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监测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成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
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
第二十条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外提供监测数据须经同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一条对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无故不上报监测数据,不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在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提供监测数据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篇2
【关键词】生态平衡 环境监测 乡镇 作用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95-02
一、乡镇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1、乡镇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 工矿业污染。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 , 许多工矿业集中分布于农村周边 ,它们在给农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同时 , 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 , 这些污染主要是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二) 垃圾污染在我国不少农村 , 由于人口数量多、消耗大 , 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 但却缺乏及时、统一的收集和处理 , 使得这些垃圾大多都露天堆放, 或占据耕地、或堆在路边、池塘边、河边 , 造成脏、乱、差的局面。(三 ) 大量湖泊被填,大量农业用地被挪作他用。耕地是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 是实现粮食生产的重要条件 , 也是传统 “田园风光 ”美丽画卷的主要构成元素。但是随着乡镇商业化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大量的湖泊和农田被挪作他用。
2、乡镇环境监测现状
乡镇环境检测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一)国家对农村环境检测的费用投入较少,导致农村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相对应的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管,没有相配套的监管制度得以实施,这是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二)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对乡镇环境监管工作进行重视。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对环境监管工作进行重视,另外一方面是指乡镇人民自身没有对乡镇环境监测工作进行重视。这种群体性的忽视,就导致了现有的乡镇环境监测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大的发展。
二、乡镇环境监测落后的原因分析
1、人口素质偏低意识淡薄
人口素质偏低时乡镇环境监测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乡镇地区人民的生态观念薄弱 , 一方面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单一有关 , 另一方面也与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开展不到位有关。由于意识的淡薄,在缺乏有效机制规约的情况下 , 容易助长其经济行为的短期化 , 形成一种对生态环境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收益轻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另外受传统小农生产、生活方式部分落后观念残留影响 , 缺乏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公众意识。
2、基层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管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也暴露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存在巨大缺口。正因如此 ,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有心无力、治污率不高、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长年累月地恶性循环……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克服各地区政府在推动生态农村建设工作中“ 雷声大 , 雨点小 ”的问题 , 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来保障规划的实施。
3、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是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对于乡镇环境检测问题,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遗留了很多漏洞与空白。这也就导致了行政工作人员无法可依,部分不法商人利用法律的漏洞养成了为自己谋私利的恶习,同时,在人民的生态环境利益遭到侵害时,也无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行政资源、司法资源,更重要的是挫伤了人民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性。
三,乡镇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1、 对乡镇本身的促进作用
乡镇环境监测对乡镇本身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乡镇环境监测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协调发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其次,乡镇环境监测有利于保护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里,更利于社会的安定,更能促进人民生活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再次,乡镇环境监测有利于乡镇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只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优秀外资的进驻与优秀人才的加盟,从某种程度来说,环境监测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的、可观的隐形投资。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乡镇环境监测对乡镇自身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平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双赢的科学态度。在经过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段时期后,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是,由于国家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等相关问题,生态系统平衡问题关注的焦点一直停留在城市地区。乡镇生态环境被学者和科学工作者长期忽视,我们应该看到,乡镇生态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如果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忽视乡镇生态环境平衡,那么,这种所谓的平衡是应该被质疑的。只有在乡镇生态环境平衡被真正的重视和实施,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语:乡镇生态环境监测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课题,在我们失去了大量的良田湖泊后这个问题理应被重视。乡镇环境监测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进行投入,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和关注,在立法上进行完善,在司法上严格执行。同时,乡镇人民自身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在思想观念上切实认识到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对乡镇环境监测的认同,才能使乡镇环境监测落到实处,造福社会与人民。
参考文献:
[ 1 ] 国土资源部: 耕地减少形势严峻 18亿亩红线一定要守住 [OL ] 1中国法院网 , 2008 23
[ 2 ] 环保部投入 5亿元治理农村环境 [N ]北京日报 , 2008 - 11 261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流程;方案;监测技术
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部门服务,对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而所谓的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4.1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例如狮子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再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这只狮子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就可以掌握到狮子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狮子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一头狮子生活几年的时间,和任何动物都不能,而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汽车等,监测人员可以监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例如单双号行车制度或者提高汽车销售税等等;
