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

篇1

一、工作目标

按照“四个最严”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场监管厅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抓住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这一主线,以风险分级管理为基础、企业自查为前提,日常监督检查为主体,专项检查为重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履行食品销售环节监管职责,提升监管效能,着力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销售监管体系,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全面提升我市食品销售安全保障水平。

二、检查对象

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销售者、食用农产品销售者;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网络食品销售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及自建网站销售食品的经营者;第三方冷库;法律、法规、规章等确定的与食品销售监管有关的行政管理相对人。

三、检查计划和主要内容

(一)日常监督检查。

主要内容:主要针对《省食品销售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南(试行)》中规定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对市场开办者及食品(含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下同)销售者开展监督检查。

(二)专项检查。

主要内容:聚焦“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活动,“五一、中秋、十一”等重要节假日,季节转换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等重要节点,以大型商场超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重点单位,以农村地区、校园周边、旅游景区、商业区、客运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为重点区域,以冷链食品、生鲜肉品、乳制品、大桶水、节令食品、高风险食用农产品等为重点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

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结合本地政府对疫情防控的有关要求对相关食品销售者及涉疫食品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监督检查。

(三)飞行检查。

主要内容:结合疫情防控工作,以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流通环节不合格样品为重点,对食品销售者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抽查,也可对重点工作落实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1.组织对省厅、市局飞行检查以外的2020年度其他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销售单位及农业农村部门通报的抽检监测不合格食品销售单位的监督检查。

2.视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食品、冷链食品等重点销售单位开展飞行检查。

(四)食品经营许可证后抽查。

主要内容:以“告知承诺制”获证单位为重点,对食品销售者保持获证条件情况进行抽查。

实施主体:由县局相关直属分局组织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分局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具体责任和人员,严格按照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科学制定本单位食品销售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内容、方式、频次,并抓好落实,确保责任到人。禁止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禁止刁难检查对象。

(二)规范检查行为。各分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现场监督检查程序和记录。除疫情防控工作以外,其他检查工作要按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要求,全部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主动公示监督检查结果,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篇2

关键词:肉制品 品质鉴定 检验检测 品质控制 检验标准 合格产品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生产经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主体责任。然而,瘦肉精、三聚氰胺以及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和非法添加剂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广大消费者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望而却步,对身边的产品非常不信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我国近两年经常出现在猪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等事件,充分说明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导原因不是污染物的复杂和环境的变化,而是某些经营者道德败坏,为了牟取暴利而违法害民。所以,必须用法律的手段约束和制裁那些丧失良心的违法犯罪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对国民负责的政府,都非常重视肉食品安全工作,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我国,今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取代了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卫生”改“安全”,两字重千斤,充分反映了广大国民的心声。新的《安全法》与旧法最大的不同是明确了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责任。《食品安全法》兼顾了与《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衔接,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肉食品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打下了基础。进货时的合格证明管理作为肉制品生产企业,供应商可大致分为原料肉、辅料、包装材料三类。原料肉证件包括:体系认证证书、卫生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原料权威部门检验报告,猪肉必须检测瘦肉精、黄体酮、磺胺类、氯霉素、滴滴涕、来克多巴铵、呋喃代谢物四项等检测项目。原料肉到货的每批次三证为:车辆消毒证、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非疫区证明(猪肉、牛肉)、鸡肉(禽流感证明)。辅料证件包括:体系认证证书、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辅料权威部门检验报告、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塑料包装袋、膜、塑料肠衣、玉米淀粉、味精、香精、调味品、GB2760食品添加剂)、厂家企业标准、食品添加剂备案书。

为实现对肉食品生产的可追溯性,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用科学方法对畜禽整个养殖生产过程建立电子档案,其内容包括畜禽的来源、配种、免疫、饲料、屠宰、储运及流通等环节的生产信息档案。当发生肉食品不安全问题时,我们通过标志电子档案可追溯到造成肉品污染的原因究竟出在哪个环节,可追溯到畜禽的产地、饲养者、防检疫责任人,追查到畜禽及其产品的流动路线,有利于快速改进工作和追究责任。二是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的技术队伍和相应的监测手段和法规。建立可追溯的技术监测体系,是实现肉食品安全不可缺少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

市场准入管理体系包括对各种肉食品进入市场的质量标准的制定、认定和发证通行,对无许可证产品、经检测达不到入市标准甚至是有毒、有害食品的处置和惩罚,对卫生、工商等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培训和监督以及对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分工和规范管理。

由于各地猪肉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一些不法商贩用病死畜禽肉或过期退货产品重新“回锅”加工肉制品,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肉制品市场秩序。为加强肉制品质量安全监管,质监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这次肉制品生产加工专项检查。各市、县(市)区成立了监管责任区,以城乡接合部及偏远农村为重点,对全省肉制品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尤其重点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检查。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情况检查,督促企业严格原辅材料进货验证,对企业的原辅料进行检查,凡发现原料无检疫证、来历不明,或用病死猪、禽肉为原料加工产品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封,并监督销毁。重点检查食品添加剂购进票据,凡发现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立即封存产品,坚决杜绝违法生产的食品出厂。完善生产记录,建立产品追溯制度,检查获证企业的出厂检验原始记录和出厂检验报告,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

