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的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外币折算;汇率变动影响;国际比较;例解
由于改革开放和外资利用的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有了极大发展,外币核算业务量猛增。为此,我国于2006年2月首次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以下称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本文对我国外币折算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进行比较,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会计准则,同时,也希望对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国际趋同有所启示。
一、准则范围的比较
(一)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的规定。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我国并没有明确说明外币折算准则的适用范围,只在第三条规定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本准则:(1)外币项目的套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2)与购建固定资产相关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3)现金流量表中的外币折算,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以下简称国际会计准则)则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该准则适用于:(1)对外币计价的交易的会计处理;和(2)通过合并、比例合并或权益法对已包括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国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换算。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我国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上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相同处:都将套期保值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外币折算的处理排除在准则之外;2、差异点:我国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包括衍生工具,而不包括构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则不包括金融工具,反而包括构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
二、记账本位币的比较
(一)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的规定。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规定,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外币折算的规定框架和我国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有所不同,其并没有对记账本位币作出集中的、明确的规定,其称之为报告货币,只是通过国外实体、国外经营等定义来规定的。第36条规定,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货币编报的国外实体的财务报表,在其换算成报告企业的报告货币之前,应按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的要求进行重述。
记账本位币的规定,我国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大的不同:1、国际会计准则对确定功能货币,还要求考虑企业竞争力量和规则对货物和服务的销售价格起主要决定作用的国家的货币。2、国际会计准则还规定了如果功能货币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货币刚当如何处理。我国没有“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这一准则,我国没有相应规定。我国至今也没有相应通货膨胀经济下的会计准则,而通货膨胀又是经济生活中几乎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这就是最大的差异点。
三、外币交易处理的比较
(一)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1、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外币交易在初次确认时,应按交易日报告货币和外币之间的汇率将外币金额换算成报告货币予以记录。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1、外币货币性项目应以期末汇率予以报告。2、以外币历史成本计价的非货币性项目应采用交易日汇率予以报告。3、以外市公允价值计价的非货币性项目应采用确定价值时存在的即期汇率予以报告。一个项目的帐面价值应按有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加以确定。不管帐面价值是以历史成本还是以公允价值确定的,为外币项目所确定的这郁金额均应根据本号准则的要求以报告货币来报告。
我国新外币折算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外币交易处理的规定基本类似。差异主要体现在: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如果一项非货币性项目的利得或损失直接在权益下确认,该项利得或损失的汇兑部分应当直接在权益下确认,相反,如果一项非货币性项目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损益,该项利得或损失的汇兑部分也应计入损益;而我国并没有细分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和以公允价值剂量的非货币性项目。
四、结论
笔者认为,我国外币折算会计准则正逐步与国际趋同和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币折算会计准则,以完善和规范外币折算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俞杨.《外币折算准则的制定背景和发展》,《法制与社会》,2007.8.
篇2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概述
1.概念
会计国际趋同就是指国际会计准则综合考虑到各国会计准则的优点和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情况,各国会计准则逐步接近国际准则,实现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统一性的过程。由于在不同国家内,会计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单一的全球化会计准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缓慢的过程。
2.会计国际趋同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双边为了能够准确掌握该项贸易业务的风险程度,要求得到对方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得到正确的投资或合作决策。依据这样的发展形式贸易各方都要求掌握对方的会计信息,同时对贸易双方的会计准则提出了协调一致的要求,导致不同参与者的会计信息实现可比性,有利于能够读懂对方的会计报表和财务资料,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1)降低交易成本
在社会发展中,利用披露会计信息可以将不同企业、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但不同方面需要的会计信息不同,因此会计准则就要进行不断地协调,争取达到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国内企业都要根据国外投资者的需求向其提供财务报表。但摆在面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实行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企业要想实现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就需对照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不但要增加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到国际投资的发展,制约着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
再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界限已不明显,国际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假如会计准则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会严重影响到交易的进行,则一定会增加交易成本。但假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那么就会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运行成本,使企业不会由于会计标准不同而影响了发展。
自2007年,我国企业全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接近。我国企业当中应用新的会计准则不但表示我国企业大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而且也大量应用了国际会计语言,为企业发展扫清了财务会计方面的障碍,节约了由于准则不同带来的转换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有利于国外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
2)服务于“走出去”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同台竞技,由于竞争环境不同因此对我国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企业涉及国际贸易、海外并购、海外上市和商誉确认等业务时,那么不同方面就需掌握对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只有利用会计信息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市场交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促进交易的成功。
