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中央、省和市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涉农资金投入增长快、占比高。据统计,2010―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专项资金1645.2亿元(中央1395.3亿元,省级249.9亿元)。涉农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2.7%,高于同期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1个百分点。2010年,涉农资金投入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17.2%,2012年已提升到20.7%。
(二)支持范围广泛。近年来,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理念和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完善,逐步由过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以2012年涉农资金为例,中央和省共投入135项专项资金,在农业生产、政策补贴、财力补偿、流通加工、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7个方面对“三农”工作予以支持。
(三)使用管理情况。按资金支持方式分类,主要有直接补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支持三种方式。直接补贴方式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及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类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态、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等专项资金。按资金管理模式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分配的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专项资金;相关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分配的资金。按资金投入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直接补助、“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民办公助”、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入方式。
二、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是转移支付大省,自身财力有限。近年来,尽管该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把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向“三农”领域配置,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央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总量仍然不足,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11791亿斤的9.8%。中央财政当年用于涉农方面的投入达到12287亿元,其中安排黑龙江省565.9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涉农投入总量的4.6%。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各市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全省除哈尔滨、大庆和十强县等少数市县外,其他市县基本无力投入。
(二)资金投入尚未形成合力。按照分类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共有7大类135项,分属近20个政府部门管理,资金投入呈现点多面广、交叉重复和分配零散的特征。表面看照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涉农项目都投入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各项涉农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落实和资金使用要求存在差异甚至抵触,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导致各涉农项目之间难以有机融合,制约了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作用的发挥。
(三)项目安排过于分散。按照现行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由于各项涉农项目缺少统一的总体规划,资金管理部门只能根据自身职能和建设需求,确定本级分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市县难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去选择合适项目,其结果导致各涉农项目各自为战,缺乏关联机制,不能与各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之部分单位还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现象,造成涉农项目重复申报、多头管理、交叉安排、分散实施,导致涉农项目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四)政策支持存在缺位。虽然国家现行的涉农政策已经覆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不同,特别是按照“两大平原”总体方案确定的10个方面38项建设任务要求相比,国家的现行政策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落实“两大平原”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需求。比如在黑土保护和治理、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深松整地、农业产业化、良种研发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存在政策“空白”。
三、整合涉农资金的初步思路
鉴于黑龙江省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现状,迫切需要以整合资金为抓手,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突破部门条框、专项规划以及资金管理办法限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金整合工作开展的组织机构、总体规划、工作机制以及政策支撑体系,从而保障“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一)总体思路。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集中投入。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系。搞好整合资金与各类专项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实现涉农资金“投入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目标,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资金有效整合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整合原则。一是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建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组织领导,结合部门职能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二是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对现有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并结合资金性质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不能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仍按原政策规定和渠道下达;对能够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整合统筹下达,并允许在同类别资金之间适当调剂。三是突出重点、统筹使用。以“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分别制订详细具体的专项实施方案,并与现有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行衔接,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机制、封闭运行。对于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整合后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整合后的各项资金封闭运行和集中规范使用。
(三)整合范围。
按照“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了统一政策、便于操作,除了对“两大平原”覆盖的51个县(市、区)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外,将全省其他县(市、区)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资金整合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第二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
