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篇1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会计核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核算决定了高校的未来发展,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与普通公司的会计制度不同,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与会计核算。

1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会计制度已不再适用,因为我国高校不同于其他单位及公司,我国高校大部分由国家直接管理,因此会计制度改革也应强化这一点,使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向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在改革之前,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有些落伍,与社会脱节,因此,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中,着重强化了会计科目的改革,使高校的会计制度能够与社会接轨,促进高校发展。除此之外,针对收入会计、基本建设会计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将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了完善,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高校预算难以精确

对于高校而言,进行财务预算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高校中的活动较多,并可能会新增一些日程中没有的活动,高校的预算除了应用于各种学校活动以外,最主要还是用于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学生的培养很难在一年中进行彻底、可靠的预算,比如:某些专业的学生可能需要实践,这样学校就得开设实验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为例,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预算是药品及仪器,某些比较昂贵的仪器需要学校提前进行采购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某些化学药品的价格也非常昂贵,如果为了节约开支,减少学生的实验课程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昂贵的化学药品也需要不断补充与购入,化学药品的价格连年上涨,因此,对于化学药品的预算是很难精确的。综上所述,高校预算难以精确是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2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筹集困难

我国大部分高校归国家管理,因此高校的资金来源归属于国家,此外,高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学生,学生每年初所交的学费、住宿费用等是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包括学生、国家拨款,这样就造成了高校资金的来源单一,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造成了阻碍,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之后,需要高校对已有的资产重新进行评估和折算,这就造成学校固有资产的减少,给高校的资金筹集带来一定的困难。资金筹集需要一定的保障,高校将固有资产进行折算之后,会使高校的债务越来越多,后续的资金筹集也会受到阻碍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困难。

3解决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的方案

3.1统筹规划、合理制定

对于高校来说,要解决会计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对高校的经济进行预算,根据高校手中的资金对资金展开合理预算,比如:针对学生的实验课程预算,可以合理进行规划,在实验仪器的选择上,可以让2~3名学生组成一组,节约一部分实验仪器的开支。在实验药品的选择中,选择具有相同效果,但是价格相对比较低廉的药品,这样就能节省开支,合理的对学校资金进行规划,保证在进行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之后,高校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将高校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确保高校资金的充裕,这样才能推进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促进各大高校的发展。

3.2资金预算公开化、透明化,遵循相应原则

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中,容易出现一些漏洞,某些人可能会利用这些漏洞满足私利,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解决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问题,就需要保证高校会计制度、资金的公开化、透明化,这样可以避免高校资金在预算工作中出现问题。在保证资金公开化、透明化的同时,要全面考虑会计制度、资金预算,包括:记账基础、科目设置、资产会计处理方式、基本建设会计处理方式以及收入会计处理方式等。这些项目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高校资金预算改革时,还应遵循相应的原则,比如:为高校节省开支、合理进行资金预算等原则,帮助高校会计制度顺利完成过渡期。

4高校会计核算的必要性

高校的会计核算对于高校日常财务管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会计核算能够帮助高校进行资金管理,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中,帮助高校顺利度过过渡期。目前,社会信息量巨大,信息流通速度相对较快,会计核算能够帮助高校与社会完成接轨,保证高校在运营中不会与社会脱节,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的会计核算能够加速高校会计制度的完善,加快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使高校资金来源不再单一。因此,高校会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

5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1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资产不明确,核算时会遇到一些困难。高校建设过程中,某些部分可能是由社会慈善家、企业家帮助建设的,此类资产是否包含在高校自主持有的资产之内,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就会遇到困难。另外,会计核算还会面临一些较大的风险,对于高校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债务风险,会计核算与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是分不开的,如果高校的资金筹集遇到问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除了债务风险之外,会计核算还可能遇到清查风险。

5.2高校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想要解决高校会计核算问题,首先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及原则,这样在进行高校会计核算时就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能够高效率、快速地完成高校会计核算。还可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相关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会出现错误,实现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除此之外,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减少相应的债务风险、票据风险、清算风险等,帮助高校完成可持续建设,推进高校的不断改革,促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6结语

高校的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会计制度改革可使高校与社会发展接轨,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建设。会计制度改革与会计核算联系紧密,在不断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应对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核算进行深入研究。笔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会计核算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阐述了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唐晓萍.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66-67.

[2]刘赟.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7):107-108.

[3]姚新文.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管控[J].科技资讯,2017,15(23):92-93.

[4]谢晓荣.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策略探析[J].管理观察,2017,(21):133-134.

篇2

一、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有经营就有风险,民办高校经营也存在诸多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务风险。一旦财务风险出现,民办高校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而其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还关系到社会得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

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在学生数量上,2011年底统招学生达到500万。一旦财务风险出现必然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甚至导致学校倒闭。一旦学校倒闭,目前在校的几百万学生的就学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还会因此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

3.有利于预测、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危机的发生

随时捕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管理漏洞、管理失误、重大风险和隐患,树立风险观念和忧患意识,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危机处理能力,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危机的发生,为民办高校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财务环境。

二、民办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

1.筹资渠道单一,财务风险比较大

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学校经费最主要的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收入,而民办高校的生源往往不稳定,所以会经常出现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国家财政补助很少,许多学校开始通过争取银行贷款弥补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向银行申请贷款,首先,民办高校不是事业单位,不能用收费权质押;民办高校也不是企业单位,不能用学校的财产抵押,融资环境困难。其次,学校向银行大量举债,资产负债率过高,产生财务杠杆,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的系数大小说明了财务风险的高低,计算公式为:从公式中不难看出,银行利息I越多,DFL系数数值越大,财务风险就高。

2.经费分配不合理,教学和科研投入不足

教学投入是指各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投入在教学过程中的资金,科研投入是指民办高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投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资金。由于民办高校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经费分配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很多民办高校薄师资、重大楼,把资金投入到大规模的基建项目而非增强师资力量上。

但是,民办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作为大学,其教学水平要有一定的层次和高度。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水平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忽略了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投入,比如教学设备陈旧、不参与社会的学术交流。这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学校向更高台阶迈进。

3.资金支出缺乏计划性,且存在“重管轻购”的思想

民办高校多是由个人或企业投资创办,在学校的资金决策等重要问题上,多是由投资人说了算,学校财务人员参与管理力度不够。同时学校资金预算管理力量薄弱,并缺乏相应的监管,造成资金支出整体规划性不强。

一方面,这样难免导致盲目购买固定资产,造成重复购置,出现资产使用效率低的现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对资产“重管轻购”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资产却不能及时到位。

4.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很多民办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内部管理松弛、监督不力的问题。民办高校存在乱收费、隐匿收入问题;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有些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这时,如果再缺乏及时的外部监管,民办高校的败落势必难以避免。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提高规避风险的水平

民办高校应建立多元筹资机制,优化资本结构与资本配置,实现高校规模效益,保障高校产出最大化,提高风险规避水平。

一方面,高校在积极主动争取政府的资助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树立市场经营意识,争取校企合作的机会,加强自身服务创收,以降低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规范社会捐款渠道,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有效缓解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压力。

2.增加教学投入,重视科研工作

为了稳定生源、吸引学生,优美的教学环境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的智力资源。人力和知识的资本是学校提高声誉的核心要素。

