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篇1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0-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进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长期来抓,时刻关注就业。其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细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细化管理

1.建立档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记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立责任制度。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家长”,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建立交心制度。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建立心理档案。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建立资助制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多方寻找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德育为首,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尽快找到工作单位,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提高自信,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同时,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与就业,2009,(5).

[2]孙世平,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3]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篇2

【关键词】学习、成长;转化学困生;需要;成功;自信

中图分类号:G4

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困难生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的,这些学生在班级中虽然是少数,学习困难生文化薄弱、数学基础尤为不扎实,许多学生畏惧学数学,感到难学,失去了学习信心,从怕学到不愿学,这是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对他们实施科学的教育。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享有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过从教育中获得一份自信,获得一种向上精神状态。

要实现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从改变学生观入手,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艰苦地、一点一滴的努力;更需要导向正确、选择适合的策略和方法。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而思考和措施的根据就是适合学习困难的学生。

(1)合作竞争,让需要改变厌学。

当学生不想学或学生投入不够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实验证明,当学生处于最佳情绪时,最能发挥智能操作水平。兴趣的本质是心里需要。心里上有了某种需要学习才能变得主动。

互助“结对”。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帮扶前,让每个学习困难学生都有明晰的发展目标,以学习成绩提高的心里需求为支撑。通过老师和家长,加强对对子引导,帮助他们制定合理计划,并开展对子之间竞赛活动。对帮扶学生来说,在帮扶过程中,有了一次奉献的机会,这个机会,实际上是实现个人才能,体现个体价值的机会。

合理“分组”。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力量是无穷的。要实现一个目标,需创造群体支撑的环境,这是每个人取得成功重要条件。合理分组。一般4人一组,组内有学习成绩较好的,也有较差的。每个小组要形成一种沟通与交流的环境。各组之间倡导合作竞争,有竞争才能有发展。

自主“组队”。小学生有活泼、好表现的特点,而且精力旺盛。学习困难学生也不例外。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自主组织学科活动队。

弥补缺陷,让成功促动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动力,它可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学习愿望,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事做。有事做,而且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就是一种成功。学习困难学生有时不是不想学而是不能学,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知识“欠账”太多。可采取弥补知识缺陷的办法,帮助他们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

课前“补缺”。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提高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帮助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检索出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和技能,已作为学习新知识必要准备。在帮扶中可采取“课前练习”办法。即在每一节课开始前进行“课前练习”,由老师出示与本节课有关知识进行测试。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教师从学生错误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缺,为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课中“补难”。课上教师要着重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难点和学生的心态确定教学难点。教学时可采取放缓进度,低起点,小步走的办法,让学生跟上教学步伐。学生独立活动时间是为学习困难学生补习的最佳时机。

课后“补漏”。从学生作业中最能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中的“漏点”。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在教师的监督或指导下完成作业,完成率较高。课后补习时机,可在课间、午间、自习课或在放学后。在校内做作业,遇到不会可以随时问老师和同学,因此作业正确率也会较高。

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补习,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的,也不能很快在考试成绩上或学习能力有所反映,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2) 鼓舞激励,让自信驱逐困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当补习方法不能使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效果显著时,就得辅以另一种方式和策略,可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增强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使他们正确对待可能与挫折,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总结教训,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学习困难学生主要问题是自信心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差。问题产生原因是,他们经历学习过程的反复困难。

重“习惯”。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引导和指导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成绩偏差的学生,因为一时还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或一时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固然上不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传授、介绍和总结各种成功、有效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成效。适当点拨,并恰当地将关爱传递给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多“交流”。要实现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宽容是师与生交流的起点。而切切实实做到宽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很需要费一番工夫,有时一、两个学期,甚至会更长时间。平时对他们多一点关注、鼓舞。课上多看他们一眼,课下多与他们谈一谈,做作业时多指点。尽力让每个学习困难学生感受到关注和鼓舞的滋润,心灵受到触及,学习欲望被唤醒,自然有了学习的进步。

勤“鼓励”。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鼓舞能唤醒自信,而自信源于每天的努力。努力就有长进,不努力就没有成功。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重要保障。激励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跨越式的发展。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不同情况选择使用不同激励力度和方法,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准确、恰当、切合实际鼓励和提醒。激励形式多种多样,如目标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当然,激励可以是批评或警示。

篇3

[关键词]学业困难;形成原因;联合体系;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6-02

近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的显著增长,“问题学生”的数目逐渐增多,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所有“问题学生”当中,学业困难学生数量最多,也最容易形成,应受到重点关注。

学业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够按学校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学业,课程考试不及格且学分达不到一定数量,并因此影响毕业,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正常发展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完成、毕业去向、生涯规划均出现了很大困难。本文提出“CUP”的概念,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总结概括出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几条路径。

一、学生学业困难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管理

在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后,大学生们离开家乡,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不像高中生活一样,每天有家长、班主任陪伴在身边,时刻督促着自身的行为。在大学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亲手去践行、去体会,这就导致一些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的学生丧失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在其身上会接连出现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学习中投机取巧、对课程丧失兴趣等现象,进而出现学业困难。

2.目标缺失、学习兴趣不足

三年的寒窗苦读是目的性极强的一段学习历程,大学生在进入学校伊始,脑海中还残留着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尝试去寻找学习目的,试图去弄明白是在为了什么而学习。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性强,自由度高,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学习不同的科目。有些同学习惯于被牵着走,到了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所长,再加上自身的懒惰,盲目的跟随别人,一心想着早点“混”毕业。然而事实是,越想“混”却越不好“混”,这类学生大多会出现学业困难,课程分数都不高,挂科现象屡有产生,甚至对其顺利毕业、就业造成影响。

(二)客观原因

1.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

高校招生计划富有多样性,虽然每年来到学校的新生主体仍然是参加过高考的统招生,但也有大量的预科转正、民族计划班学生。高校对民族生的学习,有相应的照顾措施,导致这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此外,高校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其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英语的教育上,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地他们都属于很优秀的学生,但来到学校后,却容易跟不上课程进度,很难通过四、六级考试,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对其心理也造成了一定打击。因此,在民族生和生源地教育水平较差的学生中,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2.优越家庭条件的影响

在各高校中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生父母都尽其所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过多的溺爱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觉得只要能毕业,父母能帮上忙,回家就能有工作。最近几年,各大国企均逐步采用网络招聘模式,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有学业困难的生源,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很有可能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发挥“CUP”作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

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关乎学生命运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负责人”,辅导员老师理应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仅仅有辅导员老师一个群体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的帮助,三方面构成“CUP”体系,即辅导员、教师、家长联合体系(Counsellor uniteProfessors&Parents),形成联动效应,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学业困难学生,争取早日让他们摆脱困难,健康成长。

