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采购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中采购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要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成本,克服现行企业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切实从物资采购机制入手,研究各类物资采购运行方式,寻求适合企业要求的和与物资品种相匹配的采购模式和技术途径。有效降低企业物资采购费用也是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为了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采取集中采购的运作模式,采用招标、定点采购等方式保证物资的稳定供应。全面、准确地掌握物资供应商、原材库存、物资消耗等信息是信息化应用的关键。
二、企业现代化采购运行模式
1.传统采购运行模式。
企业物资采购中,不仅要对价格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对质量进行考核。特别是当企业的物资采购量较少、不适于招标采购时,可采用网络竞价、询价和物资集中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物资集中采购、就地就近集中采购和网络采购等多种传统采购方式。
2.联合物资采购运行模式。
企业需要开发相应的物资信息系统,以实现物资联合采购,在原材供货商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物资采购和住处传递的平台。企业物资采购部门联合起来,对某些通用的、量大的物资进行统一地集中采购,此种方式对降低物资采购价格的效果相当显著。
3.信息化的物流管理采购运行模式。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中有效整合企业物资采购活动,并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实现系统地集成各种采购运行模式,达到采购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信息化的物流管理采购运行模式具备下列多种功能:
3.1动态清点企业库存物资,在此期间不影响库房的正常业务运行。
3.2集成企业现有的物资信息、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新供货商信息和入库单相关信息系统,并系统地记录供货商的有效信息以形成“供应商数据库”。
3.3实时掌握原材料的积压状况,对过期材料、缺货材料等做出及时、有效处理。
3.4有机地对企业物资管理过程进行系统结合,对复杂互联的计划情况、对未完成的计划等进行追踪,形成的新计划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最佳的库存量,保证企业物资采购数量的精准化。
3.5有效追踪未完成的物资采购计划,将物资库存信息和合理的补库计划等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给企业管理者,解决企业因物资积压和缺货等引起的生产风险或资金浪费。
3.6企业经营审计部门和企业领导者可实时查询企业各种采购物资的价格、状态等,实现全程跟踪、监督的目的。
4.实现集中传统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企业实现集中传统采购有利于将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物资集中采购、统一供应、降低企业采购费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实行集中传统物资采购是促进建设工程项目实现物流管理机制变革,确立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物流管理新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如下:
4.1统一思想。企业物资供应管理部门是集中传统采购管理的职能部门,统一思想后,应在企业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制订企业集中传统物资采购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目标、原则、职能、进度等,以使企业的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的结合落到实处。
4.2分类管理。通过对企业的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个体情况进行分类研究,根据科学、务实的原则,确定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的结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
4.3确定程序及原则。
4.3.1规划。企业内部属于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范围内的各项目按所属的需求提出规划,由企业相应管理部门统一汇总后,编制规划计划平衡表。
4.3.2人员。对确定属于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主要业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调度。
4.3.3依据。要确定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条件、依据,并对具备条件的付诸实施。
4.3.4管理。要组织专业评估小组,就所有物资集中采购的供货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供货商提供的物资品质、价格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格供货商并由企业物资供应部门与其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已确定的供货商,应保持相对稳定,但需要不定期、不定次对其进行相关指标的考核。对连续两次或不连续三次出现质量问题且被判定为不合格的物资供货商,企业可中断、中止供货协议,并按程序另选合格供货商。
三、实现物资采购信息化的途径
1.实现采购信息数字化。
1.1为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准,实现物资库存实时查询、单据查询、消耗物资查询、合同查询、计划与合同分析,企业应确立物资信息的动态化跟踪管理信息处理平台,并依此编制短缺物资采购计划,有效防止生产中断、中止。
1.2为实现指标考核动态管理,形成货源相对稳定、质量有效保证、价格合理的供货商关系,企业应建立对供货商的档案化管理机制,对供货商成交的物资品种、数量、价格等实时指标进行准确记录,通过对指标分析,与供货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有效地避免分散采购所带来的各种弊端。
1.3企业应集成、分析市场上的物资供应信息,形成对供货商的评价体系,并与供货商的供应信息相比较,以准确把握各种物资的市场走向信息,有效避免盲目采购。
1.4企业物资管理部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并对企业收集的物资需求信息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以建立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实现企业精准生产,同时也为评判供货商水平等提供了条件。
2.建立企业物资采购信息系统。
为有利于采购活动的正规化和提高运行效率,并与企业总体计划、物资库存相结合,企业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企业自身所需供货商的“产品货比多家数据库”和产品实时传统数据库。企业通过网络实现企业物资信息共享,增加网络招标功能,以提出物资采购需求。
3.物资采购系统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将企业外部物资采购系统与企业内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内部物流系统进行有效延伸。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指标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框架体系日趋完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统计信息,2005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节约资金380.2亿元。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实施政府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逐渐扩大,政府采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政府采购范围有限、规模较小。从发达国家看,一般国家政府采购的市场规模通常相当于其年度GDP的10%~15%。而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占年度GDP的份额仍显过少,采购项目单一,结构比例不合理。我国目前政府采购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财政专项拨款的办公设备购置、车辆购置及少数工程及房屋修缮,而对货物工程及劳务等项目,仍未完全实行规范的政府采购,这使得政府采购节约财政资金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二是政府采购程序不完善,效率不高。我国的政府采购程序十分繁琐复杂,导致整个政府采购的效率低下。一方面是采购资金的申请、拨付环节不够顺畅。虽然有的地方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但在资金申请环节的时间周期长,同样影响了采购项目的执行周期。另一方面是对政府采购程序的认识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政府采购就是开标和评标的过程,而一个完整的政府采购过程包括项目的预算和计划的制定,采购项目的实施方案,信息公告,供应商资格审查,专家的选择,评审委员会的确定,评标标准的制定,开标、评标、定标,中标通知书,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验收以及资金支付等一整套过程,每一个环节在操作时都要力求严谨、规范。三是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各地在政府采购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规范和随意性,特别是管理体制还不顺,操作上也是各行其是。这样既影响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又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有违实施政府采购的初衷,最终影响政府采购的质量和信誉。四是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五是政府采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1我国政府采购部门绩效评价目标与指标设立
1.1客户角度
在绩效指标体系中,将客户角度的绩效目标放在指标体系的首位。体现了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只有及时回应客户需求、提高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与客户合作和沟通才是政府采购的绩效内容的集中体现。同时,衡量客户角度各个目标的绩效指标也是指标体系的核心。
(1)客户满意度指标主要衡量采购当事人(包括采购人和供应商等)对政府采购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可以分三个指标进行考察:一是客户对及时反应的满意度;二是客户对质量的满意度;三是政府采购的投诉率(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2)有效服务指标主要衡量客户对采购服务的有效性的满意程度,主要考察客户对政府采购中心的响应速度、合作和沟通的满意度。
1.2财务角度
把财务角度指标放在第二位,这主要从我国政府采购的初衷是节约财政支出考虑的。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政府采购规模效率和政府采购成本费用率等指标,是衡量采购部门绩效水平最基本的指标,它要求采购部门提高服务质量,改进业务流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来驱动采购成本的最小化,改变以往政府机构提供服务不计成本的弊端。
(1)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指标主要是用于衡量政府采购的节支情况,是指政府采购的资金节约额(政府采购预算金额与实际采购金额之差)与政府采购预算金额的比率,它是评价政府采购绩效的最基本的指标。资金节约率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考察,①某个具体采购项目的资金节约率,用于考察某次采购的节支情况;②某类采购对象的节约率,用于考察不同采购对象的节支情况;③当年全部政府采购的节约率,用于考察政府采购的年度节支效果以及政府采购对财政管理和经济总量的影响。一般来说,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越高,表明政府采购的节支效果越明显。但较高的节约率并不是政府采购的惟一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高节约率并不完全意味着政府采购的高效。
