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社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更好地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提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现就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为重点,综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切实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
二、规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加强对现有卫生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1、机构设置规划。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行政区划等综合因素,每个乡镇(街道)设立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乡镇为单位,按居住人口城区每5000—10000人、农村每3000—5000人设立1家,并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行合理设置,原则上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1.5公里范围内不设置村卫生室;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较远且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只设置1家村卫生室,对因历史原因形成一村两室、一村多室的行政村,应规范整合,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业务用房建设。人口在2万及以上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人口2万以下的,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村卫生室由村集体提供医疗业务用房,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建筑要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统一标牌标式,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3、基本设施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糖仪、电冰箱、恒温箱、药品柜、X线机、中药饮片调剂设备、高温消毒设施,以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必要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应配备心电图机、血糖仪、治疗推车、急救箱、供氧设备、电冰箱、中医、消毒和计算机等主要设备;村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基本检查设备。
三、加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
市财政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基本设备的配置等。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工程项目由市卫生局、财政局、发改局会同乡镇(街道)统筹安排,原则上优先安排急需改造的农村基层卫生院。按照新建、扩建建筑面积每平方米800元,改造装修每平方米4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资金由市和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分担,按一、二、三类乡镇(街道)财政情况,市财政分别补助55%、65%和75%,乡镇财政分别补助45%、35%和25%,并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2、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设和改造的责任主体为各乡镇(街道)政府。对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验收达标的,市财政每家补助10万元;由乡镇(街道)或村提供业务用房进行改造装修后验收达标的,市财政每家补助5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投入。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达标扩建改造的,财政补助按第1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改造标准和办法执行。
3、对现有租用房屋开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市财政给予租赁资金60%的补助,其余40%由所在乡镇(街道)财政补助。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要求新配置基本医疗设备的,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业务量的高低分别补助30%、50%,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补助60%。
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全面实施基层卫技人才的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卫技人员的实践和理论培训。积极推行聘用制、岗位考核制,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1、推行社区责任医师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服务区域划分和人均服务人口的要求配足卫生技术人员,原则上每1500人左右配备1名社区责任医生;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不少于3名,逐步建立起以社区责任医生为骨干、社区护理等人员组成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
2、建立医学继续教育制度。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加强对现有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岗位培训等转型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招聘制度。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服务工作,从20*年起,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招用大专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前3年市财政按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给单位,表现优秀的可优先招考录用为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的专业人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订。
4、建立乡村医生考试聘用制度。定期对从事村卫生室医务工作的乡村医生开展考试考核,对不合格人员逐步予以淘汰。
五、完善市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制度
鼓励市级医疗机构到农村、社区设点设站或实行联办、委托承办,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人才,实行统一规范的诊疗服务,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实力,提升服务品位。组织实施“市级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市卫生局要统筹安排市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援医院要经常性地了解、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通过巡回医疗、会诊、开设专题讲座、接受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逐步推广适宜技术和适宜项目,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完善,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职责需求,确保支援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项目导向;渠道管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43-03
一、教学模式理论
近年来,教学模式依循着传统教学――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的进程不断演进。
模块化教学:该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分为“MES”和“CBE”两种流派。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称为“任务模块”;而CBE则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称为“能力模块”。两种流派的共性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区别则是:MES“任务模块”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CBE“能力模块”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适合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即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即一专多能。
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根据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提出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本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被零星地介绍到我国,尽管并不系统,但一些核心思想已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就基本上是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建构的。
项目导向: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的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强调项目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高效地传授给学生。项目导向是近年来一种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岗位性,实践能力强,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岗位。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与方向
①重构课程体系: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建构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设计课程结构。②重组教学内容: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③转变教学方式:变化学科型课程教学中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建构、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④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⑤课程教学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⑥课程教学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
2.课程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
渠道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技能课程。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了解行业背景及本专业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熟悉市场营销各环节工作内容和流程,掌握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市场管理和一定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等职业技能,能从事工商企业及其它组织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管理等工作内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本课程设计思路
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项目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改变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渠道管理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渠道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任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之路,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思路为: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达成目标。
4.职业岗位描述
通过调查研究综合三家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公司:河南某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某机械公司中的渠道专员招聘岗位任职要求描述。
职位描述:①定期完成量化的工作要求,能独立处理和解决所负责任务;②协助渠道伙伴策划市场活动,负责推进市场活动展开;③进行商及大客户的开发和渠道关系的维护、具备较强的渠道管理能力;④负责各商及零售终端激励执行情况跟踪督导;⑤分析潜在问题并跟踪客户问题;⑥配合并提供售后服务。
