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培训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培训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力资源培训的理论

篇1

    一、培训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变得具有持续性。在医院的日常活动中,物质资源只能经过一次开发,最多经过两次开发就不能再继续进行开发利用了。而人力资源则不然,其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中是不断被开发的,这就使得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具有持续性,也使得在医院中的员工处在不断的开发中。培训则充分迎合了人力资源的这一特征,更加使得医院人力资源具有持续特性。尤其,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医护人员来说,培训的意义更为明显。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只是学到了医护工作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常规的医护技能。然而,真正走进了医院,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员工完成相应的教育培训。并且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培训还能较为及时地将这些新东西传授给员工,提高了员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能力。所以,正是由于这种带有明显持续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得员工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为医院的长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使医院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宗旨是要提高医院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提升医院的竞争实力。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提升医院竞争实力的进程中,培训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直接影响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是否能取得成功。培训可以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智力与能力,促进员工向更高一级转化。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并能协调好员工的角色行为,这些对于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二、培训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由于现在大部分医院都是把医院的经营建设放在头等位置,大都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很多领导干部认为医院整体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冶疗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工作重心主要是医院的经营,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整体工作运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这样一来,更加不会正视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无法对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

    2.培训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医院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存在着问题,大多数缺乏对人办理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思想觉悟,甚至有些培训人员并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其大都缺乏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背景,在培训过程中,表现出不够专业或者不善交流。许多培训人员甚至本身都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也没有上岗从业资格证。培训其实是一门科学性的工作,如果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强的话,培训工作是很难做好的。

    三、提高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的建议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 培训 开发管理

一、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意义

1..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增值重要途径。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可以让企业增值。因为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技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使企业长期持续受益。所以,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对企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就连美国的《财富》杂志也曾说过:“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2..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企业很需要专业又有经验的员工,有些企业也很想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项目,但害怕培训出了优秀的人才后,会反而使得人才流失。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实,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也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哪里的人才培养环境好,哪里充满生机和活力,哪里就会成为人才聚集的地方。反之,人才就会流失。引进和留住人才,要靠优厚的物质待遇,更要看事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和吸引力。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以后的发展前景,而且高技能的人才都希望自己能够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自己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的同时,能使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一个更加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二、当前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人员选拔难。培训人员应进行相关的选拔,而选拔本身就是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就无法实现公平,同时提升选拔人员的信心。实际上,每个人的能力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可能基础不够,还有可能不具备这项工作所需的一些基本素质,如果没有科学的选拔,培训的目的就无法有效实现。

2..培训回报少。培训的效益是有一定的时滞性的,如果企业管理同时进行了科学的更新,调整了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就有可能导致刚培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过时,回报期比预期的长。

3..专业技术保密难度大。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专有技术必须要通过具体的人员去操作和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些技术都必须通过培训让工作人员掌握。但是,掌握的人越多,保密难度越大,这也是培训中存在的风险。

4..人才流失、经济损失的风险。职工经过培训后,其知识技能有所提高,自身价值也得到增长,增强了在本企业和社会的竞争力。此时,员工的选择范围就更大了,机会也更多了,个人和回报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可是,一些企业的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这些人才的高要求,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原因。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举措

1..提高对培训的认识。企业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意义,要把它当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当今社会的知识资源更新得越来越快,因此,企业就更加要端正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认识,企业领导更应该把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赢目的。

2..创新企业培训方式。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人力、财力、物力。而人力是最具创造力,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要想对人力实行有效管理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通过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可以传达企业对人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不断地更新员工的价值观念,更是使员工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这样员工管理水平就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3..塑造良好培训文化。员工的进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良好的培训文化,更是使得员工自觉地去发起,并在培训工作中不断进步。员工进步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提高了。特别是现在,不仅在与国内的企业竞争,还有国外的企业,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面临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市场的竞争。

4..建立后续跟踪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新员工在完成试用期后,符合我们录用条件并成为公司正式一员的时候再开始使用。设立这样一套制度的目的应该是对这类员工投入更多的关注,以便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这样的跟踪方式主要包括员工培训情况(也可以是后续教育)与技能掌握两方面,他们每次受训与技能学习的信息我们都要适时地掌握并记录在案。当这样的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要给他们建立一个资料库,将他们在公司里的性格衍生发展状态反映在这个库中。这样做法的好处是我们永远都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而这样的信息也能够为我们今后的员工任用工作提供比较细致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 问题 对策

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提升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训,企业才能更好使员工的行为趋于一致,形成向心力,增强组织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从而保证各部门协调运转。

一、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目标没有与组织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组织的生存发展是组织第一重要的事情,组织的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如何更好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员工的培训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保持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组织的培训工作要紧密联系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策略、业务内容等才能充分发挥组织培训的作用。但是许多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在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以及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与组织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企业应该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已经中短期目标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事先培训,这样就可以确保组织业务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2.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培训体系

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员工培训体系可以保证组织人员的培训工作顺利展开。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不仅包括周密的人员培训需求计划,切实落实和执行培训设计方案并且在培训工作结束时应该做好培训工作的评估。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在不定期的对本组织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工作。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形式等,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视短期利益和忽视组织的长远规划,这无疑是对组织资源的浪费。有的企业即便制定的长远规划也会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而搁浅。