一由于不同国家应用的会计准则不同,因此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企业及时处理这些经济业务。二假如不同国家全部依据自己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那么就会由于差异性较大而使交易存在较大难度,导致增加交易成本,对双方的有效了解与沟通增加了困难,不利于双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进一步限制了国际贸易范围的增大。但假如我国会计准则能够实现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那么就会消除上述不利因素。因为实现会计信息的趋同则能够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不同国家企业的可比性,使贸易各方的有效信息实现合理传递,在信息上大力支持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可以进一步减轻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因此,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不但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实现顺利融资,获得国际业务,而且还可以引入大量国外企业来到国内。随着大量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市场,不但可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而且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可以发挥国际国内两个资本市场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面临的难题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当中,不同国家都要涉及国际经济事务,不同企业都会参与合作、竞争,因此要深入理解会计准则的趋同,要勇于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不但要大力加快本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步伐,同时也要正确评价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原因。我国制订会计准则都是以IFRS为基础的,我国自 1992年开始,至今共颁布了16项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都和IFRS密切相关,我国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会计准则体系与框架,自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还需正确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如当前应用的会计准则与IFRS的结构不同,不但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而且包括概念框架,这种情况不但IFRS不具备,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当中也没有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概念会计这种效力,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有违于国际惯例。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涉及内容较少,有关规定还不健全,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新问题时,没有制订针对性解决措施,所以当前的会计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再有,我国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价值重估与公允价值等方法,而且在实际操作时也不接受这些方法,这种情况也与IFRS存在较大差异。还有,在披露会计信息和处理会计问题时,如存货准则中的采购成本计量、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的选择方法、建造合同准则中的签订合同、固定资产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等,都不符合当前的国际通行做法。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建议
1.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时也不再只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综合考察一个国家的实力水平,这种情况在制订国际规则中普遍存在,才能为本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我国应该具备高素质的会计团队,才能制订高水平的国际规则。我国虽然在其中发展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全面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行业还不完善,但其充满着发展活力。从事基础会计的人员较多,从事高层次会计的人员较少,这种现状影响了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交流与沟通,向其学习先进的经验,可以采取指派学员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学习,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国际会计素质,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向国际会计行业靠拢,才能提升我国会计行业竞争水平。
2.加强区域合作,提高我国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发言权
当前,世界各个大洲都在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我国在2009年倡导建立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组,力求建立统一机制,争取不断提高亚洲大洋洲在国际会计舞台上的地位,同时向着全球统一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发展。拉丁美洲国家也在2011年建立了拉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组织,由于这些组织的建立与努力,使区域合作得到了有效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本区域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最近几年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迅猛发展,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的地位,使IASB在制订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亚洲国家和世界新兴国家的利益3.提高我国会计人员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的比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拥有20多名理事,但来自中国的理事只有一名,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人员在高端会计领域较少,我国不但在培养会计行业人才中力度较小,而且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也不熟悉国际通行标准,本身不具备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我国会计人员不能进入国际会计理事会。这种情况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发挥的作用,而且也不能有效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中增加我国会计人员,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地位。二是我国会计行业要积极参加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活动,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输送人才。
4.设立国际化的会计机构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向国际化方向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我国的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进入国外市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会计师事务所还只是局限于亚洲地区,而且很多国外机构的分支机构都位于我国香港,只有很少一部分分支机构位于日本和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国家。再有,从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和安永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在国际上占据垄断地位。我国利用联合欧洲的一些会计机构,在其国家建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会计行业在国际的影响。
5.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在此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该全面考察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推动其不断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创造合格的国内会计环境,从而加快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我国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将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展现在投资者与社会公众面前,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靠拢,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在向着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应该兼顾我国实际国情与特点,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不意味着完全实现相同,而需实现个性化发展。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前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主要方向依然是。
篇3
【关键词】 财务会计准则; 制定基础; 制定主体; 制定程序