所以学校必须加大教学科研投入,鼓励教师进修、、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社会上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也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只有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民办高校在转型后才能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3.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民办高校应规范预算编制流程,收入预算应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应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民办高校在编制年度资金预算时,应遵循资金流入与流出“基本持平,略有结余”的原则,应尽量减少赤字额度,并且细化项目支出,强化项目管理,做到精细管理。

学校的审计部门应对预算的合理性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调整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监督,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使其更合理、更透明。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

篇3

—、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环境

    (一)管理的自主化和市场化

在实现独立自主办学之后,高校就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显然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只有参与竞争,高校才能取得生存与发展。因此,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和运行管理,无不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无不需要强化经济效益的影响。无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还是招生计划,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资金分配,高等学校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更多的自主权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与责任。高校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反映本校各个部门和环节的价值信息,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决策。为此,高校的财务会计核算必然会因此更加关注成本核算和成本效益,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求得平衡。

(二)投资和收益的多元化

传统的高校办学,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财政拨款的占比大幅下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开始进入高等教学领域。例如高等学校会通过向银行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贷款,或者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前开始改善办学条件,无不是现今高等学校多元化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这些贷款财务信息的处理就远远超出了传统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业务范畴,具有了更加多样和复杂的内涵,自然也就对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投资的多元化相对应,高等学校的收益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无论是高校的后勤管理集团,还是校办公司,又或者是为企业提供研究支持,高等学校都能在学费之外收货更多样、更多量的经济收益,而这也给其自身既有的财务会计活动带来了新的考验。毕竟这样多元的经济活动,如何保障曰常核算的进行,如何确保资金分配的合理,如何落实具体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信息都起着支撑作用,

二、当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髙校财政报告的内容只需要满足政府财政预算的需求即可,因此十分简单而且不用公开。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单一的财政拨款向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转变,高校的经济与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产生密切关联,其财务会计活动也变得复杂多样。与企业相比,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倌息并不全面,无袪满足其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要求,对高校的自我发展其实是一种束缚。例如对于学校的应收款项,包括学生所欠的学费和其他方面的债务,髙等学校的财务舍计制度中并没有对其权益增减加以确认,这无疑就让高校丧失了收费权,进而造成其资产的虚减。此外,如果拖欠的学费实行了减免,或者“其他应收款”不提坏账,则又会逍成高校资产的虚增a

(二)资产核算不准确

对于高校的固定资产而言,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规定以提取“换购基金”的方式来处理固定资产的维修和吏新问题。但是,修购基金只是固定资产本身的价值原值入账,并未涉及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部分,因此,以修购基金进行解决,难免会造成会计信息所呈现的固雉资产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相符的问题;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样不够准确的会计信息用于高校的规划和管理,无法呈现高校资产的真实状况,便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更新和配置。此外,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也造成其在核算上的难度。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社会环境和形式的发展产生波动,如果高校的财务会计信息在呈现无形资产上一直保持不变,就显然不合实际。

(三)成本核算的缺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髙校没有自主管理权,而是完全由政府通关,经费也完全由国家拨款,无需考虑经营问题。但是现今高等学校巳经被卷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高校要取得生存和发展就得自负撖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成本核算,追求经济效益。在此背景和要求下,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必须引入新办法,考虑学校培养和管理成本,用最低的成本培养处最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却并未能将这一点落到实处,在衡量和评估一个人才的培养成本上重视程度偏低。缺少成本核算的财务会计制度,难以为高校赢得最大化的收益,也难以为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不利。

三、髙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信息体系建设

为了保证高校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高校运行和管理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必要加大高校的财务会计信息体系的建设力度,完善其会计报表体系。《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将高等学校的会计报表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明细表、支出明细表及收支情况说明书三大类。如此概括的报表分类,无法反映复杂的高校经营活动,无法满足高校众多部门的信息需要。为此,高等学校就必须在完善这三张报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更加细化的报表,建设更加系统完善的报表体系,例如现金流量表。当前,高校的会计制度之下,简单的收入和支出报表无法呈现其现金的真实情况,无法反映现金流向,难以满足教育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大众等各种群体的信息需求,因此,编制现金流量表势在必行。

(二)加入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和无形资产的摊销

正如前文所述,固定资产虽然名为固定,但其价值并不能一以概之、一成不变,为此,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改革中就有必要取消既有的修购基金的做法,借鉴企业的做法,将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高校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折旧河段办法,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损坏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核算。至于无形资产,则应该根据收益产生的年限,进行评均化的摊销。只有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方面都进行调整,我国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才更能满足高校的实际需要,更能符合市场的需要。

(三)明确人才成本核算

高校的经营成本最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投入上,人才成本低而人才质量髙,高校便实现了经营活动的最约束和规范。在固定资产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具体的资产使用年限以及价值标准问题,如事业单位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特殊的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应该在800元以上。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不能够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值以及使用年限进行折旧,而是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提取修购基金,并将固定资产的减损和报废纳入到支出科目中。在收支核算方面,会计准则当中要求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应该按照规定提供项目核算和列报。

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分析,能够看出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基本上能够满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优化。但人才成本的核算十分复杂,涉及范围广,需要高等学校在实际的核算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总体而言,人才成本既包括教职工的工资投入、水电费的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成本等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投入,也包括各种间接产生的费用。只有对人才成本进行准确核算,才能真呈现高校的办学效益。如此一来,不仅高校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活动做到心中有数,社会也能够从其会计信息中对高校进行有效监督。

四、结语

篇4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具体专业需求

为考察有需求意向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具体专业的需求,在选项中列出了3个具体专业,并根据专家意见另设了“其他经济管理类”和“其他非经济管理类”两个选项,每家用人单位按照最倾向和次倾向分别选一个选项。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将会计的主要专业方向划分为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是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的。选择审计学的比例较少,可能是因为其他专业方向的财务与会计知识可以部分涵盖审计学的专业内容,同时也说明了审计学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内容,而现有的教学模式仍以审计理论教学为主。

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技术证书的要求

为考察有需求意向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职业技术证书的要求,在选项中列出了国外会计师类证书、中国CPA证书、会计职称资格、会计上岗证4个具体资格(或证书),并根据用人单位具体情况设置了“无所谓选项”,每家用人单位按照最倾向和次倾向分别选一个选项。从表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特别需要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高级财务与会计人才(选择会计职称资格证书占50.98%),而代表初级会计人才资格的会计上岗证仅占20.26%,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困难。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于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列出了最新的专业知识,数理统计、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五项选项,由用人单位选择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本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且最应注重的方面,该问题最多可以选三项。数据分析表明,“最新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政策法规”是选择最多的一项,而“现代管理理论及方法”选择的比例最小。从表3可以看出,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需要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内容;同时,用人单位将会计职业道德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已不仅是“算账”,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通晓数理统计、专业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人才。

四、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4列出了会计专业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各用人单位做出选择,最多可选三项。从表4可以看出,选择“教材过时,并且与实际脱离太大”的最多,其次是“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不合理,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化培养”,再次是“教师科研能力或专业技术实践经历匮乏,并且案例教学欠缺”,这三项是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会计专业人才拥有国外学历的聘用情况

数据统计表明,愿意招聘有国外学历的本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占45.1%,且其中有45.11%认为拥有国外学历的本专业人才的优点最主要是“外语流利,熟悉国际经济环境、国外会计准则和管理理念”。详见表5、表6。未表示愿意招聘有国外学历的本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占54.9%,其中该类用人单位中有45.37%认为拥有国内学历的本专业人才的优点最主要是“熟悉国内会计准则、会计环境和国内市场运作情况”。详见表7。

