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篇1

【关键词】财源建设;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市财政压力与日俱增,当前,正值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加强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加快经济发展,不但是我市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更是我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市财源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财源建设,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委书记、市长向守清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又好又快地加速推进洪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实现"好",就必须提高税收占财政、财政占GDP的比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快",就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增幅,就必须加强财源建设,否则"快"就缺乏支撑。同时,由于我市产业结构尚不够合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城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因此,加强财源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

(二)加强财源建设,是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越发展,民生越要改善,对财政的保障能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近年来,中央出台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几乎每项政策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加上近年来我市托口电站库区移民搬迁、新市治黔城建设、安江城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标准提高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广大干部职工要求津补提标的呼声高涨,人民群众对推进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强烈,因此,加强财源建设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财源建设,是改善我市财政运行的必然要求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已成为我市财政工作的难中之难,同时,由于收入规模小,财政自给率低,收支矛盾尖锐,财政运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培植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只有这样,财政运行的紧张局面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紧紧把握当前我市财源建设现状

洪江市地处怀化市东南部、雪峰山脉中段、沅水干流上游,辖25个乡镇、316个行政村和2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45万,国土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市按照"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全局"的发展布局,把财源建设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具体分析我市财政收入的现状,收入总量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可用财力少,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还仍然存在。

(一)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从经济总量看,2013年我市生产总值为82.39亿元,比全省县均生产总值低了118.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在怀化(总量)居第6位。从人均水平看,2013年我市人均GDP为19786元,比全省人均GDP 元低1697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976元,大大低于全省县城平均水平。从财政自给率上看,2013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5.93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6.34%,保工资发放、机构运转、民生需求和经济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

(二)骨干财源乏力,财政增收后劲不足

在农业上,我市柑桔产业居主导地位,2013年全市柑桔种植总面积25万亩,产量24万吨,但市内现有的柑桔加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在工业上,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规模工业占我市工业比重偏低,重点行业、优势产业规模上不去,而小企业又发展后劲不足;新的骨干财源尚未形成,尤其是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导致财源无支柱,纳税无骨干,财源建设任重道远。

(三)增长亮点不多,产业特色不突出

我市内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小,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市内工业企业效益下滑,科技含量低,未形成财源结构支撑收入,第三产业刚刚启步,提供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投资,黔阳古城、雪峰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后续财源的效益还没有显现。

(四)财源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城镇个体私有企业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增收潜力有限。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大,2013年非税收入2053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8.95%。三是连续多年的高基数、高比例增长,使税收增长空间变窄。近三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均保持在20%~30%,而平均GDP增长比例仅在12.4%左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挤干了企业的税源,使得原有企业无多大增收潜力可挖。

三、多措施并举推进我市财源建设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支柱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一)转变思路抓财源

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产业"的思想观念,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增加财政收入。一要强化工业型财源观念。坚持"工业立市"理念,以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力争完成工业发展"四个工程",即工业税收"三五"工程:培育5家千万元、5家二百万元、5家百万元纳税企业;工业发展"三五"工程:建设5个投资5000万元工业重点项目,5个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新进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成长"三五"工程:引进5个签约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培育5个有发展前途的规模以下微小工业企业,储备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工业进步"五一"工程:成功申报一家名牌产品企业,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著名(驰名)商标企业,一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现代企业,一家上市储备企业。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对于招商引资项目,以能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标准,有重点地加以筛选引进,财政部门要全方位介入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当好参谋,做好决策,把项目建设的最佳选择和财源建设的整体性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产业和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全市投资项目最大效益。

(二)突出重点抓财源

一是集中优势项目建设财源。如重点引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等投入小、产出效益高、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二是集中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工业上要重点围绕水能、矿产、竹木加工等支柱产业来配置资源;农业要重点围绕柑橘、畜牧、无公害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来配置资源;第三产业要重点围绕旅游、餐饮服务、房地产来配置资源。三是集中优势骨干企业建设财源。要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加快完善黔城工业集中区和安江隆平产业园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以创新推动转型,依托矿产、能源、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及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水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全面完成托口水电站建设及苏宝顶风电场5万千瓦装机容量并发电;继续扶持港翔实业、洪江锰业、辰州矿业、三兴炉料、安达机械、安纺等传统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效益;重点扶持雪峰米业、绿色食品、千年湘西、湖南联翼科技、安全薯业等新兴企业加快产品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引领新型工业化。通过全方位扶持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达到发展财源、增加税收。

(三)市场运作抓财源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落实《中共洪江市委洪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若干政策的规定》,采取定向推介、节会招商和敲门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污染消耗低、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的项目落户我市。

2.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建设财源。在园区建设中,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应组织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才,组成专门的班子,下大气力,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发展的旅游业成为我市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

3.采取市场运作的形式经营城市建设财源。加快城市建设是财源培植的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地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做活以地生财这篇文章,加快我市城市基础建设步伐。

4.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建设财源。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要改变过去的做法,通过竞价拍卖等方式,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四)利用政策抓财源

1.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特别是密切关注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中的具体倾斜政策、投资方向,精心包装、筛选、论证和储备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项目。

2.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要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努力扩大乘数效应,以此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

3.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返还、以奖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见效快,财税收益大的高成长产业、高科技企业来我市投资。

(五)创新机制抓财源

1.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措施。要制定出台财政增收有关奖励办法,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营造围绕财源想财源,围绕财源抓财源的工作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乡镇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逐步使财源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建立财源建设扶持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实行企业贷款贴息或其他投资补助,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壮大税源基础。

