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篇1

1 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是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政务信息化,即实现政务公开化、办公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等目标。也就是说,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经过精简、优化、重组后到网络上实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及政府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与服务。

2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中国政务走信息化之路,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 初期缓慢发展阶段(20 世纪 80—90 年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 80 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二是 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些都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

2.2 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各级政府的网站建设初步完成,不同部门间局域网搭建完毕,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使办公效率大幅提高;以电子政务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城市逐步构建。

2.3 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近几年)。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阶段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级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第二,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

3 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包括网上信息、政府政策公开等多方面的资源建设。具体包括:

3.1 政府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在 Internet 网上建有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查询其机构构成、政策条文、国务院公告等,相当于政府的“窗口”。一方面为百姓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百姓的沟通与联系。

3.2 政府的电子贸易。政府的电子贸易也就是政府的电子采购。既能够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同时,也可加大企业的竞争,降低成本,还能节省政府开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3 电子化政府。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不仅各政府部门内可以形成局域网直接连通,而且各政府部门也可相互联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许多政府己经做到了这一部分。

3.4群众参与政府。老百姓可以通过上网的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有关政策的制订。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信息技术发展为人类进步服务的更高阶段。

4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4.1 电子政务发展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性建设不够;

4.2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开放性要求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3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4.4 既是政府业务工作骨干、又是专业的电子政务建设人才不足。

5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应该采取以下五大发展对策:

5.1 加强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加强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以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作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电子政务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基础建设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协调和调整。因此,应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相关的技术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规范建设,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混乱局面的发生。

5.2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电子政务数据库。首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宽带高速政务专用网络系统建设,加快国家重要战略性数据库建设。

5.3 加快电子政务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法律是我国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已从影响、配合,向基础支撑转化,成为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的基石。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其中包括规范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公文、电子信息、电子证件等各项业务的开展,维护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是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举措。

5.4 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我国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应急支援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没、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产品国产化水平,减少对国外信息技术的依赖。健全信息安全保护的组织机制。

5.5 加大对公务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务员队伍。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变革。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篇2

其实,自“十二五规划”开局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启动了多项信息领域重大专项和“核高基专项”,希望通过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战略核心产品,打造完善的安全可靠体系。其中,发展电子政务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推进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但是,发展电子政务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努力提高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水平势在必行。今年9月,由东软集团联合曙光、浪潮、中标软件、天津神舟通用、武汉达梦、中创软件、金蝶中间件、无锡永中、阿里云、华为等本土公司发起,共同成立了国内首个安全可靠电子政务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从2011年开始,我国本土科技企业就开始进行底层核心技术攻关。以中软为代表的体系,曾聚集了40多家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以浪潮为代表的企业也在山东德州展开试点,在信息技术领域打造安全可靠产品的闭环。

“东软将加强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继续深化在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强化安全可靠保障,加强标准制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协同创新,促进安全可靠基础软硬件产品成熟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推进产业良性发展,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在联盟成立的贺言中表示。

篇3

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与促进我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发展,推动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统筹建设与资源整合,提升政府信息化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与应用、安全与保障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公共数据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具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得的各类数据资源。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是指各级行政机关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优化内部管理,并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第三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遵循统筹规划、集约建设、汇聚整合、共享开放、有效应用、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厅)或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是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的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属的数据管理机构和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有关机构(以下统称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具体承担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相关工作。

省级行政机关应当指导、监督本系统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全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人民政府有关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各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根据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有关单位在起草信息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当征求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与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相衔接。

各级行政机关部署电子政务应用时,应当与本地区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相衔接。

第八条 各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政府投资、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保密等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建设实施、项目监理、运营维护、绩效评价、保密安全等管理规定;定期组织实施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绩效评价。

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九条 各级行政机关开展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由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初审意见作为同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立项、财政主管部门批复预算的条件。开展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还应当遵守《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的有关规定。

具备条件的设区的市、县(市、区),可以由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政府投资、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等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进行联合审查。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以下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一)电子政务网络;

(二)电子政务云平台;

(三)公共数据平台;

(四)公共数据容灾备份中心。

第十一条 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管理;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接入与管理。

第十二条 各级行政机关不得新建业务专网;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需要新建业务专网的,应当征求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已有业务专网进行合理分类,并入电子政务网络;国家规定不能并入的,应当做好与电子政务网络的协调。

各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制定本级业务专网并入电子政务网络的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审核省级行政机关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使用需求;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建设方案应当报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备案;县(市、区)人民政府不得单独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确需建设的,应当报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同意。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具体管理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电子政务云平台上开发应用系统,应用系统产生的公共数据应当在公共数据平台和公共数据容灾备份中心进行备份。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公共数据平台。其他各级行政机关不得新建、扩建、改建独立的数据中心;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需要新建、扩建、改建独立的数据中心的,应当征求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各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制定现有独立的数据中心整合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浙江政务服务网;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浙江政务服务网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建立本行政区域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并延伸至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

第三章 管理和应用

第十六条 公共数据资源实行统一目录管理。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编制全省公共数据资源目录;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可以编制公共数据资源补充目录(以下统称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并报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备案。编制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应当征求提供公共数据的机构的意见。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本单位公共数据在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中编目。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主要包括公共数据项目名称、共享和开放属性、更新频度等内容。

第十七条 公共数据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获得: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采集有关数据;

(二)因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需要,通过监测、测量、录音、录像等方式产生有关数据;