整合工作要将目前中央、省和市县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类、农村社会事业类和扶贫开发类3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类。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保护、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节水增粮行动、重大水利工程、大型灌区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森林生态培育与保护、农村环保等方面专项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方面专项资金。三是扶贫开发类。主要包括财政扶贫专项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等专项资金。
四、有关建议
涉农资金项目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现状已经形成固化的部门利益,而整合资金势必触及部门利益。因此,在现行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下推进资金整合,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各涉农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省级层面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资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在资金整合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实施。
(三)明确职责任务。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整合资金使用方向,下达年度具体工作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审批各市县年度具体工作方案;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资金整合总体方案以及整合后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加强涉农资金使用日常监管。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批复的市县具体工作方案,对本部门负责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推进项目落实。
(四)强化资金监管。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有关要求,坚持推进整合与加强管理并重,对涉及资金整合的各专项规划、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后的相关监督管理办法,确保整合后的涉农资金封闭运行,安全规范使用。
篇2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xx美丽镇村建设“1818”空间布局唯一整体推进县市,也是全省美丽镇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自2018年实施美丽镇村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我市镇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批卫生更加洁净、环境更加美化、民生更加改善、品牌更加响亮的美丽镇村示范点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布点规划的49个美丽镇村中心村,已建成26个、在建7个。2018年,我市被授予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铜城入选全省美丽宜居小镇,汊涧长山村获批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绿化村庄示范试点村并入选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万寿镇汊河村、金集镇井亭村也同时入选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二、存在问题
1、项目申报各自为战。由于涉农项目多头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在前期申报时,缺乏有效沟通和统筹谋划,加之项目布局和编制缺乏科学系统论证,项目库建设前瞻性不强。一些镇街对项目申报入库不够重视,致使项目下达后,仓促设计施工,被动地将所在项目区的涉农资金糅合在一起,资金集聚效应未能达到最大化。
2、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由于涉农资金政出多门,资金来源管理多以“条条”为主,主管部门资金管理机制制约,项目和资金使用不能随意更改以及部门项目申报初期沟通协调不够等种种因素影响,导致项目申报多头,项目管理缺位、资金投放交叉、施工建设重复。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造成许多项目资金使用浪费。
3、资金整合有待提高。近三年来,我市分年度打造的26个中心示范村,2018年实际整合用于美丽镇村建设资金5306万元,占当年我市下达省级指导目录涉农资金总额的18.9%;2018年5731万元占17.9%,2015年7275万元占25%。从上述数据看,这三年我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均达到了省级占比15%的要求,且呈不断提高趋势,这说明我市涉农资金整合仍有较大空间。
4、项目管理制度不全。对于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范围、整合方式、监管办法、考核奖惩等,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无章可循。同时上级下达的涉农投资项目多达30项,加之市级财政资金配套、项目实施时间等方面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导致整合工作难度加大。
三、意见和建议
1、强化领导监管。为保障涉农项目资金在推进美丽镇村建设上发挥实效,建议尽快调整市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与美丽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办合署,抽调专人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由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联合或委托第三方对整合项目开展绩效考评,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促进涉农项目合理配置、资金利用高效回报。
2、统筹项目规划。要结合我市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科学谋划编制涉农项目,对全市涉农项目进行筛选汇总、开展论证评审,尽快建立涉农项目库,并将涉农项目纳入全市项目库统一管理。要严格备选申报新增项目,注重项目库年度间的衔接,从源头上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等行为。各相关部门要全面梳理涉农项目资金的来源渠道、投入规模、支出用途和使用管理,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进行合理归并和分类整合,不断扩大项目资金整合范围。
篇3
一、深化改革推进情况
(一)国资国企改革
通过开展国企调研,制定完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目标,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目前,己完成了民族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改革,以县国资局代表县政府履行县民族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人股东权益,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针对贯彻落实州各专项小组提交的“近期推进”改革事项,涉及国资部门牵头的事项,我局将与州国资委衔接,结合我县国企实际,与相关部门配合及时推进相关改革。对电力体制改革方面,我县己完成了独立供区移交资产相关事项,待省电力公司批复后实施。
针对贯彻落实州各专项小组提交的“深入研究”改革事项,涉及国资部门牵头的事项,我局将与州国资委衔接,结合我县国企实际,与相关部门配合及时开展企业调研,推进各项改革实施。
(二)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
按《省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金融改革文件的要求,制定了《县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进行了信用社“统一法人”产权改革和农行提升业务水平和中间业务能力的改革。
1、农村信用联社“统一法人”产权改革:由县产权改革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进行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服务功能、转换经营机制。
2、农业银行提升服务水平和中间业务能力改革:实现“做实存款工作、稳定存款总量、稳中求升”的存款工作目标,拓展中间业务、提升价值创造力,做好信贷市场调研、力求有所作为,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服务能力。
(三)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按上级要求,制定《县财政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范围,明确职责,从账户管理、专项资金核算做了细化规定,并组织对资金专户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规定、没有必要的资金专户进行了撤销、合并。
