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征求意见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安管理征求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推动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党委和各党总支、党支部,把征求意见作为找准问题、改进工作、密切警民关系的有力举措来抓,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开辟渠道,广泛征求意见,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征求意见格局,收到良好效果。目前,全局已收到各类反馈意见信函400余封,初步梳理意见和建议80余条,并逐一研究了整改措施。一是分层次召开座谈会,当面征求意见。3月底,邓为民政委先后组织召开了非党员民警、党员职工、退休老干部三个座谈会,征求对党委和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4月初,县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党委成员围绕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从优待警、执法为民、民主决策等六个方面,深入一线所队,召开民警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各党支部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召开服务对象、对口单位、人大代表、警风警纪监督员等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目前已召开各个层次座谈会18场次。
二是开通局长电子信箱,网络征求意见。为了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方便民警随时随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县局党委八名成员分别在全县公安信息网上专门开通了“局长信箱”,让民警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4月份以来,我局通过电子信箱共向广大公安民警征集意见和建议33条。我局还专门与电信部门协调,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公安局长信箱,定期组织专人认真梳理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4月份以来,共有网民向公安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15条。
三是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活动,登门征求意见。县局结合县委部署开展的“走门串户、联系群众”活动,组织党员民警深入乡村、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家中,深入机关学校,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排查突出问题,解决群众困难,密切警民关系。县局还专门印发了征求群众意见表1500余份,组织100余名民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街头小巷,在向群众宣传防范知识的同时,征求社会各界群众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在新闻媒体刊发征求意见表,公开征求意见。3月31日,县局在《宝应通讯(宝应公安)》专刊上专门刊发了征求意见表,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为了方便群众提意见和建议,县局专门与邮政部门沟通,凡是在信封上注明“征求意见”字样的,一律免收邮资,由县局统一与邮政部门结算。
五是出台征集金点子方案,有奖征求意见。为了激发广大群众提意见的积极性,4月初,县局面向社会各界群众专门出台了征集“金点子”的通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服务经济、治安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定期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评选,选出“金点子、银点子、铜点子”后,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六是发放征求意见表,背靠背征求意见。为了更深入广泛地征求广大民警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和建议,县局在先进性教育事迹报告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会议上,专门向全体民警发放征求意见表500余份,征求对县局党委及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七是设立征求意见箱,随时随地征求意见。县局在机关办公大楼门前专门设立了征求意见箱,随时随地征求来县局办事的广大群众和公安民警的意见和建议。车管所、户政股、出入境管理科、室、各派出所等窗口单位,均在服务大厅、接待室等醒目位置设置了征求意见箱,方便办事群众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据统计,各单位共设立意见箱32个。
篇2
保卫科 商寅林
二矿保卫科历来重视队伍建设,通过队伍建设保障了治安保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来,保卫科党支部注重加强队员的培养和锻炼,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一是以政治理论学习明确方向,提高政治素质。保卫科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集中学习、征求意见、相互交心、谈心等形式,引导队员筑牢“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保卫队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是以学习法律法规为契机,激发学习热情。保卫科以深入学习宪法、内部治安管理条例、岗位责任制等内容为切入点,坚持每周一讲、一考、一论、一赛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激发队员的学习热情。
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行拘年龄;刑事责任
1 引文
2017年1月16日,公安部公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取消了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限制性规定,同时将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年龄范围从之前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修改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将行拘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网上也大多是两种意见,一种就是反对或者说这种将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降低至14周岁值得商榷,是侵犯人权;另一种认为降低行拘年龄又不是降低刑拘年龄,这种做法可取,可以适当约束哪些行为危险的未成年人,尤其是那些社会危害性大,但是又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公安部之所以这样的举措,应该是与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有关。
2 何为“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准确来说应该叫“校园欺凌”,严重的就叫“校园霸凌”。它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3 我国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现实状况
早在十余年前,据有关调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就较20世纪90年代提前了2-3岁,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约120%,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约280%。[1]10-13岁的低龄犯罪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70%。[2]
2015年4月20日北京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5年《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一项对14-18周岁犯罪人群的调查显示,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从2001年的12.3%上升到2014年的20.11%。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18日公布了共计67起校园内发生的刑事犯罪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件所涉及的地方包括北京市、四川省、河北省以及福建省,这67起校园刑事案件发生的时间分布从2007年至2014年之间。就犯罪人的年龄跨度而言,被告人平均的年龄分布是15岁到17岁之间。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安徽省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中小学在校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犯罪案件65人,经审查,批准逮捕39人;受理移送审查160人,经审查,117人。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成年人组织、教唆、胁迫、引诱、帮助中小学生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犯罪案件30人,逮捕14人;受理移送审查25人,21人。
现如今,你随意在网站搜索“校园暴力”一词,便会看到满眼的新闻以及令人发指的视频。如:7女3男扒光一女生、重庆女生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1人被刑拘、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以及女生99秒被扇32记耳光等等。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孩子稚嫩的面孔,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未成年孩子做出来的事。
4 “校园暴力”事件的现实解决办法是否有效
我认为如果仅仅定义为“暴力”,那么就是客观行为所造成的伤害。[3]但是这类事件往往造成受害者的精神伤害更为严重。由于受害者正处于青少年期间,本身心理与精神都比较脆弱,有些所谓的暴力事件已经不在事件的的殴打,而是变成了辱骂,精神伤害,这应该叫“欺凌”。因为现在只要出现这种校园事件,我们一般都会想到是校园暴力事件。所以才给了校方、施害人家长等监护人、施害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他们可以将此客观行为定性为理性不足的孩子们的嬉闹、打闹,所以大多是批评教育为主,并没有实质上的解决,最多也就是施害人及其家L的赔礼道歉和一些赔偿金的支付。但是,问题真的解决了吗?看似皆大欢喜,其中隐藏的问题却值得人深思。
首先,如果遇到哪些本来就对孩子管教不当的家庭,此类事情发生后,似乎对施害者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也许事情风声结束后,他们还会继续施暴。其次,受害人会认为他受的伤害并不是所谓的赔礼道歉或者支付一些赔偿金就能弥补的,他可能会认为社会的不公,校方与施暴者的草草了事,他今后的生活该如何继续,身体上的伤害可能很快痊愈,那心灵上的伤害呢?可能他本来是个成绩优秀的孩子,经历了这件事后,他一蹶不振,前途无限渺茫......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对待“坏人”的做法就是将坏人绳之以法,当然这里的坏人可以理解为“违法者”。但是对于这方面行为事件的“法”都没有,何来以法绳之?你可能会说,站在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角度说,他们还是个孩子,他们还没有较为健全判断力,他们的心智还很不健全。可是近年来持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现在这种视频也比比皆是,似乎那些施暴的“孩子们”觉得是欺凌别人并拍下来上传到网络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这真的很令人寒心。再次就是一些潜在施暴者的青少年,在看到之前的施暴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学校对其的处罚也是很轻微的,所以他就会形成一种潜意识,反正我还没有到法定的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甚至是在年龄处于14-16周岁的青少年认为只要自己不实施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抢劫、放火、爆炸、投毒、贩卖这八种犯罪行为的,就可以逍遥法外,肆意妄为。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想法。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是带有主观恶性的想法施暴,他们就是想要欺凌这些受害者。
5 总结
纵观各国关于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由于德国刑法的影响,几乎整个欧陆法系国家都采纳了14周岁作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但是“已满14不满16的人只为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抢劫、放火、爆炸、投毒、贩卖八种犯罪承担责任”却是中国特色的规定,在德国刑法第19条、日本刑法第41条,中国台湾刑法第18条都仅规定不满14周岁者,不承担刑事责任。我认为,时代变了,我们并不是要改变刑法的基本原则,而是适时修改其中的一些法律规则。好像只要说到修改法律,很多人都认为这会使法律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会故步自封,有些法律规则是从前立法者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的,如今国情变化了,难道不应该改变法律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吗?从《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可看出,降低承担刑事责任年龄势在必行,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参考文献
[1]李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建议[D]西南政法大学,2011.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 1988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江河湖泊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
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第三条 开发利用江河湖泊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 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河道的主管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河道主管机关。
第五条 国家对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边界河道以及国境边界河道,由国家授权的江河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或者由上述江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主管机关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实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市、县的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
第六条 河道划分等级。河道等级标准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以及河道监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河道管理,执行供水计划和防洪调度命令,维护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九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