一、引言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更确切地说是“公认会计原则”出现之后),迄今财务会计的发展已经七十余年。值得注意的是,综观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发现财务会计一经产生,就与财务会计及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管制如影随形(葛家澍、杜兴强,2003)。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追求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研究会计准则制定问题,我国自1951年起,开始推行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术语,在我国教科书中消失了近30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会计界重新开始讨论会计原则(葛家澍、刘峰,2003)。刘峰(1996)较早地通过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多种标准来界定,诸如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归属、制定机构的选择、制定内容的详简、制定人员的来源构成、制定过程的公开独立性等。但一般而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研究涉及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三方面内容。
二、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导向)
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也被称作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涉及了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所以该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实务界等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国外,倾向性的观点是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mason、gibbins(1991)认为,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从总体上优于规则基础,更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会计准则是规则导向的,那些期望在会计准则上获取自我利益的组织,就有了可以进行“对策”的目标与方式(lys、vincent,1995)。1997年12月的“aaa/fasb研讨会”上,美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表john smith首次提出了“以概念为基础的准则”(concept-based-standards)的说法,并且认为概念基础的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准则(rule-based-standards)。engle(1999)阐述了管理者利用会计准则形式规避经济交易实质的行为,他的研究发现,管理者通过虚构交易将本应确认负债的项目确认为权益,因此产生了43亿美元的成本。
安然事件后,国外对会计准则的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nelson等(2002)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从业者包括公司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更偏爱具体的会计标准。dye(2002)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elson的观点,认为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因增加了管理者操控会计报告结果的机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nelson(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审计师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会计准则越具体,管理层越可能通过交易进行利润操纵。webster和thomton(2004)以加拿大资本市场为例,发现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及其所赋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盈利质量。
我国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讨论主要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葛家澍(2002)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作了一个概括性描述,他认为制定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其指导思想是按美国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所遵循的详细的“规则基础”,还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遵循的简明的“原则基础”,是一个有争议而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回答的问题。
关于“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哪个更优”的讨论研究文献有很多。例如,平来禄、刘峰、雷科罗(2003)从自利经济人假定出发,推断出:每个自利的经济人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总是设法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准则是规则导向的,这表明那些期望在运用会计准则中牟取私利的人就有了可借鉴的方式;如果采纳原则导向不给定具体的政策界限,当存在利益冲突时,最终只能诉求道德操守,这显然有违经济学自利经济人的基本前提,其长期有效性程度也值得关注。由于以原则为基础制定会计准则尚未在美国付诸实施,预测该方法的有效性程度为时尚早,可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路德明、邱昱芳,2003;裘宗舜、李栗,2004;林钟高、韩立军,2005;张美霞,2005),他们认为,目标导向的准则需要财务报告编制者、注册会计师、审计委员会等实施适当的职业判断,孕育职业判断氛围;需要变更与财务报告和审计有关的法律框架体系;需要解决准则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等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问题,sec提出的“目标导向”为最优的制定模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同时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核心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准则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从会计监管的视角,洪剑峭、娄贺统(2004)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与会计监管的有效程度相关,准则基础的变迁应该与具体的会计监管环境相适应。在会计监管相对较弱的环境中,选择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基于政治学视角,张力、陈许高(2007)分析了美国2002会计改革法案的政治机会主义倾向,并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导向的内生性、会计准则的形成机理及财务舞弊行为的责任认定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认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三、会计准则制定主体
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者,结构合理的制定者有利于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国外的研究倾向于支持由会计职业界来制定会计准则。carey(1969)认为,美国早期对铁路和公用事业会计的政府管制并未导致更可靠的财务报表,而未受管制企业的会计实务却有较大程度的改进,因此,其反对将上市公司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这个政府管制机构。以georgemay为首的,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的专门委员会(aspecial committee on co-operation with stock exchanges)1932年向股票上市委员会提交了一封信,该信建议纽约证券交易所应要求上市公司遵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当由包括公司管理人员、律师、会计师等的专家委员会经过研究后确定(zeff,1972)。nolan(1972)认为,众多的规则必须由像fasb这样的机构来制定。most(1986)提出,会计准则应该由一个研究型组织制定,一个合适的研究型组织应该包括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并得到职业界和产业界的资助。当然,这一研究型组织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应该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支持或否决。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完全由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按照“无知之幕”的要求:准则制定者应该是毫无自身利益要求的无利益关系人(薛云奎,1999)。陈冬华、陈信元(2003)以世纪星源案例,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关乎利益协调的政治问题,利益相关者应参与会计准则制定。基于博弈分析,林钟高、韩立军(2005),高筠燕、卢锐(2005)指出,政府在准则制定权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配置应以政府为主导、民间机构为辅助的结合方式。綦好东、杨志强(2003),吴联生(2004)的实证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大都赞成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准则公正性的基础。王建新(2001;2005),张嘉兴、张俊民(2006),宋英慧、高铭(2007),李宁(2007),李桂荣(2007),林钟高、徐虹(2007)分别从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视角、游说视角、创造性会计视角、熵理论视角对会计准则制定主体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益相关者应该更广泛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
