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禽养殖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63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畜禽生产的快速增长,畜禽粪便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1]。畜禽粪便已成为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相并列的三大污染源之一。畜禽粪便主要处理途径是作有机肥施用,农田长久过量的施用畜禽粪便会导致土壤中污染物累积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2]。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畜禽粪便污染已居农业环境污染源之首。虽然我国对畜禽污染防治管理逐渐加强,但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管理力量依然薄弱且不完善。为此,全面深入研究江津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通过对主要畜禽种类粪便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近两年政府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预测江津区2020年畜禽养殖发展趋势,为江津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区域
江津区是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和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东经105°49′~06°38′,北纬28°28′~29°28′之间,东西宽80 km,南北长100 km。幅员面积3219 km2,辖28个镇街,总人口150万人。境内地形南高北低,以丘陵兼低山地貌为主,分平阶地、丘陵地和山地,其中丘陵占78.2%,低中山占21.8%。江津辖区内长江干流127 km,约占全市1/5,跨区域次级河流众多且均处于下游。
2.2 信息采集方法
以江津区境内存栏生猪当量100头的畜禽养殖场为对象,统计猪、肉牛、羊、鸡等主要养殖种类污染源的存栏量、现有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状况(原始数据从略)。根据《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预测2020年江津区畜禽养殖发展趋势及排污情况。
2.3 信息采集参数
重庆地区畜禽养殖参数见表1[3~5]。
3 结果与讨论
3.1 江津区主要畜禽养殖种类现有养殖量及发展趋势
2015年江津区主要畜禽养殖总存栏量为40.2万头猪当量。江津辖区内水域面积大,水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压力较大。因此,政府逐步建立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引导畜牧业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发展,2015年完成了29家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开展了3.4万头存栏生猪当量污染治理。根据《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江津城市发展新区定位,可以预测出2020年的主要畜禽养殖总存栏量为15.2万头猪当量,比2015年明显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除羊的养殖量略有上涨,其它畜禽养殖种类比2015年显著下降。
3.2 江津区主要畜禽种类粪便和尿污产生量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畜禽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与畜禽养殖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如猪的养殖量大,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也大。2020年,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减小,畜禽粪便和尿污产生量明显下降。随着猪和牛的养殖量显著下降,2020年粪便排放量将减少一半,尿污产生量将减少2/3。不同畜禽种类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不同,畜禽养殖结构的调整对排污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2]。
3.3 江津区主要畜禽种类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图1、图4和图5可以看出, 2020年,随着畜禽养殖量的减小,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比2015年显著下降。统计发现,其它种类畜禽粪便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与畜禽养殖量一致,蛋鸡的养殖量小于羊的养殖量,其粪便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反而高于羊。畜禽养殖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到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各类畜禽养殖数量的差异会引起区域禽粪便产生总量以及粪便养分总量的不同[6]。
4 存在的问题
4.1 投入不足
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环污问题越来越突出。畜禽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受市场需求影响大,部分规模养殖场(户)投入不足粪污处理基础设施不配套。
4.2 布局规划不合理
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布局规划不合理,种养殖业脱节,造成生态链断裂,人为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使局部地区养殖污染加重。
5 对策及建议
5.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治污投入
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降低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畜禽粪污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对有条件的养殖区域要配套建立有机肥生产线,消除畜禽养殖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
5.2 严格畜禽养殖区域管理,优化畜禽养殖结构
优化畜禽养殖“三区”划分,严格畜禽养殖区域管理。禁养区内禽养殖场严格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搬迁,限养区、适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根据各个养殖场周围的土地消纳能力,引导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内部结构,大幅提高生态土鸡、兔、羊等粪便产生量较小畜禽养殖的比重。以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结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调整、优化江津区畜禽养殖业的生态布局,开展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综合防治,推行生态化养殖,促进畜禽养殖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3 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科学布局
要广泛开展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舆论氛围,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畜禽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畜禽规模养殖不能在政府依法划定的畜禽禁止养殖区域发展,畜禽粪便主要由相应的土地消纳,新发展的畜禽规模养殖应尽可能与养殖业结合。
5.4 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管理
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环境质量,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时依法查处各种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重点加大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综合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
参考文献:
[1]仇焕广,廖绍攀,井月,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7):2766~2773.
[2]张绪美,董元华,王 辉,等.中国畜禽养殖结构及其粪便N污染负荷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7(6):1311~1318.
