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文化底蕴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的文化底蕴

篇1

一、发挥优势,开发本土美术资源

常州,是一座文化古城,位于美丽富饶的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的是常州的梳篦,其次还有美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和读书文化,所有这些都裹携着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纲要中提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将常州的本土文化融于儿童的美术教育中,不但能让古老辉煌的东方艺术发扬光大,而且能促进幼儿园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等,从而加深儿童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二、深挖细嚼,解读本土美术文化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把艺术活动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创设有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这是为幼儿提供感受艺术美和表现艺术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挖掘并精心创设幼儿活动室的环境,当幼儿踏入活动室,就会看见神奇的江南水乡:窄巷、凉亭、小桥、乌篷船、临河的老街,幼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非常自然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刺激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古城文化的影响。

三、利用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1.利用常州民间艺术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深入地了解常州古人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来收集各种梳篦画的创作素材,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通过模仿来完成手绘梳篦画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利用人物、脸谱、动物等形象,勾画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的常州特色的艺术作品,激发了幼儿对常州本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2.利用常州本土的旅游特点,丰富幼儿的美术教学

随着常州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市场上所出售的一些旅游商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旅游商品反映了常州的文化底蕴及地方特色,通过让幼儿欣赏各种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商品,比较各种物品的造型和色彩的变化,让幼儿充分了解这种丰富多彩、地方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精品,然后通过指导幼儿自己设计,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及美化物品的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对常州文化的热爱,为自己是一名常州人而感到自豪。

3.美术教育活动与常州美食文化相融合

常州的特色小吃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对此也非常了解,也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色美食来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增进幼儿对常州美食名城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4.结合常州悠久的读书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常州历来人文荟萃,古朴巍然的文笔塔就是常州文风兴盛的重要标志。结合这一历史底蕴,我们在中大班孩子中开展了大型的“读书文化”活动,组织家长带领孩子参观红梅公园、红梅阁、文笔塔等,激发幼儿的读书兴趣,同时在参观活动中,让幼儿进行模仿创作,通过典故和现实生活实例进行创造性地作画。

篇2

9月14日下午3时,我们准时到达紫阳幼儿园,卫生保健老师张老师带领我们在教工之家安放了行李,为我们介绍了以后住宿的音乐厅、洗漱和晾晒的地方,并带我们了解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和周边的生活环境。我们很快融入了紫阳幼儿园这个大集体。

9月15日早8点,孔园长为迎接实习生准备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幼儿园的办学历程、文化底蕴和办园特色。随后,园长安排了两个优秀的老师上公开课,使我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优秀老师上课的风采,也为我们今后集体教学的展开起了引领作用。园长的亲切和幼儿园指导老师的微笑消解了因陌生产生的距离,我们与幼儿园指导老师和小朋友的关系很融洽。

我们在紫阳幼儿园生活的3天里,感受到紫阳幼儿园对实习生的热情和周到,老师们用自己专业的态度引导实习生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与幼儿和谐相处。我们的实习生活已经跟紫阳幼儿园孩子的学习生活融和在一起,相信3个月里我们会在紫阳幼儿园得到最大的成长,磨练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篇3

