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市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现状,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清理整顿未经审批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一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积极构建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适度均等化、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工作内容

1、加快市夕阳红怡乐园二期工程建设。市夕阳红怡乐园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156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500平方米,建设床位300张,总投资4800万元,目前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计划从2013年3月准备动工,到2014年3月完成结顶,当年9月完成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督促锦屏、岳林两个街道加快建设敬老院。

2、加快松岙镇敬老院建设。2013年市政府将建设3000张机构养老床位列入年度实事工程项目,其中我市松岙镇敬老院建设的100张床位纳入其中,松岙镇敬老院总投资500万元,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计划在今年底前开工,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一方面要督促该镇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另一方面协助制订养老机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顺利运行。

3、培育发展一批民办养老机构。一是要协助已批准同意筹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建设步伐。2012年我市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经审查,共批准同意筹办民办养老机构6家,计划建设床位455张,今年要协助做好各项建设任务,确保这些民办养老机构顺利建成。二是对全市未经批准擅自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清理整顿。经调查,我市目前共有21家未经审批的养老机构,其中个人举办18家,入住老年人251名,宗教场所开展养老服务3家,入住老年人182名。这些未经审批的养老机构大多房屋质量未经建设部门鉴定、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卫生防疫设施落后、从业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我局在2月5日对这些机构发出了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任务,整改合格后,向我局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在整改期内自行停业关闭,做好人员安置。

4、推进3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是现阶段既适合我市发展形势,又能有效缓解养老服务问题的具体措施,2013年我市计划完成3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任务,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要建成304个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我市100%社区和80%行政村,为籍6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高龄、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要抓好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注重发挥这些场所在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功能。

5、制订出台《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结合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精神,抓紧时间制订《实施意见》,计划在今年4月底前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今后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同时大力推进“9055工程”,即:满足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实行家庭自助养老,5%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实行社区帮扶养老,5%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实行照护养老目标,全面建立起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为顺利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局里成立工作小组,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为成员。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注重统筹谋划,创新工作举措,切实做到力度不减、劲头不降。

篇2

(一)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城市低保工作逐步规范。根据上级城市低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年根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目前,全镇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04户198人,月人均补差170元,全年发放城镇低保金37万元。

2、农村低保工作运行良好。按照省市的要求,对农村低保进行了全面审核审批,自查自纠。目前全镇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93户1352人,平均补助水平为每人每月105元,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70万元。

3、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开始实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政策。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形成目前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制度,救助工作逐步得到规范。目前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平台已基本建立,困难群众在本市范围内看病可直接在医院结算救助金额。

4、灾民救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积极争取上级损房补助资金1.8万元,6户危房改造得到资助。

5、落实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补助,从7月起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5元。目前我镇享受重度残疾人补助的人数达410人。

(二)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

完成了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村(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对新当选的村委会主要领导进行了培训,认真落实社区实险全覆盖工作,农村社区均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站、治安调解服务站、民政工作站、计生服务站、社区志愿者协会、居家养老服务站等。

(三)进一步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春节期间,积极做好现役义务兵的优抚慰问工作,早做方案,早安排,优抚费、立功受奖人员奖励、春节慰问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了义务兵家庭的思想稳定。

制定了全镇双拥创建工作三年计划,深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着力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努力打造军地构建和谐社会新平台。进一步健全烈士家属、牺牲及病故军人家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病退军人、参战人员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发放优抚金约245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建成具有敬老院、老年公寓、爱心超市、老年活动中心、社会救助工作站、救灾物资贮备站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向上积极争取“关爱工程”补助资金23万元,新增敬老院床位30张。推动社会化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政策,13个村居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严格按规定确定供养对象,我镇目前五保供养人员有255人,供养标准集中供养3920元人/年,分散供养3320元/年。镇敬老院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敬老院。

(五)积极做好慈善工作。宣传发动,建立组织,组织募捐,募集慈善基金32余万元。严格把关,配合市慈善基金会为低保户学生、孤儿实行慈善助学,为低收入尿毒症、恶性肿瘤等患者进行慈善助医。