但是梁爽(2005)运用产权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具备权威性、效益性和公正性的特征,得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财政部会计司)是一种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结论。刘浩,孙铮(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所有权理论出发,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归属提出经济解释,为了遏制经理的“特定控制权收益”,政府拥有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经理仅拥有了在会计准则框架内作出会计判断的权利。
四、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指会计准则的应循程序,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如果能够遵守一套完整、充分、严密、稳定的程序,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就能够得到保证。我国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进行讨论,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地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以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在借鉴fasb和iasb的会计准则应循程序的基础上,2003年7月10日,财政部颁发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从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阶段。但是,有学者还建议对此进一步完善。遵守公开的应循程序,对拟立项的准则公开讨论意见稿或举行听证会,并将有关的问题、原则和方法、相关理论等全部加以公开,在制定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让各利益集团参与并发表意见(裘宗舜、韩洪灵,2003)。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有着保密性的特点(陈萍,2006),我国会计准则起草拟订的整个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都是保密的,缺乏多次征求意见的环节,对于准则制定过程中背景材料和讨论情况也很少向外界披露,这使有动力参与准则制定的利益相关者被拒之门外。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适当公开准则制定程序,方便大众加入制定讨论。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林钟高、徐虹(2007)提出,建立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反馈系统,让会计准则制定能够更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些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向利益相关者公开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程度仍然不足。
五、结论及研究思路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目标,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是财务会计研究永恒的主题。虽然国内外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诸多研究成果,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能够提供完美的财务会计报告,这就说明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研究还要继续。
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势必要求会计准则随之演化,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以原子论和机械力学为隐喻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并不能真实地表现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主体、程序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不能反映外界环境变化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此,使用传统制度经济学方法很难对会计准则制定进行动态分析。演化经济学理论是针对动态过程的演化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研究将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订[j].会计研究,1996(2).
[2] 路德明,邱星芳.会计准则制定:以原则为基础还是以规则为基础[j].财经论丛,2003(1).
[3] 洪剑峭,娄贺统.会计准则导向和会计监管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4(1).
篇4
一、会计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各国会计的差异反映在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如果投资者和债权人遇到财务报表的困难,他们就可能不愿意投资或借贷资金,因此,使用一个公认的会计语言表达,对财务报告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会计实践的多样性导致一些当事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其中一个问题涉及与外国公司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各子公司按当地规定编制财务报表,这些规定通常要求公司使用当地会计原则保存当地货币的账簿。按照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GAAP)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母公司也必须转换其外国业务的财务报表,以纳入公认的会计原则。与会计多元化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些国家缺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许多人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失败是由于会计透明度的缺失。由于披露缺陷,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充分评估风险,因为财务报表并没有及时反映出风险暴露的程度,债务的实际规模隐藏在未披露的关联交易和资产负债表之外。
二、国际会计的协调途径
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立一套在国际上值得信赖的会计准则,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符合全球会计协调化的背景下,必须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市场力量戏剧性地改变金融格局,学界认为,国际会计的协调是一个涉及多样性以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这种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国际交易和提供理想的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可以规范信息普遍的经济决策、细化金融市场信息、提高管理责任。会计的协调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披露与证券发行以及审计标准。
国际会计协调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允许外国公司使用母国会计准则
允许外国公司编制财务报表使用其母国会计准则,这就要求必须提供关键的会计信息,提交净收入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母国和所在国的财务报表。可以说,协调比准备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成本更低。例如,美国证交会就允许外国公司准备除GAAP以外的财务报表,然而,他们也必须提供调和外国公认的会计原则和国内公认的会计原则。
(二)相互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之间相互承认,就意味着虽然他们没有根据国外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国外接受。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就可以接受外国公司提交的以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工作开始于2002年。2005年,所有欧洲公司在欧洲证券市场交易都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其中,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了自己的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必须采用他们国家的所有会计准则。
许多国家,像韩国、蒙古等也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在俄罗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非常相似,新西兰的会计准则则采纳了36项新会计准则及12项相关解释,这些都形成了新西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新加坡,很多会计准则基本上采取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在,这些被称为新加坡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本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坚定支持者,日本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团队共同努力,试图让日本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日本已开展的会计联合项目与IASB合作,有效消除了日本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
三、国家会计协调的回顾
(一)中国
