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指挥中心职责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指挥中心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指挥中心职责

篇1

[关键词]职业判断判断能力判断的重要性判断客观合理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市场高度集中,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样,企业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增多,增大了会计工作处理的选择空间。新会计准则日益简约化,其弹性空间日益放大,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判断越发重要。会计人员需要运用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来对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避免对不确定性事项估计、判断的主观随意性,力求客观和公正。因此,应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计职业判断客观、合理地应用于新会计准则中。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会计职业判断是是一种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所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

由于今后我国不再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仅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与会计职业判断同属会计工作范畴。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与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着辩证关系,会计规范与会计职业判断同属会计工作范畴。

(一)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意义: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因此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执业的行为标准,处于会计工作的指导地位,起着纲领性作用。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整个会计过程,在会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原则性的规范,提供了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力。例如我国的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主要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非常广泛, 如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的会计处理中。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一)关于资产减值迹象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第四条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熟练地运用其专业知识及经验,在会计期末对本企业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以便确定是否对其进行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二)关于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要确定可收回金额,应当分别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确定。这些因素都不是直接可以从有关会计资料中得到的,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职场经验来判断。

(三)期末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比例并没有明确规定,需根据历史资料并结合债务单位当前的还债能力来判断可能发生多少坏帐,进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计提比例不合理,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状况的公允表达,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正确判断。

(四)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判断。?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是否应予以资本化,其判断的依据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在进行实务处理时,首先应判断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再确认每期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然后再确认开始资本的时点,以及每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包括利息费用和辅助费用及汇兑差额)。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发生中断的业务,应判断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继续资本化,还是中断资本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要进行判断,在界定时主要是看经济实质,而非表现形式,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问题。

四、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的工作能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育职业判断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行业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行业会计制度中对各会计科目的内涵及内容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即可,久而久之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丧失了运用职业判断处理复杂会计实务的能力。而新的会计规范给会计人员较大的选择空间,面对新形势的要求,会计人员应该转变观念,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思维方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二)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增强会计职业意识

会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规范职业行为是靠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营造出来的工作氛围,是一种实事求是、公正执法的形象,是为社会公众所首肯、所赞许的一种精神风貌。会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风尚。思想上,会计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节俭的工作作风,求实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真正热爱会计事业,才能把智力、体力的付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和精通业务。会计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注重政治素质、事业心,以便真正将会计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会计工作中。

(三)积极参与会计实践,积累从业经验,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48-01

1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人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明确肯定了债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务人来说一般为营业外收入),企业或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巨额利润。这样,对一些本来无力还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人利润表,可能极大地提升其第股收益的水平。

另外,重组损失处理方法的变化,对于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受的损失,旧准则认为债务重组属于企业偶发的经济事项,债权人因此而发生的损失,属于与其日常经营无直接关系的损失,应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独设置“债务重组损失”明细科目加以核算。新旧准则在表述上有些差异,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人当期损益。这里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旧准则中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改为了重组债权的帐面余额;二是明确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即对债权人而言,应先确认为坏账损失而后是非常损失,因为坏账损失是企业政党经营活动的一个风险因素。虽然说法有变化,但在实际账务处理中无较大差异。损益处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视,虽然某些企业可以利用准则确认利得提高利润,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一股独大”不会继续维持,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关联交易等相关规则也逐步健全,利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将不能长久。

2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第一,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第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三,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

3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交易中的应用

3.1 无收支补价的应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2 发生补价时的应用

(1)支付补价的,换人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利润;影响

在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从颁布之日起,公允价值引入一直存在争议,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将其推入质疑的高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融入世界金融市场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客观上存在对企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在几个具体会计准中应用比较研究,探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情况,从而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供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参考。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1999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2006年新的第22号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第15条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虽然上述不同时期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同,但都强公平交易。所以,我们可以把公允价值理解为:在现行经济情况下,对资产或负债影响的市场评价。

二、我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演变

我国最早是在1997年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间接涉及公允价值。1998年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正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此后经历了曲折过程。

(1)1998年至1999年,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易》等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在此期间,明确地树立了公允价值的正确目标。

(2)2001年至2005年,由于我国要素市场的不完整,市场不活跃,公允价值很难获得,同时受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影响,于是在2001年颁布的准则中,回避了公允价值。在此期间很多学者明确地提出不应该回避公允价值,但当时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该适时回避,从而很好地规范了资本市场的秩序,为以后重新使用公允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006年重新启用公允价值。随着我国在加入WTO后,对于经济市场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完美,加之公允价值在国际上趋于主流,故在新会计准则中重新启用了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引入的必要性

1.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

21世纪已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资金流动全球化。基于这一国际化趋势,会计的目标已经由报告受托责任观转为信息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主张采用历史成本,但是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过去以及现在的信息,已经不符合大众趋势了;信息决策有用观是以决策理论为基础,着重强调未来信息。会计目标的改变要求计量模式的改变,公允价值的引入是符合国际趋势的。

2.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客观要求会计必须有所发展。以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无形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等,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分析的需要,有必要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另外,股票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快速发展,也要求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计量。

同时,国家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制定了相关治理措施,这也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一)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运用及对利润的影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进行的交换。

