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征求意见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征求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意识形态征求意见

篇1

除去官方的博物馆、画院,河南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当代艺术区和独立艺术空间,较为明显的分布在郑州、洛阳等地。而出现在新密―郑州西南一个县级市的莫空间,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莫空间由意大利策展人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é)和当地两位表兄弟邢培俊、慎伟峰共同创办。从2014年5月开始至今已举办七八个展览和活动,这些展览既有国内艺术家如孟煌、罗永进、潘涛、朱兵等,也有意大利重要的“边缘”艺术策展人妲妮・露丝和她的艺术家朋友卡特琳娜・玛莉娜丽,还有米尔科・塔尔希等。莫空间的参观者大部分来自河南,但并不全是。他们驱车前来并在此停留,多数人是惊喜而愉悦的。他们来到此处,是因为有朋友对他们讲到过这个在煤矿堆和丘陵中的“一无所有”的乡下,讲到过这个“非同寻常”的现实之境。这一现状印证了文化普及和有别于在博物馆、艺术院校等机构中进行体验的需求是广泛的,而莫空间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据说在有些意大利方言中,“mo”是“现在、当下、就在此刻”的意思。莫空间里除了有两个提供专业展览的主要展厅外,特别之处是还有个有趣的E区。她有着明确的定义和用途。三位创办人之一莫妮卡解释道,选定字母E是因为在意大利文中,它是许多意味深长的词语的首字母(和英文词语很像),希望在这个区域它能激发灵感,并引导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

Ecologia 生态、Educazione 教育、Esperienza 经历、Esperimento 实验、Esplorazione 探索、Espressione 表达、Etica 道德

莫空间的介绍里写到,从规划那刻起,E区将举办与上述七个方面宗旨相一致的活动。那么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从莫空间开始,这些带有实验和教育成分的艺术会更密切和有效的在这块厚重的大地上生发并与世界保持联系。

Interview

大家:请谈谈创办空间的初衷?

莫空间:很多因素,使得这一切都发生了,我们把本来居住用的别墅和一个小工厂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接待远方的来客和展示各种形式的作品的场所。

新密是这个国家大多数人,包括很多河南人,几乎没听过的名字。很多年以来文化和艺术是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专有的财产,好像这很正常。但是,中国的每个地方都可以通过和外来人的交流来开发自己的潜力,鼓励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留在自己的家乡来创造和改善文化环境。

大家:空间的定位的是什么?展览活动有特定的倾向吗?和艺术家的合作方式有哪些?

莫空间:莫空间的意愿是致力于创建艺术和文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从事艺术表达的工作是优先的,并且是绝对必要的,这种工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深度和真诚的独特而原始的方式,因此它能够激发受众产生五彩纷呈、刻骨铭心的感受。在拥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多种视角共存的同时,凭借我们“文化运营者”的经验所确保的高品质艺术体验,正是我们所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我们和艺术家之间是长期的友谊和互相信任。

大家:对目前空间的处境满意吗?你认为你们的空间和同类传统空间的差异在哪?

莫空间:我们目前对空间是满意的,在这里展示的艺术作品具备“某种东西”,这种东西远远超出了商业“对象”的地位,而现在的艺术作品似乎到处都在纡尊降贵。只有超越物质本身,蕴涵不同凡响的“精神”秉性,才是艺术的本真和不变的品质。

大家: 除了做空间负责人,还有别的职业吗?

莫空间: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é),慎伟峰,邢培俊我们三人,除了为空间工作和创造之外,没有别的职业。

大家:未来最希望为圈内外做些什么?

莫空间:举办面向公众、邀请不同国籍专家主持的各种主题学术讲座和不同国籍艺术家的驻留计划。除了展览和讲座之外,莫空间将着重致力于教育方面,依照其实验性提供更为开放的环境,以满足对不同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自由表达,特别是注重生态方面(从材料的选择做起,避免浪费),并且用道德的和有意识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整个星球。

白、黑、白

米尔科住在耶西(意大利中部城市,重要的工业、艺术中心)古城中心的一栋布满了从天顶画到西洋穴怪图像(为欧洲十五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前半叶室内艺术特有的装饰风格。)的古老公寓内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了。他悉心照料着那些艺术品(大多是别人的作品)和一些特别设计的物件儿,甚至连它们的细枝末节都不忽略;潜心研究地板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书籍,这好多个小小的仪式组成了他的日常生活,而不间断的努力使他的住处令人应接不暇。米尔科认为自己是个随和、温顺、有点儿散漫的人。他用很多方法去安抚自己的紧张情绪,例如任由自己纵情于吞云吐雾和觥筹交错之间。米尔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新点子,也没什么可阐述的。

他一年四季都头戴一顶小礼帽,在短帽檐下露出一双清澈善良的眼眸。他喜欢睡懒觉,但经常必须在黎明之前就醒来,因为他要去马尔凯大区的一个城镇考古博物馆做保安。这个工作他并不喜欢,但是工作可以保障他的生活,并支撑他投入从少年时起最大的爱好―绘画。

他不大愿意谈论他的作品“牙齿”,好像这些年(近十五年)他花在这上面的工夫已经够多了。对他来说,作品必须交流,观众必须花工夫仔细观察他的作品。米尔科同样意识到,他的作品亦是其经历和想法的视觉呈现,而被他作品所吸引的观众,都怀着对语言交流的渴望和好奇。

―莫妮卡・德玛黛意大利维戈洛瓦塔,2015年2月21日

春子(Primavera Spiga)

阿乐(Alessandro Spiga)翻译

这世界变成了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眼睛力图辨识被冰雪同化变形的平常物体。类似情况亦出现在罗永进的图像中:感觉是他匿藏了物体为人熟知的一面,如不是慧眼独具,不惯于多变角度,就无法辨别。但真有必要去辨别它们吗?真有必要去欣赏它们,去告诉自己:“对,这是棵倒下的树,这是猫爪印,这是乱铺的砖?”这些图像截然不同于罗永进和其他摄影师通常为人所知的作品。

罗永进是通过两个基本程序建构他自己世界的:一是目不正视,不整“高大全”;二是不受限于常规拍摄手法,扭转其常用的被日趋诟病的再现功能。

他青少年生活在特殊的“”年代,一个恣意放纵的年代;他英语不错,让他能比其他中国艺术家更直接地了解西方,罗永进在欧洲一些国家跑了很多地方后,但还是喜欢自己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他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学习书法、国画,但对这些技艺的感悟远远超出欧洲的各种流派和解放后近四十年的现实主义绘画。

