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学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 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篇2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原则;策略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小学英语教学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宗旨,从而为更好地学习英语奠定扎实的基础。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应遵循哪些原则和策略呢?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应该遵循实践与互动、比较与融合等原则。
1.实践与互动原则。
实践与互动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以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表现者的互动展开教学,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实践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的态度与能力。通过开放的、平等的、交流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因此,在实践互动讨论中,教师也应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态度组织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跨文化态度。
2.比较与融合原则。
比较与融合原则就是全面地呈现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与本族文化作全面对比,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人外语之中进行教学,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国文化,要求学生理解、尊重和包容西方文化,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祟拜,在对比学习中更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了解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1.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
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人、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以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如“Lovely day, isn’t it?”"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等等。
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西方人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youverymuch."或者“I’mgladtohearthat.”所以,在教学“ThankvOUverymuch."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尽量多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会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当教学D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另外,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0uarealuckv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d是“幸运儿”;“爱屋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me,lovemydog."风水轮流转”的英语表达是“Everydoghashisday.”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0uhavegota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Youareblue.”的意思是“YOUaresad.”通过这种对比,逐渐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语用错误。
2.设置英语情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模拟情景的练习活动,如Dairwork,roleplay,groupdiscussi0n,presentation等,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口语训练的机会。通过创造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等语言技能。
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自如。营造英语氛围,找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奋点,变乏味的知识为有趣的生活情景,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投入参与,变老师单向灌输为指导学生,能让孩子们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熟悉语言、习得语言,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3.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当然也包括掌握和了解与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水平,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改进教学方法,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辅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短篇小说、故事、剧本等,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同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国文化,理解其真正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它们含有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设置英语情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在引导学生注意中外文化差异的同时,让他们领会在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交流;方法
一、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习方法欠妥,致使很多学生反映英语学习挫折感强;同时学生因为英语不是本专业知识,感觉学无所用,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出现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境地。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认为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就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如鱼得水,中西文化的差异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在高职院校里,教师通常遵照英语专业教育的思维和标准教授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交际法,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文、理科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标准等一刀切然而学生的基础和现有英语运用能力无法与之匹配,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厂地进行文化渗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适当导人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输入文化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一)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流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句子就可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级阶段可能较多地涉及由词汇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学习会由当初的被动艰难上升到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对于主流文化中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方法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2)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大学英语中所选文章体裁广泛,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并对作品作出评价。
(3)创设对话的文化环境。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都介绍到,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等,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在校内可以号召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可利用圣诞节组织英语晚会,开展一些包括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在校外鼓励学生深人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进行工作实习或实地调查,直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观察和接触,体验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这些都不失为提高学、习者交际文化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谈到语文教学,必然论及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建立在前人众多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前人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其核心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亦如巴班斯基所言,"教学最优化的基本方法,即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的那些做法。"①
对教师的教来说,是"选择最有效的能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来说,是"在学习中合理的自我组织,自我砥砺,自我检查。"②
语文教师都应清醒认识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曾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到底采用什么方法,什么方法最有效,这还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检验。
但总体来讲,明确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原则,对于我们科学地运用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大有益处,这也是教学方法优化的前提。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选择和应用语文教学方法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花费最少的教育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目标与任务,具体到每一节课上,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选择运用各种不同的,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就可采用讲授法;要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写作的技能技巧,教师就可采用练习法;要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采用提问或讨论法。
