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变更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变更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施工项目;经营管理; 质量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工期,所批准的费用预算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本身,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发表以下浅析。
施工阶段是一个自开工至竣工的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施工项目管理的决策机构和责任机构都是项目经理部。经营管理层、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的作用是支持、监督与协调。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任务,达到验收、交工的条件。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 按施工的方案安排进行施工;
1.1在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建设项目中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并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完成起关键作用的、甚至会影响全局的关键单项工程,为了进行技术和资源的准备工作、施工进程的顺利开展和现场的合理布置,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顺序与工艺流程;兼顾工艺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的施工方法;既能满足工程的需要,又能发挥其效能的施工机械。通过技术、组织、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编制,经过分析比较后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
2在施工中努力做好动态控制工作,保证质量目标、工期目标、造目标、安全目标、费用目标的实现;
2.1在施工中做到以质量第一为出发点,以预防为主,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进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对图纸学习和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技术交底,控制物资采购,严格选择分包单位,严格进行材料,构件试验和施工试验,实施工序质量监控,组织过程质量检验,重视设计变更管理,加强成品保护,积累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坚持竣工标准,做好竣工预检,整理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3 管好施工现场;
3.1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而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 施工现场考勤制度;
3.1.2 施工现场例会制度;
3.1.3 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制度;
3.1.4 施工现场仓库管理制度;
3.1.5 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理制度;
3.1.6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1.7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制度;
3.1.8 施工现场保卫管理制度;
3.1.9 施工现场消防管理制度;
3.1.10 施工现场成本管理制度;
3.1.1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
4 严格履行工程承包合同,处理好内外关系,管理好合同变更及索赔;
4.1施工合同即使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签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国家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其具有法律效应,所以必须谨慎保存。而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就是变更,所以变更也是极其重要的必须要求专业人员保存,以便确保在工程结束时进行工程造价审核过程的顺利进行。
5 做好记录、协调、检查、分析工作并保管好所有资料。
5.1施工资料的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5.1.1 必须及时做好工程技术资料记录和收集。
5.1.2 确保各种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5.1.3 准确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
5.1.4 技术内业资料必须完整。
5.1.5 完善质量记录、做好资料整理。
6 总结
总之,施工管理需要建设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质量管理要严格要求,进度控制要科学组织、统筹安排,要以安全管理为龙头,规范现场管理,通过文明工地建设,不断提高项目部的全面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最大限度的挖掘成本控制的潜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政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实现政工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市政工程数量和规模都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很多质量问题在市政工程中也体现出来,要想保障市政工程水平就应当采取措施提升工程施工水平,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升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技术管理水平。
一、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避免和解决,施工管理不到位是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而现阶段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工技术落后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政工程涌现出来,市政工程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较大发展。然而很多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却因为一些施工单位技术落后而无法得到保证,并使得工程建成后整体的使用功能难以得到保障。城市建设催生出大量的市政工程项目,只有提升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才能够是工程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传统的施工手段依然被很多施工单位沿用,使得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这样的做法使得企业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1]。
(二)技术管理不到位
市政管理部门没有对市政工程项目投入运行前的建设阶段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众多管理问题存在于工程建设前期,而一些参与工程项目整个过程的管理的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并没有遵守相关规范化标准,进而引发了较多的管理问题。具体施工中,施工材料、施工操作、施工流程并没有得到管理人员依照施工质量标准的严格控制,进而产生了施工材料被大量浪费和施工材料不合格的现象。此外,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应的管理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并且一些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难以胜任管理工作,进而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三)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市政工程承建单位的公正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无法有效规范工程施工的各方面工作,同时管理人员在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安全隐患由此产生。此外,有关法律制度和规定并没有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切实执行,进而引发相关市政工程的策划和组织存在大量问题,为后期的施工埋下大量隐患。市政工程施工建设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工程管理规划法无从实现,市政工程质量更难以得到保障[2]。
