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队伍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队伍建设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队伍建设情况

篇1

一、基本情况

桥东区现有1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67个社区居委会,有社区工作者494名,其中,专职社区居委会干部109名,兼职社区居委会干部385名。35岁以下占12.8%;35-55岁占62.5%;55岁以上的社区工作者所占比例是24.7%。社区工作者队伍中,中专(含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2.4%,其中大本65人。

二、主要作法

(一)抓住三个环节,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

一是严把“入口关”,选好人。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在社区原有兼职干部基础上,区委进一步加大专职干部的招选力度,通过公开招选、机关下派、复退军人安置等形式,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理论考试、组织考察、公开答辩、集体研究等“六关”,确保了新招选干部高能力、高素质、高水平。近年来,先后五次公开招选专职干部129人,使一大批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目前,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8.8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62.4%。二是结合换届,用好人。结合换届选举,在确保社区两委班子稳定的基础上,加大社区干部调整交流力度,使大批年富力强的专职社区干部走上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岗位,进一步提高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目前,各社区由专职干部担任书记、主任的达100%。书记、主任一肩挑的达53%。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是43.5岁;居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是40.6岁。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均达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三是创造条件,留住人。区委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进一步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经济待遇方面:对于专职干部全部按照市委相关政策享受公务员工资、福利等待遇;对于兼职干部,每月由区财政发放补贴,鉴于社区工作者工作任务量较大的实际,自去年开始,区委克服财力紧张困难,将兼职干部补贴由每月260元调整到300元。政治待遇方面:区委在落实社区工作者经济待遇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选拔任用,近年来,被推选为区党代会代表的有5名,人大代表的有4名,政协委员的有1名;评先为区级优秀党员32名;同时,先后有11名专职干部调整到机关事业单位,其中,6名专职干部分别任副科级实职。

(二)落实三项制度,规范社区工作者教育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和管理,区委专门制发了《桥东区专职社区居委会干部管理办法》。按照《管理办法》规定,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注意抓好三项制度的落实。一是落实教育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按照分级负责、分层次培训的原则,今年,区委专门制发了《加强社区干部培训的办法》,切实加大了街道社区干部培训力度。在具体培训中注重做到“三结合”即:系统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相结合,不断提高社区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去年以来,先后举办社区工作者培训班6次,参训人员达620余人次。二是落实民主评议制度,提高社区工作者自律意识。每年年底由各街道党工委采取座谈会形式,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听取专项述职、填写《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表》等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多方面分别对专职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并将测评结果逐人进行反馈,对测评较差的人员,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与其谈话,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三是落实奖惩机制,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结合民主评议工作,各街道每年年终还对各专职社区居委会干部进行一次年度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专职干部提拔使用、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先后对1名专职干部进行了诫免谈话,对10名专职干部由副职调整为正职;11名专职干部调整到机关事业单位。

(三)发挥三方面作用,树立社区工作者良好形象

一是发挥社区工作者服务为民的先锋作用。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任劳任怨、加班加点、不计报酬,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建设,解决了一件又一件常年未解决的难题,赢得了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华新路社区专职干部常海江,积极协调6个产权单位,筹资40万元,修缮了华新路,市委组织部刘云峰部长亲自到现场

调研,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上半年以来,专职干部为居民群众做实事好事127件。二是发挥社区工作者在教育党员群众中的导向作用。在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中,广大社区工作者积极发挥组织导向作用,着力提高广大居民政治思想素质。东风路南社区专职干部杨英在党员与居民群众中分别开展了“思想评议”与“道德评议”双评议活动,从居民自身行为、仪表、邻里关系、夫妻互敬,敬老爱幼等方面开展评比,在社区形成了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好风气,这一做法已在全区推广。三是发挥社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社区工作者牢固树立“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居民解难”意识,在化解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元村社区葛莉同志,利用元村旧城改造的时机,创新性地为拆迁居民提供司法援助,宣传有关政策和规定,帮助做好拆迁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728户,2876人顺利拆迁,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此项工作受到国家司法部领导的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社区事务性工作过于繁杂,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党建工作倾注精力不足。目前大量事务性工作涌入社区,街道社区干部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无暇顾及党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道社区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建议上级党组织出台相关规定,按照费随事转、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

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政牵头、公安为主、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原则,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最大限度地组织公安民警和保安员、治安巡防队员、治安信息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警民携手,严密社会治安防控,全面挤压犯罪时空,确保全市社会治安大局平稳。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市深化大巡防活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大巡防工作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市公安局副局长张雨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的大巡防工作。

三、时间安排

2012年月1日至月10日。

四、工作目标

通过进一步深化大巡防活动,达到“两个下降、两个遏制、五个不发生”的目标。

(一)“两个下降”:现行命案同比下降,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

(二)“两个遏制”:遏制和减少重大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和严重暴力刑事案件,遏制和减少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五个不发生”:不发生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案事件;不发生大规模的;不发生盗抢金融单位得逞案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的爆炸、交通、火灾事故;不发生袭击重点目标得逞案件。

五、工作措施及重点

(一)抓好社会巡防力量建设。一是市政法部门负责组织建立80人的市级专职巡防队伍。二是各乡镇、街道负责组建不少于15人的专职巡防队伍。三是由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负责牵头组织,组建各社区、村组不少于5人的专(兼)职巡防队,主要由社区、村(组)干部、计生专干、治安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等组成。

市公安局负责市级巡防队伍的管理、培训和工作安排部署,在城区主要街道、繁华路段、治安复杂区域开展治安巡防工作。市公安局各派出所负责各乡镇、街道专职巡防队伍的管理、培训和工作安排部署,在各乡镇、街道辖区开展治安巡防工作。各派出所社区(驻村)民警负责各社区、村组的专(兼)职巡防队的管理、培训和工作安排部署。

各级巡防队伍要在本辖区案件多发区域、多发时段加大巡防密度和频率。市区专职巡防队要在居民楼院、沿街门店、背街小巷、公共复杂场所、学校等周边易发案区域、部位进行重点巡防。各乡镇专职巡防队要针对破坏电力设施的变压器被盗、电缆线盗割、农用机动车被盗、牲畜被盗等多发、易发案件和地区进行重点巡防。市公安局各派出所负责对各乡镇、街道专职巡防队及各社区、村组专(兼)职巡防队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各级巡防队伍要充分发挥作用,巡防工作中要注重发现可疑人员、可疑车辆、可疑物品,及时为公安机关提供治安信息。

