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关爱帮扶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亲家庭学生关爱帮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在认知、情绪、社会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的某些偏差更为突出。如:智力和学业明显落后;容易愤怒、恐惧、悲伤;关系失调,封闭自卑,主观偏见;性格和性别异化等。
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两个方面。家庭因素中,教育的不良倾向;孩子教育中不当的做法。学校因素中,老师教育语言不慎,往往与单亲家庭联系起来,这会在孩子心中投下阴影,而同学的歧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伤害很大。那么,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策略呢?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分工有序,责任到人,跟踪调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用爱心抚慰创伤。分门别类地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等跟踪调查,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表现和社会活动中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沟通交流,帮扶引导,促学生心理减负,使其健康成长
通过“爱心援助工程”问卷调查,归纳分析,个案记载,谈心沟通,帮扶引导。要求帮扶教师寻找最佳时机,按照“了解熟悉学生―发现归纳问题―解决问题”三步走,每步都建立谈话记录,每步都要求帮扶教师针对个案谈话分析反思,调整思路,撰写总结。通过与单亲学生深度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了解家庭婚姻破裂的事实,不以单亲家庭为耻或感到特殊。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扔掉沉重的家庭包袱,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起学习、生活的勇气。
三、制止不当的歧视或冷嘲热讽,用师生情、同学友谊等爱心弥补亲情
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语。单亲学生对一些“爱”“离婚”“没人要的孩子”等字眼是相当敏感的,因此要特别留意与学生谈话的内容,制止其他学生歧视或讽刺,对“某某人没有爸爸或妈妈”的话题应立即加以制止。一方面,应鼓励同学间形成友好互助的氛围,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动员热情、富有爱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相互促进。使单亲家庭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投身于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从而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受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
四、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用爱心消除自卑,用鼓励唤醒自信,放飞理想,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定期在班里组织一些展现个性特长的活动,如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比赛、作文比赛、体育比赛等;开设“心语信箱”,让他们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还可召开“真情在我身旁”“诚信伴我行”“感恩”等主题班会,借助这些活动,使单亲家庭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也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学会宽容理解,懂得感恩回报,明白诚信是做人之本;构建发挥特长的平台,他们当中有的能打一手好球,有的能吹一手好笛子,有的能写一手好字,有的能画一幅好画。
五、转变观念,促使重组家庭和谐发展、爱意融融
因为单亲学生多因家庭变故而生,特别是农村,因为父亲或母亲的离去,使一个家庭变得残缺不全,失去了生产生活能力,有时还导致家庭主力失去生活的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家庭重组。然而,家庭重组并非易事,他们顾忌周围的议论,特别不愿听到周围的任何议论。特别是孩子更认为找到后妈或后爹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他们很想得到父爱或母爱,但在他们心目中又不愿接受继父或继母的爱。因此,他们与仅有的亲人之间也产生了莫须有的鸿沟,使本来薄弱的家庭越来越薄弱,真可谓悲之又悲。教师通过家访、谈心、积极为继父或继母与子女间的隔膜情感牵线搭桥,融化他们之间非血缘的情感隔阂,填平他们之间非血缘的情感隔阂的鸿沟,使他们之间非血缘关系的亲情纽带连接起来,让有继父的孩子也能真诚地叫继父一声“爸爸”,有继母的孩子也能亲昵地喊一声“妈妈”。由于疏通方法得当,继父或继母与孩子都乐于接受,从而促使重组家庭中充满了融融爱意。
六、积极参加团体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适应能力,学会爱心回报
组织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团体公益活动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单亲学生平时不善于和同学交往,与父母关系也不和谐,常常缺乏同情心,更不懂得回报爱。学校通过举办“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学会了关爱别人,无形中也提升了自我,开阔了胸襟,让自己走出阴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七、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学校和社会等。因此,依靠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进行个案研究时,除了和学生谈心外,也很重视和家长及时联系。通过培训会、座谈会,既了解了学生在家庭中的动向和心理问题,又反馈了学校的建议和情况。教师把学生和家长“一一对应”,学生、家长的问题同时得到圆满的解决。
爱是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对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单亲家庭学生,其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爱。关爱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学习,关爱他们的家庭,关爱他们的点点滴滴。只要我们拥有严父慈母般的爱,定能为单亲家庭的学生营造一片“爱”的蓝天,让他们展翅飞翔,我们也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篇2
Abstract: Single-parent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family environment, their performance is also more diversified, the emotion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behavior and life emotion also presents a series of problem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from the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and their own perspective,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职;单亲学生;问题;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ingle-parent students;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87-02
0 引言
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虽已基本达到法定成人年龄,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具备独立能力,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于父母和家庭。单亲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一时期的他们在心理、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则呈现出与一般高职生不同的特点,表现也更为多样化。
1 高职院校单亲学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方面 多数调查显示,有一大部分单亲学生在心理上多呈现出了自卑恐惧、敏感多疑、嫉妒逆反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就恰恰使得这部分单亲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缺乏自信,难以和别人交流沟通,容易情绪化,没有安全感。最终造成了单亲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人际交往、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方面与一般学生相比有所不及。
