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指挥中心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指挥中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指挥中心分析

篇1

关键词: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

文献标识码: A

资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依据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卫计委《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卫计委、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实施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使救援指挥在的技术和装备上满足集中、统一、高效的运行要求,既能应对日常急救处理,又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大规模调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指导思想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站)负责急救工作的管理、指挥和调度,急救网络医院建设急救网络完成急救任务。急救网络医院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2]。

2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建设原则

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数据传输、无线集群语音通讯等功能。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需体现:模块化设计原理,可靠、易操作、安全[3]。

3 各系统配备、功能及运行

资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采用中兴信息调度系统、中国电信天翼对讲可视化调度平台、网络医院数字化平台、利用光纤传输实施指挥、调度、管理、数据传输、统计分析。

3.1有线话务通讯系统 有线话务通信子系统是指挥系统实现呼救电话接入、指挥调度功能的基础和核心。有线话务通讯子系统的的智能排队交换机具有电话交换功能、呼叫自动分配(ACD)功能、计算机电话集成(CTI)功能。

3.1.1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 选用中兴公司ZXD1000数字程控交换机,主要有以下特点:智能排队,集交换、调度、排队、汇接等功能;模块化结构设计,无阻塞交换网络,组合式多功能单元,提供多种功能模块,各种模块具有统一的接口,保证其互换性。分级控制多处理器结构,处理能力强;具有丰富的接口,具有多种入网方式及任意的可靠的不同接口和信令间的汇接功能,可满足专网组网的复杂要求;数字中继和模拟中继互为备份,确保120呼救电话的可靠接入;具有七号令功能,确保120呼救电话的快速接入。

3.1.2系统相关接口

3.1.2.1受理接口 与资阳市电信局通过2M光纤中继相连;电话接入指挥中心的同时,通过数据专线到市电信局的数据库可提取三字段信息(来电号码、装机地址、机主姓名)。

3.1.2.2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各站、急救网络医院接口: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通过交换机和电信公网,使用电话专线对各站、急救网络医院实施各类调度指挥功能,各部门的电话分机也可随时呼叫受理交换话机,交换各类信息。

3.1.2.3 数字录音接口 数字程控交换机与数字录音设备联网,可同时对1~64路话路进行录音,文件存档,实现电话放音。

3.1.3系统功能特点 快速可靠受理功能:与电信局相连,使受理时间大大缩短。呼救智能排队功能:在受理话机全忙时系统可对呼入的急救电话进行自动排队。 智能调度功能:指挥中心可以对各分站、网络医院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单呼、组呼、群呼、热线、三方通话等调度功能;采用头戴式话机,使用同一界面、同一平台,真正将有线、无线调度指挥合二为一。 故障告警功能:具有很强的自测试功能,通过维护管理终端可对不同的故障发出告警。恶意呼叫锁定功能:对恶意电话进行锁定。

3.2中国电信天翼对讲可视化调度平台 通过中国电信"天翼对讲可视化调度平台"实现对救护车辆的可视化定位,对救护车辆适时定位基础上方便地实现车辆的动态调度,对救护车辆历史行车轨迹按需进行回放;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分站及急救网络医院通过天翼对讲终端发起通信、单呼、组呼。利用中国电信"天翼对讲可视化调度平台"降低了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成本。

3.3大屏幕显示系统 大屏幕显示系统采用高亮度、高分辨率的大型投影仪显示接警情况及救护车运行情况[4]。

4急救网络医院建设

4.1急救站、急救网络医院 急救站、急救网络医院对急救资源统一规划、配置,将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后勤保障和保卫等部门信息通过医院信息平台与指挥中心连接,实时掌握急救资源,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4.2急救网络医院院前急救建设 配备急救通讯设备(电话、对讲机);建立信息网络(三网合一),实时传输急救信息,有利于统计、分析。

5分析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意外事故、重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使得人民对急救医疗的需求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信息传递滞后,预警系统不健全、信息平台建设不规范,通讯不畅。现代信息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给紧急救援提供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快速化、准确化的发展空间,在紧急救援跨区域合作和指挥、协调、救护的统一、快速、高效中起到了整体运行作用,为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在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中本着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如电信资源,降低投入,达到更加实用的目的;在建设中急救站、急救网络医院资源共享也需要纳入规范中。

参考文献:

[1]赵兴吉.重庆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现状及发展展望[J].重庆医学,2004,33(9):1284.

[2]张京卫.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模式的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672.

篇2

关键词:测绘技术;地质;应用

一、前言

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在某项勘察方法中最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以建成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工程地质条件某要素采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按照精度要求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并结合勘探.测试和其他勘察工作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这一重要的勘察成果可对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工程地质测绘要求的精度较高。对一些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除了定性阐明其成因和性质外.还要测定必要的定量指标。例如,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节理裂隙的产状隙宽和密度等。为了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工程地质测绘经常采用大比例尺专门性测绘。各种地质现象的观测点需借助于经纬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测定其位置和高程,并标测于地形阁上.以保证必要的准确度。

地质测绘长期依靠经纬仪、平板仪.水准仪”老三仪”进行工作.新技术的应用较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个,随着新测绘技术的逐步扩大应用.向”老三仪”告别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测绘技术的新化,地质测绘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将逐步更新换代。

二、新测绘技术

新测绘技术的核心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是航天技术、卫星技术.传感器技术、新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与模拟(虚拟现实)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因此.新测绘技术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也是国家高新技术的重要组织部分。

2.1.控制测量技术

地质测绘的控制测量任务将主要是在局部地区进行控制点加密.建立能满足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的工程控制网。近期内的技术方向将是:发展由于速测技术:试验和推广电磁波高程测量;应用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技术。从发展的趋势看,也应逐步发展卫星源射电干涉技术(VLBI/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测量系统(ISS),最终实现技术换代。