罗永进的视点引导我们摆脱通常的判断,面对无常,强化对生活的认知,比起那些定义明确并因此不真或错误的认知,我们身边的生活更千姿百态,充满惊喜和诗意。

少不了的艺术 讲座关键词

1、资产阶级

2、危机

3、忧郁

4、科学的发现和技术、工艺的成就

5、权力、控制和自我庆祝(权力对自我的)

6、前卫派的反映、打破已确信的事物

7、潜意识 托斯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神秘主义(想象不到的)

8、隆布卢梭(科学对天才与疯子感兴趣―面相)

9、Art brut(涩艺术)、边缘艺术(主流之外的艺术)

10、纳粹和对前卫艺术的谴责。大师和神经病艺术家的作品在一起。

11、二十世纪的很多艺术借鉴自小孩,神经病和原始人民的某些特性。

12、反对神经病学

13、艺术家用艺术在精神病院参与精神治疗。

14、目前边缘艺术的情况

15、艺术和市场

三个重要的词汇:

1、原始主义

篇2

摘要:教师是管理的重心,学校管理是合作型和多向型的复合体。

关键词:学校;管理;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由一味追求升学,转变成身心愉悦,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阳光、快乐、健康成长是家长的共同愿望。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要求学校管理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教师是管理的重点

人文管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管理是合作型和多向型的。合作指的是工作中的情况互递与协同关系,是工作推进与完成的关键。多向型是指工作、生活、情感、思想意识形态的领域。情感和尊重是管理教师的关键。学校,特别是校长,要做到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相信教师。真正情为教师所系,心为教师所操,用情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想在教师前,做在教师前。关心及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能,发挥出最好的工作效率。

1.校长要放心。将自己的权力分给其他成员行使,让他们有权可用,有事可干。每个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都能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挥其特长,知人还得善用人。三国时候的曹操就是一个及好的例证,用人至极。

2.校长要关心。每个人的生活都各不相同,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自己的生活轨迹,都应该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和认可。校长应尊重他们的生活,挖掘其优点,并肯定其价值,赏识他们,让他们感受温暖,以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

3.决策上要尊重。学校有大事也有许多小事,千万不能搞“一人说了算”。大事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会晤,果断决策。小事常摆谈,让教师的意见落实到工作中。贯彻工作就是贯彻教师的意愿,教师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维护学校的决策,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团结的活力。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积极性,搞好各自的工作。校长要主动查看各部门的工作,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作他们的坚强后盾。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制度管理,培养教师的自觉性

创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但不能降低工作要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学校有自己的制度,“没有规矩如何成方圆”,人文管理同样要靠制度。不但要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还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作为保障。形成以制度为准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养成自觉维护制度的自觉性。学校才能做到“有制度可依”,教师才有行动的准绳。

1.制度的制定要合理化。

制度制度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综合考虑,既不偏袒,也不冷漠的中性制度。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参与学校制度的制订是他们正当权利,所以,在学校一些重大制度制定之前,一定要集思广益,征求教师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学校管理的一员,自己在学校管理中是有用的,不是局外人,体会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校长要根据教职员工合理的建议,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照顾绝大多数教职工的利益,拿出制度草案。在教职工大会上,学校制度的起草人应讲清相关制度制定的目的意义,对相关条款进行解释说明,然后,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大家充分讨论,再由学校对制度进行修改、调整,力求科学、合理、公平,最后递交教代会审议、通过。这样,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制定制度程序规范,广大教职员工自始至终参与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支持、拥护学校的规章制度。

2.制度内容要合理,执行要公平。

对学校制度的具体内容一定要仔细斟酌,做到“合情合理”。合情是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合情是指符合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生活规律、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既要体现“刚性”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在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时,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要做好制度外的“法外功夫”。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落实有偏差,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执行、落实学校制度既要“严格”,又要“谨慎”,做到一视同仁,力求公正、公平。在推进学校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只要程序规范,内容合理,落实公平。就能让学校制度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培养老师学习主动性

学习是教师不断提高,永不落后的基本素质。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教师学习主动性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思想素养,这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条件。

1.提高道德素质,保障教师队伍的信誉。

教师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品德,自己的修养,良好的道德操守。常以正面或反面的事例教育教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警钟长鸣。及时将不良意识消灭在萌芽状态。形成文明、和谐的氛围。

2.加强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时代不断在发展,知识就需要不断更新。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供我们使用,只有与时俱进的教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老师,才会是时代的弄潮儿,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多学习,勤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又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关键词】会计透明度,含义,作用,问题,成因对策

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是社会实现完全会计信息与完美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会计透明度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2、无论是公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能够严格遵循会计准则。3、对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高频率的准确信息,使之能够便利地获取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换言之,会计透明度包括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规则等。

一、响会计透明度的因素分析

1、影响会计准则质量的因素一般而言,制定一项会计准则至少要经过计划、研究、起草、 征求意见和实施等若干阶段,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而且在每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草案进行及时地修改,并再一次对外征求意见,如此反复多次, 直至完善。同时,会计准则制定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有合作,以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因此,只有将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和程序三者结合起来并且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保证会计准则的高质量。具体而言就是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专业性、层次性,准则制定代表的广泛性,制定程序的充分性四个方面。

2、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建立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坚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会计理论的发展水平是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会计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会造成的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来面目之间的出入,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但这种影响不具有会计人员或经济活动参与者主观上的动机,且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上的普遍性。它主要体现在会计假设与会计基本原则对会计本身产生的一些影响上。这样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即使高度遵循了会计准则,也难以输出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盈余操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充分地利用了当今财务会计的局限性。造成了所谓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使财务报表的编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数字游戏”

二、提高会计透明度的相关措施

1、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一要加快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步伐,实行阳光会计政策,为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提供规范、有效解决信息提供滞后性与信息需求超前性的矛盾,建立表内信息与表外信息互补的财务报告体系,规范和完善分部信息的披露,规范会计行为,完善会计流程, 避免披露事项上避重就轻,从制度层面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二要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法规体系,相关的法规之间要相互协调,保持法律条文的一致性,从而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个较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三要建立和完善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民事法律责任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反法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制度上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四要规范关联交易,消灭会计信息泡沫。不正当的关联交易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下降和资产空心化,应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从根本上禁止滥用关联交易。