第二章 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十条 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第十一条 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
第十二条 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
桥梁和栈桥的梁底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设计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机关根据防洪规划确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线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
第十三条 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在国家规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渔业水域进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设单位应当兼顾竹木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将有关设计和计划送同级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 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闸、泵站和埋设的穿堤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筑物及设施,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确需利用堤顶或者戗台兼做公路的,必须经上级河道主管机关批准。堤身和堤顶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办法,由河道主管机关商交通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城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沿河城镇在编制和审查城镇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第十七条 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八条 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规划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因修建水库、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河道为边界的,在河道两岸外侧各十公里之内,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未经有关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单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 河道保护
第二十条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划定。
第二十一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和土地的利用应当符合江河行洪、输水和航运的要求;滩地的利用,应当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在防汛抢险期间,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顶泥泞期间,禁止车辆通行,但防汛抢险车辆除外。
第二十三条 禁止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河道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护堤地,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第二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四)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
第二十六条 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等,河道主管机关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 禁止围湖造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逐步退田还湖。湖泊的开发利用规划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
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加强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
第二十九条 江河的故道、旧堤、原有工程设施等,非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填堵、占用或者拆毁。
第三十条 护堤护岸林木,由河道管理单位组织营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坏。
河道管理单位对护堤护岸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及用于防汛抢险的采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条 在为保证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交通部门设立限制航速的标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驶。
在汛期,船舶的行驶和停靠必须遵守防汛指挥部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地质、交通等部门加强监测。在上述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等危及山体稳定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 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响行洪、航运和水工程安全,并服从当地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机关有权对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进行紧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第三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开展河道水质监测工作,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章 河道清障
第三十六条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
第三十七条 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并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成原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响防洪安全的,必须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紧急处理决定。
第五章 经费
第三十八条 河道堤防的防汛岁修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列入中央和地方年度财政预算。
第三十九条 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水闸、圩垸、海塘和排涝工程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农户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其标准应当根据工程修建和维护管理费用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和计收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淘金,必须按照经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进行,并向河道主管机关缴纳管理费。收费的标准和计收办法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对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设施造成损坏或者造成河道淤积的,由责任者负责修复、清淤或者承担维修费用。
第四十二条 河道主管机关收取的各项费用,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设、管理、维修和设施的更新改造。结余资金可以连年结转使用,任何部门不得截取或者挪用。
第四十三条 河道两岸的城镇和农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汛期组织堤防保护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义务出工,对河道堤防工程进行维修和加固。
第六章 罚则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物体的;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或者高杆植物的;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的;
(二)在堤防、护堤地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
(三)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工程安全标准整治河道或者修建水工程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
(四)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主管机关的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爆破、钻探、挖筑鱼塘的;
(五)未经批准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以及开采地下资源或者进行考古发掘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围垦湖泊、河流的;
(七)擅自砍伐护堤护岸林木的;
(八)汛期违反防汛指挥部的规定或者指令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纠正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毁堤防、护岸、闸坝、水工程建筑物,损毁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二)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的;
(三)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或者干扰河道管理单位正常工作的。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国家、集体、个人经济损失的,受害方可以请求县级以上河道主管机关处理。受害方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河道主管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八条 河道主管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河道监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篇5
[关键词]二元户籍制度 人才 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63-0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沿用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进行划分与管理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尽管户籍改革呼声此起彼伏,时至今日依旧没有进行彻底改革。2010年国务院将户籍制度改革列入当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据公安部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在2007年公安部承办的452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中,涉及户籍管理的97件,占总数的21.5%。对于许多代表、委员就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出的建议、提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3个部门进行了户籍管理工作综合调研,形成了《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送审稿),正在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2007年送审,至今没有下文,看来户籍改革依旧阻力重重,何日破冰?还需耐心等待。
一、二元户籍制度框架内的人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才服务中心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适应人才合理流动创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是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产物,它在人力资源配置从统包统配模式向发挥人才市场基础性作用模式的转换中逐步成长壮大的,开辟和发展了各项为人才服务的业务。实际工作中二元户籍制度框架内的人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比较突出。2012年全国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01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699万人。根据某知名社会调查机构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9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为29%,低于上届同期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高职高专“有专业相关实习”的毕业生签约率为43%、本科为47%;硕士“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签约率为35%。
二是档案管理任务加重。人事是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经政府人事部门授权,接受单位或个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对各类人事事务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档案管理是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档案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三是异地就业人员档案管理弊端过多。由于受户籍制度限制,一些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档案无法实现就业地托管,只好把档案移交户籍所在地托管,造成人在外地工作,社会保险在工作地缴纳,人在千里之外就业,档案在户籍所在地保管。办理相关人才服务手续找人困难,签字更困难,这种人事对异地就业人员带来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
四是造成人事档案与社会保险费缴纳地不一致。如今人事档案一般都考虑户籍所在地,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异地就业,在异地缴纳社会保险费,由于受户籍制度制约档案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托管,这对于这部分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退休待遇造成新的不公。
二、做好二元户籍制度人才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二元制户籍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行彻底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最近媒体报道,明年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是否愿意市民化的问题,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飙升,如果继续延续二元制户籍制度,现在的农民究竟有几个愿意放弃属于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去换取非农业户口呢?