而在实际教育中,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练好专业技能就能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而文化课程的好坏对其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学类课程,学生普遍在初中的基础就不好,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扎实。现在幼师院校的学生既是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老师,又是家庭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所以,随着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以及幼师院校科学师资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反思。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对这门学科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学生最初不能很好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向教务科老师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使我茅塞顿开,职业教育有别于普教的应试模式,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文化课程,同样要从技能教育入手,结合幼儿园实际,在提升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使他们的所学能有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比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为什么吃鸡蛋有营养等等这样的生活常识,都是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用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既不能太抽象难懂又得让小朋友弄明白。所以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尽量避开生涩的方程式及元素符号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多以实验,实例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使他们更容易于接受和掌握,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问,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某幼儿园园长在谈到对新毕业幼师的印象时给我感触颇深,她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热情高,二是专业技能好。但欠缺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文化底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单单从文学修养一个角度来判断,而是对于一个人全方面的衡量:习惯养成,知识广博,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无时无刻都与自然打交道,观察,体验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见到的一切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百宝箱,打开来应有尽有,能够帮他们解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常常为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感到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对诸多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要能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给小朋友们解答疑难问题。如幼儿在玩耍和游戏中,常会提出一些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如在一次语言教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幼儿问: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妈妈长的不一样?青蛙在春天时产卵,卵又会长成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后又变成了小青蛙了吗?所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幼儿教师是必备的。同时幼师要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幼儿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常常给幼儿讲一些寓言故事,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月亮里为什么有兔子和仙女?等等,看起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但有时却对幼儿智力发展产生负作用,以寓言故事为例:很早以前,有一位又饿又可怜的乞丐倒在路边,兔子什么也拿不出来就对乞丐说:请你把我烧一烧吃了吧!说罢,就自己跳到了火堆里去了。那位乞丐在啊的一刹那间,就变成了神仙,他抱起兔子跑到月亮上去了,从那以后月亮上就有了兔子。在登月活动已经实现的今天,还继续给幼儿讲这种故事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给幼儿讲清楚这是寓言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月亮是围绕地球转的球体,上面有丰富的矿藏,科学家正在努力把月球变成人类生活的空间站,最后可以启发幼儿:等你学到本领后,也可以到月球上去看看是什么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产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篇4

一、对“特色”的理解

在对“特色”的理解上,各界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特色是提高幼儿园知名度,吸引良好生源的上佳途径,效果显著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都可以认为是特色;有的认为办特色要从整体考虑,应对传统的教育内容、方法进行筛选、提炼,吸取教改中的新观点、新成果,创造出本园独特的风格,使幼儿在达到保教主要目标的基本要求下,在某方面有突出的发展;也有的认为办园效果好,保教质量高,才谈得上发展某方面优势,形成特色。

我认为,幼儿园的特色应该是一所幼儿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色彩和风格;是一所幼儿园特有的,又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是个性化的,又较稳定的。幼儿园要办出特色应解决三个问题:

(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3至6岁的孩子,年龄小,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决定了幼儿教育只是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的启蒙教育,为其今后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要处理好特色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

首先,幼儿园应该坚持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要“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教育的规律,以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的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园应该贯彻执行。在幼儿期,学习有着广泛的含义,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但又必须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如根据其情感发展的特点,注重幼儿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社会行为和道德品质,艺术教育上也应从适宜性的角度,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而不是追求艺术技能。衡量幼儿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应是看其是否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次,幼儿园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幼儿园才有活力。特色是在坚持总体培养目标前提下,总结办学实践中的经验,发挥本园的优势,吸取科研成果、教改经验,进行创造性教育实践后形成的。是在幼儿全面发展基础上,重视其个性的发挥。

(三)要认清特色的形成

特色是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的个性特点,是教育上的高质量并取得了社会声誉。真正的特色教育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园风,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特色”形成的具体举措

幼儿园要办出特色,就要从分析幼儿园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而不能盲目跟从。拿我们幼儿园来说:我园师资素质较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针对我园教育目标“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我们将幼儿园的特色定位于“张扬个性,和谐发展”,重在塑造“幼儿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因为决定人一生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别人,而是他自身的主体力量,只有让每一个孩子形成最佳的主体状态,才能使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这最佳的主体状态便是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它才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灵魂,也是我们需要从小到大教给孩子的“精神”。

1.重视兴趣和习惯培养——利用游戏、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等多种途径,探索幼儿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孩子有自己喜欢的课程,有喜欢的游戏,有喜爱的活动,有至少一项特长,有乐于相处的朋友,有难以忘记的图书,让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充满情趣。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环境、课余活动等为载体,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通过校园软硬件的建设,增强幼儿园历史感和现代感相交融的特有文化底蕴,使园内“每一堵墙都表情达意”、“每一个角落都传达文明”。不断开拓思路,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幼儿亲近生活,亲近自然,走向社会,感悟人生。

