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

篇1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4-01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旨在引导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促进自身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当前,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有模式实践概况

(一)新生入学教育意识增强,校院重视促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开展入学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不断地进行摸索探究。学校统筹规划,从全局上把握入学教育方向,指导学院入学教育具体的实施;学院专门召开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研讨会,结合各自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入学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教育形式的创新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制定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方案,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新生入学教育方式多样,组织自主有新意

当前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更加强调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在入学教育具体实践中,高校提高了组织自主性,允许学院选择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组织方式,拓宽入学教育教育途径。在专题教育选择上,邀请各类专家、知名人士等为学生讲授人生经验、专业认知;在组织方式选择上,既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学术讲座;既有实地参观,也有团队沟通。多样化、自主化的组织方式拓宽了入学教育实施平台,提高了新生入学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丰富,主次合理有实效

当前高校一般采用集中式入学教育模式,为期一周或一个月。通常根据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有主有次地安排了校情校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法规教育、适应性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生涯规划与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囊括了适应教育、养成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长成才教育等方面,在生活向导、行为教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新生入学教育现有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当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在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载体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不断地优化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使新生入学教育更好地发挥基础性、引导性和服务性作用。

(一)提前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统筹规划教育方案

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多数实行周(月)集中教育模式,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短暂性,错失了入学前新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时机;同时,涉及了学校诸多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各职能部门基于新生的需要提出教育任务,容易出现多头领导、多重安排的困惑;新生作为入学教育的直接受众主体,一股脑地接受各部门的教育安排,疲于奔波各类安排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效率。

建议:高校站在全局高度统筹规划新生入学教育,前移入学教育起始点,拉长教育时间安排。同时,根据新生发展规律,提前筹划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指导各学院制定适合本学院实际情况的入学教育方案。在汇总各学院入学教育方案后,合理设立入学教育时间段,统筹分配、协调教育共有资源,改进新生入学教育时间混乱、部门重叠、资源抢占的情况,不占用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和节点,为新生入学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丰富教育互动方式,促使入学教育成果内化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有机互动过程。如何让学生有效接受、内化为自我需要是入学教育重点思索的内容之一。目前,高校遍采用便捷、节源的集中教育方式,教育互动集中体现在课堂、讲座、座谈等形式中,互动形式固话、渠道单一,没有灵活地发挥网络互动、短信互动、日常生活互动等多渠道互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新生主体教育地位,降低了入学教育有效性和及时性。

建议: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园BBS、信息平台、QQ群等网络互动;寝室聊天、室外交流等日常生活互动的便捷性、自由性来拓宽入学教育互动方式,充分发挥新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促使入学教育成果的内化,提高入学教育实效。

(三)优化教育师资队伍,树立跟踪式教育理念

篇2

【关键词】入学教育;管理

大学生活的开始,是青年生活的开端,新生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过渡,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稳定专业思想,步入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正确轨道。独立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是每一名新生将面临的最大的转折和变化,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使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得以健康成长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成效已成为评价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研究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现状

每年新生入学前,河海大学都会提前制定入学教育主要内容及任务分解表,从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校风校史、爱水爱校、党建知识、文明修身)、校纪校规教育(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普查、团体辅导)、专业学习教育(专业介绍、学习方法、资源条件)、诚实守信教育(诚信氛围、诚信制度)、职业生涯教育(生涯认知、生涯规划)、安全防范教育(安全意识、防范能力)等七大模块十八方面展开新生的入学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入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0-2013年四年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方式、内容、质量等方面,通过新生座谈、问卷调查、新生家长电话访问、与任课老师交流等手段,我们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调查。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42.3%的同学认为新生入学教育中品德素质教育没有必要,94.5%的同学认为新生入学教育中交际能力培养非常重要,58.7%的同学认为敬业乐业精神的培养没有必要,45.5%的同学认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全面,24.3%的同学认为入学教育中新生的参与度不高,80.5%的同学认为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有待增强。总体上,大家对现有的入学教育方式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教育方式的选择,教育课程的设置等各方面还有值得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针对河海大学的入学教育方案和入学教育成效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的入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就缺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入学教育方案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没有调查新时期新生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提前制定基本入学教育方案,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足够的调整和完善;其次,入学教育的方式多以报告会、讲座为主,注重对学生的单方向灌输,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入学教育基本都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集体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2、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不够。人格和心理是决定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的内部机制,是精神健康的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清华投毒案到复旦投毒案,从马加爵事件到南航命案,无不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方面极度缺乏的教育。从入学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河海大学在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和教育力度还有待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缺乏感恩教育的渗透。对社会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的体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同学关系、宿舍关系等问题的不断升温,加大了教师管理的难度,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隐患埋下了伏笔。虽然一些个案的发生不能完全归结于教育管理的问题,但反思和相应的探索都是必要的。

3、新生入学教育持续时间较短,形式有待完善。对于河海大学来说,新生入学教育基本集中安排在入学之后的三个月时间之内,随着11月中旬入学教育考评的开始,就宣布了入学教育工作的结束。这就导致学生开学后,不断的接受学校向其灌输的制度和思想,在短时间内还没来得及消化,就随着入学教育工作的终止而逐渐淡忘。这种安排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校想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展示出来,但是,由于时间过于集中,同学们缺乏自身体验,对这些教育内容还不能深刻的揣摩和理解。当真正的大学生活开始,新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惑需要指导时,入学教育工作已经结束,新生的问题和困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入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1、重视以人为本的入学教育理念,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督促新生更好地学习和思考,同时为激发相关老师采取更为丰富有效的方式提升入学教育水平,建议在此过程中建立考评和激励机制,在教育者和学生之中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学双方更好地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入学教育结束后,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正完善教育方案,不断提高入学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注重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应开设大学新生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课程,让专业老师传授如何正确看待问题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等,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特定活动,比如心灵短剧大赛、野外素质拓展等逐渐培养大学新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