2.2、地形测量技术

地质测绘中地形测绘工作的主要技术趋势是:进一步发展摄影测量:加速投影测量与遥感应用的结合,发展多种遥感手段和数据信息的处理技术.提高地质遥感的应用水平和效果;为适应小面积的地形测量.还应适当发展电子测量绘图系统。其发展的专业方向将是高度专业化的地质遥感领域。

2.3.地质勘查工程测量

地勘工程测量在近期内的技术方向是:普及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速测仪;广泛应用新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地勘工程测量的速度和精度:逐步吸收和扩大卫星源射电干涉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惯性测量系统等新定位测量技术的应用。

2.4、地质制图

在地质制图方面主要是引进机助制图系统.建立数据库.研制开发地质遥感、地质勘查、地质制图等软件及专家系统,应用人工智能的成果实现地质测绘的新化。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地图从最初的勘测到成品印制需要若干年时间。在新勘测中,由于卫星和计算机的使用,使得整个测绘过程缩短到只需几小时甚至几分钟。

三、新测绘技术在地质中的应用

测绘用的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这种双重的高精度测量技术确保基线瞬时测量精度能达到20cm左右.时段数据精化和回归使精度能得到一个多数量级的提高。GPS测绘还可用于绘图.地籍测量.地球板块测量.火山活动监测.GIS领域.大桥监测、水坝监测、滑坡监测.大型建筑物监测等。这种测量技术的实时动态化(RTK)可以用于海洋河道公路测量.以及矿山.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作为自动化管理和机械控制的手段。

新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的信息科学在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和主体是“3S”技术,即遥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3.1遥感(Remote Sensing:RS)

遥感技术在地质测量中的应用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遥感资料,可获取工程地质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监测.为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遥感资料用于找矿.工程地质地质条件研究、煤层顶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应用,所有这些,都说明遥感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是矿山测量实现其新任务的重要保证。

3.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利用GPS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地表移动监测、水文观测孔高程监测、工程地质控制网建立或复测,改造等。其应用于矿山测量工作的地面部分已成为新矿山测量的一项重要支撑技术。以工程地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各种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

目前利用GPS测绘电离层,有赖于当各台接收机每天扫出一电离层带时所得的总电子含量(TEC)的局部观测值。A .Mannucei提出的全球同时测绘电离层的技术.其特点是有一加格网的模型.由随机局部TEC平差.以得出演变中的全球电离层影象,其时间分辨率是任选的。对于单频GPS接收机用户.这种技术可以提供近实时的精密电离层改正。卫星观测结果可以改进电离层影象的保真度和分辨率。

3.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博才取胜和运筹帐幅的优势。使它成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的重要技术工具.也成为与空间倍息有关各行各业的基本工具.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源于机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测绘界的广泛应用.为测绘与地图制图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集中体新:地图数据获取与成图的技术流程发生根本的改变:地图的成图周期大大缩短:地图成图精度大幅度提高;地图的品种大大丰富。数字地图、网络地图、电子地图等一批崭新的地图形式为广大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应用便利,测绘与地图制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3.4 新测绘技术使全解析测绘成为可能GPS定位系统和全站式电子速测仪.承担着测田的基本控制和图根控制任务.以及地物、地貌持征点的数据采集。在计算机控制下,数字化仪可将原因数字化.绘图仪自动绘图。工矿.城镇和其他地物密集而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用全解析法测绘1:500和1:1000 比例尺的地学图形。在空旷地区.高山等地势复杂地区.采用航测成图法、测绘1:2000或1: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相应较小比例尺的地形田、地形图,均由所测地形圈编制而成。地学图形可按图形文件或数据文件存储,地物、地貌的变更采用补测的方案进行。定期进行GPS定位,取得新的控制点坐标.以保证补测与原因的有机拼按。补测的概念应扩大内涵,因为数字模型地学图形在逻辑上是广大区域的图形,非整个区域的地学图形测绘均可称为补测。

篇3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公允价值运用情况入手,指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并就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应用 问题 对策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体系中部分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但是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应该十分谨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一、目前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另外。在各项使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中,严格限制了使用条件。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可以对两种模式进行选择,而且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新准则还规定,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采用后,肯定会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并使重估每股净资产值的估值方法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

(二)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

1.债务重组准则

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再次产生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此次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时规定: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同时规定,债务重组利得应记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能够得到债权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以将豁免的债务算为当期收益,在利润表中加以反映。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期末以历史成本与市价(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市价低于历史成本时,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趋近公允价值,此时进行非货币易,在公允价值计量法下,不会产生交易收益;而当市价高于历史成本时不作账面处理,即非货币性资产升值时,进行非货币易可以产生大量收益,所以此时企业仍可通过非货币易来人为调节利润。

(三)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准则中的运用

新准则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划分,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放弃使用公允价值,可以避免利润操纵。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运用,从而利于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程度。

(四)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新做法将会使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的部分利润浮出水面,新的投资准则,修订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其中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公允价值(交易所市价)计价。对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会计准则一般不把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那么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则体现在当期业绩之中,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

二、国内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

尽管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已有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突出表现在估价技术的欠成熟上。实务界对复杂的估价技术无所适从。很多领域短时间内还很难克服人为的因素影响,也使其处于明显的阶段性的规定上。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

(二)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控制

公允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确认的,如果两个交易主体之间除了交易事项之外没有其他利害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易价格被认为是公允的。但是在现实中企业与其关联方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上市公司甚至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由于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格,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要由会计主体自己来确定,所以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价值的公允性。在实践中,有少数企业不考虑公允与否,把公允价值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比如通过资产减值以及以后的减值冲回等手段从而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计量概念,作为会计计量的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能保证能提高或不会减弱。

(三)公允价值不易直接获取

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在此情况下,新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果没有合适的替代方法,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成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行应用的难点。

(四)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不确定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有人认为,如果波动性存在,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重新应用是新准则中一大亮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应用公允价值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严格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从发展的眼光看,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计量是必然的趋势。