篇6
一、“以科技手段推动工作、以信息应用提高效能”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大走访”开门评警全面协调的开展,开创公安群众工作“满意工程”。
(一)、“评”进千家万户,让开门评警“火”起来,实现评议范围与密度的双扩大
自从年初“大走访”开门评警工作开展以来,石后派出所以大造声势、人人皆知、全民参与为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不断丰富走评形式,创新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听取评议,了解民意,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迅速掀起了“大走访”开门评警的新热潮。
1、创新评议模式。工作中,派出所在采取走访座谈、电话随访、上门走访等传统形式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联系群众的新载体和新渠道,搭建了一个集“qq警务室、新浪和腾讯微博、博客”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吸引了社会各界群体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评议,探索出了一条网络“1+n”式评警模式(即:1个网络平系n个群众),拉近了警民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有效提升了开门评警活动实效,受到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先后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5条。截止目前,派出所新浪微薄粉丝已达17936人,新浪博客访问量6230人次,民警小缪的会客厅腾讯微博听众达6966人,位居全市基层所队前列。
2、活化宣传形式。工作中,派出所自筹资金,安装了led警务公开显示屏并通过调试正式对外宣传,成为我区第一家拥有同步led电子宣传屏的农村基层派出所。该led屏24小时滚动公开“开门评警”宣传标语,不间断播放治安防控宣传语、警务、便民措施、办事指南、警情通报、窗口户籍办证领证情况。同时,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微博、博客地址也公布在屏幕上,不仅增强了警务工作的透明度,而且方便了办事群众,拉近了警民关系,受到了辖区群众的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
3、畅通沟通渠道。针对前期开门评警活动中辖区群众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的问题,派出所还专门制作了《派出所开门评警问卷调查》网页,依托蕉城分局警民互动短信平台,向辖区群众发送短信链接,邀请参与开门评警,并通过该问卷调查网页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全方位的剖析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在此基础上,及时对评议问题进行梳理,凡可公开的立刻上网公布,定期落实整改情况,确保评议实效。截止目前,石后派出所收到有效答卷274份,采纳群众可行性意见15条,派出所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评警的做法在全市公安机关予以推广。
(二)、“评”出百姓心声,让社会目光聚起来,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双促进
为提升“大走访”开门评警成效,我们紧扣“向群众报告、请群众评议、让群众满意”的主题,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创新警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方法三个重点,尽可能将“大走访”开门评警的成果落实到推动工作、惠及民生上,让辖区群众满意。
1、创新警务机制。为进一步提高警务效能,我们转变理念,延伸服务触角,在全市首推了集办证服务、法律宣传、报警求助、现场办公为一体的“便携警务室”。该便携警务室由便携式帐篷改装而成,设置了拆卸式的桌椅、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打印机、人像采集设备等办公设施,并专门配置了便携式高清投影仪和100寸的幕布,用于下乡播放安全防范电影。“便携警务室”投入使用以来,共播放开门评警宣传片和安全防范电影15场,收集开门评警问卷调查表125份,为群众解决黑户20人,采集二代证照片120人次,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二代证95人,调处纠纷5起。通过设立“便携警务室”,进一步“擦亮”了派出所窗口,充分展示窗口优质服务形象,受到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2、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服务无止境”的工作理念,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便民利民服务质量。工作中,石后派出所在经费紧张情况下,研发了具有农村特色的、便于群众操作的的触摸屏警务查询机,涵盖了警方提醒、蕉城警讯、便民服务等警务公开内容,并实现了与外网的即时连接,群众通过点击网上警务室模块,可以直接观看石后派出所微博、博客,进行现场网上问卷调查。同时,我们针对辖区留守特别是眼睛不便的老人,专门设计了一键式“爱心一键通电话”,将所内民警的手机号码、110、120、119等电话号码置入,以相片的形式设置储存键上,只要群众需要到派出所办事、求助,只要轻轻点击需要的相片,瞬间就可以完成呼叫,有效解决了一些老人因视力不便却要按多个电话号码按键的苦恼。目前,石后派出所已在辖区为孤寡老人免费安装了50部“爱心一键通”开门评警热线服务电话,另外,一月份以来,派出所在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中,创新服务模式,在充分考虑石后派出所地处宁古线偏远山区,辖区内共14个行政村,大多交通不便,到派出所办事多有不便的情况后,石后所通过 “便携警务室”,便携打印机为群众提供贴身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截止6月中旬,我所已通过便携警务室补报辖区无户口人员25人,并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上门共为辖区7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办理二代证109张,上门为辖区群众办理二代证385张。。
3、创新管理方法。围绕日常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石后派出所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qq警务室等平台,设立了“农民工维权中心”,依托网络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集中教育,靠前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接受外来务工人员涉及经济纠纷的投诉。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托便携式警务室,在宁古线农民工密集的施工单位设立了“农民工返乡临时服务站”,由派出所民警担任公证方,为农民工朋友提供工资结算、合同签订等一条龙服务,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一致欢迎。平台运行以来,先后开展集中法制讲座4次,受教育群众1000余人,辖区发生涉及流动人口的案件同比下降58%,处罚流动人口数同比下降69%,辖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三)、“评”出和谐安宁,让群众掌声响起来,实现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
坚持将整改落实作为开门评警的落脚点,本着“立抓立改、整体联动、注重实效”的思路,抓问题破瓶颈,抓整改促发展,通过抓好评议问题落实,用最短的时间把民声“第一信号”化作民生“第一行动”,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1、向治安动态防控延伸。坚持把保一方稳定作为第一职责,将保一方平安作为第一民生。从降低发案率入手,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两抢一盗”等治安热点难点,运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管控水平。工作中,为进一步提高见警率、增强群众安全感,我们投入使用了“警民一键通”,群众可以全天候24小时通过蓝键进行开门评警,通过红键进行报警求助。同时,该“警民一键通”拥有智能光控感应系统,可以根据昼夜环境亮度变化,及时调控警灯、灯箱、语音播报、电话通话等预设程序,根据工作需要,自定义播放录音向辖区群众进行“大走访”开门评警、法制、防范等内容的宣传,有效克服了普遍农村派出所警力不足的瓶颈。我们依托“警民一键通”,主动搜集影响辖区社会稳定的各类治安动态,接受群众报警求助,积极构建“群防群治、技防为主”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的发挥民力,挤压违法罪犯空间,维护社会稳定。3月27日,家住福州的邓先年独自一人驾车从我辖区开往福州路上,因为路况不熟,误入一荒野泥泞路中,邓先生通过“警民一键通”的红色报警求助键和派出所民警取得了联系,民警在及时了解情况后,马上联系上了当地的工程队铲车司机协同救助,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急救助,及时将邓先生和被困车辆拖出。第二天,邓先年将一面写有“危难之中,热心救助”的锦旗送到石后派出所,“你们民警对我无私帮助,让我永生难忘”邓先生连连握着民警的手,对民警在寒夜中的热心救助深表感激。“警民一键通”投入使用以来,接受群众有效报警20人次,救助群众10人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人。
2、向化解矛盾纠纷延伸。坚持“网上”与“网下”相互结合,利用qq警务室、新浪微博等“大走访”开门评警平台,广泛搜集辖区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和群众反映的、影响辖区安全稳定的各类隐患,并及时进行登记造册,畅通信息渠道,动态准确掌握群众思想状况、群众诉求和纠纷动态,形成便捷、准确、详实的信息网络体系,并联合石后乡政府建立健全了“政府、派出所、村队”三级矛盾纠纷联动联调体系,超前谋划、超前介入,确保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1月19日下午,经过耐心调解,石后派出所妥善解决了宁古路a4项目部员工邓某与光荣村村民周某等人因施工问题引发打架斗殴的矛盾纠纷,双方表示今后和睦相处不再因宁古路项目施工之问题挑起事端。今年以来,石后派出所先后妥善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起。