教学内容决定了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因为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来加以优化选择。例如,抒情散文和诗歌的教学多采用诵读的方法,而文言文的教学则大多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那些较难读懂的文言文。讲读课侧重于精读精讲和启发思考,而阅读课的教学是在讲读课教学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师生的预习检查和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和接受能力,顾及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性选用教学方法,启发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这样才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每个教师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教学风格、语言表达、心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都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可以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语言表达欠佳的老师,则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如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再辅以适当的讲解,教学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确定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力求做到教学的可行性和教师的可操作性。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地、整体地、辩证统一地看待教学方法。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结构也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则又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就形成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仅要有教师的活动,而且还有学生的活动,还要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也就是要有教与学的统一,因此,教师从整体去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教师在一节课甚或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就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和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各个器官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
4、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学方法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批判继承的过程,便是推陈出新,便是创造,便是发展。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鲜明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和创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风格,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佳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有改革的创新精神,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为数学术语,其含义是按照一定标准设计最佳方案,以求获得人力、物力消耗最低,经济效益最高的结果,这一原理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达到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和遵循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使课堂教与学双方活动达到有机的统一,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教学法亦是如此,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影响语文教学方法选用的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用切合自身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注释
①、②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教育研究》1982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学科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
[2]马华磊《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篇5
【摘 要】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十分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儿童的人文素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有着深刻的意义。游戏化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同时,游戏化教学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教学
1.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情况,将游戏活动与教学实践结合到一起,并配合教学评价方法与教学策略协同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把游戏和教学活动结合到一起,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在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小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课程的有效性。
2. 游戏导入,提高学习热情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否成功地学习新的知识,最主要的因素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导入方法,通过游戏导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快速地进入语文知识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如果单纯地讲解课文,教授生字,课堂气氛会变得很沉闷,学生也很容易走神、溜号。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制作一些生动的小道具,例如,小白兔的头饰,小黑兔的头饰,还有很多白菜的头饰,让孩子们进行搬白菜游戏,让带小白兔和小黑兔头饰的同学每人说一个带有“白”字的词语,说出来就可以去搬一棵白菜回家(将带有白菜头饰的学生带到自己的阵营里),比比哪个小兔子搬的白菜最多。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当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达到复习词语、提高词汇量的目的。课堂初始,学生就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此时教师进行新课《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授课,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运用游戏教学,促进新知吸收 游戏教学有助于把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来,为他们吸收新知识,发挥特长和潜在表现力提供了条件。教师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的游戏能帮助学生学习各种单调的内容。游戏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如教《猫》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屏息凝视”一词时,我并没有单纯解释词义,而是让学生们做出这种表情来。当讲到猫高兴时的表现,我则让熟悉猫的同学学猫“丰富多腔”的叫声。学生则饶有兴致地“喵喵”叫起来,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惟妙惟肖。这样,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表演这一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对文本的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唤起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多样性、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很难持久,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所以我们在具体的游戏教学中在游戏设计方面尽量使得游戏设计的样式多样化,并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的认识实际及年龄特征,充分针对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譬如在识字环节,除了笔者前面所介绍的“找朋友”的游戏活动,我们还可以学习电视上各种益智游戏的活动设计,增强识字教学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当然,为了更好地坚持游戏教学多样性与趣味性的原则,我们还要多多挖掘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与其他学科教师整合与合作,关注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等。
5. 快乐写作 语文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并且注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小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写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因此害怕作文写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爱好,从学生的身边事出发,进行游戏化作文教学,在游戏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所想转化为文字,这样不仅调动了对作文的写作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6. 鼓励个体表现与注重整体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鼓励个体表现”,即是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的自我表现。这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新课改以来,这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习惯和思维所趋。
现实中有不少语文课堂都仅仅成了少数学生表现的地方,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实质的参与,这其实是一种机会的不平等。教的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平等。这“机会”不光是外显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同等的得到关注的机会。台湾作家戴晨志在《新爱的育》中认为,“爱他,就要给他机会表现!”管建刚在《评价周报》中说:“要尽可能地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成功的童年……而成功,不仅仅需要鼓励和扶持,需要我们创造属于他们成功的机会。”其次,新课改以来,鼓励学生的个体表现,可以说是现在的许多语文老师都能做到或者有意识去做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鼓励学生积极的主体表现,容易导致极少数学生霸占课堂,而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和表现的机会,容易造成隐性的教育不公。所以,为了语文课堂的高效和公平,要求语文教师要兼顾二者,既要鼓励学生个体表现,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整体公平。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使教学不再以功利化为目的,而是创造精神的体现,将游戏上升为精神层面来引导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游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篇6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内容中以文字居多,在情境化教学中具有先天的优势。有效创设情境,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理解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联想、创新思维,可以说好处很多。但是,出于对情境化教学的不理解或者误用,导致一些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化教学空有其形而无其神,使得情境化教学并没有落到实处,只起到了“可有可无、似有若无”的作用。情境化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所呈现的误区很多,笔者结合教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
