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

篇1

在车流量增幅巨大的情况下,浙江省建立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后,浙江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情况却大幅好转,通行运转效率提升明显。这与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的建立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浙江省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的实践为蓝本,分析了交通打造陆海空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构建。

【关键词】

交通;综合指挥中心

1 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提出的背景

从自然条件方面看,长三角及长江下游沿江地区是中国综合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之一,浙江也在这个范围内。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频侵袭浙江。恶劣条件下保障交通畅通是对浙江交通人的极大考验。从经济社会方面看,浙江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交通需求较高。另外,资料显示,浙江省机动车保有量在全国省市居前十名;再加上浙江旅游资源丰富,浙江交通一直承受着较重的应急指挥压力,尤其是重大节假日和恶劣天气时。

2 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的概念

2013年春节之前,浙江专门成立了以交通、公安、气象等12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对全省节日期间道路水路、民航、铁路运输和城市交通实行综合指挥协调,全面加强雨雪冰冻天气及公路大流量条件下运输保障和安全监管工作。交通运输厅成立了浙江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的工作平台。建立这个指挥中心,通过系统分析和图表展示,为春运等应急指挥和领导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有效、及时的服务,使浙江交通应急指挥迈上一个新台阶。

3 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的功能

概括的说就是,“两个为主、两个兼顾”和“三大职能”。“两个为主、两个兼顾”指的是,即以保障重大节假日及恶劣天气等复杂情况下的综合交通安全畅通为主,兼顾平时;以保障高速公路路网交通安全畅通为主,兼顾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三大职能”指的是,一是运行监控分析职能,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的可视可测可控。二是信息收集,为领导决策和公众出行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三是应急调度指挥,在应急状态下及时对各成员单位下达指令。

4 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的运作模式

每日由交通运输厅领导轮流坐镇指挥中心,省高速交警、省公路局、省港航局、省运管局、省机场管理局、厅宣传中心等相关单位也派专人值班。尤其在长假首日和恶劣天气等复杂情况当日,交通运输厅领导实时掌握全省交通动态,并对应急保通和抗击台风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挥中心对假期道路、水路、民航、铁路运输和城市交通实行综合指挥协调,从容应对长假后半段返程客流和恶劣天气等复杂情况,充分发挥应急协调、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

为确保假期通行安全有序,还优化服务。一是收费站免费道口实行入口不发卡、出口抬杆放行的管理模式,正常收费车道实行入口发卡、出口收卡的管理模式。二是督促各收费公路业主准时完成收费系统的程序转换工作,并在规定的免费通行开始前和结束前的过渡期内,做好临时通行凭证的准备和发放工作,确保免费期与收费期的平稳过渡。三是加强收费站现场管理,规范设置免费车道,在收费公路沿线及收费站适当位置设置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临时交通诱导标志,维护良好收费秩序。四是要按照“四改八提升”服务区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确保公路服务区加油站、超市、餐饮、卫生间等服务设施功能完好,食品、油品供应充足,停车秩序良好,环境整洁有序,应急措施有力。五是认真制订落实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工作的应急处置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前准备应对措施,确保事件一旦发生,及时有效处置。

5 综合交通应急抢险指挥中心的优势

与传统应急指挥相比,目前的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有何优势?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是省政府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做好应急交通保障的重要抓手,打破了传统应急指挥各自为战的状态。

一是信息整合的中心。信息是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工作的基础,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按照部署,信息整合要实现“三个全覆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信息的全覆盖、“省市县信息全覆盖”和“业主单位信息全覆盖”。只有掌握了这三个方面信息,才能正确分析判断,应对突发事件,实现有效智慧。

二是权威指挥的中心。指挥中心上下畅通,能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调度省市县三级、系统内部,实现纵向到底;能实现左右畅通,指挥中心涉及很多单位和部门,每家都有自己的管理范围,能做到在应急需要下,协调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三是服务公众的中心。保障交通畅通,服务公众出行,是建立综合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根本目的。指挥中心能在提供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在畅通重点拥堵道路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是决策参谋的中心。指挥中心既能有效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也要科学服务决策。在整合信息的前提下,将加强平台数据的分析,研究规律,为科学研判形式、应急处置、拥堵治理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五是协调问题的中心。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依靠指挥部各个成员单位现场集中办公机制,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联手解决。

篇2

一、目标任务

(一)建设目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到2012年底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处置快速、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的要求,具体建设目标与进度是:

1.到2010年底,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组建完成。

2.到2012年底,区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各镇(开发区)、重点企业等基层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全区及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要任务:研究决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事项,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政府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灾害或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2.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主要任务: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地震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事故、恐怖袭击和群众遇险等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灾害、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二、队伍建设

(一)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

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分管主任)担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消防大队大队长和公安、安监分管局长担任副指挥,成员单位由区应急办、公安、消防、安监、建设交通、人武、人防、卫生、发改经贸、环保、财政、劳动保障、民政、工商、质量技监、水利、农林、广电、外宣中心、科技、电力、电信以及相关部门组成,并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适时调整充实。

(二)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区政府依托公安消防大队组建区级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形成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其它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及当地各种形式消防队伍有效联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

2.区有关部门可结合本部门处置相应突发事件的特点,全面加强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的针对性。

三、制度建设

(一)应急响应联动制度

1.应急事故接处警。区各类灾害事故的接处警依托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接到各类灾害事故的报警后及时向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并调派相应力量进行现场处置。

2.救援力量调派。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预案启动后,根据预案要求,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实行信息报送和力量调派。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成员单位力量调派工作,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行通知、联络、调派,各成员单位在接警后,必须按预案、有关规定和现场指挥部的指令,指派相应人员携装备,到场参与处置。

3.救援物资调用。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调集包括战勤保障中心的各类救援物资和全区范围内日常储备的各类生活及其他相应物资。

4.现场组织指挥。较大级别以上的突发事件,由区领导负总责;区领导未到场时,预案制订部门负责人是现场总指挥。较大级别以下的突发事件,在政府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下,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统一指挥或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指定部门(预案制订部门或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实施现场指挥,组织开展灾害或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二)例会制度

1.联席会议。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决定全区应急救援工作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问题,部署各类应急救援重点工作。

2.专家小组会议。由区级各类事故专家小组成员参加,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主要是交流经验、研究工作形势、探讨处置方法,为处置工作决策和指挥中心的临场指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案例研讨评估制度。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专家小组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按需要召开针对特定事故处置的评估会议,为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不断积累经验。

(三)演练和培训制度

1.演练制度。按照预案,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救援联动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队伍承担灾害事故处置的实战能力和处置水平。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预案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专业演练。同时根据演练和救援工作需要,每年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相关预案。

2.培训制度。根据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每年一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军事素质、专业救助、综合救援等有关科目的培训,提高救援理论和专业技术与技战水平。同时积极选送人员参加应急救援培训,加强区域间交流学习,提高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四)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调用制度

1.储备模式。全区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按照“统一管理”和“集中、分散储备相结合”的模式,以消防大队为依托,筹建区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区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对专用应急救援物资、重要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和各类专业车辆等进行储备和应急保障;其他区各部门及各社会单位分散储备各类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和生产生活物资。

2.管理模式。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负责协调全区各类应急救援物资的日常管理和战时保障。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和其他区级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储备的应急救援相关物资情况,进行分工录入,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区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中心备案,实行动态化统一管理。

3.调用模式。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由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调集包括战勤保障中心的各类救援物资和全区范围内日常储备的各类生产生活物质及其他相应救援器材装备。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无条件服从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调用。

(五)检查考评制度

1.检查考核方式。将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受区政府委托,负责对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工作和区级联动各成员单位参与应急救援行动进行考评,并作为检验各镇(开发区)和各联动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2.检查考核内容。主要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日常管理、物质储备、联动响应、救援处置及经费保障等方面。

四、保障措施

(一)基地建设保障

1.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以区消防训练基地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构建区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落实相应经费保障,增加应急训练设施及其他必备物质,以承担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及社会相关单位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年度培训计划,按计划落实培训任务。

2.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基地建设。在现有消防大队的基础上,着眼长远,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保障基地营房、场地建设,按省、市下达的标准储备各类综合应急保障物质,进一步构建标准化的综合应急救援战勤保障基地,逐步实现各类救援器材、装备、车辆和物质储备基地化、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的“四化”保障模式。