为实现真正从源头控制肉制品品质,应做到从源头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谨慎处理。搞好宰前检疫及宰后肉品品质检验工作作为第一道关口;坚持实行24小时屠宰场值班制度,重点监测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发现可疑疫情及时上报处理;认真做好屠宰场的消毒灭源工作,定期消毒清洁场地;加强监测,保证做到不屠宰病死家畜或生产注水肉品。对每一头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进行监督,并做到报表、台帐相符。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准入条件和标准,组织农业、环保、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我县区域内生猪肉市场及屠宰厂点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

各肉类企业正视行业的现实,主动研究方案,吸取深刻的教训,担当社会责任,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保障办法,纷纷出台措施,严把养殖饲料、收购、屠宰、储运、生产、检验等环节质量关,确保食品安全。各自主动创新了独具特色的企业自身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结束语:肉制品是人类生活不可或取得一部分,无论是冷鲜肉制品、肉类食品加工产品还是含肉的其他食品,都是人们生活所需。面对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除在生产中加大力度外,在质量检测过程中也应严格按照规定行事,避免违法乱纪的行为。肉制品的质量对人的生活起着很大的影响,一些有毒有害的产品轻则影响人们的生体健康,重则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食物中毒至死亡。因此,我们在肉制品品质检测时,不可掉以轻心,在日常购买中也要格外注意,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薛铭仁;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主要内容[J];福建畜牧兽医;2002年03期

[2]胡德辉;公、母猪及晚阉猪肉品质检验评析[J];浙江畜牧兽医;1998年02期

[3]张延孝,薄宏斌;市场监督中种公母猪肉的鉴别[J];山东畜牧兽医;1998年03期

[4]记者 李定宇通讯员 李建周;煤城鹤壁:食品产业跃居第一[N];河南日报;2007年

篇3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履行监管职能,扎实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年行动,依法加强畜禽屠宰管理和酒类流通市场的监管,大力开展畜禽屠宰和酒类市场专项整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放心肉”、“放心酒”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各项食品安全制度。

一是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食品安全纳入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为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二是明确管理职能,制定完善食品安全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为确保商务领域的食品安全,制定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整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组织开展各项整治工作。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结合商务系统食品安全工作特点,大力开展放心肉、放心酒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二、严格执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为规范商务领域食品流通秩序,加强对畜禽屠宰和酒类市场的行业管理,保障消费安全,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食品安全工作会议、文件要求,我局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食品安全年集中整治工作,切实维护肉类、酒类市场食品安全。

(一)酒类流通监督管理

1、为进一步规范酒类流通秩序,监控酒类流通的全过程,防止假冒伪劣酒进入流通领域,在全县全面推行了《随附单》制度。一是建立台帐,加强管理,做好《随附单》的领取、发放、使用、保管等工作;二是搞好调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三是组织市场检查,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出现《随附单》不开、少开、填写不规范或单货不符等现象。

2、酒类经营继续实行酒类经营许可证制度和酒类备案登记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酒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酒类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酒类流通秩序,

今年来共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30余份,查获假冒伪劣白酒酒60瓶,过期啤酒70包,确保了人民群众饮酒安全。

(二)畜禽屠宰管理

1、为提升城区屠宰厂的屠宰水平,确保县城居民食肉安全,今年吸收社会资金150万元,在县城建成一座占地6亩,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达到三级厂标准的屠宰厂,已于今年5月份投产运行,使县城生猪进厂屠宰率达到了100%。

2、我们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并举,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贸市场等重点部位、重点区域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发现苗头,及时打击。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各屠宰厂的监督管理:一是做好生猪宰前检疫、宰后肉品品质检验和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等制度落实工作;二是重点监测防控重大疫病的发生,发现可疑疫情及时上报处理;三是认真做好屠宰场的定期消毒清洁工作;四是保证做到不屠宰病死猪和生产注水肉品。同时我们把整治工作与预防甲型流感结合起来,实行了肉品市场行业监测,密切关注肉品供应和肉品安全。

今年来共查处私屠滥宰案件7起,查处并销毁私屠滥宰猪肉110公斤,确保了人民群众食肉安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生猪定点屠宰厂的检疫和肉品检验工作,严把猪肉产品质量关,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严防未经检疫的病害肉、注水肉上市交易,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2、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鉴别食品真伪能力,增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使不安全的食品没有市场。

篇4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切实抓好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监管,认真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镇食品安全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在全镇范围内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实现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食品安全事故明显减少,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目标。逐步构建全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本框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案,形成“安全生产加工、诚信经营销售、放心消费食品”的食品安全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无证小作坊和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粮、食用油、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等11类食品为重点产品,以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生猪屠宰厂(场)、小食品加工作坊、小饮食店、“农家乐”为重点场所,整治非法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制造使用虚假食品产品标识,私屠滥宰、制售病害肉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和犯罪团伙,提高全区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二)抓好食品安全的“四个环节”

1.种植养殖环节

要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加快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饮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巩固和保证农资“放心店”的建设工作,确保农牧投入品安全。

2.生产加工环节

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联系会议制度,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职责;建立所有食品生产企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落实“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职责”的食品质量监管责任制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承包食品安全承诺制;实行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备案制;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使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强化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安全性评价。

3.食品流通和消费环节

深入实施以“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敦促经销企业建立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承诺制度;落实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推行“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等有效办法;完善落实市场巡查制度、监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村食品批发点的监管。推进大型餐饮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规范中、小餐饮业、单位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的硬件和管理制度;强化农村家宴申报和指导管理;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

按照县食安委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开展清理整治工作。通过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引导符合卫生、环保、安全等条件无证无照餐饮食品经营户走上合法经营轨道;坚决依法查处取缔各类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无证无照餐饮食品经营行为;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的有证有照经营户,依法予以查处直至吊销有关证照。