[3]肖艳平,雷 毅,陈清莉,等.江津区畜禽养殖区域分布与粪污产生量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33(3):23~27
[4]彭 里.重庆市畜禽粪便的土壤适宜负荷量及排放时空分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篇2
关键词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受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的束缚越来越大。姜堰是农业大县,既是全国商品粮生产重点基地县,又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了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增加[1-2];另一方面养殖业废弃物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亟待破解,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4]。
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清化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各种节约型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2010―2016年,泰州市姜堰区种植业面积累计达76.19万公顷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56.45万公顷次,推广应用配方肥9.63万t、商品有机肥2.15万t,共节约化肥(折纯)施用量12 479.5 t,农作物化肥施用量下降明显。通过科学选用防治药剂,积极推行植保统防统治、农企合作、智能农药喷洒等技术措施,全区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8.6%,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全面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年使用量下降5%,2010―2016年全区农药施用总量(折纯)9 377 t。
1.2 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完善秸秆收购、利用补偿机制,促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推动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施,从源头减少畜禽粪便产生量、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沼气工程建设、生产有机肥等途径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近年来,姜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都达到92%以上。
2 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全面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散养殖户的粪便处理问题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支撑,部分地区小散户的养殖污染还比较严重。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运行的质态一般,服务手段少、能力低、规模小[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也尚未健全,未达到全覆盖要求,虽然部分乡镇已经建立了无害化收集点,但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2.2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姜堰区坚持生态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化肥农药减控、畜禽粪便和秸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生态农业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上力度不够,存在技术单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问题。
3 可行性分析
3.1 农业产业基础坚实
姜堰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生猪养殖基地、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江苏省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示范县,也是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推进市,河横生态环境建设获“全球500佳”称号,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较好的基础。
3.2 农业科技进步领先
姜堰是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淡水研究所、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家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3个、校企联姻产学研工作站36个、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7个,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坚实
目前,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33个,累计建成“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家,其中4家获得“全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截至2016年,全区工商注册的植保服务组织90个,已经建立20个市级示范组织,培育省级“五有五好”植保服务组织3个。姜堰区创新农企合作新模式,采取“植保机构+农药企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模式,由泰州市汉土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该农企合作植保服务新模式被省推介到农业部农药“零增长”首选模式。
4 对策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质量优质化”为途径,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姜堰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1 多举措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已经建成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其较好的基础条件,通过增加投入、购置畜禽粪便运输工具及设施,配备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服务队建设,保障基本运营经费,完善服务网络,促使其根据本区域畜禽生产实际满负荷生产、运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集中处理、利用畜禽粪便的功能作用,辐射服务中心周边5 km范围内的非规模化养殖企业。加大推广全价日粮配合、节水养殖等技术,推广“干清粪”“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生产工艺,大力推广“猪沼饲、猪沼粮、猪沼果(菜)”等养殖模式,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水产生量,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本位发酵、异位发酵”等技术,努力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利用效果,积极推广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和高效秸秆还田机械,制定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标准,完成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达到秸秆全量还田、效率高、质量好且不影响当季作物生长的要求。同时,通过适当的农艺措施协调秸秆分解与后茬作物生长的关系,发挥秸秆还田带来的优势。在全区各镇选择一个机械化还田基础较好的行政村,开展秸秆机械化深翻还田整村推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每3年要进行1次深翻还田作业。
4.2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组建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收集分散的小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送至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集中加工处理,或将发酵好的畜禽粪便有机肥、沼渣沼液输送到田间地头。通过购置运输车辆,建设贮液池、灌溉管网等设施,开展储运配送服务,推进沼液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牧结合的推广进程。
建立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使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区各镇(街)设立废旧农膜临时回收网点1~2个,定时集中运送到专业处理机构委托处理。
在已经建成的6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点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配套冷藏、储备、运输等设施建设,配备收集点值守人员,强化收集点服务能力建设。
4.3 做好清洁化生产工作
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节肥技术,调整优化用肥结构,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积极应用畜禽粪肥及沼液沼渣代替化肥农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化学防治与物理、生物、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科学合理施用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4.4 倡导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鼓励在冬季进行休耕,根据实际情况在休耕区域实施冬耕晒垡和增施有机肥。通过冬耕晒垡,重点解决长期少免耕带来的耕作层浅、土壤紧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等问题,耕作深度≥20 cm。同时,在休耕区域增施适量畜禽粪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机肥等。
以提高种稻效益、发展绿色种稻为出发点,立足种稻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重点推广稻鸭、稻渔、稻虾共作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以里下河农区附近乡镇为重点推广区域,以现有示范户为核心,向周边规模种植户辐射。
4.5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融合l展
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以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溱湖风景区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需求日盛和人气日旺为目标,结合高效规模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推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建设,实现以农产品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着重建设溱湖湿地景观观光区、河横田园风景观光区、中艺园农技农艺体验区、沈马线特色果品采摘带、溱湖大道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打造苏中休闲观光农业之乡,形成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生态,加大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建立生态健康和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全面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设规模沼气工程配套“三沼”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加工、堆沤直接还田物联网应用体系,实现种养结合;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运行管理平台,形成“三沼”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建立农田生态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对农田氮磷控源治理、湿地净化处理、田间生态林建设进行实时监控,形成控水、控肥、控药等智能化生产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应用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统防统治。全面推进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5 参考文献
[1] 潘其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43.
[2] 李从平.重庆市云阳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何发贵.梁平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与治理建议[J].畜禽业,2013(12):44-46.
