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入学教育;思想工作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和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学习和生活是一个人确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黄金时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入学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是学校为了让新生尽快适应中职院校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入学教育对于培养中职新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使之尽早融入到新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因此,我们要做好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面对职业中专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入社会这一事实,职业中专学生的道德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文明水平,乃至影响学校发展前景。
中职新生在入学阶段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低、人际关系差,受到学校处分的人数远远高于老生,因此,职业学校入学教育非常重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起着成才发展的“导航”作用,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源头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学校要从职业中专新生入学时的思想状况以及如何采取具体教育措施两个方面去着手工作。
1 分析新生特点
职业中专新生主要来源是未考入普通高中的初三毕业学生。总体来说他们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基础薄弱。学生的基础底子薄,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没有自信心,在成长和生活中缺少他人的关爱和关注。由于综合素质不高,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他们对父母、老师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
第二,自信心差。这部分学生主要因为没考入高中,心情比较失落,情绪比较低调,带着自暴自弃的心态走入职业中专生活。在自我意识中,既有自我约束力差的弱点,这些学生普遍存有自私自立,心胸狭隘,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集体和他人关系。
第三,学习无动力。学生对专业知识感到陌生、枯燥、无味,把专业课当副课。他们已习惯初中的语、数、外3大主科的学习,同时,职业中专阶段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突然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习,根本找不到学习压力,对学习更加放松。
第四,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大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是非观念薄弱,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自控能力差,造成冲动心理。他们学无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第五,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状况普通,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
第六,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因此,入学教育非常重要,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教育学生。
2 有效采取新生思想工作的措施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使人们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各种信息、思潮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内外的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思考并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对一些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运用情感的力量和说理的方法来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第一,以人为本,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转变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为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积极重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优秀学生事迹展示,优秀学长面对面交流,与社会成功人士、优秀教师座谈等形式,展示成功人士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并为之而努力。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要贴近学生实际,依法治校,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班级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而抓好班风是班级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班集体的灵魂。良好的班风将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使班级里具有和睦和互助的关系,形成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具备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精神状态。
第四,进行校史教育。学生走入中职学校时,内心往往是比较茫然的。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在学校及所学的专业,为身为学校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班主任可以介绍刚毕业的优秀学员的学习状态,教育他们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就牢记自己的使命。
第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及早规划,使学生明确自己进校的目的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取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合理管理时间与精力,使之用于最具回报率的事情上,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六,开展各种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创造性地建设班集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从不同方面打开了视野。班级活动是在班级内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集体教育的经常性形式。活动和人的发展关系已为心理学所证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加强班集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学校领导要组织对全校学生的“三生教育”。身处转型时期的大中专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施“三生教育”有广泛的社会教育基础,有鲜明的时代教育特征,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总之,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入学阶段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加强新生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对新生进行引导、指导及适当的纪律约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具备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尚人格。作为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既要给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又要让学生感受到慈父般的严厉,这样才会拥有一个积极、健康、有序的学校集体。要让学生珍惜三年的学习生活,珍惜自己青春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在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塑造自己、展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知识广博、作风过硬的优秀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晓坡,张双.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认识与途径探讨[J].黑龙江
