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监测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情监测解决方案

篇1

中国行业信息化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社资深媒体人士,共同组建而成。公司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点击)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资深媒体从业人员,共同组建而成。林博士早期曾就职于Google和AOL,是Google和AOL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工程师。

中科点击公司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统称为“军犬软件”(英文名:ADSoft,军犬软件为公司的注册商标)。中科点击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所研发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也是目前唯一能全面监测藏、维、彝、蒙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软件系统。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由中科点击自主研发的一套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和网络舆情办公系统,它集成了舆情监测、舆情采集、舆情智能分析、舆情处理、舆情预警、舆情搜索、舆情报告辅助生成、舆情短信自动提醒、动态图表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够基于语义自动识别情感、自动分析信息是否为“负面”消息,还能提供360度的舆情专业词典,从各个维度深度透析相关信息。其特有的“舆情漏斗”算法,实现了把互联网“读薄”的目标,大浪淘沙般萃取舆情,并透过图表分析趋势,掌握相关事件的潜在变化规律。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在“第一时间”对境内、境外网站,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进行“一站式”全面布控监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可以“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

篇2

“大数据”一词已无处不在,然而大数据究竟是什么?

大数据是一种在类型繁多、数量庞大的多样化数据中进行的信息快速提取的技术和思维。2008年“谷歌预测流感”就是使用了大数据思维中的相关思维。通过对“咳嗽”、“发烧”等关键词的监测以及对相关地区的关注,研究人员发现搜索流感信息的人数与实际患病人数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应的关键词密度越高、出现越频繁,该地区暴发流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2009年,谷歌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相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要早1-2周的时间。传统管理流程是出现问题―逻辑分析―找出因果关系―提出解决方案的事后“救火”模式,而大数据思维战略下的管理流程则是搜集数据―量化分析―找出相关关系―提出优化方案的正向思维模式。

在一切皆可量化的今天,人和物的所有轨迹都可以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既有结构化数据,又有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一国所拥有数据的规模及运用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大数据时代,整个社会的话语主导权呈现多元化和扁平化趋势。与之相伴的,就是社会事件的多方位、多维度表达,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时有发生,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就是政府的舆情研判能力不足,耽误了最佳处置时机。因此,政府需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通过大数据技术促使政府部门与新型社交网络数据资源融合,对网民的行为特征进行感知和精确分析,进而实现对热点问题的预判和快速响应,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公众满意度,进而用正面的声音和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和舆情阵地,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精准化舆论引导。

篇3

关键词:智能检测与分析;网络舆情;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759-03

The Design of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Intelligent Network System

YANG Qiu-p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 W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concerns the net post and net news of emergencies and important events. Then, the special systems for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exist. 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systems of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and then finds out their shortages and study the correlative techniques. At la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way to build a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detecting and analysis system.

Key words: intelligent detecting and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data mining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对国家政策的讨论,还是针对国内或国际的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产生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

网络舆情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形式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等进行反应,其中不乏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1 系统价值

1.1 社会效益分析

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分析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统计分析,并以此作为网络舆情监测的管理的依据。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向决策者提供客观、准确的舆情信息,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 系统向决策者提供系统的、高效的、综合的、全面的舆情信息,便于决策者全面的、正确的把握所需的信息, 提高决策效率, 启迪决策思维

3) 系统能提供各种舆情的趋势分析信息给决策者

1.2 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由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种舆情的不断涌现,好的、坏的都有。政府部门、大型机构、社会企业等都希望能尽早识别不良倾向的、带有煽动或甚至含有社会危害的言论,或者是获取政策落实、制度实施效果等信息。这些需要揭示了系统建设在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同类系统现状

基于目前的网络现状,为数不多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基本上是采用关键词搜索进行舆情信息检测,由于关键词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不高,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的效果不够理想,更是无法自动发现新的舆情点。

部分网络舆情检测系统只是在企业内部使用,无法适用于政府部门等大型机构,部分系统采用的算法效率低,不能快速对数据进行处理,因而无法满足超大网络环境下的舆情检测与分析,无法做到自学习成长,没有类似知识库的自动累积处理功能,必须人工协助处理。基于此种情况,提出创建《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项目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简介

该系统核心部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前端信息展现几个部分。实现从网页获取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提炼、分析总结,最终形成决策信息并存入数据库中,提供灵活的前端查询机制,把信息传递给决策人员。

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实现以下目标:1) 对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2) 实现倾向性分析。3) 实现对舆情主题的跟踪。4) 自动形成舆情摘要。5) 形成趋势分析报告。6) 自动识别突发事件及发展趋势。7) 对敏感内容实现预警。8) 提供舆情分析统计报告提供决策支持。

4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1 网络舆情行为模式识别技术

对于“行为模式识别”算法应用最广和成熟的是防垃圾邮件的“行为模式识别技术”。在垃圾邮件的行为模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舆情内容内在结构关系、演化规律等基础信息,收集网络上典型的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政策热议等方面的适当数量的文章组成行为识别学习训练库,利用网上话题的热度、焦度、敏度、频度、锐度、歧度、粘度等度量指标作为舆情分析的依据,配以科学的算法,通过对“训练库“进行学习及总结、计算,结合网络舆情信息产生和传播的典型行为特征,建立网络舆情行为模式数学统计模型,以此实现网络舆情的智能发现。

4.2 自动分类和聚类技术[1]

自动分类是指按照已有的分类,把相关信息按照分类的标准进行归类。聚类则事先没有定义特点的分类及标准,是在分析过程中利用一定的算法,把类似的内容进行自动划类并聚合的处理过程。

根据舆情分析的特点,本系统基于统计的自动分类技术,利用向量空间模型来表示舆情分析的文档。对舆情文档特征进行抽取和加权、机器学习。在处理过程中,考虑到不同位置出现的语词的价值不同而给定不同的加权系数。机器学习的方法主要有支撑向量机、最近K邻居方法和贝叶斯算法[2] 等,可以根据舆情文档的特点而选择相应的方法。

舆情文档自动聚类的关键步骤有文档表示、相似度计算、聚类和给出聚类标识等。常用的聚类方法有单遍聚类法、逆中心距聚类法、密度测试法、图聚类法等。在网络舆情分析中,根据舆情分析的目的,选择那些最具有区分性的特征,而不是大多数文档都具有的特征来实现自动聚类。

在本系统解决方案中采取了自动归类和自动聚类相结合的方式,先进行自动归类,再在各类别之下进行自动聚类。

4.3 内容分析技术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各种内容分析技术也逐渐成熟,为网络舆情的深度挖掘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3]一书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内容分析中的各种常见问题,如测量、抽样、信度、效度和数据分析中的各种技术。在进行网络舆情内容分析前,获取相关网络舆情数据,经过数据清洗,获取有针对性的、信息量大、覆盖全面的、连续的内容样例,定义分析单元。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形成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再根据网络舆情建立合适的维度,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结论。

5 系统实现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建立了若干知识库,利用垂直搜索、知识发现、自动分词和抽词、自动分类和聚类、内容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海量网络信息进行监测、网络舆情的自动发现和分析。该系统建设的核心是要收集围绕主题的、足够量的数据,并经过整理形成规范数据再进行挖掘,输出有用的决策信息,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涉及五个主要方面:

5.1 数据收集处理

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的前提是获取基于某个主题的、数量足够多的、完整的网络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系统建设时考虑通过建立数据收集规则来达到此目的。在数据收集规则时主要考虑要收集的主题、要搜索的范围、更新频度、收集要到达的数据量等。