二、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要点
市政工程良好质量和科学进度的实现有赖于施工前的施工准备的完善,同时后期工程的实施和开展也与此息息相关。具体操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进行完善。
第一,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健全。通过对市政工程施工阶段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知,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加强。所以,责任部门应当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为工程整体施工环节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进而使得在施工各阶段工程管理的各项内容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其次,责任部门应当对技术管理职责进行科学有效的履行,进而促进施工现场各类技术有序化、规范化的实现。最后,施工技术管理目标应当得到市政管理部门的明确,使得施工阶段的具体内容被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只有通过严格施工管理制度对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规范,才能促进施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实现。
第二,对工程设计会审变更制度进行完善。设计会审变更制度完善设计内容进的意义在于对施工阶段出现变更设计的情况进行预防和避免,其过程是在设计完成施工图纸后对涉及内容,特别是隐蔽施工的位置进行重点审核。技术性、规范性、有效性、组织性是设计图纸会审过程需要遵循的原则,同时相关人员应当对设计变更的内容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对最优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预防施工阶段出现变更设计的情况。进而有效避免因此而之处额外成本,同时施工难度也会因设计的变更而增大,施工期被延误。综合以上内容可知,责任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图纸设计的整体质量提供保障,从相关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出发,有效协调和统一相关部门,让个部门共同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
第三,建立施工日记制度。对工程整体的施工现场发生情况和施工活动进行的综合型记录就是施工日记制度。市政工程竣工决算和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日记内容。记录人员进行施工日记时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记录:记录天气条件和日期;记录施工组队情况和施工位置;记录包括意外事故的过程、意外事故的处理情况、分部分项施工的起止日期等施工活动内容。责任单位在进行施工日记的基础上,还要开展施工记录,填写记录表格时应依照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相关人员需结合施工记录进行技术材料检验和施工操作[3]。
第四,对完备的技术交底制度进行建立。责任单位应当对完备的技术交底制度进行建立,进而促进施工工作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和开展。参建工人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通过技术交底工作的到保障,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施工特点、施工任务在技术交底工作中被明确。通过这项制度的实施,施工任务、施工特点等关键内容能够被施工人员有效掌握,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在施工中的实现。使得施工人员在市政工程施工时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的进行施工。其中交底实际杨平和样板、交底措施、交底相关规范和标准、交底材料、交底工艺、交底图纸是技术交底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
对施工流程、施工组织、施工现场技术操作的管理是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一环节整合了各项技术管理,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阶段管理水平的好坏。严格控制施工图纸质量是提升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要求,要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强化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施工图纸的质量进行强化,对施工过程中变更施工图纸的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其次,全面综合的评估能够对市政工程项目质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并据此选择最优方案。再次,对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并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三)竣工和验收阶段的技术管理
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前地最后一个阶段是竣工验收阶段,竣工验收阶段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和保障工程质量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应当对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重点的技术管理:第一,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组织,安排他们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试验检查。第二,安排具有资质的人员对工程进行预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对竣工报告进行填写和制作。第三,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对交工报告进行总结,对技术层面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第四,要求责任人员整理市政工程施工的相关文件,并按照要求规定对其进行归档。
结语: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内容丰富、体系复杂的重要特点,只有坚持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全面应用才能够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效保障。责任单位应当科学的分解和合理的划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对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在各个阶段的应用要点进行分析和确定,从而保证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技术上对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进行了探讨,以求为提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贡献绵力。但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希望行业人员够加强重视,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市政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宗志忠. 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228-229.
篇3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在其包含的基本内容方面,首先要做好对于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和施工安全三方面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规定的标准越高,才能越发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应当酌情并结合承包合同的规定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技术标准,以便过分苛刻的要求影响施工进度。其次是设备、材料和人工的计量工作,要准确对用量进行规划和使用,做好计量人员的岗位职责分配工作,一些测量设备要定期进行复检,保证精确度和准确度。另外还应当定期开展计量知识的培训工作,时时更新计量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能跟上建筑发展的脚步。还有就是要针对原始的技术资料建立起妥善的保管制度和体系。