3.重视日常教育研究—— 学生发展的根本是自主发展。在幼儿阶段,我们就要注重研究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养成幼儿自主学习和分享合作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意识,将“和谐发展”的的教育特色落实于教学之中。

4.重视家长沟通工作。家长工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家长望子成龙,希望超前教育的意识常常在教育中起了相反的作用,扼杀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园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幼儿园开展特色教育的目的,端正家长在特色教育上的模糊认识,指导其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幼儿,使特色教育真正起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勇于创新,使幼儿园办出特色

一个幼儿园要想生存、得到发展,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必然的趋势。实际情况表明,现在左右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大多数是我们成人自己的功利性思想。比如,怎样才能使幼儿园得到上级的重视,得到家长们的称赞,等等,而往往忽略了儿童的自然性发展。从目标的制定,到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施用,无不如此。这主要不是由于我们对儿童的自然特点不了解,而是我们没有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研工作的方向。因此,要想使幼儿园办出特色,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

首先,我们应该真正地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它既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也不是促进人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促进人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幼儿阶段既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又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它的这个双重特点,决定了教育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阶段又具有特殊的含义

其次,我们应深入地了解儿童是怎么发展的。幼儿是有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的人,是主动发展的人。他们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只要环境中有令他们感到新奇的东西,同时又没有成人限制他,他会主动地去感知和探索。那种认为只有在教师教的时候才是幼儿学习的时候的观点,是对幼儿学习活动极大的误解。

篇5

关键词:诵读;古诗韵律;潜移默化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它具有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等特点。学习古诗对幼儿认知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同时,有益于孩子陶冶情操,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根据幼儿园的大课题,笔者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许多简单而且意义较深刻的古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古诗文教学插入其中,并不强求孩子必须学会多少首古诗,也不要求孩子能够完全地掌握古诗,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幼儿一生的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教师示范诵读,引领幼儿体会古诗的语言、节奏之美

作为幼儿园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前首先应该想到面对孩子年龄的特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虽然这个时期是记忆力发展迅速阶段,但理解能力毕竟有限。有些古诗就算教师按字义词意解释给幼儿听,但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一知半解,这就会影响到后面的诵读环节。因此,在教古诗前不仅要将事先学古诗的有关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关键字词的解释等都了然,而且还会在电脑上找出古诗的教学视频,让幼儿去聆听教学视频中诵读的字音和节奏。

每次教古诗都是先示范诵读让幼儿倾听欣赏,然后让幼儿找出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对于幼儿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和讲解,然后再简单介绍整首诗的含义。在幼儿对要学习的古诗有所理解后再进行诵读,如在学习古诗《蜂》时,找到几个不同的视频,其中诵读诗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时,都是在辛苦后停顿了半拍后再继续念,这跟以前学过的古诗有所不同。先是提醒幼儿找找诵读这首诗特别的地方,再让幼儿理解这么念是带有感叹的意思,感叹蜜蜂的勤苦与奉献。

2 幼儿有效诵读,使幼儿品味古诗的音韵、意境之美

朗读对于学古诗是一项基本功,读古诗要让幼儿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初读:古今汉文的差异很大,古诗的语言跳跃性很大,幼儿不是很容易读好。笔者经常是花比较多的时间指导幼儿正确诵读,并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一开始就注意诵读过程中的停顿、重音、语调一定要到位。如古诗《劝学》中“正是男儿读书时”和“白首方悔读书迟”两句中的“时”和“迟”,幼儿一开始总是搞混了。教师就应该解释“时”就是时候,“迟”就是晚了,并注意纠正幼儿的读音。品读:既是品,就是要慢工出细活,教师注意创设情境,并要抓住重点词句和幼儿一起边读边悟。如学习古诗《梅花》,教师结合视频中的图像并在教室里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学的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幼儿在念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时都不由自主的嗅起鼻子,仿佛真的闻到了梅花的清香。真是做到物我两忘,完全融入了诗中。诵读:在理解了词意和诗意,品味了情境和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主诵读。当然诵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只要幼儿喜欢就能使幼儿在自主诵读的基础上对古诗意涵的领会再深入理解。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