新会计准则规定,满足“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或者换出的资产能够计量”这两个条件的,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公允价值计价下,“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而在历史成本计价下,通常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计入成本。

由于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一般情况下账面价值<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视同销售处理,换入资产视同外购处理,故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比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会增加双方企业的“利润”。相反,若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则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有利于企业进行非活性资产交时,并对交换双方的资产、负债有更加公正的评价,从而反映交易双方真实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是真正“存在商业实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这项标准,从而根据自己适时需要来调整利润、操纵利润。企业的这种行为欺骗了市场信息的使用者,不利于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及对利润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了赚取租金或者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两种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当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时,就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当2007年刚颁布新准则时,很多企业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直持有谨慎的态度,仍采用成本模式。但当年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显示,240家公司获得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76家公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可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非必然出现不利。

投资性房地产的初试计量和后续计量中,如果采用公允价值,一般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当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时,则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当低于时,则产生变动损失。如果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则要计提折旧或摊销,且当存在减值迹象的还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综上所述,两种不同的计量方式,对企业的利润有不同的影响。当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反之,会计减少企业利润。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相对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但折旧费用的提取,相应会降低所得税费支出。

虽然在投资性房地产中,无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还是成本模式计量,对企业利润都会有影响,但在公允价值下,企业能更好的预期市场和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

(三)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及对利润的影响

在新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债权人作出了让步,从总体上对于债务人是利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债务人的确认的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转让资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但在历史成本计量下,债务人的确认的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计入“资本公积”。由此可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对负债企业要增加利润;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对负债企业会增加资本公积,对当期利润不造成影响。

五、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06年引进公允价值以来,既为一些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又使会计信息市场更加公开、透明、公正。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有待加强

可靠性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保证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很难获得真正公平的交易价格。同时,审计等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企业使用的公允价值有选择臆断,并非公允、真实、可靠。

2.公允价值成为企业操作利润的工具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评价。前述的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债务重组等中使用,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因而在实践中有些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这种情况在国内外都存在,与会计人员的素质、公允价值计量自身不足、社会大环境影响等有一定的关系。

3.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条件。运用公允价值的正确,对相当部分会计人员来说是困难的,甚至是陌生的。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管理要求会计人员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熟练的基本功,更加要求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适时进取的继续学习能力。

(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应大力加强市场经济的建设。公允价值的实施前提是有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在发达、有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有效的获得可靠的市场价格,继而才能有效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2.充分发挥外部监督机构的作用

健全的市场信息监督体系,是公允价值真实、公正的保障。包括审计、财政、税务、银行等在内外部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监控,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加大提供假信息惩罚力度。

3.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为公允价值的准确计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会计人员,要强调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如此的重要。会计人员必须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会做事。

六、结论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适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正确。相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还将稳健逐步的拓展,这是我国会计迈向世界化客观要求。公允价值的使用确实为企业带来了很多利好,多数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升盈利水平和相关效益指标。公允价值的计量使得计价更加公允,市场更加透明。

参考文献

[1]徐培红.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评价与应用[J].会计之友,2006(2).

[2]FASB.1985.SFAS No.87 Employer's Accounting for Pensions [S].省略.

[3]FASB.1986.SFAS No.89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Changing Prices [S].省略.

[4]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7).

[5]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5(4).

[6]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一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J].会计研究,2006(9).

[7]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1).

[8]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

[9]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本文为西华大学重点学科“会计学”建设项目资助(编号:XZD0909-09-1)。

作者简介:

彭三波(1988―),女,湖南娄底人,西华大学2011级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章道云(1959―),男,重庆人,西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

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它应当基于这样一个假定:一是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而不是为了破产清算、资产重组或者缩减经营规模;二是交易双方应是在公平前提下进行的交易,双方交易的资产和认定的价值是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公允价格;三是在资产价值认定上,这种交易需要一个成熟活跃的市场,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最恰当的依据,这是资产价值确定的最重要和可靠的依据;四是在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作参考的情况下,则应以专业的资产评估部门经估值技术确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交易资产的公允价值。在交易过程中,计量的动态性是其首要特征,它使会计信息能更及时、全面地反映真实的经济环境及其变化,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这五项具体准则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下面我对公允价值在这几项具体准则的具体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1.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中应用

新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取两种方式,即,实际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但在实际操作中,限于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严格,无法计提折旧和摊销,而实际成本法的数据来源容易取得且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出,因而更受青睐。所以企业只有在掌握充分可靠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前提下,企业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据统计数据,在2012年沪深两市近700家拥有房地产业务的企业中,仅有金融街、津滨发展等少数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核算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资产市场的逐步成熟,公允价值更能反映资产的期末估值,这种公允合理的价值确认方式更易得到企业自身、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认可。

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该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3.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的应用

在旧会计准则中,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减免或少偿还的债务作为一种损益被计入资本公积。从实质上来讲,这种重组被视同为一种正常的经营交易;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实物抵债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意味着上市公司今后难以用债务重组等方式通过显失公平的价格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因此说,新准则中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更加务实合理。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新准则较以前做出较大调整,在旧准则中,更多地强调了交换双方的资产价值确认方式和是否涉及补价及补价的确认原则。而新准则要求:不管是否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交易双方都不确认收到的补价中所含收益或损失;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的,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可直接计入损益;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无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5.企业合并

