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监测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监测制度

篇1

1.1基于风险评估原则设计实施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设计实施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在进行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设计时,采用了风险评估的思路和分级评分方法,在纳入任何一项监测项目时都需进行科学评估,从安全性、健康关注程度、政府管理需要、检测分析技术、实验室检测能力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2选择监测的食品和污染物应基于国家或地区的特点

监测的内容国与国之间应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国家的各地区之间也不应一样,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加工方式、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污染源得到控制又可能出现其他污染问题或有新的污染源被检测到。因此,选择监测的内容也在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优先监测的内容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污染物构成的潜在性健康风险。在评估这类风险问题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神经毒素、致畸、致诱变、致癌)的严重性。也要考虑关于目前人群接触污染物情况及危险人群的资料;

(2)含有污染物的食品引起人群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3)肉用动物中某些疾病的流行;

(4)在充足数量的样品中,用可靠的方式测量污染物水平的可行性;

(5)食品在全部饮食中的重要性,对主要的食品应加以特别注意;

(6)有关食品的经济重要性及进、出口国家对污染物检测的法规;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续性、普通性以及存在的量。其对降解的抵抗力以及转换成更具毒性的物质及其在食物链中蓄积的可能性;

(8)通过工业产生和来自居住区的空气、河水、近海水域等的污染物数量。以及除食物之外的,在其他环境成分中的污染物水平;

(9)在农业、园艺、林业中应用的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品的性质及用量,动物饲养所用药物;

(10)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贮存及制备中的卫生状况。

1.3采用多样性方式监控食源性疾病

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应当不断收集和分析食品生产链所有环节和人类疾病发病方面的有关数据,以便评价食源性疾病的趋势和来源。监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更可靠的信息资料,主要内容应当有:

(1)了解在人类、动物、食品和环境定病原体的存在及其危险性;

(2)对食源性疾病爆发和散发病例的调查;

(3)核对和解释所获得的资料,取得有效的证据;

(4)快速而有效的信息传递。WHO认为,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都应当建立专门的跨学科监测小组,由所有相关部门的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参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反馈。由于主动监测的信息范围不一定涵盖所有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内容,不同实验室数据监测的范围有所不同,因而实施带有管理性质的调查很有必要。要完成以上内容的监测活动,还应当包括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协作,如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食品进出口管理、卫生和医疗机构等的分工与合作。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控体系以“地方-州-联邦”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框架,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FoodNet)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常规的主动监测,通过国家抗生素耐菌性监测网系统(NARMS)进行食源性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专家网(OutbreakNet)和脉冲场实验室网络(PulseNet)及时获得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信息并参与爆发的调查和控制。一旦确认有食源性疾病爆发,州或地方的卫生部门则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电子系统(eFORS)上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电子网络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和处理效率提供了保障。美国通过FoodNet实行了主动监测和相关研究,包括基础实验室监测、临床实验室的调查、内科医生调查、人群调查和配对流行病学研究。

1.4多部门参与和协作

经济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需要采取跨学科协调的办法,由“从农场到餐桌”整个环节所有部门参加,还应当包括公共卫生部门的相关专家。为了促进沟通联络和协调,建立一个由相关方参与的协调机构是必要的。1976年,WHO、粮农组织(FA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努力设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项目(GEMS/Food),旨在掌握各成员国食品污染状况,了解食品污染物的摄入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贸易发展。有超过70个国家和组织参与该体系。GEMS/Food体系要求每个成员依据本国国情进行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收集相关的污染水平数据,通过电子网页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给GEMS/Food,并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验室能力水平制定了一套不同监测水平的参考目录(核心名单、中等名单和全面名单),供各成员国进行选择。在美国,全国性的监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完成的,数据信息可以达到相关部门的完全共享。丹麦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使一系列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计划能够得以成功实施。丹麦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由行业、政府机构和科学界的代表参加的委员会负责监测计划的技术协调,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遗传病学专家积极参加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1994年1月丹麦成立了人畜共患病中心,承担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该中心收集国内所有人畜共患病调查和控制计划的数据,对于“从农场到餐桌”的人畜共患病情况进行不间断分析,包括查明疾病的发生、评估人类食源性疾病来源,并进行基本流行病学研究,每年出版丹麦人畜共患病趋势和源头报告。近年来,其他一些国家或组织,如芬兰、德国、爱尔兰、挪威、瑞典、联合国等也建立了类似机构,以改进调查及促进交流和协调。然而,就当前世界各国监测状况的总体而言,国家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十分脆弱。

1.5有效共享和应用风险监测结果

国际食品安全网络(INFOSAN)和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是将监测数据用于预警和应急管理的成功范例。INFOSAN是WHO与FAO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及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食品安全当局之间的合作,INFOSAN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多部门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协调统一配合。RASFF是一个覆盖面广、运转良好、反应迅速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系统,它通过系统的信息的收集、提供、传递、评估、、跟踪和反馈等,实现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提供了信息保障和依据,增强了欧盟消费者的信任。数据共享是发挥监测数据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美国农业部(USDA)将每年的农药残留监测数据均公布于USDA的官方网站,可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各联邦州相关机构免费利用,所有的利益相关集团均可共享。EPA将该结果用于农药残留在膳食摄入情况下的暴露评估,也依据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的需求用于农药重新登记等工作,还为该国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2我国风险监测的进展情况

2.1风险监测制度的总体要求

我国风险监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目标是主动收集、分析食品中已知和未知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和流行病学信息,对食源性疾病有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减少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危害。为了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综合利用不同专业和技术能力的检验机构,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和风险评估技术平台、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统,建立覆盖到各省、延伸到市县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对食品中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新发现物质的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在监测工作机制方面,应当建立起能够“先发制人”的监测机制,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对食品原料、配料、添加剂等开展主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

2.2风险监测仍然面临复杂和高风险形势

我国食品工业长期以来高速发展,近10年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虽然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尚不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掺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传统的食品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又不断产生。种种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方面,我们既要面对传统的常规风险,不断加强对传统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又要注重防控在食品中掺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应对非常规和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

2.3现行风险监测制度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根据现行《食品安全法》有关国家建立风险监测制度的规定,原卫生部于2010年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卫监督发〔2010〕17号),该规定是目前开展风险监测的具体制度规则。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年度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风险监测方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构建起相关工作机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具体的技术工作,初步形成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核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为主体,其他部门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全国风险监测评估体系。虽然上述体制和机制已在全国成功运行,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风险监测计划的系统性设计不足,监测的内容和信息收集尚不够全面,风险监测结果的作用发挥方面尚不够理想等问题。

3对完善我国风险监测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现行做法和国际经验,本课题组认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应加快实施。

3.1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工作总体规划,逐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