(一)明确公允价值的内涵

对公允价值内涵理解的不明确是影响其应用的先天性缺陷。公允价值最早是作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补充出现的,其应用范围在近20年来才得以扩大,并逐渐上升为与历史成本模式相提并论的另一重要会计模式。公允价值是会计学者针对会计计量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理论术语,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涵。时至今日,对公允价值内涵的不明确会造成对公允价值理解上的误区,妨碍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将公允价值看作是多重计量属性的集合的观点为许多学者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既体现为历史成本、又体现为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界定缺乏明确的边界,会计人员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缺乏统一的计量目标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先天缺陷。

因此,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内涵,确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是公允价值妥善应用的前提。准则制定者应当通过对定义等的修改在准则中明确公允价值的内涵,这是保证公允价值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

(二)把握公允价值应用的绝对可靠性要求

对绝对可靠性的要求是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盲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两个最重要质量特征。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怎样改进可靠性是影响公允价值进一步应用的关键因素。首先,可靠性并不等同于精确性。“可靠性并不含有肯定或精确之意。就公允价值计量而言,只要体现了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就可以认为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是合理可靠的。其次,估计本身并不是影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原因。IASB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估计成本或价值,使用合理的估计,是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不可少的部分,而且不降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需要报告主体的大量估计和判断。

(三)把握可靠性的“度”是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涵盖了两个层次的考虑,即单个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一系列会计数据经过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分析综合、加工汇总之后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单一、仿佛是精确的项目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是属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外加利益相关者的个人决策时候因素而相互作用的结果。苛求绝对可靠性,既违反财务会计的本质,也将增加额外的交易费用。针对公允价值信息而言,决定其可靠性的因素包括: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定程序和方法的限制,准则、制度的规范要求,不同决策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事后判断。准则、制度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准则、制度限定的越详细和固定,一般情况下,事后的可靠性比较容易验证。如果准则当中的相关规定为报告主体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管理当局就有可能选择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处理方法,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有可能会偏离真实经济状况,从而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因此,会计准则可以通过提供较为严格的应用标准而合理的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市场条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

虽然。公允价值并不就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如二手房地产交易的房屋咨询、房屋置换等专业服务机构,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

2.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

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价方式,全国银行间统一拆借利率的出现和入网会员的逐渐增多,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行,均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获得很大进展。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为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五)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外,我国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如制订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例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守法意识

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信息质量的标准包括全面、实质、及时、可靠、可比;信息内容的标准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及做法、风险管理量化信息、会计政策以及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这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企业准确、一致地进行业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情况相同而会计处理完全相反的现象。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抑或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用于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的选择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估计和很好地运用。因此,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

总之,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于其理论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公允价值可以很好地解决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的问题,特别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要使决策更加科学,显然历史成本是无法保证的。公允价值理论正是由于其面向现在与未来、面向价值、面向市场,它可以解决决策导向问题,因此企业必须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决策。第二,应认真研究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公允价值理论在现阶段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方面,如公允价值的含义、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等。这些理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研究并解决,公允价值的应用就缺乏坚实的基础。第三,应正确看待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公允价值的应用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与不理解。但是也应看清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根本原因还是会计应为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服务,满足投资者决策所需。在这点上,公允价值无疑是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所以也一定会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第四,应特别注意加强公允价值在国内的应用研究。中国在资本市场与资源要素市场的发育上还不充分、不完备,取得公允价值还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因此,应大力加强公允价值在国内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为消除与国际会计信息差异做出贡献。同时,要保持中国特色,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2.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12.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2010.3.

篇4

关键词:轨道交通;ETC;应急指挥中心;线路控制中心

轨道交通ETC系统是指挥、协调全市轨道交通网的信息系统。通过ETC系统平台,对轨道交通系统内部可以实现对各个线路的运营监视、管理,集中指挥与协调,对轨道交通系统外部实现信息沟通、信息共享,并为领导者进行重大决策时提供数据基础依据。线路控制中心所辖范围为本线路的行车、电力、车站环境及车站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当线路运营出现异常或灾害发生时,线路控制中心根据本线路运营情况,与ETC系统信息交互,接收ETC系统协调指挥指令等,使线路各有关系统协调工作。车站系统设在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及独立的变电所等。可以独立完成对车站系统的监控工作,并提供本站的实时信息和历史数据。现场系统由行车、电力、机电设备、环控、闭路电视、广播等系统的现场设备组成,这些系统对下直接连接各种监控对象,对上与车站级系统互联。

1.应急指挥中心职能定位

ETC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平台对各条线路主要运营信息进行采集,监视各线运营情况,遇有严重突发事件或影响邻线线路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进行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具体职责如下:(1)是轨道交通线网的统一运营协调与管理中心通过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列车运行、客流统计等运营信息,统计整个轨道交通线网各条线路行车运营的正点率、晚点率、客流分布,并根据地面公交线路信息等,合理制定线网中各条线路的行车运营计划,协调各线路行车运营、运营时间等,以达到线路运营的安全、准确、高效、服务的宗旨,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的整体线网能力、线网效率等。通过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维护信息等,经过处理筛选上传至信息中心,通过线网信息中心对线网主要设备运营情况的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制定各种管理信息报表,便于对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保养等制定合理方案与建议,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作为对各条线路的设备维修进行考核的依据。(2)是轨道交通线网应急处理的中心在线路运营中发生意外事件时,如地面交通拥堵、相关车站大客流疏散、某车站发生重大事故或灾害等情况,通过监控的相关视频信息,协调线路运营计划,有效、高效的处理应急事件,以确保各线路尽快恢复正常运营。(3)是轨道交通线网对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和共享的服务中心为地铁上级单位的运营监管提供支持向上级单位值班室定期反馈运营状况,为上级单位进行运营监督管理提供支持综合控制中心可随时将上级单位的重要通知和要求至各运营单位或岗位执行。ETC系统既与线路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交换,接收线路控制中心各系统传送的行车信息和主要设备故障信息等,通过信息过滤和统计分析,传输至线网数据中心,并通过向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报送和;同时又搜集、汇总与轨道交通运城市规划•FORUM行相关的外部信息(如交通信息、气象信息等),为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提供信息渠道,为乘客提供多方位服务,实现城市信息互通和共享。

