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建设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建设规划方案

篇1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应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它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真实纪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1 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案

1.1 加快和加强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数字城建档案管是城建档案管理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城建档案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01年,数字城建档案管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先后一些列的标准规范也相继出台。因而,各个地方理应该加强和加快积累数字城建档案信息的工作,同时不断促进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程度的有效提升。而加快和加强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城建档案馆应该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的经济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全部管藏档案信息管理信息数字化、珍贵档案现代数字化、重点选择某类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高频率使用档案数字化等等途径,将现在拥有的实体档案资源转变为数字信息化的形式,实事求是、积极主动地不断推进城建档案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具体要做到两点:首先要充分而且要积极开展和利用电子档案接受、利用以及保管的技术方案,制定出规范、合理的电子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的方案;其次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加快电子文件的归类、归档整理,也就是要加大对电子城建档案信息的接收、利用管理力度,争取从源头上促进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问题的解决,借助于电子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的绝对优势将城建档案转化为信息,完善利用服务。

第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和建设应该借助GIS电脑软件,建立数据库,从而将城市地上建筑、地下管线和设施等等相关的各种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真实、完整、全面的反映出来,这是源于对城建档案自身特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的考虑。再就是,根据GIS软件所建立的数据库还方便于信息数据的管理、检索、查询、进一步提取数据以及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和输出。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信息主体同时还得包括城建资料的内容信息、城建档案以及二次信息,而且和建设项目空间位置可以连接组成一个不断的空间数据库。背景数据库作为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其和城市以及其它系统用一样的地理位置定位系统。数据的种类十分广泛和负责,包括城市建筑、城市规划、地下综合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环保、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地名等等。

1.2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和领导工作

换句话说就是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还需要工作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和领导,对有关城建档案基本工作标准、规范贯彻执行,加以落实的信息化予以一定的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建立于扎实、统一的基础平台的上面。此外,工作主管部分还应该不断建立和健全工作体制的信息化,确定专职的部门来负责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向组织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进军,完善城建档案信息的生成、传播以及利用等等服务工作。

1.3 加快和加强城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伴随着《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的颁布,各地城建档案网站也进入了不断建设和完善的状态,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料,因而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实际难题,而城建档案资源共享的局面也因此而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开阔。现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城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还应该将其逐步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框架体系中,力求和电子政务建设同步,加快公文、城建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和标准规范化。再就是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平台的作用,促进城建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服务的积极开展以及城建档案利用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从而做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其的利用需求。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第一,要积极争取相关方面来加大对其经费上的投入,促进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和政府政务网同步,实现一体化,进一步推动其信息管理化建设的跨越式前进、发展;第二,不断建设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网,熟悉社会需求、分析新趋势、研究新课题、开放新动态,迅速将经过整合后的信息在网上予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城建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稳定化前进;第三就是要主动学习和借鉴其它的有关档案馆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事项提到议事日程中来,尤其是重视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同步协调向前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

2 总结

总的来说,为了促进信息管理服务功能的早日实现,响应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应该而且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速度,以确保城建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1]邓红.城建档案信息化给力幸福档案——谈规划管理档案信息化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广东档案.2011(03)

[2]张世东.本市举行“2008上海国际档案信息化暨现代办公技术以及设备展览会.[J].上海档案2008(12)

篇2

欧盟制定了智慧城市框架,美国提出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智慧应用项目的经济刺激计划,韩国、日本先后推出U-Korea、U-Japan的国家战略规划,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计划等,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推动下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的体现。

就国内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进展迅速,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动,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自然资源,更需要信息资源。向智能型方向迈进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对城市建设来说这即是战略选择也是现实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只有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融合到城市建设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智慧城市建设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服务大众能力的必然选择。

五个误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有智慧城市概念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天智慧城市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内容,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又有了新的方向。现在,我国超过300个城市相继提出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这体现了我国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魄力,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应该注意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遇的工作,不可否认的是,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侵扰着建设工作,认识上的误区会使建设过程走弯路。

误区一:有些城市的管理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信息产业部门的事,属于信息技术范畴的事,技术越先进越好。的确,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刚做完的技术规划,明天就可能由于出现了新的技术显得“落后”,因此不断追求新技术的建设规划可能会是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以技术为风向标的建设,让技术牵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鼻子,最中可能导致建设结果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或者建设了先进的系统但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相吻合,造成建设浪费,背离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本意。

误区二:建设好了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就完成了。不可否认,物联网的出现给城市建设确实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带来了发展契机,使数据收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是信息技术,数据整合和存储是关键,在建设中数据采集、使用或成为根本保障。有人这样来定义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指把感应器嵌入到城市的各种物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这种定义方式在一定意义上突出了物联网的重要性。不错,物联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而且物联网的数据把真实世界虚拟成了数字世界,使人们可以“坐在屋中观天下”。但是,光有数据的整理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部,物联网的建立也只是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物理上的建设代替不了科学治理,何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是如此深厚。

误区三:智慧城市建设短期内就可完成。花钱可以在短期内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可以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高质量的社会保障设施,较全面的信息收集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使城市居民享受更好的社会体验和服务。谁都不能忽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市民素质提高。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穿背心进五星级酒店一样,硬件上去了,素质还要匹配。诚然,整个城市市民素质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市民素质提高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考虑提高城市精神文明水平。同时,智慧城市市建设还需要那些实实在在的使用者(用商业一点的词叫用户)能够使用,会使用,愿意使用,真正给市民带来实惠。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因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要求不会停止,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目标。

误区四:与技术厂家合作,参考他们的技术方案就可以基本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处处可见厂商的身影,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技术厂商的帮助。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就厂商而言,技术方案虽好,恐怕难以像城市管理者们那样对本地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做好全面、长远的规划,需要从城市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顶层规划,仅仅一套技术方案所能涵盖城市的宽度、广度、深度恐怕是有限的。从这点上出发,政府部门需要即看眼前的建设需要,更要看到长远建设要求,即要尊重技术厂商的建议,也要清楚城市百姓对智慧城市的期望,避免走偏,落入技术导向误区。

误区五: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传统城市建设的智慧化。其实仅从建设监督来看,这种观点似乎是正确的。不可否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面临的是城市的建设,但传统城市建设基本上是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这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一,更多的还需对城市进行智能化建设和智慧化改造,从城市智慧管理角度进行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应用等方面考虑,那种大兴土木式的建设方式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方法。

四大难点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信息化建设初期很相似。要防止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孤岛变为现在的数据孤岛,硬件重复建设变为现在的数据重复存储,分立的信息化平台变为现在的信息化平台数据结构各自独立。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尤其需要顶层设计,只有认真进行顶层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的信息孤岛出现。

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方面。在智慧城市中,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有几个难点需要注意。

第一,数据的整合和协同。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整合,要将处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海量数据融合和互用,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形成新的支持决策的数据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除了硬件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数据资源建设,没有数据就没有智慧产生的根源,就没有构架在数据整合开发基础上的智慧决策。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了解城市需求,基于城市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建设才不会跑偏。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百姓满意,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主体需求是建设的关键之一。要洞悉IT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建设智慧城市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要依据本城市的基础,找到本城市建设发展的突破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步一步来,闭门造车搞不好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依靠已有的建设经验内外,还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思想新内容。在这点上,需要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看看别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从中找到启发自己的地方。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信息的处理作为核心内容,信息流将成为城市运转的“血液”。没有数据信息的智慧城市。可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硬件是支撑,海量数据是基础,数据的融合、开发是核心,激发城市信息化活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管理者占有着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量的数据资源,从这些各式各样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篇3