3.1 方法多变、游戏诵读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在理解古诗的大意,体味其情感的基础上,就要让幼儿能背诵古诗。这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文化底蕴。背诵古诗的方法有很多,比较适合幼儿的有:(1)形象背诵法。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幼儿能通过视频中的插图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记忆就更牢固,背诵也就流畅自如。(2)头字背诵法。幼儿背诵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背的很熟的却会产生记忆障碍而记不起来。这时如果教师和幼儿提醒诗句的第一个字或词,下文就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3) 接力背诵法。在集体诵读时经常会用这样的方法,好像是接力赛,几个幼儿一起你说上句我说下句,并且我会不时的换其他小朋友来接力。这样背诵时幼儿在动脑筋,听的幼儿也是集中注意力在默默的背诵。这样就在游戏中兴趣盎然的将古诗背熟。

3.2 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篇6

“致善教育”,这是笔者与浙江象山县海韵幼儿园的园长、教师们共同琢磨出来的一个词,意思是举全园之力引导幼儿向善、求善。“致善”与“至善”不同,强调的是过程,即我们永远在至善的教育之路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专一,需要竭尽全力。

1.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致善教育”的源泉

“至善教育”与典出《尚书》《大学》的“正德厚生”“止于至善”关联。

“正德”是“正身之德、正物之德”,这里的“德”拿现在的话说,是指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表达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正向要求。

“止于至善”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哲人告诫我们,全人之学在于修明自身,以自己道和德之成就,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最终达到完美境界。

我们欣喜地看到,海韵幼儿园通过让幼儿开展社会职业体验,将“德”的意识植入每个幼儿的心灵,以促使其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和具有规范行为能力的生命体。

“擦鞋”“护手”这些寻常小事在“致善教育”中成了重要的体验凭借。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非常认真、专注地为家长“顾客”服务,虽说这只是一种模拟,是一种装扮游戏性的“职业体验”,但孩子们通过这种体验却能渐渐形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2.从人际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维度创设“致善教育”环境

这里的人际环境创设,主要是指让幼儿在与养育者良好的互动中感受到养育者的浓浓善意;而物理环境创设,则主要是指利用墙饰传递“致善教育”的理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最高的善”。图2的上图是父母和孩子在共同制作“合家福”的镜头,年轻父母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是幼儿接受“致善教育”的最好媒介。图2的下图是一处墙饰设计,体现了幼儿园对开展“致善教育”的奇思妙想。墙面上布置的是有关“致善教育”的若干核心关键词折页,如快乐、感恩、友爱、互助、自信、勇敢、宽容、守信等。折页打开后,就可以看到一个个生动的关于“善”的故事,这些故事诠释了折页封面上核心关键词的意义。

3.通过捐赠等活动践行“致善教育”