(三)因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需要,通过协商等方式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有关数据。

第十八条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遵循合法、必要、适度原则,按照法定范围和程序,采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数据信息;被采集对象应当配合。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因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需要采集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数据的,应当取得被采集对象的同意;被采集对象拒绝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不得采集,并不得因此拒绝履行有关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得公共数据的,不得违反规定通过其他方式重复采集。

第十九条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通过监测、测量、录音、录像等方式产生公共数据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归集、整合公共数据,实施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信息、宏观经济、公共信用信息等综合数据信息资源库建设。

各级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将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中的数据归集到本级公共数据平台;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应当将本级归集的公共数据汇集到上一级人民政府公共数据平台。公共数据归集的具体办法,由省、设区的市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制定。

各级行政机关开展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应当同步规划有关公共数据的归集、整合,并按照规定编入公共数据资源目录。

第二十一条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之间无偿共享公共数据;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不得拒绝其他机构提出的共享要求。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通过共享获得的公共数据,应当用于本机构履行职责需要,不得用于其他任何目的。

第二十二条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中的数据按照共享属性分为无条件共享类、受限共享类和非共享类。列入受限共享类和非共享类公共数据范围的,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因履行职责需要,要求使用无条件共享类公共数据的,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应当无条件开通相应访问权限。要求使用受限共享类公共数据的,由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机构会同提供公共数据的机构进行审核;审核同意的,开通相应访问权限。

受限共享类和非共享类公共数据可以经脱敏等处理后向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共数据脱敏等处理的具体办法,由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中的数据,通过公共数据平台共享交换。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之间不得新建共享交换通道;已建共享交换通道的,应当按照规定整合。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采用请求响应的调用服务方式使用共享公共数据;需要采用拷贝数据或者其他方式使用的,应当征得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机构的同意。

第二十四条 公共数据开放实行目录管理。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编制全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设区的市、县(市、区)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可以编制公共数据资源开放补充目录(以下统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编制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应当征求提供公共数据的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向社会公开。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本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公共数据开放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外的公共数据开放,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开放的公共数据,开放前应当告知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

(二)法律、法规禁止开放的公共数据,不得开放;

(三)其他公共数据开放,应当经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二十六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审核公共数据开放时,对涉及的国家安全、信息风险、社会效益等进行审核,并遵守下列程序规定:

(一)涉及相关法律问题的,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

(二)涉及专业性较强问题的,应当召开专家论证会。

(三)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进行保密审查;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由有权国家机关进行审查。

(四)涉及相关群体切身利益或者公众普遍关注问题的,应当采取听证会、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公开听取所涉及公众的意见、建议。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可以制定公共数据开放审核的具体规定。

第二十七条 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中的数据,通过公共数据平台开放;未编入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门户网站开放,并按照规定编入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

公共数据应当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易于获取和加工的方式开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推动实施有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的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提升政府大数据管理和服务水平。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公共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挖掘,开展大数据产业开发和创新应用。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与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开展公共数据合作时,应当征得同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的同意,并签订书面合作协议;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制定合作协议的示范文本。

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管理、使用与开发公共数据,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管理、使用和开发经同意后采集以及采用协商等方式获得的公共数据的,还应当履行约定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通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推广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办公效率,并实现内部流程信息和事务处理的电子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于电子政务网络的统一的公文处理和公文交换系统。

各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制定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应用考核办法,定期组织考核并公开结果。

第三十条 各级行政机关在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事项时,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以纸质或者本人到场等形式提出申请外,应当接受能够识别身份的以电子方式提出的申请;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公告电子方式申请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各级行政机关接受电子方式提出申请的,不得同时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履行纸质或者其他形式的双重义务,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按照安全规范要求生成的电子签名,与本人到场签名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作为法定办事依据和归档材料。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使用省政府电子印章系统或者经审核评估达到要求的电子印章系统进行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系统使用的具体办法,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行政机关使用电子印章系统,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放电子证照的,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二条 各级行政机关在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事项时,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确认证明文件的,不再另行要求申请人提供内容相同的证明文件。

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确认的电子证明文件,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三条 各级行政机关可以单独采用电子归档形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各级行政机关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公共数据、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和登记备份,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公共数据和电子文件的归档、移交、保存、利用等具体规定。

各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数据和电子文件归档统一平台建设。

第四章 安全和保障

第三十四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依法履行下列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管理职责:

(一)编制本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规划;

(二)建立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

(三)制定并督促落实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制度;

(四)定期开展重要应用系统和公共数据资源安全等级测评、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

(五)协调处理重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事件;

(六)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

公安、经济和信息化、信息安全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负责本单位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依法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并实施公共数据风险评估、日常监控管理和容灾备份等管理制度;

(二)建立有关接触公共数据的内部和外部人员岗位安全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并落实有关惩戒措施;

(三)建立并实施公共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

(四)制定并落实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检查制度;

(五)制定有关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六)按照规定调查或者协助调查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安全事件,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七)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

第三十六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机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并实施公共数据管控体系;

(二)建立并实施数据安全认证机制,防止数据越权访问、使用、篡改;

(三)实施电子政务云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公共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安全管理。

第三十七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职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一)进入涉嫌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违法的有关场所实施检查;

(二)询问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并要求其提供证明材料;

(三)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四)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获取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与其他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获得、归集、共享、开放公共数据的;

