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科技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科技研究

篇1

[关键词]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4-0033-03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简介]田刚(1962-),男,陕西绥德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窦林华(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戚文海(1971-),男,山东胶南人,黑龙江大学副研究员。

中俄两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研究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环境有利于充分挖掘对俄林业产业合作的潜力,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双方合作战略升级,促使中俄林业合作迅速向深层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一、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运行的环境分析

(一)舆论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人对俄科技水平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非全面宣传的消极后果是,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有关俄科技成果特别是林业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动态的报道,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和综合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对俄科技领域的相关评论;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林业科技成果展,同时邀请俄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只有通过上述举措,才能形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才能引导中国的企业、科研单位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进程中来。

(二)政策环境

良好、适宜的政策环境将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的营造应从两国行业主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与对方开展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政策,在与俄毗邻各省区及与俄方结为友好省州的省区,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出台本地区加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条例,共同构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三)政治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政治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实现产业化的良好政治环境已经具备,在今后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两国政府应进一步对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计划、领域、原则、方式等加以确认,使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政治环境更加巩固。只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才能为两国林业科技特别是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

(四)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两国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目前,中俄两国均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两国的林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而俄罗斯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则更低。目前,人才和资金问题(特别是中俄专项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是制约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启动的关键因素。为加速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两国政府在加强培育和调控林产品市场的同时,应努力培育有利于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业要素市场,如劳动力、资本、科技要素市场。只有专业要素市场不断发育和成熟,才能培育更多的合作主体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进程中来,从而切实扩大产业化的规模。

(五)体制环境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中俄林业科技合作机制的高效、务实运行取决于两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两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这既不适应两国各自经济转轨的需要,也不适应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体制改革总的取向应是使科研单位逐步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转变,从而使双方的科研单位有与对方开展科技合作的较大自。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部分科研机构已私有化,或建立了股份公司。只有两国的科研机构真正成为技术市场的主体,其科研成果才能实现商品化,进而为实现大规模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六)生态环境

中俄两国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不仅要注意森林经营的经济成果和效益,而且也要注意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防止滥伐森林,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是中俄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使青山常在,这不仅是林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中俄两国合作开发的长期发展目标所在,是林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否则,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种破坏的后果具有很大的惯性,即使耗费巨大的人力、技术及资金等资源去拯救,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

(七)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有利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教育、文化、体育、文艺、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沟通、融合。良好的人文环境将从最根本上解决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中的非经济因素障碍问题。这种环境的营造应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在政府层次上,应继续加强中俄两国政府间的定期会晤与磋商,将两国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制度化,切实推动人文领域大型合作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民间层次的交流。在营造良好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人文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民间的上述优势。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良好、适宜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子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它们将统一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二、促进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途径

(一)以大项目为纽带,使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有机联系,高效运转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应以重大合作项目为示范,以林业科技项目合作为桥梁,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以持续的政策创新为动力,才能将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应将中俄林业科技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根据项目的层次和规模确定相应的合作主体,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两国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开发和利用俄罗斯森林资源领域,在发展大型联合计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包括在赤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分别建设生产能力为60万吨和30万吨的纸浆厂[1]。其中,中国在俄最大的投资项目――赤塔州阿马扎尔斯达60万吨纸浆厂和森林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3月中旬通过中国有关部门审批,俄远东设计院已完成厂址的勘察设计,并已通过由俄地方政府组织的环保听证会,俄方专家正在对中方拟出资的设备进行技术评估。

(二)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构建中俄科技林业合作机制,两国中央政府及科技、外贸主管部门应做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各个子机制。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步阶段,要注重发挥两国政府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完善各自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孵化器建设。在产业化发展阶段,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应以持续的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产业化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中俄两国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败。俄中林业合作常设工作小组于1990年根据苏联国家林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协议创建。到2000年为止该小组举行了四次会议。2005年8月俄罗斯联邦林业署与中国林业部达成协议恢复该小组工作。在区域林业科学合作中,中俄两国政府积极组织国际性、区域性学术研讨会议,互派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讲学,互派人员学习进修,互派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共建实验室等。

(三)应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做出中长期规划

目前,当务之急是由两国有关部门对双方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需求情况做全面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做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中期和长期规划,确定具体的合作目标、原则和步骤。应将调查结果在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上,定期举办俄罗斯林业科技成果展,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近期内应首先做好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项目以中小型为主,以政府为主导;中期内,应逐步扩大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逐步由以黑龙江省为主扩大到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乃至扩大到全国,以大中型项目为主,仍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长期内,以大型项目为主,以增强两国各自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多个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以大批林业科技合作项目产业化为最终目标。例如,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开展森林资源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在双方互利互补的原则下进行技术合作,使森林经营向集约、丰产、永续的经营模式转化。