3.缺乏有效的评估系统

通过作者对于部分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对于员工培训项目积极的投入资源,但是却缺乏科学有效的事后评估机制。由于培训工作缺乏严密得到反馈和定性定量的评估,组织很难客观的评价组织在员工培训上的收益,从而也很难调动员工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和培训满意度,最终使得员工的培训工作在消耗了大量资源情况却不得不又流于形式。

4.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过程不连续

我国现在许多企业在进行培训时,主要是根据上级的领导的指示来完成培训任务,并没有根据组织员工的实际需求组织培训。现在我国许多企业的培训太过于形式化,消耗了资源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很多企业的培训数十年没有改变过内容,其中许多培训内容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多是些通识性培训如文明生产,质量教育等等。另外,盲目追随潮流,不根据实际需求,如照搬国外先进培训模式和方法,造成水土不服,浪费资源,结果差强人意。企业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连续性的过程。许多培训工作带来的效益可能要等到很长的时间才会显示出来。企业不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不利于员工能力的真正提升,也很难发挥出培训工作的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解决方法

1.组织培训要实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想要成功就必须重视组织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必须意识到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普遍接受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就是要吸引、培养、开发和激励人才并对人才进行科学使用。随着社会进步,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应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的变化,把人力资源看做是第一资源,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员工的成才与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2.重视组织价值观念的培训

企业的培训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一个组织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这其中也包含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的文化对于员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训,可以使得员工之间产生巨大“向心力”从而形成合力,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说过:“海尔集团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对于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训,可以通过上下灌输、上级表率的方式,其中重要的是由员工互动培训。

3.培训的目的就是传知识、培能力

对员工实战技能培训效率最高的方法就是通过案例进行培训,尤其是工作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采用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对这些鲜活真实的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员工掌握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组织要求员工应该掌握的技能、组织观念、企业文化等。最后再把培训的内容和结果等通过组织的传播渠道进行发表,最终在员工队伍中达成共识。这种利用组织内部鲜活的案例进行培训的方法,对于员工实战技能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4.员工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相匹配

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正确识别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引导员工的职业发展,加强和提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活动的准确性。将员工的培训工作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通过员工的努力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水平,而且可以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工作的满意度。员工培训应该重视员工的教育背景、兴趣、、专业水平以及员工自身的期望,并将此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为员工提供丰富化的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5.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系统

科学系统的培训评估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培训工作,而且还可以有效反馈培训结果,提高组织绩效。培训考核和评估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按照培训计划中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进行考核、认真收集培训的相关信息、认真进行考核评估并实施适当的奖惩办法。为了使组织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培训制度,而且可以把培训工作与组织的激励措施相结合。如企业可以定期对各部门员工参与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考核,并且实行责任制,即培训负责人的绩效、晋升等与每月的培训结合,从而促使企业的负责人员真正重视培训,而不是让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企业应该重视对培训考核和评估的控制工作,形成对培训考核和评估重视的氛围,以便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受训员工和相关领导积极、严格地按培训要求参与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创新

引 言

在今年七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国有企业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必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发展趋势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以归纳战略型、描述型、规范型三种[2]。

1.1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项战略职能,以“整合”与“适应”为特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其典型观念有,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强调每一种不同的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组合,或认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战略型,包括: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结果导向的评估、利润共享、雇佣保证、员工参与和工作描述。而更多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则关心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由于这一关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2 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描述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特点是通过描述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性框架,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可能结果进行广泛分类。这一理论强调开发系统,力图将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并表述一些相互关系。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变量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无法提示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基于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由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扮演特定的角色,高层管理、经理和员工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1.3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仅包含具体的管理实践,而且包含这些实践的目标。如我国学者林泽严提出的国有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自我中心式的非理性化家族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化团队管理。前种模式是将员工视为公司的附属物,往往采用集权的、控制性的、缺乏激励的管理方式,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混乱、无序的轨道,最终将企业推向衰败。理想化团队模式是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采取民主的、参与式的和授权的领导与管理,强调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迈向科学、有序的轨道,企业的最终发展前景是美好的[3]。

1.4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挑战,其主要发展趋势有:

第一、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变化必须与企业重组的其他领域相匹配、协同作用,才能保证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保持竞争力。

第二、 知识型员工管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型员工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 交叉文化管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管理上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克服组织内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其有效途径是实现跨文化管理和培训,在交叉文化环境下,全球观念、系统观念、多元主义是培养文化开发与宽容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力资源研究的重心。

第四、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承担,在我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从外资企业延伸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时,外包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早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员工招聘与培训等扩展到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激励、员工开发等战略性工作层面。

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2.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有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普遍重视生产而忽视管理,人力资源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割,造成体系缺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将企业员工视为一个整体,国有企业职工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界限分明,人为地限制了工人们的发展空间,消弱了干部的竞争意识。

