,一般是在项目已经规划的然而尚未正式开始实施的地方,做样品采集,并进行监测,然而,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监测机构由于经费不足和设备不完善等问题,私自改动采样位置和时间,有的把采样时间由规定的7 天改到3 天,甚至不去拟建现场,就把监测报告做出来了。

2.4 监测质量考核工作缺乏完善

由于没有对采样监测做好监督,还有没有仔细考核实验质量控制,这样,就导致了不是很高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出现。对于环评单位来说,他们会根据监测数据,提前预测建设后的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如果是在一个不高的监测数据质量上进行,那么预测和监测的关联性就很差。

3 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保障监测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通常而言,制订环境监测方案的主体,即为环评单位。因此,环评单位一定要根据环评的具体现实,把项目资料详细收集过来,按照实际的评价等级,确定好评价的具体范围,同时详细考查项目特点及依据分析结果,确定项目的特征污染因子,这样制定出来的环境监测方案才是有效的。在监测因子、监测点位和频次的确定上,应当根据相关的标准和环评导则来实施。

3.2 严格做好检测机构的监测资质和能力审查

一是环评单位要仔细认定委托的资质,监测机构要有和项目相符的监测资质。二是审核监测机构要有相关资质,要能够承担环评监测项目的要求,具有相关的监测人员及监测技术等。

3.3 规范环境监测行为

对于相关的环保行政部门来说,他们要努力行使好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职能。在进行这个操作时,环境监测机构要向相关的环评审批管理机构详细提供自己在环境监测中的关键点以及监测时间,由环评审批机构按照具体的环境情况,制定好环境监测计划。

3.4 强化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审核

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与责任意识必须提高,要加强监测实验室的质控考核,使各项监测项目具有很强的效果。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添加保护剂、加标回收、质控样分析等,要让每一个监测人员提高认识,对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能够自觉遵守,降低出现差错的可能。

4 结语

在建设项目环评中,环境监测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之一,它的结果对项目环保可行性的论证和实施具有直接影响。但是,现在这项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要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环保行政部门、评估机构、环评单位和环境监测机构的都要共同加强合作和努力,最后确保环境监测的各项规范和要求真正落实,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给予科学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阳皓.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24):88.

[2]游大龙,阮强,胡涛.环评中环境现状监测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5(06):34-36.

篇5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是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资料收集的重要途径。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通过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监测获取的调查区域的环境质量参数值,既是客观直接反应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预测拟建项目建成后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背景数据,同时也是评价拟建项目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效果的依据。由此可见,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项目可行性的论证及实施,影响环评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因此,环境现状监测是环评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在此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环境现状监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因素和应规范的操作,以期使环境现状监测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1 规范编制监测方案

1.1 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现状监测方案中对监测点位通常只是简单的指定,其确定需要环评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测单位共同踏勘现场进行确认。在现状监测方案编制过程中,监测点位的布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1.1.1 监测点位要有较好的代表性。为确保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数据能准确地反映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真实情况,在布设监测点位时应综合考虑布设的监测点位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气象条件、社会生活等情况,避免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上述情况不同而导致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最终影响环评报告的质量,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在现场踏勘过程中,通常也会根据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即现场工作条件对监测点位作出适当的调整,如远离公路、避开局部污染源等。

1.1.2 监测点位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进行现场监测时,通常需要使用各种监测仪器设备,如果布设的监测点位交通不便或者无动力电源,将会为监测单位的现场监测带来很大困难,甚至无法完成。此时如果监测人员责任心不强,擅自改变监测点位,将对监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1.3 严格布点。在布设监测点位时,应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布设,不要为减少现状监测费用,在制定现状监测方案时减少监测点位,降低监测频次,缩短监测时间。

1.1.4 监测点位应精准。为了确保监测点位的唯一性和监测结果的可溯性,特别是对一级评价项目和一些环境影响较大、需做回顾性评价的项目建议现场监测过程中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监测点位进行定位并使用相机进行现场拍照。

1.2 合理确定监测因子

在环评过程中,现状监测方案制定者应通读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拟建项目做初步的工程分析,确定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监测因子。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由于我国还缺乏部分特征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此,监测方案制定中容易忽略部分特征污染物。

建议在监测方法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这些因子进行现状监测,虽然监测值不用进行达标评价,但可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运营及环境影响后评价时进行建设项目的污染情况对比,以便了解建设项目运营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3 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

