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26 02: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

篇1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肥料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宣传肥料产品,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肥料,是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或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第四条 国家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肥料产品。

第五条 实行肥料产品登记管理制度,未经登记的肥料产品不得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得进行广告宣传。

第六条 肥料登记分为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两个阶段:

(一)临时登记:经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田间示范试验、试销的肥料产品,生产者应当申请临时登记。

(二)正式登记:经田间示范试验、试销可以作为正式商品流通的肥料产品,生产者应当申请正式登记。

第七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肥料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肥料登记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肥料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登记申请

第八条 凡经工商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肥料生产者均可提出肥料登记申请。

第九条 农业部制定并《肥料登记资料要求》。

肥料生产者申请肥料登记,应按照《肥料登记资料要求》提品化学、肥效、安全性、标签等方面资料和有代表性的肥料样品。

第十条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或委托办理肥料登记受理手续,并审查登记申请资料是否齐全。

境内生产者申请肥料临时登记,其申请登记资料应经其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向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或其委托的单位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生产者申请肥料临时登记前,须在中国境内进行规范的田间试验。

生产者申请肥料正式登记前,须在中国境内进行规范的田间示范试验。

对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建议经农业部认定的产品类型,可相应减免田间试验和/或田间示范试验。

第十二条 境内生产者生产的除微生物肥料以外的肥料产品田间试验,由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试验单位承担,并出具试验报告;微生物肥料、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生产者生产的肥料产品田间试验,由农业部认定的试验单位承担,并出具试验报告。

肥料产品田间示范试验,由农业部认定的试验单位承担,并出具试验报告。

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认定试验单位时,应坚持公正的原则,综合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试验单位。

经认定的试验单位应接受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试验单位对所出具的试验报告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的肥料产品,登记申请不予受理:

(一)没有生产国使用证明(登记注册)的国外产品;

(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

(三)知识产权有争议的产品;

(四)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等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的产品。

第十四条 对经农田长期使用,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下列产品免予登记:

硫酸铵,尿素,硝酸铵,氰氨化钙,磷酸铵(磷酸一铵、二铵),硝酸磷肥,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氯化铵,碳酸氢铵,钙镁磷肥,磷酸二氢钾,单一微量元素肥,高浓度复合肥。

第三章 登记审批

第十五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肥料的登记审批、登记证发放和公告工作。

第十六条 农业部聘请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织成立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申请登记肥料产品的产品化学、肥效和安全性等资料进行综合评审。

第十七条 农业部根据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审意见,审批、发放肥料临时登记证或正式登记证。

肥料登记证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肥料审批专用章》。

第十八条 农业部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产品直接审批、发放肥料临时登记证:

(一)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经检验质量合格的产品。

(二)经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建议并由农业部认定的产品类型,申请登记资料齐全,经检验质量合格的产品。

第十九条 农业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召开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

第二十条 肥料商品名称的命名应规范,不得有误导作用。

第二十一条 肥料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肥料临时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生产、销售该产品的,应当在有效期满两个月前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符合条件的经农业部批准续展登记。续展有效期为一年。续展临时登记最多不能超过两次。

肥料正式登记证有效期为五年。肥料正式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生产、销售该产品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六个月前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符合条件的经农业部批准续展登记。续展有效期为五年。

登记证有效期满没有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的,视为自动撤销登记。登记证有效期满后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的,应重新办理登记。

第二十二条 经登记的肥料产品,在登记有效期内改变使用范围、商品名称、企业名称的,应申请变更登记;改变成分、剂型的,应重新申请登记。

第四章 登记管理

第二十三条 肥料产品包装应有标签、说明书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应当使用中文,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标明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

(二)标明肥料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有效成分名称和含量、净重、生产日期及质量保证期;

(三)标明产品适用作物、适用区域、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产品名称和推荐适用作物、区域应与登记批准的一致;

禁止擅自修改经过登记批准的标签内容。

第二十四条 取得登记证的肥料产品,在登记有效期内证实对人、畜、作物有害,经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由农业部宣布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

第二十五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肥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肥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必要时按照规定抽取样品和索取有关资料,有关单位不得拒绝和隐瞒。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限期改进。对质量连续不合格的产品,肥料登记证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

第二十六条 肥料登记受理和审批单位及有关人员应为生产者提供的资料和样品保守技术秘密。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0元以下罚款:

(一)生产、销售未取得登记证的肥料产品;

(二)假冒、伪造肥料登记证、登记证号的;

(三)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的内容不符的。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20xx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0元以下罚款:

(一)转让肥料登记证或登记证号的;

(二)登记证有效期满未经批准续展登记而继续生产该肥料产品的;

(三)生产、销售包装上未附标签、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

第二十九条 肥料登记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生产者办理肥料登记,应按规定交纳登记费。

生产者进行田间试验和田间示范试验,应按规定提供有代表性的试验样品并支付试验费。试验样品须经法定质量检测机构检测确认样品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与标明值相符,方可进行试验。

第三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复混肥、配方肥(不含叶面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的登记审批、登记证发放和公告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越权审批登记。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制定有关复混肥、配方肥(不含叶面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的具体登记管理办法,并报农业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所属的土肥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肥料登记工作。

第三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登记的复混肥、配方肥(不含叶面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只能在本省销售使用。如要在其他省区销售使用的,须由生产者、销售者向销售使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 下列产品适用本办法:

(一)在生产、积造有机肥料过程中,添加的用于分解、熟化有机物的生物和化学制剂;

(二)来源于天然物质,经物理或生物发酵过程加工提炼的,具有特定效应的有机或有机无机混合制品,这种效应不仅包括土壤、环境及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还包括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第三十四条 下列产品不适用本办法:

(一)肥料和农药的混合物;

(二)农民自制自用的有机肥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定义为:

(一)配方肥是指利用测土配方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营养需要、土壤养分含量及供肥特点,以各种单质化肥为原料,有针对性地添加适量中、微量元素或特定有机肥料,采用掺混或造粒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地域性的专用肥料。

(二)叶面肥是指施于植物叶片并能被其吸收利用的肥料。

(三)床土调酸剂是指在农作物育苗期,用于调节育苗床土酸度(或pH值)的制剂。

(四)微生物肥料是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肥料效应的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这种效应不仅包括了土壤、环境及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还包括了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的有益作用。

(五)有机肥料是指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经发酵、腐熟后,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

(六)精制有机肥是指经工厂化生产的,不含特定肥料效应微生物的,商品化的有机肥料。

(七)复混肥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由化学方法和/或物理加工制成。

(八)复合肥是指仅由化学方法制成的复混肥。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违法生产、经营肥料的销售收入。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农业部1989年、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肥料、土壤调理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检验登记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有机肥料的作用(1)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机肥料中的主要物质是有机质,施用有机肥料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可以改善 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培肥地力。

篇2

[关键词] 含腐植酸水溶肥 小白菜 试验

[中图分类号] S63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135-01

1 试验来源和目的

受某公司委托,在小白菜上对其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其施用效果,为其登记和示范推广提供依据。本试验按照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肥料登记指南》和《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的要求安排。

2 试验时间和地点

2.1 试验时间:2015年1月10日-2015年3月30日。

2.2 试验地点: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郑口镇五户村。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基本情况

土壤类型:潮土;土壤质地:轻壤;前茬作物:甘蓝;前茬作物亩施肥量:底施复合肥(15-15-15)50千克,尿素20千克。前茬作物产量:3500千克/亩。试验田土壤养分状况见表1。

表1 试验田土壤养分状况表

3.2 供试肥料

供试肥料:唐山科丰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产品通用名: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剂型:粉剂。主要技术指标:腐植酸≥3.0%,N+P2O5+K2O≥20.0%。

3.3 供试作物品种

供试作物:小白菜,品种:小白帮。

3.4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3个处理,4次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6米×5米=30.0平方米。

试验处理:

处理1:常规施肥。

处理2:常规施肥+供试肥料。

处理3:常规施肥+等量清水。

其它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3.5 供试肥料施用方法和施用时间

施用方法:在小白菜出苗期亩用量60克,兑水800倍液叶面喷施。生长期亩用量120克,兑水800倍液叶面喷施二次,间隔7-10天。

施用时间:出苗期2015年2月10日喷施一次,生长期3月2日、3月11日各喷施一次,共喷三次。

4 田间管理

试验地温室大棚于1月8日浇底墒水,1月10日表皮干后整地,做成长6米,宽5米的畦。亩底施复合肥(15-15-15)25千克,然后旋耕,耙平,撒播小白菜种,亩播量500克,播后覆土。1月25日出苗,期间只浇水1次,其他田间管理均按常规方法。2015年3月30日收获,生育期78天。

5 调查记载与结果分析

5.1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处理2喷施三次供试肥料后,比其他处理小白菜生长快,叶色白绿,植株高大健壮,商品性好。

5.2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试验田不同处理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见表2。

表2 小区产量统计表 (产量单位:千克)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2比处理1亩增产88.89千克,增产率5.87%;处理2比处理3亩增产85.56千克,增产率5.64%。

5.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将小区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见下表3。

表3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表

经计算,F值>F0.01,说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进一步用P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下表4。

表4 多重比较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2与处理1、3相比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1与处理3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

篇3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经农田长期使用,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下列产品免予登记:硫酸铵,尿素,硝酸铵,氰氨化钙,磷酸铵(磷酸一铵、二铵),硝酸磷肥,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氯化铵,碳酸氢铵,钙镁磷肥,磷酸二氢钾,单一微量元素肥,高浓度复合肥”。

河南读者(手机号:151××××7531)问:蘑菇淋雨后菇体发黄怎么办?

1.将黄萎的蘑菇及时摘除,防止其在菇床上腐烂而造成杂菌污染。2.及时开启门窗,进行菇房大通风;在菇房的地面撒干石灰粉,尽快把菇房的湿度降下来,营造良好的干燥环境。3.及时进行料内打扦,用竹扦从培养料底自下而上打扦,并摇动,使料内的洞穴呈下面口大上面口小的圆锥形。每隔6~8厘米打一个洞,呈梅花形分布。经过以上处理4~5天后,蘑菇菌丝会快速恢复,长出新生的茸毛菌丝。

陕西读者(手机号:136××××8853)问:狂犬疫苗打一次可以预防一辈子吗?

现在尚没有注射后达到终身免疫作用的人用狂犬疫苗。注射人用狂犬疫苗自产生抗体后,其免疫有效期为6个月,这6个月是指在注射后6个月内如果再次被犬伤,可以不用注射该疫苗。但专家提醒,如果是6个月后再次被犬咬伤,仍需足量注射该疫苗。

安徽读者(手机号:186××××8947)问:麦田里麦苗很稀,如何补救?