民政工作打算

继续认真贯彻五保供养条例,不断改善五保老人居住条件和护理、娱乐条件,强化院内建设和管理,提高入院率。

认真做好城乡低保核查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发放。

进一步落实优待优抚政策,认真做好双拥工作,争创双拥模范乡镇,保障广大优抚对象的生活略高于当地群众。

加强查灾报灾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查灾、报灾、核灾程序,做到发现灾情现象及时报灾,做到报灾准确,信息畅通。

巩固村民自治模范镇工作,争创省级村民自治模范镇。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的《殡葬管理条例》和《江苏省殡葬管理办法》,杜绝骨灰装棺重葬现象,完善村级公益公墓(骨灰堂),保证火化率达100%,进一步提高骨灰入墓率。

认真做好老龄工作,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软硬件建设,热情为老年人为服务。

篇3

一、目标任务

(一)100个民生工程重点项目目标任务

在完成新建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新建镇、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各一栋的基础上再改建4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二)实施好三项保障工程,确保民生指标全面达标。

1、实施好养老保障工程。一是强化基金征缴。2013年力争使全县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36998人(含离退休人员),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量达到9850万元。二是继续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工作。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达到88%以上,社区管理人数达到7300人。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步伐,使2013年的任务目标增长率达到10%。参保人数达到298681人,其中缴费人数159812人,发放基础养老金人数60058人。

2、实施好就业保障工程。一是继续开展零就业家庭的安置工作。使2013年我县的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二是做好“4050”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力争2012年安置4050人员420人。三是强化岗位对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四是做好失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工作,2013年力争使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6700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达到230万元。

3、实施好医疗保障工程。一是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工作,主动上门搞好调查摸底,分类指导,制订切合实际的参保方案,妥善解决改制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二是在努力将全县各类企业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的同时,将一些认识高、条件成熟的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三是积极开展“学生双投双保”,争取将全县的在校学生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四是加强医保“两定”单位的监督管理,探索新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遏制“单列”人员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力争在2013年使全县的医疗保险参保99500人(职工34650人、居民65000人)、基金征缴380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5000人,基金收入10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0500人、基金收入72万元。

二、工作重点

2013年,我局将把新建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新建镇、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各一栋以及改建4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确保以上项目在2013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三、工作措施

1.重视程度到位,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将实施民生工程列入年度主要目标内容,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协调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民生工程项目安排、政策要求、资金筹措等工作,协调解决民生工程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按分工负责、按月调度。

2.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基础工作。我局负责的“民生工程”项目,无论是社保、医保、还是就业,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因此,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基础工作成为做好工作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业务规程,规范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待遇审核、费用结算等程序,积极推进“金保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强化社区平台建设,强化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功能建设,使“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失有所助”的目标进一步实现,特别是今年开始实行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更是使我县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朝全覆盖迈了一大步。

四、工作建议

涉及我局的“民生工程”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养老服务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将完善和加快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显现,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养老制度保障不健全、城乡养老资源差距大等影响着城市养老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泉州市各级政府重视老龄化现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全市养老事业的有序发展。养老服务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笔者以泉州市为例,对其养老事业的实践进行检视,以期为破解养老服务业之困局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一、泉州市养老服务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和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养老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难题。养老问题不应只停留在物质赡养层面,还应延伸至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紧急救助和精神抚慰等层面。发展城市养老服务业,建立一套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举措。截至2014年末,泉州市60周岁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有88.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2.37%[1]。可见泉州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而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市政府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在整体规划、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养老服务更加到位,养老保障更有力度。

(一)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不断健全

与过去相比,泉州市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向和目标逐渐明晰。自2011年以来,泉州市先后出台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贯彻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14年在《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更加全面地提出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泉州市政府的政策驱动下,养老服务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已建、在建的各类养老机构共有500多家[2];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结合”新养老模式的发展;支持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建设等。可以说养老服务业在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正大步向前发展。

(二)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泉州市推出相关政策,制定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的配置标准,建立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养老机构管理更加精细化。各类养老机构根据不同的配置标准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公办养老机构发挥“托底”功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民办养老机构则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二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全覆盖基础上实现提标升档。泉州市的养老90%是居家养老,因此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成为政府力推的养老政策。当前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14个,基本实现全覆盖[3]。今后政府将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推广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养老安居新体系。