六、会计专业人员应有的潜在素质及培养方法

会计人员应有的潜在素质主要指会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出的能够解决各种专业和非专业性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社交、沟通、合作、管理能力、调查与报告等。这些能力在实践工作中必不可少,但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却几乎没有,导致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能力脱节。表8列出了“经验积累以及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及适应能力”、“敢于实践及敢于创新的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并取得成果的能力”等选项,由各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很重视”、“重视”、“一般”和“无所谓”选择,再次报告中,则从“很重视”、“重视”两个方面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表明,“经验积累以及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团队合作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事前决策与事中控制能力”是被选为“很重视”最多的三项;“逻辑判断能力及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并取得成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适应能力”、“事后反映能力”是被认为“重视”最多的三项。

篇5

1.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关于学校的财务管理情况没有太重视,认为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育人,在财务方面,只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贪图钱财,没有必要对财务工作进行太严格的管理,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单纯的记账,做报销明细和工资报表等,没有一定的财务管理意识,这样就不能将学校资金的支出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2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很多学校还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关的财务内容只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报销明细等,而且大多数担任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领导管理层,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的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大多财务管理人员并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办事,责任分工不明确;另外,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缺陷还表现在对相关建设资金和财务没有明确的划分,各种财务情况不具体、不公开,监管部门对财务管理监管不力等,这些导致学校的各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当学校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时候,无法为这项业务提供依据。

1.3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大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不是财务管理专业出身的,因此,他们对与财务和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了解,由于这些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也不够丰富,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误。此外,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岗位空缺的不合理现象也大大存在,这就使学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些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不仅管理水平低,其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比较单薄,面对利益的诱惑会有所动摇,甚至经受不住诱惑,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管理会计的具体概念

当前管理会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法:

2.1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上个世纪中后期是管理会计得到新飞跃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现代会计的管理方法得到了补充和更新,作业成本管理方法(ABC)是其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是以“作业”作为管理的核心,对成本管理、编制成本预算和成本会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静态货币指标是其唯一信息来源,不利于对资源的消耗进行动态的呈现。

2.2柔性标准成本管理(GPK)

在六七十年代德国专家提出了柔性标准成本管理作为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手段和内容。这一方法是要建立相关的责任成本控制中心,并确定资源消耗的相应标准,并且要将固定成本涵盖其中,以标准耗费为基准,通过对成本控制中心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支出进行分析比对,对民办高校的成本支出和消耗的资源进行控制。柔性标准成本管理可以动态的对民办高校的资源消耗情况进行掌握并管理,但是由于缺乏间接成本的相关信息、更新系统时需要较高的成本、对资源进行评价需要的时间较长等原因,所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2.3资源消耗会计(RCA)

2002年,美国提出了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就是将柔性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结合为一体,形成资源消耗会计管理方法。在将两种管理方法融合的时候,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相互的借鉴和取舍,将成本核算和资源管理有机整合在一起,是对管理会计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和提高。会计管理成本管理中的传统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虽然也是对资源进行核算,但是其核算的资源只是能够为作业过程提供服务的所有资源,而对于资源本身消耗的资源没有涉及到,对资源之间的交互消耗带来的成本未进行核算。资源消耗会计同样是对资源进行核算,但是其核算范围更为广泛而全面。资源消耗会计理论中,对于民办高校中为其他资源消耗提供服务的资源也是消耗资源的一部分,应当将这部分交互服务的资源在作业成本中加以完整的体现并反映出来,才能对整个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完整的表现,对资源成本的计算才更为全面。所以在资源消耗会计中将交互服务消耗的资源涵盖其中,对服务资源进行成本上应有的分配,对所有的资源动因进行核算。采用资源与作业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作业成本的资源动因进行分析,用主观方法对资源的交互消耗进行资源动因的确定。进行成本的核算必须先对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将资源和产出的消耗关系清楚的反映出来。进行计算时,消耗的资源仅仅用货币这一种形式进行计量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这一点,资源消耗会计对资源消耗的定义进行了丰富,除了货币指标外,还用所有的能够计量的量化指标对资源消耗进行定义,当明确了消耗间的关系时,将其他非货币形式的量化指标换算成货币形式,用货币指标对产生的收益对象所用的成本进行计算。资源消耗会计是把核算成本过程中的价值关系和资源消耗的关系进行分离,对产出进行量化计算时也和货币计算分离开来,这一点是成本核算和资源消耗关系的体现。

三、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应用的模式和条件

管理会计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模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得以运用,其一是将管理会计的原理运用于现行的作业成本的核算体系中的部分区域,例如可以对资源消耗成本追加进成本对象中。另一种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对作业成本和资源的管理过程的计算都在该体系内进行。虽然第二种方法可以对作业成本和资源的管理过程结合计算,代替了传统的核算成本方式,但是通过大量实例证明,第一种方法中对局部作业成本进行核算过程中加入资源消耗会计的相关原理,能够获得更加优良的结果。采用资源消耗会计进行管理会计的条件一般是民办高校中相关问题的存在,比如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并缺乏事先的预测,不能预测资源的需求及使用情况,或者在预算过程编制相应计划中对部门资源成本造成闲置,对于资源的使用及用量没有决策或缺乏对成本变动时的经济状态进行充分考虑造成预测比实际水平低,或者学校决策没有实现预期中的效果等。

3.2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优势和局限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举债发展;债务风险;高校治理

2007年年底,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表示,高校债务存在潜在的风险,要把高校负债等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国务院有关领导首次在公开场合就高校负债问题发表意见。2009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之一,是“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这是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可见高校的债务问题已成为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高校到底有多少债务,不同部门或研究机构有不同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也有调查认为,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而形成的,负债发展已是高等学校客观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高校走上举债发展之路的原因

1.扩招因素

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340.87万人增长至1800.68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从19.89万人增长至115.5万人,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客观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大众化教育时代。扩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学生多了,摊子大了,办学软硬件都跟不上,高校需要扩建校舍、添置设备、引进人才,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财政拨款和学生收费有限的情况下,向银行贷款就成为各高校筹措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例如:广州某大学城总投资120亿元、江苏等地一些大学城投资最少也在40亿元到50亿元,这些大手笔投资大部分都没有财政支持,基本依靠贷款来建设,使得高校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剧增。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离世纪末已过去了十年,我国却始终没有达到4%。4%仅相当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比例的指标,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并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中70%都投入到九年义务教育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总计投入不到30%。即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只向少数高等院校有所倾斜,使一般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缺口更为明显。笔者认为,尽管义务教育是教育之本,但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应该与义务教育的投入差距太大。

3.高校治理结构的缺失

高校巨额债务的形成与高校治理结构的缺失有关,与我国高校的产权结构和产权管理方式有关。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国家,为加强国有产权管理,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产权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能。公办高校的产权同样属于国家,但不像国有企业一样有明确的产权代表。通常情况下,高校校长集代表所有者的委托人与代表管理者的受托人身份于一身,从而造成国有产权虚置。如政府作为公办高校的出资者和所有者,对于高校的发展规划、建设规模、贷款额度等重大事项,应该起到决策主导作用。但现实是,对于这些重大的决策,往往是各高校领导自己拍板决定,上级主管部门仅处于形式上的批准或提醒过问的次要地位。高校产权代表缺位所引发的后果要比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缺位引发的后果更严重。高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决定了政府作为终极责任承担者的地位。高校的国家所有权属性和高等教育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得高校的破产无法成为可能,政府无法将已经入学的大学生以“学校破产”为由送回家,所以只能对高校进行“救助”,这就将高校的贷款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政府。这就是典型的软预算约束,由此诱发了高校强烈的扩张和举债冲动。