查阅各种监测分析方法可知,有的监测因子往往具有多种分析方法,但各种方法适用范围却有所不同,因此在现状监测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根据监测因子的属性选择正确的监测分析方法,避免把仅适用于环境质量监测的分析方法和仅适用于污染源监测的分析方法相互混用,否则会导致污染物检不出及监测数据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环境监测手段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新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监测的项目更多、方法灵敏度更高,使得有些常规分析方法不能监测或无法检出的项目也能够得以解决。因此在首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现行的更先进的分析方法。当有的监测因子监测分析方法有多个时,应根据现状评价标准值和监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值合理地选择,避免监测分析结果方无法正确地进行后续环境现状评价和预测。

2 认真做好现场监测工作

2.1 及时沟通协调

受委托的监测单位在实施监测前,务必认真研读监测方案;在正式监测前进行现场踏勘。现场踏勘需监测单位与环评单位负责人共同进行,现场踏勘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监测点位置、现场条件,为下一步监测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监测中,某些采样仪器需要电源才能工作,如大气监测还需要长时间昼夜采样,需要安全的仪器摆放场地、电源等条件;而环评单位提供的监测布点方案根据导则理论进行布设,可能在空地、深沟等地方,无法提供现状监测的必要条件。监测单位应与环评单位沟通,将理论监测点为作适当调整,一般将点位设在小区、学校的门卫处、居民家的院子里等周围无明显污染源、供电方便且较安全的场所。

2.2 准备工作充分

监测临行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有:对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需要校准的仪器提前校准精确;准备充足的检测试纸和仪器设备;需要进行现场监测的指标、加药保存的样品,准备充足的药剂;整理好现场及监测点位确认需要的资料;安排妥当监测过程中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提前做好人员安全保障宣传工作。

2.3 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监测单位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实施采样、保存、转运;不得擅自改动已定好的监测方案中关于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方法、监测时间及频次等的规定,如确需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原因,并征求现状监测方案制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待确定调整后方案能够满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后,方可进一步开展工作;认真做好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现场拍照,并真实记录每次监测时的各种参数和周边环境情况,如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一般不采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因为这样的监测数据会影响建设项目对周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现状监测中,应对气象参数的测量与记录足够重视。由于气象参数不仅可以用于折算样品标态采样体积,而且在出现异常数据时,气象参数是推算、判断异常情况的重要指数。因此,必须保证气象参数测量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测量频次。

同时注意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影响事件,如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农村秸秆焚烧、工厂事故性污染物排放对大气和环境水体的影响等情况,应真实详细地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对异常监测数据的解释提供追溯性依据。

2.4 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

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客观性、公正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加强监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报告的质量。在监测、分析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对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实行报告的三级审核制度,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对于异常数据的出现要格外引起重视,现场负责人要同分析室、环评单位及时沟通,分析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

3 科学统计监测数据

监测单位在提供监测数据时,应严格按照相应监测技术规范对数据有效位数和小数点的保留位数进行统计处理。对小于检出限的数据,建议在报方法检出限的同时,也附上检出结果,虽然此类数据不能作为环评的依据,但在将来对建设项目运营、对环境影响后评估时也许是较好的参考资料。对于超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相关功能区划要求的现状监测数据,应与现场监测人员沟通,必要时对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初步说明与分析造成监测数据超标的原因,不得更改超标数据、弄虚作假。

4 结语

实践证明,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是利用现有资料和开展现状监测的有机结合,应充分关注现有资料与环境现状在时间、地域、事件突发频率、背景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规避现状监测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强化外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现状监测工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燕,谈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中常见的几点问题,环境科学与管理,[34]9,2009.9.

[2]张敏,关于环评现状评价监测的几点思考,绿色视野.

[3]陈文端,环评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江苏环境科技,2007年6月,第20卷第3期.

[4]周兆木,浅谈目前环评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1999,6.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关系;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ad increasing, therefore, to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ollution control,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importance is more and more appar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correct processing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 very positive impac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在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也愈发的明显,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为了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完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体制。目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工作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环境监测

城市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所承担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服务。

在环境监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事先做监测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达到监测要求,又节约监测费用。②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的原则。优先污染物指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趋势呈明显增加状态,对环境具有显著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实际检测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数据。

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该阶段监测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等方面。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需要在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且工况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一般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三是日常的监督性监测。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对辖区内的污染源进行日常的监督性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动态,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

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是指环保部门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在环境现场进行检查、监督、督促与处理的总称,是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处罚决定和执行的环境管理系统。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城市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在城市污染防治计划、城市污染控制计划、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基础上综合制定区域环境规划。二是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是制订城市环境质量的各项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监测和评价以及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三是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四、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不仅能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反映环境状况的数据和信息,而且还是衡量环境管理行为和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管理行为的结果成败。