(一)辅导员(Counsellor)为主体,全面负责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加强班风及宿舍文明建设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两个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班风好的班级,就业率、保研率都非常高;学习风气好的宿舍,大家齐头并进、相互扶持,经常会出现全部保研的现象。辅导员需要把班风和宿舍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班级和宿舍建设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积极向上氛围的形成、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鼓励班级内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帮助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形成“一帮一”、“多帮一”帮助体系,积极为有学业困难的同学创造学习空间,帮助和督促他们学习。

2.加强深度辅导,创新帮扶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的要点在于“深度”两个字,这不是为了创新而出现的文字游戏,它需要辅导员在深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业困难大学生的深度辅导,要依据学业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根源,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和知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们进行学业上的深层次辅导,帮助他们找准问题根源,建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二)任课教师(Professors)高效而有针对性的助力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

为自然班配备班级导师,可以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上的优势,导师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和人生规划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帮扶。每学期,班级导师至少要与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解答他们学习上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导师制”能有效的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导师可以将精力向学业困难学生身上转移,让这类学生感受到学校、学院对他们的深切关怀,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改正不良习惯。

2.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出勤率是养成与保持整个专业、班级学习风气的根本,如果任课教师能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经常在课堂上点名,会对有学业困难的学生产生一定震慑,有利于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辅导员更多应注意对这类学生的政策教育,让他们深刻体会出现学业困难对其完成学业以及未来就业的影响。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有限精力合理利用,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大有益处。

3.对学业困难学生予以关注

每学期结束后,辅导员老师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按要求对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予以学业警告,对其他挂科比较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做到心中有数。在下一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辅导员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任课教师,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予以督促。任课教师如果发现这些学生有逃课或迟到现象,也应联系辅导员对其进行及时批评,两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困难。

(三)家长(Parents)予以适当关怀,配合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1.不可放手不管,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

有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大学,就应该独立自主,不应该过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些家长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与孩子有交流,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学生家长完全不知。很多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寒暑假回家时,还有很多未通过的科目需要在假期继续学习,但学生家长并不知情,从而不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作用,导致学生回到学校后无法通过补考,从而得到学业警告,形成学业困难。家长及时与辅导员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业困难遏制于萌芽之中。

2.不可过度溺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篇4

一、建强基层组织 发挥示范引领

通过深入农户调研、了解村情民情民愿,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制定了本村年度脱贫计划,认真组织帮扶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分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定期组织集体学习,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培养吸纳优秀人才,上半年确定了2名发展对象。组织帮扶队队员入户走访,宣讲政策,使贫困户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上进心、加快发展的自信心和建成小康的责任心。

二、加强基础建设 提升乡村风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我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水利扶贫项目共31.13万元,改建闭村学校至六片渠道防渗工程3条共1465米。按照**区提升乡村风貌行动的部署要求,组织召开群众代表、户主宣传动员会,引导群众自觉主动清理庭院杂物、废弃危旧建筑,积极推进“三清三拆”工作。目前,闭村共撤除废旧建筑面积约57亩。下一步组织引导群众主动开展“微田园、菜园、微果园、微庭院”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村庄环境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

三、扎实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2019年扶贫工作早部署早谋划。一是通过对今年未脱贫的31户贫困户按“八有一超”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等三保障再次摸底,对这些贫困户按脱贫条件优劣进行排序,初步有针对地制订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对有劳动力但又因病残等花费较多或收入薄弱的4户贫困家庭,列为极度贫困户上报区扶贫办,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二是积极发展村集体产业,通过宣传动员,*村在第一季度就预土地流转168亩,为了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挂点组长、工作队及村两委、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自费前往**区**乡、**镇、**县等地参观学习他们发展产业的做法和经验,最后确定*村产业就是养鹅,年内规模预计达到4000羽以上,目前第一批鹅苗1000多羽已进场。三是“一户一册一卡”工作,3月份发下新的帮扶手册后,及时对帮扶责任人进行培训,5月份对135户建档立卡户的手册及58名帮扶干部的帮扶APP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反馈帮扶人,并及时跟进整改结果。四是“3+1”保障工作推进情况,根据脱贫的总体要求“两不愁三保障”,我们重点针对建档立卡户及生活比较困难的非贫困户的住房、医疗、教育及饮水安全再次进行全面摸底,发现目前还有3户住户未达标对象,1名疑似辍学学生,1名新生人员尚未参加医保。下步针对所发现问题的根源,设法从政策、社会力量帮扶等多渠道来解决。五是入户宣传政策并跟踪落实,春季期开始,我们工作队针对符合雨露计划的农户及时入户宣传并督促帮扶人跟踪落实,确保全村17名在读中高职生都能享受,且对今年13名参加中考、4名参加高考的建档立卡户子女及时跟进了解,上门宣传教育资助政策,不让他们因贫困而上不了学。

四、发挥优势 做群众“贴心人”

篇5

【关键词】真情;“三困”学生;“脱贫”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类特殊的群体——“三困”学生,即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心理问题、人身安全问题、自我行为失范问题的高发群体,其数量和所占比率逐年增加。高校管理工作面对新的挑战,“三困”学生管理已经成为困惑学生辅导员的一大难题。帮助“三困”学生“脱贫”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就是对社会负责,对教育负责,就是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探索高校“三困”学生的“脱贫”问题对于建设人文校园、学习校园和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从高校“三困”学生的现状及形成原因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三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1.高校“三困”学生现状及形成原因

由于教育公平、高校扩招等因素,各高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三困”学生逐年增加,对于这样一支特殊群体,大致情况及形成原因如下: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单亲、家庭变故、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的,导致学生经济拮据,从而对学生造成了思想、情感、认知以及心理等负面影响,进而表现出自卑、敏感、消沉、封闭等心理问题。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

1.2 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好、学习方法不佳、学习能力有限、生源地教育质量欠佳及志愿填报失误等因素造成的,表现为学生对所读的学校不满意,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甚至因此而被留级或者退学。这种现象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或民办院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学习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从而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和肯定,很容易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如因挂科本年度内不能入党、因学习成绩不好无法评优等,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1.3 心理困难学生

心理困难学生主要是由于个人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表现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从而产生孤独感、压抑和焦虑,进而出现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事实上,他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得到关爱。但由于心理障碍,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使他们很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开始迷恋网络,自我封闭,渴望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朋友”,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沉迷网络生。长期以往,将影响学习、恋爱及就业等。[1]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合自身五年的学生辅导员工作经验,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及心理困难学生分别约占我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30%、10%及20%。其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往往出现两极分化,一类积极自立自强,追求进步,一类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2.高校“三困”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三困”学生档案建设工作存在不足