5.课程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的渠道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设计建立合理的渠道,选择合适渠道成员,维护渠道关系,激励渠道成员,化解渠道冲突,调整优化渠道结构,构建良好的企业产品流通系统,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从事营销管理活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全面学习实践渠道专员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之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项目实施
1.教学项目:完成一个企业产品的区域分销实施方案
子项目一:企业产品介绍、优、劣势分析、区域分析。工作任务:详细清楚介绍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等;知识目标:行业企业、产品、区域、消费者、企业产品的优劣势分析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状况;分析本企业产品状况;SWOT工具运用。
子项目二:本项目备选渠道方案可行性分析、竞争企业渠道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本地区竞争企业的渠道模式;制定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模式;分析影响方案的相关因素;知识目标:竞争企业;渠道分销方案模式特点;影响渠道方案的相关因素;能力目标:制定符合本企业产品的渠道分销方案;本企业产品渠道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制定的各种因素依据。
子项目三:选择和评价渠道成员。工作任务:选择渠道成员和评价渠道成员;指出重点选择的评价指标和依据;知识目标:了解渠道成员及构成、渠道成员选择依据、渠道成员评价指标;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成员状况;如何选择本企业渠道成员;如何评价本企业渠道成员。
子项目四:中间商维护控制、解决渠道冲突问题。工作任务:渠道力来自何处;怎样才能对各级经销商的维护控制与管理;如何解决渠道冲突问题;知识目标:维护经销商等渠道系统;渠道力来源;各级渠道成员管理控制;了解渠道冲突;解决好渠道冲突的办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的渠道力来源;如何维护本企业渠道系统;管理控制各级经销商;合理解决本企业的渠道冲突。
子项目五:渠道激励。工作任务:如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渠道激励政策,能够激励经销商更好的合作共赢;知识目标:激励、渠道成员、渠道成员激励、渠道成员激励的方法;能力目标: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激励方法的特点分析;做好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成员激励工作。
子项目六:优化调整渠道方案。工作任务:根据企业所处阶段,怎样调整渠道方案,使方案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和经销商;知识目标:企业发展阶段、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渠道方案优化方法、渠道成员管理、调整渠道方案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分析本企业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管理;掌握渠道方案的优化工作。
2.项目实施
(1)项目。①布置任务――教师。首先布置一个任务――把已知企业的产品分销出去;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如何把已知企业产品分销出去;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联系实际、本区域企业);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做。
(2)子项目举例。①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确定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备选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操作。
3.课程考核评价
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结合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实践作业、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最终成绩=平时考勤成绩×10%+阶段考核成绩×20%+实践考核成绩×30%+课程期末考试成绩×40%。
(1)阶段考核。以项目任务为考核单元,采用课后案例分析书面作业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成绩各占10%。考核评价标准: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完成书面作业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解释思路,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切合实际,自圆其说。授课教师根据操作规范考察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成绩。书面作业必须按时完成。
(2)实践作业考核。以学生自选一家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制定为基础,完成本课程的实践作业考核,渠道方案具体应包括六个子项目内容。实践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考核评价标准:学生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方案是否具有新意和科学性,是否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材料是否翔实、有力,逻辑性方面有无问题。从方案结构是否完整,表述是否严谨,语言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审核,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管理;区域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在我国海外石油工程建设过程中,区域化管理成为其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区域化管理是结合自身的特点并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而融合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区域化管理对我国的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的有效进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每一次的创新,对我国的石油建设行业都产生了很大规模的管理和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在资源的有效配置,组织的管理的优化,考核绩效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1.区域化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苏丹作为一个产油大国,虽然其石油工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它是建立在高的起点上来发展的。从最初的美国公司的进入到后来其他各国的逐渐加入。通过这样外国公司的注入,使苏丹的石油建设管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并逐渐转变成形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中国石油建设公司从最初的进驻苏丹,并通过不断的自我摸索,结合其他身边的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一个不断探索改变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区域化管理模式。
在项目区域化管理模式形成之前,中国石油建设公司已经经历三次项目管理经营模式的改变。
1.1早期项目管理模式
在中国石油建设公司早期进军国外的时候,面临较大工程的项目建设,采用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运行,通过以项目主任为最高管理单位,下分项目副主任并分管合同部,施工部,和其他部门的施工模式。这种施工模式,让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在全心的为一个项目服务,职能分工清晰,便于施工决策的快速传达,适用于大规模的项目管理。
1.2以一个区块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多项目管理
从2003年开始,中国石油建设公司在苏丹承揽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面临同时进行的多个项目,以前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合。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公司从人力,物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决定采用以某一个区域为核心向周边的工程扩散的模式进行项目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人力、机械和各区段的管理协调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1.3管理层与项目执行层的两级分离
从2004年开始,中国石油建设公司在苏丹的市场的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形成了多个区域同时中标,同时施工的现象,此时以一个区块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此时急需要的是以一个项目管理中心来代运作整个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油建设苏丹分公司成立,并对公司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主要以市场的扩大以及项目的设计为主要职责,而项目的施工管理则完全移交给项目经理部门。
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为项目部门和职能部门的职能划分不明确,会给后面施工过程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调配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面临项目的责任制的划分,当面临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时,就会严重影响整个施工管理的效率。
2.项目区域化管理与创新
2.1项目区域化管理模式的产生
当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往的管理模式都已不适合现有的项目管理,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项目区域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实施分公司到区域项目部再到单体项目的三级管理。通过分公司和区域项目部两个管理体系的形成,是管理职能和业务管理完善,并使结构的管理形式精简化,使管理的重心放在了区域化项目管理的基础管理上。在管理上,分公司对区域项目部进行直接管理和考核,区域管理部对各分部项目进行管理和考核。
2.2区域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当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在项目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改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并在改进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些项目管理面临的难题。而对于项目管理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组织定位强化项目经理的责制制,项目经理的定位在区域化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组织内部的项目经理的定位。因为项目经理处于两层管理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在行政管理上他们直接属于分公司的管理,但是在业务管理上,其又属于区域项目管理部门,同时,项目经理还具有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这就体现了项目经理的协调、管理、沟里的职责。2)合理设置绩效指标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考核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出现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恰当的考核奖惩机制,有助于项目的更好实施和完成。
3.项目区域化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3.1项目区域化管理的优势
项目的区域化管理有助于加强工程总承包的风险管理,其可以有效的规避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社会风险和安全风险。区域化管理体制是将权利的集中和分散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把项目的决策的权利放在管理中心,另一方面将项目管理的执行权利放给了项目的执行者。通过这样集权和分权的有机结合,使得业务职能和区域之间存在的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加有助于公司未来市场的发展。
3.2项目区域化管理模式的缺点
项目区域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任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不断地去完善,其主要表现在项目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因为石油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为本横的有限性,从而引起了地方性的保护,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各项目管理区域在面临工程紧张的时候会争夺激烈。从而会影响分公司对各区域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项目区域化管理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4.结语