原始资料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能够真实的发映出包括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测量定位、设计变更、工程用品以及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结构的配件、建筑材料的选择、技术核定和事故分析处理等核心方面的工程内容,更是起到了真是凭据的作用。最后则是做好技术管理的归档工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新的材料、技术、工艺和设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给建筑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放样等技术环节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授权给负责人指导专业人才进行图纸和文件的签收、发放、保管和归档工作,先进的计算机时代也给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和归档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2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2.1遵守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存在就是起到规范工程施工的作用,再好的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严格遵守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组织各项工程工作的基础保障。技术管理制度主要包含: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工程技术变更联系管理制度、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材料质量控制管理、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机械管理制度、竣工技术档案管理和竣工图编制制度、结构竣工验收和检查制度以及隐蔽工程验收制度等等。
2.2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工前,要对施工的图纸和相关资料、设计进行深入的了解,核对图纸上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和实际情况一致,各部分之间有无重复、疏漏和矛盾的地方,总图与节点图之间是否存在尺寸、坐标和高程方面的差异。还有工程量方面,单位工程量和主要的材料需求量是否合理,在需求型号和规格上是否存在较大的缺陷。还要注意专业的图纸与通用图纸衔接方面能否顺利完成。以上工作都要在开工前准备,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向设计和建立部门汇报,整合意见,必要时通过会审,取得合理的解决方案。方案及图纸敲定之后,及时将图纸和设计文件想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作,交底要细致,每个不清楚的环节要细致研究,通知制定出工程施工技术实施的细则,以便顺利开展工作。
2.3认真制定和落实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主要包含工程的基本情况概述,各项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表,部分关键性工程部位的施工措施,包括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内容在内的场地整体布置,工程合理化建设以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现场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个工程的大纲,经过承建单位的组织会审,达到认可标准后才能实施,施工组织设计要结合工程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价格低工程成本作为目标,充分考虑材料的周转和设备的使用能力,将工程开工前的规划工作完成。
2.4做好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
2.4.1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核心就是工程合同中与质量有关的条款。整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严谨的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度,各分部分项工程中都要全面落实质量管理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措施,对于内容和方法明确进行实施。在实施质量计划的过程中加强质量的检查工作,对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分析,得出经验和结论后再重新完善质量的标准与制度,形成良好的循环,做好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2.4.2工程进度的控制和管理
施工进度直接反映出一个项目的计划能力,进度计划则直接反映出执行能力的好坏,同时也是调整和修改施工进度的有利依据。进度控制主要内容就是把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执行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偏差,对偏差部分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进行组织调整的过程。
2.4.3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成本节约的关键从一开始就应该被重视,并且贯穿始终。从投标承揽任务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测,认真核算和监控。对于一个工程而言,主要的成本组成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设备机械成本,现场成本和其他成本。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找到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2.4.4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归档管理
资料管理也是工程每一个进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特别是竣工资料,其好坏直接反应工程施工的情况,对于隐蔽工程等项目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竣工资料和过程资料不同,其验收的范围更加广泛,囊括了合同条款中的所有条件,因此技术资料必须更加齐全,不仅要做到真实、及时、准确、完整,还要和竣工图纸保持高度的一致,符合所有规范的编制要求。
3结束语
篇4
4M管理方法
4M法,又称4M检核法,也就是中文所说的人-机-料-法分析法。是指作业员(Man),机械设备(Machine),原材料(Material),作业方法(Method)的头四个英文字母这四个M用在品质上瑕疵方法谓为四大要素。在追查不良原因品质瑕疵以及工程管理时是最有用的方法。
4M分析后来发展成为4M1E(即人-机-料-环-法),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5M1E(在4M1E基础上加入第五个M,测量Measurement)。
人(MEN)--
最大发挥人的潜能和竞争意识,实行岗位培训,自学成才,实行岗位和 业绩考核,技能与工资挂钩,重点培养吃苦耐劳 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引入上岗机制,员工从最低(4)到最高(12)岗,通过考试合格上岗,不合格下岗,岗位工资每级相差20%,管理人员从优秀员工中晋升。为人才上进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激发了干部和员工的积极努力精神,重在参与,鼓励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提倡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相结合。
机器(MACHINE)--
提高设备的最大利用率,执行设备日保月保制度。实行设备动态管理,积极开展TPM活动,即全员、全过程参加的提高设备综合效率活动。
材料(MATERIAL)--
做到最合理的投入产出,实行工序制造成本管理,制定可行的降耗、增效目标,控制物资材料的浪费、减少损耗。
方法(METHOD)--生产过程采用最佳的工作方式,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完善工艺流程卡,经常开展规范化作业检查,班组长对每班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4M变更管理规定
1 目的:在生产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4M要素(人、机、料、法)进行管理和控制,使这四个因素在保证质量的范围内安全合理的变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过程中4M(人、机、料、法)要素的管理。
3 术语:
4M变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作业者、工装设备、材料、工艺方法的变动给产品品质带来一定影响的变更,即我们常说的人员、机器、材料、方法变更。 人: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人员。 机: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工装、模具等。 料: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原物料。法: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工艺方法。