中国目前的会计制度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由财政部的制定会计和审计标准。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IFRS)指导了新会计准则的架构设计。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是财政部的一个机构,成立于1998年。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如现金流量表和债务重组问题的会计准则。基本原则是:(a)持续关注;(b)一致性;(c)权责发生制;(d)匹配。后来,财政部颁布了一个列表,努力消除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新会计准则(IAS)。它对规定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许多变化处理,如在中国上市的公司的坏账率可以高达政府批准0.3%—0.5%。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企业确定计提坏账准备。因此,这些规定在协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重大进展。当然,中国所有的上市企业都必须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二)美国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监管会计事务。美国1973年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经了150个财务会计准则公报。其会计理论主要涉及:(a)会计实体;(b)持续经营事项;(c)会计时间;(d)货币计量。在美国,所有的研究及开发成本确认为费用,后进先出,先进先出,平均成本的方法是允许的,采用负债法核算所得税。
在美国,SEC没有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作为财务报表的外国上市公司提出的依据。当前,国外上市的公司必须做到:(a)编制报表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b)美国要求提供详细的盈余和外国会计的账面价值,这是保证国外上市企业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
2002、FASB和IASB签署的“诺沃克协议”试图调和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四份文稿基本汇聚了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标准。目前,FASB和IASB都在开展联合项目,解决收入和相关业务问题。
(三)澳大利亚
在1984年之前,虽然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制定出会计准则,然而,AARF制定的标准并沒有取得合法的地位。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了国际会计的标准。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除了评估有形资产和研发(费用化或资本化)外,大致符合美国的会计准则。
自1996以来,AASB采取更加强硬的国际协调政策,AASB也负责审查现有和标准草案,看它们是否符合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因此,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虽基本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的要求与IAS完全相同。通常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往往让比澳大利亚的会计标准有更多的会计核算方法。自2005年以来,澳大利亚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准备财务报表。
(四)印度
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是会计和审计的最高组织。印度在1977年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规范财务报表的各项项目。目前印度会计准则实际上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直到1999年,法定审计是印度唯一的执法机制。1999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全国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这是一个关于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对会计准则的国家咨询提供建议,努力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不时标准,某些标准也会根据新的和附加的标准以及行业的经验进行了修订。此外,董事会还准备了一个比较列表,详细列出了相应的印度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在目前的经济和商务活动中,哪些准则是无关紧要的。
研究表明,印度正在慢慢地进入会计准则的舞台。当然,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会计准则进展特别缓慢。然而,印度的一些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对应,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但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印度,会计准则标准的制定者来自不同的机构,这也导致了其国际会计准则标准进展的缓慢,其国际化也缺乏一定的方向。国际会计标准所规定的评估方法的复杂性,需要专业判断、广泛评估、完整性和一致性。在所有国家,尤其是在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这可能不太容易实现。在这些地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其会计处理导致账户的差异,范围主要包括综合财务报表、所得税会计、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
四、结论
国家资本市场的放松管制加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在国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面临会计多元化的问题。没有相互的协议,会增加大量财务报表重复以及协调的成本,投资者等也会特别关注其他国家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因此,国际会计协调是必要的,必须为跨境用户提供可比和可信的财务报表。
几十年来,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出现了许多重大发展。许多组织(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IFAC)贡献了许多重要的资源,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卓有成效。例如,欧盟要求上市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加拿大还允许使用缺乏互相承认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此,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全球资本市场将更加有效和高效。
在国际上,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化会计准则的协调。协调是通过国家之间有差异的做法,消除会计原则在世界各地之间的不必要的差异。
总的看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的最初困难已经克服,各国之间的会计原则和程序趋同的进展已经在进行,预计全球趋同的进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新的监管框架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设置也在协调中。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一些不同的做法,因此,相同的标准不能产生不同的情况,预计这一过程将最终为实现国家和国际层面的会计协调创造新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燕文]
篇5
[摘要]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经
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其国际协调首发在会计准则的协调。本文从会计准
则的国际协调的概念、目标及方式入手,讨论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前景,并对我国参与会计准
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一般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前景建议
一.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
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
,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
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
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
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即使增强
世界各国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并使之逐渐趋向一致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问题是消除障碍,
借助与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活动进行,划定一定的差异范围,保留某种可选择性和折中性而实
现的。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
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
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
,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
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
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
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
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
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
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
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
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
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
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
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
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
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
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
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
