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行政执法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08 18:0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型行政执法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重要意义

篇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一个地方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降低外来企业和资金的进入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可以减少政府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促进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为投资者提供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三是可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便捷、高效、公开、规范的行政服务机制,为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近年来,海南省三亚市一直致力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执行文化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工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针对目前存在的依法行政水平不够高、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的程序性规定尚未完全配套、服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三亚与投资者双赢上来;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为目的,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提升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选好用好具有服务意识、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的行政管理人才。

重视政府诚信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加强政务公开建设,使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篇2

关键词:行政执法;问题;对策;研究

一、水行政执法背景及意义

为促进水务事业的健康发展,长沙市对水务管理体制作过一些积极探索,进行过一些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实现了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由过去的九龙治水转变为一龙治水,将原长沙市公用事业管理局、长沙市水利局的涉水职能进行整合,新组建成立了长沙市水务局,但就总体而言,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沙作为拥有4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应尽快建立一个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水务管理新体制,营造出一个社会井然有序、市民安居乐业、人水和谐的城市环境。这是新时期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本文主题研究总体背景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将执法看作是政府的权力和责任,水行政执法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水务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水方略。在实施依法治水方略中,依法行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要依法行政,行政执法则是关键性环节。

(二)有利于实现和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能。行政管理就是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执法的具体途径和强有力手段来保障实现的。可以说,没有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就没有了具体的措施和有效的手段,就不可能实现所谓的行政管理职能。因此,行政执法是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

(三)有利于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水务管理水平。我国目前的水务管理水平还不高,水务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改革水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水务管理水平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探讨的水务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有助于破解执法难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水务管理水平。

(四)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政体制改革。2010年,长沙将长沙市公用事业执法监察队与长沙市水政监察支队的执法职能进行整合,是行政改革之初无法彻底转变整体职能、理顺体制的情况下,对现有执法职能的有限调整以及机构的适度整合。这种体制的适度整合在执行层面上涉及到政府职能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调整与不同层级之间的分配,对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和领域都已陆续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和规章,虽然尚未达到健全、完善的程度,但整体上已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我国的行政在整体上已初步实现了由“管理型”到“执法型”,由“人治型”到“法制型”的转换,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化成了行政执法。为了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一直在探讨怎样更好地提升我国行政执法水平,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对于提升我国的行政执法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此作一简要概述:

一是以姜明安教授为代表,系统研究了行政执法的理论体系。姜教授对我国行政执法的性质、地位、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及运作程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关于行政执法研究的初步的理论体系。他在《行政执法研究》一书中指出,行政执法没有统一的概念,其基本含义应当从具体的场合出发加以确定。他认为,行政执法是使法从文本规定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为规范,行政执法使权利从“应然”变成“实然”,行政执法秩序从静态设计转化成动态建构。同时,他还指出了行政执法的九大原则,并对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行政执法程序的基本制度、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行政执法监督的概念与分类,行政执法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做了探讨。

二是以杨解君教授为代表,着重强调执法理念的重要性,并以新的执法“理念”为指导,对执法方式、执法制度的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杨教授在《行政执法研究一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一书中指出,行政执法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行政执法主体不单纯是行政机关、授权组织,还包括行政相对人、行政第三人。行政执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行政执法还具有双服务性,既服务于公共利益,又服务于私人利益。因此,他提出了行政执法的五种理念,即法治理念、民主理念、服务理念、契约理念、和谐理念。指出在新的理念下,对我国行政执法方式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构建,建立与之相适宜的行政执法制度。

三是着重于研究行政执法的现实性问题,提出具体的执法方式和制度。徐景波与李勇、李卫明在论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随意变更行政执法行为,交叉执法、重复执法,违规增加和扩大罚款项目,执法环境差,不讲程序、违规操作等方面。并从健全法规,理顺执法关系,建立和健全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林依霖在论文中指出,“我国行政执法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执法依据落后,执法依据软弱无力,执法体系存在条条矛盾和条块矛盾,监督机制不完善,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并提出了几点提升行政执法水平的建议。

四是以具体区域或具体行政执法部门为对象,研究某一区域或某一个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问题。李祝才、陈少平在论文中具体研究了我国环境执法领域中的现状与对策;聂建农在论文中具体研究了福州市农业行政执法的体系建设及运作;段红在论文中具体研究了档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从法学研究角度,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长,法治研究起步早,行政执法研究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在众多西方先进国家中,法国有着“行政法母国”的称号,行政法成熟较早,已有大约 150 年的历史,具有完备的理论和制度,为后来许多国家行政法的立法和实践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基础理论方面,在狄骥和奥里乌的公共服务理论和制度理论基础之上,行政法学界又进一步衍化出了诸多分支学说,法国行政法最早定义了行政法治原则:第一,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第二,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要求。首先是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是目的合法。第三,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积极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在国外,由于几乎找不到专门的水行政执法部门,所以对水行政执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我们只能通过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寻找一些国外研究,早在19 世纪后半叶,德国学者瓦格纳率先提出了“公共服务”的概念,从学者研究的结果来看,服务型政府在西方称作是公共服务,20 世纪7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完善,政府强调工作效率和社会服务,并提倡政府服务应向社会开放。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政府工作中要重视人的权益,并指出公民权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地位。一些学者研究了欧美等国的城市管理,他们认为,在欧美国家中,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营都是地方政府职责,欧美地方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承包、合同等形式,把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政府只负责监管。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行政执法问题关系到我国法制化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在水行政执法方面,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全面,实践部分研究还不够,理论缺乏系统性,当前一般局限于解释法律规章制度和总结实践经验,缺乏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的分析,理论的优势没有得到全面释放,研究成果也没有更好地转化到现实中。长沙市于2002年正式组建了长沙市水政监察支队,2010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将原长沙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和长沙市水利局的涉水职能进行整合,组建了新的长沙市水务局,实现了长沙的水务一体化管理,涉水行政执法职能也进行了整合和调整,但目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以长沙市的水行政执法实践为例,通过相关研究,试图为长沙走出水行政综合执法困境提供解决思路,力求对长沙现行的水务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长沙的发展进程。同时,长沙作为现代大型省会中心城市,水务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其水务管理经验对于其他类似城市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杨解君.行政执法研究一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9.