4.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确立了5年一轮的周期性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评判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育部门有评估硬指标,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生均设备、师生比等都有量化指标,达不到这些硬指标,一些专业将被停招或限制招生,对于高校而言,谁都不希望自己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高校为达到评估指标所规定的目标,需不断扩张搞建设,在依靠财政拨款和收费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建设压力情况下,高校被迫采取了举债这一融资方式,客观上增加了高校的贷款规模。

5.银行信贷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

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股份制改革,其日常经营活动重心已由原先的政策扶持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银行的资金运营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放贷业务更加看重资金的安全性,为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银行更倾向于有政府作后盾的高等学校,而不愿放贷给风险相对较大的民间中小型企业。因此,一方面高校由于扩招、硬件发展需求等迫切需要资金,另一方面银行急于为由于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而迅速增加的存款寻求出路,两方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银校合作日益密切。从银行的角度看,贷款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公办高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款能力较强,潜在风险比企业小,即使出现债务风险,政府也不可能坐视不管而让其破产,银行把高校当作投资的无风险领域,在高校贷款上网开一面,简化手续,实施优惠政策,基本上对高校发放信用贷款,不设立担保或财产抵押,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客观上为高校的巨额债务打开了方便之门。

6.高校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向与使用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扩招后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教学场所和设施的大量短缺,多数高校都大规模兴建新校区。有媒体指出:高校扩建在规模上一味求大,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条件,缺乏偿债能力和举债风险意识,盲目地扩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学校硬件、软件的投入,出现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等现象。资金使用完全不透明,高校内部资金管理机制弱化,资金使用也鲜有监督。高校内部对于资金的管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内在约束机制不足,缺乏有效监督控制体系;其二是高校在进行资金运作时风险意识淡薄,高风险、盲目的投资使得高校债台高筑,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

二、控制高校债务风险的途径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

(1)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缓解高校的举债压力

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对高校还贷提供财政援助。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缓解高校办学资金压力的重要途径。广东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化解高校债务工作,此后,浙江、江苏也先后启动此项工作。以江苏省为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对省属高校债务情况进行调研和审计,对各院校债务和资产情况做了一个摸底,2008-2010年三年财政共拿出122亿元来化解省属高校债务,此举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的资产负债结构。

(2)政府应理顺产权关系

与公司不同,高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高校产权结构也是多元化的。尽管有学者主张将公办高校产权结构一元化,但这仍然解决不了政校不分、行政过度干预的问题。我国公办高校产权改革的方向应当定位在高校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上,而产权结构多元化应通过高校的股份制改革实现。但在现阶段,公办高校股份制改革的可行性还值得研究。公办高校要明晰产权,就应该以国家所有为基础,在教育主管部门下设立专门的高校公有资产管理机构。同时,也可将高校公有资产纳入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明确高校资产的产权代表,以此解决政校不分的问题,使政府更好地履行所有者的资产管理职责,控制高校的财务风险。

(3)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实际出发,应构建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第三者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评估指标体系也应从过于强调硬件建设的评估取向,转为软件建设(即内涵、质量)评估,评估方式由过于强调各项指标的静态评估转为采用说课、深度访谈的动态评估,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自我评价制度、形成自我监控机制;建立第三者评价制度、完善市场评价机制;改革政府主导的评价模式、发挥政府的监控与引导作用。

2.银行方面

商业银行要规范自身行为,有效控制对高校的贷款总量,合理调整贷款结构,对不同高校实行贷款差别政策。综合考虑对高校的贷款总量和比例,适度控制高校贷款的规模,在积极优化存量贷款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和用好增量贷款,从银行内部来说,要加强内控管理,规范业务操作,严格高校贷款事前审批,完善贷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在放贷前对高校的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防范风险,使高校贷款风险从资金源头上得到控制。

3.高校方面

(1)高校应增强债务风险防范意识

要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要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自觉控制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避免基建战线过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有效应对风险。

(2)高校应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

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是贷款资金应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不得用于提高待遇、对外投资、科技开发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并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慎重选择贷款规模和种类。贷款资金的使用是有时间价值的,能贷多少款和该贷多少款一直是困挠高校管理层的一对矛盾,绝大多数高校在确定贷款规模时,通常只以“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作为第一标准,对资金成本、还贷能力、贷款规模过大可能给学校带来的财务风险考虑的较少.高校应认真研究国家的有关贷款政策,正确分析贷款资金的期限结构、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将长期、中期、短期贷款有效的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确保稳健发展的原则,科学论证,合理确定本校的贷款规模。

(3)高校应积极开源节流,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高校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事实上高校筹措资金还有其他多种渠道,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走多元化融资道路。

一方面,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动老校区置换。老校区置换收入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置换后的收入可解决高校部分资金问题,甚至基本可缓解高校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要提高学费管理水平,学生学费是高校自筹经费中的主要部分,是除财政拨款外的另一个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高校要面向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优越条件,吸引更多的生源;要规范和加大对学生的收费力度,确保学杂费的足额收取,

同时,应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转换校办产业的经营机制,加快校办产业成果的转化速度,使“产学研”实现良性结合;积极培养高校科研的领军人物,加强科研的团队建设,努力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既能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又能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改变学校收入单纯依靠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的局面,拓宽收人渠道,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以缓解高校贷款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烁,董雅婷.数据显示高考生源持续降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N].人民日报,2011-5-3.

[2]王晖.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师,2011(1).

[3]刘觅,易传和.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形成与化解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7.

[4]边旭东,李云.对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11.

[5]张雷.控制高校债务风险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J].会计之友,2010,3(中)

[6]丁海萍.浅谈高校债务风险及化解措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8.

[7]杨凤菊,彭军华.高校债务风险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8]王卫星,余兴无.完善高校治理结构防范高校债务风险[J].财会月刊,2009(11).

篇7

精细化管理理论最早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它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的管理方式。也就是将精确、细致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引入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中,通过细化岗位职责,明确管理责任,有效控制风险,使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指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和手段,对预算任务分解细化,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监督和评价机制,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行预算管理,针对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执行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一)细化是根本

细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目标分解细,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考核等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岗位,形成细化的目标体系;(2)职责界定细,根据目标分解,细化岗位职责,落实职责到人,做到无遗漏、无交叉,保证各岗位之间既协调配合又相互制约;(3)制度要求细,制定规章制度要具体,可操作性强,可能出现理解歧义时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执行力;(4)过程监控细,过程监控要针对重点和关键点,关注实效;(5)考核评估细,细化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过程、奖惩措施等,重点解决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坏一个样问题。

(二)量化是重要手段

在预算执行、监督控制、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等过程中,注重使用量化手段,使执行者更加清楚明了。

(三)流程设计是关键

坚持规范管理、精简程序、明确要求、分清责任的原则,健全和优化预算管理工作流程,使预算各个环节的运行更加高效。

(四)预算定额体系是基础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如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水电办公及实验用房等分配定额,使学校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三、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预算编制程序