小麦移栽是利用已育成的麦苗进行补稀的一种移苗定植栽培方法。它可以补晚茬、补缺苗和补断垄,起到以晚促早的作用。一、移栽的时期。一般在初冬和早春两个时期进行。要求一是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田间地表不封冻,二是小麦苗龄在4~5叶、分蘖2个以上、次生根不少于4条,且移栽时间最晚不得迟于小麦起身期。二、移栽的密度。初冬移栽每667平方米(1亩)基本苗应在25万~33万株,早春移栽应在每667平方米33万~40万株。三、移栽的方法。移栽前要润足水,取苗时尽量不伤根、少伤叶。土壤干旱时需开沟,带水定植,雨后应在晴暖天气抢墒移栽,以利于麦苗扎根。栽时根系应理顺,埋土需严实,以防受冻死苗。

福建读者(手机号:155××××2051)问:鸡痘如何防治?

一、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减少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发生鸡痘时,要严格隔离病鸡;剥除的鸡痘结痂不能随便乱丢,可用纸包好后再淋上煤油集中烧毁;对鸡舍、用具要用2%的烧碱水进行消毒。二、免疫接种。目前用于本病的疫苗主要有鸡痘病毒鹌鹑化弱毒疫苗和鸽痘病毒疫苗,接种方法主要是翼翅刺种法和毛囊法两种。三、治疗。用患过鸡痘的康复鸡血液,每天给病鸡注射0.2~0.5毫升,连用2~5天。

篇4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  法律制度  完善

清洁生产概念从一提出,就已经涉及农业领域,考虑到化学肥料的清洁施用。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环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清洁生产的重点还是放在T商业领域。事实上,无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是污染程度,农业都不亚于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工业。因此,将清洁生产的概念引入农业,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现状

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使我国清洁生产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在这之前,我国在农业法律制度建设上没有直接提到“清洁生产”.也没有专门的农业清洁生产法规.农业清洁生产的思想只是分散在一些法律法规中。

1.1相关法律规定

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第八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对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作了一般性的要求。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l1条规定:“……环境保护、农业、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有关行业或者地区的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指导实施清洁生产”:第22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用于造田。”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农业清洁生产作出明确规范。

1.2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

2000年农业部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国家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肥料产品:第l3条规定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等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的肥料产品,登记申请不予受理。2001年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第27条对安全使用农药、防止污染农副产品作了规定,同时第38条对销售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农副产品作了禁止性规定。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目的就是防止畜禽养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002年农业部和国家质监总局联合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及1993年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专门对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1.3相关地方性法规

2002年福建省颁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该条例对农药、化肥、薄膜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均有所涉及,还涉及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此外,该条例第19条还规定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应当定点堆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利用生物和工程技术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2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有关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梳理.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清洁生产立法上已有一定进展,但还难以真正将清洁生产的要求贯彻到农业生产之中,清洁生产还难以成为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制度。

2,1农业清洁生产理念未得到完整体现

农业清洁生产的一些要求只在部分农业法律条文中有所体现,不够完整全面,清洁生产的思想理念也未能全面反映到立法当中.导致思想认识、工作重点及管理体制上存在不足。首先,农业清洁生产不是单纯的环保措施,而是融环境保护于生产建设之中,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生产模式,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对人类与环境危害最小化;其次.农业清洁生产不是仅仅指清洁的产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只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且还须解决农业自身产生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即清洁的投入和清洁的生产过程;最后,实践中对清洁生产的领导力度不够,由于立法方面存在不足,《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至今,全国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包括农业、服务业在内的协调清洁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使清洁生产仍游离于主要经济活动之外。基本没有改变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分离的局面[21。

2.2有关农业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农业清洁生产的要求,在现有立法中仅仅只是附带性的规定,多只根据需要,在立法中增加一些条文。同样的内容在相同或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中多次出现,创新的内容不多,可操作性的措施很少。而且,从整个农业立法内容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来看.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现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关注不多。实际上。许多地方尤其是工业不发达地区农产品受污染的罪魁祸首不是工业“三废”。而恰恰是生产中使用的农用化学品。不重视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很难保证有清洁的产出,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其次.实行农业清洁生产会导致生产经营者成本增加,只有通过采取措施,将其转化为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清洁生产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从农业现行立法情况看.与清洁生产相关的法律规定原则性较强,主要以引导、鼓励和支持性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直接行政控制和制裁性规范条文很少。《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是一部鼓励性特征极为明显的法律,强制性、处罚性规范的缺失,使得生产经营者很难自觉将清洁生产的技术措施主动应用到生产过程之中。

2.3缺乏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经济激励机制

首先.现阶段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建设、改造项目的资金保证.以法规性的规定、政策性的鼓励和原则性的文件为多.清洁生产保证资金来源匮乏、渠道不畅、优惠不明显.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难以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资金支持的政策和法规。

其次,现行的自然资源、水电、农药、化肥等定价过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少化的动力。而且,由于受到现有的经济技术的限制,推行清洁生产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加之很多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获取清洁生产信息的渠道不畅.缺乏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致使农业清洁生产推行不力。

篇5

一、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培训

(一)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职工普遍学法。采取党委中心组、中层干部会、全局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法制度。我局编制了学法计划,结合工作需要或会议议题开展会前学法工作,迄今我局中心组已学法三次,召开全局职工大会集中学法两次。一是结合业务工作,学习《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农业法律法规;二是集中学习《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公共法。

(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强化学法。在全局职工普遍学法的基础上,对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一是介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严峻,分期分批组织农业执法人员赴达州培训学习;二是参加县法制办组织的“2016年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三是参加市农业局组织的执法案卷评审,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总结不足,学习经验。通过执法人员的强化学法,提高了我局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

篇6

1 当前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目前农资市场存在问题

1.1.1 农资经营网点过多过滥,造成一定范围失控 检查发现,有些乡村耕地,果园,大棚不算多,但村里农资经营户数量却远远超过目前实际需求数量,不仅造成恶性竞争,还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经济报失。

