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产品检测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三方产品检测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食品检测行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朝阳”产业。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曝光,提升了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也越来越严格;另外,受国外严格的进口标准和监管的影响,例如美国在2011年修改的《食品安全化法案》当中就进一步提高了进口食品的安全标准,并授权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出口国的食品生产设备以及食品进行检测,看其是否达到美方标准。 相应的也促使了我国的检测标准以及检测手段进一步提高。本文介绍了当前检测行业的现状,并且针对国家检测、企业内部检测和民营检测机构检测做出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民营检测机构的政策建议。
一、 食品检测服务行业介绍
截止2010年,全国具有食品安全相关检测能力的技术机构近7000家,从业人数达15.04万,大部分隶属于卫生、农业、质检、粮食、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且绝大多数检测机构的规模较小、检测项目单一、业务范围限于局部区域及所属行业部位。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市场服务意识僵硬、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自主扩张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足。
(一)行业简介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主要通过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等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提供包括质量认证、食品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服务。
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包括:食品是检测服务和食品认证服务。食品认证服务是指有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就食品安全质量提供保证;例如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ISO9000/ISO14000/ISO22000/HACCP/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食品检测服务是指利用相关食品检测仪器或者试剂等高科技产品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添加非法成分以及是否存在合法食物添加物含量超标等危害食品安全情况的检测服务。
(二)行业特点
食品检测服务行业特点:1、具有数量庞大的客户群,检测频繁。各级食品生产商都是按照客户或政府的要求来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且食品生产商众多(40多万家),构成了检测机构庞大的客户群;另外由于食品推陈出新速度快,且每一次批量出货都需要提供检测报告,所以客户的检测频率也较高。2、检测机构应自觉维护自身的市场公信力,公信力是一个检测机构发展的基石。3、食品检测服务的区域性特征显著,因为在检测过程中,一般由客户送样或检测机构到现场采样后在实验室完成,因此距离远近会直接影响送检样本成本和服务时效,所以靠近客户的空间分布很重要。4、由于客户的检测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综合化的网络服务能力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近年来,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收购兼并,目的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综合性网络资源。5 、人才同样是一个检测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检测企业与一般的企业不同,是人力和技术密集的行业,技术人才是竞争的核心。检测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其核心产品的质量及其依赖人才。所以人才同样决定着检测机构发展。
二、 食品检测服务行业现状
(一)市场构成
在中国的检测市场上,主要由国家检测,企业内部检测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构成。政府强制性检测是全部检测市场的主体部分,目前国家检测机构利用其传统垄断优势占据此领域;外资检测机构与民营检测机构构成独立第三方检测的主体,是政府强制性检测之外的全部检测内容。
(二)市场份额
目前国有检测机构凭借其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检测机构利用其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以及强大的品牌和市场认知度,占据中国食品安全检测35%左右份额;民营检测机构起步较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当前,目知名的外资检测机构包揽了国内第三方检测8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民营检测如华测检测、AOV安姆特检测等几家民营机构相对知名,检测项目各有侧重,只占有第三方检测市场20%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的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依然处在前进时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力争发展到可与外资检测机构平分第三方检测市场。
(三)市场规模
据CCID预测,我国检测市场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的市场容量将从2009年的569.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009.4亿元,无论是总体检测市场容量还是出口产品检测市场容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就食品检测行业而言,中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于20世纪初以农畜产品检验起步。随着中国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条例出台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大,中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迅速发展。2009-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到约20%,2012年市场规模为40.1亿元,同比增长11.1%,2013年行业规模达到44.11亿元。
而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2011-2015未来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将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域,监测网点扩大到2870个;预计拉动食品检测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
三、当前食品检测服务机构分布状况
截止2010年、全国具有食品安全相关检测能力的技术机构近7000家,从业人数达15.04万,实验室在全国分布比较均匀,但是,如果从设备规模和投资情况来看,仍然是东部一线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检测能力比较强。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基本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并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由此向周边地区辐射。
环渤海区域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省市。北京凭借全国的行政中心的独特优势,汇集了绝大多数国家级政府检测机构和检测行业管理部门如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各级行业主管机构。
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的长三角地区,是外资第三方检测企业的聚集地。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历史悠久,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另外,外商检测机构具有全球公信力与权威性,并且具有很高的国际认可度,因此,国内出口产品多采用外商检测机构进行第三方认证,所以可以说长三角地区在外贸出口检测领域拥有绝对实力。
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以及中小企业非常活跃。民营第三方检测服务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吸引了企业入驻,但是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实力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地区。由于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活跃,进出口贸易频繁,由此带动了民营第三方检测服务的繁荣。深圳华测是国内最早在创业板上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服务行业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北京主要聚集了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而第三方检测机构则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和深圳,其中以上海为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聚集地、以广州深圳为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聚集地。
四、第三方食品检测服务机构优劣势分析
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是独立于贸易、交易、买卖、合作和争议各方利益以及法定身份之外的,独立公正的非政府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在多个行业领域内依据标准、合同或协议独立公正地进行检测,检测过程和结果不受委托方和其他外来方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优势。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基本由政府机构与企业自带检测机构完成。第三方食品检测市场刚刚起步,远未成熟。但是当前国内出现的不少食品安全危机基本由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出来。那么,为什么政府检测机构与企业自检机构无法检测出问题呢?对于政府机构来说,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仅为国际标准的两成,这种低标准也成为企业自带检测机构乏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与各方利益牵扯,最终导致政府检测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不够得力,政府信誉也由此受到了伤害。对于企业自检机构来说,自然更加倾向于保护企业自身利益,错误检测在所难免。因此,第三方检测机构相对于企业内部检测,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独立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检测成本相对较低;而对于国家检测而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运作更加市场化,机构的发展更加灵活,并且可以跨行业跨区域发展业务。
尽管第三方检测机构由于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目前的问题就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尤其是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并没有像外资检测机构那样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并且检测仪器设备的高成本,企业融资困难,也阻碍了民营检测机构的发展。另外,就检测企业自身来说,目前也正处于行业乱象繁多的艰难前行期,一方面他们是食品企业的监督者,另一方面又要与食品企业做生意,这就造成了检测机构定位不明确。同时。也存在一些小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了争取客户,节省时间,帮助客户顺利申请到证书,在不做检测的情况下为客户出具检测报告,严重扰乱了检测行业的秩序。
五、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支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便利的融资条件、优惠的税收条件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对民营检测机构的发展将起到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二)着力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
由于当前我国的民营检测机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认可度,政府和公众更倾向于信赖国家检测机构以及外资检测机构,基于此,地方政府应该引导民营检测机构积极通过国内外检测认证,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认证机构,进而使其逐步走向国际,并得到国际认可。