海韵幼儿园十分重视通过具体活动践行“致善教育”,其动员家长和幼儿为贵州山区孩子进行的捐赠活动已坚持十年就是一例。

篇7

一、浓郁足球环境,深化足球文化底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1)大处显特色――我园合理利用园内的平面及立体空间,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布置,着力打造了“三大长廊”“两大球馆”。足球文化廊中布置有足球起源、贝贝足球明星、世界足球明星、世界著名足球赛等照片,让幼儿在这文化长廊里感受足球运动带来的“顽强、自信、合作、竞争”的足球精神;足球游戏廊内教师和幼儿一起开展园本化的足球小游戏,组织幼儿参与足球游戏棋,让孩子重温游戏时的开心片段,促进孩子开发足球游戏的能力的提高;足球畅想廊里挂着的是孩子们的想象画,有的是以足球为点缀,富有创意,有的是孩子心中的足球愿望,表达自己的理想。从孩子的绘画中,感受到孩子对足球的挚爱、对足球的憧憬。足球技能馆中呈现了适合各年龄段的足球技能照片,并配套张贴了游戏化的技能儿歌,方便孩子练习;足球制作馆中摆放了老师们开发的各式足球,也有亲子制作的各类足球,孩子在制作足球中提高技能,促进认知,培养爱足球的积极情感。

(2)小处促发展――在班级的小环境创设中也处处可见关于足球的情景。各班都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创设一个足球角,设置足球角的目标是宣扬足球文化,培养幼儿爱足球的情感,同时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提供各种材料:提供用足球变的各种小动物和足球图片,鼓励幼儿也能利用足球图片变出各种物体,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幼儿提供各种可操作性强及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如我们提供的足球棋谱,可提高幼儿的数学推理、排序的能力;提供幼儿玩足球游戏的精彩瞬间和足球小明星,让幼儿相互交流、探讨,使其进一步了解各种足球游戏的玩法,激发其对足球游戏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快乐足球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的足球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

(1)传统模式,将游戏进行到底。我们在足球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就是把一个完整的游戏贯穿在整个活动中,让足球活动更具完整性和游戏性,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足球活动“运种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活动,去菜园参观―运种子―种种子,里面蕴含了运球的技能,充分体现了活动的完整性和游戏性,小朋友的兴趣也很浓厚,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还把角色和游戏情节相互贯穿。幼儿对扮演小动物的兴趣是比较高的,因此,我们在足球活动中总是以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的角色组织活动,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活动,足球技能和一些意志品质就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2)结构教学,让幼儿快乐自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明确规定幼儿是发展中的主体,幼儿的活动是主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幼儿日常接触的垫子、平衡木、竹梯、草盖头等体育器具,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一个活动中设计3~4个由易到难、充满挑战的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不仅考虑到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还考虑到幼儿意志品质、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自信、全面地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我们发现幼儿对足球活动的兴趣更浓了,在活动中充满了热情,变得更加勇于挑战,合作性也明显提高了,而且教师们也感觉比以前上足球活动显得轻松。如大班的“创意足球”,设计了赛龙舟、快乐跳踩球、射门、带球滚轮胎等游戏,不仅巩固了幼儿跳踩球、射门等足球技能,还提高了幼儿钻、爬、身体协调等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勇敢等意志,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一个个都乐得笑开了花。

篇8

关健词: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 本土文化 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此,我们利用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凤阳地处安徽省东部,淮河中游南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更蕴涵无尽的民间文化艺术宝藏,比如“凤阳花鼓”载歌载舞,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芭蕾”,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比如“凤画”是一朵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我们的家乡既然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作为从事幼儿园教育的我们,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幼儿实施丰富多样的美术教育,成为我们关注并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本土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利用凤阳旅游资源,丰富美术教学

凤阳旅游资源丰富,比如号称“江北第一洞”的韭山洞是人人皆知的旅游胜地,如狼巷迷谷既有黄山的清秀,又有华山的险峻,更有张家界的神奇。迷谷内地形奇特、沟壑纵横、明谷暗涧、沟沟相连、谷谷相通,谷深处抬头望天如一线,谷浅处举目观山如层峦……还有鼓楼、小岗村、龙兴寺等这些都是当地孩子非常熟悉的地方。我们结合秋游、春游,图片收集、展览等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景观。鼓楼是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地方。凤阳鼓楼,傲然屹立。“万世根本”——600年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我们首先通过参观鼓楼的外形从而培养孩子艺术造型能力和个性的表现。然后组织幼儿进行想象、创作、记忆等形式开展了以“鼓楼”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活动。这一活动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二、结合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美术教学

