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

篇1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行政执法;改革

Abstra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our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I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law, it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a mandatory subject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o the core of the mo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4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了截然不同的行政理念、行政哲学、行政体制。其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1.1 治理格局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的是人治格局,行政主体总是依据主观想当然地解决和处理问题,通过国家公权力来实现自身意志,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而现代服务型政府首先是崇尚法治的政府,不但要保护公民各项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实现,而且通过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

1.2 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行政主体大多具有“官重民轻、官显民微、官尊民卑”的心态,国家行政权力实际上演变成一种控制社会的权力,政府的行政权力涉及领域较广,深入层面较深。而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权利为根本,行政机构是为人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机构,不可逆转地向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回归。

1.3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方面

与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相适应,传统管制型政府以国家公权力为本,政府行政机关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而公民权利却相对被压缩甚至没有。相反,现代服务型政府坚持以公民权利为根本,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只是为公民提供服务的机构。因此,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切实保护和充分实现公民权利进行的。

2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是服务型政府内涵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体制结构、理顺内外部关系、提高工作能效,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监管市场、调节经济、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第一位,尽最大的努力为公民提供最优质、方便、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笔者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几点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思路:

2.1 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此乃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关键。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从而使政府组织机构朝着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2.2 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录用制度,从根本上净化公务员队伍;对已经录用的公务员实行定期培训、考核制度,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从业务上不断培养公务员各方面能力。

2.3 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错位”、“缺位”“越位”问题。政府要做到只做自己该做的,不去“错位”“缺位”做不该做的或不做该做的,只管自己该管的,不去“越位”管不该管的,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

2.4 推广“阳光”政务,实现“一站式”办公

为了更加方便公民,提高服务效率,行政办公的方式也应该信息化,运用更先进的办公系统。已经改革的行政审批制度证明,建立行政审批大厅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形式上改变了行政执法的原有格局。

2.5 进行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加快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规范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

3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3.1 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历史上的中国是行政权力最大化、行政权力可以支配一切的社会状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根深蒂固。在行政执法的管理和处罚过程中,漠视公民权利的做法已经成为正常程序。所以,我们要想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治国,就要通过市场的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伟大工程,要完全改变和彻底去除行政法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进而转变并牢固树立服务于民的全新观念。为此,各行政执法机构就要进行长期、艰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而且,要进一步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制度。从而,不但从领导方面,更要从制度方面加大对行政执法队伍的督促、监察甚至制裁的力度。利用可依据的制度杜绝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种种特权行为,也同样利用制度规范和制裁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3.2 改革行政执法体系

根据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行政法执法体系的改革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思路:

首先,继续深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实现两个分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推动着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到目前为止,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臃肿不堪、职责混乱不清、执法不规范等问题还是相当严重;更重要的是,在行政执法体制中同时还存在着政策制定职能同监督处罚职能不分、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不分等严重制度缺陷。想要完全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继续深化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并明确政府部门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政府机关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切实实现两个分开,即分开制定政策、审查审批等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等职能;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篇2

关键词:基层 水政监察队伍 问题 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擅自取水、违法采砂、围库造地、围垦河道、破坏水土保持、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以及侵占河道、水库、渠道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在局部地区还呈高发之势。为了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违法行为,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水政执法能力。

一、水政监察队伍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水政监察工作是水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水政监察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水行政主管部门高效履行水政监察职能的重要保障。根据调查,一些地方的水政监察队伍的建设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各级各单位虽然都成立了水政监察队伍,却存在执法职责交叉、执法力量分散的现象,形不成执法合力。有的水政监察队伍是经政府批复成立的,而有的却是经主管部门同意成立的,造成各单位的财政供给方式不同,有的单位的水政监察队伍是财政全供,而有的却是财政差供,甚至是自收自支,不符合水利部 “积极推动水政监察队伍逐步纳入公务员队伍或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的要求。

2.对单位的职能认识不到位。

关于水行政执法概念认识不统一,一般概念上水行政执法包括水行政监督检查、水行政许可、水行政处罚、水行政强制执行(清障、征用)等四大类,而狭义观念上很多人认为水行政执法只包括水行政处罚,目前大多数水政监察队伍仅具有狭义的水政执法职能。

3.水政监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执法不规范。

一些监察人员不是水利或法律专业的,对水利专业技术掌握得不够,对法规知识知之不多或对有关水的法律法规掌握、钻研得不够,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过程中,出现事实不详、定性不准,态度不好现象,给行政执法带来很大困难。

4.执法经费不足,执法难度大。

一方面由于各单位的财政供给方式不同,有些单位经费不足,致使这些单位的水政监察队伍普遍存在执法装备缺乏和执法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水行政执法没有直接的强制手段,加之管理对象水法律意识淡薄,面对执法人员采取避而不见或不予理睬的态度拒不配合,更有甚者,态度蛮横、谩骂打击、围攻水政执法人员,一些旁证害怕报复,不敢做证,加大了水政执法人员调查取证难度,影响水事案件的查处。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1.推进水利执法改革,发挥队伍上下联动优势。

根据水利部《关于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精简高效、职权清晰、开拓创新的原则,统筹整合执法力量,加快推进水利综合执法,集中行政执法职能,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的问题。建立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为一体的水政监察队伍,在基层单位设立执法巡查员,负责巡查影响、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由上一级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提高水政执法效率,增加对水事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执法检查与违法案件查处、行政征收与违法追缴、许可审批与监督检查之间的制度衔接,完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整体效能。

2.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的素质。

加大对水政执法干部和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交流力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强水行政执法的队伍业务学习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和廉洁执法制度等,加强对水政监察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落实执法办案津贴和人身意外保险,切实提高福利待遇,解决水政监察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水政监察队伍的吸引力。

3.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和执法经费保障,提升执法能力。

争取财政部门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按照《河南省水政监察执法装备配置标准》和《河南省水政监察执法装备使用管理规定》的要求,配齐或按规定更换水政监察队伍的执法船艇、执法车辆、执法取证器材、信息处理设备、办公设备等基本的执法装备,以及保障开展执法所必须的经费,提升执法能力,提高水政执法效率。