风险监测是一项需要较大经费和技术投入的活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利用合理的投入取得理想的风险监测结果,是牵头部门的一项重大课题。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需求来看,需要通过风险监测提供高质量的危害特征描述数据和高质量的暴露数据,前者如人群健康危害数据、剂量-反应数据,后者如食物消费数据、食物成分数据、食物分类、职业暴露数据等。从指导政府监管方面,需要了解与风险控制相关的不良行为及对危害程度的影响等数据。从指导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正确经营和消费方面,需要监测不同食品类别、不同食品链阶段的食品污染状况以及不良加工方法所导致的食品危害等。而从目前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看,还难以满足上述需要。与此同时,监测的一些内容又存在重复浪费的问题,如全国污染物监测计划中的农药残留监测与农业部门的农药残留监测的工作重复。因此有必要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同时,制定每一项监测活动的针对性目标和效率评价标准,合理分配和设计相关参与部门的监测任务,尽量减少部门间的重复劳动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为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加强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

(1)根据风险监测的目的和作用,进一步规划国家风险监测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及实现方式;

(2)细化监测项目的分类规则、技术要求、数据格式、汇总和沟通方式;

(3)明确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测设计;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验室网络,充分利用部门、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技术单位的现有资源;

(5)提高实验室数据、监督管理信息以及食品行业发展信息的收集效率和汇总分析能力。

3.2完善多部门参与和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丰富风险监测内容

现行监测计划只包括部分对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环境中化学性危害物、生物性危害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而对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人畜共患病危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物等尚没有在现行监测计划中体现,缺乏食品源头污染方面和产地环境的长期、系统的监测资料,势必影响风险监测制度的完整性,难以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科学系统的数据要求。扩大风险监测内容势必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为完善风险监测的部门协调和参与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风险监测的工作机制,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在国家层面成立风险监测专家委员会,负责建立国家数据标准化框架,并分别设立消费数据专家组、环境和化学污染物专家委员会、农业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负责指导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技术工作,为科学设计和利用风险监测数据提供技术平台;

(2)将风险监测扩展到食品链各个阶段,收集食品链各阶段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危害因素。根据现行部门分工,食品监管、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进出口食品监督检验等部门的相关监测内容都应当纳入到国家风险监测计划中来,相关监测内容可由专家委员会向主管部门提出技术建议;

(3)建立风险监测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监测工作纳入相关考核和经费审计范围,将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协调配合成效作为食品安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立国家风险监测统一数据库框架结构,建立一个有多部门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平台,为信息报告、交流和共享提供技术条件;

(5)最大限度公开风险监测信息。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都要求其工作内容的公正、公开和透明,这就要求其采用的数据也应当是科学、公开、可追溯的,同时也为风险交流提供数据支撑。风险监测信息公开,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高风险危害实施针对性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3.3加快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工作机制,增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食品安全性与食品链各个阶段是彼此密切关联的,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和更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与食品链各阶段相关的危害因素及其发生的风险,这也是国际上积极开展的危险性分析的原则。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应当由疾病报告系统、实验室主动监测系统和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3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分工,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分析等工作分布在传染病管理、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等内容中,并且分别由不同机构按照不同机制进行管理,尚未建立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所需要的工作机制,存在数据整合和分析利用困难,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数据库难以完整建立,一些重要食源性疾病尚缺乏基本发病数据等问题,难以掌握目前食源性疾病整体情况及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没有很好发挥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监管和交流的指导作用,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问题,应当开展或改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全国性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规划和管理,明确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信息管理和汇总机制。按照不同危害的性质,配套建设实验室网络,提高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监测和信息收集能力。会同农业、畜牧业等部门,收集与人类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动物和植物疾病或污染数据;

(2)改进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核实调查机制,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水平,尤其是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调查。建立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机制,实施更加快速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地调查、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

(3)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实验室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性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针对性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强检测手段的研究和更新;

(4)将食品消费数据、食品成分和分类、职业暴露数据、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食品污染物数据同步规划,提高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更好地发挥风险监测对食品安全系统风险的预测预警作用。

3.4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不断改进风险监测管理的方法,提高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

(1)改革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方式,实施固定项目与临时项目相结合的监测计划。将国家层面需要的持续性监测内容,结合国家规划的实施,每5年印发并修订一次。在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情况的变化,以年度为期限制定补充监测计划,同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临时应急监测计划。这样有利于监测技术机构做好技术准备,稳定工作安排,又减少国家层面的工作量,提高科学水平;

(2)进一步扩大不同部门和地方监测内容的灵活性。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大,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的方式和重点品种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别,以往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生鲜乳三聚氰胺掺假事件”以及诸如“大米镉污染”“皮革水解蛋白镉污染”“多宝鱼含硝基呋喃药物”等事件,反映出食品污染问题很难通过事先设计的计划来发现。应当树立只有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全国的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监测计划中为不同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的可利用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篇2

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场监管局:

为加大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监督抽查在产品质量监管、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以及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我市产业分布特点及生产企业获证等状况,市局制定了2021年度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请各单位根据本地实际贯彻执行。

一、计划安排

监督抽查的产品主要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较集中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我市重点产业集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节能环保和大气污染防治等产品,以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点消费品等。

2021年市级监督抽查突出重点产品包括:发证产品(包括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等);重点消费品;产业集中区的产品;安全类、环保类的产品;食品相关产品;棉花和纤维制品等。在生产领域注重抽查工业产品和区域性重点产品,在流通领域注重抽查与消费者密切关注的产品。

2021年度市级监督抽查计划共涉及122种产品,包括:食品相关产品类6种、日用及纺织品类16种、电子电器类9种、轻工产品类19种、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类25种、农业生产资料类2种、机械及安防产品类36种、电工及材料类9种。(具体见附件)

2020年度风险监测计划依据省市场监管局和市局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拟定,拟对食品相关产品、水泥、木家具、汽车塑料制品等产品开展风险监测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为推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改革,重点落实以下措施。

(一)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按“双随机”机制抽查的产品,首先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的产品、强制认证产品及有数据库的产品中开展。并按照规定随机选派抽样人员。所有监督抽查结果及时公开。

(二)落实“抽检分离”制度。除现场检验外,抽样人员不得承担其抽样产品的检验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严守职业道德,确保监督抽查工作质量

各承检机构要严守职业道德,科学公正评判产品,严禁在实施抽样前以任何方式将监督抽查方案有关内容告知被抽样生产者、销售者;转包检验任务或者未经组织监督抽查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分包检验任务;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在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期间,与被抽样生产者、销售者签订监督抽查同类产品的有偿服务协议或者接受被抽样生产者、销售者对同一产品的委托检验;利用监督抽查结果开展产品推荐、评比,出具监督抽查产品合格证书、牌匾等;利用承担监督抽查相关工作的便利,牟取非法或者不当利益;违反规定向被抽样生产者、销售者收取抽样、检验等与监督抽查有关的费用等行为。