篇2

1、要有好的精神状态。落后并不可怕,广丰县由国家贫困县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强县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变落后面貌,一要解放思想,思路对头,二要扎实苦干,狠抓落实,三是要信心坚定,形成合力。应该看到,湖区的干部群众大多数精神状态是好的,有热情,有事业心,有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文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有少数同志认为湖区经济基础差,基数小,底子薄,灾害频繁,对进一步加快发展信心不足;有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的悲观失望,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一味眼睛向上,等、靠、要,缺乏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精神。这就需要在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振奋精神,充分认识已有和潜在的优势,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起来,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昂扬饱满的热情,苦干务实的作风,投入到湖区县域经济建设中去。应该看到,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湖区三县同样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所具有的优越的区域优势,良好的淡水资源优势和广阔、肥沃的草洲及耕地优势,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湖区三县的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破除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冲破传统农业的桎梏,摒弃等、靠、要的伸手观念和无所作为的被动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树立创大业、干大事的决心,自我加压,排难而上,以大手笔、大动作、大气势来谋划未来,勇于在艰苦的环境中谋求大发展,决不能坐而论道,等待观望,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凝聚本县上下的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破常规,创新思路,选准目标,重点突破,积极营造加快湖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要有好的发展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活路。制定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结合。既要从本县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现有资源求发展,又要紧跟形势,着眼长远,把本县的发展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中。所制定的发展思路,应当有利于培育优势产业和规模企业,有利于保持经济建设的快速、稳定增长,既能够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良好的效益,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湖区三县在努力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同时,要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抓紧培育支柱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百业跟进的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如余干县提出“四个突出抓”的经济发展思路,即“结构调优、突出抓湖、洲、田;功效开发,突出抓乌黑鸡、藜蒿;规模扩张,突出抓药、酒、丝;区域带动,突出抓余、瑞、黄”(即余干镇、瑞洪镇、黄埠镇),通过努力,构筑“一线穿三珠,二特成二主,三镇变三城,四业为四柱”的具有余干特色的经济框架,这个思路比较符合余干的实际。该县瑞洪镇将六O圩堤内一些地势低洼、三年两头淹的地方,实行退田还湖,建立了近600亩的乌鱼养殖场,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从总体上看,湖区三县在制定具体的经济发展思路或工作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下列三个因素:

(一)湖区三县的财力都不宽裕,应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能影响和带动一方的重点工程。如重点城镇建设。三县都应实施适度集中的农村城镇化战略,优先发展县城中心镇,重点发展县域区块边贸镇,加快发展建制镇和移民建镇集镇,促进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环鄱阳湖区的波、余、万三县,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相当,经济发展特点相近,必须大力实施“背靠大湖”战略,加快建成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尽快形成一批具有滨湖地区特色的生态产业群,实现滨湖经济的快速崛起,促进全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不仅符合省、市决策的总体要求,也切合波、余、万三县的县情实际。

(三)湖区三县水域面积大,养殖潜力也巨大。应充分发挥大水面的优势,若发挥得好,可富民富乡富县。以6万亩珠湖水面综合开发为例,该水域可适时实施以下十项工程:银鱼人工繁殖,青虾养殖加工,河蟹、甲鱼养殖,珍珠养殖,“三网”高产养殖,万头生猪养殖,麻鸭养殖加工,鱼粉丝加工,冷冻银鱼和高档水产品开发,万吨饲料厂等。若搞好服务,解决好产权和利益分配关系,实施上述开发工程可望获得丰厚的利润,并可安排数千人就业,带动97个自然村,10万人直接受益。适宜养殖和综合开发的水面在三县确实很多,若能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科学养殖、加工,搞好流通,广阔的水面资源优势将成为三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不竭的财源。好的思路形成以后,应一届接着一届干,通过渐进式和滚雪球发展的方式来增加积累、增强实力,促进发展。

3、要有好的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湖区三县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有很大改善。如万年县重点抓了城镇建设,创建文明卫生城,增强了县城防洪能力,完成了日产3-6万吨的供水工程,加速珍珠城建设,与万年仙人洞等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合,一古一今相映生辉;余干县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成立了优化经济环境整治小组,设立了办事大厅,提供了22个服务项目,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该县通过在外余干籍知名人士牵线搭桥,组建了一个民间协会招商引资组织,还在福州、鹰潭等地设联络站,第一批客商于6月20日搬迁农贸大世界,全阜水产公司的成炳全老板感到这里投资环境不错,最近又投资1100多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经营规模,等等。但是,毋庸讳言,根据调查,湖区三县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三县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执法人员卡、拿、索、要现象,卫生和交通环境差,交通堵塞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大街小巷、屋前屋后乱堆垃圾,水面、湖面垃圾漂浮,等等。因此,在抓好路、电、通讯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抓好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无论是对城镇、乡村、外地来县投资或经商人员,本地新老企业,公有或私营经济,均不得实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索、拿、卡、要,要尽力简化办事程序,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投资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在政策性贷款的扶助上,实事求是,平等对待;在老建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的安排上,重点投入到能产生效益,确能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地方财源的企业,使之迅速扩大规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有“主角”意识,不管是县、乡领导,还是一般干部,要树立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的观念,人人都要为招商引资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要真正树立“招商、护商、助商”的服务意识,真正形成以诚招商、以服务招商、以信誉招商的良好环境。

4、要有好的发展机制。机制不活,发展不快。湖区经济的发展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灵活多样的经济运行机制:

(1)要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促使县、乡二级加快培植财源的步伐。湖区三县工业基础薄弱,税源严重不足,如波阳县县本级的财力不到县本级必须支出数的60%,所以目前波阳县对乡财政体制规定,以96年乡镇的地方收入为基数,上划50%给县本级,大部分用于县本级支出,一部分补助困难乡镇,这实际上每年净上划乡镇财力2600余万元。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县本级的依赖性,弱化了县本级培植财源的紧迫感,乡镇虽然对县本级表示理解和执行,但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显然很难得到充分调动。因此,现行体制必须改进和完善,要把乡镇财政收入增长部分大头留在乡镇,逐年使乡镇摆脱重负,休养生息,调动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县级财政从乡镇收入增长部分中,只能拿小头。县级财政要保证本级支出正常增长的需要,实现收支平衡,就必须培植财源,这样,县乡两级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都可以调动起来。