随着我国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环境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极强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离开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工具,不仅脱离了事实,而且不能正确地判定实际中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有科学、精准、有效地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管理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价值。

篇7

关键词:环境化学污染;应急监测;技术与设备

人们的生活与化学物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化学污染也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环境化学污染传播速度快、危害大、范围广,严重的威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水、空气和生物等。而空气污染、大气污染、生物污染、土壤污染是环境化学污染的主要方面。由于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要想将环境化学污染进行预防和制止其难度非常的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设备可以有效的处理环境化学污染。因此,深入的研究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与设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作用和特点

在环境化学污染事故中,第一步就是事故的应急监测。无论用任何一种处理污染事故的方法,首要步骤就是进行环境化学污染的应急监测。这一主要环节就是要对污染进行细致的查明和分析,如化学污染物的浓度、危害性、种类、污染范围等。应急监测技术是科学、准确的检测环境化学污染造成事故的基础和前提,确保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减少事故危害、制动恢复的依据,在处理环境化学污染事故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污染事故也有不同的特点,其一,突发性。一旦发生化学污染事故,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被控制的。一旦应急监测技术存在缺陷,那么将很难控制污染造成的危害;其二,严重性。在发生污染事故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后果和影响,有的甚至会相当严重。如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周围的居民和工作者都会受到损害,甚至在核电站附近的几千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三,长期性。化学污染物只要进入到机体内,它的器脏都会受到严重的损伤,恢复起来比较困难,甚至会失去正常的机能。

2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内容

2.1事故应急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急监测项目的选择,主要是对环境化学污染事故进行确定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应急监测措施。首先,需要以污染事故的特定为判断依据,确定引发事故的原因,如泄漏、火灾、爆炸等。也可以以监测人员对化学污染的气味或颜色做出初步的判断;其次,利用检测试纸、检测仪器等对化学污染进行检测和分析,并采集现场的化学污染物质,在实验室中进一步的检测,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监测,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降低事故发生的伤害。

2.2应急监测方案的确定。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方案的确定,需要根据污染物质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有关污染源的单位进行调查,收集发生污染事故单位的生产材料、产品、生产记录、生产所用的设备进行检测和调查,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后,最终确定事故应急监测措施和方案。

2.3应急监测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和方法都有着不同的选择,如果人、动物、植物发生中毒状况,需要判断其中毒后所反馈的症状来判断,选择动物、植物检测法进行监测处理;如果是流动物质导致化学污染事故,就需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咨询和调查,并对危险品的来源、单位、数量等调查后,选择仪器检测法进行检测;如果在化学污染事故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观察它的颜色、气味、挥发性等,利用化学分析法对有毒物质进行监测。

3应急监测技术与设备

3.1感官检测法。感官检测法是应急监测技术最容易、最简单的监测方法,但它对检测人员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人体感官器官,如皮肤、鼻子、耳朵、嘴巴等,在感官检测法中又可以称作人体生物传感器。化学物质通常具有一定的味道和颜色,根据人体生物传感器可以较快的判断出需要检测的化学物质。如有杏仁味道的就可以判断是氰化物;有恶臭味道的可以判断为是含巯基有机磷农药;味道刺鼻的就是二氧化硫;HCI会使人流眼泪等等。同时感官检测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具有无色无味的化学有害物质就无法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也会对检测人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

3.2化学分析法。侦检片、侦检粉、检测管、侦检粉笔法等都是较为传统的化学分析的方法,这种化学分析的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方便携带等优势。在滤纸上的化学试剂存在较差的稳定性、试剂使用量大、极大的选择性时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监测的结果。风光光度法、目视比色法等都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化学检测方法,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在进行监测时,通常会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来解决化学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3.3动物、植物检测法。在人类感官检测法的相比之下,动物、植物对化学物质的感官更加可靠、准确。如嗅觉非常灵敏的动物狗来说,通过狗的嗅觉可以监测出多种不同的有毒化学试剂,在专业人员的严格训练下,狗可以发出不用的声音对信息进行反馈。雏鸟或金丝鸟大多会被饲养在农药厂的生产车间中,一旦发生有毒气体泄露,这些鸟类会及时做出反馈。而植物检测方法就是根据植物表皮的损害状况来判断大气污染的程度及种类,当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在0.3~0.5pm的时候,敏感植物的表面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斑。而经受光化学污染的叶片会变成银白色与古铜色,有的叶片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因此,动物、植物检测法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为环境化学污染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根据不同的判断和反馈及时的进行处理。