在规则制定后,信息收集组件利用类似“网络爬虫”的技术,按照已经设置的收集规则,到网络上进行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后按照主题归于相应的数据库中,以便下一步的数据处理。

5.2 信息处理模块

需要把收集的数据转为有用的信息,在收集到相关数据后,先期对已经收集完成的数据进行格式化、数据清洗、信息处理加工等步骤,最终形成规范的、适于统计的数据。然后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形成相应的统计信息,便于查询输出。下面将就关键核心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

5.2.1 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为了在数据挖掘分析前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形成最终有效的待分析数据。首先是继续数据格式化,利用数据格式化实现对各种网页格式的数据进行模式化解析,形成系统统一的数据格式;然后进行数据清洗把“脏”的“洗掉”。该处理步骤主要把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等不规范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的、重复的数据,形成数量足够的、时间段连续的、内容围绕主题的数据,为下一步的深度挖掘做准备。

5.2.2 实现对敏感舆情的报警

为了解决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掌握敏感热点或大事件的动态,系统特增加了此处理步骤,在此将利用对敏感热点或大事件的特征进行布控,在布控策略规则中设置需要关注的热点敏感关键字,相关组件将对存储的内容进行扫描、分析。对匹配上的内容进行预警并产生预警记录,同时支持手机和邮件的报警方式,及时把相关信息发送给预设的人员。该模块包括关键字匹配组件、报警处理组件。

5.2.3 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处理

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还只是数据,并没有形成有用的信息,所以引入数据挖掘分析处理步骤,以便对数据利用前面介绍的舆情行为模式分析、内容分析等挖掘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及分析,形成系统的核心信息数据,为数据展现提供数据来源。

为了对数据进行挖掘,系统内置的多种数据挖掘算法,实现自动对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针对中文信息的处理与分析,系统中的自动分词组件采用词典和规则为基础,综合利用了基于概率分析的语言模型方法,使分词的准确性达到99%以上。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词频、词性、位置信息,实现准确的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利用网络舆情模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发现新的网络舆情模式,便于用户尽早布防。

为解决自动分类的难题,系统内置自动分类组件通过对训练库的学习,获取每个分类的属性特征模型,然后使用这一分类体系对未知分类情况的数据进行分类。聚类组件将结构化的数据集合中的数据根据需要统计的主题划分不同的子集,自动学习形成新的分类,满足自动扩展分类的需要。

面对收集的海量数据,如何获取用户所需的信息这个是一个关键问题,系统通过关联分析、趋势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关联规则。同时,利用趋势分析技术,分析网络舆论等随时间的发展趋势情况,以便实现对舆论环境的监测与不良倾向的预警。

做到上面的内容还只是实现了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另外提供对新的知识的自动发现。利用自动分类与聚类等技术基础,对知识进行挖掘并汇总分析,能实现对新的网络舆情的发现及获取发展趋势。同时把结果合并到系统已有的知识库,达到不断扩展知识库的要求。

有时候用户会要对特定的事件或舆情进行跟踪,为了解决此问题,通过系统提供的对象跟踪组件,利用用户在系统中设置的需要特别跟踪的对象的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对涉及该对象的数据进行特别分析和处理,形成该对象的信息链存储到数据库中,在数据展现时可以通过图表等方式展现对象跟踪链的相关信息。

5.3 海量数据的存储

网络舆情数据量是海量的,如何提高查询的反馈速度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系统通过建立全文索引技术,对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建立合理的索引,使数据查询输出时提高输出速度及准确性,特别是针对重要的关键字进行检索时能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

除了全文索引,数据管理系统的选择是另外一个重点。考察目前已经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发现Oracle是最合适的。所以本系统就采用Oracle作为数据存储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其提供的多维查询技术,实现Olap的查询要求。

5.4 数据快速,准确的展现

有了海量的、有用的信息,如何把这些数据展现给用户?在本系统主要考虑对关键字的查询输出、舆情新关键字挖掘查询、舆情报告的输出、报警信息的查询、各种统计报表的输出。

对于输出的技术要求,在数据输出时系统利用Oracle系统的Olap技术结合系统提供的查询页面框架,可以实现用户从多个角度对各类数据的查询,在页面处理上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相关的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参考,相信不会有技术难点。

针对输出的内容,系统内置了部分统计报表,这些报表是基于网络舆情分析专家在舆情检测与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要。为了满足个性化的查询输出,同时系统支持用户自定义适合自己的统计报表。

5.5 通过系统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为了满足个性化的管理要求,系统提供系统设置、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备份等功能,支持定义常用的网页结构及识别规则的定义,用于在数据获取后的格式化分析。解决网页结构识别规则定义、报警关键字设置、报警记录接收手机号或邮箱设置、系统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内容。

6 小结

该文先介绍了目前网络现状、同时就同类分析产品的不足进行了描述。另外着重从《网络舆情智能检测与分析系统》的两个重点部分进行描述,从最核心的技术与模块组成来阐述系统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Han J,Kamber M.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Morgan Kaufmann,2000.

篇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并非单一体系、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44200多个乡镇以上监管部门,2273个县级以上质量安全检测机构,100多万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合作社,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共管共治。从“快监管”模式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看,监管、检测、生产三大实体领域均存在诸多亟需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较快,但适用工具相对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目前100%的省,63%的地市,48%的县,97%的乡镇已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仅全国的乡镇就已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5万余人。按照《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4年底,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将实现全国行政区域全覆盖。按照法律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将对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但事实上,主要的监管压力在于县乡两级,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农业部门。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一方面县级专职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推进制度措施落实的工作方式和工具手段还很落后。主要表现在4个主要方面:(1)农业标准信息的下行通道很不通畅,缺乏数据全面、更新实时的权威数据库,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特别是生产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标准法规和政策动态。(2)质量安全监测数据还不能快速传递交互和多维度智能分析,传统的人工计算会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较难早期发现。(3)监管执法和督导巡查缺乏合适的信息平台和适用的执法取证及数据传输设备,基层执行部门与省市管理部门间“管办脱节”,不能做到整体协同。(4)应急管理方面既缺乏对舆情的实时自动监测分析,又缺乏能即时调度监管队伍的指挥系统,以至于“记者干着质检的活,微博干着媒体的活,有关部门干着跑龙套的活”。(二)检测体系设备配备较强,但检测能力相对较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已进入二期,两期总投入将达到140亿元,建设重点之一是县级质检站。截至2012年底,国家共对1739个县安排了建设资金。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火焰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得以在县级质检站配备,基本具备了对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等高毒农药、动物尿液中盐酸克仑特罗、孔雀石绿、重金属等危害物质的定量检测能力。但客观上讲,检测体系目前尚有3个问题较为突出。(1)投资建设的多,实际运行的十分有限。截至2012年底,在1739个县级质检站建设中,完成建设任务的有845个,其中完成项目验收的329个、通过计量认证的169个、通过资质考核的51个,可出具公证数据的仅有20%。(2)能熟练使用精密仪器的检测人员严重不足。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调查显示,全国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中,平均每家机构专职检测人员不足4人,每2.5个机构才有1名高级职称检测人员,每7家机构才有1名研究生学历检测人员。(3)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严重滞后。尽管《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对人员培训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但目前看,基本上属运动式、临时性和个案性,还未建立系统性、持续性、全员化的培训机制,现有检测人员检测技能很难与危害物质的发现、技术方法的更替、仪器性能的升级保持同步。(三)对生产企业监管要求多,但帮助服务相对较少从监管部门职责看,核心就是要监督生产企业,使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保鲜防腐添加剂、生物毒素、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对生产企业而言,就是要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上述物质进行全面管控,并将具体操作和合格证明记录在案。尽管生产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但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挂钩”县乡政府政绩的大背景下,监管与被监管间已无界限,在质量安全责任上政、企其实是一体的,政府只有尽责才能免责,企业只有不出事政府在政绩考核时才能不丢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部门只有组织力量帮助企业管控好质量安全风险,才能规避自身被问责的风险。从现实情况看,企业层面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技术性强、专业性强、需要分解落实的规定繁杂,目前仅有少数国有大型农业企业才设立有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质量安全,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现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深入挖掘社会力量,引导帮扶生产企业落实好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3]。