3、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丰富入学教育方式和途径。在入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体实施时可以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比如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可以采取参观、讨论、技能培训、专项讲座等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的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4、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持续时间。根据几年的经验和反馈,建议将入学教育的持续时间延长到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延长入学教育持续时间,可以在发现问题时得到修补和完善。在入学教育进行三个月左右进行入学教育中期调查,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之后的入学教育中得以完善和修正,达到提升整体入学教育质量的目的。

5、发挥学生组织的能动性,进行个性化服务。大学的学生组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团体,他们有着巨大的能力和潜力,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是一个有效的提高入学教育质量的途径。大学的学生组织有着传、帮、带的良好传统,充分利用好这个系统能极大的促进入学教育的效果,同时达到个性化辅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丽媛.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2]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43-03

【Abstract】Entrance Education is significant for newly enrolled university students, for it has influence on students’ university life and even their future life,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ecides their school’s reputation and prospect. This thesis will have an overview and comparison o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ducation of both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aiming at finding some enlightenment to facilitate improvement of current University Entrance Education of China.

【Key words】Colleg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大学一年级是新生适应和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大学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指高校为刚入学的新生提供的各种活动、课程和服务,是“为了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换,理解大学精神,肩负大学的使命而进行的预备性教育”。[1]因此,本文认为正确理解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与高校的重要意义和借鉴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经验,以及正视并解决好国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的引导新生实现角色转换,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夯实整个大学教育质量的根基。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大学入学教育能助其迅速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新生刚进入大学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变,即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学习方式都有可能让其不适应而产生问题。大学新生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成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顺利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能否充分利用好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甚至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对高校而言,大学入学教育有利于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为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种阶段性教育,可以消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断点”,使大学生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循环”,其工作质量关系到能否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来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完成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2]因此,这一阶段若能科学合理及时地进行新生教育,会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它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顺利地实现自身的培养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加强新生的学风建设不仅可以使新生养成良好的甚至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规范教学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

二、中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情况概述

篇4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环境适应性教育

大学环境是指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客观经济条件,按功能具体分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大学新生面临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特殊转变,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气候环境等要逐一适应,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气候变化和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也是大学新生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习环境主要指大学新生有新的任课教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学设施等的差异对大学新生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生活环境变化是指大学生所处的高校环境的变化,具体包括远离父母、独立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变化。娱乐环境是指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涵盖各种学生社团、体育设施、共同爱好的朋友或同学等。

(二)心理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主要是做好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大学新生遇到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主要是由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变化间接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变化。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优势弱化的落差会加剧大学新生心理的不适应感。在心理适应性教育中,学校举办的大型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等偏重理论知识,教育时间集中在一小段时间内,大学新生难以消化和学习,不免加重心里负担。因为国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认为最需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缺乏专门的辅导,因此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则没有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

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历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形式单一,书山题海、责无旁贷,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大学的学习则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的自觉性、知识的广博性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于新生来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进入大学之初,大部分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然而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改变,便出现明显的差异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追求的“60分万岁”,导致平时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现象明显,最终导致学业吃紧,毕业一再延期。学霸一直奉行的“我有绩点4.0”,在专业化发展上目标明确,学习成绩优异,但各方面依然均衡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上述现象无不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学习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人际关系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从远离长期生活的地方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不适应感油然而生,但是期交际范围较之前变得更加广泛,主要包含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朋关系、以及异性关系等几个方面。如何处理好各种人家关系是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因此,对大学新生加强人际关系适应教育不可忽视。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兴趣各异的同学走到同一个集体中,开始共同的学习和生活,难免产生矛盾。如何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不仅是学校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良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院校入学教育时间短,强度大

根据调查表明,国内高校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多为一个星期左右,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集中而短暂,缺乏连续性,而在短暂的入学教育环节中,要安排学校开学典礼、学院开学典礼、新生体检、新生适应性教育讲座、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讲座,教育形式缺少创新,教育内容枯板干燥。90后的大学生多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教育形式的要求较高,单一的讲座教育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回避的心理,教育效果欠佳。

(二)入学教育组织部门间缺少沟通,缺乏系统性

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计划和谋划,以辅导员为主的新生入学教育思想严重,入学教育讲一讲,校园看一看等走过场局面依然持续。入学教育应涵盖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学院等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以任务的方式下到各个学院,以辅导员统筹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情况严重,在一周的时间里,安排涉及近十个单位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多以集体教育为主,较为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缺少个性化指导,新生与教育者互动的机会极少,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

(三)入学教育内容模式化,创新性不足

目前,国内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新生开学典礼、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在方式上采用传统集体讲座的形式,以至于台上天花乱缀,台下昏昏欲睡,重在教育的形式,走过程,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缺少创新。90后新生是一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他们大规模进入高校后,传统的入学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但国内入学教育内容却还停留在原来状态,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四)入学教育考试走形式,缺少实际意义

国内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周结束后,都会安排相应的入学教育考试或总结,内容多以校规校纪、安全教育为主,但是很多学校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以降低难度,学生的通过率近乎100%。据调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情况,甚至有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处理结果尚不清楚。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以一周为时长,要先后参加近乎10场的讲座,同时预习200多页的学生手册,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一)入学教育时间长期化

国内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教育内容多、活动集中,时间紧,如此短的时间安排10多场讲座,学生参加每个讲座都是在赶场,会出现20分钟前在一个地点上心理健康讲座,20分钟后赶往另一地点参加安全教育讲座,造成学生身体疲惫,心里排斥的现象,因此入学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学生缺勤的现象。建议将入学教育周改为入学教育月,以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应作为辅助手段伴随学生的大学生活,不应局限于任何一段时间。适应性教育应结合学校历史、学校环境、校规校纪进行宣传教育,使其真正适应大学生活,顺利渡过高中到大学的转折期。专业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名师、名家、优秀校友大讲坛,提升新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愿景。

(二)入学教育组织专业化

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阶段。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方案中,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教育时间和教育责任人,而不能将入学教育作为一项基础的事务性工作,单纯辅导员、班主任等单独完成,组织若干场几百人的讲座就匆匆结束新生入学教育。因此,建议成立相关入学教育组织,专门负责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由学生处、教务处为主、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各学院组成专门团队,负责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工作培训,提高入学教育的层次,增加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化