4.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进而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4.3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而且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例如,我们可以对大兴安岭森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否减少,来推测是否有人在破坏植被,进而想出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对于大兴安岭上空气温状况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是否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如若发现异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救,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结束语: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等各种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环境监测问题,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监测,在常规情况下一般采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这种着眼局部的监测方法只单纯的测定了环境中的有害因子,不能对整个环境综合评价,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以对整个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环境监测;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147-02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搞好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但是随着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流域的开发,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在生态保护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并重,才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措施,狠抓管理,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 正面效益
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有效减轻和防止了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水利工程能有效的控制河流洪水的主要要来源,减少因防洪、分洪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某些水利工程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改变当地环境和景观。通过库区综合的开发计划,能够改善水生环境和促进渔业、栽培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成功例子可在葛洲坝、丹江口、东江库区发现。
1.2 负面影响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而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修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就会增多等等,容易发生水污染。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造成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进而使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影响是不同的,要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的,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则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减免。流域和区域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制订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计划是水利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2 水利工程环境监测中应重视的问题
为了掌握水库建库后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对水利工程兴建前后库区及
大坝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实行全过程系统的跟踪监测,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警报,发现问题并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及时为水库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等,建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因子、多层次监测功能的统一管理系统,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并分期实施,以保障监测系统高效率正常开展监测工作。水利工程涉及因素众多,相关关系复杂。监测规划应以库区为重点,兼顾下游及河口地区,实现以较少的监测站点获取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生态与环境监测资料。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工程,根据监测需要,应将现有机构优化组合,以获得最大效益。此外,设置的监测系统、监测站点应具有代表性,监测系统运作形式灵活,系统分级合理,具有较现实的可操作性等。环境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对水质、水文、局部气候、山地灾害、水生物、陆生动植物、人群健康、大坝区域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内容。监测的具体项目、位置、频率,应根据影响预测结果实际确定,按影响范围、程度、性质确定重点监测项目和一般监测项目。
3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对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水质、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噪声、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文物保护等方面,同时,它们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对象。
3.1 空气污染
开挖产生的粉尘采用湿法作业减少降尘,爆破粉尘一般采用湿法作业、爆破前后洒水减少降尘。洒水设备可以购买也可以租用,但要进行经济比较。施工区设置锅炉的,烟气排放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要求。施工现场及溶洞群内以改进施工方法为主,采用湿钻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粉尘污染,同时,对现场施工人员加强劳动保护。粉体物料要尽量采用管道输送,并对输送管道采取防泄漏措施。
3.2 水质污染
砂石料加工废水需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并将废水回用至生产加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基坑废水在沉降处理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监测,延长静置时间。混凝土拌合废水可在废水排放量相对集中的施工点,设置沉淀净化池,将pH值值调至中性,出水通过水质监测,达标后才能排放。含油废水应集中修配保养场,经沉淀、除油处理,含量小于5 mg/L时,排入附近荒地。营地必须设置生活污水收集池,污水经过化粪池发酵杀菌后由地下管网输送到无危害水域,有条件的可输送到当地污水处理厂。
3.3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由于其来源和种类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各自的特性和组成进行优化选择。对于有毒有害废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后再处。对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必须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废物顶部必须覆盖植被、保持长期稳定,能防止风化侵蚀、洪水和扬尘。
3.4 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土流失的预防,应从设计、施工过程甚至工程竣工后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设计时应尽量使挖填方平衡,提高土、砂、石料的利用率,减少废渣量等。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地貌及植被的破坏,工程竣工后应搞好护坡造林和种草。根据工程情况采取必要的开挖面防护措施,取土场、弃渣场防护措施,以及临时工程防护措施等。
3.5 生态保护
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而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重点之一。同时,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除此之外,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要采用有利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开展生态监测和管理,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复土、还林。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与安全防疫的关系。
3.6 噪声防护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在同一集中地点集中使用大量机动设备,施工单位应首选符合噪声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对敏感目标,可采取可采取限制施工时段、设置隔声屏障等工程措施。对高噪声作业场施工人员,应加强劳动保护,可配发耳塞、耳罩或头盔等防噪工具。
3.7 文物保护
建立文物保护评价制度,健全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力争民生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达到“双赢”。构建前期工作协调机制,搜索建立“基本建设文物保护经费基金”,使“文物保护先行”制度化、具体化。建立实施与验收协调机制,优化、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投资计划的关系。还要注重后期管理,强化文物适度利用和展示。以三峡工程为例,国家建立了三峡博物馆,延伸了水电文化内涵,丰富了物质载体,挖掘了文化资源的经济潜力。