(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结合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县涉农资金、存量资清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使用、管理不规范的进行了规范,并按县委、政府工作需要进行了资金整合。
(五)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
按上级要求,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已将交通运输行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邮政电信业纳入增值税改革范围。
二、取得的经验和做法
(一)农村信用联社“统一法人”产权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顺利开业,农业银行服务水平和中间业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财政资金专户的清理成效显著,不合规定的、多余的专户全部进行了撤销合并,资金的管理、核算更加规范。
(三)对涉农资金专项整治,摸清了全县涉农资金的使用情况,为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办法打好了基础。
(四)增值税改革方面,纳入增值税改革的行业基本实现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平稳过度,实现结构性减税目的,减少流转环节,消除了重复征税现象,降低了企业税务负担。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县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不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个别企业虽设立董事会制度,但未真正发挥很好作用。大部分企业仅设有经理人员1人,未配备副经理和纪委组长。加之国有企业改革因涉及工作量较大,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等内容,正逐步进行改革实施。
(二)信用环境缺失、诚信度差、无法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等原因,制约了信贷业务的开展,降低了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信用社产权改革因涉及工作量较大、时间紧,造成开业仓促,业务不大,经营不佳,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等多方面原因,对金融政策、金融知识的宣传不能深入进行,众多金融产品、中间业务推广不理想。
(三)由于乡(镇)村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问题较多,资金使用中来源、投向不明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四)改革内容众多,资源有限,部分改革事项尚未启动。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按照全州民爆企业重组整合实施方案要求,积极配合州弘合民爆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改制系列工作。
(二)加快制定完善《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要求,完成县国资公司按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规范董事会建设,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三)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强化金融监管,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金融机构业绩考核、服务水平考核。组织金融机构,结合我县实际和地方特色,加强货币、金融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按上级要求,跟随全国增值税改革的步伐,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扩大改革覆盖面。
(五)加强与上级联系,逐步推行调整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建立科技研发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机制的改革,建立科技人员绩效支出。
(六)积极引导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县国资公司等国有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担保、参股等融资融券业务,破解旅游文化产业、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七)进一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规范涉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强化国有企业监管,深化三项(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企考核、业绩考核办法。
(二)严格按照省、州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我县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为实现“两个跨越”作出贡献。
(三)对还未推行的改革事项,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抓紧制定改革方案,尽快推行。
篇4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 报账制 存在现状 成因 对策
近几年来,为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不断探索和改进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各地广泛尝试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简称“报账制”,下同)管理。实行这项制度是规范财政资金运作的重要举措,对强化财政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地的发展不平衡,有些支农专项资金在实行报账制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加以解决。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报账范围不明确。目前涉农资金项目多、涉及面广、使用分散,哪些涉农项目资金应当实行报账制,哪些不应实行报账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法规和规章予以明确,目前做法是:根据上级下达某类专项资金规模额度时的文件要求,来确定是否实行报账制管理。对于要求实行报账制管理的,由于项目资金还需要再分配,这样造成某一类专项资金落实到农村具体项目时就成为不论项目大小、补助金额多少,一律实行报账制,有悖客观情况,操作难度较大。
2、项目实施不到位。有些部门在项目内容和项目规模之确定后,不是积极按照上报和下达的项目内容与规模进行实施,而是在工程未做或少做的情况下,利用虚假的资料,正规的税务发票从财政部门套取资金。一是项目“大规模小实施”。即按照上报和下达的项目内容和规模进行小部分实施,而按照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内容与规模进行报账,套取差额资金;二是通过或利用某一工程建筑公司,违规使其中标,然后通过该公司套取财政资金,改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用途。
3、报账凭证不真实。一是票据内容不真实。专项资金采取报账制后,财政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拨付资金必须有规范票据,一些项目实施单位平时开支都是白条,而且很多项目由“三无”乡村施工队实施或农民投工投劳自建,根本没有税务发票,他们只有到当地的税务部门索取正规发票。更有甚者是,四处找地方开具虚假发票,以此进行报账;二是报账凭证虚假。为了骗取财政资金,有些项目单位不惜编造假单据、假名单、假签字签名,报假账来套取财政专项资金和应对上级检查。
4、资金拨付不规范。实行报账制应当设立专户,建立专账,资金直达,封闭运行。但是,目前部分项目没有设立专户和专账,或者有的项目实施单位虽已基本做到了专账核算,但作为一部分乡镇项目实施主体的水利、农技等单位,由于只能在银行开设一个基本户,未能按要求在银行开设专户,客观上导致了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户,极容易造成临时占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在资金拨付上,有的项目款项通过报账实行直接拨付到工程建设单位或项目实施单位,但大量资金仍然通过各级财政或行业主管部门层层下拨,“渠道仍然过长,渗水依然很多”,使涉农财政专项资金未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支农资金有效运作和使用效益的发挥。
5、项目报账不及时。项目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后,财政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一般是按一定比例先期拨付项目资金,然后根据项目进度报账再拨付资金,有的建设单位因项目实施后无正式发票,迟迟不予报账;有些项目单位收到先期拨付资金后,根本没有按规定项目实施,也不再申领其余部分资金,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造成资金损失浪费。
6、会计核算不完整。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以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为核算依据。但是实行报账制核算后,由于基层项目实施单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而无法成为会计核算主体,也有的基层单位凭复印件入账,有的干脆在账外设账,把上级已下拨的项目专项资金放在“体外循环”。这些都造成会计核算在空间上分离、核算主体缺位,会计监督失控,会计信息反映不真实。
