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青蓝工程帮扶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青蓝工程帮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调查统计发现,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师严重缺乏。实践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由理论课程教师兼任,而理论课程教师基本上是从一个学校毕业后直接走进另一个学校,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实践操作培训,缺乏相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对相关实验设备不了解或根本没有操作过,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有些教师迫于教学任务担任实践课程教学,也只是提前进入实践教学场地按照教材实验步骤和实验设备说明书进行模拟操作,根本没有真正的开发实验设备的全部用途,必会影响实践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实验技术人员配备的不合理,难以形成教学、科研、创新能力较强且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梯队,进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
1、学校层面要足够重视
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层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费用和实践教师的待遇及地位,引导理论课教师积极主动的转型,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或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上的能工巧匠进入校园,充实实践教师队伍,专门担任或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学校要设立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务部门,统筹、协调,督导全校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定期举行实践教学技能大赛,不断加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专业教师对实践课教学及专业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所谓“青蓝工程”是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根据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校内外高级实践人才资源,制定详细而具体的帮扶计划,强化青年教师对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主动结成帮扶团队,积极地参与到骨干教师的实践课堂中去,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实践教学的内容,课后要和帮扶教师多沟通交流,掌握实践教学理念,探讨教学规律,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学校要由负责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牵头,要定期举办青蓝工程研讨会,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开展学术报告,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外学校要逐步完善青蓝工程评价激励机制,把青蓝工程的相关工作纳入到有关部门的年终考核及优秀教师的评选工作中去,促进青蓝工程的有序进行,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相关专业课教师除了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实践课的教学任务,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或者建立专业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相关专业范围内自选课题或实践项目,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由实践老师牵头,学生作为主体申请专利、或形成相应作品进行展览。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教师也在这些活动中使得专业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知识体系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教学相长,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4、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是强化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最为显著的培养形式。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主动地为专业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寒暑假或周末采取工作实习、蹲点跟班、合作研发、挂职锻炼等方式到企业参与实践,或者正常工作时间有针对性的直接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经营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实践等活动。专业教师只有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职业与岗位能力调研,熟悉本专业一线的业务流程,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在教学中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开放校内实验室
开放校内实验室或实践基地,采取开放式实践教学,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实现实践教学的资源共享,为一些有创新想法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实践的平台,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开放式实践教学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间接地迫使专业课教师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6、改革教学评价激励机制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教学工作、绩效工资和职称晋级等考核大多数倾向于理论教学、科研工作等指标,对实践教学方面反而不是太重视。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师缺乏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动力。因此,学校要改革教学及职称评价体制,调动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要在教学工作量计算系数与理论课教师持平或稍高,提高实验教师待遇。另外,学校还要在每年的职称评定指标上适当的向实践教师倾斜,为实践教师提供课题研究环境及资金支持,形成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的良好氛围。
篇2
自年3月,县教研室下发《关于继续开展“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意见》后,各中小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大比武、教学达标等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选拔推荐的选手在今年的县优质课评选中一展风采,使今年的优质课水平,大大超过往年。为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经教育局研究决定,自-学年开始,在全县中小学继续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并作为今后常规性内容安排到学校工作计划当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学期末进行总结。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没有获得县以上优质课的教师是课堂教学大比武的主要参赛对象,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大比武活动,建立起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学校要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阶段性培养目标,争取2-5年内使90%以上的教师都能获得校级优质课一等奖。
2、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组织县以上优质课教师组成专家指导组,利用教改实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分学科、分专题、有重点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项指导,开展好“青蓝工程”、帮扶工程等活动,做好教师互助发展工作。
3、教研室、师训股将采取跟进式培训和指导。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深入课堂,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跟进式指导。同时加大对本学科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力度,适时对一些薄弱学科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4、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课堂教学评审组,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要立足实际,重视差异,关注发展,突出激励。
5、各学校根据全校参赛教师总数的20%、20%、20%分别设置校级优质课一、二、三等奖,今后校优质课一等奖作为推报县以上优质课选手的必要条件(有效期为5年)。
6、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教研室《关于继续开展“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意见》,参照《县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及市县相关活动要求与模式,结合本校实际,修订落实好活动方案并及时总结。
7、教研室利用教学视导、课程实施水平评估等途径,对学校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计入年终总评,作为学校考核评优的依据。
篇3
我们的行动策略是抓教研,强队伍――积极开展“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修。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今天,影响着学生的明天,也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因此,我们立足实际,开展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修,在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教师发展为本校本研修的目标
(一)教师成为自主学习者