在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演出频繁的花鼓,元宵节闹花灯、吃元宵、扔火把等活动,都已经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趣事。因此,我们因势利导,设计了《画花鼓》《漂亮的花灯》等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鼓励幼儿学习活动技能,同时收集资料、图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如学打花鼓等;最后通过营造当地民俗活动的气氛,让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示活动成果。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既接受了科学、文化、审美教育,体验了学习活动的乐趣,又得到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潜移默化的薰陶,实现了多个层次的整合。在大班《漂亮的花鼓》综合活动课中,为了让幼儿了解花鼓民间活动的表演艺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首先让幼儿观看相关录象,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发现花鼓的特点。然后通过游戏及表演探索花鼓的特点开展生动的美术活动。让幼儿体验学习成果,张扬个性,畅谈感想。再比如凤画,就是人们通过绘制象征吉祥的凤凰来祈求生活的幸福,其造型是“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它吸取了工笔花鸟画的勾线、敷色等技法,笔法细腻,色彩明丽雅俗共赏,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有意给孩子们展示一些凤画作品,开办凤画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动眼、动脑、动手,既直观又形象地感受凤画之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篇9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文化;思想品德;养成教育

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启发幼儿爱的情感态度,培养其诚实、友爱、勇敢、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们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将礼仪文化、思想教育贯穿于幼儿在园的各个环节。

一、以课程立德为主,将礼仪文化渗透于各领域教学活动之中

就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讲,没有将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领域单独列出来,而是将它渗透于幼儿园的健

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之中。如,语言教育中的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中,不仅要完成语言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进餐时不掉饭粒。再如,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不仅要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还要求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二、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

大家都知道,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之根。我利用经典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文明礼仪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我们知道,真正的人格修养和品格行为是建立在厚重文化底蕴上的。于是我利用孩子早来园、晚离园的时间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著,作为孩子们早期阅读的内容进行诵读,逐步将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渗透于孩子们的认识行为之中,使孩子们知道要尊敬长辈和老师;懂得相互谦让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始终贯穿于幼儿一日的生活当中,我也经常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实景引导幼儿练习。如:在课间盥洗的礼仪,问幼儿:你们早晨起床后要做什么呢?幼儿会回答说:洗脸刷牙。又问幼儿每次你们大小便后应怎么做呢?幼儿也会肯定地回答我:洗手。接下来我就会用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样盥洗的礼仪在不知不觉中已深入他们的心里,久而久之逐渐养成习惯,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

三、以环境育人为辅助,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文化植根于地域,环境影响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孩子们当之无愧的第三任老师。因此,我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随处可以看到名言警句、传统知识,以此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绘有幼儿喜闻乐见并具有礼仪文化的故事内容,楼梯过道、教室内都有教师和孩子们的各类作品。让幼儿真正融入环境中,接受环境的影响,从而感知真、善、美。

四、以家园共育为重点,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篇10

[关键词]园所文化;跨域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55-03

[作者简介]倪蓉(1970-),女,上海奉贤人,上海市奉贤区南中路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园所文化是幼儿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幼儿园办园理念、课程理念、培养目标、个性特色、环境氛围、管理制度、队伍建设、教育研究等一切外显与内在、显性与隐性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幼儿园文化建设是近年来超越幼儿园常规化管理的新话题。我们看到几乎每一所名园都有其文化的积淀,甚至可以说谁拥有了文化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我们南中路幼儿园是一所具有57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园。以地域民俗文化为资源的幼儿园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园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园近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办园理念的价值厘定与升华

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是人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动力。基于对文化的认识,我们首先从办园理念人手,以办园理念为核心,构建适宜于南中路幼儿园的园所文化。

