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训学习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省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要求》、《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规定的学习。
二、加强疫情报告规范化管理,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1.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执行。及时,准确的上报各类疫情资料,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2.加强对辖区内各网络直报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疾控中心按照每季度对上季度存在连续3个月未报告传染病的医疗机构督导,督导覆盖率100%;按照《州201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督查方案》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至少开展一次督查,督导覆盖率达100%,并写出总结报县卫生计生局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3.凡有重大疫情发生,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规定的时限将发病时间,波及范围,发病人数,发病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发病趋势等以最快方式上报,并及时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及时完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求初次报告:①在确认事件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及时审核;②有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记录资料(传真记录,电话记录)。进程报告:①写出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及可能因素;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危险性评估;②落实控制措施情况;③资源使用情况。结案报告:①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影响因素;②事件的危害与损失及其补偿建议;③评价措施效果;④事件处置成本效益分析;⑤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建议。
4.加强组织建设,巩固疫情报告网络,完善县对乡镇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疫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持疫情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三、疾病监测
1.每日监测。传染病网络管理人员必须每日随时(至少四次)上网审核,监测辖区内疫情动态,发现新发,暴发疫情及时请示上级和预警,指导和参与疫区的现场调查,疫源检索,正确处理暴发疫情。
2.重点疾病的监测。凡有脊灰,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炭疽病例报告的乡镇必须做个案调查和采样并送检。如有暴发疫情发生,需在当月的疫情分析中简要描述,内容包括: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疫情发展及防治措施,控制情况等。并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上报。
3.传染病自动预警。收到传染病预警信息后应及时调查核实,并在24小时内完成异常卡片的填报工作,如是疑似病例应及时到现场进行防控处置。
4.流感的监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哨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班佑乡卫生院)流感监测工作的督导和技术指导,严格按照《州流感监测方案》(阿州疾发〔2016〕25号)的相关要求,做好流感样病例登记和标本采集(每周5-15份),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标本保存,运输工作,进一步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州疾控中心负责标本的检测工作。
各医疗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流感病例监测工作。特别是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高度关注,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每一起暴发疫情应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标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当尽量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标本采集后应当在4摄氏度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州疾控中心)。进行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实验室监测工作。县疾控中心按月完成辖区内流感病例月分析。
5.手足口病的监测。凡有重症手足口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的必须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标本,送样检工作,检验结果反馈及时订正。
四、编码维护
每年11月完成辖区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标准编码的维护工作。
五、各类报表及文字资料的上报
1.传染病月报表。每月3日前向县卫生计生局报告上月辖区内发生的传染病发病,死亡数(即月报表),全年共12期。年报及半年时间另行通知。
2.疫情分析。每月6日前报出上月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分析(共12期),7月15日前报出上半年疫情分析,疫情年终分析时间另行通知。分析内容包括:总体发病,死亡情况,重点疾病发病分述,防治对策及建议。
3.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在4月15日和10月15日前完成夏秋季及冬春季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
篇2
我们高度重视疾控工作,年初制定了全区疾控工作计划和乡(镇)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及考核评分细则,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职责。加强了督导、检查,分别于3月、8月对全区各医疗机构人禽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了二次专项督导和检查,5月、8月、9月对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进行了3次专项督导和检查,有力促进了我区疾控工作。定期召开与医疗机构联席会,全年共召开联席会6次,及时上报、交换各项疾控信息。
二、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疫情处理
我区县以上医疗机构及各乡(镇)卫生院疫情报告均采用网络直报,配有专用计算机,有专人管理,网络运行正常。今年1月至今报告法定传染病1073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经抽查,未发现缺、漏报现象。区防疫站配备了网报专用计算机,指定专职人员负责直报审核和传染病监测资料分析工作,每月编制疫情分析报告并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汇报。制定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霍乱等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机动队,并进行了一次演练。通过自筹资金、储备了足够的应急物资、设备。