项目区域化管理作为随着时展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在实践和探索中得到了管理者的肯定。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源危机,有效地管理模式,将有助于项目管理的有效完成,同时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满足当代人的基础上也应满足后人。
参考文献
[1]王雨.采油应急管理工作浅谈[J].科技资讯.2012(02)
篇4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化;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工程概况
世博C片区位于浦东园区卢浦大桥西侧,包括C04至C10共计7个地块,占地约1平方公里,景观绿化面积约55万m2。景观绿化工程包括广场系统、绿地系统、高架系统、夜景照明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系统等。绿地系统分为楔形绿地和广场绿地两大类。
2前期策划
项目投标是决定施工单位是否拥有施工权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在通过资格预审后,应首先认真阅读、研究招标文件及施工图纸,其次对现场和施工环境进行踏勘,制定初步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与商务报价绝不是投标中二个单独、互不相干的部分,施工方案应从技术角度出发,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要求进行编制,所编制方案需安全可靠、满足施工要求,注重科技创新并与施工成本综合考虑,从性能、价格两方面统筹协调,最终得以确定。
该方案可能既不是最低廉的、也不是最先进的,但必须能充分发挥施工单位的各项优势并最有利于项目建设。商务报价内容应根据招标清单及施工方案进行编制,从自身实力与市场形势出发,充分发挥公司在行业中的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在确保企业必需的一定利润外,全面让利于世博,使报价具有更多的竞争性。
3设计管理
一份好的设计图纸是一个优质工程的先决条件,设计是否有新意、绿化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败。因此,项目部在设计管理方面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3.1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潜力
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制图,一个成功的项目设计应具备一定的主题和构思,并通过合理的手法加以体现。因此,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以及作好沟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计者的的潜力,避免闭门造车、瞎设计的现象。
3.2责任到位,强化现场服务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项目部就提出要求设计各专业工程师驻现场指导施工。项目部会同设计、监理、总包、专业分包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分析,并且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各地块进行详细踏勘,对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现场实际数据,为设计调整提供参考依据,使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图纸,真正做到“化蓝图为现实”。
3.3严格执行图纸会审制度,牢牢把握事前控制
项目部确定每周一次景观绿化专项例会,对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满足整体景观绿化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化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施工返工。
3.4设计变更有依有据
为作好投资控制,强调设计变更依据,确立相应的操作流程,避免变动图纸的随意性。
3.5共同参与专业设计施工单位招投标和深化设计
景观工程涉及多家二次专业深化设计施工,如固定遮阳棚、雾喷降温系统、景观照明系统、广场座椅、直饮水、灭蚊灯等。协调设计与专业深化设计的方案、选型、样品确定,根据总进度要求制定明确的施工图设计时间、专业施工单位施工计划,为施工工序衔接、施工计划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了整体施工进度的顺利有序进行。
4施工管理
4.1施工进度管理
4.1.1根据世博会工程指挥部总进度计划和控制节点计划,我们结合施工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制订了详尽景观绿化总进度控制计划,项目部要求施工总包单位和专业分包单位根据总进度要求编制详细的月进度计划和周进度计划,严格按计划进度进行动态管理,一旦发现进度延误趋势,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予以调整,确保各节点进度目标的实现。
4.1.2协调各参建单位之间的施工工序及进度关系,特别注意协调土建结构与管线预埋施工以及专业设备安装预埋施工、安装调试施工之间的进度关系,项目部在每周召开的一次施工协调例会中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必要时召开专题协调会,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助,确保进度计划按时完成。
4.1.3协调世博工程相关的市政配套等项目部的进度关系。C片区内市政项目繁多,如卢浦大桥投影绿化改造、市政管线共同沟施工、13号线地铁车站施工、打浦路隧道复线施工、市政道路及过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施工等,遇到问题需要协调的部门非常多,重大问题还需要局相关领导召开专题协调会解决。
4.1.4合理划分施工段,建立多层次施工进度控制系统。由于C片区有七个地块组成,各地块有其独立性,根据此特点将景观绿化施工按照地块划分,各地块施工制定详细进度计划,平行流水施工。
项目部采取由工程部经理作为进度总控、现场管理人员负责各地块进度分控、总包及专业分包负责各自工作进度详控的多层次控制系统。考虑到项目的总体进度,各地块施工也有共同之处,必须要求每个地块的进度基本一致,因此项目部在安排周计划的同时,尽量控制每个标段的工作量相当。
4.2施工质量管理
⑴C片区由欧洲、非洲、美洲三大洲区组成,为了体现各大洲的风情,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项目繁多,各种形式的景观小品、如花坛、花池、园路、铺地;品种花样各异的树木、灌木、草花等较多,因此给施工质量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设计意图,项目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质量管理。
⑵景观工程包括了多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工程项目的协调和配合,因此,项目部在管理施工过程中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各单位、各专业协调一致,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⑶景观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大量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等都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我们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进行了全面控制,从组织采购到使用认证,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做到了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有力地提高了工程质量。
4.2.1对树木,灌木、草花的确定是体现景观绿化整体效果的关键
项目部根据设计的要求,统计各种苗木的种类和数量,会同设计、监理和专业分包在施工初期安排到苗木种植基地进行考察、选型,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树木、灌木、草花,为移植进场做好准备。
4.2.2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时间也各有差别。
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项目部认真掌握设计要求,依据苗木生长规律,与设计、监理、总包和专业分包协商制定各品种苗木移植时间计划,现场各方配合苗木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4.2.3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合理组织施工
土壤是植物的立根之本,是其生长的基础。土壤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植物的成活率、今后的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发挥。由于世博园前期的大量地下市政管线的建设,造成绿化种植区域的土质不能完全满足种植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和各方的经验,换土是最直接、最理想的办法,但是如果大面积进行换土作业,一是工作量大、工期长;二是成本高。
根据此情况,项目部会同设计、监理、总包及专业分包对各地块现场实际查看,根据不同苗木的分布和种植技术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换土施工,既满足了苗木的种植要求,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5协调管理
5.1技术协调
5.1.1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
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景观绿化项目初期项目部根据设计白图,对现场实际情况查看,与现场情况比对,特别是涉及到与市政项目界面衔接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落实,从设计图纸上加以解决。
5.1.2图纸会审与设计技术交底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
组织设计、监理、总包和专业分包进行图纸会审,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要求设计各专业进行技术交底,让监理、施工单位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5.1.3结合现场情况,组织专业深化设计
由于世博园景观绿化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设计,其中包括许多专业设计,如固定遮阳棚、雾喷降温系统、景观照明系统、广场座椅、直饮水、灭蚊灯等。深化设计之初就要求专业单位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总体设计理念进行设计,避免了盲目设计造成现场矛盾百出的现象。
5.1.4现场技术核定与调整
由于各地块内建筑单体较多,其中一些地块还有外国自建馆在同步施工,因此在实际施工遇到很多界面衔接的问题,通过与外方设计和施工单位沟通,了解外方设计图纸,现场核对数据,协调设计现场进行合理化调整和修改,确保了整体景观效果。
5.2项目协调
在项目的日常管理中,项目部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与相关单位建立沟通平台,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在实施中,必须有预见性地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所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制订沟通计划,明确沟通内容、注重沟通方式、广开沟通渠道、争取一致共识。
同时,对项目沟通与协调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使其具有可追溯性。从根本上确保各方利益不受影响。此外,通过有效的协调、交流,可极大程度地降低交叉施工对各方造成的进度影响。
与一般项目不同,世博工程的协调工作相当繁琐。世博项目建设参与者众多,由多家设计单位共同配合设计,工程管理公司与施工监理进行现场管理,各个投资咨询公司全程对项目的进度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同时,有数以百计的施工单位分区域进场施工,各相邻作业单位相互衔接、互相影响,需建立共同的沟通平台进行协调、沟通,共同配合完成建设任务。
6结语
城市建设者应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与发展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最终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通过世博会工程,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和解决工作中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篇5
关键词:城镇;住区规划;管理;思想;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urban construction is also in constant speed up the pace. Residential plann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urb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area planning trends: by the seller to the buyer market gradually to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 residents residential diversification an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constantly improved. This is the town of China's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How well the urban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ully satisfy people to "live" demand, the paper on had a discussion.