(二)装备建设保障

1.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装备建设,根据省、市下达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通用标准,结合区灾害事故类型特点,综合考虑财力和实际需求,合理统筹装备配备,强化攻坚和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的配备,分阶段逐步完善。

2.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战勤保障,依托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加强对专用应急物质、重要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与保障,确保应急救援任务顺利实施,具体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标准的通知》、《省财政厅省公安厅关于印发<省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标准>的通知》要求分步施行。

(三)经费保障

1.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

篇3

关键词:内河交通 安全预警 机制建设

嘉兴内河水上交通事故规律性分析

事故与时间的关系。通过对嘉兴内河2005-2009年水上交通事故发生时间分布的统计发现,不同时间段事故发生率不同。其中00∶00-00∶04是事故的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

事故与船舶交通流量的关系。以杭申线为例,杭申线属于嘉兴内河航区主干线航道。通过统计嘉兴主干线航道杭申线的船舶交通日均流量及与之相对应的事故数量,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事故数量基本随着船舶交通日均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在事故数量较大的9月份和10月份,船舶交通日均流量也处于较大值。从另外角度分析,这些月份也是年度经济计划落实实施进程的高密时段。

基于事故发生规律建立嘉兴内河交通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在水上交通管理中,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通过水上应急指挥中心对进入辖区船舶安装的RFID、GPS、短信平台,可以获取船舶交通流量的信息和实行有效监测。因此,通过研究事故发生与时间分布、船舶交通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单因素的内河交通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基于船舶交通流量的改变,及时对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进而对辖区水域的安全状况进行有效预警。

现行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侧重于事故后应急救援管理,缺乏预控性、前瞻性。目前,嘉兴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主要侧重于事故后的应急救援、当事人责任的追究、大力完善航道基础设施、改进航道通讯管理、实施目标考核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上交通安全问题。可是这些方法一方面难以对水上交通事故进行事前预防、早期识别,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针对预先建立的日常重复的航运模式而制定的,并不能对问题做出动态反应,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缺乏统一预警管理指挥协调机制。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管理涉及港航、公安、消防、医疗及通信等多个相关部门,由于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出发点不同,在处理标准和方法上常会有出入,缺乏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虽然各部门己经制定了应急预案,但一旦发生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各部门难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各部门的资源,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低,存在响应不及时现象,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还不够融洽,致使事故处理效率不高。

水文信息采集滞后,缺乏趋势预测资讯。嘉兴内河水文情况是航道重要的操作指标,水文的变化直接影响航道的变化,对于航道部门提前预知、提前做相应防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收集过程中存在一些新特点新问题。一方面,水文情况影响因素复杂化,不具自然规律性。以往水文情况为一个自然状况,变化遵循自然规律,但随着内河航线周围城市、集镇防洪工程的修建,现在的水文情况还与上游源头、干、支流上蓄、排能力量有关,参与了人为因素而非自然现象,同时受干、支河流上游来水、雨水以及人为因素(上游拦洪、蓄洪、排洪调节)共同影响,变化不具规律性,难以预测。另一方面,水文信息在相关部门间传递共享存在滞后性。港航管理部门自站点监测只能测出实时数据,对未来水文等级无法预测,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工作的有效实施。

关于完善嘉兴内河交通安全预警机制的设想

充分发挥水上应急指挥中心的预警职能。近年来,水上应急指挥中心的设立以应对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船舶通航管理为目的,大大提高了水上交通管理工作水平。然而,目前水上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局限于承担水上交通事故的接处警和航道疏通指挥协调等工作,对安全预警这一职能显著缺失。水上应急指挥中心可以及时地对辖区内水域的船舶交通状况进行监测,有效获取实时船舶交通流量信息。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水上应急指挥中心在安全预警中的枢纽功能。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协调统一机制。安全预警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一旦发生险情,则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应加强各个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的应急预案。当前内河航道周边布置了诸多港航站点,站点在安全预警管理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要不断提高各个辖区水域内站点的安全预警能力,建立职能部门间,站点与站点间的协调统一机制。

篇4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

安监总规划[2007]166号 二七年八月八日

四、“十一五”期间重点工程

依据《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重点工程是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即“金安”工程)、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工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内网和政府网站群改造扩容工程。

(一)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金安”工程)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已将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正式列为“金安”工程,与金财、金关、金税、金宏、金审等金字号工程一起写入了有关文件。这对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项目后续工程建设特别是二期工程建设、以“金安”工程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资源专网建设的主要项目即“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第一阶段(“金安”工程一期)已在“十五”期间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准并正式立项,在“十一五”期间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实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第二阶段(“金安”工程二期)建设将涵盖“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第一阶段未能覆盖的内容。

1. “金安”工程一期

“十五”期间,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根据批复内容建设的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为第一阶段,即“金安”工程一期。

“金安”工程一期是在已有的信息化工作基础上,通过购置、定制必要的软、硬件设备,主要建设:

(1)网络节点建设

依托公网及已有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覆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包括国家煤矿安监局)到省级机构、其中11个省到所属的116个地(市)级机构和900个区(县)级机构、以及现有的72个煤矿监察分局四级安全生产监管和监察部门的网络系统。

(2)应用系统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与煤矿安全监察应用系统的主体框架并使部分主要业务应用系统投入应用并发挥作用。主要应用系统包括: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行政执法系统,包括煤矿安全监察、伤亡事故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重大危险源监管等监管和监察子系统;

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系统,包括事故调度快报、事故统计、行政执法统计、职业病危害统计、煤矿经济运行统计和安全生产辅助决策支持等子系统;

供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中心使用的矿山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3)数据库建设

建立重点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监管和预案、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危险化学品、行政执法、行政法规、重特大事故档案、事故统计、抢险救灾资源、安全生产专家等基础资源数据库。

(4)建设相关的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系统。

(5)制定相关技术和业务标准

组织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能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机构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并和其它部门实现资源共享接口。

“金安”工程一期投资估算为2.74亿元。

通过“金安”工程一期的建设,在全国部分区域初步建成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对专网覆盖范围的煤矿重大生产事故隐患纳入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管理监察可达到100%,对煤矿执法文书的数字化处理可达到100%,入库率可达到100%,对高瓦斯矿井监管覆盖可达98%以上;确保全国安全生产统计月报上报时间可以提前10天以上,由每月25日提前到15日。安全生产调度快报可以提前13天以上,由每月15日提前到2日。各类伤亡事故的报送准确率可以达到100%,事故信息完整率100%。有关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信息上报在专网覆盖范围的系统内实现随时报送;明显地提高对事故应急响应、救援指挥决策的效率,缩短响应时间;进一步发挥安全生产信息的分析和指导作用,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和监察的辅助决策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政策策略研究、科技规划制定和提出重大安全生产项目研究与技术示范工作的水平;实现对安全生产形势作出综合分析、预测、评估,为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2. “金安”工程二期

“金安”工程二期是在“金安”工程一期基础上,继续补充和完成其余安全监管与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网络扩建,对原有监管和监察应用系统与数据库进行扩容升级。

(1)网络节点建设

在“金安”工程一期已形成的局部性四级五层体系结构的专网系统的基础上,对未联通的地级、县级机构和新建的省级煤矿安监机构及监察分局,以及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实施专网连接或对部分节点扩容。

(2)应用数据库建设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在一期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各个数据库的内容,全面装备到地市、县级节点;

建立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数据库;各级机构协同办公数据库;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立对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特种设备、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的影响社会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

健全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及申报登记工作,即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锅炉、压力容器、尾矿库等各类重大危险源开展普查登记,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布。根据申报登记的数据,基本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

以市(地)为基础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利用数据库同步技术实现国家、省、地市间的数据库同步,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同时利用公网上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门户网站,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各级企业的数据采集。

实施数据处理中心和培训中心的扩容和功能的扩展建设。加大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加工能力,使数字化信息的积累满足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需要。为实现对煤矿瓦斯、剧毒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为主的监测监控数据以及重大事故隐患动态跟踪数据的记录、汇总、分析,为预防性监管和监察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应用系统建设