(三)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泉州市养老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联合多部门,盘活社会多方资源,提供资金补贴保障。如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补贴、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购买服务等举措。二是提倡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领域。如由民间企业投资兴办的“泉州市江南老年颐乐园”现已投入使用,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通过海外华侨的捐赠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建成了“大埔村养老院”等,这些都说明社会力量已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业重要的供给主体。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养老信贷投入和提高机构养老服务及入住老年人的保险保障水平等措施[4]。

二、泉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泉州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服务业仍带“病”运行。养老服务业关系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理应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突破其在当下的现实困境,以推动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1.养老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的顶层设计影响着养老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泉州市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当前泉州市养老政策的关注点在于解决养老的经济问题,而忽略人才队伍建设、医疗保障等问题;二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一项政策从制定到获得广大人民接受是需要时间的,这就需要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

2.资金投入和人才帮扶不够

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是泉州市目前面临的两大困境。截至2014年末,泉州市政府在帮扶特困失能老人、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从效果看,城乡养老资金投入不均,部分养老机构处在艰难维持的状态。说明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力度还不够。此外,该市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

3.养老配套设施规划不合理

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是养老机构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尽管泉州市在布局规划养老设施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出台的《泉州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配套设施之困局,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较为详细的养老设施规划、城乡养老设施不均、社区养老设施不健全、设施配置标准不明确和养老设施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养老机构发展动力不足

1.养老机构“供需”错位

泉州市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普遍比城市低,城乡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不平衡。如城乡养老机构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城区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而农村多有空置,一些偏远郊区没有设立养老院,存在“就近养老”难的问题。各类养老机构也存在着诸多瓶颈。由于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及收费标准不同,导致公立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够,而部分老年人因服务费用高而住不起民办养老机构。城乡养老机构“供需”矛盾问题已影响着该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争取资金支持的主动性欠缺

要确保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行,主动争取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尽管泉州市在养老建设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但部分养老机构在用地、设备等硬件方面资金压力仍然很大。如民办养老院的场所创办难度大,多以租房或自建房充当养老院场所,普遍存在亏本经营的状况。以晋江为例,目前仅有3家民建民营型敬老院,占现有养老机构的10%[5]。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利用率较低

泉州市传统养老观念较强。据统计,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约6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2%,其他居住形式(如养老院等)仅占3%[1]。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泉州市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因此,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是泉州市政府力推的养老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运作资金、养老场地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利用率比农村低,导致出现室内闲置现象。

4.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未能有效衔接目前泉州市各类养老机构有500多家,但部分机构医养衔接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机构的医疗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无法实现“有病就医”;二是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部分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养老需求;三是护理型养老机构数量较少,护理床位比例偏低。这些充分说明现有医养结合发展较为滞后,亟需加以解决。

(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不足

1.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不足

十部委联合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主体。泉州市社会资本涉及养老服务业各个领域,但是在参与过程中仍遭遇发展瓶颈。如民间资本参与缺乏统一、公平政策和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再加上养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使民间资本参与动力不足、投融资能力较差,影响了社会力量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

2.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短板”

泉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大多依靠社会力量创办,使其在场地、设备等硬件方面资金压力大,亏本经营的局面难以扭转。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的政策保障不健全,部分养老政策难以实施和落实;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使民办养老机构难以维系。3.专业人才输送不足目前泉州市各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着专业人员难招的现象,说明该市养老服务人才严重短缺,再加上受过正规培训的专业人员极少,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养老服务业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影响养老机构工作的正常运作。

三、破解城市养老服务业困局的整合举措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正处于“三期叠加”: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元年;二是“十三五”规划元年,相关政策还处于蜜月期;三是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大时代[6]。2015年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场时代大变革,尽管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破解养老服务业之困局要从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建设和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助力养老。

(一)以统筹规划推进“精准扶老”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转变传统思维。一是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保障。2014年泉州市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列为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政府实施的政策法规。二是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泉州市政府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资金补贴,重点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购买服务。三是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针对泉州市人才短缺的困境,政府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建设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四是落实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泉州市规划局将在片区开发建设时加强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并在新建楼盘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五是推进养老机构改革。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7],同时要给予民办养老机构更多支持,实现各类养老机构“供需”平衡。