(二)提升监管成效,确保后处理工作扎实有效

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场监管局要依法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后处理力度,市局将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抽查后处理工作的指导和审查,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后处理工作落到实处, 整改有效。

(三)提升信息使用,确保产品质量抽查信息共享

各承检机构应按时完成监督抽查抽样检验工作,及时上报监督抽查结果。市局将在市局网站上定期每季度市级监督抽查结果通报,向社会公开。

(四)做好配合工作,确保监督抽查有序开展

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场监管局要根据下达的监督抽查任务书,做好省级监督抽查的抽样或配合技术机构抽样工作,确保抽样工作有序开展。

(五)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检验数据科学公正及时有效

各承担市级监督抽查任务的承检机构,要严格执行总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对承检过程的全过程跟踪,提升检验工作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市局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投诉举报电话:0553-5968736),接受企业投诉,一经发现查实承检机构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

市局将根据国家监督抽查、省级监督抽查的情况,生产企业季节性生产状况以及重要节假日消费者重点关注的产品,制定并下达季度抽查任务。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可参考制定并开展本辖区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制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报市局备案。

附件:1、2021年度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表

2、2021年市级产品质量风险监测计划表

 

 

2021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表

 

类别

序号

产品名称

生产领域

流通领域

监督抽查

1

腻子

2

  2

内墙涂料

4

10

3

外墙涂料

12

  4

真石漆

4

  5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20

  6

混凝土普通砖

18

  7

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块

2

  8

建筑门窗

20

  9

弹性体改性

2

  10

自粘聚合物改性

2

  11

建筑用钢筋/不锈钢管

10

  12

大理石/花岗石建筑板材

8

  13

水泥

30

  14

预拌混凝土

70

  15

水泥包装袋/塑料编织袋

2

  16

塑料管材

14

  17

刨花板

2

  18

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

2

  19

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

10

  20

实木家具

2

  21

板式家具

6

  22

单芯无护套线

6

  23

三芯护套线

2

  24

配装眼镜

100

  25

羽毛球

10

10

26

汽车内饰件

40

  27

汽车外饰件

10

  28

汽车电器产品

4

  29

塑料袋

8

4

30

汽车门锁及保持件

15

  31

汽车座椅

8

  32

汽车后视镜

2

  33

汽车制动元件

12

  34

汽车燃油箱

6

  35

汽车转向部件

12

  36

汽车用橡胶密封制品

13

  37

制动软管

6

  38

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8

  39

摩擦材料

4

  40

柴油

80

41

机床

2

  42

食品相关产品

80

55

43

家用纸制品(卫生纸、卫生巾)

10

30

44

溶解乙炔

1

  45

肥料

2

20

46

商品煤

10

5

47

生物质燃料

4

  48

化工类(化学试剂)

4

  49

洗涤剂、洗衣粉

2

20

50

液体加热器具(热水壶、电饭锅、电炖锅等)

  20

51

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

  6

52

实木复合地板

  6

53

实木地板

  6

54

浸渍胶膜纸饰面细木工板

  5

55

电线(固定布线用单芯电线)

  10

56

室内加热器(取暖器、电火桶等)

  5

57

农膜

  10

58

钻石饰品

  10

59

贵金属

  20

60

  20

61

玩具

  50

62

学生文具

  40

63

成人、儿童服装

  35

64

床上用品

  20

65

塑料制品

  20

66

小家电

  6

67

服装

12

  68

床上用品或絮棉

4

10

69

纱线

4

  70

羽绒羽毛

10

  71

毛巾

4

  72

车载罐体

1

  73

电力电缆

30

  74

控制电缆

30

  75

3C电线

50

20

76

电缆料

10

  77

燃气热水器

1

9

78

吸油烟机

1

79

电热水器

1

2

80

室内加热器

2

10

81

足浴器

2

82

空调器

4

83

低压电器

10

84

铅酸蓄电池

1

4

85

带式输送机

9

86

电动自行车

1

9

87

变压器

5

88

电伴热带

8

89

灯具

10

90

建筑外墙保温材料

6

91

压缩机

2

92

空气压缩机

1

93

轴承

4

94

自动包子机

2

95

燃气炒菜灶

1

96

消防产品

22

10

97

防火门

1

98

防火卷帘

1

99

净水剂

3

100

危险化学品

15

101

PE管材

4

102

阀门

2

103

混凝土输水管

10

104

柴油机

1

105

车用汽油

3

80

106

硅胶蒸笼垫

3

107

玻璃口杯

5

108

安全玻璃

11

109

铜及铜制品

10

110

净水器

1

3

111

老人手机

5

112

陶瓷片密封水嘴

10

113

家用燃气灶具

10

114

童车

5

115

安全帽

5

116

天然气

5

117

石油液化气

26

118

车用尿素

12

119

口罩

20

120

学生用品

10

10

121

皮鞋

10

122

运动鞋

10

123

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

10

124

燃气用具连接软管

2

3

125

坐便器

5

126

化粪池

2

127

机制砂

10

128

烟花爆竹

20

129

泡沫夹芯板

10

  130

装配式建筑相关材料

5

  131

有机化肥、复合有机化肥

  10

132

童鞋

  10

133

摩托车头盔

  5

134

电动自行车充电器

  5

135

蚊虫灭杀器

  5

136

读写台灯

  5

137

暖足器(电火桶)

5

  138

纸巾纸

5

5

139

小家电(电加热水龙头等)

  10

 

2021年产品质量风险监测计划表

类别

序号

产品名称

生产领域

流通领域

风险监测

1

食品用塑料复合包装材料类

5

2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类

5

3

食品用纸制品

5

4

水泥

5

5

木家具

8

6

汽车塑料制品

篇3

然而,两年间,中国先后发生“砒霜门”“金浩茶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印证了“徒法不足以自行”的箴言。

2011年,中国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

在民间,也有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者“严刑峻法杀无赦、倾家荡产一场空”的思路。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领衔递交了议案,要求以严刑峻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的严重犯罪。

“专项整治”式的监管风暴,确有助于在特定时段内革除不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监管资源,对特定风险加以监管,短期内收效显著。但是,这也折射出日常工作中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协调机制的缺失及监管的无效率。另一方面,专项整治是治标而非治本之策,不可能真正找到监管领域中违法现象滋生的根本原因。还会带来高昂的监管成本,有碍监管执法的统一与公平。过往经验证明,专项整治过后,违法现象还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出现反弹。

刑罚作为惩治犯罪的手段,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刑罚不能过于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应理性审视刑罚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功能与限度。考虑到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工、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分野,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的专业性、技术性,食品违法行为的多样化、常态化,从理性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实效的角度出发,行政监管部门应成为公共秩序的首要维护者,而刑罚则是悬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备而少用、备而慎用的利器。