如何正确动态地掌握“三困”学生的情况,是做好“三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立准确的“三困”学生档案是有效帮助“三困”学生“脱贫”的前提和保障。目前,高校三困”学生档案建设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校“三困”学生档案的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投入精力不够,导致档案建设不健全,信息不全面,分类不明确,更新不及时等,导致“三困”学生档案建设工作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

二是由于受学生自身功利思想、性格特点、自尊心及教师工作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三困”学生档案中部分数据不真实、不全面,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真实性更难把握。

三是缺乏专人管理,档案保密程度有限,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不多等。[2]

2.2 “三困”学生的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针对“三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不可简单的将其视为贫困生,给予一定额度的助学金支持就放手不管。或者找其谈一两次话就觉得没有问题了,现今的大学生自尊心强,不深入了解是很难掌握其真实情况的,不投入真情去帮助,他们也不会随意接受帮助的。因而常常出现学生不愿意接受帮助、听不进老师的忠告、甚至愈演愈烈的不良现象。作为教师主要表现为投入精力不够、投入真情不够,使用方法不妥、认识不到位及考虑问题层次不够深入等。

2.3 “三困”学生帮扶渠道和条件受限

“三困”学生帮扶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时间条件和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条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校方面而言,主要是依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奖、助、贷、勤、减、免、补”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往往出现资助指标有限,奖学金额度较少,合适的校内外勤工俭学的岗位不足等现象。另外,由于一部分贫困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很难获得国家及学校奖学金。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从学生方面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容易自惭形秽、意志消沉。在能力素质上,由于缺乏自信,或因经济原因无法参加有偿培训,因此部分贫困生在解困能力方面也较弱。小部分贫困学生存在依赖心理,部分学生把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视为“免费午餐”,不珍惜、不合理使用资金,也没有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来实现资助金的使用效益。部分困难生毕业后还出现逃避还款等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经办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对于学习困难和心理学生,由于高校培养平台有限、教育设施有限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水平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3.高校帮助“三困”学生解决困难的对策

帮助“三困”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不能仅仅局限于从表面上解决“三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和走出心理的困惑,而应该全面考虑其深层次的问题,要遵循“投入真情、奉献爱心”的宗旨,坚持“长期支持”和“不断引导”的原则,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不断深入分析“三困”学生问题的本质,争取彻底解决“三困”学生的困难。

3.1 以高度的责任意识重视“三困”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端正态度,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职业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三困”学生的管理,把“三困”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三困”学生管理是日常管理和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漠视或歧视“三困”学生,思想上要多引导、学习上要多关注、生活上要多关心。采取个别谈话、集中座谈、鼓励组织或参加学生活动、提拔担任学生干部、公开表扬、生活资助等方式加强“三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三困”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增加自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3.2 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开展“三困”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良的业务素质深入开展好“三困”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是多阅读人文、伦理、文学、心理、人际交往等相关读书,增加知识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90后的大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跟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引导他们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源。

二是要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识。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国家、省、市及学校相关的文件精神和政策,如就业创业政策、资助政策、考研考证信息等,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及就业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3 以完善的帮扶体系资助好“三困”学生的经济困难

深入推进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好“奖、助、贷、勤、减、免、补”的帮困体系,通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公平公正评定和发放国家助学金及困难补助金、帮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合适的勤工俭学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从而真正解决“三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忧虑感;教师适时引导,启发他们学会感恩,报答社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争取从生活层面使其脱离“三困”学生的行列。

3.4 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解决好“三困”学生的心理困惑

要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综合分析“三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分类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要善于发现“三困”学生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困”学生自卑感强,内心压抑,往往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兴趣和爱好。我们要能够发现“三困”学生的特长,并因势利导激发他发挥特长,同时给“三困”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树立他的进取心。

二是要用爱心和耐心温暖“三困”学生,多宽容他们。“三困”学生内心敏感,性格内向。我们平时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用爱心和耐心,给予他们温暖。不要急于求成,要把教育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宽容学生的缓慢进步。

三是要善于倾听,排除诱发心理问题的其它原因。大多数“三困”学生不善言谈,有时候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要适当掌握一些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善于倾听,启发“三困”学生说出心中的困惑,细心去发现他心中压力的源泉。[3]

3.5 以精干的帮扶团队引领好“三困”学生成长成才

“三困”学生大多自制力不强,缺乏自律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成立精干的帮扶团队。团队由院系领导、学生辅导员、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组成,实施“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措施,帮助“三困”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监督不良行为,有力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三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6 以和谐的校园文化陶冶“三困”学生的情操

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它是知识的象征,更是社会文明的渊源地;它环境优雅,秩序良好;它能净化人的心灵,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自信心不足、不擅长展示自我的“三困”学生,需要高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使学习困难学生被浓厚的学习气氛所感染,使他们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举行文娱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使心理困难学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友情和团队给予其的力量,从合作中学会宽容、体谅,逐步成长、成熟起来。在校园文化中,引导他们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减压,学会快乐。

“三困”学生是高校一支特殊的群体,是高校学生队伍中的主要部分。“三困”学生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投入真情和真心,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慈母般的心怀去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50-152.

[2]祝国群,楼建晴.高校“三困”学生档案建立刍议[J].兰台世界,2007(7):36-37.

[3]张思佳,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关注“三困学生”成长[J].新西部,2009(12):9.

作者简介:

篇6

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和高校投入机制的改革,学费收入成为高校重要的经费来源。据调查,许多高校的学费收入已占该校收入的一半以上,已成为高校筹措运营资金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主要经济基础。但随着大学生欠费现象越来越普遍,欠费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如广东某高校2006年5月累计欠费达4980万元,占当年应收学费的40%,占学校上年财政拨款的25%,是学校上一年度学费总收入的40%。

一、再谈学生欠费原因

“再谈”这里指,这个问题在近几年凸显后,迅速升温,已达到各大高校白热化的讨论阶段,以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笔者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欠费原因”用百度搜索,找到相关网页约130000篇,用时0.001秒;在中国期刊网输入同样的关键词,得到40篇论文。由此看来,笔者 “再谈”新问题――学生欠费原因时只能对相关原因作出总括。

(一)从宏观上来说有国家政策、教育体制等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开始逐步建立,现已形成。政府对高校投入经费占高校收入的比例也逐步下降,甚至不到50%。而我国大学学费15年涨了30倍,绝大多数院校的普通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6000元左右,当前中国平均每人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9000元之间,明显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