(二)以资源整合推动“社会化养老”

“社会化养老”主要是指社会力量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价值[8]。政府要协同多方社会力量,使其成为养老服务业的生力军。具体包括:一是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以晋江为例,磁灶社区敬老院就是一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的养老机构,由民间社会组织负责投入资金和基础设施。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由政府投资并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服务已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常态。政府要建立激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扭转社会力量及资金不愿投资费力不讨好的养老服务业的局面[9]。社会力量则要发挥自身社会公益性作用。三是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和人才培养。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建立促进社会组织承接养老服务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建设,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

(三)以技术创新实现“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是随着养老服务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理念[10],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盘活社会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泉州市在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助力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4年成立的“泉州市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了老年人信息录入、手机发放等工作,并开始向老年人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化服务,逐步落实实体援助服务项目[1]。而泉州市泉港区通过引进“泉州市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承接主体,出台《“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互联网+”养老助残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对象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和实体援助服务[11]。可见,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是我国养老服务业与时俱进的表现,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四)以实践创新探索“医养结合”

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医养结合”模式,有望成为破解养老之惑的重要举措。但在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政府加以解决。具体包括: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破除发展医养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医养产业往健康方向发展。二是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保障老年人养老和医疗叠加的需求。三是加大对医疗养老的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护理型养老机构,落实养老机构医疗配套设施。四是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政府要与社会合作,鼓励更多专业的护理人员到养老机构工作。

作者:谢丹妮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泉州市老龄办.泉州市2014年度老年人口与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张薇.泉州老年人口88.6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受关注[EB/OL].

[3]张晓明,石伟琴.聚焦养老难问题多管齐下助老养老[EB/OL].

[4]余新仁.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解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J].社会福利,2014(3):24-25.

[5]陈小妮.泉州多元化发展破解养老困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EB/OL].

[6]王胜.“十三五”规划系列之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三期叠加,全面爆发[EB/OL].(2015-04-30)[2016-02-15].

[7]福建省民政厅.福建: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新步伐[J],社会福利,2013(8):44-46.

[8]王素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EB/OL].

[9]郭铭华.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何以举步维艰?[EB/OL].(2014-04-13)[2016-02-15].

篇5

 

根据《实施〈珠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现将我局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成情况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方面。一是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县共有法人登记的社会组织152家,其中社会团体10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3家;已进行备案登记的社会团体176家;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印发了《**县民政局关于开展2016年全县性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通知》,并成立了**县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全县获得4A级的社会组织有一家,3A级的有两家。三是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目前,我县已经实施困难空巢老人、低保失能老人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形式,同时有**县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惠州市孝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惠州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工机构分别进驻龙城街道城郊村、林村和平陵镇平陵社区部分社会组织以委托、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承接了一些政府部门职能和事项。

2、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一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站工程建设。截止至2016年12月,全县156个行政村、23个社区基层公共服务站均已完成建设。二是继续推进“社区约请政府部门现场办公”制度。截止至2016年12月全县共开展16场社区(村委)约请县直单位现场办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社区(村委)建设工作,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形成解决问题“直通快办”机制,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及时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社工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截止至2016年12月,全县累计考试通过审核取得证书的共有353人,完成市委本年度考核我县的社工人才指标任务的185%。

(二)着力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救助方面。一是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制定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应对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目前我县有避灾场所168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一间,面积约150平方米,现储备有:应急包200个、帐篷100顶、折叠床100床、手电筒68支、棉被35床、毛巾被1500张、草席500张、棉衣70件、衣服200件、羊毛上衣1600件。二是启动县救灾储备仓库建设和县救灾避护中心。县救灾储备仓库选址在县民政社会福利院旁,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设一栋二层总建筑面积605平方米,功能齐全和附属设施完善的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已竣工。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新库)启用后,库容比原临时仓库面积大幅增加储备物资将比原来增加5倍。县救灾避护中心选址在县救助管理站右侧的空地上新建一栋框架结构二层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建筑面积286.57平方米的功能齐全和附属设施完善的救灾避护中心,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三是从2016年1月起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550元提高到610元;四是建立健全低保医疗救助金管理制度。出台了《**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细则中明确了救助对象范围、救助标准和确定定点医院。其中,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内医疗费用的自付部份实行全额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医疗救助的比例达70%。