(二)抓好社会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一是市公安局治安部门负责环卫保洁信息员队伍的组建。将全市环卫保洁员姓名、工作路段、联系方式逐一登记造册,在110指挥中心建立“短信阵地防控平台”,由辖区派出所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充分发挥其分布面广、工作时段特殊、工作路段治安情况熟悉的特点,为全市治安防范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二是市公安局交警部门负责全市出租车司机治安信息员队伍组建。由交警部门负责对全市出租车司机姓名、驾驶车辆、联系方式逐一登记造册,在110指挥中心建立“短信阵地防控平台”,由交警部门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其接触人员广泛、工作时段特殊、治安情况熟悉的特点,为全市治安防范和各类案件侦破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要针对案件高发的时段、路段、类型,向在相应时段、路段工作的义务巡防队员、治安信息员发送提示短信,提醒他们提高警惕;对命案、“双抢”等重大现行案件犯罪嫌疑人实施围追堵截时,视情向相关巡防力量发送布控短信,提醒他们注意发现并报告。

(三)抓好公共场所、特殊行业、各单位治安守望力量建设。一是由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负责本辖区各单位保卫人员、保安人员队伍的建设,各派出所负责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二是市公安局各派出所负责督促、指导配齐配强本辖区场所、特业治保人员、保安队员队伍,并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检查。三是各乡镇、街道负责本辖区内的公园、加油站、停车场、非机动车寄存点看护人员的落实,充分发挥看护守望的作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市社会治安稳定出发,深刻认识大巡防工作重要意义,党政牵头,行政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成立领导组织,真正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各项保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大巡防工作的人员、经费、交通通信工具、装备等保障工作,并负责具体落实各级巡防力量的红袖标、橡胶棒、强光手电等装备的配发,确保大巡防工作顺利开展。

(三)市、乡两级专职巡防队伍要统一着装,携带橡胶棒,列队在城区巡逻。各乡镇、街道专职巡防队,各社区、村组巡防队伍及各自辖区内的公共场所、特殊行业、各单位治安守望力量要统一戴红袖标(字样:治安巡逻)。

(四)各派出所要建立巡防队员、信息员、治安守望力量基础台账,及时收集各类情报信息并及时查证。

(五)各级巡防队伍要建立《治安巡逻记录簿》,及时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各乡镇、街道专职巡逻队要建立《巡防检查记录簿》,将辖区内各社区、村组巡防队伍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篇3

随着新形势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工作重心的下移,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日益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区的服务功能日趋凸现。为使党和国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需要依托社区资源,把人口计生宣传、技术服务等与社区服务、社区事物管理融为一体,与有关部门的工作融为一体,以提高人口计生水平。

二是居民机构及居住情况日趋复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住房条件改善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户分离现象增多;下岗、失业人群走向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一些社会职能逐步转向社会,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由于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待遇偏低。一些基层领导对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等原因,导致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制约着社区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开展。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

依靠在街道计生办工作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对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抓好社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人才和组织保证。

2、做好人员的选聘工作。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要求,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原则,选派得力干部主抓社区人口计生工作。要大胆改革,重实绩重贡献,选贤用能,并从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人口计生干部。

篇4

本文主要从基本情况,现状,目前社区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稳定社区队伍的几点建议几个方面对街道党工委对社区队伍调研报告进行阐述,其中,基本情况从单位退休人员、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军退自主择业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行讲述,现状从队伍人员更换频繁、正常工作和队伍稳定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严重影响进行讲述,目前社区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从、待遇报酬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工作量增加,已不堪重负、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进行讲述,稳定社区队伍的几点建议从建立关爱机制,用感情留人、提高社区委员的福利报酬、选好用好人、注重教育培训进行讲述,本文对街道党工委对社区队伍调研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目前,社区队伍构成大致分四类:一类为单位退休人员、二类为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三类军退自主择业者、四类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二、现状

近年来社区队伍人员更换频繁,给社区正常工作和队伍稳定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严重影响,平均每月都有委员离开,今年1-12月××办事处13个社区共先后离职了14名社区委员,占委员总数97人的14%,与往年相比上升了600%。据了解类似情况各乡(办)都普遍存在。有的从事社区工作5、6年的老委员,因为待遇问题最终选择离开,如:我观水社区主任刘作美,大专毕业后就到社区工作,经过6年的社区工作锻炼,从一个的女孩变成了能独挡一面的社区主任,因为小孩要上学,家庭压力大,最终选择了离开,离开时含着眼泪说:“我在社区工作了六年,对社区很有感情,我的成长离不开社区,没有社区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真舍不得离开”。

三、目前社区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1、待遇报酬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月平均收入500元,扣除养老、失业保险后,只剩300余元。条件较好的社区(有服务项目)扣除两险后,剩500元左右。

2、工作量增加,已不堪重负。目前社区共承担六大口120多项工作任务,加上近年来中心工作多,使社区工作者感受到压力越来越大。

3、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社区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部份社区工作者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

四、稳定社区队伍的几点建议

1、建立关爱机制,用感情留人。对社区委员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一是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志,选派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培训;二是鼓励社区委员参加函授继续教育学习;三是领导干部深入社区,多与社区委员沟通交流,关心社区委员生活,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2、提高社区委员的福利报酬。福利待遇是确保社区队伍建设稳定的前提条件,社区要想留住人,必须提高福利待遇。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社区500元工资待遇很难留住他们。

篇5

一、基本情况

2001年以来,我区在推行社区建设中,突出抓了社区党建工作这一龙头。从社区支部书记的选配到社区党员队伍的管理,从社区内驻地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到社区内在职党员的组织管理和社区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管理监督教育,以及对转入社区的退休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党员及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等都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涌现出了一些社区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一批热心社区党建的先进模范人物,有效地促进了我区社区党建及其他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从社区党建工作长远来看,还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如党员队伍老化,现有党员文化素质偏低,企业退休党员占多数不易管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缺乏,年轻党员(特别是等待安置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及部队复员人员中的党员)流动性大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截至目前,我区共设立基层党委(工委)9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175个;共有党员2719名。从性别结构上看,女党员1062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39.1%;从党员的分布状况看,街道党员1424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52.4%,企业党员168名,教育学员党员386名,公安系统党员166名,机关党员546名,环卫处党员36名,分别占全区党员总数的6.2%,14.2%,6.1%,20.1%,1.3%;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党员964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35.5%,其中:35岁以下党员484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17.8%,46岁以上党员1735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63.8%,60岁以上的党员968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35.6%。