新会计准则从公允价值的认定和核算方面,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做出了较详尽和更利于操作的规定。一方面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双方自愿交易协商确定的价值作为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以确认购买商誉;另一方面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余额不足冲减的,再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可以说,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对资本市场的整合和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从实际业务操作的层面上来讲,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从公允价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公平交易价格体现资产真实的价值。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资产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而公允价值的认可是以完善成熟的评估、审计制度为前提的,目前以我国现在的资产估值技术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认证往往缺乏公信。可以说,成熟活跃的市场、完善的资产评估认证技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

2.公允价值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大量的估计,企业可以因此夸大自己资产的价值,从而创造了利润。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这种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无疑会使企业当期净利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3.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由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来完成,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复杂专业的处理才能完成。而目前我国财务人员队伍中,高端会计人才尚不足10%,基层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评估还是一知半解。可以说会计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

四、推行公允价值属性的几点建议

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在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我在阅读大量的文献后,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制定并颁布专门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公允价值》

财政部应该制定并颁布专门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公允价值》,尽可能详尽地对公允价值予以规定或说明,并在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对违反相关公允价值规范的法律责任。

2.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建立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反对垄断经营,创造公平、自由、活跃的市场环境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关键。

3.建立公允价值的市场信息平台

为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国家应着力于完善资产数据库系统,建立资产、负债价值信息交流平台,对资产的类别、功能甚至待处理资产的再利用,不同功能资产的市场需求量及饱和度定期向社会;使资产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真实地反映市场行情的瞬息变化,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4.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

国家应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在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应该披露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如:公允价值的计量原则与方法、未来现金流量的依据与确认原则、贴现率的选择、有无可能存在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重大调整事项等。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专业水平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又要不断对其进行业务素质方面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做到不仅是一个报表编制者,也是一个评估师,以使公允价值相关新准则真正得以良好实行。

篇5

关键词: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改,并集中用8号准则对资产减值加以阐述,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 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的特点

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与原《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相比,《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有以下特点:

(一) 准则对减值迹象的判断更加明确

  新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二)新准则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更具实务操作性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资产减值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再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在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三)准则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

原有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没有销售市价,只有使用价值,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实务中对于这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有可操作性。

新减值准则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

   (四) 准则增加了商誉减值的测试与处理的规定

   新减值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且商誉必须分摊到相关资产组组合后才能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企业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难以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的,应当将其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组合。

   (五)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转回作出了新的规定

减值准则在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时,同我国原制度和准则仍保持一致。但在转回问题上,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因此,本准则实施后将有效地遏止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二、资产减值新准则在本公司及本电力行业的应用

   (一 )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1、对应收款项等流动资产计提坏账准备

本公司期末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具体计提比例及金额如下:1年以内应收款项计提比例10%, 1-2年计提比例20%, 2-3年计提比例50%, 3-4年计提比例70%, 4-5年计提比例80%, 5年以上计提比例100%。本公司对合同尚未到期及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回的应收款项及关联方之间的应收款项均未计提坏账准备。

本公司主要原材料大多数为甲供材,均消耗到合同成本中,期末存货基本为劳保用品,根据新会计准则,本公司在会计期末没有符合新准则中规定应该提取减值的情况,因此本年度本公司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根据决算要求,如无确凿证据不计提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本公司固定资产多为房屋、土地使用权和进口牵张设备,由于房屋等固定资产的不断升值,本公司又没有无形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因此,本公司未对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二)资产组减值的应用

     我所在的行业是电力企业,这个行业中有许多设备可以单独计价形成资产,但就其独立个体而言不能创造收入、产生现金流入,也不便于管理。通常我们会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例如,输电线路,这类资产包括地基,铁塔及导线,以上资产不但不便于单独计价,也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入,更不便于管理或者监控,因此将以上资产作为资产组进行计账及管理。例如配电设备及线路,我们通常以台区为单位,将配电线路及配电设备(如变压器、跌落开关,居民用表)作为一个整体入账,其分项组成部分为附属设备备案,便于资产清查。

 三、资产减值新准则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会计核算难度,但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增值后的账面价值既不等于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等于历史成本,因此这样处理的结果,只是满足了稳健性的要求,但并未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我国目前资产评估市场还不是很健全,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受到限制,如果寻找专业评估机构则企业成本不断增加,而且存货等数量较多、固定资产年限较长等客观因素也影响公允价值较难确定,新的减值准则将会涉及到大量公允价值的应用,很多实务界的会计和审计人员对于国际会计的资产减值处理都不是很熟悉,这些都将增加应用新减值准则的困难。

   (三)和其他资产的减值相比,商誉的减值测试尤为困难。商誉要结合其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但这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操作性问题,如何认定所属的资产组,是否会产生商誉错误的分配给过小的资产组或者过大的资产组,过小和过大将直接影响商誉的减值测试结果,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利润表。由于这里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判断因素,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也缺乏客观的标准,这里将是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区间。

(四)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资产组在实际会计实务应用难度较大,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而且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