二、信息时代质量安全“快监管”模式框架

质量安全监管就是对风险隐患查找、确认、处置、预防的过程。在质量安全持续高压态势下,对监管部门而言,需要的是主动监管而不是被动应答,其关键是看监管行为由谁启动以及如何进行。因此在质量安全问题上,迫切需要改变过去媒体发现、中央发起、逐级推动的工作方式,建立多点交互、中央统筹、整体协同的“神经网络式”监管模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围绕“规范生产防范问题、全面监测查找问题、全程追溯定位问题、快速反应处置问题、应对舆情消除问题”的工作思路,在现有监管体系、检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三大实体基础上,围绕提升监管部门、检测机构和生产企业管理能力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省市架构、县乡配备,平台支撑、社会运行的方式,建设三大功能集群,构建质量安全“快监管”新模式。(一)建设“省为枢纽、县为单元”的“快监管”决策功能集群该功能集群包括风险监测、应急管理、执法监管、舆情监测4个核心功能模块。1.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协作系统,使监测数据能快速交互,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能快速发现。监测是发现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的“眼睛”,要对庞大的即时监测数据进行快速运算处理并作出预判,则需要借助信息系统这个运算“大脑”。要构建可与国家标准相同步的样品信息、判定标准、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出限等基础标准数据库,在确保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监测方案在线编制、监测任务批量定向下达、检测结果批量上传、监测结果的自动判定和多维度智能统计报表,以帮助省市决策部门快速发现质量安全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2.集成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使监管资源能快速调度,监管任务能快速部署。“快监管”的核心在于对质量安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快速反应、快速布控。要保证省内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快速协同反应,就需要构建信息化决策指挥系统。决策指挥系统是“快监管”模式下质量安全监管行为的“神经中枢”。该系统要对区域监管体系内的相关部门、人员实行组织化管理,同时集成即时通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短信(彩信)群发系统和手机端应用,实现区域内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各部门和人员间的点对点交流、集体会商和即时视频会议,使监管体系扁平化,切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3.建设质量安全移动执法监管系统,使执法信息能同步交互,巡查督导成为常态。常态化的巡视检查是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该系统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构建服务器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平台,实现生产主体备案、产地位点精确定位、现场执法取证、日常巡查督导、对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基本监管功能。同时,还要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查看执法巡查人员的工作位点、工作状态和巡查路径,保证本区域监管人员真正履职尽责。4.集成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及手机端应用,使媒体反应能实时掌控,突发事件能快速应对。随着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公众对消费安全的内在需求和关注度越来越高,质量安全问题在社交网络和自媒体下越来越表现为极易发酵性和极易传播性,任何一个微小问题都有可能快速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严重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及时掌握舆情,做到“耳聪目明”至关重要。该系统一方面要能实现对质量安全舆情的全网监测,同时也要能对监测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自动生成舆情传播趋势图供决策参考。要充分考虑各部门人员的地域分散性,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手机端应用软件,实现舆情及其分析报告向区域内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实时定向推送,以促使各部门监管行为的“自启动”。在运行逻辑上,首先是各级监管部门通过风险监测系统、舆情监测系统(包括公众举报)、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发现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线索,通过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上报上级监管部门。上级监管部门在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组织会商形成决议,并通过该系统分派地县级监管部门办理。地县监管部门通过追溯系统定位问题源,并通过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以及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呼叫中心),通知乡镇监管机构巡查。乡镇监管人员使用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对照标准信息应用系统内的标准数据,对辖区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巡查督导,并将巡查信息上传执法监管中央端。在检查现场则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和便携式打印机将违规记录打印输出,双方签字确认,完成执法。(二)建立“行政引导、市场运营”的“云检测”服务功能集群加快检测机构特别是地县级检测机构建设运行,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要通过该功能系统,使检测机构从实验室认证、人员培训、技术交流、检测运行管理、社会委托业务接入、试剂耗材采购等检测运行支撑工作实现全面信息化和专业化。1.建设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及“云服务”平台,使检测过程规范受控,检测运行快捷高效。通过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区域检测机构从样品登记一直到报告结果的流程、数据和资源运行情况十分必要。国内外经验表明,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是规范检测流程,提高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省部级检测机构由于检测任务量大,网络、服务器等基础条件较好,可采用本地部署的方式。“云平台”是不需要软件、硬件建设,基于互联网即可开启应用的实现模式即“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对于地县级中小检测机构来说,由于业务量小、预算少,“云平台”较为适合。该系统要以检测任务受控和提高效率为目标,除了实现任务可追踪、数据可溯源、审核可掌控等基础功能外,还应考虑目前普遍存在的因标准数据初始化工作量大、基础配置多、操作繁琐而出现的建而不用、资源浪费现象,使用专业的标准数据服务软件自动生成基础标准信息等数据。同时要充分挖掘检测数据价值,实现检测数据的多维度自动统计报表,为委托检测单位质量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建设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系统,使新知识新技术能快速传播,检测人员的整体检测技能能快速提升。对管理部门、检测人员、生产人员的质量安全量化培训是《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具体要求。目前虽有“全国检测技能大比武”等组织形式,但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生产企业更需要需求驱动、随时发起、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系统要采用O2O(OnlinetoOffice),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导流线下的运行模式。线上主要解决需求收集、课程、线上报名、视频同步、课件上传下载等问题;线下主要解决课程编制、场地安排、师资聘请等问题。检测技术培训系统应可适用于质量安全监管和生产管理培训。线下培训时,要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上同步播放,供不能参加线下培训的人员学习。3.建设面向全国的检测接入系统,使生产企业与检测机构能快速对接,产地准出检测能快速落实。产地准出检测是实现食品全程监管,确保产品安全的重要一环。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检验查验和食品出厂检验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势必倒逼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产品检验。然而目前一方面检测机构及其检测能力不透明,另一方面检验检测技术性强,检验机构数量多,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均面临巨大的搜寻成本和沟通成本。而通过检测接入系统则可以实现生产企业检测需求与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无缝对接。4.集成交流协作、物品采购、实验室认证等服务,使机构建设能快速推进,技术难题能快速解决。重点实现文档上传分享、在线问答、检测人员及检测机构空间展示宣传、在线专题讨论、检测能力规划与实验室认证、标准和仪器使用测评等社区服务功能。要同时充分考虑检测机构购买和支付特点,搭建电商交易平台,借助现有物流配送体系,向全国检测机构特别是地县级检测机构提供小型设备和试剂耗材的选型配送服务,使各级检测机构试剂耗材和标准样品能快速补给,检测成本能大幅降低。(三)建立“政府扶持、社会服务”的生产企业“安全链”托管功能集群生产企业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帮助扶持生产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管理好安全风险,对于保障全国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借鉴欧盟于2003年建立的旨在促使农场生产符合产地环境要求、食品安全规定、动植物卫生标准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FAS),以及从补贴咨询服务机构入手帮扶农场生产合规的做法,推进3项服务。1.建设农业标准信息应用系统及数据共享服务,使标准法规动态能实时获知,农业标准能快速“落地”。农业标准化,标准是核心;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是基础。然而从实际操作看,由于标准制定部门多,标准信息分散,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快捷、不准确,查找标准难、选用标准难、更新标准难,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主动推送数据内容,既涵盖全文标准和法律法规,又涵盖项目指标和检测方法,数据准确有效、更新实时全面、查询便利精准、推送快捷多样,可以让标准使用者无需网上搜寻即可实时获知标准信息的数据系统。该系统应能实现4个核心目标。(1)信息内容要能包括国家的农业食品标准全文以及项目指标数据,同时涵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分委会(ISO/TC34)等国际组织标准,以及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数据。(2)要实现全库数据的主动推送,国内标准之间引用关联关系要清晰,历次版本及修改信息要完备,项目指标与检测方法关联配套,可多角度便捷查询。(3)要有交互功能,一方面要能实时统计各标准的使用频次数据、使用者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数据,便于主管部门对标准的实施应用情况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开展标准化绩效评价;另一方面要能实时收集使用者对标准的反馈意见,便于向有关部门反映以及时修订标准。(4)要能提供开放接口(API),供各农业相关部门官方网站调用标准数据,通过多点辐射,最大程度推广应用标准。2.建设基于产品营销的生产档案采集管理与追溯系统,使生产信息能全程透明,产品销售能优质优价。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但鉴于目前政府层面的信息化追溯系统,一方面定位于责任追究,另一方面也无上位法依据,同时又需电脑、标签打印机、标签等硬性投入,而且可追溯产品尚不能优质优价,生产企业缺乏加入的积极性。因此,当前应转变建设思路,从产品营销和生产管理服务的角度进行设计。该系统应在可追溯农产品宣传营销平台作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实现对人、事、时、地、物五大关键要素的全程管理,实现全过程信息透明。要通过该系统实现“两个预警”:一要能在生产节点对药物的违规使用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二要能在准出节点对药物检出及超标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以帮助生产企业快速定位问题,改进管控措施。3.集成质量安全管理托管服务,使企业生产合法合规,质量安全源头保障。要挖掘、引导和鼓励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质量标准研究机构、风险评估机构、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质量安全帮扶行动,重点帮助生产企业解决5个问题。(1)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围绕企业农产品品种,重点针对重金属、农药(兽药)、添加剂、污染物、多发病虫草害等开展全面风险诊断,集成整合国家现行标准法规,遵循良好农业规范框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规范,重点包括风险管理表、日常检查表、各环节生产操作规范等。同时组织对农场员工开展全面质量安全管理培训。(2)指导记录生产档案,协助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定期开展技术巡查。(3)利用区域检测资源,协助开展产品产地检测。(4)定向监测企业质量安全舆情,协助开展分析研判和定向推送。(5)借助第三方可追溯农产品运营平台,从产品品质、安全角度协助企业做好产品宣传推介,扩大销路。