2012年我区最初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例,我区均及时向市CDC报告,同时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流调,提出防护要求,参与会诊,配合医疗明确诊断,最终均已排除,并对密切接触者47人进行追踪调查和医学观察。其它疫情均及时进行流调处理,流调率100%。本年度未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免疫规划
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区制定了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条例》有关规定。冷链运转正常,今年运转20次以上,每日两次监测冰箱温度并做好记录,疫苗运输、贮存、分发规范。切实抓好免疫规划工作,提高接种率,经抽查,五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9.04%,卡疤率95.51%,脊灰糖丸96.15%,百白破疫苗97.12%,麻苗94.23%,乙肝疫苗96.47%,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95.83%,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五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今年9月份提交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0%目标综合评审的申请,12月上旬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对我区免疫规划接种率进行了综合评审,给予了较高评价。
加强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病及AFP病例主动监测工作,坚持每旬到各哨点医院主动搜索病例并及时、准确上报。新破、脊灰、麻疹等发病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今年共报告AFP病例3例,均进行了个案调查,1例采集了合格粪便标本送省CDC检测,2例因在我区治疗时间短,未解大便,无法采集标本送检。
四、艾滋病防治
我区制定了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并成立了性艾科,着力开展暗、公安监管人员检测和娱乐场所全国HIV综合监测等工作,本年度未发现艾滋病病例和感染者,感染者和病人管理率、治疗率增为100%。娱乐场所外展干预覆盖率145.45%。区站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VCT任务完成率49.81%。积极开展防艾知识宣传活动,经抽查,卫生系统内人员防艾知识知晓率达100%。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大中学校学生、农民工防艾知识知晓率均达85%以上。
五、结核病及丝虫病防治工作
积极配合市结防所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每月督导乡(镇)卫生院结防工作,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丝虫病防治通过了省卫生厅验收合格并受到表彰。
六、慢性病防治、健教及实验室工作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防病知识宣传等工作,计免宣传日、艾滋病宣传日均组织人员上街(下乡)开展宣传活动,全年共刊出宣传栏6期,下发、张贴宣传画10000余张。印发宣传单3000余份,免费咨询2500多人次。实验室检测能力达到卫生部规定的80%以上,近期将通过省计量认证复审。
篇3
【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给今后的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梁平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1年合计报告654例,报告发病率在14.11-30.0729/10万,年均为21.7457/10万,死亡1例;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4月开始,5-6月达峰顶,7月后开始下降,10-12月出现一个小波动;全县33个乡镇,有22个乡镇有病例报告;最小的6月,最大的35岁,最多的是1-3岁,占总病例数的79.19%;男女之比为1.57:1;发病有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学生和教师四个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梁平县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是4-7月期间1-3岁散居儿童,流行的优势毒株为CoXA16。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34-02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2008年起手足口病正式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为了解梁平县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和特征,现将2008-2011年梁平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源于2008-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1.2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分析。2.结果
2.1疫情概况:2008-2011年梁平县共报告手足口病654例,最高发病率为2010年的30.1029/10万,最低发病率为2009年的14.11/10万,平均发病率为21.7457/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1529%。
2.2流行特征。
2.2.1季节分布。2008-2011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每年均从4-7月为高峰期,这四个月的病例数占部病例数的57.0336%;4月开始,5-6月达峰顶,7月后开始下降;10-12月出现一个小波动。2011年10-12月共发生120例,占当年发病数的57.9710%,预示2012年可能会出现一次大流行。
2.2.2地区分布。全县33个乡镇,有32个乡镇有病例报告。无病例报告的主要是东山片区1个乡镇;报告病例最多的是中部的梁山镇(县城所在地)234例,占总病例数的35.7798%,依次是中部的明达、文化、屏锦礼让、四镇,分别报告了37、35、31、27例,中部的五个乡镇共报告365例,占总病例数的55.8104%。
2.2.3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最小的6月,最大的35岁,最多的是1-3岁,计521例,占总病例数的79.6636%。性别分布:男性发病406例,女性发病246例,男女之比为1.65:1。职业分布:有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和教师四个职业,以散居儿童最多536例,占总病例数的81.9572%;次为托幼儿童102例,占总病例数的15.5963%;再次为学生15例,占总病例数的2.2936%;最少的是教师1例,占总病例数的0.1529%,这与年龄分布结果一致。
2.3实验室诊断:2008-2011年共采集48例进行了实验室诊断,6例为EV71,32例为CoXA16,10例为其他病毒,分别占采样总数的12.50%、66.67%和20.83%,梁平县手足口病优势流行毒株为CoXA16。3.讨论