4.加强部门协作,加大执法力度。

水行政执法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水政监察队伍,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以形成合力,来推动水利法制化的进程。不仅水利部门要上下联动,而且要联合公安、司法、国土、环保、安监、航道、海事、渔业等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强化水行政监督和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力;还要密切与法院的关系,使各种司法程序都能及时、顺利进行。建立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件通报、联合调查、案件移送、重大水事案件督办等联合执法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共同开展执法行动和查处违法案件,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水政执法环境。

建立水利普法责任制,制定落实水利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推动涉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注重普法内容和形式创新,积极探索培育水利系统法治文化,增强水利普法效果,为水政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完善水政执法制度。

篇3

一、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是贯彻落实“四个统一”的思想前提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服务型政府建设,2001年,大连市工商局提出了建设服务型工商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工商工作逐步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随着形势的发展,2008年,局党组又提出了公平服务理念。“公平服务”就是以依法行政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促进科学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以促进平等准入、实施平等保护、提供平等服务、维护平等竞争为基本内容,以公平公正执法为根本要求的监管理念。如果说服务型工商理念解决的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问题,那么,公平服务理念就是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进一步解决怎样服务和如何更好服务的问题。围绕践行公平服务理念,我们主要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坚持把公平正义作为履职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对价值观的一个新概括,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公平服务的目标,就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恰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行政执法机关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根本要求。所以,实施公平服务,维护公平正义,就应该成为工商机关的神圣职责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大连市工商局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履行职能的价值追求,从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11年被评为政风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二)坚持依法行政的生命线地位。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优位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也就是行政法定原则。工商机关是行政执法部门,肩负着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重大责任,而公平公正执法又是依法行政的最根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法行政是公平服务的核心问题,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生命线。这几年,围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们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手段建设,努力解决了重实体、轻程序,执法随意性大等问题,并强化了从基层工商所到市局机关的全程执法监督。比如,为解决行政处罚随意性大的问题,保证公平公正执法,先后三次修订《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推进自由裁量权的基准制度、先例制度和说明制度,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细化了692项具体处罚的标准,缩小了办案人员的权力空间,保证了行政执法的公正、合理,也有效防止了执法腐败。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手段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开发了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将立案、调查、有关事项审批、告知、决定、送达、听证、复议和结案审批等各个环节全部集成到系统之中,环环相扣,当前环节被批准,才能转到下一个环节操作。此外,系统要求案件的证据材料全部扫描上传,使每一个案件都有彼此关联的电子档案,从而加强了案件的流程控制,杜绝了以往随意撤案和不按程序执法的现象。

(三)坚持按“四个平等”履行工商职能。一是促进平等准入,就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们依据平等准入的原则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五年间,全市新发展各类企业6.93万户,其中新发展私营企业5.96万户。二是实施平等保护,就是既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保护经营者的权益;既保护大企业、重点企业的权益,也保护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权益;既保护内资企业的权益,也保护外资企业的权益;既保护本地企业的权益,也保护外地企业的权益。特别是加大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力度,五年中受理各类诉求36万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884.4万元。三是提供平等服务,遵循主体平等原则,不论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组织形式、经营规模、效益如何,都平等享有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的权利,我们负有提供工商行政管理平等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四是维护平等竞争,就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是公平服务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工商机关最重要的职责。通过严格执法,使违法行为得到惩处,使守法者得到保护,从而使公平正义得到伸张。五年来,全市工商系统累计查处违法案件4.11万件,使严重影响市场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是贯彻落实“四个统一”的关键所在

科学的理念要有科学的机制作保障。为此,我们围绕落实“四个统一”,践行公平服务理念,着力建立和完善了三项机制。

(一)评价机制。就是抓定位,努力把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发展、维护和谐这个大局上。强调工商工作做得如何,要由各级党委、政府来评价。这些年,我们对机关业务处室、基层局、工商所的工作目标考核,首先遵循的就是这条基本原则。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一定要与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核心”与“龙头”地位相适应,围绕大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目标,以推进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履职水平。比如,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十一五”期间新增驰名商标21件,地理标志商标从无到有达到9件;实施转企升级,2010年完成转企升级5056户,不仅壮大了企业规模,而且为政府增加了税源;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一所一品”、“一所多品”,引导农户运用商标增收,效果明显;加大对传销、虚假违法广告、商业贿赂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整治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妥善解决平板电视“裸卖”等群体性消费争议问题,促进了和谐稳定。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切实提升了工商的地位和形象。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各基层局包括工商所,都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己任,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先意识不断增强,履职效能不断提升。这几年,我们的所有基层局都被地方评为政风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多个名列第一。

(二)管理机制。重点是推进两项监管方式改革。一个是大力推行行政指导管理方式。实现“四个统一”,要求我们既要依法行政,又要积极行政;既要合法行政,又要合理行政;既要执法如山,又要执法如水;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实践证明,落实这一系列监管思想,行政指导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

式。2009年,我们在认真学习借鉴泉州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系统开始全面推行行政指导管理方式。制定了4个实施办法,编制了28个行政指导项目指南,涵盖了工商业务各个方面。通过近两年的全力推进。行政指导不仅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更作为一种监管理念,被全系统广大工商干部所认同。现在一个工商所就有十多种甚至二十多种行政指导文书。另一个是积极实施了网格化监管,建立和完善了网格化监管的责任机制、运行机制和考评机制。特别是把监管和服务工作任务具体分解细化到网格,并把网格确定为目标考核的最小单位,进一步促进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落实。可以说,推进行政指导和网格化监管,使“四个统一”在基层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