三、运行保障机制

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规范开展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工作,加强对政府信息及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改革后,及时调整充实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落实等工作。将政务公开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时,在局领导班子会议及委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上,局领导对政务公开工作多次强调和部署。

二、加强新《条例》学习,提高政务公开认识

按照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文件,深刻领会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梳理,深入查找差距问题,不断提高对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推行政务公开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提升自觉执行政务公开工作要求的责任感,探索新形势下政务公开的新方式、新举措,为政务公开工作打下思想基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重要政策专家解读机制,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正确引导舆情;及时、规范地编制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并按要求在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公布

三、健全公开制度,保障政务公开落实到位

2020年度,在区政务公开办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政务公开十二项制度,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网实时公布相关信息,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程序规范、类别清晰。按照国家、省、市、区确定的2020年政务公开任务,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对应该公开的信息予以分类公开,保证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目录、层次符合要求。

四、信息公开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1.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全面系统梳理了现有的政务公开信息,将政策法规、工作动态、通知公告、领导简介等应该主动公开的信息全部纳入公开范围。及时进行信息公开,经保密审核程序后,能够按照时限及时进行信息公开。2020年主动公开信息138条;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保障了群众的知晓权和监督权。

2.积极回应舆情。坚持将政务舆情回应作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落实政务舆情回应主体责任,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回应,及时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积极回应群众通过“市长热线”、“人民网留言”、“政府邮箱”等信息咨询平台上反映的文化民生事项,准确把握社会情绪,讲清楚问题成因、解决方案和制约因素等,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二)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按照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农业农村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了依申请公开的相关事项,并认真办理依申请公开工作。2020年,共接到依申请公开1条,并及时答复。

五、公开载体建设情况

篇6

回望2016年,产业沉浮,风云激荡,哪些技术英雄书写下深刻的一笔?《通信产业报》(网)聚焦年度中国信息通信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网上投票,评选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2016中国通信产业金紫竹年度技术人物”,10位一线潜行的行业技术创新者成为产业热门技术领域的改革创新表率。

刘晓峰:把Polar码写入5G标准

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革命的风口,5G从研发之初就备受关注。

刘晓峰2009年加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负责3GPP国际标准化推进工作,研究5G NR(新空口)的研究及标准化,重点推进5G NR编码、URLLC设计、帧结构及Numerology、灵活双工设计等技术。

被誉为“通信技术的皇冠”的编码与调制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通信科学基础理论的整体实力,我国主推极化码成为5G短码编码标准更是把5G研发再次推向了舆论。

刘晓峰作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负责中国主推的Polar码国际标准化工作。他对Polar、LDPC、Turbo及TBCC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比较,把中国主推的Polar码成功写入3GPP国际标准,对全面推进中国主推5G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5G标准化方面,刘晓峰还主推中国5G国际标准化三驾马车,明确了5G中国国际标准化主推的关键技术,并与国际上达成明确共识。在三驾马车框架下,国内企业对5G关键技术进行了分工与合作,为中国引领5G国际标准化起到重要作用。

技术贡献

作为3GPP国际标准化推进组的重要成员,负责Polar码国际标准化工作把中国主推的Polar码成功写入3GPP国际标准,全面推进中国主推5G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张光辉:推动NB-IoT国际标准化

张光辉作为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在2016年硕果累累。在800M 3G重耕4G方面,牵头完成中国电信800M 3G重耕4G现场试验,解决重耕面临的同异频干扰等众多技术难题,为中国电信打造国内首个低频4G网络奠定技术基础;与中国联通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并完成了4G现网升级改造RAN共享,并首次成功实现4G共享网与CDMA2000、WCDMA和GSM互操作和与非4G共享网的切换,并解决了共享与非共享边界的切换等业界公认难题。

2016年,张光辉牵头三载波聚合和TDD/FDD载波聚合等4G+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立项,引领4G/4G+技术发展,主导中国电信4G+技术方案和规模落地;主导中国电信频率研究和4G+频率申请,使中国电信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频率使用4G的运营商。

同r,张光辉牵头NB-IoT 3GPP国际立项,解决中国电信部署NB-IoT所面临的NB-IoT和CDMA干扰共存问题,并在国内首个完成面向物联网应用的Cat1技术试验和商用。参与工信部5G推进组的相关工作和测试工作,推进5G相关研究和进展。

技术贡献

为中国电信打造国内首个低频4G网络和摆脱CDMA产业奠定技术基础;主导中国电信频率研究和4G+频率申请,使中国电信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频率使用4G的运营商;牵头NB-IoT 3GPP国际立项,在国内首个完成面向物联网应用的Cat1技术试验和商用。