(2)政府采购规模效率指标主要是用于衡量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政府采购规模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基础,有规模才能发挥效益,才能节约更多的采购资金。政府采购规模效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政府采购整体规模效率,二是政府采购批量规模效率。三是政府采购规模年均增长率。政府采购整体规模效率是指全部政府采购金额占财政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这一比重越高,说明政府采购对财政与经济的影响越大,从而带动财政管理以及经济效率的提高。
(3)政府采购成本费用率主要用于衡量政府采购中心的成本费用情况,即要求政府采购中心以最小的采购成本费用完成尽可能多的采购量。
1.3管理过程角度
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是否科学、是否适用、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机制设计得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有效运作、政府采购周期是否合理等指标,是为了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确保政府采购的程序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提高政府采购的办事效率。
(1)政策效率主要用于评价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是否科学、是否适用、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采购的战略使命不仅是为了节约财政支出,而且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是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管理效率是用于衡量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机制设计得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有效运作。政府采购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法律监督、政府采购方式、招投标管理以及投诉质疑管理等多个方面,政府采购管理效率是综合管理的结果。管理制度健全与否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政府采购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政府采购周期指标主要衡量政府采购的及时性。政府采购周期是指从上报需求计划,政府采购中心接受委托。财政部门进行需求核对及下达任务单,媒体政府采购需求信息到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为止的时间。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例,一个完整的政府采购周期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媒体收到信息并刊登所需的时期;采购信息公告期;投标人编制投标书的期间;中标公示期;采购中心运作、审批、流转等所耗费的时间;合同履行期间;合同履行完毕后付款期间。
1.4学习、成长角度
设置了人均采购额指标、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和员工对专业、文化、价值和授权的满意度等指标,体现了政府管理的人本主义精神。只有促使组织文化、人事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才能使政府采购部门工作人员更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专注于完成主要绩效目标。
(1)人均采购额指标是政府采购人员每个采购人员所分担的采购额的大小。人均采购额越大,说明效率越高,相反,人均采购额越小,说明效率越低。人员效率主要受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的影响,一般地,如果采购人员素质较高、办事效率较高,那么,就能用较少的经费完成较高的人均采购额。
(2)员工满意度指标主要衡量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对专业、文化、价值和授权的满意程度。
(3)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指标主要考察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对新信息的反映速度、利用新信息的有效性以及工作方式的创新周期等。
2我国政府采购部门绩效评价标准制定
我国政府采购部门绩效指标可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评价标准一般分“优、良、中、低、差”五个档次。
定性指标有:客户对及时反应的满意度、客户对质量的满意度、客户对政府采购中心的响应速度、合作和沟通的满意度、管理效率、员工满意度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等。
定量指标有;政府采购的投诉率、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政府采购规模效率(政府采购整体规模效率、政府采购批量规模效率、政府采购规模年均增长率)、政府采购成本费用率、政府采购政策效率、政府采购周期、人均采购额等。
2.1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
定性指标中涉及“满意度”的指标,一般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公众评判的方式确定评价标准。如为:90~10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中”,60~70分为“低”,0~60分为“差”。对其中的管理效率、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等指标一般根据制度要求、专家经验或横向比较的方法确定其评价标准。
2.2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
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 消防部队 构建与应用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应用现状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管理会计是以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目标、控制过程、考核评价业绩。最初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较多,目前逐步被政府、事业单位等借鉴和使用。
随着部队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职能已不仅是管好钱用好钱的问题,更需要运用管理会计的科学方法,发挥决策与控制的作用。不仅能事后反映,更重要的是能对未来的管理提出多种方案和预测效果,帮助管理者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做出决策。目前,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部队财务管理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尚处于前期的摸索阶段。
二、消防部队财务管理运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是成本核算和提供管理信息,通过业务经营、流程、作业分析等,进行相关成本计算,收集并提供各种管理信息,从而支持管理决策与控制。二是实施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明确长期目标与战略组织结构与流程调整任务设定实施控制业绩评价等几个环节。目前,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采用事后记账的核算方式,其缺点是无法为部队的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对象和事件,如何合理充分地运用管理会计进行财务规划、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是部队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而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科学的预测方法,若能合理有效地履行其管理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在众多的可选方案中选出最优项,为部队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进而为其发展制定计划,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三、管理会计在部队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一)经费投向和投量的准确决策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全国各地消防部队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配置逐渐脱离指令化、实物化,向市场化、货币化转变。部队财务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充分合理地履行管理职能,使有限的资金增值,有效合法地规避财务风险等,是我们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消防部队这种特殊的非盈利组织,在财务管理中,我们一般可采用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进行决策分析;使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对风险和报酬做出科学的量化数据比较;以现金净流量内含报酬率等数据作为评价绩效的指标;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投资组合。这样才能为部队在经费的投向和投量上提供一个比较精准的决策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预测出各种方案的收益或损失,以及机会成本的情况,便于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消防部队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整体规划和动态控制的管理方法,是对部队整体事业活动的一系列量化的计划安排。全面预算管理为部队实施战略目标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预算管理,部队可以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管理动力,增强管理适应能力,确保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战略管理的实施。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落实各个环节的工作,可以积极促进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
(三)责任中心的充分落实
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控制,它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重心,通过部门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通过对责任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并对责任主体的业绩进行考核。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来实现部队有限经费的合理使用,以达到提高部队战斗力和较好的社会效益的目标。
四、在消防部队财务管理中构建管理会计的几个方面
(一)结合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我国管理会计借鉴于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并不适应我国国情。目前管理会计在政府等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财务管理局限于预算会计的管理方法,缺乏实践指导性,管理会计在政府等单位的推广应用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消防部队这样的非营利组织。在会计实践活动中,我们亟待建立一套符合我国消防部队实际的管理会计发展体系及理论研究。在组织方面,要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服务,创办消防部队的专业性管理会计刊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项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活动,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在消防部队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创造运用管理会计的良好环境