1.2 性格方面 家庭结构与子女性格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子女形成了相互联系的三方关系,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的离去会使这种关系失去平衡,从而对子女性格及人格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很多家庭的破裂、父母的疏远使得单亲学生极易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意识,不愿外出活动、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1.3 行为方面 由于心理、性格方面的影响,单亲学生在个人行为方面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有很多单亲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计划盲目和实际学习情况差的弊端,其学习行为带有强制性;又如在集体交往中,单亲学生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难以积极主动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交往行为存在消极性,而在个体交往上,单亲学生又较多注重对方的家庭条件、长相、个人能力,交往行为又体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再如恋爱行为方面,也有不少单亲学生表现出或排斥、或过度敏感、也或无所谓的态度等。
1.4 生活情感方面 由于家庭原因,不少单亲学生家里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往往生活拮据,有的甚至难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连交学费都很困难,这势必造成了这些学生生活上的压力。即便打工就业,有些单亲学生也会因为自卑、保守,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完成某些事情,最终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而这些问题给他们带来的郁闷、痛苦,又往往缺少倾诉对象,情感上既渴望又害怕与人交流沟通,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最终只能消极地面对工作、生活。当然,高职单亲学生中也不乏一些优秀学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成长欲望,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责任感、协调能力强,思想开放,坚强自信,但这也客观反映了单亲学生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容易极端化发展。
2 解决单亲大学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2.1 学校方面
2.1.1 积极开发多效的相关心理课程 高职院校应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思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单亲学生这一对象群体,突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沟通,要有意识地应用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号召性、感染性和实效性。
2.1.2 丰富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努力建设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体系,院系组织开展一系列文明、多元、热情、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单亲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在环境氛围和文化活动中弱化消极性,增强积极性。学生会、社团、班级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寝室文化大赛、个人形象设计、青年志愿者等系列活动,为他们提供平台,交流互动,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充实自我,消除孤独,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1.3 科学实施有效的引导管理措施 首先,充分发挥院校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通过专职心理教师的辅导,解决单亲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其次各分院、系部设立心理咨询分支机构,由辅导员负责建立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相关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参与,负责对不同单亲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关照、心理疏导等。再者,定期与家长交流沟通,通过电话、邮件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状况,让家长积极参与配合对学生的管理和帮助。此外,还可成立学生帮扶社团,在尊重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开展学生间的帮助活动。
2.2 家庭方面 单亲及单亲子女只是一种身份,并无本质好坏区别。单亲家庭的家长应正确引导教育子女认识这一理念。高职单亲学生已是成年人,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辨别能力,通过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应该会客观看待家庭实际问题,理解父母、理解家庭,乐观面对。平时家长要多关心子女的生活、思想、学习和交往,应多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内心,成为朋友,建立良好、健康的父子(女)、母子(女)关系。因离异原因的单亲家庭,双方在子女面前应互谅、互让、互谦,不要相互仇视,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氛围。当然,这些过程中,家长还应注重科学的方式、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家长还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互动交流,关注子女在校的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参加到一些互动、团体活动中来,让子女在校期间也能时刻感受到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2.3 社会方面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热情对待。如前所述,单亲学生只是一种身份,社会不应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或认为他们可怜、或认为他们自卑、或认为他们消极等,其实单亲学生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在学校、家庭给予单亲学生积极教育培养的同时,社会也应多给予支持,尊重、理解、关爱他们,不歧视们、嘲弄他们。其次,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措施,给相对弱势的单亲学生群体提供一些经济物资、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帮助。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舆论宣传,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成长教育问题。让单亲学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其茁壮成长。
2.4 自身方面 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环境,固然为高职单亲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单亲学生真正的转变还要依靠自己的不断努力。单亲学生可以加强自我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明确自身价值;从困惑与矛盾中走出来,摆脱心理阻碍,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加强人际交往,交流沟通,发展自我;规划人生目标和就业计划,驾驭自我,超越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学校培养、家长参与、社会关怀以及个人努力,高职单亲学生将在大学中塑造全新的自我,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霍小舟等.浅析单亲大学生的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
[2]许成坤,王宇晗.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J].北方经贸,2013(6).
[3]谢焱.高职院校单亲学生问题分析及帮扶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0(8).