(四)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长阶段,应主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机制,不断壮大双边科技合作基金规模,扩大双方参与合作的主体,引导合理的科技合作投资领域,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立法,优化双方科技成果的孵化环境。在产业化的成熟阶段,两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应适时地转移到为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只有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将工作重点适时转移,才能切实推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2]。

(五)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成熟阶段,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激励机制为媒介,带动其他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构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完整的创新体系[2]。构建创新体系,既是林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构建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参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构建创新体系才能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注入不竭的动力。中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的长远目标应是在不破坏森林的生态保护作用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林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运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稳定地提高项目实施地的木材产量,为中俄双方在林业上更加广泛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营林造林发展经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即为林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林业部门要大力加强营林造林工作抚育、监管工作,不断改善森林综合功能,使林木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不仅能够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林业经济持续发展对营林造林工作要求

1.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其中即包括对森林物种的保护工作,也包括对林木的修复工作,通过对已经破坏了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作用。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保证其持续发展,需要从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入手,提高林业工作者和大众的林业持续发展意识,以保证营林造林工作的顺利展开。

1.2加强基础管理促进长足发展

要想使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又快又好的发展原则,既要保证林木产量,又要保证林木数量。在营林造林工作中林业工作者们一定要把握好管理与技术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从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并通过实地考察,充分做好计划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营林工作的长远发展。另外,林业技术、管理和工作人员还要重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

1.3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

营林工作不仅单纯地局限于森林和山区,所在区域都有权利和义务加强绿化工作。所以,不仅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的造林意识,还要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以充分地调动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城镇与森林营林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拓展绿化区域,不断强快绿化速度,为人类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1.4坚持林业产业多样化协调发展

公益林的打造不仅具有观赏性、联系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保证林业的长足发展,可以通过多渠道打造一条多样化的协调发展路线。将与其相关的特色加工业、绿色食品以及特色旅游业等与林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使他们能够相互促进,从而得到共同发展。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策略

2.1加强种苗生产工作

种苗生产作为营林造林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决定着林木的生长状况和质量。只有优质的种苗才能实现速生、丰产、质优的标准,所以要加强种苗生产工作。首先,要做好林木良种的选育工作,还要加强快繁推广和质量监管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种苗科技,以加快造林和优良树种的选育进程,为收获优质的林木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林木良种宣传示范推广,支持并鼓励林业工作人员使用良种;另外,还要加强容器育苗的推广力度,对于那些适合容器育苗的树种要尽量采取窗口育苗方式,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突破造林的季节限制,同时还可以加速幼林郁闭。

2.2选择科学合理的营林造林方式

要想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营林造林经营模式,将科学集约经营作为营林造林的主要手段,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首先,要用机械整地、机械割草等现代耕作技术来代替传统的耕作方法,来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从思想上转换重造轻管的理念,广泛开展森林定向培育,将引水喷灌、配方施肥、抚育间伐等应用于营林造林生产之中,以全面提升造林的产量和质量;另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林下利用和复层林经营,打造功能多样、品种丰富、结构稳定的生态群落,使森林实现三效兼优的标准。除此之外,要调动各级林业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林业科技成果,以整体提升营林造林的科技经营水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计划、育苗到施工、抚育、经营等各环节的质量监管,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2.3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营林造林意识,并帮助他们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先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为提高营林造林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营林造林的各工作环节,加大质量管理工作力度,尤为重视质量检查工作,严把质量关;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调查中的细节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档;为了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的信誉,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加快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步伐,以增强林业竞争力,以保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林业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林业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等有效手段,使林业能够吸引民间资本,以其作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实现投资者和林业双赢的共同发展局面,这样即可以有效地增加生态效益,又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5加强营林队伍建设

在营林造林工作运行中,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要明确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营林造林队伍,才能保障营林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从业务知识、政治理论等各方面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首先,敢于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志荣.浅析在可持续发展下营林造林工作的意义及完善[J].现代园艺,2011.