[3]徐景波,李勇.论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李卫明.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篇3

1.1处罚流程全上网利用青岛市政府电子政务平台金宏网,将细化量化后的处罚标准和办理流程全部在网络上进行了固化,以《卫生行政处罚程序》为蓝本,将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分为10大环节30个节点。从受理处罚案件开始直到最终结案,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将每个环节按照环节名称、环节描述、办理人、办理时限、提报上传材料、规范用语、补充说明等内容明确细化;将全体工作人员分为执法单位领导、执法部门领导、执法单位督查、承办人四类,分别设定和赋予不同审批操作权限。对手写文书、证据、执法现场照片等外部附件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全部扫描上传。卫生行政处罚相关的标准、权限等都“嵌”入到系统中自主执行,整个过程,处罚业务的办理过程由原来的“纸上”运行转为网上运行,行政执法行为由原来的“人脑”管理转为“电脑”管理。并配套建立健全了6项制度、3个运行流程图、1套操作指南,有效推动了行政处罚网上透明运行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1.2处罚信息全公开行政执法部门处罚案件的编号、违法违规事实、处罚结果、处罚日期等信息在“青岛市网上行政处罚服务大厅”和青岛市卫生监督执法网上实时动态更新。将处罚案件查询码印制在行政处罚告知书中,被处罚人还可以通过输入查询码,在定向查询栏目查询违法违规事实、处罚结果、执法人员资格等全部信息。积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群众若发现卫生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行政处罚中有违规问题的,还可以通过网站设立的投诉举报栏目进行投诉,从而加强对卫生行政处罚工作的社会监督。

1.3处罚全过程监督通过建立处罚网上监督系统,法制、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对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并根据设置的监察点进行专题监控。凡卫生监督员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出现不予受理、不予立案、变更案由、撤销立案、处罚标准违规、办理超时等异常情况的,系统会自动亮黄灯或红灯提醒。法制、纪检监察部门会根据系统预警及时对出现异常情况的理由和原因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跟踪调查。

2成效

2.1实施网上运行,实现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对行政处罚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目的就是要让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时有明确的依据,尽量减少和避免自由裁量,从而促进行政处罚权依法、规范行使。卫生监督员在办理处罚案件时必须严格执行细化量化后的统一处罚标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行量罚,最大限度地压缩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提高行政处罚的透明度,有助于从源头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效防止行政处罚中各类违规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

2.2实施科技防腐,实现处罚权阳光下运行(1)通过网络固化的方式来规范处罚的程序,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程序;(2)促进制度的刚性执行,用电脑管住“人脑”,避免了权力对行政执法程序的干预;(3)处罚过程网上留痕,使处罚行为可控可查,行政处罚案件有了“第三只眼睛”在看。行政处罚网上透明运行工作开展后,所有处罚案件全部纳入平台实施全程网上运行,不允许搞“网外循环”,有效地监督了行政处罚权的实施。通过行政处罚网上运行的开展,执法流程实现了再造,执法人员按照标准执法路径开展处罚工作,取证更加全面细致和丰富,执法行为更加规范,执法案卷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我局依法行政水平大大提升,有效杜绝“人情案”的发生,实现了阳光执法。

2.3实施信息公开,实现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行政处罚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推进了政务公开,加强了卫生行政部门和群众的沟通,更好的服务群众,对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公开。将细化量化的处罚标准、规章制度、执法人员资格、案件处理结果的卫生监督执法信息通过“网上行政处罚服务大厅”、青岛卫生监督信息网公开,受理群众投诉举报,让行政处罚的过程“曝晒于阳光之下”,督促卫生行政部门更规范行使处罚职权。通过消费警示、执法动态、卫生信誉度等级、卫生防病知识等信息指导群众更好的维护健康权益,提高公共卫生知识水平,全面有效提供社会公共卫生服务。

3问题与对策

篇4

一、在学习提高中深化认识,进一步开启思想理念的引领力

“四个只有”的提出,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升级,也对工商工作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一是重新诠释了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定义。“四个只有”把市场监管、服务发展、消保维权、队伍建设作为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四大元素加以明确和强调,使我们认识到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使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含义更加一目了然、更加明确具体。二是深刻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在规律。“四个只有”在理论上支起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行为体系框架,阐明了工商行政管理内部四大要素之间的哲学关系:依法开展监管是“第一职责”,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根本所在;服务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要义所在;行使消费维权是“第一使命”,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宗旨所在;抓好队伍建设是“第一目标”,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核心所在。四者互为联系,互为作用,使工商行政管理始终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始终置于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不败之地。三是科学定位了新形势下工商部门的职能要求。新“三定”方案将国家工商总局职责核定为15项,概括为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与广告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五大职能。“四个只有”的提出,将15项职责、五大职能概括为四大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性、独特性和系统性。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落脚到当前的发展形势上来,落脚到监管的现实任务上来,落脚到大众的民生需要上来,落脚到自身的改革发展上来,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划定了行驶的“航线”,树起了前进的“灯塔”。四是全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工商部门的作用地位。“四个只有”的提出,向人们说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为维护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行使综合监管执法职能的部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维权益的部门,是一个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丰富提升服务监管能力的部门,是一个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部门。深刻认识“四个统一”,全面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地位,可以使我们增强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监管、服务、维权和加强队伍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在开拓进取中积极实践,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原动力

改革创新是工商行政管理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四个只有”的提出,对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理念、职能目标、体制机制、组织制度、行为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使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事业充满希望的生机,才能对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监管。才能使各项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个只有”要求我们永无休止地解放思想,永不停步地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地付诸实践。

(一)要求我们加快转变职能,适应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工商部门必须以服务为导向,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建设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快落实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的各项监管职责,加快职能转变,在监管制度、服务方式、执法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积极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务实为民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总要求。执法为民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价值取向,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四个只有”所提及的无论是服务发展,还是依法监管、消保维权、工商自身建设。其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同时。要求我们在改革创新中始终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牢牢把握执法为民的本质,通过克服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过程中诸多与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不相符、不适应的理念和行为,不断提高监管、服务、维权、执法的效能和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热情、周到、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要求我们做到依法行政,不断巩固和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生命线,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前提,更是“四个只有”的底线保障。工商事业要改革创新就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开展,不能随意突破和放宽。我们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革创新监管手段和措施,促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工商执法的有效性、执行力。

(四)要求我们切实注重实效,把不断提升监管服务效能融入到工作全过程

“四个只有”要求我们的改革创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上、会议上,关键在于立足降低执法和服务成本,提升监管工作效能,真正用解决影响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困难来实现工作创新,把改革创新的过程融入到追求实效的过程,把改革创新的成果体现在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工作实绩上,实现工作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在应对挑战中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升级转型的助推力

“四个只有”理论来源于工商系统高层领导对于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来源于“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化建设”等一系列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理论的思想继承,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升级与飞跃,但也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转型升级,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形式的多元化趋向、政府自身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公民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

