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措施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力度,不仅新建、扩建、改建了许多科研、生产基地,也添置了许多新设备,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是建设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真实记录,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是项目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科工办〔2007〕161号)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工作管理办法》(科工计〔2015〕931号)中明确规定:“项目档案验收是项目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之一。未经项目档案验收或者项目档案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或通过项目竣工验收”。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2.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不是简单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管理,全面跟进项目建设,对项目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项目档案的形成与管理贯穿整个项目建设过程,通过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档案支持。3.是项目后续维护的有效凭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在今后项目工程的实施、改建、扩建,设备采购、运行、维护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是检验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追溯责任的有效凭证,也是企业维权的有力证据。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重视程度不高首先,档案部门在科研单位中属于科研保障部门,主要任务就是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为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档案支持。军品科研单位为了实现盈利和自身的更好发展,以科研生产为主要任务,虽然档案工作不可或缺,但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高,这样就增加了开展档案工作的难度。其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不同于科技档案,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部分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样,项目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也存在着轻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情况,认为可有可无,这就直接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不完整。此外,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档案工作岗位待遇低下的问题,造成业务骨干流失、人才缺乏,特别是人员更替频繁的现象突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新职工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胜任这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阻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收集不完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是项目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项目档案验收检查的关注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收集的完整性一直是困扰档案部门的一大难题。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往往是一年、两年甚至几年,项目建设周期长,在此期间不免会发生人员变动,文件材料交接不清楚、不完整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涉及部门繁多,对外有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对内有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设备使用部门、档案部门等。因此工程建设期间,产生的档案文件材料数量大、类型多,既有管理性文件材料,又有专业技术性文件材料。这些问题都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来源渠道多,如基础建设项目,参建单位各自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时各单位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档案管理岗位上的人员不同,各自对标准规范理解的程度不同,这些都会造成在进行档案移交时档案状态的多样性。同时,在项目档案整理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整理规范,经常会出现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的情况。常见的问题有:应归档文件材料遗漏;接收了归档范围之外的无用的文件材料;归档文件材料不是原件;文件签署不齐全、签章不完备;归档文件材料随意涂改;归档文件材料附件、相关资料不完整等。这些档案整理不规范的问题都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人才缺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复杂性高、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土建、设备、工艺、监理、招投标等相关专业领域,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档案部门作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大、兼职多,每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业务提高,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消极被动;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在单位中一般地位不高,低收入留不住真人才,档案管理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而新员工自身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的整体了解,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

三、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应对措施

1.提高全员认识,健全规章制度要始终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和档案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统一认识,始终把创建一流项目档案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在项目档案管理上,应始终坚持实行前端控制,全过程参与,与项目建设同步。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针对项目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管理方式等具体问题,编写相应的管理文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对规章制度的宣传贯彻,实现全员档案意识的明显增强,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2.制定归档计划,优化收集工作健全完备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坚实后盾,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归档计划是促进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有力措施。在以往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补订归档计划的情况,这无疑没有发挥归档计划的实际作用。在编制归档计划时,我们应做到多方面沟通,不能闭门造车,任何单方面制定的归档计划都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单位项目管理部门每年应按照项目节点制定项目档案归档计划,在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明确各类档案文件材料的责任归档部门和归档时间,并按计划进行检查,督促项目档案责任部门做好项目档案文件材料的积累和移交工作,以确保各类档案文件材料的及时归档。3.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整理工作针对参建单位多、各单位之间档案整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转变工作方式,提前介入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根据各单位参与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归档范围;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定期对项目管理人员、建设人员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项目档案工作时,要加强对重点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如项目前期管理性文件、隐蔽工程文件,项目开、竣工仪式照片、录像等。4.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档案管理人员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行为主体,其自身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建设项目的整体了解,做好档案管理“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全面跟进项目的实施;其次,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项目档案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成熟经验;第四,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一定奖励,鼓励档案人员积极主动地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多项并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档案管理队伍,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5.做好自检工作,备战档案验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中明确规定:“在项目档案验收前,项目建设单位(法人)应组织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根据档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依照《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内容及要求》进行全面自检”。各单位在申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前,都应组织开展项目档案自检工作。项目档案自检工作是推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举措。通过档案自检工作可以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自检报告,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质量,为顺利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11(1):38-40

[2]周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质量控制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07(1):5-8

[3]刘曼.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与思考[J].档案工作,2015(8):71-72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改善措施

1.目前我们国家投资审计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们国家的投资审计发展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投资审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已经形成了适应我们国家的投资审计体系,具体地来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现状主要有:首先,投资审计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开展资产审计不仅提升了企业资金往来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其次,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经成为了集团公司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和财务设计的一项核心内容,最后是我们国家的审计效率过低。

1.2我们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市场较为混乱,规章制度等都还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当下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于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忽视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违法违纪现象的审计和处理,最终导致这些企业的固定投资审计结果无法实现其真实的功能――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很多集团公司的固定资产的审计不够全面,大多数企业选择在每个会计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但是却并没有实施事前审计和事中监管,这样根本无法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真实可靠,而且也会给实际的审计和投资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最后就是目前我国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或者是专业的审计人才的欠缺还很大,现有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都有很多的不足,不论是能力上的欠缺还是经验的不足都会给实际的审计工作开展带来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投资效率。这些问题虽然并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全部问题,但是却是其存在的最为严重的几个方面,而且也是必须要引起社会和国家广泛关注的企业资产管理问题。

2.改革、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措施和方法

2.1对现有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念和措施进行改革和创新

对现有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和措施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改革审计制度的前提,只有从理念上进行改革才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指导。传统的固定资产审计措施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有的经济转型的形势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寻找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投资审计准则和制度。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探索审计的新理念,新思路,寻找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的制度的转变。这样的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企业资金的管理方式、固定资产的筹措方式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变,这些变化都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措施和方法等发生改变,尤其是审计的环境、对象,内容和审计的方式,而且极其容易出现的就是各个方向改变的程度都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在制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制度和模式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将这些改变和实际的审计需求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和实际需要的制度和规定,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提升企业的资产审计效率服务。