[2]曹旗鑫,戴序鹏.加强营林造林工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林科技,2012.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 经济林; 节水灌溉; 试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26-01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的黄河中游西岸,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是榆林市的南部县城。佳县是一个纯山区,海拔高度675-1339.5米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0℃,无霜期为159天,年降水量395毫米。佳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自然资源贫乏,土地条件较差,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尤以干旱、霜冻危害严重。总土地面积中,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30%,土地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

佳县地处红枣业黄河产区的中心,是公认的红枣优生区和适生区,全县枣林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红枣3000多万公斤。佳县枣树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近些年引进消化品种的力度加快,进一步推动了枣树生产的发展。适合各种加工需要的品种有牙枣群、白枣群、脆枣群、团枣群和木枣群。其中适合干制品的品种为木枣群,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近年来,又引进一批新品种,如山西的梨枣、相枣、骏枣,山东的雪枣、冬枣等10多个品种。

佳县枣树生产中突出问题一是产后管理方式老化陈旧,加工技术落后,使得品质上台阶收到限制,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影响枣产业的大发展。二是土壤条件改善缓慢,管理粗放,枣树产量难以稳定。三是病虫防治不力。枣后期膨胀快,糖度大,易生虫害,尤以红蜘蛛、食心虫、粘虫危害为重。严重影响枣产值的提高。

为了开展经济林节水灌溉试验性研究,项目组建设了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坐落于佳县境内的桃源沟村,经济林主要为枣林,树种为木枣。试验田占地200亩,坡度在25度以上。枣树平均亩栽45株,树龄平均在10-12年,树的主干平均直径在12-13cm之间,树冠平均直径在4-6米之间,平均树高在6米左右。

在试验田的最上端选取一块平地,修建蓄水塔一座,将进水管接入水塔。用口径为90mm的连接管将水塔和口径为40mm的主管道连接起来。主管道横埋在地下50cm深,处于地块的最上端;副管道顺着枣树的株距竖埋在地下20cm深与主管道连接,副管道的另一端延长出地块的另一端;最后将环绕枣树埋深20cm周长为200cm自带6个渗水阀的渗水管通过连接管道顺着行距与副管道连接,连接处都安装了水流稳流器,以保证通向渗水管的水压基本相同。主管道的两端和所有副管道的另一端都自带放水阀,以防水管在冬天被冻裂。

节水灌溉工作原理:首先将灌溉用水通过进水阀将水集中在水塔内,打开放水阀水流就会顺着连接管流向主管道,再通过主管道分流向各副管道,副管道内的水压达到一定的时候各连接处的水流稳流器的单向开关就自行打开,水就会通过渗水管上的6个渗水阀开始向土壤和枣树根系渗透。由于主管道和所有的副管道的另一端的放水阀都是处于关闭状态,所以水流只能通过渗水管上的渗水阀渗出。每个渗水阀每分钟渗水10ml,一天24小时一株枣树可以渗水84.4L的水。

传统的枣树种植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灌溉的问题上,大部分的地方都是靠老天的施舍,虽然有时候也有人挑驴驮的,但是一者农村的生产力不够,二者明水灌溉水分损失非常大,基本上对枣树的生长影响不是很大,红枣成熟后的颗粒不大,皮厚肉少,每亩的产量在600斤左右。

技改后的枣林灌溉上有了根本上的变化,枣树生长所需的水分是从枣树的根系周围直接吸取的,相对于传统的灌溉来说,水分损失基本没有,每分钟10毫升的水量对于枣树的成长尤为有利,特别是对于枣树成长所必须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通过渗水管直达枣树的根系部位,技改后的红枣产量平均亩产1200斤。

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有:节水灌溉的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一亩投资在500元左右;渗水管虽然有渗水阀设备,但是三年时间枣树的毛细根系最容易伸入渗水阀,将渗水管堵死;水管系统在埋入地下时容易伤害到枣树根系;水管有破损的时候不易发现,维修起来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佳县枣树种质资源既是榆林经济整体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政府、加工及金融业不可多得的业务拓展领域。政府、企业、金融、农户四位一体,共享利益、共谋发展,做大做强陕北红枣产业,形成佳县新的可持续的区域化的经济增长点,对榆林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生禹.陕北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枣树引种试验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3):19-23.

[2] 王曦,张孝卫.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优质丰产示范园建设[J].陕西农业科学,2006(4):25-27.

[3] 孙浩元.中国枣树优良品种资源的保存、繁殖技术及毛叶枣引种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00.

[4] 李新岗,同金霞,孙文杰.适合陕北枣区的良种选择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1(4 ):33-35.

[5] 党维勤,王福林,马三保.榆林地区红枣调查研究报告[J].水土保持学报,2000(1):25-26.