7、资产管理不落实。部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管理不规范,由于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原始凭证报送到上级财政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建账入账,有的已形成资产但也未及时办理资产移交管理手续,成为账外资产。也有的既使由同级部门经营、管理,也不按规定作资产管理、核算,所取得的经营收益由主管部门或者项目实施单位自行支配,有的甚至体外运作,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更不能体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目的和效益。
8、报账管理规章不健全。目前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度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未建立或不够健全,许多规定零星分散。有一些文件之中,没有制定完整、系统的报账制管理办法,对报账制的范围、资金管理、报账程序、会计核算和资产管护等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各地做法不一,不够科学和规范,有的做法内控手续不严,漏洞颇多,影响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的推广和运用及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严格执行《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在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措施上下功夫,以完整、系统的法规、规章和制度形式规范报账制管理,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1、界定报账范围。报账制是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支出进度,凭合法有效支出凭证提出用款申请,经同级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审批后再拨付资金的管理制度。它的资金管理范围,原则上主要包括:中央、省市财政明确要求实行报账制管理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具体可以根据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性质、项目金额大小分类与细划:对防汛抗旱、农业生产救灾、重大疫病防治等有特殊用途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可先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后检查核销;对财政支农专项补助资金小于该项目总投资额30%的可按规定不列入报账制范围;部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经财政部门授权,也可委托同级行业主管部门或乡镇财政所实施报账制管理。
2、明确管理职责。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应予分离,即财政部门管理资金,项目单位及其项目行业主管部门管理项目,做到分工协作,职责明确。
(1)项目单位职责。一是根据项目批复计划,具体实施项目建设,并定时向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实施情况;二是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向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用款申请,并提供真实、完整、合法、有效的项目支出原始凭证及有关报账资料;三是项目实施完成后应及时办理验收和财务决算;四是建立群众投工投劳、以物折资备查账。
(2)行业主管部门职责。一是根据项目批复计划,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并核实项目实施情况;二是审核项目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并向同级财政部门出具意见;三是项目实施完成后及时组织验收,完成项目工作总结,并对财务决算进行审核;四是做好财政部门委托的报账制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工作;五是收集整理项目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财政部门职责。一是根据项目批复计划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拨入拨出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二是对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复核,并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三是做好报账制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工作;四是做好授权单位报账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并及时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3、强化项目库建设。要以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项目库为基础,以落实责任为重点,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监管。采取集体研究、集中规划、科学论证、联合上报的原则,由财政部门协调各涉农部门,选择符合地方特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建立项目库,由财政部门统一编制标准文本储备,为统一申报项目、统一执行项目、统一管理项目奠定基础。同时以项目为落脚点加强资金监管,坚持计划到项目、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制,把项目的实施和监督分离,形成双向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齐抓共管的运行监督机制。
4、规范运行程序。实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必须以专户管理为前提,以建立项目库为基础,实行资金封闭运行,报账手续齐备,资金直达拨付的运行模式。在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施工单位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实施责任书,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程预算,并填写《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预(领)拨申请表》,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项目单位根据项目批复计划和项目建设进度向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用款申请,经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审批后给予拨付。工程项目经验收合格并决算审计后,拨付工程余款。在资金拨付上,对大额资金原则上实行直达拨付到项目施工单位或用款单位,小额零散资金可根据实际情况逐级下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预(领)拨申请表》要具备一式数联,确保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下拨所到的每一个环节具有依此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5、完善会计核算。报账制会计核算应以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原则为前提,制定报账制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在会计核算主体、专户开设、资金运行、凭证要件及报送程序、会计科目设置和报表编制等方面进行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准确、全面地记录和反映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收支情况和经济活动情况。要完善会计报账凭证,会计凭证一般应包括以下资料:报账资金申请表、招标投标资料、项目承包合同和监理合同、阶段性完工结算表、项目预决算表、税务发票、验收材料和工程移交管护材料等原始凭证。同时要明确划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与管理业务经费的数额或比例,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配套必要的专项业务经费,实行专户核算,专户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挤占、挪用等情况的发生。工程验收结束后应及时办理工程和财务资金决算审计,报账资料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完整保存,立卷归档。对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要及时入账登记造册,并办理交接手续。
6、严格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期开展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实施审计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强化项目实施的检查监督。对报账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除责令改正外,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从而确保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哲、曾令泽:对酒泉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17).