2、适应会计环境变化,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建立内控管理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做到与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监管体系和意识形态相适应。二要使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这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关键。三是做到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财务信息,并提供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有助于会计透明度的提高。

3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1)优化股权结构,实行股权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降低国有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分布适度,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 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公司治理的首要任务。(2)积极稳妥地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规范和完善董事会的运作,有效地约束和控制股东和经理的行为,同时,有效地约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促进会计透明度的实现。(3)逐步建立真正的经理人市场,真正形成经理人的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完善优胜劣汰以及报酬及能力正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有效抑制经营者的会计舞弊行为。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因此,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强化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岗位有职责,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从制度上确保财会人员行为的规范,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广会计终身教育和诚信教育,重点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的教育,扩大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治理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质量的关键。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会计透明度的技术保障

1、应当保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全部重大问题。为保证公司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重大问题,公司应当披露的重要信息至少包括:①公司概况及治理原则 ②公司目标;③经营状况;④股权结构及其变动情况;⑤董事长、董事、经理等人员情况及报酬;⑥与雇员和其他利害关系者有关的重要问题;⑦财务会计状况及经营成果;⑧可预见的重大风险。

篇4

舆论引导以法治为前提

舆论引导不能仅基于目的的合理性而不考虑正当的程序要求。舆论引导者的使命是在保证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实现权力话语与公共舆论的融合。舆论引导的法治化是保障公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1.以法治取代人治。首先,社会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其依靠权力而非程序、规则和制度包办一切的时候,难免会顾此失彼甚至导致破坏规则和秩序的严重后果;社会管理者应把握好依法行政和尊重民意之间的尺度,在以人为本、体察民情的同时,公共决策应严格遵守相关程序和规则,解决问题也要权责清晰明确,从而将舆论监督对决策的作用纳入法治建设范围。其次,舆论引导者特别是新闻媒体要谨慎使用自身的权利,防止对权利的滥用而引发舆论危机,避免因法律意识淡漠,而“对人缺乏事实根据地评头论足;一味地迎合某些‘读者的兴趣’,极力挖掘名人的社会新闻制造轰动效应;甚至在舆论监督和新闻报道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侵犯别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等人身权利”。②第三,提升公众尤其是网民的媒介素养和新闻媒体的自律意识,使之认识到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带来的问题以及“媒介审判”可能造成的危害。媒体和网民的语言往往无法避免煽情和主观因素,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压制了相反意见,这不利于法治观念和社会理性的成长。

2.构建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现代社会,在决策者不断听取公众意见并使之转化为政府政策的过程中,随时面临着选择、放弃和众说纷纭。民主科学决策的实现,有赖于“规则与程序”和“公众参与”两大制度因素。首先,根据公众舆论对基本社会规范和利益分配方式的修正和调整,需要舆论引导者以反思性为其提供恰当的开放度,公开坦诚地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勇于承担试探意见遭到社会批评的风险。其次,舆论引导者施行能为公众有效协商提供更多机会的制度。实现更多样的话语互动,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者、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让公众真正参与决策酝酿、调研、论证、实施、改进的全过程中。这不但赋予了决策以民主性,也减小了落实过程中的阻力。

舆论引导以德治为基础

舆论引导广阔的德治空间在于,用先进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思潮、针砭时弊、弘扬正气,通过尊重民意夯实舆论引导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营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发展共识。伴随着全球化文化传播而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亚文化,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形态面临巨大冲击,而新的主流文化还处在发展、定型之中,公众思想观念的差异性、独立性、多变性在不断增大。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聚社会正能量的黏合剂。面对利益群体、话语体系和价值取向的多维度,须着力提升舆论引导的“主流价值传播力、社会思潮影响力、社会共识凝聚力”,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思想文化道德基础,进而使公众从信息认同、利益认同升华到价值认同。

2.提高舆论引导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首先,“欲正人,先正己”,启迪民智的前提是提高舆论引导者自身的理论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在舆论引导工作中,急需通过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新闻作品和蕴含着高尚情操的文化艺术精品的生产与传播,让民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意义。其次,尊重人民的意愿,理解人民的诉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以获得社会认同,形成民众的舆论自觉。舆论引导者须深入了解民众的思想动态,找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基于民众的心理预存立场和关键利益之所在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第三,通过“柔性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涵化效果。为避免灌输式的信息输入引起“逆反心理”,需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亲近性文本”,与受众已有的知识、经验、需求偏好相契合,以实现舆论引导与民众心理认知体系的有效对接。

舆论引导以自治为归宿

在社会加速转型和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管理权威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需要全方位的思维更新与策略调整。

1.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社会管理者在舆论引导中的角色定位应是规则和程序的制定者,其源头治理的主要方式是构建舆论运行全程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的自治。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是舆论引导的最初目标,而更有效地维护公众权益才是舆论引导的最终目标。先进的舆论引导理念,需要从传统的主体性引导转向主体间性引导,而主体间性更需要公众的有效参与;舆论引导者的自信与对民众维权的尊重和保护,是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前提。它体现在对“异质思维”的容忍度,对社会稳定的弹性理解,以及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价值诉求等。

2.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融合。舆论引导在社会权力运行维度的功能实现,主要来自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督,即“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舆论监督所发挥的社会修正功能,正与舆论引导的目的紧密相关,两者间相互平衡并保持张力的关系,看似对立,实则一致。首先,舆论引导者在鼓励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尽可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为其提供空间,畅通渠道,避免舆论监督陷入孤掌难鸣的状态。其次,在舆论监督的内容上也应予以适当的引导,把握好“主题的重点”与“内容的全面”之间的关系,监督的重心是切实关系执政治国方略、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道德等的重要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以免涣散而无力。监督过程中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以免以偏概全,力求客观和全面真实。第三,健全并完善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协调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的关系,以良性的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权力监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佳效能。

【本文由四川师范大学文科一般项目“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范式创新研究”资助】

注释: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8页

篇5

长期以来,在话语权问题上,中国一直处在劣势。这个劣势有价值观认同因素,有西方媒体过于强势因素,但根本上讲,还是我们的媒体和我们的管理媒体的手段过于弱势所致。互联网时代,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2008年来看,无论“3・14”暴力事件、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风波、汶川大地震等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让中国网络媒体集体走上了世界舆论场的平台。通过网民的直接参与,中国网站开始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立场和力量。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在舆论战之中争取主动,是一个新课题。

