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科技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林业科技管理概述
林业科技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理科学发应用,对林业产业中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林业科技管理影响着林业产业生产、营销等各个关节的不同活动。林业科技管理以林业产业发展策略和目标为重点,解决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高林业产业组织的生产力,增强林业管理效果,加强林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科技管理的必然性
我国林业产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发展采取的依旧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就是主要依靠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且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合理,存在很大差距。也就是说,当前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宜于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此种情形,就应当加强林业林业科技管理工作,推动林业产业资源优化整合。自十一五以来林业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正明显提高,进入十二五这种情形必然还要长期报之和持续增长,所以促使林业科技管理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也就是说做好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时代林业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完善
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鼓励林业产业创新,在大规模林区之间发挥林业科技的作用。所以林业产业化程度与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产业化程度越高,越能发挥出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优势作用。而目前林户的林地分散,面积不大,以小规模为主的经营形式限制了林业产业化程度。无法让林户将林业科技管理进行有效地应用,甚至出现科技管理工作的投入高于生产投入得尴尬局面,更是降低了林户对科技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同时,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也为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推进带来了麻烦。
2.林户素质普遍不高
大型林业往往存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这使得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林户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林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更是知之甚少。同时林业产业相比其他诸如农业种植工作或者外出务工等工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更低,且获得回报的速度更慢。所以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放弃从事林业产业,自然也就放弃了林业科技管理工作,这使得林业产业从主业的位置跌落下来。
3.相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
由于林业行业覆盖范围广,涉及的主体多,所以一些部门所做的工作并不到位。林业生产管理部门没有强化林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偏远的林区中林户就没有一个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林业科研部门一味注重对林业开发利用的有关技术,而忽视了林户对于技术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甚至是对研发出的新技术是否得到了推广利用也不了解。其他的诸如林业教育、推广等部门的工作也是浮于表面,没有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相关的各个林业部门之间各行其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未能形成一个整体发挥真正作用。这都使林户对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不甚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正确运用。以上所说的就是信息时代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信息化时代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1.提高林户素质
信息时代相比过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要提高林户的素质,更新林户的思想观念。可以综合利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尤其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增加宣传途径,扩大宣传范围,强化宣传力度。以此对林户进行素质提高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和林业信息普及工作。要令林户知道当前“科技兴林”“兴林致富”的战略思想;认识林业产业结构完善过程中科技管理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并看到在信息化时代中运用林业科技管理从事林业产业,对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实质上的积极作用,从而由内心深处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林业科技管理工作。
2.建设科技人才队伍,提升人员管理水平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建设科技人才队伍,队伍中的每个人都不仅具备相关的林业科技技术和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素质,而且能够紧跟时代动向,拥有创新思想和高度服务奉献意识。同时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要真正了解社会需要,制定正确的长期的发展策略,并促使国内外更多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林业生产管理中,将林业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令队伍中的每个人都能够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帮助林户做好林业科技管理工作,帮助林户深入了解林业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以绝对的耐心和热情帮助林户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3.加大林业资金技术投入
资金和技术是做好林业科技管理工作,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件。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林业产业中的资金技术投入。所投入的资金要满足林业科研和林业生产的需要,所投入的技术要便于掌握且与社会发展相适宜。同时还可以面向社会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更多资金技术的投入。用这种方式解决林户在林业生产中遇到的资金技术问题,做好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从而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4.激励、引导林业科技管理工作
帮助林户充分了解熟悉有关的林业法律法规,和地方对林业的政策,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之后,做好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以达到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地方政策中制定有利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措施,对从事林业产业发展的林户予以补助,对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林户予以奖励等办法,都可以增强林户进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自觉选用林业科技管理方式,做好林业科技管理工作。
5.相关林业部门保证工作质量
相关林业部门要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保证工作质量,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林业管理部门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林业部门可以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国制定地方的政策维护林户的利益,鼓励引导林户运用科学管理方式经营林业产业,帮助林户建立更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林业科研部门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掌控时代脉搏,明确市场的需求,研发出更适宜信息时代要求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注意技术的可行性,与实际林户素质水平相衔接,利于林户的操作运用。其他部门要及时更新林业信息、市场资讯,提高科技在林业中的使用面积,增加科技在林业产业中的贡献率。另外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做好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工作,将各个部门联系到一起,团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发挥出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以上所说的就是针对当前信息时代林业科技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所可以采取的几点对策。
四、总结
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之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而林业产业作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的行业,想要在信息时挥更积极的作用,就要处理好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所以要在林业科技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发现隐藏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处理,要真正把握时代动向,做到科技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从而高效高质地进行管理工作。唯有这样,才能够发挥科技管理在林业产业各个阶段环节的积极作用,满足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最终实现林业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令科技管理工作真正地富有意义。
作者:李诚勇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城府
参考文献:
[1]刘铁岩.基于科技创新的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探讨[J].绿色科技,2014,04:155-156.