篇5

关键词 统计学 spss 大学教育 新生 入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更新,社会对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严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是使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转变,开始准确定位目标规划,完善人格修养,培养综合素质,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新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第一年的“五个一”教育是我们将继续研究和实践的长期课题。以搭建和完善“五个一”的新生教育工作体系为目标,需整合学校和试点院系的各类资源,建立对所设计的各类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的测评反馈机制,通过比较研究,对该教育工作体系进行评估与总结,形成新生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以北京某市属重点高校为试点,针对新生教育“五个一”中的第一天教育所涉及的新生入校服务机制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以SPSS为工具结合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新生教育常规迎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作为日后修订入学教育方案的依据,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服务工作。

二、问卷编制与分析

此次某大学新生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根据新生进入高校第一天报到的感受分为三大项、十三小项进行问卷的设计,下发至三个试点学院新生,回收问卷562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问卷以满意程度对同学进行调研,同时进行了开放式问题及基本情况的设计,调查范围广,包含内容详实,起到了很好的调研作用。

(一)问卷质量分析。

结合spss统计学软件,根据调查回收数据对问卷的问题相关性及信度进行分析如下:

1、信度分析。

是指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一般认为总量表的 信度系数在0.7以上问卷的可靠性较高。如果 过小,可以结合因子分析结果来改善系数。应用SPSS对所有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看出,信度系数很高,调查问卷是可靠的,数据是稳定的。

2、效度分析。

是指问卷正确衡量研究者所要了解属性的程度。因子分析的效度分析中主要的指标可以看,因子提取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如果因子提取的越少且方差累积率又不低的话(一般如果2个因子达到40%以上的贡献率就算可以的了),就可以认为因子分析的效度还可以接受。

可以用因子分析里面Descriotives里面KMO和巴特利检验(bartlett),KMO的值如果>0.5,则说明因子分析检验的效度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另外,如果巴特利检验的P

通过上两个图表看出,学生问卷的效度评价是很好的,即问卷的难易度和鉴别度都不错,难易度,即被调查认为问卷的难易程度,可以很真实的反应同学们的感知。

(二)数据描述分析。

1、学生样本特征。

学生的样本特征对于满意度的评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就学生的样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性别比例 生源地状况

所调查对象的男女性别比例 有64%的京内生源和36%的京

为3:2。 外生源。

家庭居住地状况 是否为第一志愿状况

有81%的新生住在城镇, 约有77%的学生是以第一

只有19%的新生住在农村。 志愿来到学校的,只有23%

的学生不是。

2、学生满意度指数分析。

上表中,5为最满意,1为最不满意。所以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新生对于学校工作人员的热情程度最为满意,其次为工作人员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成效满意度,然后为新生报到“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满意度。最不满意的为整体硬件设施和环境的满意程度。说明学校应该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3、学生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P值是不显著的,说明性别对于新生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没有影响的。

(2)生源地差异分析。

与性别不同,生源地分析中的P值小于0.05,即认为生源地对于同学们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有影响的。

(3)居住地差异分析。

P值是不显著的,说明居住地对于新生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没有影响的。经研究发现,京内学生满意度略高于京外学生满意度。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外地生迎接的服务质量。

(4)学院差异分析。

P值是不显著的,说明各院系学生对于新生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没有影响的。

三、对于高校新生入学服务的相关建议

高校新生入学报到是大学新生教育“五个一”的第一天,也是大学生从高中向大学生活转变、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阶段,根据调查问卷反应分析结果,对于高校新生入学服务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在新生入校服务中需注重新生地域差异,尤其对外地生源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入学接待工作;

2、建议校方逐步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新生大学四年生活创造舒适环境;

3、服务过程中应加强服务流程规范化,让新生入校能及时明确需要办理的相关事项,加快办事效率,更快适应校园。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奠基工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事关一所高校校风、学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大学新生入校服务是大学生新生教育、让新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希望各高校重视起新生教育、新生入校相关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六生,冯用军.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数学方法.科技出版社,2009.

[2]衷克定.数据统计分析与实践―spss for window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高校新生;入学体检;健康状况;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01-01

为更好地了解新入学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现将我校2007-2012年14521名大学生,进行入学体检的健康状况,以及几年来的体检资料进行如下整理分析。

1 对象来源及方法和项目

1.1 对象来源

近6年(2007-2012年)每年新入学注册报到的新生,总共14521人,全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不同省(市、区)的学生,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1±1.5)岁,其中,男生5661人,女生8860人。

1.2 方法和项目

每年新生入学注册报到后,学校根据新生入学工作方案,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对所有入学的新生进行体检复查,体检项目有:①普通健康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内科(心脏、肝脏、肺脏和腹部)、外科(皮肤、颈部、淋巴结、脊柱四肢和疝)、五官科(眼、耳、鼻、咽喉和口腔等)和胸部X光透视。②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③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④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还做了乙肝检查,也就是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如果表面抗原阳性,就加做乙肝全套检查,如果表面抗原阴性,体检过后另找时间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知学生按时到疾控中心打乙肝预防针。2010年后,国家文件规定,为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保护个人隐私,不得再开展乙肝表面抗原项目检查,需要评价肝功能的可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指标超过参考值两倍以上者加做肝脏B超检查。体检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情况,比如,五脏六腑、血液化验等有异常的,再通知到上一级医院进一步加做心电图、胸部拍片,B超和血液化验检查等等。

2 检查结果

6年来总检人数为14521人,完全健康人数(各体检项目全部正常的人数)为2322人,占总体检人数15.99%,其中,男生完全健康人数为1114人,占男生总体检人数19.69%,女生完全健康人数为1208人,占女生总体检人数13.63%,女生完全健康人数明显低于男生。影响完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视力、龋齿,其次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炎、砂眼和色盲等等。其中体检结果统计如下表可见:

3 分析讨论

从体检结果中可以看出进入高校的新生近视发生率是导致影响学生完全健康的首要因素。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女生龋齿的发生明显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平时比较爱吃零食、甜食等有关。学校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指导学生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尽量降低因不良卫生习惯对牙齿造成的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龋齿,应及时到口腔科进行治疗,防止龋齿进一步受蚀损坏,龋洞变深变大。再次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肝炎、辩色力异常和砂眼。因此,我校目前仍然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乙肝等各种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广泛开展乙肝等疫苗的预防接种,让学生主动重视疾病的预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笔者认为,从高中毕业直至大一学年结束,大致可以分成过渡期、适应期、分叉期、发展期与成熟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2个月时间,新生在每个阶段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高中毕业后的假期,经历了高考的紧张复习与冲刺,终于“修成正果”,学生大都心情愉悦,身心放松,怀揣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望与向往。进入大学后的半个学期,他们基本上处于对新环境的适应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状态,既有对大学生活的新鲜与好奇,也有离开家长管制后的躁动与亢奋。经历了短暂的适应期后,很多新生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而感到迷茫,其中有些会在自我反思后,重新找回目标与自信;而有些新生则会因为无所适从,而感到焦虑、孤独与自卑,入学成绩与各方面条件相差无几的新生,便由此开始“分叉”。进入大学第二个学期,部分适应良好的新生,很快找回了学习状态,内心感到平和和自豪,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有些新生由于入学后的放松,亲身体验了高中未曾体验过的“挂科、补考”滋味,从而感到失落,自我否定,消极应对,得过且过。进入大一的最后半个学期,新生的发展基本定型,发展良好的大都树立了考研、出国和就业等目标;而少部分新生由于挂科严重或者心理不适,目标缺失,自我放纵。

二、高校新生教育管理的原则

整合力量,全员育人。新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首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化教育资源,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要有效整合企事业单位的助学力量,挖掘优质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成功榜样的影响力,激励新生自觉成才的渴望。其次,高校应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并建立相应机制,将党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班导师、“两课”教师、专业教师、教辅工作人员纳入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工作合力。再次,高校应与新生家庭开展“家校共建”,交流共享新生的性格特点、现实表现、情绪困扰等相关信息,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最后,高校不能忽视学生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可大力开展朋辈教育,发挥高年级优秀学长的引领示范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拓展时空,全程覆盖。目前,我国高校针对新生的教育大多集中在新生入校的1-4周内。集中的入学教育,能让新生全面了解高校的基本情况以及规章制度等,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但是,要实现对新生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拓展新生教育的时间跨度。一方面,可以向新生入学前的时间拓展,开展宣传,帮助新生提前了解高校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要确保对新生教育管理的投入能均衡分配到整个大一学年,确保全程覆盖。此外,新生教育管理,也必须在空间上拓展,而不应局限于学习,对新生的心理状况、课余生活、日常交往等情况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并加以干预和指导。

三、高校新生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针对新生在过渡期、适应期、分叉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分别设计并重点推进相关的计划,确保对新生的精细化管理。

(一)过渡期

提前介入,实施暑假宣传计划。很多高校在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除了寄发录取通知书,与新生基本没有接触。其实,入学前的假期,是开展新生教育的黄金时间,此时新生非常渴望了解相关的信息,例如就读的班级、班导师、辅导员、班级和宿舍成员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向新生公布微信公众号、微博,为每个班级建立QQ群等,定时推送新生渴望了解的相关信息,例如班级分配、校园布局、校内资源、报到安排、入学注意事项、新生入学教育安排等;鼓励辅导员与班导师定时在QQ群里解答新生关注的各种问题。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设置新生开放日,邀请新生以及家长到校参观与交流。信息共享,实施家校互动计划。为了便于高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与信息共享,高校可尝试提前与家长联系,寄送《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介绍学校基本情况,提醒从报到注册直到大学毕业期间,家长应该重点关注的信息及节点,包括了解各种信息的渠道;可以随信公开新生辅导员、班导师的联系方式,鼓励家长与高校保持正常的沟通。高校可邀请家长给班导师回信,详细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阐述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期望,并向高校或所在学院提出中肯的建议。此外,高校可提前邀请家长参加新生家长会,并召集学工、后勤、心理咨询、就业等部门工作人员,与家长进行深度交流。

(二)适应期

夯实工作基础,实施摸底建档计划。适应期是关系到新生后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为使工作更具针对性,首先必须依靠辅导员、班导师以及学生党员、干部等力量,深入宿舍、深入课堂、深入新生的日常活动,全面充分地了解新生基本情况,结合与家长的沟通、查阅新生档案、开展新生心理测评、与新生面谈以及日常观察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扰、父母离异、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少数民族、痴迷网络等新生台账。根据掌握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后续工作,比如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国助生资助工作,确保家庭真正困难的新生能得到资助;及时关注开导性格内向以及家庭生活不和的新生,避免其遭受更严重的心理困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生活习惯,加强与所在宿舍其他新生的沟通交流等。描绘共同愿景,实施团队建设计划。处于适应期的新生刚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和朝夕相处的亲人和同学、朋友,身处陌生的环境,难免感到孤独,那些性格腼腆、不善于与人交流的新生会感到很不适应。为此,高校可在新生入学后的1-2个月内,重点进行团队建设。一是由学院牵头,组织覆盖全体新生的团队素质拓展或团体辅导活动,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活泼有趣的拓展活动,设计团队的名称、标志和口号,在需要团队所有成员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活动中,增强新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新生很快融入新的集体;二是可以由团总支、学生会多策划组织一些集体参与的文体活动,例如新生拔河比赛、迎新文艺晚会、集体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丰富的集体活动,能帮助新生尽快消除陌生感与不适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三)分叉期