抢先发言,让中国声音先出来

汶川大地震和奥运报道,是我们通过网络展示中国力量、中国立场的一次积极尝试。汶川大地震发生仅仅18分钟,新华网就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两分钟后发出简明消息。深圳新闻网是在新华网之后,很快组织了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而在奥运报道的全过程,包括中间的美国游客被害以及各种游行示威活动的处理,网络媒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次抗震救灾和奥运宣传中,网络媒体承担了政府和公众的双重代言人,政府想说什么,公众想表达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特别是在抗震期间,中国政府所表现出的积极负责姿态、网络媒体所表现出的客观公正立场,广大民众所表现出的团结进取精神,在网络媒体上形成了良性共振。这种共振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报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当然,无论汶川地震还是奥运报道,以及“”事件、2008年的雪灾事件,都不能说明当前的新闻运行机制已经成熟,更不可高估了这些报道后面的新闻运行机制。以汶川地震为例,网上最早的震情照片,都是来自四川一线的网友拍摄的,慢慢才有记者的照片出现在网上,同样的事件,在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都有体现。后来网络媒体立即改变被动策略,其表现都不错。

2008年以来的网络媒体报道,总体上是“慢半拍”。从好的方面看,我们慢了一点,似乎比以前的“不说话”、“不表态”是个大进步。但从另外一个视角上看,慢了半拍等于是慢了全拍。传播学中有先入为主的客观规律,慢半拍,就会失去了首次传播的自和引导别人的关键机遇。

一直以来,基于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舆论环境,深圳一直在探索重大新闻首发、抢发的联动机制,按照市委宣传部制定的规则,对于重大、突发新闻,深圳新闻网要在120分钟内首发,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2008年2月,深圳又提出制定了新闻发言人问责制,要求新闻发言人“不准说假话,不准无故拒绝采访,不准对社会舆情熟视无睹”,要及时、准确地群众希望了解的信息,否则,就要被问责。这种联动机制,可以有效的克服慢半拍的问题。

除了规范政府的新闻发言机制以外,还要给网络媒体放权,特别是突发事件可以允许新闻网站在第一时间写“四要素新闻”。即在放弃深层原因的追问的前提下,网络媒体可在第一事件报道事件简单的情况,以此抢占先机。

因此,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坚持首发,一定要让信息公开常态化。

网络发展到了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互联网也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是一个值得充分注意并且应该充分利用的重要力量。能不能利用好互联网,在保重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优先放出强音,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检验。

通过网络展示中国力量

网络社会从来就是真实的社会,网络从来没有脱离开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网络所反映的问题,都可以在今天的社会上得到充分的认证。从这个视角上看,我们应该把意识形态优势、文化优势、思想道德优势,充分运用到网络上去。特别对于重大的问题,要通过草根的力量,把中国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自己的立场,放大到网络上去。

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中,受到了一些“分子”的抵制和侵扰。这个事件在中国国内迅即形成了一股抵制法国货、抵制家乐福的行动。当然,中国政府要保护在华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一条是不能动摇的和必须无条件坚持的。但同时,也有必要通过这些行动,宣誓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的表情。这时候,如果我们不放开民间的表达,就会失去了占领舆论阵地的机会。

在网络时代,你不要替百姓表达。过去传统媒体习惯用“人民群众不答应”来表达某种正义。事实上,人民在哪里,人民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态度,我们并不完全知道。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还原群众的意见。比如,对于奥运,我们中国人是怎样看待的。比如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黑煤窑”事件等等,中国各界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应该相信群众的主流意见是正确的。同时,我们要用各种手段,放大主流声音、权威声音,而不是把目光仅仅盯在如何处理少数支流的意见上。西方政府是习惯用这种百分比来表达民意的。在网络时代,我们也要学会这个办法。

当然,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引导,让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变成今天网络上的大多数。同时,还需要大量中国本土的有国际影响的网络媒介,将中国人的态度,向世界表达出去。包括今天和今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应该让老外们注意到,中国人是怎样表达他们的思想的。这个形式能够利用好,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想法,就会影响世界。

民意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当一个事情符合很多民众的意愿时,这个事件得到了众多百姓的支持,这个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相反,当一个事情很多百姓不理解,不支持,我们就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远没有今天强大,但中国的声音备受国际社会的受关注。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声音有民意基础。有了民意支持,我们的声音就变得强大了。

让民意成为生产力

网络是原生态民主,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草根力量。

解决原生态民主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承认它的合理性,并将其与严肃的民主制度相区别。换句话说,网络是各种政策的“回音壁”,它给不同的观点提供一个表达的舞台。但网络的声音不是民主制度下的投票机制,我们不能根据这种声音的强弱来判断一个事情的是与非。对与错、执行与不执行。这种声音能给你提供参考。

在网络争论中,政府要学会做第三方。例如,去年深圳市政府探讨推动城市拥堵费。这个政策拿到网上征求意见,可想而知,必然是一片反对声。因为政府提议收费,等于将政府置于了全体市民的对立面。如果政府将自己设定为第三方,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处理了。例如,我们可以将收取拥堵费的改革,变成政府拟通过收取拥堵费的方式解决公共交通的补贴问题。这个命题的转变,无疑会在城市有车族和公交族之间,产生争议。

我们应该主张网络争论,特别是种种新的制度和举措,都应该最大限度的让群众出来讨论。从更深层次上讲,很多理念性的东西,也需要群众深入细致的讨论。今天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局,不是因为别的,而是真正理解的人太少了。我们设定了一个不能讨论的,实际上僵化了我们很多进步的机会。如果你在基层工作,你就会发现,很多观念上的、理念上的东西没有充分讨论,给这些新规定的执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篇6

[关键词]舞弊 防范治理 内部控制

舞弊是指有目的的欺诈或故意谎报重大事实的不诚实行为。舞弊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或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通过对舞弊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企业或单位内部控制中、企业治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各种纠正措施,能有利防止或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本文主要探讨舞弊方法的识别与防范治理。

一、舞弊方法的识别

1. 当发生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将会对企业或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均产生影响,用会计政策,调高利润的现象。

2. 通过关联交易舞弊。关联方交易舞弊,就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操纵利润,使得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舞弊。