(三)决策机制。贯彻落实“四个统一”,各级领导班子必须善于在宏观决策层面,通过制定政策、设计载体等形式,形成落实“四个统一”的引导、约束和推动的整体合力。2009年初,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着眼于简化登记手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创业就业,出台了“39条”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并通过举行宣传会和推介会、在媒体上进行政策解读、走访企业宣传、发放手册等形式,加强了政策的宣传、对接和落实。当年,大连市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迅速,其中私营企业同比增长14%。后来,“39条”政策中的6条被纳入市政府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我们还利用行政指导的方式在全系统开展“走进千家企业,培育商标品牌”活动,实地解决重点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中遇到的问题。活动中引导200余家企业提出了认定驰名商标申请,培育商标梯队企业1000余家,不仅普遍增强了企业的商标意识,而且充分显示了工商部门在实施商标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去年,我们按照省工商局的部署,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三深入两服务”促振兴活动,即深入企业、社区、村屯。服务政府发展重点、服务百姓关注热点。在活动中我们依托网格化监管。积极运用行政指导方式,使监管与服务、发展、执法、维权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这一有效载体,进一步发挥了职能作用,解决企业、社区、村屯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三、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是贯彻落实“四个统一”的根本保障

落实“四个统一”,对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提升队伍素质,我们主要加强了四种不同层次的能力建设。

(一)各级领导班子贯彻“四个统一”的统御能力。就是通过中心组学习讨论、撰写理论文章、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统一”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前瞻性、理论性的学习研究,切实保证将“四个统一”贯穿于各级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之中。

(二)机关贯彻“四个统一”的指导能力。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执法、维权的统一,机关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其自身不仅要对“四个统一”有着准确的把握和充分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肩负着指导基层落实“四个统一”的职责。这几年,我们加大了对机关处长的培训力度,除参加总局、省局组织的专项培训外,还在市委党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处长培训班,特别是连续三年选派处级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培训。同时,通过机关干部深入工商所、召开现场座谈会以及机关处长为基层干部集中讲课和开展基层评议机关等多种形式,促进机关指导到位。

篇4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所谓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职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是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所确立的各项奋斗目标,优化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效制度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在少数行政执法机关和个别执法人员中也存在着文明执法意识淡薄、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当中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执法大教育,尤其是我们交通系统征稽执法人员,要切实履行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重要资金保障的神圣职责,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文明执法理念,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有效整改,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提高公路规费征管能力,为实现公路运输业公平竞争和谐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本文试就交通征稽文明执法提出几点对策,仅供参考。

一、文明执法,要树立为民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也逐步实现从无限型到有限型、从权力型到责任型、从单一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体现民情、尊重民意、珍惜民力,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社会公共利益与行政相对人权利协调统一的依法行政基本价值目标。

由此可见,交通征稽执法人员应该牢牢抓住规费征收这个中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明确行政执法就是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章所赋予的职责,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既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坚持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又要以人为本,热情服务,在管理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坚决纠正执法就是管人、执法就是罚款、执法就是创收等错误的认识,

二、文明执法,要大兴务实的作风

文明执法就是要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亲民务实的作风,动之以情、明之以理、晓之以法,达到坚持执法标准和提高执法效能的统一。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执法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文明执法的有力保障。

交通征稽执法人员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执法,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同时也要避免执法过程中的态度恶劣、言行粗暴、和各种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不良现象,打破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良衙门习气,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事实证明,只有严格执法,坚定依法征收的信念,既不越权又不失职,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有效震慑拖、逃、漏、欠、抗缴行为,维护正收秩序,打造和谐的征缴环境。

三、文明执法,要常推创新的措施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原有的工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在体制机制上要推陈出新,要有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气魄,在落实上下工夫,在创新中求发展。当前,交通规费征收工作逐步由原来总量的粗放型管理转向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并由制约的管理型向和谐的服务型转变,由终端查处到源头堵漏。但在措施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要建立宣传长效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借助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上门服务、走访、座谈、交心谈心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公路规费宣传的长效机制,以消弭费税改革不实舆论的负面影响,强化车主自觉缴费意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要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坚持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稽查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和行政效能;健全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完善内部制约和监督体系;细化、量化工作目标,明确要求和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考核体系;对公路规费特殊情况的处理实行调查、审核、报批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执行和权力运行机制,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创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征费环境。

三要深化竞争激励机制。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同时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文明执法提供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四、文明执法,要规范不当的行为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交通征稽在稽征管理的复杂性与法律赋予其手段的匮乏性方面做好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显得尤其重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明确指出:“行政执法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行政目的,应当避免采取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按规定政务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政务公开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阳光工程,征稽部门公示征收政策、执法依据、征收项目及标准、办事程序等相关内容,充分维护广大车主和社会各界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按要求规范行为。执法人员必须着装整齐、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语言规范、举止得当。执法行为既要保证守法者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干扰,又要限制违法者的活动空间,维护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篇5

一、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的比较优势

所谓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是一种以项目和项目管理为主导、以日常运营和职能管理为辅助的管理模式,它是档案行政管理领域适应形势发展,针对当前日常运营式管理弊端进行改革创新的新探索。其实质是将每个档案行政管理对象的独特需求看做项目,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项目团队来完成该项目;主要特征是在日常行政管理与项目管理的任务出现冲突时,将项目管理优先于日常行政管理。在这种模式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核心,将项目作为主导活动、项目管理作为主导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增强机关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多种能力,以谋求绩效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可和满意。这里的项目包括了所有一次性、独特性和不确定性的活动。

(一)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能够增强项目管理能力,因而可以更好地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当今时代,无论是一个国家、地区,还是某个领域、行业,发展都是通过创新项目来实现的。所谓发展,就是变革,就是超越,就是与以往不同,这种变革与超越就构成了一个个项目。近年来,档案工作最突出的变化就是重复性的任务逐渐减少,而复杂的、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独特性任务(即项目)不断增加,因此需要树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档案工作发展新理念。岳阳市在开展民生档案建设过程中,就采取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工作模式,将全市民生档案工作作为一个总项目,将各涉民单位的不同种类的民生档案建设作为各个子项目,既有针对性地建设各个子项目,又将全部民生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在档案工作任务中项目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因为能够增强项目管理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组织人员去开展自主创新等项目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更好地去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因为他们的需求都可以作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

(二)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能够增强整体解决问题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因而可以满足服务型机关建设的需要。服务型机关的根本要求就是服务,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必须提高服务能力。