篇3
一、帮扶目标和原则
为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高尚人格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扶中心的工作目标定位在“引领你的心路,轻解你的心结,助你走好初中路程”上,重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和内心困惑的问题,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帮扶工作坚持“关爱、尊重、平等、保密”的原则,做到真挚热情地为学生服务。
二、帮扶对象
帮扶学生中心的工作内容包括两部分,即心理咨询辅导和生活扶助。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内心困扰的所有学生和特殊的帮扶对象,包括单亲家庭学生、经济特困学生、留守学生及问题学生等,这些学生殊问题学生群体是开展帮扶工作的主要对象。帮扶中心每学期都要对这些群体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根据帮扶中心的工作日程和工作人员的特长进行有机组合,进而展开帮扶工作。
三、帮扶中心的组织成员
帮扶中心是学校政治处的下设工作室,日常工作安排由政治处统一部署,工作人员均为学校各部门的领导,主要实施帮扶辅导的工作人员有德育校长、安全校长、政治处主任、教导处主任、保卫处主任以及年级组长,日常材料的整理和归纳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负责。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积累和提升,帮扶中心工作人员都已历练成经验丰富、方法科学、态度严谨、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
四、帮扶工作的活动安排
帮扶中心的工作严格,按已订计划施行,井然有序。首先由负责材料整理和存档的教师,从各班班主任处了解学生的情况,搜集需要帮扶的学生对象的真实信息,从学校表现、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方面,认真填写帮扶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并在第一时间内将调查表送达到将要进行帮扶的教师手中,为帮扶提供可靠数据。每日第五节课到第八节课期间,由辅导教师对问题学生进行帮扶,来到帮扶中心的学生在接受帮扶之前,还需进行一个测试练习,从测试练习中,帮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动态,有助于找到帮扶工作的切入点。帮扶教师在实施帮扶之后要及时填写“帮扶记录”,总结帮扶方法、过程和结果,帮扶中心对帮扶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直到其毕业。
五、帮扶工作的多元化
1.思想帮扶
帮扶中心的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时除针对特殊对象实行每日一对一的帮助辅导之外,我们还会组织其它形式的活动,如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讲座,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常识,学会调控情绪;对初一住宿生进行“离开家我更自立”心理讲座,缓解新生离开父母之后的焦虑情绪,轻松地融入新集体;对初二女生进行“做自尊自爱的花季少女”心理讲座;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缓解考前的心理压力”心理讲座,同时,针对广大教师进行“职业减压”辅导讲座和“团队合作”辅导讲座,让帮扶中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
2.物质帮扶
帮扶中心设立“雷锋超市”,为一些经济特困学生提供实用物品,同时帮扶中心也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募捐,着实为一些经济特困生解决了燃眉之急。
3.爱心培植
帮扶中心成立了师生“壹基金”组织,年年为贫困学生捐款,虽然起点只是一元钱,不仅留住了部分因贫困濒临辍学的学生,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而这种奉献精神将是学生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学校精神内涵的夯实积累。
六、帮扶工作初显成效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管理模式?导师制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舞台,那么中职学校生活就是这个大舞台上缤纷的一角。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希望能通过中职学校这个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这一群体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有,但是,因中考失利而被迫选择读中职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对这些尚处在青春期就遭受了重挫的学生来说,自卑的阴影如影随形;考场上日渐磨灭的斗志已化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否定;长期的不被重视、不被关注、不被肯定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日趋放纵;青春的懵懂和外界的诱惑也在时时撞击着他们的内心……为此,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导师制是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的有效模式
结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中职教育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科学地开展导师制活动是中职学生管理的一大捷径。
导师制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各位任课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为重点,以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引导为特征,以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为内容,最终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管理,形成健全人格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导师制活动
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三步走”。
1.加强学习,鼓励动员,统一思想
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导师制的推进更需要教师自愿自觉地倾心投入。为此,在启动这项活动之前,学校要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及本校在学生管理上的不足及盲点,向全体教师详细介绍导师制的内容、实施意义和紧迫性。并在征询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导师制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奖励制度。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奖惩制度必须科学、合理、公平,易于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切忌以虚假对待真诚,罚字当头,出尔反尔,挫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活动流于形式。
2.摸清情况,合理分配,双向选择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交申请。学工处则根据导师数额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导师。导师的受导对象重点是经常违纪、学习有困难、有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或家庭破裂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的学生。为了避免造成“有导师的都是问题学生”这一误解,可以采用“全体学生集体参与、重点学生重点引导”的全员参与式模式。
3.拟定计划,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落实检查与考核
为了使活动科学、有效、长远的开展,导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受导学生的情况制订学生一年或三年的发展规划。对部分自制力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导师还应引导他们制订月计划甚至是周计划。
此外学校还要及时督促导师认真写好《导师手册》(即建立受导学生档案、导师谈话记录档案等),以弥补“导师稍有变动,下一个导师无从着手”的不足,同时也便于学工处对导师制工作进行适时的跟踪和总结。
当然,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与之匹配也是不行的。为此,学校还要制定导师考核奖励制度。对工作做得好的导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小结
对教师而言,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中职学生是这一群孩子中更需要关爱、呵护和引导的孩子。
因为关爱,所以亲近;因为亲近,所以懂得。看着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自觉地把各种规范化成了他们平时遵守的习惯;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看着他们像柔弱的小草一样虽历经风雨但仍在你眼前努力向上发展的劲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振奋的呢?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帮扶;学困生
笔者从教虽然不到四年,但每学期都能碰上一些学困生,纵观这几年的经历,笔者发现,不仅优良生需要关注,学困生其实更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注。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感官、智力正常,因其他因素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新课标中指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说明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毫无疑问,学困生的出现与新课标更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冲突,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帮扶、转化学困生已迫在眉睫了。鉴于笔者短短几年的教学经历,本人不但了解了部分学困生的特点,而且认真的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了“学困生帮扶计划”,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帮扶:
一.明确指导思想,注重心理辅导。
该群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了解到该群学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作为教师应本着“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成功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
心理辅导是前提――师生心理沟通,情感交流,打开学困生的心扉,逐步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汤金斯说:“情感易于被别人理解,而且能够以可靠方式相互交流。”学困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正常人,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要教育他们,心理辅导是必要条件,只有把他们的不良心理解除以后,才可能进行其他辅导工作。
为此笔者多次主动亲近学困生,试图与他们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避免学生的反感情绪,进而逐步消除不良心理。心系学困生,以心换心,与学困生进行心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准问题,抓住突破口,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渐渐解开心结,走出困惑。
二.提高关注度,激发学习动力。
很多学困生由于小学基础不太好,打上初中以来,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脑海中一直存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为此他们常常消极对待课堂、作业以及考试,而纳入各科任教师管理的盲区。
作为班主任,笔者却很少这样处理。笔者认为,很多学生之所以上课开小差,玩游戏是因为他们备受冷落的心灵很想得到老师的些许关注抑或关爱。在课堂上,我就多给他们机会,抽他们朗读,抽他们回答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从中寻找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经过一段时间,学困生举手的多起来,朗读好多了,回答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作业批改时,学困生的作业只要是符合要求的、有进步的,批注肯定的语句;作文批语精心编写,既有肯定又有努力方向,每次作文评讲时,我都要选两篇学困生的作文来评析,寻找点滴鼓励。当然,对学困生作业中的错误,应善意指出,激发他们改正,毋须责备,保护其学习积极性。
三.播撒爱心,点燃求知欲。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过:“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笔者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所接触的学困生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孤儿、贫困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大都缺乏关爱,产生心理疾病,丧失学习动力。如何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点燃求知欲呢?