(2)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机关干部创办经济实体。湖区三县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从事山水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因此,三县都应制定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干部主动下岗分流、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特别是要在资金、技术、法律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帮助解决工作中的资金困难和问题,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这样做既使分流干部找到了个人施展才华的场所,又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因而走得放心,干的开心。

(3)大胆改革土地使用制度。通过采用“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办法,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走“以地换路,以路建房,滚动发展”的路子,促使城区和集镇土地升值。此办法在其他一些县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湖区三县也应该适用,在三县县城和一些重点集镇的地区更适用。

(4)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运营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企业要发展,机制必须创新。湖区三县要在深入调查摸底、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对不同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进行资本运营。

5、要有好的工作措施。要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等。要制定一系列好的工作措施,使湖区三县的每一位领导和每个干部个个身上有压力,人人肩上有担子。但是,有了好的规章制度和好的工作措施,工作还只进行了一半,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制度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抓好落实,要求湖区三县的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站在实现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事业心,坚持创造性,发扬坚韧性。

创造性,就是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如果贯彻上级精神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看起来似乎执行得很坚决,实际上只起了传话筒、留声机的作用,其结果必定贻误工作,贻误事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就要认真学好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正确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解决好为什么干和怎么干的问题。要在深入调研,摸清本部门、本地区的实情上下功夫,理清思路,把握重点。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

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工程 建设资金 多样性 有关账务处理

正文:

    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通乡、通村公路为重点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并同步发展养护和运输事业,使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八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8万余公里,使全省公路密度达到105公里/百平方公里,直接惠及全省近2万个行政村、3500多万农民。

农村公路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资金量大、资金来源多、涉及面广。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是指用于纳入或地方投资计划的县际及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或改造的全部资金,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拨款、交通规费、银行贷款等各种来源的资金。

本人有幸于2003年12月份参加了浙江省交通厅举办的康庄工程财务管理培训,并于2003~2011年参加了我县乡村康庄工程、联网工程(两项工程也可以统称为农村公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我县面积11430平方公里,共有3个街道、10个镇和6个乡,户籍人口62万,是一个水乡平原为主、少量丘陵为辅的江南小县,2003年至2011年共建农村公路里程长达730公里(其中康庄工程330公里、联网工程400公里)。本人所在单位长兴县交通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上级部门拨入资金的使用和配套资金的落实,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各乡镇作为项目建设单位(业主)按中央和省对国债及其他中央和省专项补助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内部管理制度,筹措项目配套资金,并规范资金的使用及管理,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

长兴县交通局承担着县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其他县内干道的基本建设工作,在这些建设项目的基建会计核算中,大多数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为上级部门拨款或是向金融部门贷款,资金来源途径比较简单,以会计科目“基建拨款”或“基建投资借款”反映即可,有时甚至不用二级科目。农村工路建设资金的筹措,由于是基本遵循“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和省补为辅”的政策,其多样性就显得不同一般工程。从粗线条来分可分为三大块:第一,省及省以上拨款,主要有国债资金、交通部补助资金及省交通厅补助资金等;第二,县财政及县交通局配套资金;第三,乡镇及村配套资金,包括乡镇自筹资金、村自筹资金等。我县各乡镇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机制,多方位、多渠道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金。采取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八方支援”的方针政策来拓宽筹资渠道。例如:按照法定程序倡导村名通过“一事一议、村民公决”的方式捐一点,动员在外地干部职工、经商办企的老板、联系贫困村的机关企业单位捐一点,以冠名、立碑等方式,引导社会、企业、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如果细分可分为:

1、中央补助国债专项资金  表面看来,此项资金属于国债资金,应于工程建设以后归还;但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国债资金的还款人为省交通厅,故乡镇在收到此笔资金时,贷方可作“基建拨款——国债资金”,在银行账户上形成的利息收入,视同国债资金的增加,也应列为“基建拨款——国债资金”。而类似此笔业务在其他基建账套列为“待摊投资-银行利息收入”的借方,用以抵减工程的待摊投资支出。

2、交通部补助资金  此资金是浙江省交通厅安排的交通部补助项目,以“基建拨款——部补资金”列示,资金在各各流程中产生的利息,也应视同交通部补助资金的增加,其账务处理同国债资金。

3、省交通厅补助资金养路费资金  各乡镇在收到省交通厅补助资金养路费资金时,以“基建拨款——养路费资金”列示,利息收入同国债资金处理。

4、县财政配套资金  我县财政局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适当补助,康庄工程每公里1万元、联网工程每公里6万元。乡镇在收到此项资金时以“基建拨款——县配套资金”列示。

5、乡镇财政的配套资金  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业主,在县以上级补助资金只占路面建设资金的三分之一情况下,乡镇财政资金应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主力资金,按省交通厅资金使用原则的同比拨付原则,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比例、进度不得低于省级及以上资金的到位比例、进度。乡镇农村公路专户在收到划入的乡镇财政性资金时,以“基建拨款——乡镇配套资金”列示。

6、乡镇企业捐助资金  农村公路建设一个很大的受益者就是乡镇企业,在一些与乡镇企业有关联的路段,一些企业老板很自愿地捐出十万甚至几十万不等用于建设农村公路;也有一些乡镇会采取发动周边乡镇企业捐款或是与乡镇企业投入资金拼盘,这些资金从实质上看有乡镇配套资金性质,也应以“基建拨款——乡镇配套资金”列示;

7、村配套资金  村作为农村公路工程的最大受益者,积极性最高,投入的也最多,主要有实物、劳动力及现金投入。实物主要有土地、矿渣、砌石等,用于农村工程路基建设。本人认为,乡镇作为农村工程建设的业主,在与村协调土地征用中虽未支付资金,但实质上村是以实物即土地对农村公路工程进行了投资,应当把征用的土地评估价后由乡镇农村公路工程财务入帐,会计分录为:

借:待摊投资——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

贷:基建拨款——村自筹资金

另外,由于我县农村公路工程县以上级补助为21万元/公里,而乡镇路面工程造价就要60万~70万元/公里,所以许多乡镇的路基建设在由专业人员指导、上级相关部门监督的情况下,交由村来完成。路基建设用的许多材料如矿渣、砌石、涵管甚至运费均由村来提供,村应按实际使用量和单价提供清单交给乡镇农村公路工程财务,会计处理为: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路基

贷:基建拨款——村自筹资金

村里在组织劳动力修筑路基时形成了劳动力的投入,村里应按当时劳动力单价及实际人员工时提供清单交由乡镇 财务,会计分录为: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路基

贷:基建拨款——村自筹资金

在农村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许多村民自发组织捐款,支持农村公路建设,乡镇财务在收到这些捐款时,应列帐:

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村自筹资金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政府财政、交通部门的交通规费投入到农民投工投劳、社会捐款;从货币资金投入到实物投资;充分显示了我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多样性。可以这样说,农村公路工程筹措资金的多样性,让我们财务人员在帐务处理上拓宽了思路,为我们提供了基建资金更多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篇4

2004年,我镇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2004年主要工作

㈠增收减负抓服务工作

一年来,我镇党委、政府认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尽力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盛市一号文件精神,真正让老百姓直接得到实惠。首先,克服了乐温高速公路修建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种种困难,认真核定了农业种植面积。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20.3万元,核发9189个存折,涉及到9000多家农户。其次,按照市政府《通知》精神,对照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要求,认真做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全镇113个村民小组共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189份,发证率100%。再次,通过努力争取,市内226路公交车营运线路正式延伸至麻丘。电话正式并入城市电话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3、尽力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加强了对特困群众和五保户的救助,落实了城镇居民最底生活保障线,组织了机关干部扶贫济困捐赠活动。2004年发放救济款物20余万元。班子成员每人都有结对帮扶对象,真心实意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全年共组织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捐款活动3次,共捐款3万余元。

㈡开源节流抓财政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镇始终积极致力于开源节流抓财政工作,认真审视麻丘镇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麻丘镇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拓宽渠道,培植财源。特别是在培植新的财源上,动了脑筋,下了功夫,花了精力。二是严格管理,聚集财源。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继续实行了零户统管,坚持了收支两条线,政府一支笔审批财政。三是推行改革,节约开支。实行人员分流,减轻财政压力。对调出、离岗、外借、请长假的老师、职工一律停拨工资。四是完善征管,强化稽查。对零星摊点及小商店未达到起征点的全部停征。加强了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及新兴税源的征管。如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沙石场等。五是强化行风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实行了岗位轮换制,挂牌上岗制,加强对税收征管人员的监督。对税收征管人员实行了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技能,增强了他们依法行政的意识。

㈢创新理念抓城建工作

一年来,麻丘镇小城镇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多方筹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

1、理清思路搞好规划。麻丘中学的名气(全省三所农村重点中学之一),昌峡公路的潜在优势(开通之后麻丘的发展瓶颈迅速解除),民间的资金优势(全镇有1万余人在外经商务工,存款余额超亿元),是麻丘镇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为扬优乘势,筹集建设资金,建设特色城镇,我镇做到了打昌峡牌,发土地财;打农商牌,聚民间财;打麻中牌,引名人财。

篇5

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公益性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公认,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财务管理的部分职能,现行的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职责,还是管理方式,都已落后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公共财政体制下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方式,对加强行业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公路建设单位属于执行国家公路事业发展计划的非盈利性经济组织,其财务收支活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因此,公路建设单位符合公共部门的特征,其财务管理具有行使部分财政管理的职能,属于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一部分。

从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范围、内容、任务看,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是依托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资金筹集和监督使用,不断提高资金效率,保全公路资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但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似乎走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本该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却采用了企业财务管理,而该按企业财务管理的却当作公共财政来管理。如果完全按公共财政方式管理公路建设单位财务,就会养成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不顾风险的恶习,造成资源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财务风险加大;若按照私人部门(企业)的方式管理公共财务,就会迷失非赢利的组织目标和财务方向。因此,在向公共财政体制过渡期间,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究竟如何管理,确实令人困惑,因此,在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必须解决“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

二、公共财政体制下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思路

公路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快捷、安全,舒适的通行便利,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因此,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应按照新的公共管理思路,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公共财政管理为基础,借鉴企业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根据公路建设单位财务活动特点和规律,笔者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思路应是:(1)转换理财观念,树立公共财政意识,遵循非盈利的组织目标开展活动;(2)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强化财务责任,防范财务风险;(3)增强成本意识,提高公路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4)建立健全公路建设单位财务法规制度,完善财务程序和手续、严格财务开支标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5)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对公路建设单位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的监督,提高公路建设单位财务活动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财政体制改革对公路事业发展的影响及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单位预算编制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正确处理预算管理与计划管理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完全建立起公共财政之前,国家管理经济的手段是采取计划和预算的双重管理,公路建设单位的支出既要执行部门预算管理,又要执行年度计划管理,而现实情况是计划与预算编制的时间不同步,两者在编制时掌握的信息不一致,给公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宏观层面上协调好预算管理与计划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基层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

2、关于预备费用比例问题,预备费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当年预算执行中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国家对预备费提取比例、开支范围还没有统一规定,而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自行确定,公路最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按照目前政策规定的比例预留预备费和预备费开支范围规定,显然是无法保证当年预算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因此,国家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适当考虑统一预备费的比例,以利于不同特点单位的预算执行。

3 关于预算编制时间的问题。各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预算的时间只有一两个月,甚至一些地区只有一个星期。这对于细化预算、编制零基预算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近两年一些省级财政部门提前至7月底8月初下达编制预算任务,但仍不能满足客观需要,没有充分的时间对预算项目进行周密的论证、测算预算指标时信息资料收集掌握不完备、不准确,势必影响公路建设单位预算收支安排与实际需要的一致性,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导致预算后期执行困难,影响公路事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对预算编制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如何确保公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现行分散支付管理的各种弊端,实现了从源头上制止腐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的目的。但公路有其自身的行业特殊性,从目前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情况看,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篇6