(三)引导检测企业上市
检测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检测设备直接决定了一个检测机构的检测成果以及权威性。但是,检测设备的引进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一般规模的省市级检测中心投资均在几千万元以上甚至上亿元,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高质量仪器设备,很显然由单个投资者建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因此目前难以建立高规格的权威检测机构。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引导检测企业上市,同时也可减轻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四)引导检测企业并购重组
客户的广泛需求决定了检测机构应具备综合化的检测服务能力。因此,为获得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资源,并购是比较成熟的检测市场中的主要扩张手段。通过并购实现业务拓展可以说是目前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检测行业对于检测资质的要求非常高,通常要进入一个新的检测市场或者领域,要具有相应的检测资质,单凭一个机构自身的技术力量往往难以完全符合所有检测资质,因此并购就成为一个快速进入子市场的利器。并且近年来,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收购兼并,在短时间内获得网络资源附带的资质、渠道和人才,以填充检测能力的空白领域。
(五)加大检测行业人才培养
检测行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检测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不论是检测仪器的操作还是核心产品的质量都及其依赖人才。一方面,国家可以从大学教育入手,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培养具有高水准的检测人才;另一方面,检测行业可通过与专门的研究机构合作吸纳人才。
篇2
关键词:产品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电子文档
1 引言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技术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出据科学、公正、准确的检验报告[1]。检验机构的一系列管理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的。检验机构在监督检验、委托检验、第三方仲裁检验、流通领域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检验等[2]为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市场有序竞争,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先进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下面就本系统的工作实际粗略地提出关于检验机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些看法,以供同行交流参考。
2 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
2.1 标准管理
标准是检验产品的技术依据。根据GB/T 27025 [3]的要求,检验机构要保证所使用的标准是现行有效的。如果检验依据使用错误,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或检验结论判断错误,从而引发检测争议。要做到检测中所使用的标准现行有效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通过标准信息网及时查阅并下载相关标准更新的信息。检测机构应设有专职或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负责使用标准的检索、更新并建立标准数据库及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标准数据库设有如下信息: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日期、实施日期、部门、以及作废、更新、替换信息等内容。检验机构内部建立局域网,实现内部联网,方便各部门人员及时查阅标准信息。为了保证数据库运行准确无误,应设置标准更改权限,规定只有标准化负责人员才有权对标准信息进行写入。其他人员只能查询和读取,不能随意更改。检验机构还应规定出具报告中引用的标准必须从标准数据库中调用。
2.2 原始记录格式规范化
检验原始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的依据。因此检验机构必须重视原始记录工作,如果将检测报告被看作是检验机构的产品,那么原始记录就相当于检测报告所用的原料或半成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原始记录工作重视不够,记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原始记录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内容与检验报告不符;未记录引用的检验标准、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设备使用的参数条件;检测过程涉及的过程数据、公式等记录不全[4]。为保证检测报告质量,必须重视原始记录,做到原始记录规范、准确和完整,可采取以下措施:将产品标准中所涉及的检测项目按检验方法设立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中必须包括GB/T 27025 [3]中规定的关于原始记录要求的全部信息。每项检测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保证该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复现。记录应包括从事各项检测的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检测的方法、计算的公式、检测过程中必要的曲线图均应有详细的记录及使用的重要检测仪器与设备(含名称、型号、精度等级)以利于真实反映检测手段及检测条件使用情况,检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原始凭证。
2.3 检验过程计算电算化
对每一类产品所有检验项目在检验过程中涉及到的计算建立Excel数据库,将每一检验项目计算公式中涉及的参数编制计算程序,检验人员只需录入原始数据,即可得出结果,可以避免检验人员用手工或计算器计算的容易出错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数据计算的速度,特别是在完成批量大、涉及的计算量较大的监督抽查、工商委托抽样任务时可以发挥较大的优势。
2.4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全过程形成的结果,是质监、工商、法院等单位执法的重要依据。检验报告初稿由承检负责人编写.其他承拉人校对并签名。要提高出具检验报告的效率和质量,按照相关规定,要求检验报告格式规范;引用的检验依据、判定依据正确;报告检验数据准确,信息完整无误。报告进行初审和复审的二级审批制度。报告正本加盖检验报告专用章和骑缝章,保证质检机构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1]。要提高出具检验报告的效率可采取如下措施: 1、将报告格式分类:由于不同检验类别的样品检验报告所用的报告格式是不同的,故按不同类别设立报告的规范格式:委托送样、监督抽查、许可证发证检验、委托抽样检验等按不同类别建立数据库,根据检验具体要求从中调用;2、按产品分类:在报告格式分类基础上,将不同产品按产品标准建立完整的全项目检验报告格式,将其中的一些内容设为固定参数,如检验项目,对应的技术要求,打报告时只需调用对应的报告格式和对应产品,输入实际检测值,再对检测的项目做适当删改即可,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输入、校对及查找技术要求的时间,还减少误操作的出错率。
2.5 文件管理电子化
电子文档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文档而言,电子文档具有很多优越性,最突出一点是电子文档的检索更为方便、高效,体现在:1、样品流转,采用电子文档记录样品编号、数量、检测项目、送样单位、接样日期、要求报告日期等信息,如此记录的信息便于查找、检索。2、日常检验报告在编制后需要有报告审核的程序。若采用纸质报告,经领导检查审核后,如发现问题需修改则要重新打印,既浪费又麻烦,若采用电子文档,可以将检验原始记录用扫描仪扫描成电子文档,连同编制好的检验报告,以电子文件的形式通过局域网传递给审核者,审核完毕后传回业务室进行打印装订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运用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将日常检测工作流程如:程序文件、样品流转、标准检索、仪器信息、原始记录(包括仪器分析图谱)数据汇总、检测报告等文件信息输入系统,再经分析整理,最终形成文件。这样既便于日常实验室管理,也使档案管理工作与日常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5]。
总之,要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工作效率,应从检验机构内部多个环节齐抓共管,特别是从标准管理、原始记录格式规范化、检验过程计算电算化、检验报告、业务室管理和文件管理电子化等方面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报告质量,维护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参 考 文 献
[1] 刘文秀,陈道超. 对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的思考[J]. 标准计量与质量,l999(1):23~27.
[2] 焦二乐主编. 质量检验与管理教程[M]. 南京,2004,160.
[3]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篇3
关键词:材料 检测 问题 改进措施
近几来,随着建筑工程各项法规的逐步健全,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材料的检测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要仅仅依靠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以及质量管理,还需要对施工用建筑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一、存在的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多以分包形式进行,建筑公司中标后将整个工程分割为几个部分,再分包给各个公司。这就造成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困难,而一些公司在进行施工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施工材料的重要性,材料进场后只对数量进行验收而忽略了质量的检验,造成质量事故隐患;由于施工场地原因,材料堆放常常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使得材料的储存期间极有可能发生变化;未严格按照材料标准和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加荷速度,并在标准范围内取最低值;检测结果因受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材料的匀质性、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检测出现误差数据处理,在进行同组试件测试时得出的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目前我国建筑材料检测是由施工单位按照建筑材料送检批次要求及取样要求进行取样后送检,这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材料堆放时间,而且也不利于企业对材料的验收;施工现场和检测现场原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现场,对施工现场建材产品状况的描述和取样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完成,检测单位的工作在检测现场完成,仅对来样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建材产品的实际质量状况;绝大部分建材检测机构带有政府色彩,且一直附属于母体的部门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照国际惯例,检测机构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尤其是在加入世贸以后。这就为中国的建材检测机构带来了市场风险和压力。尽管对建材检测机构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检测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假、乱、低、缺”的现象。
二、改进的措施
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领导,严守建筑材料三证关,加强对材料的检测是保证材料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购买建筑材料时,应首选正规厂家,直接购进并核查厂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厂家资质,对产品要验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和质量保证书。制定和完善各项设计标准和检测标准是检测的重要保障。故在用于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等必须要符合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并有相应的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在较为重要的设备、仪器验收时也需要甲方去现场检查监督。因为这项工作是甲方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果建设单位材料在进行整个操作过程并没有及时向监理工程师上报,也没有给监理工程师相关的复印资料,或是当货到现场后没有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来进行检测验收,而是由材料部门或工地未经标准验收方式直接接收该材料,这样的不良现象都会造成问题材料的出现。