在街道社区的1420名党员中,从其结构看,企业离退休后转入的党员占绝大多数,达918人;从大专院校毕业或从部队复员等待安置工作的党员达209人,两项合计占到街道社区党员总数的14.7%;从文化程度看,学历在初中以下的党员达996人,占到社区党员总数的69.9%;从年龄结构看,60岁以上的党员达990人,占到街道社区党员总数的69.5%。

社区党员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及社区其他工作的一大制约因素。加强街道社区党员建设是我区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创新,为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区党员队伍过于老化,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缺乏,不利于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在社区党员中,大多数是从企业退休后转回居住地社区支部的党员,年龄偏大,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党员向社区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社区党员的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突出。

二是城市社区对居民的管理属于松散式的自治管理,加上居民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所以造成在社区申请入党的人数寥寥无几。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后备乏人,社区中缺乏新鲜且富有活力的年轻党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社区党员队伍退休人员多,流动性党员多以及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状况,使社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增加了难度。

一是社区党员队伍中许多企业退休职工党员的行政关系仍在单位,退休费仍由原单位发放,只是将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给社区的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有的不按时按规定标准交纳党费,有的不服从社区管理等。这种行政隶属与党员管理脱节,管人与管事不协调的现象,影响着社区党员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社区支部中虽然也接受了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从军队复员的退伍军人党员,但由于他们流动性较强,又加之多在外从事临时性工作,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社区支部安排学习和工作找不到这些党员,有的预备党员预备期间在外打工,不仅不过组织生活,而且也不向社区党支部及培养人汇报思想,致使社区对他们的管理留于形式。

三是社区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社区党员中初中以上学历的党员仅占全部社区党员的84.2%,且多是企事业离退休后转入社区支部的党员,这也给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和突破增加了难度。

3、社区党支部书记与社区主任多是“一肩挑”,随着近年各项改革的推进,权力下放,社区行政工作大量增强,造成了抓社区党建工作精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4、社区党建经费无正常来源渠道,加之社区兴办三产网点或实体受诸多因素制约(如无建网点地址,无建网点资金等),社区全部经费只是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付的每年1000元办公经费,致使社区党建经费投入不足,也影响着社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议和对策

1、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配强社区党支部班子,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要从制度上明确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范围,配备专职社区党支部书记,巩固党的基层建设阵地。二是社区支部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要实行同等待遇,社区党支部委员也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实现专人专抓党建工作。

2、积极探索党员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一是继续探索构建社区对在职党员的双重管理体制,发挥社区党建联席会作用,从制度上明确驻区单位党组织,住社区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责、任务以及参与渠道,把在职党员按就近原则编成党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社区党组织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定期地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其所在单位党组织,作为评议、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促使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二是出台相应办法,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党员全部转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党支部,以解决社区党员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社区党组织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这些党员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余热。同时,结合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逐步将离退休人员工资管理与党员管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管人与管事不协调,及党员管理难,党费收缴难的问题。

篇6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科学有序地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消除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平凉市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辖区内发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1.4 工作原则

在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导下,贯彻“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协同行动、专群结合的工作原则,有力有序地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县地震局迅速向县人民政府报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转为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

2.1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指挥长,县政府分管民政、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县人武部部长担任副指挥长。成员由县地震局、发改局、民政局、公安局、教育局、财政局、住建局、交通局、工信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务局、卫生局、文广局、安监局、食药监局、科技局、粮食局、煤炭局、商务局、规划局、旅游局、电信局、气象局、电力局、公路段、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武警灵台支队、公安消防大队、寿险公司、财险公司、石油公司、东运集团灵台分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

2.2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组织领导和指挥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向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制定地震应急工作方案。

(2)部署和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

(3)指导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协调解决抗震救灾中的重大问题。

(4)根据重大地震灾害应急需要,决定在灾区实行和解除特别管制措施。

(5)及时掌握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请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紧急支援。

(6)统一审核震情、灾情宣传报道口径。

(7)协调乡镇抗震救灾工作和临震应急事项。

2.3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地震局,主任由县地震局局长兼任,办公室成员为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震情和应急需要,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综合联络、震情监测、灾情信息、新闻宣传、物资保障等小组。

2.4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及时了解、收集、汇总、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制定抗震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

(2)贯彻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乡镇、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并督促落实;协调配合外地救援队伍开展工作。

(3)监视震情和提出震情趋势会商意见。

(4)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统一信息发布渠道和内容,对有关新闻稿进行审核。

(5)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6)承担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信息监测与报告

县地震局负责对地震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传递和汇总;将震情、灾情信息及时上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并及时提出震情监测方案和地震趋势预测意见。建立健全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和宏观观测网,确定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灾情速报和宏观异常观测。

 

3.2 地震预警级别及发布

3.2.1 地震预警级别

按照可能发生地震灾害的预测时间和灾害程度,地震预警发布级别分为3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表示。

地震临震预警为Ⅰ级预警(红色),即对未来10日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区域做出预报。

地震短期预警为Ⅱ级预警(橙色),即对未来3个月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做出预报。

地震中期预警为Ⅲ级预警(黄色),即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做出预报。

3.2.2 地震预警的发布

全国性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由省人民政府发布。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县防震减灾指挥部可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市人民政府和省、市地震局报告。

3.3 预警预防行动

地震预警预防行动,是依据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短期地震预报—临震预报的递进式预警,分别采取相应的防震工作部署及预防行动。

3.3.1 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与防震工作部署

县地震局根据国家、省、市划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提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上报县人民政府,由县人民政府批转执行。

 

3.3.2 短期地震预报与防震准备

短期地震预报发布后,县地震局按照市地震局的安排,及时开展全县震情跟踪监测,提出防震工作方案,上报县防震减灾指挥部,由县防震减灾指挥部及时部署防震准备工作。

3.3.3 临震预报与临震应急反应

县防震减灾指挥部发布临震预报后,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2)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有关部门对重大工程、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3)组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4)适时组织群众疏散和重要财产转移。

(5)采取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措施。

(6)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

(7)督促落实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第四章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4.1.1 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1)Ⅰ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指造成人员死亡3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Ⅱ级:重大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死亡50人以上至30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Ⅲ级:较大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至5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Ⅳ级:一般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5~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4.1.2 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

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分级管理有关规定,一般或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Ⅳ级或Ⅲ级响应;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Ⅱ级响应;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国务院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Ⅰ级响应。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的先期处置,均以事发地县人民政府为主。

4.2 信息报送和处理

4.2.1  震情速报

地震发生后,县地震局立即向省、市地震局震情值班室获取地震参数,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