3.4便携式仪器检测法。便携式仪器包括色谱仪器、光学式仪器、电学式仪器等。这些仪器有着共同的优势,主要为使用试剂量少、灵敏度高、监测范围广、操作简单、较高的性价比、干扰少,广泛的样品种类、也可以多个仪器连续或同时检测。但是部分仪器也有自身的缺点,如色谱仪器要求较高的专业知识、有的单项仪器只能分单组进行检测、有的仪器在检测时现场需要具备电源和采样设备才能工作。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的主要设备和技术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会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不同而进行改变。这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减小环境化学污染对大自然和人们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伟.浅谈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化工管理,2015(6):204.

篇8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1 环境检测类型

1.1 研究性环境检测

研究性环境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研究某个科学项目所做的检测。例如某个地方需要确认是否适合某种生物制度生存,或者确认某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对于动植物生长是否会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对该地区进行环境检测,然后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以上问题的答案。研究性环境检测基本上都是环境科研单位进行,这些单位都会有国家认证资格,会出于自身的目的进行研究,还可能是受到了委托进行研究性环境检测。

1.2 监视性环境检测

监视性环境检测主要目的是为环境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因此监视性环境检测是定期和长期性质的。监视性环境检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污染物的成分含量,从而推断污染物的增长趋势,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环境治理方案。监视性环境检测使环境污染治理更有针对性,通常由环境监测站进行。

1.3 带有特殊目的的环境检测

带有特殊目的的环境检测主要指的是环境检测的目的较为特殊,例如需要对污染事故进行及时治理,就需要立刻对污染现场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污染源和扩散范围,并且采取治理措施。这种环境检测不是长期的,也不是处于研究目的,因此环境检测的方式和技术等都比较特殊。环境检测之后,还需要根据事故严重性进行事故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责任划分,并且对个人和部门进行考核,政府部门也可以据此实施咨询。以上的评估、考核咨询等都是环境检测的特殊目的,针对这些目的采取的环境检测就属于特殊的环境检测。

2 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分析

2.1 智能化检测系统得到推广使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复杂,无论是污染物还是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危害等情况都比较复杂,传统的环境检测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用于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发出智能化监测系统,这种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动态化以及即时性的环境监控,对于所在地区的水质、土壤以及空气等污染情况都能够进行监测。并且能够通过智能化系统将监测数据结果及时进行分享,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制定科学的环境治理方案[1]。

2.2 实施区域化环境治理

环境检测工作基本上都是具有区域性质,也就是都是针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进行检测。针对某个区域采取一定时间的环境检测,能够对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类型进行确认,并且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同时还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分析环境污染的源头。这种区域化的环境检测能够为该区域的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系统性和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并且还能够据此对后续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防治[2]。

2.3 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含量

环境治理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如果治理技术落后基本上很难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现代环境污染情况更加复杂,治理难度更高,传统的环境治理技术的治疗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环境检测确定污染源以及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通过分析污染物成分类型以及含量等信息,就能够判定何种治理技术能够对污染进行治理。如果传统的治理技术无法进行有效治理,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这就提高了环境质量的技术含量。而且环境治理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也会使我国整体的环境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2.4 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投入与使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环境治理工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才有可能实现环境保护。而以开展技术性检测为核心的环境检测,无疑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如监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在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治理决策有效性、实用性的提高和检测精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所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性作用[3]。

3 应用环境监测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3.1 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

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基础。在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区域环境污染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所使用的环境监测方法也不尽相同,必须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以及环境治理方案,才能使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

3.2 遵循区域对待性原则

众所周知,各个地区污染源不同,环境污染类型也不同。因此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区域对待性原则来展开各项工作。通过准确全面分析监测区域的实际污染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合理选择应用监测方法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促进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环境监测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监测人员必须要明确检测重点、难点以及主次检测内容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做好对严重污染区的监测工作,制定健全完善的环境治理方案和环保对策,有效控制污染源,避免环境污染。

3.3 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合理开展

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至关重要,能够加快环境治理进程。在环境监测之前,首先要对监测区域的污染状况形成一定的认知,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监测方案,并严格遵循该方案展开布置各项监测工作,在确保其合理有序开展的同时,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3.4 针对人为污染进行重点监测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部分人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活中存在乱排乱放行为,其中主要以工业、生活废物为主,这些废物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甚至会影响生态平衡。部分企业受到经济利益、资金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乱排乱放行为,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在农业发展中,很多农户过度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给水源及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环境监测部门要重点做好对人为污染行为的监测工作,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有效控制人为污染。通过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所发现的乱排乱放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使更多企业及个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环保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就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环境检测措施,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贞宇,路伟,李静,严彦.浅谈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 (10 ):49.

