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对一帮扶计划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对一帮扶计划及措施

篇1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和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我局扶贫工作职责任务,实现扶贫主导产业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增加,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有新提升,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有新改善,群众满意度有新提高,努力克服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确保在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

二、基本情况

镇村共有村民110户,人口360人,耕地620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4人,其中:60岁以上的4名,50—60岁的3名,35—50岁的5名,35岁以下的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8户,38人,2019年已全部脱贫。

三、具体措施

广泛动员党员、干部、职工等力量,协调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综合采取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措施,确保实现精准扶贫,防止返贫。

(一)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我局广大党员的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分解扶贫工作任务,细化结对帮扶工作措施,根据贫困户具体情况,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确保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扶贫标准,防止返贫。

(二)产业扶持。针对村实际,结合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途径,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村级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解决村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分类救助。开展生活救助,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则救,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问题。开展医疗救助,积极宣传医疗救助政策,帮助贫困户申请临时救助,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开展残疾人救助,宣传重度贫困残疾人救助政策协助申请相关救助,解决因残致贫问题。

(四)庭院整治。结合“五净一规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集中整治贫困户家中脏乱等情况问题,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使贫困户室内环境清洁干净、庭院整洁有序。

(五)美化环境。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入开展“绿美家园”活动,帮助村清除杂草、打扫卫生从而提升村的环境水平,为美丽乡村创建增添新的美颜景观。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成立组织。成立民政局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主任担任。要坚持抓好扶贫问题的研究、难点问题的协调,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推动精准扶贫取得更大成效。

篇2

大家好!

今天,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暨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对我们双甸镇来说,启发大,促动大,鼓舞大,我们深感任务就是责任,责任就是使命,使命催人奋进。根据大会安排,我代表双甸镇就如何迎难而上,奋力冲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作表态发言。

2012年以来,我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摆在突出工作位置,不断地抓组织,抓发动,抓推进。通过两年来深入细致的工作,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经过省核准确认,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实现脱贫率达73.7%。虽然跟上了序时进度,但对照今天会议的要求,我们深知差距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下一步,我镇将切实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措施,来进一步把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一抓组织领导。我们将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组织力度,全面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挥。同时成立帮扶工作指导小组,由镇班子成员带队,进村入户,靠前指导。镇机关及各单位、各村(居)所有参与帮扶挂钩人员都将制定出脱贫攻坚推进计划,由镇纪检监察室负责逐人督查推进,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不留死角。

二抓宣传发动。我们将继续树好“宇迪”扶贫济困、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这个典型,不断挖掘新的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来引导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去带动周边的人。同时,我们将开动一切宣传工具,广泛宣传造势,发出政府的最强音,不断营造强烈的社会氛围,让帮扶济困,助人为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三抓项目开发。不断加大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和项目农业的开发深度,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加强农民合作社组建的力度,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府牵手,有组织地融入到各个项目、各个服务组织中去。

四抓政策落实。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逐户对照,逐户落实,做到五保户和低保户应保的尽保,应落实的尽快落实。同时我们将加大国家涉农政策、惠农政策研究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项目,有序推进村级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

五抓帮扶挂钩。这次会议结束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帮扶挂钩的力度,坚持“一对一帮扶”措施,重点帮扶对象采取“二对一”帮扶,对特别困难户,将进一步落实相关挂钩单位的责任,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六抓技术培训。我们不仅注重从外部帮助贫困户创造环境走上脱贫道路,我们还将更加注重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将组织各种义务小分队送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免费举办各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力争让每一个有劳力的贫困户都能学会一至两项实用新技术。

七抓长效管理。帮扶脱贫是我们基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内容。我们将通过脱贫致富工程的实施,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脱贫长效管理机制,让已经脱贫的农户永远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严防死守脱贫再“返贫”的现象发生。

篇3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学校关于引导毕业生留在基层、服务丽水的工作精神,我院积极结合毕业生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提前谋划毕业生就业工作,针对毕业生留丽就业制定相关措施,切实提升毕业生留丽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毕业生在丽、留丽工作。

一、拓宽毕业生在丽就业渠道

丽水作为“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重点地区,通过美术学系的专业引导及市委市政府相关的政策倾斜,积极利用考编指导、模拟面试等形式强化师范类毕业生在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突破提升,同时通过对接教育局专场招聘会对接就业渠道。

按照每年丽水市政府的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岗位,鼓励毕业生走向市政府提供的相关见习岗位。

加强毕业生校园地征兵宣传,扩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校园地参军入伍比例。

二、推进毕业生留丽实习见习计划

各专业结合专业方向和特色,将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对于已明确可签约的实习学生,要及时推动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对于实习已满2个月且用人单位还未有签约意向的学生,可根据学生意愿和用人单位意见,及时调整学生实习单位。例如:丽水山耕品牌设计、艾莱依集团、丽水各中小学美术见习岗位。

继续推进青瓷专业毕业生留丽赴龙泉名师工作室继续深造学习计划,在2020届本科毕业生单人的基础上,争取有能翻一番,专科毕业生的留丽流失率争取在专业的引导方面更多强化,争取不流失。