2.2改变固有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方式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的企业对于自己的固定资产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在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可以分为:易损耗品和实用品,易损耗品包括公司的电脑耗材,打印纸等办公用品,其他的固定资产就是指那些价值比较高,而且会随着使用的年限增长会不断折旧的物品,比如办公桌、电脑等,这些都属于固定资产,也都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核心内容,但是在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审计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需要和要求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审计,这不仅造成审计结果的不准确,而且也会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决策和外界对该企业的财务监管,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者必须要明确自己所有审计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分类,将其按照实际的特征和数量进行精确的审查和统计,确保整个审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其次就是审计部门和机关必须要改善自身的审计方式,这也是影响企业固定资产审计的一个关键因素。

2.3健全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规划和战略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对于企业资产审计行业来说更是对专业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因为它要求参与审计的人员不仅要有职业道德,更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做准备,因此在提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个项目就是必须要从整体上提升我们国家的专业的审计人才数量和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要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规划,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总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我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率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也是每个审计工作者应有的职责和义务,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就是健全我们国家的审计人才的培养规划,努力平衡社会对专业的审计人才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我们国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结

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优化资源配置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最佳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都离不开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支持,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着重我们国家的审计实力和审计效率的提升是我们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 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 “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 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 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 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 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 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 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 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 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1] 吕秀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投资项目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行为。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因其投资金额较大、使用周期较长、投资主体和受关注程度高,所以适时地加强对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不够广,审计力度不够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审计机关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经审计的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比重还相当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基建、审计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手中,审计的监督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审计机关受人员、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投资建设项目全部加以审计。

1.2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不能提前介入

审计的提前介入是指审计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参与项目投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项目建设决策和程序的合法性、科学性,又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目前我们的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主要发挥监督作用,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尤其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

1.3现有审计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审计机关目前具备财务知识的人员比较多,具备工程、计算机、法律知识的人员比较少,而既具备工程知识又具备财务、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则少之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审计机关平时没有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第二,审计专业难以吸引工程造价师等专业人才加入审计人员队伍。

1.4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侧重于微观层面,有时单纯“就项目审项目”

审计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搞好建设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没有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效益审计、全过程审计扩展的意识,也没有树立“跳出审计谈经济,围绕经济搞审计”的观念。第二,由于投资领域的市场动作、建设管理尚不规范,发现和披露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仍然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第三,由于建设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消耗大等特点,且其投入产出是分阶段一次性完成的,因此对建设项目的审计要根据项目建设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

2对策

2.1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配备充足、合格的审计人员是审计机关有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基本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日趋智能化,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精通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法律、经济、工程技术、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因此,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将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可以采取如下途径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人才的外部引进,即适当增加编制,用于引进审计机关所亟须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第三,系统内部的人才整合,即上级审计机关对于享有审计权限而又人手不够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可以委托或者授权下级审计机关来办理;第四,建立外部人才网络,即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中介、咨询机构中的技术专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必要时可以聘请他们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第五,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近几年违法乱纪现象较严重,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要使审计人员树立坚守的政治信念,加强廉政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2.2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目前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加快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迫在眉睫,必须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在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测试,以分析测试结果作为拟定审计计划、实施审查、作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2.3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投资绩效审计过渡

自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我国投资审计主要是以工程管理、财务收支为主体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审计署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效益审计为主,促进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改革和转轨时期,按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一般规律,这个时期的建筑市场管理、经济秩序都比较混乱,容易发生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因此,我国投资审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以查错防弊为主要任务,是从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2.4从事后审计逐步向全面参与、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

审计人员作为项目管理的监督部门,应将投资控制视为已任,主动全方位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之中,除定期参加工程例会,收集情况外,在各相应阶段,如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各阶段,也应广泛参与获得信息。唯有把审计关口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午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J].审计研究,1996.

[2]林长彬,蒋君丽.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效益审计方向研究[J].当代审计,2003.

篇5

关键词:统计制度 固定资产 投资改革 重组调整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对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对固定资产投资专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根据统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统计制度改革的内容

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统计局从2011年开始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投资统计的起报点进行了调整

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报点的重新调整是统计制度改革的重点,在统计制度进行改革以后,将起报点由50万上调到500万,即只对总投资在500万以上的项目投资进行检查和统计,并直接向相应部门呈报投资情况。在对投资统计的起报点进行调整时,制定了不允许项目打捆上报的制度,必须保证是单个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500万时才可以上报。

(二)建立新开项目的相应制度

为了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加强了对新开项目的投资统计的重视,为新开项目的投资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和重要保障。

首先,新项目入库预报制度。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制定了新开项目的入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入库预报程序参考。在新制度的指导下,入库预报程序坚持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经过审批同意的项目入库,对于超过十亿元的项目要报送给国家统计局进行必要的审批。

其次,新项目的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对新开项目的有效管理,真正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新开的项目进行管理,因此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加强了对新开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视。对于每一个新入库的项目都建立电子档案,其中包括新开项目的入库申请表和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统计制度改革对固定资产投资专业的影响

统计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效的解决了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及时入库的问题。在新的统计制度的支持下,新增的投资项目可以通过预报审批等程序正式入库,并且在入库以前要准备好相应的证明材料。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形势下,不断涌现出多种新的投资项目,统计制度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统计不合理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是根据农村和城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调查统计方法,这样就使得农村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难以列入到统计范围之内,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科学合理。

(二)统计口径不统一

在固定资产的统计中,存在着多种报表,虽然新的统计制度对投资项目的起报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致,对于不同项目的投资采用不同的表式,致使表种繁多,加大了不同地方统计资料对比分析的难度。