胡云:让物联网落地

中科大计算机学院本硕博十年的求学经历,为胡云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2011年毕业后,胡云进入中国联通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中心无线研究室任高级工程师,两年以后晋主任高级工程师, 2016年初担任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总监,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工作:全面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整体规划,包括业务规划、网络规划等;负责中国联通NB-IoT/eMTC新技术及业务试点工作;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相关新产品新业务的研发,包括了各类物联网终端产品研制等;5G方面,参与中国联通5G未来网络架构以及未来新业务及技术研究相关工作。

胡云作为中国联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带头人,完成中国联通物联网技术演进发展战略及规划,《中国联通蜂窝物联网技术白皮书》;负责中国联通物联网专项规划,指导全国物联网业务发展及网络建设。针对窄带物联网业务(NB-IoT),代领团队从技术标准推动、产品研发、业务培育、应用落地,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和推动;率先实现了上海迪士尼NB-CIoT的试商用,加快标准化的进程;在广州完成国内首个基于标准化的NB-IoT端到端业务的打通,并推进到8个城市业务试点;在福州完成全国首个NB-IoT商用局的开通。

技术贡献

完成中国联通物联网技术演进发展战略及规划,《中国联通蜂窝物联网技术白皮书》,推动NB-IoT全国多地商用。

唐洪玉:让云更安全

唐洪玉在网络信息安全行业深耕15年,在信息通信安全环境、技术、趋势的不断变革中,提出网络安全领域两大专利,其提出的“云计算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框架”被广泛引用,成为安全领域的事实标准。

身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总工会专家、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网络安全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CISSP、PMP、系统分析师,唐洪玉专门负责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安全产品研发及运营。

2016年,他带领核心团队研发中国电信安全帮产品,并正式上线,为企业提供自助、专业、快捷、智能的SaaS云安全服务,涵盖云安全、安全大数据、SDS软件定义安全、威胁情报、态势感知等重要功能,旨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安全厂商多、安全产品繁、安全投资大、安全人才缺等四大问题,被称为安全领域的“一匹黑马”。

2016年,安全帮产品已为100家企业用户提供自助、专业、快捷、智能的SaaS云安全服务。

特别是其自主研发的SDS调度管理平台,实现了安全设备的云化部署和管理,以及安全能力的封装和业务编排,极大提升了云安全服务效率,为企业解决关键安全问题的同时,实现服务成本降低50%。

2016年,他带领团队研究并了《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站安全报告》,对2016年上半年网站漏洞、威胁情报、攻击安全、安全事件、安全热点问题、安全管理现状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网站安全运营管理建议,对网络安全工作提供了权威的数据参考和实践指导,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日益复杂和严峻的今天,唐洪玉带领团队把信息安全技术的自主创新落到实处,用新的思维和技术不断改造安全手段,创新安全人才培养,成为信息安全的“守门人”。

技术贡献

2016年,带领团队开发中国电信安全帮产品并正式上线,为企业提供自助、专业、快捷、智能的SaaS云安全服务,解决企业关键安全问题。

胡森标:突破NFV转发性能

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胡森标一直与中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同步。聚焦柔性网络、SDN和NFV、云计算等多方面的技术和公司产品布局,胡森标多年来奋战在信息通信科技研发一线。

在CT与IT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从2010年起,胡森标积极推进云、SDN/NFV的产业化工作,建立起具有丰富CT和IT经验的产品和开发团队,确立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SDN和NFV的技术体系,并推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2016年,他带领团队以云网融合的理念打造了优秀的云计算产品平台,平台基础上开发赛特斯智慧云产品并获得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奖提名。

在科技创新方面,结合流媒体技术、SDN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创造性地完成了云计算架构下的流媒体业务保障方案,并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奖。

2016年,胡森标带领团队攻关,开发出令业界瞩目的NFV数据转发性能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纯虚拟化平台BRAS设备单CPU 120G转发性能突破瓶颈。

胡森标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公司产品研发定位,以开放的态度和积极的实践来促进构建一个健康良性的生态,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技术贡献

作为国内SDN/NFV的先行者,带领团队以云网融合的理念打造了优秀的云计算产品平台。2016年,在技术上带领团队攻关,开发出令业界瞩目的NFV数据转发性能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纯虚拟化平台BRAS设备单CPU 120G转发性能突破瓶颈。

王瑞春:让国产光纤升级

在浙江大学学习材料学出身的王瑞春,是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元老之一。

担任研发中心总经理多年,负责整个长飞公司光纤与预制棒等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技术平_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

自2002年加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至今,王瑞春先后主持、参与并成功开发了长飞系列主要工艺技术与产品,包括大尺寸G655预制棒产品、200mm大尺寸预制棒、超低损耗G.652光纤、超低损耗G654光纤、G657光纤、VAD及OVD制棒平台以及相关芯棒与预制棒的开发等。其中低水峰光纤的研发使低水峰光纤成为长飞的主导产品;超低损耗G654、G657产品更为下一代光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更优化的产品选择。

作为项目带头人,王瑞春带领长飞完成了低水峰光纤的大规模生产工艺的研发,并获得成功。

目前低水峰光纤是长飞公司的主导光纤产品,为长飞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开发的G654 及G657类型的光纤,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2014年来所完成的VAD工艺平台以及正在开发的OVD预制棒平台,实现了高效的预制棒制备技术,解决了光纤行业的瓶颈,其中VAD工艺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经达到了规模生产的能力并在潜江基地投入生产。

在国产光纤厂商从技术追赶到逐渐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发展道路上,王瑞春带领长飞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技术贡献

作为项目带头人,完成低水峰光纤的大规模生产工艺的研发并发展成为主导光纤产品。其开发的G654及G657类型的光纤,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优化。

刘敏:变现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信息技术正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大数据逐渐对生产、消费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刘敏作为北京盛久盈天科技有限公司(IdataThinker)总经理,一直关注大数据领域,特别是在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下,如何高效利用系统内部数据、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数据和互联网全媒体平台的信息数据来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业务模型和业务监测指标,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用数据说话,为企业提供增加销售业绩、降低成本、减少运营风险的决策依据和数据参考。

他还联合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教师和央企技术专家,筹备出版大数据统筹、数据治理以及数据资产评估的一系列丛书。

刘敏带领公司先后研发并生产出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相关的产品,并取得了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技术,主要有《盈科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盈科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盈科云计算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刘导的《基于定向搜索技术的大数据应用产品和服务》项目已获得北京市科委重点扶植项目。

技术贡献

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IdataThinker大数据平台,并在其上建立了按照行业分类的经济运行的算法库和模型库,利用此平台公司承接了国务院国资委的《国有企业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等国家部委、银行和数个大型企业的项目。

肖力:定义云安全

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的肖力,是阿里巴巴第一位安全工程师,如今已经成为阿里云云计算安全事业部资深总监。从2009年阿里云成立的第一天起,肖力加入阿里云计算公司,组建与管理集团的首批安全技术团队,构建集团最初的安全体系。

领导阿里云安全团队,专注于战略方向、人才管理和行业投资,定义云计算时代的安全本质。

传统IDC要求用户对所有安全问题负责。肖力认为,到了云上,安全迎来责任共担的新时代,安全问题变成厂商与用户共同解决。在云环境下,云的服务提供商拥有更强壮的基础设施的安全,以及更强大的安全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快的应急响应能力。

肖力带领安全团队帮助用户处理每天访问量超过2亿次的密码暴力破解和攻击,每天帮助用户防御2000次的DDoS的攻击。2016年上半年,累计帮助用户修复了47万高危漏洞。

“更好地帮助用户在云上解决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多年来,肖力带领阿里云安全团队坚守初衷。