史志,2010(11)
篇2
一、中职新生的现詈痛嬖谖侍
中职新生的生源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报考理想的高中却没能进入的学生,他们很容易沉浸在悲伤消极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其二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来到这里只是混日子混文凭。这些学生素质较差,心理脆弱,很容易产生问题。普遍存在如下共性问题。
1.学习成绩差
大多数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还能够认真听课,但并不长久。究其原因,与其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
2.缺乏对中职学习的认识
中职学生普遍抱有来学校是混日子的心态,学习上懈怠、生活上散漫,不能够把时间利用在学知识学技能上,认识不到毕业之后就要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的紧迫性。
3.缺乏目标
中职新生缺乏具体的人生目标,很容易丧失斗志。他们只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认为中专毕业之后肯定能够进入到企业之中,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4.自律性差
在日常管理之中,中职生存在很多问题。他们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早退,下课吵闹、打架、上网吧、夜不归宿,不能约束自己。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必须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进行全面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理解职业教育,树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同时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
二、新生入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1.军训
安排两周的军训内容,对新生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队列内务的教育,让新生从入学前的散漫、消沉的个人生活状态迅速调整到具有坚强意志和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当中去,帮助他们加强对彼此认识,提高自理能力。同时在军训中丰富的活动使部分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凸显出来,为日后班级竞选班干部打下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成为有理想、有目标、能够树立远大抱负的青年,成为能够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青年,成为具有集体荣誉感、能够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青年,以端正的人生态度为他们自己的前途而努力,也为国家做出贡献。
3.安全教育
中职新生年龄小,一部分又是中学时的问题学生,他们的法律意识极为薄弱,打架斗殴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人身、财产安全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学校要在入学时候通过典型案例,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安全隐患有哪些,如学校中故意伤害事件有哪些,该如何处理,如何进行消防撤离,自己的现金和手机要小心放置等等,借此来帮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和安全意识,普及学校规章制度,营造和谐班级、文明校园。
4.专业教育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的根本差别在于培养目标,高中学校培养的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以便让他们顺利步入理想的大学,中职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成功进入工作岗位。对学生来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职学校要通过专业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选择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了解他们所学专业都有哪些课程、应该如何学习,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确立学习和就业的目标。
5.科学管理
中职学校的管理主要分为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应当从开学之初就对新生遵循严格的管理制度。宿舍管理要严格做好作息时间、早上出操、宿舍卫生和宿舍安全的管理。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普及班级管理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同时公布对本班学生如何奖励和惩罚,在入学教育即将结束时还要选出全班学生都信服的班干部,帮助老师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和量化考核,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和学习氛围。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入校状态;专业选择;职业观念;学习观念;爱校教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认真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发展迈开了崭新的步伐。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的均与高中教育有许多不同。中职教育者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学习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学生入校时就开始进行必要的心理状态调整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让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选择,以保证今后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首先来分析一下中职学生的入校状态:
面对中考的失利,很多学生茫然选择中职学校就读,其实他们对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即使很多学生对学习已没有多大兴趣,但是相比之下他们更害怕太早进入社会。进校报名即要选择专业,许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就读的专业情况所知甚少,甚至很多学生的专业都是家长单方为其选择的,学校二、三学期开学时总会有不少学生要求更换所学专业就是很能说明问题。对自己报读专业认识模糊甚至根本不了解,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隐患。在思想上,一方面中职学生刚刚摆脱残酷的中考重压和初中学校严厉的管教环境,盲目的认为在中职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进入中职学校就可以放松了;另一方面,作为初中毕业生,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选拔赛的“失意”,内心充满无助、失落和迷茫,面对陌生的新环境难免会出现惶恐、自卑、消沉的心理状态,渴求新环境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中职学生家长思想状态:不少中职学生家长对于孩子中考失利感到失望, 进入职校学习也是无奈之选。家长往往觉得孩子年龄太小,进入社会不放心。进入中职学校毕业能有个与高中同等学历的中专文凭,对孩子至少也是一个提升。至于孩子在有没有学到技能本领,有些家长比较重视,而相对多的家长关心程度似乎不是太高。甚至也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想好出路,认为孩子在校能顺利毕业,文凭能到手就好。家长这样的一些不端正、不正确的思想灌输给孩子,给学校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留下隐患,最终导致的是孩子在学校无心学习,不求上进。