三、助力开展招聘、宣讲、培训活动助力毕业生留丽

中国青瓷学院因专业的限制和要求,举办相关的招聘会的规模和形式收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法与其他的学院专业进行横向比较,甚至在大型招聘会中岗位的数量方面也受到限制,这就让大型招聘会的组织和策划方面失去了机会。当然,各系部在今年的4月就业服务月当中的各类招聘会、宣讲会、培训会等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争取在2021届毕业生的招聘会、宣讲会、培训会中吸引更多的在丽企事业单位参与,为2021届毕业生提供很多留丽工作岗位和机会。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困难帮扶

继续开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加强在线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求职心理疏导。同时开展好就业困难、特别是生源地是困难地区学生摸底调查工作,指定导师一对一帮扶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跟踪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定向精准匹配推送岗位信息。

五、精准排摸毕业生留丽意向

结合专业特点和毕业生意向,经过先行排摸,确定拟留丽就业群体,再次进行拟就业行业和岗位的信息,分类分层进行管理施策,留丽考编、基层就业、企事业单位备考等建立互帮团队,更好地备考迎考。

篇4

(一)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国家自1989年启动“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简称协作计划),迄今已实施5期,累计招生5.4万余人,涉及内地19个省市的400余所高校。目前,以“协作计划”、“直招计划”、“内高班计划”等形式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近5.2万人(数据来源:全国第十七期内地新疆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班,2015年5月)。随着到内地高校学习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内地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内地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的形势愈加严峻

近年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加紧勾连,对我国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与我争夺阵地、争夺接班人。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求学数量增多,他们开始把内地教育领域特别是承担协作计划的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突破口。内地高校在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渗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青年大学生政治敏锐性不够、鉴别力差、容易受蒙蔽等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够,创新性和实效性不够。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1]。

二、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主要问题

1.语言障碍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主要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汉语运用能力较弱,而内地高校懂维语的师生几近空白,语言障碍是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2],并且这一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力发展新疆当地基础教育和双语教育,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水平。

2.学习障碍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要困难。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存在学习障碍,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方法不当,学习吃力、效果不好,听不懂课堂内容等。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较低是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3],表现为上课出勤率低,课堂纪律较差,考试成绩较低等。教师的关注度不够、政策倾向过多造成学生心理依赖也是影响其学习动力和投入的重要因素。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力度还不够。一是部分辅导员存在“标签化”理念。求稳怕乱,对少数民族学生物质照顾多精神引领少,这种理念更助长了学生“应该被照顾”的依赖思想。二是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宗教极端主义渗透还存在模糊观念,缺乏针对性教育设计,手段方法过于笼统。三是辅导员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内地高校辅导员对新疆及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现状等了解不足,对宗教、、宗教极端主义的相关理论认识不够深刻,对少数民族语言掌握几乎为空白,知识储备不足[4]。四是面上工作多,点上针对性工作不够。面上采取了较多促进措施,如加强救助帮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明显、交往圈子相对狭窄、个别学生宗教意识较浓等问题的有效措施还不够,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还不够,还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从辅导员队伍建设角度看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大力引进、培养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

因语言、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学习经历类似,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更容易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目前,已有部分内地高校引进了新疆籍少数民族辅导员,实际工作效果很好。但是因婚姻、生活饮食习惯等原因,愿意选择到内地高校担任辅导员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很少,难以满足工作需求,这项工作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需要各高校继续加强政策倾斜和引进力度。

(二)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提升其业务水平

培训内容应涵盖新疆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新疆主要少数民族的习俗与文化、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和宗教“去极端化”、协作计划有关政策、新疆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工作经验交流等。培训方式要多样化,除采用集中培训外,还应大力发展远程培训、实地指导等培训方式,利用网络课程、电视电话会议、实地做辅导报告、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内地高校辅导员答疑解惑,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加大两地高校的交流合作力度

借助协作计划和援疆计划,加大内地与新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文化融合。继续加大新疆籍少数民族干部到内地高校挂职工作的力度,选拔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内地高校辅助工作、交流文化、促进学习。内地高校尤其是承担协作计划的高校,应主动加强与新疆各高校的交流,学习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做法,争取新疆高校在这方面的支持。

四、从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角度看应注重加强的几个方面

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他们是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心理健康的护航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教育管理的执行者”[5]。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起着决定性影响。

(一)澄清模糊观念,思想认识上到位

辅导员应当高度重视、清醒认识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澄清对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的模糊及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观念,坚定立场、敢于宣讲、赢得主动。

1.清醒认识关于自由及宗教与教育分离原则。关于自由,强调公民权利的同时也要强调公民义务,“既要保护公民信教的自由,也要保护公民不信教的自由。”[1]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宗教不得干预教育的内涵、实质及要求,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师生不能信教,这既符合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也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和办学宗旨的必然要求。