课堂上,笔者十分注重自身的教学激情,因为只有教师燃起了自己的教学激情,才能唤起学生点燃学习的激情。情景导入力图新颖、生动形象,时常运用多媒体,提升效果;所提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乐于思考;示范朗读、点评、辅导等环节,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温馨的语言、优雅的教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他们的求知欲,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继而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篇6
一、多给一点爱,培养爱的能力
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以爱为本。作为共青团广东省委“善言善行 快乐你我”红领巾新风尚活动试点学校,惠福西路小学以“爱”的系列教育为抓手,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落实校本教育,给学生幸福人生以坚实起步。
1.施以爱的教育
作为教师,不但要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教学功底,还要有献身教育的一片丹心,以爱育爱。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和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只有厚爱学生尤其是后进的学生,不歧视,不贬低,不放弃,才能使其在爱中受到情感熏陶,热情迸发,心态阳光,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为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学校坚持开展新年第一善之捐米活动、送爱心冬至饭活动、红领巾基金爱心义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感恩社会并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传递惠爱,这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成为社区中家喻户晓的爱心举动。
――每年新春来临之际,学校都会发动师生为社区中的困难家庭送上“爱心米”,捎去新年的问候。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师生、家长每年都会捐出一千多斤大米,并在城区西门口伦文叙广场现场向辖区内的困难户派发。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完成“第一善”,给了周围人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提高了同学们关心社会、关心街道、关心弱势群体的意识。
――每年冬至前夕,为了让露宿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吃上一顿热饭,学校都会开展“送爱心冬至饭”活动。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为街头露宿者送上热腾腾的饭菜。这一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博爱精神。
――每年春节过后,学校都会组织为“广东红领巾基金”募集善款,开展爱心义卖筹款活动。物品全由学生自愿捐献,家长义工积极参与,现场气氛十分踊跃,幸福和兴奋洋溢在师生们的脸上。惠福西人传承惠爱精神,用行动播撒爱的种子,让爱得以延续。
为了让爱的教育落到实处,学校编印了《爱的教育》校本教材,培养学生大爱情怀。依托校本教材,学校引导后进的孩子爱自己:珍爱生命,乐观向上;爱家人:孝敬父母,心怀感恩,听从教导;爱身边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吾亲以及人之亲,尤其对清洁工阿姨、保安叔叔,更应将敬重之心化为爱的行动;爱班级:爱班如家,为班争光;爱学校:建设校园,以校为荣;爱祖国:树立理想,奋发努力,建设国家。
校本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诠释爱的内涵,使后进的学生也易于理解。编写者有意把大道理寓含在精短的诗歌、生动的图片中,摒弃空洞的说教,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去感受,发生情感的迁移,产生内心的认同,进而真心修正言行,获得进步。
2.予以爱的激励
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老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长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当前的成绩与其将来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老师只要“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各各不同,但却各有优点。
小劳在单亲家庭长大,从未见过爸爸,而妈妈因忙于生计也很少管他,这使他成了学校出名的小捣蛋。但他爱劳动,值日时非常卖力。发现这一点后,班主任特意让他当副卫生委员。老师的重视和欣赏让他特别开心,而同学们也因此不再疏远他,他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和平衡,更加乐意去帮助其他同学。老师以此为契机,大力表扬他的可喜进步,进一步增强他的自信心。渐渐地,他学会了自律,学会了友爱和关心他人,学习上也慢慢地有了进步。如今,他沐浴惠爱,在惠福园里健康快乐成长。
人是有差异的,老师要承认差异,包括成长“速度”的差异。因此,对待后进生,老师应多给予鼓励、赏识,让他们的长处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二、多尽一点心,寻找合适的教育
后进生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允许他们有失误、反复,使之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欣慰。诚如所说:“新的教育,应在深知儿童身心发展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温室,需食则资之肥料。”就是说,教师要像在田间勤于劳作的农夫、农学家一样,在苗芽需要的时候,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助之。从孩子的自身生长需要出发,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培育,他们就会像田园里的幼苗一样,“长成佳谷、美蔬、良木、好花”。
基于历史和现实条件,惠福西路小学一直坚持“惠爱润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通过毽球和小班教学双轨打造学校品牌。而这两项特色正好给后进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1.在毽球活动中激励自强赶先
考虑到毽球是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提出了“特色兴校,以毽育人”的主张,激发每一个惠福学子爱球爱校爱国的思想感情,努力实现“以毽立德,以毽启智,以毽强身,以毽怡情”的培养目标。
学校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毽球活动中,特别注意把毽球活动与转化后进相结合。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人人平等参与,后进争赶先进,每一个孩子都展示了阳光、向上、自信的精神。同时,后进的孩子由于在学习上有欠缺,这使他们有意在运动上和学习优秀的孩子比拼,找到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2.在小班教育中学会自主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优长育人,为此,学校推行小班化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因时、因材施教,努力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弱势智能。于是,在惠福西小学,孩子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特色课程――兴趣选修课。
由于小班化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孩子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如,二年级的叶同学以前在学习上明显落后,难以独立完成作业,老师据其实际,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施教,之后加强个别辅导,使其学习明显进步,成绩大有提高,成为班里的“进步之星”。现在,小叶同学经常在课间、课后练习踢毽子,从一年级只能踢两三下到现在一口气能踢七十多下,被选为学校毽球队队员,在毽球活动中培养了自强赶先的精神。
学校推行毽球育人和小班化教学让孩子享受到最合适的教育,快乐地成长。可以不夸张地说,惠福西小学所有参加小班化试验的班级几乎都消灭了后进现象,每一位孩子都大方、自信、阳光。
三、多聚一点力,协同促成长
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惠福西位于广州老城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学校积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四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关爱成长行动,把需要关爱的后进学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大大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幸福成长。
1.完善“四位一体”帮扶网络