4 4M变更管理程序:
4.1 人的变更:作业者因缺勤、调动、离职时,由另一个新作业者代替进行作业时,所产生的变更。
4.1.1 一般工序的操作者必须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求和质量要求。而重要工序的操作者除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求和质量要求外,必须了解设备性能及相关工序之间的影响。(重要工序根据生产状况由品管科和工艺、车间进行确定)
4.1.2 重要工序人员必须定人定岗,人员不许随意调换,确需调换时,必须填写 申请会知工艺品管。
4.1.3 车间工艺员根据作业指导书对新变更的员工进行培训考评,班组长每2个小时对新员工加工的产品品质进行检查确认,品管员对此员工的作业质量重点检验,直到新员工培训合格为止。
4.2 设备工装、夹具、模具的变更:
4.2.1 设备工装、夹具、模具因临时替用、增加而对产品品质可能造成影响时的变更。
4.2.2 在实施过程中,动力人员专人负责工装设备的调试工作,工艺人员专人负责对变更后的工装、夹具、模具生产的首件进行确认。首检合格的,则由品管员进行确认,并在品管员监控下进行小批量生产,确认无误后方可大批量生产。
4.3 材料、辅料的变更:生产用材料和装配用的辅料无标准用料时的变更。
4.3.1 生产过程中若发生主料参数的变更,使用部门必须向工艺部门提出申请,工艺品管确认后,由工艺部门向技术委员会提
出试验申请,技术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向供应申购物料进行试验。工艺技术生产 等部门不允许私自从供应厂家采购原材物料,任何部门包括技术、工艺、仓管、内外检等未经技术委员会批准都不允许私自更改生产用料。
4.3.2 变更原材物料的试验要求
a)工艺要对申请变更的原材物料进行充分的试验包括性能方面的试验,试验
过程必须有详细的实验报告,相关参与实验的人必须签字确认,对实验的结果负责;委托检测中心和技术部实验室进行的性能方面的试验,要求实验室必须出具实验报告。
b)实验结束,参与试验的相关部门均确认材料变更后,对产品性能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工艺部门重新提报变更申请,经质量部门确认,报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变更材料允许投入小批生产使用。 c)变更材料经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前期试验合格的产品可直接用于生产发货。 d)申请变更的或正在试验期间的原材物料不允许直接用于正常生产,也不允许直接用正常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验。
e)投入小批使用的新材料在使用期间,工艺品管必须专人跟踪,并分别做详细的跟踪记录;跟踪无异常后允许投入大批量生产。在试生产和试销售期间的产品生产、工艺、品管必须做好记录跟踪。
f )原材物料变更使用前必须会知销售、客服部门,由销售部安排限制区域进行销售,客服对新物料使用的效果进行跟踪,发现异常,客服部应及时反馈生产及技术委员会采取有效的措施。变更材料在市场跟踪3个月内无异常,销售部可转入正常销售。
4.3.3 生产过程中,原材物料若发生以下变更,使用部门须提出申请,报工艺品管进行确认后允许投入生产使用。
a)原材料板宽发生变更。
b)变更后的材料性能高于变更前的材料。
c)不影响产品性能的一些生产用辅料的变更,如包装箱的临时替代,配件盒的临时替代等。
4.4 作业方法的变更:
4.4.1加工工艺包括工艺参数、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等的改变,对产品品质可能造成影响的变更。
4.4.2生产过程中若有工艺变更,提出部门必须向工艺提出变更申请,经工艺品 管审核后由工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试验包括性能方面的试验,验证过程中工艺必须会知品管人员进行品质方面的确认跟踪。
a)试验过程必须有详细的实验报告,相关参与实验的人必须签字确认,对实验的结果负责;委托检测中心和技术部实验室进行的性能方面的试验,要求实验室必须出具实验报告。
b)实验结束,参与试验的相关部门均确认工艺变更后,对产品性能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工艺部门提报变更申请,经质量部门确认(包括内外检),报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变更工艺允许投入小批生产使用。报批时试验资料必须附带齐全。
c)变更工艺经技术委员会批准后,前期试验合格的产品可直接用于生产发货。 d)申请变更的或正在试验期间的新工艺不允许直接用于正常生产,也不允许直接用正常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验。
e)新工艺批准后,工艺部门必须及时修改作业指导书并现场对员工进行操作培训指导。投入小批(100台以内)使用的新工艺在使用期间,工艺品管必须专人跟踪,并分别做详细的跟踪记录;跟踪无异常后允许投入大批量生产。
5 本制度由质量部负责起草/编制/修订。
变更管理相关文章:
1.变更管理制度
2.建设工程变更管理
3.电力工程的设计变更管理分析
4.送电线路工程施工变更管理浅析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 协调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协调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层面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面,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和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始实行不同形式的总承包,但由于现行管理机制不配套、欠完善,造成各专业施工单位的分包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完全清晰明确。利益初衷驱使各专业单位在局部利益的追求下,只愿承担更多经济效益好的工作,对那些在投标中处于亏损或漏项子目尽力推脱,必然造成工序上的脱节和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同时,各参与方组织管理、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参差不齐,给施工参与各方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之一。
2、技术层面上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日趋广泛。现代建筑不可避免的会工程体量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专业分化越来越细、参与单位越来越多,质量技术要求也就必然越来越高,各方、各层次的管理协调也就越显重要。每方参与个体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工艺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相关各方的时间顺序、施工进度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工序和技术组织上不能全面通盘考虑,特别是一些接合、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详,就极易出现问题。又由于现代建筑对个性化彰显的要求,每栋建筑就是一件特有的艺术产品,对每一工艺环节、每条管线及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必然增加了技术工作的难度,加大了各专业参与方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掌握更不上,也就必然带来问题。
二、协调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各工程技术管理参与单位及专业人员,尤其是现代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中,只有从深化设计到施工各阶段端正对业主和企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过程中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全局观念出发,以大局为重客观认真对待协调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精化成本控制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并深刻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针对影响安全文明生产、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成本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明确每一个参与人员的目标责任。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技术管理以及分配制度上建立更科学、更有效、更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才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做好一个建设项目的管理,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的协调管理,而是要做到全方位的协调对接,包括组织、管理、技术、经营造价、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郎阔了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方能取得成功!现就如下几方面,谈谈协调管理的办法。