2.应急指挥中心与线路控制中心的职能划分

从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定位中可以看出,应急指挥中心重在管理与协调,而线路控制中心重在对本条线路的监控调度,两者之间的功能重点虽有不同,但功能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应急指挥中心是日常监视、应急指挥的管理系统,而线路控制中心是具体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调度、监视的控制系统。应急指挥中心通过监视轨道交通网中各条线路的行车、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统一协调安排网络内各线路的联合运营计划和预案;线路控制中心实时监视所控制线路的各种设备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并上传相关设备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至应急指挥中心,并根据应急指挥中心下达的联合运营计划和预案组织行车。日常情况下应急指挥中心对各线的控制中心及线路运营只监视不控制,主要提供协调、协助功能。在非正常情况下,特别是发生影响不同运营主体所管辖线路的突发事件时,线网控制中心将代表公司、政府进行统一的应急指挥,对相关各线路发出协调指令或指挥指令,不控制现场设备。应急指挥中心在掌握各线路运营状况的基础上,完成线路运营的各种报表分析,以便对线路运营的正点率、设备故障维护情况、客流分析等情况有充分的数据基础。应急指挥中心运营模式应有利于对不同运营主体的管理,要在技术上、使用上为运营主体创造条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应急指挥中心力求补充控制中心功能的空白点并提供增值服务。ETC系统只管理到与OCC的接口部分,从各线路的控制中心采集主要数据,用于监视及分析,不直接与车站相连。接口规范由应急指挥中心制定,各线遵从。应急指挥中心向各条线路控制中心提供实现一些共享信息,如:气象信息,其它公交系统的相关信息等。一旦出现重大事件,可以及时向城市主管部门通报情况,接受上级指示,协调相关部门,并向各线路控制中心下达协调指令。线路控制中心接收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实施线路监控功能。各线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其控制中心应立即处理,并根据突发事件类别要求上报应急指挥中心。如突发事件涉及其它运营主体所管辖的线路时,由应急指挥中心来统一协调指挥,避免环节过多,从而使突发事件得到即时的处理。

结语

篇5

关键词:供电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

作者简介:赵前程(1976-),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办公室,工程师;左丰光(1975-),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办公室,工程师。(山东?费县?2734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97-02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其中“预防为主”最为关键和重要,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10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出建设省、市、县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重要内容。费县供电公司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创新,将应急管理信息、应急物资、应急队伍等“横向融合、纵向贯通”,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且依托应急指挥中心,认真完善综合和专项应急预案,采取灵活的现场处置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了“指挥统一、功能齐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现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成功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一、应急体系建设经验和做法

1.应急组织机构建设

为保障应急管理体系的有序、平稳、高效运转,费县供电公司成立了以经理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实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应急管理措施,开展应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分为安全应急办公室、稳定应急办公室和新闻应急办公室,具体负责公司应急工作组织协调、综合管理和监督职能。在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应急办将应急管理体系划分为应急组织机构、应急指挥中心、技术保障体系、物资保障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五个部分(见图1),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2.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1)前期筹备。为将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创新精品工程,费县供电公司在认真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规范》、考察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后,多次召开研讨会,最终确定了总体规划、分模块实施、逐步推进、分期交付的方式进行,并经党委会讨论通过。

(2)建设过程。按照集中统筹、分区负责的模式,首先成立了工作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工作小组加强沟通协调,对所需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按工作分工专业安装、调试,实行周调度、日汇报制度。2010年12月,应急指挥中心率先在山东电网内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系统的联动功能,获得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并代表县公司作了先进典型汇报。

(3)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创新。应急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PTN专网,配备高清摄像头、投影仪、液晶电视、视讯终端等设备,建成功能强大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该平台接入地方电视新闻、变电站视频监控、电网调度信息、SG186安全生产管理、95598客户服务、GPS车辆调度监控等系统,不但能够获取强大的电网潮流、负荷变化、车辆行驶等内部实时信息,而且通过采集地方电视新闻信号、日气象卫星云图,及时掌握社会突发事件新闻反响和灾害性天气地演变情况,获取实时的外部公共信息,为指挥人员提供现场第一手音视频资料和图文信息。

应急指挥中心还将各供电所视频系统创造性地接入该平台,应急管理功能延伸至基层供电所。同时,自主研发了应急指挥桌面终端集控系统,网络状态实时检测、子系统全面汇集、操作间主机远程控制桌面工作站、桌面工作站间短消息实时发送等功能得到创新应用,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接报、预警、启动、响应、结束的全过程管理,为应急指挥的快速启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4)应急规章制度制定。为加强对应急指挥中心的管理,应急办先后编写了《费县供电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费县供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管理规定》、《应急值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3.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技术保障体系是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保障应急指挥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公司在高标准建成应急指挥中心这个“硬件”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预案。

(1)应急队伍建设。根据专业性质,组建了变电、输电、配电、医疗救护、应急供电五个专业共102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形成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2)应急预案编制。为了保证应急预案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公司成立预案编制小组,认真组织学习编制应急预案所需的相关法律、技术标准、编制导则、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等资料,全面实施安全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按照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分类编制要求,编写了《费县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预案》等25项应急预案,组织管理评审、编印与报备,下发到相关生产班组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达到持续提高、不断完善的目的,根据人员、机构和电网、设备等变化情况,我们对预案进行评估修订,先后增补了《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3项预案。

篇6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种类多、灾害破坏较重的国家之一。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计民生,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电网停电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事件特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

目前电力系统应急通信主要依托电力通信专网和公用电信网两种资源。通过多年建设发展,电力通信专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应急调度迂回能力,在保障电网生产、基建和公司经营管理及抗灾救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公用网络目前已经发展到采用最新ipv6协议,使现有的互联网具有更高的整体吞吐量、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改善服务质量(qos)、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实现多播功能等。