2.宗教与宗教极端主义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宗教极端主义不是宗教,“是打着宗教旗号,对宗教教义等进行歪曲和极端化的解释,煽动和鼓吹宗教狂热,并采用极端手段(暴力恐怖),以实现‘神权政治’的一种宗教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宗教极端主义的根本和首要目标是夺取政权”[1]。必须把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相剥离,不要认为学生了解宗教知识就能自觉辨识宗教极端化,宣传和讲解宗教知识反而更加助长了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上了他们的当。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敢于宣讲、敢于灌输,用正确思想和先进文化引领和熏陶青年学生,占领思想教育主阵地,坚决防止宗教极端分子打着宗教外衣搞分裂活动。

3.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信仰。“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宗教都是由意义体系、价值体系、规范体系、行为体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对信仰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没有活动的信仰是从来就不存在的。”[1]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社会主义的制度、法律、价值标准、公民行为规范、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这一点必须明确。

4.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是一种社会实体和社会组织。宗教的基本要素包括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体制(法规、组织、阶层等)、宗教器物(场所、书籍、塑像、祭品等),是一种完整的、典型的社会组织形式。作为社会实体和社会组织的宗教必须要纳入国家的管理范畴,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树立正确理念,工作态度上到位

1.要增强责任意识。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加大精力投入,耐心细心并持之以恒。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将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节。对遇到的特殊困难,要敢于面对,不害怕气馁,不刻意回避,既要直面自己遇到的难题,又要直面学生的困难,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做好工作的同时给学生做出表率,言传身教。

2.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加强对新疆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新疆主要少数民族的习俗与文化、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和宗教“去极端化”、协作计划有关政策、新疆的就业形势与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关注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理论和业务水平。

3.严格要求,重点关注,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教育服务。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但不应是一个特权群体,要注重严格管理,决不能放松要求。但他们又确实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特别耐心、细心地予以关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措施重点关注、个别关心。可以采用“一对一联系帮扶制度”,由学院党员领导干部、优秀导师或学生骨干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严格规章制度,强化他们的纪律意识和组织观念,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习惯[6]。

4.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其他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任何学生,不偏颇、不歧视、不侮辱、不欺凌,这是辅导员以人为本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讲究方法艺术,工作实效上到位

1.面对面交流为主,新媒体手段为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可以克服双方语言、交流习惯不同带来的障碍,双方可以充分利用表情、肢体动作等对使用的语言内容加以有效补充,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沟通效果更好。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因其便捷性、普及性深受学生喜爱并被广泛使用,能帮助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沟通。但在实际使用中,新媒体手段因其信息交互的不完整性、信息良莠不齐的混杂性等缺陷,有时造成交流效果不充分或出现沟通误差。因此,辅导员应当多与学生当面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同时原汁原味地将自己的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其他新媒体手段可作为强化和辅助工具,但不能替代面对面交流。

2.重视文化活动载体作用,促进文化认同、文化融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维活跃、文体才能突出的特点和实际,创新形式,开展文化引领和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融入集体、融入校园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大力开展国情教育、新疆“三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题活动,组织“民族虽不同、中国梦相同”主题班会、“我从新疆来、我为新疆代言”才艺展示大赛、“汉语桥”民汉学生联谊等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学习动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3.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上还相对落后,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其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其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就业自信[7]。

4.辅以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民族特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针对性心理量表设计、测试、评价、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心理活动,对症下药,做好心理疏导。对适应不良的学生更要高度关注,及时主动采取措施,加强一对一帮扶,有意识地传授提升心理适应能力的办法,提高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篇5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XXX东部,全村4个社,总户数191户,总人口728人,(其中:男372人,女356人)劳动力425人,其中技术性劳动力45人;党员40名(男29,女11);少数民族4户9人;异地搬迁户61户,其中政策性搬迁15户。目前常住户175户,690人;耕地总面积2188.56亩,其中退耕地1138.13亩,人均耕地3亩,全部为浅山地;在校学生107人,其中大学20人,高中10人,初中、小学77人;全村60岁以上老人84人(男37,女47)。据调查XXX主要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占多大数,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主导产业洋芋、蚕豆、劳务收入。留守人员中老弱病残较多,普遍缺少劳动力,部分村民发展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组织安排,我们扶贫工作队由3人组成,于2015年10月8日到村开展工作,进村后及时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召开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党员会等形式,全方位宣传中央、省、市、区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政策,营造了人人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为制定符合XXX实际的帮扶措施,我们把走访入户,了解民情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们了解情况,重点围绕如何增加村民收入、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征求村民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到部分村道没有硬化,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弱病残 ,给发展经济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农户想发展种植、养殖却缺少资金等问题。二是精准识别。XXX2013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12人,2014年底,当年减贫33户83人,2015年脱贫26户67人,根据最后精准识别要求,最终识别出贫困户39户162人。主要是因上学7户32人,因病4户19人,因残4户17人,缺劳力10户29人,缺技术14户65人.