篇4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2年期间宜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丙肝发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庆远镇发病率最高,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占81.9%,0岁婴儿病例占0~19岁年龄组的60.8%。发病多为散发,无明显季节高峰,在性别上无差异。
结论:近年来,宜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快速上升趋势,宜昌市丙肝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农民、待业人员是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应关注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筛查,采取有效措施阻断母婴传播和经血传播。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2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52-02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所致的常见传染病,感染者多无自觉症状,但50%~85%的患者会转变为慢性,感染后20年,肝硬化发生率为10%~15%,每年将会有1%~5%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在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1]。近几年,宜州市报告丙肝发病数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为了解该市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2005~2012年宜州市丙肝流行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05~2012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格直报的丙型病毒性肝炎个案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宜州市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 2003将数据录入、整理,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分类数据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05~2012年期间,宜州市累计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为597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1.67/10万。各年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而到2012年发病率稍有下降。丙肝报告数占病毒性肝炎的比例自2007年起则呈逐年上升,2011年最高(25.3%),2012年稍有回落。(见表1)。
2.2 流行特征调查结果。
2.2.1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峰。其中12月份较少(31例),占病例数5.2%;7月份较多(61例),占病例数10.2%,见图1。
2.2.2 地区分布。全市16个乡镇(街道)均有丙肝病例报告。庆远镇为暴发点,发病人数为289例,其报告病例数量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8.4%。
2.2.3 人群分布。
2.2.3.1 性别分布。2005~2012年宜州市丙肝男性发病率为98.2/10万(355/36.15万),女性发病率为87.0/10万(242/27.82万),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1∶1,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P>0.05)。
2.2.3.2 年龄分布。各年龄均有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年龄组共报告丙肝病例489人,占丙肝发病总数的81.9%,0~19岁年龄组共报告51人,占8.5%,50岁以上报告84人,占14.1%。其中0岁组报告30例,发病率达42.9/10万,占0~1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的60.8%。(如图2)。
2.2.3.3 职业分布。不同职业均有发生,农民最多,2005~2012年共报告287例,占病例总数的48.1%,其次是家务及待业,共报告61例,占10.2%。(如图3)。
3 讨论
宜州市2005~2012年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增长速度是所有病毒性肝炎中最快的,表明宜州市丙肝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报告发病率不断上升,主要原因:①随着宜州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献血法》的有效实施,基本杜绝丙肝通过输血传播的可能,但非法行医、无证行医的存在为丙肝的经血传播提供了条件。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有效实施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敏感性和及时性;③丙型肝炎在本市的逐年递增与既往感染有关。丙型肝炎是一种隐匿性、持续性、进展性疾病,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患者很少主动就医,近年来由于加强了门诊和住院丙型肝炎项目的检查,感染者不断被检出,致使本地的丙型肝炎发病率持续增高。
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高峰,为全年散发之势,符合血液传播传染病的特征,与文献[2]报道一致。
在地区分布上,宜州市城区(庆远镇)发病率远高于偏远乡镇农村,这可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有关。是否与感染机会有关,需进一步观察。
从丙肝年龄分布来看,丙肝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人群中,且30~40岁是患病高峰年龄段。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的报道相吻合,也进一步证明丙型肝炎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符合丙肝主要为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的特点,该人群经常活动于社会公从场所,暴露于危险传播因素的机会增多,极易发生丙肝的蔓延,使感染和发病以及被发现的机会增加[3]。0岁组发病率达42.9/10万,突出于低年龄组,说明存在母婴垂直传播。
在职业分布中,农民发病率最高,待业及家务列第二位。农民发病人数居高可能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及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农村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和经济生活条件较艰苦等有关[4]。
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鉴于丙肝的严重危害性,为保护群众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针对宜州市丙肝疫情和流行态势,建议采取如下防控措施:①加强监测,全面掌握宜州市丙肝感染与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等,制订符合实际的防控策略。②进一步加强法定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疫情的真实性和准确性。③加大丙肝高危人群监管力度,如静脉吸毒者、有不良者、既往有偿献血者等,防止其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④加强丙肝防治知识的宣教工作,提高群众对丙肝的认知程度和自我防护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⑤加强婚前检查和产前筛查,做好母婴阻断,避免垂直传播。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将丙肝检测纳入健康体检项目。⑦重点关注人群: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等。