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方面的应用,使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机动式应急指挥系统,能够确保电力公司在应对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保障重大活动所需具备的应急通信能力。

1移动互联网应用分析

从本质上看,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一种新的网络,而是一种新的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具体是指一种利用移动接入技术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 与互联网相同,移动互联网也是基于 tcp/ip 协议的,按照小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子网将世界各地成百上千万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由于接入方式是无线,接入终端具有移动特性,因此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具有与传统互联网不一样的新特征。

1.1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性

由于在个性化、永远在线、位置性等方面优于pc,同时又具有小巧轻便、随身携带等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特性。具有接入技术的移动性、终端多样性、生活相关性等。

1.2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云计算

云计算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系统,借助先进的商业模式将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技术通过不断提高“云端”的处理能力,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把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按需享受“云端”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2电力应急通信系统应用分析

电力应急通信系统主要由一个应急指挥中心及一辆应急通信车组成,保障了指挥中心与应急通信车之间通信联系的畅通,加强了自备机动通信系统、电力通信专网和公用电信网三种资源的互补整合。

系统主要包括卫星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电话系统、无线视频传输系统、集群系统、远程办公系统、车辆定位导航系统等几个部分。

2.1vsat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实现了应急通信车与指挥部主站之间应急通信通道的构建。卫星系统分成两个部分:架设在指挥中心端的卫星通信便携站,装配在应急通信车上的卫星移动站。通过这两个点,建立应急通信车和指挥中心之间的卫星链路,从而进行应急业务的传输。

2.2 ip语音电话系统

本系统采用基于ip的卫星通信系统,实现语音业务在ip网络上的传输。通过在便携站接入电力系统行政交换机实现车内ip电话拨打市话和长途电话、电力系统电话。

2.3视频系统

本次应急通信系统配备视频会议系统一套、视频监视系统一套和录像存储系统一套。

2.4无线数字图像传输系统(单兵系统)

应急通信系统使用无线单兵系统以无线传输形式将远离通信车的现场音视频图像实时回传到通信车上。无线数字图像传输系统主要包括车载接收端和便携接收端两部分。

无线单兵系统采用dmb-t无线数字视频传输系统,实现应急通信车3公里以上半径的音视频信息的实时传输,并将现在的图像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传送至应急指挥中心乃至上级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

2.5集群系统

模拟集群系统可以为现场提供语音业务的区域覆盖,可实现的通信距离视基站天线高度和地形而不同,一般在在通信车方圆5km~10km左右的范围内,可为应急工

作人员提供电话互通及通过卫星或公网资源与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联络。

2.6 gps定位导航系统

2.6.1 gps定位系统

应急通信系统采用北斗定位系统由位于应急指挥中心的数据处理、显示系统和安装在应急通信车上的车辆终端组成。通过将北斗卫星通信、gps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图形显示等多方面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车载站的定位监控管理。

2.6.2 gps导航系统

配备车载gps导航仪,为驾驶员提供自身位置信息及对行驶路线的确认。

2.7互联互通系统

宁夏电力应急通信选用的车载互联互通系统。该系统具备ip架构,软交换通信和dsp信号处理技术,能够融合汇接集群、对讲机、pstn、voip、gsm、cdma等不同类型的通信设备组成统一的通信平台,实现不同终端之间的快速组网,并具有语音信息,召开电话会议等语音基本功能。

2.8短波通信系统

本次配备手提式hf-90e短波电台一台,背负式hf-90e短波电台一台。手提式hf-90e主要用于野外临时建站,特别是在车辆和船只无法到达的地点,有人携带建站。背负式hf-90e主要用于徒步通信,使用3m鞭状天线可通15km~20km,在停止行进时使用快速斜拉天线可通1 000km。

3 移动互联网在电力应急通信的应用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具备数据存储分布式、高吞吐率和高传输率的特点,使得电力应急通信系统通过应急指挥车上配备的视频监视系统将车内图像、车外图像以及通过单兵系统回传的图像能够实现实时传送至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相关人员在授权的情况下,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网络视频监视服务器以获取前方现场实时图像,将现场监控图像接入到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中,指挥中心的视频监视终端对视频会议系统以及视频监视系统回传到指挥中心的图像进行录像存储。

现场视频的及时回传,使指挥中心人员能够实时了解现场状况和电网受灾情况,有利于明确判断和指挥,提高现场的指挥调度能力,缩短抢险时间,提高应急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

篇7

关键词:3S;GPS;GPRS;GIS;固定勤务;应急指挥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24-02

Fixed Duty Emergency Commanding System Based with 3S

YE Peng-ge

(Hangzhou Armed Police Command College,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xed duty,the systemprovides real-time access to the scene of the accident information for commanders at all levelsthrough the Internet . It is a set of Command and Dispatch System which integrated GPS, GPRS, GIS technology. The article describes a way of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dynamic Emergency Management, real-time command and control of the fixed duty.

Key words:3S: GPS; GPRS; GIS; fixed duty; emergency commanding system

固定勤务指的是在同一目标或者地区执勤时间较长的勤务。包括首长住地、机关、驻华外交代表机构、固定路线警卫勤务,机场、电台、电视台、通信枢纽、厂站、仓库守卫勤务,守护勤务,监区看押勤务,监区看守勤务,巡逻勤务等。新时期,固定勤务对象趋多,范围趋广,应急处突工作日趋复杂。传统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如对讲机系统)由于其技术和设计上存在的缺陷,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控制中高智能、高信息化的需要。传统指挥系统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在定位上,没有设计定位功能,不能对各个终端进行定位,从而实现对其的时时跟踪:在信息集成上,全局信息综合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大,从而不能高速、有效的下达指挥命令。由于上述的缺陷传统指挥调度系统已经基本无法满足局部区域内紧急事件快速布控的需要,实际使用中经常是采取多种手段混合运用的方法实现布控,如在使用对讲机的同时每个人员同时配备手机等其它终端设备,这极大的增加了指挥系统的复杂性和运营成本,所以迫切需要一种使用简便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急指挥系统”,用于执勤过程中实时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络,并现场处理各种情况。GPS/GPRS/GIS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使我们的应急指挥有了提高一个层次的可能。根据实际,笔者设计一款基于3s技术的固定勤务应急指挥系统,下面就系统实现的基本原理做概要介绍;对系统设计的软硬件模块组成做深入分析;至于系统的实现部分,本文主要围绕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展开讨论。