2.2 人力资源队伍专业能力薄弱

现有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是从以前的劳资人员转化而来,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系统专业化的学习,日常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政策性、事务性层面,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与发展提供支撑,更谈不上管理创新。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 成本会计 计量方法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构成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1)招募成本由企事业单位用于招募人力资源的直接劳务费、直接业务费、间接管理费用、预付费用构成。直接业务费由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人员招聘业务时发生的直接费用构成;间接管理费用由行政管理费和临时场地设施使用费等构成;预付费用由吸引未来可能成为企事业成员人选的费用构成。(2)选拔成本是企业为选择合格的员工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各个选拔环节,如初试、面试、测试、调查、评论、体检等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与决定录取与否有关的费用。企业的选拔成本与所需人员的类型和所使用的招募方法等有关。选拔成本随着被选拔人员的职位增高以及对企业影响的加大而增加。通过媒体需求信息来招募人员,发生的审查成本比较大;通过机构来招聘人员,审查成本降低,但招聘成本会增加。企业从内部选拔人员的成本比从外部选拔人员的成本低。(3)安置成本是企业将被录取的员工安排在工作岗位上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为安置录用人员发生的相关的行政管理费用,为新员工提供工作、生活所需的费用,向某些特殊人才支付的一次性补贴等。在企业大批录用人员时,这种成本会较高,安置成本一般是间接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1)上岗前培训成本又称定向成本,是企业对上岗前的员工在思想政治、企业历史、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时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培训与受训者的工资、离岗的人工损失、教育管理费、资料费和教育设备的折旧费等。(2)岗位培训成本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企业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达到岗位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上岗培训成本是为使员工上岗后达到岗位熟练技能要求所花费的培训费用。岗位再培训成本是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后对员工进行的再培训费用。(3)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允许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培训而发生的成本,主要是为企业培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脱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委托外单位培训、委托有关教育部门培训和企业自行组织培训三种形式。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即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成本。传统会计对于这部分成本是全部当期费用化处理。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和调剂成本。(1)维持成本是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是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津贴、福利费、年终分红等。(2)奖励成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是对人力资源主体所拥有的能力的超常发挥做出的补偿。

4.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指员工离职而发生的成本。我国现在提倡减员增效,许多企业都有员工下岗,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能正确地对这部分成本予以归集和分配。它包括了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1)离职补偿成本,是企业辞退员工或员工自动辞职时,企业应补偿给员工的费用,包括在离职时间为止的应付工资、一次性付给员工的离职金等。(2)离职前业绩差异成本,是员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或生产低效率损失的费用。

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1.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实施的障碍首先来自人的落后观念。将非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一些人便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人的价值似乎永远只能反映在人的心目中。另外,人力资源具有与物质资源明显不同的特性。首先,人力资源潜存于劳动者体内,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体现其价值。其次,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变的,它不仅受企业管理水平、组织结构、生产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劳动者个人的能力、性格、欲望、对新技术掌握能力等主观条件的影响。(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尚未通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力资源计量的困难”。第一,忽视利用“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来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寻求理论支持——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的基础。第二,仍旧过分拘泥于工业经济时代出现的、以“非人力资本”为核心构建的传统“权益理论”,忽略了会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未对“人力资本应纳入权益理论”这一崭新理念进行应有的关注,从而并未从会计学角度为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报告体系扫清障碍。 转贴于

2.相应的对策

(1)建立人力资源统计、评估系统。各企业、各单位均需全面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由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整理、分类、归纳、总结、存档。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实施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建立人力资源统计、评估系统,可以帮助各企业迅速开展传统会计制度的改革,帮助处理审计中、验资中涉及到的人力资源的问题,且这样的职能细化能使总体成本降低、效率增加。(2)鼓励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完善用人机制,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与以资本化,需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养老等待遇;同时还应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3)开展试点工作,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大面积铺开做准备。试点可以先在人力资源素质较高且占企业总资源比重较大的企业中试行,但在实行过程中,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也可部分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如仅对人力资源成本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成本核算。试点工作既可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又能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全面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杜勇.高科技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探讨[J].高科技产业,2003,(5).

篇6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1)招募成本由企事业单位用于招募人力资源的直接劳务费、直接业务费、间接管理费用、预付费用构成。直接业务费由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人员招聘业务时发生的直接费用构成;间接管理费用由行政管理费和临时场地设施使用费等构成;预付费用由吸引未来可能成为企事业成员人选的费用构成。(2)选拔成本是企业为选择合格的员工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各个选拔环节,如初试、面试、测试、调查、评论、体检等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与决定录取与否有关的费用。企业的选拔成本与所需人员的类型和所使用的招募方法等有关。选拔成本随着被选拔人员的职位增高以及对企业影响的加大而增加。通过媒体需求信息来招募人员,发生的审查成本比较大;通过机构来招聘人员,审查成本降低,但招聘成本会增加。企业从内部选拔人员的成本比从外部选拔人员的成本低。(3)安置成本是企业将被录取的员工安排在工作岗位上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为安置录用人员发生的相关的行政管理费用,为新员工提供工作、生活所需的费用,向某些特殊人才支付的一次性补贴等。在企业大批录用人员时,这种成本会较高,安置成本一般是间接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1)上岗前培训成本又称定向成本,是企业对上岗前的员工在思想政治、企业历史、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时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培训与受训者的工资、离岗的人工损失、教育管理费、资料费和教育设备的折旧费等。(2)岗位培训成本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企业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达到岗位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上岗培训成本是为使员工上岗后达到岗位熟练技能要求所花费的培训费用。岗位再培训成本是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后对员工进行的再培训费用。(3)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允许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培训而发生的成本,主要是为企业培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脱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委托外单位培训、委托有关教育部门培训和企业自行组织培训三种形式。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即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成本。传统会计对于这部分成本是全部当期费用化处理。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和调剂成本。(1)维持成本是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是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津贴、福利费、年终分红等。(2)奖励成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是对人力资源主体所拥有的能力的超常发挥做出的补偿。