篇9

[关键词]突发性水污染; 应急监测;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42-01

引言

近年来,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最近在2013年,贺州市大雨将采矿重金属污染物冲入贺江,造成约110公里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镉、铊等重金属浓度超标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在1-5.6倍之间。污染造成封开县3万人吃水受到影响,广州市也暂停取水。贺江中部分鱼类因污染水而死亡,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05年发生的中石油吉林石化苯污染事件和10年韶关北江中上游河段铊污染事件依然使人们心有余悸。水污染事故频发使全社会意识到水污染应急监测的重要性,应急监测是事故处置的基础保障,会影响事故处置的各个步骤。

一、突发性水污染概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水污染指的是由于某种物质使水体的相关特性发生化学、物理、生物等的变化,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的利用率,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环境。突发性水污染则是由于某些事故的原因,水体发生的不可预知的突发的污染。

突发性水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不确定性强。污染一旦发生,污染源的种类、位置以及发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都是难以确定的。

事故爆发性,事故处理难度大。水污染影响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并且由于某些污染源难以察觉,一旦被检测出,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否则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难以恢复,也会长期危害人体健康。

危害严重,影响持久。水污染发生后会影响相当一部分区域居民用水困难,对社会安定和正常的生活秩序都会造成干扰。水体污染的恢复仍需要较长时间,周围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依靠人为处理和水体自净来缓解危害。

二、应急水质监测类型、方法和流程

在对突发性水污染进行应急水质监测时,要求检测人员运用快速、简单、便捷的监测装置,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故现场中受到污染的水质进行监测,判断出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污染程度等,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断,尽可能的降低危害程度。

常见的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案在不同的污染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已知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情况下,要立即监测污染源浓度及水环境中浓度,控制阻止污染源的继续蔓延;在查找到污染源以后,从原材料以及危害程度入手,寻找出可能造成这种事故的污染物,并对其进行认真检测和分析,在短时间内查到污染物;在已知污染物的情况下,在污染水域上下游设置检测点,不断缩小调查范围直到找到污染源头;在只知道污染特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布设多个检测断面进行排查来确定污染物和污染源。

经过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比较好的应急水质监测流程如下:

首先,根据水污染接收通知,记录事故有关情况并通知监测站领导。监测站要立即准备好车辆、器材等相关设备,做好现场勘查和化验准备。检测组到现场了解情况后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经过跟踪采样分析后,基于应急监测报告了解情况,提出初步意见,作出综合分析报告,提交上级部门领导审查。

三、应急监测质量控制

3.1 应急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由于突发性水污染事发突然,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对水资源的影响比较大,有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饮水。应急监测数据的谬误会直接导致应急处置决策产生巨大的误差,甚至会影响到责任的追究,因此应急监测数据的准确度与常规监测相比,显得更加重要。

3.2 事前质量管理

事前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培训,做好应急监测方法和设备的筛选,仪器设备和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仪器的校准,应急试剂的有效储备。具体而言,由于污染事故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完成工作的各种技能并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应急监测要求快速准确,在现场监测中除了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外,常用快速检测管等非国标监测方法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在正常使用之前要与国标监测方法进行对比,保证水体满足质量要求。仪器设备要按时维护,并进行周期校准,使其保持良好状态,能够保证随时投入使用。技术人员也要撰写作业指导书,便于随时查阅。用于应急监测的试剂和标准物质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储备并定期更新,保证应急试剂能够随时取用,进行检测。

3.3 事中质量管理

事中质量管理主要是对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编写检测报告的质量进行管理。

3.3.1 采样质量控制

采样的代表性与应急监测工作是直接相关的,因为采集的样品如果不符合要求,后续的检测都是徒劳无功。采样人员必须使有资质的持证人员,最好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按照水污染具体情况和相关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方案和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样品采集,并且完成采取空白样、平行样等的质量控制工作。采样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要简单易操作,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3.3.2现场监测质量保证

根据该原理的检测点位布设的原则来布置检测单元和测点,全面的检测断面可从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图找到污染带的扩展趋势和前锋高峰值位置。若污染物浓度在空间分布中出现波动,可能是由于现场勘查不准确,漏掉了某些重要的因素,需要重新监测。