4.2.2  震情灾情速报

震情灾情速报工作由地震部门负责。地震灾情速报人员在震后30分钟内用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向市、县地震部门报告震感、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程度等情况。县地震部门要及时收集汇总地震灾情速报信息,在1小时内上报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地震部门。地震灾情首报后,地震灾情速报员和地震部门应进一步调查了解核实灾情,进行续报。地震灾情速报人员应按震后1、2、6、6、6… 时间间隔向地震部门报告灾情动态信息。县地震局在灾情首报后至省、市、县地震现场工作组到达震区之前,确定专人负责与有关部门和灾情速报网保持联系,按1、2、6、6、6…小时的时间间隔向上级地震部门报告地震灾情动态信息。并将各种渠道了解、掌握和汇总的地震灾情及时报告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地震局。

4.2.3  地震灾害损失报告

县民政局负责地震灾害损失的收集、汇总、核查、报告工作。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属地为主、归口管理”的原则,及时将本行政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地震灾害损失情况报告同级民政部门。县民政局负责将审核汇总的全县地震灾害损失情况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4.2.4  信息发布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灾区乡镇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

4.3 指挥与协调

4.3.1  Ⅰ级、Ⅱ级响应

I级响应: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省政府领导,同时接受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

Ⅱ级响应: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地震应急工作,统筹调配本省及各市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实施搜救,负责人为省政府领导。

4.3.2  Ⅲ级响应

在省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地震应急工作,并启动本预案。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1)县政府及时召开抗震救灾紧急会议,根据震情、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及时向市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并抄送市地震局和市民政局。

(2)派遣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大队、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现场工作队以及其他专业救援队伍参加应急救援。

(3)请求市地震局派出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赴灾区开展震情监测、震害评估和科学考察等工作。

(4)部署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护送、物资调运、灾区内外交通保障。

(5)督促灾区乡镇政府及时开展人员抢救、工程抢险、灾民疏散和安置,对党政机关、银行等重点目标加强保卫。

(6)调集全县力量对地震灾区进行支援和救助。

4.3.3   Ⅳ级响应

在市、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灾区地震应急工作。请求调用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或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搜救支援;经省政府授权,省地震局组织、协调全省的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省地震局局长。

(1)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告市政府,同时抄送市地震局、民政局。

(2)及时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督导灾区所在乡镇政府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地震应急工作,预防和平息地震谣言等事件。

(3)县地震局协助省市派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烈度和灾害评估等工作;协助灾区政府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地震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4)根据灾情和受灾乡镇政府的请求,县政府确定部门和单位对灾区进行支援。

(5)必要时请求省市地震局支持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4.4 地震现场紧急处置

地震发生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查清受灾情况,制定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并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迅速撤离危险区的居民,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

(2)迅速实施紧急医疗救护,落实伤员转移、接收与救治措施。

(3)迅速抢修毁损的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或设置临时避难场所,落实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5)设定警戒区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做好次生灾害排查与监测预警,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疫情的发生。

(6)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

(7)组织有关企业生产应急救援物资,组织、协调社会力量提供援助。

(8)向单位和个人征用、调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9)组织调配志愿者和灾区有能力的公民有序参加抗震救灾活动,并为灾区政府提供信息和后勤保障等服务。

(10)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

(11)组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等工作。

4.5  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县地震局协调组织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灾区搜救工作。

县武警中队组织指挥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县消防大队组织调动人员赶赴灾区,扑灭火灾并抢救被压埋人员。

县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

县住建局组织力量对灾区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

县水务局、住建局组织力量对灾区供、排水设施进行抢排险。

县交通局、住建局组织力量对灾区破坏的交通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

各救援队伍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友邻队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区块内各救援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救援队伍之间保持联络,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4.6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灾区应急与救援工作的队伍应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监视余震、火灾、水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损毁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4.7  群众的安全防护

县民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负责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县民政局具体制定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和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4.8  次生灾害防御

县公安局、公安消防大队负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处置地震次生灾害事故。

县公安局、交通局、水务局、住建局、安监局、工信局、煤炭局负责对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县国土局会同住建局、水务局、交通局监测地质灾害险情。

县发改局、安监局督导和协调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行业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9  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

县地震局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小组,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增强震区的监测能力,对震区地震类型、地震趋势、短临预报提出初步判定意见。

4.10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或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

较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根据灾情,可通过市人民政府向邻近灾区的市(县、州、区)人民政府请求援助。

一般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县人民政府动员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邻近灾区的县(区)人民政府根据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

4.11 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县地震局协助国家或市级地震灾害评估小组开展地震灾害调查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4.12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规范准确地做好地震信息发布工作。

4.13   应急结束

(1)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

(2)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

(3)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较大地震发生的可能。

(4)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达到上述条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可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1 通信与信息保障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要健全完善通信网络,及时更新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应急救灾相关单位的通讯录,配备应急通讯设施,确保应急通讯畅通。

地震局应迅速开通通信网络,采用一切快捷有效的通信手段传递信息。若震区公共通信系统破坏中断,县工信局及时协调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等电信运营企业启用应急机动通信,保证与震区的通信联络。自有通信系统的部门要及时恢复本部门受损的通信设施,及时为抗震救灾应急通信提供保障。

5.2 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县地震局和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要储备必要的地震救援装备,建立救援资源数据库,准确掌握重点监视防御区拥有的各种救援设备的性质、数量、存放位置等数据并及时更新。

县气象局做好地震中心移动气象观测站等设备的储备。

5.3 应急队伍保障

5.3.1 应急队伍的资源

人员抢救队伍: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县人武部和武警部队、乡镇基干民兵、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各行业应急救援队伍。

工程抢险队伍:电力设施抢险、通信设施抢险、交通设施抢险、市政设施抢险、水利设施抢险、建筑工程抢险、特种结构抢险、矿山抢险等队伍。

次生灾害救援队伍:县公安消防大队等队伍。

医疗救护队伍:各级医院急救医疗队伍。

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小组。

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建筑物安全鉴定专业队伍。

5.3.2  应急队伍组织方案

应急队伍组织方案表

队伍类别

先期处置队伍

第一支援梯队

第二支援梯队

人员抢救  队伍

社区地震应急            志愿者队伍

国家、省、县地震救援队、县武警中队

邻区地震救援队

工程抢险  队伍

当地抢险队伍

行业专业抢险队伍

邻区抢险队伍

次生灾害特种救援队伍

公安、消防部队

行业特种救援队伍

邻区特种          救援队伍

医疗救护队

当地急救医疗队伍

当地后备医疗队

附近军队医疗队

地震现场    应急队伍

县地震局现场应急队伍

省、市地震局        现场应急队伍

邻区地震局    现场应急队伍

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

县地震局和        住建局建筑物      安全鉴定队伍

省、市地震局和住建局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

邻区地震局和 住建局建筑物 安全鉴定队伍

5.4 交通运输保障

县交通局、东运集团灵台分公司及运输企业组织对被毁坏的公路、铁道和有关设施的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5.5 电力保障