我们的办园理念是“童蒙养正,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它是从我们的园本课程思想提升而来的,在放大为办园理念后,又下位统领课程,丰富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追求园所个性化发展中,我园坚持“以民俗文化教育为办园特色”,以“童蒙养正”教育为每个幼儿的一生奠定为人处世、幸福成功的基础;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幼儿纯善之心,以及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建立“四正”与三维发展目标的关系,以“四正”熏陶与传递德行涵养、教育之本,推进《纲要》的落实。

正心――指向情感。包含纯善之心,快乐、健康心理等;

正德――指向态度。包含道德涵养,友爱同伴、尊敬师长等;

正见――指向认知。包含明目,会观察,好奇好问;明辨是非,促进思维判断等;

正行――指向能力。包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习得、探索与实践能力提升等。

2.形成特色的识别系统。幼儿园的个性发展形成特色后,就需要有一个可视的科学系统贯穿起幼儿园的文化理念,这就凝集成了“南幼识别系统”,为可持续发展创立形象:我园标识由南中路幼儿园打头字母N演化为打开的扇形造型,用幼儿剪纸作品中的太阳、花草、小鸟等构成一幅祥和的美丽图案,生动展现南中路幼儿园大家庭的和谐、欢乐,中国红、扇面、剪纸等中国元素的表达凸显我园的办园特色与理念;吉祥物是中国娃,身穿中国特色大红袍,以彩虹相映,意寓“中国娃”从南中路幼儿园起步迈向多彩人生。

二、精神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培植

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因此“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培植”是我园在构建园所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走民俗文化教育的特色之路”,是我们结合课改精神,反复酝酿,为幼儿园量身定做的“幼儿园个性发展形象设计”工程的总规划――包含并渗透于园所底蕴、优势挖掘,外环境、内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研、科研、课程建设、师资自培等各项工作中,使之最终血肉融合,成为我园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

(一)以园本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文化

1.成功构建园本特色课程。在办园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历经8年,通过市级绿叶课题《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化的实践研究》,初步实现“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课程建设愿景追求,成功构建了园本课程《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并于2008年3月正式出版。

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上,我们坚持传承、吸纳、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将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可能性的民俗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既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彰显幼儿园办园特色,凸显幼儿园办园个性。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活动,并自然地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深入浅出的民俗知识廊,亲切自由的民俗亲子活动,贯穿全年的南幼民俗文化节:3~4月“弟子规”主题节,5-6月民间艺术节,10~11月竞技运动节,12~次年1月迎新美食节等。同时我们在课程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民俗教育活动内容占20%的比例。

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大胆尝试开展家园协同教育的师幼养德“弟子规”主题教育活动,以适合幼儿年龄、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纳入课程范畴。在充满人文教育的氛围中,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受育、共同进步。

2.丰富完善园本特色课程。在成功构建了“民俗文化教育办园特色”的基础上,我园不断优化完善园本特色课程。立足区域文化――“贤文化”教育,尝试开展幼学养德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凸显南幼办园理念“童蒙养正,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并再次立项区级重点课题《幼学养德“贤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案例研究》,旨在对“贤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幼儿园师幼养德“贤文化”主题教育的形式、内容、策略和方法,编制幼儿园师幼养德“贤文化”主题教育案例集,丰富园本课程,推进办园理念的落实。同时通过研究和推广“贤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奉贤礼仪之邦、贤达之地人民的风采。

(二)以优秀地域文化彰显育人功能

民俗文化教育特色已成为我园的标志性品牌,它更开创了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无限空间。随着园本课程建设的深入,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校园文化之中。

1.以“贤文化”激发师幼养德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坚持把师德建设扎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真正使见贤思齐、弘扬‘贤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我园师德建设工作的宗旨。“弟子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且成为南幼传统的师幼养德教育活动。