2、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一是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2016年1月份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原来每人每月9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20元;二是落实老年优待和老龄津贴政策。截止至2016年12月,我县共有4800人办理了《惠州市老年人优待证》,老年人可凭《优待证》享受免费乘坐县城内公共汽车和浏览公园、风景区、旅游景区(点)等惠老政策。逐步提高80周岁以上老年人政府补贴。从2012年9月份起,提高80周岁以上老年人政府补贴,80-89周岁老年人100元;90-99周岁老年人200元;100周岁以上老年人500元;三是健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首期投入近160万元完成首期3层框架主体工程建设,建成床位总数100个。二期已正式动工,截止12月底共投入700多万元。建设2家社区、村级居家养老机构;四是福利院建院共投入资金120万元,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累计收养社会弃婴(童)28人,目前收养孤残儿童、弃婴10人。从2016年1月份起,机构供养和散居孤儿从原来每人每月1290元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1390元。

三、存在问题

1、社会组织功能不够完善,能承接政府职能下放的社会组织寥寥无几。

2、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要进一步提高。我县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敬老院的设施不够完善,入住率较低。

3、养老体系建设不尽人意,没有一间民营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机构廖廖无几。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全面扩大评估范围,鼓励符合评估条件的社会组织积极参加等级评估,加强等级评估结果的管理;争取县政府、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扶持资金,并纳入县财政预算。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加强救助工作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救助水平。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养老服务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投入、激励社会投入、发动慈善捐助等各种渠道来加强对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资金保障,确保在2016年6月底前建成。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民办养老事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养老事业发展,争取2018年底在**县建成一家民办养老机构。

 

篇6

一、低保工作

(一)目前为止街道共有低保户1950户,3036人。按照低保户动态管理的规定对全街道低保户进行排查,全年共排查436户、682人,新增256户、363人。根据城乡医疗工作的具体要求,今年共给大病、重病患者和重残(残疾一级)人员116人发放了日常救助金116000元。今年,住院救助96人次,267479元。

(二)廉租住房申请工作

根据市廉租住房办公室的有关规定,今年我街道共有151户,206低保人员申请了廉租住房,下阶段要对申请家庭情况进行审核,对申请家庭基本信息和审核结果进行公示,以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都能享受到国家的阳光政策。

(三)城市低收入住房保障对象申请工作

今年,街共有低收入家庭66户、132人申报了住房补贴,对申请家庭基本信息和审核结果进行了公示,以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都能享受到国家的阳光政策。

二、优抚工作

目前为止,街共有优抚对象263人,其中在职伤残人员有133名;三属人员有40名;在乡伤残6人;在乡复员军人21人;带病退伍12人;参战退役人员14人;农村籍士兵10人;40%精简人员6人;城镇老兵遗属27人。义务兵67人,义务兵办理存折的有39人;第二季度为止按时足额发放了抚恤金,上半年共发放了抚恤金1140821.00元。从第三季度开始各类优抚对象抚恤金社会化发放。

三、扎实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街目前共有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0周岁以上老人总数为3937人。其中,孤寡老人为8人;独居老人为410人;空巢老人为3519人。截止本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服务了810次,4152人。其中娱乐健身、文化教育、精神慰藉居多。每逢节日,各社区服务站组织多彩多样的文体节目,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为推进街道居家养老服务进程,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理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3月6日,街道民政科开展了居家养老工作交流,典型案例分析活动。

四、慈善救助工作

(一)在年初“两节”期间开展了慈善救助“情暖万家”活动,共为100户困难家庭发放了大米和豆油等实物。

(二)今年,共有58名困难人员得到慈善救助金72500元。

(三)在2014年度“圆梦大学”慈善救助中,街道共有5名低保户重点大学录取生得到了慈善救助。

五、基层政权工作

(一)2014年3月和11月,根据市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的具体要求,认真并细致的做好了政区大典编纂工作。