代表性取样是进行检测的关键环节,材料性能的检测报告是从样品检测中得出,检测报告得出的数据准确与否取决于所采的样品的是否有代表性。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材料检测体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肩负起取样工作的施工企业现场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且通过自身学习以及公司培训,熟知各种建筑材料的取样方法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了解不同材料的取样对于有效的检测建筑材料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科学、规范、代表性地取样,取样量过少或取样部位、取样方法的偏差,都会造成检测的误差,从而影响整个材料的质量检测。作为企业的质量保证机构,要强制执行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保证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和取样的真实性,必要的强制性检测应根据相关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才能根除工程中的质量通病,防止伪劣材料进入工地,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准用于工程。
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检测中心骨干作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质量检测中心具有不同的资质和营业执照,其职能是对用户送来的建筑材料样品进行检测、工程产品质量检验、重大质量事故检测鉴定。要杜绝行政干预,公正、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并根据检测结果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是建筑材料检测中心的最终产品,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建筑材料是否合格、能否使用,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建筑材料检测中心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这些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数据负责,要制止出具只对试件表样负责的检测报告。
篇4
一、厂家报名:
1、报名时间:2012年月9日至2012年月15日止。每日上午8时至12时,下午14时至17时30分(北京时间)报名。报名须提交投标文件和近三年业绩。
2、报名范围:二次供水设备生产厂家。
3、报名资格要求:
(1)具有能在国内合法销售二次供水设备,注册资金在1500万元以上,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二次供水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3)应具有生产二次供水设备3年以上的历史,出具可信的原始证明材料。
(4)生产企业应享有所提供二次供水设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保证使用单位不被第三方追究法律责任。
(5)必须具有省级以上卫生厅认定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
(6)产品技术要求:①所有过流部分均要求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其化学成分不低于0Cr19Ni9(sus304)的要求;②对于大于等于DN50的管道壁厚不小于3mm,且应符合GB163的要求;③不锈钢设备表面应做镜面抛光或亚光酸洗钝化处理;④优先选用低噪声的不锈钢离心泵,水泵应采用行业知名品牌;⑤必须符合《无负压给水设备行业标准》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二、资格审查及评定
资格审查评定时间定于2012年月28日。
1、资格会审须提交的资料:
(1)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原件);
(2)法人授权委托书及被授权人的身份证(原件);
(3)企业资质证书(原件);
(4)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原件);
(5)省级卫生部门颁发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批件、卫生检测报告、省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设备质量检测报告、(原件);
(6)建设部推广使用的二次供水设备或产品、企业简介、企业业绩、企业荣誉证书(原件)
(7)由企业注册地检察机关出具的“检察机关查询行贿犯罪档案结果告知函”。
以上证件评审时查验原件,留复印件两份(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
篇5
[关键词]质量安全;产品监管;电子商务
1前言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大有成为主流消费模式的趋势。但电子商务市场鱼龙混杂,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像实体店消费那样直观,这使得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难免受到损害。针对此种情况,由质检总局带头,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进行优化的工作被提上日程。通过净化互联网环境的方式,确保电子商务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维护消费者权益,相关产业自然拥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近几年,国内的电子商务展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市场保有率和占有率均有所提升。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商务将成为社会经济与流通的主要方式,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由于电商产业所涉及领域较为多元,衍生服务业自然拥有了前进的动力,在诸多衍生服务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物流业。研究表明,随着快递交易量的持续增加,不仅经济得到了发展,研究的就业形势也有所缓解。对电商产业而言,网民是确保自身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还是中国银联、苏宁易购等传统企业与电商平台的结合,均已就前进方向达成共识,即以电子商务独有优势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同价销售的方式,使消费过程更加透明。[1]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功能,在将时空界限打破的基础上,精简中间流程,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为各国经济的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3产品质量安全概述
众所周知,保障人类生存的前提是安全,而物质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产品无处不在,要想使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每个人都需要承担可能由产品带来的风险及危害。文章讨论产品质量安全,对产品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与国家现行法律及相关规定相符;其二,能够达到行业的强制性要求,为社会、人身及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其三,以能够合理预见为前提,允许产品存在不会给顾客带来危害的轻微危险,确保顾客安全。从降低概念理解难度的角度考虑,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详细论述:有危害人身或财产安全因素存在的,不符合“产品”要求。在设计并制造产品时,有关人员应将上述危害避开。如果所制造产品缺少能够约束其质量的法律标准,则应将人身及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作为前提。整理上述内容可得出以下结论: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如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则表明该产品受质量安全影响,给社会、人身与经济带来行业性、系统性和区域性的损失;从微观的层面来看,这一概念所指代内容,主要是产品有质量安全问题存在,使顾客受到人身及财产方面的伤害。
4质量安全监管策略
在新形势下需提高电商平台的入驻门槛,可对电子商务产品是否拥有理想质量进行全面监管的模式,通常分为四部分:首先,确定抽样方案,对样品进行抽取;其次,以抽样结果为依据,全面分析产品的稳控性;再次,结合风险级别发出预警信息;最后,通过平台公示结果。
4.1确定抽样方案
抽样是指提取有代表性的部分样品,通过对部分样品进行研究的方式,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在监测电商产品风险方面,有关人员应以确定抽样方案为前提,只有抽样并获得相应数据,才能使后续工作顺利完成。如果抽样对象是实体店产品,则要确保卖家、执法人员和检验人员在场,电子商务并不满足该条件,部分电商平台拥有独立的商品存储仓库。当然,还有部分电商平台与商品仓库的关系是独立存在的,对有仓库的电商,执法人员可以按照实体店的抽样方案,对产品进行监管。而尚未建设自营仓库的平台,通常由快递公司对产品进行配送,无法做到全程监控运输过程,这就需要执法人员购买样本,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2]
4.2实施抽检流程
文章所研究内容为电商产品质量安全适用监管模式,此项工作往往涉及诸多步骤,只有准确把握抽检流程,才能使抽检价值得以实现。4.2.1管理抽检计划由制定人员结合抽查单位所下达任务,对抽检计划进行制定。以管理抽检计划对应编号、级别、内容与时间为前提,实时编辑并查询抽检计划,随后,启动抽检计划,开始王誉璇: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物流与供应链制定采样任务。以抽检计划为依据,由制定人员对采样任务进行拟定,一般来说,采样任务涉及产品类别、数量、价格及买样要求等诸多内容,这点要引起重视。在确定采样任务后,对志愿者类型加以选择。目前,志愿者常见类型为一般志愿者、物流公司。对未拟定状态任务进行预处理判定,参考产品类型和买样要求,结合评估所得结论,判断采样资源与任务要求是否符合。待上述环节告一段落,先将采样任务状态改为“已拟定”,再对其进行募集。正常情况下,只有完成募集和整理资源的工作后,才能对财务预算进行分配。对志愿者类型是物流公司的采样任务而言,募集状态便可直接更改为“完毕”。4.2.2采样并执行抽检负责制定采样任务的人员,应以类别为依据,仔细筛选采样资源,通过建立词库的方式,提升筛选采样资源的精确度。此外,导出筛选结果,经过人工处理,向采样任务进行导入。随后,由负责人导入采样资源,定期整理并样品资源。而维护人员的任务,主要是以样品资源为依据,设定产品类目,确保过期资源可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对抽检进行管理的要点,可被概括为:首先,由抽检组长对采样产品链接进行分配,若电商平台采用第三方代付形式,则应以分配任务为前提,对代付账号的名称进行保存。其次,由买样人员对抽检计划与采样任务进行选定,以电商提供方式为依据,对产品进行购买,若由第三方代付,通常要先确定操作平台,再统一付款。[3]最后,抽检组长应实时跟进样品的交易情况,定期汇总购买和退货数量,供其他环节参考。4.2.3志愿者协作志愿者以采样任务报名为依托,对采样任务所要求时间加以了解,酌情提交申请。若申请得到响应,志愿者便能够了解自己需要执行的采样任务。随后,登录相关系统,查看详细计划,将货品取出后,以物流单号为依据,将样品登记并寄出。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结合收寄件效率和成功率,给出相应的评分。4.2.4管理样品和检测报告对已经发货但没有登记入仓的抽检样品,管理人员应查询并展示其批次,通过导出清单的方式,为管理工作助力。登记人员逐一匹配买样物流单号与收到的物流单号,登记入库并更新状态。随后,利用扫描设备,对样品进行快速登记。在开展取证工作时,有管理需求的要素,主要是产品是否为“三无产品”,是否有退货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完成管理样品库存、送检等工作,方可使样品质量得到有效监管。而样品管理中心的职责,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根据抽检计划,汇总购买样品数量,对样品总和进行展示;其二,分组统计商品类目;其三,将样品信息列出,参考样品状态、订单号等信息,对其进行准确查询。而负责管理检测报告的主体,通常为报告管理中心及附件中心。前者以管理人员为主导,主要被用来查看汇总后检测报告;后者的职责是以样品打标号为依据,对样品检测报告及附件进行快速查询。
4.3其他监管策略
第一,要想使电商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质检部门应将企业视为主体,确保电商企业拥有更为理想的保证能力,为主体责任的落实助力。事实证明,只有做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使地方政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形成监管合力,叠加效应自然会得到展示。此外,以下内容也要引起重视:其一,真正做到社会共治,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通过充分凝聚现有资源的方式,打造人人重视质量的氛围并宣传维权举报等途径;其二,全方位帮扶电商企业,严格把守质量关,使质量示范项目的培育工作获得理想成绩;其三,对监管工作内容进行创新,确保其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使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等活动得到落实,为违法行为的查处提供便利;其四,对以网络交易的活动资金流向加强第三方监督管理。第二,在建设质量监管体系时,质检部门肩负着重要职责,具体来说,就是向电商企业提供所需检测服务,通过组建信息协作网和搭建公共平台的方式,使电商企业拥和电商分销者有更加理想的产品质量把关能力。此外,质检部门还需要为电商企业提供以下指导:将产品条码及组织结构代码视为基础,建立可使产品质量得到追溯的制度,确保电商企业能够做到以政府监管、顾客反馈和内部检测情况为依据,使产品投诉拥有更高的处理效率和满意度。第三,在整治违法行为方面,质检部门还应加大抽检和风险监测力度,将投诉较多的热销产品作为重点,以举报处置中心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前提,通过无缝对接电商平台的方式,确保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均可得到按部就班的开展。而需要引起重视的内容,还有加大违法企业惩罚力度,以网上抽检、追溯源头和属地查处为原则,完成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工作,使诚信体制拥有建立的基础。