1、管理协调
管理是协调工作的有力保障。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参与各方间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方、监理方、总包方为主的统一领导,制定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参与方的协调工作。作为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全面熟悉和掌握各专业的施工工序、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细化各目标分解,将各专业施工图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并提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商,制订效措施共同解决交接部位的技术细节。这样方能统筹各专业作业队伍,保证每个节点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问责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激发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隐蔽及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此刻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更易发现问题,也易得到补救和解决。
2、技术协调
技术管理是协调管理的根本。协调工作不单需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也要从技术上下功夫。首先,要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尽可能避免因技术错误带来的不必要协调问题。深化设计是技术人员熟悉掌握设计图纸的过程,各专业设计人员对本专业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它专业的交叉接合部位大多有些考虑得不够细致和周全。都会在图纸会签时被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由此加强图纸会签工作,从深化设计上解决交接部位的技术细节,是一项长期而非常重要的任务。
同时,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也是技术协调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须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结合实际,深层次的找出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作业人员掌握和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各个施工环节工艺及技术要求和工程验收规范,抓住关键,从而有效的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3、组织协调
组织更是协调必不可少的手段。建立协调例会制度,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单位负责人应定期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关键工序更应在施工前以“交底会”等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单位的施工顺序和责任。无论是会审(签)还是过程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均须坚决贯彻落实。所有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所做的决定及签名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并应在管理过程中设立与工资奖金挂钩及与工程款的支付挂钩的奖罚措施。
4、变更索赔的协调
篇6
关键词:锅炉压力容器 安全检验 质量监督
1 检验中常见的危险及易产生事故类型
1.1 设备、设施设置上的缺陷 如强度、刚度不足,稳定性差,如支撑件锈蚀开裂等;设备设施之间及本身密封不良,如管道、阀门泄露蒸汽、热水、化学介质等;无检验平台,未搭设脚手架防护设施;脚手架搭设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足、防护用材不对等防护设施缺陷。该类型的危险因素主要造成的事故类型有坠落、烫伤、中毒、窒息等。
1.2 电、电磁辐射等危险 如带电设备漏电、静电,电火花、雷电、用非安全电压,如照明检验设备等;α、γ射线现场辐射、放射源丢失扩散辐射等。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触电、爆炸、人体损伤等。
1.3 高低温物质、粉尘、易燃易爆物质、有毒物质及腐蚀性物质等危害 如高温蒸汽、热水运行设备及输送管道、高温炉膛、高温炉渣等;煤粉、煤灰、煤渣、烟灰、烟尘、烟垢等;锅炉尾部烟道或炉膛燃油燃气等。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灼伤、烫伤、冻伤、人员视力、呼吸道、皮肤伤害、爆炸、爆燃等。
1.4 环境因素危险 如内部空间狭小,作业环境不良;通风不良,通风方式不对。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身体损伤,缺氧窒息等。
1.5 人为因素危害 如检验人员体力、听力、视力不足;高血压、心脏病、晕高病等健康疾病;冒险心理、情绪异常等心理异常;指挥错误,违法指挥;探伤操作、水压试验等误操作。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人体伤害、坠落、爆炸等。
2 如何更好的进行锅炉压力容器质量监督控制
为了从根源上确保锅炉压力容器的质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1 控制材料质量 对原材料(包括焊接材料)的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制造单位应明确材料和采购控制的范围。控制材料环节一般应包括:选用、代用、采购、验收、复验、入库、存放、保管、发放、标记移植等。
2.2 控制工艺质量 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是一系列生产工序,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工完成的。投产前,要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制定出各生成工序和部件的加工工艺,并根据生产及材料代用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工艺变更。生产过程中,车间和生产工人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守则工作,克服随意性。制造单位应明确工艺质量控制的范围,制订和执行工艺质量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工艺流程合理。工艺文件正确、完整,工艺实施过程受控,产品标识唯一。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图样的工艺审查,工艺流程,通用工艺、专用工艺的编制、审批、使用、工装、模具的设计、使用和维护,产品标识,标一记移值可追溯性,工艺实施过程控制的一记录,表面处理和防护等。
2.3 控制焊接质量 焊接是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的一种主要加工方法。如平板拼接、筒节与筒节、筒节与封头等等,大多用焊接的方法完成,对于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是十分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接质量的优劣。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焊接质量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所有受压元件(包括受压元件与非受压元件连接)的焊接接头的质量都能满足法规、规章、标准和图样的要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焊接材料的控制和管理,焊接工艺评定及其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批、使用、焊工资格和管理,焊工标记,产品焊接试板,焊接设备,焊接接头组对或组装质量,施焊过程控制和记录,焊缝返修质量控制和记录等。
2.4 控制检验质量 锅炉压力容器在制造过程中难免地要产生一些缺陷,有些缺陷没有超出标准允许的范围,是允许的;有些缺陷超出了标准要求,需要返修或判废。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出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制造厂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制度,设立专职检验员,对主要生产工序实行严格检验,通过一些停止点和控制点的设立,有效的保证了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质量。
2.5 控制无损检测质量 无损探伤技术被应用于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它主要用来检查焊缝内部和表面的缺陷。在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控制过程中,探伤评定是质量评定的重要手段,无损探伤的工作质量及其检验可靠性的控制主要包括对探伤人员操作技能的鉴定和探伤工艺的控制。控制环节一般应该包括:通用和专用工艺的编制、审批和使用,检测人员的资格和管理,无损检测设备、设施和器材的控制,焊缝无损检验部位的可追溯性,无损检测实施过程的控制,无损检测记录、报告和射线底片的质量控制及保管等。
