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作用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监督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监督作用

篇1

新闻媒体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过快、内容不断增加也在困扰着人们。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新闻媒体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也确实促进了行政管理监督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将管理监督引向积极的方向。对于政府而言,重视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当下我国正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如果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不重视管理监督工作,必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会使民众对政府工作失去信心。比如说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新闻媒体的监督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类问题起到约束和警示的作用,也会促使基础政府部门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践行新时代政府的服务理念,新闻媒体对于行政管理的监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新闻媒体在行政管理监督中的原则

1.真实性

新闻媒体在行政管理监督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注重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只有真正地还原事情的本质,老百姓才能够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去正确地解读新闻事件。只有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新闻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才是有用的,这有助于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正确地了解社会,及时地对一些问题拿出解决的办法,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2.政治性

政治性原则就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要以党的主张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党的理论去批判那些背离人民的言论或行为,这样才能准确界定那些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的行为,才能够准确行使新闻媒体的监督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用严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实际的行动中贯彻党的理念。

3.合法和适度

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是法律赋予的,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一定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界限。而法律是社会主义人民民利的具体化,是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的重要保证,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有法可依。适度性就是说监督作用的实现不能随心所欲,要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行使。因为新闻监督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所以说应该从事物的客观要求出发,谨慎地使用权力。特别是一些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大事件,新闻媒体更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去进行评价,或者下意识地去偏袒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影响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三、当下新闻媒体对行政管理监督的难点

1.前期获取信息困难

新闻媒体在面对一些事件时,普遍都面临前期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缺少必要的信息公开机制,所有公开的信息都是带有一定的政策性。新闻媒体与公众的互动较少,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旦发生问题都会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官员更是为了减少自己的责任,会采取封锁消息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闻工作者采访的难度,比如说一些煤矿在发生事故之后,当地官员为了减少责任,会采取“少报死亡人数”以及和受害者家属私了的方式来消除舆论影响。这些都会给新闻报道增加工作难度。

2.中期曝光困难

现在一些人喜欢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来“左右”报纸的报道,导致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形成文字材料后面临见报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当下的主流媒体都是所谓的“机关报”,隶属相应的行政机关,不能完全从新闻或者商业的角度去运作。这样也会导致媒体上有很多官样文章,长此以往会丧失新闻媒体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3.后期解决问题困难

就算一些事件顺利见报,但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这是当下中国国情的现状。尤其是一些事件如果涉及到司法审判,等事情定性和解决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在现今社会体制下,法院行使权利有时需要依赖同级政府,如果涉及到地方政府的事件,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有这种依附性,就算是新闻媒体介入相关事件也很难及时得到解决。

4.无法做到对举报人的有效保护

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一些大事上,有很多受害者迫于压力选择了“三缄其口”,因为仅仅依靠新闻媒体的力量也没办法对事件的举报人进行有效保护。对于一些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来说,舆论监督就是一种威胁,所以说他们往往会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对调查进行干预,甚至会为此做出一些违反法律的事情,所以举报人的权益在某种情况下很难得到保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遭到人身攻击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所以说,要想真正让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措施来保障相关人员的权利,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健全新闻媒体监督体制的重要作用

1.行政监督要以法律为依据

我国法律制度对行政监督的一些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又显示出在行政监督管理中法律制度的缺失。所以新闻媒体在行政监督中,应该正确解读法律条文,清楚地了解在监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并且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矛盾,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监督作用的主体和对象,确定方式方法,当新闻媒体的采访权与监督权受到干扰的时候,要有专门机构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要从法律的层面对这些权利的行使做出限定,真正做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要完善相关方面的立法工作,让行政管理中的问题都能够找到依据。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

2.完善相关单位的职能

对于新闻媒体监督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集中精力去解决,如果涉及到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的,应该完善相关单位的职能,让他们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有充分的自。同时对待相关问题的处理结果要及时向社会通报,对那些损害举报人或者监督主体利益的行为,有关部门要认真追究。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仅要依靠新闻媒体的监督,还要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以及行政监督等整合到一个层面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把握好舆论导向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公开信息的创新举措,能够帮助新闻媒体及时知晓政府的立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之后,这项制度对于稳定社会舆论具有很好的作用。目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已经在施行这项制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直接对话的形式,让信息公开,杜绝谣言的传播。下一步应该在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做到信息及时沟通。这对于政府把握舆论动向非常有帮助。此外还应该做好言论把控工作,避免群众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诱导。要增强监督主体辨别是非的能力,保证监督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结语

篇2

1.社会监督员的素质要求

社会监督员一般来自社会各界、各阶层、各行业,他们来源广泛,有的是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从业人员、法律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有医疗从业经验的退休人员等,有的是市民群众,但他们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修养,认真学习和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关心社会事业,能公平客观对待、如实客观地反映问题,不捏造诽谤、挟私报复。

