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监测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情监测措施

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爬虫;网络资源;爬虫测速;主题更改

中图分类号:TP391.3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普遍,人们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更加便捷地获得外部资讯。网络舆情是当前网民们针对热点社会事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内容反映出的态度总和。“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可以说网络舆情就是当前社会现状的放大镜,针对这些态度思想及政治倾向的社会舆论信息的收集整合,是分析社会动向、研究人民需求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引擎搜索技术并未完全成熟,在很多具体环节仍旧存在着缺点,严重制约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传统的网络爬虫技术在进行网络信息的获取时,对其内容的处理精确性和不足,存在着无用信息过多和部分关键信息缺失的情况。因而,针对网络爬虫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更为有效的优化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 互联网舆情检索技术

现阶段建设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基本涵盖了所有互联网领域的基本技术,是一项复杂而庞大工程。但从系统的功能实现上看,舆情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是由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和文本信息抽取技术构成的。

1.1 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简介

作为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得信息的基本技术,信息采集技术的实现方法包括元搜索和网络爬虫两种模式。这也是当前网络舆情监测信息获得的主要途径。

所谓元搜索技术,就是在检索过程中将多个网络搜索引擎以串联的方式运行,监测方提交的搜索条件被初步处理后,分送给这些串行的搜索引擎,由其各自完成对相应数据库信息的检索工作,在获得初步搜索结果后,再将这部分信息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去重、排序、过滤等方式完成冗余信息的处理。元搜索技术在检索信息全面性方面要明显优于单搜索引擎技术。同时,元搜索技术在进行信息检索时并不需要对所有互联网信息进行搜索,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1.2 网页信息抽取及预处理技术

作为网络信息获取的最终步骤,对检索程序获得的网页信息进行抽取和预处理是搜索信息全面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网页信息抽取及预处理技术是将网络信息中包含的自然语言根据检索条件进行提取,从中获得需要的实体、关系、事件等要素,最终并用易于理解接受的规范化形式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展示。现阶段一个成熟的互联网网站,其页面通常包括导航栏、正文标题、正文内容、相关链接、推广信息、版权公告等。而在这些内容中,真正吸引用户的是正文标题和正文内容,也就是切合用户需求的主体信息。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尽量获得这些主体内容,对其他次要信息进行选择性忽略正是网页信息抽取及预处理技术重要的功能。

2 舆情监测网络爬虫技术简介

作为当前重要的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网络爬虫(We-bCrawle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前各领域构件的舆情采集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Heritrix网络爬虫,这一开源程序允许用户的自主修改移植。Heritrix主要有三大部件:范围部件、边界部件、处理器链。其中,范围部件控制抓取的URL入队过程;边界部件则对选定的URL的收集情况进行监测,进而选择下一个URL,排除已处理URL;处理器链则可视为URL处理器,其工作结果会反馈给边界部件。

网络爬虫的工作流程是从未访问URL队列中选取目标并开始爬行,通过URL的指向作用,引导程序识别目标网页,通过事先认可的网络协议将网页内容爬取抽取出来,然后解析内容其中包括目标网页内的新URL,并将这部分URL添加进未访问列表,完成爬取后获取的内容存放到本地网页库内。

3 提高网络爬虫在舆情监测应用水平的措施

网络爬虫的本质是能够使实现网络信息自动提取代码程序,是网络搜索引擎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网络爬虫包括通用爬虫和面向主题爬虫两种,当前网络舆情监测使用的面向主题网络爬虫程序,会通过网页分析算法对非设定主题链接进行排除过滤,提高了搜索的精确性。当前,网络舆情监测中的面向主题爬虫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的行业领域的URL搜索策略问题。

3.1 改善爬虫网络利用率的解决方案

网络爬虫的利用率是当下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限制因素,高效的爬虫利用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为了准确掌握爬虫工作的效率,我们在爬虫中加入测速的方法,对爬虫抓取速度进行监测和工作特征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在抓取速度较慢的阶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保证程序对网路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一解决方案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爬虫抓取速度监控。抓取速度是进行衡量信息获取水平的重要衡量因素,影响爬虫的网页抓取速度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是抓取页面的大小和抓取这些页面所耗费的时间。因而,可以根据基本的换算关系定义网络爬虫抓取速度B:B=PT,式中:T为爬虫进行抓取的时间间隔;P代表该时间间隔内抓取页面的大小。