Keywords: town; Residential planning; Management; Thought;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对城市的规划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镇住区的规划一直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在新时期,城镇住区规划存在着以下几点发展趋势:市场由卖方逐渐转向买方、居民对住区功能要求多样化、住区开发主体多元化以及环境意识不断强化。这就对我国的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一、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思想
住区,即是指居民用于居住的区域,以住宅用楼为主要建筑群。同时,还包括了其他的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医院、菜市场、学校、广场、公园、绿化用地、停车场等。具体的基础配套设施,视住区整体的定位而变化。其整体定位越高档,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就越多越全面。
随着我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建设也在不断加快步伐。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的基本管理思想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以前,我国的城镇住区规划仅仅只是以满足“住”为住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没有充分尊重居民对“住”的个性化要求。换句话说,以往的城市住区规划只知道“住”,没有考虑到“如何住得更好更舒适”。现在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的要求也开始不断提高。如今的城镇住区规划考虑的更多的不再只是“住”,而是怎样满足人们对“住”的不同需求,使得人们住得更舒适更好。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发者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取胜的重要战略思想。
(二)绿色环保的思想
一方面,居民开始越来越注意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居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也在不断加强。居民的这些要求,放映到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中,就是开发者规划建设管理行为中的绿色环保思想。在绿色环保思想的指导下,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要注重在住区开发过程中以及日后居民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二是要注意住区内绿化环境的建设。
(三)节约用地的思想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稠密。虽然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城镇的人口压力较小。但是用地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现代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中,节约用地的思想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二、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法
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以及节约用地等思想思想的指导下,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
(一)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是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它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点关注。虽然,城镇相对于大型城市来说土地使用的压力较小。但是,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意浪费或破坏的行为,会对城镇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在土地使用上要树立正确的土地使用意识:即科学合理的开发土地,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土地使用中,要充分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的综合利用 。土地的综合利用,就要实现土地用途的多元化。一方面,它要从居民的生活起居习惯出发,实现它作为住宅用地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它是城镇的一部分,因此它应该具有一定其他用途,例如交通、饮食、医疗、教育等。综合利用土地,最大化土地的应用价值,是土地使用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2、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的利用。不同城镇,其自然环境条件也不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要素,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居民美的享受。俗话说的“依山傍水”就是体现了对自然景观要素的充分利用。
3、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住区的规划,必然要求涉及到其周边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例如,医院、学校以及广场等。因此在土地的使用中,相关开发要合理考虑和布置住宅区与其它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工作。
(二)开放空间以及绿色用地
篇6
关键词:工程;防洪影响;施工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port engineering 'states as well as the factors such as geology,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similar projec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influence on the innovative state engineering for flood control in the port handling of construction desig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
Keywords: engineering; Flood control effect;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沙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河南省东南部地区和安徽省西北部地区,于沫河口处汇入淮河。全长620公里,流域面积36651平方公里。为降低阜阳市区及周边地区大宗货物运输价格,提高本地区产品的竞争优势,阜阳市港航管理局拟在沙颍河右岸建设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工程,以充分发挥沙颍河航道的水路运输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更快发展。该码头工程位于河道滩地,临河工程建设可能对堤防安全、河势稳定、河道行洪、通航以及将来河道治理规划等产生一定影响,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并制定工程防洪影响处理防御措施。
1.工程概况
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工程防洪影响处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圩堤退建、旱闸、岸坡防护和进场上堤交通坡道等内容。
1.1码头设计前沿线适当后退取直,将破坏滩唇现有芦华圩堤,拟于港池后方按现状标准予以恢复。设计退建新堤堤顶高程32.20m,内、外边坡坡比均为1:3,上游设15m长、下游设55m长过渡段连接老堤,退建圩堤总长556m。为防止堤坡冲刷水土流失,结合港区美化,对新堤堤坡做植草砖砌块生态护坡。
1.2根据设计装卸工艺,码头平台上、中、下游共设3道引桥,引桥桥长均为29.05m,宽分别为12m、12m和9.5m,引桥后连接厂区道路至后方堆场,道路与退建圩堤平交,设计路面高程30.00~30.60m,低于圩堤顶高程32.20m,设旱闸满通与防洪要求。
1.3为保护岸线及河势稳定,对港池岸坡进行防护,防护型式采用砼预制块护坎结合抛石护脚,防护范围为港池(含待泊区)及上下游连接段,总长570m。
2.颍州港区一期工程防洪影响设计
2.1圩堤退建
码头处临河筑有芦华圩堤,现状堤顶高程32.0~32.5m,顶宽2~3m,边坡较陡,不足1:2。长期受水流冲刷、侵蚀,河道岸线极不规则,中下游有一处较大窝崩,长约250m,最大崩退100m。圩堤堤线基本沿现有岸线,堤外滩地较窄,崩岸处几无滩地。为保证码头前停泊及回旋水域不占用颍河主航道,码头设计采用挖入式港池,前沿线局部后退取直,将破坏滩唇现有芦华圩堤,拟于港池后方按现状标准予以恢复。设计退建新堤堤线按港池部位滩地宽度不小于5m确定,堤顶高程32.20m,内、外边坡坡比均为1:3,圩堤直线长度486m,上游设15m长、下游设55m长过渡段连接老堤,退建圩堤总长556m,共计填筑土方约1.5万m3。为防止堤坡冲刷水土流失,结合港区美化,对新堤堤坡做植草砖砌块生态护坡。
2.2旱闸
根据设计装卸工艺,码头平台上、中、下游共设3道引桥,其中1#、2#引桥为汽车通道宽12m,3#引桥为皮带传输机和汽车共用通道宽9.5m,引桥后连接厂区道路至后方堆场,道路与退建圩堤平交,设计路面高程30.00~30.60m,低于圩堤顶高程32.20m,设旱闸满通与防洪要求。
旱闸设计为开敞式,孔口宽度同相应道路宽度,其中1#、2#为12m,3#为9.5m。结构断面型式为C40钢筋混凝土“U”型槽,设计底板顶面高程30.60m,兼做交通道路,厚50cm,下设3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35cm厚级配碎石底基层;考虑设置闸门槽,侧墙厚度60cm;考虑到洪水满堤后临时抢险需要,侧墙高2m,顶高程较圩堤顶高程高0.4m;门槽位于旱闸中部,深30cm,长56cm,配平板滑动钢闸门,汛期预告颍河水位将上滩时采用汽车吊及时安装。
2.3岸坡防护
鉴于岸坡流速有所增加,为保证码头断面上下游临水侧岸坡的稳定,避免因码头建设造成岸坡崩塌,拟对港池和连接段岸坡实施砼预制块接抛石防护的措施,并对新筑圩堤堤坡做植草砖砌块生态护坡。
2.3.1圩堤护坡
为防止堤坡冲刷水土流失,对新堤堤坡做植草砖砌块生态护坡,护坡长度同新筑圩堤长556m。砌块为自锁型,砼强度等级为C20,规格为350mm×250mm×120mm,镂空面积约占60%。护坡砌块下不设垫层,植草砖直接铺设在土基上,要求坡面土基碾压密实。镂空内人工回填沙壤土,拍实,种植狗牙根等根系发达,适应当地气候,生长萌发快,护坡能力强的草种。
2.3.2岸坡防护结构设计
(1)水上护坎设计
本次护岸设计采用水上砼预制块护坎接水下抛石护脚结构。滩地高程在30.00m左右,护岸顶高程与滩地持平或略低,以便排除滩地来水;勒脚顶高程取设计枯水位加高0.5m,即21.50m。砼预制块面层厚0.12m,下设5~15mm级配碎石垫层厚0.10m,坡比为港池开挖坡比。顺水流方向每30m设一道顺坡向条埂,坡长大于10m时,沿垂直水流方向每隔30m设置一道纵向条梗,条埂、勒脚、封边为C20现浇砼,截面尺寸勒脚为0.6×0.8m(宽×深、下同),封边、条梗为0.4×0.6m,其池部分利用前沿挡土墙作封顶。
(2)抛石护坎设计
抛石护岸采用平顺抛护方式,顶高程21.50m,接干砌块石,一般抛石厚度按0.6m控制,为增强稳定性,底部设5m长平抛段,厚度增大到0.8m。抛石护岸自护岸勒脚高程下始抛至河床深泓或岸坡小于1:4的缓坡段,根据港池开挖断面,港池抛石顶高程同港池底高程16.50m。
2.4进场道路
考虑港区通行重载车辆要求,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工程进场道路设计路面宽13m,结构层从上到下依次为:26cm厚C40砼面层、下封层、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 10%石灰土和20cm8%石灰土底基层。进场道路迎水侧下堤路与颍右堤轴线交角29°,上堤坡道纵坡迎水侧3.3%,背水侧为2.7%,道路总长约465m。
道路边坡1:2,坡面采用30cm厚干砌块石+15cm厚碎石垫层防护,路床填土压实度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3.颍州港区一期工程防洪影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1堤防填筑
堤身加固土方填筑前应先用铲运机清基,清基厚度0.20m,要求剔除树根、垃圾等杂物,并将与老堤结合部分老堤堤坡修挖成阶梯状,以保证新老土体结合良好;加固土料宜选用亚粘土,粘粒含量15%~30%为宜,塑性指标宜为10~20,且不得含子、淤质土、耕植土、冰雪、冻土块和其它杂质,对于不同的筑堤土料,在填筑前应进行压实试验,确定土料的最大干容重和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同最优含水量相差较大的土料压实前应采取晾晒或洒水等措施,使土料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土料含水量处理均应在料场内进行。
堤防填筑分段施工,每段宜在清基之后及时进行填筑。对于清基、填筑间隔时间较长的堤段,加培面应采取洒水、覆盖塑料膜等措施,保证加培面土体湿润,便于新老土体紧密结合。
3.2岸坡防护施工
3.2.1削坡清基
工程范围内的野生植物根径及腐土垃圾,均应予以清除,如遇坑洞树穴须分层填平夯实。坡面要求整修平整,夯打结实,不得有明显凹凸现象,分段修坡时要注意坡面接头处的平顺连接,防止出现坡面波浪起伏形状。清除坡面一切带尖棱硬物,以防损伤土工织物。砼现浇勒脚应避免砌筑在填土或松土地基上,局部如遇补坡填土或松散土层,应作分层上土夯实处理,并注意加强新老土的结合。