致贫原因分析:

XXX属后进村,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乡总体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一是基础设施差、水利设施落后,尚有村社道没有完全硬化。二是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以传统的“蚕豆、马铃薯+养猪”模式为主,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自然环境恶劣靠天吃饭。加之地理条件差,大量农产品运出成本较高。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三是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没有发展动力。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劳动,收入水平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难以脱贫。五是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六是疾病、伤残、修缮房屋、供学生上学成为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工作思路及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道路交通修建、修复,方便群众出行。积极会同乡村两级组织向区交通局申请解决村庄道路硬化项目3.6公里、巷道9.5公里,目前这项工作已完成前期测绘、项目上报等工作,预计4月底将开工建设。二是争取帮扶单位和企业资助,硬化村党员活动室场地25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目前已落实水泥沙石等物资15吨,预计6月底将实施。三是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配套村级基础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消除留守老人孤独感,提升村民间亲密度,增强凝聚力。

2.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将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的党员选配到村党支部委员中,健全村两委班子,目前通过走访推选,初步确定村支部书记候选人选,4月底前配齐班子。

3.因户脱贫措施。对目前已识别出的精准扶贫对象,按照“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XXX39户162人中,通过低保政策兜底11户45人,发展生产21户83人,发展教育7户34人,确信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目标。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引进马铃薯、蚕豆等优质品种,改换品种后亩均可增加收入10-20﹪。今年计划种植马铃薯750亩,蚕豆150亩,小麦110亩,油籽30亩,其他10亩。目前通过籽种调换解决马铃薯籽种1.2万斤,帮扶单位解决大豆籽种4000斤,菜籽200袋,折合资金约2.7万元。二是发挥产业带动优势,对3户有种植技能的精准户合理流转土地,发展家庭农场,拓展种植业。在现有种养植户的基础上,壮大家庭种植,提高种植收入。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开辟致富门路。以强化动技能培训为抓手,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协调团委、就业局、农牧局、党校等对村级种植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根据所需,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把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鼓励群众用好、用活现有各种优惠政策加快发展,让群众心中有数,发展有底气。同时加大电商培训,让群众了解并基本掌握互联网平台运用,促进农产品电商销售。

篇6

一、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核安全工程专业为2011年新增专业,专业代码081008S,属于工学大类,环境与安全类。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为国家新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较深厚的安全科学及技术、辐射防护基础理论知识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毕业后能在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及废物处理企业、铀矿山、非铀矿山、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环境保护部门、工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核与辐射安全和工业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科研、评价、监督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新设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特点

1.新设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高校与企业缺乏交流。由于新设专业开设时间短、招生规模小、知名度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以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核安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首届学生只招收了一个班,仅30余人。由于该专业成立不久,与学校的一些成熟的老牌专业相比,社会知名度较低,很多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学校有这一专业,学校和单位缺乏相关信息的沟通,为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不够,导致对自身定位不准。作为新开设的专业,与比较成熟、开设时间较长的老专业相比,由于已毕业生人数较少,其他专业学生进校后,常常向高年级的学生询问专业就业情况、工作待遇等诸多的就业相关问题,而此时新设专业的学生无法从本专业的高年级的学长学姐那里获得相关就业方面的信息与指导,很多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能够从事什么工作,待遇水平如何,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尽管老师会不断给新设专业的学生介绍工作单位的情况,做了很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先例较少,学生中存在诸多就业方面的困惑,甚至有学生会出现碰运气、退缩、犹豫等不正常的心理。

3.新兴学科的知识结构复杂,导致学生出现选择恐惧症。新设专业大多都从一些传统学科专业上发展和分支而来,体现了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并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有些新设专业将现代高新技术融入传统的学科,同时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因此新设专业学生学习的广度都要超过相关传统专业的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教学计划中知识结构复杂,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压力。以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属于安全工程、核工程、辐射防护和铀矿开采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的课程包括安全类的基础课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检测技术等),核工程类课程(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分析、核电厂运行与控制等),辐射防护类课程(辐射剂量学、核辐射安全等),铀矿开采类课程(地质学与铀矿地质、采矿概论),所学知识涉及面很广,该专业学生就业时可以在核电站、核电建设单位、辐射检测站、铀矿等跨度很大的企业间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由于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工作待遇、生活条件等问题了解不全面,如何根据自身的意向、能力选择合适的单位,成为很多学生比较纠结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选择恐惧症。

4.交叉学科与老牌成熟专业竞争时存在一定的劣势。新设专业大多为交叉学科专业,虽然交叉学科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和工程实际发展的前沿动向,但是在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中强调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难以保证足够的知识深度。

以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是核类专业与安全工程两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在应聘时,现阶段还难以找到与核安全完全吻合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于是该专业学生大多选择某一方向就业。例如在核电建设或土建单位应聘时,需要与安全工程专业竞争;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应聘时,需要与核工程、核技术、反应堆工程等专业竞争。

5.新设专业就业工作经验不够,与用人单位无长期合作关系。传统老牌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就业工作方面积累的大量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般都建立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往往每年都向该专业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为老牌专业的就业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设专业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因此在就业问题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多借鉴相关专业的经验,积累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