篇4

关键词:妇科超声;盆腔积液;临床诊断

盆腔积液作为妇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因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所致,伴有腰酸、腰骶部疼痛、下腹涨痛、腰酸坠痛、月经紊乱、经血量多等症状,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在临床上,针对盆腔积液而言,主要侧重于早发现与早治疗,可采用物理疗法、中医疗法与手术治疗[1]。本文主要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7例盆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临床诊断意义,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盆腔积液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方案获取该地卫生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与全过程跟踪,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不适感与疼痛感,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在(45.23±2.01)岁。

1.2 方法使用B超仪(生产厂家:徐州市大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型号:SIUICT-310 C型),结合B超诊断仪(生产厂家:徐州市凯尔医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SJN2035 型),予以所有患者常规下腹部扫查,促使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利用B超分析患者是否存有液性暗区,观察双侧宫旁陷凹区部位以及子宫直肠陷凹位置。若存在液性暗区,必须要详细分析该暗区与子宫的关系,并测量暗区范围,观察暗区透声等状况。在B超检查过程中,要详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了解患者病史与月经史,条件允许下,可结合阴道后穹窿穿刺化验检查或腹腔穿刺抽液化验检查,明确进针部位以及进针方向,分析患者盆腔积液状况与其周围病灶变化情况,进行抽液化验检查,每例进行1~3次,部分患者予以动态随访。

1.3 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子宫及其附件,分析患者腔积液深度及其周围病灶变化等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患者共87例,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检查后,巧克力囊肿1例(1.15%),患者患有不孕史,伴有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其声像图表现为于子宫侧后方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表面粗糙,存在包膜与弱光点回声,暗区直径大于6cm,经由手术证实;黄体破裂4例(4.60%),尿呈HCG阴性,存在腹痛,无停经史,其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大小无变化,附件区内无团块回声,内膜增厚,于卵巢边缘可见裂口形状发生改变,一侧较大,盆腔积液较多,与裂口相通,积液深度约为5.5cm,存在游离液体,经病理证实;盆腔脓肿11例(12.64%),患者伴有坠痛、发热,其声像图提示存在量液性暗区,且边界较为模糊,包裹现象突出,穿刺抽液属于脓液,大部分经病理证实;宫外孕破裂36例(41.38%),患者伴有贫血、腹痛、头晕,声像图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宫内膜线回声强强,膜线较粗,不见囊状回声,部分患者可见不规则妊娠囊。于急性大量出血时,可见腹腔游离液性暗区,深度约为9cm左右,经病检证实;炎性渗出30例(34.48%),患者伴有腰痛、腹腔痛、白带增多等症状,声像图提示为包膜粗糙,子宫肌层为网状回声区,于子宫直肠陷凹部可见积液,暗区深度约为4cm,暗区内可见斑状中高回声;正常排卵5例(5.75%),患者存在小腹不适状况,声像图提示于患者子宫直肠陷凹处可见液性暗区,深度在1.5cm以下,双侧卵巢内存在小滤泡状暗区,复查时暗区消失。

3 结论

一般情况下,排卵后妇女盆腔内可能会出现少量积液,通过超声检查后,可观察到子宫直肠窝处存在条状或弧形无回声区,通常透声好,当属于病理性积液时,患者声像图表现为透声差,且液体量多、范围广。由此可知,盆腔积液具有生理性与病理性,因此在进行积液性质判断时,要全面分析与观察[2,3]。

盆腔疾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病理机制复杂,易诱发病变。有学者表明,盆腔内部光点回声、暗区透声、积液量均与盆腔疾病相关[4]。经由超声检查,可迅速观察盆腔积液状况,检出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文研究显示,在87例患者中,巧克力囊肿1例,黄体破裂4例,盆腔脓肿11例,宫外孕破裂36例,炎性渗出30例,正常排卵5例,在B超引导下,予以患者穿刺抽液检验,准确率极高,提示妇科超声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综上所述,妇科超声观察盆腔积液方准确率高, 无痛无创,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时彩红,黄沿.超声在妇科普查中的运用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09):475-476.

[2]唐宇明.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临床诊断研究[J].当代医学,2013(17):101-102.

