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监控及处置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真实为原则,紧密结合纪检监察中心工作,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宣传体制机制,畅通新闻宣传渠道,创新新闻宣传形式,扩大新闻宣传覆盖率,不断增强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把握反腐倡廉话语权、赢得舆论主导权,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建立工作机制,形成纪检监察系统新闻网络化工作格局
1.建立新闻宣传工作通讯员队伍。建立由县纪委、监察局领导协调,各乡镇(区)纪(工)委,县直有关单位、新闻媒体单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的反腐倡廉新闻宣传工作协调机制,畅通新闻宣传渠道。各乡镇(区)纪(工)委,县直各单位要确定1名新闻报道通讯员(同时担任网络舆情信息员),具体负责纪检监察宣传报道和舆情监测等工作。县纪委、监察局将与信息员队伍同考核同奖惩。
2.建立媒体观察员制度。要充分发挥媒体善于发现和捕捉舆情动态的特点,邀请市级、县级经验丰富的记者担任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工作“媒体观察员”。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媒体观察员”适时主动向媒体通报全县反腐倡廉重大决策情况和重要工作信息,并征询媒体对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舆情动态,了解社情民意,加强分析研判,提出舆论引导口径,及时为统筹谋划新闻宣传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保证新闻宣传的贴近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3.实施重要新闻一周一报制度。县纪委、监察局建立新闻线索一周一报制度。各乡镇(区)纪(工)委要对本单位纪检监察已宣传或拟宣传的重要新闻(线索)认真收集整理,并于每周星期五前报县纪委宣教室。对政策性强、影响面大的重大新闻题材,重大涉腐涉纪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报道,各单位要按照统一宣传口径,有序实施宣传的原则,提前精心谋划,制定宣传预案,并及时上报县纪委,以利于上级部门及时掌握情况,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4.加强通讯员培训工作。县纪委、监察局将加强对新闻报道通讯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授课,切实提高通讯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各单位也要加强对通讯员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各通讯员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力争多写稿、写好稿,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
1.建立舆情监控制和分析通报制。要建立快捷的舆情综合反映和协调机制,对网络和社会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并对重要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要增强敏感性,及时向领导报送有价值的舆情研究信息。各单位对涉及本单位涉腐涉纪的网络舆情,要做好登记统计、汇总分析和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报、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措施,整改薄弱环节,最大程度减少和化解社会不利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2.建立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各单位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涉腐涉纪的突发事件,分管领导要迅速深入现场调查核实情况,掌握舆论动态,在第一时间向本单位主要领导和县纪委报告,快速反应、慎重回应、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对外宣传口径,引导舆论导向,避免人为炒作和不实报道。
3.建立网络舆情“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鉴于网络舆情的特殊性、时效性,县纪委、监察局将实行“一周一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单位每天都要高度关注重点网站,及时掌握有关信息,特别对本单位的网络信息要高度关注,每周五下午下班前要向县纪委宣教室报告本周的网络舆情情况。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篇3
推进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工作
区宣传办出台了《涪陵区新闻会制度》,举办了部门和乡镇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举办了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园区、金科农业园建设项目等推介会及新闻会25次。成功做好了涪陵桥南山体滑坡突发事件的对外信息工作,为区委、区政府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舆论保障。
在奥运期间涪陵地区精心策划 “采访线工程”一条,采访点3个,出台了《奥运会期间做好外国媒体来涪应急预案》、编印采访线工程《涪陵区情荟萃》等对外传播参考资料, 做好了奥运会期间外国媒体(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新闻采访团到涪采访、服务和协调工作。
引导互联网对外传播工作顺利开展
涪陵区委成立了区委领导任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互联网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先后出台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网络建设管理工作联席会制度》、《涪陵区网络宣传评论奖励办法》等,落实了专职人员,加大了经费的投入,为搞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物质保障。区委在区级部门、企事业单位、街道乡镇,组建了200多名网络宣传评论员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学习,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正确处置网上不良信息。对骨干网评员每月给予定额补助,工作突出者优先评选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去年一年,针对网上舆论热点,评论员共发表评论文章和帖文2600余篇(条),屏蔽了20余条不良信息和敏感信息,有效引导了网上舆论。
对外体育交流硕果累累
2008年涪陵区成功承办了中美篮球对抗赛――山东黄金与美国山鹰队的比赛等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体育交流。
实施对外传播精品工程
篇4
1.组织师生按时返校情况。教职员工是否及时到岗,学生是否按时返校。
2.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情况。是否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是否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3.教材和教辅材料符合国家规定要求情况。是否及时在开课前将课本发放到学生手中,是否违背自愿原则强制学生订购教辅材料。
4.实验室及实习、实训保障情况。高校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设备配置是否符合教学需要,运行维护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条件是否满足教学计划需要,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双师型’’教师是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5.后勤保障情况。学校网络、多媒体设备、教学终端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及生活设施设备是否经过检修维护,饮食、住宿、水电暖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是否到位。
6.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是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落实资金,是否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是否存在经费截留问题。是否落实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是否建立中职生均拨款制度。
7.开学主题教育活动情况。是否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做到上墙、入屏,并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主题教育活动。高校是否做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对心理危机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校舍安全管理
8.校舍隐患排查情况。是否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将排查信息录入全国中小学校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消除所有D级危房。是否建立高校危旧房屋排查整治台账,尤其对高校老校区危旧房屋建立整治规划,及时维修、改造和加固,对D级危房是否及时封存并落实拆除措施。
三、食品与饮水安全管理
9.食品与饮水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完善学校食堂就餐环境。学校食堂食品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储存环节、加工环节等是否存在卫生和安全隐患。自备水源、二次供水及直饮水设施、食堂蓄水池等是否清洁、消毒,是否进行水质检测。
四、校车安全管理
10.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是否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省级校车服务方案,校车管理机构及协调工作机制是否健全。
11.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校车安全管埋情况。是否存在使用拼装车、报废车、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车辆接送学生,以及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人员驾驶校车、超速、超员、不按许可路线行驶等违法行为。是否按照要求设置校车站点,校车运营是否按照要求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门口道路是否设置警示牌、减震带。是否针对不同季节交通安全特点,完善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开展事故逃生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
五、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12.学校“三防”建设落实情况。学校是否配齐必要的安全防护、应急处置装备,校园重点部位是否安装视频监控,寄宿制校园是否设专职宿舍管理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13.重点领域治理情况。是否严防溺水事故,坚决避免群体性溺水事故。是否防止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维持好高峰时段学生上下楼秩序。是否强化校园消防安全防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及完好有效情况,组织开展消防演练和应急疏散演练,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杜绝中小学校宿舍明火取暖现象。
14.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情况。是否落实反恐工作责任制要求,强化应急处突工作准备,加强网络安全和舆情引导,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是否加强危险化学品及特种设备的管理,及时处理学校实验用废弃危化品,并落实处置备案制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15.防范非法入侵校园导致学生伤亡情况。各地各校是否制定健全舆情信息分析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排查化解联动处置机制和工作责任制,是否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是否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工作,是否经常性对师生开展法制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