参考文献
[1] 边静,张锋,陈博.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1)80-83
[2] 董蒲梅.1997-2009年河南省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2):986-988
篇5
[关键词] 麻疹; 暴发; 流行病学; 疾病监测系统; 麻疹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115-02
德惠市自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由于麻疹疫苗的普及和接种质量的不断提高,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使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疫情出现反复波动,甚至局部出现暴发疫情。为了解德惠市麻疹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有效控制麻疹暴发流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德惠市2006年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德惠市免疫规划麻疹监测系统的个案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自统计局。
1.2 麻疹暴发定义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1个平均潜伏期)突然发生3例及以上麻疹。
1.3 实验室检测
麻疹Ig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由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长春市CDC负责检测,并由吉林省CDC进行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采用中国麻疹监测系统软件、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6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660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69.46/10万。其中实验室确诊61例,临床确诊568例,临床诊断31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24个乡镇均有麻疹病例发生,其中城区180例,发病人数最高,占总发病人数的27.27%;依次是城区周边乡镇发病人数较多,三胜2例,发病人数最低,占总发病人数的0.30%。暴发病例共135例,占20.45%。
2.2.2 时间分布 全年1~6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余各月均无病例发生。病例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2~3月为发病高峰期,共发病373例,占56.52%。
2.2.3 人群分布 在660例病例中,从出生2个月至50多岁各年龄组均有麻疹病例发生。其中<8月龄127例,占19.24%;8月龄至23月龄129例,占19.55%;2岁至6岁82例,占12.42%;7岁至14岁56例,占8.48%;15岁以上266例,占40.30%。
2.2.4 麻疹暴发分布 2006年全市共报告麻疹暴发6起,共发生麻疹暴发病例135例,暴发共波及2个乡镇。
2.2.5 免疫史 在报告病例中有免疫史占13.03%,无免疫史占31.97%,免疫史不详占55%。
2.3 麻疹实验室检测
2006年全市共采集294份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检测。结果麻疹IgM阳性126份,麻疹IgM阴性136份,临界值25份。
3 讨论
3.1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显示,未到免疫起始月龄(<8月龄)发病,其原因是育龄妇女这部分人群在接种疫苗时,接种率低,抗体滴度又逐年下降,免疫水平低,其婴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较低;8月龄至23月龄发病,《条例》颁布后一类疫苗接种实行全部免费,村级接种人员没有工资待遇,工作没有积极性,接种率下降。再加上接种未成功,造成实际接种率低;2 ~ 14岁发病人数不多,是由于疫情发生时为了控制疫情,2 ~ 6岁及中小学生进行了应急接种,使疫情得以控制,否则这部分人群发病率将最高。麻疹疫苗复种在6周岁接种,剂量为0.2mL,初种与复种间隔时间长,使用剂量小,人群抗体水平下降;成人多数没有接种过疫苗,虽然大部分在自然界获得免疫力,还存在一部分没有获得免疫力,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发病率较高。
3.2 从地区分布和免疫史来看
从地区分布和免疫史来看,发病人数主要聚居在城区及周围乡镇,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祥,其原因是预防接种没有严格执行儿童属地化管理,一部分农村儿童有时进城接种疫苗,有时在居住地接种,迟种、漏种现象严重。
3.3 从暴发病例来看
从暴发病例来看,发病主要也是在城区和周围乡镇及所在中小学校,城区及周围乡镇流动儿童较多,基本上没有对其进行管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出现空白,加之常住儿童易感人群逐年积累,教育部门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不重视,这些是造成暴发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未接种和无效接种造成易感人群逐年积累,人群免疫水平严重下降,不能形成免疫屏障,是导致2006年德惠市麻疹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3.4 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基础免疫接种率的同时,要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科学使用疫苗,并有计划地开展不同人群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2)加强儿童属地化管理,减少迟种、漏种现象造成的免疫空白;(3)加强流动儿童管理,落实该人群免疫规划工作,将其作为当前工作重点之一;(4)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传染病联防机制,把好“入托、入园、入学”关,理顺在学校建立传染病监测和查漏补种工作;(5)加强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增强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疫苗接种技术、管理水平以及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能力;(6)建立健全完善的麻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准确性[1-5]。
[参考文献]
[1] 刘毅,刘西珍,夏雪琴,等. 陕西省2000~200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 中国计划免疫,2003,9(6):351.
[2] 潘振,张西成,张亚. 麻疹发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2(33):61-63.
[3] 董蒲梅,贾永普,韩同武,等. 郑州市流动人口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措施[J]. 中国计划免疫,2003,9(6):357-359.
[4] 马丽亚木汗・索里坦,钟艳萍. 2008年1~3月青河县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报告[J]. 地方病通报,2008,23(4):70.
