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平台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社区平台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社区平台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配网 生产抢修 指挥系统平台 信息交互 建设方案

1 配网现状

目前,渭南供电公司已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DMS)、调度自动化系统(EMS)、营销管理系统(SG186)、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配网移动管理终端系统、95598客服系统等,实现了部分数据共享、流程优化,但各系统间未建立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缺乏统一的资源统筹平台,难以进行数据共享深层次的应用开发。

2 建设思路

配网抢修指挥系统平台是利用现有的配电自动化系统(DMS)、调度自动化系统(EMS)、营销管理系统(SG186)等的数据为原则,采用EAI技术,集成已有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成果,实现地市级系统与网、省级系统间的集成,充分深化营配数据共享和业务融洽。但在完成的过程中,EAI一般对应用程序不做修改,DMS、EMS、SG186等各个系统的应用相互独立,有效协同工作。

3 建设目标

实现停电管理、抢修指挥、电网风险管控等应用,大大减少了停电范围、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4 建设方案

4.1 集成架构的选择

EAI实现的架构可分为点对点、总线型和星型三种。点对点集成架构为典型的网状结构,两两需要连接,需要建设成本高。星型架构是多个系统通过中心系统(相当于HUB),建立连接。此种架构可减少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提高信息系统应用综合效益。总线型架构中所有节点需通过适配器(ADAPTER)连接到总线上,目前渭南供电公司的此种架构还处在试点阶段。

针对渭南供电公司信息化现状,平台集成方案建议采用星型集成框架方式。

4.2 总体结构框架

总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4.3 信息交互

(1)与95598系统进行故障报修的信息交互。配网指挥人员在平台智能接单后将故障工单派发至现场抢修人员的手持终端(APP)上,抢修人员根据APP内的故障信息前往现场进行故障报修,并将到达现场时间、故障原因、抢修完成情况等信息回传至系统,完成工单的闭环流转。

(2)与生产管理系统PMS进行设备台账、停电计划、缺陷、检修等信息的交互。抢修人员根据PMS提供的信息,作好故障研判。

(3)与营销管理系统进行客户信息的交互。营销管理系统提供用电客户的详细信息,包括户名、地址、联系电话等,每次计划停电前,抢修人员及时为通过平台发送停送电信息,提升了抢修情况的透明度。

(4)与GIS系统进行客户信息的交互。通过采集监控应急抢修现场实时画面,与GIS系统共享地理信息。

(5)安装智能开关终端FTU,配变终端TTU等,可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供实时数据,为配网抢修的停电分析、故障定位提供了支撑。

(6)与车载GPS定位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可通过车载GPS系统中获取故障抢修车辆的行车位置及轨迹信息。

(7)与移动作业终端PDA进行抢修工单、作业指导书的信息交互。PDA接受抢修工单后,实时反馈现场作业信息,包括到达现场时间、到达地址、抢修人员等情况。

(8)与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遥信、遥控、遥调的交互。根据配网自动化开关的变位或遥测值等,实现配网故障分析优化及故障预警。

(9)与通讯网络的交互。通讯采用光纤通信,做到了多电源互为备用,实现了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

4.4 系统平台功能

实现计划停电分析、停电管理、实时停电研判、抢修指挥分析统计与查询、信息集成等;当配网发生事故时,快速处理、快速及时通知客户;当发生故障后快速恢复供电;实现抢修远程指挥等。

4.5 系统硬件配置

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安全防护器等。

4.6 系统软件配置

配电自动化用SCADA系统,调度自动化用EMS系统。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误发信号是一个普遍现象,直接影响监测功能,不同厂家的设备装置,其通信接口不兼容,传输规约不同,需要进行格式和规约的转换,建议厂家设备应具一个统一、开放的接口标准,且设备应统一编码,为后期维护带来方便。

为了强化各站规范、流程、规定的执行,应制定满足工作需要的自动化工作细则,建立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效率及效果的评判标准;国网GIS平台建设。国网GIS平台要投运,且数据维护要及时、准确、完整。

6 结束语

渭南配网生产抢修指挥系统平台建成后,将提高供电可靠性及提升优质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颂九.配电网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R].北京中国水利报,2007.18(2).

[2]郭新峰.电力抢修厂监控系统总体设计[J].电力学报,2005,20(2):136-138.

篇2

广州多项“智慧城市”建设首开先河

作为规划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较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009年底,广州市开通我国首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智慧广州”。2010年,广州市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广州”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智慧广州 “五个一”工程建设。2011年一季度,广州首开全国先河,已建设完成200万个市民主页;发放152.6万人/张社会保障(市民)卡;并初步建成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打造云计算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此外,主打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已明确。根据广东省经信委制定的《促进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广东行动方案(2011-2012年)》,到2012年智慧广东架构基本形成。其中,建设“智慧广州”将探索中心城市物联网综合应用新模式。

4月17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现场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包括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和一城(天河智慧城) 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建设。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表示,广州要通过推进智慧广州的建设,树立和强化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的低碳技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来引领广州的发展,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制高点。

力推“无线城市”建设,已建近万“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

“无线城市”是“智慧广州”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广州正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把“无线城市”与“智慧广州”建设结合,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应用。截止2010年底,广州共建成3G(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9625个,3G室内分布系统7300个,WLAN(无线局域网)无线AP(接入点)35139个,发展3G用户数量为301.8万,WLAN注册用户为77.5万。广州将用2至3年时间,实现无线宽带接入点、光纤到户规模翻一番,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5%,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兆。

广州目前正在统筹规划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按照“政府推动、购买服务,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购买重要公共场所如政府办事大厅、医院、公园、图书馆的无线局域网。目前,无线宽带网络在广州深度覆盖,为各种基于无线宽带网络的应用奠定基础。广州还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宽带网络在政府系统的应用。在广州无线城市门户网站开通的基础上,也开通了无线城市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