2.社会监督员的聘任及工作方式

社会监督员实行聘任制,聘期一般一年。他们有权采取明查暗访、内部调查与外部征询等方式,将收集的评价意见整理、分析反馈医院。调查评价时,有权询问医院内部任何有关工作人员,走访病人,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并对医院服务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医院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听取、收集意见及建议。

3.社会监督员促进医院行风建设的作用体现

监督员的主要作用,一方面对医院的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工作作风、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另一方面广泛了解社会各界对该单位、部门的反映和要求,及时交换意见,并督促其改进。监督员是医院的一面镜子,是联系医院和社会的纽带。聘请监督员的目的,就是通过他们的监督和批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从而切实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满意度,增强医院的综合素质。

4.社会监督员为何被戏称“表扬员”

当前,绝大部分医院社会监督员都能履行其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也有些监督员,对医院表扬多、批评少,变成了“表扬员”。这些问题虽然反映在监督员身上,但根源还在医院本身。首先是目的不明。没有真正认清聘请监督员的意义和目的,或是盲目跟从,或是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其次是措施不力。一些医院对监督员“热聘冷用”,没有发挥他们作用的措施保障。既不及时通报情况,也不征求意见,监督员只好说些好话走过场。再次是选人不当。有些医院把监督员当成了“领导联谊员”。干部多,群众少;机关的多,基层的少。监督员层面狭窄,局限性大。这些都是在聘请监督员时存在的误区。

5.如何真正发挥社会监督员在医院行风建设中的作用

要想让监督员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就必须从实际需要和务求实效出发,聘请那些最能代表广大群众心声,与医院真诚合作,实事求是提意见和建议的有心人为监督员,对监督“表扬员”要及时调整。同时要制订并落实具体措施,加强沟通与联系,虚心接受批评,正确对待表扬,使监督员真正名副其实。

篇3

关键词:血液灌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机械通气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引发中间综合症的发生,而中间综合症的病死率又以呼吸肌麻痹为主,临床上一直没有有效且肯定的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液灌流开始被应用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引发中间综合症的临床治疗中[1]。笔者为进一步研究血液灌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症的临床效果,选取了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5例患者采用综合疗法加血液灌流方法治疗,并与我院于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7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进行对比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治疗组进行分析,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2±6.4岁。中毒种类:甲胺磷5例,敌敌畏6例,乐果4例,中毒程度:轻度1例,中度6例,重度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90±110分钟。另选取我院于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7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43±8.5岁。中毒种类:甲胺磷7例,敌敌畏5例,乐果5例,中毒程度:轻度2例,中度7例,重度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00±120分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性,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均有急性胆碱能危现象,纸片法全血胆碱酯酶获利检测显示均小于30%,在服毒30小时后患者逐渐出现肌麻痹及多组肌无力现象,主要表现为患者肩外展,头不能抬、髋屈曲受阻,其中有4例患者眼球不能自由活动,5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现象,6例出现咀嚼无力。其中15例患者出现呼吸肌受累,主要症状为呼吸弱、困难、不规则。患者意识保持清醒。

1.3 方法

32例患者在入院后就给予清水洗胃,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阿托品及肟类重活化剂进行治疗,维持阿托品化状态。当确定IMS后就给患者注射解磷定,而对照组RMP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组则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本组应用Aier200-Y型碳肾,以500ml的葡萄糖液(5%)进行湿化,再将80mg的肝素加入到2000ml的氯化钠(9%)中进行冲洗,进行A-V穿刺从而建立血管通道,抗凝剂使用肝素。血流量控制在每分钟150到200ml,结束的时候以空气回血代替生理盐水,血液灌流每次为三个小时,必要者可根据医嘱增加。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未发生IMS的病死情况,RMP的发生率也为0,平均通气时间为4.24±3.86d,平均住院时间为12.14±2.65d;对照组患者IMS病死11例,占64.7%,发生RMP16例,占94.1%,平均通气改善时间为10.64±4.06d,平均住院时间为19.64±3.56d,两组患者在IMS的病死率与RMP的发生率方面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平均通气改善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对比,治疗组显著优于由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一

两组患者IMS的病死率、RMP的发生率及平均通气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3 讨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所引起的中间综合症所引发的死亡率很高,引起了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而呼吸肌麻痹(RMP)则是影响致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所引起的呼吸衰竭则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费尽心思来对待[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在呼吸肌麻痹发生时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进行治疗,这也成为临床抢救的重要手段[3]。而临床综合治疗中经常采用复能剂和抗胆碱药物,但是有研究认为复能剂有一个黄金应用时间,一旦错过这个时间,复能剂不仅不能防止RMP的发生,还有可能会成为诱发因素。而RMP的抢救是否成功直接由患者体内的有机磷毒物来决定,患者体内若有机磷排除不干净,就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4-5]。所以,抢救的首要关键除进行良好的机械通气,还要使用血液灌流的将患者体内的毒物排除干净[6]。本文所选用的15例采用血液灌流的患者在IMS的病死率与RMP的发生率方面对比,明显优于采用机械通气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平均通气改善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对比,治疗组显著优于由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血液灌流对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将患者体内的有机磷毒物排除干净,且安全方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Senanayake N, Karalliedde L.Neurotoxic effect of 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 an intermediate syndrome[J].Nengl J Med,1987(316):761-763.