为帮扶后进孩子,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行政、班主任、家长、校外辅导员“四位一体”的关爱网络,由点到面,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关爱每个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做好学困、偏差学生的疏导工作。通过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关爱对象的具体情况,以“一对一”的形式,做到“包干”到户,让每个孩子都有对口的行政、校外辅导员(特别是关工委老同志)的帮扶和跟踪,加上班主任和家长,最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帮扶网络,效果明显。
如,五年级的曾同学一直成绩不稳定,学习有障碍,怕困难,有时还有抵触情绪,但他有一定的上进心,热爱体育运动。针对他的特点,负责关爱他的校外辅导员、行政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商量制定了帮扶方案:校外辅导员从平常的活动中和他交朋友,一起踢毽子、一起聊天,成为好朋友后,经常有针对性地从思想上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觉得自己是备受关注的,从而有了前进的信心;跟进的行政领导平时多和他谈心,有意识地让他担当行政小助理,多让他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其产生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节日还送上小礼物激励进步中的他;班主任为他建立了成长记录册,记录下他的点滴进步,发挥其所长,让他试着轮岗担任体育委员,鼓励他不怕困难,在锻炼好自己的同时为同学服务,并把这种无畏的精神迁移到学习中,激励他不断进步,期末再总结表彰颁发奖状;同时,家长密切配合,耐心教育,多给予支持鼓励。一学期下来,曾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上都有了巨大转变。曾同学的转变说明,对待后进的孩子,让他成长甚至比让他成功重要。
2.建立关爱成长记录册
大多数后进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行为和情绪屡有反复。为此,学校给每个关爱生建立了“关爱成长记录册”,作为帮扶孩子的档案记录,要求做到“四有”,即有摸底、有计划、有跟进、有总结。
关爱的方式遵循“润物无声”的原则,通过集体活动,由面到点,拉近与关爱生的心理距离;制造与关爱生接触的机会,委以“重任”,树立孩子自信心;挖掘孩子潜能,努力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热情称赞孩子,哪怕是小小的成功,也可帮助他们唤起自尊、自信,扬起前进的风帆;通过对话聊天,了解孩子内心想法,有的放矢,帮助孩子疏通心理障碍,克服困难,努力自强。
篇7
一、我市农村女童受教育状况
从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女童受教育状况为:小学阶段入学率较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失辍学率则越来越高。被调查的7-15岁近万名儿童中,小学阶段一年级按时入学率男孩达100%,女孩达98%(净入学率均为100%),小学辍学率男孩达0.12%,女孩达0.30%,初中辍学率男孩为1.5%,女孩为3.2%%,高中阶段辍学率则更高。从以上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在学龄儿童中,女弦的按时入学率低于男孩多而辍学率却高于男孩。
二、成因
1、家庭贫困是女孩失辍学的主要原因。失学女童中,绝大多数为家境贫困而失学,而造成贫困的原因多为:无父母(父母双亡、父死母嫁)或单亲家庭、父母智力低下或身体病残,此外还有家庭多子女、家庭意外天灾人祸等,他们温饱问题都无力解决,又哪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呢?此时温饱问题取代了教育。
2、女童家务劳动多,学习时间少,造成她们学习成绩差而失辍学。调查资料显示,女童家务劳动每天为2小时的达90%以上,是劳动的主要帮手:做饭、洗衣、挑水、看牛、养猪,有的甚至上学还要背着一个弟弟或妹妹。这些劳动分散了她们的精力,造成学习时极易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尤其在一些特困家庭中,女童还要承担很大的劳动强度,下地干成人干的农活,造成学习跟不上而不愿上学。
3、承受不起大学高额费用和认为毕业后工作照样难找,致使女童弃学外出打工。许多家庭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学会认几个字就行,不必学那么多,再说读大学的费用我们也承受不起。况且上不了重点、名牌大学,毕业后照样找不到合适的、满意的工作。不如早点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因此尤其对那些贫困家庭来说,最多读完小学便出去打工赚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出去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替人做小保姆或到工厂做简单、廉价且劳动强度大的手工活。
4、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导致女生的流失。由于受封建传统恩想的影响,许多父母认为迟早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所以在家庭较贫困的情况下,首先要保男孩受教育,于是便出现了男孩背书包上学,女孩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的现象。
三、对策
“教育好一个女童,就是教育好一个母亲,教育好一个母亲就是教育好一个家庭,进而教育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1999年11月份,由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在桂林召开了“面向21世纪女童教育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呼吁要保护女童的受教育权。教育部副部长在会上介绍说:“对女童教育的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大力发展女童教育已成为中国国家教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关注的重要课题。全国妇联将女童教育纳入“女性素质工程”,
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但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金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为此我们建议。
1、加大扶贫力度。贫穷是造成女童失辍学的根源。除政府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扶贫帮困到户,让每一贫困户得到实惠而真正脱贫。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对那些父母双亡或双残的特困户,民政部门给予补贴外,学校也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减免、缓交等办法,帮助女童入学。虽然以上措施各乡镇、村均已实行,但还需加大力度。
2、强化政府行为。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组织学生入学和控制学生辍学工作纳入教师和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把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有关乡(镇)村干部身上,切实强化考核奖惩制度。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各级政府层层制订了扶贫帮困、防止学生失、辍学的通知规定及村规民约,但却落实不够、流于形式。为此,我们要加大执行力度,一方面物价、教育部门要公开学生的收费标准,提高收费的透明度和家长群众的监督力度,加强对学校收费执行情况的督导和检查。另一方面,各乡(镇)村教育办公室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劝学工作,对经说服教育仍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要严格按照有关通知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3、积极实施“春蕾计划”,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救助失学女童。旨在民间广泛筹集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继续求学的“春蕾计划”活动,在我市实施八年来,一大批贫困女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无私捐助。多年以来,我们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县、乡(镇)妇联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长期开辟捐助热线、捐助专栏、捐
篇8