3.8 环境监测
根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建立一个以人类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库区为重点,延及库区下游与河口相关地区所组成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完整的监测管理体系,保证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的正常运行。对所有大规模项目都需要在运行阶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对象包括大气、水、噪声、土壤及自然生态的其他要素,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要全面规划、合理安排。
4 结 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周围环境必然产生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区域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提出生态保护要求及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新芳.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治理过程;应急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080-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人类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建立全面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机制并保证机制的有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我国城市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必须成为环保部门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城市环境监测的涵义
在城市环保体系中,城市环境监测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城市环境监测是指由城市环保部门负责,连续或持续对所处城市中所存在的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检测,并观察、研究和控制环境污染变化及其对城市污染的过程,它能够快速并精确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还为城市环保人员进行环境规划编制、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城市污染管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其他能源提供依据。城市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城市环境调查阶段、城市环境竣工验收阶段和城市环境日常监督阶段,这三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中,缺一不可。城市环境检测模式分为主要交通路口、人口密集小区和主要污染源等监测模式,这样,通过选择有着较高集成度的区域和场合对不同模式进行测量,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2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中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1.1 技术水平较低。因城市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种类不同,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控制技术不能满足此要求,在特殊污染物监测和处理方面缺乏技术支持。
2.1.2 结果不全面。由于观念错误,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环境监测技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造成了环境监测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能真实将城市环境的污染程度反映出来,那么城市环境治理就没有完整、全面、精确的信息支持,环境治理效果也将会不尽人意。除了环境监测技术与国际监测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外,我国对此方面人员、资金、先进设备仪器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对于企业的排污状况不清楚,治理措施无法有效制定和执行。
2.1.3 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体系。在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治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基于监测和治理中突发状况的应急体系,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不能取得良好成果,而资金和设备的不充足更是使应急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1.4 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缺乏政策和体系的支持也是阻碍进行城市环境监测和控制的重要因素。首先,很多城市的产业化政策规定不明确,未出台针对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产业化标准,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混乱现象严重,而一些行业内部缺乏市场经营的规范性条例和标准化合同,使得行业和企业之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推脱责任,最终导致政府、人们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也不断上升。其次,没有完善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很多政策制度中并没有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保部门的压力。另外,对于城市环境监测和污染处理方面大多是指导性文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得我国城市环保工作步履维艰。
2.2 城市环境监测的解决措施
2.2.1 提高城市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水平,根据各项标准,比如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饮用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生物等标准,组织并制定标准化的分析方法,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2.2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环境监测手段大多是比较固定的、单一的监测方法,监测装置也大多是固定装置,连续性不强,灵活性欠缺,一些监测数据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控制和治理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改变固定化的监测形式,制定连续性和灵活性都相对较强的监测形式,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2.2.3 将污染物的污染浓度作为标准,评定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将危害程度较大的污染物作为城市环境监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对于新行业产生特征因子的指标和分析方法进行确定,借鉴先进监测手段加大对监测因子的验证。
2.2.4 城市环境监测涉及到的数据复杂且繁多,加上环境的复杂多变,很大一部分监测数据在环境出现变化后就没有了利用价值,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筛选,加大对稳定性、相关性、有效性和可信程度高的数据的研究力度,将研究的可信数据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措施,使城市环境监测、控制和治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2.5 部分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不仅会毒害环境,还会威胁人身健康,因此,要加强对污染物的生物学原理监测和毒理学原理监测,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有毒污染物的特征和性质,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物对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2.6 生态体系是一个复合型体系,它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是由人类、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组成的共同体,所以生态的发展与生态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市环境监测人员要加强对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的措施对人类的行为加以安排,使人类行为更加符合生态规律,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更加协调。
3 结语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城市污染,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加大环境保护非常有必要。必须正确认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的现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和环保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水平,实现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浩.论当前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3,45(7):34.
[2] 李天明,赵华锋.浅析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其治理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8(23):148.
[3] 王保全.当前城市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J].科技信息,2013,17(4):114.