(二)违法披露共享获得的公共数据的;

(三)泄露、买卖非开放公共数据的;

(四)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公共数据的;

(五)未按照规定开展公共数据合作的;

(六)未按照规定归档和登记备份公共数据的;

(七)未依法履行公共数据安全管理职责的;

(八)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条 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建立和落实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的;

(二)未按照规定擅自新建业务专网的;

(三)未按照规定在政务云平台上开发应用系统的;

(四)未按照规定擅自新建、扩建、改建独立数据中心的;

(五)未按照规定要求申请人履行提供电子和纸质或者其他形式双重义务的;

(六)未按照规定归档和登记备份电子文件的;

(七)未按照规定在公共数据容灾备份中心进行备份的;

(八)未依法履行电子政务安全管理职责的;

(九)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水务、电力、燃气、通信、公共交通、民航、铁路等公用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共数据的归集、共享和开放管理,适用本办法。

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建设;问题

当前,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日新月异,政府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才刚刚起步。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尝试一些最简单的,比如文档管理、公文处理等。在1993年底,为适应世界范围内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潮流,我国政府启动了“三金工程”,重点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输送业务数据和政务信息。到了1998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从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理念存在误区

我们都知道,电子政务是指各级政府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而绝对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或办公自动化。它要做的绝对不是安装几台电脑,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档和打印报表,也不是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收发公众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但一些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比如: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化,不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办公自动化的工具,甚至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一种道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就是想当然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法律法规、公告挂到网上就算电子化了,没有把传统的同网络的便捷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公众提供的服务不到位。

二、电子政务就是拷贝上级政府的门户网站

一些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领导指令的执行上。上级部门做了门户网站,我们也找人照猫画虎地做一个,上级部门推出了新栏目,我们也原封不动地拷贝过来。这种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地执行任务的思路,完全无视政府各个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真可谓是敷衍了事,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

三、门户网站的内容和形式都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来看,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不少问题。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离公众的期望值有较大的落差,网站的点击率较低,内容陈旧重复、更新不够及时,网页设计水平不高。相当多的政府门户网站仅仅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公告从纸上搬到网上,信息共享的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反馈寥寥无几,网页链接较少。此外,许多政府门户网站重视宣传的静态功能,缺乏动态的和公众双向交流的手段。老百姓虽然从网上能够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办理一些具体的日常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

四、注重硬件设施的购买而忽视前期的准备工作

“轻调研重上马”是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普遍性误区。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发展电子政务,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专向拨款数额越来越大,但这些资金应该首先用于需求调研、统筹计划、人员培训等基础性的前期准备工作,绝不是购买一些价格昂贵的高档设备就万事大吉。否则,再先进的设备公务人员无法正确使用,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何况计算机设备更新速度极快,盲目追求“高、大、全”式的建设,很可能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基础信息的建设落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

现在,一些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还未全面完成,网络的运行速度还不够理想,各级政府的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的覆盖率还较低,尤其是在偏远落后的地区,整体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的建设需求。此外,我国的上网费用和通信费用的价格与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

六、电子政务的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的建设上升到国家信息化的战略层面上,都制定了相应的电子政务规划,都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而且,发达国家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的电子政务规划。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是各自为政,标准互异,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统筹规划,出现了重复建设、自成体系、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等不应有的现象,以致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的整体运用,这必将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速度和发展水平。

七、电子政务的数字鸿沟问题

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网络政府;发展;启示

1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1.1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政府电子网络构建做的比较好的,是美国、新加坡,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中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做的比较好的,也最具代表性。美国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是1993年,由副总统戈尔提出一个国家资讯规划,国会通过了方案,提出到2003年10月,政府机构要逐步消除市场化办公,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电子化的在线交易。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化,美国在推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甚至通过总统命令这样一种形式来规范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比如1997年12月,克林顿了一条命令,要求政府的信息不是根据机构进行组织,而是根据用户可能寻找的服务,或者是信息的类型来组织,即政府要帮助公民一站式地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

在应用领域方面,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开始时,也不是全面出击,而是重点突出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是有选择的,在推动电子政务应用时,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对社会、对企业的服务,对公众的信息服务。美国确认了重点应用:建立国际性的贸易资料系统。建立政府部门的电子邮寄系统。这是美国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最初确立的一些重点应用领域。

1.2欧盟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欧盟15个成员国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按照欧盟提出的目标,这15个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方面是统一步调的。他们提出在15个欧盟国家内部,重点或者部分推动20项几乎全部是面向社会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讲,有12项是面向社会成员个人的,有8项是面对企业的。而且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欧盟15个成员国大体都要能实现这20项应用,也就是说这20项具体应用都能在网上办理。通过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概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化的力度,推动电子网络政府的建设,说到底他们的本意是要提高本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2当前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存在的困难

从政府管理体系和机制方面看,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的构建受制于庞大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或者说,行政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绝不能过于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这是因为政务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一级政府都设了很多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职权,各自行使独立的权力,但是他们又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它要左右配合、上下连动,这是政务管理,政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企业运作的重大差别。在美国,大体是自由市场经济,这个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的模式总体是管理的比较间接,很少直接管理,而且各个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比较粗放,不像我们机构设置的那么多,那么细化。美国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机构设置,我国相对的是一种细化的机构设置,在这样一个大布置的行政管理体系下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②如何改变传统政府的政务管理流程和程序。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现在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这套传统政务流程是相当难的,而这个流程不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不适合、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所以政务信息化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要对传统的政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比较复杂,也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③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管理行为。公务人员在长期的传统政务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一种观念、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要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按照信息化的手段使他们的行为、观念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要求,两者之间应该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管理要求,重要的在于公务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只在管理观念转变了,管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