对“金安”工程一期建设并投入初步应用的安全生产监察和行政执法系统、调度与统计系统功能进一步扩充和完成升级,进一步完善和扩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和预测辅助决策系统,全面装备到各级节点;在部门内资源共享和对其它部门资源共享接口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安监部门对安全生产状况的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为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服务支持。

按照业务需要,新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管理系统,各级机构协同办公系统;对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特种设备、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的影响社会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督促和指导企业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管理,落实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的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系统。逐步构建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可实现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多媒体信息的动态数据管理,远程网络化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动态采集和整合,重大危险源信息的分布、动态查询显示,重大危险源的危害程度的自动定量评估分析,以及重大危险源的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快速、形象表述等功能。

(4)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在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对历史数据和公用数据进一步提炼,作为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来源。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信息咨询、反馈等环节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自主的信息更新及监督检查管理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共用共享,增加政府各部门、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完善安全生产电子政务体系。

(5)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软件测试中心,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和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运行支撑环境

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软件测试中心,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搭建的测试环境、专业的测试工具,科学的测试方法对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保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和数据库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按照实际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和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运行支撑环境。

(6)进一步扩充建设应用支撑平台、系统支撑与安全保障平台

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基础支撑平台,进一步建设所需的系统支撑平台;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基础,进一步建设安全生产所需的安全保障(包括灾备中心)和运行维护系统。

制定相关技术和业务标准,尽快组织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根据法律规定和展行职能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机构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并和其它部门实现资源共享接口。

制定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与企业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研究RFID技术(非接触式识别卡)在政府与企业数据共享交换中的技术和应用标准。

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相关的指标体系。

“金安”工程二期投资估算为17.7亿元。

通过“金安”工程二期的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成覆盖全国的供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共用共享,实施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主要业务信息化的数据库群和应用系统,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依托资源专网系统将全国范围的煤矿重大生产事故隐患纳入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管理;煤矿执法文书实现数字化处理并入库;对高瓦斯矿井基本实现监管;有关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信息上报在专网覆盖范围的系统内实现随时报送;明显地提高对事故应急响应、救援指挥决策和综合协调的效率,缩短响应时间;形成规范的、能够统领全局的、普遍适用安全生产监管与监察业务的建设、管理及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也是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主要依托国家基础电信平台、国家电子政务以及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通信、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实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和协调指挥主要业务工作的信息化,通过与全国其它应急救援机构和各地安全生产应急机构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水平和应急响应的能力。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应用支撑系统、指挥大厅和其它部分等内容。

1.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通信系统

建设包括卫星、无线移动等通信系统,实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含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与地方和其他安全生产应急机构或基地之间的通信联络。

2.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网络系统

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含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局域网系统,扩充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主机房、数据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购置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设备;购置与国务院应急办、有关应急管理部门、部分中央企业、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机构以及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之间的网络接口设备。实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含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与国务院应急办、有关应急管理部门、部分中央企业、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基地、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机构、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以及地市级机构的网络连接。

3.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应用系统

建设包括应急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模拟演练系统、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智能方案系统、应急协调指挥调度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7个应用系统,实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和协调指挥主要业务工作的信息化。

4.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数据库系统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专用数据库,用来收集、存贮、管理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活动有关的静态和动态数据,并支持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加工处理及信息服务。数据库分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救援数据中心、省级应急救援数据中心和地(市)应急救援数据中心三级,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分别管理和存储所管辖范围内的应急救援的信息和数据,包括10个业务数据库和4个基础数据库,其中业务数据库包括应急信息数据库、应急预案数据库、应急资源及资产数据库、应急演练数据库、应急统计分析数据库、应急事故救援案例数据库、应急政策法规数据库、应急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模型数据库、应急空间信息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编码库、数据字典库、用户数据库、权限管理数据库。

5.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应用支撑系统

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基础支撑平台,进一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所需的门户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和应用集成系统。

6.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指挥大厅系统

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系统;建设省、地市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大厅系统。

7.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其它部分

包括应急标准与规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网站建设、培训设施扩充和场地建设。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工程建设投资估算为22亿元。

通过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化体系:实现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国务院生产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省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市(地)级应急救援机构及事故现场的数据资源共享,为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使指挥中心能够集中统一指挥生产安全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协调各专业及省、地应急救援机构,参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国家生产安全领域的危机管理水平,增强各种突发性生产安全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国家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及时掌握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和相关资源信息,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通过充分整合和强化安全专家资源和全国应急救援资源,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准确性、有效性,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伤亡人数;建立“标准、规范、统一”的应急管理系统,使应急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逐步达到事前防范、事中调度处理和事后分析总结研究的目的。

(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业务内网、政府网站群及其应用系统的升级扩容工程

在现有基础上,按照职能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机关日常业务应用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推进总局办公内网及其电子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及其应用系统和政府网站群,即基于互联网构建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门户网站,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公众信息服务水平。

1.内网基础平台的扩容和升级

升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信息平台、扩展以ISDN相连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各省级机构加密公文传输系统的用户节点、深入开展业务协同(办公自动化)、连通国务院专网并运行维护好专网网站。

(1)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内网支撑和门户平台。

(2)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各省级机构的加密公文传输系统,并扩展到新增的省级煤监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扩大内网无纸化办公的范围,深化内网办公自动化的应用。

(3)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与国务院专网连通,与国办相关节点实现信息共享,完善总局网站节点建设,保障内容的及时更新。

2.进一步加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办公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在进一步扩展现有公文管理系统、会议活动管理系统和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总局和煤矿安监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值班管理系统、督察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内部行政管理系统,发展与内网办公相适应的数据库,促进电子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3.基于互联网建设以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政府网站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群

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为基础,以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政府网站为核心构建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群,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宣传、公共信息服务和政务公开工作。

(1)创新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理论,建立健全政府网站建设、组织与管理理论体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在线受理与反馈、安全生产政府网站建设标准规范、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及安全保障制度5项规章。

(2)突破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现有的运行维护模式,建立和规范垂直管理的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子站,初步形成上下联动、统一标志、统一风格和主体栏目对应的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群。

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为安全生产政府网站门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各业务司局、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子站。力求做到:总局组网,网站组栏,维护到处,数据入库。以为核心,细化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加大政务公开的深度,以固定栏目体现规范性,以专题专栏体现特色性,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3)初步建成政府网站的三大支撑平台,形成以政务公开为基础,网上办事为核心,公众参与为动力的保障体系。

建立政府网站采编发平台。支撑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为主站,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各业务司局、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子站的政府网站子站群。

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服务的增值,为不同类型的用户群提供获取政府各部门服务的统一入口,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依托专网已有数据库资源实现12类信息查询: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查询、应急救援救护查询、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查询、事故查询、安全生产许可查询、停产整顿企业名录查询、危险化学品名录查询、安全评价资质查询、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查询、生产用产品安全标志查询、安全生产专家查询、检验检测项目查询。建立“一体化”的信息采集窗口,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申报系统、建立安全知识培训系统。通过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在线查询、在线申报,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网站互动平台。公众参与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完善安全生产论坛、建言献策、事故举报、网站调查四大系统。新建在线访谈、民意征集两大系统。在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公众参与的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4)及时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进行扩容和系统升级,建立较为完备的总局网站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机制和强化运行管理服务。

随着政务公开程度的提高,对于政府网站的运行效率、带宽、功能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确保政府网站信息、系统运行,对网站软硬件基础平台进行扩容和升级改造,以此提升政府网站的整体水平。

各级机构不断更新和完善局域网系统、网站和邮件系统等的装备,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外网邮件系统的改造建设

总局2001年投入使用的邮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各级机构日益增加的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因而需要对现有的邮件系统更新改造,实现具有反垃圾邮件网关,有镜像硬盘功能的符合用户需求的邮件系统。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升级扩容工程总投资约为4.72亿元。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升级扩容工程将改善总局内网办公条件,扩展总局到全国范围内各省级节点和直属事业单位的网络连接,实现总局内网和国务院专网的互联,形成以全国范围的安全生产信息报送、安全生产灾害事故报警、抢险救灾调度指挥及事故处理信息的报送为主要内容的通信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内网业务协同办公,加强社会公众服务,形成以政务公开为基础,网上办事为核心,公众参与为动力的业务服务保障体系。