3. 利用会计凭证造假。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一是编造虚假经济业务,如假餐费发票、假销售收入发票,虚列劳务费,特别是临时工工资尤为普遍。二是夸大或缩小会计事项,采用多开发票、大头小尾等方式非法谋利。三是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在费用中列支公款行贿、私人购物等非法事项,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账程序,使记账凭证失真。

4. 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造假。有的单位将销售收入、预算外收入、租金收入、返利或收回外单位欠款等不按规定存入开户银行,设置“账外账”,存入其经济实体或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所,乱支乱用,滥发奖金;有的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

5. 利用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调高利润。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或发生严重亏损时,常常将应摊的费用少摊或不摊,把本应由当期负担的费用当作待摊费用处理,减少本期的成本费用,人为调高当期利润,或者采取应预提的费用不预提,虚增利润等。

6. 利用结算账户调高利润。企业为了虚增销售和利润,虚构债权,或将应收账款长期不转账,实际是呆账死账,或少计不计坏账准备,虚列资产,同时使管理费用虚减,利润虚增。此外,企业还会利用其他应收账款账户预提收入,人为调高利润。利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虚增利润。企业经营不好的,会将因经营不善、上当受骗,或因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等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长期挂账,不及时予以处理致使利润虚增。

以上是舞弊及会计造假常见方式方法,也是判断舞弊及会计造假的基本标准。近年来发生的舞弊违规行为令人震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仅削弱了财务管理职能,而且严重误导了社会资源的配置。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舞弊已是势在必行。

二、舞弊的防范治理

舞弊行为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舞弊防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一个企业防范舞弊的最基本的措施。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守住舞弊的大门,降低舞弊的机会。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或单位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营私舞弊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07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中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应以此为指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一些已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不难看出,不少公司或单位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执行中发现漏洞和问题及时改进,并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使其发挥作用。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强化公司管理,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遏制管理舞弊。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为违规行为洞开了方便之门,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如果再不加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行为,应从源头抓起,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抓起。

4. 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体地说,它是指企业里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包括概念、习俗、习惯、经验、惯例以及团队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持,文化交流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公司的行为模式、目标和战略的制定,业绩的衡量和报告,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都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文化。

5. 建立会计舞弊的防范机制

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控,并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强制休假制度;(2)建立全员责任体系,树立职工的“全员参与”思想,职工不应该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而应该主动参与;(3)设立匿名举报热线,给据实举报舞弊者以丰厚的物质奖励;(4)加强内、外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以提高稽核人员的技术水平;(5)公司(或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之间签订联保协议书,出现舞弊时互相承担连带责任;(6)采用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 资产评估 双赢 均衡

一、公允价值的历史演进

公允价值一词最初来源于法律,是指得到公众认可的价值,最终由法院来判定价值是否公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是指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集中了各种信息之后,最后对商品进行成交的价格。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现实价值的体现,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

(一)国外公允价值的沿革对于公允价值的深入研究是从会计界开始的,自上世纪80年代,公允价值就得到了广泛应用。Hichard.C.Breeden(1990)首次提出将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而不论其是否可销售)的计量属性。其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陆续颁布了SAFS105、107、115、124、133、140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的计量和后续期间重新开始确认的计量所追求的目标(刘萍,2002)。1998年SFASNO.133――衍生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中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者间的当期交易中资产买卖、债务发生或结算的金额,而非强迫或清算的出售价格。2004年FASB又了“公允价值计量(简称FVM)”征求意见稿和公告工作草案,2006年正式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简称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认识在逐步递次的深化,从特殊到公允的发展历程。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有序的市场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出的价格(国际评估准则,2005)。SFASNO,157还对公允价值进行等级(Hierarchy)划分,第一级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活跃市场中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剔除了大量同质无法区分的资产或负债,即在市场上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信息;第二级公允价值,除了第一级以外通过观察得到并能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第三级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不能观察到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信息,由资产或负债持有人自行评估的价格,但如果能获得其他相关信息如有关合约,仍应使用这些信息进行估价。由此可以看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离不开市场和评估理论的存在。SFASNO,157将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分为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从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中获取价格和其他相关信息;收益法通过估价技术将预计的流量总计(如现金流或收入)折现为现值;成本法,是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并在扣除合理耗损的基础上而得出金额。这些充分利用了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和评估人员的判断。众所周知,经济事实s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公允价值为f,主观价值为p,经济事实为o,那么,f∈[p,o],并且limf-o=O,f趋近于最理想状态。那么,从该数学表达式可以得知,公允价值与经济事实之间的契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性判断这一因素(王海,2007)。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较多的采用了公允价值,如投资会计、不动产、厂房和机器设备等。2004年IAS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较详细的要求,2006年IAS又进一步细化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二)国内公允价值的历程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经历比较曲折,1992年会计改革时将公允价值列入到具体会计准则中,后来在运用过程中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各种政策的不足,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取消了公允价值计价,只允许在少量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比如无形资产中涉及的对于一揽子购人的无形资产,其成本通常应按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比例确定;债务重组中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债权人应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的人账价值。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2005年1月1日,欧盟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推动公允价值计量从学术研究进入到实践运用领域,推动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迅猛发展,我国香港地区也于2005年1月1日起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为更好的与国际接轨,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多项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公允价值。如金融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外币折算、租赁、石油天然气开采、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股份支付等。另外还包括其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具体项目,如职工薪酬、借款费用、所得税、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关联方披露等。在新准则出台之前,对于公允价值的有关理论与实务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直到新准则出台各界才达成一定的共识。伴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准则中的列入,我国评估准则制定部门也对公允价值相关的理论与实务在不断的进行探讨,一些专家学者也在研究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与资产评估的理论关系和实务操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及解决办法,如徐玉德(2007)提出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专业价值评估之间的互利互惠。

从上述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完整运用离不开评估准则的支持,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运用也促进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发展,为评估行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对评估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需求,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沟通,以保障会计准则与评估准则的相互协调与促进。