树立远大目标,实施名师导航计划。从小到大,家长和教师一直教育学生:“努力、坚持,只要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于是,高校新生在暑假的彻底放松和入学初期的新鲜感过后,面对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易缺失目标,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而导致学业荒废。因此,高校可以聘请教学名师、学术大师、知名教授等,开展“导航人生”系列讲座,结合国内外宏观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新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结合重大科研课题,介绍专业发展前景,激发新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积累的丰富实例,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科学安排时间和资源,健康成才。开展朋辈教育,实施学长领航计划。要充分依靠学生,选拔高年级的优秀党员、干部及学生,担任新生入党联系人、小辅导员,组织开展团队辅导、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培训结束后上岗。鼓励优秀学长定向联系一个宿舍、学习小组或学生会的一个部门,定期深入宿舍,积极参与新生活动,与新生谈心,掌握思想动态,发挥高年级优秀学长与新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班会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有效开展“传、帮、带”,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进入成长曲线良性发展期。

(四)发展期

关注重点群体,实施深度访谈计划。分叉期结束后,大部分新生较快地适应了大学学习和生活,其中有些新生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成绩优异,在校院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表现积极,成为学生骨干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小部分新生则因为种种原因,尚未从高中结束后的松弛状态恢复过来,出现逃课、不交作业、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也可能因为学业困难而存在挂科补考等现象,从而消极应对,自我否定。在此阶段,辅导员和班导师应积极工作,在新生入学摸底建档的基础上,结合新生第一学期表现,关注学业困难、适应不良以及存在心理困扰的重点群体,营造轻松的氛围,开展面对面的深度辅导工作,耐心倾听,平等交流,抓住访谈对象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开解和帮扶,帮助新生重树信心。而对于表现优异的新生,也应该开展一对一或团体辅导,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鼓励他们发挥榜样的辐射、引领与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实施“1+1”互助计划。学习是大学永恒的主题,但是有部分新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学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解决此类新生的困扰,可以尝试实施“1+1”互助计划,在充分考虑新生的个人意愿以及便于组织实施的前提下,号召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且乐于奉献的学生骨干,与学业困难新生结对子,也可组织临时学习小组,由学习优异的新生集中给小组成员讲解复习功课。由于“1+1”互助的双方大多为同宿舍或同班同学,且平时关系较为密切,因此互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互助计划的顺利实施,能有效培养新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也能切实改善班级整体学风,营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五)成熟期

篇8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起航”的重要作用。如何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尤其是适应“9O后”学生的新特点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一、分析“90后”学生的新特点

(一)积极性高,抗挫力差

“90后”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积极性高,竞争意识强,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抗挫折能力差,一旦在竞争中失利,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会直接影响其日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二)个性鲜明,协作力差

“90后”学生追求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因此个性鲜明。但是棱角分明的“90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协作能力较差。

(三)自信心强,自理力差

“90后”学生成长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中,从小就听惯了称赞和夸奖,加之教师的鼓励式教育,使他们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但事实上,许多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备受考验。

(四)被动灌输,自学力差

大学的学习方法和高中大相径庭,很多学生仍旧以高中的学习方法应对大学的课程,一时之间很难适应,不能及时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成绩不理想,也有同学因此丧失信心,恶性循环,直至荒废学业。

二、应对“90后”学生新特点,创新入学教育方式

(一)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

个性鲜明是“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要因人而异,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细节处着手,加强自身学习和研究,挖掘在学生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就业择业等方面有新意、有特色的指导,想办法使我们各个工作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

(二)集合各方力量,发挥多重作用

首先,动员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机会很有限,因此,要注重通过手机、信件、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建立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获取反馈信息,以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共同努力。

其次,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我院创新推行“导生”模式,即选拔思想觉悟高、成绩优秀、有责任心、组织沟通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新生。一来,这些导生都是学长学姐,让新生感觉更亲切,也没有面对老师时的压迫感;再者,我们是按专业安排导生,导生能切身为新生提供很多好的建议,也能解答新生很多的疑问,让新生在刚入大学的迷茫期找到了一位优秀的领路人。

此外,辅导员老师的作用当然不容小觑。辅导员老师直接管理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因此,必须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及时积极地引导学生。

最后,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并适应自我管理。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甚至就业都是有莫大帮助的。

(三)创新教育形式,完善教育内容

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对“90后”新生入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要确保新生入学教育不会流于形式,让新生在入学教育中找准自己的目标和现实位置,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新生入学教育的本质[2]。我院根据“90后”新生特点,特制定了新生入学教育计划:

1.爱校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介绍学校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校训,以学校的历史、优秀校友的事迹等内容激发起新生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

2.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重点包括:向新生介绍学校周边环境,讲解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常识,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加强防盗、防骗、防火教育,督促学生保护好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举办安全急救知识讲座,介绍发生意外事故时应采取的各项急救措施。

3.纪律教育。组织新生学习《大学学生管理手册》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加强校风校纪的建设,让同学们入学之初就养成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

4.适应教育。介绍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合理支配时间,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指导;组织学生干部向新生介绍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相关情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5.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在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心理冲突和不适,因此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使他们尽快把心态调整好。

6.文明教育。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反映了高校的整体精神面貌[3]。在新生中广泛宣传开展课堂文明、考场文明、宿舍文明和网络文明等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个人素养。

7.专业思想教育。向新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状况、就业前景等等,促进新生对专业的了解;帮助新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激发新生的学习动力,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入学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新生大学时期努力的总方向,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勤于思考,不断创新。希望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能够帮助新生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激励新生拼搏进取,成功且无悔地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娟,李宝平.“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浅析[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7):10,12.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心理危机;干预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遭受来自社会多元思潮以及就业、生活上的诸多压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巨大困扰。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很容易因承受能力不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危害,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十分不利。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入学教育课程化入手,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置到新生阶段,以课程化的长期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以更好地投身于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难度较大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环境和生理遗传因素外,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危机会随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出现相应变化,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解,但存在反复的可能,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不佳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心理危机相对隐蔽,旁人很难直接发现并判断,心理患者自身也可能意识不到心理危机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即便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讳疾忌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告知周围的人或积极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及其家属对问医就诊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治疗机构仍不够专业,数量方面也亟待增加。就高等院校来说,很多不具备心理疾病诊断资质,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从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方面寻求治疗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属受到传统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问题并不属于疾病,将其划归到精神疾病又惧于来自社会和周围的压力,往往对就诊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仍在成长期,在思想上仍不成熟,慢慢会自然变好。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忌讳去精神机构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封建迷信等错误方法来解决,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三)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