(二)从中观上说有学校内部管理、学校德育力度等原因

新问题的出现总是隐藏在原有管理制度上的漏洞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费管理方面相关制度缺失或制度不配套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费收缴管理机制;加之没有实行领导责任制,部分领导不重视,导致这一问题愈演愈烈。同时学校特困生补助机制和勤工助学机制也尚未成熟,此外,学校德育也暴露出不符合实际,只顾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缺乏诚信教育的弊端。

(三)从微观上说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自身道德素质等原因

国家教育部门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人。又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15%-30%,特困生比例约占8%-15%,其中农、林、师范类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农村,有些贫困生连最起码的生活费也没有保证,拖欠学费就成了他们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是,无故欠费或恶意欠费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学生信誉差使得高校和社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以上原因,高校应该立足实际,主要从中观、微观入手,切实解决学生欠费问题。

二、解决学生欠费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收费管理体系,强化责任意识

1.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应制定学生收费、缓交学费等一系列制度,明确学生收费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费、住宿费收入是学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明确收费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一个部门的工作,是需要全校各部门、各学院积极配合的;明确收费工作与学校预算管理挂钩;明确将收费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范围。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费催缴工作,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协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财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教务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欠费追收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学生收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辅导员应建立工作责任制,分工包干,责任到人,做到真正了解每一个欠费学生的真实情况,督促其及时缴费。如有失职或工作不力,学校将按规定追究各相关人员的责任。

3.建立通畅的信息互动渠道,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学费的管理工作

首先,在财务处设立收费管理科,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收取现金和银行划扣,及时清理、打印欠费学生名单及金额,定期向各学院、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反馈学生欠费信息。其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政策,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颁布的《收费许可证》批准的项目执行,严禁校内各单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最后,除收取学费和住宿费以外,未经财务处批准,学校各部门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学费的收取应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负责,在收费时使用财政统一印制的“事业性收费票据”,实行亮证收费,并向学生公布收费的项目和标准,以增加收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及群众的监督检查。

4.采取激励措施

每学期末总结收费情况,按各学院的缴费率奖励收费工作做得好的学院,对在追缴学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给予通报表扬或奖励。

(二)加强制度宣传和学习,开展诚信教育

长期以来收费工作处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一个并不重要的位置,师生对此意识淡薄。为了改变此状况,必须加强有关收费制度的学习和宣传。我校通过定期召开收费工作会议,各学院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班主任工作会议、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全体学生干部大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宣传收费制度。重点学习《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暂行规定》及学校学费收费管理办法,向学生强调依法履行缴费义务,公布申请缓交学费、住宿费的条件和程序以及学校对无故欠交学费、住宿费的处理措施;同时也向贫困生表明学校绝不会让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缴费、努力缴费”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收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诚信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部分学生的欠费却是因为缺乏诚信引起的。“文明修身、诚信育人”,“民无信不立”,“诚信者,诚实信用也”。无论是社会的大环境还是校园的小环境,都需要呼吸诚信的空气,沐浴诚信的阳光,雕塑诚信的人格,建立诚信的社会氛围。

高校可结合形势教育课、校园文化节、诚信教育月、举办诚信专题讲座、专题辩论赛、演讲赛、开设网页专栏宣传及组织观看诚信教育片等形式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诚信立人,诚信立德,诚信立功,诚信立言,诚信光荣”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懂得:具备诚信理念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未来创业立业的根本,诚信对于个人、团体、社会、国家与民族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三)健全贫困学生帮扶机制

我校是一所农业院校,不少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较多。为了确保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我校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资助政策,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大力开展勤工助学,通过“奖、贷、勤、助、补、减、免”等措施,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时,高度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健康,发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沟通;建立学生党员困难帮扶机制,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进行心理安抚,压力疏导,必要时通过困难补助经费进行帮扶,保证收费工作严肃性和和谐性的统一;注重发挥和调动学生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收费过程中的能动性和责任意识,形成“自觉缴费应该,努力交费光荣,无故欠费可耻”的共识。

(四)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学生必须实行缴费上学。对学生实行收费是立足于国情国力,改革办学体制的正确选择,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在政府宏观控制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机制。

目前,学生欠费存在着无力缴纳和无故欠费两种情况。如何准确地将两类学生区别开来,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是做好收费工作的基础。

高校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对学生经济状况及交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首先是入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学生登记表。此表设有家庭经济状况及成员职业调查,一般新生均会如实填写,据此表可以初步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比例,约在25%左右。其次是建立困难生情况鉴定表。结合每年学校和学院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公平公正评选的需要,要求困难生和班委、班主任如实填写反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调查项目,如日常生活开支水平,个人经济消费特点等。最后是每学年末发放欠费学生情况调查登记表,调查表后附恶意欠费惩罚措施。调查表要求欠费学生如实填写欠费原因,欠费还款计划,下学年交费计划等,强化学生依法按时履行缴费义务的意识。

对于无力缴纳的学生坚持科学引导,注重人文关怀。困难学生及在规定期限内没有交纳或交清学费、住宿费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缓交或部分缓交学费,特困生可以同时申请缓交住宿费,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允许其先入学后办理手续,在困难补助经费中拨出一定经费,对生活暂时困难、家庭受灾、遇突发事故等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保证了交费政策的落实,确保每一位学生顺利就读。困难学生须提供加盖村委、乡镇(街道)、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公章的有效证件,经学校缴费工作小组批准后可缓交学费和住宿费。

对于故意拖欠学费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无故欠费:(1)在规定时间内未提交缓交申请的;(2)不符合缓交条件的;(3)已获准缓交,但在缓交期限内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4)缓交期满仍未交清费用且未获延期的学生;(5)伪造证明材料的;(6)没有办理校内欠款转借款手续的学生。

无故欠费学生一经查出,学校视其情节采取的处理方式有:(1)当年不予注册,不得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不得使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学业成绩和学籍记录;(2)获批准缓交费用的学生,既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履行校内欠款转借款手续,又没有通过其它方式缴清学费的,不得享受勤工助学、特困补助等其他帮困助学措施,不得使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学业成绩和学籍记录;(3)学生无故欠费超过一个学年,经多次催款仍然不交费也不按规定办理缓交手续的,作自动退学处理,毕业班无故欠费的学生离校后,学校不出具任何学业成绩等证明或推荐材料,不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工作派遣证等,不予复印“两证”及查询证号;(4)不得享受困难补助、奖贷学金,不得参加评优及担任学生干部,不得吸收入党;(5)在离校时,档案中登载不良信用记录;(6)伪造证明材料恶意拖欠学费和住宿费的学生,一经查实,学校给予其相关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7)根据欠费金额扣除学生所在学院相应的事业经费,包括实验实习费、学生活动费、困难补助、管理酬金等经费。