通过校本研修引导教师自觉的在日常专业生活中学习,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在学习的目的上,教师能注重结合实际问题,掌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能注重与自身工作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注重所学知识的互相联系与实际应用。
(二)教师成为合作者
我们的校本研修将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让教师通过合作探究的培训模式学会与学生合作,全身心的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学会与同事通力合作,从不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学会与家长合作,积极开拓校内外教育资源。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
我们力求通过校本研修使教师从行动者变成为研究者。教师逐步形成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能对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剖析,能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的创造性的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在着手试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修正、完善。
二、以教师发展为本校本研修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学校实际,加强校本研究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研究的目的。我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校本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通过自身实践和学习名家的课堂,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与指导,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找出自己的差距,明确奋斗的目标。
(2)建立规章制度,确保校本研修高效务实。我们认真落实“五有四保证”,“五有”即教研活动有研究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记录,有延伸目标,有研究措施。“四保证”即时间有保证,人员有保证,地点有保证,实效有保证。通过抓好“五有四保证”的落实,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极开展教研月活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份为我校“教研活动月”,我校以教研月活动为载体,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校本研究。每学年2次的教研月活动成为我校校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教研月活动中,我们以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先导,以听课活动和业务学习为主线,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坚持“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原则和“全年下功夫,月内出成果”的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对教研工作进行总结和评比,对先进个人和教研组进行表彰奖励,从而把教研活动推向新的,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总结和提高教学经验,构建校本教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强化队伍,狠抓教师专业成长
1.制定规划,实行分层培养
学校实行分层培养规划:学校组建专门的班子,对每一位教师进行摸底排查,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和建议上的基础上,制定出全校教师培养规划方案;年级组针对本组实际,制定年级组教师培养计划;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奋斗目标,制定出符合自己成长的发展规划。学校教务处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记录发展过程,积累翔实材料,每学期教师要写出自己的总结。
2.以老带新,实施青蓝工程
青蓝工程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成才的目标,要求他们“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过关,四年成熟,五年成才”。采取拜师求教,结对帮扶,苦练基本功,鼓励进修等方式,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制定一个成才计划。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师傅,有计划有要求地对徒弟进行培养指导,要举行拜师仪式,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学期结束,对师徒进行考核。
3.重点培养,实施名师工程
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交流研讨和评价活动,对中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大力扶持,提供展示水平和成果的舞台,定期举办教师学术成果交流会和报告会,聘请专家学者讲学,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积极宣传和推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树立榜样,扩大影响,使一部分教师尽快走上名师之路,以名师促进名校建设。
4.激励先进,实行业绩考核
篇4
本学年,我校教学工作将以滨海新区教体委2018年小学教学工作要点为指导,落实学校工作计划中关于教学工作的要求,以电子白板促进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指导和训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工作的优质化。
二、工作目标
1. 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落实三级课程教学,巩固校本课程成果,狠抓教学、教研及教师管理,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2.认真筹备落实好课后服务工作,在解决家长无暇照管孩子的问题的同时,借此契机丰富校园活动,全满提高办学质量。
3.加强教学工作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毕业班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4. 以“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活动为载体,深化“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打造低负高效课堂。
5.以共同体教学展示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教研组职能搞好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6.聚焦常态课堂,以“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抓手,不断打造低负高效课堂,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7. 加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外出学习等方式,引领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工作措施
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加强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在保证国家课程完整性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落实质量。每位教师要严格按课表上课,专课专用。充分利用《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在良习知识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良习,在反复实践中运用良习,让学生的品格在良习培养中得到陶冶与塑造。深化“不弃一名生”行动方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力争使每位学生课有所得、日有所进。
2、进一步规范常态课的管理工作,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保质保量上好每节课,做好每日巡课工作,值班干部及时巡课,杜绝私自调课、挪用课程、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重点督查教师执行课程计划、上好常态课、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要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将视导重点放在青年教师身上,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深入开展备课改革,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研究实践提高电子备课质量,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为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好务。重点做好电子备课结合自身教学特色的二次修改工作,重点是体现学校“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公开课为抓手,促进备课实效的提高,切实做到备以致用。同时做好课后反思工作,通过反思总结亮点和不足,思考改进的对策,通过日积月累的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4、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续举办电子白板应用、校际网络应用、微课制作等校级培训,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在学习、培训中丰富阅历,提升素质。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完善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和程序。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专业引领、师徒结对、外出学访、基本功竞赛、汇报展示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邀请教科室专家到校为教师进行课程、课堂、课题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5.科学实施作业管理,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减负”规定,继续深化“不弃一名生”行动方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力争使每位学生课有所得、日有所进,确保减负的实效。一二年级老师要创造性设计课堂练习,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要对教师、学生、家长在作业习惯的培养上提出明确要求。对家长要求:限定孩子做作业的时间,不陪同做作业,督促而不包办检查。对学生要求:作业完成要及时,独立思考不抄袭,书写规范不涂改,不要拖延和磨蹭。对教师要求:不留重复、机械作业,严格按照学生年龄特点留作业,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定期进行优秀作业和进步作业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高度重视教师对后进生作业的批改及二次、多次批改工作,提高作业批阅的正确率和复批的及时性,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各教研组要在第七、十三周组织开展二次作业互查活动,有效提高作业批改质量。教务处设计好检查表格,在上学期工作的基础上改进方法,保证时间,确保收到实效。