(一)应对好思想观念的挑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在基本理论升级的前提下促进当前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理

念的更新与提高,要通过更新发展理念,把工商行政管理置于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中去思考谋划;要通过更新监管理念,努力推进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要通过更新执法理念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作为工商行政执法的基本准则去履职尽责;要通过更新维权理念,使城乡消费者同步享受消费维权公共服务;要通过更新素质理念,建设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

(二)应对好形势环境的挑战

当今时代是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的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我国法律制度、公众思想变革更新的时代。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党和政府改革发展的政策领域不断拓宽,企业商户、各类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愿望渴求的不断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工商部门必须以超前的思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四周,适应政策、经济、民生的环境发展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实现科学监管、依法行政。

(三)应对好监管方式的挑战

要牢牢抓住监管不放松。从监管的领域、监管的层面、监管的角度、监管的重点、监管的方法、监管的效益出发,切实创新监管机制,朝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向。着力推动经验管理向知识管理、收费管理向服务管理、权力管理向责任管理、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应对好素质能力的挑战

当前,由于长期实行工商系统封闭式组织管理体制,致使干部队伍存在与形势发展和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现象:如年龄老化,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难以适应监管制度改革的要求;理论素养不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不足;作风不踏实,服务意识不强;纪律松懈,、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不足归结为两个方面就是“能力”和“素质”的问题,只有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才能使工商队伍落实新职能能力、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和驾驭高科技、新技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实现政治思想扎实坚定、惩防体系坚实牢固、政风行风全面好转、工商文化氛围浓厚、发展环境内和外顺,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

(五)应对好管理体制的挑战

当前,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三定”已经基本落实到位,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决策层,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组织领导形式这些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问题已经固化成章。为建立统一高效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某些影响职能发挥的体制性痼疾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在食品安全监管、文化市场监管上存在职能交叉现象,工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升职晋级的空间狭小现象。市县工商部门机构设置不统一、不尽合理现象,基层工商所规格低、经费保障不足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达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目标,才能符合建设服务型工商、责任型工商、法律型工商、廉洁型工商的总体要求。

(六)应对好紧急任务的挑战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级阶段,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的滞后,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尽完善,自然生态的突然变化,容易引发一些扰乱经济秩序的突发事件、紧急事件,而且经济违法行为呈群体性、预谋性、聚集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一些突发性的重大事件源于自然现象却足以导致使局部地区经济秩序的混乱,这些都给工商行政执法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四个只有”,对照工商自身职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市场预警制,面对突发事件,紧急事件、重大复杂案件,工商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将突发问题化解到最小,将损失降到最低,杜绝渎职和失误。形成一套对重大突发问题的快速反应长效机制。以此提高监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执法的权威性、有效性。

四、在监管服务中发展自我,进一步形成有为有位的支撑力

“四个只有”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以紧迫的语言气势和必然的因果关系,把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与各项工作的最终效益直观的表达出来,句句催人思变,句句警醒奋进。践行这一理论,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监管中体现良好服务,在服务中依法监管,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实现对法律负责与对经营者、消费者负责的统一,二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局。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自我发展是根基。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力量保证,二者同等重要,应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三要正确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服务、监管、维权、发展应立足实际、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切实做到服务不越位,监管不越法,维权不失职。发展不失时。四要正确处理好履行职责与树立形象的关系,依法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是谋取社会地位、树立部门形象的第一手段,但在这一过程中要讲求方式方法,要重教育轻处罚、重指导轻指责、重帮扶轻检查。

践行这一理论,还要进一步关注民生、加大执政为民的力度,树立五种意识:一是树立履职为民的宗旨意识,把民情民意民难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第一信号,从解决群众急切盼望的问题抓起,努力创造领导满意、群众认可的政绩。二是完善监管为民的方法手段,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四个只有”,积极顺应市场主体的新变化、消费者韵新诉求、社会各界的新呼声,着力在监管机制、服务方式、维权体系、执法方式上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措施实现各项工作的新突破。三是提升服务为民的工作效能,通过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使工商行政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提高办事的效率,推行好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赢得人民群众最大的满意度。四是抓好民之所急的大事难事,着眼党委政府关注的发展难题,立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狠抓服务企业改制、全民就业创业、中小企业和农村货款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黑网吧整治、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查处假冒伪劣大案要案等工作,树立工商部门扛大旗、立大功、创大业的良好形象。五是善为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要挖掘好工商部门的职能资源,通过开展商标兴企富农、发展订单农业、实施经纪活农、红盾护农等工作,坚持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把解决企业商户、广大消费者所需所盼作为政绩追求的第一动机,真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实干作风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

践行这一理论,更要进一步主动而为、把握先机,凝

聚好队伍建设的整合力。一是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快队伍素质的提升,整合队伍的能力资源。二是以推进工商文化建设形成先进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道德,整合队伍的精神资源。三是以推进工商法制建设加快工商立法、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整合队伍的法律资源。四是以推进基础建设和基层建设抓重点、打基础、管长远,为工商事业科学发展备足后劲,整合队伍的系统资源。

五、在持续提升中统筹推进,进一步谋求全面发展的协调力

“四个只有”既强调依法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基本职能,又强调服务经济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消保维权在争取群众支持上的重要意义,还强调了队伍建设在事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践行这一理论,第一要义是胸怀全局,促进发展;本质特征是立足监管,拓展职能;根本方法是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基本要求是脚踏实地,有为有位;内在保证是注重建设、提升能力。践行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统筹发展、协调有力、有度、有效,着力抓好五方面的协调:

(一)以目标管理协调全局

在工作谋划上,围绕“四大任务”分解重点工作,确定一批重点工作项目,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单位,明确完成时限。在明确努力方向后,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实行重点攻坚、合力攻关,在破难攻坚中抢占先机,挖掘潜在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真正做到横向有位置、纵向有名次。

(二)以持续发展协调过程

在抓好“四大任务”、开展“四化建设”、完成“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站高望远,深谋远虑。把当前与今后结合起来,既讲实效,更重长效,切实把握好短期“显绩”与长期“潜绩”的辩证关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在解决好现实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长远的利益,谋求长远发展,决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工商行政管理各项事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前提。切实防止创造那种当前有“甜头”、今后吃苦头。表面看似“有作为”,其实质是“坏作为”、“乱作为”的“病态绩效”。