我镇地处本市南大门,××经济发展要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崛起的工业兴镇。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全省财政职能转变工作指导意见》(苏财农税[2005]27号)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市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实施办法》(××办[2006]9号)文件精神要求,我镇积极推动,顺利实施。在改革中我所根据市局统一布置,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周密布置,规范管理,运行正常。以转变观念,正确把握,积极实施为抓手,坚持“八方进水、一只池子蓄水,一把龙头放水”的理财原则,并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教师和公务员的地标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民政经费按时按季发放定补;确何机关事业单位经费正常拨付使用;确保基础设施重点投入,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现将我镇的做法和体会作简要汇报。

一、顺应改革,广开财路,坚持“八方进水”

根据新一轮市镇财政体制要求及“镇财市管镇用”的管理目的,

镇级财政必须努力提高保障能力,确保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保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是发展经济,从财源培植入手抓财政,广开财路,做到“八方进水,一只池子蓄水”。

1、培育税源经济,是财政增收的基础。

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财政是基础,财收增收基础是发展经

济,发展经济的关键是培育税源经济。我们一直把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基础作为财收工作的主旋律,从财源培植入手抓财收增收。坚持在培植财源上寻求项目兴财战略。按照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经济目标计划,镇财政财积极配合参与实施,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为引进大项目,实现大发展提供最优的发展平台,同时确保政府激励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资金足额到位。为鼓励企业增强纳税意识进行纳税奖励,05年度对纳税八强实施奖励43.85万元,对新投资企业在用地政策、税收政策、服务政策上实施优惠,充分利用“黄桥老区”政策,引商引商,项目大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优化产品结构,防止产品单一,防范市场风险,在扶持财源项目建设上发挥导向作用,聚集作用,牢固树立税源意识,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植过程中,大力引进高附加值,高税赋项目,促进各类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集聚,扶持企业发展优势,做大做强,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培植基础财源和递补财源,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注重两税征管,强化综合治税是财政职能的体现

镇财政增收节支,重点是增收,财政增收的重点是税收。随着农

业税的取消,镇级财政的主要税收就是两税即增值税和地方税收入。我镇共有纳税户998户,镇国税、地税充分利用纳税信息和社会综合治税两上平台,分析全镇税收情况,我们一直经常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收入进度,剖析结构状况,分析收入增减变化,原因发生在哪类哪家企业,一起认真研究全镇两收入结构特点,强化镇财政收入中支撑税种和主导收入,促进财政收入实现快增长,努力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将发展经济、经济增长成果及时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好两税征管,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工作。

一是召开会议,通报情况。我们逢月进行全镇税收情况分析会,通报情况,对照年度计划,寻找新增税收的突破口。

二是传递税源信息,增加税收。充分利用采集到的有效信息,及时通报,及时传递,根据全镇项目投入,新办企业,基础设施投入,企业用地等税源基础资料,及时传递迅速体现收入。

三是对重点税源实施监控,遏制税收跑、冒、漏。我镇近年来,规模企业成长快,服装外贸出口产品多,对此,镇国、地税、财政联合对重点税源实施监控,部门间通报各纳税户明细,情况资料,重点关注企业出口退税的真实性,关键分析骨干企业的投入、用电、产出、销售、税收等要素的正确剖析,寻找收入增长点。

四是加强零散税收的征收。一方面,我们分片派驻3名助征员协助国税、地税部门征收个体零散税种的征收工作,另一方面,利用企业外地员工的租住、信息、组织收入,再则,组织力量协助税务部门开展税收执法行动。

以上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有效遏制税收的跑、冒、滴、漏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年递增46.8%,05年比05年增长51%,“十五”期末比“九五”期末增长580%,今年一季度已完成967.65万元,占年度预算的26.2%,比上年同比增长38%。

3、强化非税收入征收,是增加可用财力的有效措施。

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促进镇财政实现快速增强,提高镇财政的可用财力主要方面是非税收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是我们组织财政收入的重头。

1、加强部门预算外收入的征管,做到“一只池子蓄水”。我所一直严格按照要求管理镇级部门预算外资金,以票据管理为主,收费管理为重,支出管理为实,对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及时进入财政专户,对高支出比重的教育,教育财务财政所专人兼职,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2、加大资产盘活力度,实行固定资产转化利用。摸清闲置资产、整合资产盘活,实施固定资产转化。根据区划调整合并带来的闲置资产以及镇政府实施东迁的目标,实施市场化运作,确保镇政府东迁工程到位,我们主要采取将原营防、龙舌、××政府资产进行整体变现以及医院改制带来的增益资金,转换成现在的镇政府办公大楼,达到了“政府不举债,企业不摊派、农民不集资,工程不欠债”的市场化运作的预期目标。

3、按实征收企业租金。全面征收政府与原集体企业改制后的房屋及土地租金收入,原集体企业改制中都与镇政府存在租赁关系。我们积极主动摸清家底,一一进行核对,建立台帐,根据现实经营状况,分类管理,一年一次征收。对已倒闭原集体企业的存货资产,进行变现,能售则售,一方面缓解了财政资金的困难,增加了镇财政的可用财力,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4、加大基金费收入征收的力度。我们根据各个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分类定性,对照企业用电量、产量、产品销售、资产固定规模等要素,制定征收数额,并利用国、地税所掌握的资料信息,对基金费征收注重在“度”字上应收尽收,既体现政策的严肃性,又体现政府扶持企业发展,达到企业做强,政府财政增收双赢。

通过以上措施的到位及精心运作。我镇的可用财力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年递增55%,有力地保证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理财原则,近三年来,我镇财政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始终能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集中资金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了财政保障能力,办为全镇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应有的努力,一方面主要是依靠市财政的正确领导,积极支持扶持外,更重要的是我镇党委、政府对财政管理,顺应改革,转变观点,树立自力意识强,财政运作高质量的作为。