[2]于笑霞,韩和平,李培新,等.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01):54-55.

[3]李明琼.血液灌流抢救重症药物或毒物中毒12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598.

[4]谢后雨,陈海水,孙军,等.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82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610.

[5]张进,陈兴祥,范克强,等.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1,02(03):129-130.

篇4

关键词:乡道;行政管理;制度化;公路法;行政监督;公路行政

乡道是乡村内部经济、文化、行政服务以及与外部联系的公路, 包括乡、村之间的公路和与国道、省道、县道相联结而等级低于县道的公路。随着经济和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乡道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道路穿越乡镇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障乡道安全通畅,提高道路行政执法效力,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整个公路行政管理中,乡道行政监督无论是在意识还是执行中很少引起重视,在公路行政管理的实践中,乡道行政监督这一环节都存在相应的问题,本文在公路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资源,针对乡道行政监督现有问题,提出合理的制度化建议。

一、乡道行政监督的主要现状

乡道从建设初期就有着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路窄、拐弯坡度大、拐弯次数多、碎石路、泥巴路等等都是主要问题。随着国家对于农村道路的扶持也不断加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道路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道交通里程数、私家车、机动车及驾驶人数量剧增,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及微型客车等也在被广泛使用,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乡镇道路铺路到农家的愿望。乡道的建设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农村基础设施较差,车辆复杂、通行条件差、非法客运丛生、驾驶员技术、车辆安全性、群众安全意识不高,对乡镇公路交通行政管理的监督造成很大的困难,乡道行政活动过程和具体行政状为违法乱纪情况时有发生。乡道的特征不利于行政监督,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而乡道又往往是被忽视的一部分。

二、乡道行政监督的主要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实施,国道、省道、县道的分级管理已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取得良好成绩,乡道管理却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

(一)乡道行政监督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大部分省实行省、市、县三级公路局的建制,分级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发生了新的变化必然对公路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道行政监督也不例外。国家实施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对乡道建设的资金,债务,机构设置等多方面带来多方面影响,但乡道行政管理与目前的实际状况仍然存在差距。

(二)乡道行政监督人员素质偏低。由于机构设置上先天缺陷,造成人事权责不明,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和整个乡道行政管理队伍效率低下。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专业人才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乡道行政监督投资力度不够。由于体制下放,乡道的行政建设管理、筹资主要依赖地方政府,再加上权责不清和资金分拨制度不健全,资金运作的独立性弱使得乡道行政监督的实施的效率低下。

三、乡道行政监督的主要原因

(一)乡道行政监督缺乏制度保障。关于乡道行政监督的概念,《公路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在第五章路政管理的第四十三条第二款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做好公路保护工作,并努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公路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公路服务设施,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畅通。”总之,《公路法》中认为路政的管理就是对公路的保护。对于乡道行政监督管理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监管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把握监管力度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乡道行政监督人员权责不明。由于没有相关规定的界定,乡道行政监督人员大多不懂法律,权责不明,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乡道监督小效率,甚至给相关机构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乡道大多处于不发达的乡镇,机关人员待遇低,发展机会少,提升空间小,致使有相关专业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不愿意前往服务。

四、乡道行政监督的主要建议

(一)加快监督制度建设

乡道的有效合理监督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在现代社会,行政执法权以国家强制力做后盾,显著增强了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有效性。行政执法的强制力如果运用不恰当,也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造成损害。党的十提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为加强对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制约指明了方向。对行政执法权进行有效监督制约,对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实现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五部门联合印发《2013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对治理公路“三乱”提出具体要求。五部门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涉路涉车执法行为的监管力度,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强化车辆超限超载源头治理,细化执法处罚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大型物件运输审批进度。落实对货运车辆增设限载装置等措施,引导物流企业合法装载。建立完善执法资格的长效考评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制。乡道管理部门应以此为契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乡道管理条例,加快乡道管理制度化建设,使从业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章可循,使道路使用者在权力收到侵害时能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并有效解决问题。