1.1.2 无证经营 调查中发现在农村市场许多经营食品.日常用品的门市随处堆放种子.农药等物资,与营业执照规定范围毫不相干,即给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造成很大隐患,又给管理者的管理带来盲区。

1.1.3 无固定场所经营 有些农资经营户没有固定场所,平时用三轮车.面包车等农机具赶集式走村串户进行农资销售,拿不出任何票据,造成农资市场多元.无序.流动化经营,对日常经营户造成很大损失,一旦农资出现质量问题,给监管者监管带来难度,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

1.1.4 经营过期农药 农业法律法规都有禁止生产经营假劣农资产品,但在实际检查中经营过期农药依然存在,有些农资经营户甚至销售未经登记农药。

1.1.5 农资经营档案不同 农业法律法规规定农资经营户必须健立建全生产经营档案,但在实际检查中发现票据与经营档案不相适应者大有人在,有些经营户只顾挣钱甚至几个月乃致检查时实击一下,以应付检查。

1.2 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现状

农业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熟习法律法规,而现实的情况是农业执法人员大多是以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是具备了,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执法人员不会执法.不善执法.不敢执法现象。尤其在检查和案件处理时很难熟练准确合理运用法律,执法效率和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因诸多原因造成一些主管部门不够重视,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日常缺少一些有计划有组织学习培训,对待考核采取睁一只闭一只眼错误做法,使执法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得不到提高,不仅无法更好胜任执法工作,还会由于找法人员自身素质原因导致农业部门权威性降底,影响到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3 管理相对人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在市场检查中发现不法经营户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也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保护自己合法利益。

1.4 会对农业综合执法认识不足

传统行政执法给人概念不外乎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作为新的公共事物部门,在工作有时需要相关司法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配合,比如与公安工商联合一执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向检查机关移交案件,如协调不好,加上对农业执法机构认识不够,就可能出现孤立无援,工作开展困难,执法力度不够。

2 农业行政执法对策和措施

2.1 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

与农资经销户签订农资诚信承诺书。做到对农资门底数清.数据实.情况明,同时对供货商提供的农资进行网上验证和三证审查并指导和督促检查农资经营户键立建全购销台帐索证索票制度,将种子.农药.化肥全部纳入经销货台帐登记管理范围,对不符合标识标准农资责令退出市场,凡未经审定登记以及检验不合格农资产品不准销售,一定做到来源请楚,质量合格,标识规范,价格合理。

2.2 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法规知识

本着服务群众原则,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一方面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散发资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与农资识假辨假常识.注意事项,以及维权途径,鼓励他们向执法部门举报假劣农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和市场检查等方法,向农资经营户广泛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宣传服务活动,告知其违法经营后果和导致农业生产事故赔偿责任。

2.3 加强执法监督,杜绝滥用权利

提高农业执法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力量对农业综合执法进行监督,力求有效遏制农业综合执法中可能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杜绝执法机构权力腐败。通过强化农业干部法制培训,加大农业执法投入等措施,加强执法人员管理规范执法,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素质高执法队伍。

2.4 健全工作机制,范执法行为

建立农业部门与其它部门间的执法协调会商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农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农业执法中的联打联动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和执法考核评议机制,进一步推动执法机制创新。

2.5 强代农业执法保障

篇7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可持续型农业等词汇不断涌现。而功效单一、面源污染严重、效益逐渐递减、农残超标等问题的农药、化肥等传统农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此时集环保、高效、可持续发展于一身的绿色新型农资产品应运而生、广受关注,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力量。新年伊始,本文作者选取了几种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新型肥料、生物农药以及比较热门的农业新材料,介绍给广大读者,希望对您在新一年科学选购、使用农资,发展生产。有所帮助,

一、新型肥料

所谓新型肥料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新型肥料与常规肥料的区别关键在于一个“新”字,而一个事物的“新”与“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型肥料,用不了多久可能也就成为常规肥料了。而现在的常规肥料,也是由当年的新型肥料经多年应用而稳定下来的。

1.专用配方肥。通常称为配方肥,是在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过程中研制开发的新型肥料。配方肥是复混肥料生产企业根据土肥技术推广部门针对不同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含量及供肥性能制定的专用配方进行生产的,可以有效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将化肥用量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实现了既能确保作物高产,又不会浪费肥料的目的。

2.商品有机肥。以畜禽粪便、秸秆和蘑菇渣等富含有机质的资源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的有机肥料。与农家肥相比,该肥料养分含量较高,质量稳定,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杀灭了寄生虫卵等有害微生物及杂草籽等杂物,可以大大减少病虫草害的传播。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同时对提升农产品品质有一定效果。用于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主要有四类:一是鸡、牛、猪等禽畜的粪便;二是蘑菇等食用菌的菌渣;三是蚯蚓粪便:四是经脱水干化处理的沼渣。而有个别企业利用污泥或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料,这存在着安全隐患,违反《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不能给予登记。

3.水溶性肥料。是一种可以完全溶于水的多元复合肥料,能够迅速溶解于水中,更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其吸收利用率相对较高,用于喷、滴、灌等设施农业,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能。常规水溶性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如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等。施用时,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特点来设计配方,避免浪费。由于肥效快,还可以随时根据作物长势对肥料配方做出调整。

4.微量元素肥料。硼、锌、钼、铁、锰、铜等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但却不可缺少。当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时,作物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过多使用会使作物中毒,轻则影响产量和品质,严重时甚至危及人畜健康。

5.微生物肥料。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成的肥料。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科学施用微生物肥料,对增强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性、提高作物品质具有很好的作用。