(三)以团结稳定协调环境

团结是干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是检验一个领导班子有没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干部素质的试金石。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不团结,势必一盘散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践行“四个只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四个只有”必须以团结为支撑、为保证、为动力,要求全系统要静心谋事,埋头干事,合作共事,务求成事,切实做到上下合拍、系统共振。

(四)以人性管理协调矛盾

要在依法监管的过程中尊重人权,要在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尊重民意,要在消保维权的过程中关注民生,要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发扬民主,通过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树立“亲和力”,消除“对抗力”,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各种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和缓和,达到事半功倍、和谐发展的行政管理目标。

篇5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全市街道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目前,我市地名标志使用时间较长,损坏和丢失现象较为严重,已与我市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去年我市对道路名称进行了规范,形成了老城区围绕“五古桥”,新城区围绕“古九州”,新兖镇突出“新”,大安镇突出“安”,农高区以植物名称命名的道路名称新格局,受到了领导的赞许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了提升现代化城市的品味,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和交往,今年市政府决定全面更新城区地名标志。根据市政府研究的内容,我着重讲两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街道地名设标工作的重要意义

地名标志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地名标志是城市环境和城市实力的重要体现。做好街道地名设标工作,意义重大,我认为可以概括成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市对外开放交流,推进招商引资,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有利于维护我市社会正常秩序,规范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三是有利于方便群众日常交流交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举措;四是有利于推进路名标准化,促进打造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地名文化。

总之,此次街道地名设标工作对于我市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商业重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顶点定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做好街道地名标志设置工作。

二、多措并举,全力做好街道地名设标工作

街道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点多、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大力配合,统筹安排。要进一步拓展路、街、巷标志功能,使之达到设置系列化、布局科学化、样式标准化、运行长期化的要求。各有关单位要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街道设标与我市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此次街道地名设标工作要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紧密围绕我市打造“森林城市、生态乡村、和谐社区、文明市民”的奋斗目标进行,要把这一工程建设成为“亮点工程”、“民心工程”。要有前瞻性,要对照全市百项重点工程规划,按照今后的发展情况设标布点,确保几年内样式不过时、布局不落后。

二是部门分工与协调配合相结合。道路设标工作协调工作量大,涉及到的部门单位要按照“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好衔接。今天来参加会议的都是领导同志,各部门单位还要明确一名联络员,专门参与这一工作,在设标过程中要靠上工作,会后要及时将联络员名单及联络方式报民政局。要确保各项工作的按时展开、压茬进行,并保证工作的质量。具体来说,民政局要牵好头,积极跟进工作,确保在市政府要求的时限内完成;财政局要及时拨付不能招租的路街巷标牌设置及维护经费;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单位要根据设标的要求,负责确定标志安装位置;供电公司和路灯管理所要做好灯箱式地名标志线路安装及电力保障工作;工商局要协助民政局做好对承租广告商进行资格审核及监督;公安局、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对阻挠设标及破坏地名标志的不法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新兖镇、大安镇、农高区负责本辖区内道路标牌的设置及维护工作。

三是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此次街道设标标准高、数量大,设置及后期运行维护所需经费较多,为了切实减轻财政负担,我们参照一些大城市的成功做法,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引进民间力量参与到整个街道设标以及后期维护工作中来:小街巷路名牌的设置和维护仍然由财政负担;市区主要干道、主要路口的路名牌,采取广告招租的办法,在协议期内,谁投资谁受益,由广告商负责建设维护的一切事宜,我们做好监督,协议期满,再由我们收回。街道设标是一项公共事业,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尽量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收费,行政执法局不得收取广告位费用。

篇6

一、指导思想

围绕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建设为主题,切实改进科技工作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加强科技局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注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推动长效机制的形成;以社会广泛参与为基础,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努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廉洁型部门;以促进区域科技体系构建为工作主线,为我市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这次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能力席位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政风行风上台阶、能力素质有提高、科技工作上水平、服务群众见成效、社会满意度有提升。

三、评议对象和内容

(一)评议对象

市科技局机关及局属二级单位。

(二)评议内容

1、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情况。具体检查和评议:是否围绕涉及服务对象切身利益的事项办理和行政审批等重要权力的行使,实现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工作程序公开;是否能按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要求,规范和完善行政权力运行体制。

2、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情况。具体检查和评议:是否能按照《行政许可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健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够严格行政执法纪律,对行政违法责任人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3、勤政为民,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情况。具体检查和评议:是否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标准,规范行政行为,改进工作作风;是否完善机关工作规范程序,建立健全快捷、高效、便民的工作机制;是否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是否及时纠正不作为、乱作为、低效率等影响行政效能和执行力的问题。

4、廉洁自律。具体检查和评议:是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市委“十八条意见”以及市纪委“十五个不准”等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是否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有无、、吃拿卡要等问题。

5、加强领导,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情况。具体检查和评议:是否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任务,把政风行风建设列入单位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是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对纠风工作的领导;是否建立和完善了纠风工作机制和政风行风建设考核、激励、惩戒等监督管理制度。

6、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情况。具体检查和评议:是否能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服务企业的原则,面向实际需求,畅通办事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的实际问题,和投诉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是否能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案件。

四、评议方法和步骤

这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坚持“自我教育为主、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面向社会,群众参与”的原则,采用定量测评与定性评估、自查自纠与整改落实、第三方评估与集中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5月中旬)。召开全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学习传达贯彻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对本单位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成立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落实专门人员和专项经费,确保本单位民主评议工作的有序开展。

2、公开承诺阶段(5月中旬-5月下旬)。通过编发《科技工作》简报,在日报、周刊上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将承诺内容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服务对象发送,设置专门信箱及电话收集反馈信息。

3、自查自纠阶段(6月上旬-6月下旬)通过发放书面征求意见函,开辟网上“征求意见窗口”、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局领导带队下访等各种形式,开门纳谏、登门求谏,广泛收集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进行汇总分析,准确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开展自查自纠,制订出具体整改措施,列出整改时间表。

4、督查整改阶段(7月上旬-9月中旬)。按照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安排,督促局机关及局属二级单位加大整改力度,切实解决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5、整改总结阶段(9月下旬-12月中旬)。通过整改活动,评选1-2名“十佳服务标兵”。要按照“标本兼治,注重源头”的方针,认真做好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施源头防治,来促进科技行政管理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全局今年工作目标责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确保评议工作各阶段任务顺利完成,成立科技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指定专门人员组成工作专班。

(二)突出重点,注重落实整改

落实整改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关键。在此次评议活动过程中,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评议过程中各界所反馈问题、意见和建议的及时归集、整理工作,并结合自己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所查找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具体整改措施。要把整改落实贯穿于民主评议的全过程,通过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切实增强科技行政管理系统的社会公信力。