4.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指员工离职而发生的成本。我国现在提倡减员增效,许多企业都有员工下岗,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能正确地对这部分成本予以归集和分配。它包括了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1)离职补偿成本,是企业辞退员工或员工自动辞职时,企业应补偿给员工的费用,包括在离职时间为止的应付工资、一次性付给员工的离职金等。(2)离职前业绩差异成本,是员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或生产低效率损失的费用。

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1.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实施的障碍首先来自人的落后观念。将非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一些人便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人的价值似乎永远只能反映在人的心目中。另外,人力资源具有与物质资源明显不同的特性。首先,人力资源潜存于劳动者体内,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体现其价值。其次,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变的,它不仅受企业管理水平、组织结构、生产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劳动者个人的能力、性格、欲望、对新技术掌握能力等主观条件的影响。(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尚未通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力资源计量的困难”。第一,忽视利用“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来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寻求理论支持——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的基础。第二,仍旧过分拘泥于工业经济时代出现的、以“非人力资本”为核心构建的传统“权益理论”,忽略了会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未对“人力资本应纳入权益理论”这一崭新理念进行应有的关注,从而并未从会计学角度为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报告体系扫清障碍。

2.相应的对策

(1)建立人力资源统计、评估系统。各企业、各单位均需全面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由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整理、分类、归纳、总结、存档。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实施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建立人力资源统计、评估系统,可以帮助各企业迅速开展传统会计制度的改革,帮助处理审计中、验资中涉及到的人力资源的问题,且这样的职能细化能使总体成本降低、效率增加。(2)鼓励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完善用人机制,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与以资本化,需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养老等待遇;同时还应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3)开展试点工作,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大面积铺开做准备。试点可以先在人力资源素质较高且占企业总资源比重较大的企业中试行,但在实行过程中,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也可部分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如仅对人力资源成本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成本核算。试点工作既可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又能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全面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杜勇.高科技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探讨[J].高科技产业,2003,(5).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应用

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我国的劳动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劳动市场相对复杂。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一项不可小视的问题。不断发展中的心理学理论给人力资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分析探讨这两者间的联系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不断变迁,“以人为本”成为各行各业非常普及的概念,国与国、企业与企业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强才能给企业强劲发展带来重要意义,企业强是国家强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资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人力资源。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则是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转变了过去的管理模式,开始使人力资源沿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也有了全新的解释。无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更新概念,其发展之本依然是“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实现员工的最佳配置,最终为企业创造最佳的收益。

2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关系到人、事等方面的各类技术和概念,帮助企业完成发展目标的管理模式便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企业间,更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稀缺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当前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更加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人力资源都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针对的是人,心理学理论探究的对象也是人,这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在有意识地认识如何了解人、使用人。从这一点出发,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方面,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是这两者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人是无法取代的,也是无法模仿的。如何管理好人,充分发挥好人的潜力,将他们的价值显示出来,也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学理论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此时在应用人力资源时,心理学理论显得无可替代。有效应用心理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管理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给使工作开展地更加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企业生产发展的效率。与此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的反馈信息,也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非常密切。

3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3.1在员工招聘、培训方面的应用

过去的企业招聘中,大多数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依靠主观臆断便招聘员工。但应聘者在应聘的过程中无法将所有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表现出来,这就导致公司管理层无法全面、客观地掌握招聘者的能力。这样做难免会使这样的招聘方式,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最终导致失败。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如果加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司招聘人才的精确度,帮助公司尽早寻找到需要的人才。很多心理学理论中,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出应聘者的真实情况。例如,暗示效应在招聘中的使用,正是最常见且最有效的心理学测试手段。例如,在企业招聘中有A、B两名招聘者,对应聘人员询问同样的问题,两人的回答可以体现两种不同的暗示内容,比如问题围绕工作强度、福利待遇、薪酬水平、奖励制度等内容进行提问,A可以针对应聘者进行积极的暗示,而B对应聘者进行消极的暗示。此时观察应聘者对相同问题给出的不同答案,不仅能够了解两位应聘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能了解他的自信心、意志力、抗压能力、工作动机等各方面的内容。除了招聘工作以外,面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方面也应当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过去单一的企业员工培训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且这种传统的培训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同。如果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可以得到更多员工的认可。这主要应用的是心理学理论中的“首因效应”理论,也就是培训者给员工的第一印象。培训人员应当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和形象面对员工,并且用宽容大度的态度和轻松幽默的授课内容吸引员工,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印象,让更多的员工乐于参加培训,并主动接受培训课程的内容。