6.缓控释肥料。是一种通过各种调控机制,使肥料养分释放延缓,从而延长植物对其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使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具有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使用量与施肥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等优点,使用量较大时,也不会出现烧苗、徒长、倒伏等现象。

二、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钠,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又称天然农药,主要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杀虫农药的作用。在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1.植物源农药。以其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无公害的优势,现已成为绿色生物农药首选之一,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及植物源光活化霉素等。到目前,自然界已发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源杀虫剂,有杨林股份生产的博落回杀虫杀菌系列、除虫菊素、烟碱和鱼藤酮等。

2.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目前,昆虫病毒杀虫剂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及印度等国已大量施用,国际上己有40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注册、生产和应用。

3.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作为防治农业有害物质的生物制剂。其中,苏云金杆菌属于芽杆菌类,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

4.昆虫病源真菌。属于真菌类农药,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黑尾叶病有特效。根据真菌农药沙蚕素的化学结构衍生合成的杀虫剂巴丹或杀暝丹等品种,已大量用于实际生产中。

三、农业新材料

1.液体地膜。生物全降解液体地膜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由木质素,胶原蛋白,表面活性剂,土壤保水剂等天然高分子物质经特殊加工形成的高分子材料,使用时可将除草剂混入其中,兑入2~3倍的水,直接喷洒在农田表面,即时可在表层形成能看得见的黑色地膜,100%降解。这层膜物质可起到保持土壤水分,使5~15厘米土层温度上升1~6℃。经专家测定覆盖花生比使用塑料地膜增产20%以上,可广泛应用于干旱、寒冷、丘岭地区农作物早期覆盖和林木、果树等的防寒。

篇8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完善

清洁生产概念从一提出,就已经涉及农业领域,考虑到化学肥料的清洁施用。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环境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清洁生产的重点还是放在T商业领域。事实上,无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是污染程度,农业都不亚于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工业。因此,将清洁生产的概念引入农业,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现状

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使我国清洁生产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在这之前,我国在农业法律制度建设上没有直接提到“清洁生产”.也没有专门的农业清洁生产法规.农业清洁生产的思想只是分散在一些法律法规中。

1.1相关法律规定

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第八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对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作了一般性的要求。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l1条规定:“……环境保护、农业、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有关行业或者地区的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指导实施清洁生产”:第22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用于造田。”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农业清洁生产作出明确规范。

1.2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

2000年农业部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国家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肥料产品:第l3条规定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等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的肥料产品,登记申请不予受理。2001年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第27条对安全使用农药、防止污染农副产品作了规定,同时第38条对销售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农副产品作了禁止性规定。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目的就是防止畜禽养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002年农业部和国家质监总局联合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及1993年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专门对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1.3相关地方性法规

2002年福建省颁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该条例对农药、化肥、薄膜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均有所涉及,还涉及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此外,该条例第19条还规定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应当定点堆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利用生物和工程技术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2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有关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梳理.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清洁生产立法上已有一定进展,但还难以真正将清洁生产的要求贯彻到农业生产之中,清洁生产还难以成为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制度。

2,1农业清洁生产理念未得到完整体现

农业清洁生产的一些要求只在部分农业法律条文中有所体现,不够完整全面,清洁生产的思想理念也未能全面反映到立法当中.导致思想认识、工作重点及管理体制上存在不足。首先,农业清洁生产不是单纯的环保措施,而是融环境保护于生产建设之中,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生产模式,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对人类与环境危害最小化;其次.农业清洁生产不是仅仅指清洁的产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只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且还须解决农业自身产生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即清洁的投入和清洁的生产过程;最后,实践中对清洁生产的领导力度不够,由于立法方面存在不足,《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至今,全国还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包括农业、服务业在内的协调清洁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使清洁生产仍游离于主要经济活动之外。基本没有改变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分离的局面[21。

2.2有关农业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农业清洁生产的要求,在现有立法中仅仅只是附带性的规定,多只根据需要,在立法中增加一些条文。同样的内容在相同或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中多次出现,创新的内容不多,可操作性的措施很少。而且,从整个农业立法内容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来看.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现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关注不多。实际上。许多地方尤其是工业不发达地区农产品受污染的罪魁祸首不是工业“三废”。而恰恰是生产中使用的农用化学品。不重视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很难保证有清洁的产出,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其次.实行农业清洁生产会导致生产经营者成本增加,只有通过采取措施,将其转化为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清洁生产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从农业现行立法情况看.与清洁生产相关的法律规定原则性较强,主要以引导、鼓励和支持性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直接行政控制和制裁性规范条文很少。《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是一部鼓励性特征极为明显的法律,强制性、处罚性规范的缺失,使得生产经营者很难自觉将清洁生产的技术措施主动应用到生产过程之中。

2.3缺乏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经济激励机制

首先.现阶段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建设、改造项目的资金保证.以法规性的规定、政策性的鼓励和原则性的文件为多.清洁生产保证资金来源匮乏、渠道不畅、优惠不明显.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难以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资金支持的政策和法规。

其次,现行的自然资源、水电、农药、化肥等定价过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少化的动力。而且,由于受到现有的经济技术的限制,推行清洁生产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加之很多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获取清洁生产信息的渠道不畅.缺乏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致使农业清洁生产推行不力。

2.4缺乏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社会合力机制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农业清洁生产的实行,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公众多层次、全方位的推动。这其中,既有政府部门的法律措施,也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教育、宣传境意识、环保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从社会角度推进清洁生产的能力建设,多阶层、多行业推动清洁生产的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环境教育培训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环境意识不高,有关环境的社会团体发展不足等。