首先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体制的档案行政管理被分解成行政执法、业务监督指导、档案教育、档案宣传、档案科研管理等多项工作,并设置不同内设机构分工负责。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各内设机构分工过细、各自为政、本位主义、推卸责任、僵化低效等问题,造成组织协调能力和整体解决问题能力弱化。比如,有的地方由于教育培训与业务督导工作分离,而且沟通不够,各讲一套,使被指导对象无所适从;有的地方由于业务督导与行政执法分离,使业务督导机构发现问题需要执法机构行使执法职权时二者配合不协调等等,致使档案行政管理效果较差,社会满意度较低。而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以无缝隙政府理论为指导,打破内设各机构之间的壁垒,通过组建团队,以整体而非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处理问题,能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整体性解决方案,而且项目团队之间又通过统一的指挥机构进行调度、协调,这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设各机构之间过去的壁垒变成了相互补位的网络体系,组织协调能力与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其次是提高对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服务型机关建设要求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社会和公民的需求进行主动、快速、准确、优质的回复和反应,而非在出现问题后被动地应对。这就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拥有畅通的社会需求信息和意见建议的收集获取渠道,并在信息处理方面更加及时、有效。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通过配置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机构、人员和平台,强化信息获取、认知与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针对社会需求开展服务,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对社会公共需求的回应能力。

(三)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考评、监督能力,因而可以更好地实施绩效管理。当前,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考评、监督机制不健全,某种程度上属于自我评价模式,自己考核自己、自己监督自己。比如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和上等达标等工作,组织、指导、技术咨询与检查验收均由同一机构负责,档案行政执法从执法检查、立案到查处结案也由同一机构完成,最终结果都只有相关机构和人员自己知道。加上上级考核监督往往由于时间短,情况不明而流于形式,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创新动力不足,从而在遇到新领域、新问题时,应变能力不强;二是日常工作的动力不足,致使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甚至造成档案部门职能被相关部门挤压或者剥夺的现象;三是档案行政管理出现失误时也因为监督不到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强调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并重的绩效管理,通过引入独立的绩效评价机制,改变各内设机构自我评价模式,项目团队的任务完成情况由独立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与考评,实现了项目管理、执行与监督、评价职能相分离,促使各项目团队主动改进工作,增强回应性,提升绩效状况,对于提升档案行政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驱动作用。

二、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创建阶段的主要任务

从以上分析可知,创建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运行体系和方式进行重建和规范,具体来说,要完成四大任务。

(一)规范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按照流程再造理论的要求和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重建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是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工作流程是工作程序的组合,而工作程序是被固化的工作步骤、工作内容。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共有八个基本环节,可以依顺序排列的有七个:社会需求信息采集、信息处置与项目建立、组建团队与任务派遣、项目执行、执行情况反馈、核查与结案、考核与评价,而监督则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全过程。这八个基本环节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对应着相应的机构、团队和工作岗位,因此组建相关的机构和团队,设置相关的岗位,并对每个机构、团队、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等进行详细规定,才能保证整个流程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综合性指挥监督机构。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模式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变为能够更好地组织政府资源提供项目服务的项目导向型组织,为此需要对内部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初创阶段,因无法对整个机关内设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较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个集信息采集、指挥、监督、考评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指挥监督机构,作为项目导向型档案行政管理的核心机构,并设置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负责不同的操作程序,以更好地适应新流程。机构职责可以包括五个方面:

1、信息采集。对档案行政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种意见与建议进行广泛采集,以畅通社会关注和监督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渠道。信息采集有四个来源渠道,一是聘请相关人员组建的档案执法联络员队伍提供的信息,二是本局的决策层、各内设机构和执法监督员在决策、管理与执法监督过程中了解和形成的信息,三是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与举报、投诉信息,四是上级机关制发的政策法规文件以及执法监督中了解和形成的信息等。

2、立项。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处理,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研究并确定工作任务(项目)。

3、任务派遣。指挥调度其他内设机构和根据需要组建的各项目团队及时处理已确定的任务(项目)。先根据项目的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对项目进行分类或划分等级,再根据不同的类别、等级相应地安排项目的先后顺序,统筹协调各内设机构、项目团队间的行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4、核查结案。根据执行团队反馈的项目处理信息,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核实检查,对确认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结案,未完成的项目发回重做或补充。

5、监督与考核评价。对档案行政管理项目的任务执行情况实施全过程、实时地监控,并对各项目团队和各内设机构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为保证监督工作公正、准确,既要有一套科学的监督办法与制度,更需要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因此有必要在一个公开而固定的系统平台上进行,以便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监督。考评方面,要在对各内设机构、各项目团队基本职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绩效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访谈、现场查看、总结交流等方法,实现对责任主体、工作过程和工作绩效等多方面的评价。

(三)组建项目执行团队。项目团队是档案行政管理任务(项目)的执行者,它从指挥机构接受任务派遣,负责任务处理,并将项目执行情况向指挥机构反馈汇报。根据需要,可从行政执法、业务督导、教育培训、档案宣传、科研管理等内设机构抽调人员组成执行任务的项目团队,以实现专门团队、专门人员在专门时间内,采用专门措施开展专门的业务活动,达到特定的效果的目的。

参加项目团队的人员必须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具备调查研究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团队负责人还必须具有团队建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推动变革的能力等。

项目团队要处理好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内设机构的关系。虽然项目导向型组织是以项目为导向,但是这种组织中同样存在着日常运营活动,甚至有很多项目导向型组织的日常运营活动在总量上超过项目活动。所以项目导向型组织为了兼顾项目活动和日常运营活动,就必须既有日常运营的永久性职能部门,又有项目活动的临时性项目团队。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项目导向型组织独有的二元化组织结构。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说,项目导向型管理模式属于新的探索,因此更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解决好二者之间在人员调配中的冲突问题、人员岗位的长期性与临时性之间的冲突问题以及人员在工作中的多头领导问题等。

篇6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化建设”及“四高目标”的要求,山东省工商局结合山东工商行政监管执法工作的实际,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四个理念”和“四项原则”,作为全省工商系统行政执法和法制工作的具体指导理念与原则。