此外,广州以建设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基础上,“智慧广州”积极拓宽“无线城市”网络应用,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以中国电信为例,其根据广东省地税局需求开发“天翼税通”业务,为纳税人提供在线涉税业务智能终端。目前,广州已有2万多纳税用户申请,1万多纳税用户正式使用。

部署“天云计划”,拟建亚太“智慧城市”

在广州建设“智慧广州”棋局中,云计算将作为引领未来IT创新的战略性关键技术。目前,广州正在部署“天云计划”,计划到“十二五”末,广州云计算应用水平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构建世界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最终率先把广州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亚太“智慧城市”。

“天云计划”是广州市力推的重点项目,其重要目标是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云计算平台,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如广州超级计算中心、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移动南方基地、中联通广州数据中心、中金数据华南云计算中心、亚洲脉络云计算中心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促进“智慧广州”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天云计划”将实施一批云应用示范试点项目,电子政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都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地建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如:通过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推动电子政务全面向云时代转型,建设“政务云”和“安全云”,降低电子政务成本;选择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的行业为试点,利用云计算创新的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云计算服务。

示范引领,天河十年建成国际智慧城典范

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区、龙头区,天河区将建设63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 将其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科信局将以市区联动方式,在天河区率先开展“一库、一卡、一页、一台”示范。一库,即建成包含自然人信息、企业法人信息、地理空间信息、市政设施、居民健康档案五大数据库以及视频监控、智能交通、水务、环保等感知信息的区级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卡,指的是为天河区每位居民发放一张社会保障卡、建立一份居民健康档案、建设一个市民主页,实现市民服务“一卡通”和“一站式”服务。一页,则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安全、中小企业软件企业等领域建成三个以上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平台。一台,指的是启动建设全区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此外,着眼于低碳、生态、智慧、宜业、宜居五大元素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初步确定。天河智慧城将会拥有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支撑平台、多种服务合一的智慧社区、全面的中小企业服务、基于实景三维地理信息的新一代综合城市管理、云技术支撑平台、智慧广州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智慧产业核心区建设发展等9大示范工程,计划总投资282亿元。

目前,该区已确定6个社区试点智慧社区,争取年内实现光纤到户。按照规划,天河智慧城将在一年内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基地,三年内完成主要小区、街道和CBD智慧化改造,五年内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建成高唐生态智慧产业聚集区,十年内力争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项目实施单位:

广州市委、市政府

推荐词: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利用自身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优势,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点带面,突出抓好自主创新,推动“智慧广州”建设。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实施天云计划,为率先将广州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亚太“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创新性分析

篇3

城市正面临人口膨胀过快、交通

拥挤拥堵、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挑战,各种“城市病”与日剧增,这些都集中考验着政府对城市、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智慧城市”或许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药。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级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实施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任务。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服务管理将呈现新需求、新发展和新格局。

社区服务管理呈现三大新趋势

现今,全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从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社区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差异性更加明显

随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服务的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条件、有意愿,且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务。比如社区住宅区域的绿化服务,同一区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参建数字社区,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社区人群并有效交互的优势,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电子医疗、电子商务等应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业模式逐步深入社区,普惠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服务信息的、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服务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社区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比如有的社区探索建立电子超市,数字小区周边一千米内的商家签约可以免费申请开网店。商家可通过平台发送免费促销短信,社区内业主可通过手机、PC上网店下订单,或者一键呼通商家。与传统B2C相比,社区电子超市更显便捷,为业主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

社区服务提高到一定阶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比如,基于手机、PC、电视三屏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出现,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物管、小区周边商家信息传递、交互和沟通需求,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如,数字物管平台不断成熟,业主可以通过手机、PC或IPTV登陆平台上传水电气消费数据,查询水电气费用、物管费用、停车费用交纳信息,甚至通过该平台实现费用银行代扣。

——社区管理的规范性、可控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增强。例如,2008年浙江绍兴柯亭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四统一”活动试点,即统一办公、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制度、统一佩证上岗,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办公设备及规范服务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又如,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着力进行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建设,配有纪律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联络、请销假等)、值班制度、社区干部服务制度(含着装、文明用语)、社区干部责任片区包干制度、诫勉谈话制度等。社区管理制度正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日趋完善和规范。

在软硬件“两手”同时抓的今天,社区管理建设不断深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如上海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体系》,在申报准入条件、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强调反馈与可控。同时,要求在数据采集方法上,采取“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并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汇总审核。

“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使社区管理更加灵活。近年来,上海的街镇社区组织了多次社区管理试点,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协同能力大大提高,能够更加灵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区公共资源的优势。如近年出现的社区警务、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党建等网格化,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度。

——社区发展的预见性、自觉性、统合性更加鲜明

“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为社区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将演绎出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表现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紧密关联。

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过分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服务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见耳闻”的范围内,社区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很难形成精确全面的系统分析与判断。随着社区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普遍拥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条块的信息有了衔接与交换的载体,积累的各类信息资源可提供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提示,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比如,通过人口信息库可及时掌握本社区各年龄段人员性别比例及分布情况,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数、新增就学和就业人员等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预见性的增强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如某街道区域内外来人员众多,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该社区遗留了大量的城中村。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较早地建设了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发展历史数据和规划建设数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制定了多项针对性对策,例如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及时总结开展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步骤,紧紧掌握社区工作主动权。

当前,社区过多地承担了行政事务,整天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繁杂事务,占用了许多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统合性成为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社区模式的有效方法。这里的“统合性”是指增强统一筹划,增强工作协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并联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智慧化”程度提高,“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效对应,服务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样、更通畅,统合能力必有极大的提高。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设想

根据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区是一项创新举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导的理念上、实践中“顺应潮流,掌握规律”:

第一,强调“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把工作创新点放在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上。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如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确保政府的有效监管;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挪威、美国用于养老、贫困、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65%和60%。

第二,把握智慧城市发展主流,在应用场景上尽可能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智慧模式下的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把传统社区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区逐渐演变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