篇7

【关键词】 建设;高效能政府;对策

一、政府效能的内涵

政府效能,又称行政效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其管理目标从事公务活动时,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果、效益的综合体现,强调的是能力、效率、效果、效益的有机统一。其中,行政能力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基本条件,没有或缺乏行政管理能力的组织或工作人员不可能产生和发挥高的管理效能。行政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管理工作量,或者说某一工作所获的成果与完成这一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财力的比值,花费的越少,效率越高,反之亦然。行政效果是指行政管理活所产生的实际成果,或者说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实际产出,主要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行政效益是指行政产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指行政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性影响,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等;政治效益是指行政活动所产生的政治性影响,如群众支持率的上升等;社会效益是指行政活动对社会运行方面所产生的效益,如充分就业,公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等。

二、建设高效能政府的重要意义

1、建设高效能政府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市场竞争、人才竞争、资源竞争,服务和环境也成为重要的竞争因素。对一个城市而言,政府效能既是硬环境建设的决定因素,也是软环境的核心要素,只有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基础和优势,推动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政府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对城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从全国各地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把软环境建设置于重要位置,非常重视政府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政府效能,从而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建设高效能政府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

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尽管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个重大变化就是私人产品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公共产品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这些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产品的投入,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目前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还存在着大量短缺,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存在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提高政府效能,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把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财力集中到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上来,保护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建设高效能政府有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

各地在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和改进了许多便民、利民的具体服务措施,如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一口清”服务,设立市长电子信箱和公开电话,成立投诉中心,建立听证制度,畅通与社会各方面联系渠道等等。这些措施降低了办事门槛,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建立和巩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的凝聚力,政府形象得到极大改善。良好的政府形象无疑会提高政府公共部门的权威,减少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阻力,降低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形成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建设高效能政府的对策思路

建设高效能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效能政府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有效回应社会公众需求,改进政府机关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政府效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在职能转变、行政理念、制度建设、管理方式等方面还需要完善,以推动政府效能进一步提高。

1、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行政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社会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以后,政府应该适时调整发展的目标导向,依靠现有经济基础和能力,反哺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自觉转型,从原来的经济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范围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强调了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因此,对于一些涉及社会公平、民生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领域,比如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不但不能退出,而且要加强财政投入与管理。同时,十报告还提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比如,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和管理;或者引进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根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效能建设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着眼长效。

首先,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眼于公共需求,按照及时便民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扩大审批事项的“注册制”、“登记制”和“备案制”范围,把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多审批少监管改变为少审批多监管。其次,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使政务公开最终走上法制化轨道。同时,要规范公开形式和载体,增强政务公开的工作实效,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第三,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公众监督、新闻监督等社会监督对高效能政府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建立民主参与的信息平台。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使公众广泛参与公共决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专家论证制度、决策草案公开征集意见制度、决策草案审议民主旁听制度、行政执法批评投诉制度、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听政制度、重大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以及行政执法民主评议制度等。

3、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

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对建立高效能政府具有积极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第一,政府绩效评估。通过对政府的投入产出、政府行为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问题所在,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行为规范,效能提升。第二,竞争与企业化管理。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效能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流行趋势。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将一些事务性工作向社会组织和企业转移,通过公开竞标,让有能力的组织来承担。第三,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将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念、工作原则、运用模式应用于政府机构之中,以达到政府机构工作的全面、优质、高效。管理活动的中心是全面质量,强调的是公众至上、团队精神和扩大参与。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挖掘公务员的潜力和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工作环境的融洽和谐,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政府绩效,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效能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12(2).

篇8

一、树立服务公正理念,由热情服务向公正服务转变

服务公正是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工商部门强调服务公正理念,就是指工商部门的服务要建立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提供力所能及的职能服务。

在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为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将服务定位在“热情服务”上,强调态度上的热情周到,手段上的想方设法,结果上的有求必应。这种“热情服务”的理念。仅仅是抓住了服务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服务的本质内涵,服务的热度上去了,但方向却迷失了,造成了服务的不公正,工商部门也存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范围任意扩大,致使我们在工商服务过程中位置没摆正。走人了“越位”、“错位”和“缺位”的误区。如帮企业词债、为企业谋划发展、帮企业代办其他部门的证照等,而本是自身职责范围内的职能工作却没有抓好。工商部门的职能权限是法律赋予的,不能超越这个权限,二是服务方式有所偏向,致使我们在服务过程中立场没摆正,走人只顾结果不顾原则的误区。有些同志认为服务好,就是让服务对象满意。这就产生了讨好服务对象的倾向,凡事都向服务对象倾斜,而忽视了原则性、程序性的规定。如有些地方为招商引资引人大项目,对依法需要严格前置审批的项目也“特事特办”、“政策放宽”,在行政审批程序上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三是服务目标有所模糊,致使我们在服务过程中方向没摆正,不少同志对服务目标认识模糊,认为让前来办事的服务对象将事情办好就是服务的目标。这种认识还停留在狭隘认识的基础上,没有从切实履行法定职能的角度去认识服务目标,使服务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将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

要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不公正的现象,就要树立服务公正理念。由热情服务向公正服务转变。首先要明确服务的范围。这一范围就是“法律”,对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但对行政机关的职权而言,则意味着“法不授权即禁止”。工商部门要提供好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所能提供的服务,管好该管的事情,“缺位”的地方要“补位”:不管不该管的事情,“越位”的地方要“退位”:在上下级之间和同级各部门之间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和权限,“错位”的地方要“正位”。其次要遵守服务程序。遵循“正当程序”的原则,服务不偏向、不歧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市场监管、行政调解等各项工作。使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再次要树立履职服务目标的意识,树立大服务观念。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四个统一”的要求,科学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实现执法、监管、维权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树立服务公平理念,由重点服务向公平服务转变

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十七大报告多处凸显出公平正义的要求。

然而,有些工商部门在服务过程中缺乏公平、平等的意识,为服务对象提供有重点、有差别的服务,出现了一些服务不公平的现象:一是服务规则不公平。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在市场准入方面仍保留着一些不公平准入的条款,特别是在一些公用性、垄断性的行业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二是服务方式不公平。有些地方在服务方式上搞创新,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区别对待,只为重点骨干企业提供重点服务、最优服务,这实质上对其他企业而言就是一种差别待遇、歧视待遇。有违公平精神。三是服务态度不平等。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有些同志对待行政相对人采取高人一等、高高在上的态度,在服务过程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能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将行政相对人当成是“犯人”或是“刁民”,执法手段简单、粗暴。四是服务结果不公平。从宏观方面,就整个市场秩序整顿而言,对垄断行业的垄断行为、公用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从微观方面,在行使执法权限的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还不规范,执法的随意性较大,受人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种情节的违法行为却区别对待,执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