篇6
一、 开展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必要性
检验检测活动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供需双方出于各自利益需要或产品质量判定,依托技术机构按相关标准、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测试的活动。如果企业(或机构)把这项活动外包给其他企业(或机构)来做,便产生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与其它服务外包业一样,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发生发展的动因机制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笔者认为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便是破解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
检检测服务外包作为加快提升我国检测技术报告公信力的有效载体,在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近年来,国外多家媒体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和安全蓄意炒作,恶意制造中国商品,引发了多个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连锁反应,先后对我国出口食品、玩具等产品采取严格检验措施,并不断扩大对我国产品的制裁,给我国出口造成了极大影响和损失。另外,国外层出不穷的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检测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还不够,许多国家和地区还不能完全认可我们的报告结果。通过承接国外检验检测机构或跨国公司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我们可以直接掌握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要求,一方面帮助企业跨越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技术报告的公信力。
当前,全球技术检测市场规模约合6000亿元人民币,且每年保持15%左右的快速增长,检测承接方大多是欧美国家。我国2010年检验检测产业规模达到650亿元,已经成为居美国之后第二大的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十二五”末期预计将达1300亿元。同时,国务院在2011年将检验检测服务业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之一,彰显了检验检测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检验检测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迎来崭新的机遇。目前,以SGS、BV为代表的检验检测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外资实验室承接境外订单检验检测为显著特征的商业检验检测在我国总的检验检测市场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外资检测机构在国内检测市场上的占有率达30%以上,而我国在国际上承接的检测服务外包额却微乎其微。如何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检测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起步于2006年,无锡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由政府认定的“国际质量技术服务集聚园”,以自身拥有的6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分别采用国际合作合资和国际认可、授权等方式,承接了国际技术组织和英国Intertek、德国莱茵TUV和PSTUV、日本KAKEN和QTEC、美国UL、香港STC和CMA等世界著名的检验公司,以及鳄鱼恤、皮尔卡丹、OTT、默罗尼、富士通、索尼等数百家跨国经销商的产品检验、检测、鉴定、验货等各类外包业务,形成了质量技术外包服务的产业集群。2008年3月,江苏检验检疫自行车(昆山)检测中心承接了产自波兰的44辆自行车检测任务,这是我国自行车检测机构首次承接来自欧盟的外包测试服务,也是昆山所承接的欧盟服务外包业务第一单,开创了国内检测机构接受国外货物检测业务的先河。但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刚刚起步,承包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规模相对有限,国际外包业务主要源于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承接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内容局限,承接方式单一,外包服务流程亟待优化,检测报告公信力亟待提高。
(二)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的另一基本特征。根据一些新闻报道可知,东部沿海地带率先开展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工作。宁波自2006年开始试点了食品检测检测服务外包业,广东、山东等地试点了部分环境检测服务外包工作,江苏省2008年率先建立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基地,杭州、重庆等多个地市发展了医疗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其他地区则很少有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相关报道。
(三) 检验检测机构的接包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国外的测试机构不仅可以测试客户样品和出具测试报告,而且还可提供增值服务,为客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而我国检验检测接包机构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特别是伴随十二五期间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检验检测需求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检测需求方在国内却很难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服务机构。而且我国全能型检测专家稀缺和精良检测设备缺乏已成为检验检测接包机构服务效率难以保证的重要因素。此外信誉、品牌和网络建设的相对薄弱也成为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主要壁垒。
(四) 产业特性为后起者“预留”了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发展滞后,但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产业特性为后起者“预留”了发展空间。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具有区域性、分散性和客户粘滞性等特点,因此该产业的市场分散,客户需求多元。与一般产业相比,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不高。从全球检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全球最大的检测企业SGS2007年收入约300亿元,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左右,前十二大检测企业的收入份额也只有25%。因此,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起步虽然晚于发达国家,但我们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服务外包能力的举措
(一)多渠道培养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人才
检测服务外包行业是人力和技术密集的行业,技术人才是竞争的核心。检测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检测数据和报告的质量高度依赖检测人才。因此,高级专业人才是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应鼓励与支持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借鉴印度IT外包人才培养经验,根据检验检测外包人才在企业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差异,构建由高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鼓励雇佣国外人员,鼓励引进国外的中高端人才,包括聘请退休的国外专家等,同时鼓励检验检测服务外包机构将优秀的技术工程师派到国外进行培养。鼓励建立示范性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学院,为检验检测外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检验检测人才。
(二)拓展服务内容与服务能力
权威机构认为,未来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是链条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树立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提供包括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验、新产品开发鉴定检验、产品准用认证检验、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人员培训、质量咨询、数据库信息查询等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但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种类日趋增加,如韩国对我国出口的食用水生动物药物残留检测项目,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从13项急剧增加至60余项。近三年仅WTO 成员出台的SPS 措施达3500多项。上述背景客观上要求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的内容和能力不断扩大和提高,才能在承接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三) 建立相关方联动网络
相关方联动网络是指检验检测机构加强纵横联合,与委托方、国际权威认证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外贸企业、国内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等开展广泛的合作,构建多主体之间无障碍的网络联通系统,增强承接检验检测服务的能力和实验室的知名度,为品牌创立奠定基础。首先,构建与发包方的联动网络至关重要。由于检验检测服务活动具有连续性,一旦检验检测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客户就会对接包方产生一定的依赖,并继续保持业务来往。因此,检验检测机构要与客户建立近距离的“服务零售”网络。由于客户的检测需求具有多样性,需求差异明显,检测机构需要丰富的产品线,需要专业、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因此,构建多元服务网络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可通过并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便迅速进入新市场,并在短时间内获得网络资源附带的资质、渠道和人才,提高空白领域的检测能力。其次,要加强与国际检测机构的业务交流,及时了解美国、欧盟的产品标准,为承接外包业务做好技术准备。加强检验检测系统与企业、高校的合作范围。促进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业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合作、合资、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支持重点实验室积极开拓国际及港澳台服务外包业市场。第三,积极推动实验室国际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检测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和检测结果比对活动,大力推进检测数据国际互认,促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TUV、ITS、SGS等国外检测认证机构认可授权或数据互认,充分发挥检测实验室在解决进出口贸易纠纷、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 积极承接衍生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检验检测服务外包
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是未来的主导产业,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的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必将发展迅速,所以检验检测机构应抓住机会积极抢滩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些重点领域(见表1)。
参考文献:
[1] 赵沛楠.检验检测服务:图谋千亿市场.中国投资[J]. 2012: 60
[2]赵松渭,高颖,周荃.科技强检助腾飞---写在江苏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基地成立三周年之际. 中国国门时报[N].2011 年/9月/23 日/第002 版.