改变原来由财务部门根据以前年度数据和对预算年度财力预测确定预算方案的做法,充分征求预算执行者的意见,使预算和工作规划紧密结合,实行“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每年9月份,财务部门布置下年预算,各学院、机关各处室(以下简称预算单位)按照要求上报本单位预算建议数(一上);财务部门整理汇总后,对正常运行经费预算数提出初步意见,对专项经费组织专家(专家库随机抽取产生)进行评审,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排序,根据财力提出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及金额,财务部门据此编写预算草案,报校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反馈给预算单位(一下);预算单位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并上报本单位预算建议数(二上);财务部门汇总报校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以正式文件批复预算(二下)。

(二)建立完善预算决策机制

由于体制或机制上的原因,我国许多高校资源配置权仍掌握在行政管理部门手中,真正懂得业务的部门缺少话语权。进行预算精细化管理,要建立预算决策制衡机制,充分发挥大学学术组织和学术人员的积极性,使掌握教学、科研运行规律的专家教授参与经费预算决策过程,通过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的有效制衡,增强教育经费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细化预算编制

财务预算是单位年度内要完成工作计划的货币表现,应根据客观需要和工作任务有机结合,编制细化至明细科目的经费预算。具体做法:将年度工作计划分解成具体的任务,细化任务对应的经济业务,将经济业务和会计科目有机结合,并预计支出金额,完成预算编制。预算细化到科目,一方面可以发挥预算作为经济工作“指挥棒”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经费支出的控制和考核。

(四)预算支出精细化管理

目前,高校在经费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按批复预算执行,决算、预算“两张皮”;二是随意扩大支出范围,提高执行标准,过分强调业务的合理性,置合法性于不顾。加强经费精细化管理,在经费支出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合法性审核。保证每笔支出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保证每笔业务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有据可循。2.加强真实性和合理性审核。会计核算首先要保证票据的真实性,要通过网上查询辨别票据真伪。其次要对业务和票据的相关性进行审核。比如农业院校老师进行科研,经常要到田间地头,带车出行很有必要,由此产生汽油票报销问题,汽油消耗公私难分,一刀切全部不报或不加以辨别全部报销都不合理,须通过对票据相关性审核决定是否报销。经办人报账时要附书面说明,阐明开车事由、出发地、目的地、过路(过桥)费等,会计人员根据事由判断报销的必要性,根据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估算汽油费报销金额,根据过路(过桥)票据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对于事由充分,金额合理,预算相符,且有相应过路(过桥)票据支撑的业务就给予报销,否则拒绝报销。3.严格预算调整程序。预算一经确定,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一般不予调整,如果由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确需调整,要履行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经审批后执行。4.严格结算管理。按规定进行转账结算和公务卡结算,从严控制现金支出。5.建立经费支出预警系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对预算项目除进行总额控制外,还要对预算项目对应的明细科目进行控制。以图1中操场维修为例,不但要对操场维修的经费预算总额进行控制,还要对操场维修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以及租赁费等进行控制,控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预算下达后,将预算项目对应的会计科目支出控制数输入财务管理系统,当某项开支达到此控制数时,财务管理系统发出警示,禁止操作,促使经费负责人分析支出偏离预算的原因并进行及时调整。6.完善经济责任制。强化经费审批人的责任意识,根据经费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细化各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职责,确保各级经济责任落实到人。

(五)完善预算监管体系

监管到位,违反规定的要受到应有惩处,使经费使用者和审批者时刻感到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对财经法律法规心存敬畏,自觉依法合规办理经济业务。加强预算监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外部监管和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1.加强高校内部监管。内部监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对高校经济活动的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规范审计时间、方法、范围、频率等,发现问题,重在整改,对于严重违规事件,责任追究决不姑息,整改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挥警示作用。学校纪委、监察部门负责受理经济业务违规、违纪行为投诉和举报,并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及建议。2.加强高校外部监管。外部监管是指国家机关和社会对高校的监管。内部监管有局限性,有些业务特别是合理不合法的业务是在相关领导同意下进行的,这时的外部财务监管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除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对学校有计划监督检查外,学校每年要从重大项目中随机抽取2—3个,委托社会第三方进行审计,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杜绝同类错误再次发生。3.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大学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强财务信息公开,不仅披露年度财务预决算数据,还要公开重要经济决策和重大会计事项等,自觉接受教职工生的监督。

(六)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管理是确保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其主要内容:一是建立经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实施经费绩效考核评价;三是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1.细化绩效考核指标。根据高校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征求管理职能部门和各学院意见和建议,确保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指标设计中要注重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一是考核指标必须和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为大家所认同;二是考核指标必须能被清晰地表述出来;三是对考核指标的实现程度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结果。2.客观公正地进行绩效考核评价。成立由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专家教授和教师等参加的绩效考核小组,改变学校年度工作考核和财务考核“两张皮”现象,将当年工作计划完成与资金使用情况同时考核,财务考核与工作考核同时进行,综合评价。3.实行考核激励机制。做到考核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营造奖罚分明的工作氛围。对考核优秀的单位,除了大力宣传和表扬外,还可以使用经费调节手段提高考核实效。比如对各学院的考核,学校年初可预留学院一定比例的预算经费,根据考核结果分别采取奖励、返还、没收的做法:对于考核结果后三名的学院,学校没收预留经费;对于考核结果前三名的学院,学校不但返还预留经费,而且给予奖励,奖励资金来源于考核结果后三名学院没收的经费;对于考核结果中间的学院,学校返还预留经费,但不予奖励。

四、高校精细化管理条件保证

(一)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支撑和重要手段,学校要根据经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通过软件功能开发,使流程控制替代人为控制,规范控制替代经验控制,促进管理更加科学和富有成效。通过下面的宿舍调整事例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设在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宿舍调整是高校常见业务,住宿费需要根据宿舍变动多退少补,高校常见的做法:后勤每学期将调整信息报到财务处,由财务处一个一个变更学生住宿费标准后进行结算,后勤、财务信息传递与变更工作量大,且易出错。云南农业大学针对这一问题开发了住宿费管理软件,打开软件的“住宿地图”功能,学生宿舍楼、楼层、床位以及所住学生信息一目了然,学生宿舍调整,只需宿教管理部门在该系统中进行宿舍信息变更,财务处打开住宿费结算功能就可以实现住宿费的多退少补,使学生住宿费结算更加及时、准确和高效。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现代管理最主要的特色是制度管理,实现经费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要在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大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互相制衡的原则,制定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不留空白和死角。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规章制度要具体、细化,必要时出台实施细则,使财务工作不仅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且使教职工知道如何“循”,如何“依”。