管理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其设计与运用,必须以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体制背景为指导。要结合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建立消防部队管理会计制度,可以为管理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快速履行工作职责。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消防部队内部提供治理服务,消防部队自身的特点和状况也影响到管理会计的运用。管理会计处于一个消防部队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消防部队的管理者应更新观念,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才能达到高效的决策分析和管理控制的效果。
(三)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为了更好地使管理会计适应我国消防部队情况并发挥作用,要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培养适应国情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并充实到消防部队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当中。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管理会计师队伍,才能架起管理会计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首先,要建立管理会计组织,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并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业务学习,提高应用管理会计的积极性。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的再教育,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加强知识的更新,保证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化,使管理会计在实际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篇4
政府集中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采购实现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扶持中小企业等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必要手段。
研究和完善政府集中采购,提高政府集中采购的执行力,对推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促进政府采购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集中采购主要特性
1、惟一性。《政府采购法》第七条对政府集中采购的定位作出规定,“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只要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不管数量多少,也不管金额大小,都要进行集中采购。由此决定了政府集中采购的惟一性。
2、公益性。从事政府集中采购的机构是人民政府设立的非营利事业法人,政府集中采购是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
3、法定性。《政府采购法》第十八条规定;“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采购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自行采购,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采购。”由此可见,采购人在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时,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这种委托行为是采购法规定的,具有法定性。
4、集中性。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是指所有或者部分采购单位,至少是一个或者一个系统通用的、能够集中起来统一采购,应当尽量避免零星采购和分散采购以及同一采购项目的多次重复采购。
二、 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目的意义
政府集中采购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各个不同采购单位的相同采购项目集中起来,形成一定的批量优势,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所采购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质量。
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有利于实现政府集中采购的目标,更好地发挥政府集中采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发挥集中采购规模优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有利于科学地集中政府采购事务,降低监督和管理成本。
3、有利于实现国家有关政策和宏观调控目标。
4、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和促进国内企业健康发展。
5、有利于实现政府采购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组织机构,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组织保障
1、成立国家单独的采购管理机构。
2、科学设置政府集中采购机构。
(二)完善执法体系,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法律保障
1、修改完善政府采购法。
2、将强制招标纳入《政府采购法》。
3、尽快出台与《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三)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1、明确职责,加强监管。
2、调整政府采购制度中缺少公正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内容。
3、出台各类政府采购文件范本。
4、加强评标人员的监管。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政府采购在我国推行的历史较短,还是新生事物,不少采购人、供应商及其他当事人往往对此还缺乏了解,加之一些政府采购涉及到的行业交易观念和习惯等同现行的政府采购要求还有距离,凸显了宣传的重要性。宣传要注重实效,必要时可以采用培训的方式进行。
只有宣传到位了,才有可能让当事人树立规范意识,这是增强政府采购制度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广泛宣传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有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反腐倡廉。
(五)加强政府集中采购队伍建设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集中采购;采购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9
1 集中采购的特征
为整合企业采购资源,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规范采购行为,大型企业多采用成立集中采购中心,统一管理和实施企业采购工作。企业集中采购具有有利于发挥规模采购优惠、有利于规范采购行为、有利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推进采购标准化和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货物和服务质量等显著优点,集中采购的特征如下。
1.1 集中采购的组织特征
集中采购是将不同采购主体的工程、货物或服务集中归并于统一时间、地点、流程、规则进行招标采购。因此,加强采购需求使用主体与采购组织实施主体的协同配合,建立集中统一、专业高效、层级分明的集中招标采购组织体系是保证集中招标采购成功的组织基础。
1.2 集中采购的需求特征
适应集中采购范围的是技术标准统一的通用货物或服务。凡是有特殊个性需求、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的货物,或规模较小的零星项目,难以分类归并集中实施招标采购,因此,掌握集中采购需求特征,加强需求计划管理至关重要。
1.3 集中采购的程序特征
集中采购涉及采购项目单位多、流程长、环节多,采购规范程度高。招标文件审定、分标分包规则、评标办法和评标组织等程序事项与单一项目招标相比,既有每次招标采购之间的简单重复性,又有一次招标采购内的多种需求和管控的复杂性。
1.4 集中招标采购的价值目标特征
集中招标采购既具有社会影响大、法律与廉政风险大,采购的公共性、透明度、规范性要求高,又可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采购效益、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实现企业集约化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单个项目分散招标采购相比,集中招标采购需要平衡各个价值目标的综合难度比较大。
2 集中采购中的主要问题
鉴于集中采购的以上特征,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影响实际采购效率,主要表现如下:
(1)增加采购审批环节,降低采购效率。企业为实施集中采购,需要成立独立的集中采购中心对采购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在采购需求人和招标公司之间就增加一个管理单位,即企业集中采购中心。该集中采购中心的主要职责一般如下:负责依据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和企业有关规定,制定采购管理的制度、标准和相关规范性文件;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核企业采购计划;负责组织审核采购方案和招标文件。
鉴于企业集中采购中心的职能,在进行采购立项审批流程时,需要增加集中采购中心审批环节。如:某企业在实施集中采购前的采购立项审批流程为:采购需求人―招标公司,在实施集中采购后的采购立项审批流程为:采购需求人―集中采购中心―招标公司。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由于审批环节的增加,造成平均每个采购项目的采购时间增加10个工作日。审批环节的增加拉长了采购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效率。
(2)集中采购按批次组织实施,时间相对固化,难以满足部分采购项目在时间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为提高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企业集中采购一般按批次进行,如:每月原则上组织两批次集中采购,每月的第一、三周集中审查招标文件;第二、四周集中开评标。如果在一个批次集中采购前无法完成采购立项审批,或采购需求人未完成招标文件的初步编制和内审,将错过本批次采购,只能推迟至下个批次实施,这样以来评标、定标、合同签订及供货时间都将全部向后推迟,影响项目实施进度。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由于批次集中采购的实施,造成约40%的标段采购时间向后推迟,给后期合同签订后的工期带来压力。因此,集中采购难以满足部分采购项目在时间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不适用于有特殊需求的采购项目。
(3)集中采购过程较长,成本较高,不适用r值低、数量小的采购项目。集中采购实施过程中,集中采购中心在组织招标文件评审阶段和评标阶段均需要将采购需求人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招标文件评审和参与评标工作,如双方无法就招标文件关键条件达成一致,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和协调,往往这一过程占据整个采购时间的1/3。另外,集中采购中心一般位于企业的总部,在采购招标文件评审和评标阶段需要将招标需求人集中到企业总部,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由于集中采购的实施,因招标文件评审导致平均每个采购项目的采购时间增加12个工作日,因集中评审招标文件和评标,导致每个采购项目增加差旅等管理费用2.4万元。对于需求时间紧迫、价值低、数量小的采购项目,不经济,且效率较低。
(4)由于集中采购实施单位与采购需求人各自关注角度不同,双方协调对接工作量较大。在企业集中采购模式下,采购需求人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编制招标文件初稿,上报集中采购中心,集中采购中心组织招标公司和采购需求人进行讨论审查。采购需求人根据采购项目的重点、难点及实际需求,会提出一些个性化需求;而集中采购中心为实现批量处理、提高效率、满足合规性要求,规避风险,会对招标文件的投标人资格、技术要求及评标办法等提出修改意见。如:为避免限制投标人,降低投标人资格;再如:为防止评标专家与投标人串通评标,避免评标的主观性,尽量不采用综合评标法,或提高综合评标法中投标报价的评分比重。因各自所处角度不同,双方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往往需要多次沟通,有时还需要更高一级别的管理层协调,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采购需求人希望能够尽快完成快采购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往往最终会妥协,无奈接受集中采购中心的意见,这将为以后的合同执行困难埋下伏笔。这一过程中,双方对接工作量很大,耗时较长,严重影响采购效率。以某企业为例:根据集中采购实施一年来的数据统计,进行一次以上的招标文件评审采购项目占总采购项目的35%。