宁波市各级政府对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先后邀请了多家知名高校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并探索出政府主导规划、公司建设城镇的运营机制.2002年市、区、镇三级政府确定国有公司出资组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明确要求开发公司进行慈城古县城修复利用工作,并开发经营古县城和投资建设新城,将其收益投入古县城保护建设中.同年委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慈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并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美院等高校合作,完成了孔庙、县衙、清道观、甲第世家、冯岳彩绘台门、冯俞宅、符卿第、走马楼、太湖路、太阳殿路历史街区等项目的修缮和改造.2010年10月1日实施了《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确立了以法的名义保护古城,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也是同类古城立法保护的先例.2011年委托同济大学承担《慈城古县城城市设计导则》工作.然而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工作在实际管理操作层面仍有问题亟待解决:重点地段重点管理与一般地段建筑管理工作不能协调展开;古城保护要求下的建筑单体建设规划控制与群众改善居住生活空间的强烈愿望之间的矛盾;群众自发的房屋修缮缺乏正确指导而破坏古城的整体风貌的问题.文保类传统建筑有比较完备的管理文件或条例.一般地段的建筑因要与古城风貌协调,多要求其保留或者改造,但缺少实际有效地指导和正式的文件说明.若该地段的传统风貌建筑按照文保点的管理办法,采用精品式的修复或重建,会因数量巨大,产生巨大的行政成本和建设成本.若作保留修缮,维护成本又太高,老百姓负担不起,也不懂修缮技术,多置之不管,加速了老房子的朽化.不能动的老房子又难以满足普通百姓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期望.所以尽管今天在大力宣传要保护传统文化,仍有偷拆老房子建新居的现象.同时,非传统历史风貌建筑的改造以及待建建筑因缺乏明确指导,管理弹性过大,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往往建成的造型不统一,破坏古城风貌.如何统筹有效地管理古城内量大面广的非文保建筑,即强化面上的建筑管理,全方位整体地保护古城风貌,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慈城古县城建筑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研究的框架如图1所示.研究对象为慈城古县城保护范围内所有建筑单体,包括传统历史风貌建筑和非传统历史风貌建筑,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规划为依据,以规范各类建筑建设行为、保护古城风貌为目标.文物建筑单独按文物保护要求执行.

3慈城古县城传统建筑专项研究

3.1古城传统建筑平面形制研究

慈城古县城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其中传统民居量最大面积最广,是古城风貌的主要部分,也是建筑管理“面”上工作的主体,所以将慈城传统民居作为古城传统建筑研究代表,并根据建造年代、功能特点、布局方式和面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以堂沿为中心的H型格局;(2)H型的变体——正房与厢房结构独立;(3)条状正房为主体的“门”型;(4)“一”字型排屋院落格局.以堂沿为中心的H型格局民居一般为官贾家宅,多建于清代中后期,占地面积较大.正房坐北朝南,一层或两层,三间两弄,开间和进深均较大,被左右通长的二层厢房夹紧,与前后围墙围合成为前后大小两个院落[1].正房明间用于祭祀祖先和红白喜事,平常大门紧闭,当地称为堂沿.左右次间为长辈的卧室.前院规整开阔,满铺方形石板.厢房为多开间并列的排屋形态,主要为晚辈的卧室和生活区.其与正房交接处的房间通风采光差,多用作厨房和储藏等辅助用房.建筑整体布局以堂沿为中心对称布置.正房和厢房环绕院落设有单层单步的檐廊,檐廊延伸到房屋内部变成了弄堂,形成双十字形交通体系.第二类民居原型与第一类的区别体现在正房与厢房的屋顶不交接,通过连廊联络,正房三开间,独立的双坡硬山.这种局部脱关系布局相对改善了厢房房间,特别是原来交接部分的通风和采光,也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维持了双十字交通体系以及堂沿为中心的布局关系.条状正房为主体的“门”型民居类型多建于清后期至民国初期.东西通长的条状正房,多为三间或五间加两弄堂平面格局,二层硬山双坡,明间为客厅,同时保留了堂沿祭祀的作用.正房与厢房相互独立,或用过廊连接.厢房开间数较少,一层或二层,双坡硬山形式.相对前两类而言,建筑规模减小,房间数量相对减少.但南向的房间数量增加,居住性相比较前两种更好.第四类民居中,条形正房一般为二层双坡硬山,三开间两弄或一弄,厢房退化为廊道或被取消.院墙和附房与正房围合成相对狭长而简单的院落.正房临院的二楼除有传统单坡檐廊形式外,多用开敞的西式柱廊阳台.柱子和栏板上多用西式风格装饰.正房及主院落的尺度相对前面三种类型明显缩小,整体布局不强调对称关系.这四类民居平面形制的变化侧面反映出从清后期到民国慈城传统大家族在社会的变革下逐步瓦解为相对独立小家庭的过程.大家族群体以祖先祭祀活动来维系家族关系,小家庭需要社会交际来自力更生.所以堂沿从原来祭祀功能转化为起居待客之用.民居规模的减小适应了新的家庭规模和结构,小家庭总体经济实力不如大家族,相应的,民居里构件的用料用材相对节约,一些局部和细节呈现当时崇尚的中西混搭的装修风格.

3.2古城建筑色彩研究

中国自古有着根据五行划分的五色体系——青、白、黑、赤、黄,不同于西方根据光学分色而定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中国政治、地位、等级、宗教活动、文学作品、民间生活等所必需尊崇的重要准则之一[2].20世纪后受西方科学主义及设计思想影响,中国多数建筑的装饰色彩变得繁杂多样.其中很多色彩与传统的五色系统相冲突,这种状况也存在于慈城古县城里,严重影响了古城风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所以笔者建议古城的建筑整修和改造或延续古城风貌的新设计,其建筑色彩管理都应纳入到中国古典五色体系内.以古城风貌主体的慈城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代表,依据CMYK色谱分析其主要外界面——墙面和屋面的色彩,得出慈城传统民居的主色调为青砖灰色.所以建议将深灰色调——青砖灰确立为古城建设的主要色调,黑、白作为古城的辅助基调色.建筑外墙上少量使用红砂岩、青砂岩、自然石条以及民国时期建筑的红砖色彩,符合中国五色体系用色范围,但不建议作为慈城建设的主调色出现.古城里的孔庙外墙为朱红色为个例,不建议为慈城建设的主色调.

3.3古城传统建筑构件分析

按照建造逻辑将传统建筑分解为不同类型的部位构件,用拍照、测绘、访谈、填写记录表等全方位普查手段记录古县城内每栋传统建筑内不同构件的信息,建立一个部位构件的档案库,并进行分类整理.对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及新建时,可参考和研究这些信息,但要注意的是部位构件的不同特色与其所在传统建筑等级及其具置相关,应选取与自身相匹配的参考.例如古城内常见的独立式砖混住宅与第四类民居的体量和占地相接近,其立面改造时应借鉴第四类民居的部位构件特色,不应选用第一类和第二类民居等级较高的装饰风格,否则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误导.

4慈城古县城建筑的评价标准与分类管理

4.1建立古城建筑单体的统一评价标准

历史建筑的管理模式一般分类为如保护、修缮、保留、改造、拆除等形式,而现实中分级过细的管理容易造成实际操作中的不便.传统建筑的各个构件相互联系,有的可以单独修理或者替换,如屋面的瓦片;有的则动一发而迁全身,如梁架的修理;所以层级之间的分界线有时难以划清.笔者建议将建筑管理模式分类简化,以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两个要素作为古城全体建筑单体的评价标准(图2).两个要素的定义及要求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赘述.两个要素评价结果设为较好、一般、较差三级.两个的评价结果相结合就直接对应建筑管理模式,即保护、改造、拆除,突出了各类型之间的差别.改造和拆除大类因为建筑风貌和质量的等级不同,再配合以不同的细分管理措施.这样,先前多层级的管理模式分类转变为同一模式下不同的细化措施,减少了建筑单体之间按优劣比较以及差别对待带来的管理困扰.

4.2古城建筑单体的分类管理模式及细化策略

在与慈城古县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管理模式分类以及一些具体措施进行了调整(表1).如对于要拆除的建筑会涉及民生问题及古城未来规划,将原来拆除模式分化为拆除新建和拆除留空两种;结合古城实际情况,拆除新建②方案的具体管理措施调整为以远期拆除,近期改造为主,即近期采用改造②方案的管理措施.