3、向帮扶弱势群体延伸。以争取民心、凝聚民心,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将“大走访”开门评警同 “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依托网络平台,全面掌握辖区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有关情况,并组织深入走访辖区贫困户、残疾人、困难儿童、孤寡老人、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详细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协调相关部门通过结对帮扶、联合帮扶等方式,积极为辖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树立公安机关亲爱、爱民的良好形象。今年2月份,我们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因交通肇事无力赔偿损失负案在逃的犯罪嫌疑人黄庆锋80岁的老父亲黄大情无人赡养的实际情况后,及时和黄大情老人建成了结对帮扶对象,每月定时去看望黄大情老人,为老人送去了面粉、米、油等生活用品,同时积极协调出租车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先行赔付。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彻底打消了黄大情老人和黄庆锋的顾虑,2012年4月18日,黄庆锋到石后派出所投案自首,黄大情老人终于见到了已经多年不敢回家的儿子黄庆锋,当天,黄大情老人感激的拉着民警的手说:“谢谢党和政府,感谢石后派出所,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早就冻死饿死了,更别说还有机会看到我儿子了!”今年以来,石后派出所先后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0次,为群众做好事12件(次),帮扶困难家庭6户,帮教帮扶重点人员5人次,为群众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5000余元。
二、严格执法办案,扎实开展“春季攻势”,积极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为群众创建“平安家园”。
2012年上半年石后派出所共受理行政案件6起,行政拘留2人,行政处罚2人;抓获上网犯罪嫌疑人3人,积极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为群众创建“平安家园”。
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严格落实民警包片责任制。
石后所按照辖区实际,进行责任区划分,责任民警通过走访调查、排查摸底、专人监管、实施帮教等措施,使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租赁房屋的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对25名重点人口及监管对象落实专人监控、帮教和定期进行思想汇报的措施,实现了无漏管、不失控。2012年6月1日上午8时许,石后所民警在走访芹后辖区一村民中,从其口中接到一条线索,一名犯罪嫌疑人可能藏匿于蕉城区石后乡汉远竹木加工厂内,为了不惊动犯罪嫌疑人,石后所民警通过秘密布控,将犯罪嫌疑人熊光金抓获。正是通过对租赁房屋落实治安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签定治安安全责任书和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书,努力增强出租人、承租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督促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从而确保了安全无事故。
2、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为了建设“平安石后”,石后所民警加大了对学校、加油站、水库等重点单位、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的安全管理整治力度,以安全防范、消防安全为重点,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监管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的落实,确保了辖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无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对省重点工程宁古路石后段工程进行了定期检查,下发了安全隐患整改书,确保了重点单位安全无事故。此外为了加强消防、民爆、暂住人口、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针对该路段工程建设进驻较多工人的情况,石后所民警深入工地了解工人的个人身份和生产生活情况,为这些工人免费照相并办理暂住证,及时了解暂住人口动态,为重点工程保驾护航。同时制定治安防控工作方案,把警力摆上街面,开展治安巡逻,对农村进行安全防范宣传和指导,石后所民警共为辖区分发各种安全防宣传单500多份,警民联系卡200多张。
3、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确保校园安保措施落实到位。
为了切实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稳定,确保石后辖区中小学、幼儿园及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石后派出所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对辖区内重点和公共复杂场所进行拉网式的排查,尤其是针对学校周边商铺及违法经营场所。严厉打击违法载客、超载车辆,保证的交通安全,积极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及村干部开展座谈会,深入排查辖区内存在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具有暴力倾向的患者)、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待业在家经常到校园周边游晃的人员和可能危害学校安全的人员,对具有以上可疑的人员,联合村干部对其进行重点管控。
同时石后所即时召集所内全体工作人员召开所务会,并将有关文件精神进行通报,要求全所工作人员全力做好学校暑期及新学期开学期间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开学以来石后所民警多次深入两所学校与学校德育处主任、重点学生家长座谈,对学校重点学生进行帮教、共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4节,与学校在安全检查、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携手共同维护学校及其周边的治安秩序。
4、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有效遏制辖区可防性案件。
落实每季度一次的治安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安全防范常识的宣传教育和治安状况的通报,制定不同时期的治安防范重点工作,做好农村治保会组织的培训,确保基层治保组织全部发挥作用,以提高治安防范基础力量的工作能力。对涉爆单位、学校、水库等重点单位加强安全防范指导和检查力度,确保其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并能充分发挥作用,努力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加强,辖区可防性案件和发案总量得到有效遏制。
三、强化内部管理,开展民警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民警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
篇7
我们××公安分局组建于20__年1月1日,辖区位于市区的边缘地带,总面积214平方公里,总户数2.4万户,总人口10.1万人,辖区内有17个社区,11个二级企业,136个大队(矿)单位。建局以来,我们以“平安创建”为载体,以确保辖区治安稳定为目标,充分发挥“三警联勤”优势,强化防控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1—6月份辖区发案165起,同比下降了19.2。有3个省级社区,4个市级社区,5个区级社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完善“三警联勤”工作机制,促进防控体系建设
全市公安警务体制改革后,我们以实现辖区平安为目标,突出公安机关的防控职能,全力构建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的防控体系。
一是建立居民区防控网。为了合理配置警力,我们采取交叉组合的办法解决“三警联勤”问题。按照二人一组、三组一队的模式,将8个居民区划分为19个网格,在每个网格中都有刑警、治安、社区警种,每个网格都是一块治安防控“责任田”,网格中三个警种的民警都是责任人,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同时三个警种的警长、巡长、探长在工作中加强配合,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负、风险共担;三警种民警加强沟通,及时传递信息,形成工作链条,完善了居民区基础防控体系建设。
二是建立社会面防控网。为加强110接处警和日常的巡控工作,结合辖区的实际,实行三警捆绑巡逻。将辖区划分为5个巡逻网块,由三警种分块包干,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地进行巡逻。本着哪里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加强哪里的原则,将易发生出租车抢劫案和其他严重暴力案件的解放村地段,交由刑侦大队巡控,防止恶性案件的发生。
三是建立油田保卫防控网。针对油田保卫工作的实际,我们与油田企业保卫部门密切配合,实行联防联控,将辖区内各采油厂、矿划分为9个重点区块,每一区块即为一个网格,将三个警种的11个业务队投入到9个网格中,各队平均每周配合油田保卫部门进行两次夜间巡逻,形成工作机制,既保卫了油田的生产安全,又扩大了巡控面,达到了警企共同创建平安的目的。
四是建立行业场所联防网。为进一步提高防控效能,发挥群防群治作用,我们以19个网格为单位,在每个网格中以10—20户行业场所组建一个联防组,共组建了48个联防组,加强规范管理,较好地承担起巡逻守望、提供信息、抓获现行犯罪、整改自身防范隐患的任务。上半年,行业场所预防案件3起。既提高了对行业场所的控制能力,又提高了行业场所自我防范能力。
二、发挥“三警联勤”作用,确保防控能力提高
我们在网格化防控体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从提高联勤能力入手,强化三警之间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联勤工作在构建防控体系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民警对联勤工作的执行能力。建局之初,为了调动民警参加联勤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参与防控工作的能力,我们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业务队长会、四次全局民警大会进行座谈讨论,每次都把联勤工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反复强调;同时组织全局民警以“致局长一封信”的形式开展大讨论活动,要求全局每名民警都要给局长写一封,重点对“三警联勤”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提出70多条意见和建议,其中有60以上是针对联勤的,班子成员依据职责分工一一进行了回复,对民警提出的联勤等方面的问题认真解答,增强了民警参与的意识,促进联勤工作的开展。