(5)集中采购实施单位与采购需求人的管理责任关系较难界定,容易造成责任推诿。鉴于集中采购存在本文第四条所述情形,进入评标阶段后,资质较低(虽能满足采购项目最低资质要求)的投标人往往以报价较低而中标,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中标人可能因为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等因素,造成施工、供货质量、进度等无法达到合同约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造成合同纠纷。一旦发生上述情况,采购需求人认为是集中采购中心要求降低企业资质、调整评标办法等因素所致,责任在集中采购中心。而集中采购中心则认为招标和定标过程是按规定进行的,中标人合法,问题是因采购需求人管理不到位、中标人违约等因素造成,责任在采购需求人或应追究中标人违约责任,与集中采购中心无关。双方推诿责任,管理责任难以准确界定,最终造成项目实施困难,损害股东利益。
3 结 论
综上所述,集中采购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集中招标适用于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中能够形成一定规模优势的大宗、批量且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同类货物和服务。但难以满足部分采购项目在时间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不适合需求时间紧迫、价值低、数量小的采购项目。且存在协调工作量大、推诿责任等管理难题,因此,企业应根据采购需求,区别进行,分类实施,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尽量减小弊端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采购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国清.浅谈集中采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理论研究,2010(5).
篇6
二、战略管理下的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一)政府采购的一般模式政府采购的模式作为实施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原则,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项目确定。[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模式有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与两者相结合这三种。集中采购模式是指本级政府的采购均由一个专门从事采购的部门负责,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其采购的过程为:使用单位向财政主管部门上报采购计划,待采购计划被批准后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安排采购,采购项目结束后由使用单位进行验收,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承包商支付[1]24。实行集中采购有助于形成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效率,便于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采用集中采购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等。分散采购模式是指各使用单位自行进行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其过程是由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上报采购预算计划,获得批准后由使用单位按政府采购的原则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采购的物品,尤其是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政府采购,但是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国际上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是指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一部分采购由各个需求单位自行负责的采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便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而一般的小规模政府消费品的采购则是以分散采购的方式,便于发挥其灵活性。这种模式不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简单折衷,而是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但其本质还是集中采购。(二)战略管理思维下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思考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和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和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公共部门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采购要求将政府采购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关于政府采购的战略计划不是自行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一种外部观点;对于政府采购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塑造组织的变迁,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权威的影响。战略管理有一个
基本性的要求即给组织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具体到政府采购上,既要给政府采购一个战略定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又要增强公共组织抵御社会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来考察政府采购的内外部环境,用系统的方法审视环境变化与组织的长期情况。综上所述,分散采购模式达不到政府采购战略思维的要求,因其没有统一的规划,采购单位分散,不能从战略上进行统一,但是完全集中的政府采购又不适合我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因此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既能够从战略管理思维下进行操作,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这种模式,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所谓采购门槛,是指政府采购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最低限额。在国际上,采用结合采购模式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采购门槛,门槛高的分散采购的成分多一些,门槛低的集中采购的成分多一些。由于我国各地之间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的政府采购法没有对采购门槛作统一的要求。但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对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通过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程度。采购门槛的恰当设定,能使得国家通过对政府采购·66·肖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这一公共资金的支出,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调控,增强国家在经济领域抵御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另外,也应该从各个行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来对采购门槛进行划分,对于国民经济中新兴的、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行业,在设置采购门槛时应该区别对待,有所偏差。同样地在采购过程中,高价值、高风险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专业化、技术精湛的采购人员进行操作会更加经济有效;低价值、低风险的常规采购,通常可以由采购单位自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高价值、高风险商品的质量,又能够保证其他商品的采购速度和灵活性。其实,“采购门槛”的设定,在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权力的划分。不同采购门槛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级采购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的集中采购和绝对的分散采购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恰当的采购门槛的设定,对于预防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和实现各级采购部门权力的划分,从而调动各个采购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公共财政的最大效益都有积极意义。
三、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常可以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效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人员;分散采购则灵活性更高,采购速度更快。以战略管理的思维分析这两种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其意义更为长远,具体表现如下:1.相结合采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对建设性支出和对资金消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规定,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采购门槛的科学设定,对财政中建设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能够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操作,使之各自得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门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增加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保证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建立恰当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能够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并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不仅作用于微观的经济领域,调节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进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针对近年来许多单位部门分散采购时的短期行为造成我国许多商品盲目进口,从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的现实问题,以集中为主的结合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3.建立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以集中采购为主的模式下,在采购的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在以买方为主的对外经济中拥有较大的自,同时还能够激发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亚星.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N].人民日报,,2002-07-10(11).