三、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

1.确立双向就业的思想。学院充分考虑到福岛核事件的影响和企业接受核安全专业的过程,不盲目扩大核安全专业的规模和人数,同时也认识到核安全专业学生都实现在核单位就业不现实,学院领导研究确立双向就业思想在核单位就业和安全领域就业。安排系主任、就业专干在学生中进行教育和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积极开拓核单位就业市场。学院在与核单位交流过程中,主动宣传学院核安全专业,并就核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核单位共同探讨,争取核单位对核安全专业的了解,同时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提高核安全专业在核单位的适用性。

3.多方法全力保障就业。要为保障核安全专业就业提供许多支持,全力保障和提高核安全专业学生就业。具体有以下几点:(1)牢牢把握在核单位的就业机会。针对与核专业相关的企业,学校学院要高度重视,对于要招核安全专业学生的岗位,学院领导和就业专干都分别与前来招聘的单位领导沟通,要不遗余力地推荐核安全专业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2)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期联系。学院重视与用人单位的交往,每年都热情招待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与在核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联系,了解各单位招聘计划;主动前去用人单位交流、寄贺卡等,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3)提供经费保障学生就业。对于新专业的就业,学校有必要提供经费支持,一部分可以用作拓展经费,一部分可以用作学生就业补助,发给学生。学院对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制定了系列周到规范又符合政策的接待程序,增进与用人单位的感情。

4.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核安全专业学生普遍成绩较好,学院鼓励学生考对口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两年来,核安全专业考研率达14.2%,大部分学生读的是与核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其中罗润、于爱民、马黎三位同学是西安交通大学核类专业硕博连读,张显生、王远远同学在中国科技大学核类专业学习。

5.做好重点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就业重点帮扶计划,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重点帮扶工作,优先安排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双困毕业生。学院对双困毕业生安排一名老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开展心理关怀行动,对因经济贫困、身体残疾、专业就业困难等原因存在择业心理压力的学生,组织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团体辅导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咨询辅导活动,努力改善其就业心态、减轻其就业心理压力。

6.以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设立新专业的学院要在教学方面下功夫,务必科学规划新专业的培养计划,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训性,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边教边改,保障实验开课课时充分,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7.政策支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除执行国家、地方规定的优惠政策外,学校给予自愿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以下配套优惠政策:凡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湖南省三支一扶计划的志愿者,学校也应该在毕业生档案管理、就业手续方面提供政策性保障。再就是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篇7

关键词:就业创业;分类;指导;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1

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民生工作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稳定、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实现。为更好地提升就业创业工作质量,高等学校应改变当前单一的、停留在理论上的指导与服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与服务,进而真正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当前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不足

为提升就业工作成效,各高校纷纷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进行工作推动与深化,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的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系统性不强。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整合全校各部门及院系的力量共同去推进。但高校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单方面在做工作,虽不乏创新之举,但因未整合全校力量,未形成“组合拳”,而只是在一定层面、范围解决问题,满足学生需求,因而缺乏整体工作的系统性。

(2)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不够。网络化的普及使得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电子产品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导致电子产品价格逐渐降低,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够购买并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智能手机,因而使得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再加之学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即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一定的规划,或就业,或升学,或创业。对于学生逐渐清晰的职业规划及目标,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显得单薄而无力,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需加强。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各高校都在探讨、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措施与途径,甚至有些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停留在书面的居多,真正付诸于实践的为少数。或者当理论真正用于实践时,便发现未能非常理想化的解决原有问题,有效性不强。

2 分类指导与服务的必要性

为切实解决当前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有效性,必须对学生加强分类指导与服务,从创业、就业、升学三个领域分别做文章。

(1)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急切要求。学生因自身性格、特点、专业、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可以提升学生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目标实现的成功率。

(2)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日益加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多,2012年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国家给高等学校的生均拨款达到了每生每年12000元。但最终具体到高校的经费则取决于高校本身在各级各类评估、排名中的位次。而作为受众人瞩目的就业创业工作则是各种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必须要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而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到分类指导与服务。

(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的发展,区域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的能力,但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分类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可以更好地在学生意向的领域深入开展工作,提升人才培养的速度与成效,进而更好更快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分类指导与服务的主要方法

(1)实施分类指导教学。高校在具体实施时,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一至大四不断线的原则下,可以进行模块教学,即将教学过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就业指导教育3个模块,在大一至大四开设。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可以加大升学学生的理论教学比例;同时开设演讲与口才、职场礼仪、化妆技巧等课程供直接就业的学生选修;并开设SIYB、GYB培训班等提升创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2)实行双导师制。为满足学生综合发展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升分类指导的效果,高校可推行双导师制。一方面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前沿理论及实践的了解与把握,一方面可以邀请本专业、本领域的优秀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作为学生的课外导师,在升学复习技巧、职业发展、就业创业实践、能力拓展等方面给予学生辅导与帮助。