      四、完善与规范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对策

1.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存在客观因素又存在人为因素。要全面掌握资产的质量状况,就得靠企业的采购与仓储、销售与收款、投资与决策、基建后勤等相关部门建立一整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向财务部门反馈各类资产出现的问题与原因。这里尤其强调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实行财务人员严格自律性管理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首先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就需要企业、社会相关部门不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使财务人员逐步适应新的要求。在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杜绝本位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一些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上做文章或对资产减值准备予以漠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诚信度,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这并不是当前会计制度不完善,也不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致,而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是执法不严造成的。要想真正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打击会计造假行为,就需要财政等监管部门对企业经常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财务检查。对查出的违规、违法情况,追究相关人员和企业的法律责任,提高法规的严肃性与震慑力,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篇6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应用;问题

2006年2月财政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准则本着与国际趋同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原则,修订了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同时增加了22项新的具体准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多项会计准则中直接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以“公允性”来突出其定义。所谓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另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FASB在2006年9月的《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其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可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计量属性,其最大特征就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就本质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反映公平交易中双方交换资产或者清偿债务的依据。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特殊性,葛家澍教授认为:“通常需要合理的估计,较难可靠计量,需要找到能可靠计量且可具体把握的计量属性作为它的代表。”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1.在市场上存在该项交易的活跃市场时,由于市场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根据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权衡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因此市场价格能够代表公允价值;2.在市场上不存在该项交易但存在类似交易的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可参照类似交易的市场价格予以确定;3.在市场上既不存在该项交易的活跃市场,也不存在类似交易的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予以估计确定。

(三)公允价值的特性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通常被认为是当前财务会计的两种最主要的计量属性。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具有以下两大特点:第一,相比历史成本强调的是某一时点状态,公允价值更加注重动态过程。随着时间流动,公允价值也会不断变化,每个时点上的公允价值都不同。历史成本注重已经发生的事项,一旦入账一般情况不做调整,只有在对取得成本和收入进行跨期配比时才进行估计。而公允价值能及时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就必须对账面价值调整并在表内反映、表外披露。第二,公允价值站在市场角度用公平成交价进行计量,其形成并不一定要通过真实交易,也可以是虚拟出来的。只要存在公平交易的客观市场环境,公允价值就是“最可能”达成交易的价格。历史成本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前提的,必须存在确实的交易才能凭有关证据进行会计记录。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历史

我国的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路程较为坎坷,从一开始的大力提倡,到后来修订中的回避,直到现在的重新引入。从1992年11月我国首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中很少采用或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1997年至2000年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1998年6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这一期间,财政部共颁布了10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包括5项: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2001年2月和11月财政部陆续的6项准则中的《无形资产》、《租赁》和《固定资产》3项正文中直接涉及了公允价值,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01年的5项修订准则中,只有三项准则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后仅在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或多项股权时的债权人的会计处理时才保留了公允价值;《投资》准则修订后则删去了公允价值;《非货币易》准则修订后只是在用于确定有补价时和同时换入多项资产时的资产入账价值项目上保留了公允价值。2005年,财政部先后了6批共22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正式,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本次新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大量应用。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新基本准则中专门单列一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规定,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明确规定“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地位。下面重点分析公允价值在以下各具体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一)公允价值在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债务重组。新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基本回到了我国1998年时的情况,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就债务人而言,当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非现金资产由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债务人转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当债务重组方式为债权转为股权时,股权按公允价值作价,债务人应将股权公允价值与其实收资本(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将享有的股权公允价值确认为长期投资。可见,新准则的思路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为股本,对股本及非现金资产应按公允价值作价。其中股本的面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入债务人的资本公积,而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差额计入债务人当期损益。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修订后的准则中也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不以账面价值入账,把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该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其公允价值计价的条件必须满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3.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计量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计量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按《企业合并》准则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成本是指购买方在购买日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与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之和。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后续计量中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相反的,则应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4.公允价值在新增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在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生物资产、股份支付、企业年金基金、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准则是新增加的具体准则。下面简要概括公允价值在这些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1)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必须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且企业能够从该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

(2)企业合并。新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金融工具。有关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要求,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要求,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应当在转移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套期保值》准则要求,套期应包括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或该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套期的公允价值套期:对于满足条件的套期,可运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要求,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先确定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

(4)生物资产。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条件是生物资产所在地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和存在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确定。

(5)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6) 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规定,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在初始和后续计量时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日对投资进行估值时,应当以估值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7) 石油天然气开采。对于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将其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转让部分探明矿区权益的,按照转让权益和保留权益的公允价值比例,确定已转让部分矿区权益的账面价值,并将转让所得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对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问题

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会相对影响其实务中的可操作性。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时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值的操作,尤其在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公平市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探求公允价值的情况。此外,公允价值的确认、公允的程度、现值利率的取得也都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具体困难。这些都给公允价值计量留下可选择的空间,而且要审核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准确也比较困难。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利润操纵和会计造假的现象不可避免。虽然新会计准则对此做了一些规定,但仍然存在人为操作的空间。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问题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必须增加成本。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计量属性,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为了预防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必须增加监管成本。同时,实务中很多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十分陌生,要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具体运用,还必须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培训。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协调问题

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准则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协调问题不容忽视。例如,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准备,一经提取,不得转回。虽然这可以缩小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但它与公允价值的理念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同时,它与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回”相背离。可见,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这种矛盾不可避免,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内部必须经过一个磨合完善的过程。此外,新会计准则的修订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其中一些引用和修改在实际应用中必然有不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提供与新会计准则协调的衔接办法。

总之,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它前面的路也充满了荆棘。只有不断的完善和修正才能充分发挥公允价值的优势,并将我国的会计计量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计量理论及技术的日臻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实务中运用将会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FASB. SFAS NO.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fasb. org.