对于需填土部分,利用削坡土方进行回填,回填时放台阶分层进行,不能顺坡摊铺,大面积回填土方采用74KW推土机进行分层回填、夯实,每层厚度小于30cm,局部不能使用机械回填部位,采用人工回填,蛙式打夯机夯实,每层厚度小于10cm。
3.2.2干砌块石防护
护坡面层采用12cm厚C20砼预制块,砌块平面形状设计成自锁形。为保证砌块质量,最好采用工厂制造。若现场预制,可就近选择施工场地硬化,采用定型模具,并定期检查、维修,若模具变形过大应及时更换;技术工人操作应熟练,配料拌和、浇筑、脱模、养护、堆放、运输等主要工序应规范,冬季施工时应注意做好防冻保温措施。砌块应提前预制,场地应能满足连续生产需要。
3.2.3浆砌块石
浆砌块石应在场外洗净,砌石时保持表面湿润,在已铺筑的碎石垫层或底部先铺3~5cm厚砂浆,采用“坐浆法”分层砌筑,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砂浆填充饱满并插捣密实,块石间不得无浆贴靠。面层块石要求错缝铺筑,即砌石表面顺坡向接缝相互交错。根据对石料形体选排搭配,要求做到砌石缝口紧密,平整美观,石料如有薄弱棱边、畸角,应做修石加工,避免出现重缝、缝口不紧、空洞等缺陷。勾缝前对预留缝隙进行水冲清缝,勾缝时应保持缝面湿润,缝线整齐美观,水泥砂浆原材料、配合比等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勾缝及勒脚、封顶、封边抹面砂浆应采用较小水灰比,砂浆抹面要求平整光滑,并注意冬季施工的防雨防冻养护工作。
3.2.4水下抛石施工
水下抛石尺寸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抛投时机宜在枯水期内选择,根据淮河的水位情况,选择在每年的10月~次年4月间进行。抛石料采用30~60t驳船进点,人工抛投。抛石前,应测量抛投区的水深、流速、流向及断面形状等基本情况,必要时应通过试验掌握抛石位移规律。船上抛石要用定位船按施工网格栅(每方格控制在100m2)准确定位,按指定位置均匀抛护。抛石应从最能控制险情的部位抛起,依次展开;水深流急时,可先用较大石块在护脚部位下游侧抛一石埂,然后再逐次向上游侧抛投;横断面按先深后浅、先远后近的程序抛护,使分层均匀、坡面成型,不得零抛散堆。
3.2.5植草砖砌块护坡
考虑生态原则,新筑圩堤堤坡采用植草砖砌块护坡,砌块为自锁型,砼强度等级为C20,规格为350mm×250mm×120mm,镂空面积约占60%,预制块铺砌前按设计要求整坡,主要采用机械整坡,局部辅以人工。由于砌块下不设垫层,植草砖直接铺设在土基上,要求坡面土基碾压密实。预制块采用人工铺砌,自下而上带线铺砌,砌筑面应平整,块间相互咬合、嵌紧,预制块与隔埂、勒脚、封顶间的空隙采用现浇砼封堵。植草砖镂空内人工回填沙壤土(含腐殖土),拍实,种植狗牙根等根系发达,适应当地气候,生长萌发快,护坡能力强的草种。
3.3进场道路
土方工程施工:包括路基开挖平整及路肩回填,路基开挖平整采用1.0m3液压反铲挖掘机辅以74kW推土机施工为主,人工施工为辅,开挖弃土采用5t自卸汽车运出,用于回填土方就近堆放。路肩回填全部利用开挖土方填筑,蛙夯夯实。
砼路面施工:路基挖填平整压实后,即可进行水稳碎石基层的铺填,采用平地机摊铺、12~15t光面碾压路机碾压。砼面层按测量定线—模板安装—砼搅拌运输—砼摊铺、振捣—振梁整平、提浆—滚筒滚压揉浆—抹平—拉毛—切缝—养护—灌缝顺序施工,砼熟料采用0.4m3砼拌和机集中拌制,人工手推车或1.0t翻斗车运送砼入仓,砼振捣主要依靠插入式振捣器,辅以平板式振捣器,砼振实以后,用振梁沿模板顶面行走2~3遍,进行板面振实整平,最后再用滚筒沿板面纵向滚压揉浆找平。
篇7
【关键词】规划设计;设计招标;限额设计;项目成本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J市的房地产开发量和销售量显著上升,各地的开发商也纷纷前来投资,推动了该市房地产发展的进程。尽管如此,J市仍是房地产开发竞争相对缓和的区域,从房地产开发产品形态分析,存在很多可以创新和改进的空间,产品的功能性仍然不够成熟。为了进一步推动周边房地产升级发展,改善居民的住宿条件A公司正确定位J市城市发展,在一期建设基础上,提出了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
该商住小区二期工程占地面积6.14亩,建有3栋高层住宅楼,共204户,均为两梯两户连体式,总建筑面积33307.67平方米,主要包括:住宅30925.83平方米、商铺2381.84平方米以及供电、供水、排水、路灯、有线电视、天然气管道配套、室外消防、智能化管理监控系统等工程。
在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的整个成本管理中,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几乎可以确定可控成本的90%以上,成为控制开发成本最直接、最重要的阶段[1]。为此,本文将项目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与该项目实际密切结合,对本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揭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以为进一步加强本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提供充分依据。
二、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未引入竞争机制
A公司在本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未通过设计招标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设计单位进行择优选择,而是选择与一家设计公司进行长期合作。这虽然节约了在项目设计招标、选择设计单位等方面的成本,但却导致设计人员的安全性提高而缺乏创造性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带来一定的成本和资源浪费。
(2)未引入激励机制,不重视设计的经济性
由于A公司与设计单位商定,设计费用按照所设计方案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计算。由于所设计方案的工程造价越高,项目的设计费用也越高,这导致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所受的经济性约束较少,缺乏相应的节约成本的激励,从而不利于项目成本的控制。
(3)限额设计未落到实处
在本项目中,A公司虽然已经实行了限额设计制度,但并未落到实处,这突出表现在其在设计变更方面的管理不足,设计变更不能得到妥善和及时的解决,设计与施工存在严重的脱节,设计变更现象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拆除重建,导致项目成本增加,由此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另外,由于设计单位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关人员的责、权、利不明晰,相应的经济责任也无从追究,形成实际损失。
此外,A公司与设计单位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设计方案不能及时优化,也未引入工程监理等参与项目设计,因此,最终所选择的设计方案往往不是最优的方案,也由此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设计变更,不利于项目成本控制。
三、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策略分析
针对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费用,本文特提出如下几点策略建议:
(1)科学选择招标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方案作为整个商业住宅小区二期项目建设的依据,其在整个项目中起到灵魂的作用,这就需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尽最大可能保持其先进性[2]。对此,A公司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规划设计方案,而招标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筛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和团队,是比较认可的选择设计方案的方式。A公司对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设计方法的选择方式上,应该通过招标的方式,有效选择。
(2)推行限额设计,控制项目总投资
限额设计就是以一定的设计标准和投资预算,控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在满足项目所要求的功能的情况下,尽量控制项目成本,以达到成本控制整体上的协调性和统一性[3]。同时,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注意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更新,以及及时的造价分析。这样才能做到规划设计方案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项目的市场要求密切联系,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达到对成本的动态监督和控制[4]。为此,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应选择限额设计,在工程设计阶段,将商业住宅小区的总体目标融入到各个小分项目标,层层分工,各个控制,给工程确定一个合理的成本目标,进而实现后续工程的总体控制。
(3)实行设计总包负责制
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实现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在项目规划设计这一关键问题上,实行设计的总包负责制可以有效地实现设计的专业化管理[5]。在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与总包单位签订项目设计总包合同后,项目后期建设所需的如弱电施工图设计、装修设计等等就直接由总包单位负责向外发包。通过竞争性的招标完成总包单位的遴选后,由专业的设计单位管理后续设计的分包,就做到了由专业单位管理专业设计,实现设计成效高和成本低的完美结合。
(4)加强图纸的会审工作,有效减少设计变更
设计单位会随着设计的进行将设计图纸交给我项目管理方审核,这时,图纸的审核必须做到及时和认真[6]。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负责人需要组织专业部门,认真审核图纸设计,同时密切联系设计目标,考察其中是否存在设计缺陷,如果有缺陷,需要及时进行反馈,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加强项目成本的估算与预算
在项目成本估算方面,粗略计算已远远不够,应采用工程量清单法对项目成本进行详细估算,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估算方法,根据工程量或供料清单确定各项目成本,然后加总得到项目总成本[7]。另外,在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成本估算中,虽然对项目成本的估算一般会分成多个阶段分别估算以提高估算的精确度,然而成本估算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的估算永远不会准确。因而在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中可以考虑一些风险基金,以预防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在项目成本预算方面,在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成本预算中,该公司不仅需要成本的分配,还需要给出各项工作的进度或时间安排,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项目成本预算目标分解法。该方法就是在给出预算总额后,按照项目各个小工程的进度或成本构成因素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8]。在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的成本预算中,可以先按照类型对这些成本进行大类分解,然后再进行时间分解,形成一个个子目标体系,将成本细分到每一个消耗环节,实现成本的底层控制。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A公司J市商业住宅小区二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促进项目实施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从总体上降低项目成本,保障项目目标顺利实现,并为本公司后期项目开发建设成本控制提供依据和参考。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继续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成本管理的水平,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也会随之进一步深入。在此背景下,A公司更需要不断积累成本管理经验,有效提高后续成本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沈苏华.房地产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J].山西建筑,2009(11)11-13.
[2]吴少平.现代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2-36.
[3]娄强.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科学之友,2007(5):91-93.
[4]易靖阳.建设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7(20):79-80.
[5]尹贻林.建设工程项目价值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00.
[6]吴建军.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D].天津:天津大学,2010.
[7]李健生.目标成本法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经济,2009.