(一)树立四个理念

1、公正理念

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执法人员准确把握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合法合理。合法性要求一切行政管理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执法者既要遵守实体法,也要遵守程序法;不仅要了解法律条款的字面含义,还要正确把握法律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合理性是指执法者要准确使用自由裁量权,所采取的措施、作出的决定合乎理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平的原则要求。二是平等对待。平等是公平正义的第一要义。平等对待当事人,在执法中坚持非歧视原则,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平等的行政保护和公共服务。三是程序公正。公平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公正的主要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程序法是否完备并得到严格的执行,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公正、民主的重要标志。四是注重效率。因为,“时间就是金钱”,“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2、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在《纲要》中,第一次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建设法治政府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法治政府应是有限政府。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有限的,行政机关的权力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对公民而言,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恰恰相反,无法律便无行政,即法无明文规定即为禁止。二是法治政府应是服务政府。要以人为本,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公民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来进行;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管理手段上提倡采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柔性的管理方式。三是法治政府应是诚信政府。公民合法的利益受法律保护,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确定性,非经法定事由和程序,不得擅自撤销、更改或废止。四是法治政府应是阳光政府。将政府的行为置于阳光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行败和权力的滥用。五是法治政府应是责任政府。行政机关应该遵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既要依法行政,又要积极行政;既要防止滥作为,又要防止不作为。

3、和谐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和谐”作为一种重要的指导理念,自觉地把行政执法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把是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检验执法成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一要确立尊重、包容、中庸的处事原则,克服狭隘的权力意识和看事偏激、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的思维方法,善于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二要正确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以内带外,以外促内,努力达到“内和外顺”。内部关系,主要处理好班子成员关系、干群关系、部门关系、政事关系等;外部关系主要处理好条块关系、部门关系、政企关系、政民关系等。

4、大局理念

改革、发展、稳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机关的大局。

我们要求各级工商机关坚持不能和地方党委政府分庭抗礼,不能游离于全国和地方工作大局的方针;积极做好工商工作与地方工作大局结合的文章;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同向思考、同步决策、同台唱戏”,采用党政出题目,工商做文章;工商出题目,党政做文章;企业出题目,工商做文章;工商出题目,企业做文章的方法。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促改革,促发展,促稳定。

(二)坚持四项原则

1、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经营者利益相统一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政府重要的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部门,承担依法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进行的责任。在工作中,必须坚决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认真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切实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相统一

法律效果,是指以法律和事实为依据,通过严格适用法律来发挥行政执法的作用和效果,它主要倾向于法律条文的准确适用:社会效果,是指执法者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处理来实现法律的目的,它要求执法者通过行政执法,达到宣传法律、弘扬法治,消除矛盾、促进稳定的目的。经济效果是指通过行政执法达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作为管理者、执法者,必须“跳出部门看执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具有政治的眼光;既要维护法律权威,又要维护社会稳定,还要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3、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相统一

严格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纠正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公正执法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公正执法就是不偏不倚,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法定职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者不能超越法定职权执法。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谓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把三者统一起来,这也是衡量一个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法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4、行政执法、普法宣传、指导帮扶相统一

行政指导和帮扶服务,是政府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要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积极行政,做到在执法中普法,将普法贯穿于执法的全过程,不断提高管理相对人的守法经营意识,达到优化环境的目的;在执法中指导,帮助规范经营行为,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商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工商行政执法体制的核心,在于科学配置行政执法权,实现权限明确、职责清晰、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具体方向原则,应从横向上适当集中行政执法权,实行综合执法;从纵向上适当分解行政执法权,适当下放权力,上级行政机关主要负责管理和监控。近几年,山东省工商局对行政执法体制实行了三项改革:

(一)实行“小局大所”改革

我局在2005年开展了“小局大所”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强化基层。主要内容:一是按经济区域适当调整工商所的布局,整合工商所执法力量,使工商所的人员规模达到10人以上;二是科学设置工商所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立“一厅(综合服务厅)两队(巡查队、执法

队)”,实行“网格化”精细监管,并专门设立“法制员”、“注册员”、“市场监管员”等岗位;三是下放权限,拓宽工商所的监管职能,由“收费所”向“综合所”转变。把案值1万元以下的经济案件的处罚权交给城区工商所(其他所为5000元);四是加强对工商所人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了县局领导成员和科室包所、省市局联系所的制度。省局直接培训到县局班子成员和工商所长,并在评先树优、物质待遇、经费保障等方面向工商所倾斜。近几年来,全省的基层市场监管、服务工作得到很大加强,工商所查处案件占全系统查处案件总数的比重也上升到30%以上,职能在加快推进到位。

(二)进行“集中执法”改革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精神,省局以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和理顺职能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简称“集中执法”或“综合执法”改革),即将内部执法机构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一个或两个机构行使。目的是解决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标准不一、效率低下等问题。

目前,已有12个市局和105个县级工商局进行了这一改革,占63.2%。实施集中执法体制改革之后,工商机关的内部执法力量进一步整合,执法流程进一步规范,执法权限进一步明确,执法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三)开展“协作执法”改革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秩序整顿规范工作任务繁重,任何一项市场秩序整治工作,都必须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政府部门之间需要协同作战,甚至在一个机关内部,也必须协同作战。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高度重视内外协作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横向协作和纵向协作两种机制。在外部,主要是提升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案件移送、分工合作、联合执法等机制;在内部,主要建立相关领导小组、确定牵头处室、信息互通、大事互议、规范性文件互审等机制。

三、工商行政执法机制的创新举措

创新执法机制与改革执法体制同等重要,没有科学完善的执法机制。就难以保证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我们按照“事前指导、事中规范、事后监督”的思路,主要推行了“五制一化”的行政执法机制:

(一)行政指导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提出“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则、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国家工商总局新的“三定”规定,增加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行政指导工作。

省局自2007年开始在全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并专门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明确了行政指导的适用领域和工作规范要求,通过加强事前引导、事中规范、事后巩固,将指导服务寓于行政监管之中,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行政指导是行政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建设服务型工商。实现科学监管、和谐监管,提升工商地位和形象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和停征“两费”的情况下。显得更为必要。但工作中要注意规范,防止三个问题:一是防止抓行政指导而放松监管执法。二是防止以指导为名放纵严重违法行为而渎职,三是因指导不当而担责。