县电力局负责维护和抢修地震灾区被损坏的供电设施及设备,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5.6 医疗卫生保障

县卫生局、食药监局协调相关部门对灾区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时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和控制暴发流行;保障灾区的饮用水源和食品安全。

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食药监、民政等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工作,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抚慰、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帮助。

5.7 治安保障

县公安局、武警中队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5.8 物资保障

县发改局、粮食局负责调运粮食,保障灾区粮食供应。

县商务局负责调配生活必需品,保障灾区市场供应。

县民政局负责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5.9 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款项的筹集。

县民政局负责应急救济资金的发放和社会救助资金的接收及管理工作。

5.10  社会动员保障

地震灾区各级政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县人民政府要动员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邻近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其他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为灾区开展捐款捐物等活动。

5.11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要利用城市公园、绿地、林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并在公共场所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

5.12 技术储备与保障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主要包括防震减灾综合信息系统、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地震现场信息的接收处理系统和应急指挥通信与视频会议系统。

第六章 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

6.1 公众宣传教育

6.1.1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协调机制

县地震、科技、民政、农牧、教育、文广等部门要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掌握正确的防震减灾知识。

6.1.2 向社会公布地震应急预案信息

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最大限度的公布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民众的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6.2 培训

各级防震减灾指挥部要定期组织对应急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开展应急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6.3 演练

各级防震减灾指挥部和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任务分工,充分整合应急救援力量,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县防震减灾应急指挥部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6.4 监督检查

经县防震减灾指挥部授权,由县地震局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对《灵台县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应急措施到位。

第七章 其他地震事件处置

7.1 有感地震应急

当我县发生有感地震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时,县地震局收集震情与社会舆情,提出震情趋势判断意见,及时报告县防震减灾指挥部,县防震减灾指挥部指导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部门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并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市政府。

7.2 矿震和水库诱发地震速报

当发生M3.0级以上矿震或水库诱发地震时,县地震局立即向市地震局获取地震参数,并报告县防震减灾指挥部。同时开展震情与灾情速报,视情况做好应急工作。

7.3 平息地震谣言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较严重影响时,当地政府应及时上报县地震局。由县地震局负责,派出工作组调查谣言起因,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县防震减灾指挥部指导谣言发生地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平息地震谣言,并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并抄送市地震局。

7.4 特殊时期戒备

在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期间,县防震减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进行应急戒备,强化震情值班、地震监测、震情会商等工作,确定统一的宣传口径,并将应急戒备情况适时上报县防震减灾应急指挥部。

7.5 邻近地区震灾应对

地震发生在邻近地区,但对我县造成震灾损失或严重社会影响时,根据初步判定的震灾损失或影响程度,启动相应的响应级别。

第八章 附 则

8.1 预案的制定

8.1.1  制定专项预案

1.制定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专项预案。由县卫生局牵头,县食药监局、环保局、质监局配合,制定应急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环境保护、队伍日常管理和培训演练方案,明确应急队伍规模,人员来源(包括地方和部队两块)。合理划分应急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明确职责任务、队伍集结方式、应急卫生药品器械储备供应等信息,掌握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伤员接收救治能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负责对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对灾区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预警防治。

2.制定应急通信保障及通讯设施抢修专项预案。由电信公司牵头,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配合,按照保障抗震救灾通信要求,制定应急通信保障和快速启用方案,确定抢修应急通信必需的装备设备型号、数量、储备地点、管理人员及联络方式。

3.制定电力设施保障及抢修专项预案。由县电力局负责,按照保障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区医院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点等电力供应不间断的要求,制定应急电力抢排险方案。组建电力应急抢排险队伍,明确队伍集结方式,抢修损坏供电设施设备、车辆储备与调拨,备用发电机和管理人员及联系方式。绘制并及时更新电子版城乡电网分布信息图表。

4.制定交通运输保障及抢修专项预案。由县交通局牵头,公路段配合,负责制定道路桥梁抢排险方案,组织对被毁坏的公路设施抢险抢修。组建交通设施应急抢排险队伍,明确队伍集结方式,加强日常管理培训,确定抢修损坏道路桥梁必需的设施、设备、材料、车辆储备与调运。绘制并及时更新电子版城乡道路桥涵、交通沿线次生灾害源分布信息图表。制定应急交通运输保障社会车辆紧急征用方案,明确征用方式及补偿办法,掌握社会车辆运力分布、车主以及联络方式,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协调运力,保证优先运输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灾民疏散。

5.制定全县设施抢排险专项预案。由县住建局负责,制定供排水、供暖、供气等全县基础设施抢排险应急方案,抢修恢复全县基础设施,满足灾区民众生活生产所需。组建全县基础设施应急抢排险队伍,明确集结方式,加强日常管理培训,确定必需的应急抢排险维修器材的储备与调运。绘制并适时更新电子版给排水、供暖、供气管网分布等全县基础设施信息图表。制定建筑物工程抢排险方案,组建队伍,明确职责。摸清工程抢险所需起重、挖掘、破拆等设备社会分布,制定紧急征用方式及补偿办法,适时更新相关信息。

6.制定救灾救助物资保障专项预案。

(1)由县民政局负责,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应急救灾物资存储、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机制,确定城区内救灾物资存储种类、数量、地点、调拨及配送方式,建立大宗救灾物资的生产厂家、调配渠道、紧急配送方式,适时更新相关信息。制定调入和捐赠救灾物资的接受、保管、发放等制度。明确组织、联络救灾物资运输车辆管理办法;县公安局、武警支队配合,制定灾民转移和安置工作方案,确定灾民转移和安置路线、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发放站等。

(2)由县政府应急办负责,按照防护用品、生命抢救、救援运载、临时食宿、污染清理、动力燃料、工程设备、器材工具、照明设备、通讯广播、交通运输和工程材料分类统计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绘制储备情况统计表和分布图。分析评估全县各类灾害事故危害预测等级,建立物资储备更新管理制度,制定救灾物资储备安排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所需应急物资种类和储备数量。

7.制定治安保障专项预案。由县公安局负责,武警支队配合,制定灾区、重点目标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8.制定火灾预防及抢排险专项预案。由县公安消防支队负责,制定火灾预防及抢排险方案,建立更新火灾灾害源信息库。