第三,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智慧社区建设应注重对以往建设成果及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以往的建设成果。具体落实过程中,应把好三个环节:一是所有项目必须要有长远规划,规划缺失的项目不予立项;二是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相关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与梳理,对未来拓展和风险有所考量、有所准备、有所对策,对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暂缓实施;三是参加项目论证和评审,不能仅听实施部门或技术专家,必须有相关受群代表、专业咨询、项目监管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评议评审。《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宁波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的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规划方案三项指标超过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8.93%、56.07%、54.29%。这表明,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第四,从社区的实际需求出发,避免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但如果出发点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注意实际需要和实际成效,则往往会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提高项目成功机率最有效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切实从群众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让社区居民满意、让用户满意。

第五,社区建设要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避免出现短期效应。智慧社区建设应在智慧城市的大战略引领下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错误”而造成的“短期效应”。目前,有一些街镇急于求成,在没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抢先”,这可能会造成眼前可能解决一些社区需求,但长远未必符合全局趋势,对这种风险应该有所防范。同时,应高度重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

篇4

据亨通光电昨晚的公告,基于国家战略与互联网的发展形势,亨通光电与世纪互联立足在各自领域优势,聚焦大数据网络平台建设、运营与安全保密,共同构建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节点,打造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量子安全保密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运营平台。

事实上,亨通光电与世纪互联此次合作除了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外,双方在各自领域内的优势也提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据介绍,2016年8月,江苏省公布实施《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将夯实信息网络基础、构建统一数据资源中心、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推动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实施重点工程等作为主要任务。而亨通光电拥有通信传输研发、智慧社区、量子安全加密等各方面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布局,世纪互联拥有在全国骨干网数据中心建设、管理、运营和CDN内容方面的优势,因而双方找到了量子通信和数据中心这两个切入点。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战略层面展开合作,按照资源互补、优势共济、协同运营与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智慧城市量子安全保密大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运营平台建设的深度合作,加快实施智慧社区的数据中心节点建设及CDN内容下沉推广应用,对双方在该领域业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共建超级数据中心

亨通光电此次与世纪互联的合作将分多步进行,前期合作主要围绕着量子通信和智慧社区建设展开,未来还将发挥双方在各自领域优势,向智慧城市领域纵深合作发展。

据公告,双方前期合作领域将分为超级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量子加密通信IDC技术应用、城市智慧社区三个方面。

在超级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双方将结合国内主要经济地带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共同建设包括但不限于量子安全加密的超级数据中心;为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提供支撑服务的大数据城市管廊和数据中心节点;联接各城市数据中心节点的大容量骨干光纤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将打造超级数据信息平台与安全保密生态运营平台,创立全新的运营模式。以江苏省为首期建设示范区,分期建设覆盖全省主要经济地带的300个数据节点,并实现由量子安全加密数据中心构成的超级信息平台。

在量子加密通信IDC技术应用合作方面,双方共同就数据中心传输的量子加密进行技术研究和产业合作,推动数据中心实现包括魇洹⒌缌和数据安全的配套升级。在智慧社区方面,双方将在新型智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智慧社区运营及增值服务领域联合拓展业务,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方面开发存在合作条件的项目。

当然,亨通光电与世纪互联的合作不仅限于此,在前期合作领域合作成熟后,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具体方案在成立公司时另行商议。此外,待相关产业成熟时,双方择机共同发起设立江苏互联网大数据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建设数据管廊、量子通信、IDC节点、智慧社区、智慧小镇等相关上下游产业,具体内容另行商定。

据了解,双方此次合作分工明确,其中世纪互联提供骨干网IDC机房、CDN节点、CP资源和运营服务团队。亨通光电提供各地社区资源、资金与工程技术力量,初期拟开放提供不少于5万户社区家庭接入用户。双方共同推广大数据管廊、量子数据中心等创新型未来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智慧社区与城市运营服务业务。

布局量子通信再下一城

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量子通信基于量子信息传输的高效和绝对安全性,成为近几年来国际科研竞争中的焦点领域之一,并引起亨通光电的注意,不过该公司在这方面的布局于去年中才真正浮出水面。

2016年6月,亨通光电与北京邮电大学签署协议,加强在量子光电子学材料与结构、集成-量子光电子技术、弥散态系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电子学理论、新型量子光电子学器件、新型光纤及光纤器件、弥聚子论等六个方向的研究。

同年8月,亨通光电与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江苏亨通问天量子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线的建设与运营、量子保密通信在特定领域的应用、量子保密通信相关应用技术、量子保密通信用新型光纤及量子光电子器件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后,亨通光电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今年1月,经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亨通光电承建江苏省宁苏量子干线建设工程项目,干线网连接南京至苏州,形成千兆级的QFTTO量子城域网络。3月,经批准,该干线经苏州又延伸至南通,再经南通延伸至上海边界,将建成包含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在内,横贯江西方向的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络,江苏省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初具雏形。

3月,亨通光电与中国通信网络技术研究院展开合作,利用联通现有网络资源以及亨通在量子通信方面的研发成果及相关产品设备,探讨量子通信在现网业务中承载能力和可用性分析,促进量子通信在现网中的应用。

而此次与世纪互联的合作,标志着亨通光电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布局已经初具规模。

篇5

作为智慧城市的专业IT服务商,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赛迪时代)自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者”的战略转型以来,利用先进的建设方法,从政府服务、工业经济、人防应急、公共安全和社会事业五大领域,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技一法”方法论

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赛迪时代建设智慧城市则是基于“三技一法”的方法论,“三技”指云计算、物联网、SOA三项关键技术,“一法”指“梳子型”方法。

基于丰富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赛迪时代认为:智慧城市中信息系统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无限需求与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智慧城市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根本原因;城市中主体的主观意识性与客体的客观物质性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智慧城市电子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内在原因;智慧城市中应用系统使用过程中整体功能的复杂和协同性与开发过程中模块功能的简单和独立性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智慧城市采用SOA架构的重要原因。