(二)建设高质量的团队

构建和谐乡道,提升乡道行政监督管理效果,离不开一个稳健高水平的从业团队。乡镇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开展经常性的教育,让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员认清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挑战自我,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落实激励机制。乡镇党委、政府要用合法合理的政策在政治上关心、人格上尊重、待遇上改善、舆论上支持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员,把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和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那些真正愿意干事、又能干事、业绩突出和群众拥护的优秀公务员选拔到来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员队伍中来,淘汰责任心不强、工作滞后的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员,从而形成竞争氛围,以此激发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员的上进心。

引进专业人才及监督设备协助隐患排查及纠正违法行为,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库,以备不时之需。

(三)多方引进监管资金

资金是改善乡道行政监督的关键,资金的多少决定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先进设备仪器的引进。资金的获取主要有三个途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民间捐赠。其中,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本土经济,获取国家转移支付和相关税收优惠;除此之外,从长远利益考虑对于乡道行政监督建设给予政策优惠及财政补贴,同时,提高当地知名度,开发相应的经济价值,招商引资,获取民间捐赠。

五、结语

乡道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纽带,承担着养育一方人民的伟大责任,针对乡道行政监督存在的监督制度缺位、人员不足和资金匮乏等问题,提出通过制度建设,人力队伍建设,资金引进逐步改善,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加快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齐春娥,公路附属设施行政管理制度研究[D].中国知网(2010)

[2]李晓明,从公路保护到公路行政论公路行政管理范畴的重构[J].中国公路2012(7)

[3]章权,温惠英,李俊辉,广东省公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 交通标准化201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5]金青梅,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理论体系的监督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6月

篇5

1加强依法行政组织协调。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加强个别指导,整体推进的同时。采取专项工作督察和重点问题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政的问题,以更加有效的手段深入推进工作,确保年度依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2全面完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对照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五年规划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安排。针对存在问题。查漏补缺,改进工作,确保全面按期完成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3继续抓好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抓好第一批已命名授牌的县级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和示范单位创建成果巩固提高。指导红岩寺镇、小岭镇、杏坪镇、马家台乡和县卫生局、民政局、计生局、司法局做好第二批县级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二、强化法制监督。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认真贯彻《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强化依法行政监督。依据《省依法行政监督程序暂行规定》选择一些依法行政工作相对薄弱、问题比较突出的乡镇或部门。切实做好依法行政监督工作。进行依法行政监督;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监督员和特邀监督员的作用。

2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指导各行政执法部门做好行政执法依据调整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落实执法责任,提高执法效能。

3扎实开展行政许可专项检查。以推行限时办结制为重点。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持。提高行政许可效能。

4认真办理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征求意见和整理上报工作。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

5积极开展行政执法质量年活动。各行政执法单位要按照文件要求。切实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全面抓好“四大工程、五大体系”建设。

6创新法制监督形式。研究制定《县重大行政行为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提高我县重大行政行为决策、监督、管理水平。

三、创新行政复议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1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加大行政复议制度的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地受理案件。将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2提高复议质量。创新行政复议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审查、公正裁决。积极运用调解方式结案,复议为民”方针。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1严格按照《省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商洛市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要求。进一步提高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审查率和报送备案率。全面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和备案审查工作。

2实行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通报制度。每半年通报一次备案情况。加强日常检查的基础上。

3继续落实规范性文件清理、规范性文件统计等工作制度。

五、认真做好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

1深入开展政府法制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调研。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撰写有深度高质量的报告。

2做好政府法制信息报送工作。每个乡镇至少要完成8篇法制信息报送任务、每个部门至少要完成5篇法制工作信息报送任务。

六、进一步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积极为政府法制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1围绕中心工作。组织政府法律顾问开展法律论证、提出法律意见。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为县政府依法履行职责。

2积极为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出谋划策。配合有关部门把民事矛盾、行政纠纷引入法制轨道。认真办理县政府交办的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

七、进一步加强法制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1加强法制办(股)建设。切实提高法制办(股)服务决策、监督执法、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各乡镇、各部门要将加强本乡镇、本部门法制办(股)建设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

篇6

关键词:电子招投标;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35

招投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在建设工程等多个行业中普遍采用,在工程建设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参建单位之间的公平交易,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招投标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低碳、公开透明的操作模式相继在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韩国、菲律宾等国家逐步推行,而且在全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正式施行,在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项目投资效益、预防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招投标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2012年2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在总结《招标投标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增强了招投标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我国招投标事业发展的一次飞跃,同时为推广电子招标投标提供了法规的依据。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招投标必将成为未来招标投标发展的主流模式。

1 我国电子招投标的发展历程

在《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实施之前,全国各地已经对电子招投标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1999年外经贸纺织品配额招标工作中我国首次使用电子招标方式;2001年中国国际招标网开启了中国电子招标平台的先河;2008年4月,国内首个建设工程远程评标系统在苏州开通,并于2009年7月1日起在江苏全省推行;2008年12月,宝华招标公司自主研发成功国内首个全流程网上招标平台,并顺利运行;随后,全国各地的电子招投标系统也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并取得较好成效。