篇5

[关键词]食品检验;理化检验;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34-01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安全不仅包括生产安全,经营安全,还包括结果安全、过程安全。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尤为重要,其中食品理化检验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之一,在食品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食品理化检验是在物理和化学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对食品质量进行检验,其主要内容是检验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化学污染问题。检验对象包括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饮料、调味品以及保健食品等。但是,在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因受到实验室环境、样品、试剂、仪器设备、操作过程和计算结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验结果也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一、食品理化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检测人员因素

目前,食品监测中检测人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专业知识或经过大专院校等专业培养的人员较少;二是检测人员没有培训的机会;三是专业检测人员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省市级地区,偏远地区严重缺乏监测专业人员;四是有许多检测人员实际操作与专业知识不符,不明白操作的具体原理,导致操作不精确。

(二)检测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检测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净化度等等。如果检测环境中温度和湿度不符合检测条件,则会对检测仪器的精确度及定容分析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检测环境中菌落数过多,则会导致检测样品污染。

(三)仪器设备因素

目前,我国许多食品监测机构中检测仪器比较落后,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受到资金和地域的影响,仪器设备更新缓慢,跟不上食品监测的需要。但是在发达地区,同时存在仪器设备影响监测结果的现象,如相关仪器不能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导致其精密度下降;有些监测所用的试剂碘化钾、谷酰胺溶液等没有现用现配、低温、避光储存等导致试剂理化性质改变,影响检测结果等。

(四)管理因素

食品理化检验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本性因素在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检测人员无章可循,导致检测过程随意、操作不规范等,影响检测结果。

二、加强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样品抽取和样品制备

以随机原则为依据,进行样品抽取,保证抽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取样时,必须保持抽样工具的清洁,避免沾染任何有害物质,尽可能保持原有微生物的状况和理化标准,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以检验要求为基准,抽取合适的样品数。进行样品制备时,必须保持样品的均匀程度。对液体样品而言,在检验前须混匀,如酱油、醋等样品,需对样品进行搅拌或者振摇,达到混匀的效果,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在充分振摇的基础上,借助滤纸进行过滤。对固体样品而言,须将其粉碎,然后混匀,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

仪器和试剂是影响整个检验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检验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须在充分了解仪器和试剂影响的基础上,选择合适、有效的仪器和试剂,为提高检验效果提供保障。如果仪器能够实现自校,应保障该仪器每周进行自校,如天平和酸度计等。如果是自制的仪器,如自制蒸馏装置,须保证其气密性,对装置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解决,保证其正常运行。在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化学试剂参与化学反应,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对检验结果有着重要意义。

(三)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

以产品的标准规定方法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有的标准中存在多种检验方法,检测人员应以检测性质和实验室条件为基础,充分了解样品待测成分的含量,选择效果最佳的检验方法。对某些禁止使用仪器分析法的实验室,可借助化学分析法进行检测。不同的食品所含成分存在差异,因此,检测不同食品时应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如检测牛奶中的钙含量时,其钙含量大约为1g/kg,可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即火焰法。对于保健品鹿产品胶囊,其钙含量大约为20%,如果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方法进行检测,可能存在^大的误差,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针对此类钙含量较高的产品,可通过EDTA滴定法进行检测,以到达检测效果,保障检测质量。

(四)加强检测环境的质量控制

食品监测工作中,环境因素对食品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等。因此检测环境应时刻保持洁净,温度和湿度均应符合检测的相关要求,确保样品保存及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实验室应合理布局,防止样品之间发生交叉污染。

(五)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操作人员是进行食品理化检验的实施者,是影响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鼓励其不断完善自我,为有效进行食品理化检测提供保障。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的掌握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食品理化检测结果,但在许多食品检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原因,造成检验出现误差,从而影响整个检测结果。误差包括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如在进行白酒中总酯检测时,不同的操作人员,可能因滴定速度的差别引起检验结果发生变化。检验误差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操作人员可通过自身努力减少误差,达到误差的最小化,避免其影响检验结果。同时一些操作人员由于检测方法掌握不牢靠,对其理解有限,从而导致较大的误差,影响整个检验结果的精准度。因此,为保障食品理化检测效果,提高检测质量,须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加深其对食品理化检测流程、方法的掌握,避免因自身知识欠缺和流程掌握不牢靠导致的检测误差,影响检测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及社会稳定。因此,在食品理化检验中,应通过做好食品理化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实现检测工作的价值,提高食品检测效果,保障食品安全,为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6

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追溯制度。开展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监控;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贸批发市场实施例行检测制度;积极推进农资连锁店建设,加强对农资产品质量监测;指导和督促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档案,落实农产品出厂(场)自检或委托检验;推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整治和重点产品、重点产区包装标识检查,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加强自律,创建自主品牌。有计划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抽检,并及时监测信息。

2.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种植养殖全过程管理,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市场准入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渔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行为;加强农产品药物残留整治,特别是加强蔬菜、茶叶、水果中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生猪养殖使用瘦肉精、砷化合物以及超量添加镉、铬等重金属制剂行为的监管;在城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探索建立蔬菜、水产品、猪肉等生鲜食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开展病死猪处理集中整治,在生猪等畜禽养殖大户和集中养殖区域建成染病、病死、有毒有害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

3.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年活动。开展“千场万村”科技示范推广活动,以“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出口农产品基地实施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率达90%以上。加大良好农业规范(GAP)系列国家标准的实施力度,开展农业标准化和部分农产品强制认证试点,争创部、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场1个,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