(2)爬行策略更改。40%正常水平的抓取速度是十分低效的,这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常见的措施主要包括:减少爬虫的线程数;暂停当前爬虫的运行,选择适当的时间继续爬行;更换爬行网站。

3.2 改善爬虫主题覆盖率的解决方案

当前的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同时在人们的讨论和交流中会进一步发酵,产生的信息量很大。为了保证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求爬虫程序具有较高的抓取的覆盖率。另外,在进行网页内容的抓取过程中,爬虫程序需要执行网页与主题相关度的计算,会影响爬行速度。所以在进行网络爬虫抓取优化时,通常会使用在传统爬虫中加入主题更改模块的形式,即保证了抓取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主题覆盖率。

3.3 系统设计与测试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提高爬虫系统工作效率的关键是在其内部添加测速模块和主体更改模块,由此可完成设计方案的优化。该爬虫在传统爬虫的基础上添加了爬虫测速模块和主题更改模块。

4 结束语

网络爬虫技术是当前舆情监测系统中使用的重要技术,在网页内容获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限制这一技术进一步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爬虫程序的网络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同时,网络舆情监测检索突发性和大数据性特征,要求爬虫抓取信息的过程更为迅速,主体覆盖面也要更广。本文通过在传统爬虫中加入了爬虫测速监控模块和主题更改模块的形式,进行了抓取速度和覆盖率的监测实验,其结果表明,这一优化方案有效提高了爬虫程序的执行效率和信息获得的全面性,是一种值得认可的检索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桂梅.主题网络爬虫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数据挖掘;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决策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1-0001-02

互联网的应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表达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交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人们情绪表达、宣泄及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中社会政治态度的表现就是网络舆情。网络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集散地,更加为政府了解民情,政府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网络大量舆情数据的背后隐藏了很多具有决策意义的信息,那么在飞涨的信息数据中,有效利用数据宝藏,是近年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在数据生产、传输能力远远大于数据分析能力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功能,自动和智能地将待处理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简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1网络舆情

1.1网络舆情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手段传播出的广大公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及观点。开通微博、建立专区留言板,新闻跟帖,BBS论坛,都已经成为了群众与组织展开交流的重要手段,这些网络手段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交流作用。

网络自身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广大用户都很乐意通过这些渠道参与到各种话题的讨论中去,尽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一旦引导不利,产生一系列的负面的网络舆情就会严重的威胁到社会大环境的安全,甚至会对公共环境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这就要求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的引导,并且及时的关注网络舆情的负面危机。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发展,稳定民情民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更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舆情监测与引导

从当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来看,爆炸性消息3小时之内就能够迅速被各大论坛转载,6小时内就有可能已经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的网页上,那么可想而知,24小时之后,关于新闻事件的追踪和跟帖就会使其成为热点事件,并且很有可能在网络上掀起舆论讨论的热潮。所以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哪些是热点舆情,哪些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热点舆论,哪些又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舆情监测与引导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是针对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于网络上表达出来意愿集合而进行的计算机监测的系统统称。通过这个系统,能够让我们有效的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和应对。这个系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2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起源于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它首次出现在1989年8月在底特律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在1996年出版的总结该领域进展的权威论文集《知识发现与数据进展》中,Fayyd,Piatetsky-Shapiro and Smyth给出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最新定义,将二者加以区分。

数据挖掘的定义为: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中通过特定的算法在可接受的计算效率限制内生成特定模式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 技术在技术上又有着这样的定义: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目前,在很多重要的领域,数据挖掘都可以发挥积极促进的作用,尤其是在如银行、电信、保险、交通、零售(如超级市场)等商业应用领域。如果把我们所有需要的知识和想要得到的信息比作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的话,数据挖掘技术就是能让你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轻而易举的搜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技术。对于如今数据库庞大的互联网来说产生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技术。对于现如今的网络舆情监测来说,数据挖掘技术更是作为基础作为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它对于网络监测系统的研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3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的设计可以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具体指:网络舆情采集模块、网络舆情存储模块、网络舆情分析模块、网络舆情检索模块和网络舆情模块,共同组成了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如图1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平台设计框架所示。

舆情采集模块是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基础保障。它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完成的在各大网页网站中收集网页信息并建立起原始网页数据库的过程,然后将收集的信息和数据等统一的存储到网络存储系统。既而,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便会对存储的一些舆情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这样就能够得出近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的变化走向,之后便把分析归纳好的信息进行存储。最后,通过舆情分析系统分析以及检索系统的一系列检索,还有存储系统里的信息及数据都可以通过舆情报告系统发送和展示给各用户。这就是简单的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的整个工作流程。