二是提高联勤的配合能力。实行业务队长分工牵头组织工作模式,由三警种的队长根据辖区治安情况,分工牵头组织日常的工作。由社区队长每周组织召开信息交流会,相互通报工作情况,研究下步工作,并在分局下发的记录本上做好记录。网格内发生刑事案件,由刑侦队长组织其他警种召开案件分析会,担负起协调三警种破案的责任;网格内治安案件增多及行业场所出现问题,则由治安队长牵头组织其他警种开展整治工作。今年2月,解放村地区铁护栏被盗案件一度多发,我们决定由治安二队牵头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整治,打掉了一个3人盗窃集团,此类案件再未发生。
三是提高辖区防控能力。以“三警联勤”带动社会联动,形成了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防控工作格局。社区七队以创建“平安社区”为载体,与辖区街道、企业密切配合,探索开展了“五联工作法”。即:“在防控组织上实行联建、对重点人口管理实行联管、对帮教对象实行联帮、对民间纠纷实行联调、在控制发案上实行联防。”其他警种也在网格内参与社会联动,依照职责分工,广泛开展了“警企、警校、警商”共建活动,做到“三上门”,即:“上门征求意见、上门帮助解决问题、上门帮助落实防范措施”,进一步推进了网格化防控体系建设。为加强辅警力量建设,在辖区组建了14支160余人的专职保安巡逻队、3支70余人的“夕阳红”巡逻队、7支120余人的低保巡逻队;还在街道的配合下,物建了300余名楼长和1300余名单元长,作为堡垒户和信息员协助我们工作。年初以来,这些辅警力量预防案件5起;在他们的协助下,抓获了5名“×××”在逃人员,端掉了2个“×××”窝点,促进了居民区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为提高物防能力,与物业部门联手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每一个单元、每一层楼道的亮化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居民区亮化无死角。为有效控制机动车被盗案件,社区队与刑侦队会同辖区街道、物业部门,在社区内增设了2处停车场,不但解决了居民车辆散放易丢失问题,还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提高技防能力,社区队和治安队联手与辖区物业部门协调,解决了××地区5000余户电子监控设备的维修、更新问题,使一度停用的技防设施又发挥了作用。深入油田各企业协调,在辖区的采油二厂、采油四厂的高产井位、重点路段等处建立起移动式红外监控系统,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三、落实“三警联勤”责任,确保工作措施到位
为有效推进网格化防控体系的发展,我们从强化机制建设入手,为平安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 信息反馈机制。我们分局每月召开一次“三警联勤”会议,由三警种各业务队队长汇报每月辖区治安状况、工作开展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使三警种各队之间互相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各大队每半月召开一次例会,通报全大队工作情况;各业务队每周召开一次例会,通报本队工作情况;综合科每日在网上通报一次案情,使各警种及时了解全局当日治安状况。网格内各警种之间、各队之间采取召开会议、发文、网络传输、组织研讨等方法互相反馈情况,实现信息共享。
二是建立科学考评机制。为规范“三警联勤”工作,实现“捆绑式”考评。年初,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民警考评办法”,对三个警种在侦查破案、抓获逃犯、抓获现行、治安防范、重点人口管理、信息沟通、治安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定了奖惩标准和措施。如网格内发案,三个警种不同程度地都要予以减分;明确规定刑侦和治安民警也要熟悉联勤网格内的重点人口,如果考核不达标也要减分;鼓励刑侦、社区民警积极查处治安案件,社区、治安民警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在考评中分别予以加分。今年5月份,一次为抓获现行深挖破案65起的王欣鹏加20分,在全局引起很大反响,既使民警感到公平合理、奖罚分明,又充分调动了民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托考评机制,还开展了“五项竞赛”,即:“社区民警等级化评定竞赛、治安民警巡逻抓现行竞赛、刑侦民警破案追逃竞赛、争做模范党员竞赛和无有理上访竞赛”,对成效突出的民警给予重奖。今年1月31日,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被评为一级社区民警的,分局奖励一万元;被评为二级社区民警的,奖励五千元;其他警种如果也在上级组织的各项评比竞赛活动中取得好名次、好成绩,同样予以奖励。
篇8
庆城县人大常委会检查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 甘肃省庆城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到相关部门、部分涉油乡镇和有关企业,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形式,对全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组建议,县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的环保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环保部门要发挥统一监管职能,加强综合管理,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协调解决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钻井期间废弃泥浆和试油期含油污水处理的监管,严防乱倒或导入河水中,以及采油期间的监管,以防输油管线泄漏。(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出台《州人大常委会督办州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实施办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州人大常委会督办州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实施办法》。办法规定: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与机关各委办共同参与代表建议督办工作。改变过去由选任联工委单一督办代表建议的工作状况,形成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牵头重点督办,各专委对口督办,选任联工委全面督办的工作格局,以期形成督办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办法同时还对督办的范围、重点、标准、时限以及督办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陈明灯)
渭源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调查学前幼儿教育工作情况 甘肃省渭源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先后深入8个乡镇的14所幼儿园和县幼儿园,就幼儿园园所建设、设施配备、保教管理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组针对存在的新建园所少与入园需求大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幼儿园基础比较薄弱、学前教育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建议:要加大投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要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要创新举措,规范学前教育的运行秩序。(周海娟)
肃州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涉诉涉法工作座谈会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涉诉涉法工作座谈会。会上,大家就涉诉涉法案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踊跃发言,提出了“十个问题、八项措施”。十个问题即:导入难;劝返难;终结难;息诉罢访难;稳控难;网络应对难;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难;退出难;依法处置难;经费、人员、救助难。针对这十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八项措施:建议上级政府尽快出台涉诉涉法案件依法处置的实施意见;建议制定出台涉诉涉法案件的处置流程运行机制或细则;建议建立涉诉涉法案件信息库,健全受理、办理、终结台账;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建议在政法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解决人力、经费不足问题;建议加大涉诉涉法案件救助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列入专项经费;建议加大对非法的依法处置力度;加强对律师的管理。(焦银明)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调研公安局窗口服务情况 甘肃省通渭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基层乡镇政府、派出所和县公安局窗口服务单位,就公安局窗口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个别民警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窗口民警少,服务措施创新不够等问题,调研组提出要强化学习,筑牢服务意识;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知识;创新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考核,健全监督机制。(郑 昕)