[2] 葛家澍. 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3] 黄学敏. 公允价值: 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 会计研究. 2004, (6): 17-21.

篇7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监管

一、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特点,结合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行为过程。它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正确的决策。

1 对资产减值的判断

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出现了减值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是按单项资产还是按资产组确定减值损失以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都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际操作中,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也是难以确定的问题。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过程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不能仅从单项资产独立来看,而必须将其与整个企业的经济状况综合起来考虑。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税前的,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利率,这也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

2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里的商业实质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人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和金额”怎样准确预计,“显著不同”的判断标准怎样把握,“重大的”的数量标准又应该怎样把握,这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形成了新的考验。对于商业实质的判断,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征,以及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来做一个基本的判断,并为以后的相关判断提供适当的参考。

3 对或有事项的判断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承诺等。或有事项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资产、负债、预计负债、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其中预计负债属于负债的范畴,当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予确认。通常情况下,要使一项或有事项最终确认为负债,会计人员要进行如下的职业判断:一是判断或有事项形成的是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二是如果形成的是现时义务,判断该义务的履行是否很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判断该义务的金额是否能可靠地计量。

4 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判断

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是否应予以资本化,其判断的依据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在进行实务处理时,首先应判断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再确认每期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然后再确认开始资本的时点,以及每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包括利息费用和辅助费用及汇兑差额)。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发生中断的业务,应判断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继续资本化,还是中断资本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要进行判断,在界定时主要是看经济实质,而非表现形式,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问题。

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措施

1 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建设,加强会计监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会计人员的选择范围,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会计计量等多方面给予会计人员更大的空间,其本意是让企业披露更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钻准则的漏洞,以职业判断为由,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在准则制定方面应当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完善准则体系,解释会计准则中相应的规范部分并提供指南,以确保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性。此外,应当建立健全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以体现和保证会计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转变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我国已形成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传统,这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处理会计事项时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如今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工作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思维方式,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模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3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学时。作为会计管理部门,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会计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如阐释和培训新准则、各项法规制度的要点、难点以及对新经济业务的讨论等,以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会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端正态度,了解培训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每次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准确领会相关政策、准则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开展会计职业判断的利器。

篇8

一、工作原则

在区、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冰雪天气防雪工作,形成社会整体合力。明确各相关部门、社区、单位、个人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冰雪天气防雪清雪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提高防雪清雪工作的效率。街道办事处、驻区单位、部队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做好防雪清雪工作。防雪清雪工作重点保证辖区主干道、次干道、社区道路、居民楼院、商店、学校。

1.按照属地化原则:各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区域范围内的防雪清雪工作。在落实专业防雪清雪队伍工作责任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社区、驻街单位的作用,就近协调力量,提高防雪清雪快速反应能力。

2.快速反应原则:保持快速、高效、通畅的通讯联络,收集、传达、反馈、汇总有关信息,接到信息后请示快、处理快、反馈快。

3.协同配合原则:及时进行全行业救援、配合,通力协作。

二、冰雪天气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区防雪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辖区内道路防雪清雪工作日常运行管理和事件处理,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城管的副书记胡海青同志兼任。

2.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冬季防雪清雪工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2)建立由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灾通讯网、应急队伍、应急保障所组成的应急救援系统,提高冰雪天气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

(3)及时掌握降雪信息,并将防雪情况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4)代表区政府、街道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辖区内的防雪清雪工作。

(5)组织召开辖区内有关单位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审核冰雪天气应急工作的方案、工作计划。

(6)做好冰雪天气预防和宣传工作,不断提高辖区内人民群众冰雪天气安全和积极参与防雪清雪应急工作的意识。

(7)加强区域合作,交流防雪清雪经验。

3.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的构成

指挥中心成员:街道城管科、党政办、宣教科、经发科、社建科、综治办、卫生科、社区、阜新路派出所、鞍山路派出所、城管五中队、阜办环卫公司。

4.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冬季防雪清雪工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2)在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做好冰雪天气预防和宣传工作。

(3)参加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召开的工作会议。

(4)办事处城管科全面负责防雪清雪工作的组织、指挥和监督检查工作;街道经发科负责全区企业的防雪清雪工作;街道卫生科负责组织医疗救护队,接到通知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城管执法五中队负责落实驻街单位“门前三包”范围的清雪工作;环卫公司负责辖区市政设施的防雪清雪工作;各社区负责各自辖区的防雪清雪。

(5)各有关责任单位要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将所属防雪清雪任务分解至具体防雪清雪作业队伍,并严格落实各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人以及材料贮备、车辆、人员等有关事项。

(6)监督、检查责任单位负责分片巡查并及时掌握防雪清雪执行情况,督促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