9.制定地质灾害预防及抢排险专项预案。由县国土局负责,制定地质灾害预防及抢排险方案,建立更新地质灾害源信息库。

8.1.2  制定部门地震应急预案

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灵台县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内部评审,经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报县地震局备案。

8.1.3  制定重点监视区和监视防御区地震应急预案

由县地震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8.2 预案的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发布,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备案。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企业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县地震局备案。县地震局要制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县政府审批后报市地震局备案。

篇7

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情况不容乐观,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图书馆藏量明显低于周边国家,图书馆建设数量也不符合国家法规中的“每5公里建设一座社区图书馆,并保证社区图书馆的内部藏书量为2-3万册”条例。而这仅仅只是图书馆数量与藏书量方面,并未提及人员配置,如果深入分析,可发现社区图书馆人员配置问题极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现阶段,国内社区图书馆队伍建设问题严重,图书馆内部配置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图书馆管理水平受到影响。资料显示,国内很多城市内部所建立的社区图书馆并不重视人员配置,在招聘和选择图书馆管理人员时,不会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查,不重视馆员的学历,因而导致社区图书馆管理水平降低,管理人员无法顺应时势优质完成管理工作。

2、管理人员工作热情缺乏,管理观念落后

大多数社区图书馆都没有设置合理的薪酬机制,在工资待遇方面,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资普遍偏低,致使管理人员缺少工作激情,管理活动开展受限。在管理观念上,社区图书馆现阶段配置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而图书馆本身也没有对管理方式进行探索,造成管理观念、管理方式滞后,限制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

3、骨干队伍建设不足

社区图书馆骨干队伍建设不足,尤其是在青年人才方面,图书馆并不注重人才培训,造成青年人才既欠缺工作经验,又无法掌握专业的图书馆管理技能,综合素质不高,因而无法优质完成图书馆管理任务。另外,目前国内社区图书馆现行所聘用的青年管理人员心态多不稳定,工作中容易出现服务态度问题,造成客户不满。这样一来,社区图书馆服务水平就会下降,图书馆管理事业也会随之萎缩。

二、社区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图书馆建设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各城市各社区必须加强重视,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全面做好社区图书馆人才队伍配置与管理。社区图书馆之所以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因在于,人是图书馆管理行为的主导者,只有提高了人才素质,让人才意识到了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图书馆管理行为才能得到顺利、有效的开展,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另外,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社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图书馆只有坚持“以人才为中心”这一管理理念,图书馆发展才能持续、长久。所以推论,社区图书馆建设必须强化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从发现人才入手,切实做好人才的开发、培训、管理和利用,促进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健康、积极发展。

三、社区图书馆队伍建设模式分析

社区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人本管理。基于人本管理原则,现结合社区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实际,对社区图书队伍建设工作中可采取的人才管理模式作详细分析。

1、人本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模式是社区图书馆队伍建设模式之一,实质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观念下的图书馆人才管理模式。该模式要求社区图书馆在开展管理工作之前先树立以人为的管理观念,再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实施管理行为。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包括图书资料、馆舍、设备、人员等,但是,没有人,图书馆就只是一个“物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所以图书馆管理一定要做到因事设岗,人尽其才。

2、队伍管理体制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体制突出图书馆的部门管理与层次管理,这种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组织流程再造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工作方式的革命,已经给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第一,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管理制度。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是管理运作赖以支撑的基础。新的管理体制主张多功能一体化管理,寻求各工作环节的协同动作,它能够指导社区图书馆重组机构,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二,调整社区图书馆的部门结构。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社区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应从传统的采集、借阅为主体的部门结构,转变为以业务基础建设部门和读者服务部门为主的组织结构。社区图书馆必须改变现有机构设置重叠、管理分散的落后局面,形成文献采集、文献开发一条龙的新格局;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工作人员甚至读者在每个终端机上都能够上网,并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解答读者提出的一般性问题。

篇8

一、深刻领会《规范》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民兵应急队伍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是遂行应急应战任务使用最多、发挥作用最明显的重要力量。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对提升应急队伍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规范》科学总结了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明确了指导思想、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民兵应急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各县区政府、人武部和市政府、军分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当前自然灾害多发、社会矛盾凸显对区域安全形势的影响,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规范》精神实质。要组织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学习贯彻《规范》,认清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政府、省军区的决策部署上来。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民兵应急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科学统筹规划,把握政策规定,周密组织实施,稳步推进民兵应急队伍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分析研究民兵应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组织布局不够科学、编组重点不够明确、指挥机制不够健全、保障落实不够到位等薄弱环节,下大力抓好民兵应急队伍建设,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二、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建强应急队伍

各县区政府、人武部和市政府、军分区各部门要围绕“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目标,抓住编、训、管、用四个关键环节,创新战斗力生成途径,夯实民兵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基础。

(一)优化队伍编实。民兵应急队伍主要在基干民兵重点队伍中选编,由军事机关负责。要围绕“编得进来、稳得下来、用得起来”的要求,坚持“四优先”编兵原则,即:优先编组企事业单位辅助生产岗位和合同期较长人员,优先编组专业对口人员,优先编组复员退伍军人和文化程度较高人员,优先编组党团员。民兵应急维稳分队,主要担负维稳处突任务。按照市建应急营,县区建应急连、乡镇街道办事处建应急排的要求,依托中心城区和乡镇及周边编建民兵专业救援分队。包括水热气抢修、电力抢修、防汛、道路抢通、卫生防疫、地震救援、防化救援等分队。主要担负抢险救灾和事故救援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分配的专业救援分队数量,依托行业系统对口编建,确保民兵应急队伍人员在位率、经训率和党团员比例分别达到90%、90%和60%以上。民兵应急分队中转业、退伍军人达65%以上,民兵专业救援分队的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形成以中心城区、主要交通要道、黄河沿线为重点的应急处突和事故救援力量布局。