[2]张莉莉,迟琳琳,陈江燕,安宇宁,张弘,张伟业.浅议信息时代如何做好林业科技管理工作[J].防护林科技,2014,07:92+121.
[3]吴成亮,席璐,侯宁.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6-102.
[4]孙黎黎.地方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15:26.
篇2
一、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建瓯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承担了大量的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项目。总的来说在项目推广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项目运行正常、科技项目档案相对正常,科技项目示范作用彰显。但有些还存在项目档案建设滞后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业务轻档案,档案意识薄弱。
有些林业科技人员对不够重视档案工作,林业科技部门多少都存在着重业务轻档案记录的现象,没有把林业科技档案工作看作是林业项目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把收集林业科技档案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而看作可有可无,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意识到林业科技档案是项目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项目验收、项目监测、效益评价的重要依据,常常是到了要检查验收时临时报佛脚,加班加点东拼西凑闭门造车,使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大打折扣。
(二)保障不足。
有的无人分管或只分工不真管,没有领导保障;有的不给足够的设备经费、业务经费,没有经费保障;有的不按规定设机构、给编制、定职能、配人员,没有行政保障等等。林业科技项目档案管理员大多是兼职的、没有专职管理员、单位没有给予培训学习的经费和机会,档案员没有更新知识的机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档案的收集、归档从而影响到林业科技项目档案的形成的质量。
(三)档案收管用不到位。
档案的收集模式、管理手段、服务机制还是老一套,没有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而加以创新,因而还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把档案收全、管好、用活,有些科技人员觉得自己做的项目就是自己的不愿意将档案材料交给档案人员,给档案人员收集材料造成难度,从而使档案材料不齐全(四)人员素质不高。主要是现在档案内容大大丰富了,载体形态和管理、利用手段大大改变了,档案工作覆盖的领域和档案工作发挥作用的领域大大延伸了,但档案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技术手段、管理办法都没有相应的改变,人员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而影响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有效服务。
二、探讨与建议
(一)广泛宣传档案法,提高档案意识。
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林业部颁发《林业科技学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档案员要不断地给林业科技人员指导林业科技项目档案的收集等工作,经常上些培训班,进行林业科技项目档案业务指导,增强林业科技人员对项目档案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完善归档制度。
完善归档制度,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建立健全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及时制定或修订本单位各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凡是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要向本单位档案室移交,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档案员要根据这一条,理直气壮地向任何部门和个人收集应归档的各类文件材料。
(三)责任落实到人、稳定管理队伍。
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配备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人员,保持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现在档案内容大大丰富了,载体形态和管理、利用手段大大改变了,要配备些经费给档案管理员加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将林业科技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进行年终考核。
(四)建设与建档同步,确保档案完整。
要将林业科技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落实到各个步骤各个环节、同步实施、同步收集,以确保档案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五)健全档案内容、提高案卷质量。
归档的文件资料,包括审批文件、申报书、委托书、实施方案、协议书、项目合同;调查、分析、测试、观测和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和数据;论文清单、推广使用证明材料、验收证书、专利证书、奖励、经费收支结算等。项目档案必须是原件和定稿,其载体与记录材料具有耐久性,字迹工整、图样清晰,签署手续完备,不得用铅笔、圆珠笔书写或复写纸复写。组卷遵循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进行组卷,保持案卷内科技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排列顺序按课题准备立项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阶段、成果申报奖励和推广应用等阶段排列。
(六)加强档案利用工作。
篇3
关键词:科技推广;绩效管理;措施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不是一般性的科研项目,不是锻炼新手、培养人才的地方,必须具有与百万项目相应的技术资格和工作阅历。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但也应兼顾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求,即使是让年轻人来干,也应考虑好相关专家配置问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同一项目,共同搞好项目实施。所聘专家,一定专业对口,能亲自深入现场指导,切实发挥作用,切不可弄成遥控指挥,以免形同虚设。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管理,是强化财政资金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启动实施之后,多数项目承担单位和保证单位高度重视,制定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措施,科学推进实施,规范过程管理,完成阶段性任务,取得中期效果。但也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必要明确规范,科学引导,警示不规操作,落实各方责任,规范项目实施,提高建设质量,努力把“该管的事管好”“该干的活干好”“该花的钱花好”。
1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的核心是解决“事怎么管”的问题。众所周知,组织管理工作对项目健康有序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关项目实施的成败。加强项目组织管 理,项目承担单位、保证单位坚守职责至关重要。
1.1承担单位职责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对项目具体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放松管理、缺乏约束,对主持人的工作及其行为不管不问,不仅贻误推广事业,影响项目优质高效实施,也从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变相害了主持人,后果严重。项目单位应了解掌握项目实施及资金规范使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整改,将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在萌芽之中。对没有保证单位的项目,承担单位领导及主管科室负责人应承担起项目监管责任,如果出现问题,同样难辞其咎。
1.2保证单位职责
项目保证单位应切实负起项目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责。认真履行保证单位职责,代表项目委托单位行使管理职权,协助项目委托单位做好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发挥部门管理职能作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掌握项目总体进展,及时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合理使用项目资金
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的核心是解决“钱怎么花”的问题。必须看到,项目资金是绩效评价、项目验收、资金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是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措施。