对于工商部门而言,在服务中融入公平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工商部门的服务公平理念应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平等主体平等对待,要尊重其平等的权利,要给予其平等的机会。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出的两个层次对我们很有启发:“作为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保护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第二是要机会平等,在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机会应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每一个社会成员只要愿意,就有权利参与竞争去获得机会。”其次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平等,尽管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具有行政优越权,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主体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努力做到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等和均衡。

工商部门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贯彻服务公平理念:第一,在市场准入上,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给予各种经营主体以平等的机会,积极促进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第二,在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给予一视同仁的对待,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第三,在执法监管中,要善待行政相对人,首先要从态度上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遵循嫌疑从无的原则,即在违法事实尚未查清前,应以认为其无违法行为的态度来看待,即使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行政相对人,也应要遵循法定程序,对法律规定行政相对人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要充分予以保证。第四,在行政处罚中,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的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要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到过罚相当,

情节相同处罚幅度相同,使我们的执法更加公平公正,更加具有公信力。

三、树立服务公开的理念,由封闭服务向公开服务转变

公开、透明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

服务工作不公开、不透明,使得工作缺乏监督,权力的行使随意性大,对工作的要求也不高。产生了服务不公平、不公正、不及时等诸多弊端,近几年来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过程中,政务公开工作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有些同志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公开、透明是对我们工作的束缚,会带给我们工作难度。影响我们工作进度,在思想上对政务公开工作就产生了应付、排斥的情绪,在行动上仍然习惯于过去的封闭式服务形式。因此,工商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服务公开理念。明确公开、透明的重要意义。公开、透明是一种权力运行的制度保障,它是杜绝“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的有力武器,能使我们的工作在群众的监督下,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同时。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才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形成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良性互动,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服务公开理念的要义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信息公开,要求我们将利用行政资源掌握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以便公民了解更多的资讯来实现自身的利益:第二是程序透明,要求我们把权力运作的程序和过程都放置在公众面前,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三是公众参与,要求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让行政相对人参与到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良性互动。

工商部门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贯彻服务公开的理念:第一,服务公开的意识要主动。有些地方将政务公开当成是搞运动,强调时搞得轰轰烈烈,搞过运动后,就懒得再理。例如有些工商部门的政务公开栏的内容居然还是半年前的,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了,而公开的行政执法的依据和程序仍然还是旧法规的规定。因此,要增强服务公开的主动意识,切忌形式主义,要长期不懈地坚持这项工作,建立政务公开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开展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追究相应的责任。第二。服务公开的效果要互动。目前政务公开的内容带有很强的倾向性,是从工商部门自身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工作有利的公开、不利的不公开,没有从行政相对人的需求出发。针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来公开。因此要以开展调研或者座谈会、听证会的形式。充分了解行政相对人的需求,并对不同类型的行政相对人的需求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行政指导活动,从而加强与行政相对人的联系与互动,第三,服务公开的内容要全面。既要公开依据,又要公开过程和结果:在行政许可方面,要公开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等;在行政执法方面,要公开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处罚结果等;在行政收费方面,要公开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进度等。第四,服务公开的媒介要拓宽。有的地方一提到公开。就认为是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宣传栏上贴布告,公开的媒介和方法不多。因此,要通过多种媒介来开展工商部门的服务公开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特别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工商部门的门户网站,将政务公开的内容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为了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扬州工商局从机关到每一个基层分局的登记注册服务厅内都配备了电子触摸屏,让前来办事的人员“一触即知”。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

四、树立服务效率理念,由应付服务向效率服务转变

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进步和现代法治追求时效精神的发展。注重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时效性成为时展的必然,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这句谚语就强调了效率与正义的密切关系。我们注意到现代行政法中不再仅仅强调“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两大基本原则,“效能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为是行政法的第三大基本原则。我们发现,最近几年新出台或修订的法律法规,如《行政许可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工商部门常用的法规中,有关时效的规定频频出现,有些同志认为工商部门行使职权、提供服务。指导思想就是只要履行了作为义务,确保不违法、不出错,凡事只要有个交待就行。这是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应付式工作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民群众希望政府部门能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及时、快捷、高效的服务。这种应付式工作方式在新形势下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工商部门要在新形势下树立服务效率理念,不再仅仅满足于“应付服务”的层次上,要有一种“行政慢作为就是不作为”的认识。由应付服务向高效服务转变,要给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在行政许可工作中,要给相对人提供“一站式办公”,对相对人的办照咨询回答要做到“一口清”,一次性告知当事人应提交的有关材料,对于法律已明确规定行政时效的必须要在规定时效内完成,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效的,也要尽可能为行政相对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办好。大大减少行政相对人的时间成本:在消保维权工作中,要依托12315投诉举报网络,建立消费者投诉举报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依据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查结案情,使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迅速得到处理,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五、树立服务质量理念,由粗放服务向质量服务转变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工商部门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其服务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周伯华局长提出了要“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工商部门在服务过程中要树立服务质量的理念。把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益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现在,工商服务形式和内容虽有很大进步,但是从效果上看粗放型的特征明显,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针对性不够。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首先要研究市场需求,并对市场需求细化,为市场生产和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工商服务要借鉴企业营销理论,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来提供适需对路的服务。二是服务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尚待提高。服务质量好不好,服务员的素质是关键。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

代,新知识新学问层出不穷,而我们的一些同志却停留在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服务,不学习知识不钻研业务,越来越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其提供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我们服务的手段仍然比较单一,监管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在我们的工作中应用的还不够。四是服务追求造势、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实效。有些地方搞服务方式创新,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求大、求新、求特、求多,既劳民伤财,又收效甚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由实现粗放服务向质量服务的方向转变:一是树立“以民为本”意识,要加强与各类市场主体的互动联系。经常倾听群众意见,研究群众需求,并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细分,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适需对路的服务。二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想给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服务者的高素质是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继续搞好登记注册官、行政执法官、基层法制员等队伍建设。并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积分制学习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工商干部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三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创造监管的高水平和服务的高质量。一方面依托信息化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完善工商部门门户网站的各种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网上咨询、网上投诉、网上登记、网上查询等各种便民服务:另一方面依托信息化着力提高监管执法的科技水平,推动信息化手段在登记注册、经济户口巡查、食品安全监管、广告监测、公平交易执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四是制定科学的工商行政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改变按案件和收费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方式,代之以所管理的辖区内的综合管理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绩效评估方式。五是借鉴企业效益成本的预算方式。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精打细算,避免铺张浪费,以较小的成本赢得较大的收益,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大的利益。