为了支撑智慧城市庞大系统的稳定、高效、安全运行,基于云计算来建设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是一条必由之路。同时,云数据中心随需应变的动态伸缩能力以及极高的性能投资比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整合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还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公众服务提供更好的平台。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则是智慧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物联网+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将人类带入全面智能化时代,而与通信与IT的结合是物联网成功的关键因素。

智慧城市业务涉及城市信息化的多个子行业,所以采用SOA架构,所有的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底层基础平台非常重要。赛迪时代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包括协同政务、社会维稳、城市应急、智慧医疗、城市管网、智慧社区等各个方面,通过SOA的架构,各个系统之间避免了分离化、条块化的孤岛现象,相互之间运用统一的底层基础软件平台,更适用于大型超复杂系统,为容灾存储、远程切换提供便利。

统一的底层平台更有利于实现跨领域的大规模服务集成和管理,实现技术上的持续扩展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同时方便未来的技术扩展,为形成一体化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打下坚实基础。通过SOA架构,可将智慧城市构建设成一个可组装可拆卸的、松耦合高内聚的大规模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智慧城市“梳子型”构建模式

“梳子型”模式是赛迪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梳子的“筋”是可组装可拆卸的智慧城市支撑平台,梳子的齿是若干多个独立存在的行业应用系统,与支撑平台组装在一起可形成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拆卸开则可独立运行。

“梳子型”模式体现了赛迪时代对城市如何变得“智慧”的思考。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首先就是要避免智慧城市建设陷入更大的“孤岛”。城市的行政工作需要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合作机制。其次,城市的智能化体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科技为一个城市核心系统的设施、连接和智能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再次,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变。城市管理者必须考虑到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系统相互联系中所面临的挑战,为城市系统革命性转变做好准备。

智慧城市推进模式

当前,国内外各类城市都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不同的城市的现状不同、需求不同、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推进模式。

在进行智慧城市的推进时,赛迪时代建议遵循的原则是:保护历史投资,灵活适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模式,充分考虑城市现状与需求。

根据多年国内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赛迪时代将我国的城市分为A、B、C三类。以“梳子型”智慧城市支撑平台为基础,赛迪时代的智慧城市推进策略有三种:从头起步、急用优先和整合优先。

1. 从头起步策略(适用于C类城市)

步骤一:根据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制定智慧城市规划。如城市3至5年的发展愿景、重点提升的能力、聚焦的领域、重点扶持的行业等,这些都是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的主要依据。

步骤二:加强基础建设,打造应用支撑平台。赛迪时代的应用支撑平台封装了云计算能力、SOA能力、海量数据集成能力、物联能力、行业服务能力、泛在能力,因此为快速构建数据互通、应用集成的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步骤三:基于应用支撑平台,构建多行业、多领域的应用。如:智慧医疗、电子政务、城市应急、智慧社区等。

2. 急用优先策略(适用于A、B、C类城市)

步骤一:根据城市需求,先建设急需的应用系统。可以先安排一批社会民生效果明显、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条件较成熟的重点智慧示范工程,以政府智慧城市应用建设和采购启动市场,鼓励企业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智慧型民生服务。

步骤二:建设应用支撑平台,整合多类应用。建设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将已建设的多类应用接入,并基于此平台构建未来的多类应用。

3. 整合优先策略(适用于A、B类城市)

步骤一:新建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整合已有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在数据层面能够解决异构数据源共享的问题;在应用层面,用SOA的方法实现不同应用间相互访问和调用;在流程层面用BPEL等手段实现快速的流程集成。

篇6

关键词 智慧教育;终身学习;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08-04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of Lifelong Learning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under Framework of Smart City: based on City of Ningbo Practice//YIN Tian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LEPSP’s design idea, con-

struction projects and future application prospec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Ningbo Smart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Ningbo. It is expected to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education in other cities.

Key words smart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cloud platform

1 引言

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的概念起源于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最初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成一个平台,并以智慧化的手段来改变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模式[1]。2009年,IBM全球教育产业副总裁Michael King进一步明确了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即:学生的技术沉浸,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服务型经济的知识技能,系统、文化和资源的全球整合以及教育在21世纪经济中的关键作用[2]。

随着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升级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智慧教育的内涵得到扩展和完善,并成为我国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3]。我国学者祝智庭将智慧教育的内涵阐述为“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灵巧技术)构建智能化环境,让师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方法,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人才”[4]。文献[5]认为智慧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能够通过多元取向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无所不在地让学生接近学习入口,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学习服务。文献[6]认为智慧教育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可见,无论智慧教育以何种方式定义,其施的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便利化和多元化。

围绕上述基本目标,国际上已有很多国家制定了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如马来西亚的“智能学校”推进计划、韩国的《推进智慧教育战略实行计划》等[7]。在国内,有关智慧教育的研究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并涌现了大批以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装备、教育资源共享为代表的建设项目。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组织实施,因此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低水平建设的现象。实际上,无论是智慧校园、教育装备,还是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些都应该是智慧教育服务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不应该彼此割裂。一个结构完善、功能完备、综合性和扩展性较强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站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宏观视角,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整合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面向社会公众,形成覆盖多层次需求的终身学习综合服务平台。

在此背景下,宁波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借助智慧教育体系发展框架,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开展区域层面上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本文在分析宁波教育信息化现状基础上,结合宁波智慧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阐述宁波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建设内容和应用展望,期望对国内其他城市的智慧教育建设带来一定启发。

2 宁波市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推动情况 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带动下,宁波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2010年,宁波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2012年,宁波又先一步开展城市层面的智慧教育课题研究;2014年,智慧教育项目被列为该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以3年1.4亿元的大投入进行建设。全市已经实现所有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园网,并架设一条带宽1 G、贯通全市教育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市、县(区)、校三级网络的互联互通,有效消除了校园“信息孤岛”,为宁波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搭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校际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和网络设施条件。