心理危机相对严重的学生,存在着自残、自杀等倾向,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往往以劝返作为处置措施,让学生暂时休学,前往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帮助,待治疗完成再决定是否返校完成学业。实际上,许多存在相应问题的学生均有着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劝返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对于生理性遗传疾病来说,患病学生的家长也多需要照顾,将学生劝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使其走到更为艰难的地步。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是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门的入学前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对今后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课程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提前传达,让新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走完过渡期。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防国情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军训、讲座、班会和主题活动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内容的入学教育也更多地进入到高校。从表面上来看,入学教育有着多种载体和多元内容,但实际的教育存在学时不足、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教育评价不成体系等缺限。入学教育多为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能真正地给大学新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构科学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入学教育教学方式,打造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能够提高入学教育效果,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大学新生对于大学阶段可能要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提前的、清晰的了解,帮助其做好提前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能避免问题的挤压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

(一)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首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以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获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知识传授式的设计方案,而是注重课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包括校园知识、安全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避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性。新生初来乍到,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慌,缺乏目的和方向,通过入学教育课程,由教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此外,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应将重心落在预防上。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全体学生,不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患病学生的专门教育,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消解能力。为此,高校应创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帮助外,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窗口,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同时,还应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趣味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中,打造相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落实到两个层面,即理论基础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宗旨,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而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方法技术层面则是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形式,除了确定课程目标外,还要对课程学时、课程具体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选择与确定。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应以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依据,确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当前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需求,做好学时、内容与评价方式等的设计与落实。同时,通过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小组,打造以班级、院系和学校为一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好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各班级成立心理小组,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院系汇报。院系则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若心理危机相对严重,则应进一步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由学校判断危机状态,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如,及时进行转介,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产生积极作用。

(三)加大与专业精神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中,心理危机干预主要目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在出现异常心理问题时提供心理辅导。具体来说,以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品质培养为核心,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状态,提高自信水平;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表现,懂得如何培养和维护健康的性心理。具体方法有:大学生心理筛查、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个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对专业和复杂,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很难有效落实,这就需要与专业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让心理危机干预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首先,高校可寻求与知名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邀请该机构的优秀医生进行校园宣讲,向新生宣讲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危机的认知程度。其次,可聘请专业医生定期到校坐诊,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使学生和精神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给予评估,并给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诊断结论,提升危机干预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招生考试;术科测试模式;利益相关者;体育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090-0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制度制定权逐步下放,各(市、区)可自行确定术科测试的项目、比例、内容、评分办法与标准。通过10余年的调整,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已经形成了4种不同的模式(本文简称术科测试模式),即“身体素质”模式、“身体素质+专项”模式、“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以及“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模式[1],分别称为: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Ⅳ。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对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学校体育及社会公平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目前实施的4种术科测试模式的社会影响及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政策分析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式,采用影响评价的分析工具,对目前实施的4种不同术科测试模式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提供参考。

1 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术科测试模式评价的启示

1.1 政策分析及其相关理论

政策分析是对备选政策或已执行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的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不同政策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了解已经实施的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以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我国学者诸大建、周向红[2]认为,好的政策分析应该考虑政策效果在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的平衡性;政策分析应该注意到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起作用的政策主体以及影响分析的要素。在问题分析阶段,需要接受政策潜在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在政策实施阶段需要接受政府间的相关者参与,在政策评估阶段需要有经验的政策评估者参与,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

1.2 对术科测试模式评价的启示

1)可借鉴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术科测试模式进行分析与评价。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3]认为,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术科测试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新生的一项选拔性教育考试活动,其目的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入学机会的分配。围绕这一活动,各省市招生考试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术科测试项目、内容、比例、评分标准、手段、方法等都要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有关术科测试项目、比例的规定属于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政策的范畴。参照通行说法,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中不同项目的组合简称为术科测试模式。对术科测试模式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借鉴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2)术科测试模式的分析主体包括高校、考生、招生考试部门及高中学校等4个主要利益相关者。政策分析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对政策的目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具有影响力的团体和个人[2]。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测试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体育考生和高校。体育考生如果顺利通过术科测试并被高校录取,他就获得了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机会。术科测试的直接目的是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拔新生,选才结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生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术科测试的第3个利益相关者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招生考试管理部门。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国家,国家有权对高等教育利益和入学机会进行分配。在高考中,国家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委托-”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及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高校招生考试权力,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平;术科测试的第4个利益相关者是高中学校,术科测试结果会对高中学校的体育利益造成直接的影响。

3)可以采取影响评价的分析工具对术科测试模式进行评价。对正在实施的4种不同术科测试模式的评价,对应于政策方案实施阶段的事后评价,可以采取影响评价的政策分析工具。影响评价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分析工具,主要是对特定政策的成本、收益和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已经推行的政策,影响评价被用来检验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政策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价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有关目标的达成程度、行政机构的执行状态和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4)要从经济、教育及公平公正性3个维度对术科测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术科测试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新生。此外,它还具有对中学体育教育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功能。评价术科测试模式,就要看其上述3项功能的发挥状况,从经济、教育及公平公正性3个维度进行。

高考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分配方式。通过高考,国家一方面把新生(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分配给不同的高校;另一方面把享用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分配给不同素质的新生,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术科测试是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可以视作经济活动。术科测试本质上是一种选才活动,活动本身也存在效率。从经济的维度分析术科测试模式,就应该考虑以下两个效率:一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用入学新生的质量来衡量。如果把接受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机会分配给那些体育基础好、具有培养潜质的新生,那么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就可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二是术科测试活动本身的效率,看其是否实用、高效。