(三)投资分组不科学

在当前的统计制度的要求下,是按填报单位进行投资统计汇总的,这样就造成统计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特别是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统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如我国的房地产存在着异地建房的现象,其登记注册地的统计部门会按照企业进行统计,进而出现异地开发投资漏统计的问题。

(四)个体单位统计难度大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涌现大量的个体经济,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难度,这是因为大部分的个体单位的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和统计台账。

三、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有效策略

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可信性和科学性,需要在现有的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一般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统计的重视

新的统计制度规定了起报点和统计方法,这就需要加强对较大规模的投资的重视,包括城镇的和农村的,要提高统计工作的全面性,避免出现漏统计的现象。

(二)建立投资项目统计备案制度

凡是经过审批的投资项目都需要经过统计部门的备案,这样可以为统计部门及时了解项目投资的情况,提高了项目投资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各个地区也要对规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备案,便于从整体上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进行把握。

(三)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关系到统计的可靠性,因此需要结合固定资产统计的要求选择科学的统计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消其他投资统计、房地产开发按照实物进行统计等。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统计制度改革中,要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与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有效需求,统计制度设计环节就要做好为企业与社会公众服务的基础。结合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统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6-0060-03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拥有的丰富的资源极不相称,经济落后、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借助国家良好的政策机遇和资源优势,借鉴发达和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地区优势和特色,锡盟确定着力培育新型化工、现代能源、有色金属、绿色食品、文化旅游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煤—电—化工、煤-电-冶金、煤-电-新型材料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把锡盟建设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草原特色旅游胜地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实现以上经济发展目标,重要措施就是招商引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锡盟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近几年锡盟不断丰富招商方式、细化工作流程,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平台宣传锡林郭勒的同时,更加注重招商实效,通过精心组织各类经贸洽谈活动、积极与企业对接沟通,促成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署协议、落地开工,为锡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重点在组织大规模招商推介活动基础上,通过“以商招商”、“一对一招商”、“园区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打出了招商引资工作的“组合拳”。2012年全盟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43项,引进盟外到位资金450.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7%,比上年增长71.6%。其中引进区外项目93项,到位资金119.7亿元,同比增加2.38亿元,增长2.0%;积极拓宽招商来源渠道,引资投向领域广泛。2012年末锡盟招商引资资金450.7亿元,其中2012年内引进区内盟外资金213.7亿元,2012年内区外到位资金119.7亿元。引资投向涉及广泛,如2012年内锡盟区内盟外引资投入项目数295个,投资金额213.7亿元,其中投入第一产业的项目数2个,投入金额2900万元,占比0.1%;投入第二产业项目数91个,投入金额102.3亿元,占比47.9%:投入第二产业项目数202个,投入金额111.1亿元,占比52%。2012年,盟行署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18项,同比增加4项,协议资金3054亿元,同比增加788亿元,增长35%。项目涉及“煤-电-化工”、“煤-电-冶金”、“煤-电-新型材料”等产业链,涵盖现代能源、新型化工、有色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2012年得益于招商引资深入落实,锡盟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为全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锡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6.3亿元,同比增长25.7%。继2010年后投资再次突破600亿大关。投资完成总量居全区第九位,增速居全区第五位。2012年末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全部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3.1%,占GDP的比重55%。

二、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优化依赖招商引资政策的有效落实

随着招商引资政策的深入落实,招商投资产业与地区经济重点、优势产业的结合。促使锡盟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布局不断调整。2012年锡盟用于第一产业投资23.2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的3.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3.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1.6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的42.4%。从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的投入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对比分析中看,二者的投资结构有高度的契合度。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优化依赖招商引资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固定资产投资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客观环境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投资拉动型欠发达的锡盟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起锡盟的经济发展从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化转轨,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能源、化工等重点项目急需投资。对锡盟来讲,既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又享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治优惠政策,还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极具诱惑力的优惠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以及低投入高产出为众多盟外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发达地区一些有资金、有技术但缺乏土地和资源的好项目,正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锡盟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便利的区位条件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满足了盟外投资者的现实和潜在要求。

三、金融支持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与问题分析

(一)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锡盟金融机构在国家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末锡盟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1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据调查,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中85%以上为固定资产贷款,2012年末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为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58.4%。其中。单位普通贷款中固定资产人民币贷款余额2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48.5%。2012年全盟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盟内、盟外金融贷款924619万元,占比15.7%。据对锡盟十一个旗县市招商引资落地项目贷款调查,2012年落地项目贷款当年发放额119796万元,比2011年增长65%。其中盟内银行贷款发放额52520万元,比2011年增长32.5%,占比43.8%:固定资金贷款112526万元,比2011年增长126%,占比93.9%。

(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与地方发展战略的矛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优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几乎都偏向大型企业,银企合作协议、承诺贷款合同也往往只对大型企业敞开大门,大量社会资源通过政府、银行流向大型企业,而针对地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央银行虽然也相继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但远未形成完整的、强有力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在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中小企业占大多数,银行信贷投入受限,给项目顺利投产,发挥效益带来不利影响。而随着经济发展态势的波动,国家宏观货币信贷政策发生改变。抑制固定资产投资中金融投入额。如2012年度锡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金融贷款比重偏低。金融贷款到位资金924619万元(包括盟外贷款),同比下降12.7%,占资金来源比重的15.7%。其中2012年房地产投资贷款31840万元(包括盟外贷款),同比下降14.7%。