(二)紧贴任务训实。训练是提高民兵应急队伍能力的基本途径。民兵应急队伍训练由军事机关、基层人武部和编兵单位共同组织实施。训练要以《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为依据,由军事机关制定年度训练计划、专业训练计划和考核计划,协调好训练与编兵单位的矛盾。按照共同科目相对集中训,通用专业区分对象分批训,对口专业实施岗位自训的方法,重点抓好干部、骨干和新入队人员、特种装备操作手训练,使指挥训练与技能操作同步推进。同时,要组织好基地训练,与驻军、公安、武警、消防、通信、河务、卫生、电力、交通等系统建立教学训练协作机制,采取短期集训方法,突出针对性训练。要结合方案组织应急队伍演练。按照一年一个重点、每年一个课题的办法,围绕维稳处突、综合救援、保交护路等课题进行实装拉动演练,提高民兵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三)军地联合管实。民兵应急队伍管理要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制度规范、动态管控的原则,强化全方位管理。要结合实际,制定管理措施,逐级签订管理责任书。平时实行军地联管,由基层人武部牵头,编兵单位具体负责,战备训练期间,由人武部和编兵单位共同负责;要落实制度严管,健全完善定期联系、请销假、干部例会、检查点验、紧急召回等管理制度,随时掌握兵员在位情况;要与社会形成共管,完善应急分队人员个人信息档案,建立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和家庭多种联系渠道,进行动态掌控,确保能够随时收拢、即时执行任务。

(四)完成任务扎实。民兵应急队伍遂行任务,应按照批准权限执行,接受同级应急联合指挥所的统一指挥,由军事机关组织行动。要围绕担负的应急任务,强化“分区建集中用、局部建全局用”的理念,充分发挥应急队伍情况熟悉、专业性强、使用便捷的优势,坚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用兵、练兵、强兵,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当先锋、挑重担、当主力。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要坚决做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圆满完成应急任务。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范》落实

民兵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县区政府、人武部和市政府、军分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努力形成党委统管、政府主导、军事机关主抓、各部门协调的局面,确保《规范》落到实处。

(一)构建长效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军地双重领导优势,构建军地一体筹划、融合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应急联合指挥所。要以国防动员委员会为依托,建立政府主导,军事机关主抓,军地有关部门参与的应急联合指挥所。要本着“精干、实用、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电信、移动、联通、人防、气象、公安等指挥通信资源,建立指挥平台,确保指挥顺畅。要按照机动指挥要求,购置配套野战指挥器材。

加强联系协调。由军事机关牵头协调,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民兵应急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并与同级政府建立应急预案和等级响应机制的对接,与公安、武警、消防、河务、防汛、地震、卫生、气象、交通、人防、民族宗教等部门建立情报信息共享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定期会商、定期召开联系会议,重要情况随时通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有效应对。

制定行动预案。结合各县区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和驻地民社情,科学预测驻地可能发生的应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按照要素齐全、情况清楚、保障周密、配套衔接、实在管用的要求,把遂行任务中的指挥联动、资源共享、力量整合、队伍组建、通信保障等问题研究透、考虑全,制定完善各级应急行动预案,形成与现实任务需求相一致、与地方政府总体预案相适应、与相关行业系统专业预案相对接的行动方案体系。

严格兵力动用。民兵应急分队遂行任务要按照《省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暂行规定》批准权限执行,接受同级应急联合指挥所的统一指挥。平时应急队伍训练、点验、拉动,应结合编兵单位实际,由军事机关按计划协调落实。遇有应急行动任务时,要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军事机关备案。

篇9

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较好地摸清了我市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基本情况。

我市下辖4个城区、两个开发区,现有45个街道、189个社区,200万市区人口,从事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18835人。按照工作性质及分工,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街道社会工作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街道领导和社会工作管理科室的工作人员,共1099人,分布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综治司法、教育卫生、残联、计生、工青妇等社会工作管理领域。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从事服务性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社区党委(支部)书记、主任和“低保专干”、工会组织员、残联负责人、妇女工作助理等专职干部和公益岗位人员,共3959人。三是社区义工(志愿者)。主要包括社区各类社会工作骨干,如楼栋长、单元长、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党团员和群众中的志愿者,共13777人。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面对城区社会工作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是综合施策,充实和优化街道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队伍。针对街道特别是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问题,20xx年以来,市、区两级通过招录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开发公益岗位、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共选聘优秀年轻街道干部150多名,素质较高的社区干部180多名,从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出200多名干部充实到社区,从下岗职工中招聘了3000多名社区公益岗位工作人员。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分工负责的原则,各级组织部门每年制定街道社区党务干部培训计划,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组织社区书记到外地学习考察;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函授教育、短期培训、以会带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效果。据统计,近三年来,市、区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参训率达90%以上。

三是加大投入,支持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从20xx年开始,市、区两级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其中,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不足部分由区财政解决。经过几年的调整,社区主任、副主任的工资已由20xx年以前的每月50元左右分别提高到目前的650元和550元。市政府还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资源共享、合力共建、政策回迁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势头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主要有:

(一)社会工作者总量不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薄弱。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城区街道、社区两个层面专职社工人员总数为5058人,社工队伍规模比5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占市区人口总数0.25%。但与服务面和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社工人员占区域总人口2%左右的比例相比,这支队伍的总量明显不足。目前城区每个专职社会工作者服务居民户数都要超过500户,最多的达到1500多户,普遍超过市政府规定的“一般每500户居民配备1名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由于队伍规模小、社区工作量与日俱增,各社区普遍面临人员紧张、工作疲于应付的困扰。许多社区干部反映:现在社会人员向社区集中,社会工作向社区下沉,社区工作量太大、而人手太少,工作很难做到位。如“低保专干”岗位,一个人要负责全社区的低保、社保、医保等多项工作,经常忙得团团转还难以完成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工人员少的问题也有明显感受,在问卷调查中,有86.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增加社区社工人员数量。

我市城区不仅社会工作者总量不足,“接受过良好的、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善于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工作,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人员也非常少。据统计,在城区街道社区社工人员中,只有760人参加过社工专业的学习培训,系统学习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目前还是空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当薄弱。