篇3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1]。
(二)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一是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二是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在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
二、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市是以肉鸡、生猪养殖为主体的畜牧大市,2010年全市出栏肉鸡3200余万只,生猪32万余头,牛1.5万头,羊4.9万只,畜牧产值14.5亿元。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941个,其中肉鸡规模养殖场539个,民和牧业大型肉鸡养殖基地1处,生猪规模养殖场269个,蛋鸡规模养殖场104个,奶牛规模养殖场16个,其他规模养殖场12个。540个肉鸡规模场中(包括民和牧业肉鸡养殖基地),有527个实施了网上养殖,占97.8%;269个生猪规模场中有96个实现了生态养殖,占35.7%;104个蛋鸡规模场中有85个达到了标准化饲养,占81.7%;16处奶牛规模场均实现了生态养殖;其余养殖场有9处实施了生态化养殖,占75%。综上述现状,通过分析整理,我市畜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畜牧业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家家喂猪,户户养鸡,这是过去的传统。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畜牧业已从原来家庭副业的位置逐渐成长为非常富有活力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畜牧业产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也带动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特别是肉鸡养殖业更易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0年,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出栏的肉鸡已占全市总出栏量的77%以上。规模养殖的发展,使我市的畜牧业走出庭院,建成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这不但有利于畜禽疾病的防治,而且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二)养殖合作社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近几年,我市迅速发展了大批养殖、产销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畜、仔畜、饲料、技术指导,采取分头生产、流通合作的形式,内部有了计划性,社区性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把分散占有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出现了专业化的生产小区,组织农民进入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部分发展比较好的,达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经营。
(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拥有民和牧业、福润牧业、凤泽牧业、益生、多利六和等一批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挥农户适度规模饲养的优势,让生产者有利可图,同时靠加工增值和销售环节的利润,来扶持生产,极大地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三、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我市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畜禽种类生态化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肉鸡发展较好,生猪发展稍差的现状。目前我市年出栏3200万只肉鸡,基本上实现了肉鸡网上饲养、粪便堆积发酵,但生猪养殖场目前仅有37.5%采用自然养猪法饲养,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需加快步伐。
(二)特色养殖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地理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动物品种的养殖,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了和圣渤海马场、新港水貂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产业,但未能根据丘陵地形发展起现代、生态的特设养殖业,我市原有的梅山猪、糁糠鸡等土著品种未能实现规模化养殖,没建立起品牌效应。
(三)实现真正的生态养殖还有很大差距。表面上看,目前实行的粪便堆积发酵、粪便还田等处理方式让畜禽粪便都派上了用场,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态畜牧业,未能在实际上实现种养综合配套,很少形成循环链条,不是程序化工艺,离高效、无污染、生态平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沼气产业尚未起到应有的生态效应。沼气的普及面虽然较广,但与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不相匹配,大多只能服务农民生活,而不能服务畜牧业发展。特别是部分小规模的沼气池,产气夏多冬少,只能夏排冬停,造成了二次污染。
(五)原有小规模养殖场治理难度较大。我市仍有一些养猪场地处村庄内、村边、溪边等,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在搞养殖,规模小,生产环境差,资金实力弱,治污不愿投入,养殖污染影响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由于养殖收入已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关停难度很大。
(六)畜牧业用地的压力较大。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今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也提到了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但现实情况是土地流转、征用、租用难度加大,新增养殖用地的报批在部分村非常困难。
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把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在产出水平上要明显高于自然畜牧业,在畜禽排泄物利用上明显优于工厂化畜牧业。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示范点建设、媒体宣传等形式加深提高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真正做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全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二)政策引导,优化布局。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必须优化布局,打好基础,关键是要衔接好四个方面:
1、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养殖项目、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对实施农牧结合的合作组织、养殖场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三沼利用管网设施、储肥池等给予财政补助。要争取出台有机肥推广应用补助政策,鼓励种植基地(大户)、农户使用有机肥。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示范场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要与种植业布局相衔接。要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
3、要与标准农田建设相衔接。畜牧场的选址要与标准农田相衔接,尽可能通过农田渠系把畜禽排泄物或沼液、沼渣排到田里,培肥地力。对一些地力水平比较差的农田,要有计划地在农田渠系上游划出一些畜禽养殖用地,为农牧结合打下基础。
4、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人口集聚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依托法规,搞好规划。严格执行《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立足长远,对全市畜牧业进行重新规划。