篇5

【关键词】 临床医学;CAI课件;开发应用

1CAI课件在眼科教学中的优势

由于眼部的结构细微复杂、眼科疾病的病变部位局限且不易观察,特别是涉及眼底视网膜和视光学的内容更是抽象复杂。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将大量的解剖图片、病例照片和诊治视频演示给学生,使他们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十分利于他们对眼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CAI课件,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轻松便捷的演示教学内容,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从而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方便学生的课后复习查询,并可随时更新、重复利用。

2眼科学CAI课件的设计构想与目标

以往的眼科学教学中,学时少、内容繁多,教师们通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多是以口头讲解为主,辅以挂图或模型示教的方式,因而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低,理解难等弊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欠佳,不能满足教学和临床的需要。

进行眼科学CAI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则可以充分克服和弥补上述的诸多不足。一方面,借助其精美、直观、形象、易懂的优势,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得到直观、形象、生动的指导,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记忆;还可以通过直接观看各种临床诊疗视频,掌握眼科常规操作方法的精髓,迅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信息网络化、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临床的更新发展及时调整教学规划,合理优化配置教学内容,克服教材使用周期过长,某些内容滞后的矛盾,及时、客观地反映国内外现代化眼科诊疗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前沿动态,以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学要求,并为开展精品课、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奠定基础。

3眼科学CAI课件的内容选排

本课件的制作是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现行规划教材为脚本,按照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参考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根据教学学时的要求确定了9个章节,分别是:眼的应用解剖与生理、眼睑与泪器疾病、结膜病、角膜病、葡萄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与视网膜疾病、眼的屈光与屈光不正。

4眼科学CAI课件的制作要点

4.1文字脚本的编写

文字内容的编制是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5版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眼科学》第6版和21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根据专业、层次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结合授课教师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划分知识点,采用概括、分类、对比、归纳等手法编写文字脚本。同时,还可加入适宜的项目符号、动画效果和超级链界等方式突显重要部分。如抽象的病理变化过程,则可采用箭头式流程图和交替出现的动画效果说明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各种眼病之间的鉴别诊断则充分利用图、表等形式作对比概括。另外,还要考虑到利用CAI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字脚本与板书内容和讲解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避免由机械地“照本宣科”转为“照屏宣科”。

4.2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和处理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参考资料,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扫描仪采集图像、软件截取视频录像,利用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生成动画……再使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对收集的素材进行剪辑、配音等加工处理,并根据需要添加效果和链接等等。课件中加入图片演示、三维动画、视频录像还能使学生们通过模拟诊病强化学习内容,掌握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近距离接触临床操作,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4.3制作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件的使用对学生刺激最强烈的是画面的视觉效果和音效方面的听觉冲击。色彩对比和谐的画面可以给课件增加感染力,达到提醒和区分的作用。但运用要适度,既不花哨也不枯燥,每个画面的颜色不宜过多,以不分散学生注意力为原则。合理设计文字、图形的大小、主体与陪体的反差、色彩亮暗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赏心悦目,产生一种亲和力和吸引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兴奋度,但应防止喧宾夺主,甚至引起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页面交换之间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效果,使整个切换过程平缓、舒适,不致出现仓促的感觉。另外,音效的插入不宜过多或使用尖锐连续的声音,如需要应尽量选择明快悦耳的类型,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任何技巧的运用都应有转移、停顿、诱导、结束的意向,以达到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5讨论

多媒体教学优势明显:信息量大、节省板书的时间、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可重复利用等[2],但仍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手段,如板书、挂图、教学模型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各种教学资源和眼科临床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眼科属临床医学学科,具有临床医学的共性,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即眼睛的解剖结构复杂、精细,眼科疾病种类繁多,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眼科临床教学的内容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的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临床技能的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对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昆明园林本科专业教学形式现状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52-04园林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及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通过对我省昆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师大文理学院)共4所院校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见表1),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以期增进校际交流,推动各院校基本技能课程实验教学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本情况

1.在西南林业大学必修课实验教学设置中,《花卉学》共48学时,其中实验教学8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园林施工与管理》共48学时,其中实验教学8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城市生态学》、《三大构成》、《城市规划原理》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1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有3门,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4%。

2. 在云南农业大学课程实验教学设置中,专业基本技能必修课程实验教学占相应课程课时总数的比例均在20%至90%之间。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0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有3门,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5%。

3. 在昆明理工大学必修课实验教学设置中,《设计初步》共64学时,教学计划中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没有明确规定。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2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有15门,占开设课程总门数的68%。

4. 在云南师大文理学院必修课实验教学设置中,《花卉学》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5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5%;《园林树木学》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植物造景》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2%;《园林设计初步》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共72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2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7%;《工程制图》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共54学时,其中实验教学6学时,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另外,在本校开设的25门专业基本技能选修课中,其中实验教学比重低于20%的课程共15门,占开出课程总门数的60%。(见表1)