4.3典型建筑单体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和应用前期的研究成果,笔者选取4个单体进行建筑管理案例分析.单体所在片区紧邻慈城东北角太湖路保护区块,片区里有多个文保点和对应各类管理模式的建筑单体,属于典型风貌协调区域,可作为建筑保护和建筑管理工作即将向全城铺开的实验片区.并且,该4个单体建筑特点不同,具体细化管理措施不同,其具体改造手法差别也较大.我们用测绘和拍照等手段实地调研每个单体,从整体到细部进行分析,结合前期传统建筑研究成果,提出改造的综合策略和细节手段,并绘出改造方案图.此过程为实际建筑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5古城建筑管理研究的探索与心得

5.1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是加强古城建筑管理根本

此次研究项目成果为《慈城古县城建筑管理办法》,它作为《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已经通过慈城相关部门的评审.该办法分为总则、古县城建筑类型及管理、建设管理、法律责任、附则五章.第二章和第五章为前面所述两部分研究工作即慈城古城传统建筑和建筑单体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的集中反映.古城建筑管理与普通的城市建筑管理不同之处就在于“古”字.全面客观地研究古城传统建筑,并将研究与管理实践需求相结合,才能为古城建筑管理提供比较实际、有操作意义的参考和依据,真正实现各级部门对规划保护古城风貌的目标,否则管理工作沦为空中楼阁而难以贯彻.

5.2古城建筑管理工作需要自下而上的智慧

管理实施者与管理受众需多沟通,相互了解和理解,积极探索双赢的可能性.规划者或管理制定者也需与一线管理工作者多交流,及时了解和反馈管理工作中实际存在问题.此次建筑管理模式的具体分项措施即是与一线管理工作者多次讨论交流的成果.同时应积极借鉴和学习民间实践智慧,多使用非建筑管理手段,灵活变通地实现管理目标.如多用绿化手段,外墙上种植攀援植物,院墙内外种植高大乔木,柔化现代建筑外立面,缓冲对古城风貌的破坏,同时营造古朴宁静的历史氛围.此类方法即改善古城风貌,又降低管理难度和行政成本.

5.3建筑单体分类管理结合片区逐步推进的工作方式具有可行性

篇4

一、燃气档案概述

燃气档案是对燃气工程建设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这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在燃气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的,确保档案资料的规范化、归档的程序化、数据管理的现代化及服务利用的人性化,从而更好的实现燃气档案的开发利用,将燃气档案的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

二、加强燃气档案的管理

(一)燃气档案管理的多元化

首先,需要对燃气档案进行正确分类。通过计算机来对所形成的燃气档案进行分类,并将同一类别归纳到一起,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燃气档案,同时对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将起到积极的意义。归类后的燃气档案,更易于进行查询和利用,同时也可以有事故的预防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其次,采用高效的燃气数据收集方法。在对燃气档案进行收集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跟踪收集、分阶段收集及强制性收集等方法。通常情况下燃气工程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在这期间可能存在人员或是其他因素给收集工作带来影响,所以利用跟踪收集数据可以有效的确保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在煤气工程实施过程中,都会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而且每个阶段所产生的资料都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做好收集工作。在燃气工程施工结束后,则需要由档案部门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资料都收集到一起进行竣工验收和审核,这样有效的确保了燃气档案的完整性。

(二)档案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燃气档案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业务水平的好坏,关系到燃气档案管理制度和各种规章是否能得到具体的落实。因此需要在档案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指定具体的负责人,从而完成档案的档案收集、移交等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相关资料负责人的监督和指导工作,确保能够真实、准确的对档案进行记录。

(三)工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

燃气档案的形成需要在燃气工程整个实施过程中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保管,这就需要燃气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这样从工程开始就由档案从业人员开始记录,直到工程结束,这样即有利于燃气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还要落实责任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而且在每一次归档都需要进行签名,这对于档案工作的严肃性和认真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燃气档案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燃气档案自身的潜在价值

科技档案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殊属性,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自身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以及社会供求关系的一致性。燃气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燃气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的记录和管理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利用价值。在没有更新的科技成果发明取代之前,直接开发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就等于转化为物质价值,开发利用的次数越多档案创造的物质价值就越大。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的燃气档案,这些档案是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是以后长期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燃气档案可以为城市燃气设施的抢修提供科学的依据

准确完整的燃气档案材料,对燃气管网泄露的抢险抢修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查找泄漏位置,准备抢修材料,确定抢修方案。在平时做的档案记录中,记录了关于每次事故的具体损失,以及问题所在。其中燃气设施的抢修就必须要利用到燃气记录,这个时候燃气记录就很好的发挥到了自身的作用,是城市燃气进行设施相救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为以后的设施的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可靠依据,间接性的避免了燃气事故的滋生。

(三)燃气档案可以为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行提供重要的参考

目前,城市建设开挖损坏燃气地下管道的事情时有发生,给城市安全造成危险,主要原因就是资料不全或不准确。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对燃气工程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础城市规划是指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往,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燃气档案,这些档案是以后规划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些燃气档案,燃气规划无从着手。

(四)燃气档案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的品位

一个城市的品位首先体现在城市规划的水平上,燃气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记录。在城市建设中都需要参考借鉴已有的技术成果和相关资料信息,并按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所以为了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稳定性,必须尽可能汲取各种成功经验,提升城市形象。

篇5

在新疆的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挑战的新形势下,奎屯市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和“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要求,围绕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投入资金36亿元,掀起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新的历史性变化。两年来荣获了新疆自治区城市建设“天山杯”竞赛综合奖、自治区城乡重要建筑物抗震防灾工程先进市、自治区人民防空先进市。

记者:本刊已经陆续报道过奎屯市政治(党建)、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这期我们和赵书记一起探讨奎屯市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首先,请您谈谈奎屯市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赵永龙:首抓规划龙头,专家科学把关。

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奎屯市按照抓规划、提品质,拉框架、拓新区,夯基础、强功能的建设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邀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单位、专家,在更高的起点上研究制定各项规划,确保规划的水平更高、前瞻性更强。

一是总体规划更优了。为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商贸物流服务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对《奎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5年)》进行了局部的优化和调整,使《总规》的起点更高、针对性更强,为开展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城市模型制作、城市数字化现状图绘制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二是专项规划更强了。在更高的起点上编制完成了环保、城市综合交通、综合防灾、公共服务设施等11项专项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三是控规修规更全了。邀请内地及疆内资深的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奎屯市各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实现建成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同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编制、审查和实施了一大批位于中心区、西区等重要地块、重点路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改、拆、绿、整、饰”等方式,开展了针对城市的主要街道沿街地段的设计,创造人性化的商业、餐饮、旅游和居住空间,使城市整体形象、品位、空间结构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四是乡村规划更美了。按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村镇规划标准》,将村镇规划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编制完成《奎屯市开干齐乡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专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科学、合理、规范,覆盖面达100%,为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州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新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对奎屯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赵永龙: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化,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也使得奎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势在必行。

记者:奎屯市在改善城乡面貌都有哪些举措?奎屯人民的生活品质都有哪些改善?

赵永龙:提高城建质量,完善城乡建设是奎屯市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奎屯市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居民幸福感、提高社会和谐度、提升城市品位、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奎屯市坚持先评估后决策、先规划后建设、先安置后开发的项目建设原则,加大投入力度,树立精品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一是基础设施更全了。新建了1座环保节能型砖厂、3座换热站、21座雨棚式公交站、49套道路标示牌、7座公厕、799个花岗岩隔离墩;新购了42台(辆)市政环卫机械车辆、46辆公交车、1604个果皮桶、3800个垃圾桶、127个集装垃圾箱;新装了935盏路灯、29处交通信号灯;新增了14.75公里供水管线、30.8公里排水管线、31.5公里天然气管线、59公里供热管线、19.5公里城市道路,供水能力达到2.8万立方米/日,建成区规模由24.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市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城市功能更多了。在针对教学体制、社区服务、医院门诊、文化活动、金融贸易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项目的建设改造,后续项目的建设逐步实施,城市的各种功能日趋完善,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三是住房保障更强了。完成房地产开发143.8万平方米,新建高层建筑45栋,建设各类住房3855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569户。今年奎屯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计划投资1.8亿元,全面完成各类房屋建设3420套,实施800户棚户区改造。率先在伊犁州实行“租售并举”制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率达到了100%,健全和完善了以分层次、广覆盖、多方式为特点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基本构建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格局。四是生态环境更美了。奎屯市以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工厂花园化、小区庭园化、道路林荫化为指导,大力实施精品绿化、养林绿化、苗圃基地、土地复垦、水土治理、草原生态和公园改造工程,共植树造林5539.2亩,街头绿地37.2万平方米,逐步加快从园林城市向森林城市迈进的步伐。五是质量监管更严了。严格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招标191项、25.9亿元,招投标率100%,公开招标率100%,监督覆盖率100%,竣工工程验收合格率100%,竣工验收备案率保持在75%以上,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记者:奎屯市在城市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走在了其他县市的前列。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是如何通过优化管理水平,达到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