篇6
环境影响评价以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为基础,只有运用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根据建设项目拟建地具体的环境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才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才能够对其做出较为正确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对建设项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点、浓度、污染等级、分布概况等做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评估和预计这些污染因素的变化趋势,最终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和依据。有了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再根据项目自身气象和水文等资料,构建、验证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模型,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重要依据。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最终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成为该项目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核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计划,并将其在建设项目中得到执行,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成为环境质量控制和保护的有效预警手段。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实施环境监测,可以确定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指标作出进一步验证,可以体现出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限制,会出现环境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就会导致所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没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这样一来,部分环境监测数据的结果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由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往往会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部分监测内容进行压缩或省略,有时候为了追赶项目进度,环境监测单位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指标和数据的分析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如对于固体废物或土壤监测分析的正常操作应当是让其在自然状况下风干或晾干,再磨碎处理,但操作人员为了节约时间而采用了烘干的方式,这样的检测结果就很可能不准确。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方面,可能受到设备、技术及数据统计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该监测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这造成了很多建设项目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是为了走形式而设置,根本就不去进行监测。
3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7
一、工作开展情况
县是省4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之一,属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维护。近年来,我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国土、住建、环保、林业、农牧、水务、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具体任务。
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规划。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按照“一核二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建设构架要求,编制了《省州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14~2020年)》,继续以开展4大体系和9大重点生态项目工程建设来支撑我县的自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是编制了检测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2014年度环境监测方案》,继续委托州环境监测站对我县大渡河流域2个断面25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4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2家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现场环境监测,确保辖区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安全。
四是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准确把握各项指标的报送要求。同时,将考核指标填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要求每年1月15日前提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所需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并由县环保局负责完成考核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在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严把指标的填报关,确保了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自查报告的资料收集、汇总、软件录入等工作已经完成。
(二)严格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2014年,我县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根据《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设立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资金专户,并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资金监管,严格实行投资评审、公开公示、绩效考评等管理制度,按照基本建设相关程序,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2014年,州下达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额度为2331万元。按照转移支付资金70%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30%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要求,今年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632万元(其中:德威乡涨水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612万元,g318线绿色通道绿化工程500万元,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119万元,得妥乡新华湾东生态保护治理项目401万元),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累计投入699万元,主要用于我县偏远乡镇卫生基础设施改造。
(三)多措并举,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修复。近年来,全县共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及人工造林1.43万亩,封山育林1.29亩,实施森林管护196万亩,实施大渡河绿色长廊(泸桥镇浑水沟至伞岗坪)建设绿化造林3300亩,兑现集体公益林补偿基金3100余万元,开展了国道318线过境段32公里绿色通道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建设,成功创建省绿化模范县。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使区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山多样性生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构筑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
二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2年来,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5处,解决了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总投资17652.15万元的顺河堰综合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投入资金200万元,维修整治渠道52公里,新增有效灌面2000亩,改善灌面2134亩。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平方公里;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和维护堤防3公里,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完成了电站野生鱼类增殖放流50万尾,促进了大渡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三是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及治理。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13平方公里,实行了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相继实施了得妥乡发旺村、德威乡大庄子、冷碛镇凉风顶荒草地等土地整理项目,累计新增耕地3513亩。实施了涉及全县10个乡镇、20余个村社的地质灾害生态修复工程。目前,非灾后重建项目中的7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3455.13万元;灾后重建项目中的5处应急排危项目和30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完成全县242个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开展避险搬迁150户;8个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5个重点城镇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11个,剩余2个正有序推进。
四是加强生态农牧业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成万亩示范区基地1个;建成玉米基地2.8万亩、马铃薯基地0.5万亩、油菜基地1.4万亩、蔬菜基地2.8万亩、魔芋1.4万亩、中药材6500亩、食用菌100万袋;新建果园、改造低产果园2000亩;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1个、示范村1个;改造500亩樱桃观光园;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7个,规模养殖场31个;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完成草原禁牧补助18万亩,草畜平衡奖励60万亩,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人工种草1.7万亩;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871.02公顷,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个;累计建成农村沼气5409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00台、节柴灶500台。