(二)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低,难以适应城市居民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近年来,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对照,社区社会工作从体制、内容、方式方法到工作人员的素质,都很难满足居民的需求。社区干部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张罗”型,开展工作主要靠泼辣的性格和较高的威信。 据调查统计,在1099名街道专职社工人员中,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经历的86人,占7.8%;有与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学习经历的180人,占16.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360人,占32.8%。在3959名社区专职工作者中,有社会工作学习经历的191人,占4.8%;有与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学习经历的303人,占7.7%;大专以上学历的701人,占17.7%。由于社会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街道社区无力开展“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矫正、“两劳”释放人员的司法矫正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工作。调查中了解到,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政策安置上岗的社工人员不会电脑打字、不会填写各类报表。据调查统计,有37.2%的社区社工对社会工作缺少了解和正确认识,对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三)社会工作者队伍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相当一部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把社会工作岗位作为谋生的“饭碗”,缺少长远打算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有的认为,社会工作艰苦、待遇低、没奔头,流露出厌倦街道社区工作的想法;有的反映,近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大学生社区负责人,上岗之初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后,他们对这项工作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感到从事社会工作不但工作累、待遇低,还常常挨骂受气,很难实现人生价值,一些人相继离开了社区工作岗位。有的感慨地说,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再有别的办法也不会干这一行。还有一些社区负责人认为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视,将来社区干部的素质要求、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都会逐步提高,目前的社区干部只是过渡,因而产生了临时思想,很少有人学习社会工作知识、研究社会工作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把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联系起来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对社会工作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一些领导同志在沉重的经济工作压力下,对街道社区工作兼顾不够,投放精力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不多,研究不够,解决不力。街道社区干部反映的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得不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如街道取消了副主任科员的指数,干部没奔头、不安心;社区办公经费短缺,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市、区两级政府每年拨给社区的2万元行政经费被一些街道截留;各级层层分解招商指标,社区要拿出很大精力完成招商任务,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在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经费、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各级财政比较困难、有关方面责任心不强或涉及一些职能部门的利益,有些政策很难落到实处。问卷调查显示,有33.5%的社区负责人认为政府对街道社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98%的社工人员认为社区服务的突出问题是缺少经费。

(二)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发展。我市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责任划分不清晰、社会工作内容定位不准确、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科学、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标准不明确,社会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强。由于社会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依赖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调研中许多同志反映,目前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不规范、太忙乱,上级安排给社区的工作大多是办理这样那样手续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术含量,不需要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决于社会工作的发展,以目前街道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不可能对社会工作人才产生迫切的需求,即使有了人才也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是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比较低,影响了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吸引力。按照目前社会价值取向,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因素。而社区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工资收入等原因,在很多市民心目中,仍然是过去居民委“老大妈”的形象,不受重视,不被理解。特别是社区工作者每月微薄的工资收入,更使这一职业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尽管近几年市里几次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但每月五、六百元的收入既不足以养家糊口,也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而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补贴更低,专职人员每月360元,兼职人员每月不足200元。大部分社区专职干部、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街道社区社工人员中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占74%。由于工资待遇过低,加之没有养老、失业、医疗“三险”保障,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普遍有后顾之忧。社区工作岗位既留不住现有人才,也难以吸引外来人才。问卷调查中有66.1%的社区负责人认为社工人员地位低、待遇差是当前制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障碍。

四、对策和建议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由于受经济、政策、法律等条件的制约,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立足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好以下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切实加大对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以及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市、区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社区制度,把联系点建成社区社会工作的示范点。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街道社区社会工作的研究,认真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和国(境)外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快推进街道社区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形成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应着手开展试点工作,在每个城区抓1—2个社区的社会工作试点,重点研究解决社工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人才培养、工资福利待遇等重点问题,取得经验后在面上推广。要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建功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要求,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要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科学、规范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省、市、区三级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分类别、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工作。可借鉴在农村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做法,与相关高校联合办学,采取学历教育、函授学习、短期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一批速成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工作的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适应社会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构筑街道社区人才高地,吸引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街道社区就业。

篇10

为使我区社区巡防工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巡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打造一支让“党放心,居民满意”的社区巡防队伍,以“巡防为民,保一方平安”为宗旨,为实现“平安和谐中原,继续争创全市最安全城区”这一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严明工作纪律,强化治安防范,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目标

1、建立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用制度去管理、约束、规范巡防队员的行为,从而达到巡防队的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信息防控体系。每位巡防队员要发展两名信息名。及时捕捉情报信息,为预警机制,提供信息情报,为把不稳定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创造条件。

3、建立一支群众监督队伍。每个社区要聘请十名楼院长为义务监督员,对巡防队员仪容、举止、滋酒上岗、巡逻情况等实行监督,一来督促巡防工作,二来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4、建立一支公正廉洁的督察队伍。打铁还须自身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督察队伍,要求督查熟悉检查社区的社情、队员的基本情况、熟记评比标准及百分考核细则;举止大方、礼貌、提倡微笑督查,杜绝罚款。

5、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应急分队。根据“精干、管用”的原则,建立一支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分队,完善方案、加强领导,增强应急实力,达到有情况在二十分钟内完成集结。

6、建立一套指挥系统。建立一套具有现代化综合指挥系统,制订防洪、防火、防震、防聚众闹事等方案,为区领导组织指挥及规划决策提供可靠资料,为中原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7、进一步完善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警务室的东西放置要统一,上墙的内容要基本一致,各种记录要规范。

8、坚持礼仪巡逻,树立中原巡防形象。在抓好内强素质的同时,各中队精选出形象好、个头高、体格健壮、军事素质强的队员成立礼仪巡逻队,在我区主要街道、重点防范时间加强防范,实行礼仪巡逻,塑造我区巡防外在形象。

三、主要措施

1、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坚持每周政治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在全体巡防队员中开展“珍惜社区巡防光荣称号,塑造社区巡防光荣形象,谱写社区巡防光荣篇章”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光荣”活动,树立巡防队员“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信心,唱响《巡防队员之歌》,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为增强巡防队伍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巡防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各办事处要实行“队长竞聘,队员竞岗,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经过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强巡防队伍的管理,增强巡防队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治安防范技能。为提高巡防队员整体素质,开展春季大练兵活动,各队分期分批进行组织实施,4月中旬结束,训练内容除基本列队动作以外,还要训练擒拿格斗、防身术,警棍操、处置突发事件的战术等,做到执勤、培训两不误。

4、严把入队关。在填补队员时,按照“三优先、三不要”的原则补选队员。“三优先”即党、团员优先;复员退伍军人优先;热爱巡防工作,有奉献精神的优先。在政审上,严格按照招聘标准。坚持“三不要”即本人及家属练习xx功的不要;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不要;曾被原单位开除辞退的不要。同时对新入队队员体能、文化水平要进行测试,比照部队征兵的体检、政审严格把关,确保队伍的纯洁性。

5、开展争当先进社区,争做优秀队员活动。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巡防办每个月对社区进行一次评比,分别设置“零发案社区”、“作风纪律”、“抓获现行”、“预防可防性案件”、“好人好事”等流动红旗,每月评选3—5名优秀巡防队员。通过评先活动,使巡防队形成比、学、赶、超的争先创优局面。

6、抓典型、树亮点。与综治、稳定、处法相结合,在抓典型,树亮点上下功夫,以典型促工作,以典型鼓干劲,今年计划抓十到十五个特色亮点,作为典型树起来,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提高全区巡防队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