2.金融资源不足及信贷管理机制不能满足和适应招商引资中对金融服务需求。随着招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释放出良好效应,然而,对项目发展中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却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贷款投向不合理。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金融贷款“垒大户”突出。如近5年锡盟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煤、电等重点项目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均在60%以上。由于本地金融规模小,金融资源不足,信贷投放不畅,招商引资落地项目从盟外银行融资金额逐年增加。据对锡盟十一个旗县市招商引资落地项目贷款调查,2012年盟外银行贷款发放额比2011年增长104%。同时固定资产贷款余额增速缓慢。2012年末锡盟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7%,而单位普通贷款中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仅比上年增长10.8%,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14.9个百分点。另外对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金融直接融资存在空白,

3.配套金融服务发展缓慢。表现在:一是人员素质不高。金融经营理念、服务意识不能跟上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要求。金融部门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存在机制不活,管理落后的弊端,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不能落到实处。二是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本地银行主要是为当地客户服务的,和金融业发达地区相比,业务面狭窄,业务种类无法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尤其是中间业务落后较多,为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配套的结算、担保、理财、信托、理财等中间业务配套服务发展缓慢。如2012年锡盟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27356万元。比上年下降0.8%。三是信贷服务方式亟待改进。信贷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与许多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融资成本较高,企业抵押难,抵押物的折扣率高,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4.缺乏金融支持的激励机制。在招商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一定的比重,虽然国家已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就业、拉动国内需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既没有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优惠政策,也缺乏对商业银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激励机制,导致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公益性基础设施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金融支持招商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窗口指导,实现国家货币政策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最佳统一

一是传导信息。人民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如通过政策宣传、培训、座谈会、项目对接会等形式将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传达给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二是指导方向。结合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出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搭建平台。建立完善政银企协作机制,实现项目对接和资金对接。

(二)创新方式和手段,实现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有效结合

在充分调查研究及掌握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对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一是以政府性融资公司为平台,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BTO(建设一转让一经营)、BOOT(建设一拥有一经营一转让)等类似项目融资方式,盘活社会资本,在供水、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实行市场化运作,使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筹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二是试行和发展固定资产证券化。固定资产证券化能够广泛动员大量资金,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可以支持投资者在短期内收回项目投资,加快资金周转:同时在资本市场中可以分散项目的投资风险。

(三)改善金融服务,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

一是制订简捷高效的贷款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不拘于固定的模式。以务实的态度降低贷款门槛,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并从中获得自身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积极拓展业务种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充分满足外地投资者要求,同时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服务外地客户,实现金融高效服务和企业资金运作的回报率高。

(四)注重金融监管。实现金融支持与风险防范并重

一是防范新增贷款粗放经营的风险。随着招商引资项目陆续投产、运行,信贷资金需求和支取现金、结算服务需求必然增大,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迎合客户的需求,放松现金管理和结算管理,加大了银行内部风险和经营成本。同时信贷资金向单个大户过度集中,极易形成潜在的信贷风险;二是防范房地产信贷资产悬空的风险。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中房地产开发项目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同一项目中房地产开发商打包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和购置居民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房地产承包商和预交了首期购房款的购置居民对抵押的房地产处置有优先受偿权。这样,极易导致金融资产被悬空:三是防范企业招商引资中的信贷资产沉淀。金融机构对一些引入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企业贷款应谨慎,谨防这些企业成为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角。

篇7

■一、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就抓住了审计工作的重点

抓住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的审计,就抓住了对重点项目与重点资金的审计。这符合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此外,从整个水利基建资金渠道看,资金来源渠道多,财务管理难度大,涉及部门利益多。因此,作为水利审计工作,积极开展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严格监督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是否按照国家投资政策、制度执行,查处水利工程建设中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促进水利工程质量的提高和资金规范管理。

(二)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促进财务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水利投入了大量的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资金的投入,使我们在财务管理方面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单位在资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着疏于管理,未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核算等问题,有些单位从小团体利益出发,挤占、挪用、滞留水利建设资金,擅自改变项目投资计划等问题。这都需要审计部门加大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监管力度,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财务管理,堵塞各种漏洞,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目前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经过审计工作的实践,我感到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开展审计有难度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从工程立项到竣工决算全过程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审计方面、财务方面知识,又要熟悉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熟悉工程管理、工程设计、概(预)算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水利审计人员大多只具备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工程概(预)算审计等的方面知识。在当前机构不断精简,人员配备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长期抽调有关工程、预算等方面的人员参加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难度。

(二)审计工作滞后,审计意见执行难度大

鉴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目前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主要是对投资较大的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进行审计。由于审计实施的时间在竣工决算后,使得工程管理、资金使用等问题难以在建设期间及时发现,无法整改。

(三)审计评价缺乏对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综合考虑

目前,我们评价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往往以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生产试运行收入是否达到预期回收资金程度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却忽略了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提高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的对策

审计是一项复杂繁琐的活动,它涉及的面广、事件多、审计时间较长、审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质量,除按审计程序、审计重点依法审计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领导重视是改善审计监督环境,从而提高审计威信的前提条件。在具体工作中,领导要重视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重要批示,对于一些重要和普遍性的问题,要召开涉及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听取审计汇报并要求逐项研究落实。

(二)加大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业务培训,适当引进工程管理

概预算方面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审计部门,水利固定资产审计涉及面广,要求专业技术性强,在现有的审计人员少、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下,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让审计人员了解工程建设程序、审计的内容与重点,掌握审计的技术、方法,以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需要。如果条件允许,内审部门要适当引进懂工程管理。概预算知识的人员,以满足全面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需要。

(三)积极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

由于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仅仅开展重大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领导对高质量服务的需要。因此,审计工作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将审计关口前移,建设单位应按照规定在开工前、施工期间和竣工决算后接受审计,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能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能够及时为工程建设宏观管理,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服务。

(四)促进建设单位加强工程建设和财务等管理,依法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审计意见、审计决定执行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工程建设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与管理制度,使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整个过程,不能严格按程序办事。审计部门要通过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促进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包括工程建设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并严格依照制度规定开展审计工作,有效地监督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8-0010-04