因此,针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漏洞,探求制度化、常态化、长效性的监管举措,将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对食品安全监管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改变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漏洞之一,即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碎片化”现象。

《食品安全法》设定了所谓“分段监管”体制。这包括: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农业部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负责对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食用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管理;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如此“碎片化”样态,在实践中产生了“有利争着管,无利没人管”的现象。近期沈阳“毒豆芽”事件中,工商、质监、农业部门对豆芽菜的监管权相互推诿,谁也不愿去接这“烫手的山芋”。

这种监管体制导致的后果就是同监管部门执法能力强弱不相同,监管信息不共享,监管权边界不清楚,不同部门监管决定不一致,重复监管与监管不作为同时并存。

应当修改《食品安全法》中管理体制的规定。或者,根据该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由国务院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调整。目的是尽量将食品安全监管权集中到某一监管部门,即使以后仍由多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也应按照不同的食品品种来划分监管职能,而非按照“从田园到餐桌”的环节划分监管职能。

在法律和监管体制未能总体改动之前,应尽量通过法律解释的技艺,通过综合运用目的解释、文义解释、历史解释、社会学解释等方法,来对特定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特定类型食品的监管权归属加以解释。例如何为“食用农产品”?何为“食品流通”?何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而明确监管权配置。

落实风险监管制度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又一个漏洞,是对食品安全的风险缺乏有效监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目的不在于针对某一个案,而是掌握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状况,同时,将监测与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频率的科学依据。

在这一方面,应该承认,我们的制度还几乎是空白。因此,应在综合利用现有监测机构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同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继而,收集和汇总分析监测数据,实现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对监测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首先,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其次,强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科学手段,也是各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和政策的主要技术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和程序装置,将相关的化学、毒理学、营养学和微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加以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推演,来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并将其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中国已于2009年12月8日成立了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毒理、质检、环境等方面42名专家组成的首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围绕食品中非法添加的苏丹红、啤酒中的甲醛、蒸馏水中杂醇油等进行了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毒理学研究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成为制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技术瓶颈。此外,在制度、能力、人才、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等诸多方面,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尚未真正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依据。

在未来,应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立资源共享的风险评估数据平台;加强各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建设,为风险评估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应尽快掌握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方法,颁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从而为不同类型风险评估活动提供导引。

多种监管工具应并用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漏洞之三,是监管手段单一,且各自为战。

中国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组织形态各异,不同违法行为的成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这决定了需要综合运用事前监管工具和事后监管工具,综合运用“命令一控制”型监管工具和激励性监管工具,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

《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添加剂许可制度,为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设定了强制性要求。此外,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食品抽样检验制度、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档案制度、行业禁入制度,设定了相关行政处罚,并对相关的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加以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这部法律在综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制度化尝试。

在未来,应更加重视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抓手”地位,合理设定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平,在维护公众健康权益和兼顾现有食品工业结构、食品科学水平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鼓励企业设定严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针对媒体关注的食品标准“内外有别”问题,努力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篇4

《草案》明确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即加强各项监管措施,努力保持上海市食品安全总体有序可控局面;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平均合格率达94%以上(达到全国较高水平),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发生率控制在每10万人口6例以下,建设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上海市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统筹协调,

落实各级政府监管职责

政府部门监管是否有效,对违法犯罪的杜绝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草案》指出,要构建完善食品安全立体监管网络,健全区县和乡镇街道食安办工作机制和制度,实现综合协调机构的实体运作。同时,加强绩效考核和问责,力求用3~5年的时间,解决一些影响上海市食品安全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督促企业9项主体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监管,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良心、诚信和自律。《草案》中明确,要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自身管理、员工培训、企业自检、源头管理和溯源、食品添加剂管理、供应商实地查验、变质和过期食品销毁、标签标识相关规定及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等9项主体责任制度。同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修订完善地方法规,

加强科技监管

法律的完善是监管的有力保障,科技是监管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不法商贩钻空子。《草案》指出,要修订完善《上海市餐厨垃圾处理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规章;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和制(修)订制度;建立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方便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查询利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加强食品检测机构的建设,重点攻关餐厨废弃油脂等监测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

及时公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

政府部门每月都在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但很少有人知道评估结果。《草案》指出,要建立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和机制,尤其要加强风险交流,及时预警、警示等,扩大公众食品安全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

加强社会发动,营造食品安全

群防群治的社会氛围

篇5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苏政发〔*〕10号)精神,认真分解落实《江苏省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明确责任、细化任务、落实措施,切实做好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环节治理,提升食品安全控制能力

切实加强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治理,确保食品安全。

(一)深化种植养殖环节治理。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安全农业工程,加强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6年新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00万亩(100个),其中绿色食品基地5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5万亩;建设无公害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步伐,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0万亩,畜禽产地200个,水产品产地30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0个、无公害水产品3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农产品60个。实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对蔬菜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残留、水产品药残等开展定量定点的例行监测工作,建立月检月报制度,合格率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实施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模式,提高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基地检验检疫备案数量,力争比上年增加20%。建立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和认定产地、认证产品GIS实时监管体系,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提供依据。

(二)严格生产加工规范。认真实施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组织实施糖果制品、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食品、蛋制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13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继续开展肉制品、乳制品等10类食品无生产许可证的查处;做好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相关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准备工作。完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任务,加强数据分析汇总,分析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改进办法和措施。建立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数据库以及分布图,实施电子监管;组织实施集中整顿,对普查企业进行A、B、C、D分类监管,扶持A类,帮促B类,整顿C类,关停并转或依法取缔D类。

(三)强化流通环节监管。集中开展依法清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工作,全面摸清食品经营主体情况,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建立健全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等企业六项自律制度,构建食品安全防范体系,全省大中型市场、商场、超市和专业批发市场自律制度实施率达到90%以上,农村地区及个体工商户达到75%以上。组织实施定向和不定向食品质量监测,加大食品市场治理和规范力度。

(四)切实抓好餐饮消费卫生安全工作。认真组织实施《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城市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95%以上,餐饮单位及农村学校食堂达80%以上;修订完善《江苏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等规章,进一步规范食品卫生行政许可行为。

二、突出重点,综合整治

以粮油、肉、菜、果、奶、豆制品、水产品、饮用水、保健食品、儿童食品、食盐及消费者投诉多的食品为重点品种,以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乡镇农村、校园及周边为重点区域,以制假售假、无照经营、滥用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等违法生产经营活动为重点对象,以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及季节性消费为重点时段,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一)继续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进一步提高“放心粮油”的覆盖面。加强市场粮油质量监督检查,强化陈化粮监管,严禁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实施粮油品牌战略,培育我省粮油品牌。