赵永龙: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总理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加强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是管理更规范了。修订完善了建筑形象设计、建筑外观修缮、沿街广告规划管理、高层建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物业管理办法、行政处罚案件案卷扣分及奖励办法、岗位责任量化考核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规范管理机制得到加强。二是管理更人性了。突出以人为本,做到利民便民,方便行人、方便购物、方便停车,在公共场所增设盲人无障碍设施和12所免费公厕。为城市零就业、低收入家庭、下岗职工和伤残人合理设置经营摊点351个,尽一切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三是管理更精细了。按照管死主干道、管好次干道、管活小巷道的治理标准,实现了辖区无缝隙、全覆盖管理, 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片管理、责任到人”的长效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四是经营城市更成熟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得到普遍的认同,成立了奎屯市城司,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筹措资金,完成了部分土地收购储备、小区征迁改造等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土地支持的能力与日俱增。同时,征迁办还积极开展房屋征迁攻坚工程,为项目建设落地做好前期工作。

在中国历史上,比宋文公墓侈华更胜的帝王墓葬比比皆是。然而,华元和乐举却让宋文公背上了千古头一侈的名头。不得不说,宋文公的确遇臣不淑。无论贵贱,厚葬之风就这样上行下效的传承了几千年。可见,由俭入奢是多么容易,而由奢入俭就难上许多。

2013年春晚,郭德纲说出了一段很有意思的相声。用一条胳膊上戴十几块名表讽刺了当下社会愈演愈烈的奢侈之风。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却有很多人将财富用在了很不恰当的地方,这种奢侈之风成为新时代的又一诟病。

从小学起,我们接受的教育中,两句话记忆犹新:“反对铺张浪费、恪守勤俭节约”。只是,随着国家的发展,铺张浪费渐渐成为主流,勤俭节约便成为了非主流。这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还是道德水平的下降呢?

篇6

常熟的做法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规划引导。常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着力扶持村级财力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等八个方面三十条工作重点,指导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有序推进。根据这一总体性政策意见,常熟又先后制订出台了水稻产业化实施意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调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桥梁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农村污水处理建设实施办法、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与之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并汇编成册,城乡―体化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同时,加快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梅李、沙家浜、古里、海虞四个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重点在产业布局、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二、推进重点突破,扫清制度藩篱。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县城和小城镇;客户条件,鼓励引导更多农民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落户。加快制定并落实住房、社保、就业、创业、教育等相关政策,使进城进镇定居农民享受市民的同等权益。抓好“强镇扩权”等试点,加强重点中心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建设现代农业。常熟始终坚持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定位,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农业规模经营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以市镇两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政策激励,引导和鼓励农户加快土地流转;经过多年发展,常熟现代农业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形成了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和林果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常熟高效农业面积突破40万亩,设施农业3.9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57.2%,形成了东部蔬菜、南部水产、中西部粮油、虞山及西北部茶果苗木、东南部畜禽的区域化种养格局;293个农产品获农业部“三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28个,绿色食品128个,无公害农产品137个,建成省级以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万亩,无公害以上基地49.5万亩,拥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2个;农业龙头企业47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带动市内外农户22万户;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由生产、生活向生态休闲观光延伸,常熟生态观光旅游点发展到11个;拥有主要农机具2.5万台(套),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83.9%,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稻麦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3%。

四、加强村级经济发展。坚持把村级财力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探索村级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村级财力建设。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关于壮大村级财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从2008年至2010年全市村级财力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生产经营性用房建设,全市物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后,又分别出台了《关于对经济薄弱村赠阅党报党刊的意见》、《关于实施村企挂钩推进城乡―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

五、经济发展福利城乡共享。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常熟在提高城镇职工生活保障待遇的同时,始终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常熟己基本实现了“低收入农民有低保、被征地农民有社保、老年农民有养保、纯农业居民有农保、就业农民有城保”的格局。常熟本地户籍养老保险人数已达52.73万人,覆盖率达99.5%,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4.1万、46.5万、34.1万和31.9万人。

六、加快发展物业经济。2008年以来,常熟积极实施村级财力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经营性物业用房,三年来,常熟行政村累计物业用房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房屋资产年出租收入突破3亿元。

七、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快建设生产经营性物业用房的同时,各地积极拓宽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多业化发展村级经济的路子,多渠道增加村级收入。部分农业资源丰富的村,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常熟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不断推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增加了集体收益。常熟村级可支配总收入预计超过7亿元,村均突破300万元。

八、基础设施城乡衔接。常熟制订出台了《常熟市镇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近三年内投资30.3亿元,完成建设镇村道路690.9公里。2009年以来已开工建设农村公路129.5公里,完成建安费6.18亿元,县道白改黑工程当年完成投资2亿元,公路绿化主体工程全部完成,总投资1.65亿元。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常熟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行点136个,铺设污水主干管105公里,支管150公里,开工污水处理厂2座,启动提升泵站16座,累计完成投资3.56亿元。加快推进农村桥梁建设。制订出台《常熟市农村桥梁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投资1亿多元,改造和新建农村桥梁300座,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九、居住质量明显提升。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湿地营造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林果增效工程、村庄绿化示范工程,陆地森林覆盖率超过13.8%,省级生态村超过60%。新增绿化面积1.8万亩,计划投资30亿元的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全力推进,使之成为集休闲、生态、旅游、生活配套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区域。在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完成河道疏浚326条、228公里、300万土方,聘用河道保洁员1100多名,拆除坝埂25处,清理沉船242只,恢复了河道的防洪排涝以及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新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配套)率达到96%,国家卫生镇、国家环境优美镇实现满堂红,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98.2%,同时常熟有133个村实行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92个村垃圾处理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规范化运作,农村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十、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坚持把农村社区服务

中心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常熟已建成集行政办事、卫生服务、商贸超市、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15个。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常熟基本形成了以“特色文化镇(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常熟农村文化明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新格局,在农村集镇新建扩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广场、特色场馆和健身阵地。常熟乡镇图书馆已全面实行“异地借还一卡通”的分馆运行模式。在抓好文化载体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送戏、送影、送书等“三送”工程,“文化惠民艺术团”在全市200多个行政村组织开展了“文化惠民村村行”大型公益巡回演出。市政府首购万台“龙芯”电脑进学校、进社区,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7

河北省城市地下管网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障地下管网的有序建设和安全运行,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城市规划区内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其信息档案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地下管网,包括城市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

本条例所称地下管线是指城市地面以下用于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交通信号、工业等用途的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本条例所称综合管廊,是指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面以下用于容纳多种公共设施管线的地下通道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 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信息共享、动态监管、安全运行、落实责任的原则。

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其信息档案管理等活动的指导监督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城市地下管网领导协调机构,确定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地下管网的统一管理工作。

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交通信号、工业等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城市地下管线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城市地面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综合管理工作,安排必要的资金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确保其有效运行。

第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产权单位和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使用单位(以下统称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负责所属城市地下管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管线安全运行。

第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城市地下管网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二章 规划

第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管线专项规划。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提出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控制要求。

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和地下管线专项规划报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应当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用地布局、产业布局、行业发展等需求设计相应容量的管线,并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道路交通、人防等规划相衔接。

第十一条 各类城市地下管线的布局、敷设应当符合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地下管线专项规划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

在中心城区不得规划新建生产经营性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在其他地区规划新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线,不得在穿越其他城市地下管线时形成密闭空间,且距离应当满足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