(二)统一掌控制

为保证法规政策适用的恰当和行政处罚标准的统一以及自由裁量的合理,防止各地分头执法的差异性和基层执法的随意性,维护工商机关的形象,省局2007年在全系统推行“统一掌控制”,出台了《关于对行政处罚案件实行“统一掌控制”的实施意见》。统一掌控,就是在坚持企业分级登记、属地监管的前提下,对特殊行业、特殊企业的查处或重要、复杂的执法活动,要由上一级工商机关统一掌握、直接控制,或指定某一执法机构归口办理。

统一掌控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分别采取上级机关统一审批立案、统一核审处理,上级机关直接办理或与下级机关联合办理。或指导下级机关办理、组织异地交叉办理,下级机关办理、报上级机关备案等不同方式。如,在近几年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全省普遍实行统一掌控制,立案和定性处理两个环节,由上一级掌控,并实行年度考核,全系统三年查处案件突破3000件,居全国系统和省直部门前列。

目前,全省17个市级工商局都制定了对行政处罚案件实行“统一掌控制”的实施意见,对统一掌控制作出了明确要求。实践证明,统一掌控制是在建设和谐工商背景下,发挥垂直管理体制优势。改进工商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

(三)案件主办制

案件主办制,就是在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立案时,由分管局长或办案机构指定一名办案人员任案件主办人,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案件查处工作,对案件质量负首要责任。2005年,省工商局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案件主办人暂行规定》,推行案件主办人制度。该规定对案件主办人的资格条件、产生方式及管理、行使的工作职权、履行的义务、应承担的过错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赋予了案件主办人对所承办的行政处罚案件的个案独立承办执法权、对协办人的选择权、对个案调查取证的自主安排权等权利,使主办人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享有相应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执法人员办案提供了从立案到结案的全程操作规范,形成了“职权清晰、责任到人、量质并重、奖惩分明”的行政执法办案新机制,提高了执法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实行案件主办人制度以来,各类案件从立案、调查取证、核审、告知、作出处罚决定、执行到案卷归档,实现了环环相扣,科学规范。全系统的综合执法水平不断进步,办案质量和执法效能显著提高,整个执法队伍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合理裁量制

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省工商局认真研究探索如何有效控制自由裁量权,并在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办法》,从事前、事中的角度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以权力运作的程序化机制压缩执法的“弹性空间”、堵住权力的寻租之门。该办法规定了行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行使处罚裁量权的基本要求、自由裁量行为的分类、处罚幅度的界定、行使处罚裁量权的程序要求、加强对行使处罚裁量权的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并将有关监督手段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固定下来,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机制,要求在执法检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案卷评查等工作中,加强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的监督检查。对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构成执法过错的,要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五)案后回访制

为做好行政处罚的后续监管和服务,接受当事人的监督,2004以来,我省一些地方开始对涉案行政相对人

进行回访,征求意见,加强监督,促进整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省局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案后回访暂行规定》,在全省工商系统全面推行“案后回访制”。案后回访主要由法制机构、监察机构组织进行,回访的重点是大要案件当事人,回访内容:一是检查当事人的整改情况,延伸对企业的罚后监管与服务,宣传法律知识,改进企业管理;二是听取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反映,双向沟通交流,化解误解和矛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复议和诉讼,从而实现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的统一,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的统一。

(六)监管执法现代化

现代化是监管执法改革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早在1998年我省就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近几年,全省工商系统又投资建设,实现省、市、县、所四级联网,开发应用十大业务软件系统,将监管执法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了网上立案、网上核审、网上审批、网上统计等,通过网上程序,办案人员、核审人员、审批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有效防止了人情案、随意案、腐败案的发生。同时,依托网络建立起行政执法行为网上监督机制。通过对行政执法案件系统各个环节的科学授权,局领导、法制机构、监察机构可以对网上办理的案件进行实时全程监督。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还加强了现代化执法工具和装备建设,省局每年为基层采购配备一大批执法车辆。其中,加强了各级12315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了各级工商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立即有序有效处置。执法现代化特别是“网上办案”,是对传统执法办案方式的重大改革,对提高办案效率,节省办案成本,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省17个市局、165个县(市)、分局实行了网上办案,推广率达到98.4%。

综上所述,山东省工商系统的行政执法改革,基本内容就是树立“四个理念”,坚持“四项原则”,实行“三项改革”,推行“五制一化”。为保证行政执法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工商机关切实加强了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强了对基层的培训指导,加强了层级监督和检查考核。目前,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已收到明显成效。

从执法办案质量情况看,2008年,全系统共查处案件40.92万件,其中要求听证的236件,维持率85.59%,行政复议100件,下降32.4%,其中撤销、变更7.14%;行政诉讼80件,首次下降22.3%,已审判的案件尚未出现败诉。地方政府法制办和法院普遍认为工商执法比较规范,评价明显高于其他执法部门。

篇7

【作者】高小平/靳江好/沈荣华

【摘要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正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和发展。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等项内容。

(一)建立服务型政府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提出的一个目标选择。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来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行政改革的一个目标选择,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把行政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引向深入。在实践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着手改革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政府管理方式。上海、南京、珠海等地政府纷纷提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在创新服务、社会评议、减少管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国中央、省级政府的主要功能要于决策和宏观调控,在管理上具有宏观性、调控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同时在决策和管理上也要体现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省以下地方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应有所不同,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作为以宏观管理为主的“决策——服务型政府”,省以下地方政府应为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

(二)建立面向市场的政府

建立面向市场、亲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等提法的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或能做的事,都应当由市场来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论要起好“掌舵”作用、催化作用、促进作用,而不是“划桨”作用、大包大揽作用;也有助于将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强宏观调控上,放在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围绕市场行使好调节、培育、监管和服务职能。

(三)建立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提法,主要是为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在以往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行使权力而忽视承担责任,注重虚置监督形式而忽视追究责任。