民乐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法院案件执行工作情况报告 甘肃省民乐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县人民法院案件执行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县人民法院结合“执行规范年”活动,加强教育引导、创新工作方法、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考评办法,不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建议县法院进一步加大执行工作宣传力度,健全完善执行工作联动机制,提高执行工作水平和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逐步加强执行工作力量,保证执行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执行工作风险预警机制,增强执行工作的透明度。(白 云)
敦煌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国土资源局进行工作评议 甘肃省敦煌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年初工作要点安排,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采取座谈交流、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对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工作评议。针对存在的问题,评议组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处理执行上级政策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关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要加强对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处理好审批和监管的关系,由“重审批、轻监管”向“批管并重”转变;要进一步加强队伍管理,促使广大国土干部在作风上有转变、效率上有提高、服务上有改进。(罗 京)
正宁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甘肃省正宁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头,机关党员干部及时跟进,深入基层,接地气,找问题,转作风,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是严控“一根烟”。严禁使用或变相使用公款支付烟草消费开支,严禁公务人员接受烟草馈赠。由常委会领导带头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带头禁烟、戒烟,打造无烟公务活动场所和工作场所。二是少发“一份文”。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严控参会人数,坚持开短会、开小会、开务实管用的会。三是节省“一顿饭”。严控接待范围、标准、陪餐次数和陪餐人数,简化接待程序,一律实行县内按标准定点接待、乡镇机关灶从简接待、村组“零接待”制度。四是少占“一平方米”。党组成员和县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办公用房清理规定,带头主动腾退办公用房,并督促检查机关委(办)扎实开展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工作。五是多走“一里路”。一方面,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人大常委会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系点,了解群众呼声,集中民智、汇聚民心;另一方面,严格实行公务用车“一公里”制度,因公外出城区一公里内(除紧急公务、机要通信外),单位一律不安排公务车辆。(师正伟 )
宕昌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甘肃省宕昌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宕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指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组织特别是主要行政领导要强化责任意识,相关部门一定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调查规划、群测群防、勘察治理,从实际出发,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专业监测网点的覆盖面,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在矿山开采、水电开发、交通建设、开山采石等工作中,要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建设工程的监管,必须坚持做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防止造成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李培清)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制定《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制度》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制度》,对联系要求、对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制度》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每年度至少应与所联系的代表联系一次;确定了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邀请人大代表列席会议,每次会议邀请3至5名人大代表列席;每月第一周的星期四为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接待代表日,并亲自处理代表反映的重要问题。《制度》同时规定,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召开一次乡镇人大负责人和代表小组负责人座谈会,研究有关问题,交流活动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推进代表工作。(吴红旗)
庄浪县人大常委会举办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讲座 甘肃省庄浪县人大常委会举办《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讲座,邀请甘肃省公安厅周舟同志作为主讲,主要对目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概况、立法背景和在甘肃省的贯彻落实情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通俗易懂、鲜活生动地讲解。本次讲座有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公检法”部分工作人员、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等共计300多人参加。(吴君铭)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跟踪检查动物防疫法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检查组,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先后深入多家畜牧交易市场、养殖场、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厂和乡镇动物疫控中心,对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检查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贯彻《动物防疫法》的自觉性;多方筹措,增加投入,改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条件;协同配合,加强监管,加大动物防检疫执法力度的建议。(杨景锋)
永昌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人民陪审员 甘肃省永昌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经过提请任职议案、审查任职报告、组成人员票决和颁发任命证书等程序,依法任命了24名永昌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此次新任的人民陪审员是通过公开报名、民主推荐和综合考察确定的拟任人选,来自永昌县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街道、社区、村委会等不同行业、不同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将在参加培训后正式上岗,主要参与审理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杨争荣)
篇9
一、选准切入点,开展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教育
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开展优质服务工作就必须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和优质服务意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在教育过程中,交通局主要是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结合在全市开展的学、转、促干部教育活动,对全体人员进行了三德、三观教育。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十六大报告等十四篇学习书目,举办了三个代表学习培训班,结合工作实际每个人写出了六篇以上深刻的学习心得体会,并在行业内部举行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车主”的换位大讨论,许多干部职工对自己所负责的服务工作都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实际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从而全面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使“推己及人,方便他人”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业务培训。