(二)加强屠宰场(厂)整治。完善肉类产品监管法规,修订《江苏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制定生猪屠宰场(厂)建设规划,抓好牲畜定点屠宰场(厂)清理整顿和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肉类检验检疫规范及票证管理制度,依法查处生猪私屠滥宰、注胶注水等违法行为。实施出口肉类屠宰企业驻厂兽医制度,出口肉制品原料必须来自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厂。研究制定可行措施,强化对私宰肉、病死猪肉的防范监管工作。加强对宾馆餐饮部、酒楼、饮食店、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食堂畜禽产品管理,确保肉品团体消费安全。

(三)严把出入境食品安全关。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出入境食品的检验检疫,严把国门,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流出。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的动态评估,做好对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的预警应对工作。

(四)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排查饮用水安全风险,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加强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实施监测,及时掌握城乡饮用水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状况,并定期检查。加快农村饮用水工程、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设备的改造、更新。加强饮用水应急救援工作,制定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强化桶装、瓶装饮用水监督管理。

(五)清理整顿保健食品市场。加强保健食品注册管理,严格执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做好新增保健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认证工作。严格保健食品生产规范,建立保健食品生产情况动态监管制度。组织开展全省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全面清理整顿保健食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在保健食品中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六)加强食盐管理。以保障食盐安全和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目标,以防止工业盐、无碘盐、硝盐、土盐冲击市场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严格食盐定点生产许可,加强监测和检查,碘盐覆盖率及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食盐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教育面达90%以上,食盐安全承诺书签约面达90%以上。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监管工作机制

(一)加强网络建设,健全监管体系。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研究制定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坚持统筹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针对农村食品生产、市场及餐饮消费情况,开展一次全省联合执法检查。

(二)建立和完善预警与应急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处置能力。制定《江苏省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全省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网点建设,增加监测品种、扩大监测范围,推进监测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选择部分高风险食品品种进行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试点,逐步了解和掌握食品危险性评估技术。制定预警和处置预案,健全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做好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江苏省食品安全条例》,为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建立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化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修订完善《江苏省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暂行办法》,发挥评价杠杆作用,促进责任到位、措施落实、典型示范、问题整改。

(四)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和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省级及地区性信息平台,加快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统一。加强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归集、管理、分析和综合利用,为制定食品安全规划、政策和工作措施,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提供依据。认真抓好粮食行业和无锡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生产经营质量信息及经营信用档案。

篇6

【关键词】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措施

食品安全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食品检验检测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判断食品卫生、质量合格与否的主要手段,并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责任,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生产水平也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国家的食品检验检测水平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在当今食品安全新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的要求,以此为契机整合社会资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对食品检测方式不合理、企业自我检测意识不强、检测监管重结果不重过程等现象。在食品检测方式,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监测的投入十分有限,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较多,监管监测工作不能全程化、日常化、系统化,导致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依然普遍。同时,现有的检测机构的能力与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等安全类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均不能满足我国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

1.2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 质监、食药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但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机构只是低水平的复制。单从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来看,单位之间硬件基本一样,检验检测同质化倾向明显,开展的主要是常规项目的检测,但对于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却力不从心。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检测资源的浪费,并严重影响了我国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

1.3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检测方法不够全面和不够完善,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成熟,现有的一些快检法存在灵敏度不高或者特异性不强等,还存在“快速不准确,准确不快速”的问题;各行业各领域检测技术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检测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1.4 检测信息透明度不高 我国目前与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的公开情况很不理想,食品检验检测结果几乎从未公布。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只有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公开了其信用信息,部分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长时间不更新。

1.5 企业违规惩罚力度不足 惩处力度不够是一些食品企业和监管人员以身试法的重要原因。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双倍赔偿”的条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赔偿”的规定,但对企业和商家来说,这些只是伤及皮毛。

2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措施

2.1 创新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机制 我国政府对于食源性危害、食品生产以及食品流通等问题的管理,要在原来计划经济和西方发达经济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将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运作模式更新为“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达到各部门分工与责任明确的效果。同时,改革标准管理体制,增强制定标准过程的科学性,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制度、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及食品安全预警制度等。

2.2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协调机制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是由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的,但由于各部门相应的协调机制差,多头进行,缺乏相互沟通,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统一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2010年新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初步形成跨部门的统一收集分析体系,统一机构协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通报、预报和处置。

2.3 加强实验室的装备和认证管理 加强实验室的装备是适应不断发展的食品质量分析要求的基本措施,没有相应的技术设备进行各类监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具备从前处理一直到仪器检测所需配套先进仪器,才能保证分析质量。

2.4 增强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整合和交流平台。将分布在各监管部门和地方的食品检验检测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形成由点到面的信息网络,保证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全面性、可靠性、统一性。食品安全的统一信息平台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内部的信息平台,使监管食品安全不同环节的管理部门实现信息“无缝对接”;二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科学、权威的信息。

2.5 积极参加国际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有关食品安全监测活动,加大对外交流力度,特别是参加国际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和咨询,培养一流的监测人员和数据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和了解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不足,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利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总之,我国要以保障食品安全、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并重的思路,做好创新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机制,避免检测机构的重复建设,提高食品检验技术,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大惩罚力度,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尽快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0,(12) .

[2] 周健.进一步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J].监督与选择,2007(1):24-25.

[3] 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篇7

根据省、市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的要求,我县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各项任务指标明确如下:

(一)畜牧业产品

城区定点屠宰率达到99%以上,已开展定点屠宰的乡镇猪肉进点屠宰率达95%,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上市猪、牛、羊肉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生猪产销环节“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抽样检出率控制在1%以内;禽类(鸡、鸭)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残留及鲜牛奶抗生素抽检超标率控制在1%以内;生鲜乳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二)种植业产品

巩固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食品安全监测范围。蔬菜产销环节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5%以内,蔬菜重金属残留市场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水果(时令鲜果)农药残留市场抽检不合格率、主产区生产环节茶叶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均控制在3%以内;稻谷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三)水产品

巩固城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食品安全监测范围;主要水产品(虾、罗非鱼、鳗鲡)产销环节药物残留抽检超标率控制在3%以内,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原料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等三类基地100%纳入监管;上市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1%以内。

(四)饮用水

城区市政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二次供水3项常规指标(浊度、大肠杆菌、菌落总数)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产品及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分别达98%和97%以上。

(五)加工食品

原粮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调味品(酱油、食醋、鱼露)、豆腐及豆制品、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粉干)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大米、食用油黄曲霉素b1及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市场抽检超标率均控制在1%以内,小麦粉增白剂、肉蛋乳再制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罐头、糕点、饮料、酒类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