二、规范管理,理清思路,坚持“一把龙头放水”

为保证镇财市管改革工作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规范运行,

我们理清思路,规范操作,对镇属部门事业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

进行业务培训,明确了具体操作程序,保证了改革工作平稳推进。

1、精确编制并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根据我镇的财政状况及新一轮的市镇财政体制所体现的公共财政要求,按照性质,核查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支出固定轧死,收入打足预算,以收支平衡作为目标要求。合理调优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培植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和公共建设服务的投入,压缩新增支出、专项支出及无预算支出,寓财政监督于财政收入预算编制,预算收支执行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2、确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意识。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民政定补对象的正常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我镇一直在“吃饭”与“建设”上并举,做到吃饭经费从不拖欠,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有章可循。从严控制机关的招、车、费支出,制定实施相关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即对机关办公费、招待费财政所专门参管,主管后勤管理工作,参与政府和费用的审核,最大限度节约公用经费的支出,人员外出车旅由政府办实行监单登记制度,需要来客招待的机关食堂以就工作餐为主,公务用车实行预算承包,一次性定价无其他任何费用报支。

4、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保障能力。农村三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通达工程、河道疏浚、改水、有线电视、农桥、镇区建设及其他基本建设都进行专人管理,专项核算,核算规范,管理严格,造价审计,一直没有因挤占挪用专用资金而欠工程款的现象。

三、牢记宗旨,优质服务,坚持依法行政

干一切事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我所现有人员8名,市局借用

1人,实际在所7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做好各项财政工作的根本保证,一直以来,我所以提高人员素质,牢记宗旨,优质服务,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为主线,实行“镇财市管”管理方式改革后,镇财政管辖的范围更大了,肩负的责任也更重了,为此,必须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篇7

摘 要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而我国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后续融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高速公路行业融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随后重点介绍了法国高速公路企业如何解决经营期后续融资的办法,最后提出了解决高速公路后续融资的对策:加大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同一集团公司内部进行资金平衡、高速公路项目捆绑投资。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营期 后续融资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各地域之间的物流、人流和商品流将更加频繁,而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迅猛发展,无疑为国民经济腾飞构筑了坚实宽阔的跑道。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6.5万公里,继续位居世界第二。根据交通部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从2005年起到2030年,国家将新建5.1万公里高速公路,使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5万公里。近10多年来,我国高速公路从建设投资到营运管理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融资模式从单纯的政府投资,发展到利用国内外银行贷款以及股票上市、债券融资,管理模式从单纯的政府成立管理局(处)到建管一体、以路养路,成立项目业主法人企业。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主要由中央、财政、地方、银行、外资、民资等几个方面构成。从银行贷款中获得的资金绝大部分是商业银行一般性商业贷款。随着利率的提高,我国地方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日益加大的债务,金融机构关闭信用担保,不再提供贷款,使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处在风险敞口,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成为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同时,高速公路作为公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同时,高速公路作为经营性项目,在其营运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维护和管理资金。因此,我国高速公路项目运营资金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研究高速公路项目的后续融资问题,对于优化高速公路的融资结构,创新融资体制及提高融资决策的科学性,缓解高速公路运营资金的供需矛盾,促进高速公路快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速公路行业融资现状

(一)高速公路主要融资方式

1.财政融资。财政融资是政府为实现调控经济的目标,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并加以运用的金融活动。它是一种政策性的融资活动,因而其资金来源也只能是政策性资金。该融资方式的特点:一是资金来源的成本费用要远低于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二是资金的来源量大集中、相对稳定、可用期长。当前,我国财政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各级政府投资,也就是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资金;二是利用交通规费和由车辆购置费等财政专项资金构成的公路建设资金;三是国债。

2.银行贷款。自1984年国家推出“贷款修路,收费还债”的政策以来,银行贷款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有时会占到建设总资金的6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银行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国内的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这类贷款融资量大、使用期长、资金成本低,非常适合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3.证券融资。证券融资是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各种股票、债券等证券筹集资金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证券融资以其融资主体主动、筹集资金广泛、资金用途灵活和使用期限长等特点较商业银行贷款优越。

4.ABS融资。ABS是英文“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资产证券化。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可预见的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动的证券的行为。ABS使项目进入资本市场。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高、债券安全性与流动性高、债券利率低的特点,大幅度降低筹资的成本,大量吸纳资本市场的资金。

5.TOT方式融资。TOT是英文“transfer operate and transfer”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转让经营权,它是指由交通主管部门或授权的经营公司通过合约的形式,经有关部门批准,将某高速公路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或收费权),在一定时期内转让给境内外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经营,转让期满后,受让方将该交通基础设施无偿地、完好地交还交通主管部门(转让方)。

6.BOT方式融资。BOT的中文意思是“建设—经营—转交”,其基本含义是由政府和项目发起人签订特许权授让协议,再由项目发起人组织成立的项目公司承担高速公路的融资、设计、建设、营运和维护的任务。在规定的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拥有该项目的所有权并收取费用,用所得收入清偿项目债务,弥补经营开支并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再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二)现有融资方式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融资方式;融资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2―0057-03

一、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渐变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筹资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和引导作用

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多属于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其资金主要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主管部门和国家专业开发银行拨给或委托银行贷给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中央基本建设资金,以及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这类拨款在当时都严格规定了拨款用途、拨款限额和拨款进度。由于当时融资方式的单一性,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对高速公路建设的布局和数量就起到决定性作用。受当时国家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制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高速公路资金大都来源于政府投资。

(二)巨额的银行贷款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路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银行贷款一直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一点是国家预算内的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银行贷款和业主自筹的比重逐年上升,并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据统计,到2002年底,高速公路所筹得的建设资金中,约一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目前,高速公路使用的银行贷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策性贷款,银行商业性贷款,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相对而言,尽管政策性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利率低些,但由于国家政策性银行“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手续的烦琐,事实上众多的高速公路通常能够获得的也就是商业银行一般性商业贷款。目前,高速公路融资的绝大部分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