社区教育建设状况 近年来,宁波市的社区教育紧紧围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打造学习型城市,共建美丽和谐家园”这一中心目标,大力推进“服务型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特别是2009年成立宁波社区大学,建立宁波市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之后,宁波社区教育实现“一年一进步、五年一跨越”。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组织领导体系和“以市社区大学―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市民(村民)学校为主轴,城乡市民家庭学习点为辅助的‘4+1’”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4个层级和学校、行业、社区、网络四大系统组成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这一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目前全市拥有海曙区、鄞州区、江东区3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北仑区、江北区、慈溪市、镇海区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8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社区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建设初见成效,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终身学习典型,初步形成“一区一品,一市一特”的良好局面,为终身学习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 宁波市于2010年建成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由中心门户平台、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以及服务推广等三大项目构成,可为广大用户与读者提供各类型科技文献的免费查询服务,用户读者可通过即时下载或原文传递等方式,获取所需的文献全文,享用国内和国际重要的文献信息联盟的服务和全市主要图书馆联合目录查询服务等。

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已建有15个馆藏目录数据库、16个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可供检索元数据达2.63亿条,文献种类包括中外文期刊、中外文标准、中外文专利、中外文博硕士论文、中外文会议论文、中外文图书、中文报纸以及词条、人物和信息咨询。同时引进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信息平台、谷歌(Google)学术搜索、国研网等国内外大型文献服务系统,购置GETD、TEPS、ART、PMTO等专业性质的资源库,新增新东方、考试资源库等教育学习类资源,能较好满足全市各类用户读者的需要。截至目前,共有注册用户80余万人,原文传递服务200余万篇,并在全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点。

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宁波市的终身学平台构建工作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和宁波综合教育实力的烘托与推动下形成一定氛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与一个“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便捷、实效、全纳的终身学平台目标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如对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的价值、作用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缺乏足够动力,实施进程缓慢;领导协调机构不够明确,体系运作不够顺畅;平台建设的目标规划和职责任务等还没有得到明确落实,建设方案不够翔实;各层级社区教育单位各自为政,终身学习平台低层次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严重;体制机制、法律保障、人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亟待加快推进。

3 智慧教育框架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目标 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统一应用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的开放式、面向学习服务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优质的教育与学习资源,通过同步直播、自主点播、个性化推送等方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为广大市民(教师、学生、社会大众)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所有人都能学习,终身都能学习的个人学习空间”。

平台的体系架构设计 智慧教育框架下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遵循先进、成熟、安全、可靠的原则,充分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创新设计各业务服务,形成宁波智慧教育服务云总体框架。平台采取自主选学的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级别、不同专业领域培训的多层次需求。

如图1所示,终身学习公共服掌教架构可分为四层,由下至上依次为基础设施服务层、平台服务层、软件服务层、客户端服务层。

1)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建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软硬件基础设备等组成的云基础架构及虚拟化、云存储系统等组成的云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开放、按需分配、动态调整、灵活扩展。

2)平台服务层(PAAS):建立公共基础平台,包括统一的基础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交换服务,通过数据整合与共享,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并实现与市平台其他产业云的数据交换。

3)软件服务层(SAAS):建立包括人人通网络空间及空中课堂、数字图书馆、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系统。

4)客户端服务层:为各类用户提供教育教学、学习信息服务的统一门户入口。

平台建设基本内容

1)公共基础云平台。当前教育行业信息化存在非常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这进而导致系统资源浪费,管理困难,资源共享性弱,服务的对象狭窄,缺乏伸缩性、扩展性以及互动互通性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系统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和统一提供服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里面最为关键性的理念是“统一”,实现统一的前提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应优先建设的是面向教育资源整合的公共基础云平台。

如图2所示,该平台应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IAAS)和平台服务(PAAS)两大构件。其中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硬件部分,通过虚拟化技术提供基础硬件平台服务;平台服务包括认证、授权、数据管理等平台服务系统,主要由中间件、数据库以及开发平台等组成。

2)空中课堂。空中课堂是宁波智慧教育平台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通过“门户网站”“空中课堂直播平台”“人人通网络空间”“互动SNS社区”等模块的建设,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名师网络教学、名师工作室网络答疑教学,实现市民的学习资源管理、网校直播互动课堂和在线点播学习等功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

3)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是宁波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模块,开通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网络运行环境与系统软硬件设施,并在内容、运营管理方面探索宁波终身学习服务的可持续运营机制。具体的建设内容包括:

①开展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专项活动,通过引进、自建和共建等多种方式,完善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为市民提供广泛、有用的学习资源;

②完成宁波市终身学习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发放市民终身学习卡,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对全市各级终身教育服务机构的评估认证、注册与信息化管理;

③完成宁波市终身学习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基本完善,促进“人人、处处、时时”的泛在化终身学习环境形成。

4)数字图书馆。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整合全市各级图书馆藏资源,面向中小学、高校和社会公众,探索多样化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运营模式,连接前述各学习平台及教学管理系统,辅助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时增强数字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由于宁波市前期已有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基础,因此,此部分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整合。目前,宁波数字图书馆正加大力度开展手机图书馆和各高校的教育联盟平台建设,力争实现数字图书馆与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集成。

4 结论与展望

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育理念、生态环境和运作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趋势。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下,大力l展智慧教育,将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作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宁波市智慧城市落地民生服务的关键举措。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推进,宁波在智慧教育应用领域的率先实践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接下来,宁波可在教学资源、教育服务推广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积累,并逐步探索“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建设机制,促进智慧教育平台的持续运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小花.2013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Z1):92-98.

[2]Rudd J, Davia C, Sullivan P. 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2009-09-30].http:///redpapers-/pdfs/redp4564.pdf.

[3]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2,18(3):20-26.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7-15.

[5]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15-17.