一、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基本情况

1983-2007年,天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9.62亿元增长到2388.63亿元,24年间增长了60倍,推动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由123.4亿元增长到5018.28亿元,增长了40倍,为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周期性增长

通过1983―2007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可看出投资增长具有两方面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一定周期性。除1989年为负值以外,其他各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为正值,最高为1991年46.23%,平均增长率为19.31%,保持较高的水平(见图1)。同时,周期性增长显著,相隔3―4年形成1个小周期,每8―10年形成一个大周期。固定资产投资率以1990年为分界点,体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特征,并在各自阶段内较为稳定。第一阶段,从1983年到1990年,年均投资率为34.22%,第二阶段从1991年到2007年,年均投资率为40.41%,两阶段年均投资率相差6.19个百分点。

图1

2.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固定资本形成额年度实际增量占GDP实际增量的比重,它的倒数被称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每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由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以看出,除1989、1990、1999年异常值以外,其他各年均在均值水平上下浮动。设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X,除异常值的考察期内,E(X)=2.45,VAR(X)=1.40,经计算,X在一个标准差之内的概率为86.4%。同时均值远大于1,表明总体上固定资产增量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从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即投资增长转化率看,除1990年、1999年两年的异常值,其余23年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均值为0.82,即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82个百分点。同时,2000年后,系数距离均值的波动更小,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平稳。

(二)与全国水平相比,投资对经济带动效果更加显著

通过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带动效果高于全国水平,并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占比稳定,增速略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2%―3%之间,增量稳定在1%―4%之间,且从1986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始终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体现了极强的稳定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均值为0.87,表明天津市增速略低于全国,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水平相比呈下降趋势。从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水平比较来看,明显出现逐渐下降趋势,表明天津市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后,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在天津得到较好的落实。

3.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低于全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体现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一般而言,在粗放型经济中该比率较高。天津市这一指标在1998年以后与全国相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天津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在全国前列。

4.固定资产投资弹性高,体现了较强的经济拉动效果。除去两个异常年度,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始终高于全国水平(见图2),体现出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二、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特点

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具有以地方投资为主导、自筹资金占投资资金来源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较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相对稳定等特点。

(一)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较快,地方投资占主导地位

投资主体可以做两个方式的划分,一种按照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划分,另一种按照地方投资和中央投资划分。在这两种划分方式下,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具有各自特点。

1.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较快。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投资增长速度较快,集体经济增长速度较平稳;2000年以后,非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之和)投资超过国有经济投资,2003年后这一趋势更加显著(见图3)。

图3

2.地方投资占据主导地位。1993年以来,天津市地方投资始终高于中央投资,2000年后差距越来越大。2000-2004年是地方投资占比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平均占比为70.5%,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2004年以后,地方投资占比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二)自筹资金和信贷资金为投资主要资金来源

按照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四类。从天津市投资资金来源看(见图4),2000年以来,自筹资金增长最为迅速,从244.9亿元增长到1181.9亿元,增长了3.8倍,且自筹资金在投资结构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国内贷款则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二大资金来源,且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外资作为固定资产资金来源较为稳定。

图4

(三)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

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十五”期间,天津市第二产业共完成投资2094.9亿元,年均增长12.7%,增速高于“九五”时期7.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755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4%,比“九五”时期提高了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其总增量超过了第一、二产业投资的总和,达到3203.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4%,远远高于“九五”期间17.5%的平均增长水平,所占比重也由“九五”期间的49.7%提高到60%。

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下降。2000-2007年,天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33.93亿元增长到505.3亿元。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2004年以后出现下降,体现了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结果,二是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较为稳定,表明天津市在控制房地产投资热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通过宏观经济学中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理论模型,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分析本地区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根据恒等式GDP=CONM+INV+XM,其中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CONM代表消费,INV代表投资,XM代表净出口。数据部分,CONM、INV、XM分别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净出口数据为代表。

回归分析分两部分,首先对各指标总量进行线形回归,发现常数项、净出口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去掉常数项和净出口,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GDP=0.8548×CONM+1.6128×INV(1)

(7.6554)(17.5344)

各系数均具有经济学意义,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二步,对各指标取对数。由于净出口部分指标为负值,且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较小,因此去掉净出口。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含常数项的回归方程:

LNGDP=1.3212+0.3560×LNCONM+0.5790×LNINV(2)

(13.0960)(3.2536)(5.8891)

各系数均具有经济学意义,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通过回归方程(2)可以看出,消费、投资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3560、0.5790。投资的弹性系数较大,说明天津市目前投资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更大。

四、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消费不平衡,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较高

从近几年天津市投资、消费增长可以看出(见图5),2003年投资与消费增速差距达到最大,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几年消费增长受通胀影响较大,因此实际上来说,投资与消费的不协调程度并没有明显改观,仍可能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目前消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投资的扩大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图5

(二)投资对中长期贷款的依存度较高,贷款向房地产业集中态势突出

天津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05年8月份达到近两年来的最低点16.8%以后,开始逐步回升,2007年达到25.6%。同时,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2007年12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491.7亿元,比年初增加704.86亿元,增长率为25.3%,同比多增166.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中长期贷款增长相互带动、相互依存的关系,值得密切关注。在上半年短暂出现分离以后,9月末,两项指标增速重新趋于一致,充分体现了二者的依存度。同时,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结构性问题将对金融机构的健康经营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将削弱宏观调控的执行效果。

近年来,贷款向房地产业集中的态势非常突出,房地产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末,房地产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为25.7%,比上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长期的运行情况看,贷款过度向房地产业集中将使房地产估值泡沫积聚的风险向银行系统转移,应引起关注。