(3)运用好两个手册。为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性,实时了解掌握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及实际工作进展,高校可以制作《学生职业规划手册》、《目标推进记录本》两个手册。大一时,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对其进行测评,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学业进行过程中,可以依托《学生职业规划手册》指导学生不断修正、调整发展目标。大三开始,高校可打破班级界限,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升学班、创业班及直接就业班,以《目标推进记录本》为载体,制定分类培养计划及月份工作目标,并加强日常的跟踪辅导力度,帮助学生清晰阶段发展目标,并及时做好检验与反馈。

(4)课程设置全面推行学分制。高校一方面可以适度降低部分公共课程的必修比例,由升学意向的学生重点选修;一方面可以在大一至大三年级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大四不再设置必修课,直接就业、升学的学生可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意向选修课程,创业的学生可专注于自身的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学分互认、学分置换等工作,创业成效明显、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性学分。

(5)积极开展分类项目考核与奖励。为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过程及目标管理,高校可以制定《就业创业工作日常考核细则》及《就业创业工作奖惩办法》等政策,并且对升学、就业、基层服务、创业等工作成效分别进行专项考核,并进行奖励。

(6)科学规划学生社团。为对应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学校可规划成立考研(专升本)提升协会、就业指导促进协会、生涯发展协会、营销精英俱乐部、创业协会等社团,并配备辅导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学生社团可积极开展考研强化培训、简历制作大赛、“我的求职体验”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学涯规划大赛、创业梦营销大赛等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就业创业工作分类指导与服务的具体做法

4.1 多措并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一是打造全覆盖信息平台。学校在设立开发校内就业创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库、基层就业毕业生信息库,完善毕业生派遣单位信息库、基层服务校友档案等,并通过就业团队QQ群、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型媒体渠道,全覆盖式地向毕业生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确保学生能及时知晓相关的政策及岗位信息。

二是开展基层项目就业专题培训。国家的基层服务项目逐渐增多,为提升学生报考等的成功率,高校应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的专题培训。同时为提升学生报考的积极性,高校还应通过政策咨询平台搭建、校内宣传氛围营造、优秀基层服务人员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方位为在校学生展现基层服务人员的魅力所在。

三是落实一对一帮扶工程。为帮助困难学生就业,高校应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详细记录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困难原因,召开院系就业困难毕业生分类座谈会,了解学生具体需求,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就业训练及具体帮扶,确保学生顺利就业。

四是丰富服务方式。首先要细化学生就业目标,在学生分类确立职业发展意向的基础上,大二时学校可以将其就业意向细分为技术类、管理类、社会类等,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及内容。其次要丰富指导方式,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优秀人物访谈、“简历门诊”等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点铁成金”。同时高校还应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开展订单式服务,建立行业学院,有条件的高校也可通过收购企业、建立企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2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升学质量

一是组建专项培训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开设考研班、专升本训练营。且要根据文理科学生继续深造的不同需要,适当调整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比例,增设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打牢专业基础课程。

二是进行具体帮扶。根据报考情况,高校可将拟报考同一院校或同类院校的学生进行再次分类,利用校内资源帮助其做好专业选择、答题技巧、面试辅导等,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录取率。

4.3 终身服务,打造立体化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一是搭建课程支持平台。高校在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做好32个学时的创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可适当开设《创业学》、《创业思维》、《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程及GYB等专项培训,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技能。

二是建立社团支持平台。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营销精英俱乐部等社团,定期邀请企业精英、优秀创业型校友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梦大讲堂、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浓郁创新创业创意氛围;并配备教师对社团会员进行专项辅导,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是建立创新创业竞赛平台。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创业营销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类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训练计划等活动的基础上,可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及学科竞赛,通过竞赛锻炼和检验学生创业能力,并对优秀项目重点培育,给予资金支持。

篇8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活动组织领导机构。我局成立了由翟学军局长任组长,靳怀堾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计划处、水政处、财经处、人教处、建管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此项活动的组织和推动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布置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确定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具体安排。

2、开展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一方面配合海委“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调研组对局属大部分基层单位进行了调研,另一方面通过下发调查表等形式对局属各单位基础建设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并印发实施。

《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编制了配档表,对基层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工作一目了然,便于各单位实施,也便于检查和考核;确立了责任制,明确了活动开展的分工、进度和质量要求,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提出了激励措施,对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改进明显的单位,在政策,财、物方面将给予适当倾斜,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切实贯彻落实海委会议精神,推动“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展开。为贯彻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我局于4月28日召开了全局基层工作会议,局领导,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强调活动重点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要求各单位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上级的帮扶和输血,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为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最终达到提高基层职工素质、推动工作全面上水平的目标。

4、积极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之间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实行一对一帮扶,提出了帮扶目标,并对帮扶内容和方式做了具体的要求。

5、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渠道。为及时掌握了解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我们建立了月报制度,要求局属各单位每月底通报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同时,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要求机关各部门建立联系人制度,定期了解基层情况。

6.强化了考核。将和谐基层建设活动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对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时,对该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效能监察的重要工作来抓。

7、加大了宣传力度。在网站开辟了和谐基层建设年专题,全面报道宣传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