第十二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和地下管线专项规划,并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地下管线,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应当与道路建设工程一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占用尚未形成的城市道路或者城市道路以外用地的,应当依据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并征得土地权属单位同意后再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取得该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无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或者不能确认城市地下管线准确位置的区域,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探测查明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并将探测查明的地下管线资料报送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抄告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放线,并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测量,形成准确的竣工测量数据文件和工程测量图等资料,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核实。

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未按规划建设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变更城市地下管线。确需迁移、变更的,应当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管线建设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和地下管线专项规划,提出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遵循地下管线建设服从城市道路建设的原则,兼顾地下管线运行需求,编制城市道路和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报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城市道路和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组织建设。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改造应当与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同步实施。城市道路范围外的地下管线分别纳入相关项目建设计划,配套建设。

第十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施工掘路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道路挖掘。对不能与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同步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改造工程,开展有计划的道路挖掘许可审批,控制道路挖掘规模和施工时间,减少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因敷设城市地下管线挖掘道路。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应当报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告。

超出前款规定年限,需要挖掘道路敷设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制定道路挖掘计划,纳入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已规划的城市地下管线需要横穿道路但不具备建设条件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通知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按照规划要求为地下管线预埋横穿道路的管道。

随同城市道路建设的各类地下管线工程,应当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预留支管或者接口至城市道路规划红线一米范围以外。

第二十一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手续;与道路同步建设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可以委托道路建设单位与道路建设工程一并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手续。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涉及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河道、航道、绿地、文物、人民防空工程和军用设施等,或者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建设单位应当征求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的意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涉及许可或者审批事项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线同步建设时,道路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统筹协调道路工程和地下管线工程的施工,合理安排地下管线的建设工期;

(二)向城市道路建设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三)事先通知相关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做好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线的监护工作;

(四)督促和检查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在管线覆土前完成测量工作;

(五)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第二十三条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城市地下管线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设施现状资料;

(二)城市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施工时,服从道路建设单位安排的合理工期;

(三)城市地下管线单独施工时,事先通知相关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做好施工现场城市地下管线设施的监护工作;

(四)委托并督促工程测量单位在城市地下管线覆土前完成测量工作;

(五)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第二十四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核实建设单位提供的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二)按照经审查通过的施工图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公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项目信息,设置城市地下管线警示标志;

(三)需要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施工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需要占用人行通道的,合理设置临时通道,保证行人安全通行;

(四)在施工中发现原有城市地下管线位置不准确或者不明管线时,及时向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报告;

(五)在施工中对其他地下管线或者市政、绿化、人民防空、文物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可能造成影响的,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六)因施工损坏有关设施的,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停工,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抢修,不得擅自掩埋或者进行临时处理后回填,发生的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七)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向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提供。

第二十五条 城市地下管线应当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在管线本体上附注相关标识。敷设非金属管线的地下管线工程应当同步布设管线示踪线及电子标签。

敷设燃气、热力、高压电缆等高危地下管线、以非开挖方式敷设地下管线或者位于道路用地红线范围及其建筑控制区内的地下管线,应当在地面设置相应安全警示标识,并采取防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场地条件或者地下空间占用等原因,需要变动地下管线平面位置、标高和规格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

第二十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城市地下管线工程验收合格后十五日内,依法向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施工许可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六个月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材料。

第二十八条 因公共利益确需迁移、改建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与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协商实施方案,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涉及城市道路的,应当与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同步施工。

第二十九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需要废弃地下管线的,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备案,并将废弃的城市地下管线予以拆除。无法拆除的,应当将管道及其井室封填。

对权属不明的废弃城市地下管线,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十五日。公告期满后仍无法确定权属单位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组织拆除或者封填。拆除或者封填费用由本级财政解决。

第四章 综合管廊建设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以及企业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力量等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综合管廊。

第三十一条 城市规划建设新区应当同步规划和建设综合管廊;城市成片改造旧区、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主干道路,应当同步规划和建设综合管廊。不具备条件的,应当为综合管廊预留规划通道。

城市成片改造旧区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主干道路配套的管线,进入综合管廊投入运行后,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拆除原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十二条 综合管廊规划区内的管线规划,应当与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相衔接。

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区域开发与改造时公用设施容量的需要,为管廊内管线的新建、改建、扩建预留足够空间容量,并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 综合管廊的建成区域,凡已在综合管廊中预留管线位置的,不得在综合管廊以外另行安排管线位置。

综合管廊的建成区域,除有以下情况外,不得批准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挖掘道路建设管线:

(一)因技术要求不符,无法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线;

(二)综合管廊与外部用户的连接管线。

第三十四条 综合管廊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内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确保各类市政公用管线安全、有序、高效、节能地建设和运行。

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进入综合管廊的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可以通过租赁或者购买等方式取得综合管廊使用权,合理分摊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维护费用。

第三十五条 综合管廊应当集中管理、统一维护,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确保进入综合管廊的地下管线安全运行。

综合管廊维护管理单位负责综合管廊内共用设施设备养护和维修,建立工程维修档案,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转,配合和协助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的巡查、养护和维修。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负责入廊各管线的设施维护。

第五章 运行和维护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城市地下管网安全应急处置综合预案。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应当制定本行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城市地下管线的隐患排查,对城市地下管线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和危险源,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设立统一的专线服务平台,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城市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损坏、缺失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举报。

第三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权属单位,应当重点改造使用年限超过五十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水、排水管线。对存在事故隐患的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

第三十九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对所属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负责,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程设置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及警示标志,定期进行运行状态评估;

(二)建立日常巡查和维护制度,依法制止危害地下管线安全的违法行为,对城市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损坏、缺失进行及时修复更新;

(三)对输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以及可能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地下管线进行重点监测,保证其安全运行;

(四)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及时核实和处理举报;

(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六)根据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地下管线事故抢修;

(七)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档案制度。

第四十条 城市地下管线出现故障、险情等突发事件时,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可以先行破路抢修,并同时通知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二十四小时内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相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抢修完工后,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由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及时恢复道路原状,保障道路通行,所需费用由破路的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承担。

第四十一条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压占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进行建设;

(二)损毁、占用或者擅自移动地下管线;

(三)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毁地下管线的安全警示标志;

(四)堆放、排放、倾倒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

(五)擅自接驳地下管线;

(六)其他危及地下管线安全、妨碍地下管线正常使用的行为。

第六章 信息档案管理

第四十二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备和更新工作,及时将地下管线的普查资料、竣工资料、补测补绘资料录入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动态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专项普查,按照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探测、补测,掌握城市地下管线规模大小、位置关系、功能属性、产权归属、运行年限等基本情况,并纳入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在验收合格之日起三个月内,纳入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十三条 城市地下管网的信息管理应当坚持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整合,遵守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有关规定。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和要求,规划、建设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地下管网信息采集、监控和数据应用服务等多种功能,实现对城市地下管网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地下管网信息数据的相关技术标准和信息共享目录清单。

第四十四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建立所属地下管线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并按照规定与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做到信息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第四十五条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不明或未建档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报告。

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查明不明城市地下管线的性质、权属,责令权属单位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测量。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测量数据。

第四十六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监督管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接收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应当及时登记、整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好无损。

新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三个月内,分别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城市地下管线迁移、变更、废弃之日起三十日内,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应当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修改、补充到本单位的地下管线设施专业图上,并将修改后的专业图及其有关档案分别报送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第四十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和权属单位,移交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情况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监督、指导和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做好城市地下管网工作。对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城市地下管网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检查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及其信息管理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权属部门的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违法行为。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布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通信地址。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依法建设、维护地下管线等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或者推诿。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应当予以保密,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地下管线专项规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办理相关许可、审批和竣工验收备案的;

(三)未按照批准的城市道路和城市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组织建设的;

(四)未按照规定进行城市地下管线专项普查以及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应急协调机制和隐患排查制度的;

(五)对未经规划条件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

(六)发现违法行为或接到举报后不予调查处理的;

(七)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建设单位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未按照规定进行竣工测量的,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二)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擅自迁移、变更城市地下管线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未按照规划要求为城市地下管线预埋横穿道路的管道、预留支管或者接口的,处预埋管道、预留支管或者接口工程造价四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施工单位未按照审查通过的施工图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的,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