1、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2、推行备案管理。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备案管理,经备案的养殖场、养殖小区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小的零散养殖业不能备案,无法享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使其要么上规模,要么退出养殖业。
(四)科学配套,发展三沼。在畜牧业由规模化向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沼气池是其中的关键,大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沼气产业的规模和产能,是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关键。
1、引导农民自行投入建设或组建农民合作社合股建设沼气设施。走“一村建一中型沼气池”或联户型沼气池,方便维护与管理。为使沼气能科学地发展,增强后劲,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创新支持,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把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紧密结合。
2、积极招商引资,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沼气综合开发项目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通过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所产的沼气用于并网发电、沼渣制成有机肥、沼液还田,可以加快实现生态畜牧业的进度。目前,民和牧业的沼气发电项目可以完全消化其养殖基地产生的粪便,其余规模场、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便仍有大量产能,我们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尽早让沼气综合利用项目落户,以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零排放、零污染。
(五)扶持龙头,带动农户。
1、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禽畜养殖零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篇4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安徽利辛
近年来,利辛县畜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着力提升畜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持续性发展,规模养殖增加
年利辛县黄牛存栏.万头,同比增长.%;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生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出栏.万头,同比增长.%;山羊存栏.万只,同比增长.%;出栏.万只,同比增长.%;家禽存栏万只,同比增长.%;出栏万只,同比增长.%;奶牛存栏 头,同比增长.%;禽蛋产量.万t,同比增长.%;肉类总产达.万t,同比增长.%;畜牧业产值按可比价计算达到.亿元,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 个,规模养殖大户 个,年内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个,新增规模养殖大户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产业链条持续性延伸,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安徽浩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存栏头国家级种公猪站和存栏 头的纯种母猪原种猪场;安徽正源乳业有限公司存栏 头奶牛的二期工程正式投产见效,日产鲜奶t;安徽绿膳坊食品有限公司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投入运营;年产万t颗粒饲料的心连心饲料厂和波福特肉禽加工厂正式生产。年新建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改造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县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防疫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能力。年实施畜牧上台阶工程,利政号文件下达了畜牧上台阶工程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由县政府组织、领导抽调专家每月对乡镇督查指导次,年终总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靠政策拉动,科技推动,政府、科研院校、畜禽养殖场联动,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畜牧局共引进个项目落地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全县畜牧业社会投资累计达.亿元,新增产值.亿元。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投入品质量监管措施到位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相结合,口蹄疫、禽流感、猪兰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畜禽密度达%,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肉食品市场检疫,全面推进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全年抽检兽药批次,饲料、饲料添加剂批次,没收并销毁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价值万余元。全县无动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种畜禽场改造升级,规范生猪和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运作,高效做好国家生猪和肉(奶)牛良种补贴工作,落实专项资金万元,全县良种普及率达%。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应保尽保,参保率%。
存在的问题
年利辛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养殖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生产效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面临新的挑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一些规模场的发展理念、科学饲养水平滞后,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多数利用搬迁民居和旧的学校改造的养殖场,排污设施没达到标准;四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个别乡镇的畜牧养殖业用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六是养殖业用电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七是服务手段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抓机遇,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生产方式转变,用足、用活国家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外向型畜牧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深入推进畜牧上台阶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
畜牧上台阶工程实施年来,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养殖户得到实在利益,提升了利辛畜牧业的总体水平,对拉动利辛县经济的增长、提高利辛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着力抓好畜牧上台阶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按规章办事,靠技术推进,努力再创利辛畜牧业的新辉煌。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利辛县黄牛改良率已达到%以上,生猪三元
杂交已达%以上,改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提高。应加快资源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生产高档牛肉,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快速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继续实施黄牛、生猪三元杂交改良模式。