篇6
【关键词】 风疹;爆发流行;调查分析
风疹的危害不仅仅是发热、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淋巴结肿大。更严重的是它可引起炎、脑膜炎、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发病与流行不但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010年11月18日~12月13日,禄劝县乌蒙乡施宽小学相继出现发热、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渗出及皮疹等症状的41名学生。根据上级要求开展深入流行病学调查,并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取得迅速控制疫情的明显效果。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材料来自本法定疫情报告系统,以及乡村、学校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方法 采用统一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逐个进行调查,并采用性流行病学方法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施宽村委会有18个自然村,人口2653人,有532户,六岁以下儿童242人,设小学1所,在校学生178人,教职员工10人,一至五年级均设1个班,其中一年级35人,二年级33人、三年级36人,四年级34人,五年级40。发病情况主要为小学五年级以下人群,没有见成年人等其他年龄组人群发病。
首发病人4例于2010年10月18日出现,学校动员发病学生在家治疗,未将情况向卫生院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由于疫情报告不及时,贻误了及时扑灭疫情的最佳时机。曾有2例患者在乡村医生处就诊,乡医也未作传染病登记和报告,直至有病例到乡卫生院就诊才由乡疾控专干报告疫情。
2.2 临床症状 患者有发热、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淋巴结肿大等共同表现,与流行性风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似。经乡村医生或卫生院治疗,病人已痊愈,无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2.3 流行特征
2.3.1 罹患率10月18日~11月21日,共有病人41例,发病率为15.4‰(41/2653),其中在校学生发病36例,罹患率为20.2%(36/178)。
2.3.2 时间分布 最早出现的病人是2010年10月18日,有4例,末例在11月21日,高峰在10月28~11月10日,共发病28例,占总病例数的68.2%(28/41)。
2.3.3 地区分布 病例分布于13个自然村,其中36例在学校发病,占87.8%(36/41),老房子村2例,占4.8%(2/41),三家村3例,占7.3%(3/41)。
2.3.4 性别、年龄分布 病例中男26人,女15人,性别比例1.73:1。小学生病例中男26人,女10人。发病年龄在4~10岁之间,年龄最小4岁,最大10岁,其中4岁、7岁、8岁各4人,6岁、10岁各2人,5岁21人,9岁4人,以5岁组占病例数最多。
2.3.5 年级分布情况 小学生的罹患率为20.2%(36/178);分布于一年级20人,占48.7%(20/41),二年级12人,占29.2%(12/41),三年级2人,占4.8%(2/41)四年级3人,占7.3%(3/41)。
2.3.6 在校与非在校情况 病例中学龄前儿童5人,占病例数12.1%(5/41),在校学生36人,占病例数87.8%(36/41),在学校与非在校发病情况差异有显著性(χ2=0.036,P
2.3.7 免疫状况41名患者中只有2人有注射过风疹疫苗,其余均无注射风疹疫苗史。
2.4 疫情处理 接到疫情报告后,乡卫生院立即组织疫情调查处理小组赶赴现场,并在当地村卫生所防疫人员的协助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对疫情进行了处置,通过以下综合性干预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①患者立即遣送卫生院隔离治疗。②指导学校搞好卫生,加强教室、学生宿舍通风换气,采用过氧乙酸溶液喷撒、食醋熏蒸消毒空气。③对未发病又无流行性风疹疫苗接种史儿童补种风疹相关疫苗。④加强疫情监测,强化学生健康状况监控,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 讨论
本次的发热、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认定本起疫情为流行性风疹爆发流行。风疹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禄劝县乌蒙乡此起疫情只在小学低年龄组发生,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在41例患者中,只有2例有免疫史,因此,免疫空白人群累积是该次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这表明学校疫情管理存在庇漏,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和对学校的传染病知识防治宣传,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风疹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风疹疫情最经济而有效的手段。必须加大麻腮风三联疫苗的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杜绝类似的疫情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目的 分析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指导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工作。 方法 对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首例病人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此起爆发时间为4月20日~7月15日,6月21~30日为高峰;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最小4岁,最大40岁;共计139例病人均无免疫史;实施应急接种后,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疫情报告迟缓和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本次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原因,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和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是防止爆发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流行病学调查