3.2在员工考核方面的应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家企业要想得到高效的发展,势必要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绩效考核对员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有两面性,对绩效考核的运用应当把握尺度,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并且对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心理学理论中,“顺序效应”理论可以应用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来,可以根据员工的职能和具体的考核内容,设置考核内容是按照“先宽后严”还是“先严后宽”。例如,企业运行一项新的制度,此时应当按照“先宽后严”的顺序,让员工在按照新制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适应新工作任务,之后再按照工作目标严格考核内容。而对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或对某些领导干部进行提拔过程中,应当按照“先严后宽”的顺序,在考核开始之初要制定较高的门槛,选择管理能力强的候选人进入考核,这样有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发展。

3.3在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应用

要想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企业中找到自我价值,在人力管理方面还可以通过激励制度的应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在工作中充满动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好的方式便是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管理层应当从员工的需求出发,了解什么是员工最需要的,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用以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不仅要多听员工的心里话,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通过员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从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例如,为员工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在管理员工时,制定更加详尽而科学的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员工的能力情况,安排适度的工作,让员工力所能及地完成相应的工作,激发他们在企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对于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员工,还要多给予鼓励和培训,让他们重塑信心。此外,在激励制度中,职务晋升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是,选用激励制度还应当适度,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给员工的激励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可能会引起负面效果,反而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讲,层次理论及公平理论适用于对员工激励方面。首先可以根据员工的努力情况,改变员工原本不满意的岗位,还应当根据公平的原则平衡岗位之间具体工作内容,不让员工产生心理落差。例如,在企业中,有空缺的职位可以首先在内部公布,让员工公平竞争上岗,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诉求获得相应的职位和报酬。对于企业中级别相同但工作不同的岗位,管理层可以采取定期轮换岗位的方式,让员工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和热情,保持着工作的新鲜感,时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3.4在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应用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身上都具备独一无二的特点。即便是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中,不同的员工所表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其中心理特征是最为显著的个体化差异表现。这些心理特征受到自身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活动和能力,并且这些心理特征也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层要充分挖掘员工的优点,将这些内容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在员工中有的性格外向,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安排宣传或公关工作。对于善于表达的员工来说,可以从事组织协调或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于性格成熟稳重的员工,可以安排文员等方面的工作。在今后员工的晋升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员工特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3.5在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

此外,还应当关注的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出现员工工作状态欠佳,或与公司中的其他同事关系不和睦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管理层应当采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近因效应”理论,让员工暂时离开原有的岗位,调换至其他岗位上,暂时离开周围关系紧张的员工,以此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一段时间后,待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恢复后,再调回原有岗位,让员工以全新的状态改变过去周围人的印象,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员工间的和谐。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很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它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帮助管理层解决问题。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还应当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工作模式中。在今后的应用中,还有待于企业的管理层及从业人员不懈的努力,去完善挖掘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人力资源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罗银实.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8).

[2]王玉珅,田莹.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8).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

[4]商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看心理学的应用[J].沧桑,2014(3).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58-02

员工的开发与培训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时间越来越多,企业员工培训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企业在这个部分投入的经费也是越来越多。开设《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这门课程的高职院校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也显得越来越紧迫。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属于职业知识必修课。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在全社会的最优配置。众所周知,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和最特殊的。它是唯一具有创造力的资源,决定着市场经济的一切资源配置。本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人员开发与培训的内涵等概念,能够运用人员开发与培训技术与方法进行人员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工作。系统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理论相对要少,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更加体它的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理论要少,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多,老师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培训工作来设置课程内容,这样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还是倾向于讲授比较多,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虽然现在大学里的教学设备比较好,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老师不再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老师基本上是制作PPT,但是PPT的内容大部分是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更加简练地抄到了PPT上,实际操作内容不多。这样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还是理论,学生的技能锻炼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时候,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培训需求分析,但是学生不会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懂,但是学生不会运用,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进行实际操作一遍。

2.教学形式落后。对现在的学生进行教育,如果教师还是以前那种输灌式或填鸭式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所以教育界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但是如何做到?大部分教师是缺乏经验和主动性。大部分教师还是以比较省事的方式进行,老师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其实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教学形式,来丰富教学。

3.教材不配套。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用的教材,主要是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校老师撰写的教材,这类教材过于太理论化。这类教材用在本科院校,效果要好一些。但是用在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效果会很差,因为这类的教材企业实际运作脱节比较严重。不仅学生不好学,看的很枯燥;上课的老师也不好备课。

4.教师实战经验不够。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通过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来弥补教师的企业经验的不足,加强双师型的建设,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实战性比较强,只有真正懂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工作是如何开展,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徒有美好的想法而已。