16.校园欺凌和暴力治理情况。是否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是否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制度和工作机制,是否制定完善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如。
篇5
“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各校的“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平安校园”的信息化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各高校往往存在着各安防系统之间缺少信息共享与联动,各职能部门缺少顺畅的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和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能力,应急演练与应急指挥工作上缺少足够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高校综合安全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软件的深入应用已是未来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努力方向。
2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探究
当前针对国内外形势,结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特点,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统筹、规划“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如基于GIS的综合监测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校园网格化管理系统等,并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类技术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形成“六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
2.1视频监控系统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热点问题频现,高校安全管理已涵盖多项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维护校园整体秩序的技防手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系统配置更全面、软件操作更便捷、界面更友好、稳定性更强、集成度更高、扩展兼容性更好的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结合高校安全工作经验,指定重点区域的巡更点,制订智能巡更计划,维护校园日常秩序,形成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校园各类型案件的发生。
2.2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当今,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校园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为满足当前和未来交通管理发展需求,建设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学校出入口安装专业的车牌识别摄像机,将校内、外车辆信息全部存储到系统后台,在校内重点区域加装车辆违章停车抓拍模块和违章超速抓拍模块,从而将校内的各类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最终建设成为集停车管理、违章管理、停车位预警、车流量统计等功能于一身的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3消防一体化系统
消防能力建设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技全面提升消防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消防设施,建设消防一体化系统,提高消防事件处置效率,进一步消除校园消防隐患,创建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校内各个建筑楼宇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消防专用局域网汇集到监控中心,将各个独立的主机(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最终实现对全校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统一监管。监控中心集中监测所有建筑楼宇内消防控制器的运行状态和报警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实时报警、存储、联动;并提供报警分类、报警数据统计分析、设备管理、巡检管理等功能。实现报警数据快速上传、处理,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消防管理的科技管理水平及发生火警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保障消防安全。
2.4移动平安校园
高校广大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应紧随时代潮流,从重视师生的用户体验和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定制开发移动“平安校园”平台。在移动平台中定制开发线上服务模块,通过将身份证号和校内一卡通编号将个人微信号与移动平台进行绑定,学生可通过移动平台的户籍系统办理借用常住卡、申请补办身份证、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申请办理暂住证、申请户口迁移等户籍业务。此外,移动平台还将安全教育课堂、通知公告推送、人工业务咨询服务、安全隐患随手拍、失物招领、一键报警等功能纳入其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2.5网格管理与应急处置
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将学校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等各类技防设备的模拟信息纳入GIS系统,根据学校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方案,开发网格化管理系统,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整合联动、有效防控”的原则,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科学划分校园网格,明确网格职责任务与工作标准,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等不同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及多年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经验,按照“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加强事件快速有效处置和科学管理能力,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网格实现四色预警及趋势研判,为校园安防力量的有效部署提供依据,力图将校园风险关口前移;建立应急处置系统,包括对应急组织结构和物资的管理、应急处置流程设置、应急预案制定、法律援助等功能,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支撑。按照高校重大事件风险评估细致的要求,利用事后评估系统模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能够回顾整个事件从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逐步优化和完善各环节的处置流程,为以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处突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定制开发户籍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接处警管理系统、在线安全教育系统、通讯录系统、舆情观测平台、门禁访客系统、值班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并统一纳入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系统联动,预防和打击校园犯罪,保障校园安全。
3结语
就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高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内各类违法犯罪事件,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
作者:马嘉林 袁利新 刘洁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是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之一。当前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系统运行后,新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工作已完成。为落实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演练要求,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公司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按照要求,公司于6月份全国安全月“应急预案演练周”期间,开展了一次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现结合本次演练谈谈开展好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的几点做法。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重视是演练成功的关键。供电企业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不发生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各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是处理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主要机构。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是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领导重视才能有效的调动公司各单位有效资源和应急演练积极性,演练工作还能充分展现公司领导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指挥职能。面对公司生产、营销、后勤等众多的单位、部门参加演练,只靠应急部门来组织、协调是不现实的,所以开展大面积停电演练要紧紧依靠公司领导,取得应急领导小组的支持,在各分管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实施。特别是电网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时期,公司把应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开展一次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公司领导多次指导演练筹备工作,演练方案、演练剧本编制工作,参与修改和讨论演练脚本。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任总指挥、分管应急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的演练指挥小组,领导支持为确保演练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精心组织、事前沟通。
大面积停电预案演练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检验公司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应对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协调机制和处置能力,从演练中取得经验,从而提高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的能力。演习小组认真编制了大面积预案停电应急演练方案,为使演练取得实效,通过与参演单位进行有效的事前演练沟通,达到培训演练单位,提高各部门应急处理的水平。在公司召开参演单位讨论会后,公司领导带队,调度、运维、安监、后勤等各专业管理人员参加,分别到各参演单位和县公司研讨,就电网运行方式、演练科目及故障设置、演练程序、停电后怎样发起演练及先期处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通过沟通不仅达到演练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起到了促进各单位细化了本部门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演练实效。