2006年4月20日~7月15日,平顶山市某地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经采取应急接种等综合性有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控制,为全面了解本次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本起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综合调查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和按设计表格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及病例主动搜索的个案资料。
1.2 爆发定义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显著增多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病源或传播途径[1]。
1.3 病例核实诊断
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为病例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疫情涉及紧密相连的两个行政村,总人口数3 852人,1~16岁总人数963人,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65例,1~16岁人群罹患率17.13%(165/963)。所有病例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首发病例
首例为一村13岁男孩(辍学在家),发病前14天曾与父亲一起到临近县某村串门时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密切接触,4月20日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两腮先后出现肿疼,发病前后曾与本村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且两村相连,有同在一所学校就读者,接触频繁,5月19日~7月15日又陆续出现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164例。
2.2.2 时间分布
首例发生于4月20日,第2例发生于5月19日,其后相继发病163例,5月31日~6月10日为小高峰(36例),6月21日~6月30日为高峰(57例)最后一例发生于7月15日,其后无新病例发生。
2.2.3 性别、年龄分布
165例病例中男105例,女60例,男女比例为1.75:1;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40岁。4~13岁各年龄均有病例,16岁5例,40岁1例。其中5~10岁病例132例,占病例总数的80%,见表1。表1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年龄分布(略)
2.2.4 地区分布
165例病例分布在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其中一村78例,占病例总数的47.27%,另一村87例,占病例总数的52.73%。
2.2.5 免疫史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中明确有接种史的26例,占15.75%,未接种者139例,占84.25%。
2.3 临床特征及并发症
165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中,腮腺肿大的有135例,占81.82%;其中ⅰ度肿大56例,ⅱ度肿大32例;颌下腺肿大的有47例,占28.48%,发热在37~40.3℃之间,体温大于38.5℃有71例,占43.03%;发热在40.0℃以上的有4例,并发脑炎52例,占31.52%;脑膜炎4例,占2.42%;炎7例,占4.24%;胰腺炎11例,占6.67%;心肌炎2例,占1.21%。
2.4 处理措施
针对疫情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追踪传染源,对现症病人隔离治疗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d[3]。②对这两个村未患流行性腮腺炎的1~16岁少年儿童进行麻、腮二联疫苗应急接种;③采取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群众进行腮腺炎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④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工作,启动日报制度,对新发病例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早隔离治疗。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炎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炎、卵巢炎等。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4~7月份,本次调查中发现在2002年7月份有一发病高峰,与局部爆发有关。此起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是:①村级防疫医生对丙类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疫情报告迟缓,延误了控制最佳时期;②由于腮腺炎(或麻、腮二联)疫苗是二类疫苗,且价格较高,在农村地区推广接种难度大,尤其是5岁以上年龄儿童根本没有接受过腮腺炎(或麻、腮二联)疫苗接种,造成了易感人群积累;③对病人和疑似病人没有隔离治疗,致使互相接触传播,发生第二代病例。此次爆发病例5~10岁儿童发病较多,占84.2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以腮腺肿大为主,占81.82%,伴有颌下腺肿大,占28.48%,同时伴有多种并发症,以脑炎、脑膜炎多见,是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一种疾病。随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落实,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日益得到控制,流行性腮腺炎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实施疫苗接种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最有效的措施。腮腺炎疫苗接种后1~3年的抗体阳转率已有许多资料报道[4],但没有制定统一的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策略。我市从1996年开始接种腮腺炎减毒疫苗,2003年初我市又接种麻腮二联疫苗。由于我市没有腮腺炎疫苗接种前及接种数量的本底资料,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无法估计,但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强度出现先高后低的状况明显比2002年弱,没有出现4~7月份的发病高峰,可能与2003年初实施的对0~14岁接种麻腮二联疫苗有关。本次调查发现存在免疫失败问题,10例病例曾接种了腮腺炎疫苗。因此腮腺炎疫苗接种后免疫持久性值得进一步探讨,以期制定合适的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策略。