5.考试的方式不切合实际。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考试方式还是以教师出试卷为主。这种很传统的考核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的方式,不一定适合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际技能。理论跟技能是不一样的,不能说掌握了理论就掌握了技能,实践告诉我们,懂知识不一定会做。所以《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可以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时,不仅可以使用讲授法,可以把其他方法综合到教学中去。比如案例教学,以一家企业为主,可以是校企合作的单位,因为专业老师应该对企业合作的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同企业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做法,譬如企业是如何做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的时候,用到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如何使用的,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的时候,有哪些困惑,有哪些问题。教师如果能够把企业实际中鲜活的资料拿来同学生交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肯定比较高,效果肯定比较好。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时还可以使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比方说,讲到企业培训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时,老师可以拿一个自己比较了解的产品,让学生来扮演销售员进行学习角色扮演这种方法如何使用。

2.拓展教学形式。教师完全把自己封闭在教室里来传授《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种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肯定会不好。在这个高度开放和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教师完全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和掌握。譬如《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一些内容完全可以采取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学习的形式。现在高职院校都有跟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跟部分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比如教师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去看看企业是如何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的。企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是如何确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培训计划是如何做的,做计划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新员工入职培训实施如何管理,实施的流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流程;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如何评估,评估有哪些方法等。通过参观访问,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知识的理解,会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除了参观访问,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去企业里学习。比如现在比较新的一种培训形式――拓展训练,现在拓展训练公司比较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去,让企业给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那么学生对拓展训练的流程和方法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如果学校资金比较紧张就分批跟着拓展训练公司的培训讲师,以培训讲师助理的身份,既帮助培训讲师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又可以在旁边进行学习。

3.教师汇编校本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有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等项目,来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部分教师还来自企业,他们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学校同企业有比较多的合作,那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一起来编写符合现代企业培训的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培训有关理论概述,比如培训的发展历史、培训的目的、培训的作用等。第二部分根据培训的流程来组织,首先介绍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培训需求分析的报告撰写等;接着可以介绍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计划制订的流程,培训计划包含的一般内容,培训计划制订的注意事项;然后介绍培训计划如何实施,培训实施的一般流程,培训实施常出现哪些问题等;培训效果如何评估,评估有哪些方式,如何运用评估的方法等。这样条目清楚,学生学习起来不乱,教师教学容易操作。

4.加强师资建设。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教师建设,要走三条路,三条路一起走。一方面对已有的教师进行抓实的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要在招聘中把好关,在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老师的时候,要注意教师的社会企业经验的背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融入到学校里来,就减少了学校很多双师建设的培训工作。再者是从企业里找有理论功底的实战型教师兼职传授《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技能操作部分的内容。

5.灵活设计考核方式。《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不能完全使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要多种方式并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使用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以小组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譬如说要考核学生对培训需求分析的技能掌握情况,可以就一家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作业,让学生写培训需求分析计划,让学生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等,然后让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小组培训需求分析是如何做的,这样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和方法以及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实施技能的掌握情况。《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方案设计、报告撰写等考核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比单纯以考试方式来考核学生要有效得多。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培训目的,提升学生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知识的运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形式落后、教材不配套等问题。不破不立,只有与时俱进,《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为教师所用,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

参考文献:

[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2] 赵胜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教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11,(67).

篇9

1.背景

国有企业改革的二十多年,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简单的把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规律在中国特定的体制、文化、社会习俗背景下进行嫁接和复制。因此,这一过程只能在试错与调整中不断深入。在提高国有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总体目标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主导的思路和方向。总体看来,最近一段时间的改革在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引下,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产权制度改革和优化市场竞争结构。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国际竞争的趋势来看,资金、技术等物质资源越来越快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而它们成为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而人力资本———蕴涵在员工中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内部机制等无形资产,因其因果模糊性和路径依赖性,难以为竞争对手模仿,必然地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人力资源本身并不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人力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战略的、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转化为企业的经济绩效。任何企业要想使自己的竞争能力最大化,都必须能够成功地管理好自己的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的行为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为激发人力资源旺盛的工作动力而实施各种管理和组织活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在“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研究方向上,研究者需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是否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如果能够揭示人力资源构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那么第二层面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否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4.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采用层层深入地研究与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中间变量和作用机理是什么?公司战略、产权、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在此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第二,在作用机理的框架下,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该具备哪些职能?国有企业如何从目前的状态转变到这种理想的状态,转变的模式有哪些?第三,在上述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这些素质标准在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中存在什么样的差别?第四,如何科学系统地评价国有企业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5.研究的主要方法

研究内容大部分属于探索性的研究,所以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专家讨论、调查问卷、理论推演等手段,构建了国有企业在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情况下,各层级、各类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模型。