二 经济学涵义的公允价值形式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一)经济学涵义的公允价值经济学通过研究在给定的经济环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等)下,由各种经济要素在诸多利益主体驱动下平衡或均等的分布结果和流动特征来达到分析和解释经济规则的目的(王海,2007)。在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下,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表明市场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价格(市场出清)成为资产进一步进行交换的价值,这一点在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对于经济学各种假设的不断阐述以及现实条件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公允市场价值随均衡论的演进历程其含义逐渐细化为适应不同条件、目的与资产特征的不同均衡解概念。此外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关于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和稀缺性价值理论的资产评估价值理论为资产评估确定公允价值提供了坐标或标志,而且还在资产评估目标的引领下给出了在各种条件下资产的合理价值即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的关系按照国际资产评估准则(IVS),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状态下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美国评估学会(AI)教材中对最高最佳用途(high andbestuse,HBU)的解释为:最高最佳用途

是资产所处的市场内由竞争性力量所限定的。因此,HBU的分析与解释是一种市场力量的体现,是一个市场驱动概念。由于资产的最佳使用状态的尺度难以衡量,且当资产达到最佳状态时也未必能够保证实现交换,所以希望采纳均衡论基础。博弈均衡的实现是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刻画共同受益的“双赢”局势,既满足了资产所有者的资产价值最大化要求,同时也体现资产使用方关于资产价值的认可,既不会高估资产也不会低估资产价值。在会计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为资产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减少了资产(负债)的供方(需方)与需方(供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避免了双方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

三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资产评估的影响

(一)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相关学说2005年第七版国际评估准则出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修订了国际评估应用指南1(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国内专家也就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刘萍在《加强评估行业与会计行业合作推动财务报告目的评估业务开展》中详细地介绍了公允价值模式在国内外应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在会计界与评估界关于公允价值的衔接问题,指出了为更好的体现资产和负债的公允性,会计与评估及其他相关人员应当努力的方向;梁国基在《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评估与相关的审计问题》中指出了“会计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会使评估有更大的用途,更广阔的前景”;杨志明在《资产减值评估》中指出:公允价值的确定越来越依赖评估师提供的专业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协作,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7年开展有关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评估规范的研究起草工作,于2007年召开《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征求意见会暨中评协会计与评估专业委员会会议,同年印发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为公允价值在评估领域的更好应用提供了一个规范的保障,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国评估准则与国际间的接轨,能够很好的减少境内与境外资产之间的交换、处置、重组、投资、兼并等活动所造成的损失,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中评协于2007年的《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中指出市场价值、投资价值、清算价值、残余价值等价值类型都与公允价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均是出于不同的评估目的下资产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达成的共识。

(二)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地位与作用不论是资产评估的委托人,或是与资产交易相关的当事人,他们所需要的是评估师对资产在一定时间及一定条件约束下资产公允价值的判断。我国《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与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清算”等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一般认为,上述评估“方法本身是公允的”,评估结果“也是公允价值的一种”。为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更加有效的利用,国有资产评估的结果是符合广大利益相关者意愿的。个体进行资产评估得出的结果也是出于减少资产流失的和相关资产使用者更大范围内使用资产目的,满足资产主体之间的取向。

(三)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方法资产评估的方法中,成本法评估价值=资产的重置成本-资产的实体性贬值-资产功能性贬值-资产经济性贬值,资产的重置成本与公允价值的第一个层级的意思表示相同。市场法分为直接比较法和类比调整法,直接比较法评估价值=参照物成交价格・评估对象特征+参照物特征;类比调整法评估价值:参照物售价’功能差异修正系数*……*时间差异修正系数;此方法下参照物的售价与公允价值的第一、第二层级均有相连。收益法评估价值P=∑R/(1+r)i,其中Ri为未来第i年的预期收益,r为折现率或资本化率,i为年序号(从1到n),P为评估值。收益法评估充分利用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相关概念。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之间的关系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的结果是相互牵绊的,在当前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各种体制和措施逐日完善的环境下,二者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公允价值的运用将帮助解决在运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过程中关于价值基础的确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评估结果都与公允价值相一致,可能会存在一些技术误差。如果在可观察价格不存在的情况下,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

四、公允价值发展的对策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

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

当今社会,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国际投资规模日益增大,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在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而跨国兼并也愈加频繁。会计准则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规则,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产生的财务信息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了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动,也诠释出会计准则对各国乃至全球经济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了基本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可对比的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体系使得会计语言成为国际通用商业用语,有利于减少交流障碍,向利益相关方提供财务报告,帮助各方更好地了解经营状况、资信实力等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便于运用国际化的会计标准编制和审核会计报告,增加了编制时的公正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减轻了监管的负担与成本。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正处于新兴加转轨时期,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更是在世界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及出口大国,我国的经济也深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可见,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我们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全新的时代。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推动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与困境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我国积极响应国际经济变化的需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财政部在2004 年提出了会计国际趋同的“四原则”,即趋同是方向,是过程,是互动,但不是完全等同。2005年,财政部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我国已经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合作和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共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 项基本准则和38 项具体准则,2007 年1 月1 日起在我国的上市公司率先施行。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际会计趋同及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全球协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希望G20 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纷纷表态,支持趋同大势,提出路线图或者行动计划。2010年4月2日,我国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该路线图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出,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并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我国路线图,既是响应G20 和FSB 有关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又是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困境分析

1.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制约。尽管我国已逐步实现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系,但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资本市场组织方式还不够成熟,金融、财税、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尚在改革之中,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的市场经济远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差异,是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因素,IFRS的一些规定超前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环境,这会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带来一定的障碍。另外,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公开、透明和充分,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很不规范,关联交易较为普遍,容易导致利润操控,这样一来,会计信息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都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形成环境上的制约。

2.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我国整体上比较缺乏对国际会计准则精通的专业人才,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从教育和培养来看,大部分与会计相关的从业人员学习的都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且目前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普遍属于初级和中级人才,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贸易活动,高级专业人才就显得十分缺乏,不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使得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这直接影响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进程。

3.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上话语权还较弱。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会计准则的改变通过会计报告会影响到国家、公司高管、股东及债权人等各利益集团的行为决策,因此,会计准则的执行常常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虽然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资本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刘晓华,2011),具有一定的正向经济后果,但是其带来的制度变革成本及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刘玉等,2008)也不容忽视。尽管在我国的努力下,国际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兼顾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互动的内涵,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国应该在更多方面、更加广泛地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

三、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策略分析

(一)依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

首先,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我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相对薄弱。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加以制定的,因此会计准则的趋同必须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于某些会计实务问题,在我国的交易环境和交易事项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方法,而对于某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及意识形态方面,由于这些会计实务的经济实质与国际准则并不相同,因此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方法。

其次,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多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在其制定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参照了诸如其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意见,因此在遵循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新制度变化很快,一些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知识,在实务操作中感到很困惑,特别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采用原则导向,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我们更要注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政府应组织相关人才的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健全不同层次会计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完善会计人才机制,满足社会需求目标,促进我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三)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争取更多发言权

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团体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经验来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加大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力度对国际趋同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去,创造更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并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更多地考虑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国家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机制。另外,我国目前的国际化方向主要是国际准则趋同,被动学习引进较多,互动性较少,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变化是一种持续和长远的过程,要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去向,避免在理解和执行准则上的滞后。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0,(6).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9).