五是加强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文化建设。投入资金385万元,完成了桥的保护维修;投入资金1000万元,启动了河西街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居风貌改造工程,并对桥及周边旅游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了桥至纪念碑公园步游道上方滑坡体的治理;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开工建设了纪念馆暨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借力“乡村旅游·红樱桃”节,全县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酒店30余家,从业人员160余人,杵坭乡旅游农家乐已小有名气。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我县《岚安锅庄》被评为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山歌》、《范氏·中藏医药疗法》被评为州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六是强化环境保护,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对县城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开展了日常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其取水口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对大渡河2处出境断面水质开展了日常监测,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对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开展了日常监测,空气质量情况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要求,建成投入运行6参数空气自动监测系统1套。完成了羊圈沟、木角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开展了1个水泥企业降氮脱硝系统改造,实现氮氧化物(nox)减排496t-595t;完成县桑吉卓玛青稞酒厂的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540吨,氨氮(nh3-n)排放1.35吨。全面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全县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村20个,生态小区2个,绿色学校3所,县级生态家园1317户。有序推进10个中央、省级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扎实开展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汛期饮用水源排查、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监管、畜禽养殖专项环境执法检查、旅游全域化“绿盾”行动、环境敏感区清理核查等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环境应急工作,在2家水泥生产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不定期开展了专项检查。全年无特大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未发生污染事故,未发生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及时情况,未发生因污染处理不力,造成社会不稳定和重大损失的环境事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测能力滞后。随着县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开发力度加大,工矿企业逐步增多,环境保护任务日益艰巨,环境监测工作显得更加重要。但我县环境监测站仅有工作人员4人,无专业从事环境监测的人员,无专业监测设备,无论是在人员编制、监测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西部三级标准要求,监测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主要监测工作均委托州站完成。
(二)农村生态环境急待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坝及公路沿线居住人口日益增多,乡镇的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和生活垃圾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再加之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农户生活污水与灌溉用水长期混合排放,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全县10个乡镇100多个村群众的农村饮用水源地缺乏有效保护,水源地无明显的取水标识、警示标志和钢丝围栏等隔离设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城乡白色污染依然严重,限塑令执行效果不明显,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势头还没有真正得到遏制。
(三)生态建设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开展生态县建设涉及领域宽、所需资金大,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投入不足已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极为突出。而对水土流失治理、农村公路建设生态恢复治理等资金的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得改善。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县将在省州有关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既有成果,认真查缺补漏,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进一步严格环境监测。我县将严格按照要求,合理确定环境监测点位(断面),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工作计划,并按照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所要求的项目、频次开展监测,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二是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环保厅转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细则》通知精神,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强化资金监管,切实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方面,将有限的资金切实用于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中来。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对于实现国家的富强稳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工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现阶段实现我国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执法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强化环境监测管理,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准确的监测资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环境监测内涵及特点概述
环境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人类生存以及环境有着明显影响的物质含量以及物质排放量的监测,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环境质量变化的跟踪监测,进而依靠监测数据准确的评定生态环境质量,并为生态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作用。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全面、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环境监测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气监测、土壤监测、水质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噪声监测、电磁波辐射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以及生物监测等内容。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较强的综合性,监测对象涉及到空气、水体、土壤、生物以及固废等内容,而且监测手断多种多样;较强的连续性,由于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开展才能实时掌握生态环境规律;必须具有追踪性,对于各种环境污染事故,应该建立环境监测追踪监管机制。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
(1)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准确的评价环境质量。通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利用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等各种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连续的监视测定,并对所监测的要素对象进行全面准确的反映,进而借助于准确的数据资料以及全面的监测对象,可以在总体上对环境质量作出评判,因而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生态环境实际状况。
(2)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针对大气、水、土壤、生物以及固体废弃物等要素进行的长期的、稳定的跟踪监测,因而可以通过监测管理,有效的避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通过环境监测管理,督促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治理可能诱发环境污染问题的因素,对于已经发生环境污染问题的现象,则通过动态、持续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动态,防止环境污染源的进一步扩大,从而起到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与蔓延的作用。
(3)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监督执法管理提供支持。通过对污染物的跟踪监测,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污染物的来源以及所造成的危害情况,因而可以为环境执法管理部门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提供支持。此外,对于由环境污染事故在社会上所造成的纠纷,也可以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结果,判断污染源及其危害,因而能够为纠纷的仲裁提供依据。
3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策略研究