[3]周敬伟.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12-13.
[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宗熠.政府采购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淑玲,郑钢.慎选政府采购模式[J].当代经济,2008(2):54-55.
篇7
相对而言,我国政府采购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一方面,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实践充分表明,集中采购具有采购规模大、采购效益明显、透明度相对较高等突出特点。但是,另一方面,集中采购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集中腐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商业贿赂”问题。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善,政府采购操作中也缺乏经验和强有力的约束,的确存在一些贿赂现象,有的甚至还很严重。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前中央提出的反对商业贿赂中,政府采购领域的商业贿赂现象是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应该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政府集中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问题,如何有效发挥政府集中采购在反对商业贿赂中的作用,是一个关系政府采购事业能否健康发展、政府采购是否真正符合社会公众要求的重要问题。在此,笔者试图对发挥集中采购机构在反对商业贿赂作用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从多角度、多环节研究和发挥集中采购机构作用
要想有效发挥集中采购机构在反对商业贿赂中的作用,必须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给予集中采购机构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通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保障集中采购机构发挥有效反对商业贿赂的作用。笔者认为,我国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到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政府采购改革取得明显成就,市场秩序日益规范,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在防止腐败方面发挥了基础的、有效的和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交易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采购活动不够规范、恶意串通等违规违纪行为。尤其是个别不法供应商采用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拉拢腐蚀采购人、采购机构和采购评委专家等,损害公共利益,败坏政府采购制度的声誉。因此,要充分发挥集中采购机构反对商业贿赂的作用,就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考虑,完善制度设计。
(二)从政府采购活动环节中发现和研究商业贿赂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在政府采购领域易发生商业贿赂所涉及的环节较多,情况复杂,主要包括: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文件编制、评标、定标、签订合同、验收和付款等多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采购计划编制环节中采购人申报政府采购项目计划时提出的需要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或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二是在编制招标文件时,设置带倾向性资质门槛、技术性条款。在制度评标办法分值分配、技术方案设定或加分因素带有倾向性。三是在评标时,参与评标的采购人代表以倾向性意见诱导专家评委或专家评委在评审过程中违反评审规则,做出有违公平公正的评审结果等。四是在定标环节中,采购人不按法定程序确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五是合同签订环节中,采购人与供应商串通另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协议,或是串通供应商不按招标文件的规格、数量等内容签订合同,降低标准、更改条款,谋取不正当利益。六是在验收环节中,采购人串通或要求供应商不按签订合同的规格、数量等条款供货验收,通过减少货物数量或降低服务标准,获取现金、物资等,谋取不正当利益。或故意推迟项目验收时间,以此向供应商谋取好处等。七是在付款环节中,采购人与供应商串通在未竣工、没有验收就随意付款或供应商已按要求和时间履约,采购人以种种理由拒绝或延缓付款,以此向供应商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从政府采购发展过程研究和探讨商业贿赂问题。笔者认为,商业贿赂主要存在于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之前以及实施过程中。制度实施之前属于分散采购,有些采购人购物拿回扣,毫无规范可言。在制度推行中出现商业贿赂问题,恰恰是政府制度有力地遏止了商业贿赂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扩散。因此,研究政府采购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必须把整个政府采购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将过去与现在、将集中与分散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集中采购机构反对商业贿赂的对策与措施
集中采购机构反对商业贿赂,重要的是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实施。通过理论分析和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集中采购机构治理和预防商业贿赂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严格执法可有效地防治商业贿赂。《政府采购法》从多个方面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了规范。该法所确定的“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守信”四大原则,都是针对商业贿赂的。它所规范的政府采购方式、程序是一整套严密的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采购法》也是“反政府采购商业贿赂法”。只要严格执法就可预防商业贿赂。因此,集采机构首先要严格依法采购,担负起执法的重要职责。
其次,准确把握集采机构发挥作用的着眼点。在政府采购领域有效地防止商业贿赂,并发挥集采机构的作用应着眼于两点:一是强化政府集中采购的政府强制执行性质,体现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政府介入和强制性意志特征。二是强化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执行特征,并明确其执行采购的主导地位。因此,集采机构应完成好法律所赋予的采购任务,发挥其执行《政府采购法》的主导作用。
第三,严格把好采购环节的程序关和组织关。集中采购机构承担着法律赋予的采购职能,应在治理政府采购商业贿赂领域的前哨阵地上承担起重要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发挥起自身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把好政府采购的程序关和组织关。在接受委托后,编制标书、发售标书、抽取专家、专家评标、定标、合同履约和验收等每个环节中都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采购程序,依法组织实施采购活动,在采购环节上起到组织和监督把关的作用。
篇8
(一)直接经济效益
1.采购资金节支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采购可以大幅节约财政资金。竞争机制的引入、操作过程的透明、流转环节的简化是实现资金节约的主要因素。政府采购支出占一国gdp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节约率为1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国gdp约为九万亿元,如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可节约资金900亿元。从我国试行政府采购的实际情况来看,2000年全国政府采购3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节约资金42.5亿元,其中预算资金节约25.7亿元,节支率为11.6%。
2.政府运行成本的控制。政府采购就其采购主体看,具有特定性,主要是指依靠财政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共事业单位。就其资金来源看,无论是财政预算内资金还是预算外自筹的资金,最终都表现为纳税人的税收承担或政府公共服务收费,因此,政府采购总额的控制实质上演化为对政府运行成本的控制。加入wto后,政府职能主要定位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弥补市场失灵。这要求政府运作成本尽可能低,政府采购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二)社会效益
1.政府采购的政策效应。政府采购是财政的重要工具,采购的数量、品种、频率,直接影响到财政政策效应。首先,政府采购量的扩张或收缩,可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经济成倍地扩张或收缩。据测算,我国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不考虑税收倾向(或税率)为2.42,考虑税收倾向(或税率)为1.93.2002年我国政府采购预计可达1000亿元,那么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约2%,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中的贡献率将超过25%。其次,政府采购的结构可以对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或行业起着调节作用。
2.反垄断、扶持民族产业。垄断是当今经济中的一个常态。在政府采购中它通过垄断高价加大了政府运行成本,充分利用政府采购集中性、连续性的特点,一是可以抑制垄断高价给政府带来的开支的大幅增加,减少政府运行成本;二是以其强大购买力,通过直接购买某种产品、扩大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对弱势企业有很强的扶持作用,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3.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政府购买力的集中性使其可以通过集中购买弥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缺陷,在基础性、公共性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产业进行工程采购或产品购买,使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政府购买的社会效益得以发挥。
4.实现机制转换,加强廉政建设。政府采购是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其最主要的代表形式,就是引入与市场经济通行规则兼容的公开招标、投标,形成一套透明、有效、能够趋向于公开、公平、公正的采购新机制。新机制可以排除原来分散采购情况下大量发生的弊端,使暗中交易难以进行,抑制那些滋长腐败行径的可能条件,从而为加强廉政建设做出贡献。
(三)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工程由于投资量的巨大及其收益外部性,使通过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源向此类工程转移出现市场失灵。因此,政府用“有形的手”进行生态工程采购十分必要,可以发挥出政府采购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
实行政府采购是我国一项具有重大影响的财政制度改革措施,但目前我国统一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改革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构建政府采购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和投招标制度体系,加强政府采购人才的培养,以使我国政府采购最终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大幅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
(一)有专家认为,对于政府采购额的范围,各个地区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制定的标准不尽相同