3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建议

3-1切实落实农业清洁生产的理念

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品(如绿色化肥、绿色农药、绿色地膜等),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减少农业生产和产品使用、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3.1.1明晰理念农业清洁生产贯穿两个全过程控制:(1)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整地、播种、育苗、抚育、收获的全过程,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污染的发生;(2)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种子、幼苗、壮苗、果实、农产品的食用与加工各环节采取必要措施,实现污染预防和控制。

农业清洁生产包括三方面内容:(1)清洁的投入,指清洁的原料、农用设备和能源的投入,特别是清洁的能源(包括能源的清洁利用、节能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2)清洁的产出,主要指清洁的农产品,在食用和加工过程中不致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3)清洁的生产过程。采用清洁的生产程序、技术与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用品,确保农产品具有科学的营养价值及无毒、无害。

农业清洁生产追求的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节能降耗和节流开源措施,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提高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程度,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

3.1.2落实理念首先.要丰富和提升农业清洁生产这种创新性思想,从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高度,将农业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从源头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其次,应将立法作为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将农业清洁生产的理念切实落实到农业立法当中.使我国农业法律体系同时也是一套反映清洁生产的法律体系,使农业清洁生产的实施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再者,要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农业整体形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对待.从而把污染预防及治理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嘲

3.2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

首先,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着手制定农业清洁生产的专项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完善以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相关的产业鼓励政策、风险分担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将政策法规作为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并尽快建立相关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清浩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撑此外,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还应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根据各自的职责,严格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积极主动地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计划和促进工作。通过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为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更好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应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并颁布有关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为加强清洁生产工作颁布有关实施办法和管理规定.以此增强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清洁生产立法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要求分为一般性要求、自愿性规定和强制性要求等3种类型。一般性要求是指导性的.不附带法律责任,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优先考虑采用清洁生产措施.主动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自愿性的规定主要是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自愿采取行动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的要求规定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包括不得使刚对环境有害的高毒、高残留投入品,不得生产加对人畜有危害的农产品,不得焚烧农作物秸秆,必须及时对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等

3.3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经济激励机制

推行和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有效促进其推行和实施,应当给予多方面的鼓励。首先。建立清沽生产专项资金。基金的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环境税费及社会捐赠,用于对实施清洁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工艺生产、销售无毒、无害农业生产资料的工商企业.采取奖励、补助或税收优惠等鼓励支持措施;对进行农业清洁生产科学研究、技术引进、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等的单位,采取项目、资金资助。其次,实施财政补贴与政府采购。推行农业清沽生产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政府在财政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限制与鼓励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受到现有的环境无害化技术的限制。推行清洁生产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因此很多生产经营者不愿意投资。出于总的社会环境效益的考虑,国家应该采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实现这些产业的正常运转.或者要求某些部门进行政府采购,以解农业生产经营者后顾之忧。

篇9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全局,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市政府办公室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制定印发了《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落实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扎实开展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年来,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食品安全整顿与振兴产业结合起来、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为维护食品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集中整顿,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明显改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减少,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市食安委牵头组织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食品安全工作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我市各职能部门还积极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相关学习培训,尤其是强化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同时,我市还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经营。

三、各司其职,分类整治

围绕食品安全的重点环节、专项行动、重点区域和场所,着力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顿。

(一)加强重点环节集中整顿

1.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格实行种子经营许可证及代销委托书,农药、肥料登记证制度。督促全市120多家种子经销户按规定办理了经营备案登记;督促全市4家农药厂、10家农药经营公司、293家农药零售网点诚信守法生产经营;督促全市9家肥料经营公司、300多家肥料零售网点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开展经营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共出动执法人员565人次,出动执法车辆98台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300家。通过检查,全市120多家种子经销户全部具备了种子经销条件,100多个水稻品种,20多个玉米品种全部通过种子经营备案登记;全市293家农药零售网点基本具备农药经营条件。检查中未发现国家禁用、限售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未发现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过期失效劣质肥料。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志管理;积极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此外,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展开,已编制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技术规程20项,其中粮油2项,水果7项,蔬菜10项,加工产品1项。全市农产品保护地栽培10万亩,创汇蔬菜生产基地1万余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3万亩。

针对禽畜产品监管,市畜牧食品局成立了“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2010年深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以及生鲜乳、饲料、兽药、瘦肉精、农资打假等5个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强生猪肉牛屠宰检疫监管,年初与各生猪屠宰点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加强家禽屠宰及其产品经营市场监督检查和生鲜乳生产监管,对全市33户奶牛规模养殖场进行了逐家逐户的清查,对动物卫生条件不合格的场户,按《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的要求》,提出整改意见,发放整改通知书;加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管理,重点检查企业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的行为,共检查饲料企业24家,并与20家饲料生产企业签订了饲料生产管理《责任书》,完成对20家饲料企业的年度审查备案,对4家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上报省畜牧食品局注销《生产许可证》,对全市20家饲料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共检查66个产品,合格数64个。

针对水产品安全,市水务局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深入主要水产养殖区,发放《健康养殖实用技术手册》,向水产养殖户(场)宣传水产食品安全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要求养殖水面在5亩以上的必须建立健康养殖生产档案。对具备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条件的渔场,引导、指导养殖村社按照健康养殖标准,严格规范生产行为,积极创建、壮大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在抓好健康养殖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抓好投入品的监管工作。今年已抽检了8个水产投入品,2个水产品样品,对氯霉素、喹诺酮、磺胺喹啉以及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指标进行了检验,抽检合格率达100%。同时,积极在全市水产业推行水产品安全承诺书制度。