致谢:本次调查工作得到平顶山市cdc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主编.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gb17016-19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327~329.
[2]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8.
篇8
关键词:狂犬病;疫苗;监测
狂犬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的传染病,该病的病死率较高,接近100%。近几年来,不论是城市中还是农村里,养犬业逐渐壮大,不仅犬群携带病毒率越来越高,而且咬伤之后未及时彻底清除创伤面、未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或者是注射了低价的狂犬疫苗等患者呈直线上升[1]。因而,狂犬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发生,下面对65例患者在注射了狂犬疫苗之后监测其体内的抗体水平,同时针对抗体呈阴性或者是弱阳性患者及时的采取了补救的措施,下面将其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狂犬疫苗
主要是采用辽宁成大公司生产的疫苗(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出厂效价>4.5IU/剂,生产批号为20090810;通常情况下,疫苗是放置于2~8℃的阴暗处保存;切记:疫苗的使用必须是在有效期内使用。
1.2正确的免疫程序
通常情况下,被咬者需要在被咬当天、第4d、第7d、第14d、第28d各要注射1ml疫苗,成人和小孩的用药量是相同的;注射的部位于患者上臂三角肌进行肌注,幼儿可以在大腿的前外侧区内进行肌注。患者在全程免疫完15~22d之后,抽取患者2.5ml~3ml静脉血液,采用离心机将血清分离出来之后,使用酶标法对狂犬病血清抗体进行检测。
1.3试剂
实验的检测中所采用的试剂盒主要是由福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所生产并提供的,该试剂盒主要作用是对患者在免疫之后体内血清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该方法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简单;有效期内使用其显示的效果更佳。
1.4检测的方法
主要是采患者10ml的待检血清,接着按照1:50的比例使用样品稀释液稀释血清,同时,设标准的阳性进行对照,若显示出的蓝色程度已经达到或者是超过了阳性参照,则判定为阳性或者是强阳性,这就说明患者体内的抗体已经达到了免疫的水平;若是不显示颜色或者是显示出的颜色低于参照阳性,则判定为阴性,同时这也就说明了免疫不完整,需加强免疫。
2检测的结果
本组被检患者一共65例,检测完之后,有60例患者的血清抗体呈阳性,其总有的阳性率达92.3%。本组被检患者中,男患者有39例,检测出来有35例呈阳性,其阳性率为89.74%;女患者有26例,检测出来有25例呈阳性,其阳性率为96.15%。
3讨论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该病主要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毒主要是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属于一种急性病毒性的传染病;被感染之后,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烦躁、恐水、怕光、抽搐、痉挛等,最终导致被咬者瘫痪从而危及生命[2]。
狂犬病在临床治疗中尚未出现特效的治疗药,对被咬者及时的注射狂犬疫苗或者是抗狂犬病血清是唯一的、有效的预防狂犬病发作的措施;不过,由于每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或者是因为疫苗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等,患者在接受全程免疫之后,并非每个人的体内都会产生保护性的抗体。对本组的65例患者进行了全程免疫之后其检测的结果显示,总的抗体阳转率高达92.3%,根据该数据表示还有大约8%的患者被咬伤之后,虽然是接受了免疫,但是仍然没有达到保护的效果。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抗体的阳转率与患者的性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其抗体的阳转率主要是与患者年龄的增长有关,年龄越大,其抗体的阳转率就越低[3]。根据这个资料表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免疫功能可能逐渐降低,也有可能是与患者日常生活习惯、行为有关系。还有的人认为免疫力的降低是与儿童的体重、剂量足有关系的[4]。除此之外,出现这样的现象还可能是与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疫苗的质量、保存的方式、是否在有效期内、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系。根据以上这些可能存在的因素,本文的笔者是这么认为的:患者在被咬之后,即可采取正确的方法对伤口进行清洗,同时,还要及时的注射有效的狂犬疫苗,并且还要做完全程免疫,待做完之后的15~22d需要对患者体内的抗体进行正确的、常规性的检测;针对凡是具有检测能力的卫生单位必须要通过对狂犬病毒患者的血清抗体能力进行有效的检测,若是检测出患者体内未产生抗体血清,那么要加强对患者免疫,以提升患者抗体的阳转率,从而增强其免疫的效果,尽可能的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同时还能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作。
参考文献
[1]李金良,胡筱青,陈箴.116例狂犬以免接种者免疫效
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06)
[2]莫燕萍.动物致伤1260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狂犬病疫苗
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02)
[3]郝惠英,李素文,张素芹,李芹英.狂犬疫苗接种失败的
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18)
篇9
【关键词】 餐饮具;消毒;合格率
餐具消毒是控制消化道传染病和降低食源性疾患,保障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为了解我区公共餐饮具消毒现状,便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我们于2007年对辖区中、小型餐饮单位、食品摊点的餐饮具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我区2007年882家饮食行业各类餐饮具随机无菌抽样的样品。
1.2 采样
采用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随机抽取待用餐具,每份贴纸片2张,每张纸片面积为5 cm×5 cm,用无菌生理盐水润湿纸片后,立即贴于食具内侧面,30 s后取下,置于无菌塑料袋内。
1.3 检验方法