二、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品种,深入开展生产加工环节集中整治

1.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治理。开展无生产许可证生产专项查处行动,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其中前28类食品生产企业无证查处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内无证企业关停取缔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外的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尝试实行有条件的临时生产许可制度,对符合条件纳入目录监管的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发放临时生产许可证,确定销售区域和销售渠道,实行建档及目录监管率达100%。

2.加快推进食品加工业整治。继续做好食品及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前28类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取证率达90%,新7类食品和39类食品用相关产品取证率达50%。开展对饮用水和豆制品行业的集中整治,推动豆制品行业的整合改造,以双塔街道、虎山街道、贺村镇、峡口镇、上余镇、廿八都镇及城乡结合部以内范围为重点区域,以城区各大农贸市场的生产经营户为重点对象,以规范生产加工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内容,以区域集中、培育壮大、整合做强为主要模式,以帮扶指导、关停取缔为主要手段,全面规范我市豆制品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豆制品质量。深入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监督抽查企业覆盖面不低于80%,食品抽检合格率达85%以上。对问题集中的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加大对违规使用认证标志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

3.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抽查。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抽查植物油、面粉、酒类、乳制品、肉制品、豆制品、饮料、儿童食品、蜜饯等品种。加大普测力度,普测批次不少于监管企业数的1.5倍。加大对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的监督抽查力度,坚决曝光不合格产品,对问题严重的企业要立即责令停产整顿,对省级以上抽查产品不合格,且经整改复查仍不合格的要依法吊销证照。

4.加强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继续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全面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申报率达100%。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添加剂行为。

三、重拳出击打假治劣,大力整顿规范食品市场流通秩序

1.强化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逐步建立起制度规范、执法严格、反应迅速、措施有力的巡查机制。以农村城镇、集镇、乡村举办的食品交易会、庙会和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等为重点区域,以城乡结合部和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节日食品市场以及个体商贩、食杂店为重点场所,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集中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病死禽畜肉品、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其他不合格食品。

2.加强食品市场准入管理。严格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实施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发生过违规失信行为的经营者实行重点监管。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实施食品安全监测数据直报点制度,扩大日常监测和强制检测覆盖面。落实一批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商品准入工作。

3.继续抓好“三绿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继续抓好绿色市场建设,推进绿色市场认证工作,促进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三绿工程下乡”活动,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

四、强化卫生监督手段,严格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

1.加强餐饮食堂原料进货管理。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建立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加大对学校、社区、建筑工地、规模企业、农家乐餐饮和各类小餐馆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查处采购和使用不合格或来源不明的食用油、调味料以及违法使用添加剂,利用有毒、有害、过期、变质原料和无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非食品原料等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加强对亚硝酸盐的使用管理,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加强对餐饮业餐具洗涤用品、消毒用品的监督检查,严禁将工业用洗涤剂、消毒剂用于餐具的清洗、消毒。

2.加快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以餐饮业、学校食堂为重点,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的量化分级管理。大、中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100%,积极推行小型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对餐饮具消毒效果的监督检查,继续完善和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针对薄弱环节,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定期预警信息。餐饮卫生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3.开展保健食品市场专项检查。以各类保健食品专营店、性保健品店、聚众推销场所为重点对象,以减肥、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类产品为重点品种,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违法违规标识和非法添加药物等违法行为。开展保健食品虚假广告整治行动,完善对违法广告的公告警示制度,严肃查处误导、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开展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产品标准执行、标签说明书规范情况,防止不合格保健食品流入市场。

五、因地制宜,加强畜产品市场和酒类市场监管

1.强化农村生猪定点屠宰管理。认真贯彻《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推行资质等级认定,依法关闭不符合标准的屠宰加工场。大力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加强现有定点屠宰场管理,积极探索发展临时屠宰点,着力扩大定点履盖面,提高定点屠宰率。市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0%以上,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75%以上。积极推进牛、羊、家禽的定点集中屠宰。实施持证上岗和肉品品质强制检验制度,严格检验检疫,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注水肉和病害肉的违法犯罪行为。

2.注重肉类品牌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推进生猪产销一体化进程,促进屠宰和肉食品行业提升档次,保证猪肉产品质量,上市猪肉“瘦肉精”等β类兴奋剂检测平均检出率控制在0.5%以内。

3.加强酒类市场管理。继续实施酒类经营企业备案登记和随附单制度,开展酒类市场专项整治。

六、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1.以农村小企业、小作坊、小食杂店、小摊点、小餐馆和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实施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防止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加大农村食品消费维权力度,积极发挥农村群众监督网络的作用,发挥广大群众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作用。

2.积极推行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和指导,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指导率要达到100%。

3.进一步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扎实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连锁超市和应建行政村放心店的全覆盖,大力推进连锁超市、放心店向学校、社区和厂矿企业延伸。积极培育流动放心店,解决“无店村”食品安全保障问题。继续推动连锁龙头企业和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农村放心店食品配送企业准入制度,加快改造提升放心店,使村级连锁配送占放心店应建村比例达30%以上,农村放心店多种形式的食品统一配送面达到75%以上,并逐步建立“千万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4.重视抓好食品安全典型示范工作。按照《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要求,以食品放心工程为基础,“三网”建设为重点,专项整治为手段,着眼于提升农村乡镇一级的食品安全整体水平,选择2个乡镇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建设,探索建立乡镇一级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并形成示范引导作用,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同时,全力以赴做好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七、注重体系和机制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督查、考评工作