对于入校新生及家长,尤其是新生的入校思想状态,中职学校应该在学生入校时及入校后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引导新入校的中职学生积极调整状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能迅速适应、融入到新的环境中,从而保证学业的顺利进行,保证学校后期的稳定和谐发展。
1.学生正式入校前会进行专业的选择,这尽管不属于入校思想教育工作,但学生入校前的这项工作其实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的稳定状态。在对学生的专业推荐工作上,面对一些新生无法肯定的选择所学专业,中职学校相关老师在招生时就应该明确的给予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科学的分析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性格优缺点,理性的选择自己相对喜欢或相对适合学习的专业。选择专业时,或许会有一些当前比较热门或较容易就业的专业,如果学生自己感觉有能力兴趣可以学的话,选择它是可以的;若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兴趣,且不适应自己的脾性和能力去学的专业,那就不要随大流、赶时髦了。专业的选择还是应该尽量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实例证明,自己有兴趣的知识才会主动去学习、去探求;反之,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步履艰难的,甚至可能无法继续。
2.引导入校学生调整思想状态,去除自卑心理,对自己树立信心。这项教育工作对于刚入校的中职学生尤为重要。新生入校时的思想状态是很复杂的:对于刚刚失利的中考考试,他们心里仍旧耿耿于怀,这一次的失败给很多学生不小的心理打击。不少学生入校时体现出来的沮丧,郁郁寡欢,消沉情绪非常明显;有些学生心理素质“好”一些,体现出的是一种“破罐破摔”的势头;而作为新生,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面孔,不管心理素质好坏,惶恐不安、戒备心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处在青春期年龄的中职学生,他们有强烈的交往欲望,相互经过几次交谈就能相互熟悉了。而作为学校和老师,则应该从更多方面给予学生人性关怀,让学生在这个陌生环境中尽快的找到温暖的感觉,拉近与新生心灵的距离。另一方面,新生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新身份――“中职生”,可以从对国家现行的对中职教育、中职学校的大力扶持的相关文件政策学习着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要进行的学业的意义所在;可以通过一些中职生奋发上进的事实例子,特别是本校或他校的中职生的事例,帮助学生寻找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在这个新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全新的,每个人都可以重塑自我,让自己重新发光。让学生在中职学校对自己、对自己将要开始的中职学业树立起信心,是对学生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3.引导中职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中职新生从入校时就应该明确:我们选择了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意味着拉开了我们职业人生的序幕。中职学校的学习阶段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基点,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将为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我国社会与劳动保障部明确规定,进入市场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持证上岗。这也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劳动技能人才。说白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在中职学校三年学习的内容都是在为就业作准备,最终目的是能够顺利的参与社会分工劳动。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无论专业是否热门,只要自己真的能有一技之长,最终都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确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念,学生就能明确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目的,从而加强学习促进就业。这样,学生思想上形成了良性循环,对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观念的转变对于中职学生的在校学习至关重要。中职学校进行的是技能和职业教育,除少量学生第三学年参加高职考试,大多都是进行“一年基础学习,一年技能学习和一年实践实习”的教育模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升学的压力的,这与他们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因而很多学生入校时没有明确目标,思想上放松自己,懈怠懒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学生的学习观:
首先,入校学生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观。
(1)中职学校注重的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就决定了学生所学的是具有实用意义的知识,很多除了书本上的理论描述,更多的需要动手实践操作和领悟,这些都是直接和就业挂钩的。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追求新的“用于工具、工艺、产品”的知识,同时还的注重并努力使这些在中职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具、工艺、产品本身的制造、发明和创新。这个实践的全过程就是找到职业就业并寻求发展的过程。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观,用技能的长处弥补理论的不足,在操作实践的检验中获得启迪,进而成功就业或自主创业。
(2)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观还应该明确:学习专业技能固然重要,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以及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更不能忽视。很多入校的学生不能明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强调的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新形势下国家需要职业教育单位为社会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这里的“高素质”不仅仅包括高超的职业技能,更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从进入职业领域起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计划,这对于从业人的一生都具有指导意义。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规划这些在职业领域不可或缺的素养和能力的学习是中职职业教育内容中的重点,也应该成为我们在中职学习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素养。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受欢迎的劳动者。