五、保障条件和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机构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管理机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信息化建设。要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大不同业务部门间的协调力度。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明确项目责任制,建立重点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司局负责人组成,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管理使用和目标实现负主要责任。将项目建设任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到单位、到个人,确保全面完成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项目制度保障

从工作实际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支撑单位的作用,做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应用、分步实施、技术服务、应用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注重为全系统安全运行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信息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落实专家审议制度、中介机构评估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度、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形成公开透明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利用市场机制,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资金和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要认真做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模式。

(三)资金投入保障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跨行业、跨地区的重要的社会基础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包括前期工作(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的编制、调研及评估)、项目建设期及运行维护期等。将法规和标准制定、项目运行维护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信息安全保障的建设资金纳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预算,将有关研究开发所需资金纳入财政科技经费预算。

由于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基础薄弱,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及信息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列入各专项,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应积极支持进行有关安全生产信息化基础标准、规范以及急需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要通过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以及调动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力量,解决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及其系统运行所需的资金投入。

(四)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各项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操作、维护、升级、对使用人员培训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复杂系统,因此要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保障体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队伍。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有效运转,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信息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充分发挥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在全系统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和技术归口管理方面的作用。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也要广纳贤才,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既懂行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相对稳定、技术全面,能够胜任本地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保障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

围绕电子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大力开展全面的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培训,除了造就一批精通各项业务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外,还应将提高职工的信息化意识、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技能纳入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教育培训计划和考核计划,强化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服务能力。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提升地区保障中心的能力。以市场化的方式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与运营中,探索新形势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

(五)信息化基础装备保障

保障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信息化基础装备情况,包括办公人员个人装备,网络基础条件,要使用并及时更新维护正版软件。

(六)贯彻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安全

严格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与条例,并制定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流程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系统管理的有关要求,加快实施信息分级保护,要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服务运行管理服务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安全运行。

六、投资估算

篇5

论文关键词:应急物流,组织结构,作业流程

 

应急物流中心是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设施。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应急物流也因此上升到战略高度。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已逐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完善的应急物流设施、健全的网络组织等有效的提高了灾害应对能力。在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学者才开始了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已在哈尔滨、沈阳、天津、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近年来发生的南方冰雪、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这些物资储备库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物流中心的建设也因此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一、应急物流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南通地处长江北岸,滨江临海,全市皆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多气旋,加之地势低平,气团运行不受阻滞,容易发生洪涝、梅雨、台风、暴雨、高温、雷击、冰雹等自然灾害,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在大地构造上作业流程,南通以靖江—如皋—海安西场—沿縀茶河—如东洋口,延伸至黄海一线为界,南部大部分及勿南沙以南海域属下扬子台褶带,为相对隆起区,北部海安一带属苏北断拗,为强烈的沉降区,是一个由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复合的构造斜坡,隐伏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繁[1]。近一年来,如东附近海域多次发生小级别地震,南通及周边地区均有震感,因此应急防范意识时刻不能放松。

南通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随之而来的是人口、产业、财富的高度聚集,如果没有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一旦突发事件爆发,损失将难以估量。为了做好应急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和救灾机构,合理设置应急物流中心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物资进行分拣、包装,甚至简单的加工,可以使救灾物资得到有效的分类,及时配送到目的地,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物流中心的组织结构

与普通的物流中心强调效率与效益兼顾不同,应急物流中心更重视速度,因此在构成形式、组织结构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1、 构成形式

南通目前已建有国家级的储备粮库和储备糖库,然而应急物资种类繁多,包括医药、医疗器械、食品、被褥、帐篷、燃料、饮用水、交通工具等,这么多的物资种类,储存条件各异,仅凭一个物流中心很难全部囊括,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因此应急物流中心在构成形式上应该是网状的。具体来说,应急物流中心应由一个主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加盟的物流中心、相关生产企业构成。主物流中心存放绝大部分应急物资,某些需要特殊保管条件的物资由相应的加盟物流中心保证供应。当应急物资数量需求超出存货量时,相关生产企业要迅速承担起物资供应的任务。应急物流中心通过一张覆盖主物流中心、各加盟物流中心、相关生产企业的网络系统,组成一个网状应急物流体系,在灾时,应急物流中心通过网络连接作业流程,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和相关生产企业组成一个保障体系。

2、 组织结构

应急物流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借鉴广州等城市应急物流管理的经验,结合南通实际情况,南通市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定期向政府部门汇报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成为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2]。应急物流中心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物流中心的组织结构图

信息在应急物流中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信息中心不但要确保与各加盟物流中心、生产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了解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还要与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灾害监测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环境污染、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情报,并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以供指挥中心做出决策。

三、应急物流中心的作业流程

应急物流中心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控下,将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加工、运输、回收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此达到提高应急物资保障的能力,具体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应急物流中心作业流程图

在平时,应急物流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与加盟物流中心、生产企业的合作,进行网络维护,建立供应商档案,充分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以及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演习等工作。要做好日常信息的监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评价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种类、概率、规模,并设置应急处置预案。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事件的大小、性质、影响范围等,根据有关政策启动应急预案。对所需应急物资作初步的需求分析,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查询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品种、规格等具体情况,紧急调用各加盟物流中心、生产企业的部分或全部应急物资与设备,组织运输与配送,及时送达需求者手中[3]。

整个应急事件处置完毕后,需要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绩效评估,包括响应突发事件的速度、物资满足率、储存完好率、运输效率、部门间的衔接、信息传输、人员配合情况等等,通过设置多项评价指标来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应急物流中心的每一项工作,从而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提高应急效率。

四、实施保障

仅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顺畅的作业流程还不够,应急物流中心要实现高效率运作,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有健全的措施加以保障。

1、监测预警机制

监测预警是一切应急事件救援、处置的基础。应急物流中心要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作业流程,提高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预测能力,对于早期发现的、影响可能较大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灾害性突发事件,要会同卫生、防疫、地质、气象、消防、防洪、环保等有关专家进行风险预测评估,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以增强灾害预防能力。

2、预案编制与演习

完备的应急物流预案可以确保应急物流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因此要重视预案的编制,充分考虑各种环境条件、内外界因素等,以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急预案要明确如何分工完成各项物流活动,采取哪些步骤、措施、程序等,以提高可行性。对涉及全局、危害严重、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聘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

应急预案制定后,应进行几次演习,以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县武装部15名职工凭借演习时打下的过硬基本功,不仅保障了本部职工和家属安全脱险,还成功救助140余名群众死里逃生。演习既要包括专业人员的演习以提高操作执行速度,在实际中能高效完成任务,也要包括对普通民众的演习,以提高人们居安思危的意识,能够在自救的同时也配合救援人员,变单向救援为双向应急,极大地提高应急物流系统实施的效果。

3、物资筹措与储备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物资需求量大,时间要求迅速,因此,物资筹措应多渠道、多方式,在时间上尽量缩短周期,除了动用平时储备,还可采取强制征用、紧急采购、社会募捐等方式。在进行物资筹措时,要严把质量关,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应急物资的质量检验、监督工作。

应急物资的品种要科学设置,由过去单一的帐篷储备向多种生活需求品(棉被、净水器、炊具等)储备转变。要科学地制定应急救援物资的合理储备量,如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等应急物资对储存期限没有过多限制,要科学的进行需求预测,确定其最佳储存量,实现既能满足救灾的基本要求,又不会发生较大的库存堆积;而像饮用水、食品、药品等应急物资有严格的有效期限制作业流程,不仅要科学的确定最佳储存量,还要定期更换,以免失效、变质[4]。

4、车辆调配

应急物流中心平时有一定的车辆运力储备,但若遇特大灾情,车辆运力不足,可与飞鹤物流、交运物流等南通地区知名物流企业合作,进行联合运输,也可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租用运载工具,以保证运力。为避免应急车辆从灾区返回时因空车返程造成的应急效率低下,可对应急车辆稍作调整,进行伤员、病员的转移运输,这样不仅能提高车辆的运载力,也提高了整个应急物流过程的效率。

5、法律保障机制

法律保障对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安全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明确了危机发生时的处理机构和权责划分,可以使应急物流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它还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以确保应急物流的有效实施[5]。