篇5
政府支农投资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和部门也加大了对基层“三农”的扶助力度,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扶助,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2—2004年,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下拨我县用于涉农生产生活方面的资金总量达25000万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投资和水利建设基金)约3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水利、农业、林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约3000万元,重点是以农田水利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三是以工代赈资金和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约70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农业发展资金(包括退耕还林、国家公益林及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约4000万元。
除此之外,近年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安排了其它专项投资,用于支持我县“三农”发展,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约8000万元。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我县“三农”的投入,对促进我县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3年、2004年两年,上级政府和部门下拨我县的移民扶贫资金就达3670万元,使11000余贫困人口告别了生存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和库区,搬迁移民到了生存条件较好的移民新村进行安置,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被广大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支农投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部门过多,统筹协调难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直接分配和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发改委、财政、科技、扶贫、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水保、电力、教育、卫生、民政等10多个部门,管理部门较多,造成管理层次和环节多,存在部门各自为战,通气不够,责任不清等现象,有些相关项目之间配合不够,影响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
2、上级计划下达方式不一,项目管理办法多样
目前的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在安排有些支农投资时多从部门角度考虑,加之缺少沟通,不仅在项目的建设内容上缺乏配合,在计划下达和管理要求上也不一致。在投资计划下达上,既有由财政直接下达到乡镇的,也有由财政先下达到行业部门,再由行业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还有由财政局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到乡镇的。在投资管理方式上,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和要求,甚至同一类项目,不同部门也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和要求。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也不一致,由财政部门直接拨款的,有些地方反映资金到位缓慢;由行业部门按条条拨款上,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容易造成资金沉淀,监管难度大。
3、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农业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政府为农民办事的钱成了部门养人的钱,投资效益大打折扣。据调查,2004年上级下拨我县支农资金约20余项1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中,投资1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48%,投资10—50万元的项目占29%,投资50万以上的项目占17%,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占6%,有的项目仅安排了几千元。
4、项目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能力低,使不少项目在不同渠道重复申报,受各部门不同管理办法和要求的影响,许多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上造成混乱。许多项目虽多头申报,仍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治标不治本”,造成半拉子工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整合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基本思路
为更好地发挥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效益,切实解决支农投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势在必行。特提出如下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努力构筑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以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为契机,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明确事权划分,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权责一致、协调高效,科学、公平、透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支农投资管理体制。
2、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要围绕国家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阶段性发展目标,对支农投资涉及的重要领域,按照项目类型和建设内容,制订和完善发展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发挥规划对支农投资安排的指导作用,加强对不同渠道支农投资安排的统筹协调。
——明确分工,责权一致。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支农投资方面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减少事权交叉,把管项目与管资金区分开来,形成部门间分工明确、责权统一、相互协作与制衡的机制。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合的重点是建设内容和投向上交叉重复明显、地方反映强烈的各项支农投资,特别是用于田间地块的各类农田建设改造投资、生态建设投资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
——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整合政府支农投资涉及部门职责分工和多方面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与投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既要看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具体操作上,当前首先从最能达成共识、最易取得成效的方面入手,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进,为完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3、整合目标
整合政府支农投资要远近结合,逐步进行,统筹兼顾。应在维护现有各类支农投资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气和各类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三、整合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具体意见
1、成立涉农投资领导小组,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为更好地整合支农投资,科学合理地安排项目,建议成立“修水县涉农投资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县委分管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涉农项目的编报、项目的安排、资金的使用进行统一审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县发改委,具体负责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2、制订和完善综合性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统筹作用
建议修水县各涉农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各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县涉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县级综合性发展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做到今后所有渠道的支农投资和项目的编报、实施,都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避免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偏离性和照顾性。