三、突出演练的针对性
根据本公司电网结构和本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结合信阳地区夏季强对流雷雨天气特点,本次演练模拟因强对流雷雨天气造成城区主要220千伏变电站主设备损坏后失压和东部2个县主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应急处置。信阳地区地处大别山区,恶劣天气时有发生,所以模拟强对流雷雨天气造成大面积停电符合实际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演练设1个主会场(公司应急指挥中心),4个分会场(信阳220千伏变电站会场、220千伏潢线路掉串故障处置会场、县公司农网低压线路恢复供电会场、县公司95598应对处置现场)。主会场应急指挥中心和分会场分别邀请市政府应急办、安监局、能源局等政府部门,显示了政府对各突发事件处置的行政指导职能和评估,对展现供电部门供好电、服好务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主会场、分会场以及各参演单位采用桌面推演和现场实战方式,上调下演、整体联动,突出了演练的针对特点。
四、技术保障有力
本次演练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及同步演练点。如何保证演练点的图像、声音传输到市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也是演练成功的关键。在2010年,公司就建成了一套完善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系统。此次演练,我们充分利用此套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主会场与4个分场的画面、声音传输,展现了应急会商、应急汇报、应急指示、应急处置工作布置场景。
通过3G“侦察兵”系统可以实时把各演练现场画面传输到应急中心。依靠公司信通公司设备技术人员,有力的保证演练设备的可靠运行。在演练前的设备联调时,分会场与主会场的图像发暗、声音啸叫,网络信号时有时断现象都一一克服。为了保证演练质量,演练当天技术人员分3组分别在不同设备机房蹲守、做好现场实时技术保障。信通公司就演练不同情况编制各种技术处置措施和备用方案,事前还进行了备用方案演练,确保了演练成功。
五、区域协作联动。
区域电网安全、可靠地运行必须有一个实效、实用、实际的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由于电力应急抢修、专业性强,救援、事故处理工作难度大。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抢修联动机制区域,做到统一指挥、分级联动、互相支援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切实有效。
本次演练剧本设置了政企联动机制,供电公司向市政府汇报电力负荷紧张时申请有序用电汇报场景,争取电网事故停电处置时,得到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演练还设计了在县级供电区域受灾严重时,本县抢修力量薄弱,人员、设备不足,申请市公司救援和相邻县公司间区域救援场景。在接到县公司应急抢修物质支援申请后,市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演练小组向物质部门发出调配电杆、导线、配变等应急物质指令。同时指令部分县公司调配抢修队伍、车辆、技术人员对受灾县公司进行支援,争分夺秒的开展电网抢修,尽早恢复供电。区域联动演练较好的检验和实践了政企、市县、县县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六、及时评估总结
篇7
(一)加强收入工作统筹。市局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组织收入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收入协调机制,每月召开分析例会,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统筹领导。组建经济税收分析团队,按月开展税收分析。开展汽车产业税收等专项分析,向市委政府报送高质量的税收分析报告。总局、省、市、县区局“四级”重点税源监控90%以上,对税收下滑企业进行预警。
(二)强化组织收入措施。积极开展财政性资金专项清理、东风实业版块企业稽查、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核查、研发费加计扣除专项检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摸底调查、水泥行业纳税评估、网络发票稽核比对、“营改增”主辅分离、增值税减免清算、农产品收购发票清理“十项”重点组织收入措施。
(三)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全面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对全市12个征管单位全口径收入全面实行无计划管理,只下达市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建立健全以推进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为核心的收入管理体系,制定全市组织收入工作考核办法。各单位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幅不低于13%。完善城区税收收入及专项业务与增量经费挂钩考核办法,坚持“收入流动红旗”和“收入排行榜”制度。
二、抓法治促规范,推进依法行政
(四)狠抓普法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全国第24个税收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六五”普法教育活动,争创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单位。运用“六五”普法学法用法系统,组织全员普法考试。建立党组中心组学法、周四集中辅导、网络视频培训、庭审现场观摩、以案说法讲座等法律培训体系。继续编印《国税政策速递专刊》,整理、编发《国税办税便民手册》,利用纳税人学校举办“税法大讲堂”。依托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税法宣传,持续开展税法“六进”活动。
(五)推行执法权力清单。认真落实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以规范税收行政处罚权为突破口,分期分批推出税收执法权力清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管理工作。
(六)切实抓好执法规范。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做好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工作。建立税收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制作分类案卷模板,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案卷评查。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和执法证据目录的制作落实。坚持重大税务案件集中审理,推动各类税收执法案件提档提质。
(七)强化执法责任监督。坚持执法责任、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两制”,运用税收执法信息系统,加强执法监督考核,建立执法全过程监控机制,实现税收执法“零过错”。建立税务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执法行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八)有效开展税务稽查。开展行业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大要案管理。改进税务稽查方式,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九)落实纳税信用管理。科学客观开展纳税信用级别评价,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操作办法和信息登记。每年4月向社会公开A级和“黑名单”纳税人。
三、抓深化促提档,加强税收征管
(十)深入推进征管改革。做好征管规范1.0版落地工作。按税源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城区局税源机构设置,积极探索建立汽车、水电、矿产等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梳理非即办工作事项,将非即办事项纳入全市同城通办范畴。积极协助财政做好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固化外部涉税信息交换标准,按季与工商、地税、电力等部门交换涉税信息。修订工作事项清单,规范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围绕履职履责、征管效能、规范执法等工作事项,明确税收管理员工作标准和考核指标。
(十一)扎实开展风险管理。按照“数据分析精细化、风险应对差异化、纳税评估标准化、管评查互动一体化”的“四化”管理要求,对省局推送的风险应对任务要开展“二次”分析,统筹抓好两级评估团队风险应对工作;对三、四级风险纳税人,分层级开展“三单式”提示提醒应对,并进行跟踪问效。对重点行业、高风险企业开展行业评估、交叉评估。积极开展评估模型建设,探索推行以评估模型、案例分析指导评估工作实践。采取岗位练兵、委托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加强纳税评估专业人才培训培养。
(十二)持续夯实征管基础。做好ctais等系统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及维护,在全市组织一次信息数据“大清理、大维护”。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三公”原则,在办税服务厅、集贸市场、纳税人集中路段以及新闻媒体,公开个体定税流程、核定税额。严格代开票纳税人资格、资料审核工作,规避代开发票执法风险。分层级建立定期征管状况分析机制,市局半年召开一次征管状况分析专题会议,各基层单位定期召开税源分析例会和征管状况分析会,重点分析收入变动、发票开具、非正常户等异常信息,研究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四、抓政策促落实,强化各税管理
(十三)落实好“营改增”政策。做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扩围工作。加强前期已试点行业后续管理。大力引导和支持“营改增”企业“主辅分离”。开展部分行业的专项清理,强化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对重点工作进行督导督办。
(十四)抓好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抓好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白酒生产企业、金银首饰零售行业消费税管理,平稳实施成品油消费税调整工作。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工作,推进车购税征管方式改革。
(十五)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完善企业所得税“电子台账”管理系统,落实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做好工会经费代征和化事业建设费代收工作。开展年度申报资料逻辑性审核、亏损企业数据清理和评估工作。加强重大事项、高风险事项的跟踪监控,开展汇算清缴后续审核工作。
(十六)加强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化和工作项目化的运作机制,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大力推行总局“三新五一”个性化服务,形成大企业个性化服务新常态。开展国际税收经济分析,准确把握跨境经济活动对国际税收收入和管理的影响。
(十七)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抓好《全国税务机关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规范》1.0版落实,完善出口退税企业分类管理,加大“网上申报系统”和“外贸企业信息预报系统”推行力度,加快退税进度,优化退税服务。
五、抓规范促统一,优化税收服务
(十八)推进服务规范落地。抓好张湾、丹江两个样板单位建设,争创全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规范2.0版》样板单位,推进《纳税服务规范2.0版》落地。组织全市纳税服务规范落实情况“大检查”、“大评比”,评选表彰“纳税服务规范先进单位”、“纳税服务标兵”。
(十九)优化税收服务举措。进一步整合网上办税,拓展“网报”功能,加强运行维护和跟踪服务工作,力争网上申报企业纳税人达100%,个体纳税人达60%以上。运用好省局开发的APP手机办税软件,实现“居家办税”向“无地域办税”转变。持续深化集中审批、阳光审批,升级阳光审批查询系统,探索网上预约办税,开展纳税人网上领票、邮寄送票等服务,在城区繁华地段增设1-2个实体办税厅。
(二十)提升办税服务水平。继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严格落实领导值班、首问责任、咨询导税等制度,用好视频服务系统,规范办税服务行为。进一步拓展深化“全市通办”工作。大力推广“刘磊式服务”模式,提供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十一)切实加强权益保护。加强热线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投诉转办件定期通报机制。巩固和深化权益保护中心建设成果,组建税收咨询专家团队,税收法律援助团队,搭建以征纳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方维权平台,扎实开展维权活动。