1.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乡镇、街道、学校、村居等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和目标考核体系,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食品安全工作有效开展。建立健全乡镇政府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或协调机构,积极推进农村公共安全监督员队伍“多员合一”整合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员作用。加强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逐步实现检测成果互认共享和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

2.建立健全重大食品违法案件协查协作机制。加大对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及时查处大案要案,依法严惩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加大对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的监督、监察力度。

3.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建设,深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发挥各类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强化企业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和利用,实行信用分类管理和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督促企业诚信规范经营。

4.认真抓好食品安全督查评价。以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对各地、各环节重点工作、重要领域进行检查,查找薄弱环节和问题企业、问题品种,督促问题突出的区域或行业落实整改。高度重视“市对县”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督促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巩固提高我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市(县)对乡(镇)”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试点工作。

八、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为食品安全的整治规范营造良好氛围

篇7

一、工作安排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农村食品安全

1.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大力开展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联合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销售食品行为。加大对分散在广大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的监管力度,有效遏制食品违法行为。

2.全面推行食品安全“三网”建设。以实施“两店一场”建设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着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覆盖面扩展和巩固提高工作,做好农村放心示范店、农资连锁店的发展工作,逐步消除“空白点”,力争至20*年底,每一符合创建条件的行政村至少有一家“放心示范店”,农资连锁店增至60家;大力推进食品配送工作,向村级放心店食品统一配送率力争达到75%以上;加强对连锁超市、农资连锁店的引导规范和对放心店的动态监管;突出抓好农贸市场的改造和管理工作,全面完成各镇(街道)中心农贸市场规范化创建工作,启动村级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监管责任网,健全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实施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网的功能,积极探索基层群众监督资源的有效整合,落实举报食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有功人员奖励制度。

3.大力开展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治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性信息素、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生物防治方法,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20*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万亩,推广性信息素3万亩。深入开展禽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加大对制售假劣种子、种苗、农药、肥料、饲料、兽药、渔药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兽药、渔药和无污染添加剂。全面整顿农资市场,规范农资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抽检,全年抽检农资40批次。推广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指导农民渔民合理使用农药、兽药、渔药、化肥、饲料及保鲜剂等投入品,提高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水平,从源头上解决区域性初级农产品污染问题。

4.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无害化生产。围绕我市优势农业和品种,加快质量安全认证步伐。全年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0个以上。加快生产标准的制订、修订,新增农业生产标准5个。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深入指导农民规范生产经营,建立生产档案。全年新增标准化生产面积1万亩,全市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5.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继续实施对蔬菜等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磺胺类药物等污染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扩大监测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监测结果,促进农产品污染源头追溯。广泛推行产地标识、条型码等标识方法,积极探索初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二)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1.强化对重点食品行业的监管。按照食品风险分类分级和分类监管的原则,突出监管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高风险食品和问题食品的监管,使黄酒、酱腌菜等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对高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巡查,一年不少于6次,对中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巡查,一年不少于2次,对低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巡查,一年不少于1次。

2.严格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日常监管措施和无证查处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完善对制假行为早发现、早查处、早控制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做好食品QS工作,老五类、新十类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获证率在100%以上,十三类食品获证率在50%以上。完善食品安全分类分片监管模式,认真组织开展强制性检验和专项监督抽查,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出厂检验。推进食品质量普测工作,全年企业质量普测覆盖面90%以上,主要品种覆盖面50%以上;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82%以上、质量指数92以上。加快实施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相关产品的许可、强制检验等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剂和原辅料的备案审查、索证索票制度,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企业的备案管理,落实备案制度,全部企业备案率80%以上,新增企业备案率100%。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审查制度,开展对部分试点产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开展食品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推动企业自觉实施食品标准。实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制度,提高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自检自测能力。

3.开展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整治。今年继续开展“百千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和无证查处工作,着重检查城乡结合部,严厉查处滥用食品添加剂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同时,继续整治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质量问题。

4.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监管。研究制订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有关措施,落实产品目录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制度、小作坊备案登记制度、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及镇(村)质监员(协管员)为主体的小作坊巡查制度,建立健全以各镇(街道)负总责,小作坊业主为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镇(街道)质监员、村协管员为巡查主体的责任体系。完善分类分片动态监管机制,全面完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普查普测、分类处理和建档工作,加大对B、C类企业和重点食品的整治力度,加强对D类企业关停的指导协调,坚决取缔无证无照、不具备食品生产条件的企业。

(三)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治,进一步规范市场流通经营秩序

1.继续推进“三绿工程”建设。加强对酒类和肉类食品批发、零售企业的监督管理,集中开展酒类市场和肉类市场专项整治。定期组织生猪屠宰和食品流通企业开展清仓查库活动,使上市销售食品进货渠道规范、质量安全保证。加强对畜禽屠宰加工行业的监管,建立现代化屠宰中心。继续加大“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专项整治力度,“瘦肉精”平均检出率控制在1%以下。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

2.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要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准入关,始终坚持先证后照,坚决依法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对涉及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资格进行全面清理,主要内容包括证照是否齐全有效、经营事项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年检和验照是否通过等。结合今年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工作,对食品经营主体进行逐一排查,一旦发现存在主体准入方面的问题,要依法及时处理,确保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

3.加大市场食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准入体系,完善“四位一体”食品质量监测体系,逐步扩大对食品的日常监测和快速检测覆盖面,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数据直报点制度。依法组织对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处,重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经销不合格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食品中使用非食品添加剂,虚假食品广告,商标侵权以及食品的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等违法案件。