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
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
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
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
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
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
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
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是指以国际会计
准则(IAS)作为统一标准,衡量并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促使它们向国际会计准
则靠拢的过程。而这个协调过程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是各国会计准则
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途径之一。而各国会计准则要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必然要
向国际化靠拢,从而达到一定的标准及规范的程度。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
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
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
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
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
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
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
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
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版权所有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
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
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
制。
五.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
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
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
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
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
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版权所有
2.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
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
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4.加大我国会计界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与理论。
参考资料:
强兆森,2000,《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和科学化》(《会计之友》2000年第8期)
许江川,《议国际会计协调》(《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议论》(《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10期)
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前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80-02
1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2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3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4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强兆森.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和科学化[J].会计之友,2000,(8).
[2]许江川.议国际会计协调[J].会计之友,2000,(9).
[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议论[J].财务与会计,2000,(10).
篇7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 会计准则 问题 完善
一、我国制定油气行业会计准则的意义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一个较特殊的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与高投资,油气行业的会计处理也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然而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油气行业的会计准则规范,与国外的油气行业相比较,我国油气行业所使用的会计规范不适应油气行业的生产特点,这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是没有好处的。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使油气这一特殊行业有了基础准则体系,该准则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与国际油气行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这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油气企业能够实现“走出去”——融入国际竞争环境创造了坚实的会计基础。
二、我国油气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 对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不足
准则将油气资源定义为油气开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井及相关设施和矿区权益,认为递耗资产是通过开采、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恢复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按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指出油气资产属于递耗资产。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到如下推论,即设施和矿区权益是一种自然资源,这明显是不成立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并没有被纳入到现行的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体系中,核算的只是人类劳动价值。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考虑如何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然后再重新明确油气资源与递耗资产各自的含义。
2 有关油气资产减值的规定尚不明确
我国对于油气资产减值的规定类似于美国的油气准则,但是关于油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认定都和其他行业不同,不能简单地规定按资产减值准则处理。资产减值准则对特殊资产并未进行特殊考虑,企业无法直接按其规定的减值迹象判断油气资产减值与否。而且准则未详细规定井及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减值问题,仅规定了矿区权益的减值问题。
3 披露要求过于简单
我国油气准则对油气资产减值的披露比较简单,仅规定披露其减值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分部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情况、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没有考虑: 另外,对油气储量的披露也比较简单,仅规定了企业应分别披露在国内和国外拥有的油气储量的年初年末数据,对于储量在年内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储量的价值则没要求披露。而美国油气准则对披露的规定详细而且全面,几乎涉及到了油气生产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要求对油气储量及其变动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作为补充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我国油气准则披露方面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油气准则内容尚不全面
我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油气会计准则,但是在未探明矿区的评估和重新分类、勘探井和勘探参数井完钻时的会计处理、石油天然气混合产量的成本摊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成本风险的分担安排等方面,我国的油气准则罕有或没有规定,而这些问题恰是油气行业的重要问题。此外,准则也未涉及石油企业涉外活动的会计处理问题。
三、完善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准则的建议
1 加强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准则的制定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准则的准确性、适用性和逻辑性。在研究油气会计准则时应该发动理论界的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石油企业的特点、所处的会计环境和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从而制定出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油气会计准则。
2 针对油气资产减值进行规定
我国应借鉴FRS6和AASB6的做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确定做出专门规定,而对其减值测试、确认和计量则按资产减值准则进行。
3 完善披露处理