二、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整体上,4所院校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都比较大,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充分反映了各院校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其中西南林业大学单门课程实验教学课时占本门课程课时比例低于20%的有8门,占课程门数的19%,在21%至40%之间的课程有12门,占课程门数的28%,在41%以上的课程有23门,占课程门数的53%;同种情况下,云南农业大学低于20%的课程有6门,占课程门数的21%,在21%至40%之间的课程有12门,占课程门数的43%,在41%以上的课程10门,占课程门数的36%。两所院校建校时间早,传统基础学科资源丰富,尤其是生物学、林学、农学等教学资源建设比较完善,因此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昆明理工大学在建筑、规划、设计、工程类基本技能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优势也较其他院校突出;云南师大文理学院是云南省创建最早的“独立学院”,办学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在其他院校中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不足

尽管4所院校的教学形式设置虽展现不同优势,但整体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在实验教学设置比例低于20%的课程中,技能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偏多,如云南师大文理学院的《园林设计初步》、《工程制图》、《植物造景》、《园林工程》等课程实验教学均占该门课程课时的11%左右。另外,西南林业大学的《城市生态学》、《三大构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云南农业大学的《园林建筑概论》、《测量学》、《城市规划原理》,昆明理工大学的《设计初步》、《建筑力学》、《工程概预算》、《苗圃学》的实验教学设置模糊,课时不明确等。

三、改革建议

1. 设置相对固定的教室作为专业教室,并按课程模块集中在一个区域为各学科带头人配备相应的工作室,基本技能课程实验教学以工作室为核心,为学生提供教学、实验服务场所。

2. 设定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训项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法,使学生高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企业、由基础训练到创新的转变,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周期。

3. 构建校内外实习基地。教学实习中应做到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实习基地的构建应根据专业方向进行拓展。

四、结语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而教学形式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园林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园林本科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应适当削减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延长课程教学实习时间,有效实现实验、实习、实训交叉、融合与互通,调动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启发性”和“创造性”,[2]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建立能够满足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临床实习基地,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临床实习方案、确立临床实习医院关系、实施协议、加强建设,最后进行总结,以便提高实习医院的带教水平。结果:探讨出与教学基地建设相关的方法、条件、措施等。结论:建立起 "三结合一稳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基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对于以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等护理教育来说,校外实训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受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医院护理队伍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积越来越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许多高校缺乏必备的校外实训场所,没有布局合理资质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疏于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导致办学水平的低下和人才规格的"缩水"。如何选择与建立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院经过调查研究,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方法

我院于2006 年6 月- 2007 年5 月通过调查研究,对现有承担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和可能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研究资料调查、核查、补充、完善。对拟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内容的联系、沟通、磋商与谈判,对形成共识的提出建立方案。建立教学基地关系的协议(合同)文本,签定协议,明确关系。必要时,可在医院加挂"北华大学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牌匾。选派适合、适量学生进驻接受临床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方面,临床带教老师按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明确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统一标准。实行护士长管理,专职老师负责,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落实每位护生的实习计划,安排每周1 次讲课, 1 次护理查房,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1 ]。对与临床护理教学相关的要素进行必要的建设,适时检查指导,使其适应、符合、达到、提高临床教学阶段的质量要求。对每一轮临床教学的中期和结束时,都要进行总结,提出发展和改进的具体意见,为下一轮教学提供借鉴和保障,以便得到巩固和提高。

2、护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类型单一, ,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协调

许多院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只关注医院的地理位置,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医院的层次和级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所接触到的病例过少,动手能力差。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

2.2 部分老师缺乏带教意识,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

有的带教老师业务能力较差,不能指导学生掌握全面的护理知识。有的老师只分派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不讲为什么做、怎样做好,以致护生感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师生沟通欠缺,教学评价不全面。影响实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2.3实习基地过少,与护理专业的发展不匹配

问卷调查中有的护生反映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原来实习医院只有12家,各科室加床多,重症多,周转快,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保证病人需求,又必须以临床病人为实习对象来指导护生练习各项操作,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拒绝护生操作,造成教学与临床工作的现实矛盾。

3、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策略

3.1 结合就业建立多元化实习模式

实习加就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经过近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校在实习与用人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创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实习促就业的模式,如"订单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院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实习医院就业。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医院双方资源,是很好的实习形式。

3.2 实习医院的合理性选择

实习医院的层次是保证学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实践最重要的因素。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区域板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医院技术能力最为先进的地区,也是医学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护理专业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除考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因素外,还应与中国医学的发展主流相适应,校外实训基地的区位应当布局合理。对其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合理的区位分布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源已不局限于某个省份,在实习就业的选择中必然会出现多区域选择的趋势。因而高校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布局中应当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区域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地,避免校外实训基地区位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