六、树立服务均衡理念,由突击服务向均衡服务转变

周伯华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监管和服务中要树立均衡的理念。工商部门的服务均衡理念,是指工商部门的服务工作要在深入分析把握客观事物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调配服务资源,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程序持续、有效地行使行政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常态、均衡的服务。

篇9

关键词:政府;行政指导;信赖责任。

2009年11月,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全市行政执法部门推出了《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意见》,《意见》要求今后执法部门将更主要地通过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法,引导行政相对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同时避免处罚行为任由领导“说了算”的执法怪象。在全国首创了这一包含依法行政理念和人性化执法的举措。行政指导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活和柔性的执法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政府部门所认同和采用。所以,加强对行政指导行为的研究从而对其加以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背景———行政指导的涵义及其法律属性的定位。

(一)行政指导的涵义。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精神、原则、规定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法,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或协力,引导其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行政活动。[1]行政指导遵循正当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必要性原则。具有行政性、非强制性、自愿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其主要方法有劝诫、说服、建议、协商、奖励和帮助等。

(二)行政指导的法律属性定位在行政指导法律属性的定位上,中国学界却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以下五种不同的学说[2]:

1.“非权力性事实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指导是一种不发生或不直接发生法律后果的事实行为,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相对人是否接受行政指导完全出于自愿,行政机关不能因为相对人不接受指导而利用行政权力对其实施法律上的强制措施。[3]。

2.“非权力性行政职权相关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指导的本质上是一种非权力性行为,在行政指导中,政府和相对人是一种平等协商的关系,而不同于行政权行使中命令与服从、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但是,政府的行政指导行为仍然必须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而不能超越其自身职权范围。这就决定了行政指导与政府行政职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4]。

3.“非强制性权力性事实行为说”。该说认为权力性与强制性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虽然权力性并不等于强制性,但不能仅因为行政指导没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就断言它是非权力性的行政活动。从形式上看,行政指导是非强制的,而实质上在行政指导的背后仍然以行政权力作为后盾。[5]。

4.“权力性行政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指导是政府基于行政权力而作出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指导作用的发挥也与政府行政职权密切相关。所以行政指导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政府的权力性行政行为。[6]。

5.“非强制性行政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指导并不是不产生法律后果,而是间接地引起法律后果,因而不应该将其归为事实行为;同时,行政指导虽然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但却具有事实上的强制力,能够影响到相对方的权利义务,当然具有法律意义,因而行政指导仍然是一种行政行为。但是,毕竟大多数行政指导都是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作出的,因而将其定位为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更为准确。[7]。

在以上五种观点中,中国学界通说倾向于“非强制性事实行为说”,即认为行政指导是一种不具有行政权力性的事实行为,不产生法律效果。公民自愿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导后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自己承受,政府不承担任何责任。

二、问题的产生———行政指导救济途径缺失及其后果。

(一)行政指导救济途径的缺失———不可复议性和不完全可诉性。

由前文行政指导法律性质的定位可知,中国将行政指导的法律性质定位为“一种非权力性事实行为”,也就是说,行政指导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而非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虽然由行政主体基于职权而实施,但其实施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不产生法律效果,因而行政指导对政府和公民双方都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行政事实行为又具有可致权益损害性的特征,公民在接受政府作出的行政指导后,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气候变化、不可抗力、行政指导错误等,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按照中国当前的行政指导理论,由于公民在接受行政指导时,完全是出于自愿,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强制,因而也就意味着其自愿接受由此产生一切有利或不利的后果,而与政府无关。此外,根据中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七条可知,中国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只限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被排除在行政复议受案范围之外。同样,根基中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中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也只限于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行政事实行为。虽然后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条将“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纳入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但却明确将“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由此导致对大量的“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无法通过行政诉讼获得救济。所以,中国行政指导的不可复议性和不完全可诉性必然导致公民合法权益因政府行政指导行为受到损害时的无法获得救济。

(二)公民合法权益的损害与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和行政目的的不能实现。

政府采用行政指导手段的目的是通过与公民协商合作的方式更好的实现行政管理目的;而公民之所以自愿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导,从而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是基于对政府的信任,相信通过接受政府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即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由于中国行政指导制度的不规范,政府未经充分合理的调查论证就错误地做出行政指导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而合法做出的行政指导行为,也经常会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如气候变化、不可抗力、技术缺乏、信息落后等,而导致公民根据政府行政指导行为做出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受不应有的损害。而如果这些不利结果就因为公民在接受政府行政指导时是出于自愿而没有受到行政权力的影响而必须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这样对公民个人来说显然过于苛刻,毕竟公民对于行政指导事项并不像政府了解的那样全面深入,更不可能期求公民能够在接受行政指导当时就能对哪些行政指导是正确的,哪些行政指导是错误的;哪些行政指导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是可接受的,哪些行政指导会给自己带来损害是不能接受的。而政府如果仅仅是作出行政指导,对于行政指导作出后产生的后果,尤其是对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完全让公民自己承担的话,对公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政府来说,也是不符合其担负的职责和作出行政指导的初衷的。所以,政府作出的行政指导为公民所接受后,对于行政指导所产生的结果如果不负有任何责任,尤其是在行政指导对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不给予公民适当的补偿的话,一方面必然导致政府对于行政指导行为作出的不慎重和不负责任;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必然导致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的无法救济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配合,进而导致政府行政目的的不能实现,至少是不能很好地实现和公民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以及政府在民众中公信力的下降,更加不利于政府今后的行政管理。

三、问题的解决———政府信赖责任的引入。

(一)信赖保护原则与信赖责任。

指行政主体应当确保行政管理活动的稳定性与连贯性,保护相对人对行政权力正当合理的信赖,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如果因公共利益确需改变或撤销原行政行为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所谓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应当确保行政管理活动的稳定性与连贯性,保护相对人对行政权力正当合理的信赖,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如果因公共利益确需改变或撤销原行政行为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8]信赖保护原则来源于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它要求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诚实守信,保护相对人合理的信赖利益。