我国油气准则与美国油气准则在披露处理方面差距最大。美国油气准则对披露的规定详细且全面,几乎涉及油气生产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要求对油气储量及其变动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作为补充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的油气准则在披露方面则显得较为单薄,亟需尽快完善。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运用,中外,比较
一、引言
公允价值计量在各国会计准则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要求,要实现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目标,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公允价值具有公允性、现时性和估计性三个方面的的特征。公允价值计量符合现代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的要求、符合经济收益的概念、符合未来会计确认的理论和干净盈余理论、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要求,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必然选择。
二、公允价值国内外规范与运用
(一)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范与运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公允价值应用的积极推动力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而是一种会计计量的观念。公允价值的运用,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基础之上,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上有许多计量属性可用,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值、可变现值净值等。
在国际会计准则范畴内,与企业合并相关的计量一定要用公允价值,合并以外的关于公允价值运用可以分为三大类:明确要求必须要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形;可选择采用重估价/公允价值入账的情形。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仍然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处理,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模式。
(二)我国企业关于公允价值的规范与运用
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应用经历了“先用后禁”、“禁而又用”的阶段。公允价值概念于1998年第一次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出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中一度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到了2001年,财政部实施了五项修改,完成了公允价值向历史成本的回归。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不同程度的运用到新的会计准则中。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具体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债务重组等准则中,公允价值成为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即在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下,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
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层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且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资产或负债应当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但活跃市场上无报价的资产或负债,应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国内外规范与运用比较分析
(一)国内外公允价值规范的相同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中都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交易价格、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并且都强调了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并未强调其为脱手价值还是实际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还强调了公允价值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交易发生的市场条件。另外,美国会计准则SFAS157中强调了所发生的交易不限于实际交易者,而IFRS把当事人定为实际交易者。通过中外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及运用比较,SFAS157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表述最为可取,是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与IFRS基本相同。同时,国内外公允价值的应用都大致分为金融工具和非金融工具领域,并且公允价值不论是在金融工具还是非金融工具中的应用都有进一步扩大化、细致化、规范化的趋势。
(二)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别
1.公允价值应用的起点不同。国外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从金融工具开始并大量集中在金融工具之上,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也不断成熟,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规范已基本完善。从内容上来看,有关金融工具中使用公允价值的规定比非金融工具更加详细、全面。我国直至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才规定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
2.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比国外更加谨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谨慎的改进,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运用。
3.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比国外窄、限制更严。国际上财务报表内外的几乎所有交易、事项和情况都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目前我国已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只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中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文献:
[1]邹小平、吕跃金:《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刍议》,《财会通讯》2007年第1期
[2]徐萌:《公允价值的计量及应用研究,四川:西华大学》,2008年:9—45
[3]张炜:《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8—39
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会计信息质量
全球经济变化莫测,竞争的日益加剧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会计国际化问题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国际化乃至全球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势所趋,各国都纷纷表现出对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也从未停止。由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导致的准则变更将通过财务报告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具有经济后果。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经济制度。根据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更都会通过会计报告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和利益分配,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和配置效率。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对“经济后果”的具体内容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
可以看出,Zeff的观点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同样,基于此观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以减少会计准则的差异为目标,由此将导致的会计准则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会通过财务报告影响各个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和利益分配,并产生社会影响,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必将产生经济后果。所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而带来的会计准则变更,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 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刘晓华,2011)。所以,会计的信息质量属于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之一。
二、 研究简述