.实行健康养殖,抓示范、带全面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养殖区域,逐步减少分散养殖,积极推广猪、沼、菜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申报绿色品牌,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切实把健康养殖作为重点抓手。凡新建的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必须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批建档制度,粪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不允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受污染。目前,应加快推广安徽浩翔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应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科学化饲管水平。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利辛养殖规模扩容数量增加,畜禽品质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应在畜禽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延伸产品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方法可采取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靠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利辛畜产品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在利用本地畜牧资源的同时,还应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如黄准海白山羊、皖北黑猪等。进一步提高黄淮海白山羊无公害养殖的品牌效应。
.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篇5
关键词:思南黄牛;品种特征;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4-0039-01
思南黄牛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出来的一个优良役肉兼用型地方品种,数量多、分布广,是贵州省优良的黄牛品种之一。主产区在贵州省思南县,分布于省内石阡、沿河、务川、德江、道真、正安等地。为当地重要大型家畜。
1 思南黄牛品种特性
1.1 外貌特征
思南黄牛被毛多为黄色,皮肤呈粉色或红色。头长中等,面部平整。嘴宽阔,上下整齐厚实。鼻梁直,多为肉色。眼大而有神。角形多样,多为“倒八字”内向前弯,角的颜色有黑、灰黑、乳黄、乳白等十余种。耳朵形似半卷筒枇杷叶,大小适中。体躯粗短,胸较宽,结构紧凑。尻斜,后肢飞节间距离较狭。蹄形端正,黑色蹄为多,蹄质坚韧,蹄壳结实,耐磨、耐湿、再生力强,适于在石岩和水土流失的山地放牧和耕作。
1.2 生长性能
思南黄牛骨骼生长发育较快,2岁牛体高和十字部高可达到成年牛的95%。肌肉发育较慢,体重增加慢,2岁母牛体重为成年母牛的78%。成年公牛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13.34 cm,126.39 cm,155.80 cm,16.10 cm,290.50 kg,成年母牛分别为:104.81 cm,118.09 cm,145.62 cm,14.38 cm,233.65 kg。
1.3 繁殖性能
思南黄牛性成熟较早,一般为12~15月龄,初配年龄公牛为20月龄,母牛为18月龄。母牛季节性不强,多以春秋两季繁殖为主,周期平均18~22 d,妊娠期平均为287 d,母牛繁殖率可达73.3%。犊牛初生重20~23 kg;6月龄断奶重88~92 kg;日增重350~500 g,断奶成活率为94.66%。
1.4 市场前景
思南黄牛为兼用型牛种,因其灵敏耐劳、挽力大、抗病力强、耐粗饲等特性而被当地农户喜爱,多作为役用牲畜养殖。思南黄牛吃的是灵芝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质细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为优质的膳食肉资源。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消费者更加青睐于绿色食品,思南黄牛牛肉市场价格持续上涨。
2 思南黄牛发展现状
2016年末思南县存栏思南黄牛8.6万头,能繁母牛存栏量5.6万头。建有思南黄牛保种区1个,存栏思南黄牛5 137头,其中能繁母牛3 742头;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存栏思南黄牛1 102头,其中能繁母牛620头;存栏100~500头的养殖场6个、存栏50~100头的养殖场63个、存栏20~50头的养殖场207个。
2.1 示范带动
抢抓列入“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种草养畜县”的大好机遇,在许家坝、张家寨、大河坝三个乡镇交汇的万塘村,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核心示范区1个(2 333 hm2),种植人工牧草1 000 hm2,现存栏牛1 102头、羊854只。
2.2 杂交推广
重抓思南黄牛品种改良工作,成立了思南黄牛品种改良技术服务组,引进西门达尔、安格斯、利木赞等国外优良品种的冻精与思南黄牛进行杂交改良,以牛的冻配带动全县牛改工作有序开展,2016年全县有牛改冻配点18个,有输精员24人,农民输精员18人(女输精员1人),畜牧干部6人,年输配母牛8 112头,产杂交牛犊5 063头。
2.3 龙头企业
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效应,稳市场,促经济。思南黄牛以其优良的品质、良好的口碑长期招引着浙、湘、粤、赣、豫等地客商。近几年思南县成功引进了贵州绿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文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增加农户收入。
2.4 市场引领
全县现有牛肉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肉类1万余吨;牲畜交易市场3个,有从事草食畜禽经纪人队伍26个,专业营销协会5个,年上市交易牛3f余头。
篇6
关键词 绿色健康养殖;动物食品;养殖业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28-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在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上越来越注重安全和质量。自从加入WTO后,开放的国际市场对畜禽产品的品质、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追求数量、不讲究质量的旧观念,走科学绿色养殖之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绿色”养殖在当今的市场中给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三鹿奶粉事件后,国际、国内市场不但加强了对动物食品中药残的检测,而且从人类健康的需要出发,严格控制了在动物饲养中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国内、政府有关部门为保护食品的安全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动物防疫法》、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加强畜禽屠宰检疫督查力度等。总之,养殖业生产者不仅要提高自身饲养水平,更要对其生产的动物食品安全负责,否则,其产品将被禁止进入市场。
目前,我国养殖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2004年禽流感的暴发、2005年猪链球菌的发生,使我国养殖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畜禽及其产品安全等问题摆在了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面前。针对此种情况,我国政府出台了几项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对养殖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笔者认为科学绿色养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必须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蒙城县养殖业的现状是:养殖分散,养殖户各自为营,缺少行业领导;养殖盲目性很大,适应市场调控能力差;养殖场和居民区混杂、污染严重,对居民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使动物疾病由单一向多种疾病混合感染转化;养殖规模小,动物防疫标准不科学;养殖技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规定,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首先,养殖场之间应建立信息畅通、服务资源共享的行业协会;同时养殖场还应有与其规模相配套的生产设施,有定期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有对畜禽粪便、废水进行综合利用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其次,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提供新鲜空气、天然光线和适宜的温度,要选择在非疫区或防疫条件好的地方建养殖场,使畜禽生活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环境中成长。