篇7

关键词:就业困难学生;发展性生涯辅导;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179-03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就业困难群体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发展性生涯辅导以不同于传统辅导的发展,逐渐成为高校职业规划和辅导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和特征,对发展性生涯辅导的内涵、特点以及路径等分别进行了论述,以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并提升教师工作者的综合技能,促进发展性生涯辅导得到纵深发展。

一、发展性生涯辅导的含义与特征

(一)发展性生涯辅导的含义

在帕森斯(Parsons)时期,社会普遍尊崇“职业辅导模式”,即人的特质是基本不变的,人应该去匹配职业或就业的需求,是一种“以人就事”的过程。在强调“人本核心”的理念背景下,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逐渐取代了职业辅导模式,成为社会潮流,其核心是“以事就人”,即通过个人与职业和环境的不断互动,自我概念得到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愈发频繁,也为发展性生涯辅导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理论层面来看,发展性生涯辅导具有以下内涵:一是辅导具有普遍性,旨在提升个人的潜能发展;二是辅导具有连续性,旨在帮助个人度过一生的问题阶段;三是辅导具有积极性,旨在促进个人获得追求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等取向的善端。

因此,在这种理念下,我们可以把就业困难群体发展性生涯辅导界定为:一种以就业困难群体为辅导对象,在生涯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引导下,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以及社会帮扶等多元多层次的辅导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明晰生涯目标,帮助学生规划生涯道路的辅导活动。

(二)发展性生涯辅导的特征

传统生涯辅导倡导课程教学,但过于强调生涯理念与规划,从而割裂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关联。这种辅导体系存在弊端,脱离了整个教育生态。基于这一现实,发展性生涯辅导倡导一种“生涯辅导中心观”理念[1],即与各种教育有机联动,使得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学科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以学生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

因此,发展性生涯辅导与其他生涯辅导相比,存在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发展性生涯辅导强调生涯规划和潜能激发的目的观。二是发展性生涯辅导体现人本主义潜能论和生涯发展理论的内容观。三是发展性生涯辅导注重预防性干预为主、反应性干预为辅。预防性干预旨在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而反应性干预在于对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做出反应并解Q。四是发展性生涯辅导注重动态且可持续的评价观,不是刻板和固定不变的过程。五是发展性生涯辅导旨在构建以班级辅导、个性辅导、团体辅导及社会帮扶等构建多元多层次的生涯辅导体系。

二、辅导对象分析与辅导价值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热议问题。合理分析就业群体,探寻辅导价值,解决相关就业难问题,不仅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发展性生涯辅导的一大任务。

(一)辅导对象分析

就业困难群体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分析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是进行有效辅导的先决条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别是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按照内、外因素的排查和诊断,就业困难学生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

1.自我探索意识较浅

自我探索包含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从价值观角度来看,身处象牙塔的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趋于理想化,对于自身职业和发展定位缺乏方向性的了解,从而选择与自身不符的价值导向。其次,兴趣是个体内动力的创造源。缺失兴趣的职业选择,一旦外在动力消退,薄弱的自我意识无法支撑起学习、求职动机,仍然会掉入职业困境。因此,自我探索意识薄弱,易导致自身求职定位错误,发展方向与学习方向模糊,更谈不上职业规划。

2.综合技能匮乏与自身条件不佳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叩开企业大门的重要砝码,是学生赢在职场的前提条件。但这一技能已不能代表全部,随着社会竞争不断激化,单一型能力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开始普遍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技能、组织能力等综合技能运用,而技能匮乏的学生在面对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时,无法树立特色标签和展示过硬的本领,就只能望而却步。

自身条件不佳主要概括为自身和家庭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缺陷及形象不佳,这一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得到的结果不言而喻,常常会背上沉重的就业及心理包袱。二是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由于求职成本低,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而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机会天平会向往掌握资源更多的一方倾斜。

3.就业市场冷淡与求职辅导缺位

就业市场冷淡是形成就业困难外部因素的重要原因。专业虽无分优劣,但市场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产生不平衡倾向。最终,形成“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冷门专业求职无门”的尴尬境地。此外,高校育人体系与市场用人标准的脱节,也导致就业用人单位不愿意起用新人的原因之一。

求职辅导缺位也是就业困难外部因素的一大原因。一是求职辅导主体缺位。不论是从政策、教学还是形式来看,高校的组织都未能得到体现,求职辅导未能成为高校的重点关切。二是求职辅导创新缺位。在现行的辅导体系下,辅导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个性化、专业化以及系统化辅导,仍是就业指导与生涯辅导教育工作者亟待破除的现状。

(二)辅导价值分析

发展性生涯辅导的普遍追求是每个人都以自身潜能发展为核心目标,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人的一生都需要规划,预防性和发展性举措能帮助个体度过生涯的各个问题阶段,合理规划和掌控人生方向;每个人有能达成自己的生涯目标的能力和资源。这一普遍追寻使发展性生涯辅导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就业困难群体中更为凸显。

1.有利于澄清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学生选择的主要判断,是生涯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正确、合适的目标设定往往关乎人的事业成败。适合的价值取向决定正确的生涯目标,继而设计生涯计划,并反作用于价值取向的发展。

面对纷繁的就业信息,就业困难群体常常因为趋同心理,而选择所谓的高薪、体面的求职目标。因此,就业困难学生未充分认识自我前,盲从潮流、渴求物质是这一群体的基本现状。基于此,发展性生涯辅导通过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澄清价值,合理归因,引导对方将自我内在需求设定为人生目标。

2.有利于激发内在潜能

在辅导对象分析中,提到了就业困难学生技能不足、条件不佳、自我认识模糊等,这些都会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自卑、焦虑的心态,逐渐演变成接受既定事实、自我放弃的负面心态。如何破除这一问题,是生涯辅导的难点。

发展性生涯辅导的核心原则就是激发就业困难学生动机和潜能。从突破信念屏障、调整负面心态、探索未知自我、培植成功信心等入手,通过咨询与辅导技术,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突破思维和能力的局限,产生动机,探寻可能。

3.有利于规划生涯路径

大学生入学新奇和毕业迷茫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包含就业困难学生在内的毕业生普遍以大城市、高薪等职业属性来衡量工作的优劣,常常将自己桎梏于公务员考试、考研、考编的传统思维困境中,得不到便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大学生生涯辅导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明晰生涯目标,确定生涯发展路径,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3]。发展性生涯辅导更是凭借其发展性和预防,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局限、厘清发展路线,激活内在动力,探寻属于符合自身发展的生涯路径,逐渐打开未知的可能性。