(7)各部门、单位要切实保障本单位的搜救力量和资源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及时按区、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要求参与防雪清雪工作。

(8)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工作程序,学习掌握防雪清雪应急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9)遇有降雪天气,各有关部门、社区单位要坚持昼夜值班制度,并立即组织社区群众做好防雪清雪工作,同时要加强信息反馈。

5.应急联动机制

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必要时可调动辖区内大型设备和人员、物资,情况紧急时可启动社会联动网络。

三、预警预防机制

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通过分析预警信息,判断危险程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将冰雪天气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1.预警预防行动

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应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四方区冰雪天气应急预案》,并通知有关单位。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好参与冰雪天气应急行动的准备工作。

(1)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密切关注冰雪天气形势的发展态势。

(2)相关单位加强值班、值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街道二支专业防雪清雪作业队伍开始值班待命。

(4)应急保障队伍、应急设备、物资准备。

预警预防行动的监督检查

(1)监督检查内容:应急值班、应急人员、防雪清雪队伍、物资的准备情况等。

(2)监督检查方式:电话查询或实地检查等。

(3)城管科负责辖区内专业防雪清雪队伍、应急人员的监督检查。

四、应急保障

1.人员保障(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负责)

2.物资保障(街道社区建设科负责)

3.宣传保障(街道宣教科负责)

4.其它保障

在应处置中,医疗救护等社会公共部门应根据突发事件情况的需要,各司其职,行使保障职能,共同做好恶习劣气候下的应对措施。

五、附则

1.冰雪天气

据资料记载,青岛市年平均结冰日为82天,年平均降雪日为10天。每年自11月15号起进入防雪清雪阶段。

2.监督检查

街道城管科负责分片巡查并及时掌握防雪清雪执行情况,督促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区城管执法局负责“门前三包”工作的监督检查。

3.奖励与责任

(1)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将酌情对在冬季防雪清雪应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2)对于在防雪清雪应急工作中拒不执行本预案,,造成损失或影响的单位或个人,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将报请上级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违反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篇9

   2022年最新冰雪天气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冰雪灾害的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配合密切,行动统一,高效、有序应急救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冰雪灾害的影响,确保全市道路畅通、运输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切实提高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综合防御和处置能力,严格落实职责和岗位责任,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重点抓好“一抗三保”工作,即:抗灾害、保畅通、保运输、保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以xx局长为组长,xx副局长为副组长,局办公室、局工程科、局行业科、公管所、公路段、港航处、质监站、各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公交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交通运输工作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行业科。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导交通运输系统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

  三、应急处置职责分工

  局办公室:负责局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收集整理交通运输系统应对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相关情况,及时通报应急措施和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宣传报道和维稳工作。

  局工程科:及时掌握全市公路通行及交通在建工程应急情况,加强对公路、桥梁、隧道、在建工程应急工作的指导和监管,确保重点路段安全畅通,并将辖区内道路通行情况及时通报相关单位和部门。

  局行业科:根据上级和有关部门要求,全面掌握天气变化、道路畅通及运输车辆通行等情况,及时通报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道路畅通交通运输工作各类信息,制定工作预案,指挥协调交通运输行业运输和安全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处置各种应急事项。

  公路运输管理所:跟踪了解雨雪、冰冻严重地区公路通断情况,督促运输企业及时调整行车计划,加强在途车辆的安全监管和信息预警,确保安全行车,必要时停运或中途停车休息;准备应急车辆,做好应急运力储备,科学合理调度,及时疏运因雪阻造成的滞留旅客;指导、教育各运输单位驾驶员开好安全车;及时向运输企业公告封道线路。

  公路管理段:加强全市公路特别是公路桥梁、隧道、涵洞、高边坡、高挡墙和高路堤等冰雪灾害易发地段的巡查力度,加强公路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积雪、冰冻严重路段交通疏导,全力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准备铲雪车、装载机、挖掘机、自卸车、高空作业车、安全设施抢修车、洒水车、应急照明灯、铁锹、草包、防滑沙等应急抢险设备和物资,并保证车辆、机械性能完好。一旦发现雪堵、塌方,及时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抢修,设立警示标志牌;必要时进行封道,并及时通报封道情况。

  港航管理处:加强恶劣气象条件下水路运输、渡口、渡运的安全监管,督促水运企业加强应急值守,严格运输船舶安全操作和恶劣天气应急管理;及时将大风、大雾等情况通知各水运单位和渡口;督促港口生产经营单位做好装卸作业处理,必要时停运、停渡。

  质监站:加强在建工程的安全监管,督促各建设指挥部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交通建设工程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各交通工程指挥部:加大对在建工程的安全监管,督促建设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物、简易宿舍等的安全管理,严格防范因灾致人伤亡事故;对无法保证安全的工地应暂停施工;确因工期、质量因素需要施工的,应督促加强安全防范。

  各运输公司:根据天气和道路畅通状况,及时调整行车计划;加强在途车辆的安全监管和信息预警,必要时采取停运等措施,确保安全行车;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配备防滑链等应急物资,全力保证运输安全。

  公交公司:加强在途车辆的安全监管和信息预警,及时调整行车计划;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加强城区道路巡查,组织人员及时除雪,保证公交线路畅通,公交运行安全。