一、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误区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情境化教学误区主要表现在内容不协、重点不合、情境隔离几种。
1.情境创设与内容不协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其创设情境的目标是不明确的,往往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结果情境对于教学而言,缺乏应有的意义。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现代诗《相信未来》时,结合诗歌: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他制作的课件,就是滴答着水珠的紫葡萄、鲜花、枯藤。试问,这样的图片,创设的是什么情境?与诗歌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有关系吗?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能通过这样的图片展示出来吗?显然是不能的。图片所表现的只是浅层次的物象,远没有达到营造意象和氛围的效果,这样的情境可以说是无效的。
2.情境创设与重点不合
也有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情境创设与内容相结合,但遗憾的是将太多精力花在对教学次要内容或者简单内容的情境创设上,相反,教学重难点需要情境教学的却忽视了,这就是典型的不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导致的。如有老师在教学梭罗《神的一滴》时,利用多媒体,运用图片、数据等展现了生态危机下的自然资源的破坏,营造了自然正处于破坏毁灭中的紧急氛围。应该说这位老师的角度是有道理的,但其教学重点却没有抓住,或者说主要教学目标没抓好,绕道太远了。这篇课文重点是为了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其原生态,虽然也有对生态破坏的表述,但主要还是为了呈现瓦尔登湖的宁静、深邃神秘。而关于生态破坏的情境创设与这个意境是不合的,其实完全可以放在文中讲述“工业文明侵蚀”这一问题时,简单设置分析一笔带过即可,毕竟这不是教学的重点。
3.情境创设与教学隔离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和教师的提问与引导分析、探究相结合,仅仅是情境本身,其实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完全的理解。情境创设与教学相隔离就会导致情境失去效用。如有老师在教授老舍的《想北平》时,先自我创设情境,说道:同学们,我是外地人。每当午夜梦回,我常会想起我的家乡,那个遥远而宁静的小镇子,悠悠流水,轻轻拂柳,妈妈亲切的呼喊声常常让我从流泪的梦中醒来,映湿了脸颊,打湿了枕头,惆怅莫名,思绪万千。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老舍是如何思念故乡的。应该说这段情境创设是成功的,个人体验很动人,氛围起来了,可惜这位老师没有立马切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导致了情境与教学的脱节。如此时问一句,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让学生来说,就能最大限度地情境化教学了。
二、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原则
结合上述分析,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避免走进语文情境化教学的误区,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目标既定原则
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之前,一定要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围绕目标来创设情境,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如笔者在教学《老王》一课时,结合这一专题板块的内涵“底层的光芒”,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并感知作者愧怍的原因,挖掘并欣赏老王群体的光芒”。于是在课文分析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课本内外”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将网络上一些底层人的图片集中播放,配以文字说明。这些图片中的人无一不是在底层中默默奋斗,拥有善良、纯洁心灵的人们。在播放完毕后,我问道:“同学们,你们能感知到他们的光芒吗?请找出来,说说他们和文中的老王有何相似之处。”这样就将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合理地联结在一起,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情境合拍原则
语文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拍,这种合拍主要是指意境上、氛围上、内容上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如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我就结合课文中的诵读,辅以淡雅的古典音乐,营造诵读的氛围;在讲解文中淅淅沥沥的细雨时,就辅以滴滴答答的水滴音乐;在讲解文中暴雨的片段时,又辅以急促的音乐,营造画面的美感。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得学生对文中雨、音乐的理解加深了层次。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综合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3-02
一、当前地理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人文主义精神
由于我国教育系统规模庞大、各层级教育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了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缺乏必要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地理教学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大属性,忽视其中的任一方面都会造成地理教学的“跛腿”现象。
(一)地理学科定位的“边缘化”致其缺乏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一直被视为边缘性学科,不论是在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地理学科的地位常常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不仅学生自身对其不加重视,久而久之一些地理教师也产生了消极的观念,认为地理教学只是其他学科的“补充”。这显然会进一步影响到地理教学的质量。部分地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仅仅是应付一下,觉得只要是完成了课堂任务就一切OK了。在这种消极的观念之下,将地理教学融入人文主义的精神也就成了空谈。
(二)教学内容分离导致缺乏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的分离一般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人为分割上,具体体现有两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与学生的生活相分离;(2)教学内容的编排使得地理教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分离。就其实质而言,上述两个问题均与地理教师的教学技巧相对缺乏有关。第一个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地理无用论”等负面看法。认为地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没用什么大的用处。第二个问题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对地理学习提不起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容易造成地理教学缺乏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一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同样会造成地理教学缺乏融入人文精神的动力。其原因在于,现有评价体系往往从教学量和学生课业成绩人手,难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即便在高等教育层次,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很少涉及到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显然,这种并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很难促使地理教师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而导致地理教学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
(四)地理教学虽形式多样,但实质单一
随着我国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也开始得到提倡。例如,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诸多教学方法开始被大量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实践中。但是,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虽然看似丰富,但往往空有其形,未见其神。传统的灌输式地理教学方法仍在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显然,这种形式多样但实质单一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体化,阻碍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机结合。
二、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地理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地理知识不仅仅在于讲述地理要素如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的组成、结构、发展与变化规律,同时也在于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施加的种种影响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例如,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退化,进而造成荒漠化和漫天飞沙。结合近年来肆虐的沙尘暴天气,这种融入了人文关怀的地理教学方法显然更贴近现实,也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不管人类如何进步,都必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在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的掠夺和破坏自然。
(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资源价值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把各地域的环境及资源呈现给学生,结合环境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为学生培养一种保护环境及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对美丽的自然地理教学,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联想。我们知道,美丽的自然是需要人类维持的,结合现在破坏性开发,为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环境保护的意识。另外,地理课堂上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增强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关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资源价值观。