该局对与车主业户直接打交道的重点服务岗位如业务大厅人员,全部进行了岗前培训,并统一进行了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并要求工作人员规范使用文明用语,以“文明xxx人行为”规范为准绳,树立换位思想,此外,该局还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了教育,举办了执法培训班,明确了执法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全体人员的各项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优质服务的能动性;三是积极鼓励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业余函授学习班。该局制定了毕业后补偿学费的激励机制,号召全体人员进行再教育,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目前交通局已经30余人通过再教育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另有18人报名参加了业余函授学习班,从而使该局的知识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出租车行业,该局加大了全体司乘人员的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每月定期召开的出租车例会,对司乘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规范经营教育,要求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服务对象是上帝的思想,规范经营,文明从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擦亮出租车行业这一城市的“窗口”。该局结合着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出租车行业进行了常用英语100句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司乘人员的英语水平。同时交通局今年在出租车行业还开展了以“打造诚信交通、争创星级服务车”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司乘人员的优质服务意识,提高了行业服务水平。由于教育工作抓得紧、落得实,出租车行业司乘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了一大批好人好事,如: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xxx文明使者车队,拾金不昧的好司机xxx,数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优质服务的司机xxx等。今年,群众对出租车行业的举报和投诉大幅减少,没有新闻媒体对出租车行业的负面报道。
二、把握结合点,优质服务与行风建设同行
xxx区交通局在行风评议和优质服务杯竞赛活动中,已分别取得了三连冠和五连贯的好成绩,站在这样一个高起点、高站位上,今年该局提出了在行风建设过程中,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文明规范的执法,树立行业新风、打造诚信交通的工作思路,并围绕优质服务杯竞赛和行风评议两项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该局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内部服务制度。今年交通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九项服务承诺制度,全面规范了业务受理、监督、检查、办结等程序,切实地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广大车主业户,同时该局还在各业务大厅统一设置了饮水机、磁卡电话、休息座椅、便民台等硬件设施,每个站科室和每个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岗位特点制定出了服务公约,并以座牌的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使全体人员由过去的被动制度约束转变为主动实践承诺;其次加强了外部监督机制。该局在社会各界聘请了28名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并通过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服务、执法等环节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以来,共发放征求意见卡300份,征求意见26条,制定整改措施6项,切实地起到了改进工作的目的。三是举行了诚信交通由我打造系列活动,提高全员参与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的主动性。7月份该局召开了诚信交通由我打造系列活动誓师大会,在会上局主要领导带领全体干部职工集体宣誓,基层站、党、团员代表做了表态发言,执法人员进行了执法规范动作演练,充分展现了交通人搞好行风建设、优质服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该局还将按照活动方案,进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将全体人员的力量凝聚起来、智慧汇集起来、心气提升起来、决心树立起来,调动全员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两项工作不断的上水平、上台阶。正是该局将优质服务与行风评议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项工作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找准关键点,解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
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要紧紧扭住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热点、关键问题,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予以重点解决,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感到作风的转变,工作效率的提高。xxx区交通局面对群众所反映强烈的出租车行业不规范经营问题,一靠管理,二靠打击,全面规范了出租车行业的从业行为。一方面对有合法营运手续的出租车,该局加大了管理力度,在出租车行业实行了四统一,即:统一司乘人员着装,统一车辆座套样式,统一制作发放有中英文两种语言介绍xxx古城风貌景区特点的录音磁带,统一使用出租车服务卡;利用出租车年度审验工作等“源头”,对出租车经营行为、车容车貌等进行了认真的审验,特别是在暑期该局派出执法人员对南门外、xxx景区、火车站等重点区域进行了死看死守,严厉打击违规车辆和黑导;该局还本着“严管重罚”的原则,加大了日常巡查力度,对出租车行业欺客、宰客、甩客、导客等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查处。另一方面对于非法营运的黑车,该局采取“疏堵”并举的方法,首先加大了宣传疏导力度,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和利用宣传车、举行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等手段,向广大市民宣传黑车的危害,号召人民群众自觉抵制乘坐黑车,为了加大宣传工作的辐射面,该局还在全区黑车出没较为频繁的重点区域和旅游景区悬挂了20块大型打击黑车宣传牌,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了一个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共同治理的良好打击氛围;此外交通局还加强了查堵工作力度,采取了白天查与雨天查、8小时之内查与8小时之外查、设卡查与流动查相结合的“超长规”打击方法,使黑车车主摸不到规律纷纷落网,特别是今年,该局在xxx出租车治安管理办公室的紧密配合下,形成合力,加大力度,取得了查处无证营运黑车16台次的阶段性成果,并在xxx举行了黑车公开处理大会,有效地震慑了黑车车主,全区人民拍手称快。通过不懈努力,出租车行业经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行业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这一我区对外的窗口更加亮丽多彩。
篇10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策制定;影响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如:选举、决策听证、公众咨询、政治结社、、协商对话等方式,同时,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立法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经传统途径进行沟通的方式虽然对公众的政治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严肃的、重大的、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往往没有机会成为议题,阻碍了政府对民意的了解。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使得民众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民通过BBS、新闻跟贴、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政策制定。今年两会前夕,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相比有很多优势,比如网络信息一经便能得到快速的传播,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透过网络舆论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意。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双重影响。
自2003年孙志刚事件引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后,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有关的事件,说明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方面。
1.打开“政策窗口”,推动公共政策议程。