三、就业困难学生发展性生涯辅导路径探析

由于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和人才竞争不断激化,生涯辅导在学校教育中愈发重要并得到纵深发展。然而对于高校生涯辅导工作者而言,发展性生涯辅导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系统、明确的指导。因此,探索出具有普遍性的生涯辅导操作模式,用以指导和规范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辅导工作,是当前学生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对就业困难群体发展性生涯辅导路径进行讨论。

(一)就业困难学生发展性生涯辅导路径

发展性生涯辅导路径在借鉴高校现行职业规划与生涯辅导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班级、学校及社会等资源,采取系统的辅导措施,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了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和基本模式。本文主要对培养主体、培养机制及主要途径进行探。

1.班级辅导

班级是学生教育实施的基本单位,也是开展发展性生涯辅导工作的主要阵地。班级主要通过学科教学、主题班会以及班级辅导活动等方式开展辅导工作。在班级辅导中,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可初步确定自身的价值观、性格以及兴趣等。同时,通过学科教育与主题班会使这类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并将学校教育中的人格辅导和心理辅导等举措融入生涯辅导中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的自我认识和困难排解。

2.个别辅导及团体辅导

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生涯辅导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心理辅导的两种形式。其中,个别辅导包括对话咨询、书信、网络等形式,而团体辅导方式更加多元。实施个别与团体辅导的责任主体是学校,学校层级的辅导作用应该有别于班级辅导的基础作用,体现出延续和深化的功能。个人生涯发展和规划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辅导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这种情形下,个别辅导能够促进困难群体深化自我认识并合理规划个人生涯。团体辅导能够有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探索与自我成长、提升个人潜能等,正成为国内辅导方式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因此,心理辅导中的个别与团体辅导借鉴到生涯辅导模式中,弥补了班级辅导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澄清职业与就业观念、激发潜能并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3.社会帮扶

社会帮扶是一种集合了企业资源、家庭辅导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力量的辅导方式。它能将可能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在对班级辅导、个别或团体辅导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基础上,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外部世界探索,即职业、企业以及行业的调研或实习,能帮助就业困难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动态、破除就业求职困惑、扩宽职业发展视域。因此,社会支援是实施发展性生涯辅导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辅导路径和保障渠道。

4.机制保障

构建辅导主体之间的循环机制是发展性生涯辅导的基本目标。一是搭建学校与班级之间的沟通机制,即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使其具备基本的素养和能力。二是搭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培机制,即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各方的用人标准。三是搭建社会与班级之间的互补机制,即在就业困难学生自我探索和外部世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匹配和整合。三种培养机制相互衔接,形成辅导循环。这一循环营造了一种可持续、理想的成长环境,即一种目标明确、相辅相成的循环辅导体系。

(二)发展性生涯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传统单一的授课制辅导方式已显露弊端,全员化、全程化辅导已成为发展性生涯辅导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辅导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生涯辅导,还要求教师辅导工作贯穿学生学习的全部阶段。因此,这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类别划分,使教师在学生生涯辅导中能精准定位,明确职责,从而建立系统的培训模式和辅导体系。

1.高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层级划分

生涯辅导工作应由全体教师共同承担,这是发展性生涯辅导的本质规定的。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后,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对生涯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类别划分也未有明确规定,易导致辅导职责不明确、辅导内容不健全、辅导队伍不专业等问题。考虑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将生涯辅导工作者大致分为专业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教师三类群体。

(1)专业教师。全员辅导、全程参与是发展性生涯辅导的基本特点,因此,学科教师在入职时都需要经过一定程度的理论培训,以掌握辅导育人的相关理论及技能。对于专业教师,其职责主要包括:主动承担起全员育人的核心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协助、配合班主任与辅导教师开展生涯辅导工作;将生涯辅导渗透于学科教学,为就业困难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自觉参与各项理论研究,提高就业困难学生辅导工作的质量。

(2)班主任。高校班主任队伍本应是一支业务水平高、健全稳定的教育辅导力量。但在实际中,高校班主任常常忙于课业教授和科研任务,从而忽视班集体建设,班级心理、生涯辅导。因此,通过专业培训及理论学习,将班主任队伍培养成为高校生涯辅导的中坚力量,是发展性生涯辅导工作得到落实的关键前提。班主任的职责主要包括:实施班级活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协助辅导教师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团体、个别辅导,并处理其他辅导相关工作;参与相关辅导研究,提升理论素养。

(3)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和心理、生涯课程专职教师,是发展性生涯辅导队伍的主力军,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辅导教师队伍更加了解就业困难学生,更能帮助其进行个性化生涯及心理辅导。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健全发展性生涯辅导的育人体系及目标;负责筹建和管理生涯辅导室;肩负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核心作用;负责统筹班级、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开展生涯辅导的专项研究工作;参与各项培训,提升业务处理能力。

2.高校发展性生涯辅导的师资培训

近年来,辅导技能水平参次不齐,辅导内容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仍未得到改善,如何促进辅导队伍的技能水平纵深发展和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如何规范辅导内容,是实施发展性生涯辅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辅导培训中,“灌输式”培训是主要的培训模式,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专家讲授培训模式已被证明效果不佳。为了使教师辅导技能得到纵深发展,“督导模式”[4]成为辅导培训中比较适合的一类训练模式。“督导模式”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辅导或咨询,观察员通过录像或现场观看等形式了解过程,通过讨论使观察员了解其中的优点与不足,观察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辅导技能并予以实践,在此基础上周始循环,不断改进和优化咨询辅导技巧,进阶成为合格咨询师的一种培养模式。运用这一培训模式,教师能从理论走向实践,实践回归理论,形成一个培训闭环,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但在此之前,应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为督导模式培训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师资培训外,还应建立生涯辅导室,进一步优化辅导队伍,规范辅导内容,提升辅导技能等,为充分发挥全体教师专有作用、开展系统培训提供有力地平台支持。基于这一平台,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度与责任相并行,培养出典型的、专业的生涯辅导工作者,共同推动生涯辅导在高校的发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2004(7):55-59.

[2]李国章.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帮助[J].高等农业教育, 2013(6):102-104.