(二)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原有地下管线埋设的位置不明或者不准确时,未及时报告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可能对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影响,未停止施工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未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敷设地下管线、设立警示标识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在管线进入综合管廊运行后,未按规定拆除原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废弃地下管线未向城乡规划或者市政公用工程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未按照规定予以拆除封填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压占地下管线或者附属设施进行建设的;

(二)损毁、占用或者擅自移动地下管线的;

(三)堆放、排放、倾倒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的;

(四)擅自接驳地下管线的;

(五)其他严重危害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妨碍地下管线正常使用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毁地下管线的安全警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权属单位未按照规定报送测量资料、移交有关档案,以及移交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履行维护职责,造成公共利益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造成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较大的镇规划区内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其信息档案管理适用本条例。其他建制镇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军用地下管线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城市地下管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计划用20xx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还包括:20xx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近年来,各地由地下管网问题引发的城市内涝、道路塌陷、管线爆裂等事故呈高发态势。由于不掌握地下管线的基本信息,城市道路屡屡开膛破肚,不少城市出现群众反映强烈的马路拉链。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构成状况越来越复杂。地下管线到底是什么样,目前看,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能完全说清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贺明说。

篇8

关键词:背景;问题;保护与设计;体会

中图分类号:TU986.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3-0101-04

1、背景

1.1 历史

东汉时期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载“西施山,原名土城山,一名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越王勾践罢吴归越,为习教美女夷光(西施)、郑旦之宫台也。”可见,这里是两位美女在为国赴吴前而“三年学服”之地,如图1。

1.2 考古

1963年,经考古发掘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西施山遗址”。由于遗址绝大部分已为原绍兴钢铁厂覆盖,地下文化层在厂房基建时受到较大破坏,文化层遭到很大的破坏。2005年,随着该区域迪荡新城的建设,绍兴市文物局对西施山文化保护区域的文物层进行了考古发掘,判定该遗址是一处规模巨大、时代明确的战国时期越国遗址,是绍兴作为越国都城的重要见证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价值。

1.3 区位

西施山遗址地处绍兴老城区东北部。根据文物局划定的保护区面积约20584m2。地块呈倒等边三角形,南北边长165m,东西边长194m,公园西侧边长为220m。

2、存在问题

2.1 新城的需求

西施山遗址所在区域,一个现代化新城已崛起,并渐渐已为现代建筑群所包围。这对于文物保护本身是不利的,对文化的宣传也不利的,也对新城的整体面貌造成了很大影响。

2.2 文保的迫切

文物保护对于绍兴这样一个古城意义十分重大,没有文物,就不可能展现出绍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目前,遗址保护区内一片荒芜,而文物层距离地表较浅,不及时保护极有被破坏侵蚀的危险。

2.3 文化的缺失

西施文化作为越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相关史料记载和故事传说中屡有出现。假如越文化没有西施,那么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壮丽篇章就会残缺不全,绍兴越文化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展现。

2.4 旅游的断链

从城市旅游的角度来说,绍兴文化旅游是一个整体,而非星罗棋布的景点之和。要做好这个整合的文章,就必须根据旅游规划将相关主题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主题旅游线路。西施山文化作为越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旅游价值,如图1。

3、设计策略

3.1 设计应对的策略

3.1.1 保护遗址,遵守文保规定

采用覆土保护和低密度开发的可逆式发展保护模式,既使文物得到完整有效的保存,又不影响地面各类功能的建设展开。

3.1.2 绿色休闲,满足人们需求

以文化休闲、绿色生态休闲为主要方式,配套城市的功能,为周边服务,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大面积种植生态绿化,调节城市小气候。

3.1.3 两种文化,串写场地脉络

文化策划上重点围绕地域文脉――西施山,衍生形成两个文化脉络:美人西施文化和越国礼乐文化。将史迹散布在公园内,让人们去感受历史,展现西施山的独特文化元素。

3.1.4 文化演绎,成就观光旅游

在文化的具体表达上,与西施故里、越王古城的文化节点有机互补,形成越文化旅游链。

3.2 设计提出的理念

设计提出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弘扬文化、注重休闲”的理念,并提出了“双园共生”的规划构思。将西施山遗址公园建设成为一个“遗址文化公园”和“城市休闲公园”相结合的“双公园”。将文保、城建、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共生共享,共同打造一个绿色休闲的文化遗址公园。

4、设计纲要

4.1 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从实际出发,以长期完整保护遗址为前提;以绿化、美化环境为基础;以发掘和展示西施文化为主题;以促使遗址区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基地和观瞻文化、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假日休憩的基地和越文化旅游产业区。

4.2 原则

4.2.1 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按照文保的要求,对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不得破坏、移动、擅自更改文物和历史面貌。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后建设。

4.2.2 建设的可逆性原则:所有建设材料和工艺在原则上都是可逆的,可以随时移除而不影响原有遗址,以便日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为今后的保护和建设留有余地。

4.2.3 文化的可读性原则:立足西施山地域文脉,弘扬越国西施文化和礼乐文化。西施是一位历史上的名人,因此在规划中应力求挖掘她的文化素材加以表达和演绎。使游人能从中“读”解其中的意义,增强趣味性和参与性。

4.2.4 休闲的人本性原则: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居民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力求完善周边环境,为周边人群配套服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2.5 种植的生态性原则:梳理现状用地,再造自然生态景观,重建自然生态链,并充分考虑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造丰富生态景观层次,尤其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绿化配置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4.2.6 考古的同步性原则:考虑到地处遗址区域内进行建设,原则上应先考古后建设,根据实际发掘情况,及时调整规划设计。

4.3 定位

西施山遗址公园是在以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展现越国西施文化和古越礼乐文化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一处可供人们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的生态主题性游园,如图2、3。

4.4 结构

“一山、二轴、二区、九景”。

“一山”:根据史料“山高不过数仞”的记载,重垒西施山,既可以覆土保护文物层不受到破坏,又可再现古越时期的土城山风貌,构成了一个郁郁葱葱的绿色生态山丘,是西施山遗址公园文化的载体。

“二轴”:指的是两个文化展示轴。第一轴位于区域中部,连接着入口广场、礼仪之路、美人宫(展示馆)、西施亭,层层抬高,营造出古越庄重的纪念气氛,体会西施学艺的历程。第二轴环绕山脚布置而成,使绍兴市民能够享受林中漫步的乐趣,其间散点布置古越礼乐文化,让人回味。

“二区”:是指整个公园根据功能定位和文化主题的不同划分的西施学礼文化区、古越礼乐休闲区两个功能区块。

“九景”:本次规划重点设计了九处景点,分别是:宫墙倩影、浣纱溪边(入口广场)、美人歌阙(美人宫)、西施望乡(西施亭)、乐野山林、舞步寻踪、越女报国、越中傩祭、钟听音,如图4。

4.5 保护措施

4.5.1 清理遗址――在建设前将保护区内的遗址进行清理考证。

4.5.2 覆土垒山――既能再现历史典故中“土城山”的面貌,又能保护地下文物层不受破坏。

4.5.3 园林植被――根据山体进行植绿固坡,在山脚土层浅的区域种植浅根系小乔木。

4.5.4 园林小品――不得破坏文物层,材料和工艺简洁生态,并具有可逆性。严禁水景和打桩。

4.5.5 古建恢复――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恢复美人宫建筑,建筑构件(含基础)不得破坏文物层,且建筑面积控制在遗址公园面积的5%以内。

5、主要景点

5.1 宫墙倩影

公园的西入口,是联系新城与公园的主要通道,设计上将人行道适当加宽,与对面建筑形成呼应,沿山体设置富有传统意味的景墙,并在其上镌刻西施的三年学礼经历和出土的舞蹈文物拓片,使优美的舞姿留在了粉墙上,从构图上将游客的视线向入口广场引导,如图5。

浣纱溪边(入口广场):根据史料记载在广场人口中心设置一组石景,结合溪流,再现“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的景致,引人人胜,成为人们进入景区的第一景。

5.2 美人阙歌(美人宫展览馆)

沿着山体拾级而上,地面上雕刻着中国《礼》、《乐》发展的历程和辉煌,引导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进入公园的主题景点――美人宫。如《绝越书》所载:“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追忆宫殿的美好形象,注入新的展览功能,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先秦建筑的形态,将极大的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成为整个公园的灵魂。