6.以“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活动为载体,深化“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做好“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的后续研究、提升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的引领作用,打造低负高效的课堂。任课要教师依据《学生课堂学习指导意见》,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课堂学习风貌。做好“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展示活动,制定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倾听、表达、对话、质疑及总结梳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务处牵头,教研组精心组织“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展示活动。本学期每一名教师要利用录播教室完成一节录像课并在区域进行现场直播并录像留存,教师们通过备课、议课、研课、诊课等形式,找亮点,寻不足,促提高。邀请学生家长、区域联合体、手拉手学校教师参与,在展示活动中不断完善“三放四解决”课堂教学模式。邀请教研室专家到校为教师的课堂把脉,抓亮点、找不足,提高把握课堂的能力。
7.区域合作,助推学校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联合体、跨省区联谊校、名校带动的作用,开展相互学访活动,积极选派教师参加新区教育共同体的教学研究和展示活动,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走出学校,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做好学生学习质量的调研工作。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关注学生的发展,及时采取知识竞赛、质量监测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篇5
一、探究基于资源整合优质均衡发展的学片管理一体化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突破办学资源一校所有的格局,变学校资源为学片资源,树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彰显特色”的理念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观,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共赢。
学片是指在镇域内,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不同层次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包括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协作体。构建学片管理一体化模式,就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共享资源为主题,以片内合作、片际竞争为主线,充分发挥合作和竞争两种机制的优势,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学片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成立学科学片教研组,建立学片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学片信息服务机制等,深度整合镇域内教育资源,达到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发挥优质教育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从而缩小学片内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整合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促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1. 构建学片管理新机制。(1)成立大沥镇学片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镇主管教育领导、教育局领导、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划分学片,确定学片主任学校(学片内的领跑学校),为学片发展提供教学、科研、培训、信息、评估督导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2)成立学片管理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片内学校校长(园长)组成,负责学片建设总体规划、学片资源配置、学片运行评议、学片日常工作落实等。(3)建立专家咨询机制。为保证整个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拟设项目专家小组,聘请若干名既熟悉大沥教育又具有深厚教育理论素养的高校专家全程跟踪指导项目的实施。(4)建立学片评价与激励机制。实施“捆绑式”评价引导片区内学校有效合作,片区间学校合理竞争,最终实现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把学片作为一个考核单元,对其教育教学工作、办学水平及教师交流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学片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和发展性评价,并把资源共享程度、校际合作水平、学片管理状况与学校(校长)的综合评价挂钩,建立学片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予以奖惩。(5)建立学片信息服务机制。建设学片管理信息平台,把学片内设施设备资源、优质师资、课程及网络资源进行统一备案、管理,促进学片内优质资源的统筹调度。建设片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专业设施与师资调度系统、校际图书借还系统、名师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
2. 创新教师管理机制。(1)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聘任主体由学校转换为镇教育局,为教师定期流动创设条件。(2)引导教师自愿流动。对骨干教师到他校挂职、到薄弱学校支教给予一定的津贴,在教师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设置交流任教的条件。(3)实施教师资源共享制度。采用学片内师徒结对、跨校兼课、开放课堂、跨校专题报告、跨校备课、学片教研及教学成果共享等方式推进资源共享。
3. 优化教师队伍培养机制。(1)创新教师绩效考评机制。制定“一体化”的教师评价制度,探索构建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评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2)实施“外引内提”工程。“外引”即扩展“名师”工程外延,设置专项经费面向全国招聘名校长和名师。通过“内提”,培养若干名国家级或省级优秀教育人才,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大沥教育品牌。(3)开展“幸福园丁锻造”工程。探索人文管理的新路子,提升教师核心价值,克服教师职业“高原期”和职业倦怠,设立“教师加油站”,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使其树立终身学习观点,做智慧型教师。(4)推进“标杆引领”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并给予每个工作室配备经费,开展“名师展示月”活动,搭建校际之间、学科之间及与其他先进地区学科教研、学术交流的平台。
4. 成立学科学片教研组。加强校际教研活动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片内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名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学片集体备课、专题研究、名师示范、同课异构、青蓝共促等活动,促进学片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薄弱”的原则,加强学片内教师研修的调研、指导、展示和推广,促进学片内各校教研合作,形成研修网络共同体。建立学片教研网络技术平台,推动学片内教师就计划、备课、上课、教研活动、专业阅读书籍、教学随笔、学案设计、试卷编制、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进行信息交流。组建大沥镇教师培训网,大力开展网络视频直播和“点对点”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率,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
5. 建立学片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学片内各成员学校共同制定各种教学资源的学期使用计划及使用要求,通过学片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硬件资源及知识资源的共享。教育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专用教室及多媒体场室等。知识资源主要包括优秀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源、远程课程、优秀题库、教研成果等。
6. 建设学习型社区。学片与所在社区、居委会合作,构建学习型社区,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之家,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创设优良教育生态环境,发挥教育的纵横联动作用。(1)积极服务社区,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充分利用各中小学的硬件资源(如体育场馆、脑室、图书馆),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共享教育的资源。(2)完善教育公示制度,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动态检测机制,并定期公布检测结果;探索建立学生、家长、社区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机制。(3)健全“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家长义工进学校”等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二、建立基于学生人生发展整体规划的中小幼发展一体化