结束语

“居安思危”方能“安居乐业”。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极端天气的频发,各种隐患也潜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应急物流中心的建设,确保这条抢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生命线”时刻畅通,为灾害的发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尽最大努力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蒋庆丰.南通市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防治[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3):21~22

[2]夏晶.吴燕妮.夏季.武汉城市圈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2):6~8

[3]薛梅.胡志娟.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J].2010年(7):145~147

[4]余朵苟.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8年(11):1~5

[5]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51~56

篇6

关键词: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e life of progress, how to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city to emergency rapid response and resistance to the ability of the risk, and for the citizens of more quickly and provide emergency service, highlight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Keywords: nanning; Ase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Emergency link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CERS:City Emergerey Response System)是在一个城市中,通过采用统一的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并整合城市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市政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行动,从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救援体系及集成技术平台。

⒈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国外的发展概述

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已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建立起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在这些应急联动系统中,美国的应急联动系统最具有代表性。美国1959年制定灾害救济法后,先后修改3次,每改一次都扩大了联邦政府救援范围及全面协调减灾、预防、紧急管理、恢复重建等工作,各类全国性防灾法律有近百项。美国于1967年规划建设了全美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将报警号码统一为911。美国政府选用“911”作为统一的社会紧急救助特殊服务号码,这种先进的危机管理以及长期积累的应急联动救援经验,使美国政府在应对“9.11”危机时能够有条不紊,化险为夷。此后几十年美国各州纷纷制定与应急联动指挥行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运行环境更加完善。目前在美国各大城市都建立了统一、高效的“911”指挥系统,将匪警、火警、消防、医疗救护等部门从管理上聚合起来,保证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救护、抢险、安全等人员能够同时出动,密切协作,合力解决问题。除“911”系统之外,美国非紧急救助服务“311”系统也在快速发展,并作为“911”系统的物理备份,以确保“911”系统能够不间断地运行。当市民拨打911电话后,由911中心的接警员统一接警,根据事件内容,迅速做出反应,联合各相关部门统一处置。市民在很短时间内便可得到最快速的救援和服务。这种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了在发生紧急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时,各联动单位能跨越部门、警区及警种的界限,使应急救援行动成为高度协调的整体,这一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高效做法。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在加拿大的发展情况同美国相类似。在欧洲欧盟于5年前做出规定,将各成员国报警电话号码统一为“112’,原有的治安、消防、医疗等应急指挥系统照常运行,并作为“112’’处警系统。香港地区已实行了统一的“999”警号码。

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国内的发展概述

①以南宁市为例的集权模式(又称大使馆模式)。2001年投入运营的南宁市是应急联动系统中国第一个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建立的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第一个应急联动智力援助项目,其建设思路是通过全面的组织、资源和信息整合,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的机制。南宁市应急机制的组织结构简单明确,分为市应急联动中心和联动部门两级,联动中心负责直接处置突发事件,具有越级指挥权、联合行动指挥权和临时指定管辖权,各联动部门按照联动中心的指令统一行动,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应急响应机制运行快捷准确,求助者只要呼叫 110、119、120、112中任何一个号码,应急联动中心就能迅速指定相关应急部门紧急出动,提供准确及时的紧急救助。在功能上它整合了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成立了专门的应急联动中心(IERC),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联动指挥大权,政府牵头、一级接警、一级处警,统一协调各警种联动,统一配置无线资源,集中办公。在技术实现上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在中国首次利用C4I(计算机、指挥、控制、通迅、信息)集成技术,对计算机骨干网络系统、计算机电话集成系统(CTI)、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系统、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计算机辅助指挥调度系统 (CA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数字录音系统、60方会议系统、视频图像传输与数字监控系统、基于GIS的数据库等多个子系统进行了集成,建立了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南宁市进行了结合自己城市特点的创新,并制作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是直属市政府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中心负责调度相关资源直接处置紧急事件,并具有越级指挥权、联合行动指挥权和临时指定管辖权。南宁市目前全市共有50余家单位被列为联动单位,其中公安巡警 110、医疗急救112、火警119等紧急救助职能部门的人员执行“双重管理”。这套系统的其好处在于,关键信息和资源能够共享,指挥层次少,效率较高。但也有不利之处,即单一指挥不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体制难度较大,故只适用于中小城市。

②以上海等城市为例的授权模式。作为志在成为“国际一流大都市”的上海,近年来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但多年来上海的城市应急管理和服务却一直成为这个东方大都市发展的一块“短板”,直到上海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简称:SHCERS)的建成。SHCERS是在汲取了国内某些先行应急联动系统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推敲,反复论证,在各方的协调和努力下,历经数月承建,于2004年8月完成了系统的顺利割接,这标志着SHCERS的初步建成。该系统的建设主要呈现三大亮点。第一,探索应急联动系统集中统一管理的新模式。社会应急联动系统涉及公安、卫生、消防、交通、通信、电力、防洪、抗震等众多部门,只有理顺管理机制,才能使各行各业都真正的“联动”起来。上海应急联动中心实现了公安、交警和消防三家联署办公,是我国目前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三台合一系统。目前该中心覆盖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全市十几个公安分局和公安直属单位,以及近20个社会联动单位,包括医疗、电力、水务、交通、司法、煤气等。市民只要拨打110或119中的任何一个报警电话,联动中心会根据报警内容,向相关联动单位发出协同作战的方案,共同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第二,上海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规模目前在国内是最大的。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总投资相当大,而其中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就近一半。从联动中心到各公安分局都采用SDH光纤网连接,即各公安单位间建立了一个应急联动专网;从联动中心到各联动单位则通过政务网互联。联动中心内设有近百个座席,配有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指挥大厅内有大屏幕显示,各种信息尽收眼前。第三,上海应急联动中心启用的是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系统中采用的排队交换机、中间件软件以及接处警应用软件都是万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显示了民族产业的实力。上海应急联动中心的启用,将对全国各大中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诞生,开创了很多新的纪录。它是国内特大型城市中第一例成功建成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更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它是我国特大型城市中第一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它的建设规模是亚洲第一;开通后,它的日均受理报警量将达到了2.5万次以上,最高接警容量达到5万次,这又是一个雄踞国内第一的纪录,甚至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可以预见的是,SHCERS的建成将掀开中国城市应急联动领域发展的新篇章,因为它能够更好的将“先进与实用,共享与安全,可靠与扩展”等诸多曾经困扰诸多优秀供应商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完美的统一到同一系统中,许多细节的设计和实施也称得上是妙到巅毫,这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于中国应急管理和服务模式并且由具有多年应急服务成功经验的本土供应商设计建设的系统,因此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正是基于此,SHCERS对中国城市应急联动领域的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推动意义和更权威的影响力。

③以北京为例的模式。它是建立在各个相对独立、体系完整而庞大和应急反应机制高度发达成熟的各个应急部门的基础上的。要整合庞大成熟的机构部门,形成一种平稳的一体化城市应急处理体系,必须由市政府牵头、统一接听,然后各自指挥、反馈与监督。这种模式与欧盟模式相近,适于特定情形,其建设难度较小。深圳市建立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路,是对原来相对独立的应急组织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

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文基于“数字城市”及“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对实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合理选择系统开发平台及数据库管理方案,最终达到实现指挥中心系统功能的目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①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研究

调研国内外城市急救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于现有应急联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②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设计

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对“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对系统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③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功能实现

选择合理的开发平台和开发语言以及数据库存储方案、收集和制作相关数据,最终实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相关功能。

参考文献

张佰成,谭伟贤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7

伟思国瑞成立于2008年,于2016年8月9日在全国股转系统正式挂牌,其主要业务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软件研发、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安全工程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福建省创新型企业;面向政府、气象、水利、环保、农业等行业提供以绿智数据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伟思国瑞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立志为国家大数据提供有力支撑,惠及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伟思国瑞自创立以来,陆续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福建省软件企业、福建省著名商标、CMMI3、ISO9001、ISO14001、ISO20000、ISO27001等资质认定。

现阶段,伟思国瑞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入,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云数据中心、指挥中心+民生、政务、社会管理三系统+N个应用” 为抓手,实现大智慧的愿景。