2.1消除资金拨付隐患
中央财政项目资金应实行报账式使用,决不允许项目单位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参与单位,决不允许工作未干先付项目资金,所有项目都应履行严格的工作量验收程序,实际工作量发生并经检查验收后,依照实地任务量完成情况支付相应费用。直接拨付项目资金系违规行为,应对项目主持人、单位领导以及保证单位责任人等进行追责处理。
2.2减少资金过度使用
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应主要用在推广项目上,用在技术示范上。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项目资金多、建设规模小以及单位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应努力降低成本、压缩开支,削减不必要建设内容和实施环节,把更多资金用在扩大示范规模上,不要浪费在不必要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增加项目的可示范性和可复制性,利于未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2.3引导资金合理使用
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多分布在山区林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常选择当地林农作为项目用工,实施中势必带来工酬支付上的诸多不便。工作中应有效避免将临时用工变为工资支付、将短时工期变为长期用工以及将单项建设环节开支列为人员工资、将工程款列入工资表等明显资金支付不合理现象,努力消除既买苗木造林、又买种子育苗等重复使用资金问题。决不允许项目费用支出在买卖双方或卖方与项目组成员、技术支撑单位之间进行。项目单位及主管部门应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项目资金,坚决杜绝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3科学规范项目实施
科学规范项目实施的核心是解决“活怎么干”的问题。应严格按照合同和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要求,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
3.1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解决重视不够问题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都是百万元以上资金量。对这样体量资金项目的起码要求是,实施后应该具有较强推广示范作用,收获明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无论是项目承担单位还是保证、支撑、协作等单位,都应对项目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有足够认识,绝不能把中央财政项目当成一般性科研项目、产业化项目来干。应从骨子里看重项目建设工作,以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来对待项目实施工作,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科学严谨,一步一印,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已经发生的不符合合同要求问题,应研究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调整到与合同规定相吻合。有关技术支撑人员应深入项目实地,全面具体了解情况,直接指导现场作业,确保技术跟进到位。对技术措施选择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必须进行严格规范,选择适宜季节,采取适宜措施,必要时外请专家给予现场指导。对因苗木质量等原因可能导致造林质量问题的,应做好优质壮苗储备工作,确保造林季节来临时有足够苗木补植,进而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应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保证项目的示范性。
3.2坚决克服和纠正项目实施中的不端问题
检查中发现个别项目合同指标在项目实施期内无法考核,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必须坚决消除不健康心理,端正要项目目的,决不能把承担推广项目作为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一个途径来认识和对待。对合同期内无法直接考核具体指标的问题,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和保证单位必须拿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利用项目资金购买的苗木,必须用于扩大示范规模上。对个别技术措施过于简单的,应尽快制定先进技术方案,完善提升技术操作水平,让人看到真正具有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措施,决不能应付了事。
3.3认真解决个别项目主持人经验不足问题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不是一般性的科研项目,不是锻炼新手、培养人才的地方,必须具有与百万项目相应的技术资格和工作阅历。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但也应兼顾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求,即使是让年轻人来干,也应考虑好相关专家配置问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同一项目,共同搞好项目实施。所聘专家,一定专业对口,能亲自深入现场指导,切实发挥作用,切不可弄成遥控指挥,以免形同虚设。
4强化技术支撑环节
加强技术支撑的核心是解决“跟进到位”的问题。应当指出,技术支撑是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项目实施质量的好与坏,技术支撑是否及时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没有技术支撑单位的具体指导,没有项目实施整体设计,项目单位怎么干,又如何保证干好?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项目地点示范性不强、高效培育如同普通造林、良种造林说不清种子来源等情况,更多的是技术支撑跟进不及时、辅导不到位造成的。各技术支撑单位,特别是多个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一定把项目建设纳入自身工作,安排充足时间,研究项目方案,细化操作措施,并保证与项目实施同步跟进,亲临现场,确保服务及时、指导到位,坚决杜绝电话遥控指挥。这应作为项目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因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项目实施出现问题的,也应对有关技术人员实行问责。
5完善后续管理措施
篇4
一、正视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存在五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设施落后。从档案保存方面看,纸质多于磁质、磁质多于光质、光质多于声像,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低,很多单位只是简简单单地把档案信息要素录入计算机,在查询、借阅、管理、利用上缺乏技术支撑,严重影响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二是科技人员存档意识淡薄。部分科技人员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意识淡薄,上交档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够主动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致使档案管理难以顺利开展。三是管理者专业技能低。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机构调整、竞争上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程序不了解,导致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林业科技档案管理质量。四是规范化程度不高。有的林业部门对林业科技档案管理认识不足,对科技档案资源运用不够,存在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规范化建设投入少等问题,致使档案管理水平层次低。五是管理体系不完善。尽管很多林业单位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但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缺少专业的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着林业档案统一管理难、归档立卷难、资料查阅难“三难”问题。
二、切实遵循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基本规范
林业科技档案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基本规范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归档范围。按照科研准备、研究试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五个阶段组织收集资料归档。二是归档形式。林业科技档案的归档形式主要有文字文件、图纸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多媒体文件、数据库文件、光盘、磁盘、磁带、声像资料、审定证书、品种审定文书、转基因安全评价证书、获奖证书、专利、规程等16种。三是分类方法。对林业科技档案的分类分六步走,即:工程项目分类法、产品设备型号分类法、课题分类法、专业分类法、时间分类法、地域分类法。这六种分类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是便于查询利用。四是日常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建立健全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复制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史料编研制度、文书材料归档制度、档案移交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统计制度,以严格的制度管人管事。