2013年2月4日国家八部委以20号令颁布的《电子招标投标办法》以及《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是国内电子招标投标的第一件部门规章,为电子招标投标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2013年7月3日国家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做好〈电子招标投标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招投标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电子招标投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8月4日国家七部委联合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对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检测认证对象、检测程序、认证程序、监督管理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对规范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2 电子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安全性和可靠性缺乏制度保障

近年来工程建设市场中的电子招标投标平台的质量参差不齐,其安全性、规范性、实用性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使用的要求,影响了电子招标投标的大力推广。由于电子招投标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完成,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纸质文件转为电子化文件后更容易受到电脑病毒、黑客的攻击,参与投标的主体的身份识别与签名、信息的保密等方面的问题仍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影响了电子招标投标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电子招标的效率和作用,因此,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安全性将成为影响电子招投标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制定的实施办法和政策在保障电子招投标交易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不够详尽,仍需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2.2 招投标系统信息和功能不能共享

《电子招标投标办法》中规定的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的建设应按照“分类清晰、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的要求进行,但是,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和行业部门现有的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建设及相关功能的开发仍有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接口不够规范,平台的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等,实际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影响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协调整合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开放共享,也就无法充分发挥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优势。

2.3 行政监督不适应

《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等法规中赋予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在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行政监督职责,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应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行政监督,确保招标投标活动能够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目前,国内的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在保证招标投标活动的透明度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能适应电子招标投标的一些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电子招投标的网络化和无纸化的特点要求行政监督方式应当发生转变,仍有部分招标投标监管部门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停留于传统纸质招标的现场监督和书面审批,以致招标投标主体需要适应部分电子和部分纸质的两种监管方式,这样,不但降低了电子招标投标交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无法保证行政监督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行政监督平台的建设上还没有专门的监督平台或在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上的网络监督接口,对于推行电子招投标的行政监督缺乏必要的技术准备。

3 推进电子招投标的对策

篇7

《文秘》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秘书学

一.绪论:秘书的涵义和职业特征;秘书工作的内容、要求、性质、特点和作用;

二.秘书工作机构的职能与工作要求:秘书工作机构的地位、性质、职能与工作要求;秘书部门和人员的管理。

三.秘书的素养:秘书的知识机构和能力要求;秘书的理论修养、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秘书的心理、气质、性格和心理调适;秘书的培训、鉴定与考核。

四.秘书的社会活动与人际关系:秘书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地位;秘书的社会角色,角色活动和角色意识;秘书人际关系的内容、方式与处理准则;秘书主要人际关系的处理要求。

第二部分秘书实务

一、绪论:秘书实务的对象、范围、性质和特点。

二.办公室管理:办公室管理的作用、内容和要求;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办公室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制订步骤和常用的工作计划方式,工作计划的总结内容。

三.秘书的日常工作:通讯工作的类型、应对与处理;接待工作的类型、方式、原则、要求、程序和内容;秘书安排上司工作日程的原则、要求和订约事宜;督查工作的作用、原则和程序;保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公章、介绍信的保管和使用;值班工作的任务、制度和要求。

四.信息与调查研究:信息工作的意义、作用、程序和方法;秘书收集信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调查研究的涵义、作用、内容、类型、方法、程序和步骤。

五.会议组织:会议的类型、作用和会议的要素;会前、会间、会后的秘书工作;工作会议,代表会议,座谈会和电视电话会议的组织。

六.工作:工作的要素、任务、作用、原则和要求;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七.沟通与协调:沟通的涵义、作用、类型和方法;沟通的障碍和克服方法;协调的涵义、作用、特点和原则;协调的内容、步骤、方式、方法和策略。

八.秘书常用礼节和秘书活动的礼仪

第三部分秘书写作

一.秘书写作基础:秘书写作的内容、特点、原则、要求、过程和表现方法。

二.行政公文的写作:行政公文的涵义、特点、作用和分类;行政公文的格式和语体特征;公文的行文关系、行文方式和行文规则;公文的语言要求;公文的语法、逻辑、修辞和标点正确使用的要求;对使用不规范公文的审核、修正;行政公文的适用范围、特点、写法和基本要求。各种文书稿本的涵义和作用。

三.事务文书的写作: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简报、讲话稿的涵义、作用、种类、特点、写法和基本要求。