六、抓考核保运转,严格绩效管理
(二十二)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对接总局3.0指标,全面承接省局绩效考评指标,做好指标责任分解。结合基层实际,合理增减市局对下考评指标,临时工作任务指标按季实行动态管理,市局年度重点工作事项纳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二十三)强化绩效管理运行。降低绩效管理加分难度,增加加分项目,降低加分项目难度系数,探索推行双倍加分扣分机制和“扣分加罚”机制。各单位必须获得一项以上省局奖励加分。简并归口,所有考核事项全部归并绩效考核,提高绩效运转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二十四)推行个人绩效管理。落实总局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平时考核、推行数据化管理、促进税务干部全面发展的意见》,坚持正激励与反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奖励与惩处并重,探索建立体现特色的个人绩效考评体系。个人绩效成绩作为个人评先表优的首要依据。
七、抓激励增活力,加强队伍建设
(二十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规范干部任职地域与期限。继续抓好干部职数清理检查,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建立干部轮岗交流、机关遴选及干部奖励等常态化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配合省局做好完成市县局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继续评选“五好班子”和“优秀局长”。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做好人事,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积极稳妥推进2015年第二步规范津补贴工作。
(二十六)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市国税局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着力推进“一班一档”建设,落实好市局批准立项的62个培训项目。深入推进“155”梯队人才建设,制定出台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办法、人才奖励办法,精心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骨干人才选拔、注册类“四师”和硕博考试,继续开展各类能手竞赛活动,着力培养岗位骨干。建立青年干部培养机制、关爱机制、考核机制,加强35岁以下青年干部培训培养,打造岗位新人才。
(二十七)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国税精神,提炼国税核心价值理念。继续推进“六个一”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六个一”文化活动,继续传唱《国税之歌》,拍摄国税机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税收微型剧,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等系列体育竞赛,开展“书香国税”文化系列比赛,成立《税苑》文学社,组织1-2次重点组稿。
(二十八)抓好文明创建工作。支持房县局、经济开发区局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抓好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深化完善“一诺三评创十星”活动和“党员亮相,服务创优”活动。开展“敬业奉献模范”事迹宣讲活动。深入开展“蓝荧之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八、抓教育严惩处,深化廉洁从税
(二十九)落实“两个责任”。建立一岗双责明责、一述双评讲责、一事双联督责、一案双查追责“四责一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制定责任清单,编制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开展“两个责任”落实情况检查。
(三十)深化内控监管。加快推进内控机制升级版建设,运用内控信息平台,加强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推行“一案一分析、一案一通报、一案一教育”制度。深化税检合作,推进“依法履职免责”工作开展。
(三十一)抓好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作风纪律抽查检查。认真开展“一案双查”。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巩固、深化、拓展”主题活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五项纪律、“”,以及侵害纳税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
(三十二)推进文化倡廉。开展上党课讲廉、知识竞赛学廉、家庭助廉等廉政宣传活动。组织廉政文化进基层、进机关、进家庭“三进”活动。借助档案升级,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廉政文化室、走廊。争创全省廉政宣教室先进单位,鼓励基层单位积极推进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
九、抓保障强执行,提升管理效能
(三十三)狠抓税收宣传。选精配强税收宣传骨干,市局2至3人、县局1至2人专职从事税收宣传工作。建立兼职通讯员队伍,每个科室有1名兼职通讯员。成立重要材料写作、重点项目宣传、重大舆情应对专门小组,组建特约通讯员、税收评论员、新媒体联络员团队。加强新闻媒体、上级部门沟通联络,组织1-2次集中组稿。修订完善宣传激励办法,按年评选“模范通讯员”、“税收好新闻”、“税收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十四)加强舆情管理。健全、舆情、应急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落实、舆情、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和联席会议制度。增强舆情管理意识,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负面舆情。配备一名专人实时监测舆情并及时报告。切实加强舆情应对,抓好突发事件处置。
(三十五)坚持阳光理财。落实财务公开,规范预算管理,落实大额资金支出审批公示制度,严格现金管理,规范报账手续,加强财务日常审计。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严格基本建设管理,杜绝“三超”项目。积极稳妥推进津补贴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
(三十六)保障信息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抓好运维平台管理,做精系统运维;加强主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筑牢技术支撑。健全监控制度,落实专人监控;强化日常监控,杜绝违规外联;落实人防技防,严控信息安全。
篇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做好20xx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及全国社会事务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对今年清明节工作作出进一步具体要求和部署。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今年是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第十年,多年的平安清明易产生松懈麻痹思想,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预案,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坚决遏制事故发生,确保清明祭扫文明、安全、有序开展。今年清明节期间,省民政厅将继续健全厅领导任组长的督导检查工作机制,对全省各市(地)、农垦、森工系统分片包干,重点对各地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和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提前做好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的组织、部署、落实和检查工作。
二、要进一步做好安全防火工作。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清明节期间(3月15日-4月4日),全省降水少,气温低,风干物燥,防火形式严峻。各地要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火灾风险防控点,明确城区、居民区、生产经营单位边缘的坟山墓地的重点监控部位,安排专人对坟山墓地进行盯防监控,坚决落实定点、定人、定责的三定措施。要建立焚烧池、焚烧点,在中心城区摆放祭祀鼎,既方便群众祭祀,又能减少焚烧点。要进一步完善三定、三案、一值守、一报告制度(三定:定点、定人、定责;三案:人流和车流疏导预案、安全防火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一守:值班、值宿制度;一报告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向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逐级上报)。各级民政部门要建立分级负责制、分片包干制,定期开展检查,重点部位要派驻专人值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并报告。各地要重点加强殡葬服务单位和殡葬市场的监督管理,严防发生火灾、踩踏等事故。
三、要进一步做好交通和人流疏导工作。各地要对重点祭扫场所的车辆停放进行规划,协调交警等部门在重点路段、重点场所由交警、民政等部门联合执勤疏导,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辟清明祭扫直通车,公交车延长运行线路在公墓、殡仪馆就近停靠,既方便群众出行,又能有效减少祭扫车辆。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公布祭扫场所的车流和人流信息,服务场所适时发出祭扫提示。据预测,今年3月25、26日,4月2、3、4日将是群众祭扫高峰,各地要采取及时祭扫人流、路况的实时信息和预警提示信息等措施,引导群众错时、错峰祭扫。同时,各地要重点做好预防踩踏事故等应急事件的预防、处置等工作,如遇大规模人流涌入,第一时间做好疏导分流和报告工作,在狭窄路段、人员易聚集的殡葬场地、场所,要派领导和公安、交通、城管等专业人员把守,严防人员拥挤,严防踩踏等事件发生。
四、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和信息报送工作。各地要将大力宣传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推进生态安葬和惠民殡葬工作,作为今年清明节宣传工作的重点,大力倡导文明节俭、低碳环保、节地生态的殡葬理念。各地要做好基层先进典型的发掘和宣传报道工作,让社会了解殡葬行业,用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要做好舆情收集、上报工作,发现负面报道,及时妥善处置并上报省民政厅。同时,按照民政部要求,我省今年清明节期间设立国家级观察点4个(分别为哈尔滨市哈平路殡仪馆、大庆市殡仪馆、牡丹江市龙凤公墓、伊春市灵山公墓)。今年全省清明节工作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负责全省清明节工作的组织、协调、情况汇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各地要加强应急值守工作,请各市(地)分别于3月27日和4月1至4日下午13点前分别向省民政厅清明节工作办公室报送《20xx年清明节各市(地)群众祭扫情况日报表》(附后),并及时汇总上报清明节期间活动开展情况及好的经验和做法。国家级观察点要直接向省民政厅清明节工作办公室报送《20xx年清明节国家级观察点祭扫情况日报表》(附后)。清明节工作结束后,各地要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于4月5日前报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
20xx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二)为认真全面做好20xx年全市清明节群众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和甘肃省、兰州市两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民政部等9部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XXX〕21号)等文件精神以及省、市殡葬政策法规,大力宣传倡导殡葬改革,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和绿色殡葬,深化殡葬系统行风建设,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确保群众祭祀活动安全、文明、环保,打造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节日,根据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通知精神,现将具体方案公布如下:
一、强化责任意识,切实保障清明祭扫安全
各区县民政局、各殡葬服务管理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确保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安全有序。
(一)健全安全保障工作机制。推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清明节工作机制,统筹安排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的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加强与公安、建设、消防、交通、林业、工商、两山指挥部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全面实现平安清明的工作目标。制定完善清明祭扫应急保障预案,明确关键岗位、重点时段和重要场所的安全管控责任,严格落实应急值守、重特大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各种突发性事件。建立完善清明祭扫应急救助制度,根据需要在重点祭扫服务场所设立应急救助临时服务点,及时为陷入临时性困境的祭扫群众提供临时性、应急性救助服务。市殡葬事务管理办公室和各区县民政局要突出重点,加强对殡葬服务单位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督促其切实履行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具体职责,做到上下联动,狠抓落实。
(二)落实安全管控工作到位。严格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自查、督查和第三方排查等方式,对所有殡葬服务单位全面开展祭扫安全隐患大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要注重发挥乡镇、街道、城乡社区的独特优势,探索建立基层殡葬信息员网格化管理制度及殡葬信息源采集、报告和预警机制,加大对安全事故的事前预防和源头治理力度。各区县民政局和市、区县殡葬服务管理单位的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督导检查,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确保清明祭扫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对安全隐患大排查中存在组织不力的、整改不到位的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三)重点防范踩踏火灾事故。紧密结合短时间、小空间、高密度的清明节群众祭扫活动特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提前确定群众祭扫的交通疏导方案,实时公布交通拥堵状况,有效引导群众错峰祭扫,防止出现祭扫群众拥堵滞留情况。特别加强殡仪馆、公墓(墓区)等祭扫群众密集区域的安全管控工作,对重要路段增派人手、增设交通标识、安排接送专车、开辟临时停车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做好巡逻值守和人流疏散工作,必要时采取分流或限流措施,严防拥堵踩踏事故发生。切实加强对祭扫服务场所的火源管控,不得在林区、景区等禁火区域焚烧纸钱、燃放鞭炮,配合有关部门加大野外祭扫用火巡查力度,防止因祭扫引发火灾事故。
二、倡导移风易俗,推行文明祭扫生态安葬
各区县民政局、各殡葬服务管理单位要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9部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为切入点,把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殡葬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XXX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兰政办发〔XXX〕57号)和市民政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清明节安全文明环保祭祀的公告》(兰民发〔XXX〕28号)精神,深化殡葬改革,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让文明祭祀成为新常态,确保群众祭祀活动安全、文明、环保。
倡导绿色文明祭祀方式。一是在集中祭祀服务场所要发出文明低碳祭扫倡议书,积极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思念墙等免费或奖励活动,组织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追思活动,推广鲜花、植树、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做好集中祭祀点位的设置管理工作。按照居民居住密集程度、历年祭祀惯例以及去年清明节期间设置的集中祭祀点位工作开展情况,合理调整、科学设置集中祭祀点位和祭祀设施、清理工具,以巩固提高去年主城区集中祭祀点宣传引导的成效,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让文明祭祀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烈士纪念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烈士纪念活动,组织祭先烈、敬先贤等各种缅怀仪式,大力弘扬烈士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踏青游园、清明诗会等群众性清明节日文化活动,减轻群众集中出行压力,引导群众享受现代节日生活。五是充分发挥好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城乡基层组织作用,将文明低碳祭扫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积极传播清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现代清明节日生活方式。
(二)持续推行生态安葬方式。持续深入的贯彻落实民政部等9部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根据工作方案,强化部门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实施。各区县要积极探索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区县民政局、市殡仪馆要重点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支持和培育公益生态安葬试点,指导和推动公墓积极开展节地生态安葬葬式改革探索,积极开辟骨灰可降解树葬、格位存放、撒散等不占或少占地方式,以及土葬区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法,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大力宣传和倡导祭扫群众使用无毒、可降解的环保殡葬用品。
三、坚持优质服务,扎实开展殡葬服务工作
各区县民政局要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借清明节宣传殡葬改革的重要有利时机,切实强化服务保障,扎实推进行风建设,努力提供优质便民服务,并贯穿于全年殡葬工作之中,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殡葬服务的认同感。
(一)大力开展优质服务活动。要围绕完善制度、健全设施、精准服务、廉洁从业等核心目标,把清明节服务保障工作作为殡葬服务提升行动的一次集中演练,全面加强行风建设,优化殡葬服务,改进殡葬管理,提升监管水平。坚持服务为先,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殡葬服务水平。要重点保障清明节祭扫服务,在服务场所营造文明低碳祭扫氛围,强化祭扫服务保障力量,适时延长祭扫服务时间,积极为群众祭扫创造便利条件,时刻体现出优质、文明和高效的祭扫服务水平。各殡葬服务单位、各公墓要严格执行殡葬服务行业标准,认真查摆自身在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对殡葬服务的满意度。
(二)深入开展殡葬行风建设。将殡葬行风建设与清明节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促进,在优质文明、公平诚信、清正廉洁、生态惠民等方面下功夫,坚决纠正殡葬行业不正之风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殡葬服务价格的管理,严格落实《甘肃省殡葬价格管理办法》,杜绝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殡葬行风的监督网络,通过首问负责制、公开承诺制等方式强化服务单位的自我监督,在此基础上拓宽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有力地监督促进殡葬行风建设,争取涌现出更多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优秀服务标兵,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三)努力做好清明祭扫服务工作。要加强清明祭扫期间公墓周边交通疏导,协调增开祭扫公交专线,延长公交运营时间,增加临时性停车场所,及时疏导集中祭扫服务场所的周边交通。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做好用电、食品等其他安全管理工作。
四、大力开展殡葬宣传,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各区县民政局、各殡葬服务管理单位要充分利用清明节期间社会关注殡葬改革工作的有利时机,精心制定宣传工作方案,突出文明祭扫,生态安葬的宣传主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努力营造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
(一)开展殡葬宣传月活动。今年3月10日至4月10日期间,在全市殡葬系统组织开展清明节殡葬宣传月活动。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作用,有效增强宣传月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掀起殡葬改革宣传的新。要大力宣传倡导鲜花祭扫、网络祭扫、植树缅怀、踏青遥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宣传倡导集体共祭、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现代追思活动,培育绿色文明殡葬理念,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文化传承上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宣传党员干部带头文明低碳祭扫的先进行为,逐步引导群众接受文明低碳祭扫理念。要充分发挥民政系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通过实际行动教育和引导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凝聚起文明低碳祭扫的社会共识。
(二)立足基层进行宣传引导。要面向群众、立足基层,积极传播殡葬工作正能量,唱响推动殡葬改革的主旋律。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开展清明走基层活动,充分挖掘和宣传基层殡葬职工中的感人事例,大力宣传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先进典型,真实展现殡葬行业的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对殡葬改革的认同。要面向基层群众组织开展殡仪馆开放日、殡葬宣传进街道社区、殡葬法制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走近殡葬行业,熟悉殡葬政策,自觉参与和支持殡葬改革工作。
(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做好清明节舆情研判和应对的准备工作,全面梳理殡葬领域热点问题,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强化清明节舆情的正面引导。按照清明节新闻通气制度,通过举行新闻会、政务微博、专题采访等形式,及时权威信息,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清明节期间的舆情监测,对媒体曝光的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反应,依法公正地调查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并为媒体跟踪采访创造便利条件,努力给社会公众以满意的答复。
篇9
(一)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控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和农业生产损失,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的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危害农作物的检疫性病、虫、植物及农业部、省政府公布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暴发和流行;其他突发性病虫的暴发和流行,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行动。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立足预防,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抓早抓实,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把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