(1)优化环境监测技术手段。为环境保护管理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准确的依据支持,必须不断优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投入,按照国家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以及自动化建设方面的要求,进行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以环境质量、污染源以及应急预警等方面作为监测的重点,建设自动化强、网络健全以及应急能力强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同时提高环境监测体系的装备水平,尽可能的为环境监测站配备功能多样的环境应急监测车,以便于对生态环境进行准确的监测。此外,对于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以及有可能成为环境污染源的企业或者单位,应该进行重点监测,并结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中的相关规定,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的管理。
(2)提高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判断能力。环境监测的成果是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料,只有具备科学准确的分析数据能力,才能真正将环境监测成果运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之中,因此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必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强化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将环境监测数据的采样、分析以及出具报告等流程连贯起来。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以及环境监测条件系统的开展,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处理,进而为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提供能够直接使用的数据资料。
(3)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工作的根本目的便是为国家开展环境规划、治理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科学依据的过程。因此,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国家基本要求成立环境监测机构,并对环境监测数据以及鉴定结果进行责任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方法以及管理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较多领域,因此应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结合最新的检测技术以及监测成果分析技术,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与判断水平,进而为环境评价以及环境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全面的服务。
(4)强化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只有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才能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环境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国家相应的技术规程,对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监测环节以及检测报告进行系统的监督检查,对于环境监测站的设计、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布点方法、环境监测采样要求、数据处理要求、数据设和以及分析过程、环境评价报告的出具等流程,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监测工作人员以及监测环境条件都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此外,还应该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制定标注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质量记录,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进而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环境检测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服务只能得到全面的发挥。
结语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系,也是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基本手段。因此,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性,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详细、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进而为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合理的指导,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郜宗智,郑梅.强化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技术监督作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10) .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办公室编.环境应急手册(第1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 郝志强.浅论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0) .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生态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且人们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作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就必须切实掌握监测内容和技术要点,进而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环境监测的概述
1.1 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污染物及污染物浓度进行空间和时间追踪,从而掌握污染物来源、迁移、扩散、转化、反应情况,了解污染物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进行预报和防治;二是对环境质量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发展规律,积累环境监测经验,以为环境执法监督部门提供依据;三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结合环境变化情况及监测技术发展情况,不断创新监测方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1.2 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检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以及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监测方式,其要求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性事件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
1.3 监测流程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会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其要求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确定监测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且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2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在环境污染情况下诞生的检测与预防技术,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该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我国相关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越来越进步,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已建立了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从业人员多达36万人,相当于整个环保系统总人数的4%,并且现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已具备一定实力,特别是监测水体、空气、酸雨、噪声和放射性物质等方面,同时环境自动监测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减轻了人力的劳动负担,尤其是在水体监测方面,我国十大流域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为保护重点流域环境提供了技术保障。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环境监测技术缺乏应急措施;所谓应急措施,指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于突发污染状况的处理措施,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来看,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制度上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形的应急预案,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采样分析的过程中,无法对现场动态做出及时的、准确的反应,给突发污染的治理带来了不便,同时由于我国地理位置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多变,应急措施的不完善也会给环境监测的采样工作增加难度。其二,环境监测技术在手段和设备上的落后;环境监测技术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一定程度上依赖监测手段和相应配套设备上的先进,就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来说,对于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缺乏严密的程序,缺乏严格的分类化管理,更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导致实际监测中各地做法不一,检测结果不准确,加之监测技术多年来未进行更新,面对新型污染物难免束手无策,同时由于各地环境监测的相关配套设备往往较为昂贵,成本较高,所以许多地方未能及时更新这些设备,导致在突发性情况出现后,无法及时遏制污染扩散和有效防治污染。
3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形态分析的转变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在环境监测方面,由原来的污染物成分分析向化学形态分析发展。首先形态分析为化学分析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化学形态分析、物理形态分析两种,化学形态不同,生物体可利用性也会有很大差异,同时由于形态分析是一种超痕量分析,因而对灵敏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形态分析中,应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取样过程中,都应保证元素的固有形态,目前,形态分析方法主要有:电分析法、多种技术联用、色谱法、光谱法,其中,电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包括溶出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极谱法、离子选择性电位分析等方法,在其中,溶出伏安法由于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工作电极比较多样,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其次电子计算机化和仪器联合使用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在联合技术中,一般将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和高选择性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如元素选择与液相色谱联用,能够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鉴定和分离,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分析方法。