现阶段推行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使权力的责任挂钩,建立责任政府。为此,下一步行政改革应力争取得以下突破:一是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责任;二是健全政府责任制度,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等追究责任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制度;三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与政府外部评议制度相挂钩;四是加大执法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

(四)依照公共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管理理念,核心涵义在于公共性,突出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导向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等新的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有较大的差别。

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开始运用这一理论,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推进改革。例如,财政部门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人事部门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深圳等地政府提出了政府职能从无限到有限、从部门性转向公共性、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等项改革目标,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五)借鉴企业经验提高政府效能

篇8

交通行政执法的现状

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业也不甘落后。以海陆空为主体框架的综合大交通基本形成,但也因为交通行政执法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关于交通方面的管理工作存在为数不少的漏洞。在我国,合法的可以管理交通业的部门有很多,如道路交通当中有交警、路政、运政等机构,这些机构在管理交通业时各自都履行自己的职能,做不到有机统一、高效协作,甚至是政出多T,多头管理、相互推诿,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中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会造成社会的矛盾产生,管理相对人、服务相对人就不会满意甚至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也浪费管理资源,社会效益得不到提高,形成高投资,低效率,不能满足现有高速发展的交通事业。

行政法律滞后及执行效率低下。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重视对法律的建设,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加大力度行为,在我国的公民心中,法律意识也是日益增强的,所以对于我国的交通行政执法体制的要求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在我国有许多地方的关于交通的法律法规虽说有所完善,但在行业交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设置的障碍,出于行业扯皮,政府一定程度有不作为,认为是行业管理问题,尤其是公共的社会问题,譬如货运车辆的违法超限运输问题,涉及到交通、交管、运政、安全、源头、市场等等社会问题,围绕不法利益,形成久治不愈的社会问题。加之一线执法环境差,执法力度不能到位,甚至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现象存在,这也是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结果。

行政执法过程中的问题

内部职能重叠。在我国的交通行政执法工作中,有一些职能部门出现了职能重叠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民众无法区分交通行政执法的职能。交通行政执法的工作也会因为职能重叠而出现工作混乱,这就会导致交通行政执法中的资源浪费。各管理部门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执法工作,也是各自执行自己的工作,因为职能重叠,所以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也就是工作上的事情谁都管理又谁都不管理的尴尬局面。

暴力行为屡次出现。在交通运输中,难免有一些司机会不法上路,甚至形成了普遍的社会市场现象,如不超不挣钱等理念,那么这些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超限超载上路的司机目的是什么,事实证明,假如他们安全通过,那么他们可以获得的利润就是正常运输司机的两三倍还要多,所有在这样诱人的利润的诱惑下,有不少的司机愿意铤而走险地进行超限超载上路,假如碰到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正常执法,那么这些司机可能会为了金钱进行暴力抗法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事实证明,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执法人员在暴力抗法的事件下造成的伤亡,这种情况每年都常有发生,令人望而生畏。

法律法规受到干预。地方政府在做关于交通行政工作时,目的是为了加快本地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在交通执法管理方面对其进行庇护,严重的对交通的法律法规进行肆意轻视,然后随意改变进行获取利润的方法途径,他们在公路上任意的开设道路,并且肆意占用公路上面的红线做出一些规划建设,这样不仅干涉了交通管理中的路政工作,而且公路的权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甚至有严重的,更会用牺牲公路的完好来换取更多的利润,从表面上来看会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但这样为交通更好的服务经济建设埋下隐患,在交通行政管理方面,地方政府对其干预的影响是一大弊端。

信息化建设滞后。在当今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应当充分的利用了网络和现代化手段去执法,建立交通的大数据,以便提高管理效能,并且充分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管理成本。但是,在交通行政执法上并不是做得很好,如大件货运车辆的审批管理及信息查询违法处理等进行联网管理,这样既方便承运人,又便于执法管理。那么充分使用网络进行工作这是交通行政管理工作以后要进行改进的重要部分。

安全工作有所欠缺。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根本目标,在社会生活中,交通安全尤为重要。通过写安全提示语、制作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宣传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打造服务型,运用网络等高科技对交通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加大法律惩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树立起行业安全威信。交通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的基础,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自身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使交通安全的知识“铭记于心,外化与行”。加快交通安全建设,完善交通安全防护体制体系。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书籍等传播方式,快速普及交通安全常识知识,使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安全问题。杜绝如中国式过马路的意识,行车要有秩序乘坐,爱护交通设施,遵守公路安保法规。使人民群众坚决按章出行,按章享用交通服务,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建立完善的“海陆空”体制,提高交通现代化服务的普及率,提高公民的安全感。

宣传工作有所欠缺。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任何行业做任何工作都少不了宣传这一重要步骤,你不推广,你不宣传,知道的人就越少,对于你的工作,就会不了解,也就无法支持你的工作,要想在工作上取得大进展,那么宣传工作是一定要做到位的。在当今社会,宣传的方法数不胜数,有传统的传单宣传法。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等,都可以让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关于交通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宣传工作的开展,为交通行政执法赢得得社会认同感。

交通行政执法的改革建议

解决执法人员身份问题。不管交通行政执法体制如何的改革与创新,在关键问题上,是绝对不会改变的一点,那就是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是有待改变的,因为他们现在按照要求是公务或事业型的身份。但是有一点,好大一部分工作人员是没有正规的执法人员的岗位保障制度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执法。所以,为了解决在交通行政执法处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身份问题,在这里尤为建议国家的交通、人事主管部门,要加强此项工作的改革,尽快出台一起关于交通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身份的法律法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进行执法的工作人员做到身份合法,队伍建设规范,已达到可以稳定执法的效果。

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

当前,我国着力开展政府职能转型,打造服务型政府,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则一定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必然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共同发展,重视做到了以人为本。所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要做到协调配合,相互促进,才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进行改革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深影响着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求同时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也意识到存在较多的困难。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但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且也影响着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所以只有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有利于各项改革的顺利开展。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人们也迫切要求维护自身权益,这种现状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出现了冲突。我国当前人均GDP正向着3000美元的目标发展,在强调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要求具有较高的物质文化,对国家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实际情况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还不发达,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地区差别,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再有,受国家财力影响,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走循序渐进的道路,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我国当前这种状况也不符合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与期望。