第四部分文书工作与文书处理

一.文书工作概述:文书工作的范畴、特性和作用;文书工作的基本原则;文书工作的标准化与现代化。

二.文书处理:文书处理程序及其特性;公文的收文程序与发文办理程序;各程序的涵义和作用;办毕文书的处置。

三.文书立卷:文书立卷的涵义、意义、组织、原则;常用的组卷方式;文书立卷的步骤;文书的管理、归档和归档制度。

第五部分、公共行政管理

一.引论:管理的定义、实质;公共行政管理的涵义、主体、客体。

二.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涵义、发展变化、重要地位和类型;政府职能的内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和根本途径。

三.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概述;行政领导者的职责、权力和权威;行政领导方式与行政领导艺术。

四.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的体制、类型与程序;行政决策的原则与方法。

五.行政执行:行政执行的基本特点与原则;程序与过程;行政执行中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篇8

关键词:依法行政;行政管理;执法;业务指导

1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沿革

在计划经济时代,档案行政管理一直是以指令性的业务指导为主的管理模式,档案行政管理的职能是以行政命令式的档案业务指导来实现的。不可否认,指令性的业务指导行政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那时,虽然称之为“业务指导”,但这种“指导”带有指令性,这种指令性具有行政强制性,因而,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法”,就是“命令”,必须坚决执行,档案工作和业务建设主要是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命令式的业务指导强制执行的。这并不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独有的特征,而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行政机关共有的行政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行政管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指令性的管理模式渐渐地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依法行政。对于这种变化,应该说档案部门还是很敏感的。在指令性管理向依法行政转变的初期,就制定颁布了《档案法》,为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转变管理职能依法行政奠定了法律基础。

随着依法行政的实施,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由计划经济时代指令性的业务指导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依法行政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也由业务指导一个部门分为业务指导和法规两个部门。但是,受传统思维和习惯的影响,这种转变基本上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上,尤其在基层,指令性的业务指导为主的管理模式依然大行其道。

2法定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简释

档案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必须明确,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凡是超过法律规定的档案行政权力和档案行政行为都是非法和无效的。因此,正确理解和行使档案行政管理法定的职能尤为重要。对县级以上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档案法》第六条作了明确规定,《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八条又进一步具体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对这些职能可归纳为两种行政行为:一是抽象行政行为,即制定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二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即对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这里的“监督”,是指通过对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检查,督促有关方面依法做好档案工作。“指导”是指通过业务上的辅导、咨询、政策的阐释,使有关方面做好档案工作。[1]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具体的档案行政行为来说,“监督”指的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指导”指的是档案行政指导,而不是指令性的业务指导。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属于强制性行政行为,档案行政指导属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

档案法规规定的档案行政管理的监督和指导职能,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监督和指导的职能。这里的“监督”,是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纠正其违法或不当的执法行为的一种内部监督的法定职能。这种职能就是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它的实施是多样的,常用的有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执法争议协调、行政执法检查,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情况报告制等,其中,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是最重要的档案行政行为之一。但它不属于行政执法,而属于行政监督。这里的“指导”则仍是行政指导,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指导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档案法规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有对同级档案馆、下级档案馆和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查处档案违法案件的职能。

档案法规还规定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些具体的行政职能,如,对出卖、转让、赠送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的审批等,对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行为的处罚等,这些具体的行政职能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等。

3档案行政管理的档案法定范围

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是有限的,档案行政管理的档案法定范围是有边界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有违法之嫌。档案行政管理的档案法定范围就是《档案法》中规定的档案范围,《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档案范围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档案法定定义,不同于档案的学理定义,它比档案的学理定义的范围要小。二是如何确定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范围。按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档案法》第二条所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具体范围;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那么,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是由国家档案局或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制定具有规章性质的办法与标准,明确这类档案的具体范围。如,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及附件《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等,国家档案局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制定的《关于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等。对于非国家所有的档案具体范围的确定,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规范性文件,具体划定本地区非国有档案的范围。如,《江苏省非国家所有档案管理办法》等。

由于档案行政管理的管理范围只在“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方面有效,因而,只有那些产生和保管“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才是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范围。这个范围说明不是所有的产生档案的领域和这些领域产生的所有档案都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范围。这个范围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行使职能的前提,这个前提必须清楚。对超出这个范围而行使的档案行政行为要慎重,否则,就有违法之嫌。