三、强化林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措施
篇5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林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林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开发和保护上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同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我国森林总面积大,人工林资源丰富,但林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上面仍旧不理想,管理方法和思想观念仍存在比较保守的地方,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到位。通过对林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究,可以提高我国森林管理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林业创造更多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1我国林业的概况
论述林业主要是通过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培育、种植等方式,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林业可以创造丰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林业可以提供原木材料,林木可以获得果实,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许多森林停止砍伐,从过去向森林要经济效益,到向森林要生态效益的转变。启动森林碳汇交易,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启动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这是民盟中央专题调研组谈得最多的一个建议。我国地域辽阔,但是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北方树种差距较大,造成我国南北方森林资源不均衡,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少。随着近些年来污染问题的加剧,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多地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发展林业,我国制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林业发展战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退耕还林行动,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同时森林滥砍滥发越来越少。
2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林业发展尤为重视,但是在林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科学的经营管理手段,管理计划不科学,森林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水资源和适宜种植树种各不相同,各地的经济状况也不相同,因此就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地区的森林管理模式,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北方气候干燥,适宜种植的树种受到限制,南方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种植的树种比较多,同时树种的成活率比较高。南北方在进行林业发展时,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一些林场在进行开采过程中不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植树造林意识不强,缺少科学的森林保护措施,一些地区退耕还林困难,林业同短期利益冲突,造成对林业管理存在抵触。
3进行林业管理机可持续发展措施
3.1做好营林造林宣传
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生态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植树造林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缓解气候变暖。保护森林,扩大森林面积时每一社会公民的责任,要树林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观念,让营林造林工作深入人心。呼吁全社会参与到营林造林工作中来,加大对营林造林工作的宣传,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调动人们参与营林造林的积极性。宣扬植树造林的好处,鼓励更多地人参与到植树造林工作中去,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林业。
3.2形成可科学的营林造林模式
营林造林工作需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营林造林工程的支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促进营林造林的发展。政府要做好林地种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营林造林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提高树种的成活率,提高树种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提高树木的质量,让林地创造更大的效益。此外,要重视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丰富林业产品种类,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促进林木发展,形成地方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还需要学习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国家植树造林的经验,进行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引进吸收,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可以创新营林造林融资模式,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营林造林工作中来,通过政府鼓励支持,进行重点帮扶,减轻当地老百姓植树造林的负担。在进行植树造林工作时,要控制好植树造林质量,同时要对造林效果进行测评,及时向社会公开。
3.3健全森林保护法
律法规林产权制度对营林造林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些地方荒地很多但是没人植树造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的限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依照中央统一部署,不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植树造林。非公有制造林也是造林的重要方式,企业和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各种形式获得林地使用权,进行营林造林工作。一些地方非公有制造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营林造林工作的发展。但在营林造林工作中,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不可忽视法律,破坏生态环境,不可投机取巧,滥砍滥发等现象必须进行制止。通过全民参与,加快营林造林发展,同时监督违法砍伐森林现象,强化林业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的森林保护观念,并重视林业执法工作,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4转变林场经营模式
发展林业首先要转变人们思想,转变林业发展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参与个体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林场经营管理中也可参考学习市场经济的经验,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政府从林业管理中抽身,对出国家保护林地之外林区交由企业进行管理,让林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生态创新,搞活林业市场体制,促进林业发展。此外,一些地区开始启动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英杰,刘树华,潘爱芳.试析如何处理好林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现代园艺,2012,20:197.