其次,要树立主动学习的学习观。中职教育的在校学习不比普通教育,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没有多余的补课,也没有那样严格的督促,许多功课都在课堂由老师指导完成,课余也没有繁重的功课压力,学生的自主时间比较多。所以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入校学生不调整自己的学习观念,还象初中那样“等作业、等补课、等督促”,最终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知识和信息的日新月异,中职生们不能一味的被动遵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学习理念,而应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学会分析问题、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注重自身创造性的培养,注重自主性学习。让自己养成主动认知的习惯,并且让这个习惯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过程,进一步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
5.对于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学习也是入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都要有明确的条则规章来对组织成员进行约束和规范,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对学生的人性关爱并不是姑息纵容,相反应该更加加强中职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识,提高对“约束”的理解。当然,对规章制度的学习最好不要建立在强硬的基础上,即我们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因为只有先让学生爱校,才能让学生自主接受学校的约束,否则,强硬的规则和约束很容易使中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反感和叛逆,反而更难于管理。那么怎样进行爱校教育呢?我们可以给入校学生讲讲学校的历史,学校好的发展现状,学校的光辉成绩,甚至学校老师的感人故事等等一些能激励学生接受学校,爱上学校的内容,让学生在心里树立起学校正面积极的形象,让学生产生以进校为荣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再去加强一些规章条则的学习则更容易被学生认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环节至关重要,我们当然不会奢望仅在学生入校的阶段作强调教育就能一劳永逸,对中职学生全面的教育需要贯穿在整个中职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效果好坏也还会受到学生自身素质的制约,以及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的影响。然而,新生入校是一个很特殊、很关键的时间段,抓住这个“敏感阶段”进行加强教育,将对今后的教育工作起到铺垫作用,对入校新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学生心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80-01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参与生产服务和推进技术应用的人才输出平台。然而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除技能的培养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要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如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心理素质,我们要针对学校不一,生源不同,文化差异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
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构成看,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是以农村生源为主的职业教育。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内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基层设施跟不上、家长对孩子教育管理不够等诸多问题,这样就导致农村学生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一些孩子家长疏于监管,学生校外生活中热衷于网络,接受网络的信息量比较大,但缺乏对网络信息正确与否的判断,思想活跃,逆反意识强,基本上属于初中阶段班里最"调皮"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班里学习成绩好一点的上了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上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些不同乡村地区却有共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爱好与思想便集体、集中体现出来,大致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存在焦虑恐惧不愿学习,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理比较强,容易动怒、对网络十分依赖,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缺乏集体观念,生活自理能力差、贪图享受、太过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要做好这些孩子的心理教育,必须深入分析并把握其心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积累,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在个性心理方面,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理想和追求,存在混日子的想法;迷恋网络,责任意识差,不愿意担当;自卑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2)在学习心理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正确理解学习与今后就业的关系;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3)情感心理方面,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弱;缺少独立思考与判断总问题的能力,感情容易遭受挫折,而且耐挫折能力极弱。
(4)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对教师不尊重,对教师的管教言语理解不到位且产生厌烦情绪;班级同学之间没有大家庭观念,彼此缺乏信任,还有部分学生存在盲目崇拜班级内蓄意违反纪律的人;与家长关系隔阂日趋明显,存在对父母长辈欺骗隐瞒的心理。
(5)就业心理方面,存在择业紧张焦虑心理,对自己不自信,总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有家人管理自己。
以上几个方面,大体包含了中职在校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教育活动:
(1)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平时的工作中,要从学生的学习、与别人相处中存在哪些不良心理,怎样对待家长、老师的批评等点滴方面,全面了解学生,详细掌握孩子的性格秉性思想倾向,认真梳理归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将其行为与思想彻底把握清楚,然后再分析对策,否则,教师的教育就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结果,教师一个劲地要求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结果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教育无效果。