五、结束语

篇8

实行公共财政改革以来,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分税制、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金财工程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等较完善的一套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推广综合预算、切实实行收支两条线、规范收入分配等就成了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政府非税收入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其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高校非税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一部分,因此,高校作为非税收入的一个执收单位,研究、探索加强高校非税收入管理、规范高校收入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非税收入作为政府收入分配体系的组成部分,与税收互为补充,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再分配形式,是政府财源的重要来源,在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非税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成了高校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换言之,这部分收入成为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无论从高校加强自身经济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理顺整个政府非税收人体系而言,加强高校非税收入管理都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二、广西高校非税收入管理实务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广西一直都很重视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2004年,财政部颁布了财综[2004153号文,该文形成了政府非税收入纲领性文件。2007年广西又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2009年区财政厅等部门又就《条例》作了释义;2010年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区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自治区直属高等院校财政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这些文件都对广西的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目前广西高校对非税收入执行情况调查,以及笔者的工作实践,发现高校非税收入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欠缺,高校非税收入在政策落实、非税收入界定、票据管理和核算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欠缺之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税收入概念依然模糊,有关指导文件上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统一和细化,使之更具指导性。一是自提出非税收入的概念并执行以来,因有关文件中非税收入的概念、范围欠具体,各级财政部门在执行国家文件中也没有针对非税收入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具体的区分,缺乏具体指导性。甚至,同一概念在相关不同文件之间出现意思相左或难以区分的情况。例如,作为高校非税收入主要构成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的解释。我们很难在有关文件或释义中得到明确的区分,这两种收费有的解释甚至是一样的。在收费设定上都规定了其成本补偿性和有偿性,其价格标准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审定或制定;只是在审批程序上有所不同。另外。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非税收入文件中都这样规定:非税收入属于应税项目的应依法纳税,并将税后收入纳入非税收入管理,但不明确哪些是应税项目非税收入。因此,长期以来,高校非税收入实务界很容易产生模糊,一线工作人员深感界定不明,如应税、非税不清,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不明等等,给高校非税收人工作带来一些混乱。

二是非税收人范围虽有规定,但是具体内容还不是很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或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除基金、罚没收入外,各类收入所包含或包括的具体内容仍不详,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收益三项内涵不清。比如,关于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取得的规定:利用国有资产(资源)通过出租、转让和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这里的“其他方式”具体所指不清,是自营呢?还是对外服务,有待明确。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收入外,其他各类非税收人项目没有明确规定认定部门、认定政策依据也不明确。

此外,由于非税收入项目多、涉及范围产、缴费情况复杂,部分非税收入收取额的计算技术性、专业性强,因而存在各地政策不尽一致,管理方式多样化的现象。

2.高校收费监督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欠缺效率。高校接受财政、物价、税务和教育行政主管等部门的监督管理,但各监督机构之间沟通不足,缺乏统一的规范,致使高校等执收单位非税收入管理上可左可右、无所适从,随意性较大,最后导致效率欠缺。

现行高校收费实践中,高校收费实行的是“双轨制”,既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有服务性收费。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划归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由财政、物价部门联合审批(并报经人大批准通过),在收费项目、标准和资金管理上国家严格控制;服务性收费则由物价局单独审批。但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的政策区分界限,收费依据设定和标准制定上都遵循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以培训费为例,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财[2006]2号),培训费为高校服务性收费,应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的原则制定,报所在地省级教育、价格、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但在《广西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条例》释义中,培训费的归属却是事业性收费,而在物价审批中又被列为服务性收费项目,要求使用税务票据。这样只会导致应税收入、非税收人不清,税收管理、非税收入管理不明的效率缺失的结果。收费多头管理和“双轨制”的存在,很容易引起高校收费的混乱,并会导致票据使用、收入核算不规范等问题的发生。比较典型的如一些服务性收费项目,如高校信息网络管理部门的网络信息使用服务费、通信费的票据出现无票可开的现象,财政票据不能用,税务发票不给领的两难境地。

3.部分执收单位、人员管理意识淡薄,政策执行不到位、重算轻管。部分高校政策落实滞后,有些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只要开出正式票据、收上来人了学校财务账,进行合符财务制度的账务处理就行了,不认真分析具体收入项目的性质、归属,以及票据的正确使用,只注意具体的数据核算,忽略管理;部分单位、人员收费积极性不高,导致应收的非税收人拖延、或收不上来,或少收上来,造成部分非税收入流失。一些高校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也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致使高校收费管理乱象难以杜绝。

4.票据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就我区高校而言,在票据使用上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票据使用缺位的现象。随着高校市场化发展的变化,高校的服务性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根据这种情况,2006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所颁布关于规范教育收费的文件中规定,高校收取服务性收费时应使用税务发票。2010年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再一次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拨人经费、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形成本单位收入,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但却未明确使用何种票据。而该通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自愿原则提供的服务,其收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如信息咨询等收费应当依法使用税收发票。与财政部要求相反的是,税务部门对高校有些服务项目收入不予申领税务发票,致使出现了无票可开的困境,给高校事业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是票据使用欠规范、指导不足。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税务发票的使用上。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大学为例,票据管理采用的模式是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向上级财政、税务部门申领、核销,专人管理,除银行代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校财务部门批量处理外,一般日常零星收费,由各学院等校内部门代收,开具有关手工票据。但由于各二层机构使用票据的人员多为兼职,专业知识不足,或者指导不足,因此,票据错开、作废、超期上缴、入账,字迹模糊等情况都有发生。

三是执收单位票据使用模糊。由于经营服务性收费与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项目界定不明致使票据使用不清。2010年财政部关于票据使用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经营服务性收费使用税务发票。而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则应当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就广西而言,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即政府非税收入专用收据。呈两难状。

5.高校内部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方面问题。据了解,目前,一些高校内部尚无一套完整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从收费项目立项、申报、票据使用、执收、核算、上缴到监督管理尚无出台成文的管理办法,缺少制度上的指导文件。因而,高校内部存在收费项目拓展透明度不够,指导欠缺,执收、核算比较被动,监管不足等现象。同时,还存在信息化管理进程不足的情况。具体包括: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信息化不足;收费立项、申报、审批、监督管理信息化不足;非税收入执收和明细管理与核算信息化尚需不断完善以及校园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提高等等。

三、规范高校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鉴于当前财政改革的需要和高校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性。为了妥善解决高校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和规范高校非税收入管理工作:

1.统一政府非税收入监管体系和规定,是执收单位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减少混乱的根本保证。价格、财政及税务等部门是政府非税收入的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这些部门应当加强联系与沟通,对非税收入的内涵、性质、具体范围、收费项目、票据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和监管统一对接,力戒监管缺失、推诿,避免上级各有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使执收单位产生混乱。

2.细化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制定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办法,提高非税收人实施的指导性。制定一套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办法,进一步明确非税收入的概念、具体内容及范围,概念上要明确;性质上要确定,明确规定各类收入的具体内涵、认定部门和认定政策依据。为此,建议财政、税务、物价等监管部门加强沟通、统筹兼顾,制定一个互相衔接和对应的具体办法,统一指导执收单位顺利开展有关事业活动。

3.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化高校非税收入工作的可操作性。根据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要求学校各项收入要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因此,学校收费工作相当繁杂、工作量大,建议通过加强校银合作,推广采用高校委托银行代收、学校统一开票核算、集中汇缴财政的收费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既优化和简化了高校非税收入执收及核算工作,又实现了高校收费全额上缴财政,符合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要求,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4.规范高校非税收入票据使用管理。票据管理是高校非税收入管理的源头,是高校收入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同时也是财政、物价、审计部门进行检查监督的重要依据。加强票据管理有利于规范高校收费管理工作,保证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从源头上规范高校收入行为。为此,建议按照收入的性质,严格划分财政票据与税务发票的使用范围,非税收入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票据,应税收入统一使用税务发票。严把票据领、用、审核、核销关,督促各高校建立健全内部非税收入票据领用制度,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票据,有效遏制混用票据、超范围使用票据等违规行为。同时,大力推进票据网络化管理,跟踪每一张票据的使用情况,逐步实现非税收入票据管理网络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票据管理人员素质,明确票据有关政策和适用范围,加强与财税部门联系,准确反映业务内容及收费项目的性质,是依法领用正确票据和顺利开展业务的保证。例如,上文中提到的网络管理使用服务和有关后勤服务业务,可以列为科教文化等相关服务业,应该领用服务业税务发票。