4.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开展以社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开展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重点场所的执法检查,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完善落实进货验证验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问责问纠等自律制度,使食品经营者切实对消费者负责。开展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行为,确保节日食品消费安全。

(四)严格卫生许可和监督,加大食品消费领域监督检查力度

1.全面开展卫生许可监督检查。根据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规范婴幼儿配方食品、瓶(桶)装水、膨化食品、食用植物油等生产企业和学生营养餐配送单位的卫生许可证发放审核和监督工作。加强对儿童食品、餐饮业的卫生监督检查,加大食品卫生监督抽检力度,组织开展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情况抽样检查,使年监测餐饮具数量不少于1500件,合格率85%以上。结合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年检,对全市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食堂)卫生条件和卫生设施进行专项检查。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新审批单位的审核发证工作,使全市餐饮单位卫生条件与相关标准符合率85%以上,督促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单位进行整改。以农村集贸市场和学校、幼儿园周边为重点,开展无证餐饮单位查处工作,取缔清理无证食品流动摊点,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2.开展农村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根据集贸市场、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方面的卫生规范,强化对农村集贸市场和餐饮单位尤其是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和自办宴席等集体用餐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日农贸市场、餐饮单位的集中监督执法检查,打击农村各类食品违法行为,清理不符合条件的餐饮单位,探索建立农村食品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3.全面推进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前两年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基础上,对有条件的餐饮单位推行“五常法”管理和“HACCP”管理试点,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使我市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增加新的内涵,推进餐饮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自律。加大对C、D类单位的监督力度,提高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整体水平。建立餐饮业、食堂食物中毒追究制度,积极探索校园食品长效监管机制。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效能

1.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体系建设。做好食品安全信息的汇集、处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根据《*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办法》(慈食安委〔20*〕5号)要求,健全信息管理协调机制,组建好信息员队伍,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沟通交流平台,编好《*食品安全信息》,创造条件开设与各监管部门联网的“*食品安全信息网”,实现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提供面向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信息服务。

2.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根据上级总体部署,制定我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纯净水等行业开展试点工作。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3.强化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监测、评估与预警预报机制。研究制定《*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对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控制、处置的实践,加强应急准备和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和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

4.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考核评价。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品种综合评价的抽检工作。加强对食品安全隐患和危害因素的监督评价,及时出台相应规范,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组织对各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促进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食品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并加强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加大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办,尤其是大案要案的督办力度,建立健全重大食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和案件协查机制。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齐抓共管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在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建立部门联动和定期联系工作制度,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搞好专项整治。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发挥牵头、协调和参谋作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的机制与措施,探索建立信息等资源共享机制,协调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篇8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和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江西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工作原则

一、全程预防、全程控制:对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可能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社会公众一定数量死亡或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的食品安全情况实施全程预防、全程控制。

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三、明确职责、落实响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人为本、减少危害、预防为主、依法规范、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明确职责及响应。

四、科学决策、依法应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法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五、加强监测、群防群控: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六、及时反应、快速行动: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故发展,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工作。

事故分级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

1、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3、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

1、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

2、成伤害人数超过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3、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4、级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

1、故影响范围涉及市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

3、级人民政府认定的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

1、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成伤害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救助体系

一、浮梁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应急指挥部”)

(一)指挥部领导成员:县应急指挥部由分管副县长当任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对口负责人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局、县农业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局长任副总指挥。

(二)成员单位:根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确定,应急指挥部主要由县发改委、县经贸委、县教育体育局、县公安局、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县农业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电信局等部门组成。

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根据《应急预案》,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2、制定与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方案,负责事故应急救援重大事项的决策;3、审议批准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4、及时向县应急委员会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升、降应急响应级别和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

相关部门的职责:

1、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落实该办公室各项职责;拟订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收集信息,分析动态;组织开展救援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2、县卫生局: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负责突发食物中毒的应急响应、病员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依法开展对突发食物中毒的卫生学原因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3、县发改委:负责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对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及有关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必要时采取响应措施进行调控,保证供应,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

4、县经贸委: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物资的组织、供应。

5、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负责生猪屠宰加工以及流通领域内畜禽产品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6、县工商局:依法开展食品流通环节造成食品安全事故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工作。

7、县质监局:依法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8、县教育体育局:负责协助卫生等部门对学校食堂、学生在校营养餐及食堂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以及组织应急处理工作。

9、县环保局:负责因污染环境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调查及环境监测工作,协调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对污染物的处置工作,依法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10、县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食品安全事故涉嫌犯罪案件的侦察工作,维护事发地治安秩序。

11、县监察局:负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和执行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违纪等问题的检查监督和查处。

12、县财政局:负责事故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及管理。

13、县广播电视局:负责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14、县电信局:负责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管理以及有害信息的封堵和删除工作。

(三)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其职责: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指挥部办公室应当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1、职责

(1)贯彻落实县应急指挥部的各项应急处置决定和指示,具体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2)检查督促各乡镇、各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防止蔓延扩大;

(3)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4)向县应急委员会、县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根据授权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

(6)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物资、通信、经费和技术保障等工作;

(7)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法律法规、救护知识宣传、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

(8)对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履行《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进行检查和评估;

(9)完成县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2、主任与副主任

(1)主任: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

(2)副主任:由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负责人担任。

3、联络通讯情况

(1)各成员单位联络员、联系人名单

(2)主要成员单位举报电话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地址:浮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浮梁县朝阳大道68号)