局属各单位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和本年度实施计划,提出了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人,明确了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和考核办法,并把和谐基层建设年相关任务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卫河局加强了南乐河务局达标晋级准备工作的帮助指导;完成了浚县河务局职工食堂改造工程。邯郸局基层各单位完成了堤防基本情况的调查,对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档案库房进行了整修;进一步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对各基层单位机关院落进行了整体规划,计划汛后实施。聊城局指导冠县河务局开展了工程档案和资料的整编工作。邢衡局举办了宣传和公文处理工作培训班,加强了基层各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帮扶指导力度。德州局对夏津、武城、宁津、乐陵、庆云河务局的陈旧办公桌椅及文件柜进行了统一更换;拆除了夏津局机关的破旧房屋,并对夏津局机关环境进行了改善,组织实施了宁津、乐陵河务局机关院落改造项目;为基层各单位各添置了一台传真机,并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了图书室和小活动室。沧州局完成了机关院内和海兴局机关院内路面的硬化;完成了东光局办公楼的装饰和美化,铺设了地板砖,粉刷了墙面,并购置更换了部分办公桌椅;为基层局均配备了一台传真机。水闸局在全局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举办了档案管理培训班和防汛抢险技术培训班;指导各基层单位着手建立工程考核专项档案;完成了祝官屯枢纽办公楼的修缮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谐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及时对活动进行 总结,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加强人员培训。针对基层单位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举办三级单位领导干部培训班、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班、三级单位预算财务人员培训班、基层堤管工作人员培训班、基层公文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三级单位维修电工、闸门运行、水文勘测等工种的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单位领导的能力,增强职工的综合素质。

强化单位内部建设。继续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着重规范维修养护公司的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堤防收费项目的管理,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加强档案管理,使所有三级单位档案均达到局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

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做好局机关申报委级和省部级文明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岳城、邯郸、邢衡、德州、水闸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力争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年内获得突破。力争汤阴、内黄、南乐、德城河务局和袁桥闸管理所跨入地市级文明单位行列,海兴河务局跨入县级文明单位行列,其他单位保持原文明单位级别。以开展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各级机关的整体水平,塑造良好的形象。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内涵认识不够,一些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是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不平衡,进度有快有慢。

三是水管体制改革经费迟迟不到位,各单位经费较为紧张,影响了“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对基层领导和职工的大规模培训工作还未展开,下半年培训任务较重。

五、恳请海委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是畅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下达渠道。请委积极向水利部反映情况,尽快下达今年的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经费,并在今后形成正常的经费投入机制。

二是帮助解决困扰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堤防违章建筑物清除、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水闸安全鉴定、岳城水库除险加固等问题是影响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请委加强调研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请委进一步帮助解决12个三级局的搬迁建设问题,解决局机关综合服务楼、防汛机动抢险队办公楼的建设问题。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请委从理念、思路、工作方法、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开展面向基层干部、职工的大规模培训。

篇9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拓宽 就业渠道

按照以“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就业服务、创业培训等就业工作机制,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创业等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推荐和校园双选会等一系列服务形式,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一、大力开展就业指导

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出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择业心理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大一开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到贯穿三年的就业指导课,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提高毕业生的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同时通过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企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讲授当前的国家、地方的法规、政策、企业的用人要求、求职策略、行业发展前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便于主动拓宽就业门路。

二、拓展就业岗位,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加大信息收集和力度

利用单位资源信息库和就业信息网站力度,加大信息收集和的力度。在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上,信息量充足与及时准确对于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是不言而喻的。每年就业工作开始前夕,应提前做好毕业生资源信息分布及专业介绍,利用学校的用人单位资源信息库,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途径向用人单位学生信息,对于收到的招聘信息,通过单位性质、营业执照、招聘人员验证等方式确定信息准确性后通过就业信息网、学校和系部的宣传栏予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单位的具体情况,提高其就业的积极性及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就业工作人员应该在压力面前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拓展就业市场,联系新的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拓展更多、更好的优质岗位。

(二)为毕业生开展校园内招聘会

大型校园双选招聘会和招聘专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为毕业生开展校园内招聘会。与社会上举办的招聘会相比,校园招聘会针对性较强,用工层次明确,通过学校的严格把关,招聘企业相对符合毕业生对企业的要求,毕业生也可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参加校园招聘会的企业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更利于用工企业与毕业生之间达成协议。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帮助,重点帮扶贫困毕业生,对这些困难毕业生开展“零距离就业行动计划”,一对一帮扶,重点开展经济补贴、心理疏导、岗位推荐等工作。

(三)指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改变老思路培养适合当前市场的就业人员,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是十分必要的。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就会得以拓宽,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转贴于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创业教育一是要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二是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实现。三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掀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热潮。

(四)加强校企联合,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五)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培训面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求职者,旨在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及就业能力。加重就业砝码,掌握实践技能,无疑是最实际的大学生就业保障。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就业市场的严酷现实,已经使众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在毕业前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性技能是他们就业的法宝。因此,通过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实际造作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几率。

三、结束语

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就业工作人员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大胆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育扶贫 创业创新 建档立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07-02