篇9

关键词: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境调研报告

一、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时至今日(2017年底),已经拥有民办高等院校13所(不含独立学院),占全省高等院校总数的18.3%,在校生人数达7.75万人,占云南高等院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2.6%(见表1.1)。从数据上看,云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云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这是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云南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突出问题,值得深思:

一是招生规模上万人的学校很少,只有2所学校,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工商学院,这两所院校是云南民办高校中发展比较有特色的院校,且已相继升格为本科院校,所以招生情况较好。但其他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一直较小,尤其是一些办学时间较短的院校,招生人数之少,令人忧虑,

二是云南民办高校大多数以专科职业教育为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院校较少。目前云南的1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和云南工商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其他学校均为专科院校。

三是云南所有的民办高校都有投资主体,作为投资方,都在追求投资回报,这无疑会影响学校办学的公益性。

二、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中的困境

1.生源减少

随着适龄人口的逐年减少,我国学龄人口规模2008年达到巅峰值12539.65万,之后逐年下降,预计到2019年,我国学龄人口将下降到最低位6897.87万人,仅相当于2008年的一半。在云南省,大學适龄人口数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到2030年20年间将减少108.9万人。生源的减少,最先受影响就是处于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高校。有统计数据表明,从2012年开始,云南省内只有少数民办高校能完成招生计划,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处于招生不足的“饥饿”状态,这对于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生源即财源的民办高校来讲,是对学校发展的致命影响。

2.办学经费不足

通过笔者调研,云南省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主要依靠收取学生学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发展,这种“以学养学”的模式经费来源单一,遇到生源逐年下降的问题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这也是导致云南大部分民办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以云南省发展最好的民办高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来看,通过调研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务处可知,学院90%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而政府资助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只能用于学生的奖励,不能用做其他。

3.师资问题

(1)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大

云南省民办高校的师资流动性大,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民办高校的很多在职教师,都是抱着一种骑驴找马的心态,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只是一个跳板或平台,等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时便辞职,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借助民办高校提升一下自己的职称,等职称评上去了便离职。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兼职教师数量大、比重过高,且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以云南省13所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平均比来算,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近31%。兼职教师虽然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但是兼职教师由于聘任程序不合理,管理上无法可依,同时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有效管理难度也大;二是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即返聘的公办学校退休教师和招收的刚毕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占主体,真正教学经验丰富、发挥骨干作用的中年教师偏少;三是民办高校自主培养的专职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不高的问题。

4.办学缺乏特色

通过对云南几家民办高校的走访发现,云南民办高校很多都缺乏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同质化问题普遍。主要表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第二,师资缺乏特色。目前,云南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兼职教师比重过大,返聘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新手教师偏多,高、精、尖教师极少的问题。第三,校企合作问题重重。民办高校一直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特色之处,事实上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问题非常之多。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对民办高度教育缺乏理性包容

在我国,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晚、起点低、资金缺乏、招生不规范、生源质量不高、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使社会舆论及民众心理普遍对民办高校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甚至于还有歧视倾向。云南民办高校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受歧视倾向更加严重。社会上普遍认为,民办高校较之于公办高校,不是“正规军”,只是公办高校的一种补充,再加之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有所劣势,因而学生的首选都是公办高校,迫不得已才选择民办高校。这种舆论环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云南省民办高校的发展。

2.政府职能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重视不足

(1)政府保障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在民政部门注册时被界定为“民办非企业”,但政府在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并没有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也未按“非企业”对待。特别是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还是按企业最低标准执行,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偏低,致使民办高校教师对保障机制信心不足,更无从谈起对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全心奉献。同时,在现有的招生体制中,民办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一直处于最后批次,这不仅影响了生源的数量,还影响了生源的质量,造成民办高校生源紧张,使民办院校的办学效益受损,并且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民办高校良性发展。

(2)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2012年开始,云南省公办本科院校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高职院校生均拨款6000元,再加上学生的学费,政府的基建拨款、事业收入等,办学资金十分宽裕。然而对于民办高校,尽管各级政府一直在强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但是具体到财政资助方面却甚少有相关措施。政府不仅没有给民办高校良好的财政资助,甚至在有些资助政策的规定上,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是被歧视的。以云南省级示范试验中心的立项建设经费为例,同样属于教育厅管辖的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其获得的资助经费只能达到公办高校的一半不到。

(三)民办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1.举办者思想不端正

云南很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因为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导致办学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教育的公益性。这些举办者往往片面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学校全面发展较少。很多举办者一味的扩大办学规模,认为招生越多越好,办学规模越大越好,不考虑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是否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2.融资渠道不畅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三个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投资者的投入,融资渠道狭窄,举办者融资能力有限。为了节约资金,绝大多数举办者舍不得在校舍、教学设备设施、实验室、图书等硬件方面投入太多,也不愿意在教师待遇方面投入大多,致使教师待遇较低、积极性不高。软硬件都薄弱成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良性发展。

3.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支业务素质全面、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云南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离退休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新教师较多,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偏少;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普遍偏低。

4.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云南的民辦院校招录一直处于最后批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这类生源普遍的特点是:理论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好比原材料,必然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扶持发展力度

1.清理歧视政策,保证同等待遇

当前,应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尽快清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性政策,确保民办高校学生、教师享受与公办高校学生、教师同等的权利。学生的权益保障方面,政府应该将所有民办高校学生纳入到国家的资助和奖励的保障体系当中,国家法律规定所有学生应该享有的待遇,如医疗保障、火车票优惠等,民办高校的学生应同样享受到。教师权益保障方面,要大力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其次,在教师职称的评定上,要对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一视同仁,尤其是一些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经费的申请等,更要向民办高校开放。最后,在教师的考核评价、奖励表彰、教师培训等方面,要做到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2.加强和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

(1)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

主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落实:一是加强舆论引导,消除社会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歧视,提高民办教师的地位,为民办教师创造良好的舆论和工作环境。二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可适当用公办教育的资金支持和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落实教师正当权利工作的监督检查,发挥好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监督的权利,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正当合法权利。

(2)生源保障机制

完善生源保障机制,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落实:第一,扩大范围,民办专科的可以从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扩大到历届普高毕业生以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第二,进一步改革和探索民办高校的入学考试模式,在尽量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民办高校入学门槛,探索具备高中阶段学历的应届生、往届生免试进入民办高校的模式,进一步扩大民办高校生源。同时严格采取宽进严出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学业水平。

3.进一步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扶持

政府应该参照资助公办高校的办法,将民办高校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中,对民办高校的学生也进行适当的资助。政府将公共教育财政经费资助的对象扩大到民办高校,不仅解决了民办高校经费短缺的难题,也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放在了同等的地位,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严格规范办学

1.加强行政管理

加强行政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规范上,还应该体现在政府对民办高校提供的服务上。如教育主管部门要可在深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定期各类权威的信息,如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各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等,以此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方向。