2 保证饲料安全
饲料中可以添加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免疫调节剂和抗应激添加剂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但不得添加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药物添加剂。近几年国家研发推广的微生态制剂(益生素)等低聚糖及各种酶制剂是安全的“绿色”添加剂,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无毒副作用,对环境无污染。在饲料的使用上,一定要避免玉米、豆粕等原料中含有霉菌毒素及农药残留。操作上,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饲料卫生标准》、《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等。
3 科学使用兽药
在兽药的使用上,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尽量做到少用药或用无污染、无残留的药物。针对目前动物食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于残留量较高,影响人体健康的抗菌药和病毒药,已禁止使用。目前,微生物制剂、饲用酶制剂、纯中药制剂等更能适应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如果微生态制剂、酶制剂能够替代大多数的药物,那么我国的绿色、生态养殖业就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应该合理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生产优质、无残留农作物饲料,不仅可以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优质畜产品的生产。另外,畜禽品种的改良及生物医药的发展,可减少抗生素、激素等添加剂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畜禽产品的内在质量。
4 加强饲养管理
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减少细菌、病毒的感染机会,以防为主,严格控制疾病的发生。妥善处理和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发展生态养殖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 注意品种选择
篇7
1.1粪污处理现状互助县规模养殖迅速发展的同时,畜禽的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剧增,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水难以用传统的还田方式处理。目前,除部分规模养殖场和部分养殖户实施沼气利用和集粪池处理外,大部分养殖场畜禽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流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养殖污染问题日渐突显,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互助县按照种植—加工—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首先是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分别在川水、浅山和脑山等不同地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个养殖场,示范发展粪污还田种草,以草养畜,从而达到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经营收入的目标;其次,针对我县优质饲草缺乏的实际,加大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力度,同时配套购置牧草加工机械,开展牧草加工,以市场化模式推动草产业发展;再次,积极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在扶持建设大中型沼气的同时,推广有益菌发酵还田技术。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规模养殖场230个,共扶持15家规模养殖场和32家,流转土地规模种植饲草0.19万hm2,全县种植饲草面积达到0.667万hm2,扶持建成和正在建设饲草料加工企业11家;引进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家2家,建有大中型沼气8家。同时,2万hm2绿色种植基地建设已通过省级审定,上报国家有关部委,绿色种植基地的认证,可为互助县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创建坚实基础。
2互助县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互助县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二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如我县畜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饲草料产业规模小,饲草缺口大,饲草品质差,饲草加工形式粗放,粪污无害化处理简单;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养殖场治理污染费钱费力,没有效益可言,政府如果不扶持,养殖场积极性就不高。五是母畜比例偏低、加大羔羊出售、牲畜周转慢、草场压力较大。六是互助县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比较低,品种结构单一。
3加快互助县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夯实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基础一是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整合各类项目,拉动民间资金投入,加大畜牧业投资力度,改善畜禽养殖条件,夯实生态畜牧业发展基础。二是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通过良种工程和政府扶持每年投资100万元,继续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工作,加强标准化牛改点建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的同时,通过良种推广和杂交改良,不断提高畜种个体生产性能,改善畜种品质,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面,推动全县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起点高、规模大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业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决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层次浅的问题,尽快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肉制品、乳制品,以适应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四是减少牲畜总量,提高过冬畜群中母畜的比例,加大当年幼畜畜肥出,加快牲畜周,减轻草场压,增加经济收入。
3.2推进草产业开发
3.2.1进一步优化饲草料种植布局根据互助县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饲草种植,填补饲草料缺口,降低饲养成本。一是在地处浅山地区的蔡家堡、西山和东山三个乡建成高产优质燕麦品种引种生产基地3处,每年种植优质高产燕麦种子田0.07万hm2,年产种子4000t;二是在川水和浅山的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和蔡家堡乡、五峰镇、东山乡五个乡镇建设集中连片种植全膜玉米青贮生产基地333.3hm2以上,年产玉米1500t和青贮玉米1万吨;三是充分利用在脑地区的南门峡镇、林川乡、东和乡、丹麻镇4个乡镇弃耕地和退耕还草地,建成良种燕麦饲草生产基地0.333万hm2,年产青干草15万t;四是在地处川水地区的塘川镇、哈拉直沟乡2个乡镇套复种饲草料生产基地200hm2以上,年生产饲草1万t。
3.2.2培育和扶持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采取外引、内联等多种形式,扶持生产能力5万t的牧草产品加工企业1~2家,以加促种、辐射带动全县饲草料产业稳步发展。同时培育一批饲草加工中小型企业、专业经济组织和经济人队伍分布在饲草生产的各乡镇,负责饲草料的生产、加工和经营。二是通过扶持重组优化现有的县群相饲料加工有限公司,提升现有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将其培育成年产10万t以上的饲料加工龙头企业。三是支持饲草料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大型和中小型饲草料加工设备1套和5套,提高企业生产、加工、收获、贮藏等装备水平,打造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2.3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等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积极引进秸秆转化利用新成果、新技术,推广适合互助县的秸秆利用技术,在秸秆利用技术及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以规模养殖户及养殖小区(场)为重点,抓住互助县祁连山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新建2000立方米青贮氨化池10座,1000m3青贮氨化池20座,500m3青贮氨化池100座,容量9万m3,贮草2.3万t;在燕麦青草和紫花苜蓿重点生产区域内新建1000m2和500m2以上的贮草棚2处和10处;购置铡草机、秸秆揉丝机、青贮等饲草加工机械10台套。