3.1舆情采集模块

互联网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页的设计也开始越来越灵活,这就使得网页结构十分的复杂化,而且网页的更新速度使得内容更加动态化,以及一些网站对站内信息限制的技术手段造成网页内容不完整性,使得传统手工采集信息的方法非常低效率和高错误率。针对这一问题,舆情采集模块主流技术是自动采集,较为流行的采集工具可以分为六大类:Wrapper的专用高级语言、以HTML为中间件的工具、基于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工具、包装器的归纳工具、基于模型的工具、基于本体的工具。这些工具首先需要专家参与,人工建立某领域的知识库,然后工具基于知识库去做抽取操作。

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挖掘:①新闻类信息中所包括的中央重大政策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颁布、国内外重要新闻、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等等由此所引发的舆情,要依靠一些主流媒体、新闻网站和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②社会焦点事件以及突况,这些主要要以虚拟社区当中的热门版块和BBS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③对于一些小道消息、谣传以及各种议论的集中集散地,蕴含着较强的倾向性、指向性的舆情信息,主要是以个人网页或博客为主要挖掘渠道。

3.2舆情存储模块

提供对舆情数据的存储功能。包括全文数据、统计数据、日志操作等。

3.3舆情分析模块

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可以说是整个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平台最为核心的功能,并且具有以下的特点:关联分析、热点识别能力、聚类分析、倾向性分析与统计、信息自动摘要功能。这些功能对于舆情分析工作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

热点识别能力在当今互联网信息变化速度突飞猛进的今天,热点识别就已经成为了整个分析模块的总的前提条件,他能给出在一段时间内以信息出处权威度、评论的数量以及和跟帖密集度等作为参数,然后统计出一定时间段来的热点和重要舆情。

在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算法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关联规则算法的形式化描述如下所示:

设I={i1,i2,…,in}表示为全部项目的集合,也称I为项目集,项目集的元素ip={p=1,…,n}表示为每一个单独的项目,Tp={ t1,t2,…,tn }表示为全部事务的集合,即T表示成事务数据库,事物数据库的的事务表示成元素Tp={ p=1,…,n },一些项目的集合组成单个事务。

采用关联规则实施数据挖掘的通常方法是:计算出支持度比提供的最小支持度阀值大的频繁项集,然后根据计算出的频繁项集,生成关联规则。对网络上繁杂的海量数据分析,需要找到相关舆情信息的内在关联规则,这样就能有效对舆情加以分析、检索和存储。

3.4舆情检索模块

检索模块可以将存储模块中的信息进行关于时间、地点、类型、网站等等有关信息进行检索,继而提供给用户。在分析模块中所提供的热点分析一般只是对已经产生的热点,或者是将要成为热点的次热点。而检索模块还可以让用户自定义关键词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自定义监控。

3.5舆情模块

根据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处理后的结果或网络舆情检索模块查询的结果生成报告,系统可通过短信、电话、网页浏览等各种手段 及时告知,提供决策支持。整合以上所有系统的工作结果,将热点度较高的舆情给广大用户和相关部门最终完成这一监测系统的最终使命。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加之现在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得出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机制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智能监测系统的出台和应用不仅仅是改善了网络舆情存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更多社会组织、企业、政府提供了更多可以信赖的,真正反映民情的正确的网络舆情。并且为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为国家能够有一个健康安全的舆论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真正为民众与政府和各大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沟通渠道,为我们的社会进步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尤其是作为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部门,必须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对于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进行系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积极处理,防止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尽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出现时间还比较短,基于其的算法和方法还都很不完善,然而我们相信方便、快捷、智能、通用将是今后舆情监测系统发展的方向,关于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机制的研究也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曹进松.政府网络传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叶皓百.正确应对网络事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郭建永.基于文本聚类技术的主题发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6).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