篇8
【关键词】社区市民学校 建设 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近年来,重庆团组织为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全市创办了1.2万余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
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
1.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概念。重庆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简称社区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工作阵地,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载体;是在深化群团改革试点中,由团市委牵头,工青妇科四家群团组织联手打造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全国加强“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重庆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
2.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加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团组织建设的实践平台,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综合平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创新了社区居民组织、凝聚和服务方式,通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为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汇聚正能量。
二、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途径
1.增强工作力量。增强工作力量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关键。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不断夯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办校基础。加大共建力度,依托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联系对接,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共建+接力”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原动力,让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志愿者从社区来”的工作格局,保持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持久生命力。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充分发挥社^社会工作室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配备专业社工。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专业化个案服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业务督导,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群众,提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专业化服务水平。
2.丰富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容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重点。要以“党政高度关注、居民普遍需求、具有实施条件、志愿者乐于参与”为着眼点,注重项目整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保持旺盛生命力。开展政策宣传,深入社区群众之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讲,使社区群众熟悉了解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合力。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社会问题,收集社情民意,做好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开展文明素养提升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提升广大社区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艺术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睦,拉近邻里亲情。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帮助社区群众增强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围绕社区群众需求,开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移动课堂,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开展帮扶便民服务,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救助、双拥慰问、节日送温暖等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办校阵地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基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用、一室多用的思路,拓展办校阵地。在城乡社区,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科普室、广场、基层文化站、公共服务站和辖区单位现有阵地等,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公租房社区,协调公租房管理局提供公租房社区市民学校办公用房,依托社区公共事务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广场等开辟活动场所。在有条件的小区,主要依托物业管理办公室、业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小区广场、小区会所等,建立小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和有条件的农村,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基层文化站(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现有场地,建立乡村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
4.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努力构建分工协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引导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培育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典型选树,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激励机制,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用好新媒体,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立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微信群、QQ群,开设微博,开展各类新媒体主题活动,建立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向社会征集创意设计、开展评选和推荐作品等方式,创作推出一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文化产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劲松,杨艳杰;浅谈市民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与作用[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
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2]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06年16期
[3]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学报;2009年02期
[4]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
篇9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组织关系;断裂;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18-02
引言
随着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地位。社区的概念、意识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精神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和维系的作用。社区的形成与建设给社区居民带来了照顾与关怀、互助与自助等支持系统和理念,建立了社会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寻求社区自主与自立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社区来说,尤其是诸如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形成,它促成人们对各种社区的服务实施以及社区发展需要。目前社区内部主要显现出各种正式组织,如妇联、街道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政府单位以及支持社区的各种正式注册的机构。但是同样促进社区发展的非正式组织如社区居民自立的管委会、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而成立的专门团队和部门、社区自发形成的交流会均得不到正式组织的认可而逐步消失,我国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非政府组织能否自始至终被视为一支正式的组织队伍而纳入到社区中仍是目前讨论激烈的问题,能够引入社区的民间力量目前还很薄弱。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区域,它们的组织发育基本未健全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从一般社区组织应具备的关系探讨城乡结合部组织关系的断裂,以及进一步如何得到整合。
一、社区组织关系的构成
社区作为一种组织,它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各社区之间的交往以及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调动而产生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正式与非正式组织。虽然社区是居民的生活领域,但非正式组织的力量仍很单薄,民间力量并非来自社区组织内部。
虽然社区的正式组织属于政府部门以及与政府组织的目标一致的组织管理体制,但它对于人的照顾和交往等社会化需求有所忽略。因此社区的非正式组织回应居民的需求、兴趣相应而生。它主要是社区居民的交往和互动、照顾和关怀等活动需求和实现的自立组织。它为社区居民的交往、沟通的需求提供平台与机会,也为社区之间的互助提供渠道,进一步推广社区之间的经验,给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精神提供极大的支持和服务,它强调的服务价值理,念以社区为本,以人为本,促进社区良好生活氛围的形成。这是社区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所发挥功能,构成了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几种关系:
第一,主导一配合。社区正式组织对社区的制度、管理和目标要求遵循国家意志,对社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有主导作用,但非正式组织对社区的服务、社区居民的需求有较多的关注,特别在居民的劳动之余,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提供非营利或非经济效益的活动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社区居民长期的心理支持,体现了社区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配合机制,并是组织形成体系维持社区服务。
第二,互补。在这一层面体现的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优缺点,正式组织的相对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弥补了非正式组织资金的不确定性,而非正式组织本着社区居民的服务与需求为宗旨所进行的活动大大地缓解了政府对社区形成控制所产生的矛盾,减轻了政府强加在社区身上的管理目标,适度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同时加大了社区居民需求的满意度,使社区的利益与需求能够达成相对一致的过程。