(二)2014年8月至9月,根据市政府的文件要求,认真做好了地名标志设置和清理整顿工作。

六、红十字工作

(一)在今年年初“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中,街共有12名特困人员领取了由市红十字会发放的救助物资。各社区红十字工作站也根据市会的文件要求制定了“送温暖”活动方案并实施。

(二)根据市红十字会的要求,在世纪广场开展了“五.八”红十字日宣传活动。此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和群众达到了600多人次,通过活动,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了红十字知识和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采取自救措施等。

(三)在“8.15”老人节里,街共有10名三无老人每人领取了由锡和医院爱心赞助的价值500元的博爱医疗卡。

(四)10月30日,街红十字会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19周年和进一步宣传和普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崇尚“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美德,在街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初级卫生救护知识讲座。此次活动共有80多人参加。

七、及其他工作

(一)截止目前为止,办理件33件,终结率100%。

(二)5月11日,街民政办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在世纪广场进行的“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中,街民政科组织1300多名志愿者和群众参加了此项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了居民防灾减灾、避震、应急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也唤起了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了市民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篇7

“镇管社区”模式逐步成熟

大场是一个特大型人口集聚区,镇域范围内有居民小区约112个,居民约10.5万户、28万人,居委会共69个(包括1个筹建居委会),社区范围内共26家物业管理公司。尽管大场社区属于已经建成的成熟社区,但面对地域广、居委数量多、居民构成复杂的情况,如何通过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改变,实现精细化管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一直是大场“镇管社区”探索的新路。

201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意见,积极创新完善“镇管社区”管理模式,进一步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有力推进镇管大型社区建设管理工作,解决新形势下社区管理机构定位与功能不明晰、管理幅度过大、多头管理与无人主动管理等问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使得大场的社区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

大场镇建立了“镇管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由“镇管社区”联席会议及下设的“社区平安建设联席会议”和“社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组成,研究决策大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与管理中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与措施,落实承办单位,协调各责任单位的分工协作。

同时,探索建立了“4+8”片区工作模式,即按自然区域将大场社区划分4大块+8个片区,8个片区由社区党委任命8位片区召集人,同时公安派出所、城管、环卫、综治、卫计等相关职能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建立片区联动工作站,主要研究解决片区内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实施片区内单位联合开展的各项工作与活动,负责片区之间、片区与片区外单位之间的工作与活动,起到了借力、借脑、借资源,拓展工作思路和工作内涵的作用。

大场镇还积极探索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的物业管理新体制。组建镇物业管理协调办,负责镇域范围内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及时解决物业管理和业委会建管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设物业专管员岗位,按照社区划分的八个片区,每个片区各配置一名物业专管员,深入到居民区,及早发现和协调各类物业矛盾,增强基层专业管理力量。建立无人管理住宅小区托管、接管机制,完善物业管理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生活告别“孤岛”

2012年10月27日,第一家标准化菜场——翼家菜场正式开办运营;今年1月18日,建筑面积近2100平方米的联华超市菊盛店正式开业……入住顾村馨佳园大型居住社区的居民近些年最深的感受是:不再感觉置身“孤岛”,生活在大居的便利度有所提升。

馨佳园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占地面积1.52平方公里,住宅建筑面积120.6万平方米,住宅总户数16277户,人口约4.5万。截至6月下旬,已入户13444户,入住10177户。当前,大居建设和管理已由建设阶段转为深化日常管理和完善服务功能阶段。

在居民最为关注的出行问题上,轨交7号线南北贯穿顾村大居,沿陆翔路的三个站点目前已全部开通;527路已于去年年底开通运行,宝山3路的延伸工程也已完成。在解决就医、养老、保障等问题上,成立了馨佳园社区事务受理站,方便居民办理事务;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群众就医,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不断加强卫生网络建设。同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已完成功能方案设计,将于近期投入建设。刘行老年助餐点已正式投入使用,社区老年活动室已增至12处,社区健身设施也已实现各居委全覆盖。