篇3

济源市总人口68万,60岁以上人口占11.82%。近年来,济源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坚持政府主导、向计生家庭倾斜的原则,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济源发展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一是机构养老,政府扶持。对辖区各类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奖励;“五保”、“空巢”老人,以及特困无人照料、无生活来源、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进驻济源市老年人福利院,一切费用由财政支出。二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建立“家庭养老院”,以家庭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6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的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一般群众年满90周岁才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而独生子女父母和计生双女父母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龄则降低到了70岁。三是义工服务,政府埋单。“家庭养老院”有效地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培训的“家庭养老院”的养护员每月可领500~800元补贴。养护员一般住在被养护人附近,知根知底,随叫随到。四是志愿者服务,政府资助。广大志愿者与辖区计生家庭养老对象结成“一助一”、“多助一”服务对子,并为“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深入居民小区、楼院为老年人免费诊疗;志愿服务小分队每周深入楼院为老年人提供电器维修、陪老人谈心、打扫卫生等服务。如今,一个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济源市建立起来了。其组织体系包括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个保障委员会、一个监督委员会。 (李建中)

新野县四项措施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

为切实做好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化解工作,新野县人口计生委强化四项措施,着力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收集。对涉及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舆情,及时收集、整理、筛选、登记,确保舆情报送畅通无阻、迅速准确。二是认真分析,切实加强正面引导。真正发挥网络舆情在优化人口计生工作运行方式和工作程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答复工作。四是政务公开,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主动接受网民监督,并随时与网民互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胡丰旺)

篇4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2003就开始对网络语境进行研究,2005年,国内第一个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主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舆论、品牌声誉以及危机警告等;艾利艾咨询中心舆情检测是国内专业的舆情检测和咨询第三方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和方正集团联合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和监测机构的成立,使人们对网络舆情得到了认识。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频发,直到2003年,高校才开始对网络舆情进行关注和研究,其中,纪宝成提出网络舆论管理应该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郭正贤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徐鑫提出需要建立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此外,国内的知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著作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著作的《当代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和刘夏教授共同制作的《中国民意研究》;刘毅著作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述》,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对于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书籍,准确的介绍了国内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延伸,讲述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等,而且还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变化规律。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第二,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第四,坚持适时跟踪及时处理的原则。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六大系统共同组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在线监控。第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第三,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高校网络舆情警报机制,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主要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重大舆情,当舆情到达一定等级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第五,高校舆情控制演练机制,对于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定期进行舆情控制演习。第六,高校舆情处理和跟踪机制,对于处理完成的舆情事件进行反馈意见收集,以及跟踪调查,避免舆情再次发生。

(三)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控制和处理:第一,内容分析法,对于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就是对舆情的信息量和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数据挖掘法,主要从收集的大量、模糊信息数据中,查找隐藏在其中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预防处理。第三,Wed挖掘法,主要利用信息统计、信息关联分析以及分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信息挖掘和处理。(四)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效果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效果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高校内部的舆情预警机制不正确,舆情的预防和处理超前或者滞后,导致控制时间错误,以及超出预防范围。第二,对于预警后的舆情处理不当,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不重视造成的,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范围扩大,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自身特殊性

民办高校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是办学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坚持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导致舆情事件扩展;由于没有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导致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完善,对于舆情不能够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主要类型

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预警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短信预警,当校内内部网站出现网络舆情时,网络系统能够以发送信息短信的形式及时通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邮箱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通过将自己的邮箱注册到网络管理系统中,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就会通过发送邮件的预警形式进行舆情报告,有利于舆情的控制、处理和善后的反馈意见的接收。第三,弹窗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需要经常性的查看舆情的发生情况,当出现舆情时间时,能够以网页自动弹出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避免网络舆情的蔓延。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属于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网络中不需要网民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记注册。因此,就不需要网民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责任和权利不对等,许多网民胡乱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舆情事件发生;参与舆情评论一般是校园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群体。因此,只代表少数人的言论观点。

四、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民办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对于网络舆情的危机不够重视,此类高校普遍认为网络预警发生的概率较小,对于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不够重视,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或者胡乱编造假信息搪塞网友,给高校的声誉造成影响。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将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较差,不能够及时利用网络技术过滤或者清除不良的舆情信息,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更加大力度地在网上散布谣言,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对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二)网络舆情载体失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对相关事件的看法,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点击率,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大力度地宣传炒作相关观点,严重时还会出现胡乱编造事实的情况。例如,中新网了一个新闻报道,发生在美国某大学的枪击案件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所为,并且确切的告知相关学生年龄和所学专业,以及祖籍等。当中央新闻频道在进行该事件直播报到时,凶手确实一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年龄为23岁。当有关部门对该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时,该媒体称该新闻事件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点点击率和经济收入,在没有证实新闻是否真实情况下,大量地宣传信息,给国家的声誉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于网络上的新鲜新闻事件好奇心较强,在没有分清好坏对错的情况下,盲目的随大流,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张。由于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谣言;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无处释放,容易出现情绪激动,不能够冷静的面对现实,因而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校内大量的宣传相关事件,导致高校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展。