(六)餐饮业和食堂

加强对酒楼、饭店、小吃店、快餐店、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监管,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城区餐饮经营单位和集体食堂(特别是学校食堂)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城区餐饮服务单位无证经营的查处率达到100%;集中式消毒服务企业餐具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各负其责,认真抓好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

1.种植养殖环节:由县农业局负责。要加强初级食用农产品生产和标准化种植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力度;加强产地认定,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推出一批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名优特产品;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试点工作,推动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增加对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氯霉素等污染的检测范围和频次,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严防药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农(畜、水)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种植、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区(场)使用违禁农(兽)药和化学物品问题基本解决;要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切实掌握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提高预警预报能力,保障农牧渔业健康发展。

2.生产加工环节:由县质监局牵头负责。加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严格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关;强化日常检查、监督抽检、年审、专项整治等措施,依法查处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违法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相关台帐、记录,强化企业法人产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继续实施风险约谈机制,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生产企业,指导企业尽快消除安全隐患;深入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组织开展全县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监督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整改到位,督促生产企业主动召回不合格产品,对屡查屡犯的生产加工企业立案查处;帮助一批中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名优食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3.流通环节:由县工商局负责,继续开展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推广现有示范点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辖区内食品经营户特别是批发类经营户的经营水平,争取选定一批企业作为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继续抓好食品流通许可工作,重点加大取得流通许可经营户的日常监管及量化评估工作,同时抓住批发环节,食品批发户仓库的监管列为重点监管范围;继续开展各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食品添加剂、农村食品市场、乳制品市场、节日市场、猪肉市场、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整治工作。要重点加强食品添加剂经营户的监管,落实索证索票及进销台账制度;充分利用“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实现食品“索证索票”、“跟踪溯源”、“巡查监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由县经贸局负责,抓好牲畜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强化屠宰企业监管,加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牲畜屠宰管理,打击私屠滥宰行为,消除病肉、注水肉上市。要组织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溯源制度检查和酒类专项执法行动,加强从事酒类批发、零售单位或个人的管理,严厉查处假冒伪劣酒类和非法进口酒违法经营行为,规范酒类流通秩序。

由县环保局负责,继续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查处各类企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进一步加大已批准设立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饮用水源地的违法行为。

由县水利局负责,加大对饮用水质监测力度,继续做好二次供水设施的监督检查和抽验工作,努力二次供水改为直供水;加大对村级供水设施的改建进度,“十二五”期间解决规划内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4.餐饮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由县卫生局负责。要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许可证发放和审核制度,彻底解决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经营问题;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类管理制度,督促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原料进货索证和检查验收制度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严格餐具消毒,加强餐具抽检,加大对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企业的监督检查,提高餐具抽检合格率;督促使用二次供水的餐饮业、学校食堂落实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制度,加强对餐饮业饮用水卫生监管;强化对农村、学校、建筑工地食堂以及旅游点餐饮、小餐馆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杜绝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其它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各类食品的监管,认真履职,狠抓落实。同时,各监管部门要联手做好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蔓延。

(二)继续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各监管部门要针对问题多发场所、单位和监管薄弱领域以及重点品种,治隐患、抓反复、防反弹,进一步治理整顿工作引向深入。针对农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偏远乡村、中小学校园、超市、中小学食堂及校园周边就餐点、农村市场等问题多发场所和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单位,要采取执法抽检、市场巡查、突击暗访、风险监测以及有奖举报等措施,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狠抓“问题乳粉”、“地沟油”、“瘦肉精”和制售病死畜禽、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和打击,严防恶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继续深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食品、腐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的综合治理工作,要采取治理、规范、提升等措施,提升大宗消费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加快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根据省、市要求,按照分段监管的职责,各监管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确保年度评价性抽样检测任务完成;要不断完善风险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和样本量,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督促各生产加工基地、生产企业、集贸市场、超市等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开展自检,并建好检验结果档案;要加强培训考核,充实装备,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四)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追溯、封存报告、购销台账、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退出等一系列制度,实施信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鼓励诚信企业,培育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增强诚信意识,规范市场行为。各部门要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促使业主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把住第一道关口;抓好以肉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五)健全和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要按照“发现及时、反应灵敏、控制得力、处置得当、运转高效”的要求,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报告、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健全信息报送网络;要针对本区域、本环节食品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协同应对机制,强化组织协调,加强教育培训,做到有备无患、临事不乱;要建立舆情监测和信息制度,及时核查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决不允许擅自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误导公众。

(六)构建严密有效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要加强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的整治、引导和服务,督促和帮助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加强部门协作,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对于发现的暂时难以界定负责部门的食品安全问题,坚持“谁发现、谁查处”原则,确保一查到底,防止推诿扯皮;以实现监管重心下移为目标,依托乡(镇)、村(社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群众性队伍,构建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立健全基层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案件移送机制,建立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健全办案机制。

(七)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要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两个责任制的落实。要实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树立责任意识,监督教育监管队伍转变工作作风,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强化食品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提高企业食品安全控制能力。

(八)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

通过新闻媒体、信息网络、工作简报、食品安全知识手册以及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食品安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营造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重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制定开展学习宣传培训工作的具体方案,分期分批组织执法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规,定期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自觉性。

三、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

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根据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食品安全监管的领导和人员,保证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间断。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

各部门要深入调研,总结经验,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组织协调、综合监督机制,为食品安全更加科学有效监管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提升新水平。

(三)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各部门要积极向县人大、政协汇报食品安全工作,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让他们了解这项工作,支持这项工作,监督这项工作,多为这项工作建言献策;要认真办理有关食品安全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通过办理提案和建议,使食品安全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解决;要加强群众监督,聘请一些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定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全社会更多的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上来。

(四)要加强部门协作和配合

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个环节中,涉及到农业、质监、工商、经贸、卫生、环保、建设、水利等部门,其肩负着不同的监管职责,不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食品安全工作的全局。因此,各部门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要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实现无缝监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迅速介入,协调配合,果断处置,把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篇8

监测食品中的主要污染物

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一些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固定的监测网络和比较齐全的污染物与食品监测数据。美国有近20多年的动物性食品中含滴滴涕等农药残留量的资料。中国虽然在重金属、农药、兽药和真菌毒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零星的检测工作,但缺乏系统性的监测数据。这不但影响了我国食品污染物标准制定的科学性,而且无法积极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相关法规的过程和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制定食物安全技术性法规和标准

以英国、法国等为主的西欧国家和美国,一直加强国际性或区域性的标准制定,并且努力把本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绿色食品是由我国发起的,所以绿色食品的标准是国家的标准,而我们要争取将其变为国际性的标准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工作。

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

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过程控制技术的评价与选择、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分析与设计、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实施与评估、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的全方位综合分析与研究等内容。通过监测与预警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完善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转变管理模式,使食品,丰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污染量达到最小化。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