[3]乔东.中国检验检测体系发展思考.中国科技投资[J].2012(19):31.
篇7
标准在加速
和前几年相比,很多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国内关于纺织服装的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与此同时制定、推出的速度明显加快。比较容易引起关注的是国外制定的检测标准,尤其是影响范围巨大、让我国企业难以应对的标准,比如说REACH。即使一些年出口额只有几万欧元的小民营企业,也不会对REACH陌生,并愿意主动积极的应对,比如为此付出较为昂贵的培训代价,向同行打探消息、学习经验等。
和国外不断推陈出新的检测标准相比,国内的标准制定显得滞后和缓慢,在产生产品质量纠纷时。经常依据的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标准”,有些纺织服装的子行业甚至还没有基础性国家、行业标准。无章可循与其说是一种自由,不如说是一种粗放的阻碍。这种态势今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国家出台新标准或者更新旧标准,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代表性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8项标准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分别为化纤针织内衣,婴幼儿针织服饰,针织帽,缝制帽,纺织品与服装、缝纫型式、分类和术语,弹性毛织品,毛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毛织物尺寸变化的测定静态浸水法。而一些行业性的也在抓紧制定中。
让每件产品符合标准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特别强调,纺织行业应加强标准建设工作,特别是市场急需的产品标准应加紧制定。他说,保护人民健康,让消费者放心,是每一个纺织员工应尽的社会责任。纺织行业要做到每一件产品都有标准,每一件产品都附合标准,要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
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成立行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委员会,尽快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使产品都有标准可依,也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重要工作。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透露,未来5年内,纺织行业将以新材料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功能性纺织品标准、重点产品和市场急需产品标准为重点,制定新标准144项,其中国家标准项目65项,行业标准项目79项。同时修订2000年以前的标准325项。
包括纺织产品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纺织新材料的产品质量,生态纺织品配套检测方法,纺织原料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限量,絮用纤维产品质量评价和检验方法,纺织新产品评价和检测方法,功能性纺织品及实验方法,家用纺织品质量等级分等标准在内的多项标准均被列入了制定修订之列。
新近发生的“发热内衣”事件以及随即跟上的标准制定也显示了纺织工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中的快速反应。自2005年以来,知名服装品牌如婷美、华歌尔等率先把用于登山等专业体育的发热纤维用来开发高档发热内衣,一经推出就受到高端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追捧,也吸引许多保暖内衣厂家纷纷进入市场。不少厂家把保暖内衣当成发热内衣来卖,在广告中大肆忽悠消费者,也造成发热内衣市场良莠不齐。去年冬天,号称“面料发热、一身春装过寒冬”的贝芙美发热内衣就因为消费者受冻感冒而被告上法庭。虽然目前国内真正生产发热内衣的厂家不到5家,11月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联合消费警示,揭示了这些厂商在广告宣传、终端销售等环节采用混淆概念、夸大宣传、偷梁换柱、以假乱真等手段误导、欺骗消费者。面对市场上有一些商家拿保暖内衣当发热内衣卖误导消费者的现状,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已着手制订发热内衣标准,预计明年实施。
在发热内衣标准正式出台之前,中针协、中消协联合消费警示,以张贴“发热内衣标识”的方式,规范生产,保护消费者利益。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在选购发热内衣时,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查看包装盒上是否贴有黄底黑字的“发热内衣标识”。在发热内衣标识上,明确标明了发热纤维名称、发热效果和添加比例。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介绍,凡贴“发热内衣标识”的,厂家都需按照“发热纤维发热度不低于5℃、含量不低于5%”的要求到协会进行检测备案,与协会签订质量承诺协议书。
此外,纺织仪器行业标准、莨绸服装行业标准、紧密纺纱、染色棉行业标准、竹浆纤维标准、莫代尔纤维纱布标准等都在加快制定中。
检测市场诱人
有了标准的出台,随之而来的重要环节就是检测。中国是一个纺织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消费大国,自然也是一个纺织品检测大国。据权威人士估计,目前中国纺织相关检测的市场容量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国外检测机构占有约50%的份额,国内商检、质检、纤检系统检测机构占45%,国内民间商业和第三方公正检测仅占5%左右。民营检测机构长期受到限制,发展缓慢。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介绍,中国国内检测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目前国内纺织品市场的产品检测率不足50%,有大量纺织品未经权威检测就直接进入了流通领域,如果产品检测率提高到80%,将意味着还有巨大的检测市场空间。从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市场抽查的情况看,中国纺织品未经检测流入市场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存在检测报告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可靠等现象。
近年来,国际纺织权威检测机构纷纷在中国设立检测网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TS、SGS、MTL等国际检测机构。目前,他们已经在中国初步完成了商业布点工作,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据有关人员透漏,2006年仅ITS和SGS两家检测机构在中国的纺织检测收入就超过6亿元人民币,这足以说明中国检测市场的容量和吸引力。据权威人士估计,到2010年,中国国内检测市场容量将突破30亿人民币。
伏广伟认为,在中国建立商业检测机构是完全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目前已经有成功案例。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初步建成。构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网络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针对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构建国家商业检测网络,提升中国纺织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已经分别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福建等地建立了九个检测中心,还有十多个检测中心正在建设。这些检测中心大部分集中在产业聚集地区,以提升中国纺织质量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按着商业化和第三方公正的建设理念,形成了涵盖纺织纤维、纱线、面料服装,以及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服装辅料等全部检测项目的检测网络。所有检测中心采用的检测设备都是世界最先进的。在人才引进方面也不遗余力,大多技术人员具有国际跨国公司和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技术和设备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已经建成的检测中心经营状况良好,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大部分检测中心提前实现盈利。2006年整个检测网络完成检测和相关培训及服务收入约4800多万元。预计2007年整个检测网络的营业收入可以达到6000万元左右。实践证明:在中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商业检测是有生存空问的,完全可以通过商业检测实现持续发展。
护航产业升级
中国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有目共睹,中国高端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已经完全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现在无论在国际哪个高端品牌都可以找到中国制造的影子,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同时,我们仍然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国现存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其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有限,中国广大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还很低,因此,中低档纺织品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致使中国纺织品存在质量不均衡,个体差异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篇8
1、基本情况
为了解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运行特点,学习其先进的认证技术与管理经验,农业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团”一行13人,于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4日赴德国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对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农机分会、德国亚马松有限公司(AMAZONE)和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等几家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当权威和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访问交流和实地考察。
2、考察重点与收获
目前,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已经形成了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基础,政府负责授权与监督,认证机构具体操作的是以企业的产品及其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对象的高效、成熟的运行体系。此次考察,重点围绕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的认证依据、政府作用、价值取向、认证主体、运行机制、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质量认证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德国,有的农机产品要实行强制认证,有的是自愿认证。认证如何进行,相关各方权利义务怎样,政府如何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环保为目的,涉及各相关环节,具有整体上的系统性、统一性和操作上的一致性。
考察发现,每种农机产品的质量认证与管理,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文件或行业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件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内容涉及农机制造企业、销售及售后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控的规定等。德国农机质量认证的技术性文件主要有三大类,即国家标准、欧盟标准和ISO标准,其中以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涉及农机安全的欧盟标准作为安全认证的技术依据,其带有法规性质。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在法律和标准规定上是一致的,这对促进认证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严格的授权和有效的政府监管是质量认证工作有序运行的保证