3.3开展粪污综合利用一是综合利用粪污。养殖场粪便干清处理后,堆积物经发酵,污水经厌氧发酵池处理后,用于周边的农田施肥种植牧草,形成一个生态种养链;二是粪污集中开发利用。引进和建设有机肥加工企业,将养殖场(户)产生的粪污回收,加工成有机肥还田。
篇8
关键词:官方兽医;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83-01
官方兽医是我国现行推行的兽医制度,按照OIE提出的官方兽医职责主要包括动物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三方面的监督。由于官方兽医制度推行以来时间较短,官方兽医如何面对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按照官方兽医的职责履行工作尚在摸索之中。
1 完善官方兽医监督巡查机制
一是落实官方兽医监督巡查的责任制,明确具体官方兽医人员监管的区域、范围和监管频率。对不同的饲养规模和不同的防疫管理水平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辖区范围内养殖户监管率达到100%;二是明确监管的重点和内容。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养殖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情况,包括养殖场备案、动物防疫条件、强制免疫、疫情报告、消毒、养殖档案、畜禽标识、能繁母猪保险、粪便处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出栏前检疫申报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三是做好巡查记录和提出整改意见。官方兽医巡查结束后要按规范要求做好监督巡查记录,并规范建档,保存完整。同时,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下达整改通知书,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整改意见建议,以期下次巡查时检查整改情况。
2 落实动物产地检疫申报工作
按照农业部相关文件精神,乡镇检疫申报点是官方兽医的具体办公场所。申报点要统一制作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检疫申报点标牌、公示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张贴上墙,并统一印制检疫申报单、受理通知单、无害化处理登记表、检疫情况登记表等业务工作凭证。官方兽医要认真受理畜主(货主)的检疫申报,严格按程序检疫。符合条件的,官方兽医应在规定时间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现场检疫;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并做好上述业务凭证的详细记录和档案保存。
3 强化定点屠宰场(厂)检疫和监管
篇9
我县自古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多地少,环境优美,是旅游和度假首选之地。而我县又是黄山市传统的养殖大县。近些年来,规模养殖不断发展,养殖污染也时有发生,随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每年大大小小的养殖污染纠纷经常发生,养殖和污染这一矛盾难以调解,养殖发展现状堪忧。笔者长年在基层农村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就农村规模养殖污染防控提出以下想法:
1养殖现状
我县现有规模养殖企业500余家,年饲养生猪30余万头,禽120万羽,已建立污染处理设施不足50家;其余的养殖企业还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饲养,每年产生的粪便达6万余t。部分养殖企业私自乱排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群众意见较大,也给养殖企业造成损失。如2011年,我县唐里村占地2000m2投资50多万元的某生猪养殖场正式启动。不久,来自村里、学校的投诉就一直没间断。实地查看,养殖场就在河边200m处,粪便随地堆放。养殖场后面就是学校,中间相距不到500m,那气味那环境不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能放心的。几经调解,不得不换场址。2012年重新投资200余万元,建立新场址,耗费了大量精力,而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已不再是个小数目。此外,已建立污染处理设施,但因使用方法和处理设备缺陷等原因,污染处理依然达不到要求。如坡山村一农户新建成生猪养殖场,虽有沼气池排污,清理也勤快,但隔墙就是住户,邻居则备受折磨,从偷偷开始建场到养殖,邻居就一直投诉不断。另一户则在自家的屋后空地修建了生猪养殖场,场址在村庄最高处,虽然建有沼气池,打扫也勤快,但是那气味却总是飘荡在村口。近年来,该村成为百佳摄影点兴起了旅游业,迫于各方面压力,两家养殖场最终关闭,家庭经济发展损失很大。
2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情况分析,选址不当是造成养殖纠纷和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二排污系统不健全,造成的环境污染;其三抛开人为因素,在人口密集处养殖,存在更多养殖风险,比如运输、卫生、消毒、疾病等都会大大提高,养殖风险成倍增加,即便不是因纠纷问题,将来也会因猪场内部问题而遭受经济损失。
3应对措施
3.1合理规划
(1)县级层面要出台养殖规划,建立禁养区和限养区设定指导意见;(2)各乡镇要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和水源地保护及居民空气污染范围,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3)要加强养殖场选址审批和监管。
3.2合理选址
3.2.1养殖场的选址直接关系到投资成败和公共卫生安全。
应由当地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协同土地部门,共同谋划选址,避免土地纠纷及盲目从事。场址要环境幽静、阳光充足,通风良好。道路及周围可以栽树,既可以遮荫又可以改善猪场小环境。在我们山区还要避开滑坡塌方等地段。要远离人口集中地1000m以上,与其他养殖场保持至少500m的距离,避开风景区。选场址,要有足够的面积,包括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最好还要预留出发展区。保证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远离生活饮用水。供电应距电源近,以保持供电稳定。交通要方便,运输生猪、饲料和运输粪便的道路不要交叉,以免造成污染。
3.2.2整体布局
生活管理区要安排在上风头猪场的一角,最好单独一院。生产区的猪舍应背风向阳干燥通风,做到冬暖夏凉,减少饲料消耗。周围有绿化,舍间距离最好能保持猪舍高度两倍以上,中间也应进行绿化。饲料加工室、储料室应该建在一起,与运输路相通,方便运输,但又要与母猪舍保持一定距离。养殖场门口设置消毒池,与大门同宽,长度必须大于车辆轮胎周长。
3.2.3舍内布局
猪舍设计直接影响着猪场的经济效益。其规划不但与管理效率有关还与疾病控制、污染防治等息息相关。对公猪舍、母猪舍、母猪分娩舍、保育舍、肥猪舍等各方面都要按照养殖场需求来进行规范布局。比如,公猪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口,远离母猪舍,避免公猪闻到母猪气味而骚动不安;育肥猪舍应建在场门附近,便于进出。不同舍间在数量上应达到一个平衡,不同猪舍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应按其所需进行规范设计和布局。
3.3建立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
(1)养殖场要建立雨污分离和沉淀系统,做到干清粪分离;(2)全县要建设一个畜禽粪便处理厂,选择一个合适场所新建一个有机肥厂,集中消化全县的畜禽污染物;(3)建立土地承载消化粪尿体系,加大土地流转,消化剩余的粪尿;(4)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可建设化尸池化制,有条件的可购置动物尸体高温化制设备,开展高温生物降解发酵。
3.4加大养殖污染执法
篇10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现状;水体污染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221-2