3.3 运行机制的选择

专业实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校外实训基地得以正常运转、实现共赢的保障。学生到岗实习并不意味着学校完成了教学任务,它代表着新的管理阶段的开始。为避免实习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运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应增加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 2 ],成立由校方和医院方共同组成的实训管理机构或产学合作项目教学负责机构,对基地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安排、师资培养、基地考核全面负责。同时,选派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校方和医院方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岗位工作情况、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性控制与评估,建立学校、行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的对医院方的考评机制,提高医院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和管理,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稳定与和谐地发展。

4、实践成果

4.1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上述方法与基地建设选择策略,我们的实习基地逐年扩充,由原来的12所,增加到20所,取缔3所,并且相对稳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4.2建立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

成立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小组,制定临床护理教学程序、护理教学质量控制办法等对全院的临床护理带教给予检查、指导与评价。并举办临床带教老师培训班,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自学;应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学等形式,以更好的掌握知识 [3 ] 。

4.3提高了就业率

该研究成果于2006年开始应用于北华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操作成绩明显提高,对临床实习的态度积极,实习单位评价反馈,学生具有很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好,进入临床角色快。学生的就业率由原86%上升至99%。

总之,通过研究,建立能集临床实践带教教学与临床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与提供生活服务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三结合一稳定"型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商临萍. 临床护理教学研究新进展 [J] 护理研究,2004 ,18 (3) :388 - 391.

篇8

[关键词]农科 研究生教育 压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05-02

一、新时期下农科专业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来源分析

(一)经济压力

农科类高校研究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虽然就读本科期间高校多有绿色通道,但毕业后面临偿还贷款等问题。另外由于农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则选择考研进行缓冲,但同样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加上一些高校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成本。目前在校生只能通过每个月的生活补贴、参与导师“三助”或者通过兼职来维持生计。所以在选择读研后,研究生首先面临的也必须解决的是经济压力问题。

(二)学习压力

现在很多高校对研究生获得学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在SCI收录或者核心期刊上。农科专业多数属自然科学类学科,需要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来获取数据资料,高强度的实验容易导致身心疲惫。毕业前要求这种举措虽然能够促使研究生主动学习,但也给他们在学习、科研、学位论文实验、毕业论文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部分高校现在实施培养机制改革,新的奖助制度体系显著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但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

(三)就业压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农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面窄、机会少、起点低、压力大。以往就业渠道主要是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但是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就职政府机关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而招考目录中的专业限制,尤其是一些农林单位也很少要求农林专业,这使得农科类研究生报考机会大大降低。部分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规模普遍萎缩,对农科专业研究生需求明显减少,即使增加教师大多也是博士生甚至“海归派”才准入,硕士生在高校就业的机会已经很少。此外,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缓慢,对农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甚少,而且农业本来就是比较艰苦的行业,很多农业院校研究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就业的竞争压力较大。

(四)家庭、感情压力

研究生年龄相对较大,部分是已婚的,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压力,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在学习上,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有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未婚的研究生多数是八零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也会面临着婚恋等问题,在遇到感情等挫折时,经常不知所措,造成一定的压力。

(五)心理压力

由于遇到经济、就业、家庭、感情或学业上的一系列问题,或者对未来目标定位过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很大,无形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来释放,日积月累,就会在一定时期爆发,形成焦虑、失落、迷茫、自闭、孤傲等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也曾指出,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排列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出现“井喷”现象。研究生学习多年,体力、脑力、经济上付出了较高的代价,自然就期望丰厚的回报。

二、农科专业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潮正猛烈涌向高校,这些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研究生,很多变化反映到思想领域,不断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在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特点,使得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对于艰苦行业的农科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而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管理者尽快解决。

(一)多数研究生自小在赞赏声中长大,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清高孤傲,不尊重他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喜欢独来独往,造成学习、科研的分散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

(二)在学习、生活、科研工作中缺乏主动性

习惯于任何事情都是别人尤其是导师安排好,做任何事情都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目标性、目的性不强。

(三)缺乏创新能力和求实、求真、求是、求新的科研精神

学术弄虚作假、篡改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在科研道德、科研态度、学术道德等方面也愈来愈凸现一些严重的问题。