心系春蕾女童 共创美好明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是改变困境儿童未来命运的基础,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保障贫困儿童受教育权利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妇联系统深入开展春蕾助学活动,尽心竭力为困境儿童排忧解难,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全免政策的实施,孩子上学难现象有所缓解,但贫困依然存在,助学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春蕾助学工作重点该如何转移,工作方式该如何改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近日对我市部分县市区开展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 春蕾助学工作是用爱心和奉献编织的一首公益赞歌自1994年全国妇联和中国儿基会开始实施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以来,我市在各级党政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截止目前,共争取助学款及救助物资479.6万元,创建春蕾小学5所,先后设立春蕾女童班11个,使16565名面临失辍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与市艺校联合举办五届春蕾舞蹈班,共在我市招收贫困女童20多名。使一批又一批春蕾女童毕业,有的上了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已经当了国家公务员,有的已经参军入伍,还有的当了人民教师,回乡参加劳动生产的春蕾女童,有许多成为农业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多年来,为使助学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我们利用媒体宣传有关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及失辍学情况,先后与__日报、燕赵晚报、燕赵都市报、__壹舟商务报、__公益网站、__妇女儿童网共同开设了“爱心传递”、“捐一点钱,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等救助专栏,有的县市还形成了领导分包、领导结对的形式,吸引众多社会热心人士加入到捐资助学行列。为拓宽救助渠道,我们还采取了一次性建校救助和连续救助相结合,企业集团救助、部门救助、社会零散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先后争取中国儿基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波斯登股份有限公司、卓达集团、__蓝天集团等单位的款物支持。 20__年10月又与__日报社联合推出“爱心接力行动”,在全市发起了“伸出你的手,点亮他们的未来”倡议,力争在3到5年内实现零失学率的奋斗目标。春蕾助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这项工作越来越显出良好的社会公益效应。一是春蕾助学的实施使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特别是女童入学率以及在校生巩固率逐年提高,对我市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心,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尚的改善;三是通过让更多的失学女童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有力地推进了男女平等国策的落实;四是对于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一、 导致儿童失辍学的主要原因经过十多年年救助,大量失学儿童已重返校园,但我们通过调查还发现新的面临失学的儿童,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深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许多家庭生活贫困,甚至尚未解决温饱,无力负担孩子的学习费用。我市西部山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居住分散,学校布点不足,学生上学路途远,难于行走,加上学校寄宿条件较差,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上学困难的原因之一; 2、由于家长下岗,往往这些人年龄大,文化素质偏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前景不乐观,家庭收入少; 3、由于父母身残、智残智障等原因,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家庭收入少,导致家庭贫困; 4、由于天灾人祸,如山区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造成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以及车祸、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 5、因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等原因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劳动力减少,影响家庭收入。二、 当前助学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助学工作是妇联工作中的其中一项,由于列入不到四大主体工作,总结不到帐上,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可做可不做,在人力、财力配备上不如其他部门,平时检查、督导、评估、落实力度不够,造成德民心的工作做的不深入; 2、妇联编制少,人员少。县市区基层妇联一般 3人,乡妇联只有1人,面宽,工作量大,助学工作牵扯精力多,为一个孩子要摸底、联系、确认、填表、 上报、下发、反馈等,打电话、跑腿,垫付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没有专人管理,助学工作应付的多; 3、以往一提春蕾学校,首选是山区、是贫困县,现需要打破这个思路,逐步引导资助人,向平原地区的年财政收入较低的老区县扩展。平原地区有些小学,为普九达标借下了欠款,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依靠村集体力量翻修校舍难度大,孩子们还在七八十年代的校舍学习。图书室几乎没有适合学生可读的书,仪器室的仪器简单,数量少,遇上普九验收,只能通过向有条件的学校借,才能完成验收标准。 4、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困境中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不光需要经济上的扶持,还需要来自思想、品格、能力等方面的关爱。在捐钱捐物的基础上,加强对儿童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贫困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享受社会的关爱,享受成长的快乐,在给予物质帮扶时同时注意精神上的抚慰。三、 下一步助学工作的建议及思考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后,学生负担虽有所减轻,但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讲,要完成学业,还需要社会救助。春蕾助学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重点作好:(一)创新活动载体,转变救助重点。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后,要求我们重新调整资助重点。由过去的城乡特困家庭女童的救助向单亲、下岗、特困家庭及孤、残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扩展,由关注义务教育向关注大龄女童高中等学历教育甚至就业拓展,由儿童的学业救助向提高儿童自身生存能力、生活技能和社会认知水平扩展。引导和鼓励贫困儿童好好学习,力争上游,全面发展,提升受教育层次,使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够有平等地、有尊严地享受教育权利的平台;实施“春蕾就业培训工程”,开展大龄女童实用技术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大龄女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家政知识培训,重点帮助辍学大龄女童实现就业创业,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和造血功能。如:创办春蕾班、春蕾学校、春蕾大学等。(二)转变筹资方法,实现多方共赢。一是把行政性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的基础上,把筹资重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二是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建立短信捐助平台,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爱心救助;三是适应需求拓展资助渠道,不断开发培育新的资助服务项目,使妇联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不断向服务型、开放型、务实型转变。(三)强化宣传引导,转变救助工作的价值取向。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宣传工作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妇联宣传阵地,通过绩效宣传、典型宣传等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多视角地宣传,“春蕾助学”的服务宗旨和实施效果,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共同营造关注、关爱、扶助贫困儿童的良好氛围。一是教育引导人们由传统的扶贫观念向现代权利观念转变,明确救助弱势群体是国家和社会应负的责任,获得救助是公民应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明确关爱贫困儿童的关键是赋权儿童。关爱贫困儿童不仅是同情儿童、救助儿童,而是要赋予儿童平等的资源、权利和发展机会,增强贫困儿童走向社会的能力。二是注重宣传,表彰典型,注重培养、挖掘、宣传热心公益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不断扩大妇联救助工作的影响面和美誉度。各级妇联每年“六一”节前夕都要对实施春蕾计划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春蕾女童”进行隆重表彰。(四)积极参与协同,拓宽就业领域。促进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辍学问题。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依法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促进政府更加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保护和素质教育。