现今我国的采购制度是政府集中采购与基层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过渡状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标准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各地应因地制宜,国家财政部则可根据各地经济情况作一个合理的笼统范围界定,使各地区在既定的合理范围内参照规范执行。总之,尽快对政府采购额进行界定不仅是完善和规范采购制度,也是我国采购制度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适应加入wto的迫切要求。
另外,政府采购不应只注重节约,而应注重系统效应。从前者看,政府采购注重经济效应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它是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目的的一种便捷途径。但是,实行政府采购本身并不一定能优化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标,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随着这项财政支出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采购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并将发挥其对整个社会的辐射和联动效应。当政府采购达到成熟的阶段后,随着采购金额不断减少,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采购比例将会不断下降,其经济目的将会不断弱化。从后者看,政府采购是个系统工程,会产生系统效应。其一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和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其二有助于树立政府也是消费者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不仅要消费,而且是一个国家里最大的单一消费者,其消费量通常约占整个国家消费总量的1/10.其三有利于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力度,例如通过国家储备粮的政府集中采购和适时发放,向农民发出信息,调整粮食种植品种、标准,实现既保护农民利益又更新农业产业的目的,而不必再采取制定播种计划等行政强制手段。
(二)另有专家对我国实行的政府采购机构设置提出见解
1.我国实行的是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政府采购模式,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做法。但集中采购由于是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操作,因而规范性比部门分散采购要强,因此,在选择政府采购模式中,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同时,还应强调以集中采购为主,尤其是在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之初。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应对目前的政府采购模式有一个正确和全面的认识,集中采购是政府采购;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程序和方式组织的分散采购也是政府采购。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应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即:集中采购就是由集中采购机构统一组织的属于集中采购目录之内的项目的采购活动;分散采购是由各部门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方式组织的集中采购目录之外的应执行采购制度项目的采购活动。同时,鼓励各部门将分散采购项目委托给集中采购机构或有资质的社会招标机构组织实施。
2.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刚刚起步,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不到位,政府采购规模偏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政府执行不到位,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大,这种现状就决定了财政部门在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集中采购机构作为全额事业单位的现实合理性。从长远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化以后,可以考虑集中采购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逐步转变为社会中介机构。
3.目前,我国各地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都不是很长,无论是实践经验还是理论知识都比较缺乏。采购机构越多,各个机构做法差异越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规范,也不利于集中采购规模效益的发挥。设置一个集中采购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扯皮和摩擦。考虑到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省以下集中采购机构只宜设立一个。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机构的设置至少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1)坚持与我国现行政府采购模式相一致的原则;(2)坚持有利于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全面实施的原则;(3)坚持有利于政府采购规模效益发挥、节约采购成本的原则。
(三)还有专家认为,我们进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同正在进行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另外两项改革——细化预算编制、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一样,不是财政部门揽权,而是自我削权,带头依法理财,自觉地接受各级权力机关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监督。
我们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为了建立一种规范化的制度,将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审批、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与执行、集中采购目录的确定、政府采购方式的采用、政府采购程度的实行、供应商和用户合法权益的保护、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这不仅对政府采购当事人、中介机构有制约,而且对政府采购主管部门也有制约,各个方面都要严格依法办事,才能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
政府采购应提高透明度,不仅仅是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集中采购目录、招标文件、中标或定标通知等要公开,还要明确规定几种采购方式,达到什么标准的必须实行公开招标采购或邀请招标采购;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供应商和用户实施监督的权利和途径;各有关方面进行监督的职责权限;违反政府采购法规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等等。除涉及国家安全或发生紧急情况的政府采购外,一切政府采购活动都摆在明面,让大家都看得见、看得明白,以利于认真执行和监督。
(四)还有专家认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采购模式主要包括三种:集中采购、分散采购和适度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是由一国财政部门或指定的政府部门负责本级政府的所有采购事宜;分散采购,指由各预算单位自己决定各项采购事宜;适度集中采购,又称为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指财政部门或指定部门负责一些货物、劳务、工程(主要是大额合同)的采购事项,其他则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
各国的采购模式不尽相同,完全实行分散采购的国家不多,多数国家实行适度集中采购。从采购模式的历史来看,很多国家的采购模式都经历了从集中采购模式到不断分散的过程。分散采购可以避免集中采购带来的商品化和统一化;可以提高采购效率;由于合同不断延续,可以获得较好的售后服务。但分散采购往往无法取得规模经济,而且分散采购的监督仍然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难题。
界定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理论标准就是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标准的建立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采购收益相等,或者说是在采购的价格和集后服务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找到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成本临界点。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成本包括政府采购机构的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等,只要对此作出相应分析,就可以大致计算出成本临界点。在这个成本临界点之上的政府采购采用集中采购,在成本临界点之下的采用分散采购。
(五)还有专家认为,所谓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就是要找到一种低成本、高效率、能使监督落到实处的政府采购方式或机制,并把它制度化、规范化。
政府采购制度要改革,焦点与关键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思路,从立法角度讲则涉及我们在政府采购方面基本的立法精神是什么:是走集中采购之路,还是尽可能维持分散采购。现在成为热点的集中、分散争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机制之争,而机制之争,实质上是怎样为处理触动既得利益、实施制度创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争取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框架,那么应该坚持:凡能够实行集中采购的,就不应该实行分散采购;凡能够实行招标方式完成的政府采购,就不应该考虑非招标方式。
三、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政府采购因涉及主要来自纳税人的巨额资金和重要公共利益,其有关的政策与建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主要的政策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原则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参与市场的一种活动形式,必须履行市场准则,使所有能成为供应商的企业都可以平等、公平地参与竞争,防止一些厂商和机构控制、垄断政府采购市场。公开性原则是确保公平、公正竞争的前提,如果政府采购制度不公开,那么公平和公正竞争就无从谈起。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信息也是逐渐公开,但由于行业分割,这些信息常常只在专业报刊上刊登,公开性不够。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庞大,信息量多,国家应当成立专业性报刊,负责刊登采购信息。同时应着手建立我国的政府采购信息互联网,以发挥计算机在政府采购中的作用。与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原则相适应,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近期内应选择以竞争性招标采购方式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辅。
(二)坚持依法采购,强调公共监督
鉴于政府采购对政府形象以及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制定我国的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应的配套法规已是势在必行。应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三)注重采购过程的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分工
政府采购作为一种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新手段,其创新的过程本来就涵盖了管理效率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然而,更重要的是,效率和效益目标的达到关键在于有效地发挥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具体要求:(1)以集中采购为主,利用量多的优势,发挥采购商品的规模经济。(2)建立专门的政府采购机构,配置专业人员和设备,实行专业化管理。