2.6 控制理化试验质量 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理化试验控制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受压元件材料和焊接接头的理化试验满足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试验规程的编制、审批和使用,试验人中的管理,试验设备和器材,试样的取样、加工和检测,试验的操作,试样的保管,试验的记录、报告及保管,外协的理化试验的质量控制等。
2.7 控制不符合项 由于种种因素,在制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制造的工件或其他的事务不符合规定、标准或者文件要求的现象,这种情况称为不符合项,也有叫做不合格项,不合格品等等。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严格的不符合项控制的管理制度、程序文件和流程控制,使所有的不符合项未经处置合合格不得用于下一步生产,以保证不合格的锅炉压力容器产品不准出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不符合项的判定、标识、处置、记录等。
篇7
1)业主管理人员精细化意识问题。业主管理人员精细化施工意识的转变有一段过程,部分人员抱有以前干项目没有标准化、精细化要求同样可以建成通车的侥幸心理,这必将影响执行力不到位。2)设计方面。设计仓促导致设计缺陷、遗漏,甚至错误,施工工艺考虑不充分等,如果业主管理跟不上,这些问题必然导致现场精细化程度不达标。3)监理方面。监理人员专业水平差,责任意识不强,素质不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对现场监管不严,管理力度不够。4)施工方面。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意识淡薄,加之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意投入,制约着精细化要求的实施;施工单位现场技术员的素质(能力、效率、责任心、品德)跟不上先进的精细化、标准化的要求,影响着标准化的管理目标落实;现场工人素质不高,流动性大,技术水平不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工人在未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就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作业,对质量安全不重视,造成施工质量差,精细化不达标,返工率高。5)施工工艺。由于传统施工工艺深入人心,新工艺、新工法推行相对困难,按照传统工艺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精细化程度。比如说套筒连接问题(攻丝、镦粗等),桥面湿接缝施工问题(翼缘板钢筋对位准确与随意性很大问题),桥面铺装施工问题(凿毛与不凿毛)。6)进度制约。在进度快速推进的同时,要想做到精细化,必须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业主的管理力度,否则谈精细化是一场空话。7)管理力度问题。管理出成效,什么样的管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管理力度不够,导致管理人员思想麻痹,管理松懈,使得管理层层打折扣,而不是层层有效抓落实,这是与精细化管理相冲突的。8)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对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或对质量管控不力或对质量要求不高,都制约着精细化施工;有些项目组织管理不严,缺乏逐级管理、监督、检查、指导体系,使管理机构形同虚设;有些项目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但没有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对建设中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够常抓不懈。
2项目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业主应采取的措施
1)扭转思想,强化精细化质量意识。精细化管理需要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共同努力,是多方综合管理的结果,任何一方都要有精细化管理的意识,抓精细化必须要从抓思想开始,管理人员思想不解决,再好的办法和措施得不到落实,再美好的蓝图都是空中楼阁。因此,项目建设初期业主要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对管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和执行力,在大小会上对精细化方面提出要求,在工地现场对技术员、监理人员,甚至班组长、工人反复谈精细化施工的重要性,班组长是第一线工人的管理者,他的思想转变至关重要。只有这样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进行宣传,精细化管理才能深入人心,才能从思想根源解决精细化管理遇到的困难。2)建立健全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以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为基础,细化管理责任,定人定岗,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避免相互推诿扯皮,建立责任档案,强化责任追究;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督促监理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对精细化实施管控。3)强化考核,采取合理的奖罚机制。按照考核的组织者可划分为:业主考核、监理考核、施工单位考核等三级考核,也可以按考核类型划分为专项考核、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名次,奖优罚劣,达到促进精细化管理的目的。4)按照“PDCA循环原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按照精细化管理目标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等四个阶段进行,且不断循环,循环一次,精细化程度提高一次。业主方作为项目建设的管理核心,应认真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业主制定精细化管理总目标、阶段目标、综合目标、单项目标,制定实施精细化目标的措施和办法,制定检查精细化实施效果的检查方案、处置方案、奖罚措施等,务实按照“PDCA循环原理”四阶段不断循环,精细化管理效果就会不断提高。5)做好设计变更工作。由于设计仓促导致设计缺陷、遗漏,甚至错误等,为了提高精细化水平,业主要提高业务水平,强化对现场问题的处置能力,管控好设计变更工作。6)强化对监理的管理。充分发挥监理作用,督促监理认真履职,督促监理旁站、巡视等各项监理工作,使其做好过程监理,减少返工,提高精细化水平。7)业主应认真做好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的审查工作。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细化是否达标,对不合理的,要及时纠正。8)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所有工程项目在全面进行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上报施工方案,经监理、业主审核通过后才能实施,并且必须选择一段或一处作为先行施工试验段,检验承包人人员、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是否满足规范、合同文件及本项目管理目标的要求,规范该工程项目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及检验、验收程序,只有经业主认可后,方可全面实施。9)计量“三原则”,以计量促精细化。下道工序实施前对上道工序进行精细化检查,只有防护工程施工完毕且精细化达标后才能对该段该级的土石方开挖或填筑计量;只有边坡绿化工程施工完毕且精细化达标后才对防护工程计量;只有涵洞进出口施工完毕且精细化达标后才对涵洞盖板计量;对不达标的不予计量。承包人为了资金周转需要及时计量,这就促使承包人将各道工序符合精细化要求,这从措施上保障了精细化的实施。10)认真做好“三验收”。一是在实施边坡防护前,对边坡进行验收(坡比、平整度、光面爆破效果);二是实施绿化工程前对边坡防护工程进行验收;三是在路基交验之前,对路基边坡、防护进行综合验收。11)以点代面,更具威慑力。业主现场管理人员不足,不能做到实时对每道工序进行管理;施工单位深知业主管理力量不够这一弱点,对业主要求整改的问题,往往承诺很好,当业主一离开工地,还是我行我素,不予整改。业主应采取以点代面的管理措施,只要现场发现一处有问题,至少该工点或该班组施工的都存在问题;必须进行返工,并进行扣计量,直到返工达标为止。
3结语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加强;优化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施工前的准备