技术贡献

领导阿里云安全团队,引领阿里巴巴、淘宝等整个安全防御体系的建设以及安全技术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王龙村:创新行业物联网

王龙村2000年加入脉科技,作为国脉科技的技术领军人物,本年度带领团队共同完成公司从运营商的通信服务商到ICT综合集成商的角色转变。

从单一的服务厂商,发展成为与ICT领域众多厂商形成战略合作,从依托运营商,发展成为拥有自己的行业(区域)合作伙伴,在交通、教育、医疗、公安领域形成完整的ICT解决方案,特别是ICT技术在车联网及医联网中的应用。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国脉车联网解决方案,利用全球领先的汽车路由技术,抢占车联网入口先机。有望形成全国最大的物联网平台,带动万亿元产值的车联网产业集群,推动汽车电商、二手车交易、智能交通、平安城市、环保监测、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维修、后汽车市场应用软件开发等相关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国脉云健康平台,利用最先进的低功耗物联网组网技术,打造融合生命医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前沿技术的国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技术贡献

作为国脉科技的技术领军人物,带领团队共同完成公司从运营商的通信服务商到ICT综合集成商的角色转变。研究重点是传统产业的ICT化,在交通、教育、医疗、公安领域形成完整的ICT解决方案,特别是ICT技术在车联网及医联网中的应用。

刘锦潮:首创激光跟踪仪

刘锦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率先开展激光跟踪干涉测量技术的研究,持有激光测量系统的多项专利,是世界公认的激光跟踪干涉技术之父。

在自主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刘锦潮于1987年创建爱佩仪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威尔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生产六维激光跟踪仪和六维激光干涉仪的厂家,并推出了国际上第一台商业化激光跟踪仪。

在刘锦潮的带领下,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机械制造领域精密测量仪器和高性能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及世界各国的先进制造领域,并在坐标测量和机床性能测试的高精度标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爱佩仪激光干涉仪已经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年度25种最新产品奖、年度新产品最重要技术奖和商业技术奖。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使其在国际精密测量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篇7

作为国产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软件龙头企业,超图软件抓住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进行北斗导航核心技术创新,在众多软件平台和解决方案中实现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目前,超图软件在导航领域拥有导航终端技术和服务器端技术两大技术体系,自主开发了导航应用软件开放平台与超图移动GIS开发平台等核心产品。超图导航与位置云服务已涵盖北斗导航应用、应急减灾应用、车辆监控应用、车辆联网应用、野外测绘调查、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众多领域。

超图软件副总裁王康弘对本刊记者表示,在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应用框架中,地理信息服务处于资源和应用结合的核心位置,因而,地理信息服务在北斗产业化进程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顺理成章

《新经济导刊》:超图软件为何能在“首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上荣膺“2012行业最具价值品牌奖”?

王康弘:这次年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原来叫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简称GPS协会,而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的商用名称,所以这是新名称下的“首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同时也举办了“首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展”。

二是突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北斗产业化应用。本届年会首次评选“最具价值品牌”奖项,要从北斗产业链条中甄选品牌企业,既要有终端企业,也要有软件企业。超图自主研发的GIS平台软件完全可以支持北斗系统,符合国家确立的卫星导航自主创新的宗旨,而且超图在GIS软件研发方面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国家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用户对此相当认可。在国内GIS平台软件的市场份额上,超图在国产软件中排名第一,所以超图软件当选“2012行业最具价值品牌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新经济导刊》:超图软件在北斗产业链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分享这一盛宴?

王康弘:北斗系统除了应用在导航定位终端,如车载导航、手机导航、移动定位终端,在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化系统集成方面同样不可或缺。超图的GIS平台软件和技术解决方案,要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关的应用系统和服务,例如国土调查、交通物流领域的位置监控服务、应急指挥等。

北斗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游的软硬件支撑、下游的应用终端。超图软件处于北斗产业链的中游,既提供基础平台软件,也提供软件应用服务。

国家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非常重视,通过产业化示范项目,可以加快导航定位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从而刺激更大的市场需求,做大做强北斗产业。支持北斗与支持GPS,在标准上差异不大。从软件角度来说,既能支持GPS,也能支持北斗。我们参与的项目有北斗服务示范系统、应用示范系统,比如民政部的北斗减灾应用,交通部的北斗交通示范应用。通过示范项目对技术流程进行验证、完善和测试。基于北斗导航,超图已经研发了北斗车载导航系统、北斗终端导航系统、基于TD的移动指挥信息系统。

云端服务

《新经济导刊》:超图导航与位置云服务有哪些技术创新?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王康弘:超图软件在导航与位置云服务的创新涉及到两方面:一是与物联网、云计算有关的技术创新,二是支持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软件产品设备的创新。所以,超图的基础平台软件可以支持用户按照云计算的方式去开发相关的应用;同时超图的地理信息软件也能支持互联网上的智能终端设备,例如iPhone、iPad,为在线导航提供数据资源和技术支撑。

超图导航与位置云服务具有成熟的GIS和导航平台、一站式解决方案、开放的商业模式三大优势。超图专门开发了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把传统的应用通过在线方式部署到云服务平台上面,行业应用包括物流分单、车辆位置监控、应急救援等,个人应用包括车载导航、步行导航、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用户迈入云GIS时代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选择。在三维导航方面,超图推出了二三维一体化平台,可以做导航定位和TSP的服务后台。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性能低价格的移动终端设备逐渐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与此同时,对专业测绘或数据采集类软件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超图软件开发了多项移动GIS解决方案,包括面向大众的导航解决方案“智行通”、位置服务平台LBS,以及面向专业人群的水利专业野外调查软件、专业野外数据采集软件、国土资源调查软件等解决方案。

《新经济导刊》:超图开发的地图汇开创了交互式地图、地理空间应用新形态,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康弘:地图汇是超图软件今年新开发的在线产品,8月份首次对外公布,是运用云服务把制图在线化、碎片化、简单化。它与市场上流行的互联网地图还是有区别的,互联网地图比较简单,主要是导航与定位的查询,但地图汇旨在一键式制作专业地图应用,无需专家知识与编程经验,让数据内容在地理空间上展示,从而辅助业务决策,打造企业或个人专属地图应用,并能实现在线交互式应用。

比如一张分省的销售数据表格,可以利用地图汇一键生成你想要的数据地图,方便快捷,可谓“古有七步成诗,今有三步制图”。制作成的可视化地图还可以分享到PPT、QQ、微博、Qzone、人人等工具与社交网络。如果用户需要个性化制作存储地图数据,不对外公开,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私人空间,并采用云安全来保障用户在线数据的安全。

地图汇的目标用户分为两块:用来做商业分析的企业机构和个人用户。现在是免费试用,将来肯定会收取服务费。天涯舆情地图专题就是运用我们的地图汇来进行舆情的监测,目前我们免费为它提供服务,现在只提供到省一级,将来提供到市县一级,就要向它收费了。此外,地图汇还要推出面向第三方应用的API,可以在应用中直接调用地图汇的空间数据和制图能力,未来还可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地图汇。

模式创新

《新经济导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影响很大,超图将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王康弘:目前,超图软件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面向专业用户:政府和企业(B2B),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提供套装产品或一部分行业的终端解决方案,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撑。二是云服务,包括地图汇、在线服务的企业应用等。

从销售套装软件到在线服务,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用户是我们最先拓展的市场,这里面已经有付费用户了。比如,物流企业宅急送使用我们的地理分单在线服务,大大提高了它们的分单效率和准确性。海尔的客户服务系统也是超图提供的。此外,超图还提供基础地图和基础软件能力的在线服务。明年我们要加大在线应用服务的市场推广力度,使其成为超图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