3、规范项目管理程序,严格项目管理办法
统一规范涉农项目的管理程序和办法,凡上级下拨的支农投资一律由县财政管理,县财政按工程项目进度拨付项目资金。项目一经批准下达,就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确需调整项目的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向涉农投资领导小组申报审定。
4、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项目监管
县涉农项目领导小组要负责项目的协调、沟通;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的规划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预算安排、项目的资金拨付和监督,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审计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都要建立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控制项目支出,严禁开支与项目建设无关的费用,不得随意突破项目资金预算,以免影响工程的如期顺利实施。版权所有
篇6
整合集中投入,放大项目绩效
针对部分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问题,我市加大资金清理归并整合力度,将内容相近、作用相同、使用分散的项目进行归并整合。在实际工作中,围绕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建设需要,从区域规划、立项申报和资金筹措三个层面,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初步构建整合支农资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点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依托规划和主项目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支持重点区域建设。以2011年我市现代农业项目为例,全市5个县市区共围绕现代农业主项目整合国家其他项目投入16个,共整合资金19294万元,其中国家现代农业(小农水)主项目投入5760万元、国家其他项目投入8548万元、拉动社会投入2600万元、农民自筹投入2386万元。现代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后,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4万亩,增加粮食产量约1万吨,节水量达300万立方米,取得较好资金使用效益。
制度带动投入,增量拉动绩效
一是建立预算投入制度,按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不低于经常性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的要求,逐年大幅增加支农资金,近三年市本级财政平均每年支农增幅均在15%以上,保证了支农资金不断增长的需要,以增加“三农”投入,促进了“中国农谷”战略的形成与快速发展。
二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为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打下良好基础。将项目的立项、建设、验收、后续管理等各环节纳入有效监管,推行“立项规划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质量监理制、责任法人制、完工验收制、资金报账制、绩效考评制”等“八制”管理模式,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完善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市相继制定了《荆门市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我市监察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防汛抗旱救灾资金管理的通知》,制定了《荆门市防汛抗旱物资设备管理作用办法》和《气象雷达站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市直农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考评试行办法》等相关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让专项资金管理有章可循。为了提高支农资金绩效,制定出台了《荆门市市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构建了重点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体系。由于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相关项目建设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加大下一轮项目资金投入奠定了较好基础。
考评调整投入,管理提高绩效
将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作为年度常规性工作。除给农民的补贴、扶贫等普惠性的资金外,对竞争性、建设性的支农项目,将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管理、项目效益、建后管护等情况全面纳入考评内容,量化指标,实施绩效考评。如2011年5月组织完成对农口10个主管部门2010年市级财政18大支农项目资金绩效重点考评,支农项目严格按绩效评分细则核查验收,针对单位和部门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提高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与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资金管理到位、使用绩效高的单位、地方给予重点倾斜,对资金管理不到位、使用绩效低的一是限期整改,二是调整减少投入。如2012年部门预算时我们以上年考评结果取消和调整项目约10%,通过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大大增强了单位资金管理责任意识。农口部门已形成“处处讲绩效、事事有绩效”的氛围。
试点改进投入,创新推动绩效
2011年荆门市财政局在探索创新支农资金投入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在逐步完善支农资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为公助、贷款贴息等投入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研究支农资金无偿化投入和资本化投入的双轨运行机制。对惠农补贴、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实行无偿化;对企业和竞争性生产等领域以资本注入的形式进行帮扶。去年,为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探索国家对农村农业产业经营实体的扶持与壮大村级集体组织经济实力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率先开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和创新。2011年市本级共筹集100多万元对6个农民专业合社和合作社所在村组织给予了重点扶持,与上级扶持合作社资金捆绑使用,将市本级财政对农民合作社投入资金的50%,以村级集体资本金形式投入参与农民合作社利润分红,这样既扶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村委会也得到实惠,还带动周边农民更好更快致富,达到三赢的效果,取得较好效益。年底初步统计,试点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平均增长21%,合作社集体经济利润平均增长33%,农村村委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对我市财政支持村级组织经济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非常欢迎。
篇7
一、“三农”投入总量大幅度增长
“十一五”期间,中央每年出台1号文件对当年“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比例等提出明确要求。据统计,“十一五”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量累计达2.95万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10年8580亿元,年均增长23.6%,“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8%。中央预算内投资始终把支持“三农”作为投入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近6000亿元,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10的1928亿元,增长2.2倍,占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由47.8%提高到49.1%,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中央投入带动下,地方、农民和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国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年均增长28.3%,增速比“十五”快4.9个百分点;2010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三农”投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三农”投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注重强化农业基础,更加关注农村民生建设。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