篇8

【关键词】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步伐的加快,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快速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尤其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而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在就业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因此,积极探究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对策,应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困境分析

由于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在家庭条件、综合素质和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导致他们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求职过程中困难重重。

1.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是欠发达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经济困难学生无法按时缴纳学费,甚至连正常的生活费用都无法保证。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尽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主动性较强,但面对高昂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时,他们仍面临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受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和残疾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长期以来,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受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社会对理工科女生的需求量远远少于男生。不少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被性别门槛挡在求职门外,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造成了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和人力资源浪费。而残疾学生虽然进入大学求学的门槛降低了,但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仍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

3.综合素质较差和心理素质脆弱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毕业生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为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或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无法按时毕业;或由于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无法传递给用人单位所需的信息;或由于道德品质较差,在实习和试用期间无法被用人单位接收,造成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心理素质脆弱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卑、茫然、焦虑、抑郁、孤僻等心理状态,这部分毕业生如果不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面对求职中的竞争,压力和不公平等问题时,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

4.社会资源匮乏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更是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使得社会资源丰富、人脉广、家庭背景深厚的学生往往在求职中占得先机和主动。尽管在强调公平、公正、公开下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源匮乏的学生,虽然品学兼优,但难以得到“热门”行业和“热门”职位的青睐。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学习,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本人及家庭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因此,提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多方位的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平等就业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针对高校毕业生性别、相貌、身体机能等方面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使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完善以网络招聘和校园招聘的法律法规,增强用人单位招聘的透明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享有对等的信息渠道。完善用人单位选才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针对用人单位的违规操作,坚决追究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2.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他们的失业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启动就业基金,全面推动高校弱势群体就业工作。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提高西部和欠发达城市的就业待遇;实施西部计划和基层人才振兴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绿色通道”;减少或取消招聘收费项目,降低就业成本;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大学生和身体残疾的弱势群体,并给予用人单位相应的政策倾斜。

3.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弱势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科学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普惠制的就业技能培训,充分调动高校弱势群体就业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优势和能力,确保就业技能培训能适应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应构建帮扶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弱势群体就业的竞争力

1.完善资助体系,解决经济困难弱势群体就业的后顾之忧

经济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校应积极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以“奖助学贷”为主的帮扶体系,完善校园资助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生源地贷款政策,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的帮扶力度,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同时,高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树立他们自力更生的理念,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心理指导,帮助心理脆弱学生群体就业树立信心

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就业等问卷调查,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就业心理健康讲座、就业模拟面试等形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校院两级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形成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维一体”心理疏导团队。开通校园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在线答疑,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开展挫折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专题,培养他们的自强、自信、自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3.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校应针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群体免费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培训课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场所;鼓励他们参加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综合教育。其次,高校要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正视就业竞争,加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全局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竞争力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摸清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高校应形成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学生工作队伍为辅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弱势学生群体开展旨在提高他们就业的指导课、讲座、经验交流、模拟面试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高校还应广泛收集就业需求信息,适时召开规模适中、专业对口的校园招聘会,设立就业资助基金,为他们搭建合理的帮扶平台,有计划、分层次的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转变择业观念,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三)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1.毕业生弱势群体应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面对现实、顽强拼搏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毕业生弱势群体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首先他们应摆正心态,准确定位,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做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不抱怨,不放弃,先就业,后择业,顽强拼搏,走出困境。

2.毕业生弱势群体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吸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毕业生弱势群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同时,他们还应注重自身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意志品质和应对挫折能力的锻炼。毕业生弱势群体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才干,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要改变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除了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外,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更应该积极努力,一起携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 218-220.

[2]陈灿芬.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3]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190.

篇9

举办工会主席培训班

8月16日至17日,云南省财贸系统工会主席培训班在省工青妇干部学校举行,来自全省财贸系统的105名工会主席和工会干部参加了培训。省财贸工会主席左荣华出席培训班并作开班讲话。

培训班期间省总工会副主席李晋云、云南大学任新民教授、省总工会法律保障部副部长陈欣韬等为学员们作了关于工会工作与工会维权观、建党理论、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等方面的讲座,还在课间进行了生动逼真的工资集体协商现场演示,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刘娅)

石林县总工会:

举办工会主席业务培训班

8月25日,石林县总工会举办了工会主席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县市各乡镇工会(联合)会、系统工会主席、副主席、工会组织员共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县总工会精心组织,特别邀请了云南省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王留德、云南省工青妇干部学校副校长刘驰,针对基层工会干部管理工作、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会社会化管理与创新、基层工会做什么、怎么做等专题作培训,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李瑞莲)

罗平县总工会:

非公企业建会“百分百”

罗平县总工会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建会工作,严格按照上级工会关于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工作的具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强势推进辖区内非公企业集中建会工作。

截至8月31日,全县非公企业建会工作已全部完成,实现了县域内非公企业建会“百分百”的目标。据统计,本次非公企业集中建会,共吸纳会员3500余名,全县新成立乡镇企业工会联合会8个,独立基层工会委员会47个,实现了工会组织对全县176家非公企业的全覆盖。(黄达能彭忠华)

绿春县总工会:

举办首届IYB培训班

近日,绿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联合举办了为期6天的IYB(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班,共有113名享受贷免扶补政策的创业人员免费参加这次培训。还聘请了省劳动力市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IYB培训专业教师李丽和王秀荣教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营销、成本核算、采购、企业计划、库存管理和记账等方面的知识。(李志荣白拥新)

云南省直机关工会:

举行2011年度“金秋助学”资助仪式

8月16日,云南省直机关工委一行专程赴挂钩扶贫点宁洱县磨黑镇,对18位农村贫困学子进行了每人2000元的帮扶。

8月24日,云南省直机关工会举行2011年度“金秋助学”资助仪式。44位今年被国家二本以上大学录取的品学兼优而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受到了每人3000元的资助。这是省直机关工会第八年对机关困难职工家庭子女进行爱心助学帮扶。至此,省直机关工会八年来累计发放资助金59万7千元,帮助232名困难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如今,“金秋助学”活动已经成为省直机关工会的一项品牌活动。(张云霞)

建水县总工会:

开展2011年国庆中秋送温暖活动

在两节来临之际,建水县总工会组织开展国庆、中秋送温暖活动。县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容绍伟带领工会干部职工,到部分困难户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为困难职工和困难劳动模范送上了温暖,带去了祝福,让广大困难职工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工会对他们的深切关爱。此次送温暖活动,县总工会慰问困难职工600人、困难劳模11人,发放慰问金共5万元,发放中秋月饼600盒。(何俊)

昆明市总工会:

1018名贫困学子受助喜圆大学梦

8月26日,昆明市总工会召开2011年金秋助学“结对帮扶”大会,1018名品学兼优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代表,在“金秋助学”的资助下顺利踏入大学殿堂,放飞希望的梦想。

昆明市总工会自1995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以来,在全市各级工会的努力和付出下,在社会各界众多热心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昆明市总工会已累计资助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子女24586名,帮助一批又一批渴求知识的困难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

西双版纳州总工会:

金秋助学解困难学子之难

州总工会认真落实“金秋助学”,今年采取个人提出申请,基层工会初审申报,县、市总工会审核,上报州总工会研究批准,从申报的261名困难学生中确定12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资助对象,其中考取大学专科以上91人,中专16人,高中(职高)114人,资助金累计达13.5万元。(王军江)