(三)节能降耗取得成效,但工业高耗能行业集中度较高,结构节能未发挥作用

近年来,天津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氛围,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6年天津市单位GDP能耗为1.069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98%,下降率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全国第二位,天津市单位GDP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6%,比2005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但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仍没有达到4.4%的年均值,意味着今后四年的节能工作压力会更大,节能形势更加严峻。同时,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2905.7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66.6%。工业仍然是全市能源消费的主导产业,其中,电力热力、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五大行业是天津市的高耗能行业,2006年消费能源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4%,集中度很高,也是全市节能降耗的重点所在。另外,2006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是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的,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对节能没有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全市节能量为138.64万吨标准煤,结构节能量为-52.76万吨标准煤,直接节能量为191.4万吨标准煤。技术或管理节能效果显著,结构节能为负,没有发挥作用。因此,要提高总体能效水平,应该更多地从结构入手,通过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全社会节能降耗指标。

五、进一步完善投资机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加强宏观调控

近年来,地方政府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的主体,原因在于现存考核体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重要影响。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投融资改革,不断完善政府考核体制,逐步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回归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继续加强和改善对投资的宏观调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合理调控投资增长。

(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人民银行要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宣传力度,提升“窗口指导”层次,从天津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亟待提升的实际出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第三产业信贷投入。要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形势变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控制中长期银行贷款,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贷监测管理,关注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风险,通过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等方式,优化信贷资金结构,有效分散房地产贷款风险。

(三)扩大消费需求,弱化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重点是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提高其购买力;其次要深化改革,为居民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丰富商品种类,优化消费环境;再次要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四)完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多元化融资

完善天津资本市场,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要充分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机遇,借鉴组建渤海银行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此满足产业升级和居民投资需求,分散投资风险。

(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落实节能降耗政策

从源头严把高能耗行业准入关,严禁投资新建或改扩建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缺乏能源、环境支撑条件的高能耗生产项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升级。

篇9

然而,具体的项目后评价依据项目本身、行业类型、经济走向等各项因素的变化而各异。众所周知,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因具有显著特性,诸如军工产品特事特办而程序上显得不为规范,国际形势变化、产品更新换代等,显得市场前景不易估量,政策性因素较多而导致项目间断性频发等等,都会使其成为一项特殊的投资渠道。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军工企业对该项投资的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指导意义跃然纸上。本文中,就基于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研究,进而做出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新畅想。

一、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一)理论概述及行业投资特点分析

投资项目后评价在我国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实际应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军工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其大体包括两种方面,具体包括军工企业新固定资产的引入购进、立项建设或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的一种投资行为,其中,基建投资及更新改造因其重要性而成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军工企业的投资主体可具体细分为政府投资、政府补助及自筹资金三个大类。三类投资主体对固定资产的适度投资,不仅能够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及优化升级,还能对保护环境、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做出巨大贡献。

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因其项目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及较大的投资风险而具有单一性、前沿性及经济效益、项目进度等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实际的项目后评价工作中,应综合考虑军工企业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各自特点及融合角度加以一一分析,才能使其项目后评价工作真正地展现出其实际存在的价值,并在军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巨大效能,从而实现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使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努力,以满足军队两化的复合型发展趋势。

(二)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行管理现状分析

2011年国防科工局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为军工企业现行投资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性的方针指导,其重新制定及补充修订的相关执行规定切实地对投资项目的初始设计、实施调整及后期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再有,相关细则的出台也为军工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切实地法律保障。

然而,为了使军工企业、国防建设达到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与国家整体安全和全局性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水平,光靠盖个房子,买个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切实主抓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依据建设目标及投资政策,在能力建设业务管理流程及科研管理流程方面做好重新地分工调整,才能便于军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及方法研究上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未来目标。

二、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要求

军工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按现行准则提出了以下七方面的具体管理要求:

第一,总体纲领:项目后评价的总则要求相关人员始终坚持以独立、科学、公平公正及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对适用于自筹和国家拨款两种方式形成的专项固定资产建设项目的竣工结算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责任分工:针对该行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特殊性研究分析,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诸如专项投资的相关领导小组,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基建管理部门等的特有专业性管理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部门间各尽其职的前提下,通过部门的联动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开展。

第三,目标选定:行业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涵盖范围较广,领导们不需一一进行项目后评价,其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将新技术、高精尖仪器等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有较大影响的,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本身具有较大政治、军事、经济影响的建设项目定性为项目后评价的合理目标。

第四,工作实施:针对选取目标,采用立项阶段、准备阶段、贯彻实施阶段、竣工及试运行阶段的分段、分期阶段性指标考评,其具体指标包括技术、财务、管理、环评等综合能力指标,并在考评后形成各专业阶段的总体报告。

第五,操作流程:固定资产投资小组应在确定后评价项目后,基于职能部室提供的原始素材,编制专业阶段及综合阶段的评价报告,后经领导小组审查,综合评定出具项目后评价的效果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

第六,报告要求:在编制报表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单一的做出相关数据的列报,还应依据对比性分析、先进性分析、经济性分析及适用性分析等,以实现对项目工程总体实施情况、投资监管状况、质量、安全状况、实施创新情况等相关方面的逐一报告,并针对报告的出具,提出相关类似项目的后续实施对策及建议。

第七,成果应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后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出具报告阶段,应将其列报成果,包括经验、教训、建议等应用于后期的相关领域,并对实施效果较好的具体部门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部门限期改正,另要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的部门追究其应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奖惩并行,恩威并施,才能使项目后评价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三、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现存不足

“九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的相关投资力度,并更加注重了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现阶段,虽然投资力度增大,投资渠道增多,但在军工企业中,仍存在“重视审批、忽视监管、忽视评价”的普遍现象。

当前,固定资产项目建设中,已经在项目审计、验收等具体环节进行了有序监管,但对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关注程度依然不够,另外,项目后评价的建立及工作落实往往流于表面而远远达不到其建设的初衷。现行的项目后评价包括全过程、效果、效益及目标评价三大方面,企业领导层应当针对上述管理要求制定宏观性及微观性的评价指标,并切实地贯彻落实,才能为军工企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一分力量。