借助“再就业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积极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实施“春蕾助学”与“双学双比”活动结合起来,借力、借题、借台延伸工作空间,扩大活动内涵,要在努力帮助更多失、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同时,着重培养高素质、有一技之长的儿童。(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规范工作机制。组织工作要科学有序,规范有效,各级妇联组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实践锻炼和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熟练;乐于奉献的公益队伍,要进一步加强春蕾资金管理,筹措的资金必须有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负责发放、审核、监督等,基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六)、利用名牌效应,开创助学工作新领域。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后,有人建议撤消春蕾助学工作,助学会失去意义,通过调查,95%的人建议保留“春蕾助学”一词,这项工作已经深入民心,为适应新形势,可以将“春蕾助学”改为 “春蕾之星奖学金”、“春蕾爱心基金”、“春蕾助困基金”等。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事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本着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把春蕾助学这项顺民意、得民心,真情暖万家的民心工程,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企业、个人参与进来,让孤儿不孤,残儿心理不残,贫困家庭的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和谐、温暖的大家庭。
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管理和教育,加上受委托监护人能力有限,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难题,现以陇南农村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
1.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经调查,陇南农村无稳定职业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其中有50%以上是已婚青壮年,46%左右的已婚青壮年生有子女,87%的青壮年子女处于未成年并且留守在农村,留守儿童中56.40%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0%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0%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0%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44%的营养状况良好,27%的营养状况一般,29%的营养状况不良。外出务工父母每年见孩子1次到2次的占87.30%,1~2年见孩子1次的占32.70%。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
1.2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在陇南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60.70%。其中5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2%是差生。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 13.70%;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 27.70%;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 28.90%;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 15.40%。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有厌学情绪, 对老师的批评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逃课现象较为严重。个别儿童不尊敬师长,喜欢攀比,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趋向,具有喜好乱涂乱写和背后伤人之举等不良行为的实践冲动等。
1.3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对西和县洛峪镇新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88人属易怒性格,107人有抑郁症状,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说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0%,有攻击行为的占30.60%。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思想道德建设突现危机,越轨行为日益趋多。
2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家庭经济的贫困迫使家长淡化子女教育而谋求经济发展
由于陇南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纷纷外出务工。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并解决子女受教育等问题。所以农民工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他人照看,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就随之产生。当外出务工与子女受教育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家庭生活的压力、教育意识的淡薄等原因,迫使他们会选择前者。而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需求父母为其做出各方面的行为榜样的阶段,比如性别角色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而当这种必需的父母教育缺失的话,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可能就没有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更是造成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2.2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可农村学校又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
2.3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一方面监护人教育能力的低下不能满足孩子教育的需求,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远远不够,甚至依然用“三句好话不如两马棒”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形[1]
溺爱型由于现在多数是单亲家庭,并且留守儿童一般情况下由其祖父母照看,而祖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地位,有错误也不予以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放任型有些监护人出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加干涉,顺其自然,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专制型有些监护人始终担心孩子出问题,总是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意愿来管教孩子,孩子的言行不合意就遭到呵斥、责备或禁止,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不愿也不会于他人交往。
冷淡型有些监护人不关心孩子,正常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妒嫉心强,不愿与别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3对策与建议
3.1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2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学会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养须教,教有方。父母最好有一人留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即使外出打工,也要适当回家看望孩子,给予孩子关心和温暖。另外,要多与临时监护人和老师及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动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及时疏通孩子的郁结。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2]。由此来看,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实施理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3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3.4学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自身健康成长。