2012年,在宝山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孟全福等区人大代表联合提出了《关于加快完善宝山大型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及后续管理》的11号代表议案。宝山区人大、政府持续推动、落实议案办理,集中精力解决大居内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开门七件事”等实际问题,推动市区优质资源向大居布局和转移,加快公建配套建设,使入住居民能够享受到与中心城区同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注重大居内城市服务功能,实现居住、就业、商业、休闲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据悉,为了满足大居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馨佳园附近22万平方米的绿地公园广场即将投入使用,而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也将启动建设。

搭建“自治、共建”平台

“现在一些社区居民还是对大居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那我们就要用服务暖人心、用服务促和谐,优化社区软环境。”一位馨佳园社区干部如是说。

篇8

一夯实社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在开展“俭以养德人人行动”行动中,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创新,利用好社区发动和组织群众的优势,号召全社区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组织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体验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广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配合宣传部门,提倡在社区中心位置设立宣传点,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册,为群众讲解勤俭节约小知识、小典故,在小区电子屏、图书室、各个楼道单元宣传栏等放置“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的警句名言和宣传标语,大力营造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浓厚氛围。

二发展慈善事业,让广泛开展爱心捐赠活动。节俭奉献、养德行善,是慈善事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广泛发动群众捐赠废旧衣物,让家庭中的废旧衣物在扶贫济困中得到充分利用。支持中华慈善总会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号召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家庭收集旧纸张和书刊,将售卖所得款项捐赠给县慈善协会“专项账户”,用于救治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患病儿童。大力宣传慈善捐赠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让慈善的星火燎原,让爱心久久传递,让“节俭养德”涓涓细流成为扶贫济困的不竭源泉。

三倡导奉献友爱,广泛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人们分享资源、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民政系统要按照《全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以“节俭养德”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城乡社区及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光荣院等民政服务机构,广泛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回馈激励机制,让志愿服务记录成为志愿者的“爱心银行”,引导广大志愿者主动参与并积极倡导“俭以养德、节约光荣”的生活方式。把社区打造成为“节俭养德”志愿服务的主平台,发动社区居民组建社区低碳生活志愿小分队,会同有关部门,提供适当场地,方便人们交换和买卖闲置衣物、玩具、图书、家具、家电等,引导广大志愿者在促进绿色低碳生活、节俭节约风尚中贡献力量。

篇9

1月18日至1月23日,副市长XX率市人大社会事业委、市府办、市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一行6人,赴辽宁海城、吉林蛟河学习考察医疗单位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工作,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一、基本概况

(一)海城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海城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1996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2000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2000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2000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关于蛟河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卫生院择优录用、统一调配进入服务站的人员,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待岗制。全市先后有26名卫生院医生充实到服务站工作,有17名业务素质不合格的乡村医生被解聘。

3、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对乡、村卫生机构实施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卫生院全面负责服务站的业务培训、监督与管理,实行对口帮扶、以强带弱、强弱联合。卫生院还拿出部分资金,为服务站统一采购药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对服务站给予资金支持。在政府的组织下,服务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资金,乡镇卫生院配套相应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务站的设备购置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4、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为预防保健与医疗相结合。服务站按照立足社区、服务农民、满足需求、强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入户调查,为12.3万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家庭访视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访视,对孕产妇、双向转诊转回的患者和临终病人随时访视,实行全天侯待诊、电话叫诊和巡诊,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开展双向转诊服务,服务站及时将其不能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转到卫生院,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回服务站继续进行治疗,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给予服务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费,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蛟河市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农村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了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拓展了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竞争意识,激发了经营活力,实现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保证了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

2、通过加强服务站的基本建设、充实技术人员和24小时待诊等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农民就医。自改革以来,该市卫生院和服务站患者就诊量平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增长,服务站直接增收达16万元,每名乡村医生年收入平均增长近400元,不仅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稳定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队伍。

3、通过实行入户访视、双向转诊、健康体验等措施,不仅使农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双向转诊和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以来,农民患者大病和手术医疗费用人均每次减少150元左右,药品费用减少20%左右。同时,由于服务站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较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

二、启示与建议

借鉴两地经验,结合江都实际,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篇10

一、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一)强化职能监管,全面做好计量和标准化工作。

1.按照国家、省、市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制定下发了《武昌区市场监管局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业务科室和各市场监管所的职能分工,并按计划对辖区眼镜制配场所开展计量专项检查,共检查眼镜制配场所21家,对资质不全、未按要求落实强制检定要求的2家机构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