二、相关理论综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与其理论体系的完善自 1959 年舒尔茨在《人力投资: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文中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人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随着人力资本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被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所认同,人力资本这一经济学概念开始被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使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管理也开始由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管理发展。人力资本管理是以价值为驱动的,力图能在员工中产生忠诚和动力,他并不定位在达到各项功能上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得到系统的价值观上的反映。当然,人力资源的三项功能也仍然重要,它们也适合于这个目的,一些传统的工具也会被使用,但人力资本管理追求的是三个功能目标的总和的均衡。因此,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它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的性质,并且扩展了一些附加的价值。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在这之后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大都从具体问题分析入手的,缺乏对人力资本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一直没有完成人力资本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发展过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贝克尔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点比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其明显特征,具体如下(:1)就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言,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即认为组织中核心人员及处于战略岗位上的人员是组织的根本资源,是组织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的获取源。所以,组织中人力资源是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2)就其职能而言,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参与战略决策,根据内外环境需要倡导并推动变革,进行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实践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更加偏重于组织层次的决策、规划与实践活动,而非具体执行性事务。(3)就其与战略的关系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战略规划是一体化联系,即是一种动态的多方面的持续的联系,而不是一种按照先后顺序发生的相互作用。(4)就其实践而言,更加关注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问题,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践活动间匹配性及捆绑性,即强调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协同效用。(5)就其绩效关注焦点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已与组织绩效整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其关注焦点集中在组织绩效的获取上,集中在组织持续优势的获取上。

3.产权理论

产权归属决定论以科斯创立的交易成本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降低交易费用并带有权威特征的契约结构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探讨产权归属、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是排他地使用资产并获取收益的权利,产权就是剩余索取权,谁获取剩余,谁就拥有资产。总体看来,持该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国有企业产权私有化是解决企业经营者生产性努力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内部条件,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产权结构决定论以契约关系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分析企业产权结构、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侧重从行为权力角度定义产权,认为产权是剩余控制权形式的资产使用权力,企业所有权主要表现为剩余控制权,企业绩效的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产权结构决定论主要有三种理论表现:一是经济学中的企业有权理论。这种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企业效率问题的根源在于所有权控制权分离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函数的背离,在于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与不可证实性而引发的成本。二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契约治理理论。这种理论在定义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影响交易成本性质和水平的三个特征性变量的基础上,认为任何交易都是通过契约关系进行和完成的,而不同性质的交易需要搭配不同类型的契约关系,形成不同的治理结构,并认 为要节约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率收益,必须用差别的方式将不同的契约类型、治理结构或产权结构和不同的交易特征进行有效率的匹配。三是不完全合同理论中的产权配置或搭配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作出显着贡献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供理论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最初用来解释企业绩效差异的产权理论。本章认为人力资本理论被系统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之后,人力资源才开始与企业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终于成为企业经营层面的重要问题,而不仅仅是普通的管理职能,这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地研究“人与组织”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本章认为资源基础理论已经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

三、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内容,它是指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认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这表明职务对非国有企业技术人员薪酬的影响较大。在采取“年功工资”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比其他性质企业比例高。最后,薪酬失去了其激励功能,基本成为了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物质要素。在国家为国有性质的企业松绑过程中,许多国有控股公司,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迅速提升自身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在薪酬的激励力度方面与民营企业、甚至是与外资企业相比,这些国有性质的企业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大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员工的薪资与福利方面,并没有取得优势。根据白皮书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结果,集体企业的满意度最高。相对一般员工的薪酬与福利问题,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显得更加复杂。薪酬对于绩效管理的作用在于用物质的因素鼓励正确的行为,惩罚不正确的行为。由于国有企业薪酬方面的限制,所以在绩效考核的结果在薪酬方面的应用上面,缺乏必要的支持。这一局限在以销售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国有企业在近几年对培训越来越注重,国有企业的培训发展较快,已有许多大型企业摸索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培训体系。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而使用是目的。国有企业在培训上作了大量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总会有一些企业存在一套引进装置长期开不起来的问题,或者某些引进装置运行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人能吃透原理、掌握操作方法,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就有力地证明了国企在培训方面的不足。长期培养、系统开发是人员配置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国有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结果导致对人员的选拨、使用、考评、培养严重脱节。

2.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上重视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做一种工具,围绕与人相关的日常事务来强调单项任务的控制和管理,而没有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系统建设,也没有很好地将人力资源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更没有很好地将人力资源成长及其需求的满足作为影响和约束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来管理。

(1)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以来注重事务性人事管理工作,而忽略了与公司战略的主动配合。虽然以往每年在编制企业规划的时候会将人力资源规划列入其中,但是这里的人力资源规划仅仅从现有员工队伍出发给出未来员工人数的粗略估计,只是企业规划的附属物,根本无法起到调查员工队伍数量、质量、结构等全面情况以作为战略决策依据,并为实现战略目标合理规划和配置人力资源规模、能力的作用。而对于用来找到影响战略实现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问题,并确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方向的人力资源战略,则几乎没有企业涉足过。中国企业 HRM调查显示,所调查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究其原因,国有企业生产导向的经营理念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多面向日常事务,对现场发生的问题进行应对性解决,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不仅欠缺前面提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而且普遍缺乏文化变革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内部竞聘及晋升、后备干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也是近几年刚刚开始重视并建立,也未能真正得到落实,功能发挥不够全面深入。