超图的商业模式是开放的,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可以让客户再去做定制和开发,按照工具和技术的方式进行提供,线上线下都遵循这样的宗旨,这是超图同业内企业不一样的地方。目前,超图在导航领域共拥有操作系统定制、设备方案商、SP运营商、第三方模块集成、地图提供商、通信运营商等六大类数十家合作伙伴。

虽然传统的商业模式更稳定,但云服务的商业模式必须敢于和善于探索。有些东西只是为了吸引眼球,不可能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为了赚钱。今后不能只给客户提供套装软件,而且要有后台资源作为支撑。超图创建云服务平台正是为了给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把超图不断创新的在线资源集成进去,为客户搭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体系。

篇8

关键词:图书馆学 情报学 文献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12-04

1 前言

基金资助是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人文、社科研究最高级别的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对研究者研究水平的体现。对于研究者来说,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体现了学科的学术价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项目从提出到确定的全过程都要经过广泛、深入研究论证,体现了学科领域内研究的发展前沿以及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1]。分析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的主题词与关键词可以获知学科研究的轨迹、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立项统计结果分析

近三年来(2011~2013),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目整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稳中增长, 2011年立项96项,2012年立项114项,2013年立项130项(见表1)。总体来讲,虽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就总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来说,图情文类占国家社科基金比大体维持不变,保持在3.3%至3.7%之间,这也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在整个国家社会科学中学术地位的体现。

3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基金项目的关键词分析

2011至2013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键词可分为数字图书馆、网络舆情、公共图书馆、古典文献、知识组织与管理、知识援助与保障、档案与出版、文献计量与评价、资源建设、企业与政府服务、用户行为、泛在网络与社区、法律政策、大数据、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理论研究、技术与标准等17个研究方向(见表2)。

2011年至2013年三年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对数字图书馆、网络舆情、知识援助与保障、全民阅读、文献计量、档案与出版、古典文献、图书馆管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关注,这表明这几个研究方向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当前的研究重点与热点。这些研究方向不仅仅体现了数字环境下和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文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体现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发展的意义与目标,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推广全民阅读,构建知识援助与保障体系,追求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与控制,加强与企业政府的互动力度。

4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热点研究分布及趋势分析

2011年至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项目的研究方向体现了三个重要特点,其一是日益重现学科知识在数字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所作的变化与应对。这在图书馆学方面体现在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用户行为、知识组织与构建、文献计量等研究方面;在文献学方面体现为对数字化文献的建设与服务研究。其二是学科的发展更注重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把学科建设与公众权利相结合,建立文化保障与援助机制,使学科建设融入民权与民生的内涵。其三是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日益增强。

4.1 泛在数字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发展

由于数字技术的传播的便利性、可复制性等特点,在泛在数字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开展图书情报研究的新环境背景,传统环境下的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网络化新形势的要求,针对当前网络化背景开展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热点。由于网络化带来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公开、共享等方面也成为图情领域研究新的增长点,又引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的相关研究。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出现了移动图书馆与真人图书馆等新动向。用户行为也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与服务的泛在性,以信息粒度、社会网络环境、交互式、用户认知需求、量表、网络用户行为、可靠性度量、公私伙伴关系、公益性信息服务、移动网络环境、用户情景、敏感服务等内容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数字技术与服务的泛在性的内在联系。而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表现为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经济评价、信息网络传播、政策法规、动态知识管理、标签系统、语义挖掘、移动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对于知识组织与构建来讲,体现在国家叙词库、本体、框架网络本体、标签系统、语义分析、映射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科研领域合作关系、识别、关联强度、社区发现、学术WEB、显著度、科学数据组织、协同网络、行业知识库、潜在语义、知识服务、学科领域术语、语义分析、海量图像、语义标注、差错学习等方面。总体来讲,在泛在数字知识环境下,以技术智能化、资源数字化、服务泛在化为表征的图情领域研究更加深入到“知识元”,便得图书馆学、情报学分类更加细化,知识也更交叉融合。在研究方法上,一些研究项目采取了实证的手法,通过调研、建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评等方法来论证项目的最终结论。一些项目采取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把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融入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在古典文献学研究方面,体现为:其一是整理古典文献具体史料。如对敦煌文献、羌学论著总目提要、西夏遗民文献整理、江南进士、藏书研究、彝文古籍、《王文公文集》、《入菩萨行论》、《藏文大藏经目录》、《舶载书目》、《苯教大藏经·丹珠尔》、徽州藏书、蒙文碑刻、明清官藏、河洛地区名人家谱等具体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其二是探讨古典文献的理论。如对中国文献辨伪学、古籍公文、纸背文书、中国方志、引得丛刊、分类法与元数据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三是研究古典文献数字化。对古典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常常与整理古典文献具体史料有机结合在一起。古典文献研究学方法中,大都采取了收集与整理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地方史料、专题史料的收集与整理需要采取更加规范与系统的方法,确保史料的全面而又细化。另外,在古典文献研究学方法中,把现代技术与古籍保护、整理相结合,通过对史料的数字化、学科化,使得古典文献研究更具有现代特征。

在档案与出版方面,表现在数字环境与泛在服务的多个主题,如档案的长期保存、数字档案信息、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数字档案安全、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档案开放利用、档案价值、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档案、重大事件档案、国家档案馆安全保障、口述历史档案、档案社会化服务、私人档案、档案社会记忆机制、档案的认知转型、档案社会化绩效评价等方面。同时也包括具体的专题性史料档案,如黄河流域岩画文化遗产档案、云南水资料档案、瑶族档案文化、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婚姻档案、“保钓运动”档案、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民国档案、政府商事登记档案、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研究方法上,档案与出版学主要采取了现代技术与学科相融合的方法,同时注重专题研究与社会服务。

4.2 注重社会价值,融入民权民生内涵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服务宗旨。近几年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发展以社会价值为抓手,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民生的重要内涵。综观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学科立项课题,大多都能聚焦国家图书情报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于现实中的真问题。在知识援助与保障方面,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村居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建立农(牧)家书屋,加强图书馆关怀,注重信息支援,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构建新型网络环境下信息无障碍文化保障机制,体现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公益性、均等性的现代民权民生的特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时代城市居民的文化诉求越来越强烈,做好知识援助与保障工作既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网络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广泛性,使得每个网民都成为一个信息点。网络舆情已成为民意凸显地带,在基层群众与各级党和政府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需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网上舆情的引导工作,以服务为中心,唱响主旋律。网络舆情治理同样也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泛信息环境与信息异化的条件下,注重正能量的引导,建立动态监测、危险辨识、舆情波动与扩散机制,加强动态监管力度,采取日志挖掘、综合研判技术、WEB挖掘、语义化、云计算等情报学方法分析网络舆情,构建有限实名网络,注重个人微博的正常反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与反恐维稳的长效机制。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相关功能,为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做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面向社会开放,为全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向。运用相关理论为企业与政府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如建立企业风险情报检测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治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法律风险识别、信息搜寻、面向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利用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注重政府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

4.3 学科之间的融合日益加强

从近三年的立项来看,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之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之间在新时期呈现出较强的整合态势,不仅体现为引文数量的增加,更体现为研究动态的一致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在数字信息技术平台下,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学科关系相近,在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共同点和交叉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研究触及和探索学科边沿性的跨界问题。如在形式上数字图书馆与数字档案馆有着相似的外在特征。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都不约而同地采取数字技术方法,使得三者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交叉融合区域。随着计算机、通讯与网络技术跨越式发展,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所的工作机制及服务机制的变革,加速推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在新技术环境中谋求信息大学科下的整合[2]。同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与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经济管理、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热点与研究方向。如大数据成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并预计这个热点今后两年会持续发酵。

5 结语

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文献课题作为国家规划的学科发展路径的学术性表达,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迁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当代中国的图书情报学术生产格局。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资助项目,是我国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研究项目的主体,无论从项目数量,还是完成质量来看,都发挥着学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主导作用。通过对图书情报学立项课题的统计分析,可把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构成一个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发展进行考察的独特视角[3]。

参考文献:

[1]张秀华,靳茜.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看图书情报知识生产[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17-22.