2.围绕武汉市“两新一迎”和市局“三站一场”集中整治工作要求,制定了《武昌火车站出租车计价器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先后4次在武昌火车站周边开展出租车计价器集中整治,共出动各类执法和技术人员25人次,检查出租车计价器132台件,有效遏制了出租车计价器作弊的违法行为;针对中秋节、“迎军运、保大庆”等重大节日和活动节点,对辖区武昌火车站、傅家坡、宏基长途汽车客运站和楚河汉街、黄鹤楼、昙华林等人员密集场所,按所属市场监管所进行分工,成立专班包点包片,落实到人,先后出动执法人员440人次,车辆112台次,共检查全区出租车计价器820台,发现疑似作弊计价器12台(后经仔细确认不属于作弊计价器),有效震慑了出租车计价器作弊行为,净化了出租车运营市场环境,受到了市局的通报表扬及《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正面报道。

3.按照市局《关于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辖区湖北华电武昌热电有限公司和武汉三镇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编写自评报告,并预约专家评审组进行现场审查。

4.认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对全区7家企业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监督检查”、“团体标准自我声明监督检查”和“商品条码检查”3项抽查事项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对标改进完善相关制度措施。

(二)聚焦先行区创建,大力开展标准化改革创新。

一是按照市局关于《武汉市创建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2019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认真梳理、受领武昌区任务分工,逐条对标制定计划进度,梳理全区ISO、IEO等各类标准的贯彻使用情况,掌握行业、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各级标准的底数,了解标准化工作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点,分门别类、有针对性推进武昌区标准化建设稳中有序向前发展。重点推进基层标准化服务站所建设,分别设立了徐家棚、杨园两个市场监管所为建设对象,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市局学习培训,与市局进行标准化业务对接。

二是深入实施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会同区文体旅发委、商务局、科产局等相关部门做好辖区内对标企业的推荐工作,广泛宣传调动企业积极性,动员武汉电力设备厂、湖北中昌植物油公司等5家优势企业参与专项行动,认真按要求完成企业标准信息录入和申报工作。

三是加强标准化工作宣贯力度。6月份,邀请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曾伟在区民政局对全区50余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进行“养老服务标准化”的专题培训讲课,为养老机构进一步规范管理、健全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提供了有益帮助。结合10月份“世界标准日”,组织开展标准化相关宣传工作,进一步面向辖区广大企业普及标准化知识,树立标准意识,贯彻、建立标准体系,逐步夯实标准引领企业的广泛认知和发展模式。

(三)关注民生重点,多方位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1.以群众举报投诉为线索,倒逼相关企业加强自我监管。截止10月份,共受理计量举报投诉161件,其中受理出租车计价器投诉151件,加油站加油机投诉10件,所有受理的举报投诉全部按时限要求办结,办结率为100%。通过对举报投诉件进行来源分析,对被投诉比较多的出租车运营公司和加油站,采取上门检查、及时约谈等方法,有力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内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2.按照推动审批流程优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计量标准核准”相关具体工作的监管权限进行认领并完善办事流程;按“四办”要求,对所负责的“计量仲裁检定”职权进行对标优化,并制定区级办事指南,为今后企业和群众办理计量相关业务优化流程,畅通渠道,提高效率打牢基础。

3.加强工作宣传引导,以开展5.20“世界计量日”、10.14“世界标准日”宣传活动为契机,联合局质检所对辖区5家集贸市场共计599台电子秤和18家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血压计、氧气吸入器、体重秤等医用计量器具共计411台进行了免费检定校准;在企业园区、商场、超市等人流密集区分发、张贴主题宣传海报120余份,大幅提高了市民对计量和标准化工作的认知度。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2020年是武汉市创建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验收之年,要深入实施“一流标准引领”工程,认真组织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提升地方标准水平,深入开展标准实施监督及评估,持续强化标准化创新服务能力,推进标准化基层服务站所建设,大力开展标准化交流培训和宣传,积极参与、开展标准化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开展标准化专题宣传活动,营造支持先行区创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