(四)农科专业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欠缺

缺乏爱农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执着精神等。

三、新形势下缓解农科专业研究生压力的对策研究

(一)改革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开始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基本生活津贴和奖学金标准,有效缓解了研究生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确保了研究生静心科研。国家从2012年开始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很多高校也给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计划和创新项目,加大对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减轻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二)认清形势,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研究生的就业率要低于本科生,虽然这一说法值得推敲,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式的确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毕业研究生应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就业政策,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应对准备。因此,研究生要放下架子,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期望值,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做好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评估与职业生涯规划,思想上早做准备,早行动。毕业研究生的眼光也不应只盯在大城市、大企业和机关单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能给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研究生自我调节能力

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或复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并针对特殊个体进行一对一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毕业季等重要时期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心理萌芽问题,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四)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师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实践经验,对研究生科研方法的探索、理论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的导师队伍也存在负担过重、指导不力、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培训势在必行。导师既要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充分发挥学科文化熏陶在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科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学术道德、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语言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科成员个体的科研素养与品质,这种育人功能既拓宽了思想教育的途径,避免了单纯的说教教育,同时更能渗入学生的心中,影响其一生。因此创造良好的学科文化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学科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风貌及其自身素质的养成尤为重要。

(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思想上已比较成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不能放松。要充分发挥导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联动,让思想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科研等各个环节,做到业务学习、思想教育两不误。

[ 参 考 文 献 ]

[1] 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99-101.

[2] 范静静,罗远航.研究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101-103.

[3] 鲍威,吴宇川.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及其成效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4-10.

篇9

通讯作者:刘湘

【摘要】 目的 观察心可舒片剂合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20 mg微泵注射(6~8 mg/h),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心可舒4片,3次/日,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4小时内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缺血时间明显减少(P

【关键词】 心可舒片剂; 单硝酸异山梨酯; 稳定型心绞痛

Clinical study o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by Xinkeshu tables and isosorbide mononitrate LIU Xiang,LIAO Yi-hua, TIAN Ming. No.457 Hospital of PLA in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Xinkeshu tables (XKST) and isosorbide mononitrate on treating stable angina pectoris.Methods 97 patients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control group (48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49 cases). Isosorbide mononitrate injection 20 mg was given to both group by intravenous dripping (6~8 mg/h) once a day, and in treatment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XKST (4 capsules, 3 times daily). Period of treatment is two weeks. Clinical symptom,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and blood-lipid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as 83.33% and 91.84%. The number and duration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24 hours of treatment group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Xinkeshu tables; Isosorbibe mononitrate; Stable angina pectoris

2005年2月~2009年7月,笔者所在科应用心可舒片剂(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9例,比单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1]的患者97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8.3±10.1)岁,心绞痛病程(5.6±2.3)月,合并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10例;治疗组男34例,女15例,年龄(59.5±12.2)岁,心绞痛病程(6.6±2.8)月,合并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11例。

1.2 方法 入选患者停用所有活血化瘀中药及长效硝酸酯类药物1周后(期间有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对照组给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20 mg,微泵注射(6~8 mg/h),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心可舒片4粒,3次/日,疗程均为2周。记录疗程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24小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缺血总时间;并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抽静脉血5 ml,送检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变化。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1]。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疗效采用Ritid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以x±s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两组比较,P

2.2 两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 见表2。

2.3 两组血脂水平变化 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24小时心肌缺血情况比较(x±s)

注:治疗前后比较,*P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x±s,mmol/L)

注:治疗前后及两组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个别病例由于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过快出现低血压头晕症状,但经减慢注射速度症状缓解,坚持治疗。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中成药-心可舒片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合并治疗稳定心绞痛进行了探讨。在冠心病治疗的众多药物中,硝酸酯类药物是目前公认最基本的抗心绞痛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为硝酸异三梨酯的主要活性产物,释放NO,刺激鸟苷酸环化酶,使环鸟苷酸(cGMP)增加而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松弛作用,引起血管扩张,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心可舒片由多种天然中药经精工制作而成的中医复方制剂,主要由丹参、葛根、三七、木香、山楂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实验研究显示,心可舒片其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细胞线粒体及ATP酶活性作用,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降低全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旦白胆固醇,防止脂质在动脉管壁沉积,阻断冠脉硬化及血栓形成环节,防止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另外心可舒片剂不含冰片含有山楂,克服了其它中成药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对肝肾造血系统无不良影响[2~4]。心可舒片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合用,可进一步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减少心肌缺血发作次数,缩短心肌缺血时间。较单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有更好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46.

[2] 吴木富,陈林祥.心可舒对冠心病血液粘度于内皮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4(8):274-275.

[3] 张前,于晓红,孙宁玲.心可舒于倍他乐克对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血管的对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6):1301-1303.

篇10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