[2]陈虹羽,周桂萍.生态文明背景下关于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1:74.
篇6
农林经济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涵盖面非常广泛的一个涉农专业,目前国内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处境艰难,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科学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是理论课程教学成功进行的必要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构建科学的理论课程体系。
1.内容构成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确定三类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普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两课”等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文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功底。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2.课程性质分类
按照课程性质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所有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修读,选修课则允许学生进行选择,只要修满学分即可。
3.课程结构
一般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经本专业专家组的多轮研讨确定初稿,再报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后才能最终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可进行微调,每隔四年经过一轮完整的教学周期后再重新进行修订。
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文化知识,获得各种技能的主渠道,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科专业、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素质与个性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讲授式教学。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确实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它仍有其可取之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讲授式教学在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教学中尤其适用,此时,教师的“讲”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有关概念、原理讲清、讲透,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扫清障碍。
(2)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最最具效率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逐步展开,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得出结论或启示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管理学、国际贸易和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
(3)交流互动式教学。交流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放弃传统的权威,改变传统的角色,确立双主体关系和互动对话关系。师生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要求教师放弃传统的权威,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
(4)课题组式教学。课题组式教学是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联系紧密的课程内容,可从中确定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课题题目,然后组成多个课题组(每5名左右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组)分别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尽可能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和规范进行。
(5)项目驱动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分工协作,将教学、学习和项目开发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围绕项目开发的规划与实施来设计课程体系,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分工协作的项目团队,项目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授的是项目开发中涉及的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知识,考核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将教学过程与项目科技开发合为一体,师生合作,即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可获得项目开发效益。
(6)学生主讲式教学。学生主讲式教学是指选定一部分适宜的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去轮流主讲,并主要由学生去组织课堂教学,老师作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该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必须进行充分地准备,既要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又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按照预先的设计很好地执行既定计划,又要根据课堂的情势灵活调整设计与计划,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外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的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
转贴于
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涉农特点,其课外教学尤其重要。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有以下几种比较适用的课外教学模式。
(1)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教师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典型案例等放到网上供学生阅览,也可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查阅学习资料。有条件的课程最好能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中设计多个功能模块,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引导式教学。目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专业兴趣缺乏而导致的厌学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实际的热点问题、事关亿万农民疾苦的问题等唤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其他各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3)课外活动式教学。采取适宜的形式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而课堂时间有限,同时很多活动也无法在课堂时间进行,只能在课外时间组织。
3.课程考核模式
在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的以单一的期末考试来确定学生课程成绩的一次性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采取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综合型考核模式,旨在全面考查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素质提高水平。
(1)考核内容。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相应的实践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三个部分。
第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即对每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第二,实践能力素质。在辽宁师范大学刘磊的博士论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中,将实践能力划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实践能力(对词义特别敏感,擅长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音乐实践能力(对乐曲、旋律、节奏特别敏感,有很强的感知、鉴赏、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数理逻辑实践能力(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的能力),空间实践能力(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身体运动实践能力(动作灵巧、敏捷,在身体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动机、意图、情绪的能力),自我认识实践能力(善于认知人的内心世界,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自然实践能力(善于观察和洞察生物界以及自然规律的能力)。一般的,每门课程所要求的多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在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三,创新能力素质。主要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创新意识并善于进行思想创新、观点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的素质,创新能力是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但又难以确切考核的一项素质。
(2)考核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只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单一的考核方式,这样无法有效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考核内容的需要。根据考核内容多样化的要求,应该采取课堂提问、随堂小考、命题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现场实践和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当然,考核方式也应因课程而异,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宜的考核方式。
篇7
[关键词]客观性;职业威胁;治理途径
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迫切需要改变内部审计模式,实现内部审计服务的多样化。随着非审计服务的种类与数量的不断增加,内部审计服务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客观性日益受到内部审计人员和客户的关注。本文拟探讨在现代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对客观性的职业需求、内部审计客观性可能受到的威胁及其管理手段。