[2]丁子涵,王芹,蒋卫荣.引文分析看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融合[J].档案学通讯,2012,(2):25-29.

篇9

这个案例说明,看似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情有时候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能够轻松及时地找出这一联系,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沃尔玛“啤酒和尿片”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摆脱“数据枷锁”

著名物理学家巴拉巴西曾说过,“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是一个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数据科学让我们越来越多地从数据中观察到人类社会的复杂行为模式。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但并非是数据本身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对可用知识的增加”。

是的,数据将改变世界,也将改变城市治理的方式。城市运行是一个结构复杂、纵横交错、瞬息万变的庞大系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运行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提高城市治理的水平。管理城市,时刻了解城市运行的动态,随时掌握城市生活跳动的脉搏,并及时、准确、科学、适度地进行调控,是保证城市生活的巨轮正常运转的基础。

城市运转的各个体系中广泛存在各类信息(数据),每一次开关电灯、每一张药方、每一台移动的汽车,都在产生信息(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并打破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封闭,释放这些信息数据之间的流动,实现高效共享,则能提前洞悉需求、预测风险、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动态制定出对城市各个领域和子系统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城市运营管理的实时调控。

面对城市社会的复杂性,城市治理就必须有能够分析城市社会复杂性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如同通过采集各类生命体征从宏观角度来研究与掌控人体一样,通过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对城市进行监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城市运行态势的总体判断,对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城市运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置,使城市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如果我们采用传统办法对事物或者事件的状态进行样本记录,把很多很复杂的事物进行细分,分成很多碎片之后,再对这些碎片进行采样研究,得到小样本数据;然后再根据数学归纳法和逻辑归纳法对事物或者进行认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着众多局限性:时间长,工作量大,准确性低,而且很难做到全面。而且进入网络化时代,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更加突出,已经明显力不从心。现在要记录和收集的是事物或者事件存在和演化过程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所有数据,包括与之关联的事物和事件,这是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所无法胜任的。我们需要大数据分析,它让事物或者事件变得不再孤立。大数据是从完整表达一个事物或者事件的角度来考虑,不但关注事物或者事件的全周期,也关注事物或者事件的内外在耦合关系。

转向“多维泛在”

大数据对城市治理的最重要一个借鉴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数据控制和分析,为政策的制定提供高准确率的参考性和预见性,推动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无论是公共卫生、民生工程抑或便民服务,大数据这一从思维出发的变革从上至下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从而引领社会变革。如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舆情监控方面,通过网络关键词搜索及语义智能分析,提高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帮助相关部门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打击违法犯罪;在安防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篇10

(一)实施大数据战略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体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我省的生态脆弱,决定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实施大数据战略,能够培育和发展低消耗、高效益、少污染、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相关产业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有效降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不间断对环境变化的监测,优化环境保护方案,进而促进生态建设。

(二)实施大数据战略是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路径

目前,贵州省全面小康进程与全国差距6年、与西部差距3年,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大数据产业是新兴产业,是大产业,蕴含着大红利、大机遇。实施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产业贯穿主基调和主战略,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全过程,将有效挖掘和整合我省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进而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加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贵州省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推动改革发展转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和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实施大数据战略,有利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加快发展、提质增效。同时将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空间格局优化,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四)实施大数据战略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抓手

从需求来看,实施大数据战略,可以加大投资、刺激消费、扩大进出口,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发展大数据产业是跳出能矿产业抓工业、加快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带动信息产业实现加快发展。从发展动力来看,实施大数据战略,需要人才和技术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必将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更多转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的轨道上来。

二、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发展

坚持以大数据应用为导向,不断丰富“云上贵州”应用内容,推动富士康、阿里巴巴、世纪互联加快建设贵阳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等项目。培育引进一批市场主体,催生增值服务、高端产品制造等企业群,加快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视、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数据资源交易市场,充分挖掘大数据商业价值和管理价值。研究制定“工业4.O”战略规划,着手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贵阳呼叫中心建设,着手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集成电路产业起步,坚持“争取富士康、联合台积电,依托中关村、携手CEC”的发展思路,以设计和封装测试作为起步发展的切入点,加大推进力度,支持振华集团芯片设计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布局我省。

(二)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把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全面运用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大数据与产品、装备、工艺的数字化智能结合,推进工业企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施智慧矿山、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安全食品追溯系统建设等项目,建设工业经济采集、检测和分析系统,发展工业物联网数据挖掘、软件测试等大数据产业,不断促进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推动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二是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新媒体、智能安防、导航服务数据祖售服务、分析预测服务、决策外包服务、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分享平台等一批新型业态。三是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工业十大产业信息化普及提升行动,继续开展“工业云”创新行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和企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活动。建立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标评估体系,用评估推动两化融合。

(三)推动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推进4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扩大信息消费,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贵州全省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航班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需求,建设航空流量管理及机场协同决策平台。

(四)推动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引导舆情中的作用。针对公共安全领域治安防控、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探索“以租代建”模式,依托第三方专业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内容托管、数据服务租用的现代运营模式创新。二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教育中的作用,创新教育模式、用信息化手段,网络化优质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改革。三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四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积聚科学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各类科研数据库、科研交流合作平台、科研设备共享平台、科学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等内容的科研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科研水平,加快创新发展。

(五)守住生态底线,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一方面,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节能减排的应用。积极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以及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用能诊断,提高综合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能源消耗信息网络,对工业企业用能和减排运行态势进行分析、预警,对企业用能和减排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工业企业用能提供智能支持。另一方面,推动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加强对“环保云”监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预测预报模型,运用大数据技术整理计算采集到的企业生产信息、社交信息数据、公众互动数据等,实现环境污染源的精准锁定,并及时提出预警和处置意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三、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要有坚定不移的战略意志

一是提高战略认识。贵州全省上下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我省大数据战略的重要性认识,持之以恒、落实到位、贯彻到位。二是提高战略谋划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要树立全球视野,瞄准技术前沿,面向世界市场,深入谋划,努力把握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先机。三是强化战略执行力。统筹大数据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应用,加大对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重大大数据产业项目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力度,确保大数据战略有序推进。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一是建立完善法规制度环境,出台信息数据应用开发条例、信息数据采集共享办法,使大数据产业数据筛选、统计、加工、应用等有章可循,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开发安全合理。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已有政策,特别是加大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政策落实力度。加大政府各项资金支持力度。

(三)加大人才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和落实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大数据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和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对企业引进人才和技术培训给予奖励和补贴。二是建设大数据产业基础性人才高地。依托贵州大学大数据学院等省内高、职校,对大数据产业所急需的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鼓励高等院校设立大数据专业和课程,支持职业学校培训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基础性人才。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

支持信息服务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或研究机构,成立大数据产业联盟,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等相关研究,共同推进研究成果市场化应用。筹办全球大数据时代峰会暨贵阳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继续办好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开发者大会等重大活动,深入推进与北京市、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通过各种招商平台,宣传和推介贵州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从事大数据应用研发和运营的创业团队、研究机构、产业组织落户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