(四)明确财政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形成部门间的合力
目前,公共财政机制构成了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财政改革的形势,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合适而必然的选择。当然,这种主体地位主要是指财政部门负有管理政府采购中介和执行机构、监督政府采购运作流程、进行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和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等一系列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财政部门能够直接干预政府采购执行机构的招投标行为,以政府行为来代替市场行为。我们倾向于将该机构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一方面,有利于公共领域内市场操作效率目标的达到;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和政府采购执行机构的相对独立,有利于资金拨付和商品采购的分工管理,减少公共领域寻租的可能。
在界定清晰财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根据我国行政职能划分,计委负责规划和审批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大型建设项目,外经贸部负责政府采购的对外事宜,因此,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顺利执行,需要财政部门协调外经贸、计委等部门的关系,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相互协作,促进政府采购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五)建立和严格执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管理机构内部职责制度等
完善政府采购决策、实施阶段的监管措施,在政府采购决策(立项)阶段,要求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核、审批,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的规范性。要把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在实施阶段,要建立健全监标委员会制度,合理划分合同签订权与合同质量验收权。
(六)建立政府补偿机制,设立政府采购风险准备金
政府补偿机制是解决申诉争端的基础。成功的补偿机制有:道歉、重新审查采购决定、取消采购决定、终止合同、重新招标、补偿损失、修正有关采购规划或程序、暂停采购活动等。如果没有合理的保护和赔偿,政府采购市场就谈不上公平、公正。风险的止损与弥补需要通过设立政府采购、赔偿基金,解决其稳定的资金来源。
(七)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控制
由于政府采购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变异行为,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政府采购的节约资金效果,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价格、信息、招标、资格等方面的垄断。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审计和监督,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降低采购风险。
(八)切实搞好政府的采购招标工作
根据国外情况,有公开招标、有限招标和单一招标。结合我国国情,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好招标工作。在这方面,要注意把竞争机制引入招标中;要实行多方招标,至少有三个以上的竞争者才能从中进行选拔;要增加招标的透明度,不论是国内招标者,还是国外招标者,凡是有关参加招标的资格条件、时间限制等问题均应公开。当然,对一些批量采购、限额以下的政府采购行为,亦可以采取询价采购的方式。
(九)县级政府采购工作刚刚起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合理确定采购范围。目前县级政府采购刚刚起步,基础管理薄弱。因此,采购范围不宜过宽过广,要本着“突出大宗采购,关注焦点、热点采购,兼顾一般采购”的原则,做到有主次、有重轻、有收有放。按市场经济法则和wto规则,科学、合理的确定采购范围。
2.公开透明采购过程。县级政府采购活动必须在公开、公正、透明的情况下进行。对采用招标方式的采购项目,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有关职能部门和采购单位参加旁听;对一般性的集体采购要将采购商品的数量、型号、单价、额度向社会进行公示,杜绝“暗箱操作”。
3.加强政府采购监督。(1)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内部要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的下达到采购预算的执行、招投标管理、采购合同的签订以及资金的拨付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运行程序,加强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督和约束。(2)建立完善政府采购社会监督机制。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接受社会各阶层的有效监督。(3)建立完善政府采购法制监督机制。
4.严格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同财政年度预算一并纳入部门预算和财政总预算计划,并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细化到采购的项目。财政部门要正式批复政府采购预算。采购部门要严格按单位的采购预算计划进行采购,不得随意更改。
篇9
关键词:战略管理;政府采购;采购模式;采购门槛
政府采购因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向来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
一、政府采购与战略管理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中叶,以美国1761年颁布的《联邦采购法》为标志,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政府采购的起源,根据财政部的说法,“其制度建设和试点推进的工作,应该论文是从1995年上海市对财政专项安排的设备购置,采用政府采购员的办法时开始的。”[1]24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由于政府采购本身所具有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范围的广泛性,采购规模巨大,采购的政策性、非营利性和采购管理的公开性等特征,其操作效果如何,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向亚太经合组织承诺于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一国在市场经济中最大买主的政府,其行为就不仅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一个动态的、全局的、长远的、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政府采购,而战略管理恰恰符合了这样的要求。战略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私营企业部门,美国学者安索夫(AlfredChandler)1962年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3]12。此后,许多学者积极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国内著名学者周敬伟教授认为:“战略管理是组织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4]75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允许对环境进行考察,以选择通过一定的付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波齐曼和斯特劳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关注长期;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战略管·65·理和计划并不是自行贯彻的;采取一种外部观点,强调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期待和塑造组织的变迁。公共部门由于环境因素、交易因素、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不同,战略管理的作用与私营部门相比,更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因此就更有必要分析和指导政府采购这种涉及范围广、牵扯利益多、持续时间长的政府行为。
二、战略管理下的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一)政府采购的一般模式政府采购的模式作为实施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原则,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项目确定。[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模式有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与两者相结合这三种。集中采购模式是指本级政府的采购均由一个专门从事采购的部门负责,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其采购的过程为:使用单位向财政主管部门上报采购计划,待采购计划被批准后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安排采购,采购项目结束后由使用单位进行验收,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承包商支付[1]24。实行集中采购有助于形成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效率,便于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采用集中采购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等。分散采购模式是指各使用单位自行进行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其过程是由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上报采购预算计划,获得批准后由使用单位按政府采购的原则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采购的物品,尤其是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政府采购,但是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国际上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是指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一部分采购由各个需求单位自行负责的采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便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而一般的小规模政府消费品的采购则是以分散采购的方式,便于发挥其灵活性。这种模式不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简单折衷,而是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但其本质还是集中采购。(二)战略管理思维下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思考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和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和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公共部门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采购要求将政府采购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关于政府采购的战略计划不是自行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一种外部观点;对于政府采购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塑造组织的变迁,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权威的影响。