篇9

关键词:会计舞弊 文化差异 分析

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是一种情性力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庞朴,2004)。文化作为非正式约束的核心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自会计信息作为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会计舞弊就随之存在。会计史上出现的重大会计舞弊案件,实际上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规则和独立审计制度的重要因素,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舞弊的研究和探索。在利益相关者契约联结的现代企业中,会计信息因作为产出替代变量(杜兴强,2002)无疑是缔约各方经济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力图从文化背景角度对企业会计舞弊问题作出探讨。

一、中西文化背景比较

笔者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一般认为,由于历史上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形成农耕大陆文化,遂逐渐形成以土地为本位、以家族(集体)为中心、重农、静态的大陆文化;欧洲(地中海一带)形成渔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呈现家庭观念淡薄、重商、崇尚扩张冒险和个人主义等与农耕文化不同的特色。二是重义轻利与功利主义。虽然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虽不乏功利主义的言论或主张,但重义轻利的道义论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而西方虽亦有以善良意志的动机论作为评判道德的行为标准,但最具影响力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边沁和特派勒为代表的动利主义的效果论。三是人性的“善”“恶”。孟子的性善论占据我国人性学说的主导地位;而西方大多数哲人都是性恶论者。四是实用文化与基督教精神。五是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一直较为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之间社群关系上注重集体主义。“家”可以说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家族伦理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我国集体主义以家族、农耕为背景,形成以宗法、集权、等级为特征的文化传承。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主客分立的“天人相分”观,认为人的地位和力量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以个人的权利为中心,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基石的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六是宗法等级与平等自由。宗法等级制度,由以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和以君王为中心的国家两大体系构成,个人只是依附于家族群体和国家整体下的组成分子,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和独立性可言。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上尊下卑的服从,即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绝对的等级服从。而西方的人权伦理,早已将人同自然界划分开来,“人是万物的尺度”,必然高于万物,古希腊人将自己称作“自由人”,实际上是自由意识的开端,通过后来的启蒙运动,“不自由,毋宁死”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故而服务于人的西方传统伦理最根本的原则,是体现个人权利的平等自由。七是符号与形声文字。我国语言文字是外部世界的缩影,是可以感知的形声字。我国的语言文字使我国文化呈现偏好形象和直觉思维、习惯从整体到具体的思维程序、用心认识世界的理性科学的特征。印欧语系流线型的符号文字、复杂严密的语法结构等,使西方文化呈现逻辑性强、习惯从具体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如地址、时间等的排序)、用脑认识世界的智性科学等特征。

二、会计舞弊的文化背景分析

会计信息的“见证”角色和在资本市场显示出的“公共品”属性,使其参与着社会上各种利益分配过程,因此不可能只关注经济效率而不顾及社会后果(陈国辉等,2003)。当今国际会计准则([AS)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的协调。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运行机制、法律环境、政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使得统一会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各国文化差异对会计的巨大影响尤其不容忽视。

(一)文化差异影响会计偏好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管理模式是否可以移植――这是管理学中的著名争论一收敛与发散争论。收敛假说认为合理或有效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并不受文化的影响;发散假说则认为经营管理镶嵌在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背景之下,任何有效的经营模式都会因文化而异。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从文化差异角度对组织进行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等维度)对雇员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和态度起着主要影响。Sidney Gray将Hofstede的成果进行发展,对文化价值和会计价值进行了比较,提出存在会计文化价值,即文化差异导致在会计偏好方面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列举了对应的会计文化价值:专业化与会计准则选择的法律约束;统一性与执行会计准则的弹性;审慎性与财务报告中会计估计的乐观主义;保密性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John B MacArthur通过对IASC第32号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的整理,进一步考察了Gray关于文化价值同会计价值关联的假设。由于所涉及准则的数量之大和重要性之高,E32在后引起各大公司和会计组织的极大关注,纷纷就文化因素的偏好性影响反馈了充分而翔实的意见。据统计,IASC收到的关于E32的反馈意见,来自9个国家的47家公司以及23个国家的27个会计组织。这些意见全部得到审阅,得出结论是会计的文化价值受到各方关注。

(二)制度移植与文化传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从变革的速度看,正式约束可在短时间为发生变化,而非正式约束的改变却是长期过程。会计准则属于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的范畴,而文化则属于非正式约束的范畴。尽管会计、审计准则等制度转让并不同技术转让那样涉及到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费等问题,但文化作为非正式约束(或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核心部分,由于内在传统根植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相对较差。文化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在有些情况下规则发生冲突时只有细致的道德诉求才能化解矛盾,如果没有形成自发性服从,政府靠强制在任何时候“最多只能执行全部法律规范的3-7%”(李荣梅,2005)。一种非正式规则尤其是文化能否被移植,不仅取决于所移植国家的技术变迁(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而且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文化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考察,会计规制、审计准则等正式约束的移植引入,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作用。

(三)文化是会计规则合约安排的基础性约束现代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三个子系统:会计信息的规范系统;会计信息的生产系统;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监督)系统”(袁园等,2005)。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同时也是相关参