(3)制度执行力度差。虽然国有企业在努力制订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计划,重视培训投入,但这些制度中的具体操作性安排,例如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培训内容与方法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事实上,导致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正是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工具。国有企业在制定招聘制度时,对于招聘需求的来源以及招聘需求的内容没有作出细节规定,这样招聘计划只能是粗线条的计划,招聘渠道的选择也难以实现针对性和策略性。最终,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成本高昂,且执行效果与预期差距很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流动及招聘、绩效管理、薪资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等方面的现状,认为长期以来生产导向性的经营思想以及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抑制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育,导致其仅仅处于从以控制人和关注日常事务为主要特征的人事管理阶段向追求激励和培养人并关心员工诉求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过渡的状态。

四、基于 SHRM的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工作职责及活动,并结合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来研究在建立 SHRM的特定情况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素质模型。本章首先讨论人力资源部门在国有企业建设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过程中承担的职责,然后从这些职责以及相应活动出发进行理论推演,通过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加以完善修正,得到人力资源部门实现功能转变、建立新职责需要具备的素质模型。

1.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研究

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通过功能转变来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将与各层级直线管理人员一起,在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承担以下这些活动:制定并推行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的协调一致。在那些设立下属单位的国有企业中,通常会伴随下 属机构的设置而设立两级或多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我们以三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例,这三级分别为公司总部的人力资源部,二级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基层单位的人事员。

2.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标准

(1)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关键素质。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主要角色是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企业或组织正在经历的各种转型与变化,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若要能够有效担当这四种基本角色必须掌握四类基本技能,即:1)掌握业务;2)掌握人力资源;3)人力资源信誉;4)掌握变革。

(2)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分级。我们一方面借鉴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中访谈绩效表现优秀、绩效表现一般和绩效表现较差的人员,研究它们的行为、动机以及绩效表现的其他原因;另一方面参照成熟的素质词典,依据这些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中可能产生的行为模式,从理论上推理。

(3)国有企业各层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标准。在分层级的素质标准方面,我们以典型的三个层级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设置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一方面,借鉴行为事件访谈技术,研究分析绩效表现优秀、绩效表现一般和绩效表现较差人员之间的行为和素质标准差异:另一方面,面向那些在提出关键素质过程中接受调查的406 位各层级管理人员,发放关于不同层级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标准的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平均值和中位数。总体看来,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具有战略思考,系统规划,统一协调等功能。

(4)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战略决策能力、前瞻与预测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上素质要求相对其他类型人员而言比较高,而在领导能力、社交能力、控制能力上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在研究并构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模型,从而更好的帮助国有企业来塑造能够胜任功能转变任务的管理队伍。在素质模型开发方法方面,本章研究认为基于现有工作内容及其绩效与员工素质和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行为事件访谈技术不能适应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转变的要求,并提出在特定背景下,开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素质模型的逻辑思路是:人力资源管理功能转变的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来的主要职责以及相应的素质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层级差异和工作性质差异决定了各项素质标准的高低。

五、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智力资本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竭源泉。本文构建了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绩效的评价模式,既主要包括SHRM战略组织模式、战略激励模式、战略控制模式、战略开发模式,它以国有企业发展为目标,绩效为核心,为现代国有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了模板。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国有企业需要依据素质模型的要求帮助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特定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发挥出正常的功能,从而对企业的绩效改进有所贡献。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必须不断的跟踪与学习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为组织内部各单位提供优质的不断更新的人力资源产品,能够制定并实施科学、可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1.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在未来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上,由于本论文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国有企业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这是在以往单纯的依靠产权改革和完善市场结构改善国企绩效的方式之外指明了新的改革方向,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必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内部挖潜上,尤其是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企业宏观经营的层面,而不仅仅是招聘、薪酬等具体技术的层面。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战略化;管理方略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现状

目前由于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上的方法比较落后,企业的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认识不够深刻等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很难开展起来,这样员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也比较肤浅。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不能与员工的基本需求发生冲突。在培训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如果执行力度比较差,培训工作很难顺利开展。由于员工在学校里所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是一些理论内容,但如果在培训过程中还只是通过理论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容易使员工失去兴趣[1]。有时候即使是在培训过程中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员工都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培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大多企业都是以较高的利益为主,严重忽略了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样很容易让员工在企业中找不到一点归属感,使员工自身的个人价值也很难在企业中实现。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战略化管理实施

(一)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如果想要更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解人力资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仅可以更快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根据当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不断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2]。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企业还应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更加体现他们的工作水平。在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水平以后,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提前做好企业人才储备工作。同时,企业管理者根据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一套比较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在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应建立健全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样在培训的时候可以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企业在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细化每一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并明确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所应该担负的责任。这样才能比较公平、客观地评价。另外,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工作的考核标准,并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这样可以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这个奖罚制度,还可以使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对员工设立福利制度的时候,应从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企业还应为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机会以及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寻找多样化的培训途径

如果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的话,会影响到培训效果。因此,企业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寻找更多的培训方式。如: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培训的时候都是借助多媒体、PPT的形式进行培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使培训内容更加清晰明了,结构框架一目了然,可以使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企业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提出正确的调整措施[3]。在培训的时候,需要制定一套全新的培训计划。可以在培训的时候将培训内容放在如何提高员工技术能力或员工不断创造这两方面,并结合实践经验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时候,通过与真实的案例相结合,理论加实践的方法进行培训,可以使员工能够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作者:王晨单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