(三)市场机制作用的效果已有显露,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1.组建公路股份公司并上市发行股票,部分地区尝试发行企业债券。近年来,为了缓解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大力扶持公路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资。自1996年安徽皖通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来,已有五家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共融资117亿元左右。发行A股(B股)有9家,共募集资金71亿元。到2005年为止,公路行业已有十四家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188亿元。上市公司筹集到的资金除一部分还贷款和改善经营条件外,其余全部用于其他公路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公路的建设发展。股份制筹措资金具有筹措快、地域广、无需还本付息等优点,是高速公路建设融资主渠道之一。但是目前公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单一和企业成长性差,导致总体赢利水平偏低,在二级市场表现一般,很难大规模融资。同时,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发行条件的过多限制,高速公路发行企业债券也仅在部分省市小范围内发行试点。

2.利用外资的渠道不断拓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在利用外资方面,除了发行B股和H股筹集外资以外,国家在积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建设高速公路或转让收费公路经营权。这些贷款对弥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加快公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使用外资存在着流向不合理问题,第一个层次上表现为地区分布不合理,第二个层次上表现为等级分布不合理。

3.吸收民间资本越来越成为高速公路领域的一个重要融资渠道。目前各地特别是经济特别发达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包括转让经营权、合资、合作以及BOT等在内的各种融资办法。很多省份转让公路经营权的思路是:先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修路,使民营资本可以通过“修路――转让――修路”的方式介入,滚雪球般以最小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撬动外来资本,从而尽可能地为道路建设提供资金,同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民营资本是以赢利和资本回收为目的,会将高速公路资产作为商品来经营,使道路的使用者满意,吸引更大的交通量;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政府经营的弊端。

二、我国高速公路现有融资体系的局限

(一)国家财政资金可成为高速公路融资的基石,但只能起引导作用,难以起主导作用

前已所述,政府财政资金理应是支持和保证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未来我国高速公路资金筹措的基本立足点。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1979年,这一比重为28.4%;1996年达到历史最低,为10.7%。此后这一比重尽管止跌回升,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5%左右。这一比重,目前既低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45%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5%的水平。政府可支配的财力有限,就不可能再向过去那样由国家财政资金提供全额的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资金,而必须转换筹资思路,以国家财政资金作为有限的引资资金,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条件融通建设资金的方式来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高速公路发展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二)过度的银行信贷融资,造成高速公路融资结构的畸形发展,形成潜在的社会风险

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人民币,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可以看出,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就高速公路融资情况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的是国家预算内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银行信贷资金比重逐年上升,并成为其主要资金来源。高速公路融资的绝大部分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普遍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银行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换个角度讲,也就意味着金融风险可能流向银行系统,并扩大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较大的难度。即是说,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企业由于缺乏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基本由银行和政府承担,从而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就会把市场经济发展中本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风险集中到银行和政府,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三)外源融资方式难以即刻担当重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展资本市场过分强调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过分强调融资功能和服务国有企业改制。尤其是1998年,为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当时甚至有人提出了“股市要为国企扭亏服务”的口号。在此背景下,企业从根本上忽视了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片面地一味追求上市“圈钱”,结果未能发挥出市场应有的配置资源的效力,造成非常低下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当前股票市场漫漫熊市未见休止,2004年2月初国务院指导意见及其后的逐步落实仍然止不住市场下滑的情况下,现阶段对利用股票市场筹措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也不能寄以厚望。另外,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发行条件的过多限制,高速公路发行企业债券也仅仅在部分省市小范围内发行试点。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公路建设部门发债总额未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远远满足不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有时即使是能够争取到发行额度,但由于未形成健全的担保体系,也有可能使筹资计划难以实现。

(四)外商直接投资渠道不畅

鼓励外商直接融资可以缓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匮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高速公路项目的债务负担。这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来说,利用外资的比例仍较小。对于项目融资方式,国内目前仅有广深高速公路一个项目实施,BOT融资方式在公路行业刚刚起步,外商独资的项目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也没有出现,发行国际债券进行公路建设在我国还没有实践的项目。另外,我国在公路建设中使用外资方面也存在着流向不合理问题。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证券融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大多集中在普通公路,较少投资于高速公路;而且目前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例大约为40.3%。我国把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公路都归类为社会公益性项目,把外资用于这些等级公路的建设,无疑会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加重债务问题。

三、讨论与改进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短缺,而原有融资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需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遵循政府融资与社会融资相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逐步加强和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比重,始终以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基础,以完善健全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为重点,以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重要依托,在此基础上以创新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为突破口和未来支撑点,最终形成完整的新型高速公路融资新体系。

篇9

关键字:财政经济循环 影响 对策

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科学理财,必须集中财力、科学运筹,有计划、分步骤地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努力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倾斜和有效调节促进“三农”问题、就业再就业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的解决,让经济与财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解民之困、增民之利、足民之愿。

一、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

1、财政筹资缺位,非财政筹资越位。财政分配职能弱化,财力过于分散,预算内财力严重不足,预算外财力迅速膨胀且分配无序。经过20余年的改革,许多行政机关已丧失了原有的职能,没有必要存在,但是由于没有拆“庙”,“和尚”又日益增多。他们争权、争利,千方百计地设计“基金”、“收费”、“摊派”项目,抓钱,抓权,竭力参与社会分配。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他们为了保住或尽量少损失已形成的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地财政相争,甚至抗争,行政性收费拖延或逃避财政管理,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层面财政分配”现象。

2、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目前,机构改革尚未让吃财政饭的机构从根本上得到削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吃财政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财政用于发工资还不够。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财政经济的运行。