在农机方面,德国联邦道路交通局(KBA)负责拖拉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负责植保机械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农业部负责拖拉机、植保机械以外的其它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经济部(BMWl)负责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一个认证机构可以接受来自政府不同部门的授权,认证机构只有被授权后才能对外开展第三方认证工作。如,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是德国惟一被授权的承担农机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的机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是被授权的目前德国也是欧盟规模最大的承担农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政府授权部门还负责协调被授权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代表德国认证组织向国内外被授权的农机产品认证机构和试验室名录。德国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认证机构和认证行为进行监管。
3)重视安全,关注环保,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率高,企业主动申请,消费者关注认证标志,政府支持认证事业发展,使各相关方面确信,认证是必需的、值得的。在德国及欧盟,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中对产品质量涉及安全、环保要求的内容有着系统、细致的规定外,法律中还明确规定了产品强制安全检测和认
证范围。对实施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范围内的产品和项目,又根据其产品危害程度,将其中的一部分项目规定为必须由授权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机构来承担,另外的项目则可由企业自己承揽,企业缺乏检测能力时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
此次考察发现,出于对安全与环保方面的考虑,欧盟在法律别对拖拉机、植保机械、割草机规定了必须实施第三方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如拖拉机强制性检测项目包括驾驶室、座椅的安全性检测及动力输出轴、制动、灯光、噪声等赴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报告共47项指标。在德国,除拖拉机、植保机械外,农林业用电锯、电梯及割草机、动力输出防护罩等也属于强制性认证范围。另外,在德国道路交通法中还详细规定了农林机械上路行驶的安全技术要求及监控程序。
4)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工作严谨、服务优质使检测与认证机构保持权威性
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创建于1887年,现有工作人员60人,占地4hm²,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草坪机械及畜牧饲养设备的产品检测与认证工作。站内建有拖拉机驾驶室安全框架试验台、座椅安全与舒适性试验台及负荷车、拖拉机室外试验场、发动机测功试验台、液压提升试验台、小型机具振动与噪声测试台、风机风洞试验台、转动轴套耐久试验装置,以及牛栏饲养与挤奶设备、地面防滑与坚实度检测设备等。这些检测设施与设备,整体配套性强,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程度高。每年检测与认证业务的收入约10%-15%用于检测站的手段建设(如两年前耗资70万欧元购置了高档次的负荷车), 另外,国家对一些重点项目检测手段建设实行补贴政策。该站从受理企业申请、确定标准、产品检测到合格后许可企业在产品上或广告中使用DLG质量认证标识“红标”或“蓝标”(“红标”要求全项目检测,检测站出具检测报告,须经法兰克福总部组织检测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方为通过;“蓝标”为企业自己要求的部分项目检测,产品经检测合格,即为通过)有一套严格的运行程序,并得到有效实施。
位于莱比锡市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ÜV)成立于1870年,是一个与各洲技术监督协会共同组成的集团化组织,目前已成为欧洲极具实力的跨国性认证集团公司,其分支机构遍布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也设有代办处(我国的北京、广州、无锡等地均有),现有工作人员9200人。主要从事建筑、能源、医疗与健康、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日常生活用
品等领域认证,从事质量、环境与安全三个方面的体系认证工作,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其任务之一。另外,该协会还依据国家或欧盟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标准进行车辆检测。
我们了解到,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特别注重服务,如对经过DLG检测的产品提出改进建议,企业采纳后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深受企业欢迎。
5)德国质量认证已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在德国,政府只有授权、调控监管的职能,而不干预具体的认证工作,企业在指定的产品范围内自主选择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所承担的测试与认证业务完全根据社会所需和企业要求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要扩大国际贸易量就必须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企业实施管理,并争取获得认证机构的认可,即拿到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贸易通行证。德国亚马松(AMAZONE)公司是一个创建于1883年的家族式企业,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耕作、播种、施肥、植保等农业机械及绿地相关设备,产品特点是大型、复式作业、系列化,技术含量高。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现有员工1300余人,设4个生产分部(其中之一在法国),因产品自制率较高,故生产规模较大。公司在发展中始终重视产品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由8名质检人员依据程序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公司建有1000多hm²农机试验田,施肥机专用试验室、农药喷洒机械室内试验区及专用测试设备。试验严格、细致,如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分析出施肥机作业时不同规格的肥料对机具调整的要求,随机提供给用户,并反馈给制肥厂。目前公司施肥机已通过DLG质量认证,农药喷洒机械(拖拉机带喷杆式喷雾机)被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特别授权可自行承担其质量认证中的检测工作。该公司在德国业内综合测评中获世界农机企业排名第4位。2004年公司销
售额预计达2亿欧元。目前公司正在把市场由德国、北欧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现在我国内蒙、新疆等地已有该公司产品销售。
认证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内部建设,不断提高承检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DLG、TÜV因为科学、公正受到社会认可,在为社会提供检测与认证服务中权威引导了消费,给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效益,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效益。在德国类似TÜV这样的体系认证机构共有40-50家,而目前德国已获证的12000个企业中有相当比例是在TÜV认证的,TÜV每年业务收入约9.38亿欧元,其中德国国内业务占80%。
德国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均为私人设立,属营利组织,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体系审核,收费价格通过市场调剂,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证收费价格浮动不大,一般在10%左右。
6)协会组织、专家队伍推动质量认证水平不断提高
在德国,行业协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依靠自己卓越的表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全(VDMA)成立于1892年,历经百年,目前已是欧洲最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协会。现设有8个按机械产品大类划分的分会、38个各分会下设的专业部门和若干个分会。在德国柏林、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北京及日本、埃及等地均设有办事机构,拥有3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会员,遍布欧洲各地(德国企业会员占80%),其产品占有德国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协会现有工作人员500人,除450人在总部法兰克福外,其余在各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与咨询;代表该协会专业团体的利益应对任何第三方;作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联络人,促进供应商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支撑协会发展的经济来源完全来自于企业会员的会费。农机分会是VDMA中重要的分支机构之一,拥有会员企业150多家,其机械涉及播种和施肥技术、植保及收割技术等方面。这些企业每年的营业额达40亿欧元,产品出口全球140多个国家。农机分会除积极参与行业内外交流外,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技术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该会参与安全认证法律体系建立,并代表企业参加标准的制修订,各洲设机构有专人负责收集和反馈认证和安全质量信息。农机分会不仅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专家队伍在质量认证实施的许多环节被调用,在认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DLG农机检测站若遇有暂无标准的检测,则由DLG组织相关各方专业人员经充分讨论确定检测依据;DLG执行“红标”把关的检测委员会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机构(目前有11个);德国法律规定的安全认证产品目录,也是由政府组织有关各方专家参与研讨共同确定的。
3 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发展步伐,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的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者、消费者的认证意识不强,认证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无法完全靠市场运作,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推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产品自愿性认证上,通过认证的产品,应纳人到农机产品补贴目录范围中,调动农民购买经质量认证的产品,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2)将拖拉机、铡草机、微型泵等产品纳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
拖拉机作为我国主要农用运输工具和动力机械,在各环节存在着很多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现在,我部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将拖拉机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从我国的实际看,是十分紧迫的。
3)农机实验室建设宜精、不宜多
考察中了解到,在德国获得认证的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少数知名度很高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如DLG农机检测中心,由于该中心具有较先进的检验设备和良好的服务,深得企业的信赖。因此,我国在推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同时,应在基础较好的农机实验室中,挑选5-10个检验机构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农机产品实验室,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4)积极促进中德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检验工作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包括农机产品检验设备,如产品检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的农机产品检验技术跟踪目前国际前沿的技术。可以
篇9
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上都会给企业带来冲击和挑战。对于如何更新观念、掌握最新信息,如何从技术和管理上下工夫,从而冲破绿色壁垒的束缚,本刊记者专访了专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美国UL公司产品检测服务北亚地区副总裁余国威先生,期望能解除企业的燃眉之急。
产品不合规导致出口受阻
《进出口经理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买到环保而安全的纺织品,从这方面来说,在国际上纺织服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什么?