3西方电子政务发展得到的启发

吸取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网络政府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①要关注应用,首先在重点应用领域进行突破;②要立足服务,面向全社会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③要循序渐进,政府及各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府”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建设。

(1)国家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重视的问题应是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国家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努力贯彻落实。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子政务作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其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党政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的调整和协调。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从而能够对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性,而是强调未来的可连接性和整体布局、应用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了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

(2)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信息网络信息库。政府信息化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整个社会所需要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决策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信息社会中,政府更开放,公众的参与性更强,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更具体直接。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①要求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经济结构、信息系统及社会文明的其他特征相适应;②建一条能将所有部门连在一起并让它们协同工作的安全的政府内部网和中央数据库;③提供满足公民特殊需要的服务,公民能够从网上方便、安全地得到这些服务。

当电子网络政府逐步构建完成之后,政府的网上应用会越来越多,如此便会产生出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在建立电子政府的初期,应对数据库的建立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要加强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从而既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又能互相连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3)建立和维护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建立关系到实际的应用,是发挥整个电子政府的功能的一个具体表现,在电子网络政府建设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般应与数据库的建立同步或更早一点,但它也必须在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得比较完整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应用系统的范围较之数据库系统更为广泛,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内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政府对城市和社会的管理工作水平真正上一个台阶。

电子网络政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可能会影响整个政府存在的形态,这对于传统政务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过去、行政管理人员实际更多是一种管理职责,那么未来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公务人员逐步要成为一种知识管理的提供者。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电子政务效益从何而来[J].天津科技,2005,(03).

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5702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发展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信息化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1电子政务包含的主要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务等。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2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电子政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电子政务开辟了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倾听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新渠道,是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打造诚信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二,电子政务是加强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贯彻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落实好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要求,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发展电子政务,以政府业务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从这个意义讲,电子政务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事关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

第三,电子政务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龙头工程。电子政务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将影响着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电子政务不仅为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而且也成为电子商务的服务对象和客户。电子政务将成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3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早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4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正是这一点,也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电子政务这一新的管理手段,将是对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是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障碍,换句话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的推进才真正具有意义。

三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普遍的一条经验。我国虽然在这方面作出过一些具体规定,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特别是有关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几乎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如果继续让这种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势必难以实现,以至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还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如基础网络等,如何在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下,整合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战,成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四是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公务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列系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公务员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近500万公务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在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五是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对信息的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政府的信息安全技术又必须由我们自主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电于政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5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策略

(1)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作用,把不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观念转变到行政改革与创新上来。

(2)创新行政模式。实施电子政务,要对内部业务模式进行较大调整,优化和扩展行政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将信息技术在政府机构的应用从简单的取代手工劳动提高到工作方式优化的新层次,更需要企业、公众、社会服务机构等众多服务对象协调动作。要适应新的制度环境,调整行政组织,改进行政方法,进行行政改革,实现行政模式创新、组织结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重组。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步骤。

(3)尽快制定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如果各自为战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后果将是难以设想的。在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时,不仅要有相关部门的领导、IT专家参与,还要吸收行政管理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规划更具有权威性。

(4)加强人员培训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工作。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信息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公务员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实践经验是开展电子的基本因素。目前,政府机关的许多工作人员尚不具备必要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知识和能力,加之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办事程序和办事方式,所以,应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应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一方面使他们具备新技术革命的意识、观念,另一方面使他们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知识和应用技术,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做到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网上互动式操作。

篇7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988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政办〔〕233号)、省信息中心《关于做好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函》(信字〔〕9号)文件精神,结合《州年电子政务工作要点》,现就加快推进我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电子政务网络是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电子公文传输、电视电话会议、党政协同OA等电子政务重点业务系统普及应用的支撑平台,也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打造效能政府、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有效手段。我州电子政务网络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建设,经过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子政务内网基本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设目标,电子政务外网已完成州电子政务技术中心至州级各主要职能部门的横向城域网建设。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将成为自上而下、纵横融合的两大基础网络平台,为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好已建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国家发改委今后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部门专用业务网络。各地区要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紧紧抓住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体推进、给予设备和技术支持的有利契机,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本地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

二、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及标准要求

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要在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的规划指导下,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有序推进。各地区在规划建设本地区电子政务网络时,要按照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标准(每栋入网行政办公楼的每间办公室要设置2个以上完全物理隔离的内、外网信息节点),对本地区电子政务内、外网络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1、纵向骨干电路建设。根据全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州至各地区纵向骨干电路由电信、移动两家运营商共同承建,形成高效、安全的双回路网。在年4月25日前完成电路建设、调通测试电路。

2、地区横向网络建设。各地区横向城域网络建设及本地区互联网出口电路租赁等工作,由各地区政府与当地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自主洽谈确定,可根据实际洽谈情况,综合当地运营商合作意向、承建能力、线路品质、技术力量、租赁费用及本地区电子政务长远发展等因素合理选择一家或多家运营商的互联网资源作为本地区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网出口电路(出口电路带宽可根据本地区入网单位数量、上网速率要求等实际需要科学确定),按照“以租代建”(通过本地互联网出口电路租费来带动横向网络建设)的原则,由选定的运营商按照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标准于年底前完成本地区横向城域网络建设。