2、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在各县(市、区)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处置。
3、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规范有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范程序,讲究工作方法,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组成。
(一)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时,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成立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根据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做好Ⅰ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指挥Ⅱ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
1、市应急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市农业局局长
副指挥长: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
成员:市农业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供销总社、市气象局、市邮政局、铁路*货运站、*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
2、市应急指挥部职责
(1)负责启动本预案,组织力量对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2)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有关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和应急处置情况。
(3)负责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方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对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应急处置行动进行评估和总结,完善本预案。
3、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市农业局:负责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的技术方案;组织并检查、督导农作物生物灾害封锁、扑灭和预防控制的实施;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植物检疫疫情实施封锁和解除封锁的建议;按规定确认植物检疫疫情,并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提出灾害应急控制措施的建议;组织对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补偿等费用和灾情损失的评估;做好农药、化肥、种子、药械等储备和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
(2)市委宣传部:负责制订宣传报导口径,正面引导舆论;组织协调农作物灾害及应急处置情况的新闻报道,必要时组织新闻会;协助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知识宣传;组织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和网上引导。
(3)市发展改革委: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计划安排。
(4)市经贸委: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供应。
(5)市科技局:立项并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技术攻关。
(6)市公安局: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相关的突发治安事件,密切注视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负责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做好重大植物检疫疫区封锁、配合临时检查站开展相关工作。
(7)市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对工作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8)市民政局:负责对因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9)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所需药剂、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资金和预警、预防、控制扑灭等经费,监管应急处置经费的使用。
(10)市交通局:负责应急防治物资的运输保障,协调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等工作。
(11)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疫区内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
(12)市工商局: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13)市质监局:负责生产领域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14)市气象局:负责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象预报信息,灾害性天气检测服务,提供农作物病虫气象预测。
(15)市邮政局: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6)铁路*货运站: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7)*检验检疫局:负责出入境植物及植物产品的口岸检疫工作,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国外重大植物疫情信息,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二)日常办事机构
1、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成
市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市应急指挥部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事务。必要时,成立协调督查组、物资保障组、控制处理组、宣传信息组等应急处置机构。
2、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制定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计划,组建和完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2)收集、汇总和灾害信息,掌握动态,指导各县(市、区)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行动。
(3)向成员单位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和市应急指挥部的工作指示,通报工作动态。
(4)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技术咨询机构
市应急指挥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农业局负责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气象、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职责为:
1、向市应急指挥部提出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风险评估意见和预警,为启动本预案提供技术咨询。
2、提供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的技术咨询和参谋。
3、提出并实施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处置技术的攻关研究。
4、研究分析成灾原因,提出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意见。
(四)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县(市、区)政府依照本预案组织指挥体系的构成,成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分级负责,指挥本地区农作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参照市应急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的组成,结合本地实际,设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专家组。
三、灾害分级
根据《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农作物生物灾害的性质、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三级,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一)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省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发现从国外、省外传入我省或我省局部已发生的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极大、特别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二)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在我市跨县级行政区域暴发,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较大、高度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三)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发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一个县(市、区)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市内有一定发生范围的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性分析综合评价风险较小、中等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四、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监测与报告
1、信息收集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国内外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农产品和植物废弃物进口、调入情况,植物物种引进情况和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等。
2、日常监测
(1)监测机构与网络。以市县两级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植物检疫机构等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危险检疫性病虫监测预警网络。各县(市、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机构,在市农业局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的系统监测,分析发生发展态势,重大病虫害中、长期预报和预警。
(2)监测内容。全市监测网络负责对各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及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基数、发生面积、种群消长、迁移、蔓延、扩散等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市农业局负责对市外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动态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农作物病虫草害大面积暴发流行、非本地常见植物迅速扩大,以及不明原因发生农作物大面积受害等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机构在作出诊断后2小时内应将结果报告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在4小时内报告市农业局,市农业局按规定上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2)报告内容。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报告,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灾害类型,发生时间与地点,发生数量、面积、范围、症状、危害程度和初步诊断结果,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有效程度,报告的单位及其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