4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辨析

4.1档案业务指导职能辨析。档案业务指导职能是计划经济时代指令性的业务指导管理模式的产物,随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深入,取而代之的是档案依法行政职能。计划经济时代指令性的档案业务指导职能已经寿终正寝,尤其是在档案法规已经明确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情况下,按照依法行政对行政机关是“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最基本要求,指令性的档案业务指导就不再是合法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如果还要坚持行使这种职能,就有违法之嫌了。指令性的档案业务指导基本上包含了档案行政管理的所有职能,包括制定标准规范、监督、指导和执法等职能。依法行政下的档案业务指导实际是行政指导,其内涵缩小职能弱化,档案行政指导并不等于指令性的档案业务指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行政指导主要是业务上的辅导、咨询和政策的阐释,对被指导单位不具有任何强制性,被指导单位没有义务必须服从档案行政指导,档案行政指导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令性的档案业务指导职能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然盛行,尤其是对档案业务指导和档案执法的含义的理解上。档案业务指导依旧是指令性业务指导的含义,要说有变化只是把执法的内容分了出来,而执法却被理解为单纯的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由此,也就衍生出一些错误的观念与认识。有档案执法与档案业务指导平行说、[2]档案执法是业务指导保障说、[3]档案业务指导是档案执法基础说,[4]硬是将档案行政执法与档案业务指导这两个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问题、不是同一性质的管理模式问题拉到一起。在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业务指导保障的思想驱使下,使档案行政执法职能沦为保障档案业务指导职能实施的辅助手段,使档案行政执法失去了本来面貌,失去了应有的职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从《档案法》颁布到《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完全实行行政职能的转变。

4.2档案行政执法职能辨析。转变职能,就是档案行政管理职能要转到依法行政上,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行政执法。档案行政执法是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按照行政法学的说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行政执法,就是档案行政机关为贯彻、执行法规而采取的一切行政行为,既包括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为贯彻、执行法规,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即抽象行政行为。也包括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法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直接采取的削弱权利、加重义务的行政处理行为,即具体行政行为。还包括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采取的档案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狭义的档案行政执法,指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有档案行政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等强制性行政行为。而档案界一般认为的档案行政执法,则仅指对具体违法行为的查处。此认识显然有误。

档案行政指导必须坚持合法、准确的原则,不能把档案行政指导变成档案行政误导,档案行政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如果产生档案行政误导,造成行政相对人受损害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3档案行政管理监督与指导职能的辨析。《档案法》中规定的“监督”和“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日常行使的主要法定职能。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属于强制性行政行为,主要是解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做不做的问题,解决这些机构必须依法建立档案工作、归档保存应当保存的档案、确保档案的安全等,解决“面”上档案工作最基本的问题,是最低要求。档案行政指导属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主要是解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会不会做、做得好不好的问题。对于会不会做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业务上的辅导、咨询,提供多种档案管理方法供其选择而不能强制实行。档案行业标准基本上都是推荐性标准,如《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就是推荐性标准。对于做得好不好的问题,实际是解决“点”上的问题,通过如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等办法来实现,起示范引导作用,是最高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自愿的,不能强制实行。

4.4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现象。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实现职能转变,也没有厘清职能,造成履行职能上的一些“越位”和“缺位”现象。表现为:其一,对于民生、专门、民营企业、农村等档案工作,一方面,在档案业务指导管理模式下,对做好这些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对这些档案工作,国家、国家档案局和有关部委颁布了大量的法律、行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据对《法律图书馆》()的不完全统计,从《档案法》颁布至今,国家档案局颁的行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36部,国家档案局与各部委合颁的行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24部;部委颁布的行业档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139部,共199部。其中,大部分是民生和专门档案范畴的。这些法律法规既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的依据,也是监管的内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本应通过自己或者联合有关部门依法行使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等职能的方式来督促做好这些档案工作,但是,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其二,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本应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这种行政执法检查纠正其违法或不当的执法行为,并促进其依法行政的实施。但是,这方面也几乎是空白。其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有对同级档案馆和下级档案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查处档案违法案件的职责。但是,这方面的档案行政执法还几乎是空白。如果说,“局馆合一”的体制是造成对同级档案馆的档案行政执法空白的理由,那么,对下级档案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行政执法空白就没有理由了。面对如此多的空白,颇值得深思。

5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内部职能划分的思考

要实现依法行政职能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调整、厘清、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职能上。

5.1在现有的机构内按照依法行政的职能重新划分职责。现在,大部分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都内设有业务指导和法规部门,业务指导部门最好改变名称,可改为“档案管理指导处或档案指导处(科、股)”,履行档案行政指导、行政奖励、培训、宣传教育等职责,主要行使非强制性的行政职能。法规处(科、股)履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执法监督等职责,负责制定档案业务标准、规范、政策等,主要行使强制性的行政职能。

篇9

年以后出台的相关文件,均对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即由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行政监督。各招投标监管机构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对招投标活动进行监督。它不是为招标投标双方提供中介服务,而是行使行政监督职能。但在当前机构改革中,有的市政府把招标投标监管机构列为中介机构,这种做法应予以纠正。

建设部第89号令第十九条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施工招标工程,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发出的同时,将招标文件报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主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即由原来的招投标管理机构对招标投标全过程的审查、审批、核准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备案管理。要认真研究招投标监管方式调整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注重由过去比较具体的业务操作转变到运用市场机制来规范市场、处理经济事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事,认真履行执法职责。