1 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整个系统由便携移动单元,通讯网络和指挥中心和客户端4个部分组成。

应急队员随身携带的GPS接收机实时获取自身的方位、速度等信息,经过处理后通过GPRS网络传送到指挥中心,这些信息在中心做出处理后,存入数据库,并通过电子地图和数字信息两种形式展现出来。各级指挥员可以访问指挥中心网站,在线浏览应急一线信息并向应急队员发出指令。控制命令先被传送到指挥中心,然后通过通信网络发往便携移动终端,实现了对一线应急队员的管调。

1.1 便携移动单元

为了获得一线应急队员的实时GPS信息和各种状态信息,要求应急队员随身携带便携移动终端.它主要由GPS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中心控制模块和GPRS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GPS模块内的GPS接收机通过GPS天线接收应急队员的GPS信息,连同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应急队员体征等状态信息一起被传送到中心控制模块中去,中心控制模块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存储后按照一定的格式通过GPRS模块发送到GPRS网络上,再通过Internet网络将这些信息发往指挥中心。同时便携移动终端通过应急队员响应指挥中心发送的控制命令。

1.2 通信网络

GPS系统的定位方式是被动的,它只能提供定位信息,而其本身不具备和其它系统相互通信的能力。要实现应急指挥,必须能够把应急队员的位置、状态等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同时指挥中心也能下达控制命令至应急队员,因此应急指挥系统需要在应急队员和指挥员有一个桥梁能够传输这些信息。在本系统中,选择了GPRS网络接入Internet作为无线通信平台,便携终端通过GPRS网络利用PPP协议拨号接入Internet,使用UDP,TCP等通信协议与监控中心进行数据的交互。

1.3 指挥中心

本系统的指挥中心是由转发中心、数据库和勤务处置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转发中心从通信网络上接收由便携终端发送来的各种信息,将不同类别的信息解析出来,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入数据库。同时, 当指挥员新的对应急队员的控制命令时,也会被传送到转发中心,再通过通信网络发往便携终端.另外转发中心还要响应勤务处置系统的实时数据请求,将勤务处置系统需要的实时数据传送给它用于数据显示。

在指挥中心建立数据库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应急队员的状态信息和一些控制命令等,它可以保持数据的持久性。

勤务处置系统是整个系统中直接面对指挥员的部分,它从转发中心和数据库分别获取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然后以网页上的电子地图和数字信息两种形式将指挥员需要的信息展示给他们,这样指挥员可以在线实时了解应急队员的位置信息。其中,GIS系统的电子地图是业务展示系统的核心部分,因为电子地图结合了地理特征,将终端信息更加直观、准确地展现出来,更符合人们的习惯.而数字信息形式也是业务展示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包含了更详细的应急队员信息,如定位信息(经度、纬度、方位角等),基本素质等,辅助指挥员发出合适指挥指令。

1.4 客户端

本系统的客户端采用的是普通的Web浏览器,因此指挥员的电脑上只要装有通用的Web浏览器(如IE)即可访问本系统的指挥中心网站,根据各级指挥员登录权限,了解情况处置态势,实施正确指挥。

2 系统实现

本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硬件模块(便携移动终端各功能主要是GPS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中心控制模块和GPRS模块)的选型,和软件系统的实现(GPS定位信息的获取,GPRS信息的生成和传输,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下面详细分析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系统。

应急指挥地理信息系统是本系统的关键部分。笔者在此选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开发环境采用Eclipse+jboss+mysql平台,同时选择提供JDBC的MapXtreme for java作为地图服务器。

2.1 Web GIS体系结构

Web GIS是基于B/S的分布式处理系统。如图2所示。

整个系统大体分为客户层、服务层和数据层,其中服务层由Web Server和GIS Server组成,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集成在一起。Web Server负责Web服务;GIS Server负责提供数据存取、地图显示、空间分析、模型管理、目录索引等服务;数据库Server负责数据库的组织和管理;Client使用通用的Web浏览器, 负责用户的各种请求.Web Server作为Client与GIS Server、数据库Server之间的网关,GIS Server透过Web服务协议为用户提供地理信息服务。Client端与Web Server之间基于HTTP协议传递用户请求和Server响应。Web Server将大量Client端的请求发送至GIS Server,GIS Server根据用户请求对各个数据库Server进行数据存取及相关属性操作。GIS Server是Web GIS的核心之一,本系统采用MapXtreme for Java。其有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MapXtremeservlet,MaPJ,DataProvide几Renderer。这些部件协同工作,访问、操作图形数据,为客户应用程序提供地图或属性数据。

2.2 WebGIS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图管理模块、WebMIS模块和消息接口模块,其中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地图管理模块:基于Internet网络,通过浏览器提供地图显示、应急队员位置显示、地址查询等功能。

WebMIS模块:基于Internet网络,通过浏览器提供属地敌社情查询、应急队员状况查询等功能,以及相应的数据维护功能。

消息接口模块:提供由指挥员到应急队员的位置信息获取以及控制功能。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组合GPS,GPRS,GIS技术的固定勤务应急指挥解决方案。当然,随着定位系统的精确化,3G网络的普及,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急指挥系统将能构建得更加安全,可靠和实用。

参考文献:

[1] 刘南,刘仁义.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黄聪明.JAVA移动通信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罗云启,曾琨,罗毅.数字化地理信息建设与Maplnfo高级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唐亮.基于无线网络的动态车载导航系统的设计[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6.

[5] Booch G,Fowler M.J2EE核心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 兀卫东.基于B/S模式的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9):65-67.