一是显著加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安排直接用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型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加固方面的投资达594亿元,其中2010年167亿元。安排专项投资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棉油糖基地、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建设。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二是在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公路、沼气、危旧房改造等直接关系农村民生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水电路气房”相关项目中央投资近2000亿元,其中2010年610亿元,占农业农村投资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三是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用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安排940亿元,年度投资从2006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0亿元,增长4.5倍。
(二)财政支农资金方面
在彻底取消农业税费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其中对农民的“四项补贴”资金规模从2006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6亿元,增长3倍。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资金规模大幅增加,有力推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粮油和生猪大县奖励、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从无到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支出逐年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社会发展支出大幅增长。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更趋合理。
三、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效
在国家投入支持下,“十一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2010年达到54641万吨,实现连续7年增产,全面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规划等重点项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010年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对434处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中部四省140处大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开展了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4亿多亩。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部建成,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农村民生加快改善,累计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1.3%。累计支持建设农村沼气1300万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87万公里、农网线路186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国有垦区林区(场)危旧房及棚户区300万户。林业和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共完成造林面积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等职业教育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改造和新建2.3万所乡镇卫生院、1500所县医院、500所县中医院和1000所县妇幼保健院,建立了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一五”的5年是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四、进一步完善“三农”投入政策的两点建议
篇8
攻难题
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解决投入问题是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沂南县在此基础上重抓投入,破解脱贫攻坚资金难题。
为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问题,2015年7月,沂南县创新实施了扶贫小额信贷办法。以贫困户诚信情况为主进行评级授信,沂南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临沂市财政又扶持1000万元,引入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由沂南县信用社和邮储银行放大15倍,贷款额度达到3亿元,推出两种信贷方式:一种是“富民农户贷”,直接针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愿望的贫困户,额度5万元以下,无抵押、无担保,全额贴息;另一种是“富民生产贷”,针对有意愿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额度在500万元以下,无担保、无基准利率,给予3%的年贴息;同时,每培训1名贫困户转移就业,沂南县财政再补贴300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共建共享、名利双收。目前,已发放贷款6085万元,其中 “富民农户贷”已发放933户,2825万元,新发展林果种植、大棚蔬菜和长毛兔、肉鸭养殖项目920个;“富民生产贷”发放15家企业,3260万元,企业通过采取列入种养基地、去料加工、企业务工、帮助发展“农家乐”等方式,牵头带动168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为促进农村整体提升,增强扶贫带动效应,沂南县利用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的契机,建立起了经营权登记、评估、交易、处置等6大系统,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作抵押,政府以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金帮助增信,沂南县农行、信用社、邮储银行承办,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期限两年,沂南县财政贴息2%,贷款户年利息实际承担约3.65%,目前正在4个乡镇试点,已发放贷款1650万元,较好解决了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难题。
争支持
沂南县为了转变过去“等扶持、再配套”的思想观念,坚持先干起来,不等不靠,以实实在在的项目进展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上,2016年以来,沂南县先后筛选申报各类项目89个,涉及产业发展、水利建设、户户通硬化路、农村安全饮水、校舍改造等16个方面。针对这些项目,沂南县要求快落实、快推进,特别是对包村的“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组,要求充分发挥其作用,先把项目干起来。目前,128个整村推进项目已经完成,正在接受全面检查验收;10个易地搬迁村的搬迁工作全部启动,已搬迁完成21户。
在争取基础建设政策性贷款上,2015年11月,沂南县向国家农发行提报了《沂南县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主要涉及该县西部山丘区的6个乡镇,总投资8亿元,实施内容包括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乡村旅游、文化阵地、危房改造、搬迁安置、环境整治8个方面、46个项目,已在国家农发行获批,目前到位资金1.5亿元。该项目实施后,将有136个村16万人直接受益,其中包括26个贫困村、1.9万贫困人口。
在争取农发基金和农发行光伏扶贫贷款上,沂南县加强政策研究,编制了到村到点的光伏发展规划,一方面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搞好向上联系对接,被国家能源局、国家农发行列入国家光伏扶贫规划。为保证项目良性运作,沂南县成立了光伏扶贫公司,作为管理和承贷还款的主体,以农发行贷款投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整个项目封闭运行,不增加政府债务;坚持以村集体安装为主,每个行政村安装150-200千瓦,对无合适安装地点的贫困村由乡镇协调地方集中安装,在接入条件好的地方,由县里统筹安装大型集中式或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合理安排收入分配,每年扣除本息后,收入全归村里,由村里按贫困户和村集体6:4的比例进行分配,按照省定贫困线标准,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大型光伏项目收益,主要用于统筹扶贫项目投资和偿还扶贫项目贷款本息。目前总投资1亿元的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已经完成招投标,上半年,50个重点贫困村已安装完成。
抓保障
篇9