一、内部审计对客观性的职业需求
客观性是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lA)2001年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面向内部审计人员的框架》的解释,职业是“需要专业知识的一项事业,它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悉心准备,包括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以及这些技能和方法的基本学理,它依靠组织的力量或共同的信念,模范的成就和行为来维持,并要求其成员不断学习,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首要目的而致力于工作。”该定义表明,作为职业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同时也暗含了职业人员必须保持客观性的含义。这是因为,职业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首要目的”,而“提供公共服务”意味着职业服务的对象(客户)来自于该职业之外的团体,其自身不具备执行该项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需要依赖职业人员的工作。由于自身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客户不仅要求职业人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职业谨慎,而且要求职业人员在提供服务时,能够基于客观事实作出不偏不倚的评价、判断与决策,不会因任何环境压力而产生偏见。例如,病人希望医生开具的处方是基于病人病情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医生能从中获得个人利益;投资者希望理财顾问向他推荐某种股票投资是基于该股票未来升值的潜力,而不是因为理财顾问拥有该公司的股权并期望以此影响股价。在提供职业服务中保持客观性,可以确保职业人员免受各种环境压力的干扰,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做出公正的评价、判断与决策,以便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属于一种职业,其目标在于为审计客户提供确认与咨询方面的增值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的同时,具备客观的工作态度。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第22号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将客观性定义为“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客观的立场,实事求是,确保自己的各项分析、判断、评价与决策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既不会受到各种外部压力的干扰,也不会受到个人感彩和主观偏好的影响,避免主观臆断、歪曲事实。
客观性与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概念。例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1120――个人的客观性》就将客观性定义为“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的一种独立的精神状态”。一般认为,独立性是客观性的基础与保障,是指一种不存在威胁客观性的重大利益冲突的环境状态;而客观性则是独立性的目标和结果,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在不存在重大利益冲突时所能保持的不受外部环境和个人偏见影响的精神状态,决定着确认与咨询服务的质量。
二、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威胁因素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各种环境压力,导致内部审计客观性受到威胁。这些环境压力既可能来自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如个人的偏见和工作习惯,也可能来自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外部环境,如确认业务与咨询业务之间的冲突,等等。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审计业务之前,应结合审计业务的性质和具体业务环境,识别所有可能威胁其客观性的潜在因素及其重要性水平,并将其报告给项目经理或内部审计机构主管,以便于后者对客观性的威胁因素实施有效管理。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环境的复杂性,要想识别所有威胁客观性的因素是不可能的。对客观性的威胁因素进行识别,必须借助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独立性与客观性:面向内部审计人员的框架》中,构建了一个识别客观性威胁因素的框架,可以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参考。该框架将客观性的威胁因素划分为以下七个类别。
(一)自我检查(self-review)威胁
如果内部审计人员被指派检查自己以前所做的工作,就会产生自我检查威胁,因为检查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很可能对错误或缺陷变得不再敏感或机警,从而很难保持客观性,例如,如果内部审计人员曾在客户部门任职,则他可能有机会对自己曾经负责的事项进行确认,由此将产生自我检查威胁。对内部审计来说,自我检查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项客观性威胁。因为内部审计包括确认与咨询两类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很可能在为某个项目提供咨询服务之后,又必须对该项目实施审计,由此产生客观性威胁。例如,为提高企业销售与信用管理的效率,内部审计人员可能被指派对应收账款处理系统进行流程再造并提出管理建议,随后又需要对包括应收账款处理系统在内的内部控制进行确认并就其适当性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客观性就值得怀疑。就咨询服务对确认服务产生的自我检查威胁而言,补救服务(remediatoonservices)对客观性产生的威胁可能最大。补救服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从客户的利益出发,直接发挥预防或补救已知或疑似问题的作用,例如开展有关内部控制的培训课程,负责起草现金管理政策或企业的行为守则等政策规章,等等,而这些基本上已经属于经营管理方面的职能。如果日后确认服务的范围涉及到当初补救服务的相关领域,则内部审计人员在该领域内的客观性就会受损。
(二)社会压力(Social pressure)威胁
当来自相关群体的压力使内部审计人员被迫放松警惕或忽略有疑问的事项时,就会产生社会压力威胁。社会压力威胁首先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层。由管理层聘用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对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显然有可能屈从于管理层的压力而影响其审计的客观性。社会压力还可能产生于审计小组的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影响。当某位审计人员的观点与审计小组的普遍观点相左时,该人员有可能迫于群体思维的压力而放弃自身的观点,从而影响其判断的客观性。
(三)经济利益(economic interest)威胁
当内部审计人员的私人经济利益受
到审计结果的影响时,可能产生经济利益威胁。例如,如果内部审计人员拥有的股票期权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可能受到不利审计结果的损害或有利审计结果的改善,则该人员在审计中的客观性就很难保持。另一种产生经济利益威胁的情况是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审计某个部门或某位高级经理,而该部门或经理可能接下来会作出影响内部审计人员未来就业机会或薪酬的决策,此时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也可能受到损害。
(四)私人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威胁
如果审计客户的经理或关键员工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亲属或密友,则可能产生私人关系威胁。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受私人感情的影响,而忽略、隐瞒或延迟报告不利的审计发现,以避免亲友受到审计结果的不利影响。
(五)熟悉程度(familiarify)威胁
如果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某一客户的审计业务,或曾经在客户单位任职,则可能产生熟悉程度威胁。过于熟悉客户可能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因同情客户而丧失客观立场,也可能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过分依赖以往的审计经验对客户作出预先判断,而不愿以一个客观、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客户。
(六)文化、种族与性别歧视(cultur-al,raciaI and gender bias)威胁
如在跨国公司的内部审计业务中,国内的审计人员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对国外的审计客户产生歧视或偏见。内部审计人员也可能对由某一特定种族或性别的员工所管理或组成的客户产生偏见而影响其判断的客观性。
(七)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威胁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受到不自觉或无意识的心理偏差的影响,由此产生认知偏差的威胁。例如,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一向对工作要求苛刻,则可能忽视审计中的积极信息。经验丰富的资深审计人员也可能会对某些审计事项产生先入为主的观点,然后试图寻找证实自己观点的证据。
三、减少内部审计客观性威胁的有效治理途径
上述威胁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因素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得以缓解。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考虑这些途径的适用性,并可以此为基础建立内部审计客观性的保障措施。减少客观性威胁的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一)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
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对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地位的保障,是保证内部审计客观性的首要条件。为提高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组织结构中处于较高地位,由此可以增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有效地规避威胁客观性的各种重大利益冲突。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最理想的组织地位是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如果没有条件单独设置审计委员会,则内部审计机构应对董事会负责,尽量避免隶属于公司管理层,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一个鼓励学习和持续性改善的公司治理环境,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坦诚报告潜在的不利审计结果甚至是以前工作中的错误而无需有所顾忌,对于维护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同样重要。
(二)有效的激励与奖惩措施
如果公司针对内部审计工作拥有一套有效的激励与奖惩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例如,对敏锐、客观的思考进行奖励,对偏见或成见进行惩罚,将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熟悉程度、经济利益以及认知偏差等威胁因素。