(四)高校舆情管理不当

由于高校聚集的人数较多,且范围较广,所以,出现高校舆情事件的概率也较大,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舆情控制和处理就会带来极大影响。现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设施和人员不齐全,且舆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较低,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不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导致舆情的蔓延。

五、民办高校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与核心目的

(1)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要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明确舆情的导向,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原则,对于舆情进行及时监控,对于相关的舆情事件要为媒体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数据,使舆情事件得到及时的控制。其次,由于舆情涉及的学科和范围较广。因此,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做到积极配合,确保舆情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后,对于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得及时跟踪,且将权威的信息公布给在校学生,促使学生全体产生互动,减小舆论事件的扩展。(2)善预警机制的核心目的。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且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会给高校的声誉,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舆情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让舆情得到控制,从而加强舆情的控制、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完善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来完成;高校要加大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构造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使舆情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健全管理机构和流程,高校舆情管理人员要做好舆情的监测和信息收集,对于相关的信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且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并且及时预防;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平时工作中,预警人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要不断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小结

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94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篇6

关键词:舆情研判 高校群体 预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1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社会赋予的希望也越来越多,教育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在近些年的高校扩招中,教育资源的缺乏、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大了校园网络教育的开展,校园网络的使用更加便捷。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高校中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扩散,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校园中产生的文化和一些集体性的事件都是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的传播,同时,在网络中的网络舆情普遍具有偏激的特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效应。因此,从网络舆情的视角进行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变能力。

1 网络舆情及其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情是指在某种事件产生后,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发表自身对于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行为的集合。在网络中进行高校群体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防线所在。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推广,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网络中由于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就此在网络空间中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舆情类型,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也就是在网络中传播的热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普通群众对于社会舆论的参与程度。网络舆情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介对于舆论的垄断地位,转变了舆论产生的形态,而且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中一些网民在对社会中的事件进行了解后就会发表自身的观点,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更能够引发网民的。

在社会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受到的思想影响较大,由于其心理和价值观处在易变化的时期,受到舆论的影响就会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一些偏激的思想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学生对于高校中存在的管理、生活问题等易产生批评和抵触心理。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校园网络中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网络舆论,引发学生进行群体组织罢课、罢餐等事件。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学生进行自身利益诉求的方式。高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受到社会现实条件的影响较大,是学生在接收到与自身价值不相符的社会事件所进行的反应。由于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相似,因此就会形成较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感不能够以正常渠道进行表达的同时就会爆发集体性的事件。就网络舆情和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而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和把握对于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2 网络舆情反映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变动机制

高校充分显示了网络舆情对于高校具有一定的变动机制。变动机制是一种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运行模式。高校的产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从事件产生到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最后预防措施的制定。在这三个阶段中呈现出的网络舆情状态也不相同。网络舆情状态是对高校中发生的的发展情况进行的展示,同时对于事情的发生和性质的转变也有着重要影响。根据网络舆情能够进行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观察。

2.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是指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不同环节组合而成的形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需要具有特定的外在环境条件,在事件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矛盾,并且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聚集,采用非正常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此种机制的形成过程大致为:现实中产生的事件激发了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引发其态度的转变,同时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爆发集体性突发事件。高校中的群体突发事件诱发的机制为刺激造成一定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学生这一特定的人群在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刺激,进而做出一致的行为活动。

在高校中产生的,多是由于学生对于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或有关的管理方法持有怀疑或者不赞同的想法时,就会在网络中以讨论或的形式进行表达,在表现过程中采取的有较缓和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过激的行为。通过这种言论的不断传播,参与讨论和评判的学生数量就会增多,随着这种态度的形式越来越激烈,对于产生的事件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网络中,如果形成的不赞同网络舆情的形式较弱,就表明这种事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这样发生高校的可能性就较小,如果呈现出的反对态度较强烈,通过网络的汇集,各种相同的观点就能够得到统一,此时就容易产生集体性的突发事件,产生较强烈的网络舆情其表现的方式就会更加激烈,同时事件产生的后果也会更加严重。

2.2 高校的预防机制

在进行的预防时,要抓住事件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预防。事件中各环节是在事件产生过程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中包含的弊端,采用预防性的管理手段是其主要的管理方式。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制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全面的信息提示系统、增加学生的言论表达渠道。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对于要产生的事件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实时的控制。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如果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极有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产生。