军工企业在投资项目后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拖期现象尚存。近年来,在对军工企业建设项目实施进度跟进中,普遍发现拖期问题依旧存在。一些新进项目由于征地、拆迁困难,组织实施力度不善、设备引进受阻等问题导致建设进度滞后,如若不采用有效措施,拖期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还会滋生反复出现的增长苗头。

第二,工作进行受阻。对于在完成项目论证体系性及规划性的资料采集工作中,存在部门项目及具体职能部门上报较迟等问题,另外,项目后评价应注重体系化论证及项目论证申报等多个方面,不能把精力集中于一处而顾此失彼,造成后续工作的进行受阻。

第三,管理不规范。据有关部门对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情况上看,组织实施存在不规范性,集中表现为招投标违规,擅自调整在建方案,转移、挪用项目资金,挤占项目成本费用等具体方面,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部门单位与严格执行规范管理的具体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四,前期论证不深。调研不充分、论证不足、缺乏多方案比选、建设周期不合理、安全距离不够、政策传达不及时、前期工作不主动,部门沟通不善等都是影响项目后评价工作前期工作的质量问题,我们应始终贯彻落实集约化发展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前期的论证更加深入,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五,工作态度不认真。有的单位申报没有按照新要求编写,有的申报不仅没有统筹规划,就连基本的形式都做得不到位,更有部分单位列报的是没有经过审核的过程稿,其中还会出现明显的数字合计错误等,如果这样,没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的。

第六,工作安排不均衡。在工作的安排上,存在年度中期的二、三季度加班加点集中进行立项和项目可行性审批工作,在年度后期普遍忙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现象,这样地高强度集中工作,不仅会造成工作人员身体上的吃不消,还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使其实际工作流于形式而不具有执行力。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企业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一一突破解决,才能实现军工行业的智能性转型升级。

四、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体系构建

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企业内控,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及项目后评价,进而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规范实施。在构建项目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技术指标、财务指标与可持续性指标三个角度的总体构建,其具体如下:

(一)技术方面

技术后评价依据项目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及后续的投产运营阶段的技术评价。

在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后续评价阶段,具体的技术指标会因项目的差异性而各有突出。但是,相关领导要对项目所施行的技术因素,如适用性、先进性及采用该项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新等影响做出判断,就要依靠项目后评价中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而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如提高了抽样样品的合格率、提高了进度指标等具体寻因究果,最终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做出纠正革新、继续采纳等相关重要决定。

(二)财务指标

无论各行各业,财务指标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对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项目投产后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与前期预测中的效益水平应进行综合比较,以达到定量分析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效用,进而总结经验教训,从财务指标的可控分析出发,提高军工企业的项目投资效益及决策管控水平。

在财务指标评价方面,企业应着重突出以下三项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不仅能反映企业的实际资产持有程度,还能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无论是在立项前还是项目后评价中,其都居于关键地位。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前期着重指标的能力性分析,后者在于指标实际完成的执行后续分析,二者分析的实质内容有所差异。

(2)前后对比指标。项目后评价本身就是基于立项前及项目实际完成后的相关比较分析,因此对于主要指标的选定应特别注意,以便后期能合理、有效、可比地进行前后指标的对比落实。

(3)综合效益指标。在进行项目后评价前,应对重要项目及关键指标赋予其所占权重,并依据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总价值审核评定分析,进而提出全面的建设性意见。

(三)可持续性指标

可持续性不仅要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进行考量,还应从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国防角度、风险评估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

譬如:自然环境应着重分析项目开发区域内水质、大气等环境因素的变迁对项目的实际影响程度,现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性地高度关注环保问题,所以,该指标的项目后评价对项目环保有效性提出可供参考的指标依据。另外,对于军工企业而言,其国防工业能力、军需储备能力、军队战斗能力及突发事件应变能力都是列为首位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对于上述环境功能的可持续性,国防军需的可持续性、项目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都应做好风评工作和项目后评价。这样一来,既能对军工企业的专项固定资产投资评价做到了可持续分析,还能全面地贯彻了国家在发展方面强化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从而实现二者兼顾,共同发展。

五、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在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后,应着重强调其具体应用研究,在这里,本文主要介绍应用模型的建立,以供实际应用时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再结合模型中方法的选择,以达到项目后评价的综合执行。

(一)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在上述项目后评价的总体框架构建中,多次提到众多因素,那么,在实际方法的应用中,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计算不失为一项应用的关键。在方法的实际运用中,首先,进行层级构建分析,将具体的项目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进行具体层次划分,以便清晰明了地开展后续工作。其次,建立判断性矩阵群,针对层级模式,将上一级指标与下一层的相关指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等级评定。最后,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将数学的矩阵模式与企业中的关键指标相结合,进而综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后评价设计中技术、财务等各项关键指标。

(二)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综合评分计算

这种方法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是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将不易定量的因素量化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因为军工企业有其行业特性,所以投资项目后评价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中,其往往会因为涉及大量的复杂现象及掺杂着过多因素而受到实质性影响。因此,单一采用上述权重方式不宜全面考评各项指标,而采用两者的紧密配合,综合分析应用,才能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既实现了涉列指标的全部量化,还实现了评定指标的综合审定,从而巩固了评判结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效益 对策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资源型地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投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表现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建造和购置过程中消耗的人工、建筑材料及有关的费用,购置的设备、工具、器具。产出则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以及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产出(如GDP)、利润和税金等。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分为微观效益指标和宏观效益指标。微观投资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工期、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生产能力利用率、投资回收率、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等,反映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及投资资源的利用率,即投资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大小与投资完工后供给能力或产出水平的大小。宏观投资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周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率等,反映的是以国民经济为总体,众多建设项目效益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产生的连锁效益的总和,反映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与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稳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联系。本文仅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率、投资效果系数及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个指标,对山西省的宏观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二、山西省投资效益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在经济起飞阶段,投资率一般保持在33%-35%左右,对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利。1981年以来,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六五”至“十五”期间,平均投资率分别为37%、46%、34%、37%、42%,均高于33%。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6-2010年投资率分别为49%、51%、52%、68%、70%,基本与全国持平(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0.1%、51.7%、55.0%、66.0%、69.8%),说明近年来投资在山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投资成为拉动山西经济增长的引擎。