(三)聘用与培训制度
制定有效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和培训制度,可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其工作中的客观性也可以得到保证。例如,企业应该聘用那些不存在威胁客观性的利益;中突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适当培训也有助于其识别威胁客观性的潜在因素并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
(四)组成审计小组开展工作
审计客观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具有同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依据相同的证据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如果某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评价、判断与决策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工作结果的佐证,则可以证明该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了客观性。因此,组成审计小组开展审计业务,可以有效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客观的工作态度,缓解认知偏差、熟悉程度、私人关系以及自我检查等威胁因素。当然,小组工作本身也存在威胁客观性的风险,即前述的群体思维影响,可能产生社会压力威胁。
(五)监督和检查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详细的质量检查,并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将有助于减少他们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对监督和质量检查的预期也能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客观态度的自觉性,由此缓解社会压力、熟悉程度、经济利益以及认知偏差等威胁因素。
(六)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有助于缓解威胁客观性的一些重大利益突出。例如,如果时隔一年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再对曾经执行过咨询服务的项目进行确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我检查威胁。时间间隔也可以导致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如客户的经营活动或人事安排发生变动,由此可以缓解或消除社会压力、熟悉程度、私人关系等方面的威胁。
(七)审计工作轮换与回避制度
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去执行不同的审计工作,将有助于缓解熟悉程度和自我检查的威胁程度。轮换的方式可以是将整个审计小组成员从一个审计项目轮换到另一个审计项目,也可以是小组内部的分工轮换,定期轮换每名小组成员所做的具体工作。制定审计回避制度,例如,审计业务涉及某位内部审计人员曾执行过的工作,或是私人经济利益,或者某位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客户的主管或关键员工有密切的私人关系,则需要予以回避,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我检查威胁、经济利益威胁以及私人关系威胁。
(八)内部咨询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有关客观性威胁的咨询制度与程序,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遇到潜在的客观性威胁时,能够向适当层次的人员,如资深审计人员、项目经理或内部审计机构主管等进行沟通与咨询,寻求解决客观性威胁的途径。
(九)业务外包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足够的胜任能力。或是没有有效方法消除客观性威胁,企业可能决定将某项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外部服务机构来执行。业务外包可以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但也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同时可能会引起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不满。因此,在决定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之前,企业必须慎重进行成本效益的权衡。
篇8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分析;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引言
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状况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而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则必将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带来重重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间不算长,学科整体建设的水准也相当有限,所以在发展历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今后,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问题较多,首先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切实的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学科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思想,也都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性。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科学的研究方式相当匮乏,现有的研究方式较为落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所以在今后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还应当从上述几个层面着手进行系统化的改进。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水准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就当前的趋势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准已经逐渐的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相关理念较为滞后,所以应当及时的实现对思想方式和研究过程的创新,以更好的相应时代的号召,更好的实现相关学科的健全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林业建设呈现出了相当迅猛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却出现了相当显著的滞后情况,其相关学科的建设不少层面依然属于流于形式的工作方式,对于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理论的研究工作不到位,科学性的思想建设较为落后,不能够很好的符合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实践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科学的定位以及学科的研究领域等范围相当模糊,没有及时的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研究理论体系,进而使得学科之间的相关发展关系存在有重大的问题。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必然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出现落后的情况,所以在今后还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改进。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入至一个全新的阶段和全新的轨道之中。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论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方式较为滞后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二、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基本的现状和存在额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环节,下文将针对实践之中的主要对策和发展的建议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进,实现相关理念的革新。
1.不断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实践之中应当全面的建设出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基质,不断的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加强研究队伍的发展,将重要的力量集中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上述的方式才能够切实的实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增强,进而使得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之中。此外,还应当使得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准进入至一个新的层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相关途径,使得学科之内的师资队伍水准发展可以得到整体性的增强。诸如在实践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人才,重点的培养一批学术拔尖人员,同时应当使得行业之内具有影响力的人员作为整个队伍的带头人、引导者,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的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工作的开展可以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2.建立起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不断的实现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这一点相当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硬件层面的重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软件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不断的强调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重点的增强学科的研究发展水准。各个级别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建立起并且协调好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升至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之中。