一、问题的提出:精准扶贫从确保就业提升到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地方发展

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广西多方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就业。2014年7月,广西出台《关于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扶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定人定向结对帮扶,落实招生就业帮扶,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就业。近年来,广西部分高校也相继推出多项措施,帮扶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例如,广西艺术学院于2016年5月14-15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2016年(首届)广西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博览会,开辟毕业生就业创业双向选择区和创意集市,为建档立卡毕业生的作品搭建展示平台,吸引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同时优先推荐其就业。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还设立了“建档立卡就业补贴资金”,帮助建档立卡毕业生解决在求职过程中碰到的经济困难。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推出跟踪服务、重点指导、专项培训、提供信息、优先推荐等措施,全面确保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这些措施在促进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和就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提升教育扶贫的持续效果,不仅要确保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更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多方参与、多元提升、全程跟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对接经济产业发展,培育复合型、创业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将确保就业提升到创业和服务地方产业与经济发展层面,才能提高教育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才能带领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奔向小康,实现中国梦。

所谓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指通过精准识别工作流程确定贫困户家庭,建档立卡贫困生主要来源于较落后的农业、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目前,各省都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建档立卡毕业生百分百就业。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而言,上学通过知识和技能改变命运,无疑是一个脱贫的重要途径。众多的贫困家庭寒门学子,努力学习,升入高等学校,毕业后确保谋得一份职业,并且按照政府相关确保建档立卡毕业生的措施,有了收入来源,能解决贫困家庭的部分困难。但脱贫仅仅靠一个学生的就业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如果一个贫困家庭,本身全家收入就很低,即使1个毕业生收入达到3000元(根据2016年麦可思报告,广西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900左右),除去租房、伙食等生活成本,已所剩无几,如果用全家人口一平均,更是杯水车薪,即使脱离贫困线,也离小康甚远。要实现真正脱贫、持续脱贫并奔向小康,笔者认为至少可以有以下途径:一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从就业层面提升到创业创新层面。二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提升服务落后地区经济、产业发展能力。只能这样才能真正使建档立卡家庭脱贫并逐步走向小康,促进生源地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

二、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要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准对接生源的经济与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建档立卡贫困生生源地多处于经济较落后地区,但都有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为例。广西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各地开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等评审命名活动,各县、乡、村都是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作为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是根本任务,因此,必须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建档立卡贫困生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更新专业的观念,集成跨专业优势,培养学生跨专业的复合能力。正如前文所述,贫困生源地多处于经济较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企业的分工细化、职责明确的企业管理相反,落后地区尤其是县域、乡镇等企业的分工界线模糊,事事通、样样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刚性需求。以一家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为例,在发达地区,设计师、绘图员、业务员、材料员、工程师等都是分工明确的,但在落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一个人往往同时担任多个角色,既是设计师,也是业务员,甚至还要全包。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由此,就需要进行“跨专业”逻辑性课程体系的重构,沿产业链和项目链的延伸,以培养复合型的创业创新人才为目标,突出“跨专业”、“互联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特色,针对建档立卡(下转第25页)(上接第7页)学生建立“逻辑型”课程体系,以代替传统“物理型”课程体系。这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也将成为可能。

三是推进“多方参与、多元提升、全程跟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应改变传统的专业界线、课程界线、课堂界线,通过学分转换机制、灵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元的学业评价等,全面服务于培养复合型创业创新人才;推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向“个性化、互动化、社群化、数据化”变革,互联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建立基于APP的学习平台,开发MOOC、微课、二维码等,实施翻转课堂、随时随地学习及即时考核等改革。

“多方参与”是指针对建档立卡学生的培养,必须依靠学校、企业以及生源地县、乡的力量,通过学校重点培养、骨干企业一对一帮扶指导、县乡提供项目支撑,推行基于孵化基地的项目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的综合能力。同时,随着地方项目的带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促使学生掌握项目运作全流程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回得去、用得上、可创业、能成功”,获得服务生源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多元提升”是指课程体系除要体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多专业整合能力并形成自身的复合能力,同时提升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全程跟进”就是建立教学过程的监控、反馈、修正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修正闭环系统。

四是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全面提升建档立卡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引入地方典型的中、小、微企业,以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形成校企共建孵化基地,共推孵化项目,共育孵化团队的有效运行机制。以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组建复合型的教学团队、服务团队、创业创新指导团队。瞄准建档立卡生源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目光向下,错位发展,精准扶贫,推行校企创业创新“2+1”双导师制(即学校专任创业导师和企业创业导师,共同培育指导创业团队),引导学生以地方产业为依托,引入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特色产业、互联网+生态旅游等发展理念,规划对接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开发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百分百覆盖建档立卡学生,孵化一批面向农业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创新创业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育创业团队,并提供毕业后企业运营及管理的跟踪指导。

三、结束语

创业创新、教育扶贫、小康、中国梦,一连串的关键词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教育扶贫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根本手段,创业创新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职业发展,而且影响带动着地方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只能这样,才能使千万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小康,共同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程舒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

[2]覃成强,冯艳,于娜.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