(1)施工技术准备。施工技术人员在拿到图纸后,应该及时熟悉内容,掌握施工重点和难点,并对与其他专业交叉施工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将图纸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汇总,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由项目部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提出具体修正方案,对于由于设计单位设计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争取在工程开工前将这些问题解决。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协调及指挥下,结合工程施工特点,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工程特点、转向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材料及机具需要量计划、施工平面布置及项目部各管理人员的责任。
(2)施工人员的准备。项目部应该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结合整体施工项目的进度情况,合理组织各类施工技术人员进场,在组织相关施工人员进场时应进行入场教育,并对相关的施工技术及安全规则进行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具有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难点、质量要求等内容。对于特定的施工工艺,应对专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专项工程施工。
(3)施工材料的准备。为了保证施工不会因为材料缺乏而窝工,也不会出现材料过多而占用有限的施工场地,应该做好材料采购计划,根据工程施工情况,在专项工程施工前一周应对各类材料进行统计,形成材料表,交给预算部进行价格核算,核算通过后由预算员下发材料计划表,同时采购人员应该提前联系供货单位,从而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在材料进场时,材料管理人员应该做好材料进场验收工作,保证所采购的材料完全满足施工技术规范及设计要求。
2、加强施工项目的过程控制
(1)施工工艺的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对施工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对于较为成熟、效果好的工艺向市场推广。对于新工艺的施工控制,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需做现场指导,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施工结束后应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验收。
(2)施工材料的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量较大,使用的材料众多,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材料质量控制,在材料进场时应及时检查各类材料的出场合格证、质量检验证明,并对材料的外观等进行检查,坚决不得让不合格的产品进入现场。对于特殊的材料,应依照设计规范做相关测试,并向材料管理人员提供测试报告,报验合格后方可进场。为了便于材料的入库和使用,施工企业应做好一套材料保管流程,保证材料从采购到最后使用都能够追踪溯源,达到控制材料的目标。
(3)施工环境的控制。施工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很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施工环境控制,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施工污染,同时保证各个施工工序达到所需环境要求。
二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1、监督管理不严格
当前很多建筑企业在内部没有建立健全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监督制度,也没有制定严格的建筑施工技术操作规章制度。对于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没有专业的作业指导书进行约束。更没有针对施工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程度进行因材施教地培训。
2、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随着建筑行业规模的扩大,很多建筑企业的软硬件的匹配度逐渐下降,再加上建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当前市场上盛行的施工技术管理就是通过在分包合同的基础上,将分包建筑企业与总包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向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紧密的。由于分包建筑企业的软硬件设备不健全、建筑工程所需原材料的采买与存放无法完全按照规程来进行等原因,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进度减慢,甚至是给建筑工程建设造成了经济损失,使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成本逐渐升高。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很多中小规模的建筑企业不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与建筑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人员配备方面,没有将专业技术工作人员与技术岗位人员进行对接,导致在一个施工环节中无人负责现象的发生。有些建筑企业没有对施工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施工技术的培训,使得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视安全,肆意违规操作,不利于工程施工的安全。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优化措施的研究
1、采取措施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与监督
要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与监督,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将建筑工程中的各项技术与各个施工环节中的责任落实到部门、人,对其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进行全程地监督;二是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监督工程所需原材料的购买、投资资金的支出、人员调配以及建筑工程进度,使得建筑工程如期完成,工程质量得以保障。
2、采取措施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制度
要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制度,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完善相应组织制度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建筑工程开发商的需求、建筑工程总承包商与分承包商的资质与信誉;二是在进行项目分包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分包商的资质,并将施工技术管理的责任实时地进行转换,将这些责任落实到个人;三是采取措施对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强化对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与职业道德素养。
3、采取措施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要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根据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政策与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二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施工知识与作业规范的培训,努力提升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采取措施强化对施工阶段技术的优化管理
要强化对施工阶段技术的优化管理,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尽快地了解并收集建筑工程的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工程进度的要求等内容,做出细致地统计与分析,以便编制出符合工程建设进程的施工方案;二是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与开发商的投资资金的状况,制定出符合现状的人员调配方案与机械调配方案;三是对于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其中的编写格式与内容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编写。
5、采取措施优化施工技术文件的管理
要优化施工技术文件的管理,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于建筑工程竣工文件的管理,不能遗漏任何建筑施工技术资料,对于图纸中没有的项目,要另外记录;二是对于建筑工程变更文件的管理,变更项目的设计图纸要与施工图纸相一致,要及时地监察主要结构的构造是不是合理。
参考文献:
[1]石昱. 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2,(16).