(二)灾害诊断
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下列规定负责组织农作物生物灾害诊断。
1、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内的病虫草害,由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按有关的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确认。对怀疑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且我市植物检疫机构不能确诊的,按规定送样到“省区域性植物检疫实验室”检验诊断。
2、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外的病虫草害、外来有害生物等产生的灾害,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3、对疑为国内新发生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及时上报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及时向省农业厅报告。
4、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风险评估
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结合消长动态和气候条件,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发生的范围及程度。检疫性病虫与外来有害生物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疫情可能性、检疫检测难度、控制措施等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监测重点和控制措施。
(四)预警预报
1、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
各县(市、区)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对监测的农作物病虫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经风险评估有可能造成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由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长中短期预报、预警,为启动和终止相应级别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2、植物疫情预警
各县(市、区)植物检疫机构,对检疫性和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信息进行收集、监测,结合风险评估,发出预警预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经授权的机构统一向社会公众和媒体信息。其他单位和个人均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相关信息。
(五)预防控制
根据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预警、预报,对有可能造成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积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正确指导农户开展防灾、减灾,把农作物产量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当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县(市、区)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并将灾情和先期处置情况立即上报市农业局。
(二)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省农业厅会同市农业局共同确认,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由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治工作。
(2)市及事发地县(市、区)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
2、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后,按照《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浙政办发[2006]37号),实施应急处置。
(三)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市农业局会同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认,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必须启动,市级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方案立即启动。
(2)市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保障防治药品及物质及时到位,并将应急响应情况及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3)超出市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市政府、市农业局分别报请省政府、省农业厅,请求省政府、省农业厅在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支援。
2、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实施后,根据不同的灾害种类,实施相应的处置程序。
(1)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应急处置程序。
①调查灾情,分析灾情发生原因。在灾区进行灾情调查,认真分析农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结合其发生规律、流行学、当地地理、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发生原因。
②划定灾情发生区域。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侧重点和措施的不同,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监控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灾害重发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的病虫草害将要发生的区域。
监控防治区:可能偏重发生的区域和偶发区。
③制定防治措施。受灾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生产自救。
重点防治区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防治关键时期,对流行蔓延区的田块实施全面化学防治;对重大病虫草害发生区实施统一防治;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翻耕改种;加强田间水源管理,禁止菌源区的水流到其他田块,减少菌源向无病区的蔓延扩散;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等。
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防治监控区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检疫性病虫害及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程序。
①划定疫区、保护区和疫情发生区。
疫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的情况下,为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由事发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上报市应急指挥部,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划定,并采取封锁、控制、扑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其他地区已较普遍发生的情况下,对尚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指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疫情发生区:指有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的区域。
②疫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由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封锁令,公告全社会,在出入疫区交通路口批准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对疫区采取封锁措施。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植物进行彻底销毁处理。对染疫的种子、种苗和农产品及其铺垫物、田地、水源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铺垫物等应予以销毁。
疫区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检查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事发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本级政府提出可解除封锁的报告,由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解除封锁申请,市政府报请省政府解除令。疫区解除封锁后,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1年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宣布疫情被扑灭。
③保护区内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建立反应灵敏的植物防疫监测网络。禁止到疫区调运种子、种苗和相关农产品,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蔓延。对疑似检疫性有害生物予以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④疫情发生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对种子、种苗及相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实施产地检疫,指导繁育种单位或个人按检疫要求建立无疫种苗和农产品,加强源头检疫管理,严禁染疫而又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种苗和农产品调运。
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每年组织开展疫情普查,掌握疫情发生动态。
落实防疫控疫措施,开展有效防控。强化对种子、种苗的消毒处理,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关键时期,组织、指导群众开展防控工作,落实各项检疫防控措施。
3、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终止
农作物生物灾害经过应急处置,灾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评估和专家咨询,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市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四)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认,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实施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响应情况上报市农业局。超出县(市、区)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县(市、区)政府、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请市政府、市农业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整合和充实各级力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物资保障