打破学校“围墙”,打破各类教育自我封闭的办学格局,建立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沟通的平台和机制。遵循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原则,探究如何建立学片内幼小、中小学结对衔接机制;建立学片内学生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机制;建立学校内涵发展机制等。实现各类教育的默契配合和有效对接,达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们将本着“合作、交流、发展、共赢”的原则,在中学、小学、幼儿园之间架起“立交桥”,建立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新型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 建立学片内幼小、中小学结对衔接机制。结对学校之间签订合作交流办学协议,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学科教学、学生教育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制定详细的合作交流计划。每学期开展“幼小学科对接”“中小学科对接”专题研讨活动,重点是相邻学段的对接,如初一与小学六年级的对接、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大班的对接。通过结对衔接机制,合理调配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成长要求,有效避免“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2. 建立学片内学生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机制。按照 “个性鲜明,性格健全,有国际视野,有现代气质的大沥公民”的培养目标,在尊重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系统规划幼儿园、小学、初中培养目标。一是构建起“游戏健体、趣味健体、项目健体”的健体模式,增强幼儿和青少年的体质。二是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发展性动态评价机制,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三是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线,以课题引领、主题活动为导向,抓好中小幼的德育衔接工作,促进幼儿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建立学校内涵发展机制。(1)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校本课程设置,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2)充分挖掘大沥文化的优质资源,设置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文化的挖掘、提炼、传承、弘扬。以广东省书法园落户大沥为契机,深入发掘书法教育内涵,在规划建设、课程开发、活动设计、基地建设、课题研究、反思发展、特色宣传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科学实践。(3)充分发挥在共建共享中形成的特色学校建设支撑点的作用,形成特色联合体,充分利用特色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共融,为学校特色宣传和扩大知名度创造条件。秉承各校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英语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教育,使其形成各校的品牌,并做好品牌跟踪、品牌建档和品牌诊断工作,满足不同特质学校发展需要。(4)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与国内、国际同学段学校的教育交流活动,形成共赢式共同体,共创教育品牌。建立中小学、幼儿园与国内、国际名校交流、互访机制,多渠道缔结姊妹学校,加强师生互派互访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与高校合作,开展“区域教育发展实验区”“学科共建”等活动,争取高校专家在学科教学和教育研究方面的指导。
三、推进基于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的公办民办教育一体化
打破公办民办教育壁垒,构建公办民办教育发展共同体、实施公办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工程。在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管理渗透、教师牵手结对等方面,形成公办民办一体化的合力,提升民办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力促民办学校办学规范、优质,从而推进全镇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1. 大力发展公益性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园的积极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一是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创建等级和规范幼儿园激励制度,多渠道优化学前教育。今后两年,镇政府将创造条件激励更多的幼儿园上等级,凡通过立项申报上等级所需Y金,均由镇政府出资扶持。二是创设学前教育协会,强化监督和协作功能,整体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篇6
没有梦想就没有希冀
教育是成就梦想的地方,没有梦想的教育就是没有希望的教育。始建于1907年的嫩江县第一小学,是嫩江县乃至黑河市唯一的百年名校。历经风雨沧桑,数代一小人,胸怀教育强国的梦想,心系学校的兴衰,殚精竭虑,不懈奋斗,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业绩。他们始终继承和发扬“孝悌亲爱、信实义勇、恭敬勤俭、清洁诸德、嘉言懿行、使之诫勉”的师训学风,顺应时代潮流,科学谋划,率先垂范,抢占教育教学制高点,使一小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师之家园,学之乐园,生之花园。对于一个有着多年教学与管理经验的嫩江第一小学校长石丽来说,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她说:“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我们绝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如何能够在今天实现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要建设一个理性、务实,超前思维的领导集体,这个集体既要有长远眼光,又要有梦想和激情。”为此,石丽校长调任之初,就在广泛争取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各地教改经验,调整充实了校领导班子,把敢想敢为的青年教师选聘到中层干部队伍,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同时,重新确立了“德育至上,环境先行,教研固本,人文管理,特色推进”的发展思路,通过逐年加大投入,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研成果得到普及,和谐校园建设受到广泛好评。扎实的工作、突出的业绩为学校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第一小学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注・提”实验先进单位,省级“注・提”实验教研中心,省级语文教研中心,省级一类学校,省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级教育科研基地校等多项荣誉。现今嫩江第一小学占地面积15 273平方米,校舍已增加到面积7 200平方米,学校达到了“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四化标准。学校有教学班45个,在校学生2 986人,教职工140人。如今的第一小学不仅拥有一个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领导集体,而且拥有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由于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敢为人先的办学方向,为嫩江一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使这里迅速发展成为嫩江县基础教育的一方热土。
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
让梦想变为现实就必须有正确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不会正确把握前进的方向。近年来,由于全县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实施集中办学,教育资金投入很难均衡,新组建学校硬件建设明显加快。农村进城务工子弟的大量涌入,第一小学硬件相对滞后的矛盾有所显现。但嫩江第一小学新一届领导班子能够从全局利益着想,不比条件,看发展;不比待遇,看奉献。他们认真分析总结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力,创造条件,把加强内涵建设确定为提高办学质量的突破口。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做到因势利导,切实提出了师资建设三项举措,即“把知识转变成能力,把能力提升为智慧,把智慧积淀成品格”,并且作为“育名生、出名师、创名校”三大任务的内化动力。为此,学校通过推行“五个一制度”、实施“三个工程”,促使教师从“适应学习型”向“创新学习型”的快速转变,继而引导教师打牢专业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学校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每个年级组、每个学科都在编撰自己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学校大力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听课学习议课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形成学、教、研相促相长的工作学习机制。通过扎实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推动“三个工程”实施,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是“基础工程”,即所有任课教师通过三笔字、简笔画等多种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形成自己的个人特色和专长,逐步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在这项活动中,许多教师开始脱胎换骨,他们逐步由一个教书匠成长为一名学术型、科研型的专家型教师。二是“青蓝工程”,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养,他们实施了“青蓝工程”,学校领导和年组优秀教师每人带一名徒弟,制订青年教师帮扶制度。开展了“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师生同台献艺,取长补短。几年来,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和熏陶影响,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熟悉和胜任自己的岗位,有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骨干。三是“名师工程”,学校尤其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再提高工作,选“名苗”,重点培养;评“名师”,展示榜样。与此同时,让在校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学科多名教师,积极参加教师进修校举办的名师评比活动,打造了一大批有一定实力的校内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名师。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嫩江一小已有46名教师被上级评为骨干教师,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0名,市级骨干教师21名,市、县级科研骨干教师35名,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办学方向,科学的力量储备,为嫩江第一小学特色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也为后续发展架设了更广阔的空间。