3、现场指导建设。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近期将会同省信息中心、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等相关单位,成立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组赴各地区对纵向骨干测试电路、地区首批13家横向电路进行现场指导建设,请各地区安排得力技术人员进行全程配合、学习。今后,,地区横向电子政务网络由各地区政府按统一标准和规范自行规划建设,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给予必要的远程协助和电话指导,原则上不再专门组织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三、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各地区要根据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配合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同步规划、建设本地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合理划分安全域,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实现州、县级网络中心与各级入网单位的分级、分域保护,实现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可信接入,保障各自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合理分配本地区IP地址资源,对接入电子政务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进行MAC地址、IP地址、交换机端口的有效绑定,以减少局域网内IP地址冲突,防止ARP攻击,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建设,落实信息安全保障责任,明确政务网络安全主管领导和工作部门责任人,对入网计算机进行登记备案,定期检测网络运行状况,及时排解安全隐患,确保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四、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财政性资金采取分级负担的方式予以解决,各地区要统筹财力,加大对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抓紧落实地区配套资金,确保必要的项目建设经费,推动地区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

1、州级专项经费。州至各地区电子政务外网纵向骨干电路租赁费用由州级财政统一安排解决;各地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所需核心路由器、核心交换、网管交换、网管计算机、网络机柜、首批13家部门接入路由器等设备由州政府统一配送;各地区首批13家接入单位横向网络电路、办公局域网综合布线由州政府按照“以租代建”原则(通过州至各地区纵向电路专用租费带动项目建设),协调电信或移动公司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建设;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对各地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对重视程度高、配套资金落实好、规划建设进度快的地区在后期横向网络建设时给予一定数量的部门接入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支持。

2、地区配套资金。各地区电子政务外网横向网络(不含首批13家接入单位)建设、本地互联网出口电路租赁等费用由各地区政府统筹安排解决;地区电子政务横向内网节点租费由各地区政府与当地电信公司洽谈确定,通过降低每个节点租费或参照州本级财政供养单位整体打包租赁等方式有效降低电子政务内网年租费。整体打包方式即将本地区所属财政供养单位(含事业单位、二级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商谈确定电子政务内网年租费,合同期内租费不因机构改革、办公楼搬迁等新增节点而增加。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服务中心

一、基本情况

从1999年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其初衷是为了方便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项目审批、相关证照办理和税费缴纳等业务,而将部分或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都搬到一个大楼内集中办理;后来,越来越多的与经济发展、公共管理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与公用事业部门、单位的相关办事窗口也都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所谓的“政务超市”(这些机构虽然在组织管理、业务功能等方面相似,但是其名称却各种各样,如办证中心、市民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等等。为了论述方便,以下将这些类似机构统称为行政服务中心。)。到2004年,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市)和县(区)政府都建立了类似机构(吴爱民、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9期。)。

但是,行政服务中心在建立之初,普遍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两者是单独发展的:行政服务中心主要是各部门办事窗口的简单的物理集中,业务流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和调整。这时的前台-后台关系非常简单,仅仅是受理-办理的关系,很多业务还必须由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交到本部门去办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不多,即使是采用了信息网络技术,也仍然只是为了满足某个部门的内部信息管理的需要或是通过网络进行简单的信息,其中并没有多少互动的业务内容。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电子政务的作用日益凸现。但是,电子政务的综合性及其流程化特点却一直与现实的政府职能分工的体制存在着明显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冲突,因此电子政务要发挥其业务协同、系统整合的功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突破政府部门单独上网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服务中心所具有的集中性、规模性、流程化与公开透明的优势也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能够对行政服务中心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它完全可以作为虚拟世界的电子政务在现实世界的对应,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前台-后台关系,使电子政务得以充分地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给政府行政管理带来的巨大优势。

二、衡水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经验(以下有关衡水的资料来自衡水市人民政府向联合调研组所作的关于其信息化工作的汇报材料。)

2006年3月21日至24日,笔者随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农业部组织的联合调研组前往河北考察其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详细地考察了衡水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笔者发现,在耦合行政服务中心与电子政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其一站式政务大厅、一线式电话联动中心和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的物理集中中心(如图1所示):

一站式政务大厅依托市数据中心,将分散的审批与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其中,对行政审批和服务实行流程化管理,实现部分窗口的网上虚拟办公。目前,全市市直机关共有47个部门进入大厅,窗口工作人员达到119人,在各级中心办理的服务审批事项达到401项。现在,群众办事不再到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地跑腿了,只须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即可办理各种事项。

一线式电话联动中心集事务咨询、办事查询、建议征集、接受投诉为一体,从与群众关系密切的12个部门抽调懂技术、懂业务的人员,经过岗前业务培训后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为群众进行电话服务。

一网式政府门户网站则集中了各级政府机关网站的信息资源,对外一网式展示政府公务信息,增强政民互动,进行在线咨询、下载表格,将政务大厅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上网。

图1衡水市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衡水市“一站式、一网式、一线式”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政府部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的信息交换和审批事项的网上审批,促进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有效利用和政府效能的大幅度提升:2005年,衡水市行政服务中心完成了行政服务和审批事项约17万件,完成事业性收费7000多万元,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125面,表扬信和电话280多件;另外,基于政务服务中心进行系统整合的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也为市政府每年节约近600万元的链路费。