术科测试的目的是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拔新生,入学新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教育的维度来评价术科测试模式,既要看其是否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学体育教育及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备受瞩目。在分配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资源时要最大程度做到规则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术科测试的规则公平,首先表现为术科测试的项目、内容设置合理,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高校的选才和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术科测试项目、内容的设置依据应该是选才标准,选才标准的确定依据应该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即要求生源具备良好知识储备、良好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储备[4]。术科测试的过程公平,就是要求在术科测试中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力争把技能评判或工具测量的误差降到最低。只有做到术科测试的规则公平、过程公平,才能实现术科测试结果的公平。

2 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不同术科测试模式的影响评价

2.1 评价者

本研究选择省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8人)、裁判员(55人)作为来自官方组织的内部评价者,他们代表术科测试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招生考试管理部门;选择山西(“身体素质”模式)、河南(“身体素质+专项”模式)、江西(“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辽宁(“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模式)4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领导(22人)及2009级术科教师(159人)、参加2009年术科测试的中学带队教师(254人)及体育考生(277人)作为目标群体及受益者,他们分别代表高校、中学、考生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笔者还选择体育高考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9人作为外部评价者,对所有4种术科测试模式进行了评价。

2.2 指标体系的设计

从经济、教育、社会公平性等3个维度设计了3个1级指标(选才效率、对体育教育的影响及公平公正性)。2级指标的设计经过以下4个步骤:

第1步:提出初拟指标体系。

首先,通过访谈,了解评价者的愿望及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体育术科测试的社会功能、术科测试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及相关理论,初步拟定10个2级指标(术科测试工作效率、入学新生质量(用来衡量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资源的的配置效率)、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对高中的体育课产生好的导向作用、对高中的课余体育训练起到好的导向作用、能够激励高中生的课余体育训练、有利于高中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高中体育特长生升学、术科测试过程公平公正)。

第2步:筛选指标。

设计《术科测试模式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征询表》,向26名专家征询意见,对初拟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2级指标对评价对象的作用作出判断,征询意见分为5档“很重要、重要、一般、可要可不要、不重要”。

第3步:专家评判。

统计“很重要”、“重要”两档的人数百分比之和,把低于67%的指标“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和“有利于高中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删除,即得到筛选指标。然后,通过个别访问、座谈讨论,请部分专家学者、招生考试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术科测试的裁判员、体育院系领导及术科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评价,绝大多数评价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可用来评价术科测试模式的社会影响。

第4步:实验修订。

筛选指标体系经过专家评判后,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评价试验,发现指标“对高中的课余体育训练起到好的导向作用”和“能够激励高中的课余体育训练”的评价结果高度相关。为此,将此两指标合为“对高中的课余体育训练起到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确定了最终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中的1级指标及2级指标)。

2.3 评价方法

通过向2.1节介绍的7类人员及体育高考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774名发放《术科测试模式影响评价表》,对各自所属省目前采用的术科测试模式的社会影响与实施效果作出5级评价(很好、好、中、差、很差)。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每类评价人员只对他们所熟悉的指标进行评价,如2009年体育考生只对“术科测试的公平公正性下”的两个2级指标“有利于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术科测试过程公平公正”进行评价;体育院系领导及2009级术科教师只对“高校入学新生质量”、“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评价。

2.4 评价结果

剔除21份无效评价表。在统计中,把评价结果转换成相应分值,“很好”的5分,“好”的4分,“中”的3分,“差”的2分,“很差”的1分,算出评价者对所评价的2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平均数,根据平均数再按以上的方法转换成相应等级。影响评价结果见表1。

3 对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3.1 “身体素质”模式

山西省从2003年开始取消专项测试,目前测试100 m跑、800 m跑、立定跳远、1 min杠铃连续挺举等4个项目,各占25%,考查考生的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上肢爆发力等4项身体素质。由于测试项目少且测试内容统一,因此术科测试易于组织,术科测试工作实用、高效。调查中了解到,采用该模式的大多数省市使用电子计时器、电子测距仪后,考试效率大幅度提高,也较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干扰因素,提高了术科测试环节的公平公正性。山西省的术科测试目前还没有使用电子计时器、电子测距仪,因此2009年体育考生、术科测试裁判员等评价主体认为该模式下术科测试过程公平公正性一般(评价结果为“中”)。这样的评价结果也表明,取消专项测试,但是如果不采用电子仪器设备或者监督机制不健全,“提高术科测试环节公平公正性”的改革初衷还是难以实现的。“身体素质”模式下的术科测试规则及测试环节看似公平,但是该模式下的术科测试难以全面考查考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特长,选才结果对多数高校和部分体育特长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山西高校录取的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新生(山西籍),有62.3%在高中阶段参加高考训练队,备考训练内容以术科测试项目为主,新生在高中阶段接受过专项训练的占1/4;新生备考训练时间不足半年的占59.4%。被调查的2009级术科教师中,有62.0%认为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入学时的运动技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山西高校体育院系领导及2009级术科教师对“高校入学新生质量”、“有利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结果均为“差”。这样的选才结果,不利于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建立了体育课程中学习领域的5个目标体系和发展性评价体系,其中都有运动技能的要求。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高中体育课要以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为主,同时兼顾其它3个目标。“身体素质”术科测试模式下的术科测试内容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脱节,割裂了术科测试与高中体育课的必然联系,难以发挥出对高中体育课的导向作用,对高中的课余体育锻练也没有起到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近年来,全国普通高考中加大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比例,只考查身体素质而忽略运动技能的术科测试与高考改革的能力取向也是相背离的。