智慧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SOA架构的基础平台,可接入多种行业应用的标准化应用环境,分为展现平台与综合应用、服务运营平台两部分。展现平台向用户提供综合应用服务,展现形式包括PC版和手机版,内容包括政府频道、企业频道和公众频道。综合应用、服务运营平台用于整合外部资源,为平台提供应用和数据服务。运营平台功能包括跨平台数据整合、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协同等功能,支持信息综合查询、资讯、推送、便民服务、报表生成、辅助决策等。

平台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居,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几乎涵盖城市经济的各个层面,城市社会生活、城市运营管理各个领域和主要环节。

将各种城市信息化应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实现“数据、管理、服务、应用相对分离”的架构原则,以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按照“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示层”四个层次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应用架构;同时将各类应用系统按照应用规范有机组织起来,纳入整体应用架构之中,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不同应用在同类层次上共用基础功能模块,实现不同应用之间更好的信息共享、应用整合,达到既整合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又减少管理维护复杂度,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建设目标。

综合服务管理云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和管理统一集成到同一个平台中,从而提升数据中心的成本效益,实现操作的简便性和运作的灵活性,满足一流云计算和 IT 即服务的本质需求。能够简化数据中心操作,加快部署速度并降低成本。它可在裸机、虚拟化和云计算环境中更快地运行各种应用,将存储、数据联网和网络服务集于一体,提供基础的连接功能,在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云环境中实现架构灵活性和网络一致性。

数据中心的特点除了帮助政府、企业节省成本并简化操作,同时也为 IT服务的设计、操作交付提供一个整体性方案。它可以让 IT 将现有技术孤岛集成起来,并且能够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降低成本支出和运营费用,简化 IT 操作,整合虚拟化、私有云、应用或基础设施即服务、大数据。

平台可以提供自动化、协作、生命周期管理功能,用于简化物理/裸机、虚拟和云基础架构的部署和运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和存储网络,有助于简化部署,保证体验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将计算、访问网络和存储网络集成到其高度可扩展性的系统级计算。

平台消除了融合式基础设施的复杂度:兼容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发挥出色的性能;根除孤岛现象,简化部署流程和任务实施流程,从而提升成本效率;快速部署经过实践验证并且高度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持各项新的企事业活动;各种各样的存储、虚拟化、应用及管理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面广;提供灵活的开放式数据中心架构,不但支持原有的基础设施组件,并且促成 IT 即服务和云服务的交付。

综合服务管理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综合应用音视频技术、集群无线网、GIS技术、卫星通信技术、GSM无线通信、快速网间数据交换、数据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等,在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通信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应急联动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纵向与政府部门联接,横向与有关厅局和社会应急联动机构直接联接的多层次、多角度、高效的综合指挥平台。

平台主要由应急通信系统(含移动指挥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与图像接入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应急指挥场所、数据中心和安全保障体系等组成,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IS技术、图像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可靠性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异构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计算机辅助调度技术等多种技术。

平台产品以“平时”和“战时”相结合作为设计理念。平时,满足日常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实现各级单位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一套科学的、智能化的管理体系。战时,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大规模综合性实时地指挥调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整体反应能力,更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平台拥有诸多功能:分布式调度,在卫星链路有压力或失效的情况下,现场应急车调度系统自成体系,完全可以独立对现场进行指挥调度。解决了多个公共事业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问题。

视频回传。通过单兵终端视频设备和车载视频终端,将现场图像实时上传至应急车或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领导依据现场图像做出各种实时决策。

视频监控。通过应急车上的车载视频采集终端监控现场情况,并可以远程控制视频终端的监控方向和角度;指挥中心与现场语音调度通信,指挥中心通信设备通过卫星链路可以和现场通信设备建立双向语音通话;通过网关设备,可以将GSM和传统公网电话系统接入调度网络。

现场通信系统。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配备手台或者单兵调度终端,应急车上可配备车载调度终端和车载视频设备,终端之间通过无线链路实现语音、视频互通,完成调度任务的上传和下达。

应急多媒体会议功能。指挥中心、救援现场,以及其他任何装备多媒体交互终端的地方可进行集视频、语音、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交互会议。

联动与对接。各种通信网络联动,各种语音、视频设备联动,各种广播系统联动。做到多网融合,破除通信孤岛。

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平台

平台是以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化体系产品作为研发思想。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气象、住建、交通、电力、水利、旅游、环保等部门之间的联防联动,建立起综合信息互动式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服务产品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应用;通过层次分明、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快速高效的预测预报服务体系,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率的有效增强,显著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

平台拥有诸多功能:多媒体显示屏终端,通过集成的多媒体显示屏、触摸屏展现各功能栏目,栏目包含但不限于天气预报栏目、气象预警栏目、卫星云图栏目、台风路径栏目等;气象信息,针对多媒体显示屏终端和触摸机终端软件的各个栏目管理平台和其他辅助功能管理平台,是为防灾减灾服务终端管理配置的、操作人员专门设计开发的信源管理平台;移动客户端服务,移动客户端包含安卓和iOS版本,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天气预报、天气预警、风雨查询、气象生活、卫星云图、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等服务栏目。

智慧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平台

平台是面向企业和监管执法部门的多功能管理软件,通过对扬尘噪声的实时监测与自动监控,及时、准确、全面地通过传感器数据、图片、视频、音频呈现监测站点污染全景信息;实现报警信息短信、E-mail 推送、APP 终端等功能,提高数据应用时效;定制各部门专题报告定时推送,为污染源控制、环境执法提供实时、准确的执法依据。

篇8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安全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尤其是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由于对重大危险源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心理创伤十分巨大。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6%,其中安全事故引发的损失大约为2500亿元。在联合国的一项统计中也显示,目前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工业事故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预防事故和应急救援措施的投入约占3.5%,共计6%统计数据表明,巨大的经济损失几乎都发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人口集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事故灾害带来的连锁效应十分明显一。

在我国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将“重大事故”定义为:“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露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则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重大危险源问题的日益重视,如何处理好城市重大危险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生物免疫系统是高度进化的非常复杂的智能系统,具有的分布式、自适应和动态平衡能力等良好特性,与城市重大危险源管理网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借鉴用来建立具有人工免疫功能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

笔者是基于生物免疫系统网络和城市重大危险源管理网络的相似性,将生物免疫的概念和机制引入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体系,在生物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将系统研究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和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模型。通过对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城市重大危险源,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1生物免疫系统理论

生物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可保护生物机体不受外部病原体侵害,并将体内所有的细胞或分子分成或者属于自己的种类(自体细胞),或者属于外部来源的非自体分子种类。免疫系统不依赖任何中心控制,具有分布式任务处理能力,具有在局部采取行动的智能,也通过起交流作用的化学信息构成网络,进而形成全局观念。生物免疫系统多种多样,具有独特性。免疫系统与生物机体其他系统联合作用,从而保证了生命体运行规律的稳定。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督。免疫系统基本元素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其抗体,抗体识别特定抗原并清除抗原。人体系统具有大量发达的抗体系统,能够处理不断变化的环境。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由免疫细胞完成,b细胞和t细胞是免疫细胞的两种主要类型,两者都属于淋巴细胞。

b细胞由骨髓产生,并通过分泌抗体(antibody)与抗原(antigen)相结合,实现抗原的清除。

t细胞由胸腺产生,在免疫反应过程中能刺激和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免疫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1是satoshiendoh(1998)给出的一个生物免

疫系统示意图。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生物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与生俱有的,能传给下一代,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适应性免疫系统在“初次响应”之后,可记住病原体,当再次遇到时会产生“再次响应”,迅速而有效地消除病原体。

生物免疫系统是高度进化的智能系统,它具有

如下特点:

1)分布式系统。生物免疫系统没有中央控制器,它由广泛分布于全身的免疫细胞组成,该类免疫细胞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实现各种免疫功能。

2)自适应系统。自然界中存在的抗原种类远远多于生物体内的抗体种类,因此,侵入生物体内的抗原具有不可预知性。但免疫系统会通过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不断地产生新的抗体,最终生成适合的抗体来消灭抗原,从而动态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动态平衡系统。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免疫细胞之间、抗原与抗体之间、抗体与抗体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网络体系,使免疫应答维持合适的强度。

4)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生物免疫系统具有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应答。当抗原第一次侵入生物体内就会引发初次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在该过程中,免疫系统通过学习抗原产生记忆细胞。如果相同类型的抗原再次入侵时,二次免疫应答被触发,免疫系统通过唤醒记忆细胞,在比初次免疫应答短的时间周期内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