进行高校的预防,要加大监管力度,学校中的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起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分析管理系统,对网络中学生的动态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在事件产生之前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尽早的对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进行及时解决和处理。

2.3 高校的应急机制

在发生时,采用应急处理的方法进行事件的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事件控制的有效性,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减少社会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应急事件处理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对事态进行及时控制,采用对话、劝说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安抚,疏散人群,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或处理,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3 高校中群体突发性事件预警平台的建立

3.1 预警平台建立的原则

在进行预警平台的建立时要严格遵循流程和模式化的原则,保证建立后的组织具有高效和灵活的管理特点,保证建立的平台能够为全体学生和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

3.2 预警平台的结构

在网络舆情预警平台的架构中主要的流程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进行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同内容的分类(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根据舆情内容进行舆情预测,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

信息收集是为舆情信息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在进行数据的获取时采用的方法有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舆情分析研判流程是预警平台中的重要区域,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类。在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过滤后进行敏感话题和热点话题的提取。舆情预测是对流行的热度词汇进行提取,并对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热度进行预测,形成舆情的发展趋势图。在进行判断后会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警告。

在高校中发生时,可采用的应急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

在高校中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分析,针对重点进行分析和监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对其中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进行重视,并根据其现有的状态进行发展的预测,努力寻找事情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第二,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的自动分析功能,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的控制,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为进行网络管理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生的言论发表渠道,丰富网络舆情。

充分利用网络日志、博客和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发表言论的途径,保证学生的利益能够得到诉求,维护学生的权益,建立安全的言论机制。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骨干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为舆论做好正确的导向,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庆,时钟平.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高校预警机制要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2]戴媛,郝晓伟,郭岩,余智华.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5).

篇7

一、高度重视,健全领导体制

成立卫健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同志党委书记为组长,、同志为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党委书记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

二、突出主线,明确工作机制

紧紧围绕网络意识形态这一工作主线,按照全面清理不留死角、重点环节集中整治、狠抓典型严厉查处、督导检查完善机制的思路,扎实做好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项工作。定期收集、监测网上网下、微博、微信的网络舆情,对异常意识形态网络舆情要及早发现、及时上报,对工作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照规定严肃问贵,并做好保密工作。

三、狠抓落实,压实工作措施

(一)明确党委书记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其它班子成员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

(二)定期召开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三)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舆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及时上报,防范和化解舆情危机。

篇8

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而言,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首先,持续的周期相对较长,事件的关联性也相对较大;其次,就是说在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容易以非理性或是失真性的状态向社会广为传播,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现象。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而言,很多专家学者也对整个事件做了深入性的研究。例如,唐喜亮认为,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主要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一种是网络舆情的发生来源相对较为广泛,而且,在整个事件发生时会出现主体的匿名性发展现象;其次,就是在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其个性化以及群体性的内容是共同存在的,而且也是突发性的事件,在网络舆论产生的同时,对群众的压力是相对较大的。因此,要正确的认识这种事件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和谐化校园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对于突发性的网络事件而言,整个过程的发生存在着一定单一性、观念落后以及制度缺乏等现象,很多学生对于这种现象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整体的引导性也相对较为缺乏。与此同时,在网络舆情发生的过程中,将很多不好的语言视作诽谤,也就会出现删帖、封堵IP等现象,更严重的还会对公民实施打击性的报复。而且,在很多高校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舆情的管理以及控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垂直管理方式,从而导致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会出现准备实现不足、影响力相对较慢以及硬性条件相对较多的现象。而且,若是在高校中发生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时,相关院校以及政府部门会采取“隐瞒、打压”等措施,不敢公布真实的事件,从而导致信息存在着不真实的现象,为整个事件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1 采取事前干预的防御措施

对于突发性网络舆情的事件而言,高校要在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事前干预的制度管理模式,这种防御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在意见进入网络平台之前,就得到充分有效的控制。而对于网络舆论以及表达的立场倾向,其发生的主要根源是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现象以及造成该事件的基本原因。因此,对于相关高校而言,为了使事前的干预机制得到充分性的发展,就应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监测以及防御系统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干预的防止系统,学生干部要充分融入到整个过程之中,从而为和谐化高校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2.2 采取在线干预的防御措施