将采集的纸片置于37 ℃培养12 ~16 h,若纸片呈均匀紫兰色,为阴性;若纸片在深兰色背景上出现红色斑点,周围有黄晕或纸片变黄色,并在黄色背景出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则为阳性。国家标准为50 cm2大肠菌群检验纸片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1.4 评价
依据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94[1]评价,检出大肠群菌阳性为不合格,1个餐厅有1份餐具检出阳性即判定为该店餐具消毒不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规模餐厅消毒质量检测情况
从表1可见,共监测各种饮食行业882家。其中大型餐厅合格率为94.33%、中型餐厅合格率为81.30%、小型餐厅合格率为58.45%。从表2可见,经χ2检验,P
2.2 各类餐饮具检测结果比较
从表3可见,共检测各种餐饮具1 520份,杯类合格率最高,为77.78%,盘类次之,为67.24%,碗类和勺类依次减少,分别为62.76%、56.11%,从表4可见,经χ2检验,P
3 讨 论
大型餐厅餐饮具消毒效果最好,中型餐厅次之,小型餐厅消毒效果最差。餐厅规模越大,设备越完善,餐具消毒柜使用率越高,餐具消毒管理越好,餐具消毒合格率也越高,而小型餐厅消毒设施不完善,使用消毒柜较少,管理较差,合格率低[2]。小型餐厅由于规模小,操作间面积小,没有单独的洗消间(区域),餐饮具保洁设施不完善,易造成二次污染,且餐饮具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正常客流量的需要,尤其在用餐高峰常不消毒使用。
4 措 施
4.1 严格消毒制度和消毒技术规范
制定切实可行的餐饮具清洗消毒的操作规程。完善餐饮具洗消设施,设置单独的洗消间(区域),有专用水池,清洗时严格按照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严禁与清洗蔬菜、肉类等其他水池混用。按照餐厅规模的大小,配备不同消毒设施,大、中型餐厅配备电气两用消毒车,电子消毒柜等大型消毒设施;小型餐厅配备相应数量的电子消毒柜。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储存在餐饮具专用保洁柜内,并对保洁柜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其干燥、洁净[1]540-542。
4.2 严格卫生许可
加强中、小型餐厅和食品摊点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按照GB14934―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增加监测频次,每月至少一次,每次取样6~10样。
4.3 做好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加大卫生知识培训力度,加强餐饮业消毒管理制度和企业自身管理,只有从业人员自身重视了消毒工作,并熟悉掌握餐具的各种消毒方法,才能主动、认真的作好餐饮具的消毒工作,从根本上保证餐饮具使用前的清洁、消毒,符合国家卫生标准[2]57。总之,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执行《食品卫生法》,确保人民身体健康,餐饮具消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督和监测,强化卫生管理,齐抓共管,完善卫生设施,落实餐饮具的消毒工作,提高餐饮具的消毒质量,把住病从口入,严防重大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性病;疫情分析;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3-02
2012年额尔古纳市共报告性病病例23例,年发病率为29.1/10万,较2011年累计报告的19例上升了21.05%,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2012年报告的23例病例中,梅毒15例、淋病3例、HIV2例、尖锐湿疣2例、生殖器疱疹1例,报告病例数分别较2011年上升了7.14%、200%、100%、尖锐湿疣下降了33.33%、生殖器疱疹比去年同期增1例。为进一步掌握额尔古纳市性病发病趋势和特点,为今后制定全市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2年性病疫情数据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性病病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性病管理办法》规定报告的5种性病病种:梅毒、淋病、HIV、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
1.2 方法 由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近2年额尔古纳市性病资料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性病病例数与上一年度比较 2012年额尔古纳市共报告性病病例2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男女之比为2.29:1,较2011年累计报告的19例上升了21.05%。5种性病与2011年相比:梅毒上升了7.14%、淋病上升了200%、HIV上升了100%、尖锐湿疣下降33.33%、生殖器疱疹比去年同期增1例,淋病上升比例最高,在梅毒报表中,I期梅毒上升了40%,Ⅱ期与去年同期比相同,隐性梅毒下降了12.5%。Ⅲ期梅毒和胎传梅毒病例数为0例
2.2 人群分布 男性16例,占69.57%。女性7例,占30.43%。男女比为2.29:1。从年龄上看最大84岁、最小17岁,主要集中于20-50岁年龄组,共发病18例,占发病人数的78.26%;职业商业服务1例,学生1例,工人3例,农民2例,牧民1例,干部职员2例;离退人员1例,家务及待业12例。无业人员发病最高,发病数为12例,占总发病数的52.17%;发病年龄分布:15-19岁2例,占8.70%;20-29岁5例,占21.74%;30-39岁3例,占13.04%;40-49岁10例,占43.48%;50岁以上3例,占13.04%。
2.3 地区分布 拉布大林办事处19例,占82.61%;三河乡2例,占8.70%;莫尔道嘎镇和苏沁地区各1例,均占4.35%。
3 讨论和建议
3.1 2012年我市共报告HIV病例2例,明显高于2011年报告病例1例,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加大医疗机构、自愿咨询检测、娱乐场所的监测、男男人群的HIV检测力度有关,使以往没有浮出水面的感染者被检出。虽然,检出率有所增加但仍应加大对高危人群的检测,加强防艾知识的宣传,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率,从而减少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机会。
3.2 2012年度梅毒分期/类别报告的病例数中,I期梅毒上升了40%,Ⅱ期梅毒较2011年报告病例相比持平以,隐性梅毒减少12.5%,Ⅲ期梅毒和胎传梅毒病例数为0例。在今后工作还应继续加大预防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工作,提高全民意识。胎传梅毒未发现病例提示可能与妇幼保健部门及医疗部门加大孕前检测和母婴阻断力度,控制胎传梅毒的上升趋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