2.推进“贤文化”在幼儿德育启蒙中的传承创新。“贤文化”是特有的地域文化。我们从“贤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营造文化氛围,给予师生、家长心灵的触动,使“贤文化”真正内化为全体师生“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实践中,我们还注意传承和创新,如研究如何把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紧紧地结合起来,如何将“贤文化”与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教育传承下去。结合传统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活动,开展了以“贤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使民族精神教育成为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孩子的德育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幼儿园德育的有效性。

(三)以组织文化产生凝聚力优化园所文化

我园大胆探索更人文、更科学健全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文化定“质”,让组织文化产生凝聚力。我们重新梳理了建园以来改革与发展中的管理制度,试图将“传承创新、内敛勤奋、团结合作、奉献共享”的园风,“关爱幼儿、精致教学、专业扎实、思辨求新”的教风,以及“爱运动、乐动脑、讲礼仪、有爱心”的学风等,同化为每一位南幼人的自觉行为,并通过精细化的人本管理优化校园文化。

1.以文化的方式予以组织建制内涵性的保证。我们以“园荣我荣、追求卓越”为组织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准确诊断、批判继承原有组织文化,强化质量为本意识、园本发展意识、竞争创新意识、和谐团队意识、注重细节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着重以健康的行为方式、高效的工作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友善的交往方式,建设园所组织文化,提高组织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如:开放式温馨书吧、教师操作资源室、师幼养德“弟子规”主题活动、温馨提示(如:人与人之间好比星星与星星之间,不是相互拥挤,而是相互照耀。)、“十多十少”

(如:多点奉献少点索取,多点激情少点冷漠,多点个性少点平庸……)等具有南幼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提升与丰富着我园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2.使园所文化成为催生教师教育智慧的沃土。根据组织主体、结构、作用和活动方式,我们将园所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班组文化、班级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科研文化、网络文化等,并明确其涵义、分析其特点,发挥其功能价值。如:在打造互助合作的教研文化中,我园大力宣传“以发展为本”的文化理念,把“敬业、乐业、专业”作为自觉追求。倡导合作进取、追求卓越的文化导向,倡导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教研、培训的互助合作共同体。提倡备课即研究、教学即实践、活动即交流、引领即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教研方式和务实求真精神。精心打造的互助合作教研文化,优化了我园的教研环境和氛围。互助合作的教研团队共同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基地、资源共享基地、专业发展基地、教学研究基地,促进了教师关系和谐、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互补、共同成长,使园所文化真正成为催生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沃土:我园每周的教研活动对十所带教姐妹园全面开放,成为示范引领的基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迅速,在区内各类教学评优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55%的一线教师每学期承担了对姐妹园近百位教师至少每周一次的带教工作……

三、园所环境的文化演绎与外延

环境是文化演绎的标志。我园的环境更注重“环境即课程”的教育功能,将人文环境与文化合二为一,使环境成为文化的载体,走出了一条内涵传承、外延拓展、境情交融、精致演绎的园所文化发展道路。

1.让每一处环境成为文化演绎的标志。走进南幼,抬头放眼,映入眼帘的是民俗节日画廊、竹桥流水、民间工艺一条街、衬托大液晶电视屏幕的中国红窗格、《弟子规》八德故事帘、班级各具特色的民俗环境,以及长卷轴呈现的图文成语故事、随处可见的中国红:大红剪纸、中国结,连教师餐厅也布置着古朴的花架吊椅……蕴涵着中国文化气息的校园,让每位走进南幼的人感受着“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会贯通。新颖别致,富有品位,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营造出“校园处处有文化”的氛围。

2.使构建美好和谐校园成为永远的追求。我园在构筑园所文化时,追求将物质环境与文化渲染巧妙融合,使物质文化透射出精神的内涵,使精神内涵成为文化的载体。当环境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并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时,教育便有了美好的境界,更成了和谐校园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张民生,朱怡华.现代学校发展创意设计[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赵寄石.对托幼园所文化建设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3).

[3]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规范管理自主发展[M].广西:接力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