余国威:目前来看,国际上纺织服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面料选择方面,制造商逐渐以可再生资源替代矿产资源;第二,使用更趋节能环保的面料制造工艺;第三,在标准法规方面,国际上对服装本身的安全环保性要求日趋严格。
随着耕地的减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纺织服装面料逐渐由可再生的资源来替代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再生纤维素纤维代替棉纤维、再生蛋白质纤维代替蚕丝、再生聚酯纤维代替聚酯纤维等。
纺织服装面料的制造工艺逐渐向节能、可循环、低污染甚至无污染方向发展。再生纤维素纤维从最初的普通粘胶纤维发展到modal、lyocell纤维,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普通的粘胶纤维在生产制造中,会有大量的三废(废水、废渣、废气)产生,并且消耗大量的能源。而lyocell纤维使用NMMO(氧化甲基吗啉)作为纤维素的溶剂,使用溶液纺丝方法。在纺丝过程中,溶剂NMMO的回收率在99%以上,可循环使用,几乎没有三废产生,也节约了大量的能源。
减少纺织服装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也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1994年德国政府颁布禁用部分偶氮染料(可在还原条件下分解产生致癌芳香胺)的法令,2002年欧盟发出第六十一号令,禁止使用在还原条件下会分解产生致癌芳胺的偶氮染料,并规定2003年9月11日之后,在欧盟15个成员国市场上销售的欧盟自产或从第三国进口的有关产品中,所含会分解产生22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含量不得超过30ppm的限量。2003年,欧盟发出第三号令,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市场上禁止使用和销售含铬偶氮染料,并于2004年6月30日生效。最近也有消息称,欧盟拟禁止进口含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和壬基酚(NP)等环境激素纺织品。除了上述法令,还有很多标准和法令法规,限制纺织服装面料中会对人类和环境有危害的化学成分(农药残留等)。
《进出口经理人》:欧盟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召回事件频发,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余国威: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欧盟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纺织品原料进口国的法规来进行分析。
欧盟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召回主要是源于产品存在着安全隐患。目前,对色牢度、甲醛含量、有毒有害物质等常规项目的限定及要求,国内生产企业往往比较重视,而对其他安全方面的法规要求有所忽视,从而时有因产品本身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而被罚款或被召回的案例发生。其实,早在2001年,欧盟为了弥补各成员国关于消费者安全保护方面法规的差异性,确保投入市场的产品安全性,通过了新的通用产品安全指令(2001/95/EC,简称GPSD指令)。根据该指令,欧盟制定了一批相应的标准,其中与纺织服装相关的是EN 14682《童装安全、童装上的绳索和下摆束带规范》,该标准对儿童上衣和帽子的抽绳长度、腰部抽绳长度等进行了安全性规定,需特别引起中国企业的关注。
另外一个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是纺织品与服装的燃烧性能。欧盟的许多成员国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法令和法规。如英国的睡衣安全法规[The Nightwear (Safety) Regulations 1985]、家具和装饰用品防火安全法规[The Furniture and Furnishings (Fire) (Safety) Regulations 1988]等。
以2012年6月1日的召回事件为例,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对产自中国某知名名牌儿童运动衫发出消费者警告并实施召回,原因就是由于该产品兜帽处存在拉绳,可能造成勒伤儿童甚至窒息的危险。出现以上类似的情况,既有中国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外进口商的原因。进口商在为国内出口企业提供设计样时,试样本身就已经出现了拉绳等潜在的隐患因素,我国企业若对进口国相关的法规 、标准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在投入生产前指出设计的缺陷,从而防止最终产品被召回、自身利益蒙受损失的事情发生。
因此,我们建议中国的生产企业,应积极学习欧盟出台的法令、法规和各项技术标准,同时关注产品出口国的安全标准,及时与检测机构取得联系,做好相应的咨询及检测工作,让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为其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熟知法规更新方能及时应对
《进出口经理人》:相关国际标准和中国本土的标准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这是否也是中国纺织品在安全质量方面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障碍?对此,UL有何具体建议?
余国威:目前,一些国家标准对于纺织品的要求正在逐步加强,如在中国实施了近10年的GB18401,其化学物质的检测仅局限于禁用偶氮染料及甲醛含量。然而现在在国际上,特别是欧洲REACH法规,受限制物质的测试数量逐年增加,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多环芳烃等都在限定之列。
因此,满足中国的国家标准要求不一定能够符合国际标准,这也是中国纺织品在安全质量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前期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国际标准要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进出口经理人》:欧美法令或法规对中国企业造成哪些影响?对照上述法令,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遇到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余国威:作为中国服装和纺织品的主要输出地,美国和欧盟对环境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服装市场准入门槛日渐提高。比如2007年欧盟的REACH (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条例)正式实施,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38项高度关注物列入清单中,这个清单还会不断更新。另外,2012年11月美国服装和鞋类产品协会(AAFA)更新了第十一版的限用物质表(RSL)。因此,中国的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地去了解各国的服装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更新,严格按照法规的要求进行生产才能规避被召回或者退货的风险。
对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来说,欧美“绿色壁垒”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中国制造的优势之一就是成本低,但是随着众多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的企业为了符合各国对环保的规定并达到进口国对产品的要求,必定采用环保的材料和染料,并购买先进仪器,加强生产技术投入,这样无形中就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提高产品价格,使得产品即使物美但也可能不会价廉。
借力专业第三方检测团队
《进出口经理人》:在服装纺织品检测方面,UL所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余国威:除了常规的成衣及主面料检测外,UL也提供辅料、配饰等方面的化学检测。从一些数据表明,企业对于这些部分的质量把关比较放松,尤其是车线、锈线、印花、油墨和胶水等。在选择这些产品时,UL建议企业能向下游企业索取相应的检测报告或者资质证明,并能查明其产品的物料清单,防止一些禁用物质的人为添加。
UL全球的技术团队参与了很多著名企业和买家的测试手册的编写与讨论,并与他们有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 为其在大中华区的供应商提品测试,产品检验和工厂审核等全方位一站式的质量保证服务,最大可能地降低供应链的风险。
《进出口经理人》:UL所提供的相关解决方案如何帮助企业在应对法案的同时兼顾环保的需求?
余国威:在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最近的报告中,提到很多知名的品牌服装上发现含有过量的化学物质如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这些化学物质无论是对人体或环境都会带来损害,各大买家为自家品牌的质量能否达到要求绞尽了脑汁。
同时,随着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就纺织品而言,消费者希望除了有时尚的设计、优良的剪裁、合理的价钱、耐用的质量以外,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也非常关注。消费者购买纺织产品时会留意产品是否注明了原材料,是否采取了有机的种植过程,加工过程是否添加了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物质,制成品经过验证后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如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纺织品生态标志Oeko-Tex Standard 100等。
对此,UL能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针对物料的风险程度、厂商的过往表现等来制定一些独家的精简测试程序。除了较常规的测试以外,验厂、生产流程管理、抽查测试也是UL业务所涉及的重要范畴。
验厂:在现有验厂的检测标准和范围内,验厂人员尤其会巡查原材料的处理方式、储存方法是否正确,材料有否分门别类并贴上相关的标签以兹识别,对于相关废料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是否得当等,以确保材料不受污染。
生产流程检验:除了一般最终随机检查(Final random inspection),UL会提议增加生产流程检验(Dupro inspection),验货员会在货品大概生产到15%~25%时,抽取样品做检验,并且会抽检相关生产流程等问题。
抽查测试(Screen test):验货员会在生产流程检验中,抽取相关样品或材料并送回实验室做针对性测试。
篇10