[6]金江军.智慧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篇7

关键词 民生;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 K915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1)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聪明起来,通过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网络等连接然后进行智能化分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说法。

(2)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城市、市民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3)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工具方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以上概念,无论从城市建设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角度,都无非是体现了“最新”、“智慧”。概括来说,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1.1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及问题所在

近年来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升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京沪广深等一线特大城市外,南京、武汉、无锡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但由于技术规范不一致、准确性和一致性差、安全责任不明晰、目标利益不协调等,各地方、各部门成为信息孤岛。并且由于更注重工程而不是民生,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舍本逐末的死胡同。

1.2 重硬轻软导致的信息量偏低

如同人的聪明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记忆,城市“智慧”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有价值数据,最好是拥有高信息量的海量数据。

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明显的“贪大求全”现象,片面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形同虚设。

自信息化概念始,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时代,重硬轻软始终是中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顽疾。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原因:一是政绩需要。硬件比软件可视化程度更高,资产登记制度也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二是人才匮乏。目前全球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核心信息系统开发等软性人才奇缺,且此类人才培养周期长,导致信息化过程中找不到软件“领军人物”。三是先易后难。因为缺乏整体架构方案,本着先易后难、硬件先行的思路,造就了一批“智慧城市一期”的数据中心、信息机房、专网建设等项目,而软件应用和数据融合遥遥无期。

1.3 工程技术思维导致的总体架构不合理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可以看出,七层的划定中,下面五层的建设主要是围绕这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来的,而上层的横向应用,简单、宽泛,缺乏对应的细致应用,也并没有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流程对接。所以,在工程建设的视角来看,想当然的是先做基础,等着应用去“生产”数据,而不是纵向地从应用开始,有了数据去找地方“贮存”。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路、两个方向。

二:智慧城市建设,民生为王

之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多数是以工程视角来定义,本文拟从民生角度,谈谈智慧城市应该建设哪些内容,应该部署哪些应用。

智慧城市不能只是政绩,它的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入手,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建设。这不仅仅是信息化的问题,而是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服务手段解决城市健康发展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改善民生服务的突出问题,让城市居民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首先建什么,是市级省级数据中心吗?是跨运营商的云计算平台吗?不是的。

三:智慧社区概念与建设

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建设智慧社区应该首当其冲。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社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智慧社区从功能上讲,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

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和普及。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社区应用前景广阔,社区应用既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美妙的现代化的信息、娱乐、生活等方面的便利,也可以协助政府进行高效管理,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智慧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多个智慧社区有机组合而成的。

3.1 市民一卡通概念与建设

市民一卡通是城市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民心工程”。有利于优化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流程,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乡一体化IC卡产业发展。全面融合城市交通、金融、商业、教育、社保、卫生、旅游、社区等领域的社会资源,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推动数字化宜居智慧城市发展,树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形象。

市民一卡通系统架构应具备多级结算体系、清晰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密钥安全机制,系统总体部署分为以中央清算、统一卡务、密钥管理、数据交换为 “核心平台”应用,实现与教科文卫、工农交建、公共事业等各行业分中心平台的集成共享应用,为政府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和应急管控,方便市民卡手持卡或手机在城市内轻松支付等智慧应用。

3.2 智慧民生工程概念与建设

民生,民之安生。衣食住行、工学科研、求医问药,这些都是民生的重要组成,也是最形象的体现。智慧城市需要解决上述组成元素的“智慧化”,可是之前,确实很多城市管理者走错了方向。比如,政府一直说“就业是民生基础”,可是很多“智慧城市”里,其市民还不能通过手机应用来实时查看本地就业岗位。

有的案例看起来归结于利益纠葛、信息壁垒,比如病患在一家医院拍的片子,拿到别家医院,照样要重拍一张。实际上,这不是医院的问题,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问题。如果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上端构建“智慧医疗”功能模块,将全市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数据实施整合,这样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也不需要横向打通各医院间的信息系统。

民生无小事。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该要以民生为主要出发点,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去实现更多的惠民功能。比如移动端的信息平台全部按个人真实需求逻辑分类,市民无需再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能分工和复杂办事流程而苦恼。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建设,或者多个项目的叠加,而是以城市和谐繁荣、民生幸福为目标的一次系统思考和实践。以民生为核心和出发点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013,4

篇8

被誉为“中国大数据之都”的贵阳,正在打造“以大数据为特色引领的创新型中心城市”。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表示,实现这个目标,既要抓产业、抓氛围,还要“让贵阳成为创新应用最好的实验场”。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贵阳先行先试,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建设用大数据支撑的信息化系统,使实时的、动态的数据为城市服务,为市民服务。

打造15分钟智慧生活圈

6月20日,贵阳首个智慧社区试点平台在观山湖区世纪城社区上线运行:

通过有线电视和手机APP下单,各种百货食品15分钟内送货上门;

利用电视屏幕和手机APP,可以实现视频、视频调解、律师视频服务;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移动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智能采集停车位数据、查找并导航目标停车位、在线缴费、实时监控停车行为,智能停车。

……

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些充满“智慧”的生活应用,已经在贵阳世纪城社区逐步推广开来。家中安装了“父母乐”高清双向互动机顶盒的电视用户,用遥控器打开智慧社区平台,就可以享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智慧服务。

家住观山湖区世纪城龙泉苑的刘运民老人,自称“时尚了一把”,成为智慧社区试点平台的第一批用户。7月1日下午,他用遥控器操作电视,通过机顶盒上的摄像头,在贵州医科大学的“贵医云”平台看了一次病。经过视频问诊之后,医生建议他去社区服务中心做一次全面检查,以免“老毛病”加重。

针对社区的空巢老人,智慧平台还推出了安全签到功能。老人在家打开电视,可以实现每日安全签到。签到的数据显示在后台,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及时掌握信息,一旦出现未签到的情况,便会及时上门查看。

“智慧社区是以广电网络为基础,整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有线电视+服务站点+移动互联网’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世纪城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杨梅说,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居民在家就可以了解小区资讯以及各种政务办理流程;在电视上输入手机号码,即可轻松实现预约排号;简单操作遥控器,即可通过“贵医云”平台看病。