第三,互助关系层面:在社区组织之间除了自助产生的关系,还有它们之间互助形成的关系。它们在各自的任务与职责基础具有规定的管理或服务目标与对象,同时各组织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助关系在于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共同目标上逐步建立,从人员、资金、支持网络上形成互助的关系,逐步达成利益的融合。
第四,依赖与独立的关系层面:依赖和独立反映的是组织关系形成的两个方面,在共同的利益与目标的基础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也只能是相对独立但同时也有相互依赖的层面,任何脱离一定的社区情境来谈组织之间的自立自主性与依赖关系,都不符合本土社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因此,从目前社区发展现实处境来看,以上这些组织关系可能存在不良情况。
二、城乡结合部组织关系的断裂
城乡结合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交接地段,处于城市的郊区,与当地的城市贸易和市场、文化中心相隔一定距离,信息和交通总落后于城市中心,城乡结合部被视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社区。
从人口居住的特征来看,当地的失地农民与外来人口形成主要的居住群体;从其内外的环境来看,其内部环境的卫生、居民的住房、社区规划均不符合管理秩序和要求,公共场地设施配备欠缺,人口众多无法及时注册、安置和管理等形成混乱的局面。而其外部环境大多是各种房地产的继续开发与延伸,对内部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城乡结合部自身的这些特征,影响其组织作用的正常运行,进一步造成组织关系的断裂,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因此,城乡结合部在地理位置、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边缘,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组织关系的断裂:非正式与正式组织的配合与主导关系的断裂,主要说明了在城乡结合部集中了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口,由于外来人口与当地人之间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口生活贫困。而正式组织如妇联、街道管委会,区管会的主要作用集中在对该区人口的管理,例如对超生人口的控制,但对该区居民的需求和服务无暇顾及,居住群体的庞大,需求与利益分化厉害而逐步被削弱,使正式组织力量涣散,无法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引导,非正式组织也不能够配合正式组织的工作,对社区的发展进行强制性管理居多。
组织之间的互助关系断裂是城乡结合部的正式组织存在单一的行政方法上的欠缺,不能弥补非正式组织的不足,使城乡结合部处于资金、资源长期匮乏状态,相应的,面向居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更无从谈起,非正式组织无法得到发育。同时,城乡结合部及其居民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歧视,该区居民的安全、心理、交往等需求基本得不到满足,其组织角色难以灵活、弹性地进行转换并对居民的需求层面作了解与评估。社区间的互补互助关系无法产生。
独立与依赖关系的断裂主要体现在政府和社区民间组织的之间的裂缝。目前政府主要在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增加了警区设置,但不重视城乡结合部的住房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城乡结合部的警区设置不但没有对经常出现的抢劫和偷盗等犯罪行为加以遏制,降低居民的不安全度,反而形成了城乡结合部的不良名声和犯罪分子在暗地行为的猖獗,警区在凌乱的居住环境中设置起到的仪是麻痹了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的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的治安问题,影响社区的发展。同时城乡结合部被视为犯罪的滋生地和摇篮,如吸毒、等,这些言论加强了正式组织对此作全面的打击的作用,在社区内部难以形成百姓信赖和感到安全的组织,造成政府组织的独立位置,或非政府组织渐渐依赖于政府,进一步使非正式的组织逐渐弱化,无法使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结而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
三、整合社区组织关系,促进社区发展的探索
由于社区组织关系的断裂,造成了城乡结合部这样畸形社区的产生,并加剧了城乡结合部各种问题的演变,使社区无法良好地形成与发展。促进社区组织关系的合作与协调得以持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建设社区:
第一、加强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易形成对社区情况的交流与沟通,同时组织之间的配合、互补关系能够通过交流、沟通达成一致的意识,并能够认识到在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主导配合与互补关系的基础上,对社区问题的解决力度将大大增强。特别面对社区复杂的犯罪问题,我们只有在组织关系的主导配合和互补层面上,恰当地处理社区问题的同时减轻因为问题的发生对社区居民产生的歧视与排斥。
第二,促进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互助意识的提升,主要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互助关系中培养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行为着手,塑造社区居民良好的互助氛围。在塑造的过程中形成对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民间力量和志愿者队伍进行可持续性调动。
篇10
[关键词]社区 社区信息化 城乡统筹 对策
[分类号]G432
1 引言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Tonnies・F,1855―1936)于1887年在其专著《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至今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超过140种,但其内涵通常是指在一个共同的生活区域内,由地理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心理要素共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共同体。社区是国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层单元,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形势下,社区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说明了社会信息资源开发、有效利用状况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信息化也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提高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必然选择,社区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罄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体现在:通过广泛应用ICT(InfoiTn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搭建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建设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社区,并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办公业务与信息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最有效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最终达到提高包括农村在内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目的。
2 国外社区信息化的基本经验
2.1 建设范围涵盖城乡
信息化水平发达国家并没有专门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未将其单独从电子政务建设中分离出来,而是通过电子政务的深化与转型,实现面向社会的服务。这些国家十分关注信息化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区”(selected Area)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G to c层面。因此,虽然客观上仍存在着在不同地区、不同层面间一定程度的“数字鸿沟”,但城乡差别总体上并不过于显著。
2.2 注重各方共同参与
在建设模式上,广泛地采用(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其实质是由政府主导、公众、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建设。发达国家社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原因不仅在于较早地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更重要原因还在于选择了适合的、富有成效的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社区信息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延伸,因此,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它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发挥,积极引入各方力量参与,很好地解决了诸如建设主体、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服务主体等方面的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贴近服务对象,使社区信息化成为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行为。
2.3 以公众为建设中心
把改善传统的公共服务、为企业与公众服务和实现资源共享置于重要地位,重视为企业和公民等对象提供全天候的、良好的“一站式”服务已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以实现政务管理向服务互动的转变;将“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延伸到社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广泛的需求调研基础上,推出相应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需求,使信息化服务真正成为公民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还相应制定了提高服务效率、有效管理信息的政策措施。
2.4 技术标准较为完善
在建设标准上,突出统一性、共享性和普及性,实现信息化技术和社区服务运营模式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信息的利用率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率提高,使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欧盟制定的《数字欧洲(E-Europe)行动计划》,特别强调建立社区技术中心和互联网公共接入点。美国建立的覆盖全国各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技术中心,充分利用社区技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功能。
3 当前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特点
社区信息化是在我国国情下所产生的一个特有提法,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伴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而逐步得以深化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初级发展”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
3.1 社区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
在各级电子政务建设体系之外,我国在社区行政管理这一层级单独开展信息化建设。而国外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体系,实现面向社区居民的信息服务,并没有社区信息化这一称谓。
3.2 城乡差距十分显著
由于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时间短,再加上幅员广阔,各地在信息资源开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差距巨大,故而现阶段社区信息化在城市和少数城镇化区域得到了快速推进且富有成效。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和大部分城镇化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但在复杂的各种因素影响下,象征意义大,且实际推进方案、目的性均不明晰,难以操作,导致总体上城乡差距十分显著,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社区成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盲区。