中国行政法理论认为,信赖保护原则是中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政府行政行为的作出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但是,行政指导作为一种“非权力性的行政事实行为”,不同于行政行为,作为政府行政行为指导的信赖保护原则是否同样适用于行政指导行为,学界对此少有涉及,仍然是一个尚待深入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行政指导行为同样应受信赖保护原则的约束,因为公民之所以愿意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导,从而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正是基于对政府的信任,他们相信政府的指导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是对政府“柔性执法”以更好的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一种配合。所以,政府基于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对于公民对政府的信赖和行政管理目的的实现就必须负有一种责任,一种区别于政府对行政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的另外一种责任,笔者称之为信赖责任,即政府基于公民对其作出的行政指导行为的信赖和配合所负有的责任。是一种介于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之间的准法律责任。

(二)行政指导中政府信赖责任的内容。

以行政指导发展的阶段为标准,可以将政府在行政指导中的信赖责任分为事前责任、事中责任和事后责任。

1.事前责任,即政府在行政指导作出之前的责任。这要求政府必须遵循必要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即必须是政府通过采用行政指导这种柔性行政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和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如果实施行政指导的客观依据不存在,行政机关就不能为规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实施行政指导行为。同时,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时,应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本地方特色、职能特点和执法环境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科学构建行政指导项目体系。此外,行政机关还要考虑到被指导对象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保障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的可接受性和避免给行政相对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2.事中责任,即政府在行政指导作出之时的责任。这要求政府必须遵循正当性原则和自愿性原则,即行政机关应当通过说理过程向行政相对人展示行政指导的正当性,期望行政相对人尽可能接受行政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的主动配合。正当性体现了行政指导是一种以理服人的“柔性”行政管理方式。同时,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指导要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的自主选择权,通过综合指导和说理,使行政相对人认同和自愿接受,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行政机关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不得因相对人拒绝接受行政指导而对其采取不利措施。[9]。

3.事后责任,即政府在行政指导作出之后的责任。这要求政府必须遵循持续性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即行政机关在作出的行政指导行为为公民所接受之后,不能就此认为自己的职责已经履行,对公民今后所作出的关于行政指导事项的行为和结果不管不问,而应当经常了解行政指导事项的进展情况,继续对相对人给予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避免相对人不必要的损失。在出现气候异常、不可抗力的情况时还应当给予相对人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相对人摆脱困境。同时,对于已经作出并为相对人所接受的行政指导,行政机关如果发现指导存在错误,应当及时告知相对人并予以纠正。对于因违法的行政指导给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所害的,应当比照国家赔偿法给以相应的赔偿;对于因合法行政指导给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的,应当给以相对人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者补助,分担相对人的损失。

(三)行政指导中引入政府信赖责任的意义。

在行政指导中引入政府信赖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信赖责任的引入能够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促进责任政府的建设。信赖责任的引入,能够促使政府在作出行政指导之前以更加慎重和负责任的态度对行政指导事项进行调查研究、比较论证,从而使行政指导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对相对人造成损害。也使政府对相对人合法权益因行政指导造成损失的,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给予相对人必要的赔偿或补偿。

第二,信赖责任的引入能够有效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信赖责任的引入,在增强政府责任意识的同时,必然能够提高政府作出的行政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相应地使相对人在行政指导中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第三,信赖责任的引入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信赖责任的引入,一方面增强了政府在行政指导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行政指导的质量,一方面也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促进和保障。政府和相对人双方在行政指导上的和谐互动和双赢,必然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相应的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信赖责任的引入能够促进政府行政理念的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信赖责任的引入,能够改变政府以前那种“以罚为主”的执法观念和执法方式,而代之以“事前指导———事中监督———事后追惩”并以事前指导、事中监督为主、事后追惩为辅的执法方式,尽量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信息建议、对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行政监管劝勉、在执法之前进行执法事项提示和对相对人轻微违法行为进行警示等服务型行执法方式促进行政管理目的的有效实现。同时也能促进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结语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温柔和人性化的执法方式,能够增加政府执法的可接受性和相对人对政府执法的自愿配合,创造出一种政府和相对人和谐互动和共赢的局面,从而在充分促进和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但行政指导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需要通过相关立法和制度的健全来加以完善。对于政府在行政指导中的信赖责任的问题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苏州市政府在其推出的《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各种执法理念和举措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和部门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75.

[2]章志远。行政指导基本问题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3]罗智敏。试论行政指导[J]。行政法学研究,1999(3)。

[4]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7.

[5]吴华。论行政指导的性质及其法律控制[J]。行政法学研究,2001(2)。

[6]包万超。转型发展中的中国行政指导研究。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87-288.

[7]郭润生,宋功德。论行政指导[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8-59.

篇10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我局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条例》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行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效、提升政府形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始终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围绕服务发展的第一要务,营造和谐发展的新氛围,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20*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如下:

一、概述

本年报是根据市《关于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编制的20*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全文包括概述;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情况。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20*年是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年,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健全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制,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副职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处室,指定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切实加强和保证了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力量。确保了我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各项工作推动到位,通过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塑造单位形象

2、健全机制。加强对推行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促进和谐、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为群众服务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市有关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扎实做好工作。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密切联系关系、推动质监管事业发展。

3、强化责任,规范程序。不断加强对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进行严格分类,由责任处室审核,报局领导审批后进行,确保信息的真实与可靠性。坚持以创新工作方式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明确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时限,按照“合法、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公开政府信息,并对已公开的政府信息发生变化或失效时,及时更新。

4、建章立制,有力保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制度建设,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务公开评议、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监督、考核、奖惩。2、为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方案》,提出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确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有效规范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公开时限、公开范围和受理机构、流程步骤及监督途径。

5、按照服从、方便公众办事和监督的原则,在局机关办公楼增添了电子触摸查询系统,对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项目的事项目录、行政许可事项、机构设置、监督投诉等多项内容进行详尽公布。同时公布了监督投诉渠道和方法,

三、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

1、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20*年度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72余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机构职能、领导信息、直属单位、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部门文件)、政府决策(重点工作)、行政执法(行政许可)、人事信息、社会监督、工作职责、办公地址、联系方式、投诉电话等情况。

2、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我局20*年度受理信息公开申请无。

3、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我局20*年度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无。

4、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我局20*年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无。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公开的政府信息主要是机构职能、领导分工、行政法规、工作动态等,对大量的历史文件、信息、资料的整理、加工还有待梳理和挖掘。

二是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方面有待完善。公开信息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特别是政策解读、征求意见等信息的公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由于工作刚开始起步,单位内部各处室之间的责职分工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2、改进措施

一是加强制度落实,深化信息公开内容。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与要求,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制度,真正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是理顺机制,推进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按照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规范各类信息公开目录和内容。对工作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和研究,规范有序地推进信息公开工作。