(2)强化教师对学生齐抓共管,将心理教育贯穿于课堂教育之中。中职学校的在校生,大多处于15到19岁的年龄,他们身上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他们的性格还是具有可塑性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往的观念认为只有在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其实不然, 在各个学科中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和各学科的教师从所教的教材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认真研究在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上如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上,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教育氛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强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目前中职的在校学生,大多数不想让家里知道自己的成绩,也不愿意班主任、辅导员和父母联系,认为自己不是以前的中学生或者小学生,什么事情都要父母管。对此,我们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适应和融入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要使学生对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家校合作打下良好的情感沟通基础。其次要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与内容,不能一与家长联系就是"告状",学生差的表现要与家长沟通,好的、一般的表现也要和家长经常沟通,经常性与家长沟通是消除学生抵触家校联络情绪的好方法。最后是要提高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通过教师主动联系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充分理解多与学校教师联系的好处,从而提高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压力;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与初中教育有着较大区别,学生在踏入职校初期,会面临着环境的适应、专业的选择、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波动”,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尤其对于刚进校的学生,更要及时适应新的环境,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新的环境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目前,我在带中职生的实习工作中发现,中职学生在三年级的工作实习期间所反映出的心理抗压能力比较薄弱,如遇到问题不能克服、被领导批评不能接受等,导致辞职的现象屡屡发生,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我试图通过体育教学的挫折教育,探讨新时期如何去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压力的内涵
在口语中“压力”可能交换使用,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它可以描述为:使我们在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或有潜在危害的外力。现在当科学家提到心理压力时,他们通常是指包括外部干扰及个体对那些干扰的内部反应的某种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压力指的是生物和环境对它的要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压力取决于我们怎样评价对我们的要求以及我们对付它们的能力。
二、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中职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岁到18岁之间。他们属于青年初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是人生的最佳时期和黄金时代。
1.身体形态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针对这一时期的身体特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矫正体格发育中的某些异常现象。
2.身体机能
在运动系统方面,他们骨骼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骨骼更加粗壮,关节更加灵活、牢固,肌肉更加健壮发达。
3.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很迅速,主要表现在推理能力已达到成熟水平,但辩证推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在情绪方面,中职生明显不同于儿童期的外露、易变、冲动等。在社会行为方面,亲子关系逐渐松懈。考试焦虑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压力的普遍性问题。所谓考试焦虑是指与入学考试智能测验、学业测验等相关的焦虑,它是一种急性焦虑。考试焦虑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并时常危害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培养学生抗压能力的对策
体育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传授者变成了如今的引导者,他们要学会做学生的合作者,认真分析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缓解压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精心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为学生减压的方法。
1.身体减压术
我们知道压力通常是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的,因此从身体角度考虑减压是一个好方法。适度而有趣的运动可使学生的身心处于舒畅、和谐、愉悦之中,从而转移学校生活带来的压力源。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如网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等,告诫学生在运动时要集中精力、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心无杂念并能专注于运动中,彻底放松自己的心情,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2.心理减压术
压力事实上是中性的,并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取决于你对待它的心态。教师要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事、物,再通过实际的行动进行改变,使自己的情绪更好,心态改变了,它就不再构成压力,这正是心理减压的精髓。
3.艺术减压术
利用“艺术减压术”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磨炼学生的意志不失为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例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快要结束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使学生心境平和,减轻精神及情绪压力,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释放消极情绪,达到抗压的效果。
4.冥想减压术
冥想是通过人体在一种精神深邃的休息状态下,来消除或减少压力所造成的负面作用,进而减轻人体所承受的压力。体育教师可以教学生闭上双眼,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保持一切轻松自然。想象一个非常熟悉的景物,确立想象的事,仔细看着它,寻找它的细微之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驰骋,缓解心理压力。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教育阶段,中职生接受的是就业前的教育,专业基础知识量大、进度快,专业知识技术性强,对独立操作和动手能力要求高。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中职生在生理、心理上承受的负荷非常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求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个人的爱好与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以及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并能与今后的终身锻炼衔接起来。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培养中职学生的抗压能力就成为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改的历史契机,全身心地投入促进学生发展的战斗中,力争把学生的压力降到最低,最终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秋娟.职校生挫折教育的原因分析[J].科技风.