3.3 农村ICT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范围分布最广,但地理环境特殊,河流、高山、峡谷、荒漠广布,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造成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资金的筹集、分配与使用体制。相比之下,多数国家都将城乡信息化建设纳入统一的整体规划,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的联合投入,共建ICT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乡协同、均衡的基础设施建设。
3.4 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及技术规范。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与机制下,计生、民政、公安等众多业务部门都要从社区提取基础数据,而条块分割及标准不一使得社区数据采集需要进行多次重复采集、录入和统计,形成了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团麻”,基层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的信息化应用机制不完善使得重复采集的现象严重,未能满足基层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导致我国社区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3.5 整体规划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乡级行政机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级行政机构(村委会和居委会)等基层行政单位工作的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延伸,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履行社区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2007年,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定位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需求。但全国
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基层的信息化支持缺乏规划,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市、县、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优势。政府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弱”、“城乡分离”的局面。
4 基于城乡统筹的社区信息化对策思考
4.1 加快制订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
据统计,我国有乡级行政机构4.1万、社区级行政机构70余万,全国有近8万个社区。社区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技术标准,为有效解决社区管理中存在着行政上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所导致的系统重复开发、重复投资,应针对社区信息缺乏统一规划、各职能部门的社区服务与管理系统的各自为战、“信息孤岛”和数据重复采集突出等问题,构建一套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提炼并制订出一套准确、科学、实用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平台运行规范,为早日实现我国社区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深入开展社区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然而,社区信息化标准与其他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既涉及到行政与管理机制的协调,又涉及到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技术参数要求。因此,标准的制订应当建立在我国已有的社区实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已有标准,优先制订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的和关键性的标准,主要包括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安全标准、信息资源分类代码和信息交换标准,人口数据库建设规范与数据中心建设规范,社区管理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社区服务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并制订标准的实施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和运营服务规范等。
4.2 统筹城乡ICT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全面提升社区的基础网络建设水平,才能为提升社区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奠定基础。中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到2050年之前,要使中国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6%提高到70%左右。经测算,平均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年均就会约有1200万的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膨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快速提高以及城乡新型社区的形成,都需要有相应的社区服务。提供相应的服务意味着网络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投入的加大,为此要努力克服社区服务滞后于城乡经济发展,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把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统一建设,重点解决中西部地区“缺乏规划”、“谋而不建”和“建而难用”等信息网络“最后1公里”现实问题。同时,电信业在社区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既能搭建基础网络,提供传输通道,保障信息传输,又能促进社区新业务、新服务的应用,因此要把握其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内在规律,积极引导、鼓励电信企业参与到政府有要求、社区有需要、发展有前景、各方均受益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4.3 把握好社区信息化的主体需求
审视各地建立的信息化社区,在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各有特色。但从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来看,步履维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解决好服务对象的问题,其建设成效往往取决于政府重视与否,居民的需求与社区信息的服务供应并不一致,而且居民对信息化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个性化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导致未形成“社区主动”、“政府推动”、“需求拉动”、“市场驱动”、“社会联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社区信息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而且应当能够实现政民互动和有效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以城乡居民为服务对象,针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购物、旅游休闲、社交、民政等各种需求,为百姓提供各种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只有把握好社区信息化的主体需求,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4.4 找准社区信息化推进的切入点
社区信息化打破了部门、行业隔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科学、准确、动态的依据;同时社区信息化系统覆盖了基层党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机构、居委会及村委会,在真正意义上为实现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电子政务效率与社区信息化状况息息相关。既然社区信息化作为电子政务向社区基层的延伸,就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社区居民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信息手段、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引入社区建设,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电子政务的深化与转型,从而实现面向社会的服务。
4.5 扩大电子社区的覆盖范围
“电子社区”作为国际上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最新参照标准,是一个改变传统行政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发展要求,也是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各大中型城市电子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电子社区建设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要延伸到街道、城市社区和乡村,以此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需要以电子社区建设为突破,搭建面向城乡社区居民的便捷信息沟通平台,解决因为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所导致“数字鸿沟”与“公共服务差别”问题,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
4.6 实现社区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实施“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战略,顺应“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发展趋势,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农利居民信息化需求的变化,拓宽信息化服务“三农”渠道,着力解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通过整合现有的农业信息化资源,采取“几村一社区”的模式,面向农村社区五类户(即种植养殖户、外出打工户、个体经商户、运输户、新型农业户),在社区服务平台上,重点提供农村居民所需的种养殖技术信息、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民工用工信息、农村二三产业投资机会信息等。强化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引导和扩大农村社区居民信息消费。
4.7 探索促进城乡统筹的建设模式
经过近10年时间的发展,我国社区信息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种基本建设模式,即:政府全权负责型、电子商务型、多元投资型和社会合作型。在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初期,政府在规划、建设、投资、运营及服务方面均充当着主体角色。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探索实践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呈现出各地实施标准与模式各异等情况和特点,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借鉴意义不大。为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社区信息化的一体化进程,在国家出台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标准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社区信息化投资、建设、推进及运营模式,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最后才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推进和参与的系统工程,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景区经营规划
- 下一篇:企业财务常见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