2.完善政府的督导与教学评估制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建立民办高校的督导评估机制。笔者认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督导与评估,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办学的督导与评估,由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进行定期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违背办学方向或办学中出现重大问题的院校,责令其整顿或关闭。第二,建立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要从学生入学、在校期间的培养、学生毕业三个环节上进行质量保障,全体系、全方位的保证教学质量。第三,要积极引入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比如让新闻媒体、民间组织参与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定期对外公布,如办学条件、学校排名、教学质量等,让公众、考生、家长都对这些信息有所了解,增加学校办学的透明性。

(三)民办高校要坚持内涵发展

1.坚持质量为本

作为高等教育提供者之一的民办高等院校,应该在办学中将过去的“外延发展”转化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应该将“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提升“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强化办学特色,按教育规律办学,按市场需求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办学。民办高校只有进行这样的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才会在将来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2.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是指在人才的培养上,民办高校应该坚持公益性,在办学质量上,应该做到“遵循规律,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遵循规律是指民办高校应该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调发展是指学校办学的规模要适中,结构要合理,质量要提升,不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需把握好学校发展的速度。特色发展是指学校在发展中应注重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谐发展是指学校的发展要以师生为根本,同时注重校园管理和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是指学校发展中应抓住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积极开拓学校的经费融资渠道

民办高校一直被办学经费所困扰,在办学经费上除了让政府创造条件,给予较好的资助和信贷政策外,民办高校也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应该主动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拓宽经费来源,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面向市场筹集经费,努力争取个人或企业的捐赠、投资;二是加强校友会的建设,获取校友的大力支持,我国很多公办高校一直在采用这种做法。三是积极开展校办企业,企业盈利的利润可作为學校发展经费。四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如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各类培训,培训经费除去教师课酬,其余可作为办学经费。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吸引外资进入学校。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人才引进,二是提升待遇。

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民办高校应该每年都从社会上引进大批优秀人才来给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这部分教师要么具有较高的职称或学历,要么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还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核,总之必须是对学校发展大有助益的人才。

②提升教师待遇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比较好的做法便是提升教师的待遇,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学院为了留住骨干教师和优秀人才,一直在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除了确保教师劳有所得,工资足额发放以外,还连续几年涨薪,使学院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要高于云南省同类民办高校。同时,学院也注重教师的人文关怀,凡是在学院上课的教师,午休时统一提供床位,专职教师,统一提供学校的教师公寓,而且教师公寓家具电器配套齐全,教师可以拎包入住。学校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但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动机和激情。

提升教师待遇不仅仅是要给教师较好的工资待遇和生活保障,更要让老师在学校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晋升条件。这种做法无疑又激发了教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校的工作。

(2)加强生源建设

民办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在招生中不重视生源的质量,盲目扩大招生,最后导致很多学生未达到录取分数线而被录取进来的情况出现。加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生源的问题,优化生源结构。即在招生中,一方面要拓宽招生渠道,除高考录取生外也可招录职业进修等人员,但在这方面必须把住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不能盲目降分。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香港一些大学的做法,对于优质的生源,如果选择民办高校入读,可以给予奖励,以此来提升生源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超,王峰.民办高校生源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

[2]沈晓慧.北京市民办高校财政资助机制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01).

篇10

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财经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多元化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摘要】

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在于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加强会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设思路。

【关键词】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 号)文件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这表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真正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对会计专业来说,这种培养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由于会计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几乎所有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都要求至少有1-3年相关工作经验。这就要求学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训练平台,以增加实务操作经验,从而增加就业机会。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仍面临一定困难。

1.1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无法实现高度仿真

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有会计手工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从总体来看,实训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室通常为独立的模拟工作室。有些学校甚至花重金购买企业账套作为学生实训的素材,但是,这种模拟割裂了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业务全局观”。同时,因为实训环境毕竟不是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不能身临其境,无法感受到企业特有的文化、工作制度和人际关系,不利于职业心理与素养的培养。其次,会计专业的实训室多是分割独立的,实训室存在着场地功能单一的问题,降低了场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1.2 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受限,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许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校内实训室存在的先天不足,并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但对会计专业来说,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1.2.1校企合作缺少政策与经费支持,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尽管国家强调高职教育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但并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也没有任何政府部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除了少数示范性高职院校之外,很少有学校得到下拨专项经费。众多普通的高职院校在缺少政策与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在联合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时只能处于弱势地位。

1.2.2指导实习存在困难,企业管理成本加大。会计工作的保密性等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一方面担心学生业务不熟,工作中出现差错和事故,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担心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不高,泄露商业机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为此,企业必然要派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和业务辅导,这样不仅会打乱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还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1.2.3缺少“校企双赢”的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商建立实习基地时,往往只想着“获得”,而不想如何“给予”,寻找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赢点,其结果不是合作谈判破裂,就是只能与企业建立短暂的合作关系。

2 国内外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外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

2.1 国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国外实践教学比较系统,因此也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校企合作类型。典型做法有:1、美国。大学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资金和项目,学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2、德国。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在实践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人才。3、英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以科研课题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二是以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如著名的“三明治”模式。4、新加坡。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使产、教、研真正融为一体。

另一类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模式。典型代表国家澳大利亚(TAFE教育),该模式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

2.2 国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国内在借鉴发达国家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主要建设模式有

2.2.1专业指导委员会”模式。成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第一线从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校企联系,学校可适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对人才的需求等信息,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2.2.2“校企联盟”模式。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企业结对合作,形成“校企联盟”,通过调动高校的优势科技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2.3“不完全”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中心进行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质量、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工作。

2.2.4“协作型”模式。这种实践教学基地最初由教师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然后以学校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并以此为基础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正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思路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会计专业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企组合的新模式。

3.1 明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向和原则

学校要有长远、科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状,确定建设原则。同时,要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人才。只有定位准确了、方向清晰了,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3.2 量身定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如何使校企合作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产生最大效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入探讨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建设模式。

3.2.1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加大投入,完善会计实践教学条件。具体包括:⑴构建模拟企业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ERP为平台,采用实物演练模拟生产的经营过程,单据流转真实体验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软件操作掌握企业管理工具。同时,参照企业管理组织的基本结构进行部门设置,建立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并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亲身经历企业的经营全过程,体验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学习企业中各岗位的职责,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务操作技能。⑵依托行业企业,积极研发仿真实训系统,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成为集虚拟设备、仿真设备和实物设备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中心。⑶建立“校中企”,可以记账公司为载体,为社会提供相关会计服务。

3.2.2开发与巩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结合会计专业教学要求,重点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分析企业特点,找准合作对象,实现校企双赢。据分析,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二是与会计公司建立联系。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业务是审计企业的会计报表,该工作主要依靠会计专业人员来完成,即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多,鉴于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成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对于会计公司来说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建账、记账、纳税申报、工商年检等,这些工作也需要有较多的会计人才。因此,会计公司也是应该建立稳定联系的主要目标。其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实训形式。⑴培训式合作形式。这种形式是对学生在完成校内计划课程之后、毕业之前进行真实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培训。这样既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提供人才,又可以在短时期内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⑵引进式合作形式。这种方式是将企业引入校园,学校免费为其提供办公场地,企业只需要投入设备和人员,但前提条件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的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不支付办工场所租金,从而减少经营成本;对高职院校而言,如果将企业引进,可减少实训设备的投入及校外实训组织和管理上的麻烦,最终实现双赢。

3.2.3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体系。各高职院校应结合结合自身的特点,改革管理模式。根据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可采用集中管理和共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定一系列实践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3.2.4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学校可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从企业第一线的现职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师,并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曹婷.高校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