[2]万海玲,李东.浅议高职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篇6
一、有效课堂导入提升语文教学
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那么,采用哪些方法才能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1.悬念导入法。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2.故事导入法。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音乐导入法。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用音乐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4.情境导入法。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
5.温故导入法。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有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
以上是我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我认为效果不错,当然教无定法,方法不止这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方法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培养、开发和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方面,教师要做有心人,用热情的话语、鼓励的眼神和动作去点燃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火花。如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有多么离谱,多么奇怪,或“多错误”,教师都应该认真的解读和应对,不能简单地说它错了,那对学生将会造成莫大的气馁和压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因,使之迅速走出误区,而不使学生丧失取得成功的信心,再如学生对问题本身没有兴趣,是勉强作出答案,老师不能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你答对了”,而要想法将学生逗乐,使他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又如老师向学生询问也要有讲究,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举个例子等。
三、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朗读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课堂上多种形式的朗读就显的尤为重要。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在范读的过程中,浓缩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我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根据我对课文的理解,我饱含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并且在朗读时故意丢掉了一些修饰句,点明主旨句,还故意读错几个关键字,学生很快找了出来,说明学生听得很认真,借此我马上追问,为什么不能丢掉,学生就迫不及待的举手,此刻我很欣慰,因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2.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尤其是散文阅读教学,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品味体验”。这是贯穿于这一文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的尝试,学生的兴奋点很快就激发出来了。
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经过反复练习,最后师生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使学生边听边想进入意境。
我只谈了散文朗读的指导,诗歌、说明文、小说、戏剧都有不同的朗读方法,只要善于指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还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其一、说话时语意不符。盲童对听觉的依靠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去运用其它感官感知事物,认识世界。对许多事物缺乏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头脑中记住的许多词语由于缺少视觉表象而导致概念不正确或不清楚,从而导致说话时语意不符的现象。
其二、在现实生活中盲童虽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许多事物,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很难呈现出这些事物的具体形态,往往出现语无其形的困惑。如:盲童每天经常听到公鸡的叫声,却并不知道公鸡的外形特征;知道飞机是一种交通工具,能在天上飞,但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这些都给盲童的正确的理解与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弥补盲童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的感性知识不足的缺点,使他们茅塞顿开。从而使课堂上的“教有所指”产生“学有所知”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直观教学既充分发展了盲童的各种感官功能,提高盲童视觉以外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同时也丰富了盲童的内心世界,大大提高了盲童的学习兴趣,增进了盲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使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盲童的心中。那么直观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触摸教学教具
盲童的视力缺陷,使盲童对许多事物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形。直观的教具能够使盲童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具体形态,了解物体的特征属性,加深了盲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课堂上可采用直观的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跳伞》这一课时,我拿出一般的雨伞作为教具,让学生触摸其结构后再讲解降落伞的结构和性质与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对于小学生来说,“浮力”问题很难听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尚“捞铁牛”的原理,讲课时,我事先准备好了船的模型、水盆和沙子,让学生亲自演示捞铁牛的过程,学生们跃跃欲试,激动不已,兴致很高。让学生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触摸瓶子里的水的变化,再一边理解课文。这样不但易于理解,而且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演示后会记地更加深刻、更加牢固,也增加了盲童的感性知识。
另外,学生在触摸教具的过程中,掌握触摸方法是最主要的。如果让学生无顺序、无规则地乱摸一通,到头来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使学生对所触摸的物体产生整体的概念。因此,在触摸教具时,一定要反复强调触摸的方法,让他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先了解物体的全貌,然后依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触摸各部分的主要特征,从而使他们有条理地认识物体。在指导学生触摸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连贯的问题,启发他们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加深盲童对事物的认识。
二、生动、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
听觉是盲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部分盲童喜爱听小说、相声等语言类的节目。盲童长期以来对听觉的依赖性,以及他们对各种声音、音频、音律都有着较高的敏锐感。我们应该抓住盲童的这一特点,利用语言来对他们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关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地理空间、人物表情变化等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让学生学会并领悟到这些知识,就需要借助盲童敏锐的听力和教师直观的语言来进行学习。
此时教师一定要运用委婉细腻、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描绘,使盲童感受到各种事物之间惟妙惟肖的变化,让盲童在心中构绘出一幅特有的画面,让他们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课文《秋天》时。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寥寥几笔勾画出秋的绚丽迷人,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金色的稻子、火红的高粱给秋天带来了成熟的美、色彩的美。
三、标准、协调的动作模仿指导