2.食品生产环节。以食品专项整顿及《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契机,我市质监部门不断加强对企业法人、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化验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监管模式的作用,采取进村、进户、进厂等方式,对全市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小作坊开展全面普查。从普查资料看,目前我市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209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162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7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7家。为增强监管有效性和针对性,按照食品监管分类指导原则,质监部门对162家办证食品企业进行了分类,目前a类监管企业40家,b类监管企业106家,c类监管企业36家。同时,严把发证审查关,健全食品企业质量档案,严厉打击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此外,以食品企业潜在质量安全隐患为重点,以准入、监管、抽查和查处为手段,规范整治食品生产行为;规范整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规范食品小作坊加工行为。全面提升了我市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3.食品流通环节。全面推进食品经营主体建立和落实自律制度。重点督促食品经营主体建立和落实进货索证检查验收、购销台帐、质量管理、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认真研究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依法督促食品销售者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制度。注重抓好新设立的各类食品销售者的“两项制度”建立。加大食品安全分类监管的工作力度,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及食品批发企业,重点监督其落实进货查验和购销台帐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强化“六查六看”市场巡查,不断创新基层监管方式方法,应用网络、现代办公设备和快速检测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日常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完善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主体分类监管,强化对小作坊、小集市、小门店和流动摊贩的监管;强化对初级农产品、腌制品及散装食品的质量监管,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4.餐饮消费环节。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行为,把查处无证经营行为作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内容。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市辖区内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整顿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监督检查餐饮服务单位1060余户,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经营单位给予了行政处罚,其中警告5户,当场处罚2户,对2户无证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经营户,依据《食品安全法》有关条款进行了立案查处。在开展大中专院校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对航天学院周边两家无证餐饮经营单位实施了依法取缔。继续开展餐饮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餐饮单位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格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证。加强群体性聚餐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加强旅游景区餐饮单位卫生监督,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整治,有力的打击了违法行为,规范了餐饮服务经营秩序。

(二)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整顿专项行动

1.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根据我市学校食品安全的实际情况,确定整顿工作的重点为学校食堂、小卖部、饮用水、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强化索证索票、进货验收,积极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开展并提升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行了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严格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检查,实行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合格制度。在整顿工作期间,我市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集中整治小组,针对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对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制执行情况、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处理追究情况和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机构、设施设备、安全措施、安全防范、安全隐患、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检查工作坚持深入学校食堂、餐厅,深入师生及广大群众当中,掌握实际情况,实行检查与整改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整顿工作力度。经食品安全专项整顿自查,我市48所学生食堂(其中a级食堂3个,b级食堂16个,c级食堂29个)都实施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率达100%;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信誉度评级率达100%;全部食堂均具备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建立有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并都进行了上墙公示;全部269名食堂从业人员都办有效健康证。所有22个学校校内小卖部均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22名均取得了健康证,无“三无”及过期变质食品出售。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2.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法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进一步清理检查了食品添加剂经营者主体资格,加强食品添加剂合法性的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严厉查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依法取缔非法食品添加剂加工、销售的黑窝点,严格食品添加剂运输、仓储的管理措施,切断其非法供应渠道。同时,以方便食品、饮用水、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泡菜等高风险产品为重点,加大了对生产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严格食品添加剂备案管理,检查食品添加剂进货台账和使用记录,着力整顿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防止出现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

3.加强乳品和含乳食品监督管理。专门成立了问题乳粉清查联合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市奶牛规模养殖场进行全面排查,对全市2家取得“qs”的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市喜禾食品有限公司),按要求进行专项抽样检查;对成百超市、新桂花超市及乡镇等28家大中型超市、4家乳品专卖店实施了突击检查。有力地杜绝了“问题奶粉”流入我市。

4.大力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我市将“地沟油”专项整治作为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认真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地沟油”行为。按照部门职责和食品安全整顿任务分工,商务部门加强了餐饮业行业管理,引导餐饮企业诚信经营;质监部门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单位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工商部门加强了对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督,严厉打击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购买、使用“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还加强了对食用油的风险监测,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检测方法。

(三)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场所的整顿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是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源头,也是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点地区。我市要求各乡镇政府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紧密切合“12315维权网络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积极建设“农资放心店”、“食品安全示范店”,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全面提升了农村的食品安全水平。

篇10

关键词:衡阳市;蔬菜产业升级;无公害蔬菜基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O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87-02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衡阳市专业性蔬菜基地建设有了新起色,区域化种植出现了新亮点,科技兴菜取得了新成效,质量安全监管有了新进展。目前衡阳市已建成十多个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祁东县黄花菜基地10.7千公顷、槟挪芋基地4.0千公顷,三塘镇前进、龙唤村的丝瓜基地0.3千公顷。湘江乡、郁湖乡的辣椒基地0.2千公顷,金甲岭大白菜、辣椒、土豆、豆角、面薯、萝卡基地0.53千公顷等,以上基地均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部分产品认证,同时,基地都在逐步向周边乡镇扩展,规模不断扩大。采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衡阳特色的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合理间套轮作,土地利用率较高,一年可达3,4茬以上。逐步重视本地的蔬菜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新建一批专业性蔬菜基地,特别是珠晖区已经建成白鹭湖无公害蔬菜基地、东阳渡镇的秋豆角基地、夸市芹菜基地、花园无公害蔬菜基地、城壕大棚基地等5个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酃湖乡、和平乡和茶山均镇7蔬菜种植面积3.2万亩,年蔬菜产量达14万吨,占全市本地蔬菜60%以上,城区20%的蔬菜由珠晖区提供。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应该看到,目前的蔬菜种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蔬菜基地面积锐减,专业性蔬菜生产滑坡。如衡阳金甲特色农业有限公司市是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资本178.8万元,是集开发、种植、加工、销售出口食品经营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其“珠晖”牌食用笋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公司现有以食用竹笋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基地10000亩,年产鲜竹笋30000吨,其他无公害蔬菜10000吨,年加工“珠晖”牌干笋1250吨。但目前没有无公害蔬菜深加工生产线,种植面积处于萎缩状况,蔬菜大量依靠从外地调进,这些蔬菜的质量达不到标准,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损害了市民的身体健康。