篇8

[关键词] 消防指挥中心;灭火救援;响应;处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06

[中图分类号] D03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91- 02

0 前 言

消防指挥中心作为公安消防部队实现灭火作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的信息指挥中枢,加大对消防指挥中心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预警应急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切实提高消防部队应对各类火灾、应急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和处置的根基所在。

1 消防指挥中心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1 接警出动量逐年上升

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队接警出动数量大幅度增长。消防部队承担的任务由单一火灾扑救为主转变为承担火灾扑救,包含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道路交通事故、建筑坍塌、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水上事故等抢险救援,以及取钥匙、为民送水、取戒指、取马蜂窝等社会救助处置的三大项任务。据统计,目前在消防部队处置的警情中,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的比例大约为2∶4∶4。

1.2 灾害事故类型复杂多样

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地下建筑和石油化工、天然气生产运输业不断发展,加之极端气候日益频繁,各类灾害事故、自然灾害频发高发。近几年北京市相继发生“10.11”喜隆多商场火灾、“1.29”百荣世贸商城火灾、“7.21”抗洪抢险等多起典型突发的灾害事故,灭火和应急救援、救助工作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点。

1.3 人民群众期待越来越高

当前,在当前信息化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不仅要“动作快”,更要“救得好”。否则,消防指挥中心作为接警调度的第一环节,极容易陷入媒体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容易使消防部队处于“救援不力”的问责窘境。随着法治意识增强,群众越来越关注灭火救援效率,对部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2 多种因素影响消防指挥中心的职能作用发挥

消防指挥中心主要承担警情受理、力量调派、初战指挥、辅助决策、信息处理、舆情监控、战备督导和值班管理等业务职能,但受实际工作人员少、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训战不一致等因素制约,消防指挥中心综合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当前,消防指挥中心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职能定位“低”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明显”:一是指挥功能不明显。有的官兵片面地认为指挥中心的职责就是接警和调车,“重调度、轻指挥”的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协调能力不明显。在接警环节缺少对灾害现场处置情况的科学预判,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较少能够主动的分析和预判灾害现场的发展状况。三是参谋作用不明显。对于信息整理和上报工作忙于应付,对信息搜集、综合、分析、上报功能弱化。

2.2 人员成分新、能力“弱”

主要表现为“三个亟待”:一是灭火作战经历亟待丰富。很多调度员从新兵开始就从事调度工作,缺乏基层灭火作战经历,对火场情况和车辆装备的认知与实际不符。二是人员编制亟待增加。面对日益拓展的工作职能,指挥中心的现有编制人数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加上人员休假、培训、出差等因素,使现有调度指挥和值班处警体系很难固定和深化。

2.3 队伍培养“难”

当前,指挥中心承担着如公文收发、视频会议保障、投诉举报、督导检查等大量非指挥中心业务工作。值班干部和战士24小时值守接警系统、电台和电话,长期熬夜,对官兵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导致部分官兵不能安心工作,希望调往其他岗位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加之在干部提职、战士立功受奖、士官选晋等方面没有优先保障,使得部分官兵从事接警调度工作的意愿不强。

3 新形势下完善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对策

接警调度是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灭火与应急救援行动成败的关键,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抓住值班处警、科技支撑、训练创新、服务保障和业务拓展等5个环节,充分发挥出消防指挥中心的中枢作用,为部队灭火救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1 值班处警要到位

一是树立消防指挥中心权威,确保警令畅通。建立健全等级调派、信息报告、接处警规范等制度。做到既热情服务,又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分析判断、准确下达出警指令。二是加强联勤联动机制建设,与政府应急办、公安、医疗卫生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互通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切实提高处置应急救援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抓好队伍专业素质建设。通过开展对消防指挥中心业务技能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提高指挥中心人员的快速反应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树立服务群众宗旨意识和增强职业自信,增强官兵作为调度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3.2 科技支撑要到位

一是构建“大数据”消防,通过对历年警情的数据分析,形成火灾风险分析报告,指导灭火救援工作。二是将公安监控系统和交警的路况监控系统与消防指挥中心进行互联对接,实现从接警出动、途中行驶、到场处置的实时监控,为初战指挥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加强移动作战指挥终端应用。通过微信、3G手机等通信手段,与报警人、起火单位及时取得联系,在首战力量到场前从报警人和起火单位获得火灾现场各类信息的视频、音频信息,并第一时间发送到各单位移动指挥终端上,便于各级指挥员掌握现场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3.3 训练创新要到位

一是拓展业务训练。参照日本、香港、巴黎等国家和地区消防指挥中心先进理念,不断拓展指挥中心业务练兵内容。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开展公文写作、信息报送、急救常识、器材装备熟悉操作、舆情监控、信息化应用等培训科目。二是开展心理训练。对接警调度员开展心理学、逻辑学、统筹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接警调度工作的精准性。三是丰富趣味训练。通过采取开发消防水源和城市街路拼图,制作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参数性能卡片等措施,随机设定复杂多变的现场情况,进行初战指挥调度日常训练和模拟演练,让参训人员直观形象的模拟灾害现场的总体情况,利于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养成。

3.4 保障措施要到位

一是在指挥中心选人、用人上给予政策倾斜,优秀人才可以由指挥中心优先选调,并适当在干部晋职、士兵学车、入党考学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激发岗位的竞争力和官兵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梯次培养机制,大力加强后备人才的培育工作;定期开展典型战例点评和业务研讨,及时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三是有较大的灭火救援现场时,组织指挥中心官兵到现场参与处置,积累实战和调度经验。四是采取经常性考核的方式,对接警调度岗位人员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对不适合继续工作的予以调整,使队伍时刻保持高效、严谨的工作状态。

篇9

[关键词] 物流 应急物流 系统 信息平台

汶川大地震考验着我国应对特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开展紧急救灾,而且整个的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的应急机制,反应速度之快,赢得了世界赞誉。

应急体系的核心便是应急物流问题。应急物流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突发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袭击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一、应急物流系统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