战略管理有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即给组织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具体到政府采购上,既要给政府采购一个战略定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又要增强公共组织抵御社会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来考察政府采购的内外部环境,用系统的方法审视环境变化与组织的长期情况。综上所述,分散采购模式达不到政府采购战略思维的要求,因其没有统一的规划,采购单位分散,不能从战略上进行统一,但是完全集中的政府采购又不适合我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因此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既能够从战略管理思维下进行操作,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这种模式,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所谓采购门槛,是指政府采购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最低限额。在国际上,采用结合采购模式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采购门槛,门槛高的分散采购的成分多一些,门槛低的集中采购的成分多一些。由于我国各地之间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的政府采购法没有对采购门槛作统一的要求。但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对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通过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程度。采购门槛的恰当设定,能使得国家通过对政府采购·66·肖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这一公共资金的支出,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调控,增强国家在经济领域抵御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另外,也应该从各个行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来对采购门槛进行划分,对于国民经济中新兴的、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行业,在设置采购门槛时应该区别对待,有所偏差。同样地在采购过程中,高价值、高风险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专业化、技术精湛的采购人员进行操作会更加经济有效;低价值、低风险的常规采购,通常可以由采购单位自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高价值、高风险商品的质量,又能够保证其他商品的采购速度和灵活性。其实,“采购门槛”的设定,在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权力的划分。不同采购门槛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级采购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的集中采购和绝对的分散采购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恰当的采购门槛的设定,对于预防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和实现各级采购部门权力的划分,从而调动各个采购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公共财政的最大效益都有积极意义。
三、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常可以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效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人员;分散采购则灵活性更高,采购速度更快。以战略管理的思维分析这两种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其意义更为长远,具体表现如下:1.相结合采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对建设性支出和对资金消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规定,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采购门槛的科学设定,对财政中建设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能够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操作,使之各自得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门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增加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保证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建立恰当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能够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并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不仅作用于微观的经济领域,调节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进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针对近年来许多单位部门分散采购时的短期行为造成我国许多商品盲目进口,从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的现实问题,以集中为主的结合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3.建立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以集中采购为主的模式下,在采购的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在以买方为主的对外经济中拥有较大的自,同时还能够激发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亚星.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N].人民日报,2002-07-10(11).
[3]周敬伟.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12-13.
[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招标采购 采购体系
在企业发展中,采购是经营活动中重要的成本领域,采购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购已经从传统思维中“花钱买东西”这种单纯的商品交易,发展成一种对外部资源管理的职能。为了应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集中采购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中小企业集中招标采购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中采购招标采用的优势
在我国企业中,2%左右的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占到了98%。比如在本地区,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完整性导致竞争更加全面。除了技术,市场外,采购成本也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中小企业中,企业本身在新 产品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方面就已经处于下风,在前几年,还可以靠着灵活的经营模式和快速的产品反应来获得一部分市场。现在,随着大型企业的出口受阻,越来越重视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中小企业的优势越来越小,劣势越来越被放大――采购成本高和质量不稳定。
而集中采购招标实现对供应商资源的整合,并与核心供应商达成一致的商业目标、共同的远景,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以长远的目光去进行资源配置和计划;同时有利于连锁超市企业对供应商进行选择与动态评价以及有利于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协作信心和风险分担。集中采购可以规范采购者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集中采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数据库分析和合理预测总进货品种和数量、各个分店的运输量和现金的周转速度等。大批量集中采购进货,可以大幅度减少进货费用,再辅以配套的统一配送机构与制度,就能有效控制连锁零售超市的采购总成本。在分散采购制度中,由于商品采购的决定权下放到各分店,对采购行为很难实施有效的约束,所以采购员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而集中采购制度有利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制衡机制,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交易秩序和条件。不过集中采购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市场竞争力较差,不容易得到广大潜在供应商的注意,加上市场经济,供应商优胜劣汰,变化频率很快,容易失去最佳的供应商;二是不容易控制价格的浮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价格是受价值规律控制的,其变化因素很多,不易掌握;三是供应商容易受利益驱动,一旦中标,不再争取好的价格和好的服务,停留在招标时的水平上。
二、中小企业集中招标采购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统一的招标采购机构
招标采购中的集中采购项目应该由招标采购中心统一组织采购,招标采购中心要严格按照招标采购法规以及其企业规定开展业务。比如某某物供中心根据公司重组改革的方案,按照“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的方式组织了新一轮的物资归口管理,整合成立供应科。半年后,物资供应中心根据安庆石化赋予的职责,配合扁平化改革举措,按照“精干、高效、专业化”的原则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物流整合,进一步规范了运作程序 。
(二)积极实行电子商务采购工作
电子商务采购通俗讲就是由采购方发起的一种不见面的网上交易,如网上招标、竞标、谈判等。相比传统的招投标方式,电子采购将投标的静态报价转换为动态报价,允许供应商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多次报价,从而能够快速达到采购产品的平均市场成本线,使企业采购成本有效降低。与此同时, 网上采购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链接世界各地企业,可挑选的供应商数目和货品种类更加充分。
(三)加强招标采购的外部监督
由于中小企业招标采购活动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需要财务企业联合其他企业一起参与到中小企业招标采购活动中,以使中小企业招标采购活动更规范、更有效。同时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要继续健全和完善集中采购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特别是严格执行《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切实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科学评价、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大推进和完善“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办法,切实依法维护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切实维护采购各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宋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战略采购[J].中国工业经济.2003,(6):84-90
[2]王炬香.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2-3
[3]方贤水,薛丽莉.战略采购研究综述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24):108-110
[4]林勇,马士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5):26-30
- 上一篇:水利工程勘察设计管理
- 下一篇:行政执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