篇9
关键词 变电站土建工程 施工 管理
要做好变电工程施工管理,使工程建设后真正发挥其投资效益,通过几年来的工作总结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施工过程控制的重要性,要把目标管理逐步转变为过程控制管理,使工程建设处于受控状态
因为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就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前期、施工阶段的各项管理工作。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套极为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工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制定、施工图设计、设备材料、施工工器具、施工机械、地质、地形、水文、气象、施工工艺、工序、操作方法、安全技术方案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不同的项目地点不同,不象工业生产有固定的作业方式、生产工艺、流水线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因素很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通过对全过程建设过程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工程施工管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就是要经常应用一系列培训、管理、检测、监督、整改手段和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员、施工工艺、机械工具、材料等因素进行控制。
二、培训、优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奠定好质量控制的基础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
三、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充分认识协调管理的重要性,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角度对待协调管理问题。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的管理水平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是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1)技术协调管理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设计错误而引起的质量问题。设计图纸成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关系重大,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较为完整和严密,但是应考虑各项关专业的配合,这就需要管好图纸会签关,善于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加以修改。设计人员应善于总结教训,另外尽量减少图纸的套图率。
2)组织管理
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首先应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系统解决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专业的工序,设计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每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检查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四、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为工程建设打好物资基础
《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把好三关 ,即采购关、检测关、使用关。目前,在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有“回扣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保人员有极大的诱惑,因此要把好采购关。
1、提高采保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终于事业、诚实守信的人员担任。
2、掌握信息,优选厂家。
五、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六、合理降低工程造价,做好工程竣工决算的审查工作,使投资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1、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为竣工决算审查提供充分依据
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决算工作资料的广泛收集十分重要,一方面它可保证决算审查工作的完备性,另一方面它可保证决算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审核中产生过多的疑问和矛盾。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资料的收集:
工程承包合同,它是审查决算最根本最直接的依据。因为工程项目的承包范围、双方的权利义务、价款的决算方式、风险分摊等都由此决定,另外结算中那些费用项目可计入或调整、如何计算也以次为依据。
图纸及图纸会审纪要,它是确定竣工价款的依据之一。
标报价、合同价或原预算,它是实际做法发生变化或进行费用调整的有关依据。
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单、工程停工报告、监理指令等。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记录、形象进度、原始票据等。
有关定额、费用调整的文件等。
经审查批准的竣工图、竣工验收单、竣工报告等。
2、审查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是审查好决算得基础
要审查好工程决算,审查者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具体表现为能正确理解定额内容,对其套用定额的准确性进行判别,定额项目单价换算是否准确;能否准确理解和运用合同价款对该费用进行调整;及时掌握基价信息(当地定额站的规定调整文件、补充定额)并能吃透精神,准确运用。此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和掌握工程现场情况,掌握各分部工程的构造做法及施工工艺,进行必要的签证和费用计算。
为实现以上要求,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此,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考试,如定额交底和预算编审人员资格考试、造价工程师考试等。同时,应建立个人利益与其水平及效果挂钩的制度,督促职工自我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3 仔细分析、作到公正公平维护企业的正当经济利益
通过近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审查中应注意考虑以下内容:
(1)由于政策性变化而引起的费用调整。如间接费率的变化、材料价差、人工工资、机械台班单价的变化
篇10
一、建立有效的文件管理体系确保 GMP 实施的宗旨
(一)操作规程内容描述要求细致、严谨
企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书写强调细致、严谨和可操作。每个操作细节都必须在 SOP 中有清晰的表述并且没有歧义、操作性强,比如物品的传递、更衣程序、设备的清洗灭菌程序等,尤其是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对 SOP 书写细节性的要求更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都进行相同的操作,当发生异常情况时,也容易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二)执行标准操作指导书
以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活页记录纸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为了在操作过程中向操作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操作指导说明,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按照生产批号由质量管理部门发给生产部门的标准操作指导书(SOI)代替 SOP。而 SOI 使生产过程中的所有 SOP 按照工艺流程串接起来,这样,操作人员在进行生产时,拿到相应批号的 SOI,按照生产指令的要求就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可以杜绝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被故意隐瞒不报。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员工培训
(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
根据GMP中相关规定,制药企业在进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配备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每一个人员要充分掌握自身的职责,还需要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最好还有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突发状况,能够快速及时的处理,确保药品质量不会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人员还要对药品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识,及时获取新的消息,从而避免违法生产情况的发生,这不仅会让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企业的信誉形象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有效而健全的组织机构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保证
GMP(1998)赋予了质量管理人员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的权力,这要求企业从组织结构和制度上保证药品的生产活动在质量人员的监督之下进行。目前国外一般将质量管理部门分为质量检验(QC)和质量保证(QA)两大职能。QC 负责原材料、包装材料和成品的取样、检验及检验报告的提供,检验方法的建立及质量标准的起草等,仅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负责;QA 负责各种标准、文件的最终批准,药品制造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异常情况的调查及不合格品的处置,检验报告的签发等。而 QA 对检验报告的签发说明本批除了确认检验符合法定标准以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影响药品质量的重大异常情况,本批产品可以销售。
三、规范质量管理程序及制度
(一)健全异常情况管理制度及调查程序
很多时候,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然而,生产部门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往往不会向上级领导报告,反而继续生产“问题”药品,当这些药品在质检不合格时,这一问题才会逐渐暴露出来。
(二)健全原材料检验和放行程序
保证所有物料的有效管理当前,制药生产企业对于最终产品的放行普遍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但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质量,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也必须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管理。
(三)建立健全趋势评估制度
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一般均需要对环境、水质等进行监测,并建立相应的报警限及标准限。对于药品的生产,环境监测及水质监测非常重要,但是环境、水质的检测结果由于微生物培养期的原因,往往较生产使用滞后,因此定期对环境及水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十分必要。为了保证对药品质量没有潜在的不利影响,需要对此两类指标进行月度趋势分析,出现明显的趋势变化或监测结果达到报警限时,应进行原因调查。
(四)建立变更管理体系
- 上一篇:危旧房屋安全整改方案
- 下一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