3.2 仪器分析的转变
环境监测技术开始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各种精密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相继产生,并且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在监测站能力建设中,要求必须配备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烟气在线、水质在线等监测系统。其次监测技术由微量分析向痕量、超痕量发展,例如当前有机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一大难题,同时由于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甚至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较大,因此不断寻求痕量、超痕量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是当今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重要任务。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的迫切需要,研究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水利系统方面,现目前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研究不够,急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支持并指导水质监督工作的发展。
3.3 技术的种类转变
随着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引进,监测技术与监测方法也逐渐朝着丰富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常规的化学形态分析法,一些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也被引入其中,并发挥着支持与辅助作用,其次,虽然现阶段的科研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使得这些技术的优势与功能尚未得到全面发挥,然而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来看,我国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势必日臻走向科学、成熟和完善,并会逐渐朝着自动监测水平迈进。
另外环境监测领域划分会更加详细,例如:大气监测、土壤监测、水源监测等,同时监测范围也会由地面监测发展到立体空间监测,各领域技术的联合应用会发挥更加丰富的监测功能和作用。
4 结
总之,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决策的技术依据,为我国环境履约工作提供了支持,并且其是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检测、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执法与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在检测中,我们需加大其技术的相关探讨,从而保证检测工作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乌云娜,冉春秋,高杰.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经济,2009(12).
篇10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1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
1.1 调查阶段的主要内容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阶段,主要是针对该项目的环境评价等级、环境条件等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选择恰当的监测目标,结合其对建设项目环境的影响因子,运用科学、合理、成熟的环境监测手段或工具,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实施方案。然而,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实施方案并非人为随机制定出来的,它的制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实施方案必须体现出经济的原则,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对于建设项目周边出现的威胁性较为严重的污染因素必须进行优先监测。
1.2 验收阶段的主要内容
在建设项目验收阶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环境保护指标进行检测,运用专门的环保设备并对其效果进行测试,之后对设计方案中的目标污染因素进行监测,并对建设项目内部较为敏感的环境地点实施调查。总之,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必须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环境指标达到相关要求,满足其良好运行具备较为稳定的环境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对污染因素做出准确检测,并作出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
2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以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为基础,只有运用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根据建设项目拟建地具体的环境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才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才能够对其做出较为正确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对建设项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点、浓度、污染等级、分布概况等做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评估和预计这些污染因素的变化趋势,最终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和依据。有了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再根据项目自身气象和水文等资料,构建、验证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模型,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最终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成为该项目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核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计划,并将其在建设项目中得到执行,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成为环境质量控制和保护的有效预警手段。
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实施环境监测,可以确定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指标作出进一步验证,可以体现出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限制,会出现环境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就会导致所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没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这样一来,部分环境监测数据的结果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
由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往往会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部分监测内容进行压缩或省略,有时候为了追赶项目进度,环境监测单位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指标和数据的分析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如对于固体废物或土壤监测分析的正常操作应当是让其在自然状况下风干或晾干,再磨碎处理,但操作人员为了节约时间而采用了烘干的方式,这样的检测结果就很可能不准确。
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方面,可能受到设备、技术及数据统计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该监测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这造成了很多建设项目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是为了走形式而设置,根本就不去进行监测。
4 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必须强化环境评价单位以及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行动上去重视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建设项目拟建前的环境监测,为项目进行环保审批提供真实的、可靠地数据,在环境监测环节把好拟建项目的环保关。
必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书以及环境评价大纲申报和审查环节,要求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对所监测指标和数据评审。
建立并健全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时间、难度以及经费制约机制。划分的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必须与环境评价时间、环境评价工作量以及经费具有紧密的关联度,将环节评价时间和评价进度应作为建设项目环保评审条件,从源头上杜绝急功近利、速战速决的不良行为。
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必须努力开发和应用诸如ES、RS、GIS等的新技术,精确测定和合理布局监测点位,采集到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绘制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片图,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总体来说,环境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为其提供基础分析数据。必须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预测和保护,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体现出建设项目真实的环境质量状况。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网络信息安全自查报告
- 下一篇: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