在现阶段网络化平台的建立过程中,通过网络化干预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以下几种内容。首先,在系统干预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及时删除敏感性的信息。从而防止不良信息的广泛性传播。但是,这种防御系统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才可以达到最基本的效果。如果出现突发性的网络事件,高校的网络监控部门应该及时对相关实现作出积极性的回应,并采取专业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2.3 采取网下干预的防御措施

在网络舆论发生的过程中,其隐藏性的倾向已经成为群体性活动建立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应该采取网下干预的解决措施。通过这种制度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突发事件在网上传播的时间,建立应急的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网络监控等措施的建立,及时解决突发性的群体事件。与此同时,相关院校也应该自觉的建立起优化的善后工作,实现以育人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对象,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以及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强化,减少舆论出现的频率,从而建立以保护为基本的事件处理理念,为学生们提供安全性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篇9

关键词:公安机关;互联网舆情;导控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Work

Wang Zheng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has deeply affected all aspects of the 21st century,people's lives today,a number of online criminals deliberately make trouble,damage,inflammatory rhetoric but also to bring a serious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Public security organ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aspects of the Internet,there are still inadequate legislation,lack of protection in place and some also need to raise awareness,enhance training, to make positive improvement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the country's long-term stability.

Keywords:Public security organs;Internet public opinion;Guidance and control work

一、互联网舆情导控的含义

互联网舆情导控就是针对公众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类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认知判断、情绪反应、行动意向之类群体心理特征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社会舆论情态,通过宣传、批判、赞扬、讨论等多种途径做出某种导引,使之朝向有利于舆情导控主体驱动的方向去发展的行为。

二、公安机关做好互联网舆情导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舆情对社会上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重要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在传播上独特的互动性是以前这些媒体都不具备的,言论自由、民意交流等方面更是无可替代。如新浪在2010年12月《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其数据显示,2010年6月至9月,国内微博市场月覆盖人数从5452.1万人增长到10307万人,月度有效浏览时间从761.07万小时增长到3035.69万小时[2]。种种数据表明我国网民的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同时也正是因为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很多事件的结果发生了改变,所以公安机关做好舆情导控工作对社会维稳至关重要。

三、公安机关互联网舆情导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公安机关在互联网维稳这一重要的维稳战场上一直恪尽职守地战斗着,日夜辛勤工作,有所成绩,也有所挫折。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舆情处置机制不健全。目前公安机关内部宣传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整合,政工宣传部门、指挥中心、网监支队等部门,都涉及到公安宣传工作,部门之间的指挥缺乏统一性[3];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和民警在互联网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工作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一味地固守、缺乏保密意识和纪律观念造成工作的被动甚至不好的社会影响;三是综合素质不强,一些领导和民警在舆情导控工作方面没有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过[4];四是人财物保障不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无论是内宣还是外宣,都存在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任务多精力分散等问题。

四、公安机关如何做好互联网舆情导控工作

网上维稳任务艰巨而复杂,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关键是我们是否正确地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正确的解决措施。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改善公安机关互联网舆情导控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加强收集,健全机制”是做好舆情导控工作的基础[5]。一是落实互联网舆情收集人员。负责每天对互联网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网络巡查;二是进一步加强重点单位和重要网站等部门的网上舆情报送工作;三是建立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四是建立专门的“互联网舆情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互联网舆情自动收集系统,对重点网络进行适时监测[6]。

(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舆情导控工作的前提。我们应当解放思想,摈弃传统的不愿、不敢接受媒体监督的错误观念,辩证和客观地看待日益强大的舆情,充分发挥其有利的部分。事实上,舆论监督已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力量。必须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尊重民意,保障人权,把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7]。

(三)“强化学习,提高素质”是做好舆情导控工作的关键。公安民警要进一步学习现代网络传播知识、信息网络技术以及舆情导控知识、公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以及舆情导控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9]。

(四)“优化资源,加强培训”是做好舆情导控工作的保障。公安机关要重视培养新型情报分析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发挥业务部门贴近基层、情况熟悉的优势,把各个部门文字功底好的同志都发动起来,实现宣传工作全警覆盖,并有必要实施网安民警的月度培训与考核,大力夯实舆情导控民警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祝华新.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社,2010,12-14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36

[3]曾润喜.互联网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7(2):6-9

[4]丁伟.问计于民的可喜方式[N].文汇报,2007,12(14):3

[5]宋学敏.互联网:听民意,聚民智的平台[N].每日新报,2008,6(21):2

[6]李静睿.透露上网关注三大问题[N].新京报:2008,6(21):4

[7]王天意.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秩序规范[J].红旗文稿,2006,24(9):35-38