美人宫:建筑采用底层架空、梁柱承重的干阑式建筑形制,主殿屋顶为五脊顶,与厢房双坡顶有所区分。这种做法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地下文物层,为后续考古发掘留有余地,如图6。

5.3 西施望乡(西施亭)

西施亭位于山顶,采用铜瓦一重檐圆攒尖顶。是西施学礼文化区的终点,也是西施慷慨赴吴,蓦然回首的地方,更是人们在此思念西施、感受西施精神的地方,由于在此整个高度超过周边,在亭子里俯瞰四周山野,不由得心怀澎湃、荡气回肠。

5.4 越中傩祭

该景点位于公园南端,设计主题脱胎于古越傩舞。“傩”是一种舞蹈,即《躯傩》所载:“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傩舞起源在越中,反映了人们试图与“神鬼相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愿望。设计上根据《西施山书舍记》记载――“脂粉塘”,作溪流之势,考虑到对文物的保护,以干溪石滩作为河流意向,并在其中设置一绿岛作为舞台,按史料所述布置若干舞蹈雕塑形象,以展现远古人们的舞台表演艺术,如梦如幻,似假还真,成为游客难以忘怀的绍兴古代舞蹈的重要体验。并于山林之上设置一凉亭,造型仿越国文物――伎乐铜房,与傩舞雕塑绿地遥相呼应,整个景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将吸引当地和外地游客来此观赏,如图7。

5.5 钟品音

该景点位于公园东南角,造型元素采用绍兴出土的西周甬钟,钟是合乐,铭文统称为钟。设计上以木平台为主,间以穿插主题景墙,将编钟、伎乐铜人等文物元素组织起来。让人们在其中品味和感受越国的音乐文化。

5.6 越女报国

该景点位于公园的北部,舞剑又是越国的一种舞蹈,是越族以“复国雪耻”为目的的备战型舞蹈,句践聘请善于剑术的越女习教战士和百姓,反映了越族尚武的性格。设计上以一越女舞剑雕塑作为视觉中心点,以一景墙作为背景,言简意亥,刻意传神,仿佛一幅水墨画置于篁竹之前,整体氛围宁静、安闲而又不失灵动,赋予游客深度的生态体验。

5.7 禹步寻踪

本景点位于山体之西北角,本景点文化主题亦是古代越国的一种祭祀所用的舞蹈,源于夏禹治水,称《禹步》。“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设计上利用绿林山体的坡度设置几个弧形台地,将禹步之印刻于石板之上,以模拟禹步的步法,游客身临其中,沿着足印追寻夏禹跋涉神州大地,体会他们的治世精神,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如图8。

5.8 乐野山林

该景点位于公园西北角,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乐器的发明,《乐记》在论述乐器与诗、歌、舞三者关系时认为:“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越国自古就崇尚乐舞,出土了许多越族地域的乐器。设计围绕着主园路展开,将乐器一一进行展示,让游客了解这些乐器的历史和演奏技巧,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操。色彩绚丽的阳光洒在墨绿的松林上,优美的乐曲应和这阵阵松涛,人流经过此处,心中不由随着松涛吟唱,神清气爽,如图9。

6、设计体会

经过近两年的设计和施工,工程已经交付使用,回想起这段设计经历,有几点设计体会:

6.1 保护与展示结合

保护文化遗址是遗址公园的第一原则,但不是为了保护过去而保护,而是为了让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尊重过去珍视过去,所以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展示方式,实现一直保护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保护遗址本体、遗址格局、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为主体,充分挖掘遗址本身潜在文化内涵而建造的具有特定意境体验的公共开放绿地空间。在景观规划设计的立意上要与遗址地的历史、传统、故事、寓意相契合。

6.2 整体和局部协调

作为现代新城中的一块主题明确的公园绿地,应该从外部功能、外部交通、周边水系、空间关系、运营管理等方面统筹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协调好近远期的统一有序。功能上满足周围人群的需求,交通上要结合周围路网,设计好公园主人口形象,还要在停车场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在大的空间关系上要呼应和对话。

6.3 保护与利用统一

遗址公园有别于一般的公园,其存在一个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景观设计中应该作为一种策略或手段未统筹协调两者的平衡关系,从而实现遗址本体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旅游休闲开发等方面的统一。

篇9

昨天,我们召开了全州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大会,已经明确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今天,我们接着召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就是因为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基础建设作为保障。去年,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交通工作会议、农田水利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林业环保工作会议。为了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各会议精神,我们把各个工作会议的精神串在一起召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基础项目和产业项目并举,两个工作一起抓、一起强的决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扩大内需和投资拉动战略,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生态”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交通、农田水利、城镇和环保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的跨越发展打牢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础建设成绩显著,跨越发展能力提升

××当前最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跨越发展就成为空谈,我们始终把打牢发展基础作为经济工作的关键举措,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州的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等基础建设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为今后的跨越发展积攒后劲,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打牢关键基础,交通建设快速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通过多年建设,我州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已具雏形,交通通达能力不断增强。主干道建设取得突破。香格里拉至松园二级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我州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随着香德、德维二级路前期工作的展开,拉开了我州三大主干公路建设的序幕。出口通道建设步伐加快。维福、香稻公路正在加紧前期工作,香宁公路已完成前期,德贡、香木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香乡公路基本完工,四外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乡乡通客车,乡镇通油路率达80%。机场三期建设圆满竣工。香格里拉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极大地改善了××的航空运输和机场条件。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丽香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是全省推进的7个铁路项目中,进展较快的一个。由于丽香铁路地质复杂,据专家介绍,丽香铁路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比青藏铁路建设的难度还大,青藏铁路每公里的投资大概是3000多万元,而丽香铁路每公里的投资6625万元。铁路总长139公里,投资概算92个亿,甚至会超过这个数字。由于丽香铁路桥梁和隧道占整条铁路干线的72.9%,工期也由原来的4年改为6年,但我们要按4年内完工来推进工作。在丽香铁路项目上,我州打破常规,在立项批复以后,可研和初步设计同步进行,加快了丽香铁路的动工时间。丽香铁路有望在年内开工,××拥有铁路的梦想为期不远。