3.政府管理模式也需转变,要逐步发展成为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的模式,中间必然存在着较多困难。首先政府部门要转变思想,淘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认识,要逐步自政府主体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其次,不能过多利用行政手段影响经济活动,不再过多进行微观管理,而应该实行宏观管理,在管理中较多应用法律与经济的方式,建设法治型政府,做到依法行政。再次,要按照规律做事。做到上述这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还需对其进行大力改革。

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

在推进行政层次和机构改革中政府需要摆正和明了自己的地位:第一,政府首先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当然只是说是提供,并不是说是自己生产);第二,政府也是公共环境的建造者,人们去创造财富,而政府则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第三,政府是人民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捍卫者,不能受到个别利益集团的左右和影响。在上述条件下,政府在发挥自身职能时还需要对下述关系进行理顺:第一,政府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第二是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政府要处理好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政府要处理好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边界关系越明确,所起到的效果越明显,政府不能跨越企业、市场、社会组织进行相关决策。政府应当承担的事前不能退缩,不能出现缺位情况,同时也不能出现越位情况。对于目前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错位状况,政府要积极从经济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也就是要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重视微观经济活动的不越位,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进行招商引资等。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一定会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的内容,如财政税收改革与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改革财政体制过程中,要以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主要目标,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以“财权与事权相协调”为标准,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权。

三、延续传统文明,推进政府文化创新

1.倡导政府文明

创建具有我国特点的现代政府文明,一定要依据基础原理,改革政府管理意识,强调时代思想、民族特色、社会价值,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决策监督,参与国家管理等事务,形成以廉洁、高效、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基础的现代行政文化。

2.重构行政道德

行政道德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决定于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履行职业道德。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行政道德,不但要积极吸收传统行政道德中的有益成分,而且还需参考国外行政道德中与我国实际相一致的成功做法,在行政活动中创建高度负责、提高效率、全心全意的道德规范,要求行政人员正确对待与公众的关系,不断提高道德情操,打造行政人员的坚强毅力,促使行政人员形成公平公正、以社会发展为主、敢于提当的责任意识。

3.重视行政价值

价值观在世界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效支撑着人们的行为。行政价值观就是价值在行政方面的表现,对行政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行政价值观如果以“为民”“做事”为主要特点,那么就会发展成为积极进取、拼搏发展的行政作风;但官僚行政、保守行政、涣散行政都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导致人民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政府。

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改革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则一定会导致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决策职能会逐步发展成为核心化与集中化。利用明确部门职能,在设置政府部门时依据综合职能进行,合并相同或相近的职能部门。还需对行政执行体制进行改革,成立综合执行部门,要求政府综合管理全部事务,原来属于不同部门的行政权要集中到同级人民政府。对当前的行政执法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效率高、能力强的行政执法队伍,开展综合执法。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就建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形成一种讲求民主、提高效率、达到稳定、谋求发展的行政价值观,打造与时展相一致的行政心理,制订与现代行政管理相统一的考核评价制度,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价值评价系统,为现代行政文化发展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霍桂芝.新时期公务员行政管理能力的整体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6(09)

篇10

一、继续优化档案工作发展环境

(一)争取领导重视和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档案事业的发展从人才、资金、社会影响等各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邀请县级主要领导视察县档案馆、召开一次县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现场办公会,解决当前档案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二)将档案工作内容纳入全县办公室工作评分实施细则进行考核。

二、切实加大依法管档和依法治档力度

(一)着力抓好档案行政执法。认真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围绕今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开展“让档案走进家庭”主题活动。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重点组织对国家档案局27号令执行情况、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和山林权属改革档案管理现状、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进行执法检查与调研,严肃查处档案违法案件,切实加大档案执法监督力度。

(二)着力抓好档案安全管理。进一步做好档案安全工作。严格落实“九防”措施,继续筑牢“五道”防线,建立档案部门防治自然灾害应对策略,作好预案,加强值班守护,进一步做好档案安全工作。加大经费投入,按照抢救和保护标准,完成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任务。

(三)着力推进数字档案建设。县档案馆要利用扫描、仿真等现代手段,实现重要馆藏档案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并与馆藏软件实现挂接,努力加大“三大数据库”建设。县档案馆要继续做好馆藏档案录入及全文扫描工作,乡镇、县直单位要配合县馆数据库建设,逐步配备建立档案基础数据库的相关设施,做好当年档案目录数据的规范录入和备份工作,按时、完整、规范地向县档案馆移交。

(四)着力提升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一要继续贯彻实施《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地方标准,积极做好省一级、省特级档案室评估,争取省特级评估1家,省一级评估1—2家。二要加大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实施评价办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三要按照《关于做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三、积极推进馆库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大县综合档案馆馆库建设力度。要紧紧围绕实现“五位一体”功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抢抓____县被列为国家罗霄山脉集中连片开发扶贫攻坚县机遇,力促档案新馆建设项目尽快报批立项。

(二)加大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9号令,按照建立“大档案”的要求,扩大进馆范围、创新接收方式、建立档案征集机制、树立国家档案馆收藏权威,切实加大档案接收和征(采)集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档案资源建设覆盖面,以及馆库档案存量与质量。县档案局要继续做好县四大家主要领导个人公务档案,“三重”档案和“____新闻”声像档案征(采)集工作。

四、切实抓好档案服务工作

(一)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找准落脚点和切入点,切实搞好服务、发挥作用。

(二)为民生工作服务。加强新农合、富民安居、社保、扶贫开发、城区改造、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等档案及新型社会组织的档案工作监督指导,积极推广民生档案相对集中管理服务模式。

(三)为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抓好重点建设工程、重要技改项目立项档案监督、检查、指导服务和竣工档案资料验收工作,保证重大项目建设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完整齐全。

五、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一)强化专业学习。继续加强档案员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持证上岗,加大档案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档案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培训、会议部署、检查指导、现场交流等各种渠道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思想 教育。进一步抓好档案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注重激发档案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使广大档案工作人员争做“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实干型”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