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物资的储备,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药、化肥、种子、机具等物资储备和调配,应急处置物资储备要相对充足。储备库应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区域。
(三)资金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财政应当将预防、控制、处置、物资储备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为应急处置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资保障所需经费。
(四)人力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识别、防治、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人才、专家资源库,当灾害发生时,统一调配使用。
(五)宣传演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范意识。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参与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六)技术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学、流行学等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对于突发性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绝收的,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出灾后生产计划,帮助受灾地区的农户尽快生产自救,努力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经贸、旅游、检验检疫、外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的应急行动方案,应对区域性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后对农产品市场供应、旅游业和出口贸易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确保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救助
受灾地政府应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好受灾人员的生活。对在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中因公致病、致残或牺牲的,按有关政策由民政部门优先给予抚恤。对一线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和津贴。
八、奖励与责任追究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对在预防、控制和处置农作物生物灾害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失职、赎职的,由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并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九、附则
(一)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农业局牵头负责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本预案,制订本地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本部门应急行动方案。
随着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应急机构的调整,市农业局会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定期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二)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10
一、督点内容
(一)开学条件保障
1.组织师生按时返校情况。教职员工是否及时到岗,学生是否按时返校。
2.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情况。是否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是否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3.教材和教辅材料符合国家规定要求情况。是否及时在开课前将课本发放到学生手中,是否违背自愿原则强制学生订购教辅材料。
4.实验室及实习、实训保障情况。中职学校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设备配置是否符合教学需要,运行维护是否符合国家规范。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条件是否满足教学计划需要,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双师型”教师是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5.后勤保障情况。校(园)网络、多媒体设备、教学终端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及生活设施设备是否经过检修维护,饮食、住宿、水电暖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是否到位。
6.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是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落实资金,是否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是否存在经费截留问题。是否建立中职生均拨款制度。
7.开学主题教育活动情况。是否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做到上墙、入屏,并开展“三爱”(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三节”( 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主题教育活动。
(二)校舍安全管理
8.校舍隐患排查情况。是否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将排查信息录入全国中小学校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消除所有D级危房。
(三)食品与饮水安全管理
9.食品与饮水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完善校(园)食堂就餐环境。校(园)食堂食品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储存环节、加工环节等是否存在卫生和安全隐患。自备水源、二次供水及直饮水设施、食堂蓄水池等是否清洁、消毒,是否进行水质检测。
(四)校车安全管理
10.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是否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省级校车服务方案,校车管理机构及协调工作机制是否健全。
11.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存在使用拼装车、报废车、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车辆接送学生,以及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人员驾驶校车、超速、超员、不按许可路线行驶等违法行为。是否按照要求设置校车站点,校车运营是否按照要求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校(园)门口道路是否设置警示牌、减震带。是否针对不同季节交通安全特点,完善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开展事故逃生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
(五)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12.校(园)“三防”建设落实情况。校(园)是否配齐必要的安全防护、应急处置装备,校(园)重点部位是否安装视频监控,寄宿制学校是否设专职宿舍管理员,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13.重点领域治理情况。是否严防溺水事故,坚决避免群体性溺水事故。是否防止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维持好高峰时段学生上下楼秩序。是否强化校(园)消防安全防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及完好有效情况,组织开展消防演练和应急疏散演练,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杜绝校(园)宿舍明火取暖现象。
14.防范非法入侵校园导致学生伤亡情况。各校(园)是否制定健全舆情信息分析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排查化解联动处置机制和工作责任制,是否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是否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工作,是否经常性对师生开展法制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
15.校园欺凌和暴力治理情况。是否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是否建立校(园)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制度和工作机制,是否制定完善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
16.校(园)周边综合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警校联动机制是否建立,校(园)周边公安机关高峰勤务、“护学岗”和群防群治机制是否健全,校(园)周边警务室民警是否经常到校沟通联系、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经常协调有关部门对重点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进行专项排查整改,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17.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情况。是否利用开学初对中小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是否突出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教育重点,是否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二、督查要求
(一)全面自查。2月27日至3月3日,教育部将派出专项督导组抽取我省1—2个市州进行实地督导,每个市州抽取学校不少于6所,督导学校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不同学段。各县市和各校(园)要全面梳理排查各项开学条件保障情况,建立问题清单,逐项及时解决,县市教体局、教育督导部门领导干部带队督导,重点是基础薄弱学校、寄宿制学校、农村偏远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困难。自查报告要涵盖重点内容涉及的5个方面17项工作情况,于2月24日前报送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州教体局,自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做法经验、困难问题和整改措施等。
(二)重点抽查。每个督查组由3至4人组成,必须深入6至10所学校开展督查,做到村小、中心完小、九年制、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全覆盖,根据各学段特点确定督点;每个县市须查1至2所幼儿园。
(三)加强反馈。各督查组要按照督查方案要求,深入校(园),及时纠正违纪违法行为,对违规办学、违规收费等行为要坚决制止,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告知校(园)和县市教育和体育局,责令及时排除。督查结束后,要向学校和县市教体局进行情况反馈,推介典型经验,找出问题,各督查小组于3月3日前将督查书面材料交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汇总。联系人:朱x ,电话:xx,电子邮箱:xx
三、人员安排
3个督查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督查组
组 长:吴xx
成 员:罗xx 朱xx
督查单位:xx县 xx县 xx县
第二督查组
组 长:王xx
成 员:何xx
督查单位:xx市 xx县 xx县 州直学校
第三督查组
组 长:向xx
成 员:朱xx
督查单位:xx县 xx县 xx民中 州民族实验小学
- 上一篇:工程项目自查自纠报告
- 下一篇:清廉建设自查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