(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反映了各个时期固定资产动用速度, 是衡量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效益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某时期的新增固定资产/该时期固定资产投资。

山西省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见下表,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城镇固定资产建成投产的速度出现明显回落。

(三)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值,它是从国民经济角度和投资活动全程来综合反映投资收益的指标,能够较全面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Et)=某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ΔYt)/某一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t)。

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应将当年的GDP增长看作是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考虑滞后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可以表示为:

Et-i=Yt/It-i(i=1,2)式中:Et-i为滞后期为i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本文主要研究滞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即Et-1,Et-2。

1981 -2010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显示,山西省的投资额呈逐年上涨的趋势,投资效果系数则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最高值是在1995年,达到0.81,最低值是在1999年,为-0.16。1992年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及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波动频繁,稳定性较差。1992年以后至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投资效果系数连续5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态势,都维持在0.5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山西省影响深重,投资效果系数出现了连续3年的下滑, 2000年才出现稳步的回升。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省的投资效果系数再度出现下滑,2009年下降为0.08,但这次下滑的幅度较小,回升的速度也较快,表现了山西省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

与全国的比较中可见,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相似,但是其波动幅度要明显高于全国,特别是在2000年以前。2000年以后我省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与全国水平持平。从平均投资效果系数来看,山西省为0.37,全国为0.3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来讲投资效益相对较差。

考虑“滞后期”的山西省投资效果系数(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滞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与同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且滞后期高于同期,滞后越多,投资效果系数越高。计算平均投资效果系数,滞后一期为0.45,滞后二期为0.54,均高于同期的0.37。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引导,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更注意投资效益的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投资的固定资产,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计算山西省分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第一产业的投资效益最好,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0.43;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最差,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0.24。因此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波动幅度来讲,一产投资效益波动幅度最大,二产波动幅度高于三产。

总体上来讲,投资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巨大,但是固定资产建成投产速度出现明显回落,投资效果系数不高且波动度较大,反映了投资效益较差,经济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审视其原因并加以改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将对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三、制约山西省投资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国有经济比例较高,造成投资整体效益缺乏支撑点

用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工商税收比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等各项指标来衡量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益,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效益明显好于国有经济。但是,山西省对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力度、扶持和引导却不尽人意,非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造成山西投资效益相对较低。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影响投资效益的改善

在固定资产投资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结构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制定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开发”战略,虽然符合全国区域分工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山西资源特点与区域优势,但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重型结构也派生出产品初级、经营粗放、结构偏轻偏重、高投入低产出等特点。投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中能源及原材料等重工业比重过高,导致山西省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差,投资效益波动较大,投资效益整体低下。进入新世纪以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二产投资稳步下降,三产投资逐渐上升,投资效益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但是,第二产业中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等传统工业投资总量比重仍然较大。2010年,山西省二次产业投资与全国基本持平,但这四大产业的投资比重占二产投资高达67.5%。相比之下,一些能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产业,如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型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等,投资增长慢且比重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同化,造成效益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同化比较严重。由于注重短期效应,省内各地区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使那些要求企业上规模、高集中的行业分散度大而集中度小,严重背离比较利益原则,抑制了地区经济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发挥,难以形成新的区域工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另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等各种投资主体投资产业趋同化,主要集中于煤炭、焦化、化肥、冶金、建材等行业,造成竞争过度,引起资源配置效益损失,这种损失远远不能通过微观经济活力的某种提高所能弥补。山西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可避免地付出了资源浪费、效益损失的巨大代价。

(四)投资管理体制制约投资效益的提高

2004年以前,山西省的投资率相对较低,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部分是受到投资管理体制的制约。2004年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着投资效益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审批权限不合理,分属于多个不同的部门,存在着多头审批、政出多门的现象,导致了一些非鼓励类项目的过分膨胀,造成投资效益低下。二是投资项目的“决策―评价”体制存在缺陷。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管理不严格,审批不科学,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项目建成后也没有相应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提高。三是鼓励和引导投资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鼓励投资效益相对较好的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鼓励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投资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四、提高山西省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

近年来,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也因过分依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现过度投资而造成投资效益的损失。因此,应注意协调投资、消费、需求三者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避免过度投资引起投资效益下降。

(二)建立项目储备库

项目是投资的基础。每个建设项目效益高低都将对投资总效益产生作用。因此必须在项目的选择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投资起着引导作用的政府投资项目,要最大限度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质和量的统一。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选择优势项目进行储备。在项目选择重点上,一要优化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缺口;二要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实现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三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项目建设同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项目储备库中严格选择投资项目,项目储备库的项目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更新。

(三)合理调整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投资结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山西省的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一是增加农业投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三是加快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培养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使服务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善投资管理体制,对于项目投资的控制应从以往概、估、决算管理和静态管理转向全过程动态跟踪控制管理。制定相应的办法措施,减少并杜绝项目建设中资金浪费和流失现象。强化项目前期论证制度,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实行“代建制”, 完善投资决策者责任制,建立对政府出资项目的监督机制和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大政府资金对于民间资本的引导,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接续替代产业投资。

参考文献:

[1]赵毓,陈小娟,裴丽娜.石家庄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基于2003-2008年度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