(三)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操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知识,更是传递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呈现出中国幅员辽阔的壮丽河山,并且地理教师将各地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传统习俗等等人文知识穿来后,可以树立起学生的爱国情操及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亦可以了解到自己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值得每一个人自豪与骄傲。因此,地理教学融合人文精神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操。另外,这种融合了人文精神的地理教学方法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地理教学的授课质量。
三、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完整的人文关怀教育目标
如前所述,当前地理教学缺乏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认识存在偏差。须知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自然地理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灵魂,实现人格魅力的提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地理教学体现人文精神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完整的人文关怀教育目标。在地理教学中,应首先充分挖掘教材,感悟教材中隐含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循序渐进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由教材内走向教材外,引导学生发掘地理学习中的丰富人文素材。坚持将地理教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强调科学与人文两大目标共同推进。
(二)地理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执行者。要更好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就要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师的业务素养。这主要涉及到至少三个方面的内容:(1)地理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能力,才可能更好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2)地理教师应当能够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掘地理学习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3)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最终需要教师有融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三)完善地理教学的评价体系
无论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还是高校地理教学,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更好地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可行的方法是,在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纳入到评价指标中。可以采用学生打分法、教学评比法等方式,对地理教学的“科学”与“人文”两大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评。当然,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质量等方面事实上是较为难以量化的,因此完善地理教学的评价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优化和完善。
(四)采用合理的地理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精神,还要摒弃那些形式多样但实质单一的教学手段,采用合理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进行气候类型分类时,不仅可以把这些气候一一列举出来,而且还可以把与这些气候相关的代表性区域也罗列出来,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加深对气候带及气候类型的理解。然后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国家或地区给学生讲解,并把当地的自然景观及风土人情也穿来。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兴趣,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
篇8
关键词:中国文化 英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策略 原则
一、大学英语教育导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广泛宣传 更新观念
首先我们要认清目前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时也要努力保持自己的母语文化特征,弘扬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这一重要性通过各类媒体并借助于一些国际性的活动进行广泛宣传。
2.修订政策
引起重视对于大学生中华文化失语现象日益严重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应该尽快修订相关文件,出台政策,积极引导。
3.将中国文化引入考试
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之间应注意一定的连贯和衔接,把中国文化并作为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各类考试中,在四、六级和硕士、博士英语考试中增加母语文化考核内容。
4.将中国文化纳入必修课
必修课是一种强迫性的课程。中国文化也应纳入必修课,我国英语教学现有的课程设置很难体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有关中国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开设到系统整体学习的英语课程。可考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加有关中国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课程。
5.改进教材内容设置
教材是学习的中心,是老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向导。学校教学以教材为蓝本,同时教材也是反映教学模式的载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英语学习效果和英语教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精心编撰及选用教材这一环节非常关键。为了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英语教材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将目的语文化与我国文化加以对比。针对学习者的目标,确定教材的文化内容。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
1.对比突差异原则
对比突差异原则就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比中英文文化历史形成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差异。突出各自文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合理减少学生在学习两种文化时产生认识冲突和理解障碍问题。其实,人类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其相异之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2.挖掘相似性原则
语言是相异的。又是相通且相似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和教材编写挖掘出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性,求得学生理解上的认同。文化内容应该是建立在与课程内容有机相联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同教学内容相粘合,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简洁易行,行之有效,切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
3.语言应用性原则
英语和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该是最终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日常生活,结合今后运用的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为交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学用结合。
4.循序渐进原则
文化是几千年的积累和积淀,中国文化导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以简单急躁,要有清晰的认识,文化被接受和理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与英语教学各个阶段相适应。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导入的重点、方式及分量,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5.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指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引入中国文化内容后,要遵循合理有序的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必须符合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框架。英语教学是中心,是重点和归宿,而导人中国文化是促进英语教学取得最佳成效的因素。注重中国文化的导入并不是转移英语教学的核心,而是进一步深化了英语语言教学,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两者中间寻找相互调适与动态平衡的机制和张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的同时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以避免成为了以文化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6.完整性原则
文化作为一种存在有其自身的特征,系统性和完整性就是特征之一。中国文化也不例外。零零碎碎的了解无法达到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就无法接触文化的本质问题。教师在文化导人过程中必须树立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的观念,并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各个方面,把握教学的重心,避免在文化导人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让学生形成相对立体的完整汉语文化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7.趣昧导向性原则
趣味是教学的剂,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习者对文化对比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进行自然的导入,可以巧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中西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中和本国重要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达到比较中西方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异同,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的效果。既能使学生以一种轻松、自信、积极的良好心理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又能调剂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使师生问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与默契沟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增加势在必行,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逐步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我们的学习者真正成为全面的、合格的文化传承者,从而能够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注:《高校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底教改项目计划项目编号JG2012010434