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产业化的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畜禽养殖环境管理薄弱,畜禽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 龙井市畜禽养殖发展现状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养猪、养牛、养鸡的户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龙井市现有畜禽养殖场27个,其中养猪场17个、肉牛养殖场1个、蛋鸡养殖场8个、肉鸡养殖场1个。养殖专业户87户,其中猪养殖专业户25个、奶牛养殖专业户10个、肉牛养殖专业户33个、蛋鸡养殖专业户12个、肉鸡养殖专业户7个。全市生猪出栏量为52561头、肉牛出栏量为43333头、蛋鸡存栏量为273088只。畜禽养殖业每年排放的粪便量为4.59万吨,尿液量为4.49万吨。由于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起点低,选址不合理,所产生的畜禽粪便未进行处理,随意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以至环境纠纷不断,这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技术规范、排放标准等规定,但规模以下养殖场未作规定,特别缺乏小型养殖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要求,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2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
2.1 严重污染水体
畜禽废水污染物是指粪尿与冲洗水及其处理后排放废水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无机元素、重金属以及残留农药与兽药等。1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1个畜禽饲养场就是1个污染排放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严重污染水体,导致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此外,其有毒、有害成分易进入并严重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可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其使用价值,而畜禽粪便污染的地下水极难治理和恢复,将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2 严重污染空气
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恶臭气体,连同畜禽本身释放的气体,恶臭物质可达230多种。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周围的空气质量。在高温下,这些粪便发酵以及含硫蛋白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畜禽生长发育,降低畜禽产品质量,严重影响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2.3 严重污染土壤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畜禽污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造成作物徒长、倒伏,造成减产、甚至不产。
2.4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畜禽粪便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孳生的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动物流动性增大,厩舍、环境等污染面也越来越大,由于一些散养户养殖畜禽规模小,防疫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引起畜禽疫病的发生。 这些传染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家禽粪便及排泄物。
3 畜禽养殖环境的现状分析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成为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目前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仍相当薄弱。
3.1 畜禽养殖业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龙井市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畜禽养殖业管理体系,环境保护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尚未建立完善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网络,在畜禽养殖业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对畜禽养殖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严重且存在交叉。
3.2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缺乏应有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户向政府申请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等生活废弃物进行有机肥、沼气生产的计划,包括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的开发使用,但龙井市财政经济状况有限,国家在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缺乏支持,阻碍了畜禽养殖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3.3 畜禽养殖场内部环境管理薄弱
从整体上看,龙井市畜禽养殖场内部管理粗放、薄弱,基本处于低水平管理,大多数养殖场缺乏必要的环境治理措施,而且对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明显不够。
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4.1 统筹规划,强化管理
在考虑本地区养殖业发展时要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实现种养平衡和污染集中处理。积极鼓励和引导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逐步缩小散养比重。规划、土地、卫生、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畜牧部门负责辖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实施工作,环境保护部门对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4.2 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域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禁养区的划分原则,划定本辖区禁止养殖区域的具体边界,并报市政府、市环保局、市畜牧局。禁养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养殖活动,经划定的禁养区内现有各类养殖场要集中整治限期实施搬迁,并恢复原貌,散养要停止养殖活动。
4.3 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管理
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期间,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配套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市(县)环保部门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同时向市畜牧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有防渗处理工艺的畜禽废渣储存场所和设施,防止因恶臭和畜禽废渣渗漏、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为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指标控制,畜禽养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市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养殖场,报经市政府批准后责令关闭。
4.4 推广生态养殖,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农民负担角度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养区建立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加快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有机肥加工、污水收集入网、沼气资源化利用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推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树立样板,稳步推广,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5 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制度
- 上一篇:文化底蕴的理解
- 下一篇: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