同时,还应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实现对理念的革新,在世界范围之内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需求。故在实践之中应当积极的实现对培养理念的革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之中,加强人才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人才的建设可以充分的吸纳国际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很好的增强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最后还应当在实践的学科研究过程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这一点同样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应当全面遵循的理念和核心的思想原则。由于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迅速,所以需要及时的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使得管理水准的发展可以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之中。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各个学科的研究机构还应当及时的掌握并且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提升综合发展水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发展领域,应当及时的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建设,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区域性的科学发展,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等可以在实践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此外还应当重点的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理论以及当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的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核算,使得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展可以全面的纳入至当前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更好的实现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维持,使得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符合当前生态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观念,综合性的提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森林资源经济理念在其中的影响。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想观念的建设意义重大,所以还应当从当前学科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整改,最终不断的实现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环境资源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整改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核心的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学科的新发展,使得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的建设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改良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潘寒艳.浅析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现代园艺,2011(11).
[2]王凤革.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整改的问题建设[J].华章,2013(10).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07).
篇9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15-02
一、加强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农业保险、农业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业务实践技能,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3.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兴农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农业院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的学生,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但由于学生自身及家长对其就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学生正确从业观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不愿意涉农就业,既造成该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爱农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端正职业定位态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立志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索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尽管也安排了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安排得过于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多设在第八学期,此时的学生忙于求职择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少有实地调查的材料支撑,质量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呈弱化趋势。
2.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
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相应的软件支持。由于农业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建设落后,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依附于课程设置,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程度低,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挖掘利用。校外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且建设落后,主要原因是学校与接受实习单位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实习对锻炼学生能力的益处大,但是对接受实习单位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效果,许多单位因此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了,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仅被认为只是学生政工干部的工作范畴,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关。两者的脱节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对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情况下,第二课堂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补充。第二,开展以了解国情、奉献社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的有效载体。第三,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期望,逐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干化,重新修定教学计划,在学时和内容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
2.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支撑
建设好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农业高校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功能,不断改善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及学院的社会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抓住政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契机,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要邀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同时鼓励实习师生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紧密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例如,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必选课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推动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一是以“班村共建”的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班村共建”最初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推广到全院百余个班级,成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感的重要载体,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二是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为每门专业课都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并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及作品参加学院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有两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三等奖,有三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
[2] 李崇光,关桓达,任宇华,王雅鹏,齐振宏.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篇10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87-02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现代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和英语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科学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发展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教育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学习,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政治素质课群、外语及计算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项目工程变更管理制度
- 下一篇: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