参考文献:
[1]李涤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2006(8)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
[3]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9-32.
[4]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3396-341.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
【中国分类法】:H31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承载并象征着文化现实,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既然语言和与其相关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教授一种语言就不可避免地会教授其相关文化,因为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发生。我国的外语教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地强调语言的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意义。学习者死记硬背、模仿学习、机械训练、句型练习,结果导致许多人语言交际能力差。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最新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也传人中国。交际教学法把意义作为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而意义的表达受某种文化规范的限制。这就意味着这种教学法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了。但是阅读了许多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文章以后不难发现,我国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在充分肯定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忽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现状
文化教育作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从外语发现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 /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习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现在的学生谈到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滔滔不绝,而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流。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实效。
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实用、分阶段和适度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流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句子就可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级阶段可能较多地涉及由词汇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学习会由当初的被动艰难上升到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对于主流文化中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总体上可分为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其中,课堂内的文化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3)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大学英语中所选文章体裁广泛,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并对作品作出评价。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即使是专门开设的文化教学课程也不可能涉及各个方面,英语课堂的文化传播主要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卜介绍不可能全面,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都介绍到,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等,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篇10
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被尊重和认可,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各个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
自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由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发展成为一门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宗教、大众传媒和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美国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的高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的外语院校近年来增加迅速,跨文化交际教材也出版多部。但是,跨文化交际课无论在本科层次或是在研究生层次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授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还在探索探讨之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对本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作一探讨,这里谈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些想法。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 (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 study);学生报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 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 group reports); 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 works); 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 & Biggers, 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有效解决怎么说、 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后才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可见,相比美国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在探讨和摸索阶段。特别对于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而言,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研发教学方法是提升该门课程有效度的必然之举。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遵循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 庄智象(1996)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贤洲(1992)将文化教学的原则表述为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结合外语教学的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的九项内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从语言的交际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背景认知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的制约因素。
3.渐进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学习规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等级同步进行。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程度安排文化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初级阶段教初级的交际文化,而在中、高级阶段,就要安排相应程度的交际文化。
4.典型性原则
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典型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适度性原则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最好是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笔者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出几点意见。
1.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邀请跨文化交际人士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比讨论法
将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将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进行比较。 (3) 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 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讨论。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一个操作是可以进行代入教学,即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进行对比和讨论中;另一个操作是可以让学生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进行汇报,明确地梳理中外这些方面的不同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际中应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学法
对“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案例教学可以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选材上,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导演、配角,起引导、组织和纽带的作用,而不应该是评论家与仲裁者。教师要真正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五、结语
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制度,在两个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定还不足以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课程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ebee,S.A.,& Biggers,T.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一期
[3]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5]赵贤洲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