3.2 “身体素质+专项”模式

河南省曾经在1993~1996年的术科测试中取消了专项,从1997年开始又恢复专项测试,目前采用“身体素质+专项”术科测试模式。2009年河南省测试100 m跑、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3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各占25%,要求专项必须在及格(15分以上)以上。河南省的球类专项测试内容中没有实战性、对抗性的内容,只测试专项基本技能。如足球测试正脚背颠球、20 m运球过杆射门、定位球踢准;篮球测试助跑摸高、一分钟投篮、往返运球投篮。河南的术科测试内容在5项以上,专项测试2~3项内容,因此术科测试的成本较高,招考部门工作人员、裁判员及带队教师认为该模式下的术科测试工作效率一般(评价等级为“中”)。河南的术科测试也采用人工操作,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性,河南省连续几年在术科测试中都聘用了部分武警人员进行身体素质测试,专项测试中的裁判员还是以高校体育教师为主。河南籍2009级体育考生及术科测试裁判员等评价主体认为该模式下术科测试环节的公平公正性一般。

河南的术科测试,考查考生的速度、下肢爆发力、上肢爆发力等3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基本技能。与山西省相比,河南省的术科测试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专项技术的掌握和提高需要较长时间。河南省体育考生备考训练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占了71.7%,在考试前2个月内考生每周平均训练时间也比山西省考生多2.3 h。河南的术科测试要求专项必须在及格(15分)以上,这对高中的体育课及课余体育训练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河南高校录取的2009级新生接受过较为正规的专项训练的人数占43.5%。有58.7%的2009级术科教师认为学生入学时的运动技能能够或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式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体育特长生的升学均有利,对高中体育课及课余体育锻练也起到了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3.3 “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

江西省于2000年推出了体育专业考试改革新方案,即“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5]。江西省的身体素质测试100 m跑、800 m跑及立定跳远3项,综合技能测试足球20 m运球绕杆射门两项(各15分,达标12分,技评3分)及篮球往返运球投篮。江西的术科测试考查考生的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及球类综合技能。江西省的术科测试内容统一且所有的计时和测距项目均使用电子仪器设备,因此术科测试工作效率较高。该模式下的术科测试项目、内容统一,综合运动技能技评所占比例较小(1/5),这就把项目之间的得分差异以及技能评判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到最低,因此2009级考生、裁判员及招考部门工作人员等评价主体对术科测试公平公正性的评价结果为“好”。

江西省的术科测试中有球类综合运动技能,经过备考训练90%以上的新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足球运球绕杆射门技术及篮球运球投篮技术。球类综合运动技能训练也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控球能力及球类的空中感知觉,为他们上大学后的球类项目学习奠定了基础。43.9%的江西术科教师认为学生入学时的运动技能好或较好,58.5%认为学生入学时的运动技能能够或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这两项调查结果与河南较为接近。

江西的综合运动技能测试对中学体育课起到了好的导向作用。术科测试中的足球运球绕杆射门及篮球往返运球投篮内容考查考生的球类基本技术。通过对术科测试带队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即使在教学不规范的高中,考虑到体育考生的需求,教师在体育课上一般也会安排这两项内容。江西省的综合运动技能只测试篮球运球上篮和足球绕杆射门技术而没有涉及到其它专项,因此易于搞突击训练。江西省71.7%的高中以高考体育训练队的形式备考,57.3%的体育考生训练时间不足半年,考生在考前两个月内平均每周训练时间为11.6 h,略长于山西省。评价结果显示,该模式对高中课余体育训练所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一般,除了篮球和足球特长生外,对其它项目体育特长生的升学不利。

3.4 “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模式

辽宁省从1998年开始试行“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方案,并先后被广东、湖南两省借鉴[6]。2009年,辽宁身体素质测试100 m跑、800 m跑、原地推铅球3项(每项占15%);非专项基本技能要求考生从篮球往返运球投篮和跳远中选测1项,占总分的20%,专项占总分的35%,专项测试中有对抗性、实战性内容。辽宁省考生要参加5个项目的测试,测试内容在7项以上,考试内容多且不统一,因此术科测试耗时多、成本大,测试效率较低。

此模式的术科测试全面考查考生的速度、耐力、上肢爆发力素质,一般运动技能及专项运动技能,符合高考改革的能力取向要求,也与体育教育专业“一专多能”或“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7]。此模式的术科测试内容最多,运动技能占总分的50%以上,因此不易于搞突击训练。辽宁省考生备考训练时间在1年以上的占到47.6%,考生考前两个月每周平均训练时间为14.3 h,多于其它3省。辽宁省采用校代表队和体育特长班模式训练的百分比也高于其他3省。通过训练,多数考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均得到了发展。

辽宁高校体育院系领导及术科教师等评价主体对2009级新生质量的评价等级为“好”。59.5%的术科教师认为学生入学时的运动技能好或较好,78.3%认为学生入学时的运动技能能够或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样的选才结果有利于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辽宁的非专项基本技能,特别是篮球运球上篮技能测试对中学体育课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术科测试对课余体育训练也起到了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辽宁的专项分值为35分,占到总分的1/3以上,专项测试中技评分所占比例较大(30%~40%),评价者认为术科测试过程的公平公正性一般,但是该术科测试模式下的运动技能考查占到总成绩的1/4~1/3,因此对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有利。

对术科测试模式的社会影响及实施效果的评价,需有高校、考生、招生考试部门及高中学校4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参与,并从经济、教育及社会公平性3个维度进行。结合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术科测试模式的影响评价结果,可以认为“身体素质”模式具有术科测试工作效率高的优点,但是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新生的选拔与培养,不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没有对高中课余体育训练产生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身体素质+非专项基本技能+专项”模式。尽管有术科测试效率较低、测试过程公平公正性欠佳等缺点,但其符合高考改革的能力取向要求,也与体育教育专业“一专多能”或“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新生的选拔与培养,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升学,对高中体育课及课余体育训练也起到了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身体素质+专项”和“身体素质+综合运动技能”模式的社会影响及实施效果间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

(本文为山西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研究》中的主体部分,导师:李金龙教授)

参考文献:

[1] 王树宏.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进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78-81.

[2] 诸大建,周向红. 政策分析新模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11.

[3] 戴维·伊斯顿[美].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 王浦劬,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5.

[4] 王树宏,李金龙.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模式对入学新生质量的影响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96-99,114.

[5] 王志斌,康辉斌,程其练. 体育高考研究[M]. 南昌: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