没有实践就没有特色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实践来实现,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打好第一小学这所“品牌学校”建设攻坚战,确保第一小学稳定、快速发展。学校在顾大局、议大事、出思路、谋发展上花大力气,积极探究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做到政治上方向鲜明、决策上科学合理、特色教育上别具一格,从而为一小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校领导班子,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立足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培养合格加特长劳动者为目标,学校开展各种特色文化和特色课堂活动。建立文化长廓,增设宣传橱窗,完善了素质教育综合展室,确立课外德育教育和劳动技能实践基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崇尚英雄,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为了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定期举办名师示范课、教师研讨课、特长汇报课、家长开放课,以此增加教师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增进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努力抓好学生品德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自觉“学规范、讲文明、懂礼貌、讲秩序”。注重儿童身心特点,适时进行特长教育,学校艺体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80%以上,在县以上艺体双赛中成绩显著。在抓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参与率达100%,参加各类培训考核合格率达100%,课题研究专任教师参与率高达100%,课堂教学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50%以上,校级骨干教师达80%以上,每年学生、家长评议教师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嫩江一小已成为特色鲜明,声誉良好,环境优美,绿色平安,书香四溢的文明校园。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特色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是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思维作为嫩江第一小学的主攻教研课题,纳入了全校总体发展规划。校领导班子与全校教师共同谋划学校“思维特色”的创建工作,精心策划方案,严密操作流程,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内容,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思维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学校每年在开学之初举都办教师专题讲座、教改经验论坛、备课成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培养创新意识,让创新思维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
2010年4月,学校召开了以“创新思维”为主旨的趣味运动会,“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首届快乐思维节。当你一走进校园,大型喷绘上醒目地展示着本届思维节的主题“快乐思维向前冲”,营造出浓浓的独具思维特色的节日文化氛围。操场上,活泼可爱的学生,头戴自制的头饰,手持思维名言,高喊着闯关口号,穿梭在专门设计的十几项喜闻乐见的、充满奇趣的、锻炼思维的、可自主参与的游戏之中,共同感受思维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创新思维教学法的大力推进与实施,成为嫩江一小又一办学特色和新的亮点。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
篇7
全村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 605户, 2619人,主体民族为拉玛人、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其中处于深度贫困的凤山、迪仕、三家村、格日四个村目前仅有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部分未通电、未通网络信号,成为现代社会中的贫困“孤岛”。由于这里的贫穷延续了千年,群众“穷惯了”也“习惯了”,“穷不思变”,部分群众“等、要、靠”思想严重。
脱贫攻坚,不能“牛不饮水强按头”。自开展挂钩帮扶工作以来,学院把扶贫攻坚当作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精确瞄准贫困地区最薄弱的教育领域、产业领域、建档立卡群体,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扶志、扶智、扶制相结合的高校精准扶贫新路子。
由“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学院党委书记李泽华、院长张建雄5次带队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深入不通路的凤山、三家村、迪仕、格日、仁峨等村寨,全覆盖走访,与贫困户一起在火塘边烧土豆、脸盆里吃杂锅菜、住木楞房甚至火塘边坐到天亮谈心交流,为贫困户找穷根、找办法、送志气、送信心。同时,全校80余中层干部各自深入所帮扶村农户家中照全家福,了解情况,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制订帮扶计划,村民积极主动性大大提升,思想观念逐步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2016年11月,学院在昆明举办了为期14天的兰坪县后备干部及石登乡村级基层干部培训班,首次实现把培训班覆盖到乡村最底层,首次把各村班子成员、小组长、党员和村民代表110人请到了省城认亲戚、开眼界、换思想,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第一次来到了省城昆明。培训班采取参观考察+专家授课+讨论学习的形式,参观了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阳宗海现代农庄、蔬菜基地、林下种植业、嵩明县现代农业,学习武定县插甸经验,校党委书记李泽华、院长张建雄亲自给村民代表开设讲坛,村民们与阳宗镇北斗村村长、昭通永丰镇三甲村书记、马龙县委书记、农业大学专家教授面对面学习讨论,零距离交流互动,实现了开眼界转观念,提升了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石登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教育扶贫就是“扶智”、“ 扶心”“ 扶志”“扶人才”。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大力推进石登乡的教育事业发展,为石登乡的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推进智力脱贫。
经调研发现,石登乡教师队伍处于人员严重不足、总体素质偏低、勉强支撑教学的局面。学院计划两年内对石登乡340名中小学教师全覆盖轮训。2016年7月,学院全额出资,组织了石登乡中小学首批120名教师到大理大学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参观等形式的体验式培训,帮助乡村教师拓宽眼界,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增强脱贫信心,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惠及更多乡村孩子,并搭建脱贫攻坚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学院副院长、支教老师以讲座、国旗下的讲话、课堂等为平台,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工作,让学生树立“贫穷不是宿命,知识改变命运”理念,在学生心中种下脱贫的种子,亩使学生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自身,改变家庭,甚至改变家乡的理想目标。
学院在调研中发现,当地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缺乏社会认同及职业尊严。为推动石登乡教育事业发展,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院每年出资10万元,在石登乡中小学设立奖教金和奖学金,奖励优秀教职工和优秀学生,于每年教师节前后发放,并专门组织召开表彰大会,号召全体师生参与,以达到激励先进、激发动力的目的,为师生注入工作和学习的精神动力,营造你追我赶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同时,学院还通过积极努力,利用自身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为石登乡乡村教师争取到了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蓝使命”乡村教师发展基金1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资助石登乡的代课老师和特困教师等弱势群体,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两年来,学院已累计为石登乡中小学师生发放了30万元的奖教、奖学金和乡村教师发展基金。此外,学院每年还为石登乡提供20万元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乡政府统一调配,开展必要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在怒江当地,到县城工作是许多人的终身职业目标,当地老师千方百计向兰坪县城调动,形成恶性循环,乡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后续师资无以为继,例如石登乡中学有1300多名学生,却只有40多名教职工(含后勤职工),师资严重不足,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学院在自身师资力量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派遣了6名优秀教师到石登中学开展支教工作,他们中有的是国家级英语导游考官、副教授、有的是全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有的是高学历的青年学者。支教过程中,他们不仅承担了语、数、外等主科,还开设了计算机、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对教师进行积极教学法培训,给大山深处的拉玛人、普米族、傈僳族、彝族师生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高效课堂,对当地教育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课余时间,他们与其他教师零距离交朋友,深入田间地头、村村寨寨搞家访,积极融入中学师生群体和当地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当地民众的高度评价。甚至出现该校扶贫队员、支教老师到石登乡赶集吃饭、买东西,群众推辞不收钱的“怪事”。