肯德基的官方微博和其隶属的百胜餐饮集团官博仍在不遗余力地“卖萌”,但和那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画、夸张怪诞的网络语言极不相符的,是挂在这两个官方页面顶端的严肃声明:“百胜已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封存可疑批次的问题产品,我们再次强调维护食品安全的决心,如果发现任何不合格的原料,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并严格处罚供应商。”
这样的表态并没有得到媒体和消费者的谅解。2012年11月23日以前,肯德基每条微博的评论数量基本只有二三十个,而在“速成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在肯德基发出的每一条微博后面,不管内容是关于产品还是促销活动,都会引来近百网友的嘲讽和谩骂,其中对央视报道的声明的评论数达到近3300条。一些媒体强调,自11月底被曝出原料鸡问题以来,肯德基在多次发表的声明中都没有提过“道歉”二字。
“速成鸡”风波涉及到多家畜牧和餐饮公司,而以鸡肉食品为主要卖点的快餐业巨头肯德基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用抗生素和激素催长肉鸡
2012年9月25日,随着大连肯德基星海餐厅的开业,肯德基在中国餐厅的总数达到了4000家。公司数据显示,中国每天约有600万人次在肯德基用餐。在4000家门店开业的会上,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总裁朱宗毅表示:“未来肯德基将超越前两年每年400家的开店速度,以每年不少于500家的数量扩张,在深耕一二三线城市的同时,四五线城市和乡镇有更广阔的空间。”
肯德基属于世界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全球餐饮集团,后者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塔可钟和小肥羊等多家餐饮公司,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有超过3.7万家连锁餐厅和84万名员工。肯德基在中国,已开遍除之外所有省市自治区的800多个城市乡镇。肯德基一直以营养健康和贴近中国的形象面对消费者,不仅一直推出中国风格的餐饮食品,并在中国建立了慈善基金,进行篮球赛等多种推广活动。得益于较为成功的本土化经营,其门店在中国的数量远远超过竞争对手麦当劳。
就在这家餐饮巨头进一步强势开拓国内市场之际,2012年年末一系列的媒体曝光使其陷入了严重危机。
2012年11 月23 日,山西粟海集团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喂养白羽鸡、使其45 天速成的黑幕遭曝光,“速生鸡”事件拉开序幕。随后的12 月18 日,央视披露山东六和集团的养殖户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明令禁止的药物养殖白羽鸡。不管是山西粟海集团还是山东六和集团,它们的客户都指向了同一家洋快餐巨头———肯德基。
最早对粟海集团“速成鸡”的调查中,就已经暴露出多个环节的安全隐患,如滥用抗生素、检疫程序形同虚设等。央视的报道则直指肯德基的原料安全问题:山东潍坊、临沂等地的养殖场为避免鸡生病或死亡,白羽鸡从第1天入栏到第40天出栏至少要吃18种抗生素,“鸡把抗生素当饭吃,停药期(规定上市前七天停药)成摆设,”而在养殖户把鸡交给屠宰场后,检测人员随意编造检验记录。
除了过多使用抗生素,一些养殖场还给白羽鸡喂食禁用药物,包括人用药品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这在《兽药管理条例》中是明文禁止的;为了使得肉鸡能快速生长,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品也成为催生肉鸡的“秘密武器”——激素能刺激鸡多采食,鸡在3~5天就增重1斤。被曝光两家公司分别是六和公司和盈泰公司,二者皆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原料供应商之一。六和集团的出库单表明,这些“速成鸡”销往的地方有肯德基在上海、广州和沈阳的配销中心。
知情不报则罪加一等
在山东养殖户滥用抗生素以及激素喂养“速成鸡”被曝光后,上海对肯德基的鸡肉样品进行了检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2月21日的公告显示,百胜集团上海物流中心18日所检8批次样品中1件疑似检出禁药金刚烷胺。金刚烷胺是用于抑制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说明书上明确写着孕妇及哺乳妇女应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让消费者感到愤怒的,并非只是原料的问题。
对于问题供应商之一六和集团,百胜中国事业部品质管理总监陈玮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六和的表现可以接受”。“和六和停止合作并非因为原料质量原因,而是受供货商服务、价格、供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汰弱留强’的原则做出决定。”
但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称,2010年至2011年药监局检测六和集团鸡类产品19批,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给了百胜集团。而肯德基于12月18日的声明中称,今年8月才停止向六和集团采购鸡肉。这意味着肯德基在过去两年多次获得了六和肉鸡抗生素残留不合格的报告,但并未停止采购,百胜因此被卷入“知而不报”的指责中。资料显示,六和集团曾平均每月给肯德基提供40吨到50吨的鸡肉产品。
肯德基在声明中表示,要求所有供应商对专供的鸡肉产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肯德基的物流中心收货时须收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药残检验报告。在六和集团的报告里,对鸡肉做的残留监测有四大类:磺胺类、氯敏素类、喹诺酮类、呋喃类,但很多养鸡场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达十余种,其中很多抗生素在白羽鸡养殖的停药期还不停用,这些禁药在肯德基的检测报告里并没有出现。
从2005年8月起,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与百胜签订了委托检测协议,前者作为公共服务单位对其原料、半成品自检提供第三方服务。百胜每两个月送检样品一次,样品数、检测项目均由百胜确定。
百胜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六和速生鸡被曝光滥用抗生素及激素,但根据来自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检测报告认为,今年以来六和集团以及其他供货商的产品质量都没有问题。但上海市食安办透露,六和集团的鸡肉样品自从被8次检出不合格后,百胜在2012年至今共送检的283批次样品中,没有任何一批来自六和。这种做法是否是故意而为,百胜公司并未对外回应。
中国的速生鸡变了味
1987年11月,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设了第一家在中国的门店,其扩张脚步一直从未停止。从2002年开始,肯德基在华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从2004年的1000家门店到 2012年的 4000家门店,肯德基仅用了8年不到的时间,开店的步伐逐年加快。
百胜的财报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公司的销售收入是35.7亿美元,中国区的销售额为20亿美元,约占总营业额的57%;在中国新开192家店,预计全年在中国新开店数将超过750家。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了肯德基全球最大的市场。
高速扩张的背后是一系列监管问题。肯德基近年来的问题频出源于管理脱节,尤其是在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对供应商的监管存在漏洞。
肯德基刚进入中国的第一年就实现了鸡肉采购的本土化,其昔日的供应商之一六和公司目前的养殖模式是“公司+农户”模式,即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等,由农户饲养,然后按固定的采购价向农户回收肉鸡。一些大型肉鸡养殖公司坦言:如果签约农户违规添加公司规定外的饲料和药物,可能危及公司的产品和产品质量。
与“公司+农户”模式相对应的是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即企业实行自繁、自养、自宰、自销,所有环节由自己监控。肯德基和麦当劳另一大供应商圣农发展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但这种模式耗用的资金链大,环节众多也增加了管理难度。行业资料显示,美国前五大养鸡企业都是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去年这五家所占的美国市场份额高达67%。“一体化”是养殖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中国一下完成转变并不现实。
正当国内“速生鸡”事件愈演愈烈之时,《华尔街日报》文章指出,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连锁餐馆的百胜在华业绩下滑,今年第四季度在华销售可能下降4%,而去年同期,百胜公司在华销售业绩上涨超过20%。2011年,百胜44%的收入来自中国,这对于百胜是个不小的打击,而此次的“速生鸡”事件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专业人士认为,肯德基目前受到的负面影响比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和味千拉面的“骨汤门”还大,因为“苏丹红事件属于添加剂,是产品配方问题,而现在鸡肉的问题是其产品核心产业链的问题。”
肯德基不可能靠建设养鸡基地来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它在全球都没有这样的先例,即便是在美国,肯德基对任何家禽养殖场或加工场所都不持所有权,而是从16家不同供应商旗下的52家养殖场购买鸡肉,其中食品加工巨头泰森食品是肯德基、麦当劳最大的鸡肉供应商。
与此同时,肯德基目前规模太大,鸡肉产品占比例非常高,而“喂药鸡”在中国属于行业现象,很难找到大规模的替代。随着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扩张,其上游供应商的产品规模也会得到迅速扩张,作为其在国内三大供货商之一的圣农发展,2011年和2010年在鸡肉销售额的同比增速均在40%以上。
在中国,“速成鸡”与抗生素、激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养鸡用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道隐秘的产业链,是众多药企一块巨大的收入来源。尽管中国规定了饲料使用的药物添加剂的使用种类及范围,但违规添加仍大量存在。
药企与养殖场之间的利益只是表面原因,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对动物养殖中抗生素的监管。国内的抗生素管理不严使养殖户可以轻易获得各种抗生素,而监管不严格、检测比例小对市场起到的威慑作用很弱。
同样是“45天速生鸡”,欧美国家对饲料用药有着严格的规定,对抗生素的使用十分严格,而且对抗生素的监管和监测市场都比中国严格。通过多层面监管以及规模化养殖,欧美的肉类抗生素含量几乎很少。
- 上一篇:应急指挥中心职责
- 下一篇:儿科医生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