它应该涵盖食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全过程的法律规定。从“农田到餐桌”进行全程监控,以法律的确定形式来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应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的处罚力度,还要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加强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的建设

持久开展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为评价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大力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和建设质量控制考核

提高其检测水平,这是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国家和企业利益的技术保障。

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大力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这种监管模式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守法意识,促进企业自律和提高诚信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实施HACCP管理技术

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对终产品的抽检过渡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同时,根据GMP和HACCP的实施情况,分析食品加工中存在的污染因素,确定危险程度,对仪器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考核,动态管理,促进企业改造和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

全面清理现行食品标准,解决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

突出重点,高速标准体系结构,加快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满足市场需求。加强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和危险性评估等科学方法研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和转化,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强化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防范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起相对统一,责权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交叉和监管不到位的局面。

重视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

篇9

1、种植养殖环节

继续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行动,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加大对蔬菜产品、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力度,严禁在蔬菜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禁在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喹乙醇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大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力度,重点监测猪肉产品中促生长剂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磺胺类药物残留。巩固奶站专项整治成果,开展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监测行动。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拓展农产品监测的范围和比例,及时通报检测信息。扩增全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数量,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2、生产加工环节

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督促企业依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好生产加工过程。坚决取缔无证生产行为,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善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开展“打假保民生”行动,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食品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较多的食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加大检验检测频次。保持因问题奶粉影响食品安全的敏感度,随时做好清查销毁工作。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监督抽查,对部分食品在12月底前进行跟踪性产品质量检验。全面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根据日常监管综合情况作出动态调整,使分类分级监管工作进入长效阶段。

加强进出口食品质量监控与把关,建立健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及食品原料基地备案和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强备案工作动态管理。全面清查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和获得出口备案资格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排除隐患。严厉打击食品非法进出口行为和逃避检验检疫行为。

加大对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督力度,监督生猪屠宰企业严格执行入厂检查验收、宰前静养观察,肉品品质质检、无害化处理、肉品冷藏吊挂运输等制度;严格查处生产销售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畜禽产品的行为;继续清理不符合规定的屠宰场点,对小型屠宰点的设置和管理逐一进行核查,重新进行规划布局。从今年1月份开始,定点屠宰企业全部施行新的肉品检验合格证和各类印章。

3、市场流通环节

继续抓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进一步规范食品添加剂流通和使用,严格落实流通环节经营者索证索票和使用者备案管理制度;加大快速检测频率和范围,严厉查处食品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违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保持因问题奶粉影响食品安全的敏感度,随时做好清查销毁工作,确保市场流通领域乳品安全。

全面开展经营资格和食品经营者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和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对经教育仍未能建立并执行食品经营制度的,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处理。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依法查处无证、无照和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者资格合法有效。加快推进“二项制度”信息化建设,建立监督检查和对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可追溯机制。

集中开展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和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以农村地区、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区域,以食杂店等为重点对象,抓好突出问题的整治,严厉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制定食品抽检计划,增加抽检频次,提高监测针对性。

4、餐饮消费环节

继续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和原料进货溯源等制度。查处餐饮单位采购、使用未经检验检疫的畜禽及其制品等行为。加大对餐饮单位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整顿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宴、旅游景点、小型餐饮单位。开展消费场所问题奶粉清查销毁工作。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的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的准入门槛。认真组织开展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加大对餐饮单位的日常性卫生监督频次和卫生监督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坚决给予严肃查处。要进一步做好食品卫生安全警示公告和卫生应急工作,及时监测信息和警示公告。继续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

5、保健食品监管

做好保健食品的监测评价、市场巡查、广告监测、举报投诉及查处工作,重点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伪造、冒用保健食品标签标识的行为,整治和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面做好市场监管。

二、工作步骤

1、制定计划。各地各相关部门就年度的食品安全整顿和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检查中问题和建议、意见,开展自查自纠,对相关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制定食品安全整顿计划。

2、组织实施。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计划安排,全面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执法检查、集中整治、监督检测、证照审核等工作,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总结验收。各地各相关部门做好阶段性总结和年终自查总结,各级政府进行总结考评和督查验收。

三、主要措施

1、抓好宣传教育。各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整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内容涉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常识,食品安全动态等,结合巡查、抽检、行业会议等活动,加强宣贯的频次和深度,通过宣传,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2、抓好执法检查。各相关部门在职能范围内,加强执法检查,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行业要进行专项突击监督检查,适时开展明查暗访,对影响恶劣的违法事件进行公开曝光。同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加强联合执法,以增强执法的有效性。

3、抓好监督检测。各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监测计划,增加重点品种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抽检频次及抽检数量,对抽检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提供依据。规范监测信息的审查和,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将主要不合格项目等内容进行公布,并消费警示。加强对不合格食品退市后的跟踪监管,严防再次流入市场。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现有检验检测资源,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互通共享。

4、抓好企业监管。加大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同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诚信机制,提高企业食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严厉查处食品未经检验和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的行为。

四、几点要求

1、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度整顿工作的统筹安排,各部门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整顿分工,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确保完成全年任务。

2、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执法衔接,认真履行职责,开展联合执法和监督抽查,相互通报情况,确保整顿取得实效。

篇10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社会监督责任,提高执法能力、检测能力和风险监测能力,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应急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平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

(一)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

1.食用农产品种植环节。区农发局负责监管在种植业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以及分拣、去皮、剥壳、清洗、切割、冷冻、晾晒、包装等简单处理产品的质量安全。具体负责:

(1)监管种植环节使用禁(限)用农药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

(2)监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种植环节食用产品及简单处理产品的质量安全;

(3)负责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和信息;

(4)依法查封、扣押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种植类产品;

(5)依法查处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管林产品质量安全;组织、指导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组织实施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监管陆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监管干果类产品的植物检疫。

2.畜牧类产品养殖环节。区农发局负责监管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获得的动物及其产品(肉类产品、蛋类产品、奶制品、蜂类产品,以及其它畜牧产品如动物骨、壳、动物血液、动物分泌物、蚕种等,不含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具体负责:

(1)监管畜禽养殖环节活畜饲养和生鲜乳收购环节使用禁(限)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违禁添加物的行为;

(2)监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畜牧类产品及简单处理产品的质量安全;

(3)牵头“瘦肉精”的监管工作,负责在生猪养殖、收购、贩运环节实施对“瘦肉精”的检验、认定和查处工作;

(4)负责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草原(场)和草种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工作;

(5)依法查封、扣押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畜牧类产品。会同区商务局负责监管全区生猪及其它畜禽定点屠宰;监管定点屠宰企业的畜禽及其产品储存和运输的质量安全;负责全区生猪和牛羊等畜禽屠宰的监督检查,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稽查,打击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