1.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要素特点。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时间的重要性要强于成本。

2.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3.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急物流需求不仅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主要原因有下几类: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决策失误。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决策者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物资上的损失,这些损失往往在物流系统中体现出来。

3.国际政治。现今国际环境变得越加复杂,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纵观各种运输方式包括海上、陆上和航空物流通道常常受到战争的威胁和干扰,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国际政治因素诱发的应急物流体系如国防和能源应急物流体系。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1)决策主体――政府部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政府要快速有效的。

(2)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有效,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的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

(4)指挥中心――管理指导中心。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2.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本部,包括信息网络中心、专项物资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二是各加盟的应急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具体如图1。中心本部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组织各加盟物流中心进行生产运作的指挥机构。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的正常运作。信息网络中心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3.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1)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包括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灾后重建物资的采购。救灾物资的采购应该事先在应急物流方案中明确各种救灾物资的供应商,一旦需要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直接下达采购指令火速采购,采购环节精简。这样把选择供应商的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以前,既可以保证采购速度,也可以保证采购质量。

(2)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比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管道运输等。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3)应急物资的储存。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其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物资分类排队,抓住主要的矛盾,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见图2。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4)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中心等部门(见图3), 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心的分拣、加工和包装有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四、结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则靠健全、严格的保障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充足、快捷的资金流则需严格的救灾专项基金等救灾款项的筹集与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来保证;快速、及时的物流则要依赖于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以及物流中心等环节的协调运作来保证。

2.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同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0~21

[2]欧忠文:李 科 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05(9):93~95

[3]邓 伟 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27

[4]张志勇 匡兴华等:美军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研究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4,(6):1~4

篇10

2016年,湖州市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湖州市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战略,以提升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环境为基础,以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为抓手,以“互联网+”为创新引擎,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内联外拓”和行业应用。全年共重点实施了13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570万元。

整合资源,开拓创新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机制。湖州市交通运输局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其纳入了近年“五个交通”建设目标,并专门成立了智慧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领导有力、职责明晰、上下同心的工作机制;同时,2016年年初制定了《2016年湖州市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机制,从全局考虑智慧交通发展。

总体谋划,科学编制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借助高校资源和力量,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织开展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公路、港航、运管等行业局也编制完成了本行业的规划或者发展思路。此外,认真做好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信息化引领工程前期工作,协同中科院自动化所、浙江大学、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调研工作。

资源整合,全力建设综合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是2016年建设重点,相继完成了市级综合数据资源中心,公路、港航分中心的建设及运管数据分中心的升级项目,基本形成了“市综合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公路、港航、运管数据分中心+应用系统”的三级数据资源整合架构,实现了全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要素的数据化和整合,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体系进一步形成。

面向公众,积极构建智慧服务平台。打造交通服务统一平台:整合网站来信、数字城管、12328等各种热线信息,实现对来电来信问题的初步统计分析,完善服务与监管等功能。完善“湖州交通”网站群:规范信息公开方式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网站信息更新率,创新网站服务内容。推广智能移动端的应用: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承载多种信息服务。积极推广交通行业各级微信公众号,以及“港航公众用户版”、“掌上公交”等各类APP应用。

深化应用,不断提升行业精细监管能力。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在湖州市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二期项目建设,建设指挥调度通讯平台,强化应急联动和服务。推动三县两区应急指挥分中心建设,初步实现市县指挥中心的实时连线。拓宽视频监控范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高速公路、国省道、重要县道;主干航道、主要码头、船闸;主要车站、客运车辆;重要在建工程的可视。特别是引入了无人机对国省道实施应急巡航,基本建成“固定式路面监控、移动化单兵终端、无人机应急航摄”三位一体的路网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行业在线运行监测:完成国省道特大桥梁监测系统,以G104国道苏家庄特大型桥梁为试点,首次应用一体式事件检测分析技术实现对车辆停车、逆行、拥堵、车道行人及抛洒物等交通异常事件的分析报警;新建6个船舶监管自动核查点,开发船联网船舶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船舶签证取消后船舶的监管水平;顺利完成了全省内河航道运行管理系统开发任务,同时完成了150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建设;建设 “二客一危”综合监管平台,并推广至县区,完善联网联控体系,加强“两个闭环”管理;完善公共交通监管系统,接入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城乡公交基础数据,初步实现了城市、城乡公交运营状况的可视、可测。

信息化各类问题有待解决

信息化人才缺乏,意识有待提高。当前发展“互联网+”战略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行业相结合,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信息化人才难招、难留,更不用说同时又要对交通各项业务有较好理解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部分县区,信息化发展更是相对落后。

信息化的应用研究有待加。信息化建设大多是被动式的,可以说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尚未真正发挥。通过这几年的建设,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已初步形成,如何在此基础进行应用,应当加强在软课题方面的研究,而非盲目跟风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有待创新。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每年需要大量的运维资金,光靠地方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信息化走出去或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也是亟需探讨研究的重要问题。

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完善体系、加快建设

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中心。提升数据交换,增强数据交换监控、交换问题、数据资源监控的可视化功能;提升数据展示,使行业基础数据分析、视频监控、行业监管分析数据等静态、动态数据在各种载体上展现,便于各级人员实时、全面掌握交通行业态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提升数据质量,一方面按照“一数一源”原则,加强源头控制;另一方面,对现数据中心已有数据,也要逐类分析,加强数据校验和清洗。在数据整合方面,前一阶段基本完成了内部数据的整合,下一步积极外拓,计划与公安、水利、城管三个部门先行共享。

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完善全市国道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国省干线航道重点航段、客危码头、公共交通等监控视频,推动监控视频数字化改造升级;启动全市视频专网建设,改善视频传输效率,确保各级指挥中心优先、快速、稳定调取各类视频资源;推进数字航道建设,计划建成100公里电子航道图;推广船联网船舶电子船名牌(船舶二代身份证)船舶自动识别的应用,实现对内河航道港口设施及其他附属物的数字化、电子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