盲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向周围人模仿学习的机会。致使盲童虽听过许多有关动作的词却不理解具体的动作。即使有的动作能够比划出来,但与正常人的得体动作还相差甚远。常常出现动作不协调的现象,甚至有的动作虽然能做出来。但由于其滑稽而让人忍俊不禁。因此对课文出现的那些表示基本动作的词,如:跨、挥、踢、伸……需要教师认真地讲解其要领,并耐心地加以具体的动作示范与指导,纠正他们的“盲态”,加深了盲童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要让盲童理解并学会做那些表示动作的词,就要坚持多讲多练,常抓不懈。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盲童的举手投足才会显得和谐得体,才能有效地避免盲童继续向着他们的盲态方面发展,使之逐渐在日常的行为动作上给我们树立一位“健康人”的形象。
四、创设教学情景
篇8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指导 自主 学习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就学习方式说,自主学习还可以表现为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如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建构性学习等。[1]深入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以生为本,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学习。静心细想,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也仅仅是停留在一定层面,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接受,这种学习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放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想、敢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富有爱心,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永远影响着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朋友式新型师生关系,这是语文课改的关键。教师应多包容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引导他们加以改正。同时,还要善待学生,对他们要多一份热情,多一点耐心,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我们要更新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全新的局面,才能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世界宽广、丰盈,我们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凭借他们的聪慧、热情去尽情的思维、创造。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情境的成功创设非常有利于把学生带进学习和情感体验中。教学《三峡》一课时,学生未去过三峡,老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三峡的壮观景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师对教材认真发掘,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让学生深切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重难点,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学生间体验、交流、思维、创新,不同水平的同学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就会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布置前置性学习作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我们要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好前置性学习作业,让学生充分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就课文主体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到性见解,直到最终结论。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主要设计三个问题:你带领大家怎样去苏州园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州园林美吗?(请从书中或是其它资料上去寻找。)课前学习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查找资料共同解决,课上师生再交流,归纳,允许并鼓励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阐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吕叔湘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我想这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最好的警示。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积累丰厚的学习素材。
有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天生的阅读者。严格地说,没有不喜欢阅读的人。阅读满足好奇,阅读开拓视野,阅读荡涤胸怀,阅读提升心智。[3]由此可见阅读对儿童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的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和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教益。鼓励学生涉猎课外书籍,阅读文学名篇,提倡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对于古代的优秀诗文,让学生诵读,注重积累、感悟,并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五)重视语文的实践性,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开展语文活动。
篇9
一、树立信心法
树立信心就是通过鼓励、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情或某个动作。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 “三步篮”的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让学生借助技术、示范树立做好这一技术动作的信心。在长跑训练中可以通过 “拆分式训练”的教学模式,把2000米的跑步训练分解为2个1000米,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或女生,可以分解为4个500米。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信心,鼓舞学生的意志,顺利实施长跑的教学。激发斗志就是通过激励,竞争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深处要强、好胜、不服输的性格特点,通过激起学生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完成某项活动。这种情况在竞赛性体育比赛中使用较多。
二、胜利鼓励法
所谓胜利鼓励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取得比赛的胜利,并得到周围同学的认可,以获得自信,坚定其必胜的信念的一种方法。在学生中,有一些因家庭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他们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于他人之后,做事缺乏信心等。越是如此,他们就越无法尝试胜利的喜悦,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形成对事物缺乏信心、逃避现实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对于这种心态的问题学生,训练方法有:一编排法。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如乒乓球比赛),在编排分组时有意安排其与水平低的学生一组,让问题学生稍加努力在比赛中就能赢得胜利,让这些问题学生获得成功。二让分法。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比赛时(如乒乓球比赛),针对这类问题学生,在与水平高的学生比赛时,先让问题学生得5分,然后开始比赛,最终比分谁先得l1分为赢者,问题学生在5分的基础上比赛,心理上有优势,在比赛中自信心较强,经过拼搏后赢得胜利,让这些问题学生获得成功。
三、设置困难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坚韧性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不经历困难,就无法谈磨练意志。磨练学生意志,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去吃苦受累。在克服困苦和经历劳累之后,学生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才会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坚韧性。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是要创设有一定难度的项目练习,难度的标准是让他们通过刻苦训练或集体努力可以完成。二是让学生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或艰苦的设备器材下进行训练,以培养其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坚韧性。
四、挫折挑战法