凤庆县总工会:

金秋助学结硕果爱心传递誉茶乡

近日,凤庆县总工会召开了“2011年金秋助学”座谈会,县四套班子领导及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此次帮扶,共有32名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子女受到资助,共发放金秋助学资助金43000元。自2004年以来,县总工会先后为137民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给予了“金秋助学”资助,累计发放慰问金16.9万元。通过县总工会的联系协调,已有企业爱心人士不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子女解决入学难的问题。(马蔓春)

玉龙县总工会:

召开2011年“金秋助学”座谈会

8月26日,玉龙县总工会在县公安局会议室召开了2011年“金秋助学”座谈会,为全县279名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了2593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基层工会主席、受助家长和学生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许安军)

西盟县总工会:

“金秋助学”为贫困大学生点燃希望曙光

8月26日下午,在政府综合楼四楼大会议室,西盟县总工会举行了2011年度“金秋助学”捐助仪式。捐助仪式由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俄布拉主持,相关领导及纪委、妇联、共青团等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捐助仪式,并现场为48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了共计36500元助学金。

在捐助会上,以总分565分被四川大学录取的困难职工子女代表付美梅说,“感谢县总工会及社会各界对困难职工家庭的关爱,立志要努力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用知识和才干回报社会。”

永胜县总工会:

举行2011年“金秋助学”资助仪式

篇10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由普通高等学院按照新的机制与模式创办的独立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的地位也愈发凸显。独立学院有利于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其民办教育的形式必然导致学费远高于普通院校,高昂的学费给独立院校学生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较为庞大。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助学金的投入比例,为高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多渠道的资助方式;企业、慈善组织等民间形式也在高校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帮扶结对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的失衡,家庭独生子女教育,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封闭心理等,导致感恩意识的匮乏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无疑为高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出了现实要求。

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的资助体系是以国家助学金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从完善制度入手,通过切实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学经费等措施,大幅度扩大受助学生比例,切实提高资助水平。同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又连续下发了8个配套实施办法,对促进新资助政策的健康实施提供了指导与保障,这对切实解决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资助政策和配套方法的落实,每年全国有20%的在校生会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

此外,部分企业、社会捐赠、校友资助等形式也为在校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帮助。特别是知名高校中,校友捐款成立的奖助学金比例也越来越高。然而,对于大多数独立院校,建校历史较短,校友比例较小,这方面的捐赠形式并不多见。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现有的资助体系除了国家奖助学金外,几个学院还有部分企业资助的奖学金,校所在地的慈善组织也每年为经济困难学生安排帮扶计划,但惠及的范围比较小。

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济困难生认定体系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生源地所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生源地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6月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财政部门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具证明。但是,在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进行认定的时候缺乏准确的家庭财务状况、收入情况的调查,此项调查也没有可量化执行的标准机制,所以《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的开具并不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现行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对于新生仅依靠生源地开具的调查表作为经困生认定的唯一依据,凸显了在认定中体系存在很严重的薄弱环节;而在老生的经济困难认定工作除了依据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外,还会对申请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也会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的好坏等,所以客观可参考性较差。此外,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自己的贫困状况并不善于详实说明,导致从事认定工作的辅导员老师缺乏对其经济情况的真实了解,摸底工作难以开展。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现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和量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真实的经济水平,致使部分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得到帮助,部分得到资助的学生缺乏感恩心。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中社会力量参与薄弱 目前,主要的资助体系以国家提供的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占学校总资助的90%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完全依赖国家和学校是不够的,助学资金只有建立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目前国家对于社会各项资助引导不够,没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社会各界对于资助学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现行的经困生资助体系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现有的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虽能较广地覆盖到需要的同学,但在独立院校中,对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中的经济特困生并不能完全解除高昂学费的后顾之忧,国家奖助学金并不能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资助。如果加入更多的相对自由的社会力量,则更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贫困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精神资助体系不完善 随着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在独立院校高昂的学费的压力下,这种差距体现得愈发明显。其中,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窘迫而产生了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精神贫困”问题,如缺乏感恩之情、诚信之心、自卑心理严重、人际关系僵化、自我价值否定等。一部分受资助学生,认为国家的奖助学金是应该的,对国家、学校的资助缺乏感恩之情,极少数学生在申请经济困难生过程中有虚报材料的问题,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缺乏诚信原则。经济困难生存在的问题不止于物质的匮乏,更严重的是精神世界的扭曲,缺乏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而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并没有把精神资助作为主要方面,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引导、支持和帮助机制,因此,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获得了物质上的资助,但却很难实现真正的精神脱贫。

将资助体系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虽存在较多不足,但对促进教育发展、弥补教育差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将资助体系与感恩精神教育相结合,是建立合理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笔者对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加强感恩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可操作、科学、客观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体制 目前,经济困难生的认定以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为主要依据,缺乏一系列可操作、客观的量化认定体制。建议以生源地、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健康状况等因素为认定参数,制定一个量化的操作准则。各高校将量化准则与学生日常消费的民主评议相结合,建立以班主任为领导的认定小组,综合对申请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划分多档标准,同时为经济困难学生建档,每年对数据库进行认定更新,确保每一份助学金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建议为学生资助建立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确保资助程序在各级相关部门操作中有法可依。法律文件的制定,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如德国的联邦奖学法、日本的育英法、其他国家的学生资助法),确定资助目的和受资助对象、资助主体的行为规范,建立某种资助政策实施保障,以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直接经济资助,不利于学生感恩心理的培养;而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资助体系,则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物质水平、精神水平的提高。第一,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资助。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经济困难学生服务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报酬。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并行发展,在为学生提供资助的同时,让学生在工作中增长社会经验和自身竞争力。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引进校外资助。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很多企业、社会机构都是慈善捐助的主流力量。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社会对其关注程度较高,引进社会力量资助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回馈社会,更有利于培养、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水平。

加强感恩教育,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行发展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其中,很多人有明显的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困难情况,因此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还应包括心理资助。学校应系统地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改变经济贫困的同时避免成为心理贫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强教育。第二,深化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思政教育更应该注重感恩教育。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明确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资助体系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资助工作不仅仅停留在物质资助的层面,做到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培育他们,在能力上锻炼他们,达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脱贫、精神上解困”的目标。在贫困生的日常教育中加大感恩教育的比例,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常怀感激、传递关爱、知恩图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学校、国家和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之心。

总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除了要注重经济的支持,解除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外,在独立院校中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真正帮助学生在物质、精神两方面脱贫。

参考文献

[1]刘宁,姜召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2]潘四群.“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

[3]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对策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曾杰,李应建,余家鹏.关注特殊群体,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5).

[5]包玉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