  四、应急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防范雨雪冰冻灾害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应对处置工作。

  一是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好天气状况的中长期预报,宣传防范应对措施,增强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二是要对因雨雪冰冻影响可能造成的道路堵塞封闭情况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和责任,明确应急人员,储备应急物资。

  三是要抓好各类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密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是要切实做好道路保通和运输组织工作,一旦发生重大雨雪冰冻灾害或出现交通中断或堵塞现象,及时向局领导小组报告,并积极做好应急处置,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五是要加强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应急值守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制,保持24小时手机畅通。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了解灾情信息,确保信息畅通。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迅速报告。

  2022年最新冰雪天气应急预案

  为加强冰雪天气时我街道、社区道路、居民楼院防雪清雪工作的统一组织和指挥,合理使用防雪清雪资源,明确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城市防雪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各应急成员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迅速、积极、有序、高效地处置灾害事件,控制突发事件,将冰雪天气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确保辖区生产、生活正常进行,根据国家、省、市、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在区、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冰雪天气防雪工作,形成社会整体合力。明确各相关部门、社区、单位、个人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冰雪天气防雪清雪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提高防雪清雪工作的效率。街道办事处、驻区单位、部队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做好防雪清雪工作。防雪清雪工作重点保证辖区主干道、次干道、社区道路、居民楼院、商店、学校。

  1.按照属地化原则:各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区域范围内的防雪清雪工作。在落实专业防雪清雪队伍工作责任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社区、驻街单位的作用,就近协调力量,提高防雪清雪快速反应能力。

  2.快速反应原则:保持快速、高效、通畅的通讯联络,收集、传达、反馈、汇总有关信息,接到信息后请示快、处理快、反馈快。

  3.协同配合原则:及时进行全行业救援、配合,通力协作。

  二、冰雪天气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区防雪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辖区内道路防雪清雪工作日常运行管理和事件处理,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城管的副书记胡海青同志兼任。

  2.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冬季防雪清雪工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2)建立由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灾通讯网、应急队伍、应急保障所组成的应急救援系统,提高冰雪天气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

  (3)及时掌握降雪信息,并将防雪情况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4)代表区政府、街道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辖区内的防雪清雪工作。

  (5)组织召开辖区内有关单位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审核冰雪天气应急工作的方案、工作计划。

  (6)做好冰雪天气预防和宣传工作,不断提高辖区内人民群众冰雪天气安全和积极参与防雪清雪应急工作的意识。

  (7)加强区域合作,交流防雪清雪经验。

  3.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的构成

  指挥中心成员:街道城管科、党政办、宣教科、经发科、社建科、综治办、卫生科、社区、阜新路派出所、鞍山路派出所、城管五中队、阜办环卫公司。

  4.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冬季防雪清雪工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2)在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做好冰雪天气预防和宣传工作。

  (3)参加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召开的工作会议。

  (4)办事处城管科全面负责防雪清雪工作的组织、指挥和监督检查工作;街道经发科负责全区企业的防雪清雪工作;街道卫生科负责组织医疗救护队,接到通知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城管执法五中队负责落实驻街单位“门前三包”范围的清雪工作;环卫公司负责辖区市政设施的防雪清雪工作;各社区负责各自辖区的防雪清雪。

  (5)各有关责任单位要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将所属防雪清雪任务分解至具体防雪清雪作业队伍,并严格落实各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人以及材料贮备、车辆、人员等有关事项。

  (6)监督、检查责任单位负责分片巡查并及时掌握防雪清雪执行情况,督促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

  (7)各部门、单位要切实保障本单位的搜救力量和资源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及时按区、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要求参与防雪清雪工作。

  (8)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工作程序,学习掌握防雪清雪应急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9)遇有降雪天气,各有关部门、社区单位要坚持昼夜值班制度,并立即组织社区群众做好防雪清雪工作,同时要加强信息反馈。

  5.应急联动机制

  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必要时可调动辖区内大型设备和人员、物资,情况紧急时可启动社会联动网络。

  三、预警预防机制

  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通过分析预警信息,判断危险程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将冰雪天气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1.预警预防行动

  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应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四方区冰雪天气应急预案》,并通知有关单位。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好参与冰雪天气应急行动的准备工作。

  (1)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密切关注冰雪天气形势的发展态势。

  (2)相关单位加强值班、值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街道二支专业防雪清雪作业队伍开始值班待命。

  (4)应急保障队伍、应急设备、物资准备。

  预警预防行动的监督检查

  (1)监督检查内容:应急值班、应急人员、防雪清雪队伍、物资的准备情况等。

  (2)监督检查方式:电话查询或实地检查等。

  (3)城管科负责辖区内专业防雪清雪队伍、应急人员的监督检查。

  四、应急保障

  1.人员保障(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负责)

  2.物资保障(街道社区建设科负责)

  3.宣传保障(街道宣教科负责)

  4.其它保障

  在应处置中,医疗救护等社会公共部门应根据突发事件情况的需要,各司其职,行使保障职能,共同做好恶习劣气候下的应对措施。

  五、附则

  1.冰雪天气

  据资料记载,青岛市年平均结冰日为82天,年平均降雪日为10天。每年自11月15号起进入防雪清雪阶段。

  2.监督检查

  街道城管科负责分片巡查并及时掌握防雪清雪执行情况,督促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区城管执法局负责“门前三包”工作的监督检查。