“平台还设置了调查功能,社区可以向居民征求意见,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意向服务。”杨梅说,随着智慧社区平台功能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有效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智慧服务的双融合。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世纪城智慧社区平台运营的东华互联宜家数据服务有限公司高级运营经理杨淳说,通过有线、无线、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智慧社区平台将在智能家居、视频监控、社区医疗、政务服务、家政护理、老人关爱等领域提供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实现服务居民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

目前,世纪城约2600户居民可以使用智慧社区平台,并享受相关智慧服务。今年8月至2017年6月期间,智慧社区平台将逐步在贵阳市94个社区和538个居民委员会推广。

智能设备聚焦养老服务

7月6日上午,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爱老居”碧海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25位老年用户进行培训。现场,老人们相互交流使用体验,其乐融融。76岁的李培植就是其中一员,他拿着手机点个不停,显得活力十足。

“爱银发‘智能管家’是专门针对我们老年人开发的新产品,操作很方便,功能也齐全。”李培植说,他试着在设备上点了一份营养特色餐,还不到一分钟时间,就有工作人员与他联系,以后他可以在家点餐,然后选择送餐上门。

李培植说,自己更愿意到服务中心进餐,用完餐还可以和其他老人一起玩牌、下棋――这些在服务中心都是免费提供。

“‘爱老居’是观山湖区政府、碧海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的‘互联网+社区’关爱项目,政府牵头组建,公司负责维护。”“爱老居”碧海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熊流芳介绍,通过服务中心推出的爱银发“智能管家”手机APP、可穿戴智能设备及社区智能终端等设备设施,“互联网+社区关爱”服务辐射到碧海社区周边12个居委、24个小区,目前,已为社区周边500余名老人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为帮助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花费上千万元采购了一批先进的医疗器械,比如微磁量子共振检测系统、微磁细胞频谱扫描系统、心血管功能检测系统、智能全身健康风险扫描系统等,可以自动采集老人身体数据,推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身体数据和健康方案,都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熊流芳说,根据老年居民的需求,服务中心还定期邀请金阳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坐诊。

“接下来,我们会将老年群体的需求进行整合,通过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分析,为老年群体提供精准化、专业化、定制化服务。”熊流芳说,“爱老居”项目还推出了亲情关爱服务,向家长、幼儿推广敬老文化,促进家庭和睦。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除了智慧社区、智慧生活等针对居民提供服务的平台之外,还有更多智慧应用,正在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贵阳大数据创新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演播厅,技术人员正在大屏幕旁向参观者演示:

“这是基于大数据的贵阳市交通与能耗监测系统,全城各路段是畅通、缓行,还是拥堵、严重拥堵,市民能够实时掌握情况,选择出行方式;能耗监测系统实时更新全市各地PM排放指数,时刻守护着贵阳的绿水青山。”

“这项应用名为‘微景天下’,已推出全国首张城市云名片‘爽爽贵阳・中国数谷’,通过全新的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定位技术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丰富、更易于传播和交互的贵阳。”

“这是贵阳市工业经济监测预警平台,依托贵阳市块数据实验室,贵阳市各区(县)的工业企业结构分析、支柱产业监测、新兴产业监测、工业需求、工业效能、产业亏损情况、产业债务风险等十几种块数据一目了然,为政府精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

目前,贵阳大数据创新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已与微软、英特尔、戴尔、博科等企业开展合作,已有十几家大数据孵化企业入驻中心,负责“智慧门牌”系统研发的贵州零壹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4月开始,“智慧门牌”系统被贵阳市云岩区公安分局运用于基层管理的实践中,给辖区内每栋房屋编号、定位、登记房屋及人口信息,摸清人口底数,以“二维码+移动终端”的组合方式,推出了“云岩公安分局智慧门牌管理平台”。人口流动性大,治安管理困难的改茶村正是该平台的试点地区。

篇9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空调或暖气已经开好,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这样的场景描述通常会被理解成科技宣传片中的画面。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代替人,用智能化的程序完成人们预先设定好的任务,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了。人们将家庭中这样的变化称为智慧家庭。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

智慧家庭结合了更多以“家庭”为主题的生活需求,例如除了常用家电设备外,再加上照明、监控、三表计量、供水供暖、开关插座,甚至是对人的感知,这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再提升一个台阶,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个愿望。

跑马圈地是对策?

智慧家庭综合了互联网、计算处理、网络通讯、感应与控制等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个蓝海市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无线智能家居产业与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等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家庭服务平台系统属于智能家居的范畴,在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早就有市场预测,我国智慧家庭规模会在2015年达到1240亿元。然而事实情况又如何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你的家庭够智慧了吗?那么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实际上,近年来智慧家庭产业的确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度,参与者众多。不同领域的参与者也都开始瞄准智慧家庭市场,开始了各自的跑马圈地。

目前涌入智慧家庭产业的参与者包括运营商、互联网厂商、系统设备商、宽带民营资本,传统家电厂商、甚至是房地产商。可以说,智慧家庭产业的生态链相对完整,市场布局已经快速形成规模。虽然目前普通用户对于智慧家庭的感知渗透率依然偏低,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领域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支撑。

传统家电厂商在众多市场参与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这反映出家电制造商对于新兴的智慧家庭产业的关注。由于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家电厂商必须寻求新的市场方向,智慧家庭产业成为家电厂商们未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对电信产业来说,智慧家庭给予了电信运营商又一次长足发展的机会,电信运营商进入用户家庭的优势十分突出,毕竟能够接入用户家中只有电力线、宽带线、同轴电缆,网络是各项智慧硬件布局的基础。

从市场布局来看,各路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机遇,产业的理解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延伸。然而各自的跑马圈地虽然已经开始,却并没有看到预料中的发展热潮,智慧家庭产业的发展或许并不需要唯一的主导,而是需要给予各路参与者共同的目标,协作发展。

从资源融合到产业协作

智慧家庭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企业服务信息化可极大的方便居民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智慧家庭产业拥有完整的生态链,想要发展起来并不难,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还是家电企业都应该从自身的本行做起,发挥优势赢得合作,毕竟做大或许容易,但做全就太难了。