(2)资金投入不足,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老化陈旧。近年来,蔬菜基本设施的建设项目上的不多,加上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农民自筹资金困难,农村金融组织对农业投入的扶持力度减弱等因素,使蔬菜生产的资金技入不充足,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例如设施栽培建设、水利排灌设施、渠沟、路,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建设投入及设施配套投入不足,大大的影响了蔬菜生产的产出效益和发展后劲。另外还有许多设施是蔬菜生产中的关键,如设施环境因子的调控、病虫害综合治理、连作障碍的克服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3)蔬菜生产淡旺季明显,市场需求难以平衡。当前衡阳市蔬菜生产以早春和秋冬栽培为主,产品上市集中在4-7月和10月-翌年3月份,品种齐,数量足,大量外销,常出现季节性过剩,价格暴跌,如黄瓜、茄子、丝瓜、南瓜、豆角、辣椒等,但夏秋蔬菜生产面积偏小,品种较少,产量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有从广东、广西调菜来满足市场,存在市场供应季节的相对过剩和不足,旺季供应不平衡的问题。秋延蔬菜生产具有很大的市场,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但衡阳市生产规模偏小,其发展受栽培习惯、技术水平和耕作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能形成规模开发。

(4)质量监管尚未到位。衡阳市没有建立无公害蔬菜认证体系,严重影响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效益,影响了农民的增收。特别是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仍制约着衡阳市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落后,为产业服务的技术推广以及产品标准化制定、产品质量认证等尚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没有建立起为蔬菜生产销售服务的组织和技术队伍,尚未形成品牌生产,不利于开拓市场:产品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接轨,信息渠道不畅,生产滞后,不能迅速抢占市场。

此外,蔬菜产业的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城镇发展水平;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新技术推广速度慢,蔬菜生产后劲不足。

2 发展对策

(1)加快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国内外蔬菜贸易中各种准入制度的相继出台,广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尽快组织实施“衡阳市蔬菜产业升级工程”,不断提高衡阳蔬菜产品的质量、卫生和安全水平,积极适应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尽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要求的菜篮子产品生产营销体制,在大力发展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当前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打造衡阳无公害蔬菜名牌,促进蔬菜产业升级,让广大消费者吃上卫生、安全的放心菜,让更多的农民从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中得到实惠,因此,应加快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之前建成100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春菜30万亩,越夏菜20万亩,秋菜30万亩,越冬菜20万亩。

(2)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行国、省和地方蔬菜种植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蔬菜生产。各级蔬菜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产地环境监测,控制源头污染。要着重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检测机构,并在基地、大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加强检验检测,保证上市蔬菜质量安全。要逐步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构建起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消费安全。加快市监测中心、区县检测站、基地(市场、超市、加工企业)速测点三级监控网络体系建设,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把关。进一步加强衡阳市菜篮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配备检测仪器,完善检测项目。积极推进区县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建设,每个区县建设检测站1处。在全市20个蔬菜批发市场、30个重点零售集贸市场、40个重点超市、20个加工企业和10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速测点120处。

(3)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建设无公害蔬菜重点批发市场20个,重点建设蒸湘区西园无公害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珠晖区酃湖南元公害蔬菜销地批发市场,

逐步使之成为全市无公害蔬菜的信息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建设无公害蔬菜配送站10个,无公害蔬菜专卖点80个。

(4)无公害蔬菜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设衡阳市无公害蔬菜信息网络平台,设立基地、监测、配送、专卖、市场等栏目,涵盏全市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依托信息网无公害蔬菜产业政策、产销衔接、技术标准、认证办法、价格查询、市场检测等信息,扩大衡阳蔬菜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加快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通过产业化运作,将无公害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各区县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抓好区域内无公害蔬菜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

(6)加强培训,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一是有计划地邀请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来衡阳市讲课,重点对蔬菜技术骨干、科技带头户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二是组织市、区县两级技术骨干对主要蔬菜基地的菜农进行全面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和科学种菜水平;三是向广大菜农发放技术规程、明白纸、光盘、书籍等技术资料;四是在蔬菜生产关键季节组织开展“专家下乡送科技”活动,实地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7)合理布点,建好市场。市政府要督促西园蔬菜批发市场加快新市场的建设进度,尽快投入使用。同时,要科学选址,在江东、江西规划建设与蔬菜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或季节性批发市场,形成市场网络。要以搞活蔬菜流通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营销大户,培育和建立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蔬菜营销体系。

(8)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各区县要选择蔬菜栽培基础条件好、菜农素质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地区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示范点,进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生产示范。同时要选择销售量大、管理规范的超市建立无公害蔬菜专卖示范点。要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报告会、总结会、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切实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9)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制定出台衡阳市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的规范性文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所有上市蔬菜进行质量准入管理,杜绝不合格蔬菜进入市场销售。市场或超市管理单位负责对上市的蔬菜进行产品质量检查,市、区县蔬菜检测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市场蔬菜抽检,确保质量。积极推行蔬菜产地条码或标签标识制度,标明产地、生产者姓名和生产时间。发现质最不合格的蔬菜产品,要根据标识追究生产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