为了证实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了不同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一部分研究者发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确实使得信息质量有所提高。张然和张会丽(2008)以1996至2007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对合并报表的国际趋同产生的经济后果,认为中国已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准则能够提高合并报表的信息含量。同样,Barth等(2008)以21个国家和地区 1994至2003年的公司为样本,以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来考察不同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得出相同的结论,即认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正是以国际会计准则等高标准的会计准则为趋同对象,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能够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盈余质量方面,刘晓华(2009)与魏明海等(2006)分别以1996至2007的B股公司和1999至2002的A股公司为样本,均得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盈余质量的结论。国外研究中,Balsari等(2010)以土耳其的公司为样本,同样是以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为参考,通过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强制采用的前后,各家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是否提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增加及时性和盈余稳健性,尤其是对于小公司而言。
然而,刘峰等(2004)以1995年至200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代表会计信息质量,发现中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所做出会计政策的改革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方面收效甚微。这与以上积极的结论相反的结果同样也出现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Christensen等(2008)以1998至2005年的德国公司为样本,用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损失是否得到及时确认代表会计信息质量,以管理层能够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获得激励为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仅限于有激励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而那些因未获得激励而抵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并没有提高。
三、 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
一般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但是,从国内外研究者提供的证据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否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使用的样本和采用的模型不同,以及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用不同的变量(如盈余质量、损失的及时确认、价值相关性)都将导致结论的不一致。其次,法律制度和公司财务报告激励(如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税收制度等)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会有影响。刘峰等(2004)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并未提高的原因在于法律制度风险的缺乏,而Christensen等(2008)的研究明确指出,在决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激励的作用超过会计准则的作用。最后,结论还将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影响,经济后果观是建立在决策有用观基础上的,而决策有用观适用于发达的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不完善,这些都将影响研究者的样本,进而影响最终结论。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控制公司财务报告激励和法律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等变量的影响,采取恰当的变量。并且,应当充分考虑到各国各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达水平和研究者所采用的样本的差异,谨慎地对待不同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财会通讯·综合》,2011,(5).
[2]姜国华、李远鹏、牛建军.《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盈余报告差异及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6,(9).
[3]刘峰、吴风钟、瑞庆.《会计准则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J].《会计研究》,2004,(5).
[4]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12).
[5]魏明海等.《我国会计协调测定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刘晓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盈余质量》[D],暨南大学,2009.
[7]Barth M.E., W.R. Landsman and M.H. La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篇10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经济一体化浪潮,使我们真正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在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国际间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日益激烈,它己经成为国际经济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反倾销现状尤为严重。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据统计,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中国糖精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以来,中国已受到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555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4500多种,涉案金额达千亿美元,每年平均损失可达100多亿美元,居全球首位。面对国外反倾销如此巨大的冲击和考验,中国企业显得应诉无力,会计举证和抗辩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企业缺乏对相关法规的理解,对反倾销的会计应诉认识不足,缺乏应有资料信息等。认清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指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也是理论界的关注的一个焦点。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篇论文在学习、借鉴相关国内外法律法规和众多反倾销案例的基础上,从中国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实践需要出发,将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政策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在反倾销研究领域略尽绵薄之力。文章以反倾销诉讼的流程为主线,结合反倾销的国际规则研究,分别就诉讼前的事前规避、诉讼中的举证和抗辩以及终裁后的复审这三个不同阶段所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会计策略,以避免被国外提起反倾销,或在被提起反倾销诉讼时如何举证实施抗辩,或在被认定倾销终裁的情况下如何积极申请复审。反倾销中的会计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操作性很强的课题,本文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但囿于篇幅和学识,许多方面有待于反倾销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会计;会计规避;会计举证;会计抗辩
1绪论
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随着各国关税及其他非关税壁垒的降低,质优价廉的中国出口商品成为国际上一些国家反倾销的主要目标。中国也正在成为目前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入世以来,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居高不下,从温州打火机欧盟遇阻事件,到dvd专利纠纷以及针对中国纺织品、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等非关税贸易摩擦,都昭示出wto对于中国来说,机遇是潜在的,而挑战则是现实的,中国应对反倾销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威尔·马丁曾在北京表示‘,中国内地有70%的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攻击,未来10到15年内,将持续面临更严重的反倾销。
回首近年来的反倾销应诉,中国企业总的来说是负多胜少,步履维艰。如何应对“反倾销”,特别是反倾销中的会计问题,已成为我国很多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2研究意义
1.2.1反倾销应诉中会计问题的新要求
2006年2月15日,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财政部正式了39项会计准则,并宣布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丁rs)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对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中国经济《反倾销高发期将持续10年多》文汇报2002年12月15日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对提高反倾销应诉能力、减少对外贸易损失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