虽然受制于体制的因素,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仍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却已经为地级市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闯出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对各地级市政府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参考作用(衡水市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之所以具有推广价值,是因为衡水市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辖一区两市八县,全市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农业产值占其GDP的17%。这种结构在我国的地级市中比较普遍,有相当的代表性。)。

三、政策建议

未来的电子政务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规范模式,本身是现有的各种职能机构及其服务设施与信息网络技术、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紧密结合与综合体现,而行政服务中心则是这种结合和体现的有形载体,是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汇聚场所。因此,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地注意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这种枢纽作用。具体地来说,各级政府在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首先,应该将行政服务中心明确地纳入地方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将两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克服以前行政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各自单独发展的状况。这一点是行政服务中心纳入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电子政务效益的基本要求。可以想象,无论是仍然按照传统思维建设行政服务中心还是仍然独立地实施电子政务计划,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可能实现应有的效益。

实际上,之所以说行政服务中心在地方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因为其后台业务处理平台作用外,还与以下的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一是政务处理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化的程度。一个政务流程,并不是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可以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输,总是有很多的环节必须要以物理内容或过程作依据和保障的,为此必须要有个相应的实体来实施;二是当前的“数字鸿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

时期内,“数字鸿沟”将一直存在,大多数群众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政务环境,还必须经历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电子政务的制度设计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种现实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服务中心,突出其作为行使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政府机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有必要结束当前在机构名称上的混乱局面,将办证中心、市民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等诸多说法统一为行政服务中心。

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还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凡事都要设立“中心”,“中心”存在过多过滥的趋势。这种现象在一些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城区政府当中非常普遍。实际上,这种“中心”已经不是这里所强调的行政服务中心了,它根本就起不到集中办理群众事务、方便群众的作用,因为每个中心所能整合的政务事项很有限,群众为办理一件审批事项,还是必须在各个中心之间跑来跑去。其结果是,公文由原先的在政府部门之间的流转变成在各中心之间的流转,电子政务的整合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

其次,是应该明确未来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目标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我们可以从下图来理解和认识这种服务体系。

图2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李广乾:“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5年第223号。)。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乎全部内容均能涵盖其中,而行政服务中心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实际上,衡水市电子政务实现模式与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就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这表明,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不仅理论上科学合理,而且实践中切实可行,完全可以作为地方电子政务的规划目标。

第三,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一定要与政府门户网站的“业务整合”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地来说,“集中”和“整合”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整合”是在“集中”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业务流程需要而对原有的业务和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看作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应,相互之间不能偏废、不能缺失。我们也可将这种对应关系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关系,它是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关键部分。可以说,这种关系越紧密,电子政务的效益也就越明显。

在构建这种前台-后台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到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情况是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过程与程度。就很多地级市政府而言,要像衡水市那样将几乎所有的具有对外办事职能的机构都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当然最好,但是却不太容易做到。这就有个逐步集中的过程、以及选择哪些机构和哪些业务先行集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将行政服务中心看作是一个与其他政府部门等同的部门,一定要给其赋予更多的职责、更大的整合权力;不然的话,行政服务中心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门户网站的门户整合程度。一方面,能够整合的业务越多越好;另一方面,这种整合最好与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程度相对应。为实现这种关系的耦合,各级政府应该就此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与步骤,保持其整体作用的协调一致。

我们通常说,要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必须进行组织机构的重组与业务关系的整合。其实,从发展程度上讲,无论是行政服务中心还是政府门户网站,都存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机构重组和业务整合。就行政服务中心而言,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对原有的组织机构的一种重组,只是这种重组还仅仅是各部门窗口的简单的物理集中;另一方面,未来的发展也要求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归并与调整,合并重复的内容、剔除不必要的业务,按照业务线进行流程整合。在传统的业务环境下,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就政府门户网站而言,一方面,各政府部门如果能够通过该门户网站统一提供业务内容就已经实现了其最基本的“门户”的内涵了;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网络环境的特征对这些业务进行归并和整合,突出业务流程,淡化部门概念。综合来看,就理想情况而言,行政服务中心的归并和整合与门户网站的归并和整合应该相应地进行,特别是要以电子政务发展要求、以政府门户网站的本质特征来指导行政服务中心的归并和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型政府。

篇9

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世界银行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利,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高效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电子政务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就能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政策信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或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能力。

第三,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

第四,提高政府的竞争能力。电子政务改造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

第五,开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渠道。政府官员可以及时并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这样可以广开言路,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

在我们看到电子政务这么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不能为其优越性所迷惑而不去注意其存在的缺陷。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突出问题是重电子轻服务

国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所谓“电子”主要是指技术手段的实现。所谓“政务”主要是指政务变革的实现。多年来。主要采取的以技术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建设的重心偏重于“电子”突出的特点是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国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对电子政务概念和内涵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引用,政府处于被动位置,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必然。近几年,全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在政务”实现方面,遇到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与电子政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实践我发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基本能够保证建设需求,技术手段的实现并不困难,而难点是政务”方面的实现。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型”建设模式已经显现出问题和弊端,因为拥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绩效。

(二)我国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发展滞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尽管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都花了力气,并且许多单位自认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从用户方的调查却显示了相反的信息。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与用户实际需求二者关系”方面,不同地区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作为首选项,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的反响比东部和中部更大。也就是说,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远远低于东、中部,但被调查者中有更高比例的西部人认为电子政务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