如今,智慧家庭也有了更具体的发展方向,例如转向智慧社区发展,以社区的模式来运作智慧家庭更容易形成产业化模式;以及细化至健康养老等方向上。而在智慧家庭市场的比拼上,未来会聚焦在资源层面,这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

以制造业起家的四川长虹去年推出了国内首个“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服务模式的落地方案,首期推出智慧物业和智慧健康两大业务平台,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活智能终端制造业。长虹并没有依托自己的传统家电优势独揽大局,而是意识到智慧社区建设首先应该是开放、共享和协同的,需要与物业公司、本地生活服务商进行跨界合作与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可拓展的智慧社区。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家庭、社区间联接的设备越来越广泛,要实现智慧社区的关键在于解决不同设备、不同品牌智能终端的联接和协同难题。为此,长虹技术团队创造性的提出了IPP联接技术构架,通过基于IPP技术搭建的长虹智慧社区平台,可实现泛虹化设备及不同友商品牌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互控,通过长虹的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优势,可实现“社区、家庭、人 社区、家庭各个终端设备 物业服务及周边生活服务”的广泛交互与协同,从而带来全新的智慧生活体验。通过与物业共建长虹智慧物业平台,可衔接水电、门禁、日用品送到家、家政、保姆、ETC、车位等服务端口,提供“线上 线下、云端 终端、平台 业务”的一整套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此外,在健康养老方面,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与国家卫计委有关司局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视听产品处王中在会上表示,2016年,将根据智慧家庭的发展趋势,在该领域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产业创新平台和生态构建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健康养老工作。经过研究,健康养老是智慧家庭各个典型运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强烈的背景下,健康养老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点和增长点。当前,我国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缺口巨大,通过应用信息新技术,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

据悉,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与国家卫计委有关司局近期已经就此进行很好的沟通,2016年将联手推进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工作,展开相关的探索。首先,开展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应用示范。鼓励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开展试点,调动各级医疗资源、基层组织以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产业企业等方面的力量,打通服务链条,共同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其次,研究制定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健康养老涉及到医疗监管、民政部门、食药监等各个部门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打通这些环节,单靠企业或者一个地方的力量都难以完成,有必要推出顶层设计和一些鼓励性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第三,开展智慧家庭健康养老相关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订工作。第四,支持各地推进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篇10

2013年初,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而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此则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显然,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开始进入实际落地的阶段。可以想见,随着这90个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启动,一轮新的智慧城市热潮将会席卷而来。

不过,对于每个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建设究竟该如何启动,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很多智慧城市服务商、城市管理者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智慧城市建设切入点?

打破条块分割成为难题

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建设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切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建设者发现,打造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并非易事。其中,城市各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所造成的信息共享障碍,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

事实上,一些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有意地避开了这一难题,选择从某个行业应用入手,比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但在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政通)方案集成部经理吴江寿看来。这种做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可能应用系统很漂亮,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系统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很难用活。”吴江寿举例说,很多所谓的智慧城市应用,在建设初期,搞得很热闹,但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人愿意使用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共享信息,所以系统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吴江寿认为,“如果不能把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打通共享,那么智慧城市只能是空中楼阁。”

从数字城管到社会管理

怎样才能化解这一难题呢?

“由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入手,来进行城市基础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吴江寿说。数字政通从2004年开始为城市进行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至今已经有9年时间。如今,他们的数字城管系统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通过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对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统的建设,打破了城市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城市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

事实上,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会涉及到公安、消防、房地产管理、电力、通信等多个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而这些信息大多是静态的数据,对于各个部门而言,敏感性并不是很强,因此在进行这些信息的整合共享时,遇到的阻力往往也会比较小。

这样,通过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和推进,可以先完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整合,让城市各个部门适应这种建设方式,逐步建立一种习惯。

当然,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只是一个开始。在完成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后,城市还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建设:社会管理系统的实施。

与数字城管系统不同的是,社会管理系统更多的是对城市动态信息的整合,其中主要包括6个方面:地、物、情、事、组、人。

其中,地指的是对重要地点的监控、管理等;物指的是对重点设施的管理,如消防设施等;情指的是对舆情、民情的监督和管理;事指的是对具体事件的管理;组指的是对基层各个组织机构的管理;人指的是对所有人员的监控和管理。“社会管理系统主要是围绕这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和数字城管系统不同的是,城管系统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整合,而社会管理系统则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整合。”吴江寿介绍说,社会管理系统的原则是问题尽量在基层化解和解决,因此它更加注重的是城市基础化信息的整合。比如,以人口信息为例,城市的各个部门都掌握和人口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公安、社保、民政等。一个居民在不同部门的信息也有很大的差别,但通常情况下,这些部门并不愿意将信息共享出来。但如果不能实现各部门之间人口信息的共享,在社会管理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比如一个人死亡后,公安部门知道了这一信息,但民政部门可能还不知道,因此还给这个人继续发放社保金,这样就会给政府增加办公成本。

而通过社会管理系统的应用,会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因为这种共享会给每个部门都带来工作效率或业务价值上的提升。“通过应用来带动信息交换,所遇到的阻力和障碍会小的多。而且,一旦信息共享的效果体现出来后,其他的部门就会主动找上门来,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吴江寿介绍道。

由于社会管理系统更多的聚焦于基础信息的整合,因此在信息整合之后,所发挥的作用也更贴近于普通居民的生活。以智慧社区服务为例,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便民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基于整合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更为周到、贴心的服务。比如,系统通过公安部门共享的信息,得知某位老人今天满60岁,系统就会主动给该老人所在的网格的管理员发送信息,通知管理员,在他所负责的区域内,哪位老人刚刚年满60岁。接到这一信息后,网格管理员则可以主动上门,到老人家里为其办理老年卡,让这位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社区所提供的便民服务。显然,信息的共享,以及社会管理系统的应用,让社区的服务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式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