学院定点挂钩扶贫石登乡谷川村后,对石登乡报考该校的学生,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录取;对于水电开发库区移民的石登籍子女,凡报考该校并录取的,国家补贴8000元后,学院还对特别困难的学生优先给以困难补助;对于就读该校的兰坪石登籍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并且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为谷川村少年(留守)儿童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的组合式服务措施,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服务,陪伴留守儿童度过健康快乐的假期,六一儿童节,为谷川村小学300多名少年儿童及教师发放校服;冬季来临之际,开展“这个冬天不再冷”发放寒衣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实现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互为补充。
此外,学院还协助谷川完小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脱贫工作基础。学院先后出资11万元,帮助谷川小学完成了征地、操场硬化,建立了围墙、垃圾池、水池和营养餐厨房等基础设施,并为他们购买了干净卫生的厨具,极大地改善了凤川教学点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为谷川完小提供了11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
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扶贫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扶制”是关键。单纯地给钱给物给项目并非长远之计,构建以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的脱贫长效机制才是成功关键。
为强化源头治贫、稳定脱贫和建立长效扶贫的机制,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长远生计和持续发展,学院结合谷川村的实际,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学院挂钩的石登乡谷川村委会位于澜沧江西岸的碧罗雪山东麓,山高谷深,垂直地带性特别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雨水较为充沛,非常适合发展以绿色经济为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针对这一实际,学院在2015年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6年资助谷川村委会注册成立了“兰坪众惠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立了30万元的种养殖启动资金,并计划在今后三年累计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种养殖基金,推进谷川村的种养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当前,在学院、石登乡政府和谷川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构建起了以种植长毛谷、小红米、核桃、花椒、辣椒、苦荞、附子等种植业和养殖土猪、土鸡、蜜蜂、黑山羊等养殖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开创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新模式,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是学院帮扶工作的一个新思路。石登乡位于著名的碧罗雪山脚下,居住着拉玛人、普米族、傈僳族等多个云南特有民族,境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成片的高山草甸,风景优美与极度贫穷形成鲜明对比。为此,在多次实地调研考察之后,学院提出实施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誓将石登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2016年12月由该校承担的旅游规划项目《碧罗雪山凤山――拉竹河高山生态旅游规划》通过省级专家参与的州级旅游评审,怒江电视台、怒江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按照规划谷川村将建成一个以高山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扶贫示范村。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受到了村民的欢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游客可以来爬山探险、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也会获得收入。发展生态旅游,大家会主动保护森林资源,生活环境会更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学院挂包的谷川P山村、三家村、迪仕村、格日村,共有71户,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手机信号,是该校扶贫“上甘岭”中的“制高点”,老百姓长期出行难和产品销售难。谈起之前的情况,凤山村小组长刘学龙眼泪就流下来:“这里不通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很多老人到去世时还没见过汽车”,“村民种的洋芋、附子,人背马驮到石登乡政府要1天时间,洋芋1斤2块钱、附子1斤1.8块钱,还不够成本”,“ 2014年,我老母亲干活时滑倒,被竹棍戳伤,8个村民连夜轮流抬担架往山外赶,最后还是死在了路上” ,“整个村都是木板房,一到下雨的夜晚,四处漏风漏水,睡不成觉,大家只能坐在火塘边烤火”,“ 没有发展的路子,村民想脱贫,去没有办法!”
为帮助解决不通路的发展瓶颈问题,学院党委书记李泽华、院长张建雄多次率领扶贫队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到达凤山,与村民探讨路要怎么修?钱从哪里来?如何保护原始森林等问题,鼓励村民破除等靠要思想,以实际行动参与扶贫,学院提供最大帮助。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脱贫决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动萌发了出工出力修路、脱贫致富的想法。2016年8月,由学院出资10万元,全村老孺出工出力开始了原始森林中修路的“壮举”,短短两个月,一条长达8公里的人马(摩托车)驿道顺利完工,工程完工的当天村里就传来摩托车轰鸣声,村民把早就订购好的12辆摩托车开回了家。剩下的迪仕、三家村、格日等村的人马驿道也已在筹建中,将于今年雨季来临之前全部建设完成和投入使用。
篇8
一、强化学科建设
(一)突出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结合校情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在硬件和软件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二)建立学科建设的指导、监管和激励机制。1.教科室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工作提供专业上的支持。2.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检查、监督、管理和评估。
3.建立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三)要把学科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培训、观摩、研讨、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实现学科教与学的观念、思路、策略、方法与技术系统的构建。
二、重视教师发展
校长要充分的认识到:校长有一项根本任务——促进教师的发展。而教师发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整体发展二是教师个体发展。
(一)推进教师整体提高
1.规范常规教研:针对当下许多学校教研组功能弱化、备课组功能的泛化的现象我要求必须规范常规教研。首先要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分工。教研组侧重谋划整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要研究学科共性问题搞好校本教研;二要注重教师引领做好专业指导促进教师成长;三要开展主题活动创建学科特色形成健康的教研文化。备课组主要研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切实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一要开展好集体备课;二要做好课例研究研讨教学策略;三要开展听评课活动;四要统筹教学进度组织阶段检测命题。其次加强常规教研的督查。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教研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计划、定内容。
2.开展学科培训:充分挖掘整合校内资源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师群体迅速成长。
3.组织教学交流:作为校长应该带着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对学科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请进来”定期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交流扩大视野;另一方面也“走出去”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层面的外出交流活动。
(二)关心教师个体成长
1.鼓励自主研修:教师的个人研修与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制定了《教师读书活动方案》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教师边读边悟增强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交流读书心得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2.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作为校长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支持。让教师走进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生活步入高效的工作轨道。
3.巩固“青蓝工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学校不断创新充满活力校长必须做好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与创优工作。我校通过实施“老带新”结对帮扶举办青年教师讲座开展青年教师成长展示课、课堂教学大回访、课堂教学专题调研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区县、市级、省级赛课活动等对青年教师不断打磨、鼓励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长为教学骨干、名师。
三、狠抓学科课堂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智慧、有眼界、有境界的校长会明白:要创建学科教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聚焦课堂狠抓课堂。