3、财政资金投资不合理。首先,对生产建设的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争取上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增补或追加投资的一种策略;其二,各级地方政府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第三,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第四,投资的不合理,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在我国,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各种办公设施在不断地超前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政府资金和财力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经常性支出大手大脚,投资性支出严重低效浪费的现象。

4.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和生产要素的无序组合。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中,某些地方违反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能以水养鱼的地方却非要排水填塘、修路、盖村庄或改造为耕地,而为良田的地方又人工挖塘养鱼;本来是能培植森林的山丘,却又要挖湖堆山,建设为公园发展旅游经济,甚至毁掉大面积良田来发展森林公园。

二、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1.完善财政职能。树立大财政的理财思路,把财政问题纳入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不能单纯地在收收支支上做文章。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财政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理清各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着眼于财政经济的大环境,把对经济发展和循环过程中的引导和调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赋予的财政职能,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由财政、计划、金融三方面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财政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一种职能配套、责权利对称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和壮大经济实力。

2.加快财源建设。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财源建设在可能的条件下,必须按照财政办工业,抓企业,活商业,具各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效益观念,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扭亏增盈作为财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巩固基础财源。三是把第三产业这一新兴财源培植成为主导财源。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应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建筑业的发展。四是培植外向型财源,加入WTO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生产出口产品直接创汇,积极拓展外贸领域,为增加地方财源和财政收入,开辟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地方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移,在现有“三资企业”基础上,继续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劳务输出量,加强创汇农业、工业基础建设,办好一批骨干企业,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3.强化税收征管。加强收入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坚决堵住跑、冒、滴、漏,严禁违反税法的包税行为,只要有税源,就要严格依法征税,从严控制税收减免,把该收的税坚决征收上来,做到及时足额,应收尽收,保证财政收入有效、稳定的增长。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要进一步确立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目前财政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制定与《税收征管法》相配套的综合征管法规,开辟新的税源。积极推行纳税申报制和税收制,实行征管公开化、社会化,堵塞税收漏洞,取缔非法收入。

4.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步骤。

5.积极推进费税改革。积极推进费税改革,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基金,将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改税,把不宜改税的收费和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收费“退位”和收税“补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多元化,规范国家财政收入,完善财税管理制度,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10

2009年常德市财政面临着诸多考验:宏观经济形势的下滑,直接导致财税收入的减少。同时,省直管县大力推进,市级财政需要重新定位。另外,常德市今年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财政如何加大支持发展的力度?这些都是摆在卢武福面前的难题。在他看来,关键是要搞好城市经营,让市场建城市,让企业建城市。

四位一体的城建新路

2007年,卢武福接任常德市财政局局长。当时,整个常德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已出现了滑坡的危险信号。

常德市中心城区年均扩张2-3个平方公里,低于长株潭“3+5”城市群的扩张速度。2006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位,常德市也由2005年的97位退至130位,在岳阳、益阳、怀化等地的夹击下,湘西北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有所下降。

“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建设,特别是创新融资思路,这样才能破解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在卢武福看来,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已迫在眉睫。

常德市原有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的一些弊端,造成了城市建设所需资金的紧缺。比如,建设任务与宏观调控不相适应;政府直接融资与金融政策不适应;现有融资平台与融资责任不适应;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不适应。

跳出常德看常德,必须转变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卢武福强调着力从四个方面突破资金瓶颈。首先是大力整合城市优质资产。一是整合土地资源,把土地资源当作融资的核原料,作为最重要的融资手段。二是整合城建国企,对城市现有国有经营性城建企业进行整合。三是利用好城市无形资产,比如的士牌、吉祥号、停车位、广告位、冠名权等都要发挥应有效应。

“其次应壮大城建国有企业,经验证明,城市建设可以把国有投资企业做大做强。”卢武福意识到,城市建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公共财政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政府通过组建国有城建企业,不仅可以把有经营效益的城市建设项目做好,也可以把政府想干、市场无法干、利润较低的城市公共产品建起来。

第三,要突破城市建设由政府单干的格局。回顾常德市城市建设的历程,基本上是政府在单打独干,没有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因此,探索融资、建设、经营、偿债四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新路子,让企业建城市,让市场建城市,把政府从直接建城市中解脱出来,这才是今后城市建设的方向。

经过不断地实践改革,常德市城市建设资金不断充实。今年1―8月,市城建投、经建投、国土资源储备中心等几个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到位73.22亿元,为常德市“项目建设”年和城市扩容提质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位一体的项目公司

面还需点来带,要使得城市建设充满活力,需要灵活有效的机制。柳叶湖的片区开发就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柳叶湖早在2001年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景区。柳叶湖作为独一无二的城市稀缺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在当前财政性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实行市场机制,以地换资的运作思路”。据卢武福介绍,柳叶湖整体开发由退田还湖工程、旅游配套工程、新城区基础设施工程三部分组成,主体工程概算资金17.6亿元。

如何筹集开发资金?卢武福认为柳叶湖开发实行“政府统筹、部门配合、区域协调、片区开发、公司运作、四位一体”的资金运作思路。

首先要树立“柳叶湖开发绝对置于政府统筹”的理念。做到统筹开发规划,确保规划先于开发;统筹土地出让,确保计划先于出让;统筹土地收益,确保补偿先于调剂;统筹开发项目,确保公益先于商用。

其次是做好片区开发。片区开发是城市开发目前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把项目建设与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收益结合起来,用土地增值收益来补偿建设资金的投入,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项目快建成、城市大发展、政府无包袱的三赢格局。

在卢武福看来,开发运作最关键是要公司化运作。比如成立项目开发公司,由市经建投成立一个项目公司负责退田还湖腾地工程。另由柳叶湖管委会或市建设局或经建投为业主,成立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新城区内水、电、路、气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司实行政府供地、商业融资、公司开发、升值补偿、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

卢武福坦陈,项目公司既是柳叶湖开发的主体,也是市场融资的主体,“公司应具有市场融资的职能,应具有项目投资的职能,应具有开发建设的职能,应具有自我偿债的职能,是四位一体的新型项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