3.5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逐步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克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的行为,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杜绝黄、赌、毒等违法现象,废除迷信,崇尚科学。通过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波动和行为差异,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对“留守子女”进行情感疏导,对留守儿童进行更多的关爱和人性化管理。同时,建立农村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使学生在教育环境之外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并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进一步转变农民的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 初中生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5-02
城乡接合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里,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的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使其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区情况给这里的学生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一 城乡接合部学生现状分析
笔者对九江市城乡接合部的几所中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76%的学生跟父母一起生活,有10%的学生跟祖父母生活,而单亲家庭的学生数占14%。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督,大部分学生缺少学习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因此他们在家自主学习的现状不理想。调查还表明,城乡接合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初中文化,少数受过大学教育,有些父母只是小学毕业。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大部分家长以打工为主。他们工作辛劳,工作时间不固定,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在对孩子学习的帮扶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这样的家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很微弱甚至缺失。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对学习没有计划性,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英语学科为例,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明
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因而学习无计划,更谈不上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工作,课后从不开口读英语,对于教师所教的语法、固定短语等知识要点也不及时巩固复习,这势必造成知识记忆的断层,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创新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日后的“不教”。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及时更新掌握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对其在更高阶段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学习、竞争,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思维发展迅速,求知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上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调查表明,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合理地选择使用学习资源、不断调控学习策略,逐渐让学生在学习上养成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对其以后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乃至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很大作用。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而忽视发现和探索,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记忆的过程,因此,课堂效率不尽人意。新课程倡导学生本位教学,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认真落实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能学得扎实。
三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英语教学观念的改变
这里指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双向改变。21世纪的英语教师,要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要过于强调语言点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现有知识的反复记忆,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所授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并给予启发,及时评价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性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观念一旦改变了,就要带动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倾听、主动参与、独立思索、自主探究、自觉调控、及时反思,真正实现爱学习、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因为地域、家庭等影响,学习习惯都不太好。为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摒弃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不规范、书写不端正、不能独立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巩固等。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在入学初期,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明确并制定学期的学习计划、每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竞争对手,这可以督促学生克服懒散心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学习起来有动力。
第二,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熟悉新知识,自己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时,学生拼读单词表、读对话或短文、标记生词音标、跟着磁带朗读等。学生对新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上课时会有熟悉的感觉,接受新知识就不会太吃力,自然愿意学习。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者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的话,遗忘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因此,针对英语这一学科,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复习当天所学的单词、句型、对话或短文,第二天上课前通过听写、默写、情境对话等方式进行抽查,每个周末再把本周所学的内容再复习巩固一遍。如此“温故而知新”,许多学生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能学好英语的。
第四,独立完成作业。有些学生图方便,作业总是抄袭,如此下来,自然不能温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在独立完成作业这一块把好关,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第五,课堂积极发言,认真记笔记。课堂积极发言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被动听课变为积极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也有利于今后查阅、复习重点学习内容。
3.及时鼓励学生
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练好“一指禅”,即多竖大拇指表扬、鼓励学生,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肯定,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并更愿意学习。
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