所谓挫折挑战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不少学生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的心理特点,而他们的父母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事必躬亲,甚至帮他们做一些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也造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和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他们害怕竞争也经不起失败,失败后更是无法从中摆脱出来,最终成为被淘汰者。有这种心理特点的学生,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比赛时(如乒乓球比赛),训练方法有:一编排法。在编排分组时有意安排其与水平高的学生一组,在比赛中让水平高的学生打败他们(问题学生),让这些问题学生承受更多的失败。二加分法。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比赛时(如乒乓球比赛),让其与水平低的学生比赛,要求问题学生比分得16分为赢,对手得l1分为赢。然后开始比赛,最终比分谁先得到预期的分值为赢者,问题学生要多得5分,分值提高,赢得比赛的难度自然加大。总之,通过提高分值想办法让问题学生输掉比赛,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比赛失败后的挫折,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做事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的成功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
五、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来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的信心和斗志,提高学生的韧性和抗挫能力。例如,当学生在某个项目中的心理极限和生理极限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弃或退缩的消极心理。这时候老师的一句 “加油”、“好样的”,或者老师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地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动力,提高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意志力。
六、培养意志品质应注意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历史教学 职业教育 美感教育
我试图以非智力因素中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形成等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影响的层面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职业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现状
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而且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往往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尤其是审美能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不能正确地加以辨析。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基本现状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一)缺少自信目标。一般情况下,职校生在面对人生第一次选择的失败后,便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从而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逐渐演变为焦虑、苦闷、丧失自信的自卑心理;有的职校生由于兴趣、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或自身有某些缺陷,导致自我评价偏低,丧失自信,缺少目标。
(二)厌学情绪严重。职校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差,在学习上感到困难重重,又缺乏理想和志向,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学习上得过且过。
(三)适应能力欠缺。由于职校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导致部分职校生缺乏实践的锻炼和意志力的培养。一旦进入相对独立的生活阶段,他们处事优柔寡断和难以独立的缺点便逐渐暴露出来,一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
(四)多狭义少大同。把过剩的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命运”,同样的归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把精力投放在“人际交往”上,人际关系状况成为职业学生自我价值评价的重要尺度。
具体来说,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偏低,可归结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EQ)不高而造成的,而他们的智力因素(IQ)则不是主要的因素。
二、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一)美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体验。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
(二)美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冲动。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实现美的追求。
(三)美育可以促成学生坚强的毅力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在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欣赏,可以促使学生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完善个人性格。
(四)美育可以促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三、历史教材中有审美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营养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一)以形象美感人。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都是从对美的认知感受开始的,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而领会它的美的意蕴。历史课中的精湛工艺、巧夺天工的出土文物、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物、精美绝伦的雕塑等辉煌的文明,使学生不由得惊叹人的智慧、人的伟大,受到强烈的震撼,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以情感美感人。审美教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在历史课中,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渲染,使学生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在道德品质的教育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言行无不催人奋进。
(三)以渗透美感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卧薪尝胆”、“草木皆兵”、“退避三舍”等成语典故为语文学习做好了准备。勾股定理、元素周期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又与数、理、化、生物等学科联系,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去了解、去探索。
四、实现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文艺复兴时《蒙娜丽莎》的赏鉴;巴黎公社时《国际歌》的播放;时《林则徐》的放映这些审美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二)培养高尚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保证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严格把握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并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有关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意志品质。职业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情绪波动大,遇到新环境、新问题,遇到困难时,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用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司马迁虽受腐刑写成《史记》等等例子,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畏困难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不断地战胜学习中的困难的喜悦中培养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