  3.奖励与责任

  (1)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将酌情对在冬季防雪清雪应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2)对于在防雪清雪应急工作中拒不执行本预案,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影响的单位或个人,街道防雪应急指挥中心将报请上级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违反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篇10

关键词:轨道交通;ETC;应急指挥中心;线路控制中心

轨道交通ETC系统是指挥、协调全市轨道交通网的信息系统。通过ETC系统平台,对轨道交通系统内部可以实现对各个线路的运营监视、管理,集中指挥与协调,对轨道交通系统外部实现信息沟通、信息共享,并为领导者进行重大决策时提供数据基础依据。线路控制中心所辖范围为本线路的行车、电力、车站环境及车站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当线路运营出现异常或灾害发生时,线路控制中心根据本线路运营情况,与ETC系统信息交互,接收ETC系统协调指挥指令等,使线路各有关系统协调工作。车站系统设在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及独立的变电所等。可以独立完成对车站系统的监控工作,并提供本站的实时信息和历史数据。现场系统由行车、电力、机电设备、环控、闭路电视、广播等系统的现场设备组成,这些系统对下直接连接各种监控对象,对上与车站级系统互联。

1.应急指挥中心职能定位

ETC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平台对各条线路主要运营信息进行采集,监视各线运营情况,遇有严重突发事件或影响邻线线路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进行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具体职责如下:(1)是轨道交通线网的统一运营协调与管理中心通过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列车运行、客流统计等运营信息,统计整个轨道交通线网各条线路行车运营的正点率、晚点率、客流分布,并根据地面公交线路信息等,合理制定线网中各条线路的行车运营计划,协调各线路行车运营、运营时间等,以达到线路运营的安全、准确、高效、服务的宗旨,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的整体线网能力、线网效率等。通过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维护信息等,经过处理筛选上传至信息中心,通过线网信息中心对线网主要设备运营情况的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制定各种管理信息报表,便于对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保养等制定合理方案与建议,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作为对各条线路的设备维修进行考核的依据。(2)是轨道交通线网应急处理的中心在线路运营中发生意外事件时,如地面交通拥堵、相关车站大客流疏散、某车站发生重大事故或灾害等情况,通过监控的相关视频信息,协调线路运营计划,有效、高效的处理应急事件,以确保各线路尽快恢复正常运营。(3)是轨道交通线网对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和共享的服务中心为地铁上级单位的运营监管提供支持向上级单位值班室定期反馈运营状况,为上级单位进行运营监督管理提供支持综合控制中心可随时将上级单位的重要通知和要求至各运营单位或岗位执行。ETC系统既与线路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交换,接收线路控制中心各系统传送的行车信息和主要设备故障信息等,通过信息过滤和统计分析,传输至线网数据中心,并通过向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报送和;同时又搜集、汇总与轨道交通运城市规划•FORUM行相关的外部信息(如交通信息、气象信息等),为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提供信息渠道,为乘客提供多方位服务,实现城市信息互通和共享。

2.应急指挥中心与线路控制中心的职能划分

从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定位中可以看出,应急指挥中心重在管理与协调,而线路控制中心重在对本条线路的监控调度,两者之间的功能重点虽有不同,但功能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应急指挥中心是日常监视、应急指挥的管理系统,而线路控制中心是具体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调度、监视的控制系统。应急指挥中心通过监视轨道交通网中各条线路的行车、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统一协调安排网络内各线路的联合运营计划和预案;线路控制中心实时监视所控制线路的各种设备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并上传相关设备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至应急指挥中心,并根据应急指挥中心下达的联合运营计划和预案组织行车。日常情况下应急指挥中心对各线的控制中心及线路运营只监视不控制,主要提供协调、协助功能。在非正常情况下,特别是发生影响不同运营主体所管辖线路的突发事件时,线网控制中心将代表公司、政府进行统一的应急指挥,对相关各线路发出协调指令或指挥指令,不控制现场设备。应急指挥中心在掌握各线路运营状况的基础上,完成线路运营的各种报表分析,以便对线路运营的正点率、设备故障维护情况、客流分析等情况有充分的数据基础。应急指挥中心运营模式应有利于对不同运营主体的管理,要在技术上、使用上为运营主体创造条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应急指挥中心力求补充控制中心功能的空白点并提供增值服务。ETC系统只管理到与OCC的接口部分,从各线路的控制中心采集主要数据,用于监视及分析,不直接与车站相连。接口规范由应急指挥中心制定,各线遵从。应急指挥中心向各条线路控制中心提供实现一些共享信息,如:气象信息,其它公交系统的相关信息等。一旦出现重大事件,可以及时向城市主管部门通报情况,接受上级指示,协调相关部门,并向各线路控制中心下达协调指令。线路控制中心接收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实施线路监控功能。各线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其控制中心应立即处理,并根据突发事件类别要求上报应急指挥中心。如突发事件涉及其它运营主体所管辖的线路时,由应急指挥中心来统一协调指挥,避免环节过多,从而使突发事件得到即时的处理。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