与者动态的利益博弈过程。体现主流经济学最新发展的博弈论的基础研究表明:在博弈形成的多个可能的均衡状态中,人们最终选择哪一种状态是无法用理性来确定的,而只能取决于所有参与博弈的人的知识结构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结构的人们所接受的社会文化传统。可见,文化是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基础性约束,它通过对会计规则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行为的作用来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刘骏,2005),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影响会计规则制定。“普遍规则主义”是为基础的人们日常行为的共识。安然、世通等事件曝光后,以规则导向为基础的美国会计准则遭到批判。而规则导向这一选择是基于其社会文化中的“普遍规则主义”。普遍规则主义文化体现在会计规则制定方面,即会计规则制定者试图规范实际中可能的所有交易或事项,使会计操作能做到“一一对应”。一般认为,以规则导向为基础制定的会计规则存在缺陷:复杂难懂;不利于专业判断;规则往往滞后于实务。这些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是文化影响会计规则的执行。管理层在执行会计规则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源自委托关系。米勒(1990)指出,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减缓委托关系中的利益纷争和权利纷争问题,可以遏制管理者长期拥有权力所产生的官僚性和权力破坏性。如果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强调合作性和非冲突,就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因为强调合作的文化能够使员工自觉地调整其目标和偏好,能够促使参与者对其他人员合作行为的期待,使利己主义的行为不可能在多方受益的合作行为中产生。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管理层因激励或制衡所引发的会计舞弊动机;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同样也会对会计规则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

(四)文化背景影响企业内不对称信息的流动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联合体”,契约中不对称信息的流动会受到各方获取价值及价值取向的影响,而获取价值的方式及价值取向会受到环境,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契约各方的价值取向与获取价值的方式不同,由此对披露其所拥有信息的方式与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背景不同,企业对各管理层次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工作的关注程度不同,导致委托人和人为各自的利益而采取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发委托人和人对不对称信息作不同的理解、解释和处置,使不对称信息流动受到影响。唐清泉研究了中、日、美三国情况后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对企业内不对称信息流动的影响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和公司治理模式与效率是不同的。而“信息不对称”则被经济学家认定为产生委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公司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文化消极因素强化会计舞弊的动机及后果

篇10

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在7月25日召开的务虚会上作了《关于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几点思考》的发言。发言中谈到,广播影视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下更大的力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广播影视新媒体发展。

首先,要努力在两个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一是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把握广播影视新媒体主动权,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二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这既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拓展和延伸,又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内容优势。媒体竞争说到底就是内容竞争。发展新媒体,广播影视最大的优势是内容优势。发挥这一优势要求我们通过数字化改造,盘活传统节目资源。同时,必须适应受众分布和收听收视习惯,创作生产出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新型视听内容产品。第三,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前提下,鼓励广播影视新媒体创新传播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电视剧收视率全效指标评估体系研究

电视剧全效评估体系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即既包括线上的电视剧的网络舆情反馈指数,又包括线下的指标,如收视率、光盘销售量,进而得出线上和线下的所有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线上即网络上电视剧全效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六个一级指标,即:知名度、关注度、收视度、推荐度、满意度和集中度。这六个一级指标是由传统媒体报道数量、论坛议题数量、网民评论量、网上点击量、下载量、页面位置、正负向意见分布、网友类型分布这八个二级指标决定的,八个二级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各指标乘以相应权重系数后的平均和)即为电视剧线上全效评估指数。

该指标体系的优点在于:一、更加全面、多元,不仅有对人们收视行为的测量的定量指标,而且还增加了满意度、集中度等定性指标;二、更加客观、可测、统一,该指标体系基于方正智思舆情搜索监测平台体系,基于全网搜索,客观全面,并且可以做到实时监测,24小时不间断,克服了传统的收视率调查周期过长,样本量本身的代表度不够全面等技术瓶颈;三、更加直观,采用百分制的形式,更加人性化,符合人们日常现实生活的思维习惯。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近年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跌宕起伏的特点。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综合研究,近期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

二、网络舆情载体多样化,Web2.0时代的微博客、QQ群影响力日增。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官民互动成为新风。网络舆情出现了由单一方向的网民讨论、建言向双方向的官民互动发展的态势。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情发展。

五、从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到“网络审判”“网络暴力”。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

广电媒体的危机管理

易引发广电媒体危机的事件是多种多样的,涵盖广电媒体管理的方方面面。根据广电媒体的职能和特性,大致有一是新闻侵权事件;二是突发性强制停播事件;三是灾难事件;四是名人负面事件;五是后勤或技术保障系统瘫痪:六是核心业务骨干流失;七是自然灾害;八是广告大客户突然撤单,导致经营陷入困境;九是其他重大事件。

从国内外广电媒体发生的各种危机案例来看,不妨从五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模式。一、构建职责明确的体系:二、建立完善的预案机制;三、开通良好的沟通渠道;四、提升良好的社会形象:五、抓好员工的危机教育。

中央一套等电视台节目将进行高、标清同播

8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通知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将在9月28日进行高、标清同播。通知说,高清电视发展已列入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的重点工作,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上海等电视台正在积极推进,一些省市电视台也计划启动。有线数字网络要支持高清频道发展,切实做好频道接入和用户服务工作,应全部接入9月底开播的第一批高清频道,不收取接入费用,不得向用户额外收费。地面无线播出的高清频道不得加密,不得收费。

广电总局发通知电视不得擅播互联网视听节目

8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开展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应当遵守著作权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著作权人的相关授权。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重申:通过互联网连接电视机或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向电视机终端用户提供视听节目服务,应当按照《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并对开展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以及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向电视机终端用户传播的视听节目做了相关要求。

我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7月31日,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BB)建设示范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据介绍,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采用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盯核心技术。其建设目标是,用2―3年的时间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示范网,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繁荣经济和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做出切实贡献。发改委、广电总局:取消有线电视服务不合理收费

8月28日,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有线电视收费管理,全面梳理涉及有线电视服务的收费项目,对不合理收费项目要予以取消。《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梳理涉及有线电视服务的收费项目,对涉及用户申请办理开通、移机、停机、复机、过户等手续的不合理收费项目要予以取消。数字化整体转换中向有线电视用户初次发放数字电视机顶盒Ic卡不得收取费用,所需开支计入经营成本:对因损坏、丢失而申请补领IC卡的,可按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适当收取工本费。

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共同开通天翼新华TV频道

8月22日,新华社与中国电信在沪开通基于天翼3G网络平台的新华TV频道,上海市民可以通过天冀手机终端实时收看来自新华社的多媒体时政、财经、文体等资讯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根据新华社上海分社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签署的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开展合作,向上海的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高端信息服务。新华社上海分社还将为上海电信提供世博专供信息、新华08金融信息、专项分析报告、舆情监测等服务;上海电信则将提供全方位的网络通信保障服务,支持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的技术建设。同时,双方将利用新华社的丰富视频、文字、图片内容资源,合作开展新媒体业务,共设企业家沙龙等。

中广移动“睛彩”业务

手持电视覆盖191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