5)具有识别功能。生物免疫系统具有辨认“自己”和“非己”的特殊识别能力。对于“非己”的抗原,免疫系统能启动免疫应答来排除异己;而对于“自己”的组织细胞,免疫系统能保持免疫无应答,形成免疫耐受,维护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生物免疫系统具有的分布式、自适应和动态平衡能力,可用来借鉴建立人工免疫网络模型,为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2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免疫机制和免疫模型

2.1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

在图3中,建立了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在模型中,不仅更加注重危险源监控的严密性,而且城市应急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职责更加明确。

2.1.1城市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综合监测与风险评估,它的职责是保障城市不受企业安全问题的威胁,向城市应急管理中心传递危情,并为城市应急管理中心的预警决策提供决策支持依据。

2.1.2消防等城市应急服务部门

面对危机,消防、公安、医疗、交通、通讯等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下的应急作战。在城市应急网络中,上述部门承担着两项任务:接收预警和报警,应急备战;提供资源,实施预警。

首先,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回应来自各方的预警信号和报警,迅速加入到应急备战与战斗中,收集危机信息、提供可调度资源。在决定向公众预警信号后,除了媒体与通讯部门之外,各部门除了自身的常规职能外,还必须承担提供预警资源、执行预警任务的工作。

2.1.3危险源企业

危险源企业是危险源的生产者或消耗者,是风险、危机、事故甚至是灾难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它们的直接受害者。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企业作为危险源的拥有者,其主要任务是危险源的监测、控制、上报以及报警等。

2.1.4其他企业、单位和组织

其他企业、单位和组织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面对危机事件,其他企业、单位和组织可以帮助收集情报,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传递潜在危机的信息,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防范危机的爆发。同时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应急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应急救援。

2.1.5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是城市应急管理的临时组织,它由政府直接领导,在应急作战中取代城市应急管理中心的地位,负责协调应急管理主体问的关系,发挥统一指挥、协调行动的作用。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城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最终的预警决策与启动。

面对刚刚开始或即将到来的危机,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决策者们必须迅速对事态的严重性和发展进行分析,作出是否向公众发出警报、向哪些公众发出警报、借助什么预警方式、什么样的预警信息、哪些资源可以利用的决策。

2.1.6城市应急管理中心

城市应急管理中心是城市管理的常设机构,是城市危机管理的权威部门,作为城市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统筹规划者,在应急管理中负责城市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等。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城市应急管理中心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预警方案、编制应急预案和预警。

2.1.7城市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城市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作为城市危机管理的研究机构,旨在为城市各部门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预警网络中,城市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的任务是针对城市重大危险源和危机向求助方提供专家级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指导危险源的监控、评估,为应急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现代化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从而提升城市的应急预警能力。

2.2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

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与人体免疫网络都具有分布式、协同性、动态性等特征,可以从生物免疫机制中得到借鉴,形成如图4所示的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的免疫机制。

2.2.1重大危险源辨识机制

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和事故易发性等危险性基础上,规定出要重点监控的危险物质或高能量设施及其临界量标准。即首先应明确事故预防要防什么、安全管理管什么、应急救援的对象是什么。只有在相关标准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从切入点和分析过程上,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不足以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必须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包括:询问交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系统安全分析和风险评价法等。从某种程度上说,scl(检查表)、hazop(危险可操作性研究)、eta(事件树)、m(事故树)是比较规范的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2.2.2重大危险源监测和预警机制

监测和预警机制是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系统内部的重大危险源,必须进行实时地监测。当危险发生时,必须及时地预警。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网络的各个环节完善对危险源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其次,建立和完善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的知识库,将应急预案、应急后的经验和教训存到知识库,方便以后更好地进行危险源识别、监测和预警。

2.2.3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类型。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和进行免疫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网络在对可能的危险源进行免疫识别后,当结果被认为是“自己”的时候,就会实行免疫耐受,对所识别的对象不采取任何措施。这种免疫耐受行为,使得城市应急免疫系统在对系统发生的可疑对象进行识别后,作出比较合适的行为,不会对城市系统存在的非危险对象作出过多的反应,这样可以节省城市系统中的很多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系统运行的效率。

2.2.4免疫记忆机制

当城市系统初次遇到一种危险对象时,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调整以更好地识别危险对象,并在识别结束后以最优解决方案的形式保留对该危险对象的记忆信息。而当城市系统再次遇到相同或者结构相似的对象时,在联想记忆的作用下,其应答速度大大提高。免疫记忆对应于再次免疫应答和交叉免疫应答,而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的交叉免疫应答是城市系统对结构相似的危险对象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属于联想式记忆,可以加快城市系统的学习进程并提高学习质量。免疫记忆是提高城市重大危险源网络运行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2.3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模型

运用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的免疫机制,并将多智能主体理论引用到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中,可以建立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模型。在模型中,不同形式的主体都是面向危机,围绕可用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协同性活动,不同主体的功能和处理能力是不同的,主要分为以下主体结构(见图5):

1)监测主体。该主体是时刻保持警惕的,并与环境交互作用,具有特殊的目的。当监测环境状况变化时,如出现危险、错误、异常等状况,监测主体会及时作出反应。对应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监测作用的抗原提呈细胞(ayc),而在城市系统中,监测主体对应的是危险源企业等城市应急管理主体,也包括各种先进的监测系统,如gis,gps等。

2)行动主体。根据自己的任务,包括在制定决策或者执行特殊任务中,对应b和t淋巴细胞这些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效应细胞。城市系统中的行动主体就是当危险和灾难发生时,采取指挥决策行动的各方面组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应急组织,包括城市应急管理中心、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等城市应急管理主体。

3)通信主体。作为信息载体或者交涉者,用于保持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络。它们对应自然免疫系统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也就是起第二信号作用的因子。城市系统中的通信主体的功能,主要由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模型中的通讯部门完成,通讯部门中尤其关键的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处理平台。

4)辅助主体。可以被监测主体或者行动主体通过通信主体激活,一旦被激活,它们会报告情况。对应免疫系统中的t辅助细胞,它辅助b细胞完成清除抗原的任务。城市中的每个组织、机构都可能成为辅助主体,当灾难发生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就应该能够协助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对和处理问题。像社会志愿者组织,非危险源企业的其他企业组织和单位都可能起到辅助主体的作用。

5)杀伤主体。该主体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处理危机。它们可以通过通信主体被多个主体激活,从而防止实际危机。对应免疫系统中的t杀伤细胞,被激活后,可迅速采取行动、处理危机,并进行救援。城市系统中的杀伤主体就是直接面对危险和灾难并进行处理的人和物及其组合,尤其是指消防、医院等城市应急管理主体。

6)抑制主体。可以被行动主体通过通信主体激活,但是通常将抑制其他任何主体可能进一步采取的行动。对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抑制细胞,抑制功能性细胞的活动。在城市系统中,其抑制主体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和抑制危险的进一步恶化及扩散,维持城市系统的稳定。像公安部门在出现危险时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交通部门协调道路交通,都避免了城市危机的进一步扩散,起到了抑制主体的作用。

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各个城市应急管理主体能够充分整合城市系统中的各种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应急管理资源,在整体上实现信息协同、资源协同和流程协同,提高整座城市应对危机的免疫功能

3结论

由于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它对系统的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利用生物免疫系统网络及生物免疫概念与机制,引入城市重大危险源管理进行研讨,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生物免疫系统的各种优良特性,在生物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重大危险源免疫机制开展研究,旨在研究构建一个智能化城市应急管理免疫模型。

篇9

(一)加强机关“准军事化”建设

一是加强人防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科学谋划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把学习宣传十精神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干部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制定和实行了干部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卫生值日制度等,进一步落实了“构建和谐单位、创建学习型机关、打造进取性团队”的管理理念,全体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二是省、市、县领导多次专题调研人防工作。今年以来,省人防办纪检组长邓建华、省人防办副巡视员黄宏江、市人防办主任钟志京、县分管人防工作的副县长刘武及县人武部领导等相继到我办进行了人防工作调研指导,有效形成了各级关心支持人防事业的合力。