二、构建科学监督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是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制定的极为重要的配套性文件,为招投标工作的管理直至了具体指导作用,为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明确了职责。但在实际监督执法中有的部门不严格按照国务其它有关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分工改造,出台带有明显部门色彩的政策规范,行政越权导致部门之间长期相互扯皮,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有的造成行政“不作为”的不正常现象,影响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制约了监督交通的发挥。针对上述情况,四川省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开展《建立科学有效的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成立“招标投标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纪委,省监察厅内,统一组织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全省工程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工作监督,涉及全省招标投标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要征求“监委会”意见等。这一由“监委会”统一组织监督的招标投标监督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的一种新的尝试。这一机制的创新,将有利于强化对各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优化招标投标市场环境,为西部大开发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严格把握监督重点

招投标监管机构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地、守法、执法,提高依法监督能力,以法律为镜子,按建设程序办事,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更不错位,严把招标文件备案关、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关、中标通知发放关、中标后的跟踪管理关等“四关”。

篇10

【关键词】依法行政;行政管理;执法;业务指导

一、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沿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档案行政管理应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指令性的业务指导,档案行政管理职能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得到落实。因此必须认识到在计划经济时期,指令性的业务指导模式有效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人们也将其叫做业务指导,但这种指导具有一定的强制特点,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它就是法,就是命令,下级部门一定要遵从与执行,开展档案工作与业务建设就是在行政命令的状态下实行的,属于强制执行。这一现象并不只是表现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当中,而是计划经济时期所有行政机关都有的行政特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再适用政府行政管理的方式。要求淘汰指令性的管理做法,而实行依法行政。在这种变化当中,档案部门处于改革的前沿。随着指令性管理逐步转变为依法行政,及时出台了《档案法》,在法律上明确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变管理职能的重要性与准确定位。随着当前推行依法行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在模式上实现了转变,不再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业务指导而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依法行政为主。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也不再规定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而成为业务指导与法规两个部门。但在传统思想与习惯的作用下,这种转变还没有完全落实到行动当中,特别是在当前的基层,依然实行着指令性的业务指导这种管理做法。

二、法定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简释

依据《档案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地的档案事业,同时具有指导与监督当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责任。”从中可以明确,档案行政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社会档案事务,但不是管理实体档案或档案工作。也就是说这种管理主要是管事而不是管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更不能管理当中的某一个人。也可以这样说,档案行政管理主要负责与档案工作有关的工作和事。而管理不重视结果,重点关注的是管理过程。在以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工作只是重点指导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认为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水平,使其能够做到科学管理内部档案实体,而没有认识到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所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面临着大量的困难,虽然也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但却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三、如何才能做好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一)档案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行政。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求首先做到依法行政,档案行政管理也适用于这一点。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当中的依法包括《档案法》,但还包括关系到档案事务的一切法律法规。《档案法》具有核心地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中首先要遵守《档案法》,但需要提出的是,其中的内容和要求原则化严重,不具备明确的操作措施,所以在实行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应用一切关系到档案事务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上述这些,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才能使档案行政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统计数字显示,在河南省与“档案”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有17部之多。这些与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全部适用于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这些法律法规的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档案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到位”问题。

(二)档案行政管理必须遵循分级管理的原则。

依据《档案法》要求,档案行政管理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同时明确指出了不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与权限。所以,在实际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依据法律规定去落实,不然就有可能出现“越位”现象。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在业务考核指标中把村级建档工作下发到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如果县级档案管理部门将其理解为一项重要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实行亲自入村开展指导与帮助,但其实这种做法不符合上述管理规定,没有遵守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规定,属于管理中的“越位”。而应该采取的做法是,以《档案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基础,对乡镇、民政部门的档案机构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也可以这样认为,在实际开展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要以《档案法》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与档案管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规范性管理。真正做到分级管理,实现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工作,做到这一点,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就不会出现“越位”现象。当前,很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设置了业务指导与法规科,业务指导部门不适宜再沿用当前名称,而可以称其为“档案管理指导处与档案指导处”,主要负责档案行政指导、行政奖励、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不拥有强制性行政职能。法规处(科、股)履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执法监督等职责,负责制定档案业务标准、规范、政策等,主要行使强制性的行政职能。

(三)增加机构,加强内部监督。

加强内部监督是保障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法定职责的必要环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增设档案执法处(科、股),或者统称“档案执法队”,专门履行强制性的行政职能,其中,对查处违法案件没有决定处置权。法规处(科、股)则主要履行档案行政监督、审批档案执法队查处的档案违法案件、制定业务标准等职责,履行对同级档案馆和下级档案部门的行政监督检查、查处档案违法案件和行政监督等职责。“档案管理指导处(科、股)”履行档案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的行政职能。

【参考文献】

[1]杨凯.浅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动因[J].档案管理.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