(二)夯实民生基础,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和命脉,是实现跨越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州委、州政府始终抓住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放松,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稳产农田建设快速推进。认真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不断完善渠系配套,高稳产农田地比重逐年增加。骨干水利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犁地坪、小中甸水库建设项目,“五小”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为改善我州防洪、灌溉、饮水条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实施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沼气池和太阳能在农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三)做实窗口特色基础,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城镇化是××发展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多年努力,全州的城市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22.4%,三县县城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镇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到2008年,县城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县城供水普及率92%;城市道路总长75公里;污水处理率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26%;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人均绿地面积5.5平方米。城镇规划不断加强。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拉开城市框架,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区划,完成了全州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香格里拉县城集中供热一期工程试点片区20万平方米、香格里拉县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香格里拉县垃圾处理场扩建工程已开工建设;德钦县城整治与拓展、维西市政二期工程顺利推进;希尔顿生态旅游文化商贸中心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按计划分步骤完成了离退休干部职工住房补贴的发放兑现工作;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困难农民的居住安全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城镇廉租房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四)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立州之本。坚持生态立州,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工作;实施纳帕海国际湿地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了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状况第一次普查和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了我州环境状况和土壤资源状况。进一步巩固“禁塑”成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全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处理好“三江并流”遗产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州的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等基础建设与跨越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就交通而言,到目前,全州还没有一级公路,二级公路123.4公里,占全州公路总里程数的2.52%;三级公路87公里,占1.78%;四级公路2995公里,占61.6%;等外公路1666公里,占34.1%,公路还存在着等级低、通达条件差、安全系数小的问题。就农田水利而言,全州高稳产农田面积为10.35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7%,且存在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备,土壤地力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从城镇基础建设看,全州29个乡镇中只有9个乡镇编制了总体规划,规划覆盖率仅为31%,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还未启动,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全州城镇化水平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4个百分点,城镇化程度还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08年全州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0升,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仅为240元,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还存在着城市功能不完备,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存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屡禁不止;城乡环境改善难度不断加大,全州污水处理率仅为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6%;天然林保护工作难度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环境管理能力弱等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发展的有利因素,国家不断加大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我州今后一个时期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随着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的落实,将对推动我州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进全州基础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州政府把今年确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再攻坚,民生工程落实再落实,维稳措施细致再细致,生态工程具体再具体年”。这是因为,全州经济社会能否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项目,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撑,有大项目才有大投资,有大投资才有大发展,有大发展才有大效益,这个是我州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全州各级各部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当前全州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的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突破口,牢牢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放松,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今年我们决定实施19个重大建设项目和40个重要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90个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抓开工、抓进度、抓资金、抓项目协调、抓项目落实、抓监督检查,一抓到底,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全程监督。要实现××跨越发展,基础建设是先决条件,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眼于拉动和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基础,强化措施,推进全州基础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交通基础建设步伐,实现全州交通跨越发展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一段时间,交通基础建设要按照建设一条铁路,两个机场,三大主干,四外通道和五千公里农村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思路,以建设连接滇川藏的重要通道为目标,到2015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通畅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逐步把××建成东部藏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一要加快推进丽香铁路建设,并争取在“十二五”前期实现通车,州人民政府将成立铁路建设办公室,全力推进丽香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铁路前期规划工作。二要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为重点,基本实现州内主干道高等级化、出口通道和县乡道路油路化。争取三年内完成国道214线香格里拉—德钦二级、德钦—维西(塔城)二级路建设,新开工建设连接周边地区的香格里拉—宁蒗、香格里拉—乡城旅游北环线、香格里拉—稻城、德钦—贡山、维西—福贡等公路。以改善农村道路通达条件,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为目标,继续实施好县乡(镇)硬化通畅工程,加快推进无油路乡镇的路面硬化,每年实施并完成500—80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全州所有乡镇实现路面硬化,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通公路,并逐步硬化路面、提高等级,到“十二五”前期全州实现村村通公路。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做好香格里拉开发区松园段高速路、香格里拉—维西塔城二级路等骨干交通项目的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为××交通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储备好一批项目,到“十二五”末,香格里拉至松园公路建成高速路。三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香格里拉机场设施,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到“十一五”末再开通2—3条航线,争取早日把香格里拉机场建成东部藏区重要的国际口岸机场;要积极推进德钦小型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在2010年内完成前期工作。

就当前来讲,要推动丽香铁路尽快产生实物工程量,争取完成投资5亿元。香德、德维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已被列入2009年全省新建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积极配合做好香德、德维二级公路前期工作,香德路争取在今年11月前开工建设,德维路也要在年内开工;同时,要加快德盐公路、羊拉公路、香乡公路、洛吉公路、德贡公路、香木公路、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香乡旅游北环线在9月份开工。通村公路要完成600公里的建设任务。2009年,交通基础建设要力争完成年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12亿元。

(二)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按照建设好六大工程(即中低产田地改造、骨干水源工程、骨干沟渠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安全饮水工程、防洪防涝工程)的思路,以兴修水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推进小中甸水利枢纽和梨地坪、康斯水库建设步伐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对澜沧江沿岸及全州骨干水利工程和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三面光防渗处理。要进一步加强以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努力提高水利化程度,切实加强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地、农村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土保持、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通讯、农村能源沼气、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州高稳产农田由2008年的10.35万亩增加至16.65万亩,净增6.3万亩,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州水利工程控制供水能力5043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26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村安全饮水8.97万人,防洪除涝保护面积达5.45万亩,受益人口达6.8万人;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提高城市用水供给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州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0万亩。全州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达到31万亩,全州年粮食产量达14.5万吨以上;水利工程控制供水能力65533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33.825万亩。

今年,要继续加快推进犁地坪、小中甸、康斯水库的建设进度。犁地坪水库要完成投资8000万元,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实现水库蓄水;小中甸水库年内完成导流渠开挖,主体工程开工;康斯水库要争分夺秒地抓紧前期工作,争取今年年底开工建设。抓好五小水利设施和六十条骨干沟渠建设,完成100件五小水利和10条骨干沟渠建设。继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完成2万亩高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再实施1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做好农田水利项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实施好渠道除险加固、灌渠疏挖、水毁修复及综合治理等工程。优先解决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饮水环境及条件。继续做好中德财政合作××香格里拉人畜饮水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牧区水利试点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对我州牧区水利项目进行专项倾斜扶持。

(三)加快城镇基础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规划先行、拉开框架、打好基础、定位准确、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丰富功能、美化环境、强化管理”的思路,城市、集镇、乡村规划都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地进行规划,规划制定后要严格按规划进行项目建设,不能因领导的个人意愿而随意改变规划的内容。以香格里拉、德钦、维西特色文化城市和开发区窗口城市为重点,打造具有经济、文化、商业、社会价值“四值”的特色城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以香格里拉县城为中心,德钦、维西县城为两翼,连接滇、川、藏主要通道为轴线,经济开发区为窗口,主要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城镇体系,按照城镇规模适度,职能分工明确,服务功能完善,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民族特色突出的要求,建设具有高原生态、民族文化、时代气息的特色城镇。要不断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照明、电网、通信、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2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10.2万左右;城镇供水普及率93%;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35%左右,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供气、供暖、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有较大改观,基本适应发展的要求,新增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日,城镇供水普及率95%;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5%;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当前的重点工作是:一要认真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转变规划工作滞后这一制约我州城镇发展突出问题;要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经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全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围绕到2012年前把香格里拉县城建设为可容纳10万人、维西县城可容纳3万人、德钦县城可容纳1万人、开发区可容纳1万人,同时建设10个特色小集镇的目标,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香格里拉县城希尔顿旅游文化商贸中心、香格里拉县城集中供热项目、香格里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维西县城市政二期、德钦县城拓展整治等工程,加快三坝乡、永春乡小集镇建设步伐。要求希尔顿旅游文化商贸中心9月份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几个五星以上酒店、饭店,做好火车站商贸中心前期规划等工作,城镇建设力争完成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三要切实开展好民居工程建设,不断解决城乡群众住房困难。要积极向省和国家汇报和争取,并结合实际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建设。今年,向上争取的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资金要比去年有明显增加,力争建设廉租房2万平方米,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500户。四要不断做大做强房地产业。今年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和鼓励房地产业发展,全年全州力争完成房地产投资3.5亿以上,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五要加强城镇管理工作。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配套健全的管理体系;实施综合执法,发挥整体功能,强化执法队伍的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道德修养;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路子,促进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打牢生态基础,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我们要站在全国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把保护××的生态环境这根主线贯穿于全州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都要以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前提,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到2010年,争取全州森林覆盖率要达到74%以上;三县县城及开发区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内;两江流域水质达一至二类标准,一、二级支流达到二类标准,高原湖泊达一类标准;三县县城及开发区自来水使用率达95%以上,尽快对饮用水源进行划定保护,使水源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6平方千米,封禁治理面积6300平方千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早日启动香格里拉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对生态良好区采取抢救性保护,生态功能脆弱带积极恢复,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到“十二五”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要达到77%以上,以“两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有效地保护“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工业园区污染得到集中控制,城镇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初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们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要按照《“两江”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做好“两江”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二要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有特色的经济林基地。三要紧紧抓住中央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支持力度这一机遇,继续向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和项目。四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省政府下达我州的环保目标任务完成。五要逐步淘汰和取缔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低、高污染的中小企业,积极引进环保型、节能型的大企业,从源头上抓好、抓实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六要继续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作,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解决草场过牧问题,实施2.8万亩公益林管护,加快推进纳帕海湿地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2009年完成纳帕海水质处理,达拉河整治工程投资5000万元。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按照《××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要求,有步骤、分阶段、规范有序地推进全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七要认真贯彻执行迪政发〔2006〕25号文件精神。目前,在矿业、水电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林地和林木遭到破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迪政发〔2006〕25号文件对保护林地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强有力的措施,继续落实好这份文件精神,对我州保护林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八要继续做好城市面山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0平方公里。九要加强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改灶和太阳能,今年新建沼气池2000口。十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力度,合理、有偿、规范、有序地依法进行开采,严禁破坏性开采,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促进基础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