(三)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

我国多数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被称为“沙滩上的电子政务”。对互联网上的我国电子政务站点进行进一步审视,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多数网站上,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占据主要位置。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机。于是,这些网站在经历了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成为遗忘的角落,用户访问量少,网站缺乏维护,造成电子政务投资的浪费。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其他问题

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我国电信服务的服务价格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一)借鉴先进经验

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得到国家高层的立法、资金和资源支持;第二,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对我国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电子政务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综合发展,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政府的任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不能离开企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事关国家全局发展战略,应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出发,由国家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的精英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实施;第四,电子政务的实施应与国家当前的各项改革措施紧密配合,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面对未来发展需要。

(二)加强宣传

电子政务要真正发展,决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万民联欢,共同参与。在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最好能够利用传统的报刊等媒体对电子政务广为宣传,让广大百姓了解电子政务,并接受电子政务,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电子政务实现自己的民利。同时,应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以更亲民、便民的形象吸引群众。

(三)主动接受民众批评

网络本身只具有技术性价值,而应用网络技术建成的“电子政府”则意味着信息的公开透明,意味着政务效能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是,“电子政府”利用网络技术的特有优势,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以便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出建议意见以及监督政府行政,最终实现政府行政与民意的无缝对接。政府建立官方网站,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民众诉求并及时回应,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与增进公民福利。

(四)完善法律法规

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

(五)健全领导机构,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既要跨越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与利益,同时也要平衡现有的各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推动电子政务的难点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没有综合性的权威部门根本无法实施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必须由国务院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和管理机构则可先从部门之间协调开始,成立相关小组。

(六)加强电子政务培训

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硬件普及率还相当低,政府的各项政策、命令的仍然还是沿用纸张作为传播媒介,公文的收发、采集和汇总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因此,大力加强公务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迫在眉睫,特别是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

篇10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业已确立

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枢架》中已经明确,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因此,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降低政府运行费用,提高办公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与服务的职能。也即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利于勤政、廉政建设,应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牵引IT产业需求,营造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须重视顶层设计

几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战略目标、任务越来越明确,建设的整体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大家对电子政务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电子政务的建设的实践成效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思路必须包括以下几点:

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

集中建设的项目与分散建设的项目

集约化,低成本

注重顶层设计

当前业务需要建设跨部门、安全对接的协同电子政务,这就必须以跨部门的业务需求为抓手,推进协同应用;注意顶层互联,底层业务梳理、重构流程,实现跨部门的应用和对接。

笔者注意到,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影响电子政务成效和能否稳定地发挥长效。关键有四点:一是电子政务的体制、政策环境;二是信息技术与政务业务的有机结合和实现形式;三是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的最经济的路径;四是能否通过顶层设计实现电子政务的协同。

去年先后发生的重大灾害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以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说起,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23日,2008年年初这场五十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已经导致129人死亡,1.78亿亩农作物受灾,48.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灾害造成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区)的大多数高压电线和输变电铁塔被覆冰压断、倒塌,致使大面积电力供应瞬间中断。没有电,京广铁路中断,物流、人流受到严重阻滞,电煤告急,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全国物价上涨,甚至影响到后来我们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海啸的判断。

灾害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我国南方电网系统承载能力和除冰技术问题;电力系统对煤炭的过度依赖、电厂存煤和运输方式问题;煤炭发展和煤炭产能、电价控制和煤价攀升问题;铁路运力和铁路发展、经济发展与人民正常生活的关系问题,以及各部门、各地区间应对特大灾害能力及其协同和供应链问题。

反思这场灾害造成如此深重的影响,既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原因,也有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特别是宏观调控和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在内的脆弱、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叠加的原因,灾害暴露出的问题还很多,还涉及到各地相关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受灾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问题。因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是抗灾救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旦我们获取受灾信息,并要投入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恢复重建时,这就要求在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应对业务协同能力和应急联动等方面同步采取措施,并将它们相互融合。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我们过去对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重视不够,因为把上述问题进行分解并对应落实到相关部门和环节,就会发现问题之一是信息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着缺失,实际上也是一个供应链,乃至一个产业链的业务协同与有效整合问题。因此,这些问题如果不从全局和竞争力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那势必从战略和整体上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

同样的问题发生不仅仅是一次。2003年我国的非典疫情和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也发生过类似的问题,这就表明在信息化战略、信息化与创新、信息化与业务重组之间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也表明,只重视和关注信息设备采购、单一应用建立电子政务而忽视顶层设计和信息集成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取的。它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电子政务的进程和绩效。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例子。

电子政务协同的层次和类别

电子政务协同是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一般认为,电子政务协同的层次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任务的协同

首先是各参与协同者在协同参与的某项业务目标中确立相应的业务指标体系;其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这是任务协同的核心;第三要在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解信息资源建设任务,确定信息共享和信息提供任务,这是任务协同的关键;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任务协同的保障。

模式的协同

首先要做好对实现协同模式的需求分析;其次要在做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统一进行规划;第三要确立协同的实现模式,包括网络通信模式、业务应用模式和信息资源利用模式。

建设的协同

从组织建设与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业务系统建设与运行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规范、人才队伍建设与 资金保障、技术应用与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协同建设

电子政务协同模式的分类一般包括如下三种:

第一种,主从模式,例如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信息化协同的需求。国资委的信息化需求从战略、组织、运作、激励、监控、支撑六个方面予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应从这六个方面进行协同。

第二种,对等模式,例如人行和公安部信息化协同的需求。典型的是人行反洗钱系统与公安部人口库和刑侦业务应用系统,在业务应用中基于各自业务需要向对方提出服务请求,然后利用自己的资源满足彼此的请求,实现协同。

第三种,共建共享模式,例如金宏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的金宏工程信息化协同的需求是平等模式的,系统的各个共建部门基于共享信息的共同需求,从信息提供、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等三个关键环节予以明确,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协同。

电子政务协同的需求,可以分成战略方面、组织方面、运作方面、激励方面、监控方面、支撑方面加以分析,然后明确协同目标、编制规划和实施计划、确定协同步骤,须知协同参与者间的协同规划是建立信息化协同模式的重要步骤,没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就不可能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模式,也无法推进协同建设实施。

电子政务协同分三步走

在电子政务协同建设中,可以划分如下几个阶段:通信协同是协同的第一阶段,它包括首先可通过公众电话网完成的语音电话、传真及电子邮件传输。为适应业务应用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通信模式,使协同参与者之间的电子邮件、文件交换,及时通讯,语音通讯等信息交换方式均能在信息网络中实现,并建立与此相关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通信管理。

业务协同是个协同参与者之间协同发展的第二阶段。要求参与协同者配合开发数据上报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的指标体系、数据模型、元数据、数据库和接口规范,研究形成各业务体系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使用规范,并按要求予以实施。

信息资源协同是协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协同的信息系统,要面向各个参与协同单位,通过协同建设形成面向参与者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的体系框架,进一步改进协同建设领域的数据模型,做好元数据注册器、信息资源库、数据中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标准化工作,实现协同领域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模块化、共享化,形成信息交换、应用集成和流程协同等不同层面的信息资源共享环境。

充分认识深化各参与协同单位之间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信息化协同的出发点。围绕参与协同者之间共同的业务目标要求,是实现协同参与者信息化协同的立足点。

业务协同不是技术问题,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和部署业务协同和信息化协同,在电子政务和企业集团的电子商务之间进行业务协同,决定了大型信息化系统的协同构建不能在局部进行,也不能仅仅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而是要由局部推进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变为业务驱动,由战术推动变为战略推动。

实现信息化协同,关系到业务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关系到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只有坚持统一领导和加强综合协调的能力才能付诸实施。

惟顶层设计是长久之计

顶层设计是信息化规划的薄弱环节,信息化建设是由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实施两个层次构成的。信息化规划是指在特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规划主体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延续和细化,也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包括信息化建设方向、途径、思路等总体框架等顶层设计。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地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中专章部署了信息化的落实举措,各级地方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纷纷制定了区域性和行业性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以说,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具体的实施推进阶段。

但是,另一方面,信息化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化成本和效益极不对称。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风险是规划风险,没有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系统规划,信息化难免要走弯路。要规避这方面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上共享、部件上标准化。信息化规划中,顶层设计的思想内涵主要是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理解和分析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确定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和制定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战略战术,并提出体制、法律和业务的改进建议,从而尽量规避规划的缺陷和不足,从根本上减少风险。

建立电子政务协同体系的基础是搞好顶层设计,规范化的工作模式和流程是建立信息化协同体系的基础。要根据业务目标要求,结合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做好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建立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在规范化管理模式基础之上,实现全过程的运作程序规范化。

搞好电子政务,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调整结构、整合资源。

如何理解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安排、业务流程的重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等诸多非技术问题。

顶层设计就是架构设计。一般而言,信息系统架构即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就是设计架构,它应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业务规划是顶层设计的核心。

业务规划注重流程整合,淡化部门概念,强调业务协调和统一。

关联,系统性是顶层设计的价值所在。

顶层设计必须应用相应的理论思路与技术方法。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包括政务层面的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技术层面的内容: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与绩效管理等。

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当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现实;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我们要进一步重视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包括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型,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为基础,作为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和顶 层设计的基础,将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范畴。明确电子政务的业务目标、操作目标和工程目标,以此作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目标,根据电子政务发展实际构建绩效参考模型。

我们还要根据政府职能设计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依据政府限定方案和现有职能,作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将政府职能转变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具体而言,要从政府部门的业务梳理人手,理清政府职能,根据业务需要构造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模块体系,一是依据职能业务和相应的应用范围,合理设计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模块,注意其颗粒度的大致均匀。二是以服务为核心,对相近功能进行重组,合理重构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资源整合额度目标。三是坚持平台上移、服务下移。

我们还要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以业务流程的辨识、梳理、整合和优化为基础,确定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向;以信息流的流向、输入输出、加工处理、存储转移为主线,作为构建系统功能划分的基础;通过对政府职能层次划分,建立相应的数据分类、数据交换机制及数据结构;通过建立数据字典、元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为主要途径,以数据资源为基础,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

顶层设计要处理三大关系

电子政务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协调的因素较多。加强规划的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的系统性,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现实与长远、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要求我们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紧密结合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局,从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环境五个方面统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本行业本部门规划时,不仅要考虑部门利益,同时要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考虑电子政务规划的路径、策略是否有利于信息化大局,对其他行业部门电子政务发挥推动还是抑制作用,切忌一窝蜂大干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