(一)开展课堂调研。我校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查以及课堂教学专题调研及时总结形成调查和调研报告在教学教研会议中交流探讨和教师交换意见通过“实践-改进”、“再实践-完善”的循环过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二)落实课堂督导。教科室将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安排落实到教学的每一天确保天天有人深入课堂督导听课。严格按照“选班选课—听课记录—集中评议—交流意见—总结通报—资料归档”的程序进行做到有序安排、及时交流、全面总结。同时坚持常规督导和专题督导相结合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三)抓好课堂常规。围绕教学全过程的“备、讲、作、评、辅、考、反思”七个环节抓好课堂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四)构建高效课堂。要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优质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收益必须构建高效课堂。我校从三年前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效。
1.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总体模式:“导学引领自主互动”。
2.“十字”总体要求:“自主、低负、高效、灵活、创新”。
3.“四十字”建模策略:“先学后教导学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注重思想指点方法;精讲巧练照顾差异;发展思维共同成长。”
4.“六条”规范:预习指导习惯化、课堂教学特色化、课堂训练优效化、课后反馈多样化、学法点金方法化、板书设计美观化。
5.“八条”评价标准:一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二看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三看学习状态、参与状况;四看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五看课堂氛围、情感熏陶;六看发言人数、回答质量;七看教学环节、学法指导;八看思维训练拓展延伸。
(五)开展课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活动。我校开展了组内公开课、循环研究课、优质课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新课改示范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献课、高效课堂集中展示与研讨课等引导教师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
四、关注教学科研
(一)定期举办教育教学论坛。为校本研修的应用、推广、拓展搭建专业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在总结中不断提升在活动中不断成长成为思考型的、智慧型的教师。
篇9
一、培训目标
(一)近期目标:
1.认可幼儿园企业文化,学习幼儿园3—5发展规划;
2.使新教师把握现代幼儿教育教学基本理念,熟悉《规程》、《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容;
3.初步掌握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4.熟悉及流畅的按照班级一日流程作息时间操作幼儿在园一日流程;
5.知晓幼儿园早操音乐的选择、动作编排要领;各个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及实施、反思;户外体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区角游戏的相关知识等;
6.懂得处理一些简单的家长工作问题;
7.学会书写幼儿园各类计划,个案观察记录、家长约谈等;
8.参与并了解幼儿园幼儿期末成果汇报的模式;
9.熟知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10.知晓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找准自己成为合格教师的发展方向。
(二)远期目标:
成为适应幼教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幼儿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实现“一年入门、两年站稳、三五年基本成才”的新教师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培训内容
0-1年新教师培训分三个层次:包括实习试用期培训、适应期培训、合格教师培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从“师德修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通用基本功、备课、上课、教学反思、家长工作”八个方面加强并考核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幼儿园文化与规章制度
2.幼儿园教师快速成长之路;(如何做合格的员工;如何做有志向的的教师)
3.师徒结对;(如何做徒弟)
4.如何做配班和一日带班
5.如何快速提升感染力
6.如何备课
7.如何听课和评课
8.如何把话说对、说好
9.如何与家长沟通
10.指南与幼儿学期发展目标(做一个有目标意识的教师)
11.新教师如何参加教研活动
12.新教师常用心理学知识
13.如何训练幼儿常规
14.五大领域教学
15.常用游戏介绍
16.如何制作PPT
三、培训组织与管理
1、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新教师培训工作由幼儿园统一组织管理,园长负责,业务园长策划,业务园长具体实施,教研组长协助。由幼儿园园监和园长设置培训课程,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落实培训计划。挖掘利用优质资源,建立专家、名师组成的讲师队伍,统一组织新教师的集中培训。指定业务精湛、师德优秀的骨干教师为新教师结对帮扶,具体指导新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锻炼提高。
2、注重过程,增强实效
通过建立需求调研、过程跟踪、效果反馈等制度,注重新教师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培训要以操作性、互动性培训为主,以训练幼儿教师“六认真”为核心内容。
《幼儿园新教师成长档案》和《幼儿园新教师培训考核表》作为新教师培训学分登记、试用期转正、续聘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其过程纪实的作用。使新教师逐步建立并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记录成长轨迹,激励成才信心。师父要根据《师徒结对协议》的要求进行指导和要求,把指导工作落在实处。每月由幼儿园组织一次以上新教师专题讲座或专项训练,由幼儿园管理人员或优秀教师主讲或者训练,所有新教师必须参加。每位新教师每学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撰写《个人发展总结》。
3、多元评价,长效实施
坚持培训与活动评选相结合、过程与阶段诊断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我评价”、“师父考核”、“班级人员考核”、“教研组长考核”、“幼儿园考核”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运用理论考试、面试和实践考核等方法,实现对新教师全面、公正、客观的指导、考核与激励。每学期,根据培训态度、作业完成、工作表现、活动展示等方面的综合成绩,评选“优秀新教师”。考核为不合格的新教师不得聘用,已经签订合同的,在学期结束时终止合同。
四、新教师培训的政策保障
幼儿园设立0-1年新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幼儿园配备优秀教师进行带教,制定好专门的带教计划与自培计划。
举办幼儿园0-1年新教师评优活动,鼓励她们参加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评优活动,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她们展示。
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
为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本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多元、实效”为主题,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根本,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自主性、选择性和实效性,促进幼儿园师资队伍向“师德高尚,业务精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培训任务
1.保证每位教师参加培训时间一般不低于48学时,最高不超过144学时。
2.为完成班主任周期内应参加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任务,积极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3.按要求组织园长周期内在职提高培训,完成相应时数。
三、培训内容
1.教育理论培训。
从教育基础理论入手,通过专家引领、教育理论自学等途径,主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最新理论成果,对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教育水平。
2.教育科研培训。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科研的先导地位,带领和指导广大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帮助教师确立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科研课题,同时进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
3.心理健康培训。
推进心理健康培训,培育德育工作特色。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定上报工作,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和自我调节保健能力,使广大教师能运用心理学原理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取得成就,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培训层面
1.全员园级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突出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班主任培训。
按照《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规定》有关要求,围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营造和谐班级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青年教师培训。
继续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指导青年教师科学制订并认真执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创设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学术环境。
4.骨干教师培训。
继续探索实施“骨干教师工程”,既要着眼培育市级骨干教师、名师,又要探索校级骨干教师培育选拔。把握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为富有潜力的教师掌握前沿教育理念、拓宽专业知识层面、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5.其他分组培训。要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各小组的教育培训功能,促使教师在组内互帮互学、内化成长。
篇10