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而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社会公共问题要反映公众的普遍诉求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政府认识到此社会公共问题有解决的必要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阶段,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关心的问题能够更快的传达到政策制定者,同时政府也可能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把某一社会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这就缩短了公众议程到达政府议程的时间,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成为可能,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了解社会问题的来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使社会问题尽快进入政府议程。如2003年孙志刚事件,事件发生后,《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此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同时在网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网络舆论对于“孙志刚事件”的高度关注和有力报道,让人们了解到事件的发生,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上书中央政府,把“孙志刚事件”推入了决策者面前,使这一社会公共问题很快进入了政府议程。
2.拓宽政策方案的选择空间,使政策制定更科学。
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最优化,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公众的切身需要,才能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从各种政策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与知识量是任何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政府部门可以从中选择解决社会问题最有利的信息来制定公共政策。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2007年11月9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等网站上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在综合网络舆论与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对原有三大“黄金周”进行调整,减少了“五一”假期,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这说明网络舆论有利于公共政策方案的抉择,同时节假日调整向网名征求意见也说明了政府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对政策方案进行抉择。
3.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政府出台的每一项公共政策都要经过理论的评估和实践的检验,如果发现某项公共政策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不宜继续执行,或者此项政策的负面作用太大,就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调整。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宣布废除实行二十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两天后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意味着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两种政策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前者的社会救济和治安管理职能转变为后者的在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救助,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的进步,新办法更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有利于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二)不利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
第一,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与制定政策的非代表性。网络是民意表达的平台,但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则是既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网络民意可分为“原生态民意”和“真实民意”,“原生态民意”的存在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网名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总会有一些人因缺乏起码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被排除在网络参与之外。比如农民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甚至买不起电脑,这使得农民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农民在网络参与中丧失了“话语权”。这种不均衡的政治参与使政策的制定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
第二,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网络舆论的参与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缺乏自律的网民就有可能不加证实随意信息,甚至有意制造假消息,决策者可能会因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
第三,过量的信息提供会引起决策者的“盲目决策”。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网络条件一方面改变了信息量过少的弊端,但另一方面信息量过多也会产生盲目决策。信息量过多导致方案决择困难,在过量信息的条件下,多种方案的利弊难以权衡,使得决策者无所适从,只能闭着眼睛“跟着感觉走”,从而使方案选择带有较多的随意色彩,即产生所谓的“布里丹效应”。
而且,公众在网络上的信息常带有个人倾向,带着个人情感倾向的过量信息,使决策者疲于应付,贸然决策。
三、完善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的对策建议。
网络舆论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性,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科学、更合理、更能真实反应民意,但网络舆论存在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要完善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提高其网络参与能力。
没有网络素质过硬的网民和干部队伍,网络参政就会失范,就有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因而,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教育,造就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网民,是适应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能力的途径之一。加强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其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能使个性尽情释放的空间,但也正是由于缺乏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使得网络上普遍存在一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言行,所以必须普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言行。
2.对网络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舆论。
虚假的网络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会打击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对网络舆论的信任度,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要避免虚假舆论操纵公共政策制定,应让民众认识到网络舆论不是“宣泄不满”的空间,更不是随意虚假信息甚至网络犯罪的平台,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者“表达民意”的途径。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要对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可考虑建立和推行网民身份认证制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网民实名登陆,规范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避免失误的基础。
信息情报量的大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政府要想在决策上不失误,必须有丰富可靠的情报来源、迅速的情报传递、准确的情报研究,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应包括:(1)专门化的信息机构和信息队伍,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机构在政策制定中的职能作用;(2)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即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备相结合,形成网络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系统;(3)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朴贞子。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6-27.
[2]黄丽华,姜晓宁。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1)。
[3]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党政论坛。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