3.渔业类产品养捕环节。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监管在渔业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以及分拣、去皮、剥壳、清洗、切割、冷冻、晾晒、包装等简单处理的渔业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具体负责:

(1)监管水产品养殖环节使用禁(限)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

(2)监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渔业类及简单处理产品的质量安全;

(3)依法查封、扣押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渔业类产品。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1.质监分局负责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具体负责:

(1)监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及其他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2)监管工业化加工农产品等食品的质量安全;

(3)监管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储存和运输质量安全;

(4)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含现做现卖),以及前店后坊(厂)行为中生产地与销售地相分离的生产加工点;

(5)查处生产加工假冒伪劣等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

(6)查处无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

(7)查处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

2.食药监分局负责监管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

3.区卫生局负责生活饮用水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管;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三)食品流通环节。

1.工商分局负责监管流通环节食品(包含农产品,包括超市、市场、不提供餐饮服务的摊贩)的质量安全。具体负责:

(1)监管前店后坊(厂)行为中,现场制售食品并在本店销售但不提供餐饮服务的;

(2)监管专业从事食品储存和运输的企业,监管食品展销、互联网销售行为,监管食品流通企业的食品储存和运输质量安全;

(3)监管不提供餐饮服务的食品摊贩;

(4)监管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和市场经营秩序;

(5)监管流通环节的食品添加剂;

(6)依法处理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销售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行为;销售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等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行为;销售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等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行为以及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行为;

(7)查处无照、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有毒有害和其它不合格食品的行为;

(8)查处非法渠道进货、销售“三无”和假冒伪劣及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食品的行为。工商分局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流通环节食品进行检验的,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2.区城管局负责查处违法占道经营食品摊贩的管理;负责管理未经相关部门核准登记,在广场、公园、街道、居民区摆摊设点或者走街串巷流动经营的行为。

3.区商务局负责全区肉品流通秩序的监督检查;负责酒类流通的监督管理,承担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工作。

(四)餐饮服务环节。

1.食药监分局负责监管餐饮服务环节食品的质量安全。具体负责:

(1)监管餐饮服务单位使用添加剂的行为;

(2)监管前店后坊(厂)行为中,现场制售食品并在本店销售且提供餐饮服务的;

(3)监管餐饮服务企业内部食品储存和运输的质量安全;

(4)监管集体用餐配送企业;

(5)监管提供餐饮服务的食品摊贩;

(6)监管农贸市场内提供餐饮服务的固定食品摊贩;

(7)监管中央厨房和甜品站及属于同类情况的食品;

(8)监管餐饮服务单位现场制售饮料的质量安全;

(9)查处餐饮服务环节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行为。

2.餐厨废弃物的监管。

(1)质监分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地沟油”整治工作,加强对食用油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

(2)工商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地沟油”整治工作,对经营的食用油开展监督检查,督促经营者建立食用油购销台账;

(3)食药监分局负责餐饮环节“地沟油”整治工作,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

(4)区商务局负责加强餐饮业行业管理,引导餐饮企业诚信经营;

(5)根据目前市、区城管体制实际,由区城管局负责与市城管局进行及时沟通协调;区城管局负责辖区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理的综合协调、监督管理工作,配合市局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台账;

(6)区经信局承担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制定、监督和管理工作;

(7)区环保局负责废弃油脂和餐厨废弃物产生、利用和处置过程的环境监管;

(8)区农发局负责畜禽养殖环节整治工作,依法查处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馆、食堂泔水饲喂畜禽的行为;

(9)公安分局负责依法受理、侦办有关部门移交的涉及“地沟油”问题的涉嫌犯罪案件。

3.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监管。

(1)区卫生局负责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实施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餐饮具进行卫生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符合卫生规范的行为;

(2)工商分局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核发餐饮具集中消毒营业执照,并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登记情况定期通报区卫生局。

(五)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区卫生局负责组织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并会同各相关监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上述部门职责分工未明确事项及其它食安委成员单位职责,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三定”方案的规定执行。其它存在职责不清或交叉的,由区政府指定管辖。

三、全方位强化监管力度

按照“质量安全标准化、日常监管规范化、综合整治经常化”的要求,创新监管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一)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求,配齐配强监管队伍人员,解决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每年组织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监管人员不少于40学时的集中培训,加强监管队伍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和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2.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运用促发展”的思路,统筹规划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推广电子监管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水平。

3.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责任明晰、定位准确、高效运转”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监管相对人为对象,划分若干区域网格,由监管部门明确监管责任人,定点定人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层层分解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完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要求,落实责任追究。全面加强巡查工作,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档案,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信息征集、披露、使用制度,做到诚信档案信息实时更新。通过媒体定期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情况。加强对不良信用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建立失信企业监管部门联合惩戒制度。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诚实守信。

(三)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各部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严格落实应急处置、事故调查、信息等制度规程,区别食品安全事件级别,明确应急指挥、报告、处置等具体措施,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落实应急救治队伍和物资保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减少危害和影响。

(四)加强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建立监管部门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环节的企业追溯系统为支撑,以加强追溯信息链条完整性为重点,加快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形成以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为源头,以餐饮、消费为终端的覆盖食品安全全过程的追溯体系,实现食品源头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质量可保证。落实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增加可追溯食用农产品种类;扩大肉品、酒类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全区肉品可追溯;在健全申诉举报网络的同时,完善食品安全流通环节追溯应用系统建设。

(五)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食品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食品检测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有效整合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构建检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检测结果互认,形成结构科学、功能完善、协调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要根据自身优势检验项目,有针对性地增加设备、更新仪器,实行错位发展,避免重复投资、重复检测。条件成熟时要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检测机构,统一检验、统一监测。

(六)加强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网络,形成反应灵敏、信息通畅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前瞻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风险评估力度,提高主动发现、事前干预的防范能力,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发挥风险监测对监管工作的指导作用,强化沟通协作,及时通报监测结果,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七)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推进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预防、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建立基层食品安全联防联动工作机制,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群众性队伍,积极组织食品安全社会志愿者队伍,延伸和壮大监管力量,拓展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控途径。实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调动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八)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经营者全面推行生产经营活动标准化,鼓励没有统一标准的行业主动设置企业标准。通过监管促进和政策支持,建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行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业绿色示范区建设,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开展无公害认证,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和推动优势产业强强联合,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经营,推动食品企业向集约化发展,提高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四、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完善基层监管体系,推进监管重心下移,进一步落实街道办事处(园区)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各监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完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采取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方式,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结合日常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健全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的工作机制,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严禁以罚代刑、有案不移。根据目前我区实际,区卫生局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督指导职能,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严格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制定和完善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明确责任追究的主体、程序、情形和处理办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工作推诿扯皮、失职渎职、酿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