电话: 2620836

传真: 2620829

(四)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县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置情况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故和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县应急指挥部。

1、事故调查组

(1)组成: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和环节,可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负责或明确其中一部门牵头负责组织。

(2)职责:深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作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乡镇政府实施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

2、事故处理与案件查办组

(1)组成:事故发生环节的相关监督职能部门负责组织。

(2)职责: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有毒有害食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迅速查办案件,追踪源头,惩办违法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3、医疗救治组

(1)组成: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2)职责:迅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尽快查明致病原因,提出救治措施。

4、综合组

(1)组成: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

(2)职责:汇总信息,报告、通报情况,分析事故进展以及对外宣传。

5、专家咨询组

(1)组成: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

(2)职责: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帮助,分析事故造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6、现场检测与评估组

(1)组成: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成立事故现场检测与评估小组。

(2)职责: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现场制定抢救方案提供参考。检测与评估报告要及时上报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县政府有关部门。

7、信息组

(1)组成:由县政府办公室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牵头处置的县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者根据事故的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2)职责:迅速制定信息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信息。负责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监控、管理工作;对境外媒体的造谣和歪曲性报道,组织驳斥澄清。在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

二、日常管理机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日常管理工作。

具体职责为:

1、组织协调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相关问题,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核查;

2、负责全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处理工作;

3、组织编制和修订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4、组织建立和管理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专家库;

5、指导各地实施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库,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从专家库中确定相关专业专家,组建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咨询委员会。

1、职责:

(1)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

(2)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3)参与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4)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意见。

2、专家库

运行体系

一、监测、预警、报告、举报、通报

(一)监测与预警

1、监测:建立全县统一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1)县农业局:有关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检测信息。

(2)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市场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

(3)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信息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分析整理,定期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2、预警

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环保局、县教体局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按照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警,初步确定预警级别,拟定处理措施,向县应急委员会提出预警信息和建议,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二)报告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包括:食品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系统,信息报告和通报系统,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系统等。

明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通报时限及责任主体。

1、报告单位及人员

(1)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企业、餐饮单位及人员;

(2)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及人员;

(3)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及人员;

(4)各级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人员;

(5)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2、报告范围

(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

(2)造成伤害人数超过30(含30)人以上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单位、个人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

(2)事故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时内作出初次报告,根据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要求随时作出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作出总结报告。

4、报告程序

(1)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向县政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

(2)县级人民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ⅳ级以上(含ⅳ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至市人民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5、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进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总结报告

包括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三)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县政府有关部门举报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食品安全事故管理职责的行为。

县政府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或者通报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四)通报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之间应当及时通报。

1、通报范围

(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

(2)造成伤害人数超过30(含30)人以上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食品安全事故。

2、通报方式

(1)县政府有关部门接到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

(2)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突发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应急委员会和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通报,对可能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相关地区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3)县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将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风险信息报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食品安全事故危险源监控信息,对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及时报告县应急委员会并通报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

3、特殊通报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经县应急委员会批准决定,及时上报市政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新闻通报

对于食品安全事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及时上报县应急委员会,由县政府办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牵头处置的县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对外,做好组织舆论引导工作。

二、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

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分四级,ⅰ级响应由国家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组织实施,ⅱ级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人民政府决定,ⅲ级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市人民政府决定,iv级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县人民政府决定。

1、特别重大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ⅰ级、ⅱ级)

特别重大和食品安全事故事故(ⅰ 级ii级)涉及我县的,县应急指挥部在国家、省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特别重大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县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按照上级应急指挥部的要求,迅速下达应急处置指令。

(2)县应急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部门、单位、专业队伍及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根据需要启动相应专业组开展应急处置,及时向上级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3)县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和县应急指挥部要求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2、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ⅲ级)

(1)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有关部门接到较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及时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县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和市应急指挥部报告。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进行先期处理。

(2)被确认为ⅲ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由市人民政府决定立即启动《景德镇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救援和紧急处理行动。

3、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ⅳ)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ⅳ)行动的组织实施由县人民政府决定,并立即报告市人民政府、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1)县政府应急响应:县政府负责全县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根据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报告和建议,决定启动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和本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和其它紧急处理工作。

(2)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响应: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对事故的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对事故作出初步评估,按规定向县应急委员会报告事故情况,提出启动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县政府有关部门通报事故有关情况,启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响应的升级与降级

当食品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食品安全事故危害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

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响应级别或者撤销预警。

(二)指挥协调

1、县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组织实施县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协调指挥应急力量实施救援行动。

2、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向县应急指挥部提出应急援救重大事项决策建议;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救援行动的进展情况;指导对受威胁的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三)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现场处置,有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报告。

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四)响应的终结

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终结,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部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汇总之后的应急处理工作情况报告,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三、后期处理

(一)善后处置

县应急指挥部责成相关成员单位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二)责任追究

对在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总结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善后处置结束后,县应急指挥办公室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上报县应急指挥部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提交的应急救援总结,组织研究改进应急救援工作措施,并抄送县政府有关部门。

四、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负责承担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部应当及时向社会食品安全事故信息。严格按照信息归口、统一对外的原则,对媒体的信息应当经县应急指挥部审定同意后,向社会。

(二)通信保障

县应急指挥部及参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的县直部门、单位、专业队伍应建立通畅的通讯方式,确定固定联系电话并保持24小时有人值守,明确带班领导,配备相应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参与现场处置的专业队伍应配备无线通讯工具,以适应应急处置的工作需要。