本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在教育局及学校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务处工作,以“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培养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研组管理,提高教研质量。”为工作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巩固率,用科研促教研,逐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研究落实好教学各个环节,夯实教师基本功
①备课要充分,目标要明确。
要求做到“三结合”,即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德育渗透、知识体系及心理素质相结合。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教务处将常规教学检查融入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采取分学科、分小组进行,每月至少检查二次,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教研组长负责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备课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内容能面向全体学生。
②上课要精细、方法要灵活。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规定课程,根据实际增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好教师,排好课表,确保教学的正常有序地进行。
上课精心组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引导,夯实基础,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和信息反馈,要突出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具有创新意识。
要求做到“三个不”,即不上无准备、无教案的课,不上无目的、无要求的课,不上无容量、无密度的课。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要教得扎实,讲得到位,练得科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得当,信息反馈及时。
③训练要及时、容量要恰当:要重视基础训练,作业分层要求,抓好错题过关,提倡“小题大做”。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尽量做到精而少。作业分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指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课外作业即发展性作业,但要严格控制作业量。语文学科每学期作文不少于8个。英语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十个。做到及时批改,全批全改。提倡面批面改。
④辅导要及时、针对性要强:要求特别重视个别辅导,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宗旨。充分发挥分类辅导、分层推进的作用,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提升空间。
⑤测评要科学、难度要适中: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次数、难度、题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下阶段的教学工作,重在发挥测评的诊断功能,同时要根据中考改革的情况,深入研究,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抓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学期在注重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同时,将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①加大听、查课的力度:按照我校本学期查课安排,本学期每天都进行学风巡查,一查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做好记载,根据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继续加大对听课考核的力度。行政干部每学期累计听课不得低于20节,教师每学期累计听课不得低于15节。二查早晚自习辅导的情况,要求辅导老师准时到班,做好学生的考勤、辅导工作,切实履行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②加大教学工作检查的力度:本学期除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外,将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记载,作为学期结束考核的依据之一。③充分发挥对课堂教学工作的管理监控作用,特别要重视作业的时效性意义,批改认真及时,上午的作业下午发到学生手中,下午的作业放学前最晚明天一早发给学生。加强对作业的有效控制,学生作业、练习布置要科学合理,严禁乱印乱订,教务处定期检查,严格控制,重在质量,做到有效练习,练有效果。④严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科任教师制定计划要细心、用心,教研组长把关专心、精心,教务处审核耐心、尽心。⑤严格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⑥加强理化生教学的管理、规范实验教学,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巡回指导,严格操作规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技能,效率优先。⑦加强老师业务档案管理,完善教师电子业务档案。
2、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强化学风班风建设,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①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后巩固预习;②上课认真做好笔记;③早晨进教室前先上交作业;④注重形成学习策略,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提倡教师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问、发现”意识。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全方位的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给学生以人格尊严;教师要关怀和帮助出错的学生,师生共同关注珍惜有价值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重视错误,纠正错误。
3、开展对新教师的培训活动
为了让近几年新分配的老师迅速站稳讲台,本学期继续实行青蓝结对工程,在教研组内实行校本培训工程,我们要求:新分配的教师与一名老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形成:师傅---徒弟培养模式;“师傅”要不遗余力、不吝赐教,上好示范课;“徒弟”要勤奋好学、虚心请教,上好研讨课。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促进和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4、健全学校教研组工作
①抓好集体备课,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备课要突出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抓好集体备课,每个教研组做到一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和定主讲人,做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集体教案的编写,活动结束后将材料及时上交到教务处。
②配合“天津市东丽区初中校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从第二周开始开展我校各年龄段的教学技能大比武比赛,内容包括:中青年教师(工作5年以上至45岁以下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公开课和教学反思;中老年教师(45岁以上教师)的评课比赛。
③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完善各项教研组工作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制度等。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考核评价。根据工作职责,定期考核,利用各组的教学资源,激励各教研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各自的教研特色和教研文化。学期末评选校级先进教研组。
5、做好教务处常规管理工作
教务处将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教师座谈会,以及相关测评,及时了解各年级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问卷调查每学期一次。及时准确上报各类数据,做好各类教育教学科研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及时追收流失生。加强对各专用教室的使用和管理。图书室要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正常提供借书和阅览。电教人员要主动与各教研组联系,使各教研组及时利用电教资源。做好各类账册的登记工作,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实验室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的实验准备及教学工作。
6、抓好毕业班的教学,做好迎接中考的研究工作。
⑴认真抓好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三会”:毕业班教师会、毕业班学生会、成绩分析会。每学期每会至少3次。跟踪好毕业班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毕业班的教学策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落到实处。
⑵做好迎接中考的研究工作。毕业年级各科都要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研究近三年中考卷(教师必做),弄清题型、题量和难度变化,把握命题特点和趋势;研究中考复习的策略及措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⑶对考试说明和中考卷的研究一要抓得早,要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开展研究;二要拓宽面,不仅毕业班要研究,非毕业班也要进行研究,使中考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教师;三要经常化,使中考要求落实到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对考试说明和中考卷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使研究富有成效。
7、做好防辍控辍工作,提高学校的巩固率
通过以下措施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巩固率:①积极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营造社会氛围;②严格学生请假制度和请假程序;③做好帮扶贫困、后进生工作;④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⑤解决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差异;⑥强化管理育人的意识;⑦建立学生流失档案,班主任要将学生流失的原因、家访情况、家长意见及时报教务处。
8、做好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