2016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弘扬秀明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统领,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精心制定脱贫计划,全面落实产业发展、教育保障、创业就业、健康保障、移民搬迁、兜底保障等“八个一批”脱贫措施,强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完成2257户7308名贫困人口的年度脱贫任务,全力组织脱贫攻坚战役。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相关区级领导任副组长的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建立了区打赢脱贫攻坚战领导靠前指挥体系。区级四大班子所有领导均任指挥长,带头落实包抓领域、分管行业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领导小组下设由区级分管领导任第一组长,行业部门牵头的工作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协调落实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工作组、脱贫办及各镇(街道)、行政村均成立了专门的脱贫攻坚组织机构,增设了专职扶贫人员,形成了完善的脱贫攻坚作战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强化工作举措。印发了《弘扬秀明精神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活动实施方案》《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的实施意见和三个清单》等文件,出台了《印台区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编印了《印台区涉农惠农政策汇编》,33个行业部门和各镇(街道)分别制定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各村均建立了贫困户可支配收入台账,实行了挂图作战,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坚持业务指导和跟踪督查双管齐下,建立了脱贫攻坚领导靠前指挥、包抓帮扶、周例会、督查、约谈、问责等六项制度,实现了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严格督查指导。区脱贫攻坚各指挥长坚持每周到包联镇村检查指导,及时督查调度,解决存在问题。区两办督查室联合区脱贫攻坚办,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相结合等方式,定期对所有镇(街道)及贫困户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等六大工程进展情况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共编发督查通报30期,下发督办通知27份、指令书8份,并及时跟踪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都落实。
营造宣传氛围。积极与省市党报党刊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联系,多版面多时段宣传印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和取得成效。在区级微信平台“微印台”、区政府门户网站分别开辟了“脱贫攻坚我们在一起”、“脱贫攻坚你我同行”专栏。成立了脱贫攻坚文艺宣传队,入村开展宣传30余场次。挖掘报道了立地坡村贺亚婷、双碑村高丁旺、崔家沟村张小平等脱贫致富典型,激发了更多贫困群众 “我要脱”的内生动力。
篇10
具体建议如下:
(一)保障民生支出,完善公共服务,夯实“托底”基础
“托底”是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取胜的关键。这不仅能增加城乡居民整体收入,也能为低收入者创造公平收入的起点,特别要对困难低收入群体实行直接转移支付,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收入水平,确保各级财政预算支出增量约2/3用于各类民生支出,构建居民收入分配“托底”的财政基础。
1.有效构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的“双底”,是国民收入分配干预过程中财政政策以及政府管制的重要着力点。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防范马克思所担心的“资本剥削劳动”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加大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则是公共财政的政策“底线”所在。在科学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双底”政策对改进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有着重要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动科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2.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财政教育投入要继续加大并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新增财政教育投入,要更好地用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残疾儿童、城镇困难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标准,调整和扩大服务项目,增加和完善服务内容。建立和完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调整机制,提升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共享水平。
4.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梳理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促进涉农资金的结构优化和统筹安排。探索和完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先建后补等财政支农资金补助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三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农业。
5.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居民增收。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清理、整合各类专项性转移支付,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完善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实施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新机制,提高转移支付使用绩效,增强欠发达地区财力保障和统筹发展能力。
(二)强化就业创业扶持,优化支出政策,增强“扩中”能力
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扩中”的关键在于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增加居民劳动性收入,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为此,要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并举,通过扶持就业创业来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1.强化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大学生是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来源,现代服务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行业。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70%的比重。为此,要实施积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激励政策,健全就业资金多元筹措机制,不断完善就业资金管理办法,归并、整合不同渠道的就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2.发挥财政导向作用,鼓励各方创新创业。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人”带头创业等,多层次搭建创业发展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产业集聚区、各类专业市场、科教园区、创业辅导中心、创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创业载体建设。要重点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机制和就业长效帮扶机制,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3.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打好政策“组合拳”。严格执行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给予初创企业和微小企业灵活多样的地方性税收和收费政策优惠。建立“人才工程”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积极培育引进创业人才和团队,提升创业层次,增强创业示范带动效应。完善征地制度,保障征地谈判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为一部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创造条件。
(三)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并加强征管,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的“限高”功能
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深入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群体的收入监管,发挥财税制度的“限高”功能,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这既是改革的难点,也是改革的方向。
1.加大对垄断行业占有国有资源的相关税收征收,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从源头上调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借助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时机,打破行业垄断,引入更多民间资本。
2.深化制度改革,加大规范力度,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利等各类灰色制度外收入。
3.科学合理地考虑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额,逐步推行综合课征模式,进一步提高个税征管水平。
- 上一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 下一篇:入学教育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