篇10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宣传管理阵地,网络信息空间是非常宝贵的信息领域。网络的高度开放性,使某些有害信息的和传播难以完全禁绝,也难以阻止网民点击访问有害信息源。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政治思想信息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上正面信息的传播力度,在网上营造浓烈的正面宣传氛围,造成强有力的正面主导格局。作为卫生思想文化的宣传引导者,对网络阵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采取技术手段和行政措施,实行信息管制。

1.1在医疗卫生单位的综合门户网站上思想政治和文化宣传必须占有“窗口之席”目前,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依托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基本建立了自身的门户网站,在门户网站上开设“窗口”,开展思想文化方面的宣传。在门户网站栏目设置上,既要重视业务和专业的宣传,又要把卫生思想文化内容和业务工作同等对待,整合网站栏目,构筑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的“窗口”宣传体系,使网站在专业学术和思想文化上形成整体的宣传合力。日常维护机制中,要有专门的网络阵地管理人员负责精神文明、党建群团、文化建设的文章信息的更新。

1.2探索建立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文化“专题网站”网络是新兴媒体,已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中。网站是载体,是平台,是途径。要做好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工作,需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引导舆论,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类网站,对于网络上的不道德及违规现象要坚决制止,并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网站要集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宣传、道德风尚及管理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承担起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专题宣传,开展系统的网络理论交流,通过网络阵地构建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主题网站。这类网站要在门户网站上建立链接窗口,让网民登录专业门户网站的同时,可以通过链接登录思想文化网站。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实时、即时和实效地发挥网站的宣传教育职能。

1.3开通官方政务即时通讯宣传平台并建立管理队伍如今的即时通讯途径很多,传播受众范围之广、之快远比想像中迅速且深远。可以试探性地开通政务iTunes、政务微博(微信、博客、QQ群),并开通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等,多渠道开展即时宣传。现在,一些即时通讯已经成为60年代后生人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从以往经验来看,重大的会议、重要新闻、重大舆情的传播中,基本缺少不了即时通讯,在手机成为新媒体工具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固守老套路的传统传播方式,而是要主动走向即时通讯市场,占领即时通讯网络,加强正能量的宣传与传播。

1.4通过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络传播思想文化信息思想文化工作应该充分依托局域网络系统,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理念的信息传播,通过办公网络平台正面信息,增强局域网的教育管理职能,弘扬主旋律,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及时周知所有员工,充分利用网络特点,为思想政治文化工作争取更大的工作空间,发挥最佳的传播功效。

2积极利用好各类传播阵地开展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

2.1在本单位网站建设管理机制基础上建立舆情监测和预案机制一般单位舆情应对机制由信息、宣传、应急办(行政办公室)、纪委等部门组成,卫生思想文化网站的管理层成员大体可以与本单位门户网站管理成员重叠。此外,要注意依托各地政府新闻办及宣传部门的网管要求,有条件的可以依托当地公安部门的信息监控系统动态关注网络中的医疗卫生舆情。医疗卫生单位可以采取人员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舆情。要探索建立舆情应对预案,从制度上保证一旦有舆情发生,做到事态面前不失控。

2.2依托网络阵地管理员队伍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阵地平台的管理人员对网络传媒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因此,将两支队伍融合,一套班子两种任务,可以提高舆情应对的专项能力。网评员队伍最好要设立层级,包括网络浏览人员、一级网络评论员、主要网络发言人。每天由浏览人员负责浏览搜索各大论坛、社区帖吧等平台的相关敏感信息,发现敏感信息立即向网络发言人汇报,由发言人、网评员及有关专业科室共同商定应对方案,汇报单位领导,确定应对方向,开展联动应对,应对过程中要逐级明确其应对信息的权限。切实加强网评员队伍应对舆情的能力培训,开展运用网络化语言的适应性锻炼,提高网络评论的水平。

2.3在已建立的思想文化主流网站上加强针对性的正面舆论宣传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利用好门户网站、思想文化网站等政务网站平台,针对苗头性敏感信息,及时、积极开展相应知识普及或者解释性宣传,通过文、图、影像等形式,贴近百姓,办活办好各类网络平台,切实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专门平台对网民的吸引力、感染力。要针对医疗卫生重大政策举措、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正面传播,确保主流、正面信息在网络宣传上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