(二)全面开展人防宣传教育“五进”工作

严格按照人防宣传教育“五进”的工作思路开展人防宣传教育。一是进学校。重点抓了学生的人防教学,将人防知识教学纳入了课时计划和素质教育。印制了10000册人防读本陆续发放到学校,且对学校课程进行了不定期的抽查;利用警报试鸣日,与县教育局联合召开了县城范围内11家中小学校长会议,布置了配合警报试鸣,结合全县应急演练和警报试鸣日,开展学生疏散演练活动。县人防办与县教育局对基地人防学校进行了学校人防教育考核验收,学校人防教育开展有声有色。二是进机关。已创办了的《人防》刋物,每月一期,寄发至省、市人防办各级领导,以此推介我办工作。三是进社区。加强主管部门责任,县人防办与花江镇召开了社区人防宣传教育座谈会,九个社区分别成立了人防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安放了人防宣传教育宣传栏,内容每两月一更新,社区通过创卫、七一庆典等活动,发放人防宣传资料,宣传人防工作;利用警报试鸣日,组织社区发放试鸣公告,并在县城进行试鸣宣传。四是进企业。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每年到企业收取公用人防工程维护费,组织企业召开座谈会,到企业上门宣传人防有关法律法规。五是进网络。凡我县人防工作的重大工作事项,每次都在公众信息网上及时。利用MS系统发送人防信息,每周两次,加大了人防的宣传力度。我县人防办的工作职能,人员情况,服务宗旨,均已通过网络向社会全部公布。在搞好“五进”的同时,分别在《人防》、市人防网、电视台、通讯等进行了大量宣传。在全省人防工作会议上,对人防做了《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推进人防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经验介绍。

(三)阳光执法,创造性地开展人防行政执法工作

我们加强了对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清理,依法开展了易地建设费和公用人防工程维护费的征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到目前为止,今年我县已征收易地建设费150万元。坚持人防工程以建为主,以收促建的原则,重点抓了结建工程建设。邀请省、市人防办专家多次来我县指导东方新城的结建工程和富锦花园人防结建工程建设,并对人防工程的安全排查进行了跟踪监督。目前,这两个结建工程已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

(四)全面推进地面指挥所系统工程建设

按年初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我办已于7月份完成了人防应急指挥中心的选址,并已办理土地报批及相关手续。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我县已暂停了所有楼堂馆所建设,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后续工程暂缓进行。

为加大县城区人防应急疏散场所建设,县人防办通过招商引资已与财信中昊人防有限公司达成初步意向,且经请示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对县体育场进行提质扩容改造工程,此项工作有望有年底前促成。

(五)通信警报建设稳步发展

加强了对警报设施的管理,举办了警报管理人员培训班,使警报设施经常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按照上级要求,严密地组织了全县应急疏散演练警报鸣放和警报试鸣工作,鸣响率和音响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六)“三访三化”工作稳步推进。

积极支持扶贫村建设。为浮邱山乡黄南冲村、回龙湾村解决扶贫资金、抗旱资金共计3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村级建设。群众工作站定期到村、社区进行走访调研,收集群众意见,提出参考性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为切实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2014年的工作打算:

2014年我县人防办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党的十八的伟大旗帜,在省、市人防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做好做强我县人防工作,力争再上新台阶。结合我办的工作实际,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大人防宣传力度

拓宽宣传思路,加强人防宣传“五进”的推进,特别是加大县城范围内学校人防知识的教育,全力做到人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了解人防、支持人防、参与人防建设,依法履行人防义务的氛围。

二、加强人防行政执法

人防工程建设以建为主,以收促建,在人防易地建设费、公用人防工程维护费征缴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加强人防指挥通信建设

一是加大人防警报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二是完成指挥所系统工程的建设,购置移动指挥车,建成人防地面应急指挥系统中心。

四、加大人防立项争资与招商引资力度

篇10

【关键词】车载应急通信系统;装载平台;组成架构;车辆选型

1.引言

随着政府公共应急管理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应急通信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不少职能部门如公安、人防、卫生、安监等单位均配置了车载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了图像、语音、数据等信息同步传输,有效地提升了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救援的现场应急指挥能力。

车载应急通信系统装载平台既为指挥员和操作员提供工作环境,又为上装电子设备提供符合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而车辆又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一般要求装载平台应具有一定的机动性和越野性能以及较大的总载质量,能提供设备安装固定空间以及基本的办公环境。假如其承载能力低和通过性差,将难以避免产生因车体“摆动”而对车载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如使卫星通信系统“丢星”)和降低应急处突的工作效能。

为满足不同应急部门的各自需求,装载平台的主要构件(组成架构和车辆选型)将视设备配置、地域环境及应用场景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或者是比较大的差异,凸显行业特征。

2.组成架构的选择与研究分析

常见的装载平台有五种组成架构形式,分别是:

(1)“指挥通信功能合一”的大(中)型单车架构;

(2)“小型信息采集车+大(中)型指通车”的两车架构;

(3)“小型信息采集(通信)车+大(中)型指通车”的两车架构;

(4)“中型指挥车+中型通信车”的两车分设架构;

(5)“小型采集车+中型指挥车+中型通信车”的三车架构。

现就上述五种组成构架的特点和优劣势分别阐述如下:

2.1 指挥通信功能合一的大(中)型单车架构

在此单车架构中,要求实现指挥与通信功能的合一,根据车辆长度和现场指挥员与操作员席位数的不同,有大中型之分。对省级或较大规模地市级应急职能部门所用的大型指通车而言,因有席位数量需求,故对车辆内部空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多选用沃尔沃(VOLVO)、奔驰等大型车辆底盘加定制方舱的结构形式来满足之。更有甚者,采用可扩展方舱形式,以求进一步增加车内空间来保证有更为宽敞舒适的作业环境与办公场所。

指通合一的单车架构具有功能完善、集成度高、使用方便、投资较小的特点,尤其是大型指通车,不仅满足指挥、通信的作业需求,还有小型会议室和休息床、卫生间等生活保障设施,故特别适合于要求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应急处突场合。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即因对内部空间有较大的需求,故造成全车外形尺寸较大。一般来说,车辆外形尺寸越大,通过性和越野能力就越差。在台风、地震、洪水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常常会因受制于地面状况而无法开赴应急救灾最前线。

据我公司多年的应急车承建经验,大型车的外形尺寸长度一般达到12M左右、宽度达到2.5M左右,这对转弯半径和道路的宽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降低了其通行性和机动性,限制了其在复杂现场环境下的使用。对道路宽度有限、路况复杂的中小规模城市,此架构明显不利于车载应急通信系统发挥应有的效能。

对区县级应急职能单位而言,因其承担的职能、所辖区域、人员席位需求等方面均与省级、地市级应急职能单位相比有着较大的不同,故采用中型指通合一的单车架构为宜。

若考虑应急场景主要为城市范围,路况较好,多选择中型客车为指通车的车体。

2.2 小型信息采集车加大(中)型指通车的两车架构

为解决大(中)型指通车难以适应较复杂地理环境而无法到达第一现场的问题(如无法进入小街小巷等),可增配类似丰田霸道车型的小型信息采集车。利用其机动能力强的优点让它承担现场信息采集任务,而大(中)型指通车则就近负责构建指挥、决策平台,提供现场及远程的通信保障。

这种组合架构有效地解决了应急现场信息采集的问题,使得大(中)型指通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但因受到通信距离(1KM ~3KM)的限制,小型信息采集车的作业须与大(中)型指通车保持在较近距离的范围内。这虽解决了现场信息采集的问题,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无法彻底消除大(中)型指通车所固有的不足。无容置疑,两车架构的实用性比起单车架构的要强。

2.3 小型信息采集(通信)车加大(中)型指通车的两车架构

此架构主要是增强了小型信息采集车的通信能力,使之可以在较远距离上完成与之配套的大(中)型指通车甚至固定指挥中心的通信任务。而大(中)型指通车也可以在距现场较远的更加安全的地方开展指挥与通信作业。

因小型车承载能力及安装空间限制,所配备的通信设备能力可能无法与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大(中)型车的相比。同时因其携带的小型化机动应急通信设备(要求其迅速运输和快速布置)采购价格往往不菲,故此种配置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

2.4 中型指挥车加中型通信车的两车分设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