为了降低突发性水污染的监测强度,通过降低样品监测的检测率,增大重污染地区的检测率,保证检测质量。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制定好一套简单易行的编码方案,方便做好样品的分类编码工作,防止样品混乱。

3.3.3样品管理质量保证

样品质量是监测质量的核心。整个收集,运输,样品的处理过程中应加以控制,并进行记录,防止样品污染,影响试验结果,同时也要避免样品污染环境。根据检测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容器和方法保存样品。交接手续应齐全,核对无误后经过签字确认以后再进行检测步骤。

3.3.4实验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实验室分析人员应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熟悉各类仪器操作。所有检测中使用到的计量器具、实验用水、试剂等都要在检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同时要采取如平行双样、加标回收、控制样品等控制措施来进行质量控制。

在检测完成之后,编制应急监测水污染报告是检测过程中的最后一步。要本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将检测记录和检测结果及时完整地记录下来。完成后的应急监测报告要经过三级审核制度的校对和审查,注重数据合理性分析和检查,由所有分析和审核人员签名。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应归档保存,方便调查后查看。

四、结论

突发性水污染特征决定了应急监测的重要性,所以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对于处理水污染事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证整个监测过程的准确可靠快速,监测流程和方案要进一步优化,事前、事中的质量控制也要继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迅速的减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陈丹青,赵淑莉,王清华,傅德黔. 突发性流域水污染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1,12(6):194~195

[2] 孙东迁,周孝德,曹永中.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及其应急监测[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3:62-63

[3] 樊引琴,李玉洪,李,刘婷婷.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监测质量管理[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6

篇10

第一节*-*年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建立、启动*碧海行动计划的环境监测程序,完成监测站位的优化调整;

监控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评价陆域入境河流、重点陆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断面的水质状况,初步掌握可控入海点源与非点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开展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监测的试点工作;

根据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要求,进行特别专项的监测试点工作;

评估已有的环境监测条件和数据资源可利用程度,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调查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近期效果;

实现主要入海点源的水质自动监测。

二、行动计划

(一)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

参照相关的法规、标准和监测方法,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该规范应确定不同类型站位的监测项目、采样分析方法和监测频率(见表8-1),并且作为各省市和部门实施环境监测计划的技术依据。

(二)优化监测站位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准确地评估*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按照*碧海行动计划确定的环境功能区、污染控制带、污染控制区和控制单元的要求,结合环境监测行动的实际经验,在2002年底前完成环境监测站点优化布设工作。布设四类环境监测站点的数量见表8-2。

表8-1*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主要内容

优化布设*碧海行动的环境监测站位的基本原则是:着眼于全*,充分利用已有站位,统筹全局,全面调整,合理布设;在重点海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重点城市毗邻海域、重点港口和交通密集水道等特殊水域,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环境监测站点;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为基础,以全面掌握各类环境功能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确定监测站位;对石油平台生产区、海产品养殖区、海上船舶集中作业停靠区周围海域布设监测站位,以掌握这些生产运输活动对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着环境和经济的最优组合的原则优化布设监测站位,包括将不同类型的站位设置在同一位置上。

(三)启动监测程序

按照监测规范的要求,从*年起,在所涉及的站位启动监测程序,及时汇总数据和总结经验,并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反映至有关部门。在2002年底前完成监测程序的调整。

(四)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控

对十三市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实行监督控制监测。

注:1)海洋环境监测断面需要根据*的海洋动力学条件另行确定。

2)除了鱼类及水产资源按各省市所辖鱼类产卵场计外,其他生态环境质量按十三个城市计。

3)特别专项监测站位根据监测对象出现位置随机确定。

(五)*海上污染源污水排放达标监测

对海上船舶及其相关作业和石油平台的污水排放进行监督控制监测。

(六)全面开展陆、海环境状况检查监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和环*十三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现状,在目前例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从*年起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和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18个混合区进行陆、海环境监测。陆源监测指标为氮、磷、COD、石油类、特异污染物、流量;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铅、六价铬、镉、砷、汞、氰化物等(见表8-3)。

(七)开展其他类型环境监测的试点工作

在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预测、*海岸带生态和特别专项站位中,开展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以期积累资料和探索工作经验。试点工作包括建立环境条件指标、生物种群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多指标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试点工作。

(八)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九)*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十)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一)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二)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三)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二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六)进行*碧海行动环境的再次综合调查

(七)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全面反映和评估实施*碧海行动的中期效果,制定“第二次*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更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九)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一)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二)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四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

(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节2011-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