(三)医疗保障

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卫生系统应急救援工作应当立即启动,救治人员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四)人员保障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人员、组织专家参加事故处理。

(五)技术保障

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受县应急指挥部或者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委托,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六)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七)经费保障

县政府应保障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县财政部门按规定落实对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专业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经费。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保障经费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应急预案》提出,经县财政局审核同意后,列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

县财政、审计部门加强对《应急预案》保障经费的使用与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专款专用。

(八)演习演练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根据《应急预案》制定食品安全事故演习演练计划,并组织实施。

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练。

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演练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九)宣教培训

篇9

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全局,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市政府办公室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制定印发了《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落实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扎实开展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年来,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食品安全整顿与振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为维护食品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集中整顿,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减少,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市食安委牵头组织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食品安全工作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我市各职能部门还积极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相关学习培训,尤其是强化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同时,我市还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

三、各司其职,分类整治

围绕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专项行动、重点区域和场所,着力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顿。

(一)加强重点环节集中整顿

针对水产品安全,市水务局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深入主要水产养殖区,发放《健康养殖实用技术手册》,向水产养殖户(场)宣传水产食品安全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要求养殖水面在5亩以上的必须建立健康养殖生产档案。对具备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条件的渔场,引导、指导养殖村社按照健康养殖标准,严格规范生产行为,积极创建、壮大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在抓好健康养殖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抓好投入品的监管工作。今年已抽检了8个水产投入品,2个水产品样品,对氯霉素、喹诺酮、磺胺喹啉以及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指标进行了检验,抽检合格率达100%。同时,积极在全市水产业推行水产品安全承诺书制度。

3. 食品流通环节。全面推进食品经营主体建立和落实自律制度。重点督促食品经营主体建立和落实进货索证检查验收、购销台帐、质量管理、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认真研究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依法督促食品销售者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制度。注重抓好新设立的各类食品销售者的“两项制度”建立。加大食品安全分类监管的工作力度,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及食品批发企业,重点监督其落实进货查验和购销台帐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强化“六查六看”市场巡查,不断创新基层监管方式方法,应用网络、现代办公设备和快速检测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日常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完善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主体分类监管,强化对小作坊、小集市、小门店和流动摊贩的监管;强化对初级农产品、腌制品及散装食品的质量监管,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二)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顿专项行动

2.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法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进一步清理检查了食品添加剂经营者主体资格,加强食品添加剂合法性的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严厉查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依法取缔非法食品添加剂加工、销售的黑窝点,严格食品添加剂运输、仓储的管理措施,切断其非法供应渠道。同时,以方便食品、饮用水、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泡菜等高风险产品为重点,加大了对生产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严格食品添加剂备案管理,检查食品添加剂进货台账和使用记录,着力整顿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防止出现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

3.加强乳品和含乳食品监督管理。专门成立了问题乳粉清查联合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市奶牛规模养殖场进行全面排查,对全市2家取得“qs”的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市喜禾食品有限公司),按要求进行专项抽样检查;对成百超市、新桂花超市及乡镇等28家大中型超市、4家乳品专卖店实施了突击检查。有力地杜绝了“问题奶粉”流入我市。

4. 大力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我市将“地沟油”专项整治作为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认真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地沟油”行为。按照部门职责和食品安全整顿任务分工,商务部门加强了餐饮业行业管理,引导餐饮企业诚信经营;质监部门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单位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工商部门加强了对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督,严厉打击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购买、使用“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还加强了对食用油的风险监测,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检测方法。

(三)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整顿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是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源头,也是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点地区。我市要求各乡镇政府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紧密切合“12315维权网络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积极建设“农资放心店”、“食品安全示范店”,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全面提升了农村的食品安全水平。

篇10

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各级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部署,坚持“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巩固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行动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手抓监管,一手抓宣传,监督与指导并重,处罚与教育并重。增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水平,推动长效机制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2013年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三、目标要求

总体目标是以源头治理为重点,以查处水产养殖投入品违规使用为主要内容,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和违规行为。通过开展集中整治,使水产养殖用药行为进一步规范,养殖企业知法、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从根本上解决违规使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问题。具体目标:

一是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00%建立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控措施,监管率达到100%。

二是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进一步提高,以上二类基地及个体小型养殖场等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等禁用渔药残留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是苗种生产单位持证生产率达到100%(自育、自用的除外);苗种生产单位100%建立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控措施。

四是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四、具体工作

(一)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强对渔业养殖企业和个体渔业养殖户的生产监督和指导;在水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监控点,及时上报与水产品安全有关的案件及市场控制情况;定期收集汇总水产品检测数据,分析水产品质量情况;发生水产品食品安全事件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市场控制工作。

(二)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场活动和送资料、送技术到乡村、到养殖场、到渔户的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法律法规;以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合理使用为重点,结合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渔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及安全用药技术和方法;教育渔民不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渔药和其他化学物质,使用投入品应当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完善生产日志,强化用药记录制度并逐步推进处方药制度;加大无公害标准实施力度,巩固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

(三)开展水产品生产执法检查。一是依法对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检查,把水产品销售市场列入质量安全监控范围,结合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对市场水产品进行抽检。

二是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种苗场、养殖场等进行清查,并注意掌握两方面:

抓住重点:一是重点品种、二是重点对象、三是重点